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1000字 > 地图 >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1000字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明朝那些事:内阁不相信眼泪》读书笔记800字。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内阁不相信眼泪》读书笔记800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内阁不相信眼泪》读书笔记800字:

1、这一部从始至终的焦点人物便是传世奸臣严嵩,一代又一代的忠臣前赴后继的与之斗争贯穿全书。插一个花边新闻,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号东楼,而金瓶梅的男主角姓西门,大家是不是找到了小说的原型,那么大家更关切的是作者兰陵笑笑生是谁?与严家不共戴天的高官无数,但是位高权重又文采非常的要数王世贞,这些仅为读者自己的判断。

2、“哲学是无数天才一生思考、生活的结晶,他们吃过许多亏,受过许多苦,才最终将其浓缩为书本上的短短数言。”

“大学里不应该开设哲学本科专业”

作者的观点十分敏锐与犀利,哲学需要一个学者一生去论证,就像人生要一个人一辈子去参悟。就算是小孩子总结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一样,在那种青春懵懂的年纪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而长大之后不需辅导教材也会幡然领悟其中意义。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3、“坚守的信念和原则存在很大问题。这套传统道德体系或许是对的,却并无用处。”

“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能驱动人们的魔力,这是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残酷,异常真实。”

美国总统麦迪逊说的那样,“政治要用野心来对抗野心。”而现实生活中只有用利益来对抗利益,才能达到你所要达到的目的。现实生活中不能永远的唱高调,装清高,只有圆滑变通,才能做到适者生存。如书中所说“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变化万千的世界。”

4、“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原则。”

你狠我比你更狠,你流氓我比你还流氓,历朝历代所谓的忠臣义士战胜奸臣的方式往往比奸臣作恶时的手段更恶劣。在你死我亡的斗争中,让我们分不清到底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5、“道德与公理,只有在实力相等的情况下才能拿出来讨论。”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随着你的地位的变化,财富的增减,道德的天平也将不同程度的倾斜,这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而且从古至今我们的社会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千疮百孔的嘉靖年代,留下的都是灰暗的记忆,唯有一位民族英雄的诗句在那个黑色的年代带给我们一丝光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作者:海边小昉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题记:作为朱氏子弟,一直对明史颇感兴趣,怎奈正史太过枯燥乏味,所幸当年明月秉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写出了这么好玩的《明朝那些事儿》。虽然该书有些内容及观点值得推敲,“明月”热也早已退温,但丝毫不影响本人对此书的青睐。

大数据

明朝共延续276年,16任皇帝,17个年号,其中1人做了2次皇帝。

平均每个皇帝任期17.25年,从函数变化趋势看,并没有前长后短的变化,主要还是命。

任期最长的万历皇帝48年,其次是嘉靖46年,最短的才28天,有时长命不一定是好事,占用了下一任的时间,比如,英国女王。最近貌似王室不太太平。

任期长短与当时的社会成就并没有成正比,所以生命比的是深度、宽度,不是长度。

基本规律:上一任如果很强,那么下一任就比较弱,整体呈一强一弱、一强一弱的波纹状态。

启示:这跟“强将手下无弱兵”不同。太强的上级要适时“让渡”,给下属更多的成长机会和空间,否则下级在长期的“荫蔽”下很难真正独当一面,如果非要到最后一刻才交班,很可能出现精神领袖断层的现象;或者一旦交班不顺利就可能出现危机,没有挽回的余地。

皇室也是一个小社会,大社会有的事,皇室一样可能有,大社会有的人,皇室也可能有,包括各种想象不到的奇葩,即使有些奇葩得挺可爱。皇帝在没有当上皇帝前,与平民大众没有半点区别,当上皇帝后,其实区别也不大,都会有各种痛苦与辛酸,奋斗与付出……和芸芸众生本无区别。套用一句话,人是生而平等的,却无往不在等级之中,自以为比其他人高人一等的人,反而比其他人更加低贱。

历史周期律

多年以前,一直坚信,历史一定会重演,看完大明历史,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比如抗美援朝,以前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毛主席能在当年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看完明史终于知道,几乎同样的事件发生在当时的400多年前,基本所有的背景都是一样,理所当然的决策结果也是一样的;同样的抗战八年,类似的事件也基本发生在400多年前,历史背景和动因基本都一致,明朝的东厂,以后的军统,内阁之间的斗争,内阁与宦官的斗争,矫枉必须过正……屡次发生在中国历朝历代。

因此深深感受到,所谓历史,就是同一套剧本,不同演员,在不同环境下的重复演出。

言论自由与社会进步

一直以来,我们都崇拜西方的言论自由,谁都可以骂,谁都可以弹劾,那是多么的先进啊,咱们腐朽的封建社会太落后了,其实大错特错。

明朝的言论自由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一个小小人物公务员甚至可以弹劾部长、内阁成员,乃至皇帝,骂就更加不用说,高兴也骂,不高兴也骂,读书笔记而且渠道特别通畅,氛围特别流行,也养了一堆的言官……以古鉴今,当时如此开放的言论自由,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社会进步,个人认为反而是明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没几个人干正事,也不敢干正事,随时都可能被骂被弹劾,而骂人和弹劾的人啥代价都不用出,因此对社会是典型的负向激励。即使言官在明朝历史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凡事有个度,过犹不及,个人认为明朝言官就是典型的代表。

如果言论自由、民主不能在一定的约束框架中进行,所谓的民主就是另一种独裁。没有约束的民主与没有约束的权力带来的社会负面效果没有本质区别。所谓框架个人就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福祉,是否有利于多产粮食,就是法制。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直以来,包括看电视,上学看的书,都认为封建社会当官是最爽的,最有油水的,但其实并不是绝对,明朝的公务员占人口比重极低、公务员收入也低,虽然大家都挣破头去考公务员,但其实公务员并没有那么好当,危险系数太高了,其中相当不少真的是有理想的有志之士,不为财富,只为一展抱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为名份。

此外,明朝是没有给地方下拨财政的,地方公务员都靠地方自己养活,不可想象,居然维持运作了200多年,创造了如此伟大的中华文明;同时,公务员的工资真的很低,这与高薪养廉是冲突的?有人可能会说,明朝的公务员都很贪,其实所言不实,大多数公务员是廉洁的。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当官别想发财”,想发财别当官的理念是一致的。这确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人财改革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纵观几大历史盛世,各种XX之治,不外乎就是处理好了2件事:调动人的积极性及合理分配财富。不拘一格降人才,合适的考核,广开言路等。天下之大,从不缺千里马,只有提供机会,千军万马上战场是很容易创造的,尤其在我们天朝泱泱大国。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个人与政府之间的财富,是集权好还是分权好,是一起富还是让一批人先富起来好?这一直就是历史难题。看似千头万绪的治国理政,最核心的就是人和财,而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税。

因此,所谓的社会改革就是人财改革,就是人税改革。看来HR和财经还是挺核心的!

奋斗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媒体一直在鼓吹寒门再难出贵子,终于有了一篇文章写了这才是对奋斗者的公平。事实上,从古自今这个铁律基本没变了,哪个人的江山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抛头颅洒热血拼出来的,即使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但也可能要经历九死一生才能登基,期间的痛苦与付出那是一个小小人物能理解的,你每天想的是工资涨了没,而人家担心的是明天是否还能活。现在的富二代哪一个不是富一代打出来的,即使不太见得光,但富二代要随时想着哪天从天上掉下来的可能,人家也不容易的。我们只看到人家上领奖台,从不看人家如何上训练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即使有,也是人家拼出来的,奋斗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珠江人James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第一次听到《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应该是很久以前了,总之我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当时一听到这书名,我就非常抗拒去读它。因为当时这本书好像太出名了,大街小巷、报刊书亭里都有它的身影,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很有可能是一本错别字连篇整本书都在胡说八道的什么不入流的三流小说罢了,而且看标题就能知道它写的应该是明朝年间的事儿,那时我内心对这类历史读物也是非常抗拒的,就是自己太肤浅了怕自己看不懂呗。

后来我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报社一位老领导的办公桌上摆了整整七部的《明朝那些事儿》,孤陋寡闻如我,其实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竟然有七部这么多!!!这就更加让我望而却步了,整整七部啊!这得读到什么时候,反正当时我是更加不想去读它了,怕麻烦!

直到在知乎上浏览到关于读书的一个问答,里面提到了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才发现自己之前错过了全世界,装酷之魂在我体内熊熊燃烧,我决定为了以后更好地装酷,必须要会一会这本书了。

结果这一会,我才知道自己之前错过了什么!我才觉得自己之前连书都没看就妄下定论的想法是多么肤浅!

虽然这本书有七部,但我自从开始看后,便是再也停不下来!作者用通俗易懂又诙谐幽默的语言为我们重新展现了明朝30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从来没想过历史竟然可以这么有趣,里面很多之前只知道名字或者只在历史书上死记硬背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作者的描述下,仿佛都鲜活了起来,他们就像一幅浓重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我面前。

在这长达300年的画卷里,有欢笑,也有泪水。作者的描述总能让我在深夜里时而放声大笑,又时而失声痛哭。这里有一生赤胆忠心、保家卫国、力挽狂澜的于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即使再过500年,于谦依然会站立在这里,依然会因他的正直无私、勇敢无畏被世代传颂。因为他是一个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是真正的英雄。而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也有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五花八门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一不晓,堪称不世出之奇才的王守仁,他真的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看到六君子之狱,杨涟竟被如此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致死,看着那血淋淋搬得文字,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他落泪吧。

还有下西洋的郑和,抗倭英雄戚继光......每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在这本书里大放异彩,不管是在300年前,还是在300年后的现在,他们都将被人永远铭记!

我真的是越看越佩服作者,一个人能把一个朝代的繁盛兴衰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还是用这么温和友好的方式。300年的历史太长,有忠臣有奸佞,有英雄有蝼蚁,就算是皇帝也有自己的无奈,或许这本书对专业人士来说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它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拘一格拆解历史,让晦涩难懂的历史文言变得如此有趣又充满吸引力,给我的感觉真的是很震撼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赏析8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赏析800字:

最近重读《明朝那些事儿》,突然觉得当年明月笔下的明史,更像是一部小说,精彩风趣,特别是描绘人的心路历程,性格特点突出。

然而,当年明月毕竟不是专门的史学家,我也没有专门翻看过那些文言文晦涩的史料,其中一些描述是否妥当,真假虚实我不得而知。

回想起《苦难辉煌》一书,金一南教授也曾试图用相似的笔法去写历史。看过一篇抨击金的文章,主旨有二:一是金《苦难辉煌》书中涉嫌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二是金书中参考的史料有误,臆想过多。

同样是写史,两书放在一起,让我有所思考。

不用讲,《明朝那些事儿》是讲明史。而《苦难辉煌》讲的是近现代史中红军长征的一段。明史离我们很远,但党史离我们很近。一近一远,如何去揣测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把握事实的走向,完全不同。明史大可放心揣测,对比史料推陈出新。党史却要小心谨慎,仔细考究。

《明朝那些事儿》是开历史之先河者,用小说的笔法去写历史。不管你熟不熟悉这段历史,读这本书完全是全新的感受,趣味便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但是面对百年不到的党史,那就不是写小说了。历史就放在那里,太多我们还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又怎么能是小说笔法能轻松带过的。

我喜欢《明朝那些事儿》的小说笔法,能让更多人有兴趣去看历史。当读者手捧书哈哈一笑:“历史原来是这么好玩!”这便是当年明月写书的初衷。当年明月无疑是成功了,他的书如此火爆,可以说又一次掀起了读明史的风潮。

我还记得中国法制史的老师,讲到明朝,便喋喋不休,临下课还意犹未尽,教导我们“有时间读读明史”。晦涩的文言,枯燥的研究报告,确实很难提起人的兴趣。从这个角度讲,小说笔法,成功在普及历史。不需要理解生僻的字词,也不用有太多知识的贮备,翻开这本书,就进入了历史。

最近工作忙起来了,有空再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吧。作者:聿丘

读书之《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读书之《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断断续续看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七部版:洪武大帝、万国来朝、妖孽宫廷、粉饰太平、帝国飘摇、日暮西山、大结局,前五部我几乎是一字不落地看了,后两部也许是因为明末名士英杰少了、也许是作者虎头蛇尾了,读起来相比前几部逊色很多,所以我只挑选了一些人一些事细读。

古人就是有文化,通过皇帝的庙号大致就能判断其贤能贡献,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都是还不错的帝王。朱元璋的人生简历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生于乱世、父母早亡,16岁之前都在放牛,24岁之前做和尚,要么出去讨饭、要么在庙里撞钟,24岁的时候被逼走上了造反之路,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40岁建立了大明帝国,然后一坐就是30年。有过严重的过失,甚至很不仗义,“飞鸟尽,良弓藏”,还健在的时候就逐一干掉了帮他打天下的名将们,但这一切都抹杀不了他的不朽功勋。临了一句“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何其壮哉!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军事天才朱棣也是个伟大的皇帝,支持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巩固边防国土。也正是有了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子的经营,明朝的文治武功达到最高峰,在元末统治下民不聊生的土地上,终于再次出现了国家繁荣、百业兴旺的景象。朱祁镇和朱祁钰曾经无比深厚的兄弟情谊在皇权面前不堪一击,让人唏嘘不已:哥哥远征时可以将皇位交由弟弟代坐,当哥哥沦为异族俘虏、弟弟真正获得权力之时,弟弟却阻挠哥哥回归故土,甚至在哥哥意外归来后囚禁了哥哥7年直至弟弟临终。而当哥哥再次掌权时,面对奄奄一息的弟弟,哥哥也无怜悯之心了。人心始终隔着肚皮,皇权面前无手足,最后都是一抔黃土,太深的执念换来的不过是无尽的孤独和恐惧。

明朝的文官集团十分猖狂,朝政官员、皇帝的私生活,啥都要干预,尤其是言官,沽名钓誉,没事儿找事儿的太多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一个于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能臣,事成之后还要被一群“战时未见其功,闲时但见其骂”的小人们弹劾,心里真是愤懑难平。但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嫉妒心强的小人,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公道自在人心。下次去杭州,一定去于谦祠拜祭下这位在污浊世界里依然坚守操守的英雄。

当年明月花了很大篇幅写徐阶,说他如何忍辱负重,斗倒严嵩为自己的恩师夏言报仇,我不敢苟同。严嵩掌权20年,下台的时候已经86岁高龄,

在我看来严嵩的倒台更多来自于气数已尽,徐阶的所为不过是顺应形势。严嵩贪污,徐阶也不干净;严嵩的儿子受贿,徐阶的儿子占地;严嵩独揽大权,徐阶也是如此;但严嵩怠工,徐阶干活,所以徐阶比严嵩好得多。可是在严嵩掌权的那些年,他未替忠臣言一语、未救百姓于水火,所谓的隐忍等待有什么意义?相比之下,我更敬佩戚继光和胡宗宪这类人,在昏暗的世道下竭尽所能寻找救济天下的方法。还有张居正,他不是个道德品质多么高尚的人,他是个缺点很多的俗人。但他靠着自己的天资和努力,好不容易从平民爬到了最高位时,本可以占土地、聚钱财、养党羽,趁机搜刮一波,也为将来留好退路,但他没有,他选择了改革(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将矛头对准了能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给百姓带去了福音。

明朝兴起衰落,政权更迭、英雄辈出,浩浩荡荡不过276年。作者:痞子猩

《《明朝那些事:内阁不相信眼泪》读书笔记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明朝那些事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