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万物简史》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距离上一次发读书笔记,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在这一个多星期内,我读完了两本书,一本漫画集,一本科普书,还有一本社会学类正在读。今天要说的是这本叫《万物简史》的科普,不过我的思维有点乱,没什么信心写好——这是大背景。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读得我非常兴奋,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这主要与我的个人兴趣有关,与书无关。
提到《万物简史》,绝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到底是是个什么史?所谓的万物又包括了哪些方面,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本人类探究万物的科学史,你能想到的很多科学领域,诸如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都在这里有所涉及。究竟人类是如何从无知变成有知,如何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生物意义上的自我),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这本书会很荣幸地登上你的书单。
作为一部科普类书籍,目前分为了给大神看的高难度版本和给小白看的通俗入门版,如果非要给这本书下个定义,它应该算作小白进阶版。所谓进阶不是因为它难懂,只是相对于浅显易懂的轻科普而言,这本书显得很有逻辑。谁都不知道作者脑子里装了多少知识,竟能将五花八门的科学史谈得如数家珍。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很典型的故事性科普,前后逻辑性很强,一旦书中出现了某个科学界人物,作者接下来一定会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的生平,顺便谈谈他的“黑”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话里总是携带着一丝幽默感,好像一个诙谐的老头——实际上作者今年已经66岁了——在给你讲述科学界野史。
你能够读到一点《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意味(如果作者文笔再好一些,再会讲故事一些的话),也能够跟随作者的步伐开发一下脑洞,试着想象一下已经灭绝的古生物或者地球内部会是什么样的景象,总之,它可以成为你了解科学与了解世界的渠道,如果你不是个科学界大神的话。
那么究竟所谓的“万物”包含了哪些方面?本书分为了六个部分,通过这本书,你能够读到:人们了解宇宙史的过程、了解地球年龄的过程、发现古生物化石的过程、地质学的发展过程、微观世界的认知过程、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等。
作者提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与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甚至到死都没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世人接受的苦逼科学家,这些人物与人物构成了整个科学的发展史,也使这本书变得生动有趣。
如果你能够有兴趣读下去,你会发现在作者的文字中,你的思绪会从缥缈的宇宙渐渐来到这个蓝色的星球,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一路看向文明的现代,你会发觉世界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顺便补充一下在社会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理论知识——它可以成为你很好的睡前读物。(厕所读物就不必了,上厕所时要专心玩手机)
那么话说回来,我在开篇说到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主要原因是后半部分基本都在聊生命科学,地球上各个化石的发现过程以及DNA的发现史等,相比于前半部分的恢弘宇宙和量子力学,这几节由于本身知识储备不够,读起来有些疏离感。
既然最后提到了生物史,悲天悯人的人类一定要感慨一下,我们杀了那么多物种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用作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运气”。和很多科学史作者一样,比尔·布莱森也反对一种“智人至上”理论,认为人类并不是上帝委派来主宰世界的宠儿——的确啊,一个存活时间与漫长的地球史相比根本微不足道的生物,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统治了这个星球呢——于是在漫长的科学史结束之后,他说道:
“我们确实还处于起始阶段。当然,问题的关键是确保我们一路走好,并且永无尽头。而这一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仅仅有好运相伴是远远不够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课余时间,我饶有兴趣的简读了一本畅销全世界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其作者是当代著名的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这本科学著作可以说的上是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的最完美的一本书,出这点之外,此书还详细的阐述了黑洞效应和大爆炸及宇宙奇点问题。
倘若这本书以数学公式、证明过程和科学术语为主,那么我认为它不可能这么畅销全世界。这本书正是以它通俗的语言文字、幽默的插图、强有力的论证过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读者带入广漠无垠的宇宙,去体会黑洞边缘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壮阔,发人思考,引人入胜。
《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平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而书中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读书笔记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独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识,我还读到了一种敢于同命运抗争,顽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众所周知,霍金出这本书时已是全身瘫痪,可以活动的仅是3只手指。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凭着那充满智慧与知识的大脑,毅然对宇宙发出思索,对真理发出挑战。最后他成功了,出版了这傲然屹立于科学文献之林的伟大著作。霍金对于真理执着追求的态度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仰视的不灭光辉。
《万物的签名》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万物的签名》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终于读完这本400多页的长篇小说,也终于开始动手写读后感。全书围绕着女孩儿阿尔玛的一生展开,从她未出生到即将离去结束,有太多的故事和情感,也许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长篇小说。
在阿尔玛小时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她的家庭对于一个女孩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阿尔玛的母亲是一个严肃、独立的女性,她教导自己的孩子要学会独立思考,这对于一个女孩儿来说,是具有极大意义的。我们一直要求女孩儿们学会独立,但在决定她们观念的幼年时期,却潜移默化的教她们依附他人,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简单的难题。读书时,可能会觉得阿尔玛的母亲过分严肃、不近人情,的确,很难看到阿尔玛与母亲间的温情时刻,而这也是阿尔玛最后性格过分理智,情商偏低的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阿尔玛最终被教导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女性,这是成功的。
而在这个家庭中,阿尔玛的长辈——母亲的女仆则扮演了更具温情的角色。她是阿尔玛感到害怕、无措等小女儿心态,无法向父母寻求安慰时,能够依靠和倾诉的港湾——就在地下室的栏杆后面。当然,她同时也是睿智的,女仆的角色让她对庄园上下了如指掌,也知道很多秘密,而她的人生阅历让她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因此,在阿尔玛的人生中,她是那个能够给予安心的人,也时常教给阿尔玛一些生动且有效的生活技巧。
至于阿尔玛的父亲,一个曾经经历过苦难,曾经试图让自己成为绅士的男人,在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大量的财富,迎娶到一位高贵优雅的妻子后,远离家乡,来到充满机会的美国,建立起巨大的庄园和庞大的商业帝国。他给阿尔玛带来的除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外,还有庞大的知识资源——餐桌上和会客室里的知识辩论、图书室的书籍还有他早年纵横四海的见闻、经验。他不是个称职的父亲,没有给阿尔玛真实的支撑,但他身上的“匪气”多少影响到了阿尔玛,使阿尔玛在获得了母亲的精英教育和女仆的关怀外,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果断决绝的行动力。
虽然在阿尔玛父亲最后的生命阶段中,他成了将阿尔玛困在庄园的唯一理由,但在之后的一些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读到这个男人对女儿的喜爱,也许对于他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阿尔玛才是最重要的人。
其实如果阿尔玛身边的人际关系只是这么简单,那么阿尔玛可能只是个拥有庞大知识体系的单纯的分类学家。她一生都不会离开庄园,不会远渡重洋去塔希提。
她也有少女怀春的时候,喜欢那个经常来家里参加聚会的出版商;她无法阻挡住在周边的那个女孩,以一种从未感受过的天真烂漫的热情强硬的在她的友情中占有一席之地;她也无法决定那个格外美丽的妹妹,如何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夜晚毫无征兆的进入她的家庭。
这个被阿尔玛家庭收养的妹妹,一度让我感到疑惑,关于她性格的形成,她的行为动机,她脑子里的想法。显然阿尔玛也一直没有弄懂她,直到当她遭受了爱情的巨大打击,在年过五十之后再次到女仆的地下室去寻找安心时,她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一个关于她身边很多人的阴差阳错的人生的真相。而这,在与父亲的离去、爱情的打击的共同作用下,成为阿尔玛决心离开庄园去找寻真相的最后一根稻草。关于这个“神秘”的妹妹的真相被揭露时,我有种恍然大悟的伤感,但这是一种必然,一种由他们每个人的个性所决定的必然,而这一切,也是成就阿尔玛的必然——阿尔玛终于从围绕着自己去观察世界的过去中,踏上一条更加宏观的思想体系形成的道路上去。
年少的爱情因为自己的自私和妹妹的付出而造成了几个人的人生缺陷,年长后的爱情让阿尔玛体会到真实的快乐和沉痛的悲伤。过分理想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丈夫,成为了理性的阿尔玛读不懂的迷,这个迷曾经创造过多么美好的体验,就多么残忍地毁灭了阿尔玛的情感世界。尽管阿尔玛是如此的聪明,但面对感情她只是个知识和经验都如此匮乏的初学者。她期待与爱人的结合,却也因为这种期待被伤透了心。她把自己心爱的人送到遥远的塔希提,直到死亡。
她是如此的爱着这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以至于在他死后,仍被困于他留下的迷中无法自拔。在与得知妹妹的真实的共同作用下,她终于离开庄园,放弃了父亲留给她的所有财产,坐上了一艘没有回程的船。
全书到阿尔玛去塔希提,似乎进入了一个低谷,一个文笔的低谷。但当我最后读完全书,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应该被看轻的过渡:
首先,以阿尔玛的个性,以及她当时了解到的真相和对丈夫的困惑,注定了她会出发去塔希提,寻找真相是深植在她性格中的使命。塔希提之行是必然。
而在塔希提寻找那个人,寻找真相是充满的迷茫和失落的,生活的单调也是必然,文中对于阿尔玛生活的描写不可能还像之前那样生动、有趣。作者已经竭尽全力的给我们展示了阿尔玛眼中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塔希提。
第三,塔希提是阿尔玛沉淀下来思考的一个时间和空间,海滩上那次濒死的体验不过是个契机,思维体系的形成以及最终思想的升华是建立在脑中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对世界的观察等各种基础之上的。
没有塔希提之行,阿尔玛只能算是一个拥有图书馆的人,而在塔希提之后,知识储备被激发建立成为一个全新的体系,她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生中的迷几乎都已经被解开,她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和视角去观察世界。
最后的阿尔玛,看到了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她感受到生命,她成为她。
也许最后作者对于世界观的宏大命题有展示野心的成分,但不能否认她对于整个故事的掌控力,这是一部能够让人从各个角度都去思考的伟大的小说。
最后,很久没有读这么长篇的书了,通过阅读去体会其他人的人生,去看看这个世界,去看看不一样的时代,去了解其他人对人生、生命、自然、社会和世界的思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对自己的思维建设也有很大的帮助。
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读的完全不相干的小说和理论著作关联起来是种很神奇的体验。
世界上有那么多厉害的人在思考着,探索着人类的命运、自然的规律、生命的本质......会思考的人类真的很伟大也很渺小啊。作者:理想橙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断断续续读完《未来简史》,这本书是《人类简史》的续篇,书中的很多观点值得品味和思考。
书中开篇立足现状,对未来提出大胆预测。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成功遏制了饥荒、瘟疫和战争三大难题,21世纪人类新议题将是追寻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直至书的尾篇提出数据主义——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很多人并不同意《未来简史》的观点,包括比尔盖茨,但这些人还是推荐了这本书。比尔盖茨在2017年夏季推荐书单的5本书中就有《未来简史》,而在2016年夏季推荐书单中就有《人类简史》。
其实这也正中作者的意图,作者在书的开头及末尾也强调,他做这项预测的重点并不是要提出预言,而是为了让我们讨论现有的选择。如果经过讨论,能选择其他道路,而让预测不能成真,那反而更好。如果做了预测,但什么都不能改变,那就没意义了。所以作者写这本书后,很多人能参与讨论思考,同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甚至另辟蹊径,这才是作者想要的目的。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知识悖论”,很有意思,也帮我解答了一个小疑惑。上学的时候书上有教过,人类是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也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那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存在,看起来也似乎将长期存在。作者写到,19世纪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经济见解,并预言无产阶级将战胜资产阶级,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马克思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随着社会主义苗头开始壮大,资本家也读《资本论》,也采用马克思的观点,例如资本家组建工会、改善工人待遇、让工人参与政治、拥有权力等,工人们就不再想着去推翻资本家了。这就是“知识悖论”,提出了预测,预测反而不会发生。
书中提到家畜,对此也有所感触。人类开始农耕畜牧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家畜的命运特别悲惨,不在于它们死的方式,而是它们活的方式。毕竟野猪或野生动物也要面临狮子、寄生虫、天灾等死亡的威胁,乍看之下,家畜反而不要担心这些威胁。但就是因为活着,人类用各种方式给家畜带来无尽苦难,同时又能确保家畜永续生存繁衍。家畜仍然保留野生动物的种种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但农民往往忽视这些,只追求经济利益。动物被锁在狭小笼子里,角和尾巴被割去剪掉,母幼骨肉分离,甚至有选择地养出畸形。母猪往往是一生待在猪栏里,受孕,产下小猪,对小猪提前断奶,再次受孕,开启另一个循环,母猪经过5-10次这样的循环后,然后轮到自己送去屠宰。
现在有很多素食主义者,或者不吃某种动物的人,原因各异。如果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可能会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好几年前,看到网易丁磊说要养猪,如今也已成效,他的养猪方式或许值得借鉴。
书中提到2012年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只有15%美国人认为智人进化全靠自然选择,并无神的介入;32%认为,人类可能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的,但这一切正是上帝的精心安排;46%认为,正如《圣经》所言,人是由上帝在过去大约1万年间创造的。就算是大学毕业生,也有46%相信《圣经》中上帝创造万物的故事,只有14%认为人类进化没有神的监督。就算是硕士、博士生,也有25%的人相信《圣经》,只有29%相信人类单纯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成。看到这里,我想说:天啊!但这就是《圣经》、宗教、灵魂的观点的在美国的力量。我们惊叹美国人的同时,是否身在自己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对某些中医方法的认同进行调查,结果又会如何,外国人是如何看我们的,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人还是要有大局观,开拓知识、视野和眼界还是很重要的,才不会被禁锢在某种思维局限了,成为井底之蛙。
书中提到,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几千年来,我们无法用科学推动增长,是因为人类误以为各种宗教经典和古老传统已经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法老、巫师知晓一些,宗教书籍已记载一切,包括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和未来的预言。人类就没有动力探索新知识了。传统观念把世界看成一块大小固定的饼,隐藏的假设就是资源只有两种:原材料和能源,只能m.i1766.com越用越少。事实上资源有三种:原材料、能源和知识,而知识是不断增长的,越用越多。正是现代社会的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这种天真的观念,让人类去追求新知,从而开启了用科学推动进步的道路。
书中后半部分提到,人类真有“自由”意志吗,我们的选择真的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吗?其实是一系列大脑神经的生化反应去“选择”做某事,而我们只能“感觉”到要做某事,再据以行事,这里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意识”。有点像《西部世界》里梅芙意识到自己是机器人,并策划逃跑,她以为是自己选择要逃跑的,其实是被植入了“逃跑”程序。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大脑神经反应,能够预测人的行动,甚至比受试者更早感觉到行动方向。在大鼠实验中,通过在大鼠脑中植入电极,可以控制大鼠左转、右转、爬梯、查探等行动。用于人类的“径颅直流电刺激器”头盔也在一些实验使用。
人类为何能主宰这个星球?传统观点认为是智力和制作工具,但作者认为,1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工具制作的冠军,却仍是一种不重要的生物,对周围生态系统也没什么影响。2万年前的一般智人,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可能要超过一般现代人,他们面临24小时生存的考验,需要更会制作工具、头脑更清晰、感觉更敏锐。那究竟是缺了什么关键因素?作者提出,是让很多人团结起来协作的能力。蚂蚁和蜜蜂也可以合作,但缺乏灵活性,经常一盘散沙;大象、黑猩猩可以合作,但是以彼此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智人能与无数陌生人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人类能够虚构想象,拥有“想象的共同体”,能够虚构想象出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部独立宣言、一个愿景等,这是虚构想象的力量。我想语言也是促使人类能够灵活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智能时代的到来,过去半个世纪,计算机智能进展迅速,计算机意识仍在原地踏步。但“意识”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或许非生物的计算机不需要通过意识,不必遵循人类进化这条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条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同时计算机网络天生就具备协作的优势。就目前而言,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是重要的,意识是不需要的,它只要能安全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即可。
当未来某个时候,超级智能网络主宰这个星球,甚至星球之外,人类没什么用处了,会是什么情景,这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让我们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想像一下,智能网络就是现在的人类,人类就是现在的动物。
《活着》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1000字
《活着》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1000字,欢迎阅读赏析,一定要点评哦!
余华得这本《活着》是经朋友介绍才知道的,但是我并没有太上心,也没有机会看。难得有时间品读此书,居然吸引我一气读完了此书。
作者在书中以福贵地主少爷从大富败落成一贫如洗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其人生八劫的悲惨和其乐观豁达形成的反差,引人深思——人为什么活着。
少爷福贵富有时没有得到良好得教育,一直过着生活放荡的日子,吃喝嫖赌,嗜赌成性,父母的管教,良妻的劝说均不奏效,到输光家业,一贫如洗时才猛然醒悟,悔时已晚。从此福贵成穷人贫民,承受起养家糊口的担子与责任。父亲气死了,母亲不堪劳苦病倒了,贫穷中的福贵在为给母亲求医的途中被国民党抓去成壮丁。经历了战争的波折,回到家时福贵的母亲已去世,聪明的女儿因病已成了聋哑人。贤良的妻子支持着福贵,共同养育着一双儿女,然而,福贵的儿子在读五年级时为救学校校长产后大出血,奋勇献血,居然因抽血过度而死......然而,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过一阵子平安的日子,厄运总要降临到福贵的头上。给女儿找到女婿成了家,女儿却在产后不久即离开人世,也是大出血。被困苦潦倒拖累的妻子承受了儿子、女儿早逝的痛苦后离开人世。福贵的亲人只剩下女婿与外孙,爱婿又被一次劫难夺走了生命,饥饿中长大了几岁的外孙,一次,发烧时外公买来很多豆子,难得吃饱肚子外孙的开怀痛吃,结果被豆子撑死了。
我想造化弄人,与福贵生不逢时不无关系。否则,也不至于那么悲惨,但是也不得不叹服作者在平铺直抒下叙写了那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来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的评价,他对小说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生活,简朴优美未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先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艾来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用。”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民的责任。”书的最后写道:“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时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余华用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来娓娓叙说一个家庭的平凡却不正常的故事。
读完此书,不禁深思,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脆弱的,为什么活着是每个人都应当面对的问题,并且是亲历的现实问题。不少人认为活着为了享受幸福、快乐、安康、甜蜜......,为了爱情、升官、发财,当达不到时就怨天尤人,甚至丧心病狂走损人害己之路......其实《活着》引发我们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这是一个如此宽广而深邃的话题,有时要用人一生的经历才能交上完整的答卷。
死并不可怕,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太多的亲人一次次的离去,承受一次次的打击,确实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生命观。福贵从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纨绔子弟,变成物质上贫乏而精神丰富的明白人,从不能体恤妻子贤良苦心,到发现妻子的美德,痛改人生方向,踏实走勤劳耕作之路,一家人妻贤子孝,其乐无比。
福贵前半生糊涂做人,后半生却不糊涂,在平凡中表现了不平凡。
喜欢《《万物简史》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万物简史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