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眼中的斯诺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我眼中的斯诺读后感600字

我眼中的斯诺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我眼中的美国》之读后感1500字。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美国》之读后感1500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新闻自由所标榜下的民主一直是让美国政府引以为傲的光环,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比,美国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可以说尽职的,谁也不能否认美国的新闻记者在发挥了更大的能动性,他们的职业素质和执着的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座座里程碑。

著名报人普利策在1907年写下的名言一样: 报纸将永远为争取进步和改革而战斗, 绝不容忍不义和腐败;永远反对一切党派的煽动宣传, 绝不从属于任何党派;永远反对特权阶级和公众的掠夺者, 绝不丧失对穷苦人的同情

第一声枪响:曾格案件

事件回顾:1733年,穷人出身的出版商曾格,因在自己创办的《纽约新闻周刊》上发表了批评英国当局的文章而受到总督的起诉。指控曾格对政府进行无耻中伤和恶毒谩骂,试图煽动反政府情绪,曾格也因煽动闹事罪名被捕。事件发生后60岁高龄的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主动要求做曾格的辩护律师 ,引用英国密尔顿、沃尔温、李尔本和卡托通讯中关于出版自由的言论,驳斥政府的控诉为诽谤并坚持曾格有发表事实的自由。并提出自由这就是把事实真相讲出来、写出来,以揭露和反抗专断权里的自由和真理。

此次案件是美国争取新闻自由的开端,虽然没能确立法律例判,但它树立了一项原则新闻自由是一项重要的美国人民的自由权利,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的权利是新闻自由之一 。也正因有了这一个前车之鉴,政府被迫收缩它在言论自由上的触角,如果两百多年前这一事件以英国殖民政府的获胜而告终,也许新闻自由还会姗姗迟来。幸好历史没有如果,正是这第一声枪响惊醒了在政府严密控制下的言论自由蠢蠢欲动,虽然其后的发展在帝国主义争霸时期发展缓慢,但它宣告着开始。

我们可以自由地说,感谢汉密尔顿,感谢曾格,

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来治理。今为止所发现出来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闻自由。

三、权力的角逐

新闻是四处探索、永不停息的探照灯,它将一幕幕的黑幕曝光。

李普曼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资本主义走入矛盾重重的境地的时候,面对丑恶的社会现实, 美国新闻业兴起了一场黑幕揭发运动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揭丑运动树立了美国新闻自由的形象。大量报纸杂志对政府官员腐败、企业界的黑幕。这是手段也是责任,任何一个现代化的政府,都寄望于打造出民主,自由,平等的政府形象,五角大楼文件案,让世界看到了美国新闻界的联合,他们也许不是为了一个高尚的共同的目的而结合,但是这次力量的力量的连接还是昭示了第四权力的地位。美国的新闻传媒界同样是商业机构,崇尚利益,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下生存下去,必须寻找卖点,争取独家,揭黑,揭丑,不仅是于国家政权的纯洁性有裨益,更实质的得益者是作为盈利机构的媒体,这也是美国媒体乐此不疲地揭丑,揭黑的长久因素。同样这也是中国新闻界调查记者数量稀少或者难以生存的原因,

四、自由的限制

并不意味着美国媒体能够独立于社会主流意识之外,媒介与政权如何在现行体制下良好地互动,从司法限制上来看,美国政府只能对言论和出版物进行事后新闻检查,追究责任,并根据有关法律禁止已发表的言论和出版物的传播,或以煽动叛乱罪、诽谤罪、诲淫罪等向法院起诉,用司法手段控制大众传媒。相比于粗暴直接的堵、瞒、卡来说,美国政府更加聪明,将发展成地下情人的关系,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至上是资本主义国家永恒的原则。越自律越自由这是美国新闻界的一句箴言,互惠互利的原则,一方面,政府的声音带给新闻界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新闻界给政府以监督。自身利益的平衡,同时他们也是资本主义商业机构,既然加入游戏,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这是美国媒体深知的一点,这规则不仅是法律所规定的,道义所约束的,同时也是共同的国家利益所驱使下的心有灵犀。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家读后感1500字---我眼中的觉新


家读后感1500字---我眼中的觉新

这是我第二次读巴金的《家》。

第一次读是在初中的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喜欢小说中三弟高觉慧,他敢爱敢恨,迸发着青春的烈火,燃烧着新时代的激情。在我心的心目中,自然而然的,觉慧占据了第一号人物的位置,不可否认的主角。以至于,我天真的认为《春》、《秋》肯定是描写觉慧在外从事新文化事业的轰轰烈烈历程。第二次,我依然喜欢血气方刚的觉慧。喜欢到看不到他的缺点,所以我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人,觉慧的大哥——髙觉新。一个我不喜欢但是是巴金老先生塑造的最好的一个人物。

觉新,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他,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他,有着金灿灿的光环,年轻的远大梦想。出色的化学成绩,出国留学的美梦,温柔贤淑的梅表妹……这棵新生的树苗,无疑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可好景不长,很快,灾难便降临到这位未经世事的年轻人身上。祖父抱孙子的心愿瞬间掐断了他年轻的气焰,他的前程,他的梦想之灯一念之间被浇灭。他,答应了。在坚不可摧的封建礼教面前,在至尊的祖父面前,在顽固的长辈面前,他答应了,用自己的青春梦换取了一个合格的,“不负众望”的长孙的赞许,这个赞许来的并不怎么美好。在自己的心灵面前,他是一个无能的躯体。他,背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一个人悄悄地回到屋子里,抱头痛哭,用无声的眼泪为自己年轻的心送丧。此刻,我觉得他好可怜。为此,我还郁郁寡欢了一段时间,我想“听话并非是好事”。虽然,他自己点头毁掉了所憧憬的一切;虽然,我们怒其“不争”。但是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面前,这样的悲哀,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幕。他,只不过是新世纪的过渡人,横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庞大黑暗的封建礼教,还是他的爷爷,父亲,他的亲人。新世纪的光明尚存在人们的幻想当中,渺小的沧海一粟,拿什么来搏斗,来反抗,难道他就愿意这样断送自己的青春吗?

后来父亲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他默默地承担着,生活的琐事渐渐地让他忘记了自己的激情。他开始机械的生活,为了整个家庭的持续,为了父亲临终的嘱托。他不得不陪同张姨妈去买衣服,不得不陪着她们打麻将……掩饰着自己的内心,做那些他不喜欢的事。他,被夹在两代人中间,过着煎熬的生活。在长辈面前,他需要毕恭毕敬,无论对还是错;在乘着时代激流的兄弟面前他被冷嘲热讽为“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虽然,家庭决裂只是迟早的事,封建和新潮本来就是水火不容,新必将代替旧,我们知道,觉慧知道,觉民知道,觉新也知道。但是请想一想,如果是你,如果你是大哥,带着父亲的嘱托,作为整个家庭的主力,你能够像觉慧一样一走了之,将爷爷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丢弃吗?

他热心善良;有能力,以至于家里有什么事长辈们都要找他商量;他顾全大局,有责任心,却使他成为了封建的牺牲品。礼教吞噬了他的爱情,夺走了他唯一的慰藉—瑞珏,长辈们胡作非为,鸣凤誓死反抗……家中渐渐变地冷清。终于,他的一切委曲求全化为虚有,他终于明白反抗固然艰难,而不反抗的结局就是灭亡,他勇敢了一次,既然自己不能挣脱封建的魔爪,别人却可以,那就是觉慧。

后来,我才知道,《春》、《秋》的主题并不是觉慧的新事业,依然描写了高公馆里一幕幕的悲剧,这座封建下的辉煌建筑最终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倒坍,觉新终于彻底的走向了反抗的道路。原来觉新才是《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人物。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角度来说,我崇拜觉慧,即使他的言行充满了幼稚的色彩,但不可否认,这才是青年,真正的新时代青年。从作品的写作角度来看,觉新才是小说的出彩之笔。对于觉新我只能说,虽然他性格懦弱,但是他没有错,错就错在他生活在那个年代,错在他是一个长孙,一个大哥。

我眼中的严嵩


今天早上 ,我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5部。这本书里面有好多故事,有些杂乱无章 ,我就介绍一下严嵩吧!
严嵩 ,实在是大大的有名。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他从明代开始就被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停的骂,反复的骂,并最终获得了一个荣誉称号。明代第一奸臣。
他其实就是不错的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里,父亲严淮多次参加科举,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最后十大战斗不动了就改行当了教书先生。
父亲的未竟事业自然是要儿子来完成的。严嵩就此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严嵩的幼年教育是可以写成教科书的。据说他三岁就学会了写字的六岁就能背诵四书5斤,但这些还只是个小时,两年之后发生的那件事情才真正引起了轰动。一年里八碎的岩松因为成绩好,作为优秀童生考入了现学,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们再来列举另外两位仁兄进行类比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海瑞身份:童生。时年28岁。
范进身份:童生。时年50余岁。
这两位仁兄还算是年轻有为的六七十岁考不上,现学的童声大有人在。相比对赛岩松实在是神童中的神童,就这样严肃已经成长了八年,到了弘治八年一也就是1495年,16岁的严嵩准备参加乡试,做的好了,要出发,父亲去世了。
这时,在11天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特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声嘛,不要被超正常发挥水平到位,仙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眼泪才的问题和权做苦大仇深状,一人踏上前进的道路。
别说的情况大抵也是这样,只是有一点不通,他没有去考试,不是他过于悲痛,不想考试不能考,而根据明代规定死了爹的留在家守孝3年 。
妈的,真的是没法违反的。严嵩只好在家呆了三年,三年后还在这附近的医院和满腔的抱负前往南昌一起动力情榜提名。
是等到他会是的时候就没考上了,他名落孙山。三年后,他又没考上。
于是她又去考了第三次。他是二甲第二名。
他兴奋极了,但是正德四年的时候,他的母亲又去世了。又是三年。
终于三年过去了。家没有忘记他,朝廷曾多次下旨,希望他回顾回潮为国教立。但他拒绝了。
理由是什么呢?以为就是他不想与小人同流合污。这就是早年的严嵩。
但是,他因为后来实在不行就朝廷招去当了官,又被那些小人污染了,变成了一个贪污老百姓钱财的“哈巴狗”。
我不禁为他惋惜。唉!这么好的人才就被奸臣给污染了。
——谭云西

我眼中的宋江



我眼中的宋江
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排名第一的宋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人物,谈起他,有人滔滔不绝,有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坏蛋……
在我眼中的宋江有好也有坏,在受招安前是鼎鼎大名的英雄,受招安时,显得比较窝囊,明明可以打下宋国,杀死以高俅为首的六大恶人。可他还是接受了招安,高俅是何等的奸诈,会让宋江及宋江的一百零八个弟兄与他共存吗?宋江在接到高俅的命令,就去攻辽,攻方腊,害死了七十二个弟兄。回到朝廷还不是被高俅用加毒的御酒害死了。
宋江在梁山事业上发展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他积极发展工业和农业,为梁山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兵器,从而促使各个战役的胜利。另一方面,他以意气为重,结识了后来的一百零八将,当中也有许多坎坎苛苛,比如在结识燕顺时,险些丧命,幸亏天命有缘,收拢了以燕顺为首的三名大将;三打祝家庄,可谓不打不相识,不仅又得到了几员大将,还帮王英找了一个好夫人。
宋江也很倒霉,救了与花容一起做清风太守的人的夫人,却被那妇人诬陷,被那妇人的丈夫,也就是太守追杀,关进了牢房,幸亏花容等人前来救出他,否则他就又完了,刚遭一劫,又来一劫,宋江差点小命又丧在李俊的手里,幸好其慧眼识英雄,加入了宋江的阵营。
看着宋江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城,高俅不免开始担心起来,担心宋江攻占京城后地位不保,急忙分析宋江个人的弱点,了解到宋江很早就想接受招安,于是就上书皇上,要求前去招安,皇帝已经十分懦弱,急忙派高俅去招安。
宋江听到这个消息,不顾兄弟们的反对,毅然同意了高俅要求招安的建议,宋江本是朝廷的小官,对反对朝廷不是很愿意,如今朝廷愿意来招安,他认为,何乐而不为呢?高俅松了口气,却又想加害与宋江和他的一百零八个弟兄,便派宋江和他的弟兄们去打辽,却不尽高俅意,宋江等人无一伤亡。他不死心,又让宋江去攻方腊,这下好了,一百零八个弟兄死伤七十二员,宋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下,他对做官就不在意了,想辞官隐居,却被高俅赶尽杀绝,用御酒毒死了。
吴用与花容得知后,就在宋江坟前双双上吊.这下又夭折了三人,宋江自己也死了。梁山就在宋江手中灭亡了,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我眼中的祥子


我眼中的祥子(万禹)
祥子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他是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农民,失去父母和土地后,被迫跑到城里,在刘四开办的仁和车厂当上了人力车夫。他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祥子努力地奋斗着,与命运抗争着。在小说中,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沦落成了行尸走肉。

读完《骆驼祥子》,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祥子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不懈奋斗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祥子来到北京城,凭着力气拉车,指望自己能买一辆漂亮的洋车,不再受车厂老板的气,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他早出晚归,忍饥受冻,风里雨里整整拼了3年,终于攒足100元钱买了一辆新车。当他的车被大兵抢去后,祥子也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去先生家拉包月车,想再挣钱还买一辆车,没有放弃他的梦想。后来,祥子和刘四的女儿虎妞结婚,祥子用虎妞的钱又买了一辆车,虽然心里不踏实,但毕竟不用再去车厂赁车了。直到小说末尾,祥子依然没有放弃,仍去找小福子,希望和她一起生活。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祥子也是一个幸运的人。第一次他的车子被大兵们抢走后,他意外地拣了乱军留下的三匹骆驼。这三匹骆驼给祥子增加了一点信心,让他又充满再买一辆车的希望。因此大家传说祥子卖了30匹骆驼,发了大财,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骆驼祥子”。他有两个爱他的女人,一个是虎妞,另一个是小福子。第二次孙侦探把祥子的钱诈去后,祥子身上只有五块钱,先生也避难去了。若不是有虎妞和祥子结婚,用自己的钱给祥子买了一辆车,让祥子又充满希望,否则祥子的后果不知道会怎样。虎妞难产死后,祥子准备再上曹宅,小福子心中早已隐藏着对祥子的感情。因为有小福子,祥子还没有完全绝望。这些可以说明祥子是一个幸运的人。
祥子同样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努力去拉车赚钱,买了两次车,一次被大兵抢走了,一次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把车卖了。还有一次,车子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诈走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祥子如此不幸?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北京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们为了争权互相混战,北京城周围兵荒马乱,祥子的车就被大兵给抢了去。那些旧士兵可没有什么道德,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北洋军阀还迫害进步的知识分子,祥子的主人先生是一个有民主思想的大学教授,也遭受北洋军阀的迫害。一个跟踪先生的侦探为了自己的利益,诈走了祥子的钱。由于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卫生事业落后,祥子和虎妞又不太富裕,不能去医院,导致虎妞难产而死。二是由于祥子的职业。祥子是人力车夫,靠力气为生。在当时,车夫的社会地位很低,不被人们尊重,也不被人们同情。

如果祥子能够得到别人的援助,也许下场就不会这么悲惨了。其实不光是祥子,整个北京城的下层平民的命运都不是很好。因为他们生活在那个黑暗、吃人的社会,以祥子为代表的广大下层平民是不可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综上所述,我觉得祥子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幸运而又不幸的人。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总的来说,祥子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惨败,最后在绝望中走向毁灭,终于被那个吃人的社会吞没了。


我眼中的韩寒


近日偶然看到十年前央视一档叫做《对话韩寒》的节目。十年前的韩寒,在那些四面围攻夹击的众人面前像一只刺猬般充满敌意,时刻保护着自己。那是怎样的一种尴尬?一群专家教授以及比韩寒大了多少辈分的人对着一个18岁的少年土鸡又烤鸡地口诛笔伐,显然是过分了些。那时候的韩寒确实很叛逆,也很狂,面对媒体还没能像现在这样的纯熟与老练。但我最讶异的在于央视居然做了这样一个看似温馨人道的所谓对话节目来对一个不选择众人都选择的所谓正统教育方式来成长的少年进行讨伐。并且还专门请上中国教育产生的优秀学生黄思路来与之同台,让其在众人的掌声中讽刺韩寒的非正统。

对于韩寒,其实我一开始并不喜欢他,那时候觉得他很狂妄,甚至肤浅。记得当年《三重门》出名的时候,无论是报纸杂志新闻到处都充斥着韩寒的消息,并伴随着七门功课高挂红灯照亮我的前程。那时候到处都能听得到诸如被子本来就是摊开来盖的干嘛要叠之类的经典语录。很多在中国式教育苦海中翻腾的孩子追崇着他视之为偶像,而年龄大的成年人对他的态度简直到了欲先除之而后快的地步。记得谁跟我说过,韩寒走不远的。那时的我,对他并不怎么感冒,只是时不时看看媒体冒出关于韩寒又与谁展开骂战又大放什么厥词之类的新闻。不知应该叫做隔岸观火还是事不关己。看他的第一本书并不是红得发紫的《三重门》,而居然是他的赛车日记《就这样飘来飘去》,里面那些专业的赛车名词至今我早已遗忘,但不知为什么一直对里面一个关于F1的笑话印象深刻。说是有人问记者什么是F1,然后记者说四个轮子露在外面的就是F1了。于是他就说,这就意味着,每到农忙时,田地里就跑满了F1。对于他这种带着些许意味而若隐若现的幽默风格,便一直印象深刻。后来看了《长安乱》,并不太喜欢。想想估计是作为一个女性的角度,我不乐意看到他那小说里的女性不外乎两种身份:不良职业者和卖菜大妈,然后卖菜大妈是因为没有资本可以不良所以才选择卖菜。当时在我看来我觉得他的极端、狂妄和甚至有点对女性的蔑视。

而现在,我反而越来越欣赏他。他的博客让我看到一个在四面楚歌境地里成长的男孩真正成熟了起来,当别的80后作家还在矫情地伤春悲秋脑残非主流还在造作地自恋扮嫩装小资的时候,韩寒却以一种积极的公民意识投身于时政的评论,他以骨子里那种少年时代就扎根的叛逆说着别人不敢说的话,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在众人的假意恭维中直言真相的小孩一样。也许韩寒并没有这么伟大,但试问作为同龄人,有多少人每天扯着嗓子喊爱国但何时真正关心起国计民生?又有多少人不是人云亦云在人潮中随波逐流哪里有热闹哪里凑并毫无主见随意起哄瞎围堵?韩寒的价值观即便在有些人看来是稚嫩,但那至少是属于人家自己的观点,是在那些盲目跟风或扩大扭曲事实的风潮中独立站稳脚跟的观点,至少他敢于站起来挑战不成理的规矩,至少他不说着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嘴里言不由衷的话。即便我并不是完全认同他全部的观点,但我欣赏他独立的个性、尖锐的言论和深刻敏感的见解,欣赏他在所有人都假惺惺地为着各自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歌功颂德主流思想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反驳。至少我在他身上看到那些虚伪的人们身上所没有的真实感。但我只是欣赏,并不是崇拜。我总觉得对于任何人任何事物,欣赏是一种最好的姿态,欣赏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而不是粉丝。十年前那些一厢情愿地拿韩寒当做一种现象进行所谓分析的社会各界资深人士在我看来不过是自作多情。动不动就现象现象,你们假意说着理解说着我愿意和你成为朋友却不过是把一个不愿按你们所推崇的教育方式成长的少年当另类一样在众人的面前进行现象凌迟和霸道镇压。当年的韩寒固然狂妄,但请问那么多的长辈们围堵着年仅十八的韩寒不依不饶又有什么光彩可言?

韩寒只是韩寒,他只是在做着最自由的自己。他也没有想着要做一个多么神圣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只是在表达自己个人看法,只是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我们没必要给他扣帽子,也没必要给他戴光环。将韩寒捧到一个什么民族主义的高度也是个不靠谱或者说一厢情愿的事儿。他只是韩寒。如果说曾经他没有狂的资本,但现在他已经有了,他还在走着。并带着他的《独唱团》大军浩浩荡荡开来。

读后感《《我眼中的美国》之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眼中的斯诺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