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陶行知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陶行知读后感600字

陶行知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陶行知名篇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篇一:《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一丝曙光,引领着我走出教育的误区,走向光明。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让我深感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丽。以下是我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体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陶行知讲生活就是教育,是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肤浅的见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学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篇二:《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早在读师范时老师就给我们介绍了陶行知,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近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习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教师既不能面目狰狞,又不能唯唯诺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宽容和引导,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老师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求老师毫不犹豫地批评、校正,加以引导。宽容不是纵容,引导而不能误导,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尊重。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篇三:《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作文】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看一看我们的语文新课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细细研读,这些语文课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化和更富有时代性的表述吗?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我琢磨了这几点,按我的理解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内容: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我们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教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他的职责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但是其本身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也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学习,放眼看世界,才会意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潜心学习,提高素养。另一方面,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让我们以人为本、做民主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记得前一阶段,看到一则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做中学活动中老师还会不经意地进入一个误区,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设计的想法上引导。结果往往会千遍一律,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例:在盐水让胡萝卜浮起来的实验中,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到胡萝卜在盐水中可以浮起来这一现象,于是让孩子将胡萝卜放进调制好的盐水里,实验结果都一样,实验看似成功,其实不然。但反之,如果让孩子自由尝试,往沉有胡萝卜的清水里一点点地加盐,孩子却有不一样的发现,盐加少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仍沉在水底,加入量中等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悬在了中间,加盐比较多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浮起来了于是孩子自信地得到结论:盐一点点的加入,胡萝卜会一点点地浮起来,直至浮在水面上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3。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要注重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之外,还应不断地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教学与生活同行,使学生在课堂上,在作业中,在活动时,言之有物,言之有人,并能在充满童真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篇四:《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都会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现在我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师生共生活一信。这封信是写给安徽公学副校长姚文采的。其中交代了关于安徽公学秋季招生的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学校的校纪、校风的建设。陶先生提倡的生生榜样与师生榜样的作用,把开学一个月的精神都集中要训育上。不论老师或学生都要同甘共苦,共生活。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到:师生共生活如果适用在现在的教学或管理上,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很显然,一个学校的校风建设靠一、两个人是抓不上去的。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师生在生活时,还要同进步。或许在初期阶段学生表现在模仿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表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和个人修养上喜欢和老师赛跑,所谓后生可畏,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下,面对学生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引导者。

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所小学把全镇五年级学生全部合并到中心小学,这就涉及到学生的管理问题,学生住宿、吃饭、晚上上自习写作业以及交通等问题摆在全体师生的面前。该校教职员工三人一帮轮流值班,与住宿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吃住,早晚一起洗脸刷牙,晚上一起上厕所,早上一起出操;学生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老师来照顾;学生有什么烦恼,都向老师倾诉,四十多个住宿生与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甚至有的不愿意回家过周末。他们的学习进步了:住宿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位居五个学区之首;他们更加懂事了:在学校,每天早晚扫地、打水都成了他们份内的活儿,他们从无怨言;他们的自理能力强了:周末回家,他们能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洗衣刷鞋,家长高兴的直夸学校和老师;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更强了:他们从没有违反过校规校纪,与班级同学相处融洽,七个班中有四个班的班长是住宿生。以上这些都是为什么?很显然,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学校校园也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这位朴实的老人,在为中国的普及教育奔走呼号,仿佛听到他那无华的语重心长的话语:生活就是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多么密切,生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有一所中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同学们都已不堪重负。一位家长建议他们向学校反映一下,可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因为他们觉得即使去反映了,也没有用。这位家长很感慨。从同学们的表现上,我们不难发现成人世界的影子。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孩子过早地世故了。

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准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这是多么实在的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伸张到大自然,伸张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让我们为我们的孩子创设美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美,即是真,即是善。美的生活环境,就是真和善的生活环境。说真话,做善事。让他们在美的生活环境中受到熏陶,做真、善、美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六大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做干。他批评那种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恶见。我想爱动手是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如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要不是他母亲让他在地下室搞实验,伟大的发明家不久夭折了吗?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如果不加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则犹如睁眼瞎,大千世界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4、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要有问的自由,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任。给他们一些空闲消化所学的,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的事情,使他们不致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意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解放儿童的眼睛体现出学生要有信息的收集能力,解放儿童的脑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解放儿童的手无疑是动手实践的能力,解放儿童的口就是合作交流的能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教学的创造性。

历史的车轮推进了将近一个世纪。我们到底给了我们的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多大的解放?在教学实践中,有多少人能够把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活动实践等新教育理念日益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不是成为课堂的摆设?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渗透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形成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如果我们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不仅学生享受亲自获得的成功,实际上也是教师自己享受成功。

正如陶先生所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一个茶杯要有空的地方才盛水、一个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才可想象。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彻底的解放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批创造型的学生。否则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篇五:《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一丝曙光,引领着我走出教育的误区,走向光明。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让我深感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丽。以下是我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体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陶行知讲生活就是教育,是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肤浅的见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学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篇六:《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篇七:《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读完《陶行知名篇精选》后,确实有神清气爽、眼界大开之感。我更清楚地认识了教育家思想情怀和教育的真谛,收获极大。

下面针对陶公的重要教育论述作以整理,来重新理解陶公的教育思想,让我重新洗洗脑子吧!

一、关于教学合一

1、教学要合一的理由有三个:

(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

(2)、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

(3)、教的法子、学的法子、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第一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这样的联络,先生学生都能自理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新理。

我的体会是:节目好不好,要看观众喜不喜欢;教学好不好,要看学生受益多少。所以,观众是上帝学生是主人。

二、第一流的教育家的标准

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有两个素质: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两者其实是两种精神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创造是民族兴旺的不竭动力,无创造就无发展。教育家当然要有创造精神。

三、关于新教育

1、教育是什么: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

2、新教育的目的:第一对天然界,使学生有利用它的能力;第二是谋共同的幸福。概括起来是自主、自立、自动,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3、新教育的方法:a、符合目的。b。依据经验。c。共同生活。d。积极设施。e。注重启发。f。鼓励自治。g。全部发育。h。唤起兴味。i。责成效率。我觉得这很有科学道理。教育的科学性是最重要的。

4、新学校: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学校。须把社会上的事,选择主要的,一件件在学校里举行起来,要让学生在校内和校外都是一个人,不能造就一个与世隔绝的学校,让学校成为一个微社会。这是大教育观。

5、新学生:新学生要自己去学,不可坐而受教,学人生之道,追求高尚生活,完美生活,永久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可夺取这一地位。

6、新教员:重视引导学生怎样去学,首先要有信仰心,要坚定信念: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第二要有责任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无教育。第三是共和的精神。要放下架子,不搞师道尊严。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精神。其中,共和精神在今天,就是指教学民主,要给学生民主的教育环境。

7、新课程:陶公当时提到新课程,现在又有新课程的实施。

8、新教材:陶公对教材提出了适应性要求。

四、关于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陶公提出自动主义:智育要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其实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展。

(2)、学生自治是什么?a、指全校同学,有团体意思。b、自己管理自己。c、练习自治: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大小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自流,乃是练习自治。陶公这一观点,在现在的教育理念中,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看来,我们的教育思想是有继承和发展的。

五、关于学生的精神

1、学生求学要有科学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发展观;

2、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3、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追求真理,矢志不渝。

六、关于学做一个人

一个完整的人要有三要素:健康的体魄;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

其实陶公这一观点启发了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个个体魄健全、有思想的劳动者。

七、关于我之学校观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学校里,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相互锻炼,要知道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影响是很大的。办学如治水,须以导的方式处理,只有因势利导,才能和谐完美。

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一部分。要与生活相通,要想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这是具体讲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要把学校放到阳光下生长,要接受各界人士的批评指正。陶公的学校观其实透出他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同社会联系起来,必须是开放的、阳光的、高尚的。

八、关于我们的信条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百年根本大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学合一。

我们深信师生共同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作人民的朋友。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陶公如诗的语言,哲学家的思想归纳了教育发展目标和办法,表达了自己事业的高尚追求,如灯塔一样,照亮我们的前进方向;如舵手一样,带领我们驶向光辉的彼岸。

九、关于教学做合一

1、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2、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里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十、什么是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系,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过健康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以此类推,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十一、什么是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也是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只是生活的三个方面,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坐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去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自己的教育。

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立生活教育学说,让教育贴近民众和生活实际,受到进步教师和百姓的欢迎,引起教育专家的关注。

陶行知研究和试验的问题,直到今天仍很新鲜。仍有研究价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伪知识阶级等文章的论述观点,经八十多年的验证,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生活教育论点,已有新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对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在教育领域广泛展开,取得可喜成绩,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标志。

多年来,我从事教学工作,早知道陶行知其人,不过,对他的教育思想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不够全。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陶公是一位留学归来的教育家,他深刻的了解中国传统教育。他所提出的教育学说,不但强调现实功能,而且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标,符合国情,又面向未来,他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教育的宝贵典藏。

近几年来,外来的教育理论在冲击着我们的思想,好像我们的教育思想落后了,不能与时俱进了,于是乎,我们这边学外国的教育经验,那边丢掉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东西,盲目地去实践,其不知,陶行知八十年前的理论到现在还好用,他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继承和发展。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听来是多么准确,简直就是真理。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即教学合一,在今天看来,还是值得推行的教育方法,而这么多年,我们的进展又如何呢?陶公九泉之下,恐怕会为之泣血。

陶公极力反对杀人的会考。他说过分的考试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可考试还在学校里主宰一切。

陶公高举生活即教育的大旗,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伪知识。如今,我们的教育脱离生活的地方还是不少,许多学生不认识农作物,真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啊!

陶行知的写作水平很高,他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不愧为教育家,连这样的小事都处理得十分妥贴。

董必武曾写道: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我们当他上他为我们修筑的山路继续攀登,而不是站在半山腰观光游览。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实践陶公的思想,那几乎是盲人摸象,不知其可也。

【篇八:读《教学做合一》有感】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部分,是从杜威的做中学而来,但是这两者中的做的意义是很不一样的。有人说陶行知和杜威的理论有相通之处,我以为师生之间的一些理念肯定会有相通相似的,但也肯定是符合着各自的实际环境的。

教学做合一含义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还说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由此可见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常让学生动手做,摆小棒,拨计数器或者依靠摆放一些学具来学习。现在发现,我大多数时候的做是真教,而有些就是假教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结合实际,尽量做到我的真教和学生的真学。

就教学做合一的关系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这会使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学习,在做的过程中也会体验到创造思维的火花在一步步走近,而且对学生以后学习的迁移有很大的正作用。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读作品,让我们的脸上焕发光彩。我们写读后感梳理感悟的过程,也是加深我们对作品理解的过程,怎样在作品读后感中写出内心真实感悟呢?下面是我们为你精心整理的“陶行知名篇读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1)

在工作闲暇之余翻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如何理解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对于一个新的问题,不是要教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指导他们自己主动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求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与今天我们新课程说倡导的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做三者当中,陶行知更加强调“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从实践中获得认知。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它在反传统的旧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教学活动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老师都去努力,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生活中关注教育,我们的教育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2)

初闻“爱满天下,知行合一”,还是在大学军训时,懵懵懂懂,只知它是校训,要记。却不知这几个字如随风潜入夜般陪伴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润物细无声般深入我心。

暑期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整书由浅入深,虽是教育箴言,却如沐春风般感受字里行间的温暖,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

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必背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爱的教育,作为工作室的学员,一直深受乔利荣老师教温暖的数学影响。爱无处不在,爱温暖童心。

爱上自己教育工作,陶行知一个重要思想“教学合一”,在我看来,教与学的融合,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教师要爱上自己的所教学科。爱上它才能从心底想着把这份对学科的爱传递出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生学习,在教学反思中自我学习,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去学习,把老师教的方法与自己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内化成自己的方法。教师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需要老师学的更多,于我而言,爱上所教学科,才会本能的去充实,去完善。唯有芬芳才能散发芬芳,唯有爱自己的学科才会让学生体会你有这份爱,跟随老师的脚步,逐步爱上你,爱上这门学科。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爱溢于言表,教育理论便是最好的印证。乔利荣老师暑期让学生制作20xx年的日历,看着孩子一个个精美的手工日历,我想正是因为他们爱着这份事业,才会想着如何让学生收获更多,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温暖孩子的小学生活。

爱上自己的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教师对学生有爱,师生关系便会更加和谐。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乐学,主动学习,不同方面都有所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着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让他们与自己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近。陶行知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认为:“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我想,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爱是默默无闻的,但爱也要大胆的表达出来。小学阶段孩子的心智并不成熟,有时真的“没心没肺”,但爱自己的学生,一直坚持着,学生终有那一刻的顿悟,用心去对待你。我的第一届学生,今年六年级了。尤记得一年级时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上课教室乱跑,被要求回座位后大声喊叫,着实头疼,每天就让他跟着自己,没有“自由”的他见我就说,“老师,我讨厌你”。对于那时刚工作的我来说,这句话无形中快浇灭自己的工作热情,但心底透着陶行知爱的教育那束光。随着学习的深入,不仅有习惯的要求,还增加练习的要求,这个孩子依然抱着讨厌我的态度。但我依然彼此“陪伴”,作业的再练习让他更讨厌我,一个零食仅仅让他对我有个笑脸,彼此相伴已五年,有一天,主动找我,说“老师,虽然你有时对我很凶,但我很喜欢你,也喜欢数学”。那一刻的自己热泪盈眶。爱真的润物细无声。我也将继续秉承陶行知的那句格言,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对待他们。

爱满教育,爱上自己的教育工作,爱上自己的学生,这是我读《陶行知教育名著》的最大体会。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3)

在学校,现在让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是看到那一张张幸福可爱的笑脸,很远就能听到“老师,美术老师好,美术老师啥时候再给我们上课”。这是很渺小的一件事,也是很伟大的一件事。就是陶行知经典语录里的“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散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的呼吸。”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是一个个的发明家和创造者。记得那次,我讲创意美术,引导时提了一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好多同学都回答一个字“水”,但是有一个小可爱的话让我诧异很是开心。他说“雪融化后是美丽的春天”。是的,我们必须得保护宝贝的心灵和每一个奇思妙想,我们得会变成小孩子,这样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师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在上课过程中,我时刻告诉自己,要爱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每次上课前都会想着法的让他们快乐,激起兴趣,一起把课上成功,一起学习。画的好不好且不说,小学美术应该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维的能力,是发现美,是快乐的表达。美术是最能激发小孩子创造力的一门艺术,是培养一个人气质的重要学科。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觉得很有深意。

不管处于什么时代,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坚持真理,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毅然有了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师德有没有进步?也正是从这些话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渗透生活又高于生活,记住这四问能督促我做一个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谓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

让我们做一个每天都快乐生活、认真工作、爱学生的人,做一个儿童乐园里的顽童。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4)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触。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不过,我和他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是乡村教师。都见识过农村孩子的厌学,也都见识过城市学生的繁华浮躁。

之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性格差别会那么大?为什么城市中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只能坐十分钟?一般的老师上十分钟课,那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就会躁动不安、左扭右转、小声说话,甚至于让老师上不成课。为什么最纯真的孩子却没有对课堂纪律的尊重,对老师的尊敬呢?没有一丝集体观念,那么我行我素,一点都不愿受到约束。一说吃喝玩乐特开心,但是死活都不愿意学习一点儿苦都不能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他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的人吗?

而山村里的一些学生呢,成绩很好,但是说话畏畏缩缩;见到老师,就不敢打招呼,视若无睹地走过去。学习上呢,没有一点主动性,需要老师和家长死管。遇到难题,卷子上大片空白,都不愿意尝试,就等着老师去讲。九年级每班的周末作业,居然有一半多的同学是胡写乱画应付老师的。这能成才吗?

这时我想起了假期读的陶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陶先生曾说,他宁可培养一个独立、健全开朗的人,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愿培养一个考上重点大学,但却需要母亲洗衣陪伴的人。他的“生活教育说”提醒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教育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教什么。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离开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现在有一种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众,但是就是不愿意跟人沟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惧社交。离开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又能走多远呢!这不是我们教育人想看到的吧!

而这一切想改变,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不仅要学“教”,更要学“学”。怎么做事儿的,怎么学的就怎么教。也就是以事的“做”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而实际上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的全副精力都在备课上,在学“教”上,生怕教得有漏洞、讲得不透彻。现在学习科目多,时间不足,各科老师都在疯狂赶课、赶进度。大家都忘了像学生一样“学”,学生是否学得有趣,是否乐意参与。一味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只剩下了“学性”,哪里还能有“人性”呢?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不能不令我们觉醒呀!

我们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各种专业能力。也要注意解放了学生,比如他们的眼睛,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指导。包括观察方法,结果,分析,总结等,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培养质疑能力。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怕他们危险。应该让他们到大自然的社会中去扩大视野、积累阅历。解放孩子的时间,不要用功课填满他的时间表,给孩子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一点他们喜欢的事儿。

通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学习。我终于找回了丢失的教育初心。也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的意义。

我今后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力求每天进步一点点。工作、做人做事,身体健康方面都要越来越好。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5)

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了什么标题生活就是教育。此外,我对此感到困惑。正如《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道陶公其人,不知道陶公其说,更不用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然后发展起来了。一个没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能在中国当老师呢?读到这里,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看出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深远影响。所以在业余时间,我拜读了陶公著名的教育文章,现在把读、想、悟记录下来。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也应该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扩大这个闪光点,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能,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信心获得成就感。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用灵感、表扬和激励来代替指责、批评和抱怨。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强调`是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以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认为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亡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评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简单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尊重学生,学会宽容和接受学生。宽容就是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的特殊尊重。有些人认为教师的宽容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深刻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空间,有针对性地开放顿悟,有效教育,培养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创造性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重视非原则问题,获得退一步的快乐;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深刻,教育手段更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6)

前段时间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觉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强调“教学相长”,并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就已经是很好的完成了“教书”的任务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一句“教学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太简单了,当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虑得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事实上,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像这样的古训我们有很多,但是在现代教学中都已经被排斥在了建造优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虽然不足以阻挡外面的风景,但是对于教学与做的关系而言,斩断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经足够大了。于是,我们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费仍然屡禁不止;我们的学生能痛快地答对英语的选择题,但面对外教却张嘴困难。面对这些情况,身为一名教师,我实在不敢再说,教学互动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少是充当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桥梁,而且,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孩童的创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视的一点。初看起来这与教学做合一有重合之处,细想来则不尽然,“教学做合一”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对“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则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学习中的地位。“行”对于教学很重要,而这种“行”绝不仅仅是“教学中的实践”那么简单,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已经太习惯于教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了,而学生认真听讲和作业的代价往往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的缺失。当然,并不是说要“行”就要放弃听讲和作业,只是要明确这三者应该被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上,而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只重听讲和作业而忽略对生活的观察和学习。

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视的一点。他曾说“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学生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但是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很多年了,究竟该如何“授人渔”呢?我认为当有三点值得注意:一为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否则水尽源竭,当何往之?陶行知先生也说“好学是传染的……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二为耐心亲切的态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关系的好坏松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的好坏。教师和善耐心,学生自然乐于接受,反之则逆反之心易出,如此一来,教师纵有五车之学八斗之才,只怕也难在那三尺讲台上站稳脚跟吧。三为灵活的教学手段。注意力难集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尤其是小学生,好动难止,那么教师就要格外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否则上述两点都将成为无根之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篇7)

怀着对陶行知无比崇敬的心情,暑假我阅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其中的一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本书通俗易懂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陶行知不愧为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读完陶行知的《放飞蜻蜓》后感触最深。 记得小时候纵横在乡间的小路上常会跑去田间追逐蜻蜓、蝴蝶小手轻轻一捏蜻蜓便在两只之间挣扎着夏天的空旷场地的柴草上会停留着好多金黄色的、火红色的、各色的蜻蜓,实在是好看诱人拿把小竹枝做的大扫帚悄悄靠近柴草迅速而轻巧地拍下去,只听见蜻蜓翅膀的拍打声,好几只蜻蜓就成了我的俘虏了。那个时候我们也知道蜻蜓会吃蚊子我们曾经还天真地把捉到的蜻蜓放在蚊帐里希望蜻蜓能帮我们把蚊帐中的蚊子吃了,但我们并不知道要保护蜻蜓那蚊帐中的蜻蜓最后死了就扔了。大人们常常是匆忙回家做饭没有时间跟我们闹着玩。有时童心萌动的父亲也会捉一只蜻蜓送给可爱的小弟或者小妹。但这仅限于此不会再有更深地游戏和交谈。

但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一位慈祥的、循循善诱的父亲看到了一位善于抓住教育机会的老师。在午后的村外陶行知看到孩子们在捉蜻蜓他主动地停留下来关注孩子们的行为。这是一个心中装着孩子的老师步履匆匆也好散步也好只要见到孩子那么陶行知总会放慢脚步甚至是停下脚步关注着孩子甚至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来。这次他看见孩子们捉蜻蜓没有呵责没有命令而是停下脚步和孩子们一起研究蜻蜓。我想这些都源于他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火热心。“慈爱”、“抚摸”从这些词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孩子们的爱护和关心“拉着”、“取过”、“小心地翻过去”、“指着”这些词可以看出陶行知完全把自己也当作孩子在孩子们中间起着一个领头的作用把自己对蜻蜓的了解逐步通过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了无痕迹地告诉给孩子们和孩子们一起观察、探究。他和孩子们“商量”并把蜻蜓“给”孩子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尊重是由内心抒发出来的不是一种做作。没有给孩子们灌输知识而是巧妙地利用孩子们对蜻蜓的兴趣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心理形成一种对新东西、新知识的渴望心理。孩子们捉蜻蜓无非就是玩但是陶行知却引领着孩子们巧妙地开启了一道了解昆虫的探索之门。

陶行知乃著名教育家一代有理想的教育家。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他就是这样以自己的实践产生理论又以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实践。至此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做一个怎么样的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我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怎样才能打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呢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认为老师与孩子之间首先要拉近距离老师要真正放低自己的姿态。做好孩子的工作,让孩子觉得老师的爱如同亲人般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愿意去学习。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便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我也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时候未免简单粗暴而缺乏耐心。作为一个天天跟孩子们打交道的老师,也必须要有童心。这也将成为今后我工作的一个努力的方向。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作文900字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怀着对陶行知无比崇敬的心情,我阅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中的一些章节,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想想自己这一年的教学,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现在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这些话语对我都有很大的启发。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总是退缩。怎样才能成功呢?不能光是靠想,一定要付之于行动,也就是要“做”。真正的做要在劳力上劳心。“劳力上劳心”很简单的五个字,它的意义却很深长:它告诉我们不要蛮干,不要空想。如果仅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课,你的教育教学方法没有丝毫的创新和变化,那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倘若心里有着很多想法,但是不敢去尝试,害怕失败的,这也不值得提倡。人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要试着去做,这样他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要用心去做、动脑去做、好好去做。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精选范文)


近段时间一直在拜读陶先生的《陶行知名篇精选》,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收获颇丰。陶先生深谙教育之道,他用乐观的心态,无私的爱,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关怀学生,教育学生,在做中教,在学中教。我在读书之余,静下心来反思平日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法,思索之余,感悟良多。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http://www.dhb100.com

一、俯下身子和学生对话

陶先生提倡民主教育。所谓民主教育,说得通俗些,就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的幸福而办的教育。作为教师,应该以民主的观念对待孩子,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不偏不倚,做到对每个孩子都是公平、公正的。比如,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不会一味指责,而是先询问原由,问清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再悉心跟学生分析这样做的弊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错误。同时,教学的内容也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并直指孩子将来的需要,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在一个轻松欢乐的氛围中获得进步,获得成长。

二、在生活中培养幸福的孩子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来自于生活,并且应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对孩子说:“小孩子懂什么,只管好好学习,生活上的事儿你不用管。”然而,到头来令孩子犯难的,往往是这些“生活中的事儿”。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必须回归于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以行动为指导,以生活为指南,培养生活幸福的孩子。因此,在备课时,我并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把生活的相关知识带进课堂,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框架,引导他们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再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中获得生活和学习的幸福感。

三、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独立的事。“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生活即教育,不学不做,何来生活?比如说种树这件事是要在林里做的,便必须在林里学,在林里教。这就是种树的教学做合一。“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在面对学生的疑问时,我不急着讲解,而是先询问学生的想法,可不可以讲给老师听听,如果是正确的就当小老师讲给其他同学,如果有误,再慢慢引导他慢慢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积累方法,提升能力。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以民主的为根基,用爱感化学生,学习更多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一步步得到提升。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的、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

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每一次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对教育的认识思想都会得到升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先生永远是我们教育者的榜样。(高雅)

陶行知名言读后感


【篇一:读《陶行知教育名言》有感】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篇二:陶行知教育名言读后感】

学校要求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也是零零星星的,读到了先生的一些随感和名言。不敢说对他的教育理论有多少领悟,更别说了解到了他的思想精髓。只能说他的某些话,真的触到了我的神经,撞到了我这个21世纪教师的麻木的灵魂。

首先,最令我感触的不是他的教育理论,而是他热烈美好的教育梦想,你看: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从生,人人有得呼吸。

让我们先去掉现实这一话题。看这种热情,看这种豪情,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自信,对教育的希望。这样的感情,我们不是没有,只是大家都把它埋在心里,不愿拿出来见人。原因很简单,说句实话,大家都对现在的教育失望,我们不敢相信我们的教育有这样的威力。我们很现实,也害怕现实。我们缺乏陶先生这种脱离现实的傻气和呆气。但是我始终认为,有时候傻一点呆一点,不讲什么现实,并不是坏事,虽然也许无力去改变我们不爱的现实,至少,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勇气,给我们激情。这样,我们就不会真的无力。

再看: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是国家遭受眼中的损失。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教师,教育,承担着如此重大的责任。这种强大的责任感,常常会成为巨大的动力。可以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动力,我们时时刻刻清楚地注意着的,是我们的压力。

动力之所以成了压力,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己的角度。失去了自己看的角度,失去了自己做的角度。其实,我们何尝不知道我们的重要?只是人们忘记了,我们也就跟着忘记。人们失望,我们也跟着失望。当我们人云亦云的时候,我们忽略了,我们跟人们不同,我们不是旁观者,我们是教育这个话题的参与者,我们是教师。我们重要,我们自己知道,要别人知道干什么呢?!我们重要,所以我们努力,管别人在乎不在乎?即使天下人都放弃教育,我们不能;即使天下人都对教育绝望,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不能忘记,我不能失望,我要面对这份责任,我也担得起这份责任,我不害怕责任,我尽力,我努力,我不怕评说。从前的我是没有这份勇气也没有这份豁达的,是陶先生给了我启示,也是教师工作给我的独特性格。

说了半天空话,说点实际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很丰富,历经百年,有些仍然光芒璀璨,对现代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当然也有些已然过时,不再适用于现代。我不敢妄加评论,说这条有用那条没用。只拿自己喜欢的说说。

有一句: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其实关于教育,陶先生曾多次提到一个真字,我特别喜欢这句。

心心相印,多么好的字眼。谁曾料想,原来师生关系竟然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师生会有这种境界吗?

我想起学生给我提的意见:要心平气和。我是个性比较急的人,虽然当了几年老师,涵养也算历练得不错了,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时气急难免会跟他们发脾气。我是这样跟学生讲的:你们爸妈对你们心平气和吗?这不是狡辩。虽然说与学生相处要讲究方法,但是讲究方法与毫不在乎的心平气和不同。与心平气和的假相比,我宁愿选择发脾气的真。当然这不是说动辄对学生狂轰乱炸,只是有必要的时候,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着急,对他们是有触动的。

说远了,还是回到心心相印这个词上来。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相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只有有了这个相字,才会有合力出现。不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我们在与学生相处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常常低估看了他们在各方面的潜力和能力。我们总是说父母娇惯了孩子,其实我们自己,也在不知不觉的娇惯着我们学生。未来老师帮他们设想好,知识做到烂熟灌给他们,习惯是我们日日要给他们做的必修课,计划老师帮你做好,规矩老师给定好,有麻烦老师帮你处理好,有烦恼老师帮你开导。反过来呢?学生不需要做任何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理解,不需要关心任何人,包括他们自己。这样的学生很可怕,要么无能,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庇佑就会如怒海一叶;要么无爱,他们不懂得给予为何物,这样的人一生将永远是孤岛一片,毫无意义。我不愿教出这样的学生。我希望我学生要跟我一样,要关注自己,要爱护自己,要为自己理想挥汗;要关注别人,要爱护别人,要为别人的快乐付出。同时也告诉他们,老师不是神,也是他们身边的别人,也需要他们的关注他们的爱护。同他们需要老师一样,老师同样需要他们。不知道学生会不会理解,但是我会去尝试,让他们理解老师与学生间的真,理解人生中不可缺的相。

【篇三:陶行知教育名言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最近,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

陶行知,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引领我们学习做真人;他,教育我们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他,指引我们不断前进。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自从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我便不忍释卷,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动人的名言震撼着我。

从陶行知身上,我学到了尊敬师长。尊师重道仍然是我们必须继承的传统美德,一声轻轻的问候,一本整洁的作业,一个深深的敬礼都会把我们的爱师之情传递。当灿烂的笑容浮现在老师的脸上,那就是我们最幸福、最开心的时刻。

从陶行知身上,我还懂得了乐于助人。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平时生活中得到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无尽关怀,渐渐变得自我中心起来,处处向别人索取,却不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陶行知是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矗

【篇四:学陶行知名言录有感】

前不久的一天,我翻阅了《陶行知名言录》这本书。随手翻阅了几页,竟不由得再次用行知先生的精神去叩问了一下自己的灵魂,感触有别以往,冠名省身。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提倡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施教,而是给予孩子全面和谐的教育引导,具体的说教师的自身素质十分重要。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三到六岁的孩子,此时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心智发展的关键期,孩子虽小,但具有十分强烈的探索、学习欲望。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知识的化身、智慧的灵泉、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为此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想,我和幼儿是讲尊重,讲民主,讲平等的。尤其是在新课程指导下的今天,因为,我和孩子们谈话时,用得最多的词语是我建议,用得最少的词语是你必须,并且很多时候,我都在倾听。

新一轮课改之风徐徐吹来,借着这股东风,我在执教《战胜大灰狼》时,以狼扑向小动物后,可能有哪些结果?为题,请孩子们展开想像,续编这个故事。本意是从小动物死或没死这两个方面得出一个别结论,或赞美小动物们共同动脑筋,机智逃脱恶狼的魔爪;或揭露狼凶恶残忍的本性,结果,有幼儿语出惊人:狼扑向了某小动物,在小动物耳旁轻轻地说:我们来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好吗?对她这一打乱我教学设想、教学步骤的独到见解,我一没置之不理,二没等下再说,而是请她上来讲讲为什么这么说的理由,同时鼓励其他幼儿针对她的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展开辩论。一堂被打乱了计划和步骤的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期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面对教育理念的不断上升,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幼儿成长对学高为师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自律自爱,持之以恒,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要为人师表,做幼儿的好老师恐非易事。所以作为教师,只有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建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才能真正得到幼儿的喜欢和家长的首肯。

有人说,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似一团火!是的,教师一旦真正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那么,他就会用智慧开启学生,用创造开拓未来,他就会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热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收获自我实现!而这一切的一切,有个很重要的立足点,就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关注幼教信息、多储备一些关于自然、社会、动植物等方面的百科知识,如此才能适时为幼儿解惑,满足幼儿的好奇与好问,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成为幼儿的朋友与伙伴。

平时,我们除了自身学习外,还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珍重全力。现代教育是一种协调性很强的服务,我们不仅要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还要教师与家长之间合作,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当代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之一。如: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年级组班与班之间的资源可以共享,在学习材料的收集方面,可以发挥家长的作用,在区域活动中我在网上寻找了相关的活动内容,将好的资料与自己组内成员、其他年级组成员共同分享等。只有在协调一致的教育环境下,幼儿才会得到最大的发展,我们付出的爱与教育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做教师的基本功,打铁先要自身硬,让我们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加强学习,致力发展,开拓创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一: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一书,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那么老师的做人显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我有两点体会:

一、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篇二: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在我刚上班的前几年,单位由于没有读名著的现象,虽然知道陶行知老先生,但很少见过有关他的资料,偶尔见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句,就总是把它写在教案本的第一页,来激励警示自己。后来虽然也接触到陶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但没有真正拜读过他的著作。因此当学校把《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发到我手里时,顿有亲切之感,好像又和自己熟悉的慈祥的老人意外的见了面,于是一有时间就要翻看。

读陶行知,感觉仿佛与陶老作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让我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

陶老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这本书汇集了陶老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比如陶老先生说:民主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我会照顾每位学生,尽量蹲下来看学生,多引导,多点拨,多鼓舞,多激励;在课堂上,我尽量制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兴趣盎然,思维活跃,领悟知识就显得主动而又迅速了。

比如陶老先生主张以教人者教己,就是为教而学必须舍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更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陶老在文章中列举了几个例证让读者更明白以教人者教己的内涵。看了这篇文章,我很快就想起美女中医专家李智有关健康的讲解,可谓是饶有趣味。听过李智讲解的人恐怕都有同感。她在传授健康知识时,经常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听众听得更明白,更有趣,大大克服了讲知识枯燥的现象。她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源于她丰富的知识,她之前肯定是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有了较厚的知识储备。当时我就想,我们做老师的也应该这样,知识更丰富,课堂更有趣,那课堂上就会呈现一种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的喜人局面。今天接触了陶老的著作,知道了原来今天的教育理念陶老早就探索出来了,今天的新教育也正合了陶老的理论和经验。

如今推行的新教育,似一阵春风,吹遍了教育的角角落落。王永新说:做,就会成功!人生的最大乐趣是赢在奋斗,人生的最大享受是享受人生。在新形势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并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篇三: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作文】

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假期骨干教师培训时,我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一书,我坦言自己以前对陶行知先生其说知之甚少,对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不配在中国做教师。的说法曾经表示过不屑,从教二十年了,自认为对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辞劳苦,不也做的好好的吗?可是读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我受到了强烈地震撼,给我点亮了一盏心灯。当通过一段段短小、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他所创立的经典教育理论时,不仅被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深感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还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适度教育更是要求我们对待后进生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陶行知先生还反对限制儿童的嘴、时间和空间的做法。也许我们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但陶先生反对的这些问题现在仍然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五六十人的大班额、三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单元课时的限制、需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等等,这些是不是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呢?课堂上并不是每个想说的就能有机会说,因为回答问题的机会总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因为课堂总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时间都能解放,因为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等同的。作为一名老师来说,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放每个孩子的嘴、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创造力。我们庆幸我们学校实施适度教育研究,把学习的乐趣还给了学生。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生活体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学习,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我想,陶先生地下有知,应该能够感知到今天教育的变化吧。

掩卷沉思,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如同一面镜子,照到了我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点亮了我的心灯。我将把陶先生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深入反思,树立全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实践中努力获得一种职业的自觉。

【篇四: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篇五: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以前,我对陶行知了解较少,只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些他的教育思想。越读,我越觉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越读,越觉得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先生为了所热爱的教育毕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为后人留下600万字的着作。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去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诚然,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花季少年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很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扪心自问,我和学生交朋友了吗?没有。虽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地对话,虽然我总是微笑着和学生谈话,虽然我总是一幅和蔼可亲的模样,虽然我也和学生一起踢过毽子,跳过跳绳,但是,我没有和学生做真心朋友,原因何在?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是因为我没有变成一个小孩子,没有变成内外如一的小孩子。

有人说,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在中国就不配做教师,的确如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仍然熠熠生辉,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芒,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实践。

【篇六: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后,书中的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又有几时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学中,我们忽略了教学相互的快乐,我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不能将知识装进脑子里。于是,课堂上满堂灌,频繁的一问一答,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蜻蜓点水式的提问,我们穿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鞋,确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还美其名曰教无定法。我们从这样的教学中不能找到一丝快乐,整日被教学劳累,且被人认为是累赘。

其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让我们摆脱教学的苦恼,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不仅有理论的引导,还有实践进行指引,学生快乐,老师也快乐。我们要教会学生从玩中学,玩中解,而老师更侧重于玩中教,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生活是广大的,生活的内容无处不在,这也就意味着老师应在教学中多学习,陶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俗话说你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对于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桶水还不够,作为老师应该要有源源不断的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有一眼永远不干涸的水井。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我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教育这门学问太渊博,太高深,它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篇七: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却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用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创新。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

【篇八: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暑假里,我捧读了《陶行知名篇》一书,总能感到似有一位老人在向我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书中陶行知以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的方方面面做了很多精彩的论述,或者娓娓道来,或者一脸严肃。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徜徉在教育界泰斗陶行知著述的理论海洋中,我感触颇多。

首先,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其次,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到底,矢志不渝!

陶行知教育名篇 (1000字)


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触动都很大。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我感触颇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我们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天津静海县府君庙四年级:sss123456789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陶行之教育名篇》读后感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陶行之先生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明证。

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学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端赖基础教育之坚实。一个人的意志、性格之形成,智力开发的迟早,小学阶段的教育极为重要。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所以,他明确提出必须“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现象的说明,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其含义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中心在“做”的教学方法论实际上是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文化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它还启发我们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作为学生,学习的方法则应该是行动、观察、看书、讨论和思考。”

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把教师当作一个职业,这不仅是两个的差别,更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思想意识的不同。陶先生的教育事业观体现了一个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热爱。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陶行知名篇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陶行知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