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苦难辉煌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苦难辉煌读后感800字

苦难辉煌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两篇。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两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阅读!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一】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主席站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二】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美学历程》读后感800字两篇


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美学历程》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小编。

《美学历程》读后感一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去年的这个季节,也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季节里,我司组织了书法培训,一年下来,从篆隶行走到行草楷,随着对各种碑帖的品读和临摹,对水一样的墨汁配合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呈现出的力与美无比震撼。年届不惑方知美,方才有了对何为美以及美之为美的初步认识。一年的翰墨学习,方始走向美,走进美的世界。

回想从出生到家庭、学校的教育,似乎我们对什么是“美”,如何“审美”,一直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认知上,或者说,国内的教育只会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到的”则从来没有。老师们告诉你王羲之如何的遒美健秀,癫张醉素如何的狂放空灵,颜筋柳骨如何的挺拔有力;吴带当风如何对飘逸超拔,曹衣出水如何的刚劲稠叠,八大山人如何的疏旷倔强。至于他们为什么写的好、画的好,好在什么地方,这种美的出现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这种美的表现形式等等,一概不知。为什么好?因为老师说好,老师的老师也是这么跟他说的,没人问,没人学,也没人教。审美教育的缺失,让我们早已不具备对艺术的雅与俗、美与丑的鉴赏辨别能力。造成当今书法之怪现状,“丑书”大行其道。

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写好字),多多少少的通过书法来熏陶和涵养自己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有必要系统的了解中国的美学和美术史,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可以说是不得不读的经典之作。初识李泽厚,是在看易中天先生的《闲话中国人》里提到,当时乍一看到这个名字,脑海中下意识想到的是李嘉诚,以为是李泽楷的兄弟之流(悲催的金融民工暴露无遗)。后来百度方知,李泽厚出生于1930年,比李嘉诚略小2岁,一个出生在湖南,一个出生在广东,一个是著名哲学家,一个是香港首富。两个人虽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翘楚,但实在是“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维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美的历程》初版于1981年,内容时间跨度从远古图腾和原始歌舞开端,历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到明清文艺思潮。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和认知,以通俗而又玲珑剔透到语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今新版配了近百幅精美的插图,具体地呈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文字是美的注解,插图是美的具象,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文字与图像的印证,读来十分的亲切。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对《美的历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美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从老子的众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到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注》:羊大则美,故从大。从这里可以看到,“美”,从味觉上是甘甜的,从视觉上是旷大的,从语言上是温善的。“美”是好看、好听、好味的意思,自古及今都是如此。因此,“美”不同于一般的“漂亮”之意。“美”字出现的时候,往往用来形容眼耳鼻舌身意在色声香味触法全方面都得到愉悦的时候。《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能让读者身心都得到愉悦的书。

《美的历程》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从远古时代到明清近代的各种美的展示。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的狞厉的美,先秦理论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佛陀世界的壁画、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中唐的韵外之致,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都被作者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一一道来,阅读这部书,也就变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的美的享受。

读完《美的历程》,方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美学内涵的一脉相承。美学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淘砂剩金,在时代更迭的战火中浴火重生,在文明的交融与冲突中凝冻积淀。随着岁月流逝,这种美的传承和流变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精神。面对如此恢宏的美的流变,情不自禁一唱三叹,流连不已。跟随李泽厚先生的笔触和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与哲学和宗教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是指导人从生存到生活,是人之所以区别动物的根本问题。面对如此人生根本问题,如何从这本经典中,如何在短短的月度读书任务中,吸收更多的营养,领会更深刻的美,提升丁点的审美层次,才不枉先生巨大而重要的美学研究成果。但这又是何其困难啊。话又说回来,美学的涵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一生的追求,岂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思虑及此,更应抱着一份闲情逸致来读。正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说的话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于我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在其启发和指引下进入美学的探究和学习。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民族的艺术史也就是民族心灵的历史,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在本书中,谈艺术的发展必先谈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演进,以期理解艺术和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相互作用。

《美学历程》读后感二

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太薄,只有几十页匆匆翻过;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又太厚,让我迷恋于千年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美的历程》,你像一罐经年累月的陈年老酒,把那份苦涩剥去,留着沁人心脾的香醇;你也似一位久历沧桑的老者,把世俗抛下,印在谈笑风生的皱纹。你如缕缕春风,杨柳依依中保留着春的姗姗来迟;你如炎炎夏日,汗流浃背中挥洒着夏的激情四射;你如绵绵秋雨,梧桐深夜中弥漫着秋的缠绵悱恻;你如皑皑冬雪,寒风萧索中沉淀着冬的刚劲凌厉。

先生的笔太过于独特,让我漫步于美的历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千年的美景教我应接不暇,色彩斑斓中尽情散逸着古老国度所特有的气质,让美、智慧和艺术融入其中,美得深沉、美得壮丽。我不忍下笔,怕唐突了这份美轮美奂的艺术。如高山、如大海、如蓝天,让我瞻仰,让我膜拜,让我错愕惊叹。

美的历程好长,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摆在我的面前。它开启于那没有历史记载的神秘时代,图腾的龙飞凤舞,绚丽的鱼纹兽身,可怖的青铜饕餮,张扬着炫耀武力和神秘的时代精神。这种深沉、恐怖、崇高、难以抵挡的狞厉可畏之美,真正让我体会到“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的深刻内涵。先秦甲骨金文中流动着中国书法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诸子百家争鸣着中华美学追求功能、关系、韵律之美。我们需要这种美,一种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艺术。我来不及过多地停留,楚汉的浪漫主义已浸润在我的周身。马踏飞燕,风驰电掣,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了大汉天子统领下的大国气势与古拙的美学风貌。南征百越,北抵匈奴,东逼大海,西入大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崇尚“力”的历史春秋。再往后观赏,中国的文艺开始觉醒了。那种超然物外、平淡冲和,那种忧愤无端、慷慨任气。《易》的万有流变的生的礼赞,庄的高举远慕的人格本体,屈的死亡反思的以往深情,在这里充分地交汇融合。这是一种风骨,一种超脱、清净之美。这种美太过自由、太过洒脱、太过奇异,终被统治者用一种轮回来世的信仰之美所取代。

那无数的佛陀,丰富的故事,苦痛的麻痹,让我们很难想象人们醉心于虚无缥缈的情景。在今天的我们,将如同诵读悲怆的史诗或翻阅苦难的小说去看待这些艺术图景,感受着这种通过美学形式积淀着的历史和人生。美得沉重、阴郁,我不忍细细咀嚼,恍然间来到丰满热烈、充盈青春活力的盛唐的大千之美。带着古老东方美学的特质,“诗圣”杜甫总是那样的情感深沉,那样的人道忠实。他完全执著于人间,关注于现实,不求个体解脱,不寻来世恩宠,而是把个体的心理沉浸在苦难的人文关怀的情感交流之中,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创作使命。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带着发现美的慧眼,将绝句、草书、音乐、舞蹈的表现形式合为一体,构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天堂,奏出了一曲世界美苑奇葩的盛唐之音。陡然间,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让人高山仰止。峰回路转,山来水往,我又来到宋元山水美景面前,如畅游桂林山水般真切美妙。放眼望去,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四季景象各具风貌,美不胜收。韵外之致的背后,有着苏东坡先生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使得这种美别有一种韵味。山水佳境渐尽,我又回到了灵魂的归宿,哲学意味的明清文艺思潮似乎在拷问着世事百态、人间冷暖、离合悲欢,入理动情。爱之深、恨之切的复杂之美,似乎给千年的美景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我徘徊者、琢磨着。转念间,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诗人歌德对中华文艺的一段评价浮现脑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加明朗,更加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数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或许这就是对这段美的历程的很好诠释。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动,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华人和华夏艺术的美的理想是不求凝固的,不变的永恒,而求动态的平衡,杂乱中的和谐,自然与人的相对应而一致,把它看作是宇宙的生命,人类的极致,理想的境界。深情、执着、温柔、含蓄,这些成了这千年美景的标准特征。

这美的历程又仿佛太短,当我匆匆走过其间,却又多了几份不情愿回返的意念。我想多表达一点,记述些心得,却发现原来只是徒劳。

最后,只好借用日本的东山魁夷先生《一篇绿叶》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是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

苦难辉煌读后感两篇


苦难辉煌读后感两篇

(篇一)铭记历史 坚定信仰信心信念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回顾历史是让心灵接受洗礼,近日读了《苦难辉煌》,重温那一段历史,发现这本书最根本特色就是真实地还原历史,让中国共产党人从早期的幼稚与单纯,中途有过的背叛与退缩,所经历的苦难与心理挣扎,最终变得成熟而强大,都一一在我们面前呈现,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金一南教授曾说,“我写《苦难辉煌》,写那个时代,最终的目的就是写那代人的真正信仰。”这本沉甸甸的书,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个伟大的政党在一个特定的艰苦时代,坚定信仰、担当责任、不懈努力,最终夺取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的宏伟画卷。

信仰是指引不断向前的灯塔,信念是永不妥协的动力,而信心就是前进中扬起的风帆。《苦难辉煌》让我们感受到无数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坚定信仰,感受到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不怕牺牲,永不妥协的坚强信念,感受到革命先辈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强大信心。无论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在中国革命前途命运最黑暗的时候,无论面对多么艰险的环境,我们的共产党员们始终满怀信心,保持着心中那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仰,朝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前进,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美丽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铭记沧桑,我们是接过先辈旗帜,弘扬革命传统的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在举世瞩目的辉煌面前,我们更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我们要义无反顾地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共同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改革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增添工作新干劲、树立财政新形象,在工作中干出新的成就,铸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新的辉煌。

一要坚定信仰明方向。加强学习是坚定信仰和信念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节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地服务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坚持学习,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才能坚定正确的方向,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二要坚定信心转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是坚定信念的必要条件,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典范,现在的时代则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新起点,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面临的挑战空前严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鼓舞起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让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三要坚定信念勤工作。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忠诚党的事业,需要坚定理想信念,需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砖一瓦"垒高楼",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要有“钉子”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忠诚坚定、攻坚克难、埋头苦干,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做一个爱岗敬业、勇于担当、不断创新的模范。

(篇二)

星火与圆梦从1921年算起,中国共产党由区区几十位党员发展到了今天的8000万的浩大队伍,这样延续的93年的发展,真正验证了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在中国大地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观点。

读过《苦难辉煌》,掩卷回想:红军长征前后的几个片段的情景挥之不去——

之一是:毛泽东有两次在革命危急时候的表态,一次是在上井冈山前,他说的意思是自己在党内没有什么官职无所谓,只要还是党员就必须继续把党的工作做下去,也就是说他认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是革命成功的出路;再一次是在张国焘分裂红军错误南下,他面对危机说就是红军失败了,自己还可以重新回到“白区”继续从事党的事业。

之二是:刘伯承率领的部队在彝族地区被接近原始生活的当地人掠光了身上穿的衣服,也没有进行任何反击,并且刘伯承后来与当地头人小叶丹歃血为盟,彝族人成立了红军支队。

之三是:在激流的金沙江畔,36名当地船工仅一条木船轮番九天九夜度红军过江。

之四是:过雪山草地,红军将领把自己的马甚至自己的皮衣和皮带都让战士们熬汤充饥,自己一样和战士们吃草根。

之五是:部队在大渡河向北急行军,快速行进的队伍一会聚,又一会散,原来是一边急行军一边召开各级党支部和党小组的会议。

——中国共产党,在其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磨难啊!像上面所讲的例子可以说是无穷无尽。

回想80年前的长征,简直不可想象,那不是一次军事大转移,准确的讲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炼狱般的考验。党指挥枪,支部建在基层,官兵平等,武装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现状,走群众路线,为贫穷老百姓翻身而奋斗——党根植于百姓的泥土,有这样高尚的追求,即便是有风雨阻挠,也必定会胜利的。

在建党93周年之际,我们在局机关推荐阅读《苦难辉煌》一书,等于是重温了一遍党的斗争史和成长史。读了这本书,尤其通过对长征的进一步了解,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长征的胜利、党的胜利,少不了的就是:信念、创新和坚持。崇高的理想追求在老一辈共产党精英们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开辟武装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就是符合国情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发展,数万红军在千难万险中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靠的就是坚持。

作为一名财政人,想一想,在当前的和平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执政65年的今天,在经济建设的征途,我们是不是也是一种长征呢?我认为是的。长征精神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信念、创新和坚持,也正是我们财政人时刻不可缺乏的动力。从财政来讲,当前面临着诸如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资源矛盾、瓶颈制约、产业转型、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生等等一系列需要长期应对和解决的问题,要攻破这些“堡垒”,就需要我们财政人发挥出信念、创新和坚持的勇气,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顾大局,树立团队意识,团结一致攻坚克难。要坚持改革不动摇,勇于结合淮南实际,在体制建设、资金监管、项目管理、服务方法等等方面改革创新不停步。要抓好财政队伍建设,实现思想过硬、作风过硬和纪律过硬,时刻把人民群众记在心中,讲奉献在前,讲回报在后,坚持“为民理财、促进发展,为民服务、促进和谐”的理财宗旨,在各自的岗位上切实做出实绩、干出成效,为淮南实现“四争”目标勤奋工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万五千里长征过去近80年了,让我们传承长征精神,永远记住那个在黑暗里闪烁的火种并且让它日益壮大和辉煌,信心百倍地共圆伟大的中国梦!

《苦难辉煌》读后感两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苦难辉煌》读后感两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苦难辉煌》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一书,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该书再现了一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人在极其残酷恶劣的情况下,以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人民至上的群众观念,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全景式革命战争的壮丽画卷。

我们党走向辉煌的“航向标”----理想信念。《苦难辉煌》描述的是我党我军早期的革命历史,其中全书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人的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生存和发展?从书中我们不难得出答案:除了当时中国所处的独特环境外,正是那些历经革命血与火的千千万万*人,凭着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力量,凭着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武器简陋、缺吃少喝的情形下,完成四渡赤水、突破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这样的史诗般壮举,完成中国的红色政权能诞生于世界东方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格局。

我们党走向辉煌的“源动力”----艰苦奋斗。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皆是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是中国*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现在遥想起来,雪山草地之间,行走的是我们这样一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革命队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艰险的自然环境,面对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他们不畏惧,不消沉,不退缩,写下了人类壮丽的史诗!正像书中所说:“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区,征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将永难忘怀:那就是长征所展现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

我们党走向辉煌的“助推器”----联系群众。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发展成功,无一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强调指出:“我们*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又如书中描述的:又有多少人知道,*最初并不喜欢*。他说*太高了,高高在上不好,要在*下面,跨在金水桥上搞一个二层的矮台子,观礼时离群众才近。这表明了我们的党非常注重发动群众,党的领导非常注重联系群众。

“不是要你到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应该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中的地火。”作为一名*员,要将“理想信念”、“艰苦奋斗”、“联系群众”三大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自觉热爱党、忠于党、拥护党,不说有损党的话,不做有损党的事,自觉维护好党的形象;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做到耐得住清贫,守得住艰苦,俭以养德,修身立命;必须始终树立群众至上的工作理念,自觉做到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必须始终立足岗位,坚定信心,脚踏实地,不断识别消除岗位上的浪费现象,不断参与精益改善项目,不断提升班组生产绩效,切实在精益管理学讲用专项活动中做好表率、当好先锋,为企业扭亏增盈、攻坚克难贡献力量。

《苦难辉煌》读后感【二】

本次看《苦难辉煌》感触颇多,虽没有经历过那段艰苦的岁月,但却感受到了那段岁月里*人的艰辛。这些感受足以影响我的人生,至少面对困难我学会了迎接挑战。

从1921年中国*成立,建党时共有53名党员,*一大只有13名代表,在1927年南昌起义28000多人只剩下800人后才建军,在22年后中国*拥有了百万雄狮,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成立了,但是国民生产总值低下,1952年我国工业水平低于英国1800年、法国1890年的水平。人口平均只及英国18世纪后期的水平,相差将近200年。但是中国国力增长非常之快,经济建设取得极大成就。直到2004年,经济总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5年连续超过英国、法国,2008年超过德国,直至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都是*人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换来的结果。

苦难之后是辉煌,不经历苦难,哪里来辉煌?历史给中国*人的磨难,超过了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中国*成立之初,谁也不会想到就是那个仅仅只有50人的小团体、小组织,渺小的力量,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更是成为了中国以后发展的领导力量。在异常艰苦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在历经了苦难和挫折之后走向辉煌与胜利。这靠的是一批不怕苦、不怕死、脚踏实地、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群众的*人,靠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没有人会去否认*人曾经受过的苦难。其实,也正是由于这些苦难,让*人明白了: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根基;人民群众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动力。同样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个时候,要的就是那份坚持和勇敢。记得曾经看到一句话:一个男人,再苦再难只要努力,咬紧牙关,没有走不出的路,也没有迈不出的坎!活着,就要脚踏地,头顶天!现在回味起来,心中依旧澎湃。新时代的我们,做人就要做有心之人,要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具体情况做出自己的风格,人活着做什么事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不可人云亦云,更要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事情。不光如此,我们还要学会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去工作。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需要像先辈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不必嚼树根,不必穿草鞋。但是我们作为后来人,必须做好自己的职责续写历史,接住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自己的历程,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勤勤恳恳,本本分分的干好工作,写到这里我更多的是想要做好业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让自己如同党的发展一样翻天覆地。

高中《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


闲暇的时光不要再去虚度了,多读一些好书吧。读书至少可以增长我们知识,提高我们的素养,充实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精神。总之,读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无穷!小编为您提供相关精彩!欢迎您的关注和阅读!

【篇一】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秀的长篇巨着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师!

【篇二】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的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主席站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延伸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其他作品读后感

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现在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二、复活读后感

周六,我信手翻开《复活》一书,很快就被小说里熟悉的章节和人物所吸引,一口气读了大半。抚卷沉思,不由得浮想联翩。

小说名曰《复活》,它隐喻一个人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化下可以获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通过各自的忏悔和宽恕,双双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复活”,使其人性得以复归,这一切带有浓厚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尔斯泰的味道。他借此从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角度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让每一个读者思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思索怎样来进行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们知道,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已经到了一种濒临危机的状态:自私自利,物欲膨胀,*受贿,腐化堕落……几百人围观落水者却无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机将伤者在送医院的途中将其扔下任其死亡自己却逃之夭夭……我想这些人连十八世纪托尔斯泰笔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感叹好人难做?难做好人?就因为有人做了好事没有被肯定相反被误解。“枪打出头鸟”,久而久之就让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你不去做好事你会没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这样的共识不能不说是我们道德水准的一个悲哀。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让好人不再吃亏或被误解,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见义勇为或者多做好事,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来维护道德的规范,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社会风气有所好转,让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馨无比。

《复活》之所以能够感动人,这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诚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复活》较之其它作品,更能让人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那双直达心灵的眼睛。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摆布


《苦难的历程》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左右,欢迎阅读与借鉴。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左右(一)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Mei,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篇: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最优秀的长篇巨着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师!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左右(二)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的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左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左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篇: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秀的长篇巨着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师!

《美学历程》读后感800字2024两篇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美学历程》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

《美学历程》读后感一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去年的这个季节,也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季节里,我司组织了书法培训,一年下来,从篆隶行走到行草楷,随着对各种碑帖的品读和临摹,对水一样的墨汁配合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呈现出的力与美无比震撼。年届不惑方知美,方才有了对何为美以及美之为美的初步认识。一年的翰墨学习,方始走向美,走进美的世界。

回想从出生到家庭、学校的教育,似乎我们对什么是“美”,如何“审美”,一直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认知上,或者说,国内的教育只会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到的”则从来没有。老师们告诉你王羲之如何的遒美健秀,癫张醉素如何的狂放空灵,颜筋柳骨如何的挺拔有力;吴带当风如何对飘逸超拔,曹衣出水如何的刚劲稠叠,八大山人如何的疏旷倔强。至于他们为什么写的好、画的好,好在什么地方,这种美的出现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这种美的表现形式等等,一概不知。为什么好?因为老师说好,老师的老师也是这么跟他说的,没人问,没人学,也没人教。审美教育的缺失,让我们早已不具备对艺术的雅与俗、美与丑的鉴赏辨别能力。造成当今书法之怪现状,“丑书”大行其道。

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写好字),多多少少的通过书法来熏陶和涵养自己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有必要系统的了解中国的美学和美术史,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可以说是不得不读的经典之作。初识李泽厚,是在看易中天先生的《闲话中国人》里提到,当时乍一看到这个名字,脑海中下意识想到的是李嘉诚,以为是李泽楷的兄弟之流(悲催的金融民工暴露无遗)。后来百度方知,李泽厚出生于1930年,比李嘉诚略小2岁,一个出生在湖南,一个出生在广东,一个是著名哲学家,一个是香港首富。两个人虽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翘楚,但实在是“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维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美的历程》初版于1981年,内容时间跨度从远古图腾和原始歌舞开端,历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到明清文艺思潮。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和认知,以通俗而又玲珑剔透到语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今新版配了近百幅精美的插图,具体地呈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文字是美的注解,插图是美的具象,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文字与图像的印证,读来十分的亲切。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对《美的历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美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从老子的众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到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注》:羊大则美,故从大。从这里可以看到,“美”,从味觉上是甘甜的,从视觉上是旷大的,从语言上是温善的。“美”是好看、好听、好味的意思,自古及今都是如此。因此,“美”不同于一般的“漂亮”之意。“美”字出现的时候,往往用来形容眼耳鼻舌身意在色声香味触法全方面都得到愉悦的时候。《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能让读者身心都得到愉悦的书。

《美的历程》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从远古时代到明清近代的各种美的展示。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的狞厉的美,先秦理论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佛陀世界的壁画、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中唐的韵外之致,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都被作者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一一道来,阅读这部书,也就变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的美的享受。

读完《美的历程》,方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美学内涵的一脉相承。美学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淘砂剩金,在时代更迭的战火中浴火重生,在文明的交融与冲突中凝冻积淀。随着岁月流逝,这种美的传承和流变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精神。面对如此恢宏的美的流变,情不自禁一唱三叹,流连不已。跟随李泽厚先生的笔触和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与哲学和宗教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是指导人从生存到生活,是人之所以区别动物的根本问题。面对如此人生根本问题,如何从这本经典中,如何在短短的月度读书任务中,吸收更多的营养,领会更深刻的美,提升丁点的审美层次,才不枉先生巨大而重要的美学研究成果。但这又是何其困难啊。话又说回来,美学的涵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一生的追求,岂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思虑及此,更应抱着一份闲情逸致来读。正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说的话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于我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在其启发和指引下进入美学的探究和学习。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民族的艺术史也就是民族心灵的历史,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在本书中,谈艺术的发展必先谈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演进,以期理解艺术和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相互作用。

《美学历程》读后感二

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太薄,只有几十页匆匆翻过;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又太厚,让我迷恋于千年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美的历程》,你像一罐经年累月的陈年老酒,把那份苦涩剥去,留着沁人心脾的香醇;你也似一位久历沧桑的老者,把世俗抛下,印在谈笑风生的皱纹。你如缕缕春风,杨柳依依中保留着春的姗姗来迟;你如炎炎夏日,汗流浃背中挥洒着夏的激情四射;你如绵绵秋雨,梧桐深夜中弥漫着秋的缠绵悱恻;你如皑皑冬雪,寒风萧索中沉淀着冬的刚劲凌厉。

先生的笔太过于独特,让我漫步于美的历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千年的美景教我应接不暇,色彩斑斓中尽情散逸着古老国度所特有的气质,让美、智慧和艺术融入其中,美得深沉、美得壮丽。我不忍下笔,怕唐突了这份美轮美奂的艺术。如高山、如大海、如蓝天,让我瞻仰,让我膜拜,让我错愕惊叹。

美的历程好长,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摆在我的面前。它开启于那没有历史记载的神秘时代,图腾的龙飞凤舞,绚丽的鱼纹兽身,可怖的青铜饕餮,张扬着炫耀武力和神秘的时代精神。这种深沉、恐怖、崇高、难以抵挡的狞厉可畏之美,真正让我体会到“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的深刻内涵。先秦甲骨金文中流动着中国书法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诸子百家争鸣着中华美学追求功能、关系、韵律之美。我们需要这种美,一种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艺术。我来不及过多地停留,楚汉的浪漫主义已浸润在我的周身。马踏飞燕,风驰电掣,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了大汉天子统领下的大国气势与古拙的美学风貌。南征百越,北抵匈奴,东逼大海,西入大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崇尚“力”的历史春秋。再往后观赏,中国的文艺开始觉醒了。那种超然物外、平淡冲和,那种忧愤无端、慷慨任气。《易》的万有流变的生的礼赞,庄的高举远慕的人格本体,屈的死亡反思的以往深情,在这里充分地交汇融合。这是一种风骨,一种超脱、清净之美。这种美太过自由、太过洒脱、太过奇异,终被统治者用一种轮回来世的信仰之美所取代。

那无数的佛陀,丰富的故事,苦痛的麻痹,让我们很难想象人们醉心于虚无缥缈的情景。在今天的我们,将如同诵读悲怆的史诗或翻阅苦难的小说去看待这些艺术图景,感受着这种通过美学形式积淀着的历史和人生。美得沉重、阴郁,我不忍细细咀嚼,恍然间来到丰满热烈、充盈青春活力的盛唐的大千之美。带着古老东方美学的特质,“诗圣”杜甫总是那样的情感深沉,那样的人道忠实。他完全执著于人间,关注于现实,不求个体解脱,不寻来世恩宠,而是把个体的心理沉浸在苦难的人文关怀的情感交流之中,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创作使命。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带着发现美的慧眼,将绝句、草书、音乐、舞蹈的表现形式合为一体,构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天堂,奏出了一曲世界美苑奇葩的盛唐之音。陡然间,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让人高山仰止。峰回路转,山来水往,我又来到宋元山水美景面前,如畅游桂林山水般真切美妙。放眼望去,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四季景象各具风貌,美不胜收。韵外之致的背后,有着苏东坡先生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使得这种美别有一种韵味。山水佳境渐尽,我又回到了灵魂的归宿,哲学意味的明清文艺思潮似乎在拷问着世事百态、人间冷暖、离合悲欢,入理动情。爱之深、恨之切的复杂之美,似乎给千年的美景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我徘徊者、琢磨着。转念间,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诗人歌德对中华文艺的一段评价浮现脑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加明朗,更加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数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或许这就是对这段美的历程的很好诠释。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动,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华人和华夏艺术的美的理想是不求凝固的,不变的永恒,而求动态的平衡,杂乱中的和谐,自然与人的相对应而一致,把它看作是宇宙的生命,人类的极致,理想的境界。深情、执着、温柔、含蓄,这些成了这千年美景的标准特征。

这美的历程又仿佛太短,当我匆匆走过其间,却又多了几份不情愿回返的意念。我想多表达一点,记述些心得,却发现原来只是徒劳。

最后,只好借用日本的东山魁夷先生《一篇绿叶》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是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左右


《苦难的历程》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左右,欢迎阅读与借鉴。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篇: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秀的长篇巨着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师!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篇一: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著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是分不开的。《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它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心酸历程的结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故事的情节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篇二: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俄罗斯,一个冰天雪地的国度。大都市十分繁华,而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曲折艰辛的建国史。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重温这段《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以历史进程及革命斗争的过程为主线,主人公的生活为支线两线互相依靠,环环相扣,真实准确地还原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国内战争这一苦难的历程。以四个主人公的所到之处为场景,描写在这一场景中人们及战场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将战场和人们的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场景从莫斯科到乌克兰,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顿河到察里津,画面广阔,布满整个俄罗斯,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四个主人公的梦想破灭,东奔西走。他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自有着自己曲折复杂地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民族与历史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所交织成的一段历程,并终于跳出了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时,四个主人公在莫斯科幸福团聚,体会到了个人只有置身于民族与国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与安定。

书中最后一段话说:命运已定!我么在阵营里,要为我们自己及世界的权利,要为永远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正是他们那一代的牺牲换取了下一代的幸福,可歌可泣。

【篇三:苦难的历程读后感作文】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最优秀的长篇巨着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师!

【篇四: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作文。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篇五: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苦难历程》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苦难的历程》读后感,更多内容请进入读后感栏目查看。

篇一: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的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篇二: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俄罗斯,一个冰天雪地的国度。大都市十分繁华,而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曲折艰辛的建国史。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重温这段《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以历史进程及革命斗争的过程为主线,主人公的生活为支线两线互相依靠,环环相扣,真实准确地还原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国内战争这一苦难的历程。以四个主人公的所到之处为场景,描写在这一场景中人们及战场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将战场和人们的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场景从莫斯科到乌克兰,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顿河到察里津,画面广阔,布满整个俄罗斯,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四个主人公的梦想破灭,东奔西走。他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自有着自己曲折复杂地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民族与历史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所交织成的一段历程,并终于跳出了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时,四个主人公在莫斯科幸福团聚,体会到了个人只有置身于民族与国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与安定。

苦难历程读后感


苦难历程读后感(一)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苦难历程读后感(二)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org)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最优秀的长篇巨着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师!

读后感《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两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