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 地图 > 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阿Q正传》


从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中,我没有能够读到好的中篇小锐,其中虽有篇幅类似中篇的作品,但就其结构间架来看,却象长篇小说的雏形。中国的白话小说,来源于说讲。当场讲完,则为短篇,连续说讲的,则讲者和听者,都要求越长越好,这样就挤掉了中篇这个形式。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这篇作品,不只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成为永不磨灭的艺术珍品,也是我们研究中篇小说创作的最好范本。中篇小说不能是短篇小说的拉长,当然也不能是长篇小说的纲要。它区别于短篇小说之处为: 一、中篇小说应该极力创造典型人物。短篇小说的人物,当然也要求典型化,但因为篇幅短小,有时以所刻划的现实,所发挥的思想,所含蕴的感情,把作品充实起来,提高起来。中篇小说,对于主题思想发挥,有更广阔的天地;在艺术结构上,有重大的回旋余地,更有可能从容不迫地进行抒写。 二、中篇小说要向读者展示一个较完整的历史面貌,短篇小说,有时却不可能。有较完整的历史背景,才能映托出较完整的典型性格。

《阿Q正传》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的辛亥革命,选择的地点是小城镇和乡村。这个历史背景当然不限于辛亥革命这一年,甚至也不限子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而是一个较长的或者说是很长的历史时期。鲁迅所创造的阿Q这个人物典型,当然不是一个先进的典型,但他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一典型的出现,立即成为世界文学作品中有数的重耍典型之一。 其原因在于,不只是历史背景上清晰地出现了这一个生命,是这一个生命的出现,使得读者看清了中国社会的这一个历史时期。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一位先哲说过:“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小编为您提供!更多精彩,尽在小编,欢迎您的关注阅读!

【篇一】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篇二】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每当我们提起——尤其是在外国人面前提起——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都总会禁不住油然而生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我们的祖先繁荣起来之时,外国“诸夷”还处在蛮荒落后的时代——这种遥遥于外国的局面,从秦汉一直持续到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因此,现在我们能很自豪地在老外面前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鉴于友好和礼貌,我们省略了“你算是什么东西”,但有冲突时,这不客气的话仍然是不会省略的)。所以,我们老是炫耀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然而,现在,我们却总是对外国人——不管是哪一国的——青眼有加,几乎到了谄媚讨好的地步了;而对本国的同胞,却动辄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就像阿Q对小D和王胡。也许他们都学过阮籍发明的特殊眼球运动,或者这早就成了一种遗传功能了。

不过,尽管我们习惯了炫耀过去,陶醉于n年前的繁荣昌盛,习惯于今天对外国人点头哈腰,但我们毕竟还是自强不息的,这看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势头就知道了——如果连这点也没有,那距离亡国就不远了。因此,我们有些乐观的预言家便断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或曰:“未来的全球化就是中国化!”我听了这些伟大的预言,感觉好像是听着阿Q在喊:“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既然那些预言是出于那些思维清晰头脑聪明的分析家、预言家之口,我仿佛就没理由不相信了。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清晰的思维、聪明的头脑和敏锐而且*远瞩的战略眼光。而且我看着国家确实是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这仿佛也就印证了那些伟大的预言了。是的,我们的儿子会阔得多!然而,这又像是以前有些同样伟大的预言家看着这世界一天比一天坏,就预言1999年某一日(忘了是哪一日了)是世界末日一样,那时也确实有很多人相信的。但我是从上世纪走过来的,也经历了1999年的那一天。而我到现在居然还没有死,世界居然也还在。

话说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扫了各位游客的雅兴;或者妨碍别人眯缝着眼睛享受几百年前的繁荣盛世和梦想着几十年后一统天下的大同世界;或者打扰了诸君做眼球运动。所以我还是尽快闭嘴吧,否则要该枪毙的就不是阿Q,而是我了——而我是知道我死了之后是没有机会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女)的。而且我也要学得聪明一点了,与人们一起高唱:“土谷祠不倒,阿Q万岁!”;也只能与人们一起陶醉于我们祖先的繁荣盛世,并神往于那些伟大的预言了。

但是,我只想说:“鲁迅精神万岁!”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1000字


常言道:“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书,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通常会给我们布置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可以作为自己的日后的一些素材和知识,写好读后感,有哪些关键要点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1000字,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1)

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我感觉到阿Q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可以说是卑微到尘埃里去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这个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就是那个麻木不仁的时代。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遗忘和抛弃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却更秃显出自己内心的卑贱。

被别人打时,他却因胆小怕事和无还手之力而只有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 可见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可悲,但更可悲的是他却又总要去欺负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如王胡、小D等。

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 ,有一个家,他不想断子绝孙。他和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他觉得他喜欢吴妈,而又虔诚的跪下向吴妈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让人觉得似乎只有调戏和耍流氓的成分,而导致这场恋爱的悲剧完完全全剥夺了阿Q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养活自己的所有权利,同时也剥夺了人性而终于把阿Q逼迫到了偷窃的道路上去

从吴妈和阿Q谈闲天: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当时妇女的地位是多么低下和不受重视而妇女们却浑然不知。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用又长又臭的裹脚布把脚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住,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的过程中,妇女的脚骨折断,疼痛难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女人做人的天性和自由完完全全的剥夺了

悲剧人物吴妈真的一点也不喜欢阿Q吗?从她偷偷赶到城里在人群中看阿Q被拉着游大街的一些复杂表情中也许可以看到一些内疚吧。但阿Q实在是一个卑微得很的人,在封建的礼教影响下的吴妈为了保住自己比生命 还重要的所谓的名节,从而无意中成为了将阿Q送上绝路的帮凶。

阿Q想觉醒却不知道什么是觉醒,想要革命也不知道什么是革命。阿Q的死是令人觉得可悲而扼腕痛心的,更可悲的是当了替死鬼的阿Q到死只能认为似乎觉得人生 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

一个钱比命重,一个草菅人命的世界 是多么冷酷无情,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当时的中国 社会的衰落,甚至被外国侵略者随意蹂躏,是的人们的思想的严重扭曲、麻木甚至冰冷到了极点是有很大关系的。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2)

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是一个到处以打短工为生的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不说其他的,阿Q并不懒惰,他完全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所以“真能做”的阿Q在发生调戏吴妈那件事前还是有很多老主顾的,这也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

阿Q虽是个农民,但他也有梦想,也有追求。当他被别的有地位的人欺辱时,他也想过去追求地位和名声,尽管说起来这像一个笑话,我们不也总是鄙夷的笑着阿Q吗?但是我想,当别的所有人都认为你最卑贱最不堪时,你会一直忍受吗?真的没有一丝反抗的念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人的本能。哪怕是奴性深植骨髓的阿Q他也有想反抗的时候。革命了,“但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得阿Q更快意。”这种病态的报复我认为也是阿Q的一种反压迫的行动吧。

毫无疑问阿Q是个弱者。阿Q总是被人欺负,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甚至是阿Q自己也看不上的王胡,小D。可阿Q自己也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他会在有钱时赌博为乐,无故也会去捉弄小尼姑取乐。最让人印象深刻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因说自己姓赵被赵老太爷教训,却自想是儿子打老子而得意不已;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鄙视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却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从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精神胜利法这个东西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伤害以后所发明出来的一个自我安慰的东西。其实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鸵鸟心态。正因为这种逃避的态度阿Q才始终无法逃脱被封建迫害致死的命运。以至于在临死时阿Q还在安慰自己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阿Q性格的多面性受当时社会影响很大,但自身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看这篇小说时总是很容易就概括出讨伐封建社会的东西,我们很少想到阿Q自身的问题。试想一下,阿Q不再沉迷于精神胜利法而是踏实干自己的,结局还会一样吗?我想至少阿Q不用去做小偷吧。精神胜利法是给那些缺乏自信的人以生存的哲学,但最后,他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现实社会脱轨,逐步的麻痹自己,让自己堕落。这样的思想是要不得的,这样的人也是要不得的。

读《阿Q正传》让我明白,也许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挫折,许多的不顺利,但是至少在我们的内心要积极进取,积极向上,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文化,与这个社会同步,而不是如阿Q般的消极、落寞。阿Q的社会没有为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要好好利用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得明天!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3)

于是他胜利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

就像麻醉药,总麻醉自己,在嘲笑中任能跟着乐,不知道这算不算知足常乐呢,还是自欺欺人。不知道他会不会夜里也感慨自己的不幸而流泪呢?

《阿q正传》读书笔记[500]

阿q的一生是笑料的,未免可怜,却不值得可怜。

对于阿q,有太多的说法,其软弱无能,势强凌弱,无不暴露其本质。在那样一个年代中,深处恶劣的环境,阿q先生却更表现出了不争气不警醒的态度。它渐渐形成了阿q风格,即现在人们所说的阿q主义。

生活环境的恶劣,做人的种种失败,更使我们的心感到同情与怜悯,也许同情与怜悯对他来说无所谓,他会感到那些是什么屁东西,走阿q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屈膝人下,任人欺凌已是一种习惯。阿q先生认为这是天命难违,是人的意志所不能转移的,关键是他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虽然有人说他会舂米干活,那只是当时看到他还有一点可用之处才说的风凉话,但事后是过河拆桥,没用了就踢到一边去奴才到底是奴才,因为没有了尊严,没有了自尊。

虽说他有奴才的本性,却不乏知道另一个道理强势的不敢欺负,难道还惹不起弱的,才有了调戏小尼姑的伟大做为。算是长了出息。

反感革命党,痛恨剪辫子,怀疑在外面走路的女人与别人有勾搭。但为了高人一筹,却想着投靠革命党,在思想上占领高地。结果不选择却被屈成死罪。一向欣赏别人被砍头的阿q却自己尝到了被砍的感觉。难道这是命运的捉弄?

在那样的年代,不应该有这样的阿q精神,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须要有自尊,必须要有尊严,必须要有志气。这样的人才不会寄人篱下,民族才更有生机。这种讽刺阿q精神的思想,从侧面激励了我们要有尊严,让我们更加有了勇气,敢于面对困难。

阿q,是洗涤了我们的心灵的人物。

《阿q正传》读书笔记[200]

电影看完了,免不了有一些感触。可要是付诸笔下,不免有些为难。当然,自己眼高手低是一原因,但除此之外,这跟电影的主人公阿q有很大关联。

阿q这个形象实在叫人为难,怎么说呢,他就像是云中月,有一会子你能从云缝隙窥清它的全貌,但云随风动,很快月儿又被遮隐住了,而事实上,月儿却并没有一丝改变。

呵呵,貌似有一点舒婷一直努力宣扬的朦胧美,但只要你真的认认真真地完完全全地将它看完,再略经思考一下,你就觉得它非但不美反而丑陋,如同未经彩绘过的泥塑。

《阿q正传》读书笔记[300]

阿q虽说很自尊,但他也像其他农民一样,不能脱俗,喜欢欺侮妇女,认为女人是祸水,尽管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住所,可也想传宗接代。因为调戏赵家的吴妈而找不到工作,饿得他除了裤子都卖了,被迫去了城里。

阿q经常被人欺负。有一回,他被别人欺负了,看见一个小尼姑,就拿她来出气,说了一些很粗鲁的话,别人都鼓掌。他以为是别人为他喝彩,实际上是别人在讥笑他的无知与愚昧,更反映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是借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反映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和对旧社会的批判。像阿q这样的人物现在还有,也许你就是。20xx年奥运会马上开幕了,我们应该三省吾身,杜绝阿q现象,为奥运,为中国树立新风。

《阿q正传》读书笔记[300]

《阿q正传》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写的,其中插图更是好玩,插图由丰子恺绘,《阿q正传》的主人公是阿q,他的原名阿quei。

阿q及可悲、可怜、看不起人等特点融于他一身。他好玩:当别人打他时,别人捏着他的黄辫子往墙上撞,虽然在形式上输了,但他心里想的却是儿子打老子,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就得意地走了,第二天打他的人知道了他说儿子打老子,又去找他算帐说: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家禽,又打了一阵子,阿q又说:我是豸虫,别打了,我是豸虫。是豸虫也不行。他可怜:他被误认为是盗贼被杀了时我觉得他很可怜。他看不起王胡,但他找出来的虱子没有王胡多,咬起来没有王胡的响,就不服气,要跟他打架,打又打不过他。

这篇小说反应当时社会的人太愚昧无知,没有觉醒,不能起来革命。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4)

当我写下题目的时候,我想我可能要写一点“大逆不道”的东西了。

时间回到大一,我初次接触《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时至今日,我对该课程依然保持着足够的热情。那个时候,田青老师给我们传授或来自课本或来自生活的知识。最让我们亢奋的是,她为我们演绎一些经典作品的语段,用她幽默的语调生动反映作者的思想,这个文学内涵夯实的老太太给我们的大一生活注入了不一样的色彩。尤其是谈到鲁迅,她“前卫”的思想使我们在欢快的氛围中一步步接近周先生。

我记得期末考试时有一道关于《阿Q正传》的基础题,是要求记住《阿Q正传》的“目录”——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当时的我并不像现在这样“清醒”,并没有认真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下了“目录”,以此为考试服务。谁能想到时隔两年我又翻到了这个影响文坛多年的篇目,更令人惊喜的是我有幸观看了岑范先生导演的改编自《阿Q正传》的电影。

在第一章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为阿Q作传的四点困难——文章的名目难,立传的通例难,阿Q的名字难,阿Q的籍贯难。第一难是最终“我”以“闲话休提言归正传”中的“正传”二字解决。第二难却是阿Q的姓氏问题,文中说他大概姓赵,但因他“炫耀”与中了秀才的赵太爷儿子是本家,还比秀才长三辈而挨了赵太爷耳刮子。看到此处,不免庆幸十分。倘使我生在民国年间,姓什么还由不得自己了,得看有权势的人的脸色,真是够“妈妈的”了。也有人说阿Q是“依权附贵”,这也未免太过“耸人听闻”,具体情况如何?恐怕只有那个时代清楚。再看看这个鱼肉乡民的地保老爷,得亏他生在百姓没怎么“开智”的民国,要是他生在如今,一人一口唾沫也足以淹死他“腐臭”的灵魂和“光鲜”的身躯。第三难是阿Q的名字如何写,用原文的话说,“人都叫他阿Quei,”“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无人知晓,就连赵太爷的秀才儿子博雅的茂才先生“竟也茫然”。第四难是籍贯,虽说“照《郡名百家姓》上的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靠谱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

阿Q被人们所熟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阿Q语录”。“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我和你困觉”等等,诸如此类,语出雷人。尤其让人们难以忘记的是“精神上的胜利法”。记得学习此篇时,老师为我们留下了讨论讲解的作业,我当时还将“精神胜利法”美化了一番,现在想想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其实这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也是这个原因,阿Q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这是鲁迅对国民性批判的整体把握,有“退守”“惰性”“巧滑”“虚伪”“麻木”“健忘”“自欺欺人”“卑怯”“奴性”和“无特操”等。茅盾先生对阿Q也有一段经典的言论:“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不免带了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有。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诚如沈先生所言,即便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阿Q相”的人物也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它成为了人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我也有这样的一些毛病,尤其是在初中至读大学之前这段时间最为明显。好在大学是个更大的空间,它让我们见识了更广的空间,也让我们触摸了更深的领域。尽管人性在后天的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阴暗的一面,但良知和规矩始终会束缚恶魔的獠牙。

既然有阿Q这样的人,就避免不了分析原因。曾几何时,我们在分析阿Q时将一切都归根于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个动荡的年代,虽统称为民国,但军阀势力割据一方,今日你打他一拳,明日他扇你一巴掌,如此往复,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封建势力的愚民策略,大多数中下层民众无心关注国事也无力为国操劳,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即便是有人知晓一些上层的变迁也是一知半解,根本没有理解其实质。文中的“假洋鬼子”“赵太爷”“举人老爷”等就是假革命真剥削。而阿Q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丑——畸形的人。他的生活是“苟活式的生存”,“也是‘私欲中心’的人格系统及其生存方式”。他的所谓“自尊”是通过“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这样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获得的。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5)

细读《阿Q正传》,让我感觉到这本书的写法是十分幽默的。阿Q总是在被人侮辱和打骂后,想尽一切办法来安慰自己。并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好情绪后,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可阿Q总能用自己的超级心态去面对,尽管活得贫困潦倒、整天被人欺侮,可是他还是活得那么满足,那么快乐!记得,《阿Q正传》中有那么一个片段,充分的表现的出了阿Q那无人能敌的好心态。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地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因为阿Q活得贫困潦倒,所以他身边一个女人也没有,看着那些有钱人家的大少爷身边有三妻四妾,更激起了阿Q想要拥有女人的欲望。阿Q对吴妈有非礼之心,可是他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还被闻声赶来的秀才举着大竹杠追着打。阿Q自然非常不爽,但是,很快,他就用自己的好心态调整好了情绪,并且安慰自己: 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阿Q是一个文盲,所以,直到最后他自己被杀头时,都不知道,当初,别人为什么要自己在一张写满字的纸上面画圆圈。我想,阿Q在被抓进监狱后,是肯定会感觉到不详的,可是,他还是那么乐观,甚至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一个遭人陷害、即将要死的人了。直到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还感到十分羞愧,认为自己画得不圆。

阿Q很幸福,但是也很不幸。说他幸福,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很乐观、很平常的心态,在那些令别人心神不定、辗转难眠的事情面前,他总能平静、乐观的去面对,把事情看得简单化,让自己远离烦恼。可又为什么说他是不幸的呢?因为他的乐观已经有些过头,反而变成了他致命的原因盲目的乐观。阿Q是可悲的,因为,直到他被推上断头台,直到他变成孤魂野鬼时,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送的命!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6)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着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7)

昨天写完,越想越觉得,我们其实不仅仅是阿Q,其实也是那个赵太爷。我们明明和阿Q一样喜欢高攀,却不允许他来高攀自己。我们觉得阿Q可笑,恰恰也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他“不配”,觉得他等于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我们之所以可以吃“天鹅肉”,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我们不是“癞蛤蟆”。其实,我们是不是“癞蛤蟆”,那也要看从谁的角度看。

阿Q在这个世界上,显然在谁的眼里都是个无关紧要的人。没有人在乎他的“行状”(“行状”是一个日语词,鲁迅先生喜欢借用一些日语里的汉字词汇来表达某种微妙的意思。在这里,阿Q的“行状”即阿Q的来龙去脉和现在的状态)。人们“只拿他玩笑”,忙不过来了,就雇他干活,闲时便想都没人想起他来。说得直一点,就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没人在乎。别看阿Q在别人眼里无关紧要,但他自己还挺自尊。跟人发生口角时,还会以“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来试图占人家的上风。而且只要听到有人说他能干,也不管是真心还是讥笑,他都很喜欢。因为自尊心得到了一点满足。

思想家们常说,人都是孤独的。的确,如果不知道上帝在自己身上有一个永恒的计划,我们每个人也都如阿Q,在这个世界上真的都无关紧要。没有你,地球照样转。我们虽然不至于像阿Q连个真心关心自己的家人都没有,但即使是爱我们的家人,也不完全知道我们的“行状”,更不要说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从本质上说,脱离了上帝,我们的存在,就有如阿Q,显得既孤独,又空虚无奈。除了劳累能够偶尔换来一句“你真能做”的肯定之词,让我们的自尊心稍稍得到些满足以外,就再无别的了。要说有别的,就是还要在这个活着的过程中,经常与人发生各种矛盾冲突,还要因为自己身上的某个缺点忍受他人的各种讥讽嘲笑与欺凌,让自尊心大受损伤。

阿Q正是如此。阿Q最致命的缺点,其实不是他脑袋上那个癞疮疤,而是他的自尊。因为自尊心越强的人,越容易感到被冒犯,因此也越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正是这个自尊,给阿Q带来了不少麻烦。因为这个自尊,他绝对不允许别人提他脑袋上的癞疮疤。凡能联想到他的癞疮疤的字眼,都不让人说。只要有人犯了忌讳,也不问是有心无心,他“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自尊心越强的人,就越容易发怒。只不过我们觉得,像阿Q这么没本事的人,就不配有自尊心。因此看到这里,我们就又会在心底里暗暗觉得阿Q可笑,忍不住想说:阿Q你这贱骨头,你就认命得了。你还有什么资格发怒啊?

阿Q发怒时,他还会估量对方,“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这“柿子拣软的捏”的毛病,也是人共有的。我们虽出于教养和面子,不骂人,也不打人,但仔细察验,心底里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的藐视,不能说完全没有。

尽管是拣了软的捏的,可不知道为什么,阿Q最后发现吃亏的总是自己,就改为“怒目而视”。从跟人打,到变为“怒目而视”,其实从表面看,就是变得更加文明了。然而,怒目而视,还是引来一场打。所以现在,自尊的我们,比阿Q学得更加聪明了一点。我们表面上显得更加文明了。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打不过别人,骂又觉得丢人,也知道当面怒目而视,亦有可能引来灾祸,所以在感觉到我们的某个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癞疮疤”被冒犯时,如果冒犯我的是比我权高位重的人,我就假装谦虚认错;一看冒犯我的是不如我的人,就会表现出嗔怒“你这人怎么说话的呢?”然而,更多时候,为了表现得我们很有教养,很宽容大度,我们会不动声色,但我们会在心里“怒目而视”。我猜,如果我们的意念能够杀人,估计这世界上已经不剩几个人了。

“在心里怒目而视”还不解气的话,就只能也像阿Q一样,继续通过单方面地贬损对方来自我安慰了。虽不屑得像阿Q说“儿子打老子”这类幼稚可笑的话,但“这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像话”之类的,是常说的。也会说“他绝对是嫉妒我”“他那种人绝对是自己不幸福才欺压我的”“其实我比他幸福多了”,谁能说自己没有用这类话安慰过自己呢?实在气不过,甚至还会有点像诅咒似地说“他那个性格脾气,肯定容易生病,肯定容易早死”。如此看来,我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比阿Q显得更加文明,更加有教养,也更加有知识,然而我们的内心,却难说不是因为更加自尊而变得更加邪恶了。只是就如圣经所说,“人心诡诈,坏到极处,无人识透”罢了。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8)

伟大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这句箴言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对几近被黑暗完全笼罩的旧中国的最后希望了。他期盼着中国民族灵魂能够觉醒,能够化作永动的车轮,从而带领人民,带领国家,带领民族冲破腐败的束缚。而鲁迅先生的这本小说,可谓是让当时的整个社会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这部小说便是《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xx至19xx所撰写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作为历史舞台,以生动质朴的文笔描绘了当时被封建落后文化所支配的社会黑暗现状,创造了阿Q这样一个自尊自大、自欺欺人的卑微人物形象,并通过阿Q一生悲惨的遭遇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与腐朽等社会特点,强有力地揭露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劣根性以及封建礼教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沉重伤害,并希望能够以此来唤醒中华民族的反抗与革命精神。

我细读《阿Q正传》之后,感慨万千。因为书中那闭塞落后的江南村庄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塑造,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落后。像阿Q、赵大爷、王胡那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并没有过上平凡的日子,反而是得到了最为悲惨的命运。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中,最需要身边人,最需要社会的同情与关心。但在那个缺乏真诚与爱的旧中国社会之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只有侮辱、歧视以及冷漠。而最让我感到寒意的是,即使他们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深受生活的压迫,但他们彼此之间同样也是缺乏真诚与同情,对于与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同类人采取的则是一种漠视,甚至通过欺辱弱者的方法来宣泄自己对命运不公的愤慨。这一切都让我了解到了当年的社会是多么地冷酷无情,人们的思想是多么地封闭扭曲!这也难怪鲁迅先生发出:“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样的心声了。

《阿Q正传》中除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旧中国的腐朽黑暗之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阿Q所独有的“精神胜利法”了。阿Q在书中说过这样的话:“我先前比你阔多啦!”以及“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但就从阿Q在书中的遭遇来看,他先前不见得有多阔,而他的儿子甚至都不知道是否存在。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总是拿着从前和未来这样虚无的事情来与掩盖现实的不幸,而更让我吃惊不已的是,阿Q甚至以此为荣。殊不知,这是一种鸵鸟式的的心态,遇到困难只会逃避,而不会真正想着要去击破这个问题。但是他内心充斥着的自尊自傲,一次一次的在众人的起哄下开始走上进赵老爷家强调他的赵姓和调戏小尼姑等不归路的悲剧,他考虑要不要做事情的标准就是别人会不会高看他会怕他。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就是想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去揭示中国国民性格的怯弱本性。

这也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如今的现实。我们或多或少也会有那么一点“精神胜利法”,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真实处境,把快乐寄托在未来的不确定中,沉浸在虚幻的刺激中,以他人的看法来认识自己,以他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但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能让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梦里得来的快乐总是短暂易逝。如果不管什么坎都习惯靠自我麻木来解决,我们也会把自己的生活引上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听之任之的状态。

鲁迅先生说:“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我们应当要牢记鲁迅先生的这句警示,我们需要乐观的精神力量,但也谨防故步自封的陷阱,要时刻反思并改进自身的问题。始终以坚韧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努力学习,不断获得进步。既然不甘,那就行动,做个空想家不如做个实干家。

解说《阿Q正传》


《阿Q正传》当然吸取了外国小说的一些手法,在欧洲,有一些好的古典的中篇小说,但总的看来,《阿Q正传》是真正的民族风格,这是由它的现实内容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决定的。

鲁迅在写这部中篇时,是在日报副刊上连载的,每周登一段,写来是比较从容的,并且按照副刊的性质,是想写得幽默一些的。小说虽以幽默的笔调开头,但越写越严峻,终于在结局时,使小说无可争辩地具备了悲剧的性质。这并不是指阿Q个人的悲剧。这是指的艺术的最后效果,它在思想感情两方面给读者以启发:如此的社会,产生了如此的人物,以及如此的结局。

我个人每读到小说最后,鲁迅写阿Q在临刑前,竭力把那个圈圈画圆的心理状态时,心情是沉重到极点的。我认为这一节具备一种鬼斧神工的力量。这并不是阿Q的生命的终结,不是奔泻而下的艺术长流的终结。

《阿Q正传》写出了作者对这一时代的中国社会、人物思想的长期观察,深切感受,出于公心的爱僧,希望改革的热望。

关于典型创造,曾有过多次争论,纷如繁讼。我同意那种简单明了的说法,凡是成功的典型,都有一个真人作它的模特儿,作创作的依据。据可靠材料,阿Q确有真人依据,不只阿Q,鲁迅的其他人物,如孔乙己,闰土,甚至豆腐西施、小D等,都有他们的模特儿。鲁迅这种创造人物的方法,根基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才可能成为现实主义的,成为艺术的上品。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2020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2020(一)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2020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org)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每当我们提起尤其是在外国人面前提起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都总会禁不住油然而生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我们的祖先繁荣起来之时,外国诸夷还处在蛮荒落后的时代这种遥遥领先于外国的局面,从秦汉一直持续到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因此,现在我们能很自豪地在老外面前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鉴于友好和礼貌,我们省略了你算是什么东西,但有冲突时,这不客气的话仍然是不会省略的)。所以,我们老是炫耀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然而,现在,我们却总是对外国人不管是哪一国的青眼有加,几乎到了谄媚讨好的地步了;而对本国的同胞,却动辄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就像阿Q对小D和王胡。也许他们都学过阮籍发明的特殊眼球运动,或者这早就成了一种遗传功能了。

不过,尽管我们习惯了炫耀过去,陶醉于n年前的繁荣昌盛,习惯于今天对外国人点头哈腰,但我们毕竟还是自强不息的,这看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势头就知道了如果连这点也没有,那距离亡国就不远了。因此,我们有些乐观的预言家便断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或曰:未来的全球化就是中国化!我听了这些伟大的预言,感觉好像是听着阿Q在喊: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既然那些预言是出于那些思维清晰头脑聪明的分析家、预言家之口,我仿佛就没理由不相信了。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清晰的思维、聪明的头脑和敏锐而且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且我看着国家确实是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这仿佛也就印证了那些伟大的预言了。是的,我们的儿子会阔得多!然而,这又像是以前有些同样伟大的预言家看着这世界一天比一天坏,就预言1999年某一日(忘了是哪一日了)是世界末日一样,那时也确实有很多人相信的。但我是从上世纪走过来的,也经历了1999年的那一天。而我到现在居然还没有死,世界居然也还在。

话说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扫了各位游客的雅兴;或者妨碍别人眯缝着眼睛享受几百年前的繁荣盛世和梦想着几十年后一统天下的大同世界;或者打扰了诸君做眼球运动。所以我还是尽快闭嘴吧,否则要该枪毙的就不是阿Q,而是我了而我是知道我死了之后是没有机会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女)的。而且我也要学得聪明一点了,与人们一起高唱:土谷祠不倒,阿Q万岁!;也只能与人们一起陶醉于我们祖先的繁荣盛世,并神往于那些伟大的预言了。

但是,我只想说:鲁迅精神万岁!

阿Q正传_6050字


一章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接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⑸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⑹——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迭更司⑺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⑻,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⑼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⑽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⑾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⑿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⒀,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⒁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⒂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

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⒃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⒄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⒅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⒆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又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⒇,一推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

“青龙四百!”

“咳……开……啦!”桩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铜钱拿过来……!”

“穿堂一百——一百五十!”

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工作。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①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是未庄赛神②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桩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

“天门两块!”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③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说也奇怪,从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这在阿Q,或者以为因为他是赵太爷的父亲,而其实也不然。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但他既然错,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④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

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的响。

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

“这毛虫!”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阿Q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

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⑤,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阿Q无可适从的站着。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了。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⑥——大蹋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另另,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看哪,他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然而这一次的胜利,却又使他有些异样。他飘飘然的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谁知道这一晚,他很不容易合眼,他觉得自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常滑腻些。不知道是小尼姑的脸上有一点滑腻的东西粘在他指上,还是他的指头在小尼姑脸上磨得滑腻了?……

“断子绝孙的阿Q!”

阿Q的耳朵里又听到这句话。他想: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⑦,而“若敖之鬼馁而”⑧,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所以他那思想,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只可惜后来有些“不能收其放心”⑨了。

“女人,女人!……”他想。

“……和尚动得……女人,女人!……女人!”他又想。

我们不能知道这晚上阿Q在什么时候才打鼾。但大约他从此总觉得指头有些滑腻,所以他从此总有些飘飘然;“女……”他想。

即此一端,我们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东西。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 范文二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

《阿Q正传》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阿Q正传》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提到阿Q,人们自然就想到鲁迅笔下那个无名无姓、先前比别人阔多了、头上长着癞疮疤、一不小心就被人“儿子打老子”的阿Q形象,可怜可悲,又可笑可叹。他高举的精神胜利法的旗帜也随着自身的不朽穿越了时空。

之所以再想到阿Q,是因为近日给学生上课,讲到《阿Q正传(节选)》,无意中有了些许感触,遂觉得在当今的社会中,阿Q的精神依旧存在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在《阿Q正传》的第三章里头,说到阿Q的出名完全是拜未庄的赵太爷打的嘴巴所赐,才有幸声名远播,得意了好几年。请问赵太爷何许人也?未庄的地主权贵,未庄的土皇帝,换个说法就是赵太爷是未庄的名人,一言一行,自然就成为未庄看客们关注的焦点。

名人就是出了名的人,出了名就是他的名字和事迹被大众知晓了。今天赵太爷打人了,人们趋之若骛,谈论纷纷,那被打的人就自然成为关注的对象。阿Q被关注,出名也就顺理成章了。好像有的人被别人臭骂了一通,不仅没声名败坏,反而声名鹊起,事业蒸蒸日上。难怪人们常说到的,脸皮厚的人容易出名。他们就像一群跳蚤,在充斥着媒体的空间里上窜下跳,来打通一条通往名人的康庄大道。

但与阿Q不同的是,阿Q不是跳蚤,他不会主动去骚扰赵太爷,而他们作为跳蚤,就希望在名人身上咬上一口,这样名人一疼,一巴掌拍去,人们就知道了名人在拍打他这只跳蚤,于是就出名了,和阿Q殊途同归。想来在鲁迅的时代早就有人做过,否则就只能是鲁迅的先见之明,他在小说中说:“未庄通例,倘若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

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这便是他们的心理,他们走向理想的途径,从事着在鸡蛋里挑骨头的事业,乘机发动毫无意义的论争,只是为了告诉人们他们是存在的。可惜真正有涵养有学识者,比他们更懂更了解阿Q,缄口不谈,一笑了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善意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批评,而不是无理取闹的指责和抨击,甚至包括有损人格的中伤。

余秋雨无疑是这几年最忙碌的人之一。从他的《借我一生》起,到他的《文化苦旅》,都出乎意料地给他带来了烦恼和困惑。而值得庆幸的是,在经历了风雨后,他依然坚定不移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依然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余秋雨最为大家所认识的,莫过于他的散文,无论是《山居笔记》还是《文化苦旅》,都可称得上是当代中国散文的瑰宝和奇葩,有的学者称其为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大散文。但无论是瑰宝和奇葩,都难免存在或多或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文如其人之说,人无完人,何况文章乎?即便是人家有过什么过错,难道就可以老揪住人家的辫子不放么?若是这样,巴金的《随想录》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他的人格也有问题;郭沫若的诗歌也没有价值了,因为他的人格也有问题。

对学术的评论要用学术的观点。潜伏的跳蚤们在有学者指出了不同看法后,或自己发现了什么他人的隐私,就纷纷的活跃起来,用心良苦,口诛笔伐,文坛似乎好不热闹,欣欣向荣,百家争鸣。其实他们并不能击中问题的要害,嚷嚷一通,见没有回应,有的像阿Q一样心满意足的得胜,继续努力,有的就偃旗息鼓,遛之大吉,有的变本加厉,造谣来侮辱诽谤他人。只要有人回应,那就大大的中计了。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善意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批评,需要的是对中国的文学文化事业有积极意义的批评,需要的是人们面对面的交流,相互的理解和鼓励,而不是文人相轻的职责和鄙视或哗众取宠。余秋雨在“秋雨时分”的栏目里曾将到中国后来的知识分子缺乏酒神精神,他以自己为例,说有人批评他的散文就是缺乏酒神精神,真是一针见血,他非常的赞同。

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说非要得到被批评者认同的批评才有意义有价值,我只是想说,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应该先屏弃时代的浮华,静下心来潜读和思考,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心平气和,少一些妒忌,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剑拔弩张,多一些心灵沟通,这样,对中国的文化文学事业的发展才是有利的。个人主义的名和利,都终将为他人嗤之以鼻。

「必备」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阅读如冬日的暖阳,给予人们心灵的安慰,作品这部作品他的行文流畅语言朴素。我们再将自己的所想所得进行整理,读后感就会跃然纸上。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篇1

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我感觉到阿Q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可以说是卑微到尘埃里去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这个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就是那个麻木不仁的时代。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遗忘和抛弃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却更秃显出自己内心的卑贱。

被别人打时,他却因胆小怕事和无还手之力而只有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 可见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可悲,但更可悲的是他却又总要去欺负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如王胡、小D等。

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 ,有一个家,他不想断子绝孙。他和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他觉得他喜欢吴妈,而又虔诚的跪下向吴妈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让人觉得似乎只有调戏和耍流氓的成分,而导致这场恋爱的悲剧完完全全剥夺了阿Q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养活自己的所有权利,同时也剥夺了人性而终于把阿Q逼迫到了偷窃的道路上去

从吴妈和阿Q谈闲天: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当时妇女的地位是多么低下和不受重视而妇女们却浑然不知。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用又长又臭的裹脚布把脚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住,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的过程中,妇女的脚骨折断,疼痛难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女人做人的天性和自由完完全全的剥夺了

悲剧人物吴妈真的一点也不喜欢阿Q吗?从她偷偷赶到城里在人群中看阿Q被拉着游大街的一些复杂表情中也许可以看到一些内疚吧。但阿Q实在是一个卑微得很的人,在封建的礼教影响下的吴妈为了保住自己比生命 还重要的所谓的名节,从而无意中成为了将阿Q送上绝路的帮凶。

阿Q想觉醒却不知道什么是觉醒,想要革命也不知道什么是革命。阿Q的死是令人觉得可悲而扼腕痛心的,更可悲的是当了替死鬼的阿Q到死只能认为似乎觉得人生 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

一个钱比命重,一个草菅人命的世界 是多么冷酷无情,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当时的中国 社会的衰落,甚至被外国侵略者随意蹂躏,是的人们的思想的严重扭曲、麻木甚至冰冷到了极点是有很大关系的。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篇2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着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篇3

当我写下题目的时候,我想我可能要写一点“大逆不道”的东西了。

时间回到大一,我初次接触《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时至今日,我对该课程依然保持着足够的热情。那个时候,田青老师给我们传授或来自课本或来自生活的知识。最让我们亢奋的是,她为我们演绎一些经典作品的语段,用她幽默的语调生动反映作者的思想,这个文学内涵夯实的老太太给我们的大一生活注入了不一样的色彩。尤其是谈到鲁迅,她“前卫”的思想使我们在欢快的氛围中一步步接近周先生。

我记得期末考试时有一道关于《阿Q正传》的基础题,是要求记住《阿Q正传》的“目录”——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当时的我并不像现在这样“清醒”,并没有认真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下了“目录”,以此为考试服务。谁能想到时隔两年我又翻到了这个影响文坛多年的篇目,更令人惊喜的是我有幸观看了岑范先生导演的改编自《阿Q正传》的电影。

在第一章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为阿Q作传的四点困难——文章的名目难,立传的通例难,阿Q的名字难,阿Q的籍贯难。第一难是最终“我”以“闲话休提言归正传”中的“正传”二字解决。第二难却是阿Q的姓氏问题,文中说他大概姓赵,但因他“炫耀”与中了秀才的赵太爷儿子是本家,还比秀才长三辈而挨了赵太爷耳刮子。看到此处,不免庆幸十分。倘使我生在民国年间,姓什么还由不得自己了,得看有权势的人的脸色,真是够“妈妈的”了。也有人说阿Q是“依权附贵”,这也未免太过“耸人听闻”,具体情况如何?恐怕只有那个时代清楚。再看看这个鱼肉乡民的地保老爷,得亏他生在百姓没怎么“开智”的民国,要是他生在如今,一人一口唾沫也足以淹死他“腐臭”的灵魂和“光鲜”的身躯。第三难是阿Q的名字如何写,用原文的话说,“人都叫他阿Quei,”“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无人知晓,就连赵太爷的秀才儿子博雅的茂才先生“竟也茫然”。第四难是籍贯,虽说“照《郡名百家姓》上的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靠谱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

阿Q被人们所熟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阿Q语录”。“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我和你困觉”等等,诸如此类,语出雷人。尤其让人们难以忘记的是“精神上的胜利法”。记得学习此篇时,老师为我们留下了讨论讲解的作业,我当时还将“精神胜利法”美化了一番,现在想想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其实这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也是这个原因,阿Q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这是鲁迅对国民性批判的整体把握,有“退守”“惰性”“巧滑”“虚伪”“麻木”“健忘”“自欺欺人”“卑怯”“奴性”和“无特操”等。茅盾先生对阿Q也有一段经典的言论:“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不免带了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有。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诚如沈先生所言,即便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阿Q相”的人物也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它成为了人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我也有这样的一些毛病,尤其是在初中至读大学之前这段时间最为明显。好在大学是个更大的空间,它让我们见识了更广的空间,也让我们触摸了更深的领域。尽管人性在后天的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阴暗的一面,但良知和规矩始终会束缚恶魔的獠牙。

既然有阿Q这样的人,就避免不了分析原因。曾几何时,我们在分析阿Q时将一切都归根于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个动荡的年代,虽统称为民国,但军阀势力割据一方,今日你打他一拳,明日他扇你一巴掌,如此往复,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封建势力的愚民策略,大多数中下层民众无心关注国事也无力为国操劳,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即便是有人知晓一些上层的变迁也是一知半解,根本没有理解其实质。文中的“假洋鬼子”“赵太爷”“举人老爷”等就是假革命真剥削。而阿Q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丑——畸形的人。他的生活是“苟活式的生存”,“也是‘私欲中心’的人格系统及其生存方式”。他的所谓“自尊”是通过“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这样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获得的。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篇4

细读《阿Q正传》,让我感觉到这本书的写法是十分幽默的。阿Q总是在被人侮辱和打骂后,想尽一切办法来安慰自己。并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好情绪后,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可阿Q总能用自己的超级心态去面对,尽管活得贫困潦倒、整天被人欺侮,可是他还是活得那么满足,那么快乐!记得,《阿Q正传》中有那么一个片段,充分的表现的出了阿Q那无人能敌的好心态。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地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因为阿Q活得贫困潦倒,所以他身边一个女人也没有,看着那些有钱人家的大少爷身边有三妻四妾,更激起了阿Q想要拥有女人的欲望。阿Q对吴妈有非礼之心,可是他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还被闻声赶来的秀才举着大竹杠追着打。阿Q自然非常不爽,但是,很快,他就用自己的好心态调整好了情绪,并且安慰自己: 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阿Q是一个文盲,所以,直到最后他自己被杀头时,都不知道,当初,别人为什么要自己在一张写满字的纸上面画圆圈。我想,阿Q在被抓进监狱后,是肯定会感觉到不详的,可是,他还是那么乐观,甚至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一个遭人陷害、即将要死的人了。直到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还感到十分羞愧,认为自己画得不圆。

阿Q很幸福,但是也很不幸。说他幸福,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很乐观、很平常的心态,在那些令别人心神不定、辗转难眠的事情面前,他总能平静、乐观的去面对,把事情看得简单化,让自己远离烦恼。可又为什么说他是不幸的呢?因为他的乐观已经有些过头,反而变成了他致命的原因盲目的乐观。阿Q是可悲的,因为,直到他被推上断头台,直到他变成孤魂野鬼时,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送的命!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篇5

其实阿q没有死,不用等十八年后一条好汉,隔天就冒出一个来。天下的好汉多得是,是死不完的。

其实阿q很久以前就有了,只是人们知其不道,而偏让鲁迅一不小心就道了出来。人们才顿悟,哦,原来我们中间有一群这么弱智的人啊?咦?我怎么没有发现呢。

其实阿q就是我们自己,当局者迷,骑牛找牛。

你敢说你没有跟邻居邋遢的同伴撒尿斗远?你敢说你没有掀了女同学的裙还跟同伴吹嘘几天?你敢说你没有遇见仇家大胖子的时候乖乖地由他鱼肉?总之,你也是很阿q的,当局者迷,骑牛找牛,罢了。

很多人看了《阿Q》之后都无动于衷,还偷偷的笑隔壁的弱智,咦,真像他。

我告诉你,其实隔壁的弱智同样在笑你弱智。

其实这也是鲁迅的阴谋,你看文章的同时你也正扮演着男主角一号。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哦!原来我们都是阿q!都是一群盲目自大,奴性十足,争强好胜,忍辱屈从的阿q。而且看完了《阿》之后与自己对比完之后还大安旨意,说,哈哈!好彩!不是我。

我们拥有中华传统美德,谦让,诚信,勤劳,淳朴,互助,友爱,团结,我们不是阿q。

哈哈!

其实这是错的,这些恰恰都是我们民族最应该追求的品性。

我们应该挺起来,挺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已经软了很久了,那些追求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就好像足球,只有追到球你才能射出去,像我们这么软是追不到球的,更不能射出去!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篇6

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是一个到处以打短工为生的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不说其他的,阿Q并不懒惰,他完全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所以“真能做”的阿Q在发生调戏吴妈那件事前还是有很多老主顾的,这也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

阿Q虽是个农民,但他也有梦想,也有追求。当他被别的有地位的人欺辱时,他也想过去追求地位和名声,尽管说起来这像一个笑话,我们不也总是鄙夷的笑着阿Q吗?但是我想,当别的所有人都认为你最卑贱最不堪时,你会一直忍受吗?真的没有一丝反抗的念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人的本能。哪怕是奴性深植骨髓的阿Q他也有想反抗的时候。革命了,“但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得阿Q更快意。”这种病态的报复我认为也是阿Q的一种反压迫的行动吧。

毫无疑问阿Q是个弱者。阿Q总是被人欺负,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甚至是阿Q自己也看不上的王胡,小D。可阿Q自己也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他会在有钱时赌博为乐,无故也会去捉弄小尼姑取乐。最让人印象深刻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因说自己姓赵被赵老太爷教训,却自想是儿子打老子而得意不已;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鄙视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却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从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精神胜利法这个东西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伤害以后所发明出来的一个自我安慰的东西。其实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鸵鸟心态。正因为这种逃避的态度阿Q才始终无法逃脱被封建迫害致死的命运。以至于在临死时阿Q还在安慰自己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阿Q性格的多面性受当时社会影响很大,但自身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看这篇小说时总是很容易就概括出讨伐封建社会的东西,我们很少想到阿Q自身的问题。试想一下,阿Q不再沉迷于精神胜利法而是踏实干自己的,结局还会一样吗?我想至少阿Q不用去做小偷吧。精神胜利法是给那些缺乏自信的人以生存的哲学,但最后,他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现实社会脱轨,逐步的麻痹自己,让自己堕落。这样的思想是要不得的,这样的人也是要不得的。

读《阿Q正传》让我明白,也许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挫折,许多的不顺利,但是至少在我们的内心要积极进取,积极向上,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文化,与这个社会同步,而不是如阿Q般的消极、落寞。阿Q的社会没有为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要好好利用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得明天!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篇7

昨天写完,越想越觉得,我们其实不仅仅是阿Q,其实也是那个赵太爷。我们明明和阿Q一样喜欢高攀,却不允许他来高攀自己。我们觉得阿Q可笑,恰恰也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他“不配”,觉得他等于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我们之所以可以吃“天鹅肉”,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我们不是“癞蛤蟆”。其实,我们是不是“癞蛤蟆”,那也要看从谁的角度看。

阿Q在这个世界上,显然在谁的眼里都是个无关紧要的人。没有人在乎他的“行状”(“行状”是一个日语词,鲁迅先生喜欢借用一些日语里的汉字词汇来表达某种微妙的意思。在这里,阿Q的“行状”即阿Q的来龙去脉和现在的状态)。人们“只拿他玩笑”,忙不过来了,就雇他干活,闲时便想都没人想起他来。说得直一点,就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没人在乎。别看阿Q在别人眼里无关紧要,但他自己还挺自尊。跟人发生口角时,还会以“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来试图占人家的上风。而且只要听到有人说他能干,也不管是真心还是讥笑,他都很喜欢。因为自尊心得到了一点满足。

思想家们常说,人都是孤独的。的确,如果不知道上帝在自己身上有一个永恒的计划,我们每个人也都如阿Q,在这个世界上真的都无关紧要。没有你,地球照样转。我们虽然不至于像阿Q连个真心关心自己的家人都没有,但即使是爱我们的家人,也不完全知道我们的“行状”,更不要说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从本质上说,脱离了上帝,我们的存在,就有如阿Q,显得既孤独,又空虚无奈。除了劳累能够偶尔换来一句“你真能做”的肯定之词,让我们的自尊心稍稍得到些满足以外,就再无别的了。要说有别的,就是还要在这个活着的过程中,经常与人发生各种矛盾冲突,还要因为自己身上的某个缺点忍受他人的各种讥讽嘲笑与欺凌,让自尊心大受损伤。

阿Q正是如此。阿Q最致命的缺点,其实不是他脑袋上那个癞疮疤,而是他的自尊。因为自尊心越强的人,越容易感到被冒犯,因此也越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正是这个自尊,给阿Q带来了不少麻烦。因为这个自尊,他绝对不允许别人提他脑袋上的癞疮疤。凡能联想到他的癞疮疤的字眼,都不让人说。只要有人犯了忌讳,也不问是有心无心,他“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自尊心越强的人,就越容易发怒。只不过我们觉得,像阿Q这么没本事的人,就不配有自尊心。因此看到这里,我们就又会在心底里暗暗觉得阿Q可笑,忍不住想说:阿Q你这贱骨头,你就认命得了。你还有什么资格发怒啊?

阿Q发怒时,他还会估量对方,“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这“柿子拣软的捏”的毛病,也是人共有的。我们虽出于教养和面子,不骂人,也不打人,但仔细察验,心底里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的藐视,不能说完全没有。

尽管是拣了软的捏的,可不知道为什么,阿Q最后发现吃亏的总是自己,就改为“怒目而视”。从跟人打,到变为“怒目而视”,其实从表面看,就是变得更加文明了。然而,怒目而视,还是引来一场打。所以现在,自尊的我们,比阿Q学得更加聪明了一点。我们表面上显得更加文明了。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打不过别人,骂又觉得丢人,也知道当面怒目而视,亦有可能引来灾祸,所以在感觉到我们的某个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癞疮疤”被冒犯时,如果冒犯我的是比我权高位重的人,我就假装谦虚认错;一看冒犯我的是不如我的人,就会表现出嗔怒“你这人怎么说话的呢?”然而,更多时候,为了表现得我们很有教养,很宽容大度,我们会不动声色,但我们会在心里“怒目而视”。我猜,如果我们的意念能够杀人,估计这世界上已经不剩几个人了。

“在心里怒目而视”还不解气的话,就只能也像阿Q一样,继续通过单方面地贬损对方来自我安慰了。虽不屑得像阿Q说“儿子打老子”这类幼稚可笑的话,但“这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像话”之类的,是常说的。也会说“他绝对是嫉妒我”“他那种人绝对是自己不幸福才欺压我的”“其实我比他幸福多了”,谁能说自己没有用这类话安慰过自己呢?实在气不过,甚至还会有点像诅咒似地说“他那个性格脾气,肯定容易生病,肯定容易早死”。如此看来,我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比阿Q显得更加文明,更加有教养,也更加有知识,然而我们的内心,却难说不是因为更加自尊而变得更加邪恶了。只是就如圣经所说,“人心诡诈,坏到极处,无人识透”罢了。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篇8

一、女性观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传统习惯

“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凡有变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因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意;对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老子幼,文明礼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实实是有弊无利。

三、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力、女人、金钱)的追求反映了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五、看客态度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篇9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着。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篇10

伟大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这句箴言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对几近被黑暗完全笼罩的旧中国的最后希望了。他期盼着中国民族灵魂能够觉醒,能够化作永动的车轮,从而带领人民,带领国家,带领民族冲破腐败的束缚。而鲁迅先生的这本小说,可谓是让当时的整个社会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这部小说便是《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xx至19xx所撰写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作为历史舞台,以生动质朴的文笔描绘了当时被封建落后文化所支配的社会黑暗现状,创造了阿Q这样一个自尊自大、自欺欺人的卑微人物形象,并通过阿Q一生悲惨的遭遇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与腐朽等社会特点,强有力地揭露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劣根性以及封建礼教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沉重伤害,并希望能够以此来唤醒中华民族的反抗与革命精神。

我细读《阿Q正传》之后,感慨万千。因为书中那闭塞落后的江南村庄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塑造,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落后。像阿Q、赵大爷、王胡那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并没有过上平凡的日子,反而是得到了最为悲惨的命运。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中,最需要身边人,最需要社会的同情与关心。但在那个缺乏真诚与爱的旧中国社会之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只有侮辱、歧视以及冷漠。而最让我感到寒意的是,即使他们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深受生活的压迫,但他们彼此之间同样也是缺乏真诚与同情,对于与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同类人采取的则是一种漠视,甚至通过欺辱弱者的方法来宣泄自己对命运不公的愤慨。这一切都让我了解到了当年的社会是多么地冷酷无情,人们的思想是多么地封闭扭曲!这也难怪鲁迅先生发出:“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样的心声了。

《阿Q正传》中除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旧中国的腐朽黑暗之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阿Q所独有的“精神胜利法”了。阿Q在书中说过这样的话:“我先前比你阔多啦!”以及“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但就从阿Q在书中的遭遇来看,他先前不见得有多阔,而他的儿子甚至都不知道是否存在。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总是拿着从前和未来这样虚无的事情来与掩盖现实的不幸,而更让我吃惊不已的是,阿Q甚至以此为荣。殊不知,这是一种鸵鸟式的的心态,遇到困难只会逃避,而不会真正想着要去击破这个问题。但是他内心充斥着的自尊自傲,一次一次的在众人的起哄下开始走上进赵老爷家强调他的赵姓和调戏小尼姑等不归路的悲剧,他考虑要不要做事情的标准就是别人会不会高看他会怕他。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就是想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去揭示中国国民性格的怯弱本性。

这也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如今的现实。我们或多或少也会有那么一点“精神胜利法”,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真实处境,把快乐寄托在未来的不确定中,沉浸在虚幻的刺激中,以他人的看法来认识自己,以他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但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能让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梦里得来的快乐总是短暂易逝。如果不管什么坎都习惯靠自我麻木来解决,我们也会把自己的生活引上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听之任之的状态。

鲁迅先生说:“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我们应当要牢记鲁迅先生的这句警示,我们需要乐观的精神力量,但也谨防故步自封的陷阱,要时刻反思并改进自身的问题。始终以坚韧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努力学习,不断获得进步。既然不甘,那就行动,做个空想家不如做个实干家。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的范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的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1000字精选


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为你整理的“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通过阅读让自己感触颇多的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就可以让写作来表现我们的所感所想,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1】

昨天写完,越想越觉得,我们其实不仅仅是阿Q,其实也是那个赵太爷。我们明明和阿Q一样喜欢高攀,却不允许他来高攀自己。我们觉得阿Q可笑,恰恰也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他“不配”,觉得他等于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我们之所以可以吃“天鹅肉”,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我们不是“癞蛤蟆”。其实,我们是不是“癞蛤蟆”,那也要看从谁的角度看。

阿Q在这个世界上,显然在谁的眼里都是个无关紧要的人。没有人在乎他的“行状”(“行状”是一个日语词,鲁迅先生喜欢借用一些日语里的汉字词汇来表达某种微妙的意思。在这里,阿Q的“行状”即阿Q的来龙去脉和现在的状态)。人们“只拿他玩笑”,忙不过来了,就雇他干活,闲时便想都没人想起他来。说得直一点,就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没人在乎。别看阿Q在别人眼里无关紧要,但他自己还挺自尊。跟人发生口角时,还会以“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来试图占人家的上风。而且只要听到有人说他能干,也不管是真心还是讥笑,他都很喜欢。因为自尊心得到了一点满足。

思想家们常说,人都是孤独的。的确,如果不知道上帝在自己身上有一个永恒的计划,我们每个人也都如阿Q,在这个世界上真的都无关紧要。没有你,地球照样转。我们虽然不至于像阿Q连个真心关心自己的家人都没有,但即使是爱我们的家人,也不完全知道我们的“行状”,更不要说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从本质上说,脱离了上帝,我们的存在,就有如阿Q,显得既孤独,又空虚无奈。除了劳累能够偶尔换来一句“你真能做”的肯定之词,让我们的自尊心稍稍得到些满足以外,就再无别的了。要说有别的,就是还要在这个活着的过程中,经常与人发生各种矛盾冲突,还要因为自己身上的某个缺点忍受他人的各种讥讽嘲笑与欺凌,让自尊心大受损伤。

阿Q正是如此。阿Q最致命的缺点,其实不是他脑袋上那个癞疮疤,而是他的自尊。因为自尊心越强的人,越容易感到被冒犯,因此也越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正是这个自尊,给阿Q带来了不少麻烦。因为这个自尊,他绝对不允许别人提他脑袋上的癞疮疤。凡能联想到他的癞疮疤的字眼,都不让人说。只要有人犯了忌讳,也不问是有心无心,他“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自尊心越强的人,就越容易发怒。只不过我们觉得,像阿Q这么没本事的人,就不配有自尊心。因此看到这里,我们就又会在心底里暗暗觉得阿Q可笑,忍不住想说:阿Q你这贱骨头,你就认命得了。你还有什么资格发怒啊?

阿Q发怒时,他还会估量对方,“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这“柿子拣软的捏”的毛病,也是人共有的。我们虽出于教养和面子,不骂人,也不打人,但仔细察验,心底里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的藐视,不能说完全没有。

尽管是拣了软的捏的,可不知道为什么,阿Q最后发现吃亏的总是自己,就改为“怒目而视”。从跟人打,到变为“怒目而视”,其实从表面看,就是变得更加文明了。然而,怒目而视,还是引来一场打。所以现在,自尊的我们,比阿Q学得更加聪明了一点。我们表面上显得更加文明了。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打不过别人,骂又觉得丢人,也知道当面怒目而视,亦有可能引来灾祸,所以在感觉到我们的某个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癞疮疤”被冒犯时,如果冒犯我的是比我权高位重的人,我就假装谦虚认错;一看冒犯我的是不如我的人,就会表现出嗔怒“你这人怎么说话的呢?”然而,更多时候,为了表现得我们很有教养,很宽容大度,我们会不动声色,但我们会在心里“怒目而视”。我猜,如果我们的意念能够杀人,估计这世界上已经不剩几个人了。

“在心里怒目而视”还不解气的话,就只能也像阿Q一样,继续通过单方面地贬损对方来自我安慰了。虽不屑得像阿Q说“儿子打老子”这类幼稚可笑的话,但“这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像话”之类的,是常说的。也会说“他绝对是嫉妒我”“他那种人绝对是自己不幸福才欺压我的”“其实我比他幸福多了”,谁能说自己没有用这类话安慰过自己呢?实在气不过,甚至还会有点像诅咒似地说“他那个性格脾气,肯定容易生病,肯定容易早死”。如此看来,我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比阿Q显得更加文明,更加有教养,也更加有知识,然而我们的内心,却难说不是因为更加自尊而变得更加邪恶了。只是就如圣经所说,“人心诡诈,坏到极处,无人识透”罢了。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2】

细读《阿Q正传》,让我感觉到这本书的写法是十分幽默的。阿Q总是在被人侮辱和打骂后,想尽一切办法来安慰自己。并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好情绪后,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可阿Q总能用自己的超级心态去面对,尽管活得贫困潦倒、整天被人欺侮,可是他还是活得那么满足,那么快乐!记得,《阿Q正传》中有那么一个片段,充分的表现的出了阿Q那无人能敌的好心态。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地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因为阿Q活得贫困潦倒,所以他身边一个女人也没有,看着那些有钱人家的大少爷身边有三妻四妾,更激起了阿Q想要拥有女人的欲望。阿Q对吴妈有非礼之心,可是他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还被闻声赶来的秀才举着大竹杠追着打。阿Q自然非常不爽,但是,很快,他就用自己的好心态调整好了情绪,并且安慰自己: 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阿Q是一个文盲,所以,直到最后他自己被杀头时,都不知道,当初,别人为什么要自己在一张写满字的纸上面画圆圈。我想,阿Q在被抓进监狱后,是肯定会感觉到不详的,可是,他还是那么乐观,甚至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一个遭人陷害、即将要死的人了。直到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还感到十分羞愧,认为自己画得不圆。

阿Q很幸福,但是也很不幸。说他幸福,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很乐观、很平常的心态,在那些令别人心神不定、辗转难眠的事情面前,他总能平静、乐观的去面对,把事情看得简单化,让自己远离烦恼。可又为什么说他是不幸的呢?因为他的乐观已经有些过头,反而变成了他致命的原因盲目的乐观。阿Q是可悲的,因为,直到他被推上断头台,直到他变成孤魂野鬼时,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送的命!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3】

《阿q正传》读书笔记[200]

这种日子若是放别人身上,肯定活不下去,但我们的阿q先生却能活得好好的,并且还能给他人灰暗的生活添一点亮丽的色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精神胜利法阿q唯一的精神武器。和人家打架,被拽着辫子撞墙,他这样安慰自己:儿子打老子;追吴妈未果,他窝在破庙里安慰道:脚太大,配不上自己。凭着这精神胜利法,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坚强地活了下来。

阿q其实也不是老被欺负,有时候他也会主动找一些可怜人欺负一下:在看到小尼姑时他跑过去调戏人家;见到小d时,他又去找人家大家。所以阿q属于那种欺软怕硬的可怜人,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阿q正传》读书笔记[200]

初看阿q,觉得他跟星星一样可爱,给我们观众带来了这么多欢声与笑语,但看着看着,总觉得吧,不太对劲:星星是基于调侃别人来达到幽默搞笑,从而给我们一种很轻松地气氛,而阿q则是在不断地跟小丑一样通过糟践自己的尊严来让我们笑,让我们苦笑,让我们不得不发出几串笑声来缓解一下沉重的氛围。

阿q的社会地位很低,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属于自己的住所都没着落,只能可怜地窝在一个破庙里。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不能像其它人一样守着自己的几分薄地过日子,只能给别人帮工,赚些辛苦钱来熬日子。就这样,还是不是地被地保给榨一下。

《阿q正传》读书笔记[20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著作之一,语言风趣幽默、生动活泼,把主人公阿q自我安慰、封建迷信和不敢面对现实的性格描写地淋漓尽致。

阿q是一个典型的贫穷流浪者,过着整天被人欺负,又不能还手的生活,可就是这样他也能过得逍遥自在。作者在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4】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着。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5】

当我写下题目的时候,我想我可能要写一点“大逆不道”的东西了。

时间回到大一,我初次接触《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时至今日,我对该课程依然保持着足够的热情。那个时候,田青老师给我们传授或来自课本或来自生活的知识。最让我们亢奋的是,她为我们演绎一些经典作品的语段,用她幽默的语调生动反映作者的思想,这个文学内涵夯实的老太太给我们的大一生活注入了不一样的色彩。尤其是谈到鲁迅,她“前卫”的思想使我们在欢快的氛围中一步步接近周先生。

我记得期末考试时有一道关于《阿Q正传》的基础题,是要求记住《阿Q正传》的“目录”——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当时的我并不像现在这样“清醒”,并没有认真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下了“目录”,以此为考试服务。谁能想到时隔两年我又翻到了这个影响文坛多年的篇目,更令人惊喜的是我有幸观看了岑范先生导演的改编自《阿Q正传》的电影。

在第一章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为阿Q作传的四点困难——文章的名目难,立传的通例难,阿Q的名字难,阿Q的籍贯难。第一难是最终“我”以“闲话休提言归正传”中的“正传”二字解决。第二难却是阿Q的姓氏问题,文中说他大概姓赵,但因他“炫耀”与中了秀才的赵太爷儿子是本家,还比秀才长三辈而挨了赵太爷耳刮子。看到此处,不免庆幸十分。倘使我生在民国年间,姓什么还由不得自己了,得看有权势的人的脸色,真是够“妈妈的”了。也有人说阿Q是“依权附贵”,这也未免太过“耸人听闻”,具体情况如何?恐怕只有那个时代清楚。再看看这个鱼肉乡民的地保老爷,得亏他生在百姓没怎么“开智”的民国,要是他生在如今,一人一口唾沫也足以淹死他“腐臭”的灵魂和“光鲜”的身躯。第三难是阿Q的名字如何写,用原文的话说,“人都叫他阿Quei,”“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无人知晓,就连赵太爷的秀才儿子博雅的茂才先生“竟也茫然”。第四难是籍贯,虽说“照《郡名百家姓》上的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靠谱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

阿Q被人们所熟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阿Q语录”。“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我和你困觉”等等,诸如此类,语出雷人。尤其让人们难以忘记的是“精神上的胜利法”。记得学习此篇时,老师为我们留下了讨论讲解的作业,我当时还将“精神胜利法”美化了一番,现在想想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其实这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也是这个原因,阿Q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这是鲁迅对国民性批判的整体把握,有“退守”“惰性”“巧滑”“虚伪”“麻木”“健忘”“自欺欺人”“卑怯”“奴性”和“无特操”等。茅盾先生对阿Q也有一段经典的言论:“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不免带了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有。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诚如沈先生所言,即便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阿Q相”的人物也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它成为了人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我也有这样的一些毛病,尤其是在初中至读大学之前这段时间最为明显。好在大学是个更大的空间,它让我们见识了更广的空间,也让我们触摸了更深的领域。尽管人性在后天的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阴暗的一面,但良知和规矩始终会束缚恶魔的獠牙。

既然有阿Q这样的人,就避免不了分析原因。曾几何时,我们在分析阿Q时将一切都归根于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个动荡的年代,虽统称为民国,但军阀势力割据一方,今日你打他一拳,明日他扇你一巴掌,如此往复,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封建势力的愚民策略,大多数中下层民众无心关注国事也无力为国操劳,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即便是有人知晓一些上层的变迁也是一知半解,根本没有理解其实质。文中的“假洋鬼子”“赵太爷”“举人老爷”等就是假革命真剥削。而阿Q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丑——畸形的人。他的生活是“苟活式的生存”,“也是‘私欲中心’的人格系统及其生存方式”。他的所谓“自尊”是通过“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这样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获得的。

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篇6】

伟大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这句箴言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对几近被黑暗完全笼罩的旧中国的最后希望了。他期盼着中国民族灵魂能够觉醒,能够化作永动的车轮,从而带领人民,带领国家,带领民族冲破腐败的束缚。而鲁迅先生的这本小说,可谓是让当时的整个社会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这部小说便是《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xx至19xx所撰写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作为历史舞台,以生动质朴的文笔描绘了当时被封建落后文化所支配的社会黑暗现状,创造了阿Q这样一个自尊自大、自欺欺人的卑微人物形象,并通过阿Q一生悲惨的遭遇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与腐朽等社会特点,强有力地揭露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劣根性以及封建礼教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沉重伤害,并希望能够以此来唤醒中华民族的反抗与革命精神。

我细读《阿Q正传》之后,感慨万千。因为书中那闭塞落后的江南村庄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塑造,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落后。像阿Q、赵大爷、王胡那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并没有过上平凡的日子,反而是得到了最为悲惨的命运。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中,最需要身边人,最需要社会的同情与关心。但在那个缺乏真诚与爱的旧中国社会之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只有侮辱、歧视以及冷漠。而最让我感到寒意的是,即使他们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深受生活的压迫,但他们彼此之间同样也是缺乏真诚与同情,对于与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同类人采取的则是一种漠视,甚至通过欺辱弱者的方法来宣泄自己对命运不公的愤慨。这一切都让我了解到了当年的社会是多么地冷酷无情,人们的思想是多么地封闭扭曲!这也难怪鲁迅先生发出:“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样的心声了。

《阿Q正传》中除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旧中国的腐朽黑暗之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阿Q所独有的“精神胜利法”了。阿Q在书中说过这样的话:“我先前比你阔多啦!”以及“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但就从阿Q在书中的遭遇来看,他先前不见得有多阔,而他的儿子甚至都不知道是否存在。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总是拿着从前和未来这样虚无的事情来与掩盖现实的不幸,而更让我吃惊不已的是,阿Q甚至以此为荣。殊不知,这是一种鸵鸟式的的心态,遇到困难只会逃避,而不会真正想着要去击破这个问题。但是他内心充斥着的自尊自傲,一次一次的在众人的起哄下开始走上进赵老爷家强调他的赵姓和调戏小尼姑等不归路的悲剧,他考虑要不要做事情的标准就是别人会不会高看他会怕他。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就是想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去揭示中国国民性格的怯弱本性。

这也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如今的现实。我们或多或少也会有那么一点“精神胜利法”,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真实处境,把快乐寄托在未来的不确定中,沉浸在虚幻的刺激中,以他人的看法来认识自己,以他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但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能让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梦里得来的快乐总是短暂易逝。如果不管什么坎都习惯靠自我麻木来解决,我们也会把自己的生活引上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听之任之的状态。

鲁迅先生说:“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我们应当要牢记鲁迅先生的这句警示,我们需要乐观的精神力量,但也谨防故步自封的陷阱,要时刻反思并改进自身的问题。始终以坚韧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努力学习,不断获得进步。既然不甘,那就行动,做个空想家不如做个实干家。

阿Q正传读后感受


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尤其是阅读了鲁迅写的阿Q正传,受益良多,其实这时候我们最好是通过写读后感将其表现出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阿Q正传读后感写好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阿Q正传读后感受(篇1)

阿Q虽说很自尊,但他也像其他农民一样,不能脱俗,喜欢欺侮妇女,认为“女人是祸水”,尽管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住所,可也想传宗接代。因为调戏赵家的吴妈而找不到工作,饿得他除了裤子都卖了,被迫去了城里。

阿Q经常被人欺负。有一回,他被别人欺负了,看见一个小尼姑,就拿她来出气,说了一些很粗鲁的话,别人都鼓掌。他以为是别人为他喝彩,实际上是别人在讥笑他的无知与愚昧,更反映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是借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反映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和对旧社会的批判。像阿Q这样的人物现在还有,也许你就是。2008年奥运会马上开幕了,我们应该三省吾身,杜绝阿Q现象,为奥运,为中国树立新风!

阿Q正传读后感受(篇2)

今天,我读了《阿Q正传》这本书,第一章还没读到一半我便被次书吸引了,并且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文章主要讲了“穷人”阿Q的生活,他被人一欺再欺,有一次因为喝了一点酒,不小心触犯了“吴妈”,就被赵太爷的儿子“秀才”用那么粗的竹杠打了一顿。还有一次阿Q去赌博,赢了钱,却被人打晕后将钱抢光。

最后,闹革命了,阿Q也想参加革命,可钱太爷的儿子——“洋鬼子”不让他参加,最后还被人送去了枪毙……

这本书真正的写了一个中国人的精神,灵魂。阿Q,一个拥有真正中国人民的气魄的男子汉,虽然有时他会调戏一下人,但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曾经偷过东西,但他也是为了生活,迫不得已的。文中不还提到了他再也不敢偷了吗?

我们要学阿Q,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阿Q正传读后感受(篇3)

初识鲁迅的时候是在今年语文书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一开始,我并不怎么欣赏他。后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鲁迅儿童文学选集》,因为对阿Q这个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传》是我读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传》的字里行间都刻有他的情绪和对社会的满腔悲伧。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流一浪一雇农。阿Q深受剥削、压迫和凌一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卑自贱自欺自轻自一慰的恶习,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之气,以让自己获得平衡。阿Q的一性一格之所以形成这样恶习是基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见到不会说话的人他便骂,见到力气小的人他便打。与王胡打架打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经伸出头来等待了。对小D,则是扬起了拳头向小D摆出了一副挑战的态度,对没有抵抗力的尼姑则动手动脚。阿Q临死之前感到最遗憾的两件事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的不圆。二是游街时,没能唱出几句戏来。这两件遗憾的事是多么的可笑啊,又是多么的可悲。这绝对不是临死前的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阿Q是没有灵魂的,就是死了也没办法上天。因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躯壳,他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多他一个少他一个都没有关系。阿Q死后,人们对阿Q的死态度各不一样,有人说:“阿Q是坏人,被一槍一毙就是有力的证据。”有人说:“一槍一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人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跑了一趟。”这些语言就是人们对阿Q的“临死祝福”。

这篇文章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他自欺自贱自轻自一慰不肯面对当今现实的一性一格,反映出当时我们中国人民的软弱。这种一性一格不仅是阿Q,还有许多雇农和他一样。阿Q给了我们一个不可自欺自贱自轻自一慰的很好例子,使我们懂得了应该面对现实,不要被困难所吓倒。

阿Q正传读后感受(篇4)

今年寒假,我读完了《呐喊》这本书,全书15篇小说中记忆最深刻得一篇小说是《阿Q正传》。

《阿Q正传》主要讲了阿Q由于自身的缺点与生活并不宽裕,经常被别人欺负。他吃了亏后并不难过,自言自语来安慰自己“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经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赢家一样高兴地走了,继续过他那快乐的生活去了……

生活,人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总有无奈的时候,关键是有没有乐观地面对无奈和及时安慰自己,这就是阿Q精神所提倡的。不要为无法改变的无奈而难受持久,否则会误了今后成功的喜悦。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这个故事,大家都笑话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后反思狐狸这种乐观的心态?如果它不是这样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们会在葡萄园外会看到一只力竭而亡的狐狸的。就说我吧,别看我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长的、水里游得能吃都吃,却因为过敏体质而对羊肉敬而远之。每当与别人一起去吃火锅时,看别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响时,我眼巴巴看着别人手中的羊肉串,心里很羡慕,口水都要滴到碗里了,那无奈感觉就像强大的狮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样。看完这本书后,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会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么好吃的?还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 让我们不妨学学阿Q,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无奈,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阿Q正传读后感受(篇5)

今天,我看了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他笔下所描述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的堕一落的中国人民的典型。

《阿Q正传》主要写了一个叫阿Q的流浪农民,他身受剥削和压迫,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阿Q没有家,只能住在土谷祠里,每天只能给人家做短工。

我 有时候很可怜阿Q,因为他总是受人欺凌,而有时又很讨厌他,因为他很不争气。对阿Q满足于现状,鲁迅先生在文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对阿Q的哀其不幸,怒 其不争。阿Q每次被人打了之后,就幻想是“老子被儿子打了”,斗不过假洋鬼子时他就把气全都撒在了小尼姑身上,或挑衅比他更弱小的小D;这就是阿Q的“精 神胜利法”,即人们所说的“阿Q精神”。

说到“精神胜利法”,其实我也不该去嘲笑阿Q,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例如有一次在学校,我跟 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因为打篮球争地盘而吵了几句,就开始打了起来,打得不可开交,你一拳,我一脚,可凶了!突然,那个人使劲推了我一把,我的脚没站稳,重重 地倒在了地上,大哭了起来。随后,那个人便溜之大吉了。我一边擦眼泪一边心里想:“哼!太可恶了!不就是年级比我高,力气比我大吗,还比我矮大半截呢!说 不定年龄还比我小,弟弟打哥哥,不成体统!”现在想来,也觉得自己很可笑!

这篇《阿Q正传》就是鲁迅先生为解剖中国人的国民精神而做出的努力,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环境下一些中国人的病态。可悲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病根依然未除。

读阿Q正传有感


读阿Q正传有感(一)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一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一性一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一性一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一精一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一精一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一槍一毙就是证据。有的说:一槍一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

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读阿Q正传有感(二)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阿Q正传】。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一性一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一性一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一精一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一精一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一槍一毙就是证据。有的说:一槍一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读阿Q正传有感(三)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一精一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一性一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一性一。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一精一当的环境描绘,一精一彩的对话描写,深刻一逼一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一精一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一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一陽一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一团一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一柄一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这本书深刻的记录了当时人民不可要的想法,他那自欺欺人不肯面队现实的一性一格,反映可当时中国人们的软弱。这种一性一格特征不仅是阿Q,而且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一精一神状态。阿Q给了我不可以自欺欺人的例子,他激起了我应该面对现实,更不为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克服。

读《阿Q正传》有感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