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资治通鉴·吴起篇读后感 > 地图 > 资治通鉴·吴起篇读后感,2024资治通鉴·吴起篇读后感
资治通鉴·吴起篇读后感相关栏目
资治通鉴·吴起篇读后感热门栏目
资治通鉴·吴起篇读后感推荐
资治通鉴·吴起篇读后感

(共 4465 篇)

  • 1、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二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值得推荐的优秀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着黑硬壳的书,名叫《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的时间,与众人一起将这本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书整理出来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是说不能自以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意思说给后人积累再多的金子、银子,还不如好好教孩子学习。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文学名著,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政治兵法,还使我了解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战略侧谋。这是我第一次读我国的年体通史,就已经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我一定会多读这种历史故事,来更多的了解我国五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的还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闪的还亮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读文学名著,博览群书,使我们陶冶情操,让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让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灵。

  • 2、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2024读后感精选5篇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的杰作。它讲述了我们古代王国的故事。其中的许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

    首先,对于从战国到五代的漫长历史而言,《资治通鉴》无疑提供了详细的线索,对很多曾经只有模糊印象的事情读后都会有更深的感触。而且,编年体史书能够为读者提供历史的时代感和线索感,虽然不可能读过一边后就全部记住,但是,这种时代感可以让你大致辨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先后次序和发展脉络是对于某一具体时代进行研究的前提之一。此外,虽然因为司马温公编集魏晋之前部分的材料今日大抵得见故而非可用之一手史料,但对于隋唐以后历史,《通鉴》有其独到的史料价值,尤其对于各材料相互抵牾之处,《资治通鉴》胪列众说并加以辨析,往往可观。至于胡三省的注文,虽然名为音注,但是其价值并不在注音之上(毕竟注的字大多不是生僻字,而且与今天的普通话也有一点距离)而在对历史名词的解释,尤其是职官制度和行政沿革方面。同时,胡三省读《通鉴》极详,虽无善本对校,但以理校之之处往往暗合。

    其次,作为保存了大量材料的宝库,它对于我们其他所读后人论著加强理解是颇有裨益的。如去年寒假时读汉纪一部分,对同时阅读的《春秋与汉道》的认识就深化了许多。尤其民国时期学者多喜好大段引用材料,再读之下就会有一定的亲切感了。

    同时,在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说,司马温公用他的如椽史笔,将美与丑,善与恶,智慧与愚蠢,豁达与狭隘刻画的淋漓尽致。这会督促每一个读者进一步审视自己,择善而从。

    对于我自己来说,从寒冬到夏日再到寒冬,它伴随了我几乎整个2018年,期间还曾带着其中一本亲赴山西夏县的司马温公墓朝圣。虽然这本书里大部分故事的结局我都了如指掌,但是,读到那一段段或慷慨激昂,或大义凛然,或冰冷无情,或鲜血淋漓的文字时,还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废卷长叹。“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感悟,甚至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在大学四年中,或许应该有这样一件值得回忆的“奇迹”工程吧。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2#

    他年轻时就酷爱读史,阅读了很多古籍,记下了很多读史心德。在司马光生活的时代和他所记述的漫长的年月里,中国只有皇帝,没有专制,没有民主。

    《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十国。主要是政治斗

  • 3、 “资治通鉴”读后感

      当一个时代面临不尽隐忧的时候,历史学家往往为了有资于当下治国安邦,为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借鉴,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此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意识增强的表现。

      本书同样还是全世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部《管理典籍》。她是一部集用人、治理、领导、决策者的思想、行为于一身的典籍名录;她以思想、以事例来感化每一层面的人来如何界定自己的内心及应遵循的职责,她是所有管理书籍的鼻祖,是如《哈佛学不到》《卡耐基丛书》等等从气势,到胸襟都无法比拟的。在中国,这部经典的管理典籍却未被重视,建议教育部应将其纳为“管理”专业的必读,mba、eba更应该成为必修课。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陕州夏县乡人[俺的老乡,荣幸!],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字君实[所以俺孩子的名字,也叫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 4、 资治通鉴读后感三篇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三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1

    历史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学史上还是文学史上,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阅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安史之乱”:开元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朝廷是奸臣当道,上层的内部矛盾斗争也很激烈。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诬告他与人谋反,因而剥夺了其官爵,清洗了其党羽。杨国忠与安禄山也势若水火,他奏请哥舒翰为河两节度使,以与安禄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坏,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安禄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宠爱后,由于害怕杨国忠对自己不利,于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哀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盛唐的神话,让中华民族由开放转向保守,还使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绝不会因为安定富饶就纵情享乐,给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机。但是,安禄山的反叛也很失败,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军,虽然史思明最后回来了,但是安禄山还是被自己儿子杀了,起义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不过,唐朝要是不灭亡,那么今天说不定就会换个样子呢!

    通过“安史之乱”,我想起了宋朝的岳飞和三国时期的赵云。岳飞不顾生死,在前线英勇抗击金军,但是却因朝廷奸臣当道,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最好时机,他明知回去后定难逃一劫,却还是回到了朝廷忠于君王的命令,最后岳飞死在了秦桧的手里。而赵云在一场混战中和刘备等人走散了,他走出阵后又杀回阵中,从曹军的层层包围之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刘备的老婆和儿子。与赵云、岳飞这种臣子对君主的忠心耿耿相比,安禄山为了不死于杨国忠之手而反叛的行为,简直猪狗不如。我想: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安禄山起兵反唐是为了当皇帝的利益,因为他反叛后自立为大燕皇帝,建立燕国。但其实不然,刚开始奸臣杨国忠想杀死安禄山,导致安禄山反

  • 5、 资治通鉴读后感3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1)

    李晓珊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读完此书,感受颇多。《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其实,资治通鉴中很多故事是用来体现作者对迷信思想的不屑,司马光常常依据事实揭破其底细。如镇压黄巢起义的高骈,据有扬州,为霸一方,而听信玩弄神仙之术的吕用之,终至于城破身死。《通鉴》详记其事,不掩饰,亦不夸大,读者自然留下深刻的印象。此类记载不仅表明司马光的见解正确,同时也表明其文学手法高妙。关于几次大战役的描写,如昆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淮西之战等,都极简练而生动,称为古代叙述战争的典型之作。

    当然,由于当时的水平与局限我又读了许多后续内容,其中指出了不少错误。如《史记》错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年代,因而将齐宣王伐燕记为湣王之事,与《孟子》、《国策》诸书的记载均不合,现在根据《竹书纪年》已经纠正了这个错误,等等。当然,瑕不掩瑜,我们也不能因为小错而否定其大的成果。

    《资治通鉴》是一部分量比较大的书,诚然,这也是一部值得通读的书。

    然而,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想中也存在聚贤他的思想,是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一套金字塔型的,在他希望这等级制度是不要变动的。这从臣光曰中可以看出。但事与愿违,犯上作乱的事情层出不穷。于是一个弥天大谎被创造出来,这个弥天大谎就是天命。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

    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因为我在其中听到了太多佞臣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读后感(2)

    陈小蓉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名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

  • 6、 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

    多读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书籍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写读后感应该抓住书籍的哪些精髓来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一)

    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资治通鉴》,这是一本著名的历史书。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里的的商鞅是一个著名的改革家。那个故事讲的是商鞅不是秦国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孙鞅。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他受不了魏国对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王的重用,当上了左庶长,实施了著名的商鞅变法。为了让百姓相信他遵守诺言,他在京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谁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谁就能获得10两黄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赏金到50两。于是,有一个壮汉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奖赏了50两黄金给他。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家对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要遵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也让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二】

    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

     

  • 7、 《资治通鉴》读后感

    恩,一下很奢侈的多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开始好好阅读《资治通鉴》。今天浅尝第一卷,并且拜读了一下柏杨版的评说,倒不像是在读一本史书,而是臣光曰和柏杨曰两个政治家的口舌之纷。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 在时间顺序上,三家分晋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用司马光的形容,其人美须鬓长,射御力足,伎艺毕,巧文辩惠,强毅果敢,缺少的仅仅是一点仁君之德。最终,智伯帅韩、魏攻赵,为三家所杀灭族。战场中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是,智伯决水淹晋阳,赵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过也。听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推向敌营么?二家终叛,智氏遂亡。不过,从智伯的表现看,固然其是无德之君,我倒有点怀疑他的智力问题。此篇末,司马光遂展开关于才和德矛盾关系的讨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岂知,人性本来就包括善恶,一个好的社会和制度能够压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掘人性善的那面。过分强调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毁于庸才之手。 读史书,让我对那一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无比的好奇。比如豫让为刺杀赵襄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聂政杀韩宰相侠累后,为不牵连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一个血雨腥风,死士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为义还是为利,都让我敬畏,因为无法接触到其内心世界,也许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缺憾吧。 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吴

  • 8、 读后感资治通鉴精选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后感资治通鉴精选》,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读后感资治通鉴 篇1

    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是一种人生感悟,是一种历史回顾,是一种思想交流,也是一种境界提升。这个暑假,在老师们的大力推荐下,我阅读了一本历史故事书——《资治通鉴》。

    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书中塑造了许多历史英雄人物: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廉颇;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蔺相如;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求贤若渴的燕昭王……

    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蔺相如,他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而战无不克的老将廉颇见蔺相如官比自己大,心生嫉妒。蔺相如知道后,为了怕将相不和使别的国家乘虚而入,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从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胸广大,顾大局,识大体的人。为了国家的兴亡,不与廉颇的误解斤斤计较,反而处处忍让着他。

    读了他的故事,我不禁想起我的所作所为:一次,我的同桌户口本忘带了,他从我这经过时不小心弄到了我的文具盒,把我的一支笔摔到地上跌坏了,我大声地嚷道:“你怎么把我的笔弄坏了,怎么这么不小心。你得赔给我一支新的。”同桌急红了脸,说道:“我现在有急事,回来再赔给你。”可我偏不同意,于是与他争论起来,同学见状,前来劝阻。后来,他说回来就买给我一支新的,我这才同意了。说完他匆忙地跑了出去。等他回来时,手中却多了一个户口本。可是已经上课了,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他惭愧地低下了头。可我却不以为然。下课后,出乎意料的是,他却递给了我一支与之前一样的笔,小声说道:“这是我找了好几家店才找到的,希望你能原谅我。”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很愧疚,原来他就是为找这支笔才会迟到的。我

  • 9、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4篇

    下面的“资治通鉴的读后感”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我们读过作品后,明白了世间的真相。我们在写读后感时,一定要关注自己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和层次表达。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篇1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

  • 10、 读资治通鉴读后感

    读资治通鉴读后感【1】

    《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说的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通过对这本的阅读,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历史朝代更替的故事。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思考,个人得出一些关于历史朝代更替,更替的结论。我认为,分析历史,不应该存在个人英雄主义,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决定的,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结论。

    为什么呢?因为历史发展具有其必然性,从各件事情的根本去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件事情为什么必然发生。当然,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是由各种必然和偶然拼凑起来的。必然的是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以及随着生产力经济发展而需要不断完善的制度。这些事情是必定发生的。

    好像,为什么远中国会由原始母系社会的公天下变成夏朝的家天下呢?答案不是大禹多么强悍,多么能干,就算没有大禹,家天下一样会在那时的中华大地上发展,因为此时的生产技术已远远超过三皇五帝的时代,因为人对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性追求,生产力急需发展,急需提高,那就必须成立一个政权,结束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年代,利用这个政权的强制性,组织人们一起合作劳动,一起建设社会各个方面,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

    可以说,那时的人们需要一个家天下的政权,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家族政权去通知他们,组织他们一起创造价值,发展社会。

    所以,家天下在此时是必然发生的,谁也阻止不了,包括大禹本人。

    那么为什么这个王朝是姓夏的了,那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了。

    假如当年大禹夭折了,就是说没有大禹这个人了,就肯定会有另外一个人,做着跟大禹一样的事,最后建立家天下政权,而这个政权有可能就不姓夏。

    这就是偶然性。

    我们再拿大家熟悉的秦始皇分析一下。

    我们说,为什么秦始皇能一三六合,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呢?是不是真的就因为秦始皇这个人雄才大略,或者说是因为秦国有像李斯,白起,蒙恬这样能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呢?通过分析,很容易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那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了,就是,当时,秦与关东六国不同,它的变法比较彻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促进了生产。

    就是说,秦国当时的生产技术要比六国高,生产力要比六国强,经济实力远超六国,秦国百姓的生活质量要比六国百姓高。

    之前已

  • 2019-10-28

  • 2022-12-04

  • 2022-12-16

  • 2019-10-29

  • 2019-10-23

  • 2022-02-24

  • 2022-12-11

  • 2023-05-03

  • 2023-05-20

  • 2023-02-07

  • 2022-10-19

  • 2022-12-31

  • 2021-09-22

  • 2022-02-05

  • 2019-10-28

  • 2023-01-24

  • 2022-12-26

  • 2023-02-2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3-13

  • 2022-12-25

  • 2022-12-17

  • 2022-12-19

  • 2022-12-12

  • 2023-01-20

  • 2023-02-17

  • 2023-03-1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3-04-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12-04

资治通鉴·吴起篇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资治通鉴·吴起篇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资治通鉴·吴起篇读后感、2024资治通鉴·吴起篇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