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孙悟空拜师学艺心得体会 > 地图 > 孙悟空拜师学艺心得体会
孙悟空拜师学艺心得体会相关栏目
孙悟空拜师学艺心得体会热门栏目
孙悟空拜师学艺心得体会推荐
孙悟空拜师学艺心得体会

(共 409 篇)

  • 1、 齐天大圣孙悟空拜师学艺经典心得体会五篇

    孙悟空拜师学艺这一故事情节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如果甘于平庸,那他一辈子都不会有所成就;但是一个人如果身怀抱负,就算是不成功也无憾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拜师学艺经典心得体会五篇,供大家参考。

    齐天大圣孙悟空拜师学艺经典心得体会五篇(一)

    《孙悟空拜师学艺》说孙悟空是一只石猴,这只石猴胆子很大,一跃穿过花果山猴子们不敢“穿过”的水帘洞,被花果山的猴子们拥立为“美猴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渐渐地,美猴王开始不满足过这种好日子了,他想长命百岁,想学习更大的本领。于是,他到了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取名孙悟空。孙悟空在前六、七年学的是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天天如此,却在不知不觉中开了窍,听懂了师父传授的道理。于是开始学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练成了功夫后,孙悟空开始得意了,当众炫耀自己的本领,结果被师父赶回了“花果山”,只好仍去做他的猴王了。

    这说明,学习本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而学习到的本领不是用来炫耀的,不是用来表演的,是一种能力。孙悟空前面的表现非常棒,他在拜师的前六、七年都学的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却在不知不觉中开了窍,为后面学习大本领打下了好的`基础。学了本领后,孙悟空开始得意了,开始炫耀起学到的本领,结果被逐出师门。

    齐天大圣孙悟空拜师学艺经典心得体会五篇(二)

    先来讲一讲《孙悟空拜师学艺》这篇故事的内容:转眼几百年过去了,猴王突然很难过地说:“有一天咱们都将老死,那多让人伤心啊!”于是老猴给猴王出了个主意,让他到仙山古洞拜师学艺,于是猴王辞别群猴,拜师学艺去了,经历十年,菩提祖师收猴王做了徒弟给他起了个法名叫孙悟空。孙悟空每日洒扫焚香,读经听道,养花修树,打柴烧火,从不偷懒。菩提祖师讲道悟空听得入了迷,师傅打了个哑谜,被孙悟空破解了,师傅心中高兴,就把长生不老的方法以及七十二般变化的秘诀传给了悟空。孙悟空求知的欲望很强烈,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师傅,所以他才学到了真本领。

    看了这篇故事,我要向悟空学习,学习他的聪明才智,改掉我马马虎虎的坏习惯,就因为我的马虎这次月考没有一科打满分,我心里很难过,以后上课时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回到家认真完成作业,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拓展:孙悟空读后感

    《西游记》,赢得了不知多少人的喜爱。也是这部名著使我的生活布满了趣味。

    孙悟空,许

  • 2、 2024读美猴王拜师学艺有感800字

    观看优秀的作品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在观看西游记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是时候把自己观看西游记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在看了西游记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24读美猴王拜师学艺有感8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读美猴王拜师学艺有感800字(篇一)

    在我的成长路上,《西游记》始终陪伴着我,不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虽然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是仍不过瘾。当看到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时,不禁对唐僧的执着、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幽默和沙和尚的任劳任怨感悟颇深。但最受感动的还是唐僧对徒弟的谆谆教诲。如今再次细细品味这家喻户晓的名著,不变的是故事情节,变的是我的感触。

    小时候看《西游记》总会有个疑问: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翻十万八千里,那为什么不直接带着唐僧坐筋斗云去取经呢?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迎刃而解了,这只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的东西,一切事物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就像这句歌词所说的,想要成功不能只依赖捷径,成功的秘诀就是踏踏实实地沿着脚下的路走下去,不管路的两旁是荆棘还是鲜花,不管路的上方是艳阳还是阴云。

    孙悟空求学七年才学到真本领。七年间,他只跟着师傅和师兄念着自己不喜欢的经文,但他从未说过放弃,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师傅会将真本领传授给他,他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这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取得成功的快慢不在于我们消耗的时间,而在于我们为获得成功所受的'磨练。一个真正想取得成功的人是不会在意自己为这个目标耗费了多少时光和精力,他们在意的只有自己是否为这个目标真的在拼搏。他们知道:接受的磨练越多,获得的经验也就越多,离成功的大门也就越近。

    孙悟空神通广大,却被紧箍咒约束,被如来镇压。这就是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这些束缚,孙悟空才不会因为本领高强而胡作非为。生活中每个人也同样,被法律和道德舆论约束着,整个世界也因这些约束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发展。若世界上没有任何规矩,对人们没有任何约束,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世界坠入了毁灭的深渊。所以,人们应当自觉遵守法律,遵守各项规定。

    孙悟空保唐僧战妖怪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不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脍炙

  • 3、 《悟空传》读后感心得体会

    悟空传读后感心得体会

    几个月前,我读《悟空传》的时候,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整理思绪后很久后也不知从何写起。直至今日。

    西游作为经典之作,历年来在荧幕上也呈现了丰富多样的相关影视作品,但无论怎么改编,也无论是哪个主题和故事情节,这世上从来都只有一个孙悟空。

    《悟空传》里的悟空也还是要通往西天取经的那个,但这里的悟空不再是以往印象中只会降妖除魔,永远赶在第一时间一心解救师傅的那个。若不是《悟空传》在悟空身上赋予了哲学化的元素(从一出场已是五百年后丢失记忆的状态,却总是在努力寻找弄清些什么),也夹杂着作者本人对西游之行是否为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杀怀疑,我还从没想过在原来的西游中,悟空带上紧箍咒后,是否也该看成一只猴子被慢慢驯化的过程——佛祖将我压下五行山,要我等来东土大唐之僧,要我护和尚西行,待到一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可修道成佛,西游终结。

    乍看圆满,但细看才惊觉,原来这一切都是在依佛祖的旨意而行事啊。

    在《悟空传》中,五百年后的悟空最常梦见的,是自己在天空中和天庭抗争战斗的场景,而回到五百年前,战斗也几乎从未停歇,哪怕它也曾一分为二,要一个碌碌无为的自己望着眼前年少时的另一个自己,为心中的梦想不停地挥舞且用尽力气,直到前面的自己再次燃烧起来。

    我还记得悟空在回炉重造前,被天宫用极酷刑锁在铜柱高台脚下,几近残骸,末了,灰飞烟灭前,天性中的那一身傲骨和倔强仍不肯做低头认输的模样。

    合上小说,感慨是有的。

    在感性中,不仅悟空的一生要了“斗、战、胜”(为什么没有“佛”,是因为该小说中,“佛”本身已经是在主人公对立面了,隐喻中也看出作者是要来对此进行反抗和批判的),在紫霞的幻想中,五彩缤纷的花果山也是自己内心的向往之地,甚至做梦的时候,总以为自己就是果园里无忧无虑的那只小松鼠,在不顾旁人的反对和打断中,继续肆意遐想。

    这让我想起不管何时,都有那么一群未曾走出校园的孩子,他们的脸上稚气仍未脱,每当谈笑未来时,眼神里却又总是散发出闪亮的光,和胸腔里沸腾着的热血是步调一致的。

    但在现实中,和一个中途心灰意冷的悟空一样,和一个早已看清真实,带紫霞去看那死寂如灰的花果山的二郎神一样,在紫霞的幻想之外,她不知道看起来像是整日在果园中纵情玩乐的小松鼠,大多数时刻,它的内心是充满危机感的,它需要注意着那些看见的或看不见的敌人,打败对手,恐惧生死,就算有一天当其摆脱了现状站到了自己曾仰望的高处,才发

  • 4、 美猴王拜师学艺读后感600字西游记 (精选4篇)

    一部优秀的作品,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观看完西游记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很多优秀的观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观看心得记录下来,写好一篇西游记的观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请您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美猴王拜师学艺读后感600字西游记》,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美猴王拜师学艺读后感600字西游记【篇一】

    大年初二(跟朋友)和初五(跟老妈),我去看了这个电影。总体来说,这个电影还是不错的。

    首先,必须说的是,这是一个“戏保人”的故事。因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里很精彩的一段。观众对《西游记》和这个故事亦都很熟悉喜爱。电影选择了这则故事,占了先天的优势。

    这个电影,严格的说是《三打白骨精》的一个“改编版”。观看时,不必把它当作《西游记》的著作来看。我个人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依托于《西游记》一则故事而讲佛理的神话电影。

    可以看出,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对于佛学是有一定知识的。这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白骨精出场时是一股白烟,聚之成形,散之成气。白骨精第一次被孙悟空从老太婆身体里打出的时候,是从老太婆脚底化白烟跳走的。佛书上说,死后下地狱的众生,是从脚底离开肉身的。而白骨精自己也说,自己就是地狱。白骨精嗔恨深重,千年不得轮回。白骨精吃人时,是吸食人的阳气,而不是像野兽一样生吃活吞。第三打桥段里,白骨精施法将所有的散落的骷髅碎骨聚之成形,成为一个庞大的骷髅作为她的原形——也就是说——编剧理解的白骨精不是具体某具骷髅成精,而是一个抽象的、由冤魂、白骨、贪嗔痴怨感召而成的妖魔。

    费翔饰演的那个国王,为了解救自己不惜伤害众多儿童,他的行为与妖魔不相上下。这也说明,人虽为人,但若内心凶恶,实与妖魔无二。也就是,今生虽托生为人,但若不注意自己的修为,很有可能会堕落为妖。修行既修心。

    唐僧在度化白骨精时,讲的道理都是佛理。最后他为度化白骨精让孙悟空打死自己,表现出的正是地藏王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与慈悲。不过,这个情节是与原著不符的、完全杜撰的。

    陈慧琳饰演的观音菩萨在云端现身时是赤足。这是符合佛学里菩萨形象的。后面菩萨劝孙悟空救唐僧所说的那些话,很有佛理,道明了真相与心相的层次。只是,在个片段里,陈慧琳头上和身上佩戴的金饰,我个人以为,与菩萨身份不太搭,有点沾俗了。

  • 5、 写孙悟空的作文——《不畏困难的孙悟空》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梦寐以求的书——《西游记》,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西游记》,打心里一直想拥有这本书,这次终于能看到这本书,我把这本书看了好几遍。

    我最喜欢的人是:孙悟空。有些人是因为他会火眼金睛才会喜欢他,而我是因为他不畏困难,坚持到底才喜欢他的。有些人认为他只是一只石猴,没什么了不起,而我认为他很了不起,请看下面两则故事吧,保证你心服口服。

    一天,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要过此山很困难,孙悟空打听到山洞里面有个罗刹女和牛魔王,罗刹女身边有一把芭蕉扇能扇灭大火,孙悟空便想方设法借扇子,但罗刹女没有借给他,之后他又和牛魔王大战了几个回合,最后孙悟空在众神仙的帮助下,扑灭了大火,过了“火焰山”。

    还有一天,唐僧师徒来到一个国家,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鹅笼,里面都藏着一个孩子,路过的人都说:“这里不叫比丘国了,是小儿城。”孙悟空打听到原来是个妖怪向国王出的主意,要1000个小孩的心脏,可以长身不老。孙悟空听了,非常生气,便打死了妖怪,救下了1000个小孩。

    你看孙悟空是不是非常聪明、不畏困难的人,我非常喜欢他,并要向他学习。

  • 6、 读品读孙悟空

    相信大家都看过西游记这部电视吧,可是你们知道我喜欢师徒四人中的谁吗?嘿嘿,请听我细细说起。

    大多数人都喜欢那个顽皮的孙悟空,我也不例外。孙悟空的个子不大不小;头戴着一个紧箍咒;还长着一张猴脸;孙悟空身系虎皮,手拿金箍棒,可威风了!

    孙悟空不仅很威风,而且他还掌握很多种本领。什么:七十二变,驾驶筋斗云,手持金箍棒(注:它还能让金箍棒变大变小)。十分厉害。

    孙悟空虽然表面上脾气很倔,但是他对师傅还是忠心耿耿。就说三打白骨精那一回,虽然孙悟空被师傅气得回了花果山,但是到后面他又怕师傅被抓走,所以又回来了。

    但是孙悟空有个缺点,就是性子太急。如果师傅被抓走很久,又救不回来的话,孙悟空就不会想太多办法,在旁边一直干着急。

    你们喜欢孙悟空吗?

    版权作品,未经《99》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7、 心得体会:干部读书心得体会
    今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潮在干部学院举行的2008年春季开学典礼上勉励广大学员做一个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领导干部。眼界宽、思路宽是一个知识经济信息全球化时代新型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但是,胸襟宽这一共产党人必备的政治修养,一些领导干部却并不具备。李部长的话虽然是针对更高一层干部提出的,但对各级干部同样有很深的寓意。因此,每位党员干部必须在胸襟这一人性特征上加以改造,使之变得宽广,泽福于民。 在读书活动中,我对一本名为舍得放下,就是智慧的书籍进行了深入思考。体会到三点内涵: 一、放下是种胸襟 放下就是放弃。人生中有许多追求,千差万别,但它都是通向人生目标和价值过程中的美丽实践。放弃某些追求,是痛苦的抉择,是毅力的考验,是人生目标的重新定位。如在从政目的上,着眼一己之私,而没有为民造福的胸襟,不是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而是对自己负责,让自己心目中狭小圈子里的人开心;在从政行为上,热衷表面文章,没有求真务实的胸襟,图虚名、争利益,贻误了宝贵的发展时机;在自身要求上,标榜以身作则,却无清正廉洁的胸襟,事事异人,处处摆显,攀比心态严重,离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形象越来越远;在对待同志上,表面一团和气,无与人为善的胸襟,常常暗怀不满,睚眦必报,没有互助的念头,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等等。这种胸襟不宽严重的官场心理疾病会害人害己,必须坚决地摒弃。如果对放下思不透、想不通,不经过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彻底改造和洗礼,放下只能是一句空话,胸襟永远不能宽广。 二、放下必须舍得 权力会给某些人带来金钱、物质、美色甚至更大的权力的自我满足和享受,要放下这些就必须舍得。所谓舍得,只有舍了这些,才能得到另外一些。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为官的选择;一边是真金白银,一边是清白平淡,取舍就在一念之间,因而,舍得是要有深厚的思想功底和综合的政治素养。党的宗旨早就指明了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实践共产主义的漫长过程中,许多同志出现了偏差,着眼于了眼前利益,追求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他们舍弃了集体和国家利益,舍弃了人民的利益,最终得到的是无尽的骂名和人生的不自由,乃至是生命终点。如成克杰、陈良宇等等党内的腐败分子和我们身边一些活生生的反面典型。其实生活的过程中不乏正反两方面的启示,正是常有人抱着侥幸的心理去与党纪国法和道德抗衡。党和人民
  • 8、 孙悟空的交友之道
    孙悟空的交友之道 文/苗智博 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弟子,他本领高强,会七十二变。而且他还会筋斗云,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 这妖猴虽然无父无母,但却有无数的朋友。他先在花果山结识了许多猴子,随后他还结识了七十二洞妖王,结拜了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这六魔王,孙悟空与他们一起被称作七魔王。当他被太上老君招安的时候,在天庭,他更结交了无数神仙朋友。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 随后这妖猴便大闹天宫,打的玉帝老儿没办法了,便去西方极乐世界,请如来佛祖相助。如来便把孙悟空一掌压在了五行山下。“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熔化的铜汁饮。”这一压就是五百年。在这五百年中,不仅神仙朋友不闻不问,连七魔王也不管不顾。“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孙悟空的朋友们都去干嘛去了? 第一是孙悟空他没有同情心,当时百万天兵围攻花果山,“那独角鬼王与七十二洞妖怪,尽被天神捉拿去了”。可是孙悟空却说:“捉了去的头目乃是虎豹狼虫、獾獐狐狢之类,我同类者未伤一个,何须烦恼?”那些妖王是为了保护孙悟空,保护花果山而被捉去的,但孙悟空却毫不在意,他认为这些牺牲是应该的。这才导致了他被压在五行山下,七十二洞主不闻不问。 第二,他本领高,所以才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有了好处,他想到的只有他自己,王母的蟠桃,吃一个就会长生不老,闻一闻也能长命百岁。但他却连一个蟠桃都没有带给他的朋友们吃,连一个桃核也没有。五百年后,孙悟空西天取经途中,九九八十一难,有80%的妖怪都认识孙悟空,他们听说吃了唐僧肉便可长生不老,才来劫唐僧,若孙悟空当初能给这些妖怪吃一个蟠桃的话,他们也不会因寻找长生不老之术来为难唐僧。 孙悟空结交朋友只是消闲,而并不是真正的肝胆相照,所以朋友也不会对孙悟空真心交往,你对朋友怎么样,朋友也会对你怎么样,我们交朋友一定不能“悟空式”交朋友,一定要跟朋友推心置腹,不要等“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时,才悔不当初。

  • 9、 《悟空传》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今天要介绍的书是《悟空传》,这本书曾经风靡一时,引起轰动。最近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很火,其实,这本小说堪称网络小说的鼻祖,小说的作者今何在也凭借此书而名噪一时。至于内容,取材自《西游记》,但是这本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西游,不一样的悟空。

    小时候看《西游记》,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孙悟空,那么勇敢,自由,叛逆而可爱,看到他被唐僧逐走的情节,忍不住为他哭了起来。悟空有一个不屈的灵魂,但是却被唐僧,被那些神,被如来佛祖压制着,压抑天性而后才能修成正果,这样的修行究竟是错还是对?我不知道。本来是一只无忧无虑的猴子,却非要把西天取经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这是美其名曰的历练?还是一场恶意的折磨?我也不知道。

    难道斗战胜佛就一定比齐天大圣更高贵?

    难倒净坛使者就一定比做一头猪更快活?

    幸好有这本书,打破一切安分守己的桎梏,发出叛逆至死的呐喊。好像在这本书里,孙悟空才真的活得像孙悟空。这样的孙悟空也许在常人看来不算善类,但他绝对活得比谁都真,活得比谁都痛快!正人君子讲的是是非善恶,而真正的自由人只讲究爱憎分明。

    在这本书里,神不再是权威。

    悟空说:神不贪,为何容不得一点对其不敬? 神不恶,为何要将地上千万生灵命运握于手中?

    是啊,我们可曾想过,神是否真的那么神圣,还是说神只是一群高高在上的魔鬼?

    在这本书里,悟空一次次举起叛逆的金箍棒。他为自己争取自由,也为天下苍生争取自由。

    悟空说:我有一个梦,我想我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我入海时, 水也分成两边,无忧无虑,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 再无可管我之人, 再无我到不了之处,再无我做不成之事。

    悟空还说: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在这本书里,作者慧眼如炬,带给我们颠覆传统的观点,读来如平地惊雷。

    因为我想活着,我不能掩藏我心中的本欲,正如我心中爱你美丽,又怎能嘴上装四大皆空。

    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风月何用?不能饮食。

    纤尘何用?万物其中,变化何用?道法自成。

    面壁何用?不见滔滔,棒喝何用?一头大包。

    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从何而来?同生世上,齐乐而歌,行遍大道。

    万里千里,总找不到,不如与我,相逢一笑。

    芒鞋斗笠千年走,万古长空一朝游,踏歌而行者,物我两忘间。嗨!嗨!嗨!自在逍遥……

    所谓解脱,不过就是死亡。所谓正果,不过就是幻灭。所谓成佛,不过就是放弃所有

  • 10、 西游记——孙悟空
    西游记——孙悟空 《西游记》,作者陈廖伟,根据唐三藏去天竺取经的故事改编而成。 首先来说说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那种不畏强权,疾恶如仇的人。孙悟空生性淘气,不甘被压迫。不愿屈从于无助的现在。他听说所有生灵都难逃一死,只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就毅然横渡大洋,拜师学艺。他并没有向玉皇大帝低头,而是勇敢地直闯云霄。虽然被压在了五指山下,却也从未泯灭过希望。他疾恶如仇,在护送唐僧取经路上将一伙强盗杀死,却遭唐僧训斥,一时不平,跑到东海龙宫来逍遥,但后又经龙王劝说,想到唐僧对自己的救命之恩还没报答,决定护送唐僧直到西天。却被唐僧套了紧箍,念了咒。他在盛怒之下,欲杀唐僧,但想到自己的使命,还是忍住了。他一双火眼金睛,能辨妖善,为保护唐僧孙悟空不止一次落入火海,可是他依旧不屈服一切。也许,唐僧因为种种原因误解了孙悟空。但是,孙悟空并没有忘记师傅的教导和救命之恩。在和妖魔鬼怪的每一次战斗中,都要靠他冲锋陷阵,或是去搬救兵。我想:到了最后唐僧也被他感动了。 终于,孙悟空成功了,在经历了许多困难以后,孙悟空再不是当年的猴子了。他是一个佛,他的头上冒出了金光,他终于能长生不老了。
  • 2019-10-24

  • 2021-08-20

  • 2019-09-20

  • 2023-02-08

  • 2019-10-23

  • 2019-10-20

  • 2023-01-31

  • 2019-10-29

  • 2023-03-05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23

  • 2023-04-11

  • 2023-01-18

  • 2023-03-19

  • 2023-03-04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0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3-03-22

  • 2023-03-28

  • 2023-03-31

  • 2023-01-24

  • 2023-02-16

  • 2023-03-08

  • 2021-08-3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孙悟空拜师学艺心得体会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孙悟空拜师学艺心得体会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孙悟空拜师学艺心得体会、2024孙悟空拜师学艺心得体会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