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文章读后感 > 地图 > 红楼梦文章读后感,2024红楼梦文章读后感范文
红楼梦文章读后感相关栏目
红楼梦文章读后感热门栏目
红楼梦文章读后感推荐
红楼梦文章读后感

(共 790 篇)

  • 1、 《红楼梦》的读后感2000字(文章二)

    《红楼梦》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古典现实主义伟大作品可谓是其大无外了,展卷红楼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痴情苦恋,耳边响起荣宁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不禁惊叹曹雪芹那既善精巧细致又工斫石裂鼓的如椽巨笔。那笔下汹涌而出的沧桑巨变,轰轰烈烈固然令我钦佩不已,而那一丝丝款款流动的低吟浅唱更在我掩卷静思时久久萦绕于心。书中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商贩走卒不可胜数,如若一评好比蚍蜉撼树,这里暂且管中窥豹。

    书中有一位洒脱随性、傲然自处的女性晴雯便是本文的主题。书中出身贫苦的女性不可谓不多,晴雯便是不可不提的一位。她短暂的人生经历可谓是命运多舛。十岁时被贾府的奴仆赖大买来变成奴隶的奴隶,后因为贾母见了喜欢就被理所当然地作为一件小玩意孝敬了贾母,后辗转到了宝玉房中。除了一个叫吴贵的姑舅哥哥之外就再无其他亲人,甚至连自己父母的姓氏也不得而知,可以说从未享受过任何家庭的温暖,而与这种孤苦无依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爆如红碳、热辣直率的性格。

    相信每一个《红楼梦》的读者都会由衷地喜爱这个长相姣好、刚烈异常的姑娘。曹雪芹在她的名字中就写出她的性格:晴寓意其性格刚正不阿、光明磊落,雯意指其姿态美好(文中更是通过王夫人市侩世俗的口吻,说她削肩膀、水蛇腰,反衬她的魅力),从中又体会出一种自古红颜多薄命的悲凉之感。

    晴雯一出场便先声夺人地向酒后归来的宝玉抱怨,这个人可醉了我生怕别人贴坏了,亲自爬高上梯地贴上,这会子还冻的手僵冷呢这份嗔中带柔体现了晴雯的爽快与干练,柔情脉脉让人不由得心生爱怜的训斥,又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奴才气呢?

    晴雯的人生是悲剧的,她自幼悲苦、少年辗转,豆蔻年华饱经风霜多受白眼。然而她生就有一种傲然之气,对主子有一种非抵抗、不合作的态度,她追求的是真实的真挚的人生,她需要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平等,二者之间的矛盾正是悲剧的根源。每次看晴雯得理不让人的泼辣言行,看晴雯在一干人等女仆面前傲然的态度,在大大小小的主子之间傲然不屈的态度,怎能不由衷地唏嘘叹惋?那个社会只给了她服从、妥协的机会,天生不会退不得晴雯的悲剧却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看到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时,看到小丫鬟编造花神的谎言哄骗贾宝玉时又怎能不为这些纯洁热情的生命而感动?

    而晴雯又是幸运的。在那个浸润灵魂的时代,遇到了宝玉这种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的主子,主仆之间以诚相待、赤诚相见、肝胆相照、情深意切,宝玉是平等待人之人,晴

  • 2、 《红楼梦》的读后感1500字(文章四)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叛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

  • 3、 《红楼梦》的读后感1500字(文章三)

    这一段时间又将《红楼梦》看了一遍,真的,每看一次,感觉都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全新的体验.

    爱情也是这本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贾宝玉和林黛玉那凄凉动人的故事 更是亘古不变的爱情话题,林黛玉临终前那一句宝玉,你好打动了多少 红学研究者的心,到底是好什么呢 是你好坏 ,还是你好绝情 ,还是你 好懦弱 ,还是临死也不变的爱情宣言说你好好你好好的活下去,我们下 , 辈子再见之类的呢 我们不得而知.这便是曹雪芹先生留给我们的悬念,一个 让从古至今的红学研究者抓狂的悬念, 人们设想了多少, 却总觉得没有尽善尽美, 想来想去,原来还是这样的好啊,就这样,留着半句没有说出来的话,只会觉得 韵味知足,就有如维纳斯的断臂,任何美丽的手臂都努能让她比现在更美丽,更 迷人.

    当然这本书中还教了我们许多道理,譬如书的钢开始的部分有一首诗写道:一局 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这首诗的后 两句写的意思或许和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是一样的吧.而 且还说了,一局不能定输赢.这些都是一些讲理的诗句,我们在这本书中还可以 见到不少这样的诗句,最明显的莫过于书中的赖头和尚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 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末了.世人都晓神仙 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 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月生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女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一句句简单的诗句却包含了一些大 道理,功名,金钱,爱情,亲情,这一切,或许都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失,所 以我们在有生之年就没有必要拼了命的追求这一切,以为这一切都将不再存在, 并不是亘古常在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我们的生命之年,去享受我们的生活,将 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加多姿多彩. 当然,曹雪芹的才能并不只是体现在这一些上,还体现 在他对医学,农学等等的研究, 《红楼梦》被称为是中国近代 的一部百科全书 ,可见它涵盖的知识面之广,它的作者的 阅历之深.书中惜春病重的时候,他从开始的庸医给开得十 分荒唐的药方到后来宝玉开的适合身体孱弱的小姐的药方他 都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在医药方面的研究并不亚于一般 吃这口饭的人. 当然, 这本书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原因还有就是它那精彩绝伦的情节和优美的 语句,诗句以及曹雪芹在一些人名上的巧妙取法

  • 4、 《红楼梦》读后感1200字(文章二)

  • 5、 《红楼梦》读后感——由《红楼梦》想起

    张爱玲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在父亲的帮助下,有幸我拜读了《红楼梦》。虽然不甚了解,但依然感到了震撼。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着之一,国人对它的熟知度很高,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句红楼中的词句和故事章节,甚至还有不少的学者专门去研究它,称之为红学。然而,除了那些红学专家,认真读完红楼的,又有几人?多少人又是为了附庸风雅而对红楼趋之若鹜?

    最近关于《红楼梦》的消息很多,从翻拍经典到刘心武续写红楼,漫天的新闻铺天盖地,我们不禁要问,红楼惹谁了?曹雪芹惨淡经营数十年的红楼,一时间变成了大众娱乐闲谈点,这样对待一个文化经典之作,是不是对它的一种践踏?

    八七版《红楼梦》是大家比较认同的一个影视作品,但是对于如今翻拍的红楼,却充满非议。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外形,红楼中是如此描写面如中秋之月。何为中秋之月?洁白而圆润,老版中饰演宝玉的欧阳奋强还是很符合的。但在翻拍版中,贾宝玉的饰演者有着一张帅气的瓜子脸,虽然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对原着的忠实度却是大大降低了。

    除了《红楼梦》被翻拍,还有各种文学名着被拿出来不断地翻拍,但是效果甚微。为什么那些导演们都乐此不疲的来翻拍各种经典?因为经典不愁收视率,因为经典不用再去大力宣传,因为经典是经典。导演们摆着一副我是经典我怕谁的面孔,将我们心中圣神的各种文学经典改来改去,我们不禁再问一次,经典惹谁了?

    对于这种对经典的不负责状态,我们应该竭力制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今天这种文化爆炸,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经典的生存到了一种尴尬的状态。厚厚的经典着作,晦涩的语言,让现代人失去了兴趣。而那些由经典改编的电视剧却深受大众欢迎。这似乎还给经典带来一丝希望。但,这始终不能代替那些散发着墨香的古典书籍带来的震撼。

    对于这种文化的丧失,我们应该觉得可悲。不过,好在现在社上引起了国学热,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幼儿园,都在进行国学教育。被国人遗忘的《三字经》《弟子规》又进入了校园。希望这不是仅仅做个样子而已。

    对于《红楼梦》来说,还有一个其他名着不能比拟的地方,就是它是半壁江山。

    对于各种专家学者来说,她贵就贵在她是残的。于是乎,各种猜想,各种结论,各种版本,各种续集接踵而来。这个说香菱与宝玉在一起才是正解;那个说宝钗才是神瑛侍者。一本红楼,竟然让后人绞尽脑汁,我想说,曹公,真有你的!

    对于红楼的研究,层出不穷。红楼之中处处都是伏笔

  • 6、 《红楼梦》读后感:梦红楼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此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根据家族的兴衰的艺术升华,对封建腐朽的科举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等进行思考。《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因为其不完整,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以下是读后感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本书的读后感一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访问读后感网站!

    梦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有一百个人的看法: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建筑学家读《红楼梦》,感叹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建筑师对大观园的美妙的设计;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三百多年前,曹雪芹一手创造了红楼梦的世界,三百年后,我捧着用新技术印刷而成的《红楼梦》,细细研读,依旧能够感受前人在故事中留下的思愁,聆听那隐没在故事最深层的倾诉,毫无间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一个个角色跃然于纸上,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静静地在那个世界里上演一幕幕人生的戏剧,而我,置于一旁,只能默默惊叹着,做一个仰头观望浩瀚星空的远眺者,做着百万读者中的一员,关注着《红楼梦》的辉煌。

    《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一个朝代的故事,而曹雪芹偏偏以其中的女子作为本书的主体,细细诉说着家族的兴衰,大大小小的故事。作为主人公的贾宝玉,就是身在这粉红胭脂的队伍中,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位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很多研究学者都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觉

  • 7、 探佚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

    前些日子得到了一本牟润孙先生的《海遗从稿》,从而对探佚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前对红楼梦只是一知半解,一目十行地读过就算看完了,可是现在再次捧起这本文学着作,就会顿生许多的感受与体会。这都得益于这段时间对红楼梦的探佚。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对于高鹗的续写,不少红学研究者都提出了质疑,因为通过研究分析高鹗的结局,似乎与原着不太相符,而且其中还有多处违背原着的败笔。例如:若根据高鹗所说: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九十五回)康熙十四年乙卯正月初九立春,于《红楼梦》九十五回所说不合。清圣祖(玄烨)即位时,康熙十四年他二十二岁,岂能有四十三岁的妃?曹雪芹原着决不能如此写元春之死。

    经历史记载和历史考证,曹雪芹所着的后三十或四十回并非因他病逝而未完成,而是自己焚毁或遗失了。那么《红楼梦》这部书的真正结局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专业派都比较赞成周汝昌老先生的观点和他撰写的结局《红楼梦新证》。在这个结局中,黛玉并非因无法与宝玉结婚含恨而死,而是因赵姨娘和刑夫人的陷害而死;宝玉和宝钗结婚后又出家,最终在危难中又与湘云结婚,而宝钗则受不了家进境落败而自尽。这极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真实想法。但牟润孙先生(已故)却在《海遗从稿》中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因为清朝存在选秀女的制度,只要是年满十三岁的少女,就必须要参加秀女的选拔。当时黛玉已十四岁,正是参选年龄,因此很有可能是她得知自己要参选秀女,于是使得病情加重,最终抑郁而死。我个人比较赞成这一观点,因为在前八十回,曹雪芹不断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封建制度中秀女选拔的不满和控诉。

    探佚红楼梦结局不过是对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分,而最主要的则是对曹雪芹即作者的分析考实。说到曹雪芹,我始终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虽然听起来有些绝对,但且往下看下面这段分析,也许你会对曹雪芹产生更进一步的印象。

    曹雪芹最初在书中提到的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不仔细阅读,你并不会发现什么特别之处,旦看完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名人实际上是:真事隐和假语存。心思慎密的曹寅在向我们暗示什么呢?红学研究者认为,曹雪芹这两个人物的命名,一语道破了自己的初衷假借贾家的兴衰来影射曹家的结局。由此,曹雪芹开始了漫长的文学之路。我们现在甚至怀疑第八十回就是结局,因为作者在八十回之前已暗示了所有结局。不是有诗句玉带林中挂,金簪

  • 8、 红楼梦里梦红楼——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我为林黛玉牺牲了太多眼泪,就是她那清灵秀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气质吸引了我的目光。黛玉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她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恋爱也是注定的悲剧。黛玉瘦弱的身体、孤傲的个性与自定终生行为都不是贾母所喜的。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对世俗的愤怒离开了尘世间,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黛玉小小年纪,父母便离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她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泪所表达的是世间最贞洁的感情,是对异端的崇敬,更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这性格的真实写照。她不忍看着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用锦囊收集花,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首《葬花吟》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昨晚红楼入梦里,红楼梦里梦红楼。林黛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中香消玉殒,而贾府最终也归结红楼。

  • 9、 读《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读《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500字(1)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他(她)给我留下了很深(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悲惨(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上个星期,回头望瞭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又(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

    最后,还是以悲剧(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想想红楼梦,真的想别人说的那样红楼梦中梦难醒,但林黛玉的知书达理还是我们女孩子要学习的哟。

    读《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500字(2)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很多人说《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上一星期,我见同桌正好有一本《红楼梦》,便向他借了过来。

    故事主要写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些传奇人物。几天前,书中的第一章我刚看完,真实太离奇了。它主要讲了:贾府生了一个男孩,一落地嘴里就含着一块宝玉,所以起名于宝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具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呀!宝玉降生在这富贵人家,再加上本来就有些来历,自然就会演绎出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欧文很快就联想到自己,不正和文中的贾宝玉小时候一样,家里条件不是很差,学习环境又那么好,还不好好学习,你说,怎么能对得起老师,又怎么对得起父母呢?想到这里,我暗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报答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想着想着,我又把精力全部都放投入到书中了。林黛玉本是苏姑人,因父亲年过半年,母亲又已去世,黛玉身体又不好,父亲森如海不方便照顾她,于是便把她送到外祖母家贾母

  • 10、 红楼梦

    今天的阅读课上,我阅读了《红楼梦》。第五回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是被我读过无数次的一部分。尤其是金陵十二钗判词。正册开篇即是一首写薛宝钗、林黛玉的诗,第一句是可叹停机德,毫无疑问,这是描画宝钗的诗句。停机德典出《乐羊子妻》,故事说的是乐羊子弃学回家,其妻见状立即剪断正在织的布匹,用一规劝乐羊子用功读书。于是后人用停机德来赞美封建恪守相夫教子的妇道的女子。用停机德来形容宝钗之德,恰倒好处。宝钗正是这样一个严格遵守封建礼法制度,并时常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的大家闺秀,贾府上下无不称赞她。然而曹雪芹在判词中却用了一个叹字,明显表达了对宝钗的否定态度。的确,按照曹雪芹民主、进步并带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思想来看,这样一个封建没落贵族的维护者,应当作为民主进步思想的反例,给予否定。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待宝钗,她又是一个十分让人喜欢的人物形象。这个侧重点就是薛宝钗的人际交往能力。薛宝钗初入贾府不久,就博得了众多下人及其他贾府主子的一致交口称赞,这不是她生来就惹人喜爱,而是她出色的交际能力产生里她在众人心中的美好地位。

    记得在几天前的军训中,我们听了沈主任的礼仪知识讲座,由讲座中提出的每一条标准来在薛宝钗的行为准则上做比较,会发现惊人的吻合。也就是说,薛宝钗的一言一行不仅在封建社会中符合礼法章程,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大量的相符之处。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想浓厚的社会,因此即将迈入社会的年青一代,能合理处理人际关系上十分重要的一条素质标准。因此,适当地在薛宝钗身上吸取一些正面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可取的。现代思想越来越强调辨证看待问题,看待事物,因此,我们在否定应当否定的事物后,也应将有利的思想深入其中提取出来,合理利用。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6

  • 2019-09-20

  • 2022-10-02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1-08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19

红楼梦文章读后感
红楼梦文章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许多优质的2024红楼梦文章读后感,红楼梦文章读后感范文,红楼梦文章读后感大全等,希望在您写红楼梦文章读后感中有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