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大学读后感 > 地图 >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6-27 来源:互联网

大学读后感范文5篇。

你是否需要一些读后感的模板范本?这种范本可以根据作者的作品来撰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因此,如果您需要这种范本,我们很高兴地为您提供“大学读后感”。欢迎您浏览我们撰写的这篇文章!

大学读后感(篇1)

中青报刊载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报道,读起来如沐春风,受益良多。

从大一起,我先后赴云南省南华县、长三角五市、新加坡、内蒙古察右中旗、福州、厦门等地开展不同主题的调研,深感调研是深入一线探知国情的过程,是开阔眼界锻炼本领的过程,更是夯实信仰坚定理想的过程。如总书记所说,“调研不要只看表面的东西,而要通过表面的东西发现背后的机理,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认识会更加成熟。如总书记关于“养鸡问题”的论述中提到的,“不同的规模都有一个制约它的平衡点”。专业知识的运用不光是为了解释现象,还要通过对比切实算好经济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现实的约束条件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调研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能力会更加全面。躬行实践既是为了学以致用,也为了倒逼学习促进提升。尤记得我第一次调研准备时存在的诸多疑问和顾虑,面临的现实问题促使我们自己解决。几年下来陆续累积了不少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与不同群体的沟通方法等等。比起我们调研成果的现实意义,对自身成长的促进似乎更为明显。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信仰会更加坚定。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上承党的路线方针,下应百姓需求呼声,基层干部牺牲奉献坚持的动力就在于“人民满意”四个字带来的获得感与满足感,而一线调研的过程也能让我有类似的体验。

把总书记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

大学读后感(篇2)

近来卒读《大学》《中庸》,使过去支离的认识有了较为完整的眉目。

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思想实在令今人所不及——岂止不及,简直令人汗颜。他们对至纯、至善、至美的追求,对道义的恪守,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这与以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而自诩的中华民族而言,不啻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也许你会说,国学热正在悄然兴起,全民都在期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国学热的背后有多少虚伪的因子,有多少人仅仅寄希望于物质和利益的“伟大复兴”。国学需要倡导,传统需要继承,古人优秀的思想更要传递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首先应该是思想的复兴,没有思想的复兴,便难有民族的凝聚。

然而,在利令智昏的当代社会,有钱才是王道,一夜便可成名。企图让人心复古,堪比天方夜谭。偏激乎?悲观乎?看看你的周围,看看现实的社会,多少人为了利益,可以罔顾一切。仁爱和道义在所谓的“成功”面前已沦为笑柄——谁提仁爱和道义会被视为异端一般,固守道义和原则的人简直就是当代“窝囊废”。

昨日,群众又围攻了县委大院。面对竭力劝解的工作人员,一名妇女振振有词:“……你们上班的退了休还有工资,农民咋就没有,咋不把你们的钱分给俺们点……”我愕然!“政策不是对农民挺照顾吗?他们怎么还要分别人的工资。”我乜了一眼乌压压的人群,不由得把手伸进空空的口袋,匆匆赶往学校。

早上5:00,一则消息彻底打破了我的睡意。某某省某某中学,一名十七岁的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拔刀刺向老师,老师受伤,幸无大碍。这样的事件近年已经发生过多起,如今并不令我十分吃惊。让我吃惊的是,结果该生遭到旁边众教师的“群殴”(原文用词),倒地后送医,不治身亡。当时我就懵了……我几乎想得见老师们的义愤填膺,但我又分明感觉到无比心痛,我们——我无法不把自己放在在这个行列当中,尽管事件与我无关——是悲剧的制造者,更是受害者!

如果说那名妇女的无理昭示了社会的戾气的话,那么,这出由师生上演的悲剧则直指教育的苍白。学校是社会芜杂的净化器,学校是高尚德行的守护神,然而,师生尚且如是,何怨妇女者更众!难道,这真是我们身处的现实吗?

窗外,一群初三的孩子们在追逐打闹……

忽然,心中一个苍老的声音再次响起,磁性又安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

我不由端坐,深情默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眼前,渐渐模糊。窗外,一颗篮球在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

大学读后感(篇3)

今天,我感到很无聊,便在放书的箱子里翻腾起来。突然,我眼睛一亮,看见了一本《小游戏中的大学问》,便急忙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看着这一个个科学小游戏,我觉得自己仿佛走进了知识的后花园。从这一篇篇简短的科学小游戏中,我学到了许多对今后的生活有用的小知识。

问你们一个问题吧!你们说,如果把你们的左手放进冷水中,右手放进热水中,一分钟后,再把你的两只手都放进温水中,你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你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当然一样喽!”哈哈,不是的!你的左手会很热,相反,你的右手会很凉。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手上的神经在感知温度时,有一个参照度。把左手放进冷水中,再放进温水中,两者对比,左手就会以冷水温度为参照度,所以会觉得热水很热。同理,把右手先放进热水里,再放进温水里,右手就以热水的温度为参照度,从而感觉温水很凉。这个我也是从《小游戏中的大学问》中看到的,我还看了变色球、神算子、纸笛.......

这本书不但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让我懂得了许多科学道理,我还要把它介绍给大家,让大家都喜欢上它!

大学读后感(篇4)

最近一直在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既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群体的关爱,更是结合自己的青春经历去思考总书记的教诲。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对我而言是最感同身受的。我是一名青年志愿者,从18岁到38岁,我一直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20年的志愿生活中,参与志愿服务时长11000余小时,参与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超100万人次,募集公益款项2000余万元,面向600多万人次开展文明宣讲。20年来,经常有人说我是自找苦吃,因为做好本职学习和工作的同时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确实有很多的“苦”要去面对和克服。但我用20年的经历告诉所有人,自找“苦”吃,不是真的“苦”,而是在“苦”中服务他人、磨砺自己,20年志愿的苦最终淬炼成了青春的甜。苦在坚持不懈。2000年,18岁的我第一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我来到了南昌市福利院,帮扶一个叫福铁梅的残疾小女孩。送点小礼物、陪她聊聊天、写写作业,当两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结束后,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准备离开。这时候,小铁梅突然抓住我的衣角问:哥哥,你下次还会不会再来啊?看着铁梅期待的眼神,我才知道,原来志愿服务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活动,而是长久的坚持。就这样,我坚持结对帮扶福利院的残疾群体一直到现在。福铁婵是我结对帮扶时间最长的帮扶对象。从2001年到现在,19年时间,我见证了她学习、工作、生活、谈恋爱、结婚、生子的全过程。学习阶段陪她去英语角、工作中帮她答疑解惑、谈恋爱了像见家长一样把对象带来让我把关、结婚帮她筹备婚礼、生孩子帮她联系医院……19年来,帮扶关系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是亲情。苦在迎难而上。2008年汶川地震后,江西省对口援建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7月,南昌市要招募两名志愿者先行奔赴灾区开展实地调研,为下一步组织全面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做好准备。我第一个报名,来到了灾区。当时自己的心里还是非常害怕的,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每天都有无数次的余震,还碰到了落石和塌方,甚至于自己每天都在和高原反应作着斗争……但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必须要迎难而上,战胜这些困难,为灾后重建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两周后,我完成了工作任务,顺利返程。2010年江西发生洪水灾害,我又参加到了南昌市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中,在河堤一线参与险情巡查处置、慰问困难群众等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我连续43天坚守在南昌市同乐社区的防疫卡点,参与防疫志愿服务,并捐款捐物3万余元,通过抖音直播等方面向1万多名大学生普及防疫知识,宣传防疫志愿服务工作方法。苦在精益求精。2019年,我先后加入了团中央青年讲师团、志愿服务青年讲师团等。为了达到宣讲效果,一篇宣讲稿,可能要改几十甚至上百遍。一次宣讲,也要彩排几次或者十几次。无数个夜晚打磨材料、无数次彩排喉咙沙哑,为的都是能更好地感动和影响所有观众。这样的“苦”,还有很多很多。我为什么20年都在“自找苦吃”呢?因为这些苦其实并不是真的苦,而是非常难得的接触社会、走进群众的机会。青年人,应该在吃苦的过程中去历练自己,在“苦”中淬炼出自己青春“甜”。当铁婵的孩子开心地叫着舅舅向我跑来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温暖和亲情的甜;当看到灾区群众积极面对生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乐观和勇敢的甜;当我在亚运会和城运会的赛场和几千名志愿者一起努力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团结和担当的甜;当看到很多大学生聆听我们宣讲竖起大拇指甚至是流下眼泪时,我感受到了认同和传承的甜;当我们的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全国大赛金奖时,我感受到了成长和进步的甜……从大学到社会,从书本到实践,苦的是磨砺的过程,甜的是我们走近了群众的身边,走上了成长的道路,走到了新时代的青春舞台。20年的青年志愿服务道路,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是收获的甜,更多更多。从一名青年志愿者成长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从一名普通南昌青年成长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从英雄城南昌到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我的青春,在20年志愿服务中磨砺、成长、绽放。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自找苦吃、艰苦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挥洒青春汗水、浇灌青春之花,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展示绽放青春色彩、贡献青春力量!

大学读后感(篇5)

母爱是无私的,因其无私,所以伟大。对于母爱,无需过多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因为母爱是最真实,最朴素的,他时时围绕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时刻感受着幸福。

记得有一次,母亲送我去学校,我手上拎着一只沉重的大包。可我并未觉得它有多重,也许是我在等待,等待有人替我解脱。

母亲匆匆锁好门,看见我手上的大包连忙接了过去,也许这就是我的等待。母亲拎着大包显然有些吃力,她倾斜着身子,脚步也略带凌乱,她的两只手奋力的抓着大包,手上的青筋依稀可见,似乎因为这过重的负荷而愤怒,像要绷断了。她两只手不停的交换着位置,几缕发丝已被额头滴下的汗水所浸湿。

“要我帮你吗”

“不用,你先走吧。”

要我帮你吗?是的,我的确是这样说的,包是我的,而我却问要我帮你吗?真是荒唐透顶。到达学校后,我清晰地看到母亲手上深深凹进去的痕迹,我好想问她疼吗?可我始终没有说出口。

我要进去了,她用手为我理着头发,那一刻,我的视线落在了一双手上,黯然的,粗糙的,疲劳的……这就是母亲为我日夜操劳的双手啊,她用这双手干活,做饭,照顾我,而我呢?就好像文中伊的儿子,伊日夜把他照顾好,使他痊愈,甚至说出宁愿自己死了代她的爱子受过这样的话,而她的儿子病好后,他却早已将他多难而善良的母亲忘在脑后,听起来既感到可笑,又感到心寒。

此时我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母亲的,因为我的一点回报对于那无私伟大的母爱来说显得多么渺小无力。我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我想,这是我现在唯一可以让母亲感到欣慰的事。

是母爱,唤起了我心底那颗麻木的心;是母爱,让我常常感受到幸福;是母爱,让我学会怎样做人。妈妈,您辛苦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5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对于读后感的写作,其实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写出具体的心得、感受。一篇文章,可以找出许多感点,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可以不拘束特定的格式。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 篇1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步由,作者描写了他童年、少年和大学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这本书中有一段故事、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书就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里面什么都有……”“我只是觉得这种生活,让我有了寄托,有了奔头。”读了这些真实、纯朴的语句,使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酷爱学习,从书中让他明白了许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学,渴望着新生活的到来!

我更多的是被他那坚强的性格和对知识的热爱而感动。我好好地反醒了自己,无时无刻心中都在对自己说:“如果想让自己有个美好的明天,必须像高尔基那样付出行动——多读书,勤奋学习,有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不气馁。我坚信付出努力展现在眼前的将会是我渴望的灿烂的明天!”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 篇2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计其数的传世巨著。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

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作,是高尔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讲了:在一个中学生的股动下,阿廖沙来到喀山准备读大学,却发现梦想根本实现不了,只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小心工作,并认识了很多有思想的热心人,自己也成了一个有抱负有责任感的新青年。

当看到《我的大学》这个名字时,我还以为是讲的阿廖沙在大学的生活,其实却不像我想的那样。阿廖沙在那个黑暗的社会连上大学这个愿望都那么难实现。他那么爱读书,考上大学一定没问题,可是他很穷,没钱读书,只能打工挣钱,挣够钱了,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但这并不妨碍他一直追求理想。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李宁宁,她家也很贫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还免了所有学费,还给了奖学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只要学习成绩好,不用为钱发愁。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 篇3

我最近读完了仰慕已久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最著名的自传体三步曲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描写自己坎坷的命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进步革命青年的成长过程。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岁月。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斗殴,外祖父毒打儿童等一系列的丑恶之事。但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里的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写得深刻细腻,感人至深。

《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被迫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曲折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等许多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剥削和有钱人的斥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

《我的大学》则讲述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起来。

读了这个三步曲,我深深的被高尔基小时侯因为读书而遭受的许多的耻辱、欺凌所震撼,还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侯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不懈精神。在这个记录高尔基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中,我体会到了高尔基对人们恶习的痛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正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感受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刻苦写作,终于成为了一名影响全世界的著名作家。

掩卷沉思。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仰,是因为他们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成绩。对照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自加压力,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 篇4

一位仅比我年长十岁的女作家赵美萍,将她三十五年的成长经历写成了一部自传体的纪实文学——《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书中记录的不是她的求学史,而是她的苦难史。家境贫寒,自幼丧父,随母改嫁,14岁辍学上山砸石头,一个柔弱的采石女靠着一锤一锤的砸石子养活着一家人,甚至还供妹妹上学;为了偿还因母亲生病欠下的巨债,19岁独自闯荡上海,先后做过餐馆服务员、服装厂流水线女工、服装厂技术员、广告公司业务员。凭借从未放弃过的对文学写作的热爱与执著,打工之余仍笔耕不辍,痛苦的成长换来了精神的升华,最终成为知名编辑、记者、旅美华人、作家,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作家。

读完这本书,感慨良多。

苦难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作者和我同为七零后,但是她的成长过程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小小年纪就要去面对家庭的支离破碎,去感受生活的不易,去承受她这个年纪根本无法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苦难,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她,却是一笔财富。正如赵美萍在书中对人生的一句感悟:“成长是痛苦的,但生活并未停止。”苦难的成长历程激发了她奋斗的精神与毅力,教会了她勇敢与坚持,并最终为她带来了成功的回报。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苦难二字相去甚远,拥有幸福的家庭、稳定的生活环境,四平八稳的上着学,小学、中学到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有了事业,有了家庭,一路走来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即便如此,对于任何人来说,再顺利的成长历程也会有痛苦和挑战。上学时升学考研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工作中竞争的压力、评职称的压力,每个人都要面对,只是我们对这些痛苦和挑战的理解和感悟不同罢了。那些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的事情,经历过后,都会在心里留下一道或深或浅的痕迹,会让我们在多年后和别人提起时说到:“当年,我是怎么样熬过来的。”而这些,丰富了我们对人生经验的积累,也构成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赵美萍在如皋市体验生活

苦难不是放弃奋斗的借口。苦难的折磨让她的生活变成了灰色,艰难的境遇一度使她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是怎样的痛苦,才会让人认为死是一种解脱。在我看来,任何人处于她的境地,都有充足理由让自己放弃努力,可是她没有,反而一次次的去抗争,去试图改变命运。奋斗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是成功的回报更加丰厚。她的奋斗是为了生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挣扎,是身处逆境却仍然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乐观与坚持,充满苦难与伤痛的成长经历更加衬托出她的这份坚韧与执著的可贵,这也是我每读此书都会在唏嘘动容的同时获得更多精神动力的原因。

我们都不希望生活在苦难中,苦难也绝不是我们逐渐成长成熟的必备因素。但是当苦难来临时,当面对挫折时,我们能够以何种心态去看待,以何种精神去应对,以何种毅力去度过,这才是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感悟的。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缺少了它,生命就会苍白无味!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 篇5

《我的大学》这本书叙述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他住在贫民窑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作坊里干活。这使青年年代的高尔基更多地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的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这个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他还不断地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虽然在这个时代中,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常遭到失败和挫折,事得高尔基有时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已形成。高尔基就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

高尔基从小就受苦,但是他没有放弃,我向我们应该学习他,虽然人生的`道路有长有困难,但是只有我们有决心一定会给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我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当我读完后,才真正明白“学无止尽,学海无涯”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成就。

《大学》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大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作品,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读后感的联想要注意形式。你是否正在为写作品读后感头疼呢?也许以下内容“《大学》读后感范文”合你胃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大学》读后感范文【篇1】

湖南大学,在我高考之前我并不知道它的存在,我就是属于那种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的人。选择了湖大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的喜欢它,只是因为选择它可以使我的高考分数得到充分的利用。

来到湖大的我是迷茫的,没有目标的,如从高考这个巨大魔圈里跳出来的幸存者。可是当我来到了湖大并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就知道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选择了它我不后悔。在《我的大学我的家》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湖南大学那独特的魅力。厚重的历史文化,浓浓的书香气息,没有一处不吸引着我,它就像是一位穿了诱人旗袍的充满了古典风韵的美女。我已被它深深地折服,我坚定地相信,在这里我会收获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想到我们伟大毛主席曾在这片土地有过理想,我真的是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顿时,我希望我的梦想在这里发芽。

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绝对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地处儒道佛争相进驻的岳麓大地的岳麓书院最能撼动我的心灵。它是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它也不愧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它绝对衬得上这个名号。我曾和同学一起去感受它的古典美,不得不说真的很美,美到我忘了去看每一个景点的名字。那时我在想原来在我们的家门口还有这样一个让人为之沉醉的地方。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动听的校歌时时回荡在我的脑海,它凝聚了中西方文化的两种迷人魅力,将湖南大学独特风韵展现的分外迷人。我不得不为之驻足,为之定神,我的校园之歌,我的家园之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爱晚亭坐落在岳麓山的清风峡中,它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和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都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扬名天下。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它竟然是革命活动的圣地,这里有过伟大毛主席革命的足迹,顿起敬意。而我第一次走入其中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爱晚二字让我想起了我那似乎有些许悲凉的过去。爱晚,我相信在这片土地属于我的那份爱不会晚。可能我的想法有一些幼稚,但我现在是这么认为的。

还有自卑亭,我不知为何它有这样一个名字。但似乎它有一种发人深思的魅力,顿时我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自卑亭不自卑。

在湖大我真的有一种家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种种迷人的风景,更多的是因为这里有那么多的可爱的家人,真挚的脸庞,温暖的笑容,有种不容忽视的温馨。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我想幼稚地说一句我很开心,我很幸福。

昔日楚材之盛,今之楚材更当奋起。楚材之盛让我感到在这里读书是一种压力,更增万分动力。我的大学就是家,一个温暖的家。

《大学》读后感范文【篇2】

依着暖阳,我在一片百合花丛中来回踏步,这儿曾是一片废墟,是施工失败的楼层,现在却是百合花的乐园。闭上眼,我慢慢回想起高尔基的著作《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讲述了阿廖沙怀揣大学梦来到喀山,却因为生存使梦想愿望化为泡影。为了生存,他走进码头、货栈等一座座没有围墙的大学,经历了无数磨难,但心中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始终未改。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接受革命理论。在和群众的并肩战斗中,他得到了锻炼,思想也日渐成熟。就这样,他成长了起来。

是啊,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高尔基成为了一代文学家,而养尊处优、无论各种生活条件都比他好的我们又怎能落后与他呢?如果世界是一个大花园,院外都是废墟,我们不就是花园里的花朵吗?而高尔基又何尝不是废墟下生长出的百合花呢?自律,难道会比不上金钱宝贵吗?

比起高尔基,我也曾是一朵骄傲的小花朵,是那一天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明明是早已入春的时节,天气却格外的寒冷,我跟在妈妈身后,抬着头,一脸无所畏惧的样子,外壳里的我却在瑟瑟发抖。又一次来到风雪很大的北方地带,望着简陋的房子,我仍和以往一样,心上没有一丝的怜悯,反而一脸的嘲笑。

在酒店安顿好后,便去找了一同来游玩的小姨。小姨的女儿与我同岁,却有些陌生,学习环境也没我好。按照计划,一人一张试卷安顿好后,两个大人便走了出去。同样名次不低,我飞快地写完试卷后,习惯性地往桌上一趴,十分敷衍地一遍一遍检查着自己手下的试卷,一点儿也不理会一旁小姨的女儿,不管她的坐姿有多端正,也丝毫不感到惭愧。熬过了漫长的一小时和改试卷的时间后,两位大人一脸神秘地转过身来,我却惊恐地发现:她的成绩比我高!要知道,虽然只有两三分,但大考中的两三分早已不是两三个人的问题了。此时,迟来的羞愧感才涌上心头,可她只是笑了笑,伸出手,冲我眨了眨眼睛,我也伸出手,手接触到对方的那一刻,两个女孩突然傻笑起来,开心地抱住了对方。

谁说废墟下无法长出鲜艳的花儿?谁说花园中一定会开满玫瑰?你有多自律,你就有多优秀;你有多坚持,你离成功就有多近。废墟下一样能长出百合花,而那花苞一样引人注目,一样让人爱惜。

《大学》读后感范文【篇3】

当我读完《贫穷是最好的“大学”》后,泪水模糊了双眼。金鹏,虽然家境异常贫寒,却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重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

金鹏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从小家境贫寒。从他出生起,奶奶就一直病卧在床上,他4岁那年爷爷得了半身不遂。他上高中时,爸爸又得了癌症。他上小学时学费是借的,上高中时妈妈为了筹集学费卖掉了家里惟一值钱的小毛驴。但他不向命运低头,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克服一个个生活上的困难。没钱买铅笔,就把同学用短的铅笔头捡起来,用线捆在一跟小棍上继续用。练习本用完了,他就用橡皮把写过的字轻轻擦掉,继续用。上高中时,他是学校唯一不吃菜的学生,每顿饭只买两个馒头,泡点方便面渣,就着咸菜吃。他又是学校唯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总是到食堂要一点碱面洗衣服。甚至到阿根廷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他还穿着大小颜色很不协调的旧衣服,连老师都吃惊。但他不觉着丢人,他牢记妈妈的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和金鹏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呀!我想吃什么妈妈就给做什么,有时还埋怨饭菜不可口,还经常叫家长给我买零食。我满满一橱衣服,还挑三拣四,嫌这件不新那件太土。对照金鹏我真是惭愧呀!我生在幸福中,却不觉得幸福。

金鹏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的自觉和刻苦精神更是令我钦佩。上小学前他就学会了四则运算和分数小数。在小学里他又自学了初中的数理化。上了初中,他又学完了高中全部理科课程。上高中后,他把小石子放在嘴里练英语发音,舌头磨擦出血也不放弃。就这样,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走进天津一中,走进了中国最高学府——北大,走上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最高领奖台。他为自己争了气,为祖国争了光。和金鹏相比,我的学习条件很优越,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我家里有复读机,出门有随身听,英语磁带有几十盘,可是我懒得去听它们。放学回家后不是为了交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愿打开课本和作业本。当老师布置得作业多一点时,我就不高兴。爸爸妈妈给我买的课外书很多,我也很少看它们。对照金鹏,我和人家相差太远了。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读完金鹏的故事,我才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金鹏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生活学习上的重重困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是“能干的人”,是强者。我要以他为榜样,克服懒散、脆弱的毛病,不再为一点成绩沾沾自喜,不再为一句不顺心的话而郁郁寡欢,不再为一点挫折情绪低落。我要像金鹏那样,自觉磨练自己的意志,不向困难低头,充分利用优越的条件,刻苦学习,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

《大学》读后感范文【篇4】

自从我读了《我的大学》之后我被高尔基的勤奋所感动。

高尔基在昏暗的油灯下读完了大学,当时他的生活是那样的艰苦可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还是执着的学着学着……

高尔基能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而我有比他好一千倍一万倍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怎么反而比不上他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贪玩、自满所造成的。难道在相比之下的我们不应该努力吗?有一名言这样写到“勤奋+谦虚成功”高尔基做到了。而我们却是“贪玩+自满失败”我们的结果就是如此,难道你们想看到父母为你们的前途渺茫而忧心忡忡吗?我希望同学们能把眼光抬高一点,把事情看远一点,不要只看到现在的欢乐,也要展望一下你未来的生活。

在此我呼吁那些贪玩的小朋友,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的理想努力吧!让高尔基的作风流传天下吧!让我们为历史的史册再添一笔辉煌吧!

《大学》读后感范文【篇5】

进入大学这个小圈子,身边一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告诉我要怎么过,看完这本书后,算是对自己有了一点思考了。有所选择,有目的性的读,不要盲目跟从,知道自己是要什么事最重要的。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千招会,不如一招熟。书中辨证地看待了专与博的关系,书中列举了许多应聘者对什么都通,但知之甚浅,最重要的是没有一技之长,用人单位无法把他安排到一个适合他的职位最后无奈辞退他的事例,很有说服力。毕竟,许多人是靠着“一招鲜”过日子的,如果连本专业都没有读透,那又怎能称之为“专业”呢?其实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毛病,什么都插一手,像吉他、画画、摄影……虽然也得过一些奖,看似红红火火,冠冕堂皇称之为多才多艺,实则浪费了不少时间,分散了精力。话又说回来,博对专起着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有意想不到的用处。作者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仿照卖产品时的买一送一,把自己的其他方面的才能也附带送出去。谁知道擅长打乒乓球的你是否会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老板呢?谁知道喜欢欧洲古典文学的你是否会遇到一个有着同样爱好的上司呢?

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个人认为,主要读以下三点:

第一: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

第二:学会学习。学历不能代表能力,文凭不能代表水平,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大学时,我经常告诫学弟学妹一定要学会学习,首先把专业知识学好,日本战略管理之父大前研一在《专业—你唯一的生存之道》中也反复强调了专业的重要性;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延边大学得天独厚的韩国语学习氛围,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交流等等资源;还要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大学,学习如何和同学、朋友、老师相处……

第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这是我进入公司后最深刻的感悟。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习及实践的综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思考、学习,再加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分享5篇


思索,就是跟本身争论。在日常生活中,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心中有不一样的感悟,随后写下来的文字就是读后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就会写出不同的读后感。想必你正在收集整理读后感范文吧!你不妨看看《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篇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说起童年,我们想到的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可在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笔下,他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里,却是一个悲惨的童年。

主人公阿列克赛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死了,他只好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当时他的两个舅舅在闹分家,和外祖父闹不和,阿列克赛也被卷进去,天天遭打。他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啊!雪上加霜的是,在他十一岁时,母亲也去世了。阿列克赛为了生计只好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开始,他去捡破烂。过了一段日子后,他又到鞋店工作。后来,他来到绘图师家里学画画。他是很认真的画,好不容易要画好了一幅画,可那位脾气怪怪的老婆子把画撕了,还理直气壮的说自家本领不外传。阿列克赛就生活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泪流满面。高尔基他家里虽穷,可他那种努力谋生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高尔基生活的年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著名的人,不就是因为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着他,使他更坚强?我曾经也体验过一次。我被叫到外公家住一个月,那里是乡下,我既然住那了,就要干农活。可不巧,那时正值暑假,俗话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呀!我才干一下就不行了,还中了暑,我就被送进了卫生室。可高尔基的生活条件比我差多了,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啊!

这本书让我知道,悲惨的人生可以锻炼自己,使自己更坚强。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篇2)

关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描述了高尔基自己在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艰难生活经历。高尔基是他后来的笔名,他的原名叫阿廖沙。彼什科夫。

阿廖沙四岁时失去了父亲,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外祖父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非常残暴、贪婪。他经常毒打年幼的阿廖沙。十一岁那年阿廖沙的母亲也不幸离开了人世。为了谋生,十一岁的阿廖沙被迫出外干活。他当过鞋店的小伙计、做过小保姆、在船上当过洗碗工、在圣像作坊做过勤杂工在这些地方他受尽了老板对他的凌辱,亲眼目睹了周围许许多多的丑恶现象。但很庆幸这些都没有吓倒阿廖沙,反而让他成为一个更坚强、更勇敢、更正直的人。

我极其佩服阿廖沙的毅力和耐力,在当时十分悲惨的生活条件下。书籍是被人们所冷落的,价值和一本普通练习本差不多。阿廖沙自己没有几本书,但他却不断地寻找着书籍看。他不理会别人的讥讽和反对,经常忍饥挨饿坚持读书。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大仲马等等世界着名作家的书籍他几乎都读过。

看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后,让我知道了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和我们不一样的成长经历。他小时候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顿残酷,但所有这一切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在逆境中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更加顽强地生存下去!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廖沙读了许许多多的书。读书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让他变得坚强、懂得关爱、更让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可是阿廖沙成功的关键啊!虽然他想读大学的梦想最终破灭了,但他却懂得了社会才是能使自己进步的大学这个道理。阿廖沙的坚强不屈、乐观奋进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我在学习上也要这样!要做到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多读书、读好书,逐步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呀!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篇3)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句话最适合形容俄国作家高尔基了,我读了他写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不但知道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用心的`人,而且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人,学习他永不放弃的精神。

高尔基是俄国著名作家,《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主人翁就是他自己,写的真感人,读了他的文章,我的心砰砰直跳,为他捏一把汗;他经历的苦难历历在目,我为他祈祷,为他祝福,他的命太苦了!

这本书主要写作者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他不怕苦难,不怕吃苦,酷爱学习,最后,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高尔基幼年时父亲去世,妈妈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十一岁开始自食其力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他尝到了生活的种种艰辛和苦难,他没有掉一滴眼泪,他咬紧牙,默默地度过每一天。

那一天,父亲倒在地板上,一身白衣,光着脚,快乐的眼睛紧紧闭上了,母亲跪在地板上,眼泪不停地从眼中涌出,妈妈的头发凌乱,不停地号哭着,不一会,妈妈晕倒了,在黑暗中,小弟弟诞生了,不久,小弟弟也死了,包着白布,外面缠着红色的带子,躺在轮船船舱的小桌子上,看到这里,我的泪“啪啪”的滴在书上,泪水把书都粘在一起了,我在想:作者的命真苦呀!先没了爸爸,弟弟刚出生也死了,妈妈像个木头人,怎么过呀!

后来的生活更苦了,妈妈把他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不喜欢他,还打他,妈妈失踪了,舅舅也不喜欢他,也打他,村里的孩子们也都欺负他,他的生活就像过街老鼠,度日如年!他没有害怕困难。十六岁时,他只身一人出去,进入“社会大学”继续生活,学习!

他来到人世间,尝到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立志:一定要让自己好起来,一定坚持自己的意念,永不放弃!

再次深深的读了他的文章,我的意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坚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篇4)

三四年级的时候便买了高尔基的这本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年纪原因吧当时觉得很深奥,看不懂,于是就扔在了一边。 在老师的推荐下,初二的我再次翻开这本书便品出一番滋味。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苦难,醉汉、妓 女、小偷这样的词频繁地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生动地出现在我面前。然而在书里近乎黑暗的生活中,发出一点点光亮的是亲情和书本。

虽然说,阿列克赛的童年生活在家人的纠纷当中,且经常挨外公的毒打,但还是有外婆微弱的力量庇护着。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人间的部分:刚开始是去了外婆的妹妹家,后来在船上打工,接着又去了圣像作坊。已经不记得阿列克赛是怎样迷上书的了,只知道他向各种各样的人借书,用微薄的工资买书,然后又不顾挨打的可能看书,把好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他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接着微弱的烛光如饥似渴地看书的情景总是在我脑海里浮现。就是在这种生活环境里,不睡觉也挤出时间看书,日子一天天过也会不觉地变得充实。就是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以至于在生活中获得别人的欣赏,以至于后来他上大学之路。

书中至少也出现过上百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描写得十分特色,生动形象,让我想起《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文章中的人物描写。而外婆担任的则是活菩萨的形象:尽管外公脾气暴躁,常常打外婆,外婆依旧在外公晚年痴呆的时候尽心照顾,即使靠捡破烂为生也尽力养活自私懒惰的孙子……阿列克赛总是把善良可敬的人牢记在心中,像“好事情”、裁缝的妻子、“玛尔戈皇后”等等。

我想,社会是复杂的,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则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多一点时间看书,多一点时间思考,让自己能够在困境中前进摆脱困难,追求美好!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篇5)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克西姆·高尔基。写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生活及心理路程,深刻而生动的描绘了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

马克西姆·高尔基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应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但因为外祖父家经常吵闹,他只上过三年学。这段话告诉我们:家庭要美好,不然会给孩子一个不好的生活环境。

他十一岁时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有一次,科斯罗马告诉我:大院搬进来一个新家庭,他和丘尔特卡都爱上[源自]了柳德米拉,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分清友情和爱情。

十六岁时,他自身来到珂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丰富了他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一百年还忘不掉的信念。

大学的读后感5篇


书籍是阳光,让我们能沐浴在七彩的世界里,作品便是一本给我们精神粮食的好书。读后感里我们可以摘抄原文的语句,方便我们标注自己的想法从书中何处产生,那么优秀的作品读后感都具有什么特点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大学的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大学的读后感(篇1)

“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说的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着。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高尔基的著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当我开心的拿着这本书时,妈妈对我说:“好好看,别只知道玩。”“yes,sir。”我大声的回答。

过了一星期,我才把这本书看完。在这一星期中,我没事时看,吃饭时也看,睡觉前也看,就连上厕所时也看的津津有味。这本书写了高尔基成长经历,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外婆和母亲都很伤心,可高尔基当时还很小,什么都不懂,所以并没有哭出声,但书上描写的很生动,我看了也很感动。

渐渐的,高尔基长大了,他总是被别人欺负,被人嘲笑。他曾经到财主家打过短工,在轮船上打过杂,在画室里当过推销员……但他从来没有气馁,不断的努力学习,全心的创作,最后终于成了全世界闻名的打作家。

读完这本书,从中了解了当时社会的丑恶,那时所谓的上层名流其实大多贪婪、暴力下流、无耻……就算再用一些更过分的词来形容都不为过。但我更多的是被高尔基所感动,独自一人,无依无靠,受尽屈辱,但他从不放弃,坚持不懈,这点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一定要以他为榜样,好好学习,力争将来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大学的读后感(篇2)

《我的大学》是作者高尔基以自传体小说,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前面还有两部《童年》与《在人间》这三部书被誉为,人生三部曲,体现了高尔基是如何自立生长在生活底层奋斗抗争,艰苦,求索走上革命道路上艺术高峰的历程。

这部书在没读之前,我一直以为是介绍高尔基的大学生活,没想到是社会大学。

原来高尔基17岁时离开了自己的外祖母,带着决心和希望,来到了喀山上大学,他原以为在喀山大学里就可以过上安静又舒心的生活,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愿望化为泡影,因为必须为了生存而去工作,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他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以及杂货铺的伙计,于是贫民窟,穷街,陋港,轮船,码头,就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第一所大学,在如此生活的艰苦,高尔基还能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怎能不令人佩服。

读完我的大学这本书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读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们生活在新社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有什么资格不好好学习呢?高尔基的命运如此悲惨但是他顽强的与命运打擂台的精神如此伟大,也永远值得我学习,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要懂得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从中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大学的读后感(篇3)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

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大学的读后感(篇4)

陪同母亲输水的时候我带上了高尔基的三部曲,其实我早就想读下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了,记得初中的时候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形象就映在我心中。

看完高尔基的这三部曲后,感觉很震撼,这不是在描写一个人也不是在诉说一件事,高尔基把一个社会摆在了读者的面前。诚然,这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围绕着形形色色的病态的人,但是即使在黑暗里依旧有执着于光明的人。读完后,我想他小时候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顿残酷,但所有这一切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在逆境中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更加顽强地生存下去!更难得的是他永远都有思想,那他成为杰出的人是没有意外的。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廖沙读了许许多多的书。读书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让他变得坚强、懂得关爱、更让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可是阿廖沙成功的关键啊!虽然他想读大学的梦想最终破灭了,但他却懂得了社会才是能使自己进步的大学这个道理。工作学习中亦是如此,要做到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多读书、读好书,逐步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这份神圣的职业!

对于阿谬沙这个人物,我们时刻可以看到他随时都保持着思想,不苟同暴行,追求知识。他生长在病态的社会里,经历苦难的底层生活,甚至也绝望的去自杀,更容易反抗这个社会,寻找解脱更多处于苦难中的底层人民的方法,最终自然会走上打破这个带来悲剧的社会的道路。他的坚强不屈、乐观奋进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实在精彩!我想仅仅看过一遍是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的,所以,我也只好用短的篇幅提出一些自己的不全面的见解。

大学的读后感(篇5)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如同良师益友,好的阅读如同一缕阳光。阅读让我们变得阳光,让生活变得美好。

《我的大学》这本书与《童年》、《在人间》合称为“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我的大学》主要讲述了高尔基在十六岁时,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亲人,来到了伏尔加河岸,本来信心满满的高尔基看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这一切使高尔基的美好愿望化为炮灰。但为了生存,他受雇去工作,他热爱读书,但在工作中却被再三警告不能看书。后来,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成了高尔基人生中的第一所大学。虽然他没能在真正的大学中读书,但他在这个社会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些苦难磨练了高尔基,使他的思想变得成熟。

从书中,我们看出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那时候的他虽然生活的社会的底层,但他甘愿与众多劳苦大众一起奋斗,他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的思想影响,他如饥似渴的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因此,高尔基才会说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话。由此,他从社会底层攀爬上了文化的高峰。

透过书,我从高尔基身上看到了看书的重要性,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永远是真理,我从高尔基身上学会了:从容镇定地去面对人生的挑战,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大学之路》读后感5篇


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大学之路》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大家时常说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陶冶我们的情操,在拜读过作品后,心里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下新的感悟。读后感就是将自己读后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1

《大学之路》读后感500字:

美国的出色的几所大学都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很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个大学都会按照自己选定好的路线和风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与执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统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专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养政界领袖,有的以商业创业为主,有的地处偏远主要以学习为主,有的地处纽约大城市与企业和政府联系紧密。

但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学大都很方便调换专业,选课也相对自由,同时修两门学位的也很多,上课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学没有要求每个专业或年级必须学习什么课程,但除了写作课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因为他们认为写作与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一生都有帮助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活动非常多,去国外的大学不能光为了学习,还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参加各种组织或协会参与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会玩,这一点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之处。教课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生有什么可以直接打断老师进行提问。

选大学不是选排名最靠前的,选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未来期待和专业方向特长相助的,同时也要喜欢选择学校具有独特精神或风格。

相关: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名字透着俗气的书,它的名字是《当起点很低理想很高时,高考落榜生到牛津大学的逆袭之路》,无论是“高考落榜生”、“牛津大学”还是“逆袭”都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噱头,这种吸引方法可谓是屡见不鲜却也屡试不爽。就像是我不喜欢这名字,但也在闲暇之余忍不住好奇想一探究竟,希望他的逆袭之路能够让我有所借鉴。

运气好的是,看完的我认为这是一本被名字俗化了的好书。

就以书中的一句话来开始吧:

“人不可能没有畏惧、惰性、疲劳……任何把自己打造得跟完人一样的人,都是虚伪的,同时也大可不必。我们真心喜欢的,往往不是天生的完人,而是那些用坚毅克服人性弱点的人。”

-01-“内因”

什么是“内因“?

用作者的话说,“内因“在现实世界中的物化便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即内因决定了外果,外果是内因的现实表现

内因源于何处?

每个人的内因都不相同,但无论是谁,都有一部分内因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小学习能力的强弱,记性的好坏,方向感的强弱…这些都是内因,但这些天生的部分占比很小,绝大多数的内因源于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积攒的教训,收获的见闻,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这些看似随时间消散的过往都会化作深藏在心底的蚕丝,渐渐编织成为能够网罗天地的盔甲,包裹着你的心,提升你战斗力和防御值,让你锋利如利刃,坚固如磐石。

内因决定了我们的外在表现。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带着光环的存在,希望自己博古通今、天文地理样样精通,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都能做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要想有这样的外在表现就必须要有深厚的内因与之匹配。简单来说,你如果没有深入钻研历史、熟读史书就不可能做到博古通今,你如果不努力练习在不同场合说话,不经历尴尬和冷场,你就做不到在各种场合都游刃有余,处理得当。

我们要想有多好的表现,就必须要有多强大的内因,而内因源自日积月累,不可一蹴而就,留心生活,珍惜时间,不遗余力地抓住机会来锻炼和培养自己,让强大的内因支撑你随时可能到来的梦想。

-02-追梦

卡耐基梅隆大学兰迪-鲍什教授的一句话:“前进道路上,砖墙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它不是为了拦住我们,只是让我们可以证明自己有多想到另一边去。”

梦想是永恒的时代主题,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追问过无数次的问题。

小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梦想的意义,我们只知道老师、科学家、宇航员…这些标准的答案用来回答梦想的提问是不会出错,也不会引得嘲笑的,所以我们的梦想中规中矩,大同小异。

后来,我们长大了,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纷繁多彩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定义梦想,梦想也第一次有了向往的味道,但现实往往半道杀出,挫我们一个措不及急。梦想和面包对于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可兼得的,梦想?面包?这是一个问题,一个足以改变我们一生的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韩一深刻体会了追梦的不易,因为他选择的都是布满荆棘的寻梦之路。幸运的是他不必为面包发愁,但他对面包的需求也不大,因为他常常因为学习而忘记吃饭或随便解决,花销着实不大。

作者韩一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相反,因为母亲生他的时候并不顺利,这让他的起始智商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事实表明,作者通过日后不断的阅读把自己的内因逐步提高到了超越同龄人的水平,虽然这内因主要体现在阅读积累上,但也足够了,至少让他知道了自己的所长所好,要走什么样的路(去牛津大学留学)。

在他确定梦想的过程中,阅读给予了他最大的帮助,用作者的话说:“阅读使人你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由自主地从大一统的”普世价值观“里独立出来,重新思考被时代当作理所当然的一切,这是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必经之路。”

如果此刻的你深陷俗世的桎梏,或许阅读也能够帮助你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真谛。

梦想确立了然后呢?

追呗。

韩一作为一位醉心课外读物,连大学都没有顺利考上的高考落榜者,在短暂的沉沦(一个下午的时间都不到)后,以自己强大的内心和足够的积累迅速地确定了要考牛津大学这一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

为了实现它,他在报纸上找到了一个说可以提供英国大学入学考试机会的预科学院,毅然决然地报了名,从此成为了一个连UK都不知道的英国牛津大学追梦者。

他的追梦过程很辛苦,这份辛苦不是源于他的基础很差,也不是源于他并不出众的智商,这份辛苦源于他自己,因为他无比努力、从不敷衍,任何事他都拿出百分之一万的付出去对待,最后,他不出意外的成功了,而且他的成功远高于他的初始设定,任何看过他奋斗过程,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能成功。

这也向我们揭示了另外一个道理:你奋斗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前提是你付出了比这个目标所要求的更多的努力。

这本书还介绍了作者生活中的很多其他部分,有趣却也不显得庸余,如果你想要真正感受这本书所拥有的力量,那么亲自一读必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再以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很多时候,运气使我们到了一个不该有的高度,运气走了以后,我们发现“高处不胜寒”。这不是低估,这只是一种回归。如果连这都不满意,那么我们就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真相总是血淋林,但也能让我们犹如醍醐灌顶,总之,生活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只要你足够努力。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3

一直很喜欢吴军老师的书,能够将很多事物真正深入浅出地给你娓娓道来。

书中很多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并非意味着终点,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当年上大学的时候,确实没有从高中的思维转过来,或者是说也受到当时的眼界所限制,其实对很多知识的学习是很被动的,很没有目的性地去学习。高中时候,或者更早时期,自己其实是凭着对各种知识的喜爱,去疯狂吸收,然后不断练习,强化自己对于考试科目的能力,然后考上的大学。高中与大学的目标根本不同在于,高中是有明确目标的,所有人都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而努力。

上了大学之后,目标迷失了,所学是电力相关专业,有的同学安心等毕业之后进电网,有的同学去各种社团,有的同学开始疯狂学习,打算继续深造,也有一直在打游戏的同学。应该说开始慢慢理解和接受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不同,虽然当时一开始还是想依靠努力学习去证明什么,毕竟家里条件不好,除了学习自己也没有什么特长了。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自己还是利用了大学的资源,学习了各个方向的知识,不仅仅是本专业的知识,扩宽了自己的眼界,从侧面也算完成了大学的通识教育,大学零零散散也借了几百本书,虽然看完的没有多少,但确实让自己增长了很多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旅行都在不断认知这个世界,而对这个世界认知得更多,也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比较认同吴军老师对于大学应该扮演的四个角色的认知: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研究中心,能够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优秀的人是相互点亮,相互吸引的。作文大学只要能将这帮优秀的人聚集到一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做一些事,去对这个社会做出改变。

大学为什么要注重通识教育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谈一下个人理解,人生很长,社会发展迅速,你学的专业可替代性太强,越是专业与单一,其实未来越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学习通识教育,让自己有复合能力,长远而言对自己更有利。

书中介绍了大学的起源与发展,欧美名牌大学的起源与大学文化,还是很有意思的。当前的现状并非孤立的点,其必定是连续的,每所名牌大学的文化,也是有其历史缘由的。

『知道更多,体验更多,做到更多』,莫名想起这句话,可能也是在大学的精神里面感受到了工程师的自驱吧,越来越觉得自驱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性。要有目标,去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人生也才会有更多的快乐!

我们终身学习,我们追求幸福!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4

《大学之路》读后感800字:

5月24日,在书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润的春风,书为美开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

这次分享,从特约嘉宾Melissa的发言开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妈”。之所以称她很“牛”,不仅是因为她家老大Bill成功“爬藤”,并即将毕业,在谷歌展开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为她与儿子有着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在家中顺利诞下了弟弟。这让他们全家有了无比紧密的联结和羁绊。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从小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个问题,Mellisa给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年幼时,他们夫妇由于工作繁忙、又处在办理移民的关键时期,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一人留在国内的寄宿学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够痛下这样的决心,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一定是出于对儿子的充分信任,儿子的实力表现也证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确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儿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特长很明显。但打动我的不仅是他体现在竞赛上优异的个人成绩,而且还在赛后慷慨地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领校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他还在有限的业余时间,把自己从私教课学到的羽毛球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他的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有志于带领一个团队做出更多改变和进取的上进心,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强大、熠熠发光。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

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此外,“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吴军认为,大学里需要培养的“精英”,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证了这种价值观。

具体到实操性的”如何申请大学“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详细剖析了大学录取的过程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特别针对亚裔,提出了几条忠告。经过全面了解英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后,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亚裔在录取上被歧视”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经济和社会责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华裔孩子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好,更需要放宽眼界,申请专业不局限于当前热门的学科;从孩子的特点、专长入手,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领导力。申请材料的准备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实实在在地挖掘自身闪光点,讲好“一件小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参加读书分享和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回归到自身状况,虽然还前路漫漫,但对于“升学”这个问题起码理出了一些思绪,脑中不再混沌一片。低头看看家中的小女儿,我更愿意跟她亲密交谈,努力发现她性格中的闪光点。希望多年以后,她能在世界的某处踏上她的“大学之路”,挥洒她的青春,成为她想要变成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5

《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距上次发布文字,3个月过去了。期间依然有提笔写文字,却没有发布的动力。因为我开始阅读吴军博士写的专栏及书籍。我感觉到我写的东西较之吴军博士缺乏内涵,羞于发布固未有动力持续撰写发布文章。

但写作就像阅读和艺术一样,是我日常生活中总会再次出现在案头的事情。期间虽未发布文字,但也有持续阅读和写作。

在看完《大学之路》上下册后,我难掩激动的心情想要写下一些文字,并发布共享。吴军博士所著的《大学之路》第一版出版于2015年,已经有了再版。再版的书籍将配图换为了彩色,并增加了公立大学的部分,推荐购买新版。

这本书对我的冲击之大在于,如果这本书在我大二时已出版,那么对我的人生改变会相当大。如果这本书在我读高中就已出版,那么对我人生的改变会更大。

高中时候的我,认为母亲推荐的:“当大学老师”的职业规划是一件非常没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就是在老师堆里长大的,我周围的老师有哪个让我觉得教育育人是件有意思的事呢?虽然我遇到很多兢兢业业的老师,但大多数人甚至后悔做了一辈子老师,让自己没有发展,没有发财。

大学时候的我,认为国内研究生没有读的必要,不仅时间长,而且读完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海外研究生又太贵,不如拿到一个好offer进入社会来得实在,至少可以捅破这层模糊的窗户,让我看清看彻底社会和现实。因为那时我对社会依然知之甚少。

转眼快要7年过去,我工作的时间够我在英国读研,回国读博了。虽然在深圳我已有车有房有老公,年收入不低,但在公司的晋升并不如我意。重要的是我感觉我的人生价值尚未开始去体现,经济压力也越发大起来。

好在我对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在越来越忙的工作中,还会持续阅读和学习,持续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快乐的。

《大学之路》这套书,教给了从小在老师堆里长大的我、读了当年国内top10大学的我什么是高等教育。我的父亲在我年幼时便写过《教师魅力的培养》一书,并在我读大学之前写了《带着野心上大学》一书赠予我,但都没有吴军博士的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真正产生兴趣和肯定。也没有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之大。甚至,我感觉本书验证了我很多内心深处的看法和想法。

书中的观点和对美国私立大学的介绍细节,我不在此一一描述,可直接拿到原书进行阅读。此文仅对读后的感受进行描述。对我启发最大的是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两个概念,百家笔记网欧洲和美国名校的历史和特色渊源;及各行各业出领导者的名校使命。反观我过去的家庭教育,小时候是一句很空的做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有用的人,后来是希望我能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创业赚钱。创业赚钱这是结果,但使命感、对某个领域的钻研、突破和领导的精神缺失。但我也感谢父母从小给我带来的对学习的热情,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

过去由于对艺术的爱好,我从小便学习艺术,并长期坚持,但在大学出于未来的生存考虑便放弃了。大学学习的专业由于不好找高薪的工作,也放弃了。通过工作从事了新的领域,最后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拿着和普通同龄人比高薪的工作,跟同龄精英比薪水又少了一半。

这经历似乎很典型,为了眼前的利益,随波逐流,如果继续努力,最终可能在竞争非常激烈的人群中或小一些的公司成为高管,职业经理人。未来也不是不光明,只是这条路走的人太多了。

后面的读后感,暂不刊登了,如果,你依然还有为社会做出独特贡献的愿望,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期待,不妨读读这本书。读过的读者也欢迎留言来信交流你的读后感。

读后感《大学读后感范文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