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青年十二封信读书笔记 > 地图 > 青年十二封信读书笔记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3-03-11 来源:互联网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古语有云: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1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美无处不在,然而,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一个人,其肉身与灵魂一体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举止皆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征,灵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个人情操。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见诸于个人情趣。情趣根源于人生,艺术又是情趣的表现,因而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今日所谈关于美的言论,与艺术相连,更根植于人生,因为生活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人生的艺术化把“真”、“善”、“美”集成一体,如此这般美便有律可循,继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并影响个人的现实活动。所以,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诗作对大谈风月,谈美,要求人生美化,进而人心净化,领略美蕴含的时代思想与情趣。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而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伟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门艺术,在创造和欣赏时都抱着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态而不计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当今社会浮躁之气可见斑驳,以强硬的态度为达到目的施展“三头六臂”的人不在话下,而趋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这般不能免俗,便与美失之交臂。纵观世界各国成功人士,志存高远,眼光独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赏,以美感的态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人,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正因为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够放开自我,更偏重于直觉思考。你以为他在天马行空,其实他在探索更深层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意志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动偏重于直觉,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恶、真伪、美丑,真善美也就见诸于此。正如我们看崇山峻岭,阅世人无数,叹流年如梦,悔当初所遇,惊羡他乡林业高楼,醉情古朴茂林觞咏,都如隔岸赏花,陆上观雾,不受利害关系牵绊,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窥视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往往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进而品味出它独特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这种对于美的理解,是渗透进精神层面的定义。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经验却是可寻其迹。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便不自觉陶冶了性情。可见,美好事物的不自觉的影响,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是有一定好处的。

对于美,存着欣赏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据与批评。脚踏实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时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评判美丑,无所谓杂念,无所谓纷扰,便能更加客观的领略个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虽所爱但不加以欲念,虽不喜不偏以歪理,胸无纤尘,以观其趣,美尽自得。

生活尽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辉映;脚踏实地,天时地利人和齐汇集。肉眼可识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识美,便如清泉润心。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见,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天下大美。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2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还是有的。没有时间读书,总是一种借口,把刷拼音、看微博的的时间挤出来10分钟,也足够看一两页的书,每天如此,日积月累,一年下来,也总能读上三、四本书。不要想着读上一本书就能学会什么、得到什么,读书是寂寞的,它不会立马就会带给你什么。只是在你遇到某件事时,就会想起来原来在书里看到过,原来可以这样来解决这件事。也有可能,在你看到一本书,书中所记正好是你先前所遇,瞬间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体会便也更深。

读书,更要选好书,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当下去读。如果不幸在不适当的时候读了不适当的书,也不要急于否定这本书,放一放,待到时机成熟再去读,也许会有另一番见解。

我们现在开解别人在愁苦时、忧郁时,就去跑步吧,把所有的不开心变成汗水挥洒掉。这里面的“动”也即如此。

以静制动。社会民展迅速,我们都只顾着往前奔走,甚至越走越快。当我们越走越会焦虑,我们不明所以,然后我们就病了,不知现在所求到底求的是什么,为何要去求,求来了又做什么用。按下暂停键,暂时从混乱的事中抽出身来,静下心来看一看,也许就能明白这些疑问了。

十字街头的两重含义。一是将以往只可远观的东西注入烟火气,也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是高雅的东西流俗化,也即完全变了味道,被有心之人利用,还要拉你一同入红尘。对于第二种,要时时防备,多往回看看初心。但真正能守得住的人少之又少。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3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对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青年,作为每个时代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发展,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未来。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着青年阐述着一代前辈对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为了新兴的青年,能将真正价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铭记于心。

即使是跨越时代的鸿沟,朱光潜先生对青年的教诲,仍不失学习甚至铭记的意义。在当代这个竞争强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变化的时代里,每个人无不在奋力拼搏,而在这奋斗中,能够上岸的人却又少之又少,究竟应当是怎样才能远离这样的人生悲剧。

也许“摆脱”才是出路,正如书中所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对于生活中琳琅满目的机会和选择,我们惟有认定一个目标,并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这条道路上拼尽全力,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赢得超越他人的权利和优势。“摆脱”身边的杂念和负重,才能“跑”得轻松,免除烦恼与不安。

“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能解决。”人生的烦恼和失败多是因为事业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对于这些,就应该笃定信念,坚持理想和选择。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万别,却仅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则必有所舍,因此青年应当果断选择,不要等光阴散尽才回望当初。

然而世间难有人能真正地摆脱,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免浑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顺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错则更是经常。看待挫折也尤为重要。作者在《谈人生与我》中就写到“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剧固然不愉快,但悲剧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说情节曲折,青年面对这些,应当怀着乐观的外世心态,接纳这些人生的转折。

青年人要有能够“摆脱”的生活的勇气,才能赢得能热烈的人生的权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4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学创作和译作,对我国的美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开明书店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针对当时国内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以书信方式撰写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两篇附录、一篇代跋组成,文体舒缓,娓娓道来,对文学、人生、升学、审美以及情理等多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作品篇幅较小,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当时的畅销书,朱光潜也成为了广大青年的朋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说是朱光潜的奠基作。这本书不仅对当时青年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亲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读者平等对话,信中以你为对象写,读时感觉像一位朋友正在与我轻松对话,每封信署名 你的朋友让人备感亲切与真诚。并且作者在阐明问题时不是站在高处谈大道理而是走近读者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读者谈文艺谈人生,这种方式是读者最喜欢,也最容易被读者接受。谈读书他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和怎样读书,他没有告诉我们必须读哪些书而是举出自己爱看的书和读书的经验指导读者自己选择书籍。在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时作者又结合自己在高等师范学校选国文课的经验,说明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谈摆脱是说要懂得舍弃,但不仅是舍弃而是有取舍的舍弃。其中举了禾、禹,他们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说作者完全把自己摆在和青年们平等的位置上将心比心的谈这些事。谈人生与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观,让读者触摸作者的心灵,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种仿佛和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让人很放松,不会因为他是大家就让人觉得他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温度。

其次就是这本书写的是青年们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写得很有趣味一点也不枯燥,让人爱不释手。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每篇信都很有意思,看了一篇就想看下一篇。可以看出作者在写这些信时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将深奥的理论问题融化在读者熟悉感兴趣的事物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得既活泼又生动。像 谈静,动是要活动才能保持生机,提倡在活动中排解烦闷,静是要保持心灵空明才能在静中领略生活中的趣味,要让青年们懂得生命是动静结合的。他举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5

大家都知道人有善恶之分,那么我们是否有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何为善,何为恶?有些人见了都会说,做了好事的人就是善良,做了坏事的人就是坏人,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现实生活中,若一个人打了另一个人,打人的人一定是坏人吗?你是否知道它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它背后的苦衷。你知道事情的起因吗?若不知道,你又为何说他是坏人。若打人辱骂人就是坏人,那么世界上又有哪些好人?刘备历史上被称为好人,他一定是好人了吗?他也杀过人,他也骂过人,又有什么证据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当年胯下侮辱韩信的少年也是坏人吗?他日后不也成就了韩信吗?

那有人又问了,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恶呢?我只有两句话。但是道德的宇宙绝不是人生唯一的宇宙,而善恶也决不能算是一切价值的标准,而这是我们中国人往往忽略的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不能只从一件事的角度上去区分别人的善恶,不能因为他打了人就说他是坏人,也不能通过他救人就认定他是好人。不管是他救了人还是打了人,都是有许许多多其他因素包含在里面的。比如一个社会小混混,你说他一定是坏的吗?他也可能去帮助别人。你还说他小时候也是坏的,那你又有什么证据呢?你连证据都没有,怎么说明他是坏的人?有可能他小时候也是善良的,只是因为社会中的种种因素才让他变坏的呢。你又说杀过人的一定是坏的,那你又怎么认定杀过人的人去杀的是谁呢?他杀的可能是小混混,也有可能是缠着他很久的人,也还有可能是令他感到厌恶的人,更有可能是他杀了逃犯。

善恶的区分很难,所以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评判一个人,不能因为此人做的坏事就说他是坏人,也不能因为他做的好事就说他是好人。要从不同的方方面面判定他的生平,去认定一个人的善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6

谈读书,谈动。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这种问题,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我也些微领过哲学家的教训:在心气和平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阪依自然,不当存有慎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肴与爱;我景仰布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然而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

诸如朱老,年轻时也是年轻气盛,不能心平气和,要对自己有信心,当自己心中不平时,一定要学会调节,大方向不要变。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人,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

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

顺势而为,顺应本心,清闲易愁,保持运动,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7

我国教育与西方教育不同的一点就是,只强调五讲四美,不讲怎么去实现完整、独立的自我。事实上义务教育背诵的关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理论,恰好背道而驰了。知乎上有个精彩的例子,讲的是一个211大学生目前就读金融,但有机会转入材料学。在他的父母看来材料学有利于目前他的一个前景。

真的非常喜感,要是人类有机会回到原始社会,材料学或许值得转。

不知道后来这个大学生转了没有,问题他明摆着喜欢金融,却还在认真思考转系。因为体制内的父母给了他太大影响,我主张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但并不意味着天性不会被遏制――种瓜得瓜的前提是有水和阳光等。再说一个触动我几年的例子,那就是我的挚友尚真。尚真是我接触浅显的心理学之后,唯一发现的一个自我人格完整的现实个体。她在很多同学看来虽然是不谙世事的,但后来只有她拿到了500强offer。

学生时代她没有被压抑天性,即使她讲过关于双亲的一些微词,在我看来倒像是值得炫耀的东西。没有被干涉学习或者太多感情、思考方式,造就了她完整的人格。

她是唯一一个会就人生三观问题与我探讨的人,不同于其他人的茫然,她已经基于很大的价值观在思考自己的对错得失了。

可以做出自己的决策,这是一个重要的人格里程碑。高考过后,天才少女尚真毅然选择了天津财经大学,而没有去那些听起来很唬人的大学。这也是我最欣赏她的一点了,包括当年分文理,她理科实在是好,却选了文。就像前阵子的电影《无问西东》里吴岭澜一样,尚真思考生命的真实感。不同于浮躁的同龄人,她一直认真的去想我在讲什么,虽然蒙田的一生只有一个知己的理论并不是很可信,但高山流水确实是让人愉悦的。

人总说三观不同没法沟通,其实包容要基于彼此的思考,如果两个人都在思考,那么即使三观不甚相同,也可以促膝长谈。这就是我一个坚定的仇韩人士和韩星粉尚真和平相处的原因。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基于朱光潜先生的论调,这篇浅显的文章里姑且把负面人格状态分为“绝世”与“绝我”两种状态。深山里的农民自然不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这就是“绝我”;梵高也不会去关心隔壁邻居少女的感情,这就是“绝世”。去切断某一条联系,即使人格一开始清澈,久了也会因为单一的境地而浑浊。那么我们凡人不可能久居大山抑或把自己关在画室,单一的联系不足以支撑人的社会职能。

不绝世,不绝我,才是完整的人格。现在的社会一如1925年,“类我”思想还是根深蒂固,读书的看不起经商的,经商的看不起读书的,大概就是这意思。所以温和派退出历史舞台之后,90后这一代依旧被类我思想影响着,过度被干涉、父母的类我思想作祟,认为下一代应该也按自己的想法去走。这和混乱的新文化运动年代是一样悲哀的。

“如今中国弊端就在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抛弃分内事而空谈爱国。结果学废工弛,而国也就不能救好,这是显然的事实。恽先生从中国历史证明读书无用,也颇令人怀疑。法国革命单是丹东、罗伯斯比尔的功劳,而卢梭、伏尔泰没有影响吗?思想革命成功,制度革命才能实现。辛亥革命还未成功,是思想革命未成功,这是大家应该承认的。”(摘自《给青少年的十二封信》论十字街头)有感于独立人格的缺乏与治学的衰败,我所见的这一代,大多数都浑浑噩噩,讲起学问来,一问三不知。殊不知,人类能走到今天,哲学与文艺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莫说什么百无一用,文艺复兴时也有人这么讲。若是这样云里雾里的一直追着唯物,迟早与野兽无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8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探讨一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革新、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作者娓娓地谈论了自己的观点,给青少年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指引。

作者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中所谈论的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在当今是非常适合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过分推崇效率,做事难免轻浮粗率,所以难以做出艰苦卓绝的成就。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现象,希望我们青少年能够正确看待效率,做一个沉稳而不浮躁的人。

其中最令我受益的是《谈动》《谈静》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道出了动与静的好处。他说,动是人的一种天性,人需要顺从这种天性,心中的烦恼才得与宣泄,人才会感到快乐;静即静下心来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种繁杂的思绪,过滤人的心情,让人感受到静中趣味。以前,我们总是被要求运动,理由是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总是被批评不能安静下来,理由是临近才能修身致远。于是我们开始讨厌课间十分钟的体操,又不能忍耐课上四十五分钟专心听课。我们开始逃避,当我们需要安静下来学习时,我们心里经常充斥着各种想法,变得烦恼重重,丝毫不得安宁。我认为,当我们明白动与静的深刻含义,我们应弄清楚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相反,我们既没办法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又没办法让自己的成绩和学习搞好,反而还会变得消极低落、暮气沉沉,在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失去本该有的热情与活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人生歧路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徘徊、顾虑,我们要学会摆脱得开,认定一个目标后,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世界完美之处,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成长的路上,不完美的我们总会被弄得遍体鳞伤,缺陷满满。直到后来,你才会发现,那些受伤的地方早已长成我们身上最“硬”的铠甲,为我们披荆斩棘,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9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看起来这十二封信的主题毫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下面就我对本书的某些章节谈谈我的感想。(括号内的文字为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一旦下定决心要读书,就算是国家总统,也会有时间读书。)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的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们看书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书,即看书的速度;也不在于看书的多少,即看书的数量。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一味读死书。这方面尤以高中生为代表,一天到晚抱着课本、练习题钻,到最后考试,可能因为知识不够全面就被淘汰下来了。因此忙也要看书,且要看的全面。)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在这个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不欢喜读书,不愿意读书,他们觉得与其看书还不如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或在外面闲逛来的惬意舒坦。今日中国的世风日下,究竟是我们影响了世风,还是世风影响了我们,我们看待贪官污吏,想这个世界为何如此,为什么他们宁愿冒着失去自由或生命的危险去进行犯罪,也不愿意平平静静自由的做个守法公民。)

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很多想法来自我们的主观意识,同样是逛街,有的人觉得累,有的人不觉得。后者在购买完商品后要回家时才会觉得累,这是因为不用逛街的时候,周围的事物提不起他的兴趣,他的心感到疲惫,却并不是他的肢体感觉到的。由此可知,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首先应对它发生兴趣,然后才对它感兴趣,最后才会完成好它。世界上的事物都含有其内在规律,即有律可循。读书不能盲目的读,要有方法。花同样的时间,有的人事半功倍,有的人则事倍功半。前者带着方法,兴趣去学,效果更佳,后者只会越来越迷茫,失望,最终导致不良结局。)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一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现在着的书少,编的书多,即使穷其一生去看,也不尽能看完。因此要看书,就得有选择去看,或许读了一百本书,其中有用的可能只有几本而已。很多人乐意看书,却不愿意做些笔记,以至一本书读完,随着故事的终结,书中的情节也在脑海中消失殆尽了,再过些日子什么也不曾剩下了。如果我们能在看书的时候,做些笔记,积累点优美的词章摘句,下次偶闲时翻来看看,或多或少还能记起看过的书大概有哪些内容,不求博学多才,但也不能胸无点墨。如此,可以提高文学修养。)

在心气平和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当皈依自然,不当存有嗔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宥与爱,我景仰白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今日既是昨日的明日,又是明日的昨日,生命可以说有始有终,也可以说无始无终,我想神话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因为它枯燥乏味的文字,而是其所包含的内涵,哲学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因为文字美,另一方面是它蕴含的哲理。)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的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的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低头,错过一路繁华;低头,错过一路风景,在低头的那些日子,可能错过了很多。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过了今天以后,又该如何,只是追忆,仅此而已。)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里方面也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境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要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地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语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做高官就要替百姓忧愁,远离江湖就要为他的君主担忧。只要心随意动,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得到宁静,即使在幽静的环境中也能感到喧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10

我对一本书价值的评价有一个标准,就是能不能伴随一个人成长。书是不会变得,但是一个人随着时间成长,阅历的提高,这本书还能不能不断地引领你去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我心里就是这样一本书。

朱光潜先生给青年朋友们的谆谆教诲,是一位有真正学识和修养的长者写给你的温切话语。虽然是给青年的信,但并没有说教式的呆板。信中从青年关心的读书、修身、作文、社会活动、爱恋等种种事项,在先生的笔下如长者劝导一般语重心长,读起来亲切自然,使我受益颇多。

一谈读书。每天想方设法从各种事务中抽出一点时间读书,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如果不努力跟着跑,就会落伍后退,如果没有个在闲暇时寄托心神的爱好,就可能被恶习引诱。

二谈动。像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正是活泼泼的,而绝不该暮气沉沉。对于烦恼,应该有“不值得”的看待,去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三谈静。生活是第一位的,趣味是第一位的。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去感受生活中的静。

四谈社会运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五谈十字街头。“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兹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勇敢走向十字街头,打破习俗和偶像,自由伸张自我。

六谈多元宇宙。人常说“真善美”,要求我们待人真诚,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有一个美丽的心灵,也就是心灵美的真人、善人……

七谈升学和选课。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所以,先考虑兴趣吧!

八谈作文。作文是如何用语言将自己所见所想表达出来,这个能力却表现着我们的水平,认认真真去练去坚持,总能有进益。

九谈情与理。朱先生将道德分为两类,“问理的道德”和“问情的道德”,并认为“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由此看来,想自己这样做一个感性的人并没有不好。

十谈摆脱。人生路途有舍才有得,“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与其畏首畏尾,徘徊歧路,不如认定一个目标,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十一谈在卢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效率越来越是人追求的指标,“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不要贪容易,要耐得住寂寞去做一件事。

十二谈人生和我。人生途中,有些事是无法逃避的,只要走下去,人生才会精彩。如果人生没有自己切实地去触摸生活中的温暖和冰凉,索然无味的算什么人生?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民国时期的`文人的文字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11

全书是朱光潜先生以朋友名义写给全国青年的十二封信,话题宽泛随意,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Where my heart lies, let my brain lies also.

--R. Browning: One Word More

一、谈读书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永生受用。因为读书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用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

但是年青人有个好处,他知道自己的兴趣指向,可以在兴趣这条路上或跋涉或飞奔,慨然向前。

二、谈动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担人莫之知,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当然,愁源多种多样,像现在许多同龄人那种没愁楞喊愁,事事都称愁的态度,纯属扯淡了。像屈原那种愁,虽不能说是应该鼓励的,却只叫人怜悯,继而产生爱国和做人的力量了。

三、谈静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是的,像小孩子那样,用一双无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物和事,也会生出无穷乐趣,纵然这种乐趣在成年人严重极其无聊,然而独慰己心不已足够了吗!昨晚,一同学误把闪盘认作打火机,另一同学说:你把闪盘插到电脑上,盘后面就会冒火,成打火机了。我就说:然后,电脑就轰地飞到天上了,神七就发射了。后来,想到一首歌《星星点灯》,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挂着一个喷火的电脑,成所谓的星星点灯了。自己想,自己笑,心里觉得很有趣。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四、谈十字街头

在这个社会,你是一个20来岁的青年,你的同学有30来岁的老同志,又有比你小两岁的比较年轻的同学,然而现实却是这样: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办法:你只有和它冲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烦恼的事的烦恼的人最终都能冲突出烦恼,而那些无愁生非的卑贱小人都绝迹就好!

五、谈升学与选课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学习到底是倾向于兴趣还是囿于现在的专业,死死抠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东西?

六、谈情与理

对于自杀,朱先生说: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绝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我是赞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并存,但是情感会深入人心,使人终为真正的人,使生活终为真正的人的生活。

七、谈摆脱

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文章之术在知遗漏,生活也要知所遗漏。正如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搏骛也。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兼容并包,在泛的基础上钻研专业成为小专家。像我,在杂看文学书的基础上,着重看中国近代作家沈从文的作品,成为广博塔的塔尖沈从文研究专家,我的远大理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12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学生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实践,这样的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为什么为我们所接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证实中学生时代。是每一个小孩儿由儿童幼小无知心灵向青少年单纯朴实的心态过渡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把握人生成长基础健康发展的时期,固化这一阶段的思想,学识的积累,人生的成长导航就颇为关键。

人之初,性本善,此时的中学生已开始接触社会,在他们所见所闻中社会上所存在的善、恶、丑、美时常在身旁出现,社会上的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与渲染也毫无疑问地在影响着他们,当今社会,在中学生们看来,祖国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从地面到地下,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地下铁轨四通八达,大江大河上一座座举世瞩目,令人赞叹火车铁路大桥、公路铁路大桥飞架两岸,人们进入宇宙空间探索太空神秘已成现实,蛟龙入海探宝已超万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丰富多彩,让人们为之感到幸福?老中青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在享受这一切。故而中学生们也在感知之中。

在社会运动中体会生活的精彩,就此而言,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如此进步,到底靠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是知识,是科学技术,是战斗在各行各业的人们用所学到的,从中学生开始的数理化、各项综合学科及社会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具体工作、生产中的社会实践工程紧密结合的成果。

读书需要总结,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是鱼,社会之大、之广阔、之富有、之精彩如百川入海,中学生必须将自身活跃在海水中,才能认识社会、掌握社会、同时也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有用之人又绝少不了,要学习掌握各种课堂理论知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打牢才能更好的生长。最后提及一句,就《读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所提到的个人也好,学校也好,把学生与社会切割分开的教育,必将是不完善的,时间和成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作为一名青年,我们既要学会好动,也要学会好静,在动与静之间,选择去做最好的自己。

1、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

笔记:想到了两个字“勤”与“懒”。我们总能在勤奋之中寻找可以让自己为之去努力的趣味,却从不会在懒惰的状态下找寻到人生的意义,当然,这里的懒惰并不是慵懒的意思。

2、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笔记:安静的时候,是思想最发散、灵感最容易来的时候,但安静也需要有一个度,安静久了,容易心生抑郁,抑郁久了,容易产生忧愁,甚至会怀疑人生的意义,产生对世界的非正常看待。而想解决郁愁,唯有让自己忙起来,做一些喜欢的有意义的事,去痛快的发泄自己。

3、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

笔记:这个世界,不会有愁苦,愁苦全源自于自己给自己的那个世界。不管你什么样的心情,这个世界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转,既然这样,那又何苦自讨忧愁呢?

4、假如你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笔记:对自己最了解的人永远是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自己适合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最幸福;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做什么事能够让自己生活的更有意义。在“动”的前提下,做自己认为有意义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就好。

5、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笔记:如果把“动”比作创造力行为,那“静”就可以比作感受力行为。没有内心感受力的创造,也只是一副没有感情的空壳而已,不冷不热,呆滞着。

6、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笔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想要自己得生活越来越快活,那就一定要在生活中寻找到更多的趣味,培养出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所达,幸福所至。

7、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于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于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默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笔记:最不喜欢打交道的人就是,除了敷衍了事,没有任何从心的交流,两个人的频道不同,怎么说都说不到一块去。与其这样痛苦的跟别人打交道,不如去寻找更适合自己更同频的朋友。一个适合的朋友,会让你的交流省心90%。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愿你在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寻找到不一样的惊喜。

202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


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这时我们可以用笔尖抒发自己的感想,栏目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202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202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篇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感想

书中有许多观点令我耳目一新,朱光潜先生说,你多读一本无价值的书,便少读了一本有价值的书,所以得谨慎选择。我觉得自己看到满目琳琅的书,心想都想看一看,看不都不看放在书架上了,总抱有一种\这本书我想看,那本我也想看的心态\,看来,我这种贪婪的心该收缩了

谈到习作

主要是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都得靠实践,多积累记录对尝试写作

静与动

身体多动,心多静

理智和情感

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时又保持其独立性。相互支配互相前进

文学和美术之美

说不出来的美才是最美的,无言之美是最高境界️你一张开说话,灵魂之美就悄悄的溜走了。

先博大后精深

不能依靠别人选书,自己冒险去择书

不完美有缺陷可能性越大

文学只有好坏,没有新旧之分

自然界事物都有一个节奏(一张一弛)

总之呢,读这本书的整天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智者在讲课,而我充当的是小迷妹,遇到同见解的时候不停的在点头,这就是文学中所谓的是和智者在交流吧️

202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篇2】

“编理由”就是一种自我挫败和自我设限的行为。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

文学上只有好坏的分别,没有新旧的分别。青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202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篇3】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学生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实践,这样的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为什么为我们所接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证实中学生时代。是每一个小孩儿由儿童幼小无知心灵向青少年单纯朴实的心态过渡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把握人生成长基础健康发展的时期,固化这一阶段的思想,学识的积累,人生的成长导航就颇为关键。

人之初,性本善,此时的中学生已开始接触社会,在他们所见所闻中社会上所存在的善、恶、丑、美时常在身旁出现,社会上的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与渲染也毫无疑问地在影响着他们,当今社会,在中学生们看来,祖国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从地面到地下,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地下铁轨四通八达,大江大河上一座座举世瞩目,令人赞叹火车铁路大桥、公路铁路大桥飞架两岸,人们进入宇宙空间探索太空神秘已成现实,蛟龙入海探宝已超万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丰富多彩,让人们为之感到幸福?老中青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在享受这一切。故而中学生们也在感知之中。

在社会运动中体会生活的精彩,就此而言,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如此进步,到底靠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是知识,是科学技术,是战斗在各行各业的人们用所学到的,从中学生开始的数理化、各项综合学科及社会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具体工作、生产中的社会实践工程紧密结合的成果。

读书需要总结,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是鱼,社会之大、之广阔、之富有、之精彩如百川入海,中学生必须将自身活跃在海水中,才能认识社会、掌握社会、同时也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有用之人又绝少不了,要学习掌握各种课堂理论知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打牢才能更好的生长。最后提及一句,就《读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所提到的个人也好,学校也好,把学生与社会切割分开的教育,必将是不完善的,时间和成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202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篇4】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202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篇5】

在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里,他以书信的形式和青年学子谈读书、谈修身、谈情理、谈人生……

以朋友的身份,用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切身的感想,其中还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拿出来与青年分享。

如他在《谈动》这一封信中说道,青年应该是活泼的,不应该是暮气沉沉的,当感到抑郁和烦恼时,不妨动起来发泄内心的苦闷。

他除了在文中拿出歌德的事例进行说明,还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两件小事——打扫书房和打网球,这都是借与外界的互动来抒发心中愁闷。

最后他还说道:“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地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地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书中的十二封信所谈皆是青少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话题。作者劝年轻的朋友们,眼光要深沉,戒骄戒躁,不要贪图容易和懒惰,更不能随了世俗、急于近利。

这些信件正是朱光潜先生提供给现代青少年的成长指南,是充满了人生智慧的经典。相信这本书将是你得到的最好的青年节礼物!

看完这十二封信,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受益匪浅,面对目前的迷茫和困境,总能从书中找到解开困局的“密钥”。

无论是正青春的你,还是即将走向青春的你,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一起把未来点亮!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精选读书笔记)


美学大师朱光潜旅欧时期就当时青年人常关心的问题写下十二封信,信中落款皆为“你的好友光潜”,字字肺腑,发人深省。百年时光荏苒,人与事尽不相同,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始终以其独有的力量激励了一代代青年人走出迷茫,勇毅笃行书写人生。我作为一名青年干部,从最后一封信《谈人生与我》中感悟颇多,可概括为要“领悟人生之美”。领悟他人之美。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s://m.dhb100.com/

“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自视甚高或轻视他人,都不利于个人成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不耻以七岁小儿为师,徐悲鸿虚心求问于乡野老农。名家大师尚能如此,青年人更要敏而好学,见贤思齐,在差距中寻求革新,在差异里不断自省,将“我是谁,为了谁”谨记心头。“各美其美”易,“美人之美”难,唯有两者兼顾,才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领悟平凡之美。当下正处于改革攻坚关键年,在许党许国、服务人民中建功立业,莫过于每一个青年干部的最大梦想,但基层工作往往平凡琐事居多。理想与日常碰撞,迷茫或坚定,应如何面对?朱光潜答道“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去春天园子里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即便最平凡景象也能蕴藏人生真谛。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无垒土何有九尺高台,无滴水何成茫茫沧海?青年干部门庭开阔,肩负日月,独有心怀民生,在每一次平凡的工作中寻求创新、增才长干,才会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领悟缺陷之美。“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缺陷“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越是艰苦,越能磨练品质,考验毅力。“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如今中华民族复兴虽势不可挡,但重重关隘仍不容忽视,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疫情蔓延经济萧条、单边主义尘嚣日上、国际格局亟待调整……船在千钧,惊涛骇浪,我等青年干部重任在身,必须不惧风浪、勇立潮头,于挑战中化解危机,于变局中开拓新局,在经历时代淬炼中浴火而生。

读罢这“十二封信”,不由深思,在事业初始线,未来如同一张空白的信纸,而我的人生将如何书写?或是水击三千自信百年,或是岁月恬淡半盏清欢。但不论如何,只要秉持梦想、扎根基层、甘于平凡、不惧挑战,就能以身执笔写出“不负人民”的篇章留与后人。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题记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www.dhb100.com

我喝下十二杯酒,畅说人生。我颇为喜欢这种滥话题——人生与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味承受无尽的知识而不加思索,以无涯随有涯,终将殆矣。

我总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黑夜不一定黑,白昼也不一定是白。你可想过这样一句话,“我闭上眼时,是黑的,那我睁开眼时,一定会看到光明吗?”但,无论如何,我都喜欢这个世界,爱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诉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欢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它目的。”不被他人左右,这是我的生活,仅属于我,我没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着它。我不愿沉浮在深渊中,我想尝试所有,无论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我逃避过,但也勇敢过。朱光潜有言:“学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便不会有学。”对未知的好奇与兴趣便是思考及疑问,学起于问,因有问而求索,从而实现学的目的。

宋濂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百里外,因问求答,对不解提出质疑,对兴趣之处虔心求索,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苦学便是问而后学的过程。学贵有疑,引领学者上下求索,从而获得真知。李时珍生于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十分痴迷,发掘医理药性,求根问底,不断探索,加之医学上的天赋与慧根,著成《本草纲目》,造福天下苍生。学当有疑,以推成出新,寻回重重迷雾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念,两个铁球同时落下,用事实否定千年定律,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因有疑问,问而后究,终获箴言;因有质疑,从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断完善现代理论体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起疑基于思考,基于批判性的思维。即使是天之木铎孔子,亦曾栉风沐雨向老子求学。

学贵有疑,疑而后问,乃是一种谦卑的姿态。览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尘,不过天地蜉蝣、沧海一粟,当以谦卑的态度,不断求索质疑,汲取新知,弥补自身的瑕疵。不思则罔,不疑则殆。行成于思,学贵有疑,秉求索之心,怀疑而究之,方成学问之道。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精选11篇)


无论再忙,我们都不能忘记读书,你也许正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其文笔朴实无华,但却有着引人深思的故事。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收获。经过收集并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是由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先生所写的这些内容并不是对青年们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对他们进行有益的劝导。他就像是读者的一位老友,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如谈写作时所说的:“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影响我最深的一封信,是首封―《谈读书》;我是一个十分懒惰的人,特别不爱看课外书,每次看书都是被迫无奈。但是阅读完这封信后,我不禁想到之前的自己有多愚蠢。

书籍好比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籍好比帆船,它能帮助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书籍好比阳光,它能帮助我们扫除内心的黑暗。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自我。“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是啊!真得没有时间吗?真就那么忙吗?每次同学围成一团,分享自己的阅读之路时,我却是满头雾水,同坐在一个教室,同样的环境,那为什么别人有时间,而自己却没有呢?

短短的一句话,成为了点金之笔。我不能在继续荒废下去了,我要做出行动,改正缺点,阅读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但我认为我能做到坚持阅读,这件事就不再平凡。坚持阅读需要足够的耐心,正如人生的历练,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成长。

我是一位很敏感的中学生,同时这也成为了我的一大烦恼,一个眼神会让我幻想出很多事情,无论是对同学,家长还是老师。因此我妈妈天天说我感情太丰富。

谈到感情同时就会想起理性,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是一位理性强的人,如果我说错了一些事情,她就会与我讲起道理,但有时我并非那个意思,所以在理性和感情之间真的有间隔吗?过度的理性可能会使感情产生裂缝,感情同时也会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感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理性控制了我们的行为,就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这也让我产生了许多疑惑。

阅读过朱光潜先生的《谈情与理》中,他认为:“仁”胜于“义”,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同时情感也更加丰富,肩负的责任也增多,人生就像在做选择题,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成长。

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对的事情千千万万,谁也预测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走过去了,一切便以从容。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享受到由痛苦转换而成的财富。我认为这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学习,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9年义务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学,起码要16年,那换位思考一下,用16年的努力换今后几十年的幸福,是否值得?社会是残酷的,只有站的高才不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希望我们能好好读书。

在尾篇《谈人生与我》中,作者将自己当作一条草木虫鱼,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如果人生一帆风顺将变得无趣单调,别再抱怨生活的苦,顺其自然,在一次次的改变中成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2

那些过于理性的人都明白,在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原因是人们眼中的完美过于平淡。

平淡是什么?就像一本小说,只讲主人公怎样快乐地生活,面对的只有欢乐与美满,那么此书有何意义?我相信每个人曾经都有想过成为如此平淡的人吧。这一点也不现实,而且如果成为现实,人们终究也会有想要摆脱平淡的一天。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要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

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悲剧并不代表他一定背到底。如果你想要摆脱,你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它,摆脱它,那么这样的结局一定是完美的、美满的结局,但一定得有挫折与风险。就像前几年很红的一句话,没有风雨,怎么会有彩虹?所以我们应理所当然地去面对悲剧,并在悲剧中成长。

我身边有很多自认为自己得了忧郁症的人,每听到他们有苦说不出的一段话时,我也会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但谁不会经历悲剧呢?那些有故事的人都会经历悲剧,甚至还活在悲剧之中。但他们还会以好的心态去面对眼前,去期待将会发生什么。当然,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但成功人士即使遭遇悲剧,他们还是会笑着面对一切的发生。

悲剧才能造就完美的喜剧,人生有悲才不如此平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学创作和译作,对我国的美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开明书店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针对当时国内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以书信方式撰写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两篇附录、一篇代跋组成,文体舒缓,娓娓道来,对文学、人生、升学、审美以及情理等多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作品篇幅较小,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当时的畅销书,朱光潜也成为了广大青年的朋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说是朱光潜的奠基作。这本书不仅对当时青年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亲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读者平等对话,信中以你为对象写,读时感觉像一位朋友正在与我轻松对话,每封信署名 你的朋友让人备感亲切与真诚。并且作者在阐明问题时不是站在高处谈大道理而是走近读者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读者谈文艺谈人生,这种方式是读者最喜欢,也最容易被读者接受。谈读书他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和怎样读书,他没有告诉我们必须读哪些书而是举出自己爱看的书和读书的经验指导读者自己选择书籍。在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时作者又结合自己在高等师范学校选国文课的经验,说明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谈摆脱是说要懂得舍弃,但不仅是舍弃而是有取舍的舍弃。其中举了禾、禹,他们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说作者完全把自己摆在和青年们平等的位置上将心比心的谈这些事。谈人生与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观,让读者触摸作者的心灵,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种仿佛和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让人很放松,不会因为他是大家就让人觉得他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温度。

其次就是这本书写的是青年们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写得很有趣味一点也不枯燥,让人爱不释手。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每篇信都很有意思,看了一篇就想看下一篇。可以看出作者在写这些信时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将深奥的理论问题融化在读者熟悉感兴趣的事物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得既活泼又生动。像 谈静,动是要活动才能保持生机,提倡在活动中排解烦闷,静是要保持心灵空明才能在静中领略生活中的趣味,要让青年们懂得生命是动静结合的。他举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4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5

这本书里的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看起来这十二封信的主题毫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下面就我对本书的某些章节谈谈我的感想。(括号内的文字为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一旦下定决心要读书,就算是国家总统,也会有时间读书。)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的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们看书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书,即看书的速度;也不在于看书的多少,即看书的数量。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一味读死书。这方面尤以高中生为代表,一天到晚抱着课本、练习题钻,到最后考试,可能因为知识不够全面就被淘汰下来了。因此忙也要看书,且要看的全面。)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6

我有个疑问:学业究竟该如何选择?

朱光潜老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第七封信讲了《谈升学与选课》,他的这篇文章虽然只写了升学与选课,却又概括了人生中别的选择。其中有一句话就是写,我把生活看作人生第一桩要事,所以不赞成早谈专门,早谈专门便是早走狭路,而早走狭路的人,对于生活不见得面面俱到。

现在的人往往都在为升学和选课烦恼。不少的人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只考虑某所学校的一点优点。朱老先生也说过,许多人因为站在狭路上,只能见到诸方面的某一方面,便说他人所见到的都不如他的真确。

在这个时代,不少的青年对这社会一无所知,或略懂皮毛,极容易选错了学校,然后糊糊涂涂地上完,又混混沌沌地过日子。有的人过早地考虑,刚小学毕业便渴望着以后的生活,中学毕业心就飘了,基础都没有打好。

然而有的人在为选课苦恼。他们的兴趣常常与生活所需冲突。于是,又有不少人以生活为准,放弃自己。其实只要你的兴趣你能发挥好,那么你走入社会也不至于处处碰壁,丢了饭碗。

我觉得选择学业就要选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这样才能走上自己的路。

正如朱老先生所言,任何科目只要和你的兴趣资禀相近,都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智,都可以使你效用于社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7

大家都知道人有善恶之分,那么我们是否有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何为善,何为恶?有些人见了都会说,做了好事的人就是善良,做了坏事的人就是坏人,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现实生活中,若一个人打了另一个人,打人的人一定是坏人吗?你是否知道它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它背后的苦衷。你知道事情的起因吗?若不知道,你又为何说他是坏人。若打人辱骂人就是坏人,那么世界上又有哪些好人?刘备历史上被称为好人,他一定是好人了吗?他也杀过人,他也骂过人,又有什么证据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当年胯下侮辱韩信的少年也是坏人吗?他日后不也成就了韩信吗?

那有人又问了,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恶呢?我只有两句话。但是道德的宇宙绝不是人生唯一的宇宙,而善恶也决不能算是一切价值的标准,而这是我们中国人往往忽略的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不能只从一件事的角度上去区分别人的善恶,不能因为他打了人就说他是坏人,也不能通过他救人就认定他是好人。不管是他救了人还是打了人,都是有许许多多其他因素包含在里面的。比如一个社会小混混,你说他一定是坏的吗?他也可能去帮助别人。你还说他小时候也是坏的,那你又有什么证据呢?你连证据都没有,怎么说明他是坏的人?有可能他小时候也是善良的,只是因为社会中的种种因素才让他变坏的呢。你又说杀过人的一定是坏的,那你又怎么认定杀过人的人去杀的是谁呢?他杀的可能是小混混,也有可能是缠着他很久的人,也还有可能是令他感到厌恶的人,更有可能是他杀了逃犯。

善恶的区分很难,所以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评判一个人,不能因为此人做的坏事就说他是坏人,也不能因为他做的好事就说他是好人。要从不同的方方面面判定他的生平,去认定一个人的善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8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对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青年,作为每个时代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发展,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未来。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着青年阐述着一代前辈对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为了新兴的青年,能将真正价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铭记于心。

即使是跨越时代的鸿沟,朱光潜先生对青年的教诲,仍不失学习甚至铭记的意义。在当代这个竞争强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变化的时代里,每个人无不在奋力拼搏,而在这奋斗中,能够上岸的人却又少之又少,究竟应当是怎样才能远离这样的人生悲剧。

也许“摆脱”才是出路,正如书中所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对于生活中琳琅满目的机会和选择,我们惟有认定一个目标,并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这条道路上拼尽全力,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赢得超越他人的权利和优势。“摆脱”身边的杂念和负重,才能“跑”得轻松,免除烦恼与不安。

“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能解决。”人生的烦恼和失败多是因为事业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对于这些,就应该笃定信念,坚持理想和选择。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万别,却仅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则必有所舍,因此青年应当果断选择,不要等光阴散尽才回望当初。

然而世间难有人能真正地摆脱,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免浑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顺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错则更是经常。看待挫折也尤为重要。作者在《谈人生与我》中就写到“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剧固然不愉快,但悲剧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说情节曲折,青年面对这些,应当怀着乐观的外世心态,接纳这些人生的转折。

青年人要有能够“摆脱”的生活的勇气,才能赢得能热烈的人生的权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9

自从读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懂得了什么叫多角度分析,这本书令我收益匪浅。

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回答了当代青年的各种问题,由多方面去逐一回答,去解疑。如第二封信与第三封信谈动与谈静。郁由于静止,求泄的办法在动。是的,许多人的烦恼都是由于太清闲了,才有很多时间去烦恼,只要让自己动起来就没有时间去烦恼了。

而朱光潜先生在谈静中讲到了静趣以及静的修养。是的,一个人的内心越空灵,就不会觉得物界不沉寂,同时也不会觉得物界过于喧闹。这样自能体会到趣味,这便是静趣。而朱光潜先生在信中也说了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有内在因素,也有外界影响,这便是静的修养。

还在朱老先生所谈的多元宇宙,看似十分深远却又贴合实际。正如书中所讲,恋爱的宇宙无法与道德的宇宙相容。是的,道德与恋爱无法相容,社会当出现道德与恋爱冲突时,社会对恋爱者大肆诋毁,而这一点正合朱老先生的观点贴合。

由以上可见,朱老先生目光深远且富有洞察力,着实让人敬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10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词:静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11

青年是什么?

这几天细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每一封信都朴实无华,都使我受益匪浅。在读这本书时,我总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对我们的关怀与期望。用真实的例子,和蔼可亲的语言让读者感到信服。

作者将我们生活中种种不同的社会现象点明在书中,给予了我们成长的方法与方向,给那些深处迷茫的青年带来拨云见日的力量。我相信在这个有电的时代,许多青年都喜欢上网看电视,玩游戏,很少有人在认真地读书。朱光潜先生说过读书是在于你有没有决心,现在的青年对于读书不会有决心,只是觉得看看文字,念念讲义就是在读书,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你没有抓住文章的重点,没有读懂文章中所包涵的道理,那你看了和没看有什么不同?读书也是和其他兴趣一样的,儿时喜欢读书,那你现在也喜欢看书。但若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才想去看,那就比登天还难。

读这么多书能有什么用呢?读书可以提高你的知识水平,让你的作文更生动,更有内涵。看别人写的文章时,可以把他和你的文章作比较,加以改正自己的缺点,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朱光潜先生的《谈读书》与《谈作文》这两封信就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的确,读书与写作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作为青年不能沉溺烦恼,要用心去感受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合集10篇)


我们可以在阅读完一本优秀的书后写下自己的感想作为读后感,适合青年人阅读的作品,让我产生了很多新颖的想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写好作品读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1

给青年的信,送晚熟的我。

朱先生的书都是从开头就看出是好书,不过也都因为自己语文水平太差,不管是《谈美》,还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都是读着读着就看不懂了。相信随着时间和累积,慢慢的也能读懂吧,反正是本很值得读第二遍,第三遍,反复读的书。

“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现实生活中,各种渠道都在贩卖着焦虑,人们在互联网上大肆展示着他们的成功和优越感。但这些其实都来自人们内心的自卑感,自卑感人人都有,但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自卑情结”而伪装出自己优秀的一面。阿德勒曾说“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如果只有一个人生活的话,根本不会有烦恼因为你根本没有任何参照物可以去参考。现在书店热销栏堆满了成功学、心灵鸡汤、效率至上的自我提升类的书。可真正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哲学,好像从来都是像朱先生劝诫我们的一样:“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及自己,切勿盲目随从世俗,贪图近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2

自从读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懂得了什么叫多角度分析,这本书令我收益匪浅。

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回答了当代青年的各种问题,由多方面去逐一回答,去解疑。如第二封信与第三封信谈动与谈静。郁由于静止,求泄的办法在动。是的,许多人的烦恼都是由于太清闲了,才有很多时间去烦恼,只要让自己动起来就没有时间去烦恼了。

而朱光潜先生在谈静中讲到了静趣以及静的修养。是的,一个人的内心越空灵,就不会觉得物界不沉寂,同时也不会觉得物界过于喧闹。这样自能体会到趣味,这便是静趣。而朱光潜先生在信中也说了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有内在因素,也有外界影响,这便是静的修养。

还在朱老先生所谈的多元宇宙,看似十分深远却又贴合实际。正如书中所讲,恋爱的宇宙无法与道德的宇宙相容。是的,道德与恋爱无法相容,社会当出现道德与恋爱冲突时,社会对恋爱者大肆诋毁,而这一点正合朱老先生的观点贴合。

由以上可见,朱老先生目光深远且富有洞察力,着实让人敬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3

全书是朱光潜先生以朋友名义写给全国青年的十二封信,话题宽泛随意,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Where my heart lies, let my brain lies also.

--R. Browning: One Word More

一、谈读书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永生受用。因为读书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用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

但是年青人有个好处,他知道自己的兴趣指向,可以在兴趣这条路上或跋涉或飞奔,慨然向前。

二、谈动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担人莫之知,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当然,愁源多种多样,像现在许多同龄人那种没愁楞喊愁,事事都称愁的态度,纯属扯淡了。像屈原那种愁,虽不能说是应该鼓励的,却只叫人怜悯,继而产生爱国和做人的力量了。

三、谈静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是的,像小孩子那样,用一双无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物和事,也会生出无穷乐趣,纵然这种乐趣在成年人严重极其无聊,然而独慰己心不已足够了吗!昨晚,一同学误把闪盘认作打火机,另一同学说:你把闪盘插到电脑上,盘后面就会冒火,成打火机了。我就说:然后,电脑就轰地飞到天上了,神七就发射了。后来,想到一首歌《星星点灯》,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挂着一个喷火的电脑,成所谓的星星点灯了。自己想,自己笑,心里觉得很有趣。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四、谈十字街头

在这个社会,你是一个20来岁的青年,你的同学有30来岁的老同志,又有比你小两岁的比较年轻的同学,然而现实却是这样: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办法:你只有和它冲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烦恼的事的烦恼的人最终都能冲突出烦恼,而那些无愁生非的卑贱小人都绝迹就好!

五、谈升学与选课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学习到底是倾向于兴趣还是囿于现在的专业,死死抠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东西?

六、谈情与理

对于自杀,朱先生说: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绝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我是赞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并存,但是情感会深入人心,使人终为真正的人,使生活终为真正的人的生活。

七、谈摆脱

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文章之术在知遗漏,生活也要知所遗漏。正如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搏骛也。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兼容并包,在泛的基础上钻研专业成为小专家。像我,在杂看文学书的基础上,着重看中国近代作家沈从文的作品,成为广博塔的塔尖沈从文研究专家,我的远大理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4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当我看到朱光潜写了这么一句话时,我便知道"学问之海无涯无际。”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探讨一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革新、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作者娓娓地谈论了自己的观点,给青少年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指引。

作者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中所谈论的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在当今是非常适合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过分推崇效率,做事难免轻浮粗率,所以难以做出艰苦卓绝的成就。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现象,希望我们青少年能够正确看待效率,做一个沉稳而不浮躁的人。

其中最令我受益的是《谈动》《谈静》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道出了动与静的好处。他说,动是人的一种天性,人需要顺从这,种天性,心中的烦恼才得与宣泄,人才会感到快乐;静即静下心来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种繁杂的思绪,过滤人的心情,让人感受到静中趣味。以前,我们总是被要求运动,理由是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总是被批评不能安静下来,理由是临近才能修身致远。于是我们开始讨厌课间十分钟的体操,又不能忍耐课上四十五分钟专心听课。我们开始逃避,当我们需要安静下来学习时,我们心里经常充斥着各种想法,变得烦恼重重,丝毫不得安宁。我认为,当我们明白动与静的深刻含义,我们应弄清楚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相反,我们既没办法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又没办法让自己的成绩和学习搞好,反而还会变得消极低落、暮气沉沉,在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失去本该有的热情与活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人生歧路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徘徊、顾虑,我们要学会摆脱得开,认定一个目标后,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世界完美之处,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成长的路上,不完美的我们总会被弄得遍体鳞伤,缺陷满满。直到后来,你才会发现,那些受伤的地方早已长成我们身上最“硬”的铠甲,为我们披荆斩棘,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5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朱光潜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一封封书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情恳意切。

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来,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与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严肃的学者再长篇大论。每封书信,每个不同的话题,探讨读书。作文,升学选课等等,面对青少年的迷茫,他总是倾心尽力地给与忠告,亦师,亦友。他会在每封信结束说“再会!”会给与青少年最真诚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会为你加油打气:“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合上书,脑海中朱光潜的形象仍挥之不去:笑容和蔼,目光温和,眼里总含着笑;纵然满头银发,身形消瘦,不变的是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

一封封书信,引着我们去思考生活学习。

读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该读怎样的书?朱光潜先生给了读者青年一个满意的答复。读完后细细深思,信里所写的,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读一本书,大多时候囫囵吞枣,只讲求读一遍的快乐与刺激,疏于思考,到头来读过的书不少,学到的东西委实不多。但好书应多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第二遍须慢读。”

一本小书,十二封信。我知道,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会让我继续昂首阔步地走下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6

对于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谈读书、谈动、谈静这三篇。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在《谈动》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机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我们就会想要一个人,什么都不做。其实现在想起来,这样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打电话,我们硬要自己保持尊严不打;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其实情绪是要发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绪,为什么不直接任性一次,让情绪自由发展呢?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美丽的花草、可爱的小鸟、深刻的知识,都无法提起我的兴趣。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剩下的《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我们感受不是特别的深刻。只是觉得《谈十字街头》里面有句话很有感触: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身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没在十字街头底影响里去。至于《谈多元宇宙》,我会倾向于将这篇文章理解成,时代的对一件事物的评价有很多标准,不同标准下的判断有所不同,所以应该辩证,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7

这本书里的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看起来这十二封信的主题毫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下面就我对本书的某些章节谈谈我的感想。(括号内的文字为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一旦下定决心要读书,就算是国家总统,也会有时间读书。)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的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们看书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书,即看书的速度;也不在于看书的多少,即看书的数量。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一味读死书。这方面尤以高中生为代表,一天到晚抱着课本、练习题钻,到最后考试,可能因为知识不够全面就被淘汰下来了。因此忙也要看书,且要看的全面。)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8

读完整本书,通观全书,发现名家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为名作,盖不在于作品的思想,而在于作家对语言的应用和处理,在于文章的布局和观点的阐述方式。

十四封信,每一封都充满了大量的知识点,不得不说古今中外的知识点在这本书都体现了。他的阐述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借力打力,用已经得到认可的知识来进行说明。让人不由觉得,这些琐碎的知识是他信手拈来一样。

虽说阅读一本书,重要的收获应该是先生的写作方法,但观点还是有必要学习一二,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本书,大有裨益。

第一封信,先生谈读书。多读书,读课外书,粗读和精度相结合,读经典好书。这些是本封信所想说的,至于先生说的读书的重要性,我想应该不必再提了。

第二封信,先生谈动。动即身体的移动,思想的变动。现代人身上的忧郁和烦躁已经成了病灶,先生提供的良方就是动起来。多去走走,多去看看,不要什么也不做。

第三封信,谈静。静的好处,是一直“动”的人所不了解的。这封信就是在谈静的趣味。静下心来去观察,会发现一花一草都有其精妙之处。

第四封信,谈中学生和社会运动。学生和社会运动,这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现在的社会,社会运动少了,社会实践倒是不少,二者或许可以相通吧。先生认为,青年人既要读书,也要多去社会上锻炼实践。

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含义:一、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搬到地下,人类有了哲学;二、艺术、哲学等高深的知识走向大众化和通俗化。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一般化后,面对市场和风俗等方面的冲击,文学届产生的一系列弊端。总结来说,就是要保持初心。

第六封信,谈多元宇宙。先生认为不同的领域自成宇宙,宇宙自有自己规则,不应受其他宇宙的准则制约。信中以道德宇宙、科学宇宙、美术宇宙和恋爱宇宙进行说明。

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主要适用于高中生。先生认为选校要以学校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看中的是学校风气)。选课当以个人兴趣为准,不必一味迎合社会需要,个人兴趣搞好了,也能在这个领域成为厉害的(ง•̀_•́)ง的人。另外,他还认为,只有基础知识扎实,才可谈专门。

第八封信,谈作文。写作文,无非就是多写、多改,这是老生常谈,人尽皆知的方法了。名家厉害之处,大概在于他论证观点的方法了。在这里作者举了福楼拜、莫泊桑、托尔斯泰和小泉八云作文章的例子。

第九封信,谈情与理。这是关于理智和情感的第一性的讨论。先生认为依照理智作出的决定,要立足于现实。

第十封信,谈摆脱。摆脱犹豫不定的自己,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避免来自自身的折磨。这是取舍问题的讨论。

第十一封信,谈在卢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感想是除了效率这个评价标准外,还有其他标准,如一个人的努力多少。现实依据是大多数人为了追求效率,敷衍了事。

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先生谈自己的人生,主要以冷漠的旁观者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人生,抛弃喜怒哀乐贪嗔痴。

附录一,这是我本书最喜欢的一篇,谈的是中国的言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例子是古代诗歌。中国古诗的无言之美实在是让我无法自拔。

附录二,先生主张痛苦而无法摆脱的人,以隔绝痛苦,立志改变让自己痛苦的现实来战胜痛苦,以求新生。(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对内心不强大的人不适用,而内心强大的人往往不会有痛苦到无法解决的时候)。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9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 篇10

上周我主要在读两本书,一本是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由孙璐老师推荐并借新书于我,至今仍未读完;另一本是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是三年前买的书,之前只是浏览了几篇感兴趣的文章,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将它搁置高台一直没有看了。直到近日与好友聊天提及朱光潜先生“读书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的观点,又在另一位好友日志里看到先生“此身、此时、此地”的座右铭时,我才从书柜里翻出此书重新拜读。我向来不太习惯于计划性地阅读,读什么书看心情,更看缘分。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研究中国美学史的学者大都是“从朱光潜谈起”的。本书是作者在1920年代旅欧求学期间给国内一家杂志社所寄的十二封信,受众为普通中学生及相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内容涉及读书、写作、求学、恋爱、人生等等青年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语言亲切且通俗耐读,饱含哲理又深入浅出。全书字数不多,我看得很快,但看完过后脑海空空如也,又回过头反复阅读了多次,才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这是将书本知识自我消化的一种不错的方法。

作者认为现代青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做事缺乏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不能从根本上下工夫。从客观上言之,科技越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就越大,遇到的困难就日益减少,人类就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就不免轻浮粗率,所以艰苦卓绝的成就也就日益稀罕了。在以“效率”衡量人生价值的社会不允许人们放慢脚步潜心钻研,人们逐渐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地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的兴趣,面对各种诱惑“摆脱不开”,最终心生烦恼,人生悲剧由此开始。

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本书,匆匆浏览后就想从中获取真经指导人生;上一节课,对教材内容尚一知半解就敢在学生面前大放厥词;带一个班,顺利调解了几次同学间的小矛盾就认为自己掌握了班级管理的规律。我哪里知道,看书、上课、带班背后的学问大着哩,岂是我这等乡野匹夫、愚笨之徒花点儿时间就能悟出来的。太着急就会放弃埋头苦干,习惯投机取巧,浅尝辄止,严重时还会自我膨胀,栽大跟头。这样的日子每天都很忙碌,可我并不充实,因为充实是一种精神感受,不在于你一天做了多少事情。在忙碌的过程中我仅仅是在完成任务,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没有自己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

所以我建议身边的同学们:学习要脚踏实地,耐心钻研,勿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只有眼光深沉,从根本上下工夫,坐得住冷板凳,才会有所成就。生活要顺乎内心,寻找乐趣,勿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只有顾得上自己,有一些正常的嗜好,闲暇时寄托心神,才会获得幸福。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把它看得太功利了,即便没有同学的羡慕,师长的表扬,没有奖学金、重点高中、各种荣誉的诱惑,你依然应该坚守,主动地为自己的生活着色。无论每天有多么繁忙,你总要抽点时间逍遥自在不受拘束地发展自己健康积极的兴趣,或读书、或写作、或画画、或唱歌、或打球,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学业、工作都是第二位的,人生第一位是生活,生活是快乐,是体验,是充满生机,如果因为学业和工作而忘却了生活,忘却了自己,那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用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共勉: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人生苦短,慢慢走,欣赏啊!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一封给加西亚的信》


初次听到加西亚的名字是在一次会议上,当我还在纳闷加西亚是谁时,园长介绍了一封给加西亚的信这样一篇文章。才明白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原来不是加西亚而是罗文。回来上网仔细看了这个《一封给加西亚的信》后,觉得这真的是很让人回味的一个故事。

它说的是在100多年前美国与西班矛之间发生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美国总统麦金莱意识到,美军若想取得胜利必须马上与反抗西班矛的古巴将军加西亚取得联系。总统要把一封信送给古巴抵抗活动领导人加西亚。但是加西亚隐蔽在古巴辽阔的崇山峻岭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这是一个困难得近乎无法完成的任务。有人向总统推荐了罗文。罗文拿到信后放进一个油纸袋里,徒步穿越这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历经各种危难,饱尝千辛万苦, 3个星期后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故事的中心意思就是罗文这样的人,有高度执行力的人。执行力即一个人的执行力,也就是把想干的事情干成的能力,一旦目标确定,执行力就变得至关重要。没有目标,会失去了方向;而没有执行力,无论事先制定的目标多么宏伟,都无法发挥其自身的全力,也就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这让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幼儿园教师该如何提高执行力。作为一名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积极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目标就是教学管理目标的落实,就是让孩子在教师的实践指导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心情的收获,孩子学习的收获,孩子知识的收获,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执行力的高低。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执行力呢?

首先是学习新知识,转变老观念,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日常工作中,我们在执行上级的

某项任务时,总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问难怎么办?有的人打退堂鼓;有的人会一筹莫展,不思进取,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任务也不会完成。而有的人则不怕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千方百计消灭问题,结果是圆满完成任务。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效果。转变观念,才能促进新得教育发展,才能使自己始终充满蓬勃旺盛的精力。

其次是关注教学细节,教学要跟进、再跟进。目标可以复制,差别就在于执行。教学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真、再认真;跟进、再跟进。关注教学细节,身体力行,要去督促和指导。面对遇到的问题,要有大胆解决问题的勇气,要有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干劲。任何事物的问题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最后是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

态度,诚实认真地执行好领导的每一项决定,正确履行各项工作,时刻牢记执行工作,没有任 何借口。工作中无小事,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怀着热情去做,而且要尽力尽责地做好。爱岗敬业,对待工作,从来不说不行,明知有困难,也要坚决去执行。竭尽全力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做奉献。以大局为重,无论在工作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全力以赴完成它。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读书笔记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感触很大: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诚信天下,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做一个融会贯通,创新实践,跨领域融合,三商兼高,沟通合作,热爱工作,积极乐观者。
融会贯通者: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才能真正掌握。创新实践者: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跨领域融合者:重要的不是深度的解析。而是跨领域的合成。三商兼高者: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贡献了什么。沟通合作者:只会思考而不会表达的人与不会思考的人没什么两样。热爱工作者: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你就会在一生中享受每一天。积极乐观者:半杯水是半满还是半空。主要看你是在倒水入杯还是出杯。
作为一名学生,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让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 总结上个学期,确实还有很多的不如意,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学习。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让自己在某一小方面松懈。在学习上,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上,我应是个积极主动的人;在生活上,我必须乐观热情做一个坚守诚信、正直的人,培养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坚信: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坚信: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辛辛苦苦奋斗了十年,很不容易地走到了今天,走进了大学,猛然间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脚下的路还有很远很远。今天的社会竞争不言而喻,就这样停止,一切都会从你的身边消失,仅仅只能做个对社会无用,对家庭无用,对自己都无用的无用之人。心里明白,也对自己说过一万遍:加油!要奋不顾身地向前走!
一路向前也应有人的指点,李开复博士的话总能告诉我些东西,可能平时会一时忘记,我却提醒自己经常去看看,经常去想想,希望能让道路更加平坦。
李开复博士说:要从诚信谈起!要从优秀到卓越!要做到成功、自信、快乐!我读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诺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从记事开始,我就被告知,细节决定成败,平时的一举一动最能看清一个人,时时都不能松懈,积极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最好,却一定要努力做更好,不能做到完美,却一定要努力去接近完美!要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要相信自己,努力去拼,努力去博,不畏惧,只是勇敢向前!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只说只想却不做,一切都没用,没有一点意义,行动永远比语言有效果。我也将时时刻刻告诉自己,不做语言上的巨人,更不做行动上的矮子。

更多读书笔记推荐:
《狮子和鹿》读书笔记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书笔记
《数学王国历险记》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一、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汉语教学,成功教学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符合儿童心理,迎合儿童需要。

幼儿园英语教学原则:

(1)在游戏中教,寓教于乐:情景教学、主题教学

情景教学(活学活用)是,词汇和词句之间能够建立起生动的联系,让人难以忘怀。

(2)在生活中教,让语言学习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3)注重孩子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交流的愿望,不要过早和过度苛求语法的正确与发音的准确。虽然我们说为孩子进行第二语言启蒙时要注意准确性,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抠语法、正语音上。

二、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

三、每周四是展示日,孩子们可以从家里带一样自己喜欢的物品来给小朋友们看,并给大家讲解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物品,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有什么用处等等。

四、残疾儿童不等于能力落后的儿童=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残疾儿童补偿自己的生理缺陷的能力实在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五、孩子们潜力不同,兴趣有别,不可能个个都成为艺术家,但他们每一个人都会因自己所具有的创造性而一生受益无穷。所以我觉得,技能技巧的培养需要寻找合适的教育时机,而创造性的培养,则应当是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

六、孩子们得到的自由度应与他们的行为水平相当,常规要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慢慢地培养。

幼儿不遵守常规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有时自己管不住自己,有时是忘记了应该怎样做,这是很自然的。

七、幼儿的大脑容量有限,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总是大大超出他现有的能力水平,因此孩子必须有选择地接收和处理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今天学会的东西明天又忘了,或者今天刚提醒过,他明天又违犯常规。

培养幼儿常规习惯的方法:用不同的铃声或音乐标示着不同的时间,像游戏结束、准备吃点心、上厕所的时间等;或是全班小朋友唱着不同的歌做不同的事。

八、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心、有道德感的一代新人的最佳选择。

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习目标。

九、真正的专家都善于把最复杂的道理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专业术语只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而供同行之间交流时使用的,我们说话要看对象,只有让人一听就懂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十、幼儿游戏的特点:1.游戏是由儿童内在动机引起的活动,没有人能够强迫或要求儿童去游戏,教师可以做的只是创造一些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2.游戏不受外来规则所约束。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4.游戏中的幼儿注重的是游戏的过程而不是它的结果。

许多时候,角色游戏是社会化的游戏。

十一、教师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不宜指导幼儿,但事实上一个好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角色游戏的整个进程中都是存在的,通过对角色游戏情境的设置、背景与游戏材料的准备、游戏前知识经验的积累,教师就在指导着孩子们。

十二、角色游戏指导原则:1.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生活经验来充实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2.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游戏准备来为幼儿提供间接的指导。3.教师可以作为玩伴来参与角色游戏:在适当的条件下,尤其是幼儿邀请教师参加游戏时,教师可以利用机会来间接指导,方法:A.自言自语。哎呀,我忘了安全带了。B.提问题:很多时候孩子们游戏得很投入,却不大注意细节,假如某些细节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部分,需要提醒游戏中的孩子们注意时,问他们问题比告诉他们答案会更有教学效果。你是要把小鸟放回到森林里去吗?优于你不能把小鸟放在草地上,小鸟住在笼子里。4.教师要注意帮助幼儿记录和总结角色游戏中的突出特点,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游戏来绘画、编故事。

十三、可变式墙饰:用瓷砖墙面让幼儿随意挥洒描画;提供绒布背景材料任由幼儿创造故事情节,以起到美术或语言教学的辅助作用。操作型儿童壁报

十四、好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热情、积极、负责、灵活、耐心、有条理、热爱儿童、精力充沛、头脑开放、有敬业精神、有献身精神、有组织能力等。

十五、优秀的教师与平平的教师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刚开始教学时知识的多寡、能力的强弱,而在于他们是否能从自己每天的教学中、从孩子身上、从同事和师长那里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十六、克服小班幼儿初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和入园后的同伴关系适应困难:在教室里选一个他最喜欢的角落,和爸爸妈妈一起照一张像,我帮孩子把相片贴在他挑选的柜橱里,再把他带来的心爱之物通常都是一个小绒毛玩具或是一个小毯子放进去,这样,孩子以后每次来上学就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面有爸爸妈妈,也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每当孩子想家或是难过的时候,他就可以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去放松一下心情,重新体验一下。

十七、造成孩子攻击性强的原因:一、孩子的性格使然:孩子个性强,易冲动,遇到自己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时会因无法控制自己而与别的幼儿产生冲突与矛盾。二、孩子还小,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与经验。当他与其他幼儿交往时往往会依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行动,结果违反了社会交往规则自己还不知不觉。

十八、对于那些个性强、易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们,教师的责任是为他们创造机会,培养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师不是要去改变孩子的个性,也不应当去改变孩子的个性,因为那不是幼儿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更不属于幼儿教育的责任范畴。换句话说,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不应当以泯灭孩子们的个性为代价。

十九、把自己班上最让你伤脑筋的孩子挑出来,试着写出他的十个优点和特长,没准你会发现,即使是一些平时的小毛病,如果换个积极的角度来看,它们兴许还是这个孩子的长处呢。只有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欣赏孩子、尊重孩子时,他才能为班上的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

读书笔记《《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青年十二封信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