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血战湘江观后感 > 地图 > 血战湘江观后感

血战湘江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20 来源:互联网

血战湘江观后感模板10篇。

观看电影带给我们的快乐是非常宝贵的,剧中的情节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我们要做的就是记录这些优秀的想法和见解。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视野更为广阔。不知道您是否也在考虑为作品写一篇观后感呢?或许"血战湘江观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1】

“如果中国革命的胜利,要用我们的鲜血才能筑成,那我们必须英勇献身。”《血战湘江》最打动我的,就是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就不可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守在一线;没有坚定的信念,在面对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时,就不会仍然坚决执行命令;没有坚定的信念,陈树湘师长就不会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直至牺牲。没有坚定的信念,二纵队的战士们就不会在没有得到命令前,坚决不放弃任何一件物资,用生命保障“辎重”安全;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就不会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的小儿子在知道父亲和哥哥都已经牺牲后,不会坚定跟党走,并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而骄傲。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苦难可以摧残人的躯体,战争可以让人丧失生命,但没有任何磨难可以打垮革命战士自始至终的坚定信念。几经挫折再度奋起,历经磨难淬火成钢。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更要感谢那些为了促成今日的和平而奋斗的战士们。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或许做不出什么伟大贡献,但我们可以拥有一颗赤诚的心,可以接过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旗帜,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2】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是哭着将其看完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

林老先生既是一位战士,又是一位裁缝,他的四个儿子都献给了革命。让我忍不住泪目的是红二方面军正在渡过湘江,国民党的轰炸机在上空投射炸弹,一位战士被子弹打穿胸腔倒下的那一刻,林老先生顶上去,毫不犹豫。

炸弹炸向两人。那一晚,大雨倾盆,两人躺在血水中望着对方,只听那名战士叫了一声“爸”,那一刻才知道上阵的是父子兵。儿子为父亲戴正军帽,两人在深情对视中离世。

朱德在战场上临危不惧,在决定渡湘江时,派去十八师到达枫树脚,可痛心的是,十八师的战士一个都没有活下来!

李天佑带领第五师奔赴战场,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震撼,几千兵力对抗敌军源源不断的数万人,还有作战中的那一声声“坚决执行命令”,令人热血沸腾。

其实,我深感痛心的是,结束时电影屏幕上放出一段文字,中国红军由86000人,锐减为30000人。

看着战场上的中国人短兵相接,自相残杀,那么,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曾以为“浴血奋战”“血流成河”都是些夸张性的词,只是用来描述战场上的残忍,可是,当看到一个个战士倒在血泊中时,我才真的意识到,血流成河是真的!

曾经看到的历史,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对此,我仅仅以为是一个小错误,对于伤亡人数也仅是个数字,当看到战场上子弹满天飞,毛泽东面对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无能为力的时候,那种心痛的感觉,我能深切地体会到。

百姓们都深信“跟着毛主席不死”,而毛泽东却为让无数百姓的儿女有去无回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们长在红旗下,正是每位战士的血肉之躯换来的这一切。这一次,我明白了“中国站起来了”的深切含义。

是的,中国站起来了,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3】

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现场一片肃穆,所有同志正襟危坐,被影片深深感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是对湘江战役最真实的写照。当我们看完电影,在感叹战争残酷之余,更体会到今天的幸福来的多么不易。我们这一代人还有许多硬仗要打,时刻需要我们航空人把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摆在首位,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新时代的航空人要继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唯如此,才能告慰先烈英灵、不负时代重托!

今天,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汲取奋进的力量,更好地前行。革命的道路无比艰辛,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是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争取而来的。作为航空人我们要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时刻牢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使命,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决心,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不负青春、不负年华。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4】

昨天一大早,“重走长征路喜愿传中国”车队一行来到了位于广西兴安城内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凭吊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3万多红军英烈。

队员们向目前全国最大的红军长征烈士群雕像敬献了花篮,花篮的挽联上写着:“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红军英烈永垂不朽!”表达广东人民对湘江战役中牺牲英烈的景仰之情。随后,队员们来到位于狮子山顶、由聂荣臻题文的突破湘江纪念碑前,庄严地宣誓:“重走长征,砺志自强;饮水思源,关爱老区;红军英烈,永垂不朽;长征精神,万古长青!”

此时,追寻父亲长征踪迹的老队员赖乃坚动情地说:“当年父亲提着脑袋参加革命,无怨无悔。湘江战役实在是太惨了。我父亲的几个最亲密战友当年就是战死在这里!都是同乡啊!就永远地长眠在这里……”说着赖老先生不禁潸然泪下。

离开湘江战役纪念碑园,车队启程溯漓江而上,来到漓江发源地、素有“华南第一峰”之称的瑶山(即老山界)。

途中,在华江乡干部的陪同下,队员们看望了88岁的老红军刘华连。72年前,他还是16岁的孩子,部队发给他一条枪、三颗子弹、两颗手榴弹,他便匆匆投入了战斗。在黄沙河陷入敌人的埋伏圈后,部队伤亡惨重,刘华连当时用腿夹着两具尸体、用枪当桨划过河,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刘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重新回到家乡,发现自己早已被当作长征中牺牲的烈士。重走长征车队给刘老送上了1000元双喜慰问金,以感谢他对革命所作出的贡献。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5】

何健的得意叫嚣,白崇禧的指挥若定,蒋介石的运筹帷幄,在《血战湘江》一剧中给人的印象深刻,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红军当时决策者的一系列愚蠢行动之上。要知道,在国共较量期间,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任何一段历史,任何一场成功,都会付出代价,特别是那场堪比开天辟地的'中国革命,付出代价之惨痛,至今看来仍然触目惊心,惊天动地。

《血战湘江》讲述的是中央红军历经四次艰苦卓绝的反围剿胜利之后,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下,李德博古错误指挥中央红军,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故事。军事决策三人组,李德、博古、周恩来,李德的强势与傲慢,博古的盲目和顽固,以决策者占多数的名义,把当时中央红军的指挥权完全寄托在一个不懂中国军事国情,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外国人身上。

在蒋介石地上五十万兵力围追堵截,天上两百架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八万多中央红军扛负着沉重的物资艰难突围。为了掩护中央主力,战斗部队以一当十,奋勇杀敌,用生命和鲜血保卫苏维埃,保卫毛主席。抬着棺材,里面什么东西不得而知,抬着印钞机和只能在苏区流通的钞票,还有其它大量物资,中央主力仿佛一支翻山越岭的运输大队,在炮火和泥泞中蜗牛般前行。每一刻都有战士在炮火中倒下,名义上为了苏维埃,实际上为了那些博古口中所谓的苏维埃政府资产。宝贵的生命,在博古等人眼里的财产面前不值一提。傲慢无知的李德,带着蔑视,用短短几天时间,用自己的愚蠢,葬送了五万红军战士的生命。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中国的革命者义无反顾。红军的缔造者,却被剥夺指挥红军的权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一边执行着中央的错误决定,一边为失去战友亲人而心疼,忍痛负重前行。直到最后时刻,在血的事实面前,在生死关头,红军终于抛去没有意义的辎重,跨过湘江,迎来希望的曙光。

剧中有几人的个性颇为值得称道:李德的夫人愤怒地要和李德离婚;彭总眼见战友们伤亡惨重,恨不得一枪毙了李德。而博古张口闭口共产国际永远都是正确的论调,则像极了一个无脑木偶的嘴脸。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6】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烙印,湘江战役注定被历史铭记,它反映了老一辈的革命先烈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险,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的拼搏奉献精神。

血战湘江是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损失最惨重的一次。革命是需要随时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的,这是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但是不应该是盲目的、无谓的的流血牺牲,需要有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单凭一腔热血,可能会处于无比凶险的境地,最终丧失前途和希望。作为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勇气和智慧。事实证明,经过了28年艰苦卓越的战争和流血牺牲,新中国诞生了,我们的党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考验,突破三座大山,赢得了人民得到解放。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正是湘江战役,让我们年轻的党认识到了毛主席的正确路线,才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从此我党才走向成熟。

时至今日,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要不忘先辈们的初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以引领时代潮流的改革智慧,争创新时代中国繁荣富强。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7】

影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生动展现了红军34师全体官兵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勇事迹。如果中国革命的胜利,要用我们的鲜血才能筑成,那我们必须英勇献身!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全体官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这些场面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冲击,这种精神使我感慨万千,是革命先驱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立国之本、民族脊梁,在和平的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顽强拼搏的精神,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共产党员,践行航空报国的使命。

一段段珍贵的历史通过电影形式呈现在银幕上,使我们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虽然两万五千里长征已过去了几十年,但是长征精神并没有过时,而是在不停焕发着新的生机,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更加强盛的祖国提供动力。走进新时代,吾辈更当自强,要谨记我党优良传统作风,发扬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将立足岗位、奋发图强,用实际行动推动一所航空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局走好第一步,以优异的成绩为建党百年献礼。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8】

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下午。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一《血战湘江》。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的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直面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在巨大的困难和强大敌人面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必胜的信念,誓死保卫党中央,胜利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国民党反动派集中重兵消灭我党和红军的图谋,确保了革命事业在血与火的征程中不断发展,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

在电影中毛泽东不顾别人的反对,誓死保卫湘江,保住了剩下的3万多名红军战士。可以体现出毛泽东的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佩。影中我感觉张一山的扮演李天佑并不像,但也卯足了劲在演,何健虽然台词写的很凶猛,但实际上可以再多点杀气腾腾。但不管演得多不好,这部电影总归向我们宣示了红军战士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不怕艰苦的英雄气概。

虽然电影的感受激动,联系生活实际后,感受也颇深。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领导集体正确的决策,实行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对取得改革成功至关重要,尤其是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实事求是及时改正路线错误才是改革的制胜法宝。

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应该适当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该一味的坚持错误的理念,应该以大局为重。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9】

在毛泽东诞辰124周年前夕,我在齐铁南文化宫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感谢文化宫的同志们为我们播放这么有意义的电影。

影片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人锐减至3万余人。中央红军远去了,几万名红军将士永远的躺在了湘江之侧的土地,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一个传奇。

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还有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6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继续前进。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10】

为纪念建党98周年,校医院党总支号召每个党员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电影场面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让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和深刻认识。

红军的故事有的感人至深,有的让人动容

老兵林裁缝家里的四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红军战士一针一线的缝军装,为红军缝了一辈子的军装。主席和林裁缝的对话,不仅把领导人对战士的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展现出了红军战士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林裁缝的儿子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在中弹后还不忘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红军师长陈树湘,带领全师官兵奋战在掩护红军撤退的第一线,英勇就义、誓死不当俘虏。当他身受重伤、肠子流出时,竟亲手扯断肠子,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

当沿途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粮时,红军战士开始一概拒绝,毛不忍心辜负老乡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给老乡们留下银元。这就是老百姓的战士,这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红军,中央红军当年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民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这一幕幕故事,无不让人动容。感动于“林裁缝”、“陈师长”这些普通红军战士中不平凡的举动,感动于红军战士中家国大义面前的政治信仰,感动于同志呼吁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留下银元换取老百姓食物和礼物”的为民情怀。

红军的对话有的激动人心,有的让人深思

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些话语给我极大的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这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博古、李德只知纸上谈兵,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毛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毛质疑李德、博古的决策,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这些对话,揭示了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这些对话让我不由得深思:到底是什么促使这些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奋战在革命前线?到底是什么促使历时两年多、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完满完成?也许,这便是信仰的力量。正是心中有了对政治立场的坚定之情、对心中信仰的虔诚之心,他们才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老前辈、老先烈,他们在那个苦难的年代,经过了多少的战斗,献出了多少年轻的生命。在现在没有战争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从自己做起,做好自己的工作,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我们更要团结在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念,为我们的国家今后更加昌盛做点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关于《血战湘江》观后感模板精选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血战湘江》观后感”。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血战湘江》观后感模板,观后感的基本结构是哪些呢?写观后感的时候应该要实话实说,简洁明了,敬请参阅本文!

《血战湘江》观后感模板【篇1】

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渡江战役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统一了全国。为今天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场重要的胜利背后,又是多少人用数十年时间挥洒汗血而得来的。《血战湘江》便讲述了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战士谱写的奋斗篇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这是公元前227年荆轲易水边的呐喊。时隔千余年后的第五次反围剿,由于李德,博古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转移。而身后的湘江恰似当年的易水,只是对岸不再是当年雄心壮志的燕王太子,而是无数渴望平等自由、盼望翻身做主的父老乡亲和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战士的英灵……红军伤亡惨重,但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的坚持与抗争下,红军终又重新回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上,开始了永载史册的长征……

从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英勇献生无不是大无畏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还有之后如飞夺卢定桥、孟良崮之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乃至最后决定性的渡江战役,正是这一次次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强大的党、强盛的国和美好的家。

无数先烈和平凡人的付出造就了现在这个美好的国家,人们享受着自由,和平与幸福。但总有少数分裂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各种卑劣手段企图分裂这个国家,推翻共产党,让先辈们的付出付诸东流,如台独之流。他们或是蛊惑人心宣传封建思想,或是武装暴乱制造恐慌,或是数典忘祖亲痛仇快,但他们们痴心妄想是不可能得逞的!做为祖国未来的年轻一代,我们应当常怀一颗爱国与感恩之心,坚决杜绝这类分裂行为。我们应该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同时还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为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美好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从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再到叙利亚,无数的历史事实在告诫我们幸福生活的获得来之不易。请允许我们大声的歌唱:"我和我的祖国永远都不能分割!″——祝祖国繁荣、昌盛!

《血战湘江》观后感模板【篇2】

电影暑期档一向是各类商业大片的“兵家必争之地”,今年的暑期档,院线迎来了一部让人震撼激荡的电影——集结一众当红硬汉明星,让他们流血流汗硝烟中嘶吼激战;全新视角的英雄史诗商业巨制,拥有胜过《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般真实残酷的不可思议的火爆场景;是一部战争巨制,在整部影片中,音乐赋予了电影更为激荡的艺术气质,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婉转柔情,用豪迈而富有生命的音律谱写了湘江战役的英雄主义情怀。这样史诗级的音乐,出自外表优雅美丽、温柔似水的居文沛担任作曲及音乐总监用音乐震摄心魂……6月29日,英雄史诗级巨制电影《血战湘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新闻发布会,主演保剑锋、王霙、董勇、王大治等,作曲及音乐总监居文沛出席了“高品质 硬口碑”的“强悍”新闻发布会,与大家分享台前幕后的创作心得。

赞美、荣誉、大奖……让居文沛同时也深深思考着一个深刻的艺术命题:如何用音乐、用表演,去传递自己对于战争与生命的理解?“人的生命短暂,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无限的。杰出的战争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战争场景的残烈,更呈现深刻的人性,在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人的智慧、精神和力量都是一种极致的爆发,艺术家要以不同的哲学思考来呈现。”无论是早已被奉为经典的《辛德勒名单》,还是情怀与视觉双重震撼的《拯救大兵瑞恩》,抑或是在20xx年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血战钢锯岭》,这些作品都注入了艺术家对生命与人性的思索。居文沛表示,自己未来会将内心的哲思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在不同形态的作品中。

有人说,颜值可以以一敌十,集作曲、演戏等多领域才能于一身的美女作曲家居文沛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也有人说,这样优雅柔美的外表下,竟然有一颗不输男儿志的心!或许这就是居文沛多变迷一般的艺术魅力所在。

《血战湘江》观后感模板【篇3】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当我们吹着空调,吃着美味佳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时,是否会有人想起85年前湘江边爆发的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突围血战?

当我们为了生活中所遇到的丁点挫折而灰心丧气甚至轻贱生命的时候,可曾会有人忆起85年前湘江战役中那一个个为了革命理想、为了保卫祖国而英勇就义、前仆后继的铁血战士?

和平的年代,幸福的生活,是一代代先烈们浴血奋战,用鲜血与生命铸就而成,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是因为前人默默地负重前行,在那场“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伟大战役中,有的人甚至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而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传奇人物非红军34师师长陈树湘莫属。

那是1934年12月初,湘江战役的炮火没有停歇,34师被敌人前堵后截,在湘江以东背水一战,弹尽粮绝,形势不容乐观。就是在这如此接近死亡的时刻,仅仅剩下的53名红军战士们对着陈树湘齐声喊道:“师长,趁现在还有一点兵力,我们掩护您突围出去吧!师长,哪怕我们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保护您冲出去。”陈树湘看着面前一个个坚定的眼神,摆摆手,语气坚定地说:“同志们,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师长、战士之分了,我们要并肩作战,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月黑风高的一个夜晚,陈树湘的腹部被子弹打穿,不幸被俘。腹部的伤痛和对战友们的无限挂念让陈树湘辗转难眠、焦急万分。危险已至,面对死亡的威胁,陈树湘只有一个念头:“决不当敌人的俘虏!”就这样,凭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他趁敌人无暇顾及的间隙,用尽了全身力气,亲手绞断了自己肠子,壮烈牺牲在敌人的担架上,以鲜血染红了“为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初心。

那一年,陈树湘29岁。

不由得回想,同样29岁时的自己在做什么呢?花一般的年纪,本该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而我们呢?

有的因为工作中的小小挫折而郁郁寡欢、心灰意冷,宁可游手好闲在家啃老,也不愿为了自己的梦想去拼搏去奋斗;有的因为一段感情的失意而闷闷不乐,从此一蹶不振、怀疑人生;有的因为考试分数不理想与家人争吵几句,就头也不回、坚决果断的从高架桥上一跃而下,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一丝责任心,至自己的父母养育之恩于何地?真可谓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直叫人情何以堪!

革命先烈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鲜血染红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世易时移,现如今享受着前人浴血拼搏换来幸福生活的我们,怎样才能在这没有硝烟的新征程中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想,不忘初心,就是每一天在为群众解决各种琐碎的小问题中砥砺前行;

我想,不忘初心,就是每一次在遇到各种挫折困难而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应对中砥砺前行;

我想,不忘初心,就是每一个青年、每一名党员时时刻刻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在全心全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砥砺前行;

英雄长眠,丹心不古。

让我们时刻铭记那段轰轰烈烈、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让我们时刻缅怀革命先烈为实现革命理想的那种大无畏精神,带着前辈们那用鲜血染红的初心,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血战湘江》观后感模板【篇4】

凡是经典战争电影,必须有大场面和真实性,观众必须能够在电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种冲击,那才是一个过瘾!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国产战争面,不是因为它的残酷画面,而是看起来很无聊,不真实,缺少了战场感,缺少了身临其境觉。

但是,《血战湘江》是一个例外,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和保剑锋,终于还原了一次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影片的战争场面,操作的实在是太劲爆了,以顿计数的炸药,只为还原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面。无论是张一山、保剑锋还是王大治,在后来的采访中提到拍摄现场,且苦不堪言。正因为有了演员在片场的卖力演出,才换来了电影院中的视觉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个巨大的红色惊叹号,完全刷新着他们的观影体验。

还有一点难能可贵《血战湘江》不避讳血腥,不避讳血腥场面,不避讳血腥镜头,镜头下的战场犹如血海,毫无保留地还重现长征中最悲壮一役的惨烈卓绝。

在惨烈的背后令人惊奇的是片中,既没有使用CG技术来做特效,也没有三维软件来做虚拟场景,完全用炸药、汽油轰出战争片的澎湃激情,这一点是是绝对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做不到的!真实的炸药轰出来的战争场面,不夸张的说,在电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烟的气味,直接把观众带进了战场,亲历了83年前的残酷。

《血战湘江》是一部有着血性与刚烈的硬派战争片,绝对是一部热血战争片,那年战争中的红军都还年轻,年轻观众的感觉会更深刻!

枪炮声、爆炸声、喊杀声,声声震耳不绝;阵地战、遭遇战、白刃战,战战惊心动魄。高空航拍可见硝云弹雨的宏大场面;攻防大战通过中景展现两军集团式冲锋的排上倒海之势;短兵相接的密集对射、流矢纷飞则有近景表现出来。人物特写细腻显露殊死血搏的。镜头语言始终在绘声绘色地呈现着战场的残酷与血腥。燃烧的战旗、军人的呐喊,更是前辈们的热血青春。四个战场,四次殊死阻击战,两军进行着惨绝人寰的战斗,讲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习惯了和平生活的我们,被拉进近距离的战争中真的有点不适应。

密集的炸点连续引爆,制造火光四起、焦土飞溅。双方无休止的拉锯战犹如血肉磨盘,让阵地前尸横遍野、战壕里血水倒灌。硝烟炮火混合着扬起的尘土,汇成遮天蔽日的战云。渡口上空飞机肆无忌惮的俯冲投弹与射击,让江面上无数水柱冲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桥之上,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变成了“赤水河”……战争的惨烈实在不忍描述。

战争绝对够硬,归功于影片的精良制作、精心拍摄,还有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浴血觉山铺、酣战光华铺、鏖斗新圩、死守枫树脚,紧凑有序的叙事节奏之下,各个战场惨烈战斗的场景不时地穿插出现。保剑锋、董勇、张一山、耿乐等当红明星演技在线,纷纷化身骁勇善战的铁血将领,在枪林弹雨之中、炮火连天之下,或是坚毅、或是狂野、或是刚强、或是生猛,在战斗中一个个身先士卒,显现着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无畏,体现着英雄的字典里没有寡不敌众。正是得益于他们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才给慷慨悲壮故事加重着迷人的魅力。

统而言之,《血战湘江》堪称给疲软已久的国产战争片注入久违的激情。在国产电影过度快餐化、嬉皮化的当下;在好莱坞超英肆虐、奇幻当道之时。我们太需要这样雄浑有力的电影来提振精神了,而非绵弱无力的小确幸来麻醉身心。

《血战湘江》观后感


3月22日下午,在公司多功能厅参加了公司四个支部联合组织的,“学党史观影《血战湘江》主题党日活动”。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现场一片肃穆,所有同志正襟危坐,全都被深深的感动。观影后我的心情凝重,澎湃的心潮久久不能平复,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烈画面不断在脑海浮现。

“震撼”,是来自灵魂的颤抖,此时此刻唯有这个词才能形容。“理想”、“信念”、“坚持”、“奋斗”、“无畏”、“奉献”.......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

影片中,每一个红军牺牲的场景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最终与给自己当机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中弹倒地,他挣扎着帮父亲整理好军帽,父子二人同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主力西进后,合围的敌人如蝗虫般涌来,34师将士用血肉之躯铸就铜墙铁壁,血战数日与敌人拼至最后一人一弹,7000将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后,在担架上,从腹部伤口处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用生命捍卫了“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观看这部影片,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还有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

历史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她更快地走向成熟。正是凭借着长征精神,党领导的军队,才能战胜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了长征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

如今,我们的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我们要继承长征精神,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永保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青年强则国强”,我们是跨越新世纪的中国青年一代,一定要接过革命前辈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进,走好属于我们的长征路。(段宏斌)

[荐]《血战湘江》观后感5篇


有空时看看经典电视剧是很惬意的一件事,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可以学到人生的智慧。此时最好将内心的感受记录成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时不用过分追求文体、格式、长短,但应尽可能的展开来写。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观后感拥有超高的感染力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为你整理的“《血战湘江》观后感”,欢迎你的品鉴!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1

81年前,在那个四万万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日子里,当那面血染的战旗,历经二万五千里的风风雨雨,插上陕北的土地时,全世界都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工农红军,这支刚强的队伍,以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坚韧的生命和意志创造了人间旷绝千古的奇迹。这个奇迹,不仅在于红军在艰难困苦中求得了生存,还在于她以自己的无私与无畏焕发了我们民族的青春活力,她使沉睡的中华巨龙从此开始了凤凰涅磐般的腾飞,她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朽的丰碑。

岁月易老,精神永存。

长征的历史,是坚强无畏的精神谱写伟大胜利的历史。面对寒冷、饥饿、死亡的威胁,英勇的红军将士斩关夺隘,抢险飞渡,他们的足迹纵横11个省,翻越18条山脉,趟过24条河流,战斗600余次,占领62座城镇,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踩出了中国革命的坦途。虽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那二万五千里的山山水水,无处不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人们不会忘记:湘江战役,长征途中一次最为残烈的战役。枪林弹雨中,红军同多出自己几倍的敌人搏斗,血战一周,折损过半。殷殷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祖国大地。

人们不会忘记:那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曾经让太平天国10万将士全军覆没的大渡河。22名红军战士,为了给数万红军,为了给中国革命开辟转危为安的道路,冒着枪林弹雨,义无返顾地向对岸冲去。他们有的人倒下了,历史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那溶进大渡河涛声中的呐喊永远不会消失,那洒在大渡河上的鲜血永远不会干涸。

人们不会忘记,那险象环生的松潘草地,那个被美国人称为“花朵织成的魔毡”的草地。一个小号手,人们不知道他的姓名和年龄,只知道他当时真年轻啊!长着一头像草原一样茂盛的黑发。过草地时,如果有人能从马粪里拨拉出一粒半粒没被消化的青稞、玉米,那是很幸运的事。那一天,小号手看到草地旁一棵红果子树就跑过去,在快要接近果树时,突然滑进泥水里,先是陷进半条腿,后来是半个身子,泥水淹没了他的一头黑发和那张像红果子一样的脸蛋。水面在打了一个漩后便恢复了平静,天地融合,万籁俱寂。

这一幅幅悲壮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无不昭示着一种伟大精神的存在。那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透过这种精神,我们看到的不是狭隘的利己主义的欢悦,不是无耻小人的蝇营狗苟,而是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勇于献身的忠诚和坦荡。在这种精神面前,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于先辈们的崇敬,对于一段历史的缅怀,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的召唤。

青山不老,碧水长流。

今天的和平阳光驱散了战争的阴霾,草鞋、绑腿、粗布衣已归位于历史的陈列。纵然,我们完全可以穿着西装革履,品味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甘甜,无须咀嚼以往的艰辛,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的目标不是现有的满足,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属于先辈,未来属于我们。81年弹指一挥间。长征虽已成为过去,但它孕育的长征精神却穿越历史的天空,散发着永恒的光芒。今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着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神圣使命,在新的长征路上,虽然没有雪山的风雨,没有草地的泥潭,但仍会有荆棘、坎坷,仍会遇到艰难险阻。作为兵团的后代,我们没有理由观望、徘徊,甚至埋怨、退缩,惟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踏着先辈的足迹,向着伟大的事业,开辟前进的路。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接近我们的目标,才能续写和铸就新的丰碑。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2

“如果中国革命的胜利,要用我们的鲜血才能筑成,那我们必须英勇献身。”《血战湘江》最打动我的,就是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就不可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守在一线;没有坚定的信念,在面对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时,就不会仍然坚决执行命令;没有坚定的信念,陈树湘师长就不会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直至牺牲。没有坚定的信念,二纵队的战士们就不会在没有得到命令前,坚决不放弃任何一件物资,用生命保障“辎重”安全;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就不会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的小儿子在知道父亲和哥哥都已经牺牲后,不会坚定跟党走,并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而骄傲。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苦难可以摧残人的躯体,战争可以让人丧失生命,但没有任何磨难可以打垮革命战士自始至终的坚定信念。几经挫折再度奋起,历经磨难淬火成钢。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更要感谢那些为了促成今日的和平而奋斗的战士们。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或许做不出什么伟大贡献,但我们可以拥有一颗赤诚的心,可以接过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旗帜,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3

在毛泽东诞辰124周年前夕,我在齐铁南文化宫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感谢文化宫的同志们为我们播放这么有意义的电影。

影片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人锐减至3万余人。中央红军远去了,几万名红军将士永远的躺在了湘江之侧的土地,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一个传奇。

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还有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6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继续前进。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4

为纪念建党98周年,校医院党总支号召每个党员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电影场面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让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和深刻认识。

红军的故事有的感人至深,有的让人动容

老兵林裁缝家里的四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红军战士一针一线的缝军装,为红军缝了一辈子的军装。主席和林裁缝的对话,不仅把领导人对战士的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展现出了红军战士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林裁缝的儿子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在中弹后还不忘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红军师长陈树湘,带领全师官兵奋战在掩护红军撤退的第一线,英勇就义、誓死不当俘虏。当他身受重伤、肠子流出时,竟亲手扯断肠子,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

当沿途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粮时,红军战士开始一概拒绝,毛不忍心辜负老乡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给老乡们留下银元。这就是老百姓的战士,这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红军,中央红军当年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民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这一幕幕故事,无不让人动容。感动于“林裁缝”、“陈师长”这些普通红军战士中不平凡的举动,感动于红军战士中家国大义面前的政治信仰,感动于同志呼吁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留下银元换取老百姓食物和礼物”的为民情怀。

红军的对话有的激动人心,有的让人深思

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些话语给我极大的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这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博古、李德只知纸上谈兵,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毛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毛质疑李德、博古的决策,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这些对话,揭示了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这些对话让我不由得深思:到底是什么促使这些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奋战在革命前线?到底是什么促使历时两年多、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完满完成?也许,这便是信仰的力量。正是心中有了对政治立场的坚定之情、对心中信仰的虔诚之心,他们才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老前辈、老先烈,他们在那个苦难的年代,经过了多少的战斗,献出了多少年轻的生命。在现在没有战争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从自己做起,做好自己的工作,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我们更要团结在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念,为我们的国家今后更加昌盛做点事。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5

电影暑期档一向是各类商业大片的“兵家必争之地”,今年的暑期档,院线迎来了一部让人震撼激荡的电影——集结一众当红硬汉明星,让他们流血流汗硝烟中嘶吼激战;全新视角的英雄史诗商业巨制,拥有胜过《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般真实残酷的不可思议的火爆场景;是一部战争巨制,在整部影片中,音乐赋予了电影更为激荡的艺术气质,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婉转柔情,用豪迈而富有生命的音律谱写了湘江战役的英雄主义情怀。这样史诗级的音乐,出自外表优雅美丽、温柔似水的居文沛担任作曲及音乐总监用音乐震摄心魂……6月29日,英雄史诗级巨制电影《血战湘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新闻发布会,主演保剑锋、王霙、董勇、王大治等,作曲及音乐总监居文沛出席了“高品质 硬口碑”的“强悍”新闻发布会,与大家分享台前幕后的创作心得。

赞美、荣誉、大奖……让居文沛同时也深深思考着一个深刻的艺术命题:如何用音乐、用表演,去传递自己对于战争与生命的理解?“人的生命短暂,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无限的。杰出的战争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战争场景的残烈,更呈现深刻的人性,在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人的智慧、精神和力量都是一种极致的爆发,艺术家要以不同的哲学思考来呈现。”无论是早已被奉为经典的《辛德勒名单》,还是情怀与视觉双重震撼的《拯救大兵瑞恩》,抑或是在20xx年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血战钢锯岭》,这些作品都注入了艺术家对生命与人性的思索。居文沛表示,自己未来会将内心的哲思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在不同形态的作品中。

有人说,颜值可以以一敌十,集作曲、演戏等多领域才能于一身的美女作曲家居文沛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也有人说,这样优雅柔美的外表下,竟然有一颗不输男儿志的心!或许这就是居文沛多变迷一般的艺术魅力所在。

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合集7篇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合集7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篇1)

我观看了《血战湘江》这部电影,心潮像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的是1934年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国民党可恶之极,连村里的一个人都不放过,把一位快临产的孕妇,用刀刺死,还把房子烧了。我看得血脉贲张,国民党简直是魔鬼。

电影中的战士们很英勇。红一军团长李天佑,为了等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大军来支援,全力把国民党部队引至枫树脚。当敌人距离我军不到1000米时,队长李天佑下令:“必须给我把敌人堵截在枫树脚之外”。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血流成河,但毫不退缩。这让我想起《战狼》里的冷锋和红巾军打仗的情景。他身受重伤,但坚持战斗。在他休息时刻,红巾军突然进攻。冷锋机智地把钩子钩在坦克底下,当坦克往前开时,就起来被倒钩。最后展开决战,冷锋用胸前的子弹刺中敌人的太阳穴,一命呜呼。

我想:以前不知道爱国,现在,看了这部电影,我懂得了必须得努力学习,学到真本领,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造得更加强大。

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篇2)

11月30日,能科达党支部组织观看了红色影片《血战湘江》,讲述的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强渡湘江以保存我军实力,红五军第34师牺牲了绝大多数兵力以掩护党中央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往事。

依稀记得高中时学过遵义会议的意义,一是结束了王明左的错误,二是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三是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我当时无法从文字中真正感受到这次会议的迫切需要,这次观影也是抱着困扰多年的疑问,来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的危急关头。

假如你知道这次上阵必死无疑,你还会拿起枪吗?

为保证党中央顺利撤离,红五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临危受命,带领全体将士奔赴枫树脚,与较之十倍兵力的国民党追剿军战斗。明知此去有死无生,全军将士从上至下没有任何异议,甚至还争相报名加入守军,来掩护兄弟们的撤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对党忠诚啊!他们没有亲人吗?没有爱人没有子女吗?人都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怎能无情?但他们在面对自己生命和国仇家恨之间的决择时,都义无反顾地选了后者,说明他们的思想已上升至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完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血性男儿的英雄气概。34师将士倒在血坑里,溅起的血花化作一朵朵生命之花,仿佛穿越了时空,时隔84年再次映在中华儿女的心间,这叫牺牲。

假如你的三个儿子都为革命牺牲了,你还会把最后一个儿子交给红军吗?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将父子排为五伦之首,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告诫自己的后代:“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无不彰显父子人伦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影片中,一名年轻团长牺牲后留下了一顶灰色的军帽,这顶军帽被送到了毛主席身边的老裁缝手上,老裁缝掏出怀里的另一顶军帽,比了比后,将两顶军帽都收入了怀中,什么也没说,加紧脚步继续赶路。其实,老裁缝怀中的那顶军帽是他大儿子牺牲时留下的,这次牺牲的那名团长是他的二儿子,三儿子与自己同军,四儿子刚成年,也在军队中跟着一起走,还未被红军编入。一父四子共参军,如同当代杨家将,就连毛主席都在苦口婆心地劝老裁缝别让四儿子参军,为他们家留后,可老裁缝还是坚定让第四个儿子随军打仗。在湘江边上,离胜利仅一步之遥,老三架着机枪在向如飞蝗一般的飞机扫射,立争为党中央过江赢得时间,抬机枪的士兵已经中弹,口吐鲜血,情况危急。老裁缝见状立刻奔上去换下奄奄一息的战士,他虽然被机枪的后座力震得浑身骨骼欲碎,却依旧咬牙坚持。最后,一轮轰炸过来,硝烟四起,尘埃落定后,老裁缝已倒在了地上,老三在弥留之际爬到父亲身边,将他的军帽戴正后也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最后随着34师征战枫树脚的老四在遵义找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将老裁缝为老四早已做好的一套军装亲手交给了他,老四眼含热泪,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红军。父子五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这叫信仰。

假如你支持的政党一路惨败,你还会支持他吗?

片中毛主席率领的二纵在路过一个村子时,村民们家家户户站在门口送粮食,战士们饿着肚子却捂紧口袋,快速前进。直到毛主席发话,可以用银元买下乡亲们的粮食,大家才纷纷掏出银元换粮食。当时苏区外流通的银元价值不菲,战士们却毫不计较,一把银元换一个地瓜。离开时,毛主席一边赶路一边背对着乡亲们说了一句:“乡亲们,我们打了败仗要离开了,真对不住大家。”一位老人坚定的回答道:“没关系,我们等你们回来过大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团聚节日,即使是在战争年代,也为百姓所期盼。而过年之时,团聚在一起的人必须是自己最亲近之人,老人的回答中并没有特指某一位红军战士,所指的乃是全体红军指战员,这又从侧面说明了军民的鱼水之情。当时红军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连吃败仗,百姓并没有因此而心生疑虑,反而是掏出自己为数不多的糊口粮食来支援如同儿女般的红军战士,路过的村庄仅有几位老人的景象也说明了成人乃至儿童都已参加了红军,这叫民心所向。

回过头来看,我们是否将这些革命精神、这些可贵的品质传承了下来?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牺牲的觉悟,那我们势必无畏险阻,自愿奋战于第一线,如同第34师只求党中央尽快过江一般,只为更好地完成工作。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中遵循我们基于租赁公司的信仰,我们就一定会从过去的阴霾中走出,整理心情,再启征程,哪怕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同老裁缝的前仆后继一般,全心投入以求博得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统一思想,如拳头般将十指紧握,如同村民夹道送粮般全员出力,就不会有什么困难能够阻碍我们。

加油吧,租赁人!

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篇3)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这句诗令我想到了《血战湘江》中一个个为国献身,坚定不催的英雄!

《血战湘江》主要讲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打的一次激烈的战争。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共产党与国民党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但是,因为博古和李德同志只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应用军事理论,没有实战经验,不了解战情,不听取他人意见,也不顾及战士们的身体,执意前进。渡过湘江后,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多么令人震惊的结果!

在这部电影中,令我感动的是老百姓为战士们献出自己的粮食,战士们开始时是全部拒绝的。可是我们的MAO不忍心拒绝,让战士们适当拿些粮食,但要留下银元。在战士们即将离开时,百姓们说:我们等你们回来过大年!这是多么殷切的希望,这是多么温暖的话语,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互相关心,团结一致!

还有许许多多令我不能忘怀的场景——一个个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倒下;一个个战士扛着极重的物品前进;一个个战士即使已经患病,却还在尽力干活。还有我们的MAO,把自己的药全部给了战士们,完全不顾及自己。这是多么顽强的毅力!这么多么令人惊叹的事迹!这是多么坚定的精神!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感受颇深。我深知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如今在总书记的领导下,生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中;享受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制度;因此我们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过着“住高楼、开汽车、穿新衣、吃大餐”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苦,说累呢?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没有!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跟以前比起来,简直幸福的太多了!我们不能对不起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美好生活,我们要加倍珍惜!在此同时,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祖国的栋梁之材,做一名有志气,有担当,有理想,有信念的热血青年!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来步入社会后,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我们是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中华民族的腾飞靠我们!

我们亮剑的时刻到了,我们要奋发图强,为国争光!相信我们的强国梦会早日实现!

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篇4)

“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湘江!”这是电影《血战湘江》中红军战士们铿锵有力的、以生命写下的誓言。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创作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被业内视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扛鼎之作、中国气派的战争大片。11月27日,该片在京首映。

82年前的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了毛主席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相比以往的战争题材影片,《血战湘江》实现了较大突破。湘江一战红军遭到重大损失,过去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较少触及,《血战湘江》使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影片非常有震撼力、有血性,大量战争场景真实惨烈,敌我双方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更突出了红军将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据介绍,影片共动用兵力7600余人次、群众3.5万余人次,使用炸药2吨多、油料83吨,力求真实还原当年的湘江血战。

饰演毛主席的王霙说,虽然他已经在很多部影视作品中出演过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毛主席,对他的各方面都很熟悉,但这次仍然与过去不一样。“这部影片中的毛主席是一个特别叱咤风云又经常无能为力的毛主席,也是一个忍辱负重、服从中央的毛主席,还是一个生活化、有血性、鲜活的毛主席。”他说,陈力导演在现场要求非常严格,一个姿态、形体甚至说话的逻辑重音她都会注意到,比如毛主席拄着拐杖走路的戏曾经拍了11条,骑马也不用替身,演员自己拍,以便找到最正确、最贴切的感觉。

饰演红34师师长陈树湘的保剑锋说,这是他参与过的最惨烈的一部电影,自己从没有想过会出演这样一个一直在枪林弹雨中的角色,在影片里开那么多次的枪,而且一直在奔跑着,带领战士们往前冲。“这个角色的核心就是4个字:忠诚坚定。这是个神圣而伟大的角色。”

“我们用生命拍了一部电影。拍完这部影片,我感到幸福、幸运,感到今天的生活都不一样了。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部电影,知道生命价值在哪儿,今天的幸福在哪儿。”她说。

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篇5)

周三中午,班里组织观看了《血战湘江》。早就听过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话流传在广西,而故事则来源于83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湘江战役。如果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大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悲壮的一幕,让人刻骨铭心。

周围的灯光暗了下来,随着电影帷幕的缓缓拉开,周围安静了下来。大家渐渐沉浸在电影中。敌军的飞机不断盘旋俯冲,机关枪对着正在过江的红军进行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染红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现场的气氛压抑,大家屏气凝神,没有一个人言语。湘江的水是红军的血,湘江的岸是红军的躯。宽阔的江面上,浓烈的硝烟里,一双双草鞋在前行。

满脸是泥是血的红军,还有誓要流尽最后一滴血来保卫大部队过江的决心!34师!老裁缝!影院里黑压压的气氛让人压抑,屏幕上充斥着红与黑,有几个女同学已经在低声抽泣了。这场战役打的太艰难了,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甚至有时候都没有话语权,有的只是信念和对一个人人格的魅力和敬仰。

影片到了最后,在四面八方的阻击战中,最后单独突出了陈树湘的届首阻击,战至最后,扯掉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这是历史事实,并不是什么艺术处理。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让人做到这一点?今天的我是做不到的。架浮桥的战士,明知道架了敌机就在头顶立即炸毁,还是要不停的向前搭建;阻击的师长,知道自己明显不敌还是义无反顾的刺刀冲锋;被机器砸断腿的战士宁愿自己滚下悬崖自杀也不愿拖累队友。

这就是热血,青春,理想与生命!

他们都是血肉之躯的超级英雄,在场的所有人都热血磅礴。大人物们和小人物们一起,构成了宏大而又悲伤的战争时空。在领略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为革命先烈的精神信念所感染。

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篇6)

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渡江战役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统一了全国。为今天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场重要的胜利背后,又是多少人用数十年时间挥洒汗血而得来的。《血战湘江》便讲述了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战士谱写的奋斗篇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这是公元前227年荆轲易水边的呐喊。时隔千余年后的第五次反围剿,由于李德,博古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转移。而身后的湘江恰似当年的易水,只是对岸不再是当年雄心壮志的燕王太子,而是无数渴望平等自由、盼望翻身做主的父老乡亲和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战士的英灵……红军伤亡惨重,但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的坚持与抗争下,红军终又重新回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上,开始了永载史册的长征……

从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英勇献生无不是大无畏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还有之后如飞夺卢定桥、孟良崮之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乃至最后决定性的渡江战役,正是这一次次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强大的党、强盛的国和美好的家。

无数先烈和平凡人的付出造就了现在这个美好的国家,人们享受着自由,和平与幸福。但总有少数分裂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各种卑劣手段企图分裂这个国家,推翻共产党,让先辈们的付出付诸东流,如台独之流。他们或是蛊惑人心宣传封建思想,或是武装暴乱制造恐慌,或是数典忘祖亲痛仇快,但他们们痴心妄想是不可能得逞的!做为祖国未来的年轻一代,我们应当常怀一颗爱国与感恩之心,坚决杜绝这类分裂行为。我们应该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同时还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为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美好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从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再到叙利亚,无数的历史事实在告诫我们幸福生活的获得来之不易。请允许我们大声的歌唱:"我和我的祖国永远都不能分割!″——祝祖国繁荣、昌盛!

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篇7)

在看完这部感人的革命电影后,我深刻感觉到:我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也接受了一次令人震撼的理想信念教育。

电影讲述了于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开始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于1934年12月1日强渡湘江。虽然只有几天的奋战,但中央红军为了粉碎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个个都拼了命地战斗。电影内容把湘江当做背景,塑造了以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左派指引的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与代价: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表现了红军三十四师官兵勇于牺牲,视死如归,拼尽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伟大精神。

在影片中。中央红军们用的是最低等的武器,和敌人的武器不堪对比。他们吃的全是一些粗糙的干粮,也吃过树皮和皮带。他们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红军们每天忍受着狂风的肆掠,忍受着恶劣天气对他们的“洗礼”。但他们仍然不畏惧,迎难而上。最后和敌人拼到只有一颗子弹,有很多勇敢的红军死在了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他们永远都履行着“誓死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最后,3万多红军成功西渡湘江,北上抗日。

在电影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其中有个片段最令我感动:当林家老四赶回部队后,得知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壮烈牺牲在战场上了,他虽然泪流满面,但仍然坚持要参加红军跟党走。其实不只他一人是这样,战场上有很多战士都把革命,把与敌人做斗争放在第一位,一心只为了革命成功,只为了打胜战,这是伟大的革命精神啊!在战场上,每个人的心都是系在一块儿的,每个人都是一心一意跟党走,每个人宁死不屈,直至牺牲。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后长征胜利的那一刻,多少中华儿女为此感动落泪,这属于中华的胜利归功与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啊!战争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实至名归的胜利!

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如今我们幸福的生活!“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我们给那些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们最好的报答,也是对新中国最好的报答!

小学血战湘江观后感4篇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写下来的文章,观后感是真情实感下的产物,不可弄虚作假。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整理了以下的“《小学血战湘江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1

周三中午,班里组织观看了《血战湘江》。早就听过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话流传在广西,而故事则来源于83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湘江战役。如果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大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悲壮的一幕,让人刻骨铭心。

周围的灯光暗了下来,随着电影帷幕的缓缓拉开,周围安静了下来。大家渐渐沉浸在电影中。敌军的飞机不断盘旋俯冲,机关枪对着正在过江的红军进行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染红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现场的气氛压抑,大家屏气凝神,没有一个人言语。湘江的水是红军的血,湘江的岸是红军的躯。宽阔的江面上,浓烈的硝烟里,一双双草鞋在前行。

满脸是泥是血的红军,还有誓要流尽最后一滴血来保卫大部队过江的决心!34师!老裁缝!影院里黑压压的气氛让人压抑,屏幕上充斥着红与黑,有几个女同学已经在低声抽泣了。这场战役打的太艰难了,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甚至有时候都没有话语权,有的只是信念和对一个人人格的魅力和敬仰。

影片到了最后,在四面八方的阻击战中,最后单独突出了陈树湘的届首阻击,战至最后,扯掉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这是历史事实,并不是什么艺术处理。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让人做到这一点?今天的我是做不到的。架浮桥的战士,明知道架了敌机就在头顶立即炸毁,还是要不停的向前搭建;阻击的师长,知道自己明显不敌还是义无反顾的刺刀冲锋;被机器砸断腿的战士宁愿自己滚下悬崖自杀也不愿拖累队友。

这就是热血,青春,理想与生命!

他们都是血肉之躯的超级英雄,在场的所有人都热血磅礴。大人物们和小人物们一起,构成了宏大而又悲伤的战争时空。在领略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为革命先烈的精神信念所感染。

小学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2

我观看了《血战湘江》这部电影,心潮像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的是1934年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国民党可恶之极,连村里的一个人都不放过,把一位快临产的孕妇,用刀刺死,还把房子烧了。我看得血脉贲张,国民党简直是魔鬼。

电影中的战士们很英勇。红一军团长李天佑,为了等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大军来支援,全力把国民党部队引至枫树脚。当敌人距离我军不到1000米时,队长李天佑下令:“必须给我把敌人堵截在枫树脚之外”。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血流成河,但毫不退缩。这让我想起《战狼》里的冷锋和红巾军打仗的情景。他身受重伤,但坚持战斗。在他休息时刻,红巾军突然进攻。冷锋机智地把钩子钩在坦克底下,当坦克往前开时,就起来被倒钩。最后展开决战,冷锋用胸前的子弹刺中敌人的太阳穴,一命呜呼。

我想:以前不知道爱国,现在,看了这部电影,我懂得了必须得努力学习,学到真本领,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造得更加强大。

小学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3

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了爱国教育影片《血战湘江》,影片反映了红军突破国民党层层包围和打击,在困难和生死面前临危不惧,冒着生死线抢渡湘江,以少胜多转战下一个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历史事迹。

因此深刻体会到:

1.信念决定做事的态度。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无任何通讯工具的时代,深山里好多战士十几岁,没见过红军,更没见过毛主席,只是听说这是一支救苦救难的队伍叫“红军”,只是听说有个毛主席领导的,跟着他就能过上好日子,就要追随着这支队伍,再苦再艰难也要冒着生命危险不为牺牲加入红军,共产党人就是靠着这种信念,打下了江山,解放了全中国。在今天发展复兴的年代,共产党人就是靠着不忘初心的信念,越来越发展壮大我们的国家和实力。

2.电影中出现台词最多的就是:“是!服从命令!”军令如山,这就是我党和军队的铁的纪律,是一步步走向胜利的保障,这是一个集体、团队必须的执行力,战斗力,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是我党一贯贯彻的作风。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的国家管理模式,是我们治国之本,治企之道。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外国洋顾问指挥纸上谈兵,照本宣科,把外国的作战经验搬到中国,导致战争失败,损失惨烈,而且牺牲了2万多红军,惨痛的教训。最后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知己知彼,力挽狂澜,扭转了局面,成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大战役,最后部队成功顺利的转移。成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点。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功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而且中国特色的发展速度被世界认可。

4.舍弃小我,顾全大局。伤员为了不拖累战友,自己从担架上滚下山崖,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证大部队顺利前行,保证将士们的性命,保存实力,多少这样无名的红军战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和平发展的年代。一切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和平年代,困难面前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的,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

5.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场上,不论是军团长,政委战斗在一线和士兵一起,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是第一个冲锋在前享受在后的将士。我们党的干部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廉政清正,做人民的公仆。

革命先烈不畏艰险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领导,捍卫共产主义理念,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感叹祖国和平发展的今天,更加感叹祖国的强大,更加敬仰英烈们的高尚伟大。作为一名党员更加深刻领会到神父的责任和使命,更加坚定了爱岗爱企业振兴企业的信心。

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简单朴实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在受歧视压迫。随着新中国成立68年了,百姓不仅过上了好日子,如今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百姓进入了小康生活时代,进入了汽车时代、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当今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实力令世界刮目相看,经济飞速增长,国防和军事力量雄厚已经成为军事大国。

中国铁路建设者发扬老一辈先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宏伟目标,中国正朝着老一辈革命家开拓的宏伟之路向前迈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告慰先烈们的英灵,共创国家建设发展复兴之伟。

小学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4

11月30日,能科达党支部组织观看了红色影片《血战湘江》,讲述的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强渡湘江以保存我军实力,红五军第34师牺牲了绝大多数兵力以掩护党中央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往事。

依稀记得高中时学过遵义会议的意义,一是结束了王明左的错误,二是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三是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我当时无法从文字中真正感受到这次会议的迫切需要,这次观影也是抱着困扰多年的疑问,来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的危急关头。

假如你知道这次上阵必死无疑,你还会拿起枪吗?

为保证党中央顺利撤离,红五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临危受命,带领全体将士奔赴枫树脚,与较之十倍兵力的国民党追剿军战斗。明知此去有死无生,全军将士从上至下没有任何异议,甚至还争相报名加入守军,来掩护兄弟们的撤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对党忠诚啊!他们没有亲人吗?没有爱人没有子女吗?人都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怎能无情?但他们在面对自己生命和国仇家恨之间的决择时,都义无反顾地选了后者,说明他们的思想已上升至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完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血性男儿的英雄气概。34师将士倒在血坑里,溅起的血花化作一朵朵生命之花,仿佛穿越了时空,时隔84年再次映在中华儿女的心间,这叫牺牲。

假如你的三个儿子都为革命牺牲了,你还会把最后一个儿子交给红军吗?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将父子排为五伦之首,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告诫自己的后代:“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无不彰显父子人伦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影片中,一名年轻团长牺牲后留下了一顶灰色的军帽,这顶军帽被送到了毛主席身边的老裁缝手上,老裁缝掏出怀里的另一顶军帽,比了比后,将两顶军帽都收入了怀中,什么也没说,加紧脚步继续赶路。其实,老裁缝怀中的那顶军帽是他大儿子牺牲时留下的,这次牺牲的那名团长是他的二儿子,三儿子与自己同军,四儿子刚成年,也在军队中跟着一起走,还未被红军编入。一父四子共参军,如同当代杨家将,就连毛主席都在苦口婆心地劝老裁缝别让四儿子参军,为他们家留后,可老裁缝还是坚定让第四个儿子随军打仗。在湘江边上,离胜利仅一步之遥,老三架着机枪在向如飞蝗一般的飞机扫射,立争为党中央过江赢得时间,抬机枪的士兵已经中弹,口吐鲜血,情况危急。老裁缝见状立刻奔上去换下奄奄一息的战士,他虽然被机枪的后座力震得浑身骨骼欲碎,却依旧咬牙坚持。最后,一轮轰炸过来,硝烟四起,尘埃落定后,老裁缝已倒在了地上,老三在弥留之际爬到父亲身边,将他的军帽戴正后也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最后随着34师征战枫树脚的老四在遵义找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将老裁缝为老四早已做好的一套军装亲手交给了他,老四眼含热泪,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红军。父子五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这叫信仰。

假如你支持的政党一路惨败,你还会支持他吗?

片中毛主席率领的二纵在路过一个村子时,村民们家家户户站在门口送粮食,战士们饿着肚子却捂紧口袋,快速前进。直到毛主席发话,可以用银元买下乡亲们的粮食,大家才纷纷掏出银元换粮食。当时苏区外流通的银元价值不菲,战士们却毫不计较,一把银元换一个地瓜。离开时,毛主席一边赶路一边背对着乡亲们说了一句:“乡亲们,我们打了败仗要离开了,真对不住大家。”一位老人坚定的回答道:“没关系,我们等你们回来过大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团聚节日,即使是在战争年代,也为百姓所期盼。而过年之时,团聚在一起的人必须是自己最亲近之人,老人的回答中并没有特指某一位红军战士,所指的乃是全体红军指战员,这又从侧面说明了军民的鱼水之情。当时红军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连吃败仗,百姓并没有因此而心生疑虑,反而是掏出自己为数不多的糊口粮食来支援如同儿女般的红军战士,路过的村庄仅有几位老人的景象也说明了成人乃至儿童都已参加了红军,这叫民心所向。

回过头来看,我们是否将这些革命精神、这些可贵的品质传承了下来?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牺牲的觉悟,那我们势必无畏险阻,自愿奋战于第一线,如同第34师只求党中央尽快过江一般,只为更好地完成工作。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中遵循我们基于租赁公司的信仰,我们就一定会从过去的阴霾中走出,整理心情,再启征程,哪怕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同老裁缝的前仆后继一般,全心投入以求博得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统一思想,如拳头般将十指紧握,如同村民夹道送粮般全员出力,就不会有什么困难能够阻碍我们。

加油吧,租赁人!

血战湘江观后感(合集7篇)


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读者有所感悟的观后感呢?如果你感到内心所积压的感受无法得到释放,那么不妨尝试写下一篇观后感。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方面,观后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一篇好的观后感,你可以清楚地描述你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受以及所获得的启示。笔者向你推荐这篇名为“血战湘江观后感”观后感,相信它一定会让你有所启发。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参考和帮助,别忘了收藏哦!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1)

根据党支部活动安排,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认真观看了《血战湘江》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是对湘江战役最真实的写照。看过《血战湘江》之后,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坚韧的将士,克服所有的困难,只有永不放弃,所有的理想才能实现。

让人感触颇深的是在电影中被无数战士反复嘶吼的一句话“坚决执行命令!”话虽简短,在漫天炮火的掩盖下依然是铿锵有力,中国红军誓死捍卫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勇气,似是能从屏幕上喷薄而出让人热血沸腾。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主角,写出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生。二纵队被辎重砸的双腿骨折的战士钟顺,为不拖累大部队行军,决然地从山崖滚落;从古田就跟着毛主席闹革命的林裁缝,为保护大部队过江和他三儿子共同举起机枪作战最终长眠湘江;在枫树脚英勇抗战的十八团,打到最后一个人依然没有放弃阵地;赶去枫树脚支援的春伢子带领三十四师守住了枫树脚,掩护了大部队过江,7000客家兄弟却只剩下了3000……这样的事件充斥在战争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战士有着如铁的意志,如钢的执行力,正是他们用鲜血拼搏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

二、明智的领导,决定正确的道路,只有方向正确,所有的努力才有意义。

一个党派的伟大不仅仅取决于将士们英勇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中学的历史课上曾经了解了一些李德、博古的左倾冒险主义思想,但是看完电影让我感触更加的深刻。李德纸上谈兵,坚持用僵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去指导前线的战士们死守,执意让战士们负缁前行,而博古不切实际的一味附和,盲目的跟从更是加剧了红军的伤亡。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多次谏言,他们却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不考虑实际的国情一味的照搬苏联的成功经验,最后白白牺牲了无数战士的鲜血。直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被正式采用,中国共产党才从惨胜走向真正的胜利,但是代价却是无数战士的骨血。由此可见领导人的正确的决策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性,但是我们的领导成员也不能盲目崇拜随意附和,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做出最科学有效的决策,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是随随便便的复制粘贴。

三、优秀的团队,团结所有的力量,只有人心所向,所有的目标才能达成。

一个党派只有道路正确,才能得到人民最真实的拥护。影片中最真实的不只有漫天的炮火还有人们最真实细腻的情感。在二纵队负缁前行的路上路过镇上,无数的乡民们自发的站在路边拿出粮食补给,而红军战士们却能坚守底线不白拿群众一针一线,直到最终毛泽东同志下令用银元换取粮食;国民党逃兵虎娃,最终却为了保卫中国红军倒在了最前沿的阵地。反观国民党军队,蒋介石指挥时包藏私心,只想利用战争削弱没有完全归顺的下属们的兵力,而前线的何健军队更是被红军吓破胆子,开始出现大量的逃兵,最后不得不许以重利才得以坚持。一边是民心所向,一面是包藏私心,军心涣散,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如何其实早已注定。

作为一名法院干警、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革命先辈和先进为榜样,忠诚履职,切实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把爱国热情化为动力,深化革命精神认识,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2)

诚心论,鄙人对国产主旋律战争电影一直抱着只要有,就去看看的恻隐之心,一直是不抛弃,不放弃,一直有一个将心向明月的态度,都是希望,有一天中国主旋律电影,尤其是主旋律战争电影能有点进步,可惜,我错了,错了这么多年。

由于排片太少,昨夜,不得不跑到偏远的南苑附近的金逸影城,看了22:40的晚场,从一坐下,看到开场的架势,我就知道完了,但坚持看了下去,直到最后,真是彻底地寒心,不由地在心里说道:中国主旋律电影啊!我一直给你机会,可是你自己太不争气了!

我并不像许多人那样,因为反感内战而讨厌这样的电影,相反我倒是觉得能把内战拍好,那是真需要功力的,拍内战要表现什么?是所谓信仰吗?我认为不完全是,因为信仰是这个世界上最说不清的东西;是喋喋不休地再去说我们对,人家错吗?我也认为不完全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与错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简单关系;还是继续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吗?我还认为不完全是,因为时间会改变一切,那时的因未必真的就完全是现在的果。

那么,这种电影我们期待看到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能尽量回到那段真实的历史当中去,寻找真正可信的故事,寻找真正闪现人性光辉的人物。他们说的话,不该是今天我们按意识形态修葺过的,他们的行为也不是我们按既定结果去编造的。

我们应该向美国电影看一点齐,人家也拍内战,但人家向来不天天吼着我们自己多么正确,对方是多么邪恶,而是在内战中发现人的真实伟大的故事。比如《乱世佳人》、《众神与将军》、《葛底斯堡战役》(盖兹堡战役)、《光荣战役》、《林肯》等等,这些表现美国南北战争的影片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没有声嘶力竭的.非要站在哪一方,而是对所谓战争的“北方佬”或者“南方佬”都是很平等的视角和情感。至于最后,人物继续选择无关南北地,自由地、艰难地活着,还是选择站到哪一方,那是随着历史潮流,小人物不得已的一种选择,比如为北方军打仗,战胜后可以给多少土地或者给多少金币,战后他们会理直气壮的去找战胜当局兑现。最终,重要的是表现在残酷的战争中,普通的每一个人是怎么穿越生死,是怎么坚忍地活下来的,离散的亲人们是怎么团聚的,久别的故土,最终是怎么重新拥抱的?就像郝思嘉那样历尽劫波,重归故里。

真实的历史,真实的那时的世界,底层的老百姓们真有那种能力,就是天生能识别哪一方坏,哪一方好吗?天生有那种界限分明的所谓阶级感情,生来就知道该跟谁作对,该跟谁走?不可能!解放初期的电影或舞台创作,可以,也必须那么表现,或者八十年代以前,再或者新世纪以前,也还可以那么一厢情愿地表现。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讲点让人可信又感动的故事,还一如既往地那么表现,就只能是找恶心了。不管哪里来的资金,官方的,还是民营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继续这么拍摄这样的电影,就是极大的浪费,因为拍出来,除了让观众漠视、鄙视和嘲笑,似乎别无二用了。

如果能换一个思维,仅仅是换个思维,并不改变意识形态的方向和价值,这部影片也是可以拍得可看一些的,远的学美国八十年前的《乱世佳人》,近的学学《血战钢锯岭》。坦白地说,我们中国电影似乎还不懂得去寻找真正有人性价值的故事,我们只会如从前小学生作文一样用“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用这些体制化的方法去拍电影,结果只能越来越讨嫌。难怪曹禺先生认为他的黄金创作时间,仅仅属于1933至1942,这期间,《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此后54年,他再无伟大的作品问世。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3)

7月1日,我和同事一起在牡丹江电影院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电影场面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让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和深刻认识。

当看到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为了确保中央纵队渡江,高声怒吼着“死守第一道防线”时,我被他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打动了;当看到毛主席不顾伤病,将自己的药给了其他的红军战士时,我被他爱兵如子的无私精神感动了;当看到裁缝老林和他的大儿子,毅然用双手举起了机枪而壮烈牺牲时,我被他们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感动了;当看到红军战士子弹打光之后,用血肉之躯继续与敌军展开殊死决战时,我被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动了。红军将士们满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在“誓死保护党中央”的坚强意志下,紧密团结,顽强战斗,指挥员前一个倒下了,下一位立即补上,继续指挥战斗,红军战士前一批倒下了,后一批继续向前冲,正是这些钢铁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摧毁了几倍于红军的国民党部队一次次进攻,有力牵制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掩护了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及时渡过了湘江,艰难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红军长征的战略胜利。

电影中还重点刻画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倾”思想的错误,李德同志一味纸上谈兵,僵化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和军事理论,不懂得中国国情和战争形势,听不进的意见,也不顾及红军战士的血肉之躯,执意负辎前进,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四次反围剿的惨痛损失,党中央及时总结了教训,纠正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倾”路线,接受了毛主席关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情相结合的正确革命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由此让我联想到现在,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直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改革开放,锐意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正在一步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部电影中,我还看到了一个感人的细节,当沿途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粮时,红军战士开始一概拒绝,毛主席不忍心辜负老乡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给老乡们留下银元。这就是老百姓的战士,这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红军,中央红军当年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民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观影结束后,心中感慨万千,那些红军战士们很多和我的年龄相当,但他们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都让我万分敬佩,现今的美好和平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在加倍珍惜的同时,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4)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校组织大家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从这部电影中,我们接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一次令人震撼的理想信念教育。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性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湘江血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在此血战中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况惨烈,损失惊人!影片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教训,生动表现了以红五军34师为代表的红军将士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大无畏精神。

观看影片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湘江之战,中央红军8万多人被50多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可谓大敌当前,兵临绝境,险象环生。然而,信念如磐,血肉似钢,红军战士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持誓与阵地共存亡;信念如磐,血肉似钢,红军各级指战员在面对李德和博古同志错误指挥时,仍然坚决执行命令;信念如磐,血肉似钢,陈树湘师长在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时,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捐躯疆场;信念如磐,血肉似钢,林裁缝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当林家老四赶回部队后,得知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壮烈牺牲,他虽然泪流满面,但仍然坚持要参加红军跟党走!林裁缝和四个儿子无疑是优秀红军战士中的典型代表,正是有他们这样的无数好男儿以血肉之躯,凝成了钢铁“红流”,赴汤蹈火,勇往直前……才使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信念如磐,血肉似钢。血战湘江,红旗高扬!《血战湘江》让我认识到学习红军先烈们的光辉历史,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一心一意跟党走,并为追寻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影片和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照亮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必将照亮伟大的民族复兴梦、世纪强国梦!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5)

湘江战役是我国工农红军长征前最惨烈,最令人心痛的一场血战,无数铁骨铮铮的革命先烈在李德、博古的错误左倾下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军训期间,我们也通过《血战湘江》深切地感受这次战役的悲壮。电影的起源是在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次反围剿成功后,在博古、李德的错误左倾下,红军开展了第五次反围剿,主要目的是红军保护毛泽东和中央过湘江。

电影在飞速的闪过:毛主席的一次次战略提议被拒绝,李德的一次次高傲的错误指挥,湘江浮桥的一遍遍重建,国军轰炸机的一次次投弹,一道道鲜血筑成的战壕,一把把沾满鲜血的刺刀……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林家一父四子共参军,如同杨家将,就连毛主席都在苦口婆心地劝老裁缝别让四儿子参军,为他们家留后,可老裁缝还是坚定让第四个儿子随军打仗。在湘江边上,离胜利仅一步之遥,老三架着机枪在吐如飞蝗一般的飞机扫射,立争为党中夬过江赢得时间,抧机枪的士兵已绉中弹,口吏鲜血,情况危急。老裁缝见状立刻奔上去换下奄奄一息的战士,他虽然被机枪的后座力震得浑身骨骼欲碎,却依旧咬牙坚持。最后,一轮轰炸过来,硝烟四起,尘埃落定后,老裁缝已倒在了地上,老三在弡留之际爬到父亲身边,将他的军帽戴正后也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最后随着34师征戓枫树脚的老四在遵义找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将老裁缝为老四早已做好的一套军装亲手交给了他,老四眼吨热泪,义无反顼地参加了红军。父子五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这叨信仰。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正是这些舍身为民的铁血军人,才会有现在的和平盛世。历史已然成为过去,感谢《血战湘江》这部影片给我们我们记忆深处留下印记,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时代,而是生活在鲜血筑成的新中国。在往后的日子里,撸起袖子加油干或许就是对先烈门最好的敬礼吧……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6)

电影《血战湘江》讲述了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开始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于1934年12月1日强渡湘江。虽然只有几天的奋战,但中央红军为了粉碎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个个都拼了命地战斗。电影内容把湘江当做背景,塑造了以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左派指引的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与代价: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表现了红军三十四师官兵勇于牺牲,视死如归,拼尽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伟大精神。

在影片中,中央红军们用的是最差的武器,和敌人的长枪大炮根本不能比。他们吃的是粗糙的干粮,他们穿的是破烂的衣服,每天忍受着恶劣天气对他们的“洗礼”。但他们全然不畏惧,迎难而上,向死而生和敌人拼到剩下最后一颗子弹。很多红军倒在了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他们履行着“誓死为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最后,3万多红军成功渡过湘江。

在电影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其中有个片段最令我感动:当林家老四赶回部队后得知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壮烈牺牲在战场上了,他虽然泪流满面,但仍然坚持要参加红军跟党走。其实不只他一人是这样,战场上有很多红军战士都把革命,把与敌人做斗争放在第一位,一心只为了革命成功,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这是伟大的革命精神。在战场上,每个人的心都是系在一块儿的,每个人都是一心一意跟党走,每个人都宁死不屈,不畏牺牲。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长征胜利的那一刻,让人心生感动。这胜利归功于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战争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如今我们幸福的生活。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7)

历史上,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战场从雷口关血战,到新圩争夺战、再到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大小战役已经多得数不清了。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抗日战士都无惧生死,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子孙后代的美好生活而奋战。如果这些牺牲的战士泉下有知,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强大,我想他们会感到欣慰吧。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小编对有些画面印象特别的深刻。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要说这个是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可怕,那就是死亡了。但是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最坚强的人民。在国家解放与人民安康的面前死亡对于抗日战士来说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他们用他们的生命换回了祖国的未来与明天,我们年轻人生长和平时代,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残忍。但是如果你设想一下,如果你回到那个年代,你会将生死置之度外吗?

2017年七一建党节就要来临,小编知道对于建党节年轻人是没有多大的感觉的,但是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小编希望你们能够感恩,能够在心里面缅怀一下哪些为战争胜利而牺牲的老兵。

老干部《血战湘江》观后感


电影《血战湘江》的思考

退休干部 唐桂华

《血战湘江》会给人们许多深刻的思考。我们退休后老同志思考什么?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这句话含义很深刻。我们怎么做才算不离党?我们做些什么才算不褪色?

当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算继承了先烈们的遗志?党号召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怎么做才算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应该践行这一理想,努力选择适应老同志特点的工作去为党旗增辉,去回答党和先烈们,这是对他们的最好回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今天的幸福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的。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报答他们。

“传承红色基因”,对下一代进行党史、国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我们老同志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拿起笔来,撰写党、祖国、先烈的事迹。我们要组织起来,到学校、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去宣讲。让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代代相传,使先烈们的血不能白流。让中华民族魂永远涌动在我们的血脉中。

让我们点燃起“砥砺前行”的火把,高高举起,让它燃烧得更旺,然后交给下一代!

缅怀《血战湘江》壮烈牺牲的全体勇士

东三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书记 胡国军

忘死舍生剿匪狂,

一腔碧血染湘江。

功高日月垂千古,

留得英名万古芳。

哀思无限祭先贤,

含泪疾书怀念篇。

盛碗清泉当美酒,

敬迎英烈降尘凡。

一部闪烁理想信仰精神的悲壮史诗

老干部网络宣传研究会 李吉华

3月22日上午,作为党日活动,市委老干部局、市离退休干部党工委组织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血战湘江》。此片以长征初期湘江战役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大无畏精神。影片再现历史,恢宏悲壮,惨烈震撼,直击人心。

影片中,一组组血流成河震撼人心的悲壮画面,一段段父子同战疆场曲折真实的故事,一声声“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铮铮誓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仰和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情系天下心系苍生的博大胸怀,让我们目睹了官兵一致同甘苦、军民雨水交融的革命情分,让我们感受到了“硬博万夫勇、硬防怒冲冠、硬守宁断肠、硬渡断激流”惊心动魄血与火的场景。5万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顶着枪林弹雨,迎着燃烧的战旗,发出军人的呐喊,用生命开辟了一条为党中央渡过湘江的通道,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这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的悲壮颂歌在我党的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永恒地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史册。让我们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信,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今天,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感恩缔造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们,感恩那些为这份和平献出生命的英烈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的绝对权威。要坚定理想,坚守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革命传统。在余生继续为党的事业助力加油,奉献余热,以实际行动实现入党誓言!

观看《血战湘江》影片有感

河南街道曙光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

高玉先

今天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党员来到岭西亚东电影院。在市委老干部局肖局长一班人的引领下,工作人员精心安排下,参加了市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观看了《血战湘江》红色影片。虽然时间仅仅是一上午,但意义重大,深受教育,深受感动,受益匪浅,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振撼!

我是一名入党49年,离开工作岗位10年的退休干部,今天还能再一次光荣上岗参加活动,这是我们广大离退休党员一贯最为重视和期盼的政治生活,也是党组织对我们的厚爱。

亲眼目睹了《血战湘江》战场的战火纷飞,血雨腥风一幕幕,看到了无数红军战士身背重器,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在外敌面前,他们顶天立地,不屈不挠,血战到底,视死如归,在腥风血雨的残酷斗争中,他们不动摇,不屈服,不打败侵略者绝不罢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先驱和脊梁。完全彰显了中国人的英雄气概和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精神。这血性、这气概、这铁骨将气贯长虹,永存人问。将永六之激励我们,激励后人。

这不是一次看电影和一次普通的活动,这是一场传承国魂的党性教育课。再一次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先烈的遗志和优良传统,发挥余热。

在新的一年里,不断学习,开拓思路,时时刻刻把做好一名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与担当,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干部局和离退休党工委交给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色,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再添光彩!

血战湘江观后感600字


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唤起了中华儿女救国救亡、反抗侵略的意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科学指引。

遥想当年,旧国已破,新国未立。幸得有识之士,以领袖远见,立新革命党率领亿万军民于破碎山河,血流尽,立救国存亡之志。以大智慧带领新生革命党完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崎岖小路走上光明坦途。

天安门上庄严宣告,破碎但新生的国家终于诞生,百年屈辱的以彻底洗刷,几千年的三座大山彻底被推翻,中华民族重新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待建设得新生政权,破碎家国得以喘息。

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和清算了六零年代近十年的左倾错误路线,挽救党和国家于亡党亡国的历史危机。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捍卫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下的国家基石。同时确立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并以两个基本点为根本路线,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借着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的开展,重新激发了党和国家,干部群众大胆开展经济建设热情。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时代的目光洞见和自我使命担当,立足于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契机,赢得了现行标准下全国脱贫的攻坚战。扎实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打好了更好的基础,指明了新的正确方向。

自1840年起,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民族英雄、劳动楷模、社会主义建设者以鲜血和汗水筑城了当今的大好河山永固。

从古到今,从近代到当代,上下同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民族之魂为牵引,以自立自强为动力,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姿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必将完成新时代和自我赋予的民族复兴,自我超越的伟大使命!

观后感血战湘江900字系列11篇


观看优秀的作品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我们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写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如何为自己撰写作品观后感提供灵感呢?下面是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观后感血战湘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观后感血战湘江(篇1)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

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的向前走,当歌声想起的那一刻,我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为了信仰,他们中的多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啊,但他们却走得义无反顾。

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为了确保中央纵队渡江,高声怒吼着“死守第一道防线”!我被这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震撼了;毛主席不顾伤病,将自己的药给了其他红军战士,我被他爱兵如子的无私精神感动了;裁缝老林和他的大儿子,毅然用双手举起机枪支座而壮烈牺牲时,我被他们奋不顾身的精神感动了;红军战士子弹打光,用血肉之躯与敌军展开殊死决战时,我被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动了。红军战士满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坚定信念,在“誓死保护党中央”的坚强意志下,紧密团结,顽强战斗,指挥员前一个倒下,后一个立即补上,继续指挥战斗。

《血战湘江》,让我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观后感血战湘江(篇2)

为纪念建党98周年,校医院党总支号召每个党员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电影场面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让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和深刻认识。

红军的故事有的感人至深,有的让人动容

老兵林裁缝家里的四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红军战士一针一线的缝军装,为红军缝了一辈子的军装。主席和林裁缝的对话,不仅把领导人对战士的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展现出了红军战士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林裁缝的儿子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在中弹后还不忘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红军师长陈树湘,带领全师官兵奋战在掩护红军撤退的第一线,英勇就义、誓死不当俘虏。当他身受重伤、肠子流出时,竟亲手扯断肠子,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

当沿途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粮时,红军战士开始一概拒绝,毛不忍心辜负老乡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给老乡们留下银元。这就是老百姓的战士,这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红军,中央红军当年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民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这一幕幕故事,无不让人动容。感动于“林裁缝”、“陈师长”这些普通红军战士中不平凡的举动,感动于红军战士中家国大义面前的政治信仰,感动于同志呼吁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留下银元换取老百姓食物和礼物”的为民情怀。

红军的对话有的激动人心,有的让人深思

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些话语给我极大的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这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博古、李德只知纸上谈兵,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毛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毛质疑李德、博古的决策,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这些对话,揭示了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这些对话让我不由得深思:到底是什么促使这些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奋战在革命前线?到底是什么促使历时两年多、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完满完成?也许,这便是信仰的力量。正是心中有了对政治立场的坚定之情、对心中信仰的虔诚之心,他们才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老前辈、老先烈,他们在那个苦难的年代,经过了多少的战斗,献出了多少年轻的生命。在现在没有战争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从自己做起,做好自己的工作,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我们更要团结在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念,为我们的国家今后更加昌盛做点事。

观后感血战湘江(篇3)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烙印,湘江战役注定被历史铭记,它反映了老一辈的革命先烈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险,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的拼搏奉献精神。

血战湘江是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损失最惨重的一次。革命是需要随时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的,这是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但是不应该是盲目的、无谓的的流血牺牲,需要有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单凭一腔热血,可能会处于无比凶险的境地,最终丧失前途和希望。作为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勇气和智慧。事实证明,经过了28年艰苦卓越的战争和流血牺牲,新中国诞生了,我们的党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考验,突破三座大山,赢得了人民得到解放。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正是湘江战役,让我们年轻的党认识到了毛主席的正确路线,才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从此我党才走向成熟。

时至今日,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要不忘先辈们的初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以引领时代潮流的改革智慧,争创新时代中国繁荣富强。

观后感血战湘江(篇4)

今天,我观看了一场影片《血战湘江》,“哪怕经历人间湘江!”这是红军战士们铿锵有力,以生命写下的誓言。经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军战士们那勇敢而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这部影片是讲述了82年前的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战士在兴安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渡过湘江。但是红军战士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这么惨重的代价真令我们悲哀。

这部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乡亲们去送东西给红军战士们吃,还说等他们回来过大年。但是却牺牲了这么多人。这一个镜头是令人感动,也是令我流泪了。

我非常敬佩那些红军战士们,他们不怕牺牲的与日本鬼子拼命,他们吃的是干粮,而且睡也没睡好,就只能休息几小时就又要与日本鬼子打起来,我们的红军战士就算敌人开着坦克来攻击红军战士们,但他们都不会怕死而半途而废,而是把命都搭上去了。

看着他们战争的场面,看着他们一个个被敌人攻击的场面,那鲜血……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有美食吃,有衣服穿,还有漂亮的房子住,而红军们呢,整天为了战争而奋斗。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后要报答祖国,报答父母。

观看完《血战湘江》后,我感到那伟大的战士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艰苦卓绝的集中体现,增强了我们对唯心的高度自信。

观后感血战湘江(篇5)

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现场一片肃穆,所有同志正襟危坐,被影片深深感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是对湘江战役最真实的写照。当我们看完电影,在感叹战争残酷之余,更体会到今天的幸福来的多么不易。我们这一代人还有许多硬仗要打,时刻需要我们航空人把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摆在首位,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新时代的航空人要继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唯如此,才能告慰先烈英灵、不负时代重托!

今天,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汲取奋进的力量,更好地前行。革命的道路无比艰辛,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是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争取而来的。作为航空人我们要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时刻牢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使命,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决心,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不负青春、不负年华。

观后感血战湘江(篇6)

绛紫色天幕下踽踽前行的几匹战马,后面的青蓝身影,面前的绿水夹带着丝丝红色,被群山包围。密林间,染着一路斑驳。……

红军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走过万千大山,走出了新中国的历史大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共产党再也合适不过了。红军穿着磨出洞的布鞋,吃粗麻袋里装的干粮,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还要随时躲避轰炸机的袭击,但是没有人叫苦,没有人逃跑,因为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信念:他们走的每一步路都在通向革命的胜利;他们受的每一次袭击,都在消耗敌军的弹药;他们背的每一斤辎重,都会给目的地的老百姓带去更好的生活。

看《血战湘江》,为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震撼:为了老乡能有口饭吃,为了家乡的母亲过上好日子,为了毛主席,为了革命,为了共产党。历史是无情的,它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最关键的位置,放上两个不合适的人。湘江山水也是无情的,它吞噬埋葬了多少英雄先烈,纵横多少虎狼豺豹。然而天道无情人有情,纵然沧海桑田,那血雨中屹立不倒的冲锋号角,赤子丹心,依旧亢然高歌。

新时代的我们,要学习历史,不忘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未来。

观后感血战湘江(篇7)

近日,我观看了《血战湘江》,感触良多。

《血战湘江》讲述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被迫长征期间强渡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故事。影片中,红军由于李德、博古的严重左倾错误,走上险路。红军纵队最终在各个红军军团的保护下渡过湘江。其中红军在枫树脚以死拖敌、红军34师基本全军覆没、百姓主动赠送红军粮食和一个又一个红军倒在血河中的情节让人感动;红军红五师师长李天佑和师长陈树湘的英勇抗敌、毛泽东将药物多次赠与战士、周恩来下令丢弃辎重强渡、林家老四在得知父兄皆死于战争中却仍毅然加入红军、遵义会议等情节也激动人心。

在这部电影中,有几个人物是值得关注的。先是李德,他自傲,听不进他人的建议,纸上谈兵,让许多战士死于他的错误决策,在遵义会议上还拍案走人,是典型的死不悔改之辈;然后是毛泽东,他清晰地判断出己方决策的失误,勇于质疑高层,遭怒斥后不利用人际关系夺权,忍气吞声,用实际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最终在遵义会上和平地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集中纠正了博古、李德决策上左的错误,成功地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表现出了一位领袖应有的智慧与手段还有观念;接着是彭德怀,他虽然也明白高层的决策有误,但急于立刻纠正,耐不住性子,手段和头脑与一位领袖有着大的差距,也透露出了他对毛泽东的信任性;最后是博古,他年少有为,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三人团的一员,但却盲目相信李德的决策,缺乏主见,最终与李德酿成大错,但他知错能改,听得进他人的意见,还有几度领袖风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怎会没遇到过于此有几分相像的事呢?我们的老师、长官、上司就没有犯错的时候吗?可我们真的能做到向他们提出质疑,组织纠正吗?往往是不能的,像毛主席那样解决的更是少之又少。从这部影片中我也明白了,只有勇于提出质疑,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多次交涉,最终解决问题,才能让内部真正的和谐,让一个组织变得更加优秀。

这就是我的感触,希望大家也能观看此部电影。

观后感血战湘江(篇8)

在我党建党__年之际,我县组织部组织大家观看电影《血战湘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也是一次令人震撼的理想信念教育。

影片讲述了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伟大历史。湘江之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随后,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影片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以红军34师为代表的红军将士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大无畏精神。

观看影片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湘江之战,中央红军8万多人被50多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可谓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战士就不可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守在战斗一线;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各级指战员就不会对在面对李德和博古同志错误指挥时,仍然坚决执行命令;没有坚定的信念,陈树湘师长就不会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直至牺牲。没有坚定的信念,二纵队的官兵就不会在没有得到命令前,不放弃任何一件物资,用生命保障“辎重”安全;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就不会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当林家老四赶回部队后,得知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壮烈牺牲,他虽然泪流满面,但仍然坚持要参加红军跟党走。

《血战湘江》让我认识到学习红军先烈们的光辉历史,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忘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初心,一心一意跟党走。我们共产党员加入党组织,就在党旗下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中国共产党__年的光辉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靠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天,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上。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要始终把握“四讲四有”党员标准,把“讲政治、有信念”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利益得失面前保持定力。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信念不动摇,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加速提质各项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各项工作都要创先争优、走在前列,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观后感血战湘江(篇9)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结合所党史学习教育部署要求,沈阳所党委开展党史影片展播活动,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职工知史爱党,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航空报国力量。

近日,广大党员在400号报告厅集体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重温了历经艰险的红色年代,写下了自己的观影感悟

1934年,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战略转移就成了重中之重。在这场战略转移中,湘江一役,出发时队伍有八九万人,经历渡河之后只剩两三万,代价可谓惨烈。

影片中,战士牺牲前那扶正军帽的小小请求,是信仰的力量。冲锋号手那坚定视死如归的眼神,是忠诚的力量。老人把三个儿子都送去前线参加红军,是信任的力量。背起受伤的战士,把自己的药分给前线,与战士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是模范的力量。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战争和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流血和牺牲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在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充分了解基层实际,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不断纠正错误和总结经验教训中成长成熟起来,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应充分了解我党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保持党的纯洁性。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更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辨明是非、坚定信念,不忘航空报国初心,牢记航空强国使命,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芒!

观后感血战湘江(篇10)

xx年4月9日下午党委党校组织我们观看了《血战湘江》。该影片是由陈力执导,保剑锋、王霙、孙维民、张一山、耿乐等主演的战争电影。看完影片后,让人感慨颇多。

影片讲述了1934年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详细描写了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

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们又上了一次爱国教育生动的党课,影片把我们带入到战争场面,声光特效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83年前红军为北上抗日的信念而血战湘江,付出巨大牺牲依然不忘初心,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影片取材于真实的战争,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史料,战争场面气势宏大,故事曲折惊险,革命者不怕流血牺牲,以大无畏、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给我以震撼和鼓舞。

影片中一个个红军战士指战员流血牺牲使人感慨万千,他们的视死如归的气概,他们对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万分敬佩。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古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看完影片后更能让我们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能告诫后人我们应该要更加珍惜,同时也要居安思危,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所以,随着如今科技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时代新青年人要更加牢记历史,勿忘使命,开拓创新,勇做时代弄潮儿。争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年力量必将成为国家栋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们,我们要不负时代重托、无愧历史选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奋勇前进,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观后感血战湘江(篇11)

硬派电影是市场刚需!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每年都需要产出自己的硬派电影。去年一部《血战钢锯岭》让美国人硬气了一整年。今年,咱们中国影迷终于也可以硬气一把了。因为咱有了一部叫血战湘江的战争片。其硬派程度比《血战钢锯岭》有过之而无不及。两者皆成功诠释了“血战”主题,让那些不够硬的战争片都沦落成了动作片。不出意外的话,你们的年度最硬电影殊荣八成八得归这部血战湘江所有。没错,它是国产战争片的又一座高峰。

于艺术手法上有经验、于创作态度上有执着,血战湘江不仅燃,而且硬。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被主创提炼出情节紧张的戏剧冲突。《血战钢锯岭》那种带着光环的主人公在这里是不存在的。这里不是奇迹的摇篮,而是湮灭了数万条生命的战场。整部戏有7000多人参与、用了2吨TNT炸药、80吨汽油。在这种硬派大环境下,就连王大治这种时不常演喜剧片的丑角,都能淬炼成钢,变身英勇无畏的硬汉。

在血战湘江中,囤儿依稀看到了几位熟悉的演员。为什么说“依稀”,是因为囤儿熟悉的那几位演员在片中已经被改造成了另一番模样。张一山、保剑锋、耿乐出演了战斗在第一线的师长团长等角色,挖掘出了实力硬汉的一面。尤其是耿乐和张一山,在前沿阵地打得连亲妈都认不出来了。之前听说有小鲜肉接演战争片,一听说要去军营体验生活便立刻拒绝。哎~~这种弱货真该组团去看血战湘江,看看什么叫硬,什么叫战争片,什么叫男人。

最近故事十分牵强的《变形金刚5》再次凭借一番狂轰乱炸豪取票房。其实,这种绿幕加CG的场面戏,看多了很容易疲劳。还是实拍的真枪真炮对视觉的刺激最直接。血战湘江的战争戏无疑是国产片里的顶级水准。影片从一而终贯彻了片名中的“血战”二字。影片拉开帷幕的时候,前沿战场就已经是短兵相接的白热化程度了。几个重要的阻击战场更是统统从头打到尾。重武器、轻武器,战壕防御、冲锋肉搏,炮击、轰炸均一轮轮上演。白热化程度竟然随着剧情的推进,还能再上三个台阶。这就好比已经73胜的勇士队,还能通过得到杜兰特来进一步提升实力一样,必然会让观者瞠目结舌啊。

虽然外国战争片囤儿也没少看,但始终觉得八一厂在拍摄战争场面上是最懂得渲染惨烈感滴。片中战壕里的积水一点点变成红色,坚挺的牌楼最后终于禁受不住连日的摧残而轰然倒下,这些带有鲜明意象的画面,比单纯的高科技装备更让人感到震撼。硬,不靠说;战,我最强!

相信《血战湘江观后感模板10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血战湘江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