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 地图 > 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19 来源:互联网

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精彩的影视作品,总能吸引很多人的眼球。在观看完一部影片后,好的片段会一直在脑海中回放。写观后感除了有作品内容,更要求结合自身和实际,不可夸大。观后感写法可以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夹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如何写出不失新意的优质作品观后感呢?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篇1

20xx年6月16日18时37分,随着一团黄白色的火焰从发射架下窜出,一艘圆柱形的火箭腾空而起,第一艘搭载着女航天员进入太空、第一次带活体蝴蝶进入太空孵化等重大突破的飞船。神舟九号的成功,预示着中国离探秘太空又近了一步,预示着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可建成自由空间站,在太空中尽情畅游。时间转眼飞逝到20xx年10月1日,我开着自己的宇宙飞船,准备到月球上去欢度国庆。临近月球,我透过飞船的窗看到月球上满是用蝴蝶聚集的彩带,来自四面八方的飞船穿梭在五彩蝴蝶中,好不壮观。你也许会问:在地球,停车已经是个大问题了,那这么大这么多的飞船停哪儿啊?别担心,那时在太空有很多用激光设置的指定区域,并且非常空旷,而且飞船在那里可以自主补充燃料和所需用品。

停好飞船,我穿着特制的宇航服走出舱门,和我的家人、好朋友们一起在月球上欢度国庆,大家漂浮空中,碰杯交谈,好一幅欢乐融洽的热闹景象。回去时,我还可以选择乘坐便捷天桥快速回到地球,飞船只要通过遥控器就可以让它启动自动系统返回地球。

到那时,如果发生疑难杂症的病情,机器人护士就会启动太空绿色患者通道,把病人送到太空去接收医治。在那里,医生可以利用太空的失重特殊环境,解决许多棘手的病症;在那里,孩子们只要在一所学校里,就可以完成全部的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而且只要短短5年就可以了;在未来,人们可以很好地发掘太空中的资源,使更多未知神奇的旅游胜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还可以在太空建立无穷大的太空仓库,储藏所有所需用品,再也不用担心因为灾难导致的物资紧缺……这些都是多么美妙,多么奇特啊!

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位小学生,但是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开动脑筋,勤动小手,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

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篇2

在今年的12月9日,也就是今天,我国实行了连美国人也没有实行过的天宫授课。实在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三名神舟13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全世界的人展示了一系列太空场景,再次让中国人在航天领域更进一步,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实力!

航天员们化身老师,向我们讲述了空间站的生活。航天员在太空中因为失重原因,行走、转身等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太空却成了一大难题。但是航天员们可以从各种仪器得以保证健康,再次有力地说明了当代中国的强大,而且太空实验言语地球上不同,比如太空中的水失去了浮力,而且变成一种似液似物的东西。当航天员用一个仪器放入水中时水立刻形成了一层水膜。向内加入空气还会变成双透镜,一正一反。用泡腾片放进水中时。生成的气泡会在水膜中膨胀,但不外泄。这些实验实在是太有趣了,不仅科普了航天知识,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之强盛。

观望此刻,我感触颇深。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站起来并且完全站起来了的飞跃!“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如今,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头号大国,改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未来的祖国需要我们,我们需要更加努力。

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航天思政课”个人观后感11

自神舟12号载人航天飞船任务完成之后,三名航天员回到了离别三个月的祖国。才过不久,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了。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担任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船宇航员。在xx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13号火箭发射了。可惜我没有及时观看直播,今天下午在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过程,首先就是三位宇航员身穿宇航服坐上大巴车,向航空基地驶去,大巴车前还有交警骑着摩托车保驾护航。到了航空基地,三位宇航员进入了火箭,紧接着,话筒传来了“十,九,八……”每一个数字都十分激动人心,最后听到了“点火”。随后,火箭的底座喷出了红色的火焰,烟尘向四处扩散,火箭也腾空而起,像一只穿云箭直插云霄,场面十分震撼,之后各个助推器也是分离了,神舟13号也是发射成功。

本来神舟12号的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呆了三个月,这本让我很吃惊。但没想到这次神舟13号的三名宇航员将要在太空中呆上半年,更是让我惊讶。他们为了给国家做贡献,放弃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六个月时间,很让人敬佩。自东方红一号升空成功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接连取得重大发展,这一个个成功都是由无数个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努力奋斗,用无数汗水换来的。

据说神舟14号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升空,不得不说,祖国的速度真是太快了,火箭是一个接一个的升上天空。

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篇3

星期五的下午,老师对全班同学说:“让我们到国际会展中心去参观航天展。”听了这句话,寂静的教室顿时象“炸”开了锅。大家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地欢呼,好像马上要和杨利伟叔叔见面,我和几个同学就约好了明天一起去参观。

第二天下午按约好的时间我们准时到了甲天下国际会展中心。一走进会展中心的大厅,里面人山人海,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老师,有同学,但大多数都是学生,看来大家都是带着太多的未知来的。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前苏联的“卫星号”,“东方号”,还有我国的“长征号”和几艘火箭模型。我对火箭特别感兴趣,就仔细的的看它的介绍。火箭是一种运载工具,是专门用来向太阳发射东西用的,它装上弹头就是“导弹”,装人人造卫星或飞船就是“运载火箭”,装上空间探测器就可以进行科学实验。天呐,真是太神了。人类为什么这么聪明。还有更牛的,我国是第二个掌握高空火箭二次点火技术的国家,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还有卫星回收和载人航天技术,一箭多星的国家。发射火箭成功率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

大厅的电视上真在介绍航天员所穿的衣服和食品,原来他们在太空中所用的东西都是特制出来的。航天员吃的是压缩饼干,有罐头,哈密瓜,牛肉干。航天员在飞船上吃东西的时候可有意思了,那食品好像都在飞船上漂浮着,吃的时候伸手一拿就可以吃了,还有航天员的体重也是有限制的。

我想我们的国家是多么的强大,多么的智慧,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不甘落后的民族,我们时候才能到月球上去生活呢?从今天的展出我知道能飞到月球上去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时间不早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展厅。愿9月25号在酒泉发射圆满成功。

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篇4

近年来,祖国的科技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其中,航天科技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杰出的。

小时候,我就常常坐在电视机前,看见雄伟的火箭、飞船,看着它们的底座喷洒着富有魅力的迷幻色彩的熊熊烟火,一团烟雾笼罩,像神话一般飞上天空,下面的千万人围观,为它,为他们而喝彩。“飞翔”这个词在我小小的心中满下璀璨的种子,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中,我坚信要学好知识,要像杨利伟叔叔那样,因为他是我航天梦想的一位偶像。于是,我怀着一颗炙热的心进了学校的大门,我希望我也能飞上天空,我也要用知识去造一艘飞船,载着它冲向宇宙,看见地上的许多人熙熙攘攘的挤着,看见壮观的飞船驶向宇宙,看见人类的又一个飞天梦想成现在眼前,人们无不欢呼雀跃。看见人们在慢慢的变小,变成一只蚂蚁,一粒芝麻,最后面成一个小黑点,然后消失不见了。瞭望前方,星空烁烁,一颗一颗的,像撒布在蓝布上面的碎金子,碎银子,晶莹剔透;忽明忽暗,扑闪扑闪的,活像顽童的眼睛,又像一位智者的双眸,蕴藏着莫测的秘密。可这些只是远方的星星,近处的星星更是让你大吃一惊,它们不再是所谓的星星了,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星球,一块块陨石,它们有着自己的光彩,有的闪着红色的微光,有的闪着金色的磷光,有的则暗淡无光,它们似乎也有自己的思想,像是对我倾诉着它们的孤独与寂寞;有的是一阵接连一阵的,有的星星则是发出强烈的光芒明晃晃的相识以免打磨过的铜镜,美丽异常,像是一颗颗珍贵稀奇又晶莹透亮的钻石……

虽然这一切都只是想象,最然这只是一个虚幻,虽然我现在还不可能实现,但是,我坚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在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和突破下,在我学习的不断努力下,我也能飞上太空,去问候我那些在太空里的“朋友”,参观那里的美好风景。

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篇5

7月6日上午,我参加了一次小记者活动——参观航天科技展。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当宇航员的心情,航天科技展令我难忘。

我们在展厅里面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造卫星、载人火箭还有催雨火箭等新奇的航天器,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体验航天员训练设施”和参观东方红一号了。

我们来到了大厅里。这里人山人海,人们排着一长溜的队伍。他们这是在参观什么呢?好奇心驱使着我向带队老师提问,老师告诉我,这是一个“体验航天员训练”的一个机器,坐上它,你就可以体验宇航员训练时的真实感受了。我心想:哇,是航天员训练的机器,我这个未来的航天员一定要率先体验训练的感受呀,我跑到人群后面排队,等了10几分钟,就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地上了机器。机器开动了,机器快速地旋转起来,我只觉得眼前一花,天旋地转。我后悔了,我后悔上了这个机器,可是已经晚了,我被它摇得快要把内脏倒出来了。下了机器,我还是头晕眼花。一路上,我想:当一名宇航员原来是这么不易呀,这次体验,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念,我要加强锻炼,为以后当航天员做准备!

我们继续往前走,又到了一个大厅,我们拜访了各式各样的航天飞机模型朋友们,令我最着迷的还是“东方红一号”了。带队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我知道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它是我国第一个卫星,它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它一飞冲天,带着我们飞向太空的理想与梦想扬帆起航!

这次参观航天展活动,让我领略航天的神奇与美妙,让我体会到了宇航员叔叔的辛苦与不易,他们是好样的。我长大也要当一名宇航员,勤勤恳恳地为国效力!

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篇6

太空是一个充满神秘的世界,而对于这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世界,我一直都跃跃欲试地想去一探究竟,这不,机会来了,妈妈决定带我去悦来看航空航天军事展。

刚进航展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战车、火箭,再往里走,正前方停着一艘白色的航母,远远望去,他是那么高大,那么壮观,我兴奋地冲过去,抬头仰望着,他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我一个箭步冲上去,环顾四周,一股自豪感莫名涌上心头,原来他就是听闻已久的“辽宁号”,他可是保护我们领土的“宝贝”——南海的守护神。

惊喜的一刻来了,我看见了一个比我身子还肥壮的大南瓜,上前看了看标题,“太空南瓜”!居然还有太空南瓜!我嘀咕着,我仔细地端详着,真的是个巨无霸!那庞大的身躯足足有一个柜子那么大。我好奇地又看了下简介,原来南瓜种子在太空会因为周边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异,所以在太空中培育的南瓜个儿大、味美、更鲜。不只是南瓜,我还看到了太空中的茄子、西红柿等蔬菜,心想,太空真的好神奇……

接着,我又去看了东方一号飞船,听妈妈讲,这是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围绕地球轨道运行的飞船,他载着加加林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

突然,再转身的瞬间,我把目光投向了月球仪上,可千万不要小看月球仪,它可以用来帮助人们选择好的着陆点哟!仔细一瞧,发现月球仪上的环形山是由许多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还有我国的张衡和祖冲之呢!此外,月球仪上还标有很多“静海、沉海、危海”等带“海”的地方,你可能会问,难道月球上还有这么多海?其实不是哦,那些海是指一些深点儿的洼地罢了!

除了这些发现外,航空展上还有嫦娥五号、长征五号等很多具有代表意义的航天装备。看着这些,我禁不住赞叹道“航天的变化,真大!”

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 篇7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我们心中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能让我们的中国梦飞上蓝天,绽放绚丽。

一个国家的梦想是什么?用国泰民安四个字来概括比较贴切。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史的国家,从古至今,名垂青史的人物有很多,他们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我想:为什么我就不能为伟大的祖国也尽一份力呢?因此,我从小心中就有着这样一个念头——当一名宇航员。

我十分向往宇宙,只得说,我与星星有缘。打从我记事起,每到晚上,我就爱趴在屋檐下看星星,那一颗颗闪烁着微弱光芒的星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后来,我长大了,通过学习《科学》这门课程,我才渐渐明白,地球是多么庞大,星星是多么可爱呀!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才觉得,那些亲自登入月球的宇航员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8岁那年,本来不爱看新闻的我,却跟着爸爸这个“新闻迷”看起了新闻。因为我被一则新闻吸引住了——“中国神舟七号登上月球”大家知道是谁这么厉害吗?就是航天员霍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霍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能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他们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此时,我多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登上月球,在星星的海洋里飞翔啊,看看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上面会不会有嫦娥、玉兔、和吴刚叔叔?

不过,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光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光有念想,没有实际行动一定是不行的。所以,现在我的饮食、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要实现我的中国梦呢?

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家族,每一个儿女心中,都有着一个小小的梦,小梦连着大梦,一个个小梦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梦,这,就是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请大家不要放弃自己的小梦,每一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资格!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航天思政课观后感800字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我们内心也能和喜欢的电影产生许多共鸣,写观后感最要注意的是观感合一,二者缺一不可。观后感可以引发我们对于影视作品主题,立意的思考和联想。作品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也许"航天思政课观后感"就是你要找的,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航天思政课观后感(篇1)

今天的太空授课直播正是一个学习航天科学知识的好机会。我认真的听着讲课,在惊喜连绵中,让我进一步放飞科学梦想。

这次授课是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之后的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号是在前不久刚刚发射成功的,它是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一页。二十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舱内实验到舱外活动,从单个飞船飞行到两飞行器对接组合飞行,从实验性飞行到应用性飞行的历史进程。每一次突破,都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成功发现的惊喜和激动,也让人类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另一种无限美好的希望。而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虽然太空授课在美国早就已经开展了,但是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才刚刚开始,这次授课,也极大的提高了我了解航天、走进科学的热情。

作为学生,我们要如何看待这次的“太空授课”呢?我认为,要立足于现在,也要展望未来。我们要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中,找到了需要借鉴的航天精神,感受到了追逐梦想的不易,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将进一步领悟它的真谛,转而为己用,去追逐未来,去实现梦想。梦想是生活的航标,我们在生活中追云逐月了好久,把美好与希望寄托给了梦想。要有梦想,要爱学习,要有毅力,要敢于拼搏。

云海中升起朝阳,恰似人生需要梦想点亮,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去追求探索吧!

航天思政课观后感(篇2)

7月6日上午,我参加了一次小记者活动——参观航天科技展。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当宇航员的心情,航天科技展令我难忘。

我们在展厅里面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造卫星、载人火箭还有催雨火箭等新奇的航天器,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体验航天员训练设施”和参观东方红一号了。

我们来到了大厅里。这里人山人海,人们排着一长溜的队伍。他们这是在参观什么呢?好奇心驱使着我向带队老师提问,老师告诉我,这是一个“体验航天员训练”的一个机器,坐上它,你就可以体验宇航员训练时的真实感受了。我心想:哇,是航天员训练的机器,我这个未来的航天员一定要率先体验训练的感受呀,我跑到人群后面排队,等了10几分钟,就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地上了机器。机器开动了,机器快速地旋转起来,我只觉得眼前一花,天旋地转。我后悔了,我后悔上了这个机器,可是已经晚了,我被它摇得快要把内脏倒出来了。下了机器,我还是头晕眼花。一路上,我想:当一名宇航员原来是这么不易呀,这次体验,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念,我要加强锻炼,为以后当航天员做准备!

我们继续往前走,又到了一个大厅,我们拜访了各式各样的航天飞机模型朋友们,令我最着迷的还是“东方红一号”了。带队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我知道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它是我国第一个卫星,它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它一飞冲天,带着我们飞向太空的理想与梦想扬帆起航!

这次参观航天展活动,让我领略航天的神奇与美妙,让我体会到了宇航员叔叔的辛苦与不易,他们是好样的。我长大也要当一名宇航员,勤勤恳恳地为国效力!

航天思政课观后感(篇3)

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写道:“鲲鹏图南,九万里而一息”。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写道:“鲲鹏展翅,九万里”。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凝结着几代人的努力。xx年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70年校庆的纪念日,70载风云历程记载了几代航空航天人建校的峥嵘岁月,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航空航天精神,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主题构思中,我们选取了以老校长杨风田院士为代表的老一代航空航天人的事迹,以他们在多年的祖国航空航天战线上的拼搏奋斗历程,以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的突出卓越贡献为背景,展现老一代航空航天人执着的理想信念、艰辛的奋斗历程、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这些传承是新时代大学生是最生动、最鲜活也是最接地气的一种思政课教学案例,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理解并践行航空航天精神,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追寻着老一辈航空航天人的脚步,在思政课微电影中我们力求将报效祖国的使命意识、家国情怀、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攻关精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等表达在视频中,感召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血脉,续写时代辉煌。

航天思政课观后感(篇4)

20xx年6月16日18时37分,随着一团黄白色的火焰从发射架下窜出,一艘圆柱形的火箭腾空而起,第一艘搭载着女航天员进入太空、第一次带活体蝴蝶进入太空孵化等重大突破的飞船。神舟九号的成功,预示着中国离探秘太空又近了一步,预示着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可建成自由空间站,在太空中尽情畅游。时间转眼飞逝到20xx年10月1日,我开着自己的宇宙飞船,准备到月球上去欢度国庆。临近月球,我透过飞船的窗看到月球上满是用蝴蝶聚集的彩带,来自四面八方的飞船穿梭在五彩蝴蝶中,好不壮观。你也许会问:在地球,停车已经是个大问题了,那这么大这么多的飞船停哪儿啊?别担心,那时在太空有很多用激光设置的指定区域,并且非常空旷,而且飞船在那里可以自主补充燃料和所需用品。

停好飞船,我穿着特制的宇航服走出舱门,和我的家人、好朋友们一起在月球上欢度国庆,大家漂浮空中,碰杯交谈,好一幅欢乐融洽的热闹景象。回去时,我还可以选择乘坐便捷天桥快速回到地球,飞船只要通过遥控器就可以让它启动自动系统返回地球。

到那时,如果发生疑难杂症的病情,机器人护士就会启动太空绿色患者通道,把病人送到太空去接收医治。在那里,医生可以利用太空的失重特殊环境,解决许多棘手的病症;在那里,孩子们只要在一所学校里,就可以完成全部的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而且只要短短5年就可以了;在未来,人们可以很好地发掘太空中的资源,使更多未知神奇的旅游胜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还可以在太空建立无穷大的太空仓库,储藏所有所需用品,再也不用担心因为灾难导致的物资紧缺……这些都是多么美妙,多么奇特啊!

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位小学生,但是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开动脑筋,勤动小手,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

航天思政课观后感(篇5)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天宫课堂》更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xx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xx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

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

航天思政课观后感(篇6)

携科技之手,逐航天之梦。以强国之名,拥星河璀璨。

——题记

我叹黄河奔流,我咏长江亘古,我望长城盘踞,我赏故宫恢宏。我脚踏黄土,叹的是那海晏河清,山河壮丽;我眼望星空,思的是那航天之梦。

1956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从零开始,一脚踏上了航天逐梦之旅,一脚跨入了觉醒之路。有人不屑,有人笑话,有人不明,有人轻狂。可骄傲的是那一双双深邃的眼,一只只黝黑的手,用那大中华独有的傲气,敲开了航天的大门!

自古便有万户纸鸢携火箭,君子“飞天”之梦,虽以失败告终,却留给了后人一句“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于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轰然发射,伴随着那气势磅礴的《东方红》,随着一条艳丽的火尾,直冲蓝天!它向全世界宣告:我悠悠华夏,我大中华国,也能自圆那飞天之梦!从那时起,宇宙便向中国展开了怀抱,那飘逸的五星红旗,终于立在了宇宙这片广袤海域!

一发不可收拾,从那时起,我大中华便以那乘风破浪之势,敲开了科技之门,走上了强国之路。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深空探测;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五号”,再到“嫦娥一号”。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中国跨入航天之旅......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中国获得重大突破......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中国成为第三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xx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中国探月时代开启......

中国用实力宣告出了她的伟大志向:要扬帆起航,要逐梦九天;要乘风破浪,要雄狮崛起!

杨利伟高声喊出的是“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他的名字注定要垂名千史,他的声音注定会吼出华夏气势。也正是那时,我凝视着那伟岸的背影,那透出的,是中华人民特有的挺拔,我终在那一刻明白,未来,由科技主宰!

飞天已不是梦,航空已成真果,等待多少个年华的中国,梦回九霄。我向往啊,在不知多久的未来啊,在遥远星河的见证之下啊,我愿走在那白色的星球之上,愿步过那坑洼不平的表面之上,遥望那蓝色星球,遥望那泱泱中华。在未来,手捧一片黄沙,任由它飘洒;眼观一片星空,任由它璀璨。论它是皓月当空还是星光洋洒,举杯,立于庭中,仰头,望的是琼楼玉宇,愿乘风而起,扶摇九天直去,将会遇见千万星光,那是中华航天的倒影。

星球包裹着五星红旗,像是天空包裹着大地。祖国的水榭楼台啊,祖国的十方春色啊,甚是美丽,却非我想要。愿为国出力,愿拥抱星河。

我想,携科技之手,逐航天之梦。

我想,以强国之名,拥星河璀璨。

我想,为国而战!

中国空间站观后感1000字精选


在现代生活中,观看作品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观看一部影片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所谓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观而感之的过程,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中国空间站观后感”为读后感大全编辑为您收集并提供,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中国空间站观后感【篇1】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人飞上、天空飞车等传说,还有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服有激情和超凡想象的炎黄子孙,在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今天老师让我们去看了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的视频,两位老师及几位同学给我们带了有趣的科学实验,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机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浚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关于航空航天的知识。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高二年级的陈孟涛,北航实验学校小学部六年级四班的易思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徐维乐,三位同学给我们讲了他们自己的感想和感言。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种火箭研究机构成立,到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从古至今,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赴九天,像苍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航天事业正蓬勃的发展。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早晨九时。卫星发射中心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飞船被送上太空,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1号,2019呢。嫦娥4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13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历,历经进驻天宫,出舱漫步,天空授课,太空过年等多件大事,一百八十三天后,太空出差三人组在创造多个首次后,摘星归来平安凯旋,这趟奇妙的太空之旅也在无数青年心里下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知道了空间科学知识,深入了解我国载人航天精神,增强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我感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中国空间站观后感【篇2】

在今年的12月9日,也就是今天,我国实行了连美国人也没有实行过的天宫授课。实在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三名神舟13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全世界的人展示了一系列太空场景,再次让中国人在航天领域更进一步,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实力!

航天员们化身老师,向我们讲述了空间站的生活。航天员在太空中因为失重原因,行走、转身等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太空却成了一大难题。但是航天员们可以从各种仪器得以保证健康,再次有力地说明了当代中国的强大,而且太空实验言语地球上不同,比如太空中的水失去了浮力,而且变成一种似液似物的东西。当航天员用一个仪器放入水中时水立刻形成了一层水膜。向内加入空气还会变成双透镜,一正一反。用泡腾片放进水中时。生成的气泡会在水膜中膨胀,但不外泄。这些实验实在是太有趣了,不仅科普了航天知识,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之强盛。

观望此刻,我感触颇深。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站起来并且完全站起来了的飞跃!“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如今,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头号大国,改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未来的祖国需要我们,我们需要更加努力。

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航天思政课”个人观后感11

自神舟12号载人航天飞船任务完成之后,三名航天员回到了离别三个月的祖国。才过不久,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了。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担任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船宇航员。在xx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13号火箭发射了。可惜我没有及时观看直播,今天下午在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过程,首先就是三位宇航员身穿宇航服坐上大巴车,向航空基地驶去,大巴车前还有交警骑着摩托车保驾护航。到了航空基地,三位宇航员进入了火箭,紧接着,话筒传来了“十,九,八……”每一个数字都十分激动人心,最后听到了“点火”。随后,火箭的底座喷出了红色的火焰,烟尘向四处扩散,火箭也腾空而起,像一只穿云箭直插云霄,场面十分震撼,之后各个助推器也是分离了,神舟13号也是发射成功。

本来神舟12号的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呆了三个月,这本让我很吃惊。但没想到这次神舟13号的三名宇航员将要在太空中呆上半年,更是让我惊讶。他们为了给国家做贡献,放弃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六个月时间,很让人敬佩。自东方红一号升空成功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接连取得重大发展,这一个个成功都是由无数个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努力奋斗,用无数汗水换来的。

据说神舟14号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升空,不得不说,祖国的速度真是太快了,火箭是一个接一个的升上天空。

中国空间站观后感【篇3】

2022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1

中国的太空部门,是目前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最重大战略意义的行业之一;中国太空事业的建设者们,以他们的奉献、创新和辉煌的成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国内各行业中投入和产出比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具有头等的战略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航天部门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中国革命的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

中国航天工业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和廉洁报国的行业风貌,应该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应该像过去的.大庆精神一样,成为中国现代的进程中所有行业的楷模。

中国航天事业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

2022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2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去学习,我们更应该把这种航天精神融入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去。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那些航天英雄,他们都是通过严酷的训练和残酷的选拔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在太空中,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以他们为荣,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争做合格党员。

要做一名合格党员,就要在生活、工作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逃避,不退缩,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就像航天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各个难关。探索无垠的太空是航天人永无止境的事业,学习航天精神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任务。

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航天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有了这种精神作支撑,我们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航天精神,争做合格党员,把它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2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3

航天工程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也会逐渐迈大……

早在明朝时期,有个叫万户的人,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的设想是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但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了,万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研究……

当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华民族从此拉开了进入航天时代的序幕,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90年4月7日21点3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同年7月16日9点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成功围绕地球飞行十四圈……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这些事件都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在不断飞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齐身与强国之中!

航天梦,是一个从古至今的梦,是一个中国梦,这个梦想就在祖国稳步发展下一次次实现了。回想着旧时候的中国,受尽欺辱。但中国没有被打垮,反而强有力的反击了。我们的祖国一次次的向世界证明着我们的强大。我为祖国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2022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4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断锤炼孕育着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家占到80%。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54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占65%。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不仅秉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烙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国外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2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5

中国,一个屹立于东方的古老国土;中国,一个地大物博、物多人多的美丽国度。如今,中国也是一个在航天事业上领先许多国家的大国了,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今天,我在学校开展的——《中国人的航天梦》展览中,得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讯息,下面我给你讲讲吧!

首先,我国航天事业的元老——钱学森爷爷在1956年10月8日担任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的院长,在不断的研究中,终在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了“东方红”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又在1988年、1990年、1999年、2001年、2002年分别发射了“风云一号”、“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神州试验飞船”、“神舟三号试验飞船”、“神舟四号飞船”等。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叔叔乘坐神五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2005年10月—17日,费俊龙叔叔和聂海胜叔叔也圆满的完成了神六的飞行任务,实现了我们炎黄后代千年来的“飞天”之梦,同时标志着我们中国成为了继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能掌握载人飞天技术的国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华民族日益强大,中国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从原来的贫穷落后进步到如今的强大富裕,我们已不再是昔日的落后小国,如今放眼世界,也有了一席之地,我们的'祖国——中国——泱泱大国,我为你自豪!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中国空间站观后感【篇4】

今天(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将相互配合,进行天宫课堂第二课。在轨期间,航天员还把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艺——扎染,带上了空间站,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了解一下,太空扎染里的细节和奥秘。

航天员 王亚平:同学们好,我是太空教师王亚平,上次太空授课我给大家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大家看到在失重环境下用纯水可以做出地面上无法做到的大水球。今天我想给大家展示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现象还和我们国家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请大家仔细观察。

太空教师王亚平首先展示了太空拧毛巾与地面的明显差异,在微重力下,水附着在手上的神奇现象,并讲解了毛细吸附作用,为扎染技法介绍做好铺垫。

航天员 王亚平: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扎染又称为扎缬、绞缬,是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一般来说分为扎结和染色两个部分。

接下来大家期待的扎染演示开始了。王亚平首先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操作,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之后再用板蓝根等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

航天员 王亚平:捆扎的手法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图案,是一个关键步骤,不同的绑扎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扎染图案,你们猜我一会儿会绑扎出一个什么样的图案呢?

航天员 王亚平:接下来我们准备染料。这是扎染需要用到的板蓝根染料粉,将它与水混合后就是我们要用的染料了。

染色完成后将束缚部分拆开,就形成了淡雅自然、层次丰富的扎染作品。

扎染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南北朝时期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唐宋时期扎染纺织品更是非常流行。2006年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空扎染让同学们一饱眼福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了祖国的传统文化,一起见证了千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美妙融合。

王亚平:同学们看,蓝白相间的扎染作品就完成啦!是不是很漂亮呢?这是我的扎染作品,而同学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捆扎方式,来制作属于你们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吧!期待看到你们的分享!我们下次再见!

中国空间站观后感【篇5】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平凡而不平庸。是的,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它不是那么的伟大,却隐含着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

今天观看了《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想法。首先,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太空时代,到今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徐徐展开,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征程。其次,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总之,听完今天的这堂课让我内心充满了自豪,也充满了力量。我坚信伴随着越来越多航天梦的出现,我国的航天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致敬航天追梦人!

中国空间站观后感【篇6】

航天精神如同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每一个航天员都是一颗耀眼的航天星,他怀揣着航天梦飞向太空,在那浩瀚的星空中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

4月23日,我看了《航天思政大课》,了解了许多航天小知识。在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去探索传说中的广寒宫。这次的太空探险之旅和以往不一样,是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而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她也被称为摘星星的妈妈。这次航天飞行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外空过的春节。

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再到神舟十三号都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结晶!中国航天事业昂首阔步,中国复兴伟业走向成功!

探索星辰大海,中国征程壮美。一首《东方红》响彻云霄,神舟五号,嫦娥一号天宫二号载人飞船,每一个都是中国航天的一个里程碑。上九天揽月,观天上宫阙,这是共和国发展壮美诗篇!

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发奋图强、报效祖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为航天事业做贡献,将千年飞天梦记在自己的心里。向所有航天人致敬!

「必备」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模板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必备」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模板"这样的内容,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篇1】

其实这次太空授课给了我无限的启迪,也增加了我对失重环境的重新认识,在这堂太空物理实验课上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短暂,我还意犹未尽“天宫课堂”就结束了。

“太空授课”之称体重实验,用两根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如果在地球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两根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不一样,而在太空中两根弹簧却是一样的,接着,王亚平姐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专门的质量测量仪,特别的奇妙。

“太空授课”之单摆运动实验,地面常见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不再呈现往复的单摆运动,而如果给单摆一个很小的力,单摆在太空中就可以做圆周运动,这在地面上是实现不了的。

“太空授课”之陀螺运动实验,陀螺在高速旋转下会出现“定轴”现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会有这种现象。

“太空授课”之水膜和水球实验,一个水滴在太空会变成圆圆小水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接着王亚平姐姐直接“吃”了一口水。王亚平姐姐将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钢丝圆环上形成了比较结实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断加水,会形成一个大的水球;将水球里注入两个气泡,气泡并不会融合在一起;接着将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整个水球就变成了非常漂亮的“红球”。

通过视频通话在“天宫一号”授课的王亚平姐姐还和地面课堂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我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在太空里做了很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有杂技,陀螺,单摆,水膜,水球,圆周运动。

先说杂技吧。在地球上杂技要练好久,很危险。可在太空中,就显得轻而易举,悬空打个滚就可以了。就像成了大力士,一根手指都可以把一个人举起来。

大家都知道,陀螺是人们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在太空,把它浮在空中并给它一个干扰力,笨笨的陀螺就开始翻滚。但若是先让它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

“单摆”名字听起来很奇怪,可它在失重状态下是不成功的,但如果给它一个很小很小的力量,它就会做“圆周运动”

王亚平老师做我最喜欢的水膜时,我目瞪口呆。这水膜和生活中的面膜差别太大了。抽出水后的金属卷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失重!短短二字富有智慧,科学,太空真有趣!

这几个实验不要看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的。

有人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指令长聂海胜老师告诉我们:“飞船中的水是从地球上带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中国梦,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篇2】

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

第二个讲课内容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转飞出去了,它的中心轴,一直在变。第二次是上了发条的陀螺,以同样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轴几乎没有变,而是一直在前进,最后把两个陀螺一个是没上发条的,一个是上了发条的,然后一起放出去,给他们同样的干扰力,看得出上了发条的看起来非常稳定。

最后一次实验是水膜和水球,老师先把一个金属圈套在水袋里,然后拿出来,竟然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试一试稳不稳定,无论怎么摇都不会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会破而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爆炸,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话,我一定会做很多很多的实验,去研究发现太空的奥妙。神奇而美丽的太空我爱你!最后,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为国家造福。

因为我们要在多功能教室听王亚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课。进了多功能教室,里面好不一片喧闹声,我们都盼望着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授课,终于,现场直播开始了。

我们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自我介绍,之后,开始的是一个陀螺演示,王阿姨给了陀螺一个推动力,这时,陀螺翻滚着向前运动,而地面上,陀螺只会掉到地上,发出响声,王阿姨收回来了陀螺,又拿出了一个授课用具,只见王阿姨在与立柱成为约35度角时,把那根绳子拉直了,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篇3】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太空授课,就是要让孩子热爱航天,首先要让他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太空授课还将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情况,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实验现象将更加更直接更加直观,无须运用推论等方法。现场直播这样的科学探究值得期待。

王亚平身处太空,面对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课,是中国太空老师的第一人,彰显了一个航天大国的风度和气派。

王亚平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复杂多变的,宇宙中许多奥秘值得探究,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太空授课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学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这种基于太空探索实践之上的远程教学,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直播、教育部网站回放,或是以课件形式供反复教学,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举国学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种形式。

事实上,探索太空给予人类的回报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用的GPS定位系统、太阳能屋顶,吃的方便面、蔬菜包,穿的运动鞋等,都是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实践中发明或研制出来的。因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们研发出救灾和气象监测卫星技术,获得了更加优质的作物品种,发明燃料电池获得了清洁高效的能源……太空探索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随着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资源、航空技术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社会民生的高度会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发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实现,都会拓宽、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为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篇4】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xx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11篇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观看一些电影或电视剧,每次观看完都有许多心里话想要表述出来,观后感基本属于议论文范畴。观后感要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如何写好关于作品的观后感呢?相信你应该喜欢栏目小编整理的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

每个人都对神秘的太空充满了向往与期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对太空的一次次探索。迄今为止,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宇航员都已成功出舱。人们对太空的了解也更多了。

学校组织观看了天宫直播课,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与宇航员们连线时间。首先是王亚平老师讲解了他们平时的运动方式、生活、住食等。接着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在地球上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而到了太空中,乒乓球浮力消失就可以沉到水下。我当时是瞪大了眼睛的。不止如此,还有更神奇的!在太空中水的张力很大,可以像球一样,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泡腾片放入水中气泡就会溅出杯外,而到了太空中,将泡腾片放进那个水球里,水球竟然将那些泡泡给“驯服”了!

为了便于观察,王亚平老师给水球里边加了蓝色色素,水球里面有泡泡,漂亮极了,就像地球一样!我不禁感叹人们的.浪漫,通过这个水球人们竟能联想到养育我们的地球,这难道算不上浪漫吗?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实验是有关像的。实验中,水球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它的中心注入些空气,就成了空气球外面包裹着一层水球,这样就会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像,在地球上,这种像并不常见。我对这个实验感兴趣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最近物理刚学完有关像的知识,哈哈。学校的老师们最后也解释了原因,能学到新知识,我感到很开心。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天河漫漫,纵使太空遥不可及,但是浩瀚星空永远是地球无可取代的邻居,探索永无止境。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xx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3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中国人跨越千百年的飞天梦浪漫且神秘,千年前屈原发出《天问》,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出征仪式,航天员带着飞天梦奔赴浩瀚星辰。

英雄出征,穿云破日。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星辰大海的征途激荡着每一颗中国心,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航天人发愤图强、埋头苦干、自主创新。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勇攀高峰,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航天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日日夜夜的艰苦付出,是他们让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宇宙中第一次响起,是他们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是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事业愈艰巨精神愈深厚,在伟大航天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扎根枯燥艰深的科研之中,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一件件国之重器,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载人航天精神的精神内核是爱国主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眠着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英灵,他们的故事深埋在戈壁荒漠,他们的贡献让星辰大海的梦想得以实现。在中国一穷二白之际,要想探索未知宇宙何其艰难,一路走来,航天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用无怨无悔的忠诚谱写赞歌,用攻坚克难的决心一往无前,用严肃求实的作风开创佳绩,让中国在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传承航天精神是对中国航天人最好的致敬。北斗专列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长征五号航天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东方红四号团队平均年龄仅29岁,迈步新时代,蓬勃向上的青年人接过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接力棒,继续书写着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断奋斗。青年一代当以航天精神为坐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航天精神都将指引着我们向上向善,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勇拼搏、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4

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集结号已经拉响,我们也要怀有上九天揽月的航天豪情,以航天精神为指引,让航天精神在乡村大地开出最艳丽的花朵,结出最甜美的果实,擘画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要特别能吃苦,争做基层逐梦挖土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干部,要发挥基层观察哨、侦察兵、瞭望台的优势,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细处着眼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精准把脉,提出建议,也要充分认识基层大事不多,小事全有的工作特点,仔细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始终坚守初心、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及时办好群众之事,在基层扎稳根、扎深根,在矛盾最突出、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地方淬炼成长。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踏实当好新时代的挖土人。

须特别能战斗,争做无畏攻坚铁军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航天事业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的大工程。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攻坚克难的担当。广大基层干部,当坚定信仰,志存高远。要经得起考验、耐得住磨练,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用在能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时刻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发挥战斗精神,沉下心、俯下身,坚持埋头苦干,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回炉充电,充分发挥协作优势,向贤者看齐,不因循守旧、不虚度光阴,奋发图强、踏浪前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无畏攻坚、铮铮铁骨的铁军人。

当特别能攻关,争做勇于探索开拓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永远要有锐意进取、大胆探索的精神,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航天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成就,靠的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在成功路上的不断开垦与探索。在基层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同样需要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姿态,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需要眼界广脑子活,勇于自我革新,突破路径依赖思维,多进行一些求解性思维,不断拿出干劲,学践互促、学以致用,着眼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闯出新门道、干出新事业。并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任职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挖掘当地文化宝藏、就地取材打造当地产业品牌,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开拓人。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5

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

前几个月雅安发生了大地震,一座座房屋在顷刻之间倒塌,一座座美丽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片废墟,一个个村庄也被震得七零八落,数以万计的生命在灾难中挣扎。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镜头,我的科学家梦更强烈了。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要发明一种新型的房子。它和现代的房子区别非常大,它对灾难有超强的抗击力。房间里安装了危险警报器,如果你家出现什么故障或者是危险,它都会提醒你。总之,它可以避开一切危险。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不必惊慌,房子会提前发出警报并且自动脱离危险区。如果遇到海啸,也不必惊慌,房子可以变成一艘潜水艇,逃脱海啸的袭击。

新型的房子不仅可以避免灾难,而且很漂亮。房子的墙壁就好像一台立体电视。你在休息的时候,可以打开墙壁的特殊功能——只要按下桌子上的红色按扭。墙壁就会播放世界各地的美景,你看了一定会置身于迷人的景色中,心旷神怡。 房子的窗帘就好像一本图画,它会根据你的爱好选择画面。房子的地板上铺着飞毯,假如你想到哪儿去,飞毯就会腾空而起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当科学家设计这样舒适的房子,虽然只是我的梦想。不过,我相信只要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我的科学家梦一定会成为现实的!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6

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

第二个讲课内容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转飞出去了,它的中心轴,一直在变。第二次是上了发条的陀螺,以同样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轴几乎没有变,而是一直在前进,最后把两个陀螺一个是没上发条的,一个是上了发条的,然后一起放出去,给他们同样的干扰力,看得出上了发条的看起来非常稳定。

最后一次实验是水膜和水球,老师先把一个金属圈套在水袋里,然后拿出来,竟然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试一试稳不稳定,无论怎么摇都不会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会破而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爆炸,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话,我一定会做很多很多的实验,去研究发现太空的奥妙。神奇而美丽的太空我爱你!最后,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为国家造福。

因为我们要在多功能教室听王亚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课。进了多功能教室,里面好不一片喧闹声,我们都盼望着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授课,终于,现场直播开始了。

我们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自我介绍,之后,开始的是一个陀螺演示,王阿姨给了陀螺一个推动力,这时,陀螺翻滚着向前运动,而地面上,陀螺只会掉到地上,发出响声,王阿姨收回来了陀螺,又拿出了一个授课用具,只见王阿姨在与立柱成为约35度角时,把那根绳子拉直了,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7

朱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天宫课堂的视频,使我对奥妙无穷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课堂一开始,我们的授课宇航员——王亚平老师先带我们简单领略了航天员们的工作环境及休息环境,接着向我们介绍了有趣的太空跑步机和太空自行车的用法,然后介绍了太空中时无法和地面上一样行走和转身的,原因在于太空中处于“失重”环境,所以宇航员们只可在舱内飘来飘去,借助舱壁舱底的把手进行活动。向我们展现了太空中水的奇妙现象,最后讲述了一个谁也意料不到的事情:航天员们一天可看到十六次日出,因为空间站每天绕地球十六次,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事情啊!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太空中的水了。

亚平老师先利用一个塑料圆环在水袋中浸满水,形成水膜。我顺着水膜向后看,啊!后面的物品全部倒立了!亚平老师接着解释,在太空中水几乎没有浮力,水的张力就使水膜形成类似凸透镜的形状,王老师的助手叶老师将水膜中的气泡吸去后,王老师又将水袋里的水注入在水膜中,使水膜不断变圆,形成水球,接着叶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小气泡,使我们看到物体有一正一反两个陈像,神奇极了,叶老师将气泡吸去后,亚平老师将一颗泡糖片放入水球中,一串串淘气的小气泡出现在水球中,他们像珊瑚礁一样,一簇簇拥在一起,神秘极了!通过这次亚平老师的直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奥秘无穷,还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知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东方国家,我为它而自豪。

亚平老师在讲课时说:“我们是新时代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你们手中,你们将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带着王亚平老师的鼓舞,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努力奋斗!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8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当一位科学家。

小时候,我就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什么都很好奇。对我来说,玩具不是用来玩的,而是用来拆的。我总想知道玩具的结构、原理,总是东拆拆西拼拼。我只是觉得好玩,而对于我的玩具们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为此,我的玩具们个个都遭了殃,轻的缺胳膊少腿,重的则粉身碎骨。我敢保证,把我的玩具集中起来,可以开一个玩具店——破烂玩具店。

长大一些,我的好奇心更重了,什么事都非得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可。我最爱看《十万个为什么》,我的口头禅就是“为什么”。只要有不懂的,我都会追加一句:“为什么?” 还 非要给出一个答案,否则你就别想安宁一分钟。我的“为什么”常常使妈妈无言以对,哭笑不得。

现在,我已经渐渐长成一个知识少年,我最爱看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我爱发明》《发明梦工厂》等节目。虽然我没有再把妈妈问得目瞪口呆,但我依旧是一个“小问号”。我想知道到底有没有UFO,我想知道各种壮丽景象形成的原因,我想知道荷叶是如何防水的,它可不可以用来做衣服……

我想知道的太多太多了,现在,我虽然暂时还不能做科学实验,不过我也知道,科学家不是这么好当的,只有现在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才能走上科学的道路。我决心现在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把自己扎根在科学的土壤里,争取以后在科学道路上生根发芽!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9

“快!把JZ——2号药水拿来。”“把启动闸拉下,启动程序。”这声声命令都源于一个地方——实验室,每当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时,心理异常激动,这些这声声命令促使我声声慨叹:“要是我也有一个实验室那该多好呀!”

实验室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那里电子设备齐全,不计其数的仪表数据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一个又一个的机器人整齐有序地做着各自的工作……这实验室之梦我已经做过N遍了,我有了实验室,我要像贝尔发明电话一样沟通我们和外星人之间的联系;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用太阳能照亮全世界,拆掉空中交错的电线;我要把又鲜又美的蘑菇培育成苍天大菇,想吃多少就有多少,我也曾经想让孩子像种菜一样在地里长出来,让怀孕的妈妈不再辛苦……

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放飞梦想的活动,相信不用我说你也知道,我在那鲜红的条幅上写下了几个字:“实验室”,当气球放飞的时候,那几个字如太阳般点亮了我的心。

有一天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一个实验室里,指挥着实验仓中的机器人,我似乎早已成为科学家,在密密麻麻的按键中,很流利地操作,不一会儿,外星人驾着飞船来到地球和我们一起过儿童节。

“嘿!一帆,都几点了,不想去上学啦!”我被惊醒了,疑惑地问:“外星人呢?”“什么外星人?快上学去!”原来是一场梦,但也让我过了把科学隐。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0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太空授课,就是要让孩子热爱航天,首先要让他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太空授课还将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情况,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实验现象将更加更直接更加直观,无须运用推论等方法。现场直播这样的科学探究值得期待。

王亚平身处太空,面对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课,是中国太空老师的第一人,彰显了一个航天大国的风度和气派。

王亚平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复杂多变的,宇宙中许多奥秘值得探究,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太空授课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学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这种基于太空探索实践之上的远程教学,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直播、教育部网站回放,或是以课件形式供反复教学,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举国学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种形式。

事实上,探索太空给予人类的回报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用的GPS定位系统、太阳能屋顶,吃的方便面、蔬菜包,穿的运动鞋等,都是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实践中发明或研制出来的。因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们研发出救灾和气象监测卫星技术,获得了更加优质的作物品种,发明燃料电池获得了清洁高效的能源……太空探索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随着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资源、航空技术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社会民生的高度会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发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实现,都会拓宽、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为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1

随着今年的读书风暴,我也追赶着时髦,不知不觉的喜欢上了科学,爱上了它!我有一个梦想,我要做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探索奥秘,了解世界未解之谜。先随着我的镜头出发吧!

镜头一:科学的魔力

看!现在班级里正如火朝天地举行着“科学的魔力”班会。黑板上动人的绘画,拉开了班会的剧幕。主持人在讲台上费尽心思地考着大家科学小问题。

1、植物会运动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会!”这对于我们简直是白痴的问题。

2、小海马是父亲生的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小海马不是父亲生的!”说完,他就坐下了。“说对了,可是因为什么呢?”主持人又开始刁难。这次,他就说不明白了。但是后面的人可不逊色:“因为,每当繁殖季节到来时,雄海马的体侧腹壁向体中央线上发生皱褶,慢慢合成宽大的“育儿袋”。雌海马就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雌海马无育儿袋)……”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镜头二:细心观察,艰苦卓绝

细心观察之牛顿

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苹果落地,无意间砸到了他的头。像我们只会认为苹果熟了,很平常。可是牛顿却留意观察,竟研究出了“地心引力”!从这里,我们能发现科学家的细心留意。

“人民的科学家”之钱学森

钱学森在美国留学后,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国。他,热爱党,热爱人民,无限忠诚!回国以后,他献身国防,志在强国,成就了“两弹一星”的伟业。从这里,我们能发现科学家的爱国之心!

我热爱科学,这不只是梦;说不定哪一天,我就会踏上科学的旅程!

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观后感怎么写


不仅读书可以丰富人的阅历,看电影也同样可以。电影中许多精彩纷呈的情节,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想要记住当时观看的心情和共鸣,在观看结束后就应该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帮我们整合从影视作品中所获取的相关知识。你看过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吗?栏目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观后感怎么写,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观后感怎么写【篇1】

今天,看了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后听着王院士给我们的讲解,我对航天逐梦有了新的感悟。

古时候,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飞天故事,已经牢牢抓住了人们想要插翅而飞的心;李白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形象地点出了中国上天之路的不易。从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到我们中国的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并在太空生存了一百八十三天后成功返回祖国的大地。这期间,几十年飞天之路的坎坷是无法言说的,多少次的失败为如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纵观中国飞天发展史,中国从1992年开始,中央就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03年发射第一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顶着巨大的风险进入太空,成功返回;2004年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两人在轨多天飞行,飞船运行期间,两名航天员进入轨道舱;2008年神舟七号两名航天员配合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完成的多次变轨操作,并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刚性对接,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的重大跨越;2012年神舟九号三个人在轨飞行三天,首次由女航天员参与了航天飞行任务;2013三个航天员在轨执行十五天任务;2016年有两个航天员在轨飞行了三十天,验证了二氧化碳净化和电解质水制氧技术,一直到2021年神舟十三号发射。

这几十年来,有多少人为航天事业默默奉献,这些人让我们敬佩;我在此衷心祝贺中国的航天事业,希望中国飞天之路越来越好!

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观后感怎么写【篇2】

进驻时,初冬伊始,寒意渐浓,归来时,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最美人间四月天,最美太空归来人。每一次出发皆为梦想,每一次都有壮志。结束是为了开始,结束是为了出征。其实无需解释,因为航天人的梦想飞船,随时都在启动。

融合了梦想和实干,凝结了奋起和荣耀,积聚着创新和坚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着三位航天英雄出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空间站90分钟绕地球一圈,英雄们一天会与祖国16次深情回眸,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们上下求索,冬去春来。英雄们顺利完成空间科学实验任务,宇宙同无穷,景物各有趣,英雄们在宇宙间善养浩然之气,也将科学的种子播进一个个少年的心里。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足迹不断在星际拓展。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仰望星空,航天事业神圣而光荣,但也充满坎坷与艰辛。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必将书写属于自己的浪漫传奇。

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观后感怎么写【篇3】

当代中国青年最牛的背景,就是生逢盛世。我们肩负着重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早已是我们的责任。护国佑民,将之大任,而浩瀚的宇宙就像祖国的蓝天,让我们从航天知识学起,了解并学习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中令我感慨方分,从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火箭神舟五号升空,成功绕地球十四圈,从2008年神舟七号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从2016年神舟十一号实现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的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到今年的神舟十三号载人火箭中的三位宇航员们刷新在轨飞行记录183天,中国空间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获得全面验证。如此等等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从这一系列的里程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的进步与未来,我相信我们总有一天会做到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提问环节中,我明白了许许多多航天知识。在失重环境下将会导致宇航员们肌肉无力以及骨骼中的钙质流失,所以宇航员每天需要健身运动。宇航员们在穿过气温达到1200度的大气层时为什么会平安无羌呢?在设计师设计返回舱时,就已准备好了。当舱外受到高温时,用100多余种材料制作的防热层就会启动,而防热层的内部还夹着隔热层,从而形成一个防热罩。

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要作一个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限、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少年。十年寒窗磨一剑,只待今朝问鼎时。在清晨被闹钟吵醒,于灯火阑珊处穿梭。消逝的微光透过窗户,洒在手中的试卷上。定理与公式,单词与句型,枯燥乏味的书本上全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让我们在沉沉的黑夜中,执笔为剑、身披星芒,守护祖国的航天梦。祝愿我们在祖国的蓝天上一鸣惊人、顶峰相见!加油吧!充满青春的少年们,充诺热血的少年们,充满狂妄的少年们!

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观后感怎么写【篇4】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介绍,按照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任务安排,执行2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目前,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身心状态非常好,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的训练和任务准备。

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都将在轨飞行6个月,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实现不间断有人驻留。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10天,航天员系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神舟十四号乘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在这期间要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 他们将首次进驻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工作;将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14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将计划实施数次出舱活动任务,进行舱内载荷设备组装、测试和调试工作,操控机械臂实施舱外载荷安装;对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组合体进行运行管理和维护。两个飞行乘组还将开展科普教育及其他公益活动,按计划开展数十项在轨科学研究的实验和工程技术试验、飞行任务数据资料收集和拍摄;开展在轨健康监测、防护锻炼、在轨训练和演练,以及大量空间站平台巡检测试、设备维护照料、站务和物资管理等工作。

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4篇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观后感”等专题内容。

有时观影为人们带来的成长比读书更强,想必这次的观看能让你有诸多心得体会,观后感,顾名思义是用眼睛看完某些事物后,根据内心的具体感受和看法写下来的文章。经常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锻炼自己的文笔能力。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品观后感吗?以下由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观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中国人跨越千百年的飞天梦浪漫且神秘,千年前屈原发出《天问》,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出征仪式,航天员带着飞天梦奔赴浩瀚星辰。

英雄出征,穿云破日。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星辰大海的征途激荡着每一颗中国心,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航天人发愤图强、埋头苦干、自主创新。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勇攀高峰,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航天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日日夜夜的艰苦付出,是他们让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宇宙中第一次响起,是他们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是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事业愈艰巨精神愈深厚,在伟大航天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扎根枯燥艰深的科研之中,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一件件国之重器,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载人航天精神的精神内核是爱国主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眠着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英灵,他们的故事深埋在戈壁荒漠,他们的贡献让星辰大海的梦想得以实现。在中国一穷二白之际,要想探索未知宇宙何其艰难,一路走来,航天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用无怨无悔的忠诚谱写赞歌,用攻坚克难的决心一往无前,用严肃求实的作风开创佳绩,让中国在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传承航天精神是对中国航天人最好的致敬。北斗专列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长征五号航天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东方红四号团队平均年龄仅29岁,迈步新时代,蓬勃向上的青年人接过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接力棒,继续书写着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断奋斗。青年一代当以航天精神为坐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航天精神都将指引着我们向上向善,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勇拼搏、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

曾经有同学问:“雨晴,你的梦想是什么呢?”我笑而不答。

想知道我的梦想,还是先体验我的神奇之旅吧!(不说出梦想,留下悬念。)

一天,穿着银白的宇航服,驾驶着“嫦娥八号”飞上蓝天啦!

哇,好美啊!浩瀚宇宙,繁星点点,大熊星座、小熊星座等让我目不暇接。北极星,天牛星更是近在咫尺,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太空环境的白描,如临其境。

我先来到了木星上,本以为木星上面有许多树木。可没想到居然一棵树、一滴水都没有,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没意思,还是到其它星球上吧。

我计划去月球瞧瞧,可随后想到月球早被人类考察过了,没有挑战性。于是,我把目标转向了一个尚未发现还没有名字的星球。飞船徐徐降落在星球上,我刚下飞船,就情不自禁“哇塞!”叫出声来,你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湖水清澈见底,空气里还飘着淡淡的花香。我沉醉了,好一会儿,才醒过来。我在上面刻上“顾雨晴到此一游”,并取名叫“雨晴星”,因为它是我发现的。(环境描写及刻字、命名,充满大胆想象,让人拍案叫绝。)

随后我又驾驶着飞船在银河里转悠,而且意想不到的是还认识了许多外星人朋友,在他们那里我品尝了从未吃过的美味佳肴、参观了绝无仅有的名胜古迹。

同学们领略了我的旅行后,现在应该知道我的梦想吧!

可是我清醒地知道,这不过是梦想,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但是我的航天梦永远不会破灭,而且坚信总有一天,我会用自己的努力让梦想成真。(结尾表明小作者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决心,画龙点睛。)

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观后感【篇3】

朱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天宫课堂的视频,使我对奥妙无穷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课堂一开始,我们的授课宇航员——王亚平老师先带我们简单领略了航天员们的工作环境及休息环境,接着向我们介绍了有趣的太空跑步机和太空自行车的用法,然后介绍了太空中时无法和地面上一样行走和转身的,原因在于太空中处于“失重”环境,所以宇航员们只可在舱内飘来飘去,借助舱壁舱底的把手进行活动。向我们展现了太空中水的奇妙现象,最后讲述了一个谁也意料不到的事情:航天员们一天可看到十六次日出,因为空间站每天绕地球十六次,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事情啊!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太空中的水了。

亚平老师先利用一个塑料圆环在水袋中浸满水,形成水膜。我顺着水膜向后看,啊!后面的物品全部倒立了!亚平老师接着解释,在太空中水几乎没有浮力,水的张力就使水膜形成类似凸透镜的形状,王老师的助手叶老师将水膜中的气泡吸去后,王老师又将水袋里的水注入在水膜中,使水膜不断变圆,形成水球,接着叶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小气泡,使我们看到物体有一正一反两个陈像,神奇极了,叶老师将气泡吸去后,亚平老师将一颗泡糖片放入水球中,一串串淘气的小气泡出现在水球中,他们像珊瑚礁一样,一簇簇拥在一起,神秘极了!通过这次亚平老师的直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奥秘无穷,还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知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东方国家,我为它而自豪。

亚平老师在讲课时说:“我们是新时代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你们手中,你们将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带着王亚平老师的鼓舞,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努力奋斗!

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观后感【篇4】

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集结号已经拉响,我们也要怀有上九天揽月的航天豪情,以航天精神为指引,让航天精神在乡村大地开出最艳丽的花朵,结出最甜美的果实,擘画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要特别能吃苦,争做基层逐梦挖土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干部,要发挥基层观察哨、侦察兵、瞭望台的优势,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细处着眼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精准把脉,提出建议,也要充分认识基层大事不多,小事全有的工作特点,仔细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始终坚守初心、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及时办好群众之事,在基层扎稳根、扎深根,在矛盾最突出、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地方淬炼成长。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踏实当好新时代的挖土人。

须特别能战斗,争做无畏攻坚铁军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航天事业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的大工程。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攻坚克难的担当。广大基层干部,当坚定信仰,志存高远。要经得起考验、耐得住磨练,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用在能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时刻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发挥战斗精神,沉下心、俯下身,坚持埋头苦干,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回炉充电,充分发挥协作优势,向贤者看齐,不因循守旧、不虚度光阴,奋发图强、踏浪前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无畏攻坚、铮铮铁骨的铁军人。

当特别能攻关,争做勇于探索开拓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永远要有锐意进取、大胆探索的精神,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航天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成就,靠的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在成功路上的不断开垦与探索。在基层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同样需要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姿态,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需要眼界广脑子活,勇于自我革新,突破路径依赖思维,多进行一些求解性思维,不断拿出干劲,学践互促、学以致用,着眼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闯出新门道、干出新事业。并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任职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挖掘当地文化宝藏、就地取材打造当地产业品牌,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开拓人。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1000字合集


相信大家都曾经被精彩的电影或电视剧深深地吸引过,看完之后我们常常有许多话想说。我们可以将观看所得到的启示具现成的一篇还算不错的观后感,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您做好准备开始写作品的观后感了吗?为满足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特地编辑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

花儿的理想是散发出芬芳扑鼻的香味,小鹰的理想是像爸爸一样展翅高飞,大树的理想是把自己的绿色送给城市。而我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

我是一个喜欢看电视的小男孩,每当我从电视上看到科学家又做出哪些发明时,我就在想:假如我长大后能当一名科学家该多好啊!可是看着那些叔叔阿姨在实验室那么辛苦地工作着,我又会想:如果燃料配错了,反而会引起爆炸,只是要爆炸了,那该怎么办呢?

仅仅这么一个小问题,我都有点不知所措了。看来即使是一项小的发明,也需要很大的付出啊!不过我相信,如果我遇到了困难,也不会半途而废的,我应该会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的。

一天,我做了个梦,梦中的我已经成了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我和我的同事们在研制一种新型的汽车,这种汽车不仅可以在陆地上行驶,它还可以像飞机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船一样在水中航行,那可是集水、陆、空为一体的多功能汽车哦!这种车没有冒烟囱,以为它不再以油作为燃料,而是用水、废物和太阳能作为能量的来源,这样既省钱,又不会污染环境。真是一举两得啊!

“起床了......起床了......”妈妈在叫我,睁开惺忪的眼睛,才发现原来这只是一场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现在好好学习,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的理想一定会成为现实的。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

2022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1

中国的太空部门,是目前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最重大战略意义的行业之一;中国太空事业的建设者们,以他们的奉献、创新和辉煌的成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国内各行业中投入和产出比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具有头等的战略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航天部门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中国革命的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

中国航天工业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和廉洁报国的行业风貌,应该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应该像过去的.大庆精神一样,成为中国现代的进程中所有行业的楷模。

中国航天事业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

2022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2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去学习,我们更应该把这种航天精神融入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去。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那些航天英雄,他们都是通过严酷的训练和残酷的选拔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在太空中,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以他们为荣,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争做合格党员。

要做一名合格党员,就要在生活、工作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逃避,不退缩,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就像航天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各个难关。探索无垠的太空是航天人永无止境的事业,学习航天精神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任务。

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航天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有了这种精神作支撑,我们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航天精神,争做合格党员,把它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2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3

航天工程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也会逐渐迈大……

早在明朝时期,有个叫万户的人,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的设想是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但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了,万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研究……

当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华民族从此拉开了进入航天时代的序幕,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90年4月7日21点3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同年7月16日9点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成功围绕地球飞行十四圈……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这些事件都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在不断飞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齐身与强国之中!

航天梦,是一个从古至今的梦,是一个中国梦,这个梦想就在祖国稳步发展下一次次实现了。回想着旧时候的中国,受尽欺辱。但中国没有被打垮,反而强有力的反击了。我们的祖国一次次的向世界证明着我们的强大。我为祖国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2022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4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断锤炼孕育着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家占到80%。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54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占65%。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不仅秉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烙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国外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2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5

中国,一个屹立于东方的古老国土;中国,一个地大物博、物多人多的美丽国度。如今,中国也是一个在航天事业上领先许多国家的大国了,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今天,我在学校开展的——《中国人的航天梦》展览中,得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讯息,下面我给你讲讲吧!

首先,我国航天事业的元老——钱学森爷爷在1956年10月8日担任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的院长,在不断的研究中,终在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了“东方红”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又在1988年、1990年、1999年、2001年、2002年分别发射了“风云一号”、“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神州试验飞船”、“神舟三号试验飞船”、“神舟四号飞船”等。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叔叔乘坐神五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2005年10月—17日,费俊龙叔叔和聂海胜叔叔也圆满的完成了神六的飞行任务,实现了我们炎黄后代千年来的“飞天”之梦,同时标志着我们中国成为了继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能掌握载人飞天技术的国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华民族日益强大,中国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从原来的贫穷落后进步到如今的强大富裕,我们已不再是昔日的落后小国,如今放眼世界,也有了一席之地,我们的'祖国——中国——泱泱大国,我为你自豪!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3

其实这次太空授课给了我无限的启迪,也增加了我对失重环境的重新认识,在这堂太空物理实验课上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短暂,我还意犹未尽“天宫课堂”就结束了。

“太空授课”之称体重实验,用两根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如果在地球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两根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不一样,而在太空中两根弹簧却是一样的,接着,王亚平姐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专门的质量测量仪,特别的奇妙。

“太空授课”之单摆运动实验,地面常见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不再呈现往复的单摆运动,而如果给单摆一个很小的力,单摆在太空中就可以做圆周运动,这在地面上是实现不了的。

“太空授课”之陀螺运动实验,陀螺在高速旋转下会出现“定轴”现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会有这种现象。

“太空授课”之水膜和水球实验,一个水滴在太空会变成圆圆小水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接着王亚平姐姐直接“吃”了一口水。王亚平姐姐将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钢丝圆环上形成了比较结实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断加水,会形成一个大的水球;将水球里注入两个气泡,气泡并不会融合在一起;接着将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整个水球就变成了非常漂亮的“红球”。

通过视频通话在“天宫一号”授课的王亚平姐姐还和地面课堂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我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在太空里做了很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有杂技,陀螺,单摆,水膜,水球,圆周运动。

先说杂技吧。在地球上杂技要练好久,很危险。可在太空中,就显得轻而易举,悬空打个滚就可以了。就像成了大力士,一根手指都可以把一个人举起来。

大家都知道,陀螺是人们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在太空,把它浮在空中并给它一个干扰力,笨笨的陀螺就开始翻滚。但若是先让它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

“单摆”名字听起来很奇怪,可它在失重状态下是不成功的,但如果给它一个很小很小的力量,它就会做“圆周运动”

王亚平老师做我最喜欢的水膜时,我目瞪口呆。这水膜和生活中的面膜差别太大了。抽出水后的金属卷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失重!短短二字富有智慧,科学,太空真有趣!

这几个实验不要看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的。

有人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指令长聂海胜老师告诉我们:“飞船中的水是从地球上带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中国梦,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4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中国人跨越千百年的飞天梦浪漫且神秘,千年前屈原发出《天问》,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出征仪式,航天员带着飞天梦奔赴浩瀚星辰。

英雄出征,穿云破日。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星辰大海的征途激荡着每一颗中国心,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航天人发愤图强、埋头苦干、自主创新。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勇攀高峰,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航天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日日夜夜的艰苦付出,是他们让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宇宙中第一次响起,是他们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是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事业愈艰巨精神愈深厚,在伟大航天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扎根枯燥艰深的科研之中,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一件件国之重器,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载人航天精神的精神内核是爱国主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眠着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英灵,他们的故事深埋在戈壁荒漠,他们的贡献让星辰大海的梦想得以实现。在中国一穷二白之际,要想探索未知宇宙何其艰难,一路走来,航天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用无怨无悔的忠诚谱写赞歌,用攻坚克难的决心一往无前,用严肃求实的作风开创佳绩,让中国在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传承航天精神是对中国航天人最好的致敬。北斗专列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长征五号航天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东方红四号团队平均年龄仅29岁,迈步新时代,蓬勃向上的青年人接过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接力棒,继续书写着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断奋斗。青年一代当以航天精神为坐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航天精神都将指引着我们向上向善,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勇拼搏、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5

吃过晚饭,我在正津津有味地看着课外书。突然一个神奇的机器出现在我的面前。里面走出来一位和蔼可亲的白胡子老爷爷。他打量了我良久才说:“小朋友,你想到xx年后看看吗?想啊!想啊!”我连忙说。那咱们赶快走吧!我放下课外书,跟着白胡子老爷爷走进机器仓内,只见白胡子老爷爷在机器前面那一排排按钮前按了几下,机器嗖的一下就飞起来了,周围漆黑一片。

小朋友咱们到了,白胡子老爷爷说,走下机器,眼前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以前破旧矮小的房屋都成了一座座磁悬浮房子。街道上由于房子都浮在了天上。拥挤的道路也变得十分宽敞了,再也不会堵车了。咦,天空怎么变得如此湛蓝了啦?哦!原来现在的汽车都在使用大豆柴油,水稻柴油,高粱柴油,水果汽油,牛奶汽油,花朵汽油。车从旁边驶过飘来阵阵芳香,让人顿时觉得心旷神怡。路边荒芜的草坪,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引得蝴蝶翩翩起舞。干枯的小溪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盎然。我找了一户人家问明了情况。原来呀,是人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行动起来啦。

我又来到了农田,发现农田里面不见了农民伯伯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全都是机器人,形状各异,大的小的都有。瞧!那个机器人的肚皮竟然是黄黄的,头上的天线又直又长,上面还有个小黄点。快看这些可爱的机器人正在努力地帮农民伯伯干活呢。锄地的锄地,播种的播种,施肥的施肥,浇水的浇水,正忙的不亦乐乎呢!这时,一位漂亮的大姐姐向我迎面走来。她告诉我,政府为了让农民伯伯不再那么辛苦了,生产了大量的农田机器人来帮助干农活。

起床啦!妈妈大声地叫喊着我。啊?居然是个梦?不过我相信未来的世界一定是这样子的。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6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小的梦想,那就是当一名科学家。

爸爸说过,当科学家必须做很多实验。于是我求爸爸给我在网上买一套实验器材,虽然有些小贵,但是经过我的苦苦哀求,爸爸终于同意了。

盼星星盼月亮,实验器材发货了。我一天一天的倒计时,直到快递电话打来的那一刻,实验器材送到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了快递,有点小失望,因为没有化学元素——高锰酸钾,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小匙、漏斗应有尽有,完全够我做实验了。于是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呆在房间里做实验。

在上三年级的时候,那些实验器材还够用,可上了四年级后,我意识到更高级别的实验器材,如二极管、三极管、电路板、马达等是没有的。我再一次施展上次的战术,不过因为器材不够,这次没成功,最后还是花了好多好多零用钱,才买到这批实验器材。还有一些危险的器材爸爸说什么也不同意买,如酒精灯、蒸发皿、酒精等。真是太扫兴了!

有一次我做红绿灯的实验,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红绿黄三色的二极管安装到灯架上,觉得口渴,喝完水回来一看,二极管竟然松了,我再一次安装上二极管,没成想刚转过身二极管又松了,真是气死我了。

还有一次上科学课时,老师选我到讲台上做实验,这也太简单了,在家里已做过N次了,我迅速的做完实验回到座位上,望着同学们目瞪口呆的样子,心里美滋滋的。通过做实验我真的体会到了失败乃成功之母。

我的科学梦就像地下的种子一样,它渐渐地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7

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集结号已经拉响,我们也要怀有上九天揽月的航天豪情,以航天精神为指引,让航天精神在乡村大地开出最艳丽的花朵,结出最甜美的果实,擘画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要特别能吃苦,争做基层逐梦挖土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干部,要发挥基层观察哨、侦察兵、瞭望台的优势,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细处着眼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精准把脉,提出建议,也要充分认识基层大事不多,小事全有的工作特点,仔细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始终坚守初心、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及时办好群众之事,在基层扎稳根、扎深根,在矛盾最突出、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地方淬炼成长。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踏实当好新时代的挖土人。

须特别能战斗,争做无畏攻坚铁军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航天事业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的大工程。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攻坚克难的担当。广大基层干部,当坚定信仰,志存高远。要经得起考验、耐得住磨练,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用在能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时刻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发挥战斗精神,沉下心、俯下身,坚持埋头苦干,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回炉充电,充分发挥协作优势,向贤者看齐,不因循守旧、不虚度光阴,奋发图强、踏浪前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无畏攻坚、铮铮铁骨的铁军人。

当特别能攻关,争做勇于探索开拓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永远要有锐意进取、大胆探索的精神,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航天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成就,靠的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在成功路上的不断开垦与探索。在基层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同样需要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姿态,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需要眼界广脑子活,勇于自我革新,突破路径依赖思维,多进行一些求解性思维,不断拿出干劲,学践互促、学以致用,着眼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闯出新门道、干出新事业。并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任职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挖掘当地文化宝藏、就地取材打造当地产业品牌,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开拓人。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8

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

前几个月雅安发生了大地震,一座座房屋在顷刻之间倒塌,一座座美丽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片废墟,一个个村庄也被震得七零八落,数以万计的生命在灾难中挣扎。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镜头,我的科学家梦更强烈了。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要发明一种新型的房子。它和现代的房子区别非常大,它对灾难有超强的抗击力。房间里安装了危险警报器,如果你家出现什么故障或者是危险,它都会提醒你。总之,它可以避开一切危险。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不必惊慌,房子会提前发出警报并且自动脱离危险区。如果遇到海啸,也不必惊慌,房子可以变成一艘潜水艇,逃脱海啸的袭击。

新型的房子不仅可以避免灾难,而且很漂亮。房子的墙壁就好像一台立体电视。你在休息的时候,可以打开墙壁的特殊功能——只要按下桌子上的红色按扭。墙壁就会播放世界各地的美景,你看了一定会置身于迷人的景色中,心旷神怡。 房子的窗帘就好像一本图画,它会根据你的爱好选择画面。房子的地板上铺着飞毯,假如你想到哪儿去,飞毯就会腾空而起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当科学家设计这样舒适的房子,虽然只是我的梦想。不过,我相信只要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我的科学家梦一定会成为现实的!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9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xx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0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太空授课,就是要让孩子热爱航天,首先要让他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太空授课还将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情况,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实验现象将更加更直接更加直观,无须运用推论等方法。现场直播这样的科学探究值得期待。

王亚平身处太空,面对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课,是中国太空老师的第一人,彰显了一个航天大国的风度和气派。

王亚平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复杂多变的,宇宙中许多奥秘值得探究,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太空授课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学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这种基于太空探索实践之上的远程教学,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直播、教育部网站回放,或是以课件形式供反复教学,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举国学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种形式。

事实上,探索太空给予人类的回报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用的GPS定位系统、太阳能屋顶,吃的方便面、蔬菜包,穿的运动鞋等,都是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实践中发明或研制出来的。因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们研发出救灾和气象监测卫星技术,获得了更加优质的作物品种,发明燃料电池获得了清洁高效的能源……太空探索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随着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资源、航空技术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社会民生的高度会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发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实现,都会拓宽、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为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1

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

第二个讲课内容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转飞出去了,它的中心轴,一直在变。第二次是上了发条的陀螺,以同样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轴几乎没有变,而是一直在前进,最后把两个陀螺一个是没上发条的,一个是上了发条的,然后一起放出去,给他们同样的干扰力,看得出上了发条的看起来非常稳定。

最后一次实验是水膜和水球,老师先把一个金属圈套在水袋里,然后拿出来,竟然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试一试稳不稳定,无论怎么摇都不会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会破而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爆炸,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话,我一定会做很多很多的实验,去研究发现太空的奥妙。神奇而美丽的太空我爱你!最后,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为国家造福。

因为我们要在多功能教室听王亚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课。进了多功能教室,里面好不一片喧闹声,我们都盼望着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授课,终于,现场直播开始了。

我们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自我介绍,之后,开始的是一个陀螺演示,王阿姨给了陀螺一个推动力,这时,陀螺翻滚着向前运动,而地面上,陀螺只会掉到地上,发出响声,王阿姨收回来了陀螺,又拿出了一个授课用具,只见王阿姨在与立柱成为约35度角时,把那根绳子拉直了,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空间站观后感800字精选


在观影过后,我们会不禁回忆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欣赏完一部作品后,我们会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有时光看了作品还不够,还需要认真的将感想写成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可以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夹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关于作品名的观后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以下为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空间站观后感,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空间站观后感【篇1】

近年来,祖国的科技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其中,航天科技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杰出的。

小时候,我就常常坐在电视机前,看见雄伟的火箭、飞船,看着它们的底座喷洒着富有魅力的迷幻色彩的熊熊烟火,一团烟雾笼罩,像神话一般飞上天空,下面的千万人围观,为它,为他们而喝彩。“飞翔”这个词在我小小的心中满下璀璨的种子,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中,我坚信要学好知识,要像杨利伟叔叔那样,因为他是我航天梦想的一位偶像。于是,我怀着一颗炙热的心进了学校的大门,我希望我也能飞上天空,我也要用知识去造一艘飞船,载着它冲向宇宙,看见地上的许多人熙熙攘攘的挤着,看见壮观的飞船驶向宇宙,看见人类的又一个飞天梦想成现在眼前,人们无不欢呼雀跃。看见人们在慢慢的变小,变成一只蚂蚁,一粒芝麻,最后面成一个小黑点,然后消失不见了。瞭望前方,星空烁烁,一颗一颗的,像撒布在蓝布上面的碎金子,碎银子,晶莹剔透;忽明忽暗,扑闪扑闪的,活像顽童的眼睛,又像一位智者的双眸,蕴藏着莫测的秘密。可这些只是远方的星星,近处的星星更是让你大吃一惊,它们不再是所谓的星星了,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星球,一块块陨石,它们有着自己的光彩,有的闪着红色的微光,有的闪着金色的磷光,有的则暗淡无光,它们似乎也有自己的思想,像是对我倾诉着它们的孤独与寂寞;有的是一阵接连一阵的,有的星星则是发出强烈的光芒明晃晃的相识以免打磨过的铜镜,美丽异常,像是一颗颗珍贵稀奇又晶莹透亮的钻石……

虽然这一切都只是想象,最然这只是一个虚幻,虽然我现在还不可能实现,但是,我坚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在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和突破下,在我学习的不断努力下,我也能飞上太空,去问候我那些在太空里的“朋友”,参观那里的美好风景。

空间站观后感【篇2】

曾经有同学问:“雨晴,你的梦想是什么呢?”我笑而不答。

想知道我的梦想,还是先体验我的神奇之旅吧!(不说出梦想,留下悬念。)

一天,穿着银白的宇航服,驾驶着“嫦娥八号”飞上蓝天啦!

哇,好美啊!浩瀚宇宙,繁星点点,大熊星座、小熊星座等让我目不暇接。北极星,天牛星更是近在咫尺,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太空环境的白描,如临其境。

我先来到了木星上,本以为木星上面有许多树木。可没想到居然一棵树、一滴水都没有,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没意思,还是到其它星球上吧。

我计划去月球瞧瞧,可随后想到月球早被人类考察过了,没有挑战性。于是,我把目标转向了一个尚未发现还没有名字的星球。飞船徐徐降落在星球上,我刚下飞船,就情不自禁“哇塞!”叫出声来,你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湖水清澈见底,空气里还飘着淡淡的花香。我沉醉了,好一会儿,才醒过来。我在上面刻上“顾雨晴到此一游”,并取名叫“雨晴星”,因为它是我发现的。(环境描写及刻字、命名,充满大胆想象,让人拍案叫绝。)

随后我又驾驶着飞船在银河里转悠,而且意想不到的是还认识了许多外星人朋友,在他们那里我品尝了从未吃过的美味佳肴、参观了绝无仅有的名胜古迹。

同学们领略了我的旅行后,现在应该知道我的梦想吧!

可是我清醒地知道,这不过是梦想,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但是我的航天梦永远不会破灭,而且坚信总有一天,我会用自己的努力让梦想成真。(结尾表明小作者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决心,画龙点睛。)

空间站观后感【篇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xx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

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我知道了,为什么三位航天员的脸看上去胖胖的,因为失重环境会导致他(她)们的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会上涌,所以他(她)们的脸看起来胖胖的。

王亚平老师做了好几个小实验,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一项实验就是“泡腾片实验”,王亚平老师将泡腾片放入蓝色水球里面,泡腾片在水球里面不断的冒泡,产生了许多欢乐的小气泡。水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气泡的气泡球,而且伴随着气泡的产生还有阵阵的香气。哇!真是太神奇了。这个实验把同学们看的目瞪口呆,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不禁在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也特别想去天宫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

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教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相信《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空间站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