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绿皮书》观后感 > 地图 > 《绿皮书》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12-20 来源:互联网

《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精选7篇)。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在观看时,我们内心深处往往会有一些想法,写观后感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观后感可以帮我们整合从影视作品中所获取的相关知识。如何写出不失新意的优质作品观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绿皮书》观后感简短,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1

当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在想可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绿颜色的书,书中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展开寻宝之旅。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博士钢琴家唐,他拥有极好的艺术才能。可他在拥有了一个自己单独的演奏厅和每天数百名的观众后,却请了一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做司机,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南方巡演。整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观众的掌声,嘉宾对他的称呼,大家对他的尊重,都只存在于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免费看了他的每场演出,也亲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下了舞台不能进白人的厕所,不能进白人的餐厅,甚至不能进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为别人对唐的态度而气愤,又为唐放弃了安稳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厅,而来做巡回演出而不解。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档口中明白了唐这次巡回演出的目的。原来他这次巡回演出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也让黑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当知道这些,我对唐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虽然也有语言、相貌、服装上的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在祖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感动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观看。

《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2

今天,阳光明媚,太阳把我晒得十分快乐,一路兴高采烈,去干嘛呢?我和妈妈逛到了电影院,看到醒目的广告牌《绿皮书》介绍,据说点评分数特高十分好看,哇!我情不自禁称赞道,妈妈:“它曾获奥斯卡小金人奖耶!”于是我怀揣着好奇心进入影院。

故事主要讲了托尼是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当务之急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叫唐·雪莉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唐·雪莉即将为期八个月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人对黑人的歧视十分严重,于是托尼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与此同时,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他了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只限白人,从这以后,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黑人和白人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白人看不起黑人?在我看来,黑人更有素质,更有公共道德意识,应该是黑人看不起白人而不是白人歧视对方。但黑人就受着不去还手,这不是白人要学的吗?这让我想起了在我们班里,不能因为某个同学学习差,而去歧视它,我们是一个小集体,应该互帮互助,不是一个人好,就算好,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一些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份,要人人参与,所以我深有体会。

“人人平等,万物平等”我们应该互帮互助,平等对待每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3

先看了《触不可及》,所以大概会在主观上完全的偏向,其实反应的方向不尽相同,绿皮书会更加偏向于现实处境的反映,悲凉无奈的现实。

唐·雪利,一名钢琴家,说来讽刺,因为黑人身份竟然不能弹奏自己最爱的古典乐,算是因为肤色,被迫转向流行乐的领域。他是为了什么呢,在这个不被人尊敬的年代,几近对于整个制度发起冲击,算是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体面。可是这样的一份体面,终究是不堪一击,白人宴会上的邀请更多的是为了装点,所谓的尊敬也只是限于舞台。更多的人不过是为了提升一种格调,所谓的情感所谓的经历,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大概他们都没有托尼能够听懂其中的'曲折,可能都没有托尼那般感受,弹琴时候的雪利,譬如神明。

托尼呢,因为肤色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尊敬,可就像是他所说的,他所住的街区,仿佛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混乱,拥挤。似乎并不是别人所想象的优渥的生活,更多的人,也不过是在底层挣扎,在泥泞里生活。

他们啊,去到了南方巡演,所谓的巡演,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其实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明白。

放弃了优渥的工资,去到了薪金抵不上的地方,最终,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侮辱,是一种人格上的贬低。是一种经历,还是说,去感受更多的同胞的生活,毕竟他不可能舍弃掉自己的肤色,他所经历的,尽管已经所谓的受人尊敬,所过的生活依旧不算如意,生活中受尽指责。

那么更多的同胞呢,那群在田地里辛苦工作可能都没有办法养活一家人,在工作的间隙里,望向他的同胞呢。过得,大概是更为挣扎的生活,所谓的逃离,所谓的远离,更多的也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吧。不愿意被刻板的印象所束缚,可这世间,没有人能够逃离刻板印象,没有人能够逃离别人的成见,更何况,有的时候印象又何尝不是一种正确。就像是炸鸡,就像是爵士,就像是所谓的对于现况的接受。有的是我们可以酌情接受,有的是我们可以给予这个世界一部分的改变。

就像是相处久了他们一定会对于对方会有一定的影响,会去接受不再流水化的写信,会去接受文雅化的表达,会去压抑自己的脾气,不再只是任由释放带来一种无谓的伤害。

他也会去接受所谓的不会接受的饮食,会去抨击别人并不公平的对待,会去接受不是施坦威的钢琴,接受音乐最初的样子,只是带给人们欢乐。会去拥抱家庭,会去接受温馨,会去迈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寻找一种并不孤独的人生。所谓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会意识到,可能也不会感觉到,只是带给彼此的,是一生的朋友,永远不会忘记的,一路上的陪伴与依靠。

这样一段旅程,对于彼此改变很多,算是,见到了世界,见到了人生。给予我们自身的呢,是世界的残酷与真实,是世界本来的样子,生活在路上,境遇在人生,如果说曾经有一段经历能够让我们就此改变心中的偏见,改变固有的成见,又何尝不能在路上。

所谓的绿皮书,是讽刺也是嘲笑,所谓的区分所谓的对待,所做的也都不过是无谓的坚持与固执,世界所有人,哪有什么分别。区分带来的,大抵是心中的自卑与刻意打压的结局,本不该如此。从来不该如此。

《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4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对于黑人多有歧视性政策。而《绿皮书》就是为这样的歧视而诞生。它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它详细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许”,帮助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格林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在夜总会打工的白人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这部电影通过隐晦的角度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唐的态度来讲述了当时社会的严重种族歧视。在北部离纽约还不远时,并没有出现对黑人的歧视态度。但当他们逐渐南下去进行音乐会时,田地里耕作的农民默默地看着他,生活中就渐渐出现了愈发严重的种族歧视。

服装店的店主不愿给唐试衣服,俱乐部里的人随意地殴打这位钢琴家,在晚上,他被警察拉下车随意盘问,在他的音乐会前,他甚至不能进餐厅用餐……他深知自己只是被那些“有品位”的人们利用的工具而已。在倾盆大雨的道路上,唐眼含热泪地喊出,我不够黑人,我不够白人,甚至不够男人。一路上忍受的折磨和歧视瞬间爆发出来。这就像是一句灵魂拷问,直击我们的心灵。

“想改变人心,需要的是勇气。”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地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被人歧视着开南部巡回演奏会。这一程,唐不是为了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5

听朋友推荐新上映的美国电影《绿皮书》,就拖家带口的去影院看了一场,回来大人小孩都众口一词的说好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演员表现自然真实,感情表达细腻温暖,连路上的风景都秀美迷人,确实值得一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彼时的美国还处在白人至上、黑人备受歧视的时代,当时专门出版了一种小册子“绿皮书”,指明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名《绿皮书》就来源于此。男主一唐雪利是一位著名的黑人钢琴家,为了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回演出,要雇佣一名白人当司机兼保镖。男主二托尼是一位来自底层社会的白人,脾气暴躁,举止粗鲁,为了挣50美元生活费,一口气吃掉了26个汉堡。一个是工作所需,一个被生活所迫,两人搭档开始了一段为期数月的南下之旅。

唐雪利很有修养,待人做事优雅有礼,希望通过音乐改变人们对黑人的不公正看法。托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习惯于靠拳头解决问题,并且对黑人也存在歧视心理。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同乘一辆车旅行,闹出了许多时而让人心酸、时而让人捧腹的桥段。

两人经过路边小店,托尼去买东西,顺手牵羊拿走了一块摆在门外、供游客自行付钱购买的精美石头。唐非常生气,严词要求托尼返回归还。托尼虽然理亏,却嫌唐小题大做,一边答应一边悄悄地把石头藏了起来。

两人经过炸鸡店,托尼兴奋地买了很多炸鸡,边开车边大快朵颐,还热情地邀请唐一起享用。习惯于在餐桌前规规矩矩就餐的唐,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直接用手抓着油乎乎的炸鸡吃。但托尼执意相劝,一只手握着方向盘,一只手举着炸鸡递到唐的面前。唐扭扭捏捏翘着手指吃起了炸鸡,惊喜的发现味道还不错。

两人南下到达一所豪华的庄园。庄园主人热情地接待了唐的乐队,宾客们也都很有礼貌地欣赏了音乐家们的精彩表演。表演结束后,唐想用洗手间,庄园主人却拒绝他使用客用洗手间,只让他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为了维护尊严,唐宁愿长途折返回宾馆如厕。

巡演的最后一站是伯明翰。演出规格很高,宾馆富丽堂皇。然而,作为演出主角的唐,却被安排在一间狭小的储藏室休息,并且因为是黑人不能进入餐厅用餐。读后感·唐忍不住想中断演出拂袖而去。但是,完不成巡演任务,按照合同,他们将拿不到尾款,托尼也会遭受损失。唐对托尼说,“我听你的,你让我留下我就留下。”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托尼已经被唐的高尚品格和勇气所折服,此时的托尼,不再计较拿不拿得到钱,他带唐愤然离去。

圣诞夜,两人风雪兼程赶回纽约。唐遣散了管家,独自呆在家里,看着托尼“捡”回的石头若有所思。托尼和家人欢聚一堂,想起孤单一人的唐,怅然若失。影片的最后,唐鼓起勇气来到了托尼家,受到了托尼一家的热烈欢迎,托尼的妻子悄悄地在唐的耳边感谢他替托尼润色代笔家书。这一刻,白人、黑人,穷人、富人,精英、草根,彼此达成了和解,同时,他们每个人也和自己达成了和解,和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

《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6

很棒的一部片子。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潮汹涌。

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轻松的,但讲的却是种族歧视的问题。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肤色,阶层,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甚至性取向(这是我看完电影看评论才明白过来的,可能国内上映删剪了,只有一处在公共浴室一个场景提示过吧)从最初的格格不入,一路走来,到最后彼此真正的了解包容和自我救赎,建立深厚的友情。没有很激烈的剧情,没有沉重,黑暗,却能在小细节中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但是编剧用小幽默温和的化解了。叙事流畅,一气呵成,幽默轻快,细节丰富饱满。

故事设置了两个冲突,一个是表面就可以看到的黑人和白人的种族歧视,还有一个是底层社会的意大利裔白人司机与高高在上的黑人博士艺术家。某种程度上这种相反的设定,起到了很好的戏剧冲突。还有很多小细节也是如此。不剧透了。

观影体验很舒服,笑点不断,全程无尿点。还有一点,我是真的没认出阿拉贡…

《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7

前不久,我去看了电影《绿皮书》。我想,爱看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毕竟,《绿皮书》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了,网上评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这是一部有关种族阶级的故事。在美国的1960年代,还是有着种族的偏见的。而“绿皮书”,记录的都是黑人们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厅,因为有些店铺是不接待黑人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才会有“绿皮书”的存在。

全剧中,我最感动的一幕,便是音乐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尽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是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换作是我,怕是只会感到不公吧。我们在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此感到恼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许,你会说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严。我想,绝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对黑人抱有歧视的另一个主角托尼,也会就此改变。放在现在,我们也存在着歧视,例如性别歧视。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给女生。但是,我们都在渐渐改变,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等你努力去做的时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句经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是这样的,明明存在着,却总是等待。感到孤独,何不走去呢?

这个以真实故意改编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一点复杂和温暖。《绿皮书》让我明白了尊严的重要,面对不公平的该有的模样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绿皮书简短观后感(8篇)


观影是现代人愉悦身心的一种重要途径,观看后,我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时我们应该飞快地写好一份观后感。常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自己形成爱思考的好习惯。如何借鉴有关《绿皮书》的优秀观后感呢?为满足你的需求,编辑特地编辑了“绿皮书简短观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绿皮书简短观后感【篇1】

说到细腻,不得不说两位主演。

没有大制作,没有大场面,就是两个男人撑起整个剧情。

演技,是必须的!

白人男主,“魔戒”里的阿拉贡,增肥40斤牺牲形象出演,确实把生活在布鲁克林的底层人民形象演得活灵活现。

每一次提裤子、掏耳孔、剔牙齿……都是那么鲜活而粗鲁,让人无法想起以前那个人类之王!

而黑人男主,是我见过最性感的黑人。

细腻、优雅又不失敏感与理想主义,刻画难度上比白人更高,难怪小金人给了他。

每个眼神、每个笑容、每个动作都是戏,让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长……

绿皮书简短观后感【篇2】

我一开始看到这部电影时,觉得这个电影一开始这么混乱,那后面不会更乱吧!我提着好奇的心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在以前的美国中有很多的黑人,他们在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他们经常会受到白人的歧视。在电影的开始托尼是一个街头混混,他也是一个十分歧视黑人的人,在他妻子请了两个水电工到家里来修水管,修完后倒了两杯水给他们喝,被托尼看到了,托尼虽然没有正面表面表达出来而是在他们走之后把他们喝过的水杯丢进垃圾桶中,他妻子倒垃圾时看到了也只默默地把杯子捡起来。后来因为要赚钱去给黑人唐雪莉博士当司机兼保镖,一开始唐雪莉一直嫌弃托尼十分吵,在一次演出后,车子在加油站停下时,托尼看到一块玉石,托尼看了看地上有一块于是捡了地上的那一块放在了自己兜里,这一幕被唐看到了,于是他教育托尼去付钱,就这样托尼在唐的一步步教育下从一个混混变成了一个有着正义感的人,最后一场演出因饭店老板对黑人的歧视,他们没有演,他们到了橘鸟酒吧,那是一个黑人酒吧,唐在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在。回到那个纽约后,唐和托尼成了朋友。

在唐和托尼的八周的巡演中,都努力去改变对方。唐是一个外表十分温文,高雅的人,但内心十分复杂的人。托尼是一个外表十分大大咧咧,十分暴躁的人,但内心十分细致善良。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要改变对方原来的样子,都在默默的改变对方,唐在各方面比如教会他了不能偷东西;在乱扔垃圾时,会把车倒回去让他把垃圾捡起来,在冲动时要忍住,不要乱动手;托尼会在一些时候给唐一些建议;在唐有危险时去救他;在唐失落时给他开心比如在一开始的唐没有吃过炸鸡,托尼买了一桶全家桶会和唐去分享;在白人酒吧救唐。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托尼也从刚开始的烟不离手,脏不离口到后来为唐戒掉了烟,脏话也渐渐变少了。当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后托尼开始了对唐改观和同情,开始觉得种族歧视的可怕也渐渐的开始对种族歧视的淡化。

在最后的圣诞夜上托尼在家庭宴会上唐的突如其来让托尼感到十分的惊喜,唐一开始觉得托尼的家人不欢迎他,但后面的又是让位置又是拿盘子让唐感到十分的开心,可以感受到唐他内心的那种感觉。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种在美国的种族歧视,白人托尼和黑人唐雪莉在巡演中慢慢的改变。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是托尼的妻子,她是一个善良,没有一点种族歧视的人。

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奥斯卡电影奖在于把固化了的种族人设巧妙的对调了。最后分享一条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格林写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套书将不会再出版。到这本书停止发行的那天,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尴尬歧视之苦。”

绿皮书简短观后感【篇3】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1962年,次年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个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不太了解美国历史的观众,也能了解到当时黑人被白人隔离、歧视的情况。作为黑人,要依靠旅游指南《绿皮书》,才能在旅程中准确地找到接纳黑人的餐馆和旅店。

电影的主角,一个是著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们对黑人的歧视就越严重,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他需要一个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机;另一个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业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于是他来应聘这个司机的职位。在一番纠结后,托尼·利普接受了这个工作,于是这段向南巡演的“冒险”开始了。

唐·雪利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被当时白种人不耻的黑人身份,一个是被当时上流阶层引以为贵宾的艺术家钢琴家身份。这两个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开来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获得热烈的掌声与恭维,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视、被隔离、被侮辱,甚至是被殴打的对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离,这也使得他对黑人身份下意识地排斥,拒绝听黑人音乐,拒绝吃黑人喜欢的食物炸鸡,拒绝玩黑人喜欢玩的游戏,这导致了黑人群体也把他当成异类。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独,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同时造成他对自我认知的偏离。

而托尼·利普就比唐·雪利简单多了。他是意大利人,是一个白人混混,身上有不少毛病——聒噪、行为粗鄙、贪小便宜、同时受环境影响与生俱来地歧视黑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温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并且他总有一种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两人刚上路的时候,其实是互相都有些瞧不上对方的。托尼·利普瞧不上黑人,甚至他的亲戚认为他一定干不了一个星期就会跑路的;而唐·雪利也隐隐不喜托尼·利普的市侩和无赖的样子。

在观看了唐·雪利的第一场演出后,托尼·利普就折服于唐·雪利的才华下的,他赞赏唐·雪利对于音乐的天赋;而唐·雪利在托尼·利普的唠嗑中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房,让他看到自己的孤独、疑惑与愤懑。

在南下一路上遇到的各种意外事件,使得两人交心,两人都因为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

电影的高潮,在最后一站如约而至的到达了。在最后一站中,唐·雪利被禁止去演出地的餐厅吃饭,被羞辱的唐·雪利决定不进行演出。餐厅的管理员想要贿赂托尼·利普说服唐·雪利,被托尼·利普一拳顶到了墙上。这里体现出托尼·利普成长的完成,如果是从前那个贪财市侩的托尼·利普一定会收下贿赂后劝服唐·雪利,就算没有贿赂,他也应该会拦住唐·雪利的,毕竟若是没有完成所有演出,他是收不到尾款的。

然后俩人去了提供黑人用餐的橘鸟餐厅,在这里,唐·雪利完成了他的演出,体现了他成长的完成。他不再排斥黑人的食物,不再特立独行地下意识与自己的同胞隔离,不再在意钢琴是不是施坦威,完成了自己对黑人身份的认可。

电影看到结尾,放了几张老照片,说这段故事源于真实事件,俩人在之后的岁月依然维持着友谊,直到20xx年俩人双双离世。看完电影的时候,就在想这份友谊是多么得珍贵与不易啊,两人身份对立,阶级对立,却能相识相知,并将这份友谊维持到死去。

不过后来看背景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俩人就是普通的雇佣关系,甚至唐·雪利还开除了托尼·利普,俩人之后也没有什么联系。唐·雪利的亲属对这部电影表示了不满,说这部电影的构思主要取决于托尼·利普的叙述,而没有怎么参考唐·雪利的角度,甚至丑化了他。

看来故事终究是故事,现实还是太真实了一点

绿皮书简短观后感【篇4】

路始于两个人。

一个住在布朗克斯的一个街区,为了家人的生计奔波,烟不离手,油嘴滑舌,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

一个住在卡耐基音乐厅楼上,为上流社会的人士演奏,知书达理,举止优雅,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

这一路, 像一场修行。

对于唐,在种族歧视并不严重的纽约,他拥有他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仍毅然前往南部,希望以一己之力去除成见。

每场演奏结束后,台下欣赏的白人便会热情地为他鼓掌,他满面笑容,优雅地起身致谢。但同时他也面对了:侍者弯腰恭敬地为他服务,但也恭敬地禁止了他走向“白人厕所”;在旅社他西装革履,坐在一旁品酒,黑人发出邀请,遭到拒绝后便嘲讽他“还不是怕把一身好衣服弄脏了”;在西服店他被禁止试穿;在酒吧他被歧视殴打……在台上,他光鲜亮丽,下了台,他什么都不是。他找不到合适的归宿,白人从心底还是瞧不起他,黑人因差距也讥讽他。“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历尽痛苦后,他站上了酒吧的小舞台,敲响了那架不知品牌的钢琴。没有高雅的环境,没有安静的氛围,但唐却笑得很开心。

托尼,尽管生活窘迫,却仍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垃圾桶。但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他高高在上地坐着,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阿拉伯酋长。”他向妻子这样形容唐。一路相处,一路磨合。托尼在唐的“逼迫”下改变自己。保持语言文明,学会合理处事。“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在控制脾气的同时,托尼也要收起自己的偏见。他在信中向妻子表达了他对唐高超音乐技巧的赞美,在唐遇难时总出手相助。在圣诞餐桌上,面对亲戚对唐“黑鬼”的称呼,托尼却阻止了他“别那么叫他”。

“嗨,托尼。”

“嗨,唐,圣诞快乐。”

路终于一个拥抱。

绿皮书简短观后感【篇5】

《绿皮书》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一部好电影。不像很多诺贝尔文学奖让人看不懂,《绿皮书》获奖在我看来名至实归。电影的故事情节逼真写实,节奏松弛有度,戏剧冲突自然又精彩,人物对话言之有物又妙趣横生,人物个性鲜明又合情合理,演员表演更是功力深厚,无可挑剔。最重要的是,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具有无可争议的进步性。

先要讲讲什么是绿皮书才能了解六十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是何种样子,这有助于很好地理解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性。绿皮书是一本旅行指南,不过这个旅行指南是专门针对黑人的,因为那个时候的黑人在美国大部分地区都不享有迁徙自由,住店自由,只有很少的酒店和饭馆接纳黑人顾客。这本绿皮书就是专为去南方旅行的黑人准备的可以接待黑人顾客的旅馆和饭馆的名录。其实,仅仅这本绿皮书的存在就足以说明美国六十年代时的种族歧视有多严重。

虽然1962年距林肯总统发布《奴隶解放宣言》整整一百年了,可在美国南方和中部地区依然是种族隔离的地方。歧视黑人在美国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不仅在南方,即使在最为开明的纽约也一样随处可见。片中主人公托尼虽然并没和黑人有过什么交集,可因为社会的熏染,也极其轻蔑和歧视黑人,连黑人管道工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最可笑的是,不仅白人和有色人种之间存在鄙视链,白人内部也存在着鄙视链。意大利裔的托尼就被南方警察骂为半个黑人,而托尼对把他误认为警察的酒吧小姐说,我像爱尔兰人吗?让我们知道,那时的美国警察大部分出自爱尔兰裔美国人。电影中偶尔出现的几句针对犹太人的话,也让不熟悉那段历史的人知道,犹太人在那时也是受歧视的二等公民。电影里的这些生动情节和对话,惟妙惟俏地展现了六十年初美国社会的众生相和黑暗面。

革命的真正意义是观念的改变,当然这个观念是先进的观念。就像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言,真正的革命是心灵的革命,没有思想的进步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改朝换代和街头闹事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六十年代的人权运动可以称为真正的革命。美国的人权运动是与美国的思想文化革命同步进行的,如果没有思想文化上的革命,黑人即使一时获得了解放也是不长久的。虽然这个革命不以暴力为主要手段,而且也存在很多革命的滥觞,但因消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破除了有色人种为劣等人的这个在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其进步意义显而易见。

歧视来自于无知和傲慢。不仅种族之间有歧视,各种人群之间都有歧视,这是差别心带给人类的共同智障。歧视就是鄙视链的极端化。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不仅有肤色的不同,胖瘦的不同,高矮的不同,还有智商的不同,家庭出身的不同,学识学历的不同,拥有财富的不同,社会身份的不同,所有这些不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也建构了各种各样的鄙视链。

对于歧视有不同的应对方式,雪利选择的是非暴力抗争方式。雪利的南方之旅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有意去对抗种族歧视,为的是改造南方人的种族歧视观念。所以,雪利的巡回演出,也是一次革命之旅。作为弱势群体的黑人,采取非暴力的抗争方式与种族歧视作斗争是非常理性的,比之暴力抗争更容易取得真正的胜利。非暴力抗争是攻心为上的策略,黑人只有争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白人的同情和支持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而黑人在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也解放了白人,这一理想状态几乎是所有抗争者最初的诉求,可真实的历史是,人权运动中的黑人解放是非暴力和暴力抗争相结合的产物。

一部好的电影都是多主题的,高容纳性的,《绿皮书》也不例外。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不仅表现了反对种族歧视的第一主题,还表现了不同背景的两个人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主题,这其中又包含了自我救赎,自我解放的主题,也隐含了对身份社会的批判主题。

一个本真的人是没有身份感的,因为身份感是外在的,是附加在我们身上的社会性。越是有身份感的人,越喜欢带着面具生活,而且最容易出现歧视心态。一个有平等心的人,对那些有着强烈身份感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反之,则会有一种亲近感。

绿皮书简短观后感【篇6】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好像读书已经无法深入进去,老是在看页码,好像是为了完成一本书的任务而去读书一样,实际上自己在欺骗自己,就像李尚龙说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看了相关的心理文章,没有必要做给谁看,也没有必要老是让自己陷入不停的自责当中,应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灵魂是否真正得到救赎只有自己知道。

不得不佩服抖音,谁都无法抗拒,就像警察说毒品一样,不过如果利用好了都是也能获取一定的启示,当然这点毒品不具备。某个小视频提示应该看点好的电影,高晓松的大部头《鱼羊野史》提到的好多电影都没有看过,甚至有的都没有听说过,我对外国人名字有点头疼,尤其是翻译过来的,受多年学习外语的影响,英文写出的名字倒还是记得住,这可能就是惯性记忆的能力,正如我们的工作,看来人过四十不学艺从人体衰老的规律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来是想写这个电影的,不知不觉中写了不少与电影无关的内容,为什么看这部电影呢?主要还是要从如何选择做起,一个人必须要有思考的时间,这样才会提高,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思考了一段时间,觉得还应该从奥斯卡获奖最佳影片看起,于是就有了这部《绿皮书》,当时是我只是欣赏。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让你有点黑白颠倒的感觉,电影的内容非常的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出来,一个白人司机载着黑人艺术家到处演出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就是因为他所表达的内容,一个矛盾接一个一个矛盾,让你停不下来。

在我们的印象中高贵、优雅、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在电影中是一个社会底层、没有文化、连情书都不会好好写的KTV领班,说白了就是一个打手;而印象中一定是位于社会底层、素质底下、衣不蔽体,满嘴污言秽语,靠出卖自己的体力生存的黑人在电影中是受过高等的教育、精通多门语言、获得过三个博士学位,并且全国知名的著名钢琴艺术家,正如郎朗,但一定别弄混了,他是中国人。

白人司机黑人老板本身就充满着讽刺意味,尤其电影所反映的是在那个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到处充满着种族歧视,黑人地位低下,不能同白人住同一旅馆、一同就餐即使是上层社会的黑人也要承受着歧视,忍受着无法融入高层社会的痛点,正如华人在当今的美国社会一样。

好的电影如品一壶上等好茶,一定要仔细品味其中的味道,让茶香在唇齿间慢慢渗入,体验茶水一点点流入咽喉时那种回甘的感觉,电影中的好多镜头值得仔细体味,任何一部最佳影片都有获奖的道理,一次很难获取全部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这种存在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信息障碍的电影,如有时间还需要多次品味,正如肖申克的救赎,每次看都体会不一样,都会从电影中的某一个桥段想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

一直到电影看完,也没有弄明白的就是电影的名字,可能在看定影的时候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是男主出发前从朋友那里拿到的一本书这就是绿皮书。这是一本专门为黑人定制的旅行手册,里面列出了哪些餐馆和旅馆是允许黑人进入的。通过电影中时间的推移,可以慢慢的体会到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最近自己做了一件事真正的帮助了一个人,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否真正能够意识到,真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很多时候体现在一种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上,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所以好多人的一生中没有真正的朋友,所有的人在他的交往中都是过客,真正需要的时候只有痛苦。

不管别人推荐的人生必看电影是什么,我自己会把《绿皮书》归到人生必看的电影系列中,它会让我慢慢懂得如何把复杂的事情通过简单的故事表达出来,懂得人性,懂得交友,懂得珍惜,懂得

绿皮书简短观后感【篇7】

观影《绿皮书》薛菊菊

《绿皮书》,前段时间终于可以手机下载看了,但是下载下来之后就一直没看,偶然一次打开,就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的感触还是挺深的。

电影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大概故事讲述的是一名黑人钢琴家,他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音乐家,去南方巡演,但是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各地方的种族歧视是十分严重的,所以,他就找了一个粗暴的混混托尼去给他做司机,托尼本身也有对黑人的歧视,但是由于他当时没有好的工作,再加上唐将会给他一笔很大的报酬,也就同意了此次旅行,拿着绿色皮的指南,就是在南部所有能够接待黑人的餐厅及酒店,称之为“绿皮书”。在一路开往南方的过程里,截然不同性格的两种人,问题与矛盾也是接连不断,引来了不少的争吵和笑料。但是在彼此相互需要的时候,又一起相互帮助,共度难关,结束了这次的旅程。

一踏上旅途,各种千奇百怪、冷酷无情的种族歧视都纷至踏来:买衣服的时候,不允许唐进试衣间;吃饭的时候要去专门的黑人酒吧,不能在白人俱乐部就餐;住旅店要去有色人种旅馆,不能踏进白人酒店半步;出行也受到管制,许多地方禁止黑人晚上外出。当唐被邀请到各种豪华的场所演奏,却不允许在那里吃饭,尽管演出快开始了,还得再返回黑人餐馆去吃饭。演出前只能在十分简陋的杂物间里休息。唐对这一切岐视都逆来顺受,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的钢琴弹得多好,他只是富有白人的一个玩偶而已,永远不可能与白人平起平坐。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同时也在慢慢改变托尼对黑人的看法。

印象最深的的是,当托尼看到这一切,慢慢开始同情他,为他打报不平,当唐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托尼有一次甚至为此动手打了警官,并因此关进监狱。唐对托尼说,多少年了,我每天都是这样过的,每天都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对待,早己成为习惯。你才跟我几天,就已经忍受不了?唐的话深深震撼了托尼的灵魂。后来在和唐的相处过程中,托尼逐渐感受到了唐身上那份修养和学识。特别是唐为托尼代笔,写信给托尼的妻子,诉说托尼对她的思念,信写得优美感人,托尼的妻子大为感动。慢慢地,托尼心中对黑人的种族岐视开始淡化,并逐渐明白了黑人所遭受到的欺辱和压迫,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应该的。最后一天大家回家过圣诞的时候,唐有一个哥哥,但是多年没有联系也没有一起团聚,于是他去找托尼,托尼一家邀请了他,并欢迎他的到来,那种种族歧视好像一下子淡化了,消失不见了。

看完这个电影,黑人唐尽管知道南方的种族歧视严重,知道他将会遇到很多麻烦,将会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还是坚持每一场演出,为的就是证明黑人是可以的,也证明自己是可以的,用实际行动找回那份尊严,同时他身上的这份勇气也是很难的,如果是我,我或许根本做不到,也没有那个勇气,但是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绿皮书简短观后感【篇8】

电影讲的是一个白人平民给黑人精英当司机兼秘书的故事,有关友谊、有关尊严、有关种族。故事很幽默、很感人也很深刻,有太多值得发掘的地方,先安利一波。

因为时间原因,我只谈谈当看到主角唐雪莉拒绝表演那个片段时我想到的东西。

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由来已久。电影设定的背景是1960年,那时候种族歧视问题还相当严重,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越往南部越恐怖(实际上对黑人的歧视至今仍深刻存留在很多美国白人的心里)。

唐雪莉(黑人精英),拥有礼仪学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在纽约混的风生水起,跟肯尼迪成为了好朋友,但是因为他是黑人,总是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对待,所以他决定去南方溜达一圈,找找刺激,让自己可以有勇气直面这些不公正——当尊严被无视,要改变的不是别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心,不是靠着自己的礼仪和涵养而一味退让,而是在被侵犯时有勇气反击。

而在现实中,一般大多数人选择隐忍并不是因为不想硬刚对方,而是因为刚不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唐雪莉一样,进了局子可以让总统捞自己。这中间的不少人虽然还没有取得唐雪莉一样的成就和地位,但都有着跟唐雪莉一样的信念:用实力去赢得尊重,用成就去回击那些歧视、诋毁、伤害他们的人。

理智总是告诉他们,跟对方争一时口快或是发生冲突并不能改变对方的看法,也不能解决矛盾,或者不能给对方以实际且深刻的打击。所以他们常常对冒犯或是伤害自己的行为进行冷处理,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却变得比以前更加努力。

以前,我觉得这种思考方式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觉得受到不公或欺负就应该反击,选择逃避等于懦弱,所以有点瞧不起这种思考方式。但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阿Q是在想象中完成了报复,而前面所描述的选择隐忍的人则把受到的打击和伤害转化为取得进步的动力,并采取行动。

这些人善于把负面的事情与情绪化为前进的动力,因此他们往往对成功有更深的渴望,有强大的内驱力。但可以预想的是,这些人也往往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当他们真的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给当初伤害自己的人以实际和深刻的打击时,他们却往往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已经把伤害过自己的人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再也不会有交集。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遗忘甚至感恩曾经的伤害。

我佩服这样的人。

但是,一味隐忍完全不会发火,把所有东西都装在心里,通常如果被别人认为是一个不会发火且没有立场的人,那么别人就很容易把火发在这个人身上,把他当作出气筒。

所以面对不公,一定要“发火”,不一定能让正义得到伸张,最起码向别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总的来说,在缺乏力量的时候,战略隐忍是必要的。

说的糙些:面对不公,打得过当然要打;打不过,可以先跑但也得回头骂两句。

这样才是一个可爱且有魅力的好人。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7篇


工作学习之余,我们都喜欢走进电影院欣赏好看的电影。随着观看的继续,获得了更多的心得与感悟,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怎样为自己喜爱的《绿皮书》写一份观后感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带给大家。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1】

当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在想可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绿颜色的书,书中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展开寻宝之旅。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博士钢琴家唐,他拥有极好的艺术才能。可他在拥有了一个自己单独的演奏厅和每天数百名的观众后,却请了一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做司机,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南方巡演。整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观众的掌声,嘉宾对他的称呼,大家对他的尊重,都只存在于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免费看了他的每场演出,也亲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下了舞台不能进白人的厕所,不能进白人的餐厅,甚至不能进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为别人对唐的态度而气愤,又为唐放弃了安稳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厅,而来做巡回演出而不解。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档口中明白了唐这次巡回演出的目的。原来他这次巡回演出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也让黑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当知道这些,我对唐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虽然也有语言、相貌、服装上的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在祖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感动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观看。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2】

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我在绿皮书外找到了自己,那最初的古典乐曲成为我迈向另一个人生的的开端。都说歧视的眼睛就像双面镜子,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是羞辱自我。影片根据真实的内容进行改编,所反映的是白人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的问题。其中有多个镜头通过对比黑人与白人的社会地位,让人直观的看到在那个时代所存在的最尖锐矛盾。

在影片中比较滑稽的是黑人的生活竟要靠一本绿皮书去指导,而一旦脱离了这本绿皮书的范畴,等待他们的就只有白人的冷眼和拒绝,更有甚者会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毫无尊严可言。然而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是最可怕的,在那样的环境下黑人种族内部之间彼此不理解也在加剧这种社会矛盾。生活在社会顶层的Tang。Shirley博士和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他们的世界是没办法融入的,就如同那个被拉长的镜头一样,即使相遇却无法走近,只是默默地看着彼此。这个本该融合的大种族,就这样被社会生生的隔在两个世界,无限接近却又渐行渐远。

白人对黑人的歧视,黑人自身种族内部的歧视成为了影片的两条主线,有点心疼在那个背景下黑人生活的现状。但好在随着两个人逐渐南下的演奏之旅,托尼和Tang。Shirley博士走近了彼此的生活,在最后的演出中Tang。Shirley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为自己心中曾经追求的古典音乐演奏。而这场古典音乐的演奏也是暗示他重新做自己的一个开端吧,褪去一身傲慢他看清了真实的自我,也只有这样才会活出自己。

伴随着这Happy ending的结束,我们应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在黑人和白人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下,既然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越来越美好呢?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吧,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对于以上这个问题有想法的小伙伴随时欢迎分享交流,嘿嘿。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3】

绿皮书,绿色的封皮,是黑人旅行备忘录,是注意事项,上面记录着在广阔的美国土地上,哪个旅店招待黑人,允许黑人住宿。

影片讲述了一个温情的白人与黑人的友谊故事,也反映出南北战争百年后,在种族歧视依旧根深蒂固的时期,黑人和白人社会的融合。他们的友谊始于1956年的一次雇佣关系,持续到20xx年,生命尽头。

我喜欢里面那个黑人。他虽是黑人,却由于命运的眷顾从小接受了高雅的贵族教育,成长为举世闻名的钢琴演奏家。但是白人社会能接受他的音乐,却不能接受他这个肤色的人。所以他在台上演出的时候备受尊重,然而演出结束后,就会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就是整个白人社会,对待每一个普通的黑人的待遇——种族歧视。

这个黑人身上有一种接受了高等教育所独有的高贵气质和正统修养。最直接的表现是整个人都是仰着脸说话的。他最看重的是尊严,起初他的尊严靠着高高在上的座椅,靠着对生活细节的挑剔来维持。后来,他真正得到了尊重,不仅是他的音乐艺术,更有他这个肤色的人应得的尊重。

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到南方巡演,以丰厚的报酬雇佣了一个白人司机。出发前,这个黑人音乐家把一本绿皮书交给那个白人司机。目的就是想让他安排好旅途中的住宿餐饮,尽量避免一些不受尊重的、被瞧不起的令人难堪的待遇。这位黑人音乐家一方面享受着由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与音乐造诣所带来的万人瞩目的尊重,另一方面也默默承受着繁华落尽之后,被嫌弃被排斥的心酸,内心充满了压抑的愤怒与忧伤。在这一段旅程中,两人共同经历并化解了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们彼此的思想认识与行为习惯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最后这位黑人音乐家完全可以用他的行为语言,以及发自内心的大胆诉求来真正维护他的尊严,并一步步得到认可。绿皮书也就成了一个时代的纪念品!

绿皮书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见证!

黑人司机和白人音乐家在旅途中相互影响,从起先的互不理解,到后来的互相融合,到最后的互相维护,最终成为一生的好朋友,也预示着黑人白人这两个种族的最终融合。更暗含了一点——融合,其实就是相互的彼此妥协!社会在进步,人类变得越来越文明。

主人公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导演特意安排设计的。外表黝黑,但是却接受了高等的教育,举止文雅那个白人司机,基本处于社会底层,靠打零工生活。但是那个黑人,却接受了高等教育,有高贵的灵魂与尊贵的修养。然而两人都有着善良的心地和正义的品质。同时,音乐家缺乏情商,而这个白人司机情商极高,两人的互补,为剧情增加了许多和谐的喜剧色彩!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4】

这部电影我给很温馨、令人感动,也让人难过的电影——为有色人种受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感同身受。

当时的美国有色人种非常受到歧视,电影中的唐。雪利博士已经是非常有名的钢琴家了,但在白人眼里仍然低人一等:不配弹奏古典音乐;室内洗手间没有资格使用;天黑后上街被抓进警察局;受邀演出的地方不被允许就餐……

我们都知道,以肤色以性别给人贴标签打上刻板印象是肤浅的荒唐的。但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荒唐,针对肤色针对性别的歧视层出不穷,甚至行歧视之事而不自知——女人天生就不适合(就应该)做XX工作;女人半夜还在街上就是放荡;女人不上桌吃饭是我们的传统习俗……这种言论声声入耳,与对有色人种的歧视言论如出一辙。

唐·雪利博士拥有非常富裕的物质生活,也有一定的声望,但他清醒的知道,当你所在的族群被整体看扁时,你个人爬到再高的位置,那也只是虚假的繁荣。

他面对刁难面对特殊对待,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地维护自己的尊严;放弃北方高出3倍的演出费,到有色人种歧视重地南方去进行巡回演出。

就像当今社会很多女性一样,她们本身衣食无忧,但却勇敢站出来为女性权益发声,为推动完善妇女儿童保护法而奋斗,因为她们知道,同一性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个世界没有从天而降的权利,消除歧视实现平等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不退缩不做帮凶。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5】

临近三八妇女节,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当天下午会放假哦!三八节早上,妈妈对我说,下午你和同学去看电影《绿皮书》吧,它得过奥斯卡金奖呢!一听是看电影,我来了兴致,而且评分9。6的好电影呢!

下午和同学约好,我们来到万达影院。这是一部喜剧,讲述了白人托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一个黑人演奏家的司机。一路上风景优美,曾几次因钢琴家雪利是黑人而受排挤,托尼都保护了他,托尼也从他身上学习了很多,二人渐渐成为朋友。

电影中有许多幽默的地方让我哈哈大笑,最有趣的是,托尼在吃热狗比赛中吃了22个,得了第一,真厉害!托尼曾是一个极冲动的人,一发火就动手,力气很大。但他认识雪利教授后,沉稳的教授耐心地说:“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用拳头解决的。”他于是不再冲动,有次看到有人想打劫他们,他没有动手,只朝天开了两枪,吓跑了他们。我看了也若有所悟,做人不能太冲动性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需耐下心来,细心走好每一步,做一个沉稳的人。

托尼的勇敢、自信,对教授的忠诚很值得我学习,而教授的精神,也感染了托尼。托尼在仍下一个饮料瓶时被教授阻止了,我要为他点赞。教授在遭受外人排挤和歧视时,没有愤怒地动手,而是用出色的口才回击他们,捍卫了尊严,我要为他鼓掌。当他弹奏起悠扬婉转的乐曲时,我由衷地佩服他坚持的毅力……教授的内在美还有许多,他不易愤怒冲动,看上去英俊文静,虽是托尼的老板,但不奢华骄傲,十分朴素。他真诚地帮助托尼写信,圣诞前夕,托尼太太还热情拥抱了他……教授是坚强的,虽受歧视,也很孤独,但仍考双手创造出美好人生,雪利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

托尼这段旅程是美好的,看完电影我心中也充满美好。真是一部好电影!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6】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是暴躁易怒,爱用拳头解决事物的白人老哥,却有着一个贫穷而温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过人,富有天分的音乐家,坐拥金钱与名气,却一个人独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绅士小哥。两位看似不相关的人,一同前往那个白人至上的美国的南方。这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这便是美国著名电影《绿皮书》所展现的故事。

《绿皮书》看似是一部喜剧,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其间所描写关于种族歧视的片段更是数不胜。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绿皮书是当时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为当时南方许多地方都不欢迎并不对黑人开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阐述了种族歧视,从黑人音乐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间侍者去用友好的虚伪与气象,他指了指门外林地中的临时厕所,用餐时无人愿坐在他身边而且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鸡,(当时白人认为黑人只能吃炸鸡),在他在一大群虚伪的上流人中的吃着低下的食物,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种歧视,将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观的向观众展现出来。

《绿皮书》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一点儿也没有暴力情节,不像曾经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绿皮书》是利用人性的虚伪将种族歧视完美的展出,这样却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此外《绿皮书》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是啊,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你就会感受到欢乐与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从一开始对黑人生来的厌恶,甚至将黑人用过的杯子直接扔进垃圾桶到开始主动的帮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让黑人小哥帮他写信再到与黑人小哥成为好友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谊冲破了阶级、冲破了种族、冲破了一切。

其实,上帝造出这么多肤色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让种族之内相互攻击欺凌,所以请勇于走出第一步,拒绝种族歧视,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7】

3月2日,冒着大雨去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电影果然名不虚传,2个小时看得很过瘾。虽然我并不擅长写影评,但是对于好电影(就像去年的《三块广告牌》),看了还是想要记录点东西。

这部电影信息量非常大,130分钟里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很多信息都是隐藏在细节里,简直让我意犹未尽,想去二刷。为了表达我的感动和理解,我列出一些关键词来说这部电影。

「尊严」——钢琴家雪莉博士就是一个用尊严捍卫自己人权的人,长年以来,虽然自己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也有地位,但是因为自己的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各种侮辱和欺凌。他没有用暴力去反抗这一切的不公平,而是用自己的品质、勇气,用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受到了包括托尼在内的白人尊重。

「孤独」——雪莉博士是非常孤独的,这种孤独不仅仅因为他受到各种白人社会对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视;还有他本身没有家庭,没有朋友,只有不断的去音乐巡演。他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也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有一段他和底层劳作的黑人对视的那段特别让人动容)。不是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雪莉博士是音乐天才,但音乐之后就是酒和孤独,有一个不联系的兄弟,失败的婚姻,性取向比较特殊……每当夜晚一个人的时候,他自己也在苦恼自己到底是谁?就像他在雨中咆哮的一段精彩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这一段是剧情的高潮,看着特别动容。

「勇气」——勇气可以说是全片的主题关键词,也是激励大众共鸣的主题词。雪莉博士明知道当时的美国南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很严重,越往南越严重,可是他还是选择要去南部巡演,去经历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去捍卫大众的认知。勇气在雪莉博士身上是贯穿得很透彻,包括一路上他也开始用手吃炸鸡,后来他去黑人酒吧和大众黑人一起狂欢,拒绝不让自己在那里吃饭就取消演出、最后还到托尼家过圣诞的结尾……托尼其实也是很有勇气的,开始他也对黑人抱有社会的偏见,但是后来他慢慢也很尊重雪莉博士的音乐才华和人品,并且慢慢变成朋友的那种,他观念的改变也是需要勇气的。电影还通过博士的演奏同盟点出了电影关于「勇气」主题的中心台词——「因为光有天才还不够,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

「浪漫」——电影托尼给妻子不断写信的片段可以说是剧中最温情最浪漫的桥段了。托尼的教育程度,刚开始连句子都写不清楚,只能记流水账,还到处错别字,连dear还写成deer;可是他虽然很粗俗也没有文化,但是他对妻子的情感和爱是真心的。在雪莉博士帮他写的那些句子里,我想不仅仅是托尼的妻子感动,任何一个人就算是观众听了也会起鸡皮疙瘩的。那些非常有文采的句子只有莎士比亚才能写得出吧,你说是有浪漫呢?

「温情」——这部电影的温情不断,从一开始描述托尼家的情况开始——托尼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一家人包括妻子和孩子还是很温情的,为了赢取奖金还去参加大胃王比赛;即将合钢琴家去南方远行的时候,把预付的薪水信封交给妻子,让她存起来的时候也很温情;雪莉博士演出时候的光彩夺目,托尼温柔而又欣赏的鼓掌也很温情;博士教托尼写情书的片段也很温情;最终雪莉博士和托尼一家人过圣诞的HAPPYENDDING也很温情。

anyway,这部电影真的很精彩,饱含的信息实在是太丰富了,有值得太多可以寻味的东西。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通用9篇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们能在线上观看大量电影,好的电影不仅能解压,还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时我们可以把心中的想法写成一篇观后感,写篇观后感就能够让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有请阅读“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相关内容,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篇1】

今天看完了美国电影《绿皮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这是一部描述黑人音乐家雪利的故事,这位黑人音乐家不仅是音乐天才,他还取得了心理学和乐理学等博士学位,是一位兼具音乐天才和修养、学识的黑人,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还是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朋友。就是这么一位出色的美国黑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他受公司的委托,要到全美巡回演出,需要一位司机兼保镖,公司为他选择这样的一个人真是煞费苦心,在面试了很多位之后,还是没有让他称心如意。这时,一个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名字叫托尼,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让人联系了托尼,并且对托尼进行了面试,当托尼走进雪利的办公室时,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间办公室堪比国王的宫殿,里面宝物应有尽有,都是世界上一些奇珍异宝,如果说他是阿拉伯的一位猷长,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当托尼看到眼前是一位黑人时,顿时改变了主意,因为白人从来就瞧不起黑人,更别说为黑人开车了。但是,雪利得知托尼可以为他摆平很多事情,因其在业界小有名气,所以雪利极力挽留托尼留下为他开车,并且答应了托尼提出的一切要求。

于是,托尼在合同上签了字,雪利的管家给了托尼一本绿皮书,上面都是雪利巡回演出的一些路线图和所住的旅馆名称和地点。他们巡回演出的路线是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在北方他们无需担心什么,但是,他们一路向南却是令人十分担心的事情。

因为当时,黑人解放时间并不长,他们别说在社会上有地位,能够不受白人打骂已经很不错了,而托尼在处理这些事情上面很有一套,这就是雪利非坚持要托尼担任他司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一路向南,当走到印第安那州汉诺威市演出时,工作人员居然用一架破旧的钢琴让雪利演奏,钢琴里面全是垃圾,当托尼看到这种情形,让工作人员换一架钢琴时,工作人员居然说一个黑人哪有那么挑剔,被托尼打了之后工作人员才换成了一架指定钢琴。

他们走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市时,雪利只能住在专门为黑人准备的旅馆,而托尼却可以住在环境和条件都比较好的旅馆里。雪利为了解闷出去喝酒,居然被一群白人殴打,托尼赶到才解了围;当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雪利演出大获成功,并得到很高的赞扬,但当其去厕所解手时,却被工作人员拦下,因为他们在外面一棵大树下用木板给雪利专门搭建了一个厕所,其实就是平时民工用的那种简易厕所,雪利看到后拒绝使用,最后他们宁愿推迟半个小时演出,也不肯让雪利用他们的厕所解手。无奈之下,雪利只能回到自己居住那家旅馆上厕所,这往返需要半个多小时。

在佐治亚州的梅肯市,托尼让雪利买件西装,雪利走进西装店时,店主看到他是黑人坚决不让雪利试穿衣服,非要雪利先买下来,如果不合适他们再修改。而白人客人却可以先试穿再决定买不买;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因雪利是黑人居然无故被抓,在他和司法部长通电话后,才得以脱身。

雪利在台上倍受尊重,这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但是,他到了台下,人们并没有把他当成艺术家,而还是把他当成普通黑人对待。他本可以在纽约市卡内基音乐厅拿着几倍于巡演的工资,还不受白人歧视,过着优雅舒适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出去巡演,以他的艺术天才来让人们改变观念。

托尼曾经问过同事,雪利为什么非要受着屈辱,还要坚持演出。同事告诉他,天赋固然重要,但是,观念的改变更为重要。雪利就是要和总统肯尼迪一同来改变美国对黑人的歧视,而虽然他很有钱,但是人们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尊重,他是用他的精湛技艺,和高尚的人格来感化这个世界,并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篇2】

看了电影《绿皮书》,看完之后能够引起更多对于现实社会现状的思考,电影的结局既令人意外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说是一部好的电影,让你随着电影的进展完成思想的转变。

电影是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但两个人的背景差距过大,黑人和白人,钢琴家和司机,富有和落魄。差别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段友谊的宝贵程度,让人从一开始的难以接受到最后的顺理成章。

托尼在一开始还是厌恶黑人,从他把黑人水管工喝过的水杯扔进垃圾桶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的土壤还很深厚,对黑人的歧视也根植在白人心中,几十是像托尼一样的意大利移民。但戏剧性的是托尼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他选择了当谢利的司机。当然是绝佳的组合,一个在关键时刻足够靠谱的托尼,保证谢利一路上的安全。谢利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托尼,改变的不只是他的谈吐,更是他思考的方式。

片中的闪光点有许多,当他们在前往北卡罗来纳的途中,在一处庄园。谢利与一群黑人有了一次深刻的对视,对面的黑人也许在想,这个人为什么跟我们的身份不一样。但在谢利内心深处,他也有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恐惧,尽管他是誉满天下的钢琴家,甚至在白宫演奏过,但他到底还是一个黑人。他甚至不能够使用高级场合的厕所,也无法在高级餐厅进餐,仅仅是这些地方不接待黑人。也许谢利对于自己身份认知也存在困惑,因为他既不像其他黑人,也要忍受存在着的对黑人的种种不公平对待。而对于托尼,在被存在种族歧视的警察截下时,一开始还能保持冷静,但当警察说:所谓意大利人与黑人是同一类时,便冲动的打了警察。他们为此发生了争吵,托尼想要辩解时,谢利一针见血地指出托尼意气用事的原因。

他们吵吵闹闹了一路,争吵原因不全是因为身份背景的差异,更多的是当时种族歧视思想的蔓延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正如风浪中的飘摇小船,时代浪潮裹挟着的个人丧失了太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当自己离开固有的环境,才有可能以崭新的思维思考个人的处境。

最终,谢利博士在圣诞夜拜访了托尼一家,其乐融融地一起过了一个圣诞节。在这一刻,种族,身份,地位都显得无关紧要,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篇3】

近来常听人说起电影《绿皮书》,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个时间去看了一次。看了以后有一些感想,其实看的时候就很受感动,所以来写一写观后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够直抒胸意足已。

没看电影之前,我见过几次宣传海报,我以为画面上的两个人是父子关系呢。真是的,我怎么没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为影片讲的是父亲如何开导孩子的故事。结果,看了才知道那两个人之前是陌生人,两个人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并且是黑人雇用了白人,而故事发生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发生在种族歧视相对严重的`美国南方。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国内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战争(南方与北方的战争)。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在该州内发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奴隶制度。这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

影片从男主角做保镖的夜总会开始,那热闹、随意的气氛令我向往。后来男主角打工的夜总会要停业两个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为家里下个星期要交的房租还没着落。急迫的时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表当掉。这也许就是真实的美国人的生活,他们没有多少储蓄。但是从影片上看,他们并不焦虑,他们不过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里挣钱而已。男主角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做司机的工作,帮一个三人组合的室内乐团开车,但要走很远、要走很久,因为这个小乐团要从美国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回演出。

在他们出发之前,组织巡回演出的唱片公司给了男主角一本“绿皮书”(Green Book)——美国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时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那时的美国南方有很多旅馆和餐厅是只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来。而他们使用的是两辆绿色的凯迪拉克轿车,那绿色很鲜艳、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说着什么,或是在抱怨着,或是在抗议着。这也是本片的高明处之一。它并不高声的吼叫,它只是用艺术的手法述说。绿书(Green Book),是源头,是罪恶,是该被指责和攻击的,但它只是书那么大的一个东西,从视觉上没有绿车(Green Car)更有表现力。我很怀疑这部电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车不是绿色的,而影片中的绿车完全是编剧设计的。他们开着两辆绿色的小车出发了,而影片的情节随之一路展开。

那个雇男主角开车的黑人是个钢琴家,他还有三个博士头衔;而受雇开车的男主角是个粗鲁率性的白人。黑人钢琴家,虽然皮肤黑,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修养、守规矩;白人司机,尽管穷,但很随性、很快乐。两个人要呆在一辆车里,要一起长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冲突,产生了很好的故事。

当他们到了肯德鸡的故乡,男主角非常开心,因为可以吃上最新鲜、最正宗的炸鸡。他买了一个全家桶带上车,然后一边开车一边美美地吃起来。他不光自己吃,也劝钢琴家吃,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这样的大大咧咧、这样的讲义气。而钢琴家一脸严肃,他很拘谨,他要讲究斯文,他又有些无助,因为他不知道在没有餐桌、没有盘子、没有刀叉、没有餐巾的情况下如何吃东西。在男主角的坚持下,钢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块炸鸡翼,小心翼翼地吃起来。他小口小口地吃,吃着吃着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鸡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样处理剩下的鸡骨头。男主角就摇下车窗,把自已吃剩的鸡骨头扔出窗外,示范给他看。钢琴家学着做了,让自然的东西回归自然。他没想到生活还可以这样随意、这样放肆、这样开心。这时,电影院里发出了很多会心的笑声(观看这部影片,这种情况常有。这是一部喜剧,一部可爱的轻喜剧)。当然,向车窗外仍可乐杯还是不可以的,所以钢琴家坚持让男主角把车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乐杯捡起来。

钢琴家克制、努力、事业成功,他有成就、有钱、待人彬彬有礼,但并不快乐,也不幸福。他说:过着演奏家的生活,到处走,难以安定,难以成为好的丈夫。他没有家人,没有亲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没什么朋友。而男主角虽然穷,虽然没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长大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长辈和亲戚,有一起长大的伙伴,还有很多熟人和朋友。当圣诞节来到的时候,男主角的家里(House)人头涌涌、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的温馨的烟火气。生活过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钱没钱所能决定的。人除了需要钱,也需要爱情、亲情、友情……,需要人之间的关爱,需要温暖。

影片以音乐家巡回演出为线索,所以影片中有许多音乐表演的场景,其中的音乐都很棒,有的是低语,有的是倾述;有的是愤懑,有的是狂欢;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挚的情感……;代入感极强,让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让人痛快。

影片的画面也很美。美国有很美的自然风光,驾车长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们摄入画面。那秋天的树林,色彩斑斓,让我想起在吉林长白山脚下从南坡向北坡穿行时驶过的公路。当男主角去钢琴家的住处应聘的时候,他误入了钢琴家楼下的音乐厅。画面上没有观众的音乐厅,在明亮、柔和的灯光的照映下,是那么的宽敞、整洁、温暖、宁静、美好,那就是艺术的殿堂,是心灵的居所。

这部电影好,不在于高科技、大场面,它是一部简单的2D片(在当前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它只是一部传统的有声彩色片),它只是在细腻地用情节、用语言、用动作和表情在讲故事。它讲得是那样自然,讲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靓女作招牌,男主角是个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应有的样子,绝不刻意夸张。所以让人看着感觉亲切和真实,就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影片中的钢琴家在面对白人的歧视时说:不要以貌取人。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观点。黑人与白人,肤色不同,很容易区分。但是否有教养,是善良还是邪恶,是正直还是诡诈,是温和还是暴躁,是达观还是乖戾,是乐天还是心胸狭小……,就很难一眼看得出来了。影片所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状况应该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经可以当选美国总统,可以领导一大帮白人,就是明证。但以貌取人的问题,应该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国人对白人总是高看一眼,其实白人也未必就高贵、就有教养、就优秀。我第一次出国去澳洲,飞机一落地,我跟着大家向外走。在过道边,我看到十几个白人等在那里,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眼睛望着我们,似乎在等着我们走完。我当时很纳闷,她们在等什么呢?后来想明白了,她们是清洁工,准备为客舱做清洁。澳洲当然也需要清洁工,像中国一样;白人也可以做清洁工,像黄种人一样。肤色并不能决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个人的相貌当然也重要,赏心悦目总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一个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长相怪异的马云,却能干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的。

电影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资高,受点苦也愿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职责内的事,并尽力做好。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篇4】

第91届奥斯卡奖落下帷幕,影片《绿皮书》成最大赢家,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其中最佳男配角马赫沙拉·阿里还出演了《阿丽塔:战斗天使》中的反派维克特,片中一个没有台词的现身,光光靠眼神就透露出犀利演技。优秀的演员就是这样,即使没有一句台词,也能将情绪表达出来。做到极致的更是直接不露脸,比如《霍比特人》系列中的恶龙史矛革配音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仅仅通过磁性通透的声音塑造怪物傲慢自大的性格。《绿皮书》中阿里扮演的唐纳德·谢利音乐家,表情动作自然,情绪流露真实,配得上奥斯卡奖。

影片中看似有两个主角,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托尼·利普。因为并没有正面详细介绍唐纳德·谢利,而是从他和利普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侧面描写了谢利的家庭,身世和生活。托尼·利普,美籍意大利人,举止粗鲁的大吃货。有黑道背景,在歌舞厅当过服务员兼打手。由于经常打人,换过很多工作,住在纽约治安最差的布朗克斯区。对黑人有偏见,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直接扔垃圾桶。唐纳德·谢利,文化高且有操守的黑人钢琴家,只弹奏施坦威钢琴,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室内装饰豪华,各种奢华摆件和玩物,有仆人打理生活。

谢利即将到歧视黑人风气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回演出,所以需要雇佣司机,仆人以及保镖。谢利给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待遇也不低。他一开始就相中利普,可利普也不是能屈身做下人的角,尤其是替黑人打工,以工资太低拒绝了。利普没了工作,只能靠抵押财物生活,甚至直接和别人打赌,一个小时内吃掉了26个热狗,就为了50美元。谢利最后还是接受了利普的要求,还礼貌地打电话给利普太太征求同意。在临行前,唱片公司给了利普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指南,书里面列举了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绿色封面的册子恰好对应了电影名《绿皮书》,而且书上使用了冒犯性的"NEGRO"一词。

八十年代的美国南部美景,徜徉着八十年代歌曲,这样美丽的动态画面下,却隐藏着黑暗的一面。利普说他老婆买过谢利关于孤儿的唱片,封面是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边。谢利告诉他,那是俄尔甫斯,希腊神话中的传奇音乐家,那些小孩是地狱恶魔。这段对话就好像隐喻着黑人天才钢琴家谢利,生活在一群歧视黑人的人群中,而这些带偏见的人只不过像小孩子一样,拥有幼稚的想法。巡演中种种事情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比如,黑人不能进屋,外出喝酒被无理暴揍,不能试穿没买下的衣服,奇葩的城市规定,莫须有的拘捕,以及狭小堆满杂物的更衣室。特别是休息时间,只能使用屋外的茅厕,不能与白人共用洗手间和餐厅。当谢利生气地提出需要到半个小时车程的旅店方便时,宴会主人居然同意了。谢利本可以不受这种气,拿着三倍工资在北方安安静静演出,可他却幻想着用自己的巡回演出,让大家去掉偏见。其实不论他怎么努力,种族歧视环境已经根深蒂固了,不管是酒吧混混,名人名流,商店老板,国家警察,俱乐部餐厅,甚至是某些城市,都带着偏见和歧视。

谢利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极高成就,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举止文雅,语言谦逊,过着衣食无忧的上等生活。偏偏对黑人音乐家抱有成见,不吃代表黑人的肯德基食品。每日晚上靠酒精麻痹自己。利普歧视黑人,可却听黑人歌曲,开车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说话粗鲁,性格暴躁。肤色,阶级,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坐进了同一辆车,经过旅途中的几个事件,两人渐渐达到和解。利普从丢掉黑人用过的杯子,变成和谢利共住一间房间。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谢利打抱不平。谢利也放下身段,主动承认错误,教授礼节,指导措辞练习和写煽情的书信。

影片的结尾部分,谢利拒绝了最后一场演出。因为那个侮辱规定,利普也没有收受贿赂而要求谢利表演。在有色人种聚集的酒吧,谢利突破自我,手抓鸡腿用餐后,在没有施坦威钢琴的情况下演奏一曲,惊艳全场。随后在大雪纷飞的回家路上,警察也没有因为车里有黑人而为难他们,反而帮他们疏导车辆。最后谢利主动来到利普家,两人像老朋友见面一样相互拥抱,利普家族也接受的这位谢利,一起共进晚餐。

这部典型的美国公路片,用一段巡回演出的旅程为背景,讲述两个角色在旅途中一系列矛盾冲突,完成了思想转变,性格塑造和自我突破。如果一部电影没有炸裂的特效撑场面的话,真实的剧情和扎实的演技也能让人眼前一亮,显然《绿皮书》做到了。大到美国总统的特批电话,小到利普的态度转变,影片中营造的温馨画面,虽有些牵强,也算给出一个美好结局,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慢慢去改变,去接纳,包容和保护有色人种,加上阿里传神的表演,拿下最佳影片奖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篇5】

《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

今天,这部影片已在全国上映了。

诚挚地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国媒体的评价,你就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级英雄3D电影满天飞的当下,这样本身就不贵的2D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电影一年看不了几部,去影院观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笔记本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用两个词概括:funnytouching.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远记得大学时的系主任给我们上精读课时,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剧。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白的是连字都认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两人三观碰撞出来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个白人受雇于一个黑人当全职司机,现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设在1962年,那时,种族隔离制度还没有被废除……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不能剧透,仅仅举两个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坚决不肯降低专业水准,他只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关心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他也不关注流行音乐圈。但照常理来说,黑人最擅长的应该是爵士乐,这就是一种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个黑人专属的小酒馆里,黑人钢琴家虽然打破自己的原则演奏了爵士乐,但他却特别开心。他对于自我身份的纠结得到了暂时的释怀。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酒馆里的表演者们先演奏了一个调,然后黑人钢琴家开始跟上,这就是知音,你起个头,给个调,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吃肯德基炸鸡的那场戏,爆笑。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要是中国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得高兴一个月,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因为很贵!曾经一度,中国老百姓觉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国,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认为是黑人常去的店。《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是不吃炸鸡的,黑人不吃炸鸡,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机狂吃炸鸡,这也是一种反差。

炸鸡被提及两次。第二次在南方庄园,主人用炸鸡招待黑人钢琴家,他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鸡,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

男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借这部影片刚刚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而就在两年前,他凭《月光男孩》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的小金人,也是最佳男配角。厉害啊!演技真的是好!影片中的几段钢琴演奏场景,每一个场景,钢琴家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每到一个州,每到一个城市,遭遇都各不相同,这些遭遇会影响他每次演出的心情。作为一个黑人,面对各种歧视,他一贯选择的是隐忍和接受,但从长期来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最后一次,他终于爆发了……

影片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语言也特别好。

好剧本,好演员。

总之,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沉重的主题用喜剧的形式呈现,看着不沉重,温暖感人。就像一场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

好电影,再一次倾情推荐。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篇6】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__)》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障民生健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__)》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民生宜居为理念,以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宗旨。

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建设宜居、宜业、宜发展的绿色城市。

报告指出,面对极端的降雨事件,许多城市缺乏科学的预警机制、应对技术和治理手段。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绿皮书同时公布了20__年中国生态城市前十位,其中北京位列第四。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篇7】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政策还在大行其道的时候,一名著名非裔美国古典爵士钢琴家唐谢利计划到南方各州进行巡演,考虑到安全因素的他打算招募一名保镖兼司机。而与此同时,一位意大利裔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恰好处于失业状态,为房租捉襟见肘。于是托尼顺理成章地因自己善于解决冲突的能力争取到了这份工作,就这样,两个种族不同,阶层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喜好不同的人共乘一车,踏上了为期八周的冒险之旅。

《绿皮书》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绿皮书既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一本书的名字黑人旅行指南,在60年代,由于种族歧视的大行其道,黑人出行都要携带一本这样的绿皮书,住错了酒店,甚至进错酒吧都会被白人围攻。

一直以来,种族歧视都是美国和世界绕不过去的坎。黑人钢琴家唐出身高贵,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其内心却非常孤独,倔强,荒凉,甚至试图用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说我拒绝去不欢迎我的地方。但他还是去到了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州。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车子抛锚时,唐谢利博士看着那些在种植园辛勤耕种的黑人,与他们进行无声的对视。尽管无言却极尽心灵震撼,那双带泪的`眼眶里有怜悯,有悲愤,有唏嘘,也有对时代洪流冲击的无能为力。可见种族歧视是多么悲哀,残酷,而又深刻!而托尼,一个生活在美国底层的酒吧酒保,他受教育程度不高,说话有些粗俗甚至会一言不合与人动手,但他身上也有温情脉脉的流露,他内心深处的正直与善良也正是通过与唐的接触,才被慢慢地释放出来,并建立了原则和责任感。

如果说唐身上有着一种孤独的浪漫,那么托尼身上就是一种温情的勇气。除去种族歧视的主题,我们也同时发现,人性就像是托尼捡到的那块石头,剥开外壳,里面的种族,国籍,文化,性别都是没有差别的,越往深挖掘,也会发现一样的自私,贪婪,偏执。除了单纯的是非黑白,电影还在讲述一种更深刻的东西如何平衡坚守与改变。比如电影的开头,唐是一个身着华袍却迷惘地活在虚幻世界的人,而到电影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在圣诞节敲开自己朋友家门的普通人,怀着分享的心情,一同打开一瓶闪闪发亮的香槟。

人性就像那块石头,被风霜雨雪磨砺,有着许多瑕疵,却始终晶莹剔透,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一场由北向南的旅行,在欢乐中给予人思考,浪漫的孤独和温情的勇气终会相遇。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篇8】

《绿皮书》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受雇于黑人音乐家的白人司机和音乐家到美国南部巡回演出,而遭受到种种歧视的故事,这部电影是在呼吁人们反对种族歧视。

绿皮书是黑人司机的必备手册,里面罗列着所有专供黑人住宿的旅馆。

电影里有许多场景都体现着强烈的种族歧视,比如说音乐家雪利博士在演奏完钢琴曲后想上洗手间,而当地的管家却让他到来回需要二十分钟的黑人旅馆里面上洗手间,白人宁愿延误演出,也不让黑人在白人场所里使用厕所。甚至有一次在演出前,所有客人都在餐厅用餐,而雪利博士被拒之门外!为什么所有白人观众都可以在餐厅内用餐,而作为当晚主角的雪梨博士反被拒之门外?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肤色不同!

白人凌驾于有色人种之上,这是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即使像雪利博士这样的黑人演奏家,在台上用精湛的技艺,给白人们带来美妙绝伦的艺术享受,每次演出都赢得白人们的高度赞扬,但当他走下台后,又立刻回到了那个被白人贬低的,看不起的黑人。

白人司机刚开始对此不以为然,但当他看到雪利博士遭受种种刻意的刁难,无端的欺凌,仍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后,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开始痛恨那些怀有种族歧视的人,最后甚至与雪利博士成为了好朋友。

所有人都应该是公平的,人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个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看完《绿皮书》,我更加觉得要公平地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无论他是什么肤色,无论他来自何方。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篇9】

天才要学会和孤独相处。

白人中的底层和黑人中的高层,阶层并不是一定固化,人生总有例外。

出生有时会决定命运,但是命运的天平也会向你倾斜。

活着的时候务必淋漓尽致。

也许在明天,你会收获一份惊喜,或许是友谊,也可能是爱情。

时刻要记住令你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你的尊严。

人物刻画生动,毕竟是真人故事改编。

背景是在1963年的美国南部,种族歧视在主人公南下巡回演出时特别明显,唐是勇敢的灵魂,忍受不公的同时又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位伟大的黑人音乐家,如此的身份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矛盾体。在享受荣誉的同时也忍受着常人无法触及的孤独,时刻都是活得那么正经。有点俏皮的桥段是唐教托尼写家书,体现出了黑人钢琴家的才华,骨子里也透露着浪漫。

托尼的性格是极具直男性格,对家人的担当和责任感会让你觉得这个有着标准美国胖子外形的人其实也是很帅的,为了补贴家用去比赛吃热狗,吃了26个,拿到奖金妻子激动地说下周可以交房租了,一个为家奔走的丈夫形象就此树立。当然为了养家也就接下了为唐开两个月车的活。

最后的结局也算暖心,唐带着一瓶酒到托尼家过圣诞节!托尼的职业生涯下回分解。

佳片一部,邀您共赏《绿皮书》!

绿皮书观后感精选(8篇)


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不曾忘却的经典影视片段,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我们写观后感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绿皮书观后感 篇1

不久前,老师推荐了我们一部电影,据说常年霸占电影高分榜,不少人都拿它来作为各种素材进行使用,今天也让我们学习一下其中的精神。

要说《绿皮书》这部电影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两个人,一辆车,在路途中的故事。剧中的两位男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形象,活跃于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中,却因为这次旅途奇妙的建立起来了友谊,并在车子行驶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成长也如同那段路程一般,逐渐的增长。

托尼,一个为了生活奔波,混迹于社会各大场所的人。雪利,一个过着高端的生活却始终不被成见所认可的黑人音乐家。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雪利因为是黑人而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譬如被白人警察带有偏见的目光带入警局,又或者在演出前被轻视,去住宿或者吃饭被禁止,这些成见在电影里很好很真实的反映了出来,告诫我们的也正是合理的尊重每个人,收敛自身成见,切勿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任何人。

至于托尼,他则在保护雪利顺利进行音乐会的同学也从中收获了礼仪、素养、文化。雪利会教他写更加浪漫的书信给自己的妻子,会告诉他一个具有素养的人该有的行文……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两人互相搀扶,互相成长,互相政治埋怨,又互相原谅和包容。

其间,雪利曾看到一群在地里面耕作的黑人,一个个身着农庄,满头冒汗,而他一身西装,有着专职司机。中间的一道铁栅栏使得他并不能上前和他们讲话交流,但是他们之间眼神的碰撞着实让人心酸,明明都是同样的人,却过着大相径庭的人生。

在这段旅途中,托尼和雪利曾因为白人警察对黑人的成见进入了警局,也因为白人警察对于他们的帮助才能够继续前行。也许这就是故事的主旨,告诉我们放下偏见和成见,心存爱护和善良。

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建立起的友谊,互相信任,互相愿意为彼此放弃最重要的事物。

托尼虽然为了生计,为了家庭,要奔忙于各种工作去赚钱,可是当有人要他离开他的黑人朋友雪利的时候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拒绝。尽管另一份工作薪水可能会更多,可那些和朋友相比较就显得毫无意义了。至于雪利,他在影片的最后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我,面对偏见,他选择了战斗,选择了说不。他放弃了最后一场演出,可是为了托尼的工作,他又甘愿忍受偏见完成最后一场演出……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会有很多原因,或是为了家人,或是为了生活,或是为了心中的坚持,只要有意义,我们都需要面对一切的困难勇敢的去做。这是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我自己所领悟的。我们都应该心存温暖,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毕竟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谁比谁更加优越一说,有的只是人人平等,互相尊重。

我想,这么好的电影,我一定会抽空再次回味的。

绿皮书观后感 篇2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好像读书已经无法深入进去,老是在看页码,好像是为了完成一本书的任务而去读书一样,实际上自己在欺骗自己,就像李尚龙说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看了相关的心理文章,没有必要做给谁看,也没有必要老是让自己陷入不停的自责当中,应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灵魂是否真正得到救赎只有自己知道。

不得不佩服抖音,谁都无法抗拒,就像警察说毒品一样,不过如果利用好了都是也能获取一定的启示,当然这点毒品不具备。某个小视频提示应该看点好的电影,高晓松的大部头《鱼羊野史》提到的好多电影都没有看过,甚至有的都没有听说过,我对外国人名字有点头疼,尤其是翻译过来的,受多年学习外语的影响,英文写出的名字倒还是记得住,这可能就是惯性记忆的能力,正如我们的工作,看来人过四十不学艺从人体衰老的规律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来是想写这个电影的,不知不觉中写了不少与电影无关的内容,为什么看这部电影呢?主要还是要从如何选择做起,一个人必须要有思考的时间,这样才会提高,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思考了一段时间,觉得还应该从奥斯卡获奖最佳影片看起,于是就有了这部《绿皮书》,当时是我只是欣赏。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让你有点黑白颠倒的感觉,电影的内容非常的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出来,一个白人司机载着黑人艺术家到处演出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就是因为他所表达的内容,一个矛盾接一个一个矛盾,让你停不下来。

在我们的印象中高贵、优雅、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在电影中是一个社会底层、没有文化、连情书都不会好好写的KTV领班,说白了就是一个打手;而印象中一定是位于社会底层、素质底下、衣不蔽体,满嘴污言秽语,靠出卖自己的体力生存的黑人在电影中是受过高等的教育、精通多门语言、获得过三个博士学位,并且全国知名的著名钢琴艺术家,正如郎朗,但一定别弄混了,他是中国人。

白人司机黑人老板本身就充满着讽刺意味,尤其电影所反映的是在那个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到处充满着种族歧视,黑人地位低下,不能同白人住同一旅馆、一同就餐即使是上层社会的黑人也要承受着歧视,忍受着无法融入高层社会的痛点,正如华人在当今的美国社会一样。

好的电影如品一壶上等好茶,一定要仔细品味其中的味道,让茶香在唇齿间慢慢渗入,体验茶水一点点流入咽喉时那种回甘的感觉,电影中的好多镜头值得仔细体味,任何一部最佳影片都有获奖的道理,一次很难获取全部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这种存在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信息障碍的电影,如有时间还需要多次品味,正如肖申克的救赎,每次看都体会不一样,都会从电影中的某一个桥段想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

一直到电影看完,也没有弄明白的就是电影的名字,可能在看定影的时候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是男主出发前从朋友那里拿到的一本书这就是绿皮书。这是一本专门为黑人定制的旅行手册,里面列出了哪些餐馆和旅馆是允许黑人进入的。通过电影中时间的推移,可以慢慢的体会到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最近自己做了一件事真正的帮助了一个人,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否真正能够意识到,真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很多时候体现在一种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上,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所以好多人的一生中没有真正的朋友,所有的人在他的交往中都是过客,真正需要的时候只有痛苦。

不管别人推荐的人生必看电影是什么,我自己会把《绿皮书》归到人生必看的电影系列中,它会让我慢慢懂得如何把复杂的事情通过简单的故事表达出来,懂得人性,懂得交友,懂得珍惜,懂得

绿皮书观后感 篇3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1962年,次年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个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不太了解美国历史的观众,也能了解到当时黑人被白人隔离、歧视的情况。作为黑人,要依靠旅游指南《绿皮书》,才能在旅程中准确地找到接纳黑人的餐馆和旅店。

电影的主角,一个是著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们对黑人的歧视就越严重,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他需要一个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机;另一个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业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于是他来应聘这个司机的职位。在一番纠结后,托尼·利普接受了这个工作,于是这段向南巡演的“冒险”开始了。

唐·雪利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被当时白种人不耻的黑人身份,一个是被当时上流阶层引以为贵宾的艺术家钢琴家身份。这两个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开来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获得热烈的掌声与恭维,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视、被隔离、被侮辱,甚至是被殴打的对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离,这也使得他对黑人身份下意识地排斥,拒绝听黑人音乐,拒绝吃黑人喜欢的食物炸鸡,拒绝玩黑人喜欢玩的游戏,这导致了黑人群体也把他当成异类。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独,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同时造成他对自我认知的偏离。

而托尼·利普就比唐·雪利简单多了。他是意大利人,是一个白人混混,身上有不少毛病——聒噪、行为粗鄙、贪小便宜、同时受环境影响与生俱来地歧视黑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温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并且他总有一种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两人刚上路的时候,其实是互相都有些瞧不上对方的。托尼·利普瞧不上黑人,甚至他的亲戚认为他一定干不了一个星期就会跑路的;而唐·雪利也隐隐不喜托尼·利普的市侩和无赖的样子。

在观看了唐·雪利的第一场演出后,托尼·利普就折服于唐·雪利的才华下的,他赞赏唐·雪利对于音乐的天赋;而唐·雪利在托尼·利普的唠嗑中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房,让他看到自己的孤独、疑惑与愤懑。

在南下一路上遇到的各种意外事件,使得两人交心,两人都因为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

电影的高潮,在最后一站如约而至的到达了。在最后一站中,唐·雪利被禁止去演出地的餐厅吃饭,被羞辱的唐·雪利决定不进行演出。餐厅的管理员想要贿赂托尼·利普说服唐·雪利,被托尼·利普一拳顶到了墙上。这里体现出托尼·利普成长的完成,如果是从前那个贪财市侩的托尼·利普一定会收下贿赂后劝服唐·雪利,就算没有贿赂,他也应该会拦住唐·雪利的,毕竟若是没有完成所有演出,他是收不到尾款的。

然后俩人去了提供黑人用餐的橘鸟餐厅,在这里,唐·雪利完成了他的演出,体现了他成长的完成。他不再排斥黑人的食物,不再特立独行地下意识与自己的同胞隔离,不再在意钢琴是不是施坦威,完成了自己对黑人身份的认可。

电影看到结尾,放了几张老照片,说这段故事源于真实事件,俩人在之后的岁月依然维持着友谊,直到20xx年俩人双双离世。看完电影的时候,就在想这份友谊是多么得珍贵与不易啊,两人身份对立,阶级对立,却能相识相知,并将这份友谊维持到死去。

不过后来看背景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俩人就是普通的雇佣关系,甚至唐·雪利还开除了托尼·利普,俩人之后也没有什么联系。唐·雪利的亲属对这部电影表示了不满,说这部电影的构思主要取决于托尼·利普的叙述,而没有怎么参考唐·雪利的角度,甚至丑化了他。

看来故事终究是故事,现实还是太真实了一点

绿皮书观后感 篇4

自从尝鲜到百度网盘下载好的片子可以实现免费快速播放,我就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看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觉得看懂剧情就行了,而且这样更“高效”(当然是节省时间呀)。

你可能猜到了,会有但是。是的,绿皮书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会影响观感和体验。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观看完了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而且毫无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华洋溢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暂时下岗的意大利白人从互相排斥到成为好友的故事。

电影所处的大背景是美国种族隔离时期。小背景是黑人音乐家因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机。意大利白人Lip因为超高的人脉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好,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种不公。电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时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会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绿皮书GreenBook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馆、酒吧。

两个人的人格魅力也随之展现。黑人音乐家的修养与自尊心赢得了Lip的青睐。Lip的处事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能力

绿皮书观后感 篇5

因为大家都说好,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作为一个支点产生杠杆的力量,于是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绿皮书》。

一线语文老师的朋友,期待我看完即评。哈哈,我回答,要看我评得出评不出了。

一位编辑朋友鼓励我看,说这部片拿了奥斯卡大奖。

看完后,吃了点东西,然后在手机上指指点点,弄出以下内容。

这部电影,两条线并行,一条是钢琴家演出,一条是司机的工作和生活。

白人和黑人,在我看来,是个象征。虽然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不同肤色的人,两个不同世界观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产生的碰撞、影响,起码给到我这样几个启发:1、影响无处不在,你不是被人影响就是影响他人;2、真实的东西一定会产生力量,要么感动,要么伤害;3、一切美好都在关系里,快乐是第一生产力,关系是第二生产力;4、家庭温暖是幸福的港湾;5、爱需要及时表达,手写信是个好办法;6、只要是应该被改变的,最后都会被改变,视线看到现实,眼光看到趋势;7、正流行的,都曾被嘲讽,正被嘲的以后可能会成潮;8、多样性是上帝造世界的本意,尊重、包容、欣赏一切是一切文明人应有的风范;9、用心懂心才能动心。

意外收获:里面有音乐和舞台的元素,因为熟悉,所以感动。人前显贵的人,人后谁不遭罪?

由本片说开去:我主张多看电影,少看电视剧。特别主张观看大家热议的电影。看电影,应该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如同跑步、喝茶、读书、旅游一样。

重要补充:两个人,一个是白人,来自温暖的家庭,感情充沛,愿意表达但不善于表达,江湖高人;一个是黑人,孤傲冷漠,长于表达,一域高手;因为重叠,渗透,片尾时,他们彼此拥有了对方也成为了对方。

绿皮书观后感 篇6

看完后,感触很大。

影片的故事起伏不大,是仅仅的叙事,却给人深深的震撼。

两位主人公的几次上车下车,预示着两人之间的微妙改变。

从拿到手的绿皮书开始,肯德基、幸运石、写信、遇难、化险,在走走停停的过程中,两个人逐渐敞开心扉,接受自己,解除偏见,互相尊重。

刚开始托尼对黑人的成见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影片开场不久就扔掉了两位黑人员工喝过的杯子。到后来成为雪利的司机,他从开始的桀骜、偏见,到后来见证了雪利的优秀,接受了雪利的优秀,同时被这种优秀所感染。

雪利本身是个足够优秀的人,一般来说跟托尼这个老粗在一起理应学不到什么,但他却得到了走出孤独的勇气。

在电影中随着旅途的进行,我们能看到两人相互影响,不断改变与成长。我觉得,这种看得见的成长才是最打动人的。

在影片中,雪利博士是一位极富教养的钢琴家,理智地克制自己所有的情感,将自己训练成一位优雅而忧郁的贵族。然而这样的他,是不快乐的。他属于黑人中的异类,白人中的笑话,他永远无法融入这个世界。然而托尼出现了,他拿着炸鸡告诉雪利:“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

最终,雪利博士敞开心扉,接过了托尼的炸鸡,走出了寂寞,更是收获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影片的结尾,雪利敲开托尼家的门,当托尼向家人介绍雪利后,寂静无声,面面相觑。而下一秒,众人欢庆,将雪利拥入房间。托尼的夫人拥抱着雪利“谢谢你帮他写那些信”与“谢谢你把丈夫分享给我”相呼应,是如此温馨。

绿皮书观后感 篇7

窗外下着小雨,慵懒地躺在床上看了一部电影《绿皮书》,看完电影整个内心非常地平静,感觉自己也被治愈了。甚至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想要每周都花点时间看一个电影。

记得很久以前,我去参加一个秋招的面试,面试官是某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经理,于是我问他最喜欢的营销类书籍是什么,他说,我很少看书,但是我每天都看一部电影。

好的电影就是如此,我们通过导演的镜头,看到了不同地方的美景,体验了一把别人的人生的感觉。好了,废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正题吧。

故事的主要脉络很简单,讲述了白人司机和黑人音乐家南下巡回演出的故事。为什么强调了黑人和白人呢,因为故事发生在上世界60年代,种族矛盾突出。

影片的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托尼就展现了他非凡的社交能力,很能应付人际关系,博士雪利也体现了他的礼貌优雅和涵养。旅途开始,托尼就被塞了一本《绿皮书》——黑人旅行指南。

雪利不许托尼多讲话,不许他抽烟,不许他偷东西,不许他乱扔垃圾。一开始托尼迫于他是老板不得不服,后来听了雪利的演出后,被他征服。

雪利也开始教托尼写情书,教他忍耐有礼貌,托尼也帮助雪利走出监狱困境,帮助他减少了内心的自卑感,融入到黑人的生活世界里。

一开始的雪利总是在忍耐,到了最后一场演出的雪利已经建立了自信,他非常坚定地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拒绝了演出,来到了黑人专属的酒吧放飞了自我。

电影一直在做反差对比,突出了当时的整个大环境。但又是非常地治愈的,不管是两位男主之间的和解,还有他们内心与自我的和解。看完电影我非常地宁静,感觉自己也有一些被自己接纳和解了。

绿皮书观后感 篇8

坚持原则,或许与周遭格格不入,但难能可贵,也是最经得起时间和人性的考验

许多时候并不是你不优秀,而只是站错了地方,退一步海阔天空

优雅、教养和尊严写在脸上,胜于任何华服和千言万语

着装和谈吐诉说着阶层、职业、经历和灵魂

越是身处逆境,越需要满怀希望、坚定信念,出淤泥而不染

要跨越出身和阶层,粉碎歧视,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纵使腰缠万贯、呼风唤雨,也会有不如意之事,人生在世不可避免

服务行业竭尽所能取悦客户是职业操守,有时候原则和尊严之间左右为难、界限模糊

功名利禄终将是过眼烟云,惟有让自己内心平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犒赏

每个阶层都有属于自己的烦恼,不要盲目艳羡别人

光鲜亮丽和无限荣耀的背后,往往是忍辱负重和无尽的孤独

即使不愿意,但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你是谁比你能做什么更重要,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2000字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2000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1

《绿皮书》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一部好电影。不像很多诺贝尔文学奖让人看不懂,《绿皮书》获奖在我看来名至实归。电影的故事情节逼真写实,节奏松弛有度,戏剧冲突自然又精彩,人物对话言之有物又妙趣横生,人物个性鲜明又合情合理,演员表演更是功力深厚,无可挑剔。最重要的是,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具有无可争议的进步性。

先要讲讲什么是绿皮书才能了解六十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是何种样子,这有助于很好地理解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性。绿皮书是一本旅行指南,不过这个旅行指南是专门针对黑人的,因为那个时候的黑人在美国大部分地区都不享有迁徙自由,住店自由,只有很少的酒店和饭馆接纳黑人顾客。这本绿皮书就是专为去南方旅行的黑人准备的可以接待黑人顾客的旅馆和饭馆的名录。其实,仅仅这本绿皮书的存在就足以说明美国六十年代时的种族歧视有多严重。

虽然1962年距林肯总统发布《奴隶解放宣言》整整一百年了,可在美国南方和中部地区依然是种族隔离的地方。歧视黑人在美国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不仅在南方,即使在最为开明的纽约也一样随处可见。片中主人公托尼虽然并没和黑人有过什么交集,可因为社会的熏染,也极其轻蔑和歧视黑人,连黑人管道工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最可笑的是,不仅白人和有色人种之间存在鄙视链,白人内部也存在着鄙视链。意大利裔的托尼就被南方警察骂为半个黑人,而托尼对把他误认为警察的酒吧小姐说,我像爱尔兰人吗?让我们知道,那时的美国警察大部分出自爱尔兰裔美国人。电影中偶尔出现的几句针对犹太人的话,也让不熟悉那段历史的人知道,犹太人在那时也是受歧视的二等公民。电影里的这些生动情节和对话,惟妙惟俏地展现了六十年初美国社会的众生相和黑暗面。

革命的真正意义是观念的改变,当然这个观念是先进的观念。就像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言,真正的革命是心灵的革命,没有思想的进步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改朝换代和街头闹事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六十年代的人权运动可以称为真正的革命。美国的人权运动是与美国的思想文化革命同步进行的,如果没有思想文化上的革命,黑人即使一时获得了解放也是不长久的。虽然这个革命不以暴力为主要手段,而且也存在很多革命的滥觞,但因消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破除了有色人种为劣等人的这个在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其进步意义显而易见。

歧视来自于无知和傲慢。不仅种族之间有歧视,各种人群之间都有歧视,这是差别心带给人类的共同智障。歧视就是鄙视链的极端化。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不仅有肤色的不同,胖瘦的不同,高矮的不同,还有智商的不同,家庭出身的不同,学识学历的不同,拥有财富的不同,社会身份的不同,所有这些不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也建构了各种各样的鄙视链。

对于歧视有不同的应对方式,雪利选择的是非暴力抗争方式。雪利的南方之旅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有意去对抗种族歧视,为的是改造南方人的种族歧视观念。所以,雪利的巡回演出,也是一次革命之旅。作为弱势群体的黑人,采取非暴力的抗争方式与种族歧视作斗争是非常理性的,比之暴力抗争更容易取得真正的胜利。非暴力抗争是攻心为上的策略,黑人只有争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白人的同情和支持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而黑人在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也解放了白人,这一理想状态几乎是所有抗争者最初的诉求,可真实的历史是,人权运动中的黑人解放是非暴力和暴力抗争相结合的产物。

一部好的电影都是多主题的,高容纳性的,《绿皮书》也不例外。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不仅表现了反对种族歧视的第一主题,还表现了不同背景的两个人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主题,这其中又包含了自我救赎,自我解放的主题,也隐含了对身份社会的批判主题。

一个本真的人是没有身份感的,因为身份感是外在的,是附加在我们身上的社会性。越是有身份感的人,越喜欢带着面具生活,而且最容易出现歧视心态。一个有平等心的人,对那些有着强烈身份感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反之,则会有一种亲近感。

法国有个电影叫《触不可及》(The Intouchables),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讲的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没有什么身份感的黑人小伙,与一个残疾的超级富豪互动的故事。超级富豪在黑人小伙身上感受到了他们那个阶层普遍缺乏的真诚,而喜欢上这个看似有点缺心眼的小伙。黑人小伙虽然震惊于富豪家的豪华和奢侈,但却并没因此觉得自己卑微,气场依然十分强大。这个强大的气场来自于他的平常心和平等心,也即一颗没被污染的真心。他并不为自己的肤色,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而自卑,在他眼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他喜欢那个面试他的女秘书就跟他调情,心理根本没有什么配不配的意识。

在现实社会中,身份感并不是只存在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精英人物身上,也存在于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身上。见到比自己富的人就自卑;见到比自己权力大的人就巴结;见到洋人就点头哈腰,满脸堆笑,而对自己的同胞则是一脸的不屑;见到名人就去求签名,好像签个名就成了名人的朋友,自己的身价也高了。这也是一种身份感带来的自我歧视,这种自我矮化的心态即来源于差别心。

身份感限制了人的心灵自由,使原本自由的心灵被身份给蒙蔽和扭曲了。《绿皮书》里的那个白人托尼虽然一开始也歧视黑人,但却是个没什么身份感的人。他活得真实、自在、简单,虽人在底层,也自得其乐。其实,快乐和幸福只是内心的感受,和财富、权力、地位统统没有关系。就如中国老话说的,农家自有农家乐。高高在上的精英权贵虽然不为柴米油盐发愁,可也一样有他们发愁的事。身在底层的人,可能听不懂,也去不起歌剧院,音乐厅享受那些高雅的音乐,但在街头巷尾打麻将,玩扑克也一样是快乐的。谁能分清那种快乐更快乐,那种快乐更高级呢?

托尼的社会身份很低微,当过垃圾车司机,酒吧保安领班,头脑简单,手比脑子来的快,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底层的混混。可在托尼身上,观众看到的是普通人的率真和仗义。恰如老话所说:仗义多在屠狗辈,负心尽是读书人。

而那个黑人精英雪利,虽然拥有了财富,名声和精英的身份,可因为肤色却成为被歧视、被侮辱和被迫害的人。雪利其实是一个精神上的白人,他不吃黑人喜欢的食品,不听黑人音乐,不了解黑人明星,他喜欢的一切都符合白人上流社会的标准,他的精神世界和白人完全一致。可即使如此,因为肤色的原因,他还是一个不被白人所接受的异类。正如雪利所说的,虽然他们(白人)接受我在台上的一切,喜欢我的音乐,可我下了台仍然是一个被歧视的黑人。在台上,雪利是明星,可下了台,连酒店的厕所都不让他用。影片就是以这样的矛盾和反差凸显了种族歧视的荒唐和愚蠢。

影片的人设十分新颖,一反过去的老套路。白人不再是彬彬有礼,举止文雅的绅士,黑人也不再是粗鲁、野蛮的下层人形象。影片把这个套路掉了个。变成一个粗鲁,野蛮,喜欢施暴的底层白人与一个举止文雅,有着三个博士文凭的黑人精英的故事。

两个人的故事最为感人的地方是双方的相互改造,这种故事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冲突和张力。而这个改造过程也有明暗两条线,明的是黑人雪利对托尼的教育和改造。而托尼从抗拒到顺从的过程并不是慑于雪利的权势和老板的位置,而是一个观念更新的自觉自悟的过程,表现了他良知的觉醒。影片的精彩之处是,并没把这个改造表现为精英对下层人士的单向度改造,而是表现为双向的改造。托尼对雪利的改造是一个暗线。托尼不会说教,没有什么道德理论,他有的只是一颗简单无诈的心。是托尼的自然率真,赤子之心让雪利走出自己孤僻的生活和孤独的内心世界,摆脱了内心的纠结,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可怜的、无所适从的人。有时候,受迫害的一方,会因为长期的斗争和抗拒变得自我封闭,这是受迫害者的心理疾病。

其实不管哪个阶层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屠狗辈率真仗义,读书人通情达理,所以改造在现实生活中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国产电视剧《父母爱情》讲的就是两个出身不同的人相互改造的故事。有趣的是,无产阶级的军官后来变得像资产阶级那么讲究了,而资产阶级的大小姐却变成了朴实的无产阶级。其实这个改造过程正是人的成长过程。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朋友和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

虽然整部电影可以说很完美,但最精彩的还是人物对话和台词。尤其是剧终前,当托尼妻子拥抱着雪利悄悄说出那句话后,让我们全家笑喷的同时,一种感动也油然而生。

整部电影没有一处提到革命这个词,可托尼观念的变化却正是美国文化革命的成果。革命不一定非的轰轰烈烈,血腥暴力,革命也可以悄悄地进行,因为这个革命发生在心里。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2

暴力永远无法取胜,托尼,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能让你占理。——《绿皮书》

绿皮书,一本普普通通的本子,却决定了黑人在美国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和绝对不能去的地方。这无疑是荒诞而可笑的,但是这种事确确实实存在了。

一位黑人钢琴家被请去表演,演出过程中他想上厕所,于是走向了旁边的公共厕所,但是立刻有人挡住了他,对他说,

“对不起先生,您不能进入这间厕所”。

钢琴家问,“是里面有人吗?”

那人回答,“不是的。”

黑人钢琴家说,“好的,我知道原因了。但是我现在需要上厕所,返回住处上厕所会浪费很多时间。”

没想到负责人说了一句令他有些震惊的话,“没关系,我们愿意等。”

这无疑给了他心灵重重的一击。宁愿浪费众人这么多时间,也不愿意让他就近上个厕所。可见这样的种族歧视已经深深的刻在了白人的骨子里,很多年都难以改变。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他的司机是个白人,一个粗鲁的人,邋里邋遢,不修边幅,他们去南方准备给当地的人演出,他们走进当地的一个西装店,店主本来以为是司机要买衣服,当司机问,衣服可以试试吗?店主回答,当然可以。但是等到店主发现要试衣服的是那位黑人钢琴家的时候,赶紧出来说,对不起,如果你想穿上这件衣服,必须买下来,如果你试了不买,这件衣服就卖不出去了。气的钢琴家愤然离去。

一个国家能够把人种歧视做到这种程度,足够引起人们的深思,在这样不公平的制度之下,美国梦是不是把平等的机会摆在每个人面前。

《绿皮书》

最新《绿皮书》电影观后感2

《绿皮书》确实是部很不错的治愈系电影,去的时候几乎包场,今天正好刚上映,我正好有时间。

虽然三座奥斯卡奖项里有一个最佳男配,但在我心中托尼和唐都是主演。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一个白人,世俗粗鲁朋友多;一个黑人,优雅理性却孤独。最终两个人的转变也是如此相似,托尼,一个大忽悠托尼,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最终消除了偏见。唐,举止优雅,谈吐不凡,一开始高高在上,后来手抓鸡排,敞开心扉,直到剧末拿酒去托尼家庆祝,这一切都是如此鲜明的对比,也不禁让我想到那部经典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

说到有色人种,确实是种族大问题,黑人求生指南绿皮书的元素贯穿始终,托尼和唐的对比,唐和底层黑人的对比,有色人种在白人世界里竟是如此低下,高贵的唐也只是在台上被人尊重而已。我也表表圣母心,愿世界和平!拜托全球同胞!不过最后一场演奏放鸽子确实解气。

托尼和唐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鲜明的对比,一个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一个看重尊严,不惜舍弃荣华,为消除国家种族歧视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唐就像托尼说的高高在上,但又无比孤独,拥有着一切又如同一无所有一般。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的'一句话:人生是分层次的,层次越高的人越孤独。

曲不终人散,天不遂人愿,圣诞节却下起大雪,还好结局团聚圆满。受到启发的点太多,不一一说了,脑壳疼,可以去看看,绝对不会失望,五星强推。认认真真欣赏了一部电影,很满足,小小拙见。

最新《绿皮书》电影观后感3

托尼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和一个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为酒吧整顿而暂时失业的白人托尼应聘去给黑人钢琴家雪利当司机,因为雪利要巡回演出,所以他们要在一起相处两个月。

托尼是向来不讲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从骨子里优雅端庄的文化人,两个人互相影响着。托尼从一开始不愿意为雪利拎箱子,到后来会真心为雪利着想;雪利从一开始高高在上盖着毛毯,到后来误以为托尼要离开而想给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托尼怎样把话里的脏字去掉能让人听着更舒服,而托尼却觉得如果别人不想听他说话,就可以滚一边去了。

雪利经常会因为自己的肤色遇到很多麻烦,他不能进高档的餐馆,只能在松树下的烂茅厕方便。无论他在台上怎样风光,到了台下,也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老黑”罢了。他会因为自己那“不讨人喜欢的肤色,处处受人欺凌惹麻烦,而托尼却常能替他摆平这一切。

雪利教会了托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赌钱”,雪莉看到托尼在场外和别的黑人一起扔掷子赌钱,告诉他:“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你不同。”教会了托尼冷静,并告诉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们却在这,什么都不能做。发泄那点情绪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尊严才是永远的。雪利本来可以去更受欢迎的地方拿着比这里高三倍的工资但他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却还是选择这么做。

托尼本来也有着种族歧视,他丢掉了黑人喝过的杯子,但当他看见雪利演出后,却说:“根本不像个黑人,而像个自由女神。”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托尼告诉雪利,他父亲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是吃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两人在车内开怀大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利笑得这样开心。之后,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没有报酬,但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比往常更开心。

他们从陌生人到工作关系,最后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贵优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视清高,也有温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许有一天你曾经最看不起的人,会是你过节时最念念不忘的人。

最新《绿皮书》电影观后感4

《绿皮书》能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说实话我是有一份意外与惊喜的,当然没人会怀疑这是一部叙事流畅,情感细腻,缓缓道来却又充满力量与感动的佳作,然而这部影片在讨论的问题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种族主题。然而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在美国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识,所以才一直被讨论呢?

《绿皮书》里的人物设定是我认为是这个剧本成功的关键与基础,主人公托尼是一个意大利移民后裔,虽然也是白色人种,但是却也遭到同为白种人的歧视,这为他建立起对另一位角色唐的同情起到了决定性因素。而唐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极具戏剧冲突的人物,身为社会身份最底层的黑人,却从事着钢琴演奏家这么一个出入上流社会的职业。当他在纽约的时候,身居豪宅,然而却也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个细节就是,当托尼在被雇佣的时候,起初并没有被告知雇主是个黑人。当到了南方,这种歧视完全就放在台面上了:黑人只能居住在指定的旅馆里,演出的餐厅却不给他用餐。当唐被邀请到一个庄园里表演,受到了上宾的礼待,然而厕所却只能使用室外的。两个个性鲜明且逻辑成立的角色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中,在编剧和导演的细心编排之下,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旅程,最终改变了他们自己。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托尼第一次看到唐的演奏的那一段,这也是整个电影里面托尼思想的转折点。在剧本的创作上,编剧并没有用事件而是选择了用艺术的感染力来起到这个转变作用,这种手法在音乐剧中会比较常见,在电影里则有点冒险,因为电影是画面的叙事,但凡演员的演技或者导演的分镜上略有瑕疵,这种艺术的感染力便无法体现,这种转变则会无法被观众接受,整个影片会毁于一旦。但幸好,他们做到了,他们把艺术的感染力深刻地刻在了这部影片之中,造就了一部独一无二地《绿皮书》。

要我用一句话来归纳影片的话,就是我这篇读后感的标题:“艺术让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更像是一个梦想。我们都渴望和平年代,渴望每个人都幸福地生活着,但近年国际社会持续动荡不安,欧洲移民问题,各国贸易摩擦,美国排外政策,包括这次香港的动乱,好像都在揭示一个答案:当经济下滑,生活质量甚至生存产生问题时,所有人都只会为自己而去活着。在这种时期,《绿皮书》可能会给一些人们带来感动与思考,但是并不能改变什么,就像影片中最后的结局,最终被改变的也只有他们自己。但是我希望“艺术让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辉”这不只是一个空想,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被艺术感动,找到新一层生命的意义时,世界就会被改变。

最新《绿皮书》电影观后感5

趁着中午午休的空档,和好友跑去影院看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Green Book)。出了影院,似乎还沉浸在雪利博士的笑容当中,莫名还觉得他有点帅。这是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种族歧视便是它的标签。前些年看《当幸福来敲门》看得我热泪盈眶,《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黑人瑞德的形象也是深入我心,所以对于看《绿皮书》我还是心怀期待的。

好在,不会太失望。雪利博士的出场,相当惊艳,托尼形容他是个酋长,金灿灿的服装加上金灿灿的挂件,配上高大豪华的座椅,的确有着一城为王的风范。但他也仅是他自己音乐世界里的统治者,在那个房间里,他是王,一个孤单的王。出了房间,他是西装革履、举止优雅的绅士,是永不能改变肤色的黑人。一路向南,他所有得体的举止、得体的语言、得体的穿着都是他让人质疑的对象。

在路上的一个农场,所有跟他同肤色的人在烈日的炙烤下,用锄头翻着已经干裂的土地,他们看着他,他看着他们,一场巨大的波澜壮阔的内心戏码已经上演。

在仅供黑人居住的旅馆,跟他同肤色的人喊他帮忙,并被嘲笑穿着管家的制服;在小镇上的一家高级服装店,店主并不愿意他的衣服卖给黑色肤色的人;在俱乐部,被人欺负挨揍已是他见惯不怪的场景;即便是在大雨滂沱的晚上,警察也可以呵斥他下车接受盘问;甚至是为人演出,却不让进厕所和餐厅......但是他依旧跟托尼说,你永远不能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取胜。

在那场倾盆大雨中,雪利博士眼含热泪喊出的那一句,我不够黑,也不够白,还不够男人,那么我是谁?这就像一句灵魂的拷问,直逼观影者的心灵。对于他的遭遇,我们感同身受,但是真的也处于那种境遇,我们会做什么呢?以沉默,以泪水,以同情,也或许都不是答案。

永远都是在钢琴表演后职业微笑的雪利博士,到后来发自内心的微笑,才发现,原来真诚,有着击垮一切的力量。尤其是在橘鸟俱乐部,当只弹斯坦威钢琴的雪利博士,走向了一架老式钢琴,全民共舞,是音乐的力量,也是人性的温暖,这或许是雪利博士自出生之后,最肆意飞扬的一次大笑吧。

再来看托尼。托尼有个幸福的家庭,但却因为收入问题,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有色眼镜,给雪利博士开车。他心有城府却又大开大合,他守住底线也经得起别人的托付,你看他教雪利博士吃炸鸡,简直就是KFC最好的广告,雪利博士仿佛一个大家闺秀似的去撕咬鸡腿、往窗户外面丢鸡骨头的场景再现了两个人的调皮可爱。托尼从一开始只为每周125美元干活,到后来多番为他两肋插刀,再到后来回家团圆和家人过圣诞节时的莫名安静,都是友谊升温的见证。影片中,除了托尼所表现出来的温暖之外,回家过圣诞节的路上,警察提醒后车车胎瘪了也是剧中一个温暖的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带着一样的面具;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像想象中那么糟糕。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害怕迈出第一步。而往往,迈出了第一步,就让后面的路有了转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值得一看。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3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__)》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障民生健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__)》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民生宜居为理念,以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宗旨。

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建设宜居、宜业、宜发展的绿色城市。

报告指出,面对极端的降雨事件,许多城市缺乏科学的预警机制、应对技术和治理手段。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绿皮书同时公布了20__年中国生态城市前十位,其中北京位列第四。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4

近来常听人说起电影《绿皮书》,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个时间去看了一次。看了以后有一些感想,其实看的时候就很受感动,所以来写一写观后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够直抒胸意足已。

没看电影之前,我见过几次宣传海报,我以为画面上的两个人是父子关系呢。真是的,我怎么没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为影片讲的是父亲如何开导孩子的故事。结果,看了才知道那两个人之前是陌生人,两个人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并且是黑人雇用了白人,而故事发生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发生在种族歧视相对严重的`美国南方。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国内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战争(南方与北方的战争)。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在该州内发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奴隶制度。这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

影片从男主角做保镖的夜总会开始,那热闹、随意的气氛令我向往。后来男主角打工的夜总会要停业两个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为家里下个星期要交的房租还没着落。急迫的时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表当掉。这也许就是真实的美国人的生活,他们没有多少储蓄。但是从影片上看,他们并不焦虑,他们不过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里挣钱而已。男主角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做司机的工作,帮一个三人组合的室内乐团开车,但要走很远、要走很久,因为这个小乐团要从美国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回演出。

在他们出发之前,组织巡回演出的唱片公司给了男主角一本“绿皮书”(Green Book)——美国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时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那时的美国南方有很多旅馆和餐厅是只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来。而他们使用的是两辆绿色的凯迪拉克轿车,那绿色很鲜艳、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说着什么,或是在抱怨着,或是在抗议着。这也是本片的高明处之一。它并不高声的吼叫,它只是用艺术的手法述说。绿书(Green Book),是源头,是罪恶,是该被指责和攻击的,但它只是书那么大的一个东西,从视觉上没有绿车(Green Car)更有表现力。我很怀疑这部电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车不是绿色的,而影片中的绿车完全是编剧设计的。他们开着两辆绿色的小车出发了,而影片的情节随之一路展开。

那个雇男主角开车的黑人是个钢琴家,他还有三个博士头衔;而受雇开车的男主角是个粗鲁率性的白人。黑人钢琴家,虽然皮肤黑,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修养、守规矩;白人司机,尽管穷,但很随性、很快乐。两个人要呆在一辆车里,要一起长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冲突,产生了很好的故事。

当他们到了肯德鸡的故乡,男主角非常开心,因为可以吃上最新鲜、最正宗的炸鸡。他买了一个全家桶带上车,然后一边开车一边美美地吃起来。他不光自己吃,也劝钢琴家吃,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这样的大大咧咧、这样的讲义气。而钢琴家一脸严肃,他很拘谨,他要讲究斯文,他又有些无助,因为他不知道在没有餐桌、没有盘子、没有刀叉、没有餐巾的情况下如何吃东西。在男主角的坚持下,钢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块炸鸡翼,小心翼翼地吃起来。他小口小口地吃,吃着吃着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鸡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样处理剩下的鸡骨头。男主角就摇下车窗,把自已吃剩的鸡骨头扔出窗外,示范给他看。钢琴家学着做了,让自然的东西回归自然。他没想到生活还可以这样随意、这样放肆、这样开心。这时,电影院里发出了很多会心的笑声(观看这部影片,这种情况常有。这是一部喜剧,一部可爱的轻喜剧)。当然,向车窗外仍可乐杯还是不可以的,所以钢琴家坚持让男主角把车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乐杯捡起来。

钢琴家克制、努力、事业成功,他有成就、有钱、待人彬彬有礼,但并不快乐,也不幸福。他说:过着演奏家的生活,到处走,难以安定,难以成为好的丈夫。他没有家人,没有亲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没什么朋友。而男主角虽然穷,虽然没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长大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长辈和亲戚,有一起长大的伙伴,还有很多熟人和朋友。当圣诞节来到的时候,男主角的家里(House)人头涌涌、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的温馨的烟火气。生活过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钱没钱所能决定的。人除了需要钱,也需要爱情、亲情、友情……,需要人之间的关爱,需要温暖。

影片以音乐家巡回演出为线索,所以影片中有许多音乐表演的场景,其中的音乐都很棒,有的是低语,有的是倾述;有的是愤懑,有的是狂欢;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挚的情感……;代入感极强,让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让人痛快。

影片的画面也很美。美国有很美的自然风光,驾车长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们摄入画面。那秋天的树林,色彩斑斓,让我想起在吉林长白山脚下从南坡向北坡穿行时驶过的公路。当男主角去钢琴家的住处应聘的时候,他误入了钢琴家楼下的音乐厅。画面上没有观众的音乐厅,在明亮、柔和的灯光的照映下,是那么的宽敞、整洁、温暖、宁静、美好,那就是艺术的殿堂,是心灵的居所。

这部电影好,不在于高科技、大场面,它是一部简单的2D片(在当前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它只是一部传统的有声彩色片),它只是在细腻地用情节、用语言、用动作和表情在讲故事。它讲得是那样自然,讲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靓女作招牌,男主角是个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应有的样子,绝不刻意夸张。所以让人看着感觉亲切和真实,就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影片中的钢琴家在面对白人的歧视时说:不要以貌取人。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观点。黑人与白人,肤色不同,很容易区分。但是否有教养,是善良还是邪恶,是正直还是诡诈,是温和还是暴躁,是达观还是乖戾,是乐天还是心胸狭小……,就很难一眼看得出来了。影片所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状况应该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经可以当选美国总统,可以领导一大帮白人,就是明证。但以貌取人的问题,应该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国人对白人总是高看一眼,其实白人也未必就高贵、就有教养、就优秀。我第一次出国去澳洲,飞机一落地,我跟着大家向外走。在过道边,我看到十几个白人等在那里,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眼睛望着我们,似乎在等着我们走完。我当时很纳闷,她们在等什么呢?后来想明白了,她们是清洁工,准备为客舱做清洁。澳洲当然也需要清洁工,像中国一样;白人也可以做清洁工,像黄种人一样。肤色并不能决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个人的相貌当然也重要,赏心悦目总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一个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长相怪异的马云,却能干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的。

电影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资高,受点苦也愿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职责内的事,并尽力做好。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5

影片中看似有两个主角,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托尼·利普。因为并没有正面详细介绍唐纳德·谢利,而是从他和利普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侧面描写了谢利的家庭,身世和生活。托尼·利普,美籍意大利人,举止粗鲁的大吃货。有黑道背景,在歌舞厅当过服务员兼打手。由于经常打人,换过很多工作,住在纽约治安最差的布朗克斯区。对黑人有偏见,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直接扔垃圾桶。唐纳德·谢利,文化高且有操守的黑人钢琴家,只弹奏施坦威钢琴,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室内装饰豪华,各种奢华摆件和玩物,有仆人打理生活。

谢利即将到歧视黑人风气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回演出,所以需要雇佣司机,仆人以及保镖。谢利给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待遇也不低。他一开始就相中利普,可利普也不是能屈身做下人的角,尤其是替黑人打工,以工资太低拒绝了。利普没了工作,只能靠抵押财物生活,甚至直接和别人打赌,一个小时内吃掉了26个热狗,就为了50美元。谢利最后还是接受了利普的要求,还礼貌地打电话给利普太太征求同意。在临行前,唱片公司给了利普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指南,书里面列举了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绿色封面的册子恰好对应了电影名《绿皮书》,而且书上使用了冒犯性的"NEGRO"一词。

八十年代的美国南部美景,徜徉着八十年代歌曲,这样美丽的动态画面下,却隐藏着黑暗的一面。利普说他老婆买过谢利关于孤儿的唱片,封面是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边。谢利告诉他,那是俄尔甫斯,希腊神话中的传奇音乐家,那些小孩是地狱恶魔。这段对话就好像隐喻着黑人天才钢琴家谢利,生活在一群歧视黑人的人群中,而这些带偏见的人只不过像小孩子一样,拥有幼稚的想法。巡演中种种事情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比如,黑人不能进屋,外出喝酒被无理暴揍,不能试穿没买下的衣服,奇葩的城市规定,莫须有的拘捕,以及狭小堆满杂物的更衣室。特别是休息时间,只能使用屋外的茅厕,不能与白人共用洗手间和餐厅。当谢利生气地提出需要到半个小时车程的旅店方便时,宴会主人居然同意了。谢利本可以不受这种气,拿着三倍工资在北方安安静静演出,可他却幻想着用自己的巡回演出,让大家去掉偏见。其实不论他怎么努力,种族歧视环境已经根深蒂固了,不管是酒吧混混,名人名流,商店老板,国家警察,俱乐部餐厅,甚至是某些城市,都带着偏见和歧视。

谢利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极高成就,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举止文雅,语言谦逊,过着衣食无忧的上等生活。偏偏对黑人音乐家抱有成见,不吃代表黑人的肯德基食品。每日晚上靠酒精麻痹自己。利普歧视黑人,可却听黑人歌曲,开车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说话粗鲁,性格暴躁。肤色,阶级,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坐进了同一辆车,经过旅途中的几个事件,两人渐渐达到和解。利普从丢掉黑人用过的杯子,变成和谢利共住一间房间。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谢利打抱不平。谢利也放下身段,主动承认错误,教授礼节,指导措辞练习和写煽情的书信。

影片的结尾部分,谢利拒绝了最后一场演出。因为那个侮辱规定,利普也没有收受贿赂而要求谢利表演。在有色人种聚集的酒吧,谢利突破自我,手抓鸡腿用餐后,在没有施坦威钢琴的情况下演奏一曲,惊艳全场。随后在大雪纷飞的回家路上,警察也没有因为车里有黑人而为难他们,反而帮他们疏导车辆。最后谢利主动来到利普家,两人像老朋友见面一样相互拥抱,利普家族也接受的这位谢利,一起共进晚餐。

这部典型的美国公路片,用一段巡回演出的旅程为背景,讲述两个角色在旅途中一系列矛盾冲突,完成了思想转变,性格塑造和自我突破。如果一部电影没有炸裂的特效撑场面的话,真实的剧情和扎实的演技也能让人眼前一亮,显然《绿皮书》做到了。大到美国总统的特批电话,小到利普的态度转变,影片中营造的温馨画面,虽有些牵强,也算给出一个美好结局,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慢慢去改变,去接纳,包容和保护有色人种,加上阿里传神的表演,拿下最佳影片奖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绿皮书》观后感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1962年,次年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个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不太了解美国历史的观众,也能了解到当时黑人被白人隔离、歧视的情况。作为黑人,要依靠旅游指南《绿皮书》,才能在旅程中准确地找到接纳黑人的餐馆和旅店。

电影的主角,一个是著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们对黑人的歧视就越严重,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他需要一个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机;另一个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业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于是他来应聘这个司机的职位。在一番纠结后,托尼·利普接受了这个工作,于是这段向南巡演的“冒险”开始了。

唐·雪利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被当时白种人不耻的黑人身份,一个是被当时上流阶层引以为贵宾的艺术家钢琴家身份。这两个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开来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获得热烈的掌声与恭维,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视、被隔离、被侮辱,甚至是被殴打的对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离,这也使得他对黑人身份下意识地排斥,拒绝听黑人音乐,拒绝吃黑人喜欢的食物炸鸡,拒绝玩黑人喜欢玩的游戏,这导致了黑人群体也把他当成异类。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独,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同时造成他对自我认知的偏离。

而托尼·利普就比唐·雪利简单多了。他是意大利人,是一个白人混混,身上有不少毛病——聒噪、行为粗鄙、贪小便宜、同时受环境影响与生俱来地歧视黑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温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并且他总有一种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两人刚上路的时候,其实是互相都有些瞧不上对方的。托尼·利普瞧不上黑人,甚至他的亲戚认为他一定干不了一个星期就会跑路的;而唐·雪利也隐隐不喜托尼·利普的市侩和无赖的样子。

在观看了唐·雪利的第一场演出后,托尼·利普就折服于唐·雪利的才华下的,他赞赏唐·雪利对于音乐的天赋;而唐·雪利在托尼·利普的唠嗑中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房,让他看到自己的孤独、疑惑与愤懑。

在南下一路上遇到的各种意外事件,使得两人交心,两人都因为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

电影的高潮,在最后一站如约而至的到达了。在最后一站中,唐·雪利被禁止去演出地的餐厅吃饭,被羞辱的唐·雪利决定不进行演出。餐厅的管理员想要贿赂托尼·利普说服唐·雪利,被托尼·利普一拳顶到了墙上。这里体现出托尼·利普成长的完成,如果是从前那个贪财市侩的托尼·利普一定会收下贿赂后劝服唐·雪利,就算没有贿赂,他也应该会拦住唐·雪利的,毕竟若是没有完成所有演出,他是收不到尾款的。

然后俩人去了提供黑人用餐的橘鸟餐厅,在这里,唐·雪利完成了他的演出,体现了他成长的完成。他不再排斥黑人的食物,不再特立独行地下意识与自己的同胞隔离,不再在意钢琴是不是施坦威,完成了自己对黑人身份的认可。

电影看到结尾,放了几张老照片,说这段故事源于真实事件,俩人在之后的岁月依然维持着友谊,直到2013年俩人双双离世。看完电影的时候,就在想这份友谊是多么得珍贵与不易啊,两人身份对立,阶级对立,却能相识相知,并将这份友谊维持到死去。

不过后来看背景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俩人就是普通的雇佣关系,甚至唐·雪利还开除了托尼·利普,俩人之后也没有什么联系。唐·雪利的亲属对这部电影表示了不满,说这部电影的构思主要取决于托尼·利普的叙述,而没有怎么参考唐·雪利的角度,甚至丑化了他。

看来故事终究是故事,现实还是太真实了一点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6

看了电影《绿皮书》,看完之后能够引起更多对于现实社会现状的思考,电影的结局既令人意外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说是一部好的电影,让你随着电影的进展完成思想的转变。

电影是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但两个人的背景差距过大,黑人和白人,钢琴家和司机,富有和落魄。差别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段友谊的宝贵程度,让人从一开始的难以接受到最后的顺理成章。

托尼在一开始还是厌恶黑人,从他把黑人水管工喝过的水杯扔进垃圾桶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的土壤还很深厚,对黑人的歧视也根植在白人心中,几十是像托尼一样的意大利移民。但戏剧性的是托尼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他选择了当谢利的司机。当然是绝佳的组合,一个在关键时刻足够靠谱的托尼,保证谢利一路上的安全。谢利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托尼,改变的不只是他的谈吐,更是他思考的方式。

片中的闪光点有许多,当他们在前往北卡罗来纳的途中,在一处庄园。谢利与一群黑人有了一次深刻的对视,对面的黑人也许在想,这个人为什么跟我们的身份不一样。但在谢利内心深处,他也有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恐惧,尽管他是誉满天下的钢琴家,甚至在白宫演奏过,但他到底还是一个黑人。他甚至不能够使用高级场合的厕所,也无法在高级餐厅进餐,仅仅是这些地方不接待黑人。也许谢利对于自己身份认知也存在困惑,因为他既不像其他黑人,也要忍受存在着的对黑人的种种不公平对待。而对于托尼,在被存在种族歧视的警察截下时,一开始还能保持冷静,但当警察说:所谓意大利人与黑人是同一类时,便冲动的打了警察。他们为此发生了争吵,托尼想要辩解时,谢利一针见血地指出托尼意气用事的原因。

他们吵吵闹闹了一路,争吵原因不全是因为身份背景的差异,更多的是当时种族歧视思想的蔓延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正如风浪中的飘摇小船,时代浪潮裹挟着的个人丧失了太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当自己离开固有的环境,才有可能以崭新的思维思考个人的处境。

最终,谢利博士在圣诞夜拜访了托尼一家,其乐融融地一起过了一个圣诞节。在这一刻,种族,身份,地位都显得无关紧要,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7

《绿皮书》背景是讲美国民权运动,黑人刚刚获得胜利后,在南方地区种族歧视严重地区,黑人钢琴家巡回演出践行法律实施的艰难。

影片主人公托尼是钢琴家唐为巡回演出临时应聘的司机及保镖。唐是黑人钢琴演奏家。托尼有非常严重的种族歧视,家里来了两个黑人服务人员,用过的杯子都被他丢尽垃圾桶,而为了生计赚钱做起了黑人唐是司机。

影片有非常多的对比,在托尼和唐身上种族、行为习惯、待遇等都有鲜明的对比。托尼虽然是白人但就是个小混混,社会的底层,啥不讲究,能吃能喝能睡,一点礼节没有,在黑人面前感觉有高贵的血统。唐是个黑人,受过高等教育,有贵族的礼节,在白人面前忍让,在艺术上受到白人贵族的崇拜,但在生活上一样还是受到歧视,住黑人专用宾馆,不能和白人贵族一起用餐,白人贵族也是把唐作为一个消遣的工具。

但是唐不这样想,黑人刚刚获得平等的权力,在北方城市尚且还有种族歧视,在南方地区就更不用说了。他在北方城市生活的很多,但是为了黑人更多的利益及推行法律的执行,毅然决定去南方种族歧视严重的地方去巡演,其就是所谓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制度规定了但没有去执行的等于零,执行也是需要刷流量的,流量多了,自然就习以为常了。

唐在巡演过程中处处小心,处处隐忍,在随着和托尼的接触中,慢慢释放了自己的压抑,结果都出事,托尼来救助。两人在接触过程中慢慢消除种族其实,变成朋友。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简短 篇8

绿色,是一种美好的颜色。自然界中的绿色,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生活中的绿色,更代表着环保,意味着一路畅通。但是在上世纪中期,一本绿色的小册子,却是黑人手里拿着的一份“耻辱”。绿皮书全称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是专门为黑人而写的一本旅行指南,而电影《绿皮书》片名的灵感正是得益于此。

偶然浏览手机网页,得知《绿皮书》斩获第91届奥斯卡三项大奖,3月1日全国公映。于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欣赏了这部感人的影片。

一名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博士,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托尼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见......

剧中的两位角色把人种之间微妙的反差感演绎得十分到位,一个举止粗鲁的白人司机,坐在后排尊贵座位上的则是举止优雅的黑人钢琴家。一个大老粗和一个优雅的艺术家,一个白色上等人和一个黑皮肤的受歧视的下等人,在观念与生活习惯方面迥异的两个人,因善良、纯真而彼此改变,最终真情相拥。其中有那么一刻,对于剧中歧视黑人的行径,让人心生酸楚,但最终圣诞节之夜钢琴家与司机的拥抱,让冰雪消融,顷刻春暖花开。

在上个世纪中期,黑人还不能受到平等对待。1936年出版的第一本绿皮书里,标注了每个城市黑人可以进入的旅店或餐厅,如果没有它,黑人到了美国南方出行甚至会遭到羞辱和危险。直到60年代中期,平权运动有了进展,才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不难理解剧中黑人演奏家唐博士的苦与痛。

剧中的唐谢利博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但是,要命的是,在那个年代,他拥有黑色的皮肤。在比较发达的北方,他有一定生活空间。被邀演出,生活富足。但是,骨子里的歧视,使他脆弱,只想隐藏。

比如,他的家中,用极尽昂贵的奢侈品装饰,需要展示的是一份“浮华”。他接待客人的座位,是“高高在上”的座椅,需要的是身体上的“高贵”。他明明是一位演奏家,可就是喜欢别人称他为“博士”,且拥有多个头衔。比如,生活中的他,不在车上吃东西,不吃(只有黑人才吃的)炸鸡,不随便捡拾他人物品,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白色垃圾绝不随便丢弃,他虽然是黑色的皮肤,但是在行为修养上已经完全达到了白色上等人的水准。甚至于“超越”。而这一切,都是他极其渴望拥有真正的尊严的脆弱表现。

上帝就是最好的诗人,现实就是他的歌。父母给了唐谢利博士音乐的天赋,却给了他黑色的皮肤。让他挣扎着痛苦。

但是,他的身上,却有那么一种坚持的韧性与勇敢的精神,让你佩服。

世界上最容易的是违背真心生活,最难的是欣赏你的人也怀抱着真心走向你。黑人演奏家最后做到了。

他原本可以留在北方演奏。可是,他偏偏要南下,去落后、偏僻备受歧视的南方。因为,他的执念是需要被认同和接受。

当他漫步街头,看到一套心仪的西装,托尼也怂恿他试试,却遭店员的严辞拒绝,愤怒让人怒不可遏。唐谢利博士只能黯然离开。

当托尼雨夜迷路,带着唐谢利博士行驶在马路上,警察以这个区域这个时间不能出现黑人而拘捕了两人,唐博士责怪托尼的不冷静,殴打警察而连累了他。此刻,他扔归责于托尼,还想着要微笑着平静地解决问题。

当他忘情演奏,获得阵阵掌声,他却被告知不能去演奏大厅的卫生间,而要去柳树下简易的茅厕时,愤怒仍然让人怒不可遏。这时唐博士拒绝去柳树下,而是选择回到只允许黑人入住的旅店如厕。

当他和托尼争论,虽然住在皇宫一样的房子里,过着上等人的物质生活,挺直腰杆卖命演奏,但是最后还是被白种人歧视,被黑人同类所不接受,他已经找不到自己,继而愤怒地在暴雨中狂奔。

当他到达最后的演出地点时,被带到储物间更换演出服装,他默默地关好门;当他准备进入餐厅进行演出前的晚餐时,被告知黑人从来就不允许在这里用餐,唐谢利博士终于爆发:要么在这里用餐,要么取消今晚的演出。最后,他终于挺直身体走了出去,拒绝为歧视他的白人表演。最终他来到黑人餐厅,点了招牌菜,走上简易舞台,拿下钢琴上面的威士忌,最放纵地演奏一回,和他的黑人同伴一起,为黑人演奏。整个酒吧沸腾,唐博士也沸腾了,他终于找到了自己。

唐博士完成了由最初微笑着平静面对到内心的愤慨到火山爆发式的愤怒!当他带着满脸的伤痕坐在镜前默默流泪,这一刻,观众的心也在滴泪。

唐谢利博士还隐藏了自己的情感。他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有一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哥哥。其实他是爱他们的,但是他不敢表达。托尼给妻子写了流水账一样的信,唐谢利博士告诉他怎样写意境深远、神采飞扬的信,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其实,这是他在表达内心潜藏的情感。而托尼的妻子在圣诞夜拥抱了这位黑人演奏家,感谢他教托尼写那些文字优美的信。这在告诉人们,爱,需要表达。

唐谢利博士有一次发现托尼在和黑人赌钱。他对托尼说:“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你不同。”言外之意,既有对白种人的羡慕,还在告诉托尼要珍视自己拥有的肤色和天生的尊严。之后还告诉他拍掉膝盖上的土,隐喻着不要跟赌钱的人一样跪着。

唐博士的执着还体现在细节中。当托尼类似“胁迫”他接受了炸鸡后,托尼对饮料杯子的处理是抛出车窗外,唐博士坚持要他捡回;当托尼在乡下的一个商店的地上,捡起一块店主掉在地上的廉价“宝石”,唐博士坚持要求他放回去;从他身上,能看到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影片最后,托尼希望在圣诞节赶回家里与家人团聚,在托尼极度疲劳且天降大雪的恶劣天气里,托尼要找旅馆住下。唐谢利博士却让托尼盖着毯子睡在后面,亲自驾车在圣诞夜赶回纽约,送托尼跟家人团聚。唐谢利已经完全把托尼当成自己的朋友。他们是平等的。

白人司机托尼,却是一个长着高贵白皮肤的“市井之人”。他做事不拘小节,吸烟、当众挖鼻孔,吃东西不讲卫生,而且是大胃王,曾在一次比赛中一口气吃掉26个汉堡,赢得50美金。整部电影里总是看见他在吃东西。他爱自己的老婆和儿子。即使清晨回到家里,也会看一眼孩子们,替他们盖盖被子,会对老婆说晚安,吻一下妻子再睡觉。他在夜总会工作,善打斗,讲义气,处理问题的能力超强。因为失业,他急需要找一份工作。这样,唐谢利博士以每星期125美元雇佣了他。

无疑,托尼是最合适的司机。

一路上,托尼会没话找话地与严肃的唐谢利博士交谈。他的自由洒脱正好与博士的拘谨内敛形成互补,而成为最佳组合。

潘恩曾说:要使黑人的肤色变白的最好的方法,是使白人有一颗纯洁的心。

托尼恰巧拥有纯洁善良的心灵。

托尼曾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电影伊始,托尼家厨房里的一个什么东西坏掉了,托尼的妻子找人来修,是两个黑人。托尼骨子里有着对黑人的歧视,有一些反感。当托尼的妻子用杯子给两个黑人倒水喝,托尼表现出厌恶,并趁妻子不注意,将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了垃圾桶。可是,影片的最后,托尼改变了,拥抱了黑人唐谢利博士。这是托尼的改变。

尼是有原则的人。因合同里标明,唐谢利博士要使用施坦威钢琴演奏,当一个剧场的工人拒绝准备施坦威钢琴还说起风凉话时,托尼用拳头解决了问题。他在告诉博士,忍耐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托尼第一次对唐谢利博士改变看法是听了他的演奏。音乐无国界,即使是大老粗,即使心怀偏见。当托尼听了博士演奏的钢琴,还是深深地被吸引,红了眼圈。后来他甚至夸赞唐谢利博士就是自由女神。

影片最后,唐谢利博士把平凡的小石子放在他昂贵的装饰品中,来到托尼家中,拥抱着他们,一起度过圣诞节。影片中他们教给彼此的,不仅是两个种族之间的差异,还有处事方式的辩证和人生态度的讨论。

这部影片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有关种族、有关人生、有关国家、有关个人,每一种都值得思考。

喜欢这部格调轻松但意蕴深远的影片。据说这是根据真人故事改编,不由得对黑人演奏家和白人司机肃然起敬。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精选


读后感大全专题“绿皮书观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1】

前不久,我去看了电影《绿皮书》。我想,爱看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毕竟,《绿皮书》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了,网上评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这是一部有关种族阶级的故事。在美国的1960年代,还是有着种族的偏见的。而“绿皮书”,记录的都是黑人们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厅,因为有些店铺是不接待黑人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才会有“绿皮书”的存在。

作为他的司机,托尼免费观看了他的表演,目睹了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个在舞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离开舞台是进不了白色厕所的,不写字也能进白色餐厅,甚至进不了正常的更衣室。托尼对其他人对唐的态度感到愤怒,对唐放弃一个稳定而受人尊敬的演出大厅进行巡回演出感到困惑。

最后,在影片的结尾,托尼从唐的一个伙伴口中,明白了唐此行的目的。原来他此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让黑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当我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尊重唐!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很高兴我出生在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虽然语言、外貌、服饰都有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幸福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

全剧中,我最感动的一幕,便是音乐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尽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是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换作是我,怕是只会感到不公吧。我们在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此感到恼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许,你会说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严。我想,绝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对黑人抱有歧视的另一个主角托尼,也会就此改变。放在现在,我们也存在着歧视,例如性别歧视。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给女生。但是,我们都在渐渐改变,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等你努力去做的时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句经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是这样的,明明存在着,却总是等待。感到孤独,何不走去呢?

这个以真实故意改编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一点复杂和温暖。《绿皮书》让我明白了尊严的重要,面对不公平的该有的模样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2】

我一开始看到这部电影时,觉得这个电影一开始这么混乱,那后面不会更乱吧!我提着好奇的心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在以前的美国中有很多的黑人,他们在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他们经常会受到白人的歧视。在电影的开始托尼是一个街头混混,他也是一个十分歧视黑人的人,在他妻子请了两个水电工到家里来修水管,修完后倒了两杯水给他们喝,被托尼看到了,托尼虽然没有正面表面表达出来而是在他们走之后把他们喝过的水杯丢进垃圾桶中,他妻子倒垃圾时看到了也只默默地把杯子捡起来。后来因为要赚钱去给黑人唐雪莉博士当司机兼保镖,一开始唐雪莉一直嫌弃托尼十分吵,在一次演出后,车子在加油站停下时,托尼看到一块玉石,托尼看了看地上有一块于是捡了地上的那一块放在了自己兜里,这一幕被唐看到了,于是他教育托尼去付钱,就这样托尼在唐的一步步教育下从一个混混变成了一个有着正义感的人,最后一场演出因饭店老板对黑人的歧视,他们没有演,他们到了橘鸟酒吧,那是一个黑人酒吧,唐在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在。回到那个纽约后,唐和托尼成了朋友。

在唐和托尼的八周的巡演中,都努力去改变对方。唐是一个外表十分温文,高雅的人,但内心十分复杂的人。托尼是一个外表十分大大咧咧,十分暴躁的人,但内心十分细致善良。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要改变对方原来的样子,都在默默的改变对方,唐在各方面比如教会他了不能偷东西;在乱扔垃圾时,会把车倒回去让他把垃圾捡起来,在冲动时要忍住,不要乱动手;托尼会在一些时候给唐一些建议;在唐有危险时去救他;在唐失落时给他开心比如在一开始的唐没有吃过炸鸡,托尼买了一桶全家桶会和唐去分享;在白人酒吧救唐。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托尼也从刚开始的烟不离手,脏不离口到后来为唐戒掉了烟,脏话也渐渐变少了。当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后托尼开始了对唐改观和同情,开始觉得种族歧视的可怕也渐渐的开始对种族歧视的淡化。

在最后的圣诞夜上托尼在家庭宴会上唐的突如其来让托尼感到十分的惊喜,唐一开始觉得托尼的家人不欢迎他,但后面的又是让位置又是拿盘子让唐感到十分的开心,可以感受到唐他内心的那种感觉。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种在美国的种族歧视,白人托尼和黑人唐雪莉在巡演中慢慢的改变。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是托尼的妻子,她是一个善良,没有一点种族歧视的人。

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奥斯卡电影奖在于把固化了的种族人设巧妙的对调了。最后分享一条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格林写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套书将不会再出版。到这本书停止发行的那天,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尴尬歧视之苦。”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3】

在今年的奥斯卡,《绿皮书》荣获了最佳影片。那么这是怎样的一部影片呢?故事发生在肯尼迪当总统的时代,一个出生在纽约Bronx区的意大利裔壮汉Tony,因为在工作的酒吧临时关门,给黑人顶级钢琴演奏家Dr. Shirley当司机,陪他去美国南部巡演了两个月。

在两位主角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同层面的对比。在人种上,Tony是白人,Dr. Shirley是黑人。在教育和文化修养上,Tony连Dear都拼不对,满口粗话,Dr. Shirley却是心理、音乐以及礼仪艺术学的博士,谈吐优雅,是音乐天才。在家庭上,Tony和父母妻子以及孩子一起其乐融融地生活着,走到哪都有朋友,Dr. Shirley却孤身一人,和亲兄弟多年不曾联络,曾经的同性爱侣也因为他音乐事业太忙碌而离开了他。性格上,Tony放荡不羁,鬼主意多,爱占小便宜,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Dr. Shirley挑剔固执,敏感孤僻,对身边人的道德品性要求严格。这种种,让两个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不同带来了许多摩擦,比如两人一路拌嘴,让这个本来以为会很严肃的电影基调变得轻松诙谐。我特别喜欢在肯塔基州,Tony让Dr. Shirley吃炸鸡的片段。本来很嫌弃这种油腻腻的快餐的Dr. Shirley,在Tony的“威胁”下(Tony说如果他不吃,就要把炸鸡丢在他的毛毯上),无奈地翘着兰花指接下来,还嘟嘟囔囔地抱怨没有餐具怎么吃。可当他咬下第一口,被美味的炸鸡征服了味蕾,开心地接下了Tony递来的第二块炸鸡。那眉目间孩子似的喜悦,看得我跟着笑了起来。

其实每一次,看到Dr. Shirley在台上的光鲜背后,那孤单的身影,我都会觉得很心疼。他在雨里哭喊道:“我不是白人,也不被其他黑人认同,更不够男人,那我该如何自处?”可这样的他,用勇气获得了友谊,也用勇气获得了掌声和认可。尽管知道黑人在美国南部备受歧视,连住的酒店都只能是绿皮书上列出的,他毅然选择去南部巡演。他要通过自己的才情,来改变美国南部人民的成见,不管这条路有多苦多难。影片最开始,Tony连来家里的黑人维修工碰过的水杯都嫌脏,而答应当司机也只是为钱。可逐渐地,他开始佩服起这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看到他的演出后,在给妻子的信中连连称赞。当有人故意给Dr. Shirley准备肮脏廉价的琴时,他上去就是一个耳光,揍得那人赶紧去调来了合同里签署的Steinway钢琴。(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有一架白色的Steinway三角钢琴啊。)最后,还邀请了Dr. Shirley来家中一起欢度圣诞。Dr/ Shirley的勇气触动了Tony,也感化了他,让他放下了心中的成见。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4】

有那么一本绿皮书,上面写满的是黑人专用旅馆的地址,写满的是黑人专用餐厅的位置。翻开那本绿皮书,就翻开了上个世纪的南美。

在大航海时期,欧洲的探索者们曾将大量的非洲人作为奴隶运送到美洲,黑人就被迫沦为黑奴。奴隶制废除多年后,美国南部的种族歧视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黑人只能出入他们专属的场所。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本绿皮书出版了。

纽约是一个大都市,住着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为了生活费而发愁的白人种族歧视者托尼,也有在像殿堂一样的家中演奏古典音乐的黑人唐。托尼为了凑齐房租,作为唐的司机与唐一同去到南方。托尼对黑人是极端歧视的,他不愿意为唐拿箱子,不愿意听从唐的派遣。但是,在两个月的行程中,他们各自的言行、文化都在影响着对方。唐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过音乐,有知识有水平;而托尼是美国普通的小市民,有着最底层人的生活习惯。唐让托尼接触了古典音乐,让他知道了上层社会的样子;托尼也让唐接受了美国普通市民的生活,让唐学会了用手拿炸鸡,喝纸杯里装着的饮料。他们两个在旅途中逐渐地消除对其他种族的偏见。

不过,一路上遇到的很多人仍然对唐极不尊敬。警察污蔑他,市民绑架他,售货员拒绝他。那个在宴会和舞台上极为光鲜亮丽的人,一旦走下他的音乐家的高台,就像是走出了人权大厦。他不能在白人餐厅就餐,不能在白人旅馆过夜,也不能和白人使用同一间卫生间。他也不能和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一起玩乐,因为他受过高等教育,从小接受的价值观与当时黑人的价值观相悖。在影片中,有一次被欺辱后的唐终于爆发了他的真情感:“如果我不够白,那么我也不够黑,我也不够成为一个人”。但幸运的是,在与托尼共处了两个月后,彼此都发生了改变。最后,在为了捍卫尊严离开白人餐厅拒绝演出之后在一家黑人酒吧里弹起了爵士乐,影片在托尼将黑人唐请到家中共进晚餐的画面中结束。

种族歧视,历史问题,也是历史遗漏问题。它不仅存在于白人对黑人的状况,例如白人说唱歌手Eminem刚出道时曾被其他同行唾弃,因为美国的说唱界长期被黑人占据。虽然Eminem现在取得了成功,歌迷遍布全球,但是种族间的歧视仍然无处不在。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上,一个黑人说,他有一个梦想。不到五年后,那个黑人被刺杀身亡。但是,那个梦想已经深刻的印在人们的心中。

现在,让所有的人,不论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为了那个梦想努力吧。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5】

在昨天晚上的时候,我观看了《绿皮书》这部电影。使我感触颇深,一回想起就感慨万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托尼·利普应聘唐·雪利的工作——当一名司机,负责唐·雪利的巡回演出以及宿舍和钢琴。

可是唐·雪利是个黑人,而托尼·利普则不喜欢黑人,甚至讨厌黑人,把黑人用过的水杯统统都丢在垃圾桶里。

但是后来托尼·利普改掉了这种偏见的坏毛病,而唐·雪利也渐渐地从十分严肃、不爱说话变成了时常微笑、说话比较多的人。

最后托尼·利普完成了任务,回到了自己家过圣诞节,唐·雪利也来了,因为托尼·利普离家两个月,所以要写信。而他不会写,于是唐·雪利就给托尼·利普指导。所以唐·雪利进入这个白人家庭受到了款待。

这部影片其实很好的揭露了人性的假丑恶。演出了种族之间的歧视,说明了白人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起黑人,认为他们都没有什么才能。

举个例子:唐·雪利就是一位黑人钢琴家,他弹出来的曲子美妙无比。可是他之所以获得台下白人的掌声,是因为他弹出的音乐是使他们感到高雅。一旦唐·雪利下了表演台,他就又变成了白人口中的“老黑”和“茄子”。许多商店、餐厅都对黑人有非常大的约束。还有一次,唐·雪利要上厕所,明明有那么好的厕所,他们却让他上远处一个破旧不堪的小厕所。

是啊!一个大师、世界级的钢琴手,就因为唐·雪利是黑人,那些看似高雅的白人们就开始排挤他。

所以,从现在做起,请大家淡化肤色的不同,看重他们身上的优点。如果你这样去做了,你一定会被尊敬与受到回报的。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6】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震撼,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电影,雪利博士总是有种很沉默的存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他第一次的开怀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电影中,当托尼开着载着雪利博士进入肯德基。托尼买了一个全家桶,在车上直接用手拿着吃,并热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鸡。雪利博士表示他从来没吃过炸鸡,并且对直接用手抓炸鸡这一行为非常抗拒,而后来还是吃了,并和托尼开怀大笑,学着托尼潇洒地将骨头扔在田野里。

正如电影里说的一样“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雪利博士虽为著名钢琴家,但因为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独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内心筑起了一面高墙,竖立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但托尼的用自己的热情与豪迈打破了他与博士之间隔阂。在影片结尾,雪利博士最终敲响了托尼家的门,勇敢地迈进了第一步,迈向白人的一步,收获了友情。

在途中一次抛瞄中,穿着西装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车边与无数田间衣衫褴褛的同胞对视,雪利博士的眼里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缩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觉得他高人一等。同样的肤色确是迥乎不同的人生,这让他无所适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鼓起勇气在一间黑人酒吧与同胞达成了和解,他在现在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命运又出来勇敢的一步。

在一途中,托尼一直帮着雪利博士从挨打的人群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馆,保证博士的每一场音乐会不缺席、迟到,雪利博士与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听着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托尼还将两个被黑人喝过水的被子扔进垃圾桶,哪怕那两个黑人刚刚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养。他将一个乱写信的小子变得有文笔,教他不能偷东西,不能乱堆可乐瓶。他们之间彼此拌嘴但又相互关心,他们相互包容,心灵距离逐步靠近,最终成为一个共同体。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类锲而不舍的价值。《绿皮书》中的那辆车为着友情与包容,一路向南。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模板7篇


从哪方面开始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比较好呢?优秀的电影会让我们每个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让我们把心思都放在写一篇观后感上吧,写观后感的过程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栏目小编特别编辑了“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1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__)》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障民生健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__)》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民生宜居为理念,以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宗旨。

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建设宜居、宜业、宜发展的绿色城市。

报告指出,面对极端的降雨事件,许多城市缺乏科学的预警机制、应对技术和治理手段。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绿皮书同时公布了20__年中国生态城市前十位,其中北京位列第四。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2

《绿皮书》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受雇于黑人音乐家的白人司机和音乐家到美国南部巡回演出,而遭受到种种歧视的故事,这部电影是在呼吁人们反对种族歧视。

绿皮书是黑人司机的必备手册,里面罗列着所有专供黑人住宿的旅馆。

电影里有许多场景都体现着强烈的种族歧视,比如说音乐家雪利博士在演奏完钢琴曲后想上洗手间,而当地的管家却让他到来回需要二十分钟的黑人旅馆里面上洗手间,白人宁愿延误演出,也不让黑人在白人场所里使用厕所。甚至有一次在演出前,所有客人都在餐厅用餐,而雪利博士被拒之门外!为什么所有白人观众都可以在餐厅内用餐,而作为当晚主角的雪梨博士反被拒之门外?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肤色不同!

白人凌驾于有色人种之上,这是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即使像雪利博士这样的黑人演奏家,在台上用精湛的技艺,给白人们带来美妙绝伦的艺术享受,每次演出都赢得白人们的高度赞扬,但当他走下台后,又立刻回到了那个被白人贬低的,看不起的黑人。

白人司机刚开始对此不以为然,但当他看到雪利博士遭受种种刻意的刁难,无端的欺凌,仍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后,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开始痛恨那些怀有种族歧视的人,最后甚至与雪利博士成为了好朋友。

所有人都应该是公平的,人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个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看完《绿皮书》,我更加觉得要公平地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无论他是什么肤色,无论他来自何方。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3

影片中除了大环境之下跨越种族的非常友谊之外。更是用主人公唐和托尼彰显了很多人生哲理和职场规则:

一、要想在职场或者人生事业当中取得赏识,那就先提升自己的价值;如同影片当中正是因为托尼是个解决问题的高手,唐才会用各种心理以及行为战术来拉拢他;二、身为职场员工,要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或手段;因为老板雇佣员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就像富士康老板郭台铭贴在公室门外的警言“遇到问题,先想好三个解决方案再敲门”一样。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相应你的价值也就越大。同时,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独自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一个人最值得珍贵和自傲的东西是正直、善良、正义、感恩和忠诚;就像托尼,虽然言语粗俗,行为鲁莽,放浪形骸,而且还很油腻。但他始终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无论险境如何残酷,他都能与唐共进退。突然又让我想到早些年网络流行的一句话“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四、解决问题往往有很多种方法,这句话用到托尼身上,我感觉再恰当不过了。其实我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感觉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妨跳出固有的思维,换一种思考方式,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要有观察入微的能力和大局观意识;这一点从遭遇酒吧小混混搞事时,他用枪来威胁对方,没有交战的腥风血雨,却展现了他对形势的理性戒备和对自身力量的合理预估,所以他真的是带了把枪。从这点细节来看,唐是不及托尼的谨慎;在警察抓到唐跟另一个男的干坏事的时候,托尼则好声好气地贿赂两位警察,因为他一方面是想尽快让唐摆脱麻烦,另一方面他又尽可能地在避免事情闹大之后可能对唐的事业带来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六、无论做什么都当全力以赴,不留余力。就像总经理的口头禅“要么成,要么死”一样。这是一种魄力,也是一种鞭策和信念的坚定。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4

近来常听人说起电影《绿皮书》,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个时间去看了一次。看了以后有一些感想,其实看的时候就很受感动,所以来写一写观后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够直抒胸意足已。

没看电影之前,我见过几次宣传海报,我以为画面上的两个人是父子关系呢。真是的,我怎么没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为影片讲的是父亲如何开导孩子的故事。结果,看了才知道那两个人之前是陌生人,两个人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并且是黑人雇用了白人,而故事发生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发生在种族歧视相对严重的`美国南方。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国内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战争(南方与北方的战争)。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在该州内发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奴隶制度。这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

影片从男主角做保镖的夜总会开始,那热闹、随意的气氛令我向往。后来男主角打工的夜总会要停业两个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为家里下个星期要交的房租还没着落。急迫的时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表当掉。这也许就是真实的美国人的生活,他们没有多少储蓄。但是从影片上看,他们并不焦虑,他们不过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里挣钱而已。男主角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做司机的工作,帮一个三人组合的室内乐团开车,但要走很远、要走很久,因为这个小乐团要从美国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回演出。

在他们出发之前,组织巡回演出的唱片公司给了男主角一本“绿皮书”(Green Book)——美国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时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那时的美国南方有很多旅馆和餐厅是只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来。而他们使用的是两辆绿色的凯迪拉克轿车,那绿色很鲜艳、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说着什么,或是在抱怨着,或是在抗议着。这也是本片的高明处之一。它并不高声的吼叫,它只是用艺术的手法述说。绿书(Green Book),是源头,是罪恶,是该被指责和攻击的,但它只是书那么大的一个东西,从视觉上没有绿车(Green Car)更有表现力。我很怀疑这部电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车不是绿色的,而影片中的绿车完全是编剧设计的。他们开着两辆绿色的小车出发了,而影片的情节随之一路展开。

那个雇男主角开车的黑人是个钢琴家,他还有三个博士头衔;而受雇开车的男主角是个粗鲁率性的白人。黑人钢琴家,虽然皮肤黑,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修养、守规矩;白人司机,尽管穷,但很随性、很快乐。两个人要呆在一辆车里,要一起长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冲突,产生了很好的故事。

当他们到了肯德鸡的故乡,男主角非常开心,因为可以吃上最新鲜、最正宗的炸鸡。他买了一个全家桶带上车,然后一边开车一边美美地吃起来。他不光自己吃,也劝钢琴家吃,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这样的大大咧咧、这样的讲义气。而钢琴家一脸严肃,他很拘谨,他要讲究斯文,他又有些无助,因为他不知道在没有餐桌、没有盘子、没有刀叉、没有餐巾的情况下如何吃东西。在男主角的坚持下,钢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块炸鸡翼,小心翼翼地吃起来。他小口小口地吃,吃着吃着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鸡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样处理剩下的鸡骨头。男主角就摇下车窗,把自已吃剩的鸡骨头扔出窗外,示范给他看。钢琴家学着做了,让自然的东西回归自然。他没想到生活还可以这样随意、这样放肆、这样开心。这时,电影院里发出了很多会心的笑声(观看这部影片,这种情况常有。这是一部喜剧,一部可爱的轻喜剧)。当然,向车窗外仍可乐杯还是不可以的,所以钢琴家坚持让男主角把车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乐杯捡起来。

钢琴家克制、努力、事业成功,他有成就、有钱、待人彬彬有礼,但并不快乐,也不幸福。他说:过着演奏家的生活,到处走,难以安定,难以成为好的丈夫。他没有家人,没有亲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没什么朋友。而男主角虽然穷,虽然没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长大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长辈和亲戚,有一起长大的伙伴,还有很多熟人和朋友。当圣诞节来到的时候,男主角的家里(House)人头涌涌、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的温馨的烟火气。生活过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钱没钱所能决定的。人除了需要钱,也需要爱情、亲情、友情……,需要人之间的关爱,需要温暖。

影片以音乐家巡回演出为线索,所以影片中有许多音乐表演的场景,其中的音乐都很棒,有的是低语,有的是倾述;有的是愤懑,有的是狂欢;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挚的情感……;代入感极强,让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让人痛快。

影片的画面也很美。美国有很美的自然风光,驾车长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们摄入画面。那秋天的树林,色彩斑斓,让我想起在吉林长白山脚下从南坡向北坡穿行时驶过的公路。当男主角去钢琴家的住处应聘的时候,他误入了钢琴家楼下的音乐厅。画面上没有观众的音乐厅,在明亮、柔和的灯光的照映下,是那么的宽敞、整洁、温暖、宁静、美好,那就是艺术的殿堂,是心灵的居所。

这部电影好,不在于高科技、大场面,它是一部简单的2D片(在当前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它只是一部传统的有声彩色片),它只是在细腻地用情节、用语言、用动作和表情在讲故事。它讲得是那样自然,讲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靓女作招牌,男主角是个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应有的样子,绝不刻意夸张。所以让人看着感觉亲切和真实,就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影片中的钢琴家在面对白人的歧视时说:不要以貌取人。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观点。黑人与白人,肤色不同,很容易区分。但是否有教养,是善良还是邪恶,是正直还是诡诈,是温和还是暴躁,是达观还是乖戾,是乐天还是心胸狭小……,就很难一眼看得出来了。影片所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状况应该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经可以当选美国总统,可以领导一大帮白人,就是明证。但以貌取人的问题,应该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国人对白人总是高看一眼,其实白人也未必就高贵、就有教养、就优秀。我第一次出国去澳洲,飞机一落地,我跟着大家向外走。在过道边,我看到十几个白人等在那里,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眼睛望着我们,似乎在等着我们走完。我当时很纳闷,她们在等什么呢?后来想明白了,她们是清洁工,准备为客舱做清洁。澳洲当然也需要清洁工,像中国一样;白人也可以做清洁工,像黄种人一样。肤色并不能决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个人的相貌当然也重要,赏心悦目总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一个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长相怪异的马云,却能干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的。

电影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资高,受点苦也愿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职责内的事,并尽力做好。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5

《绿皮书》,三项奥斯卡奖得主,无疑是20xx年初最热的电影之一(当然,热度无法和《流浪地球》相比)。

在上映的第三天,我也满怀着好奇和对那片土地的想念,走进了电影院,看完了整部片子。

总体感觉:温暖、有趣、细腻,也略微感叹!

1

说到温暖,其实有点意外。

奥斯卡大奖得主能是如此温暖、不虐的影片,着实让我有点意外。整部影片虽有时有点紧张,但大部分时候是轻松且惬意的,最后的ending也是大圆满……真好!

因为我是一个从不看悲剧恐怖片、悬疑片的人,只爱看喜剧、爱情剧,特别喜欢happy ending,自然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特别钟情。

各种金句鸡汤频出,真是让人元气满满~

生活已经如此紧张,何必在大荧幕上还给自己添堵?

来点正能量,岂不更好~

2

说到有趣,真是有点好笑。

里面粗鲁的白人和优雅的黑人形成鲜明的反差~看到白人给妻子写信的语句:How are you?I am fine!

这不是我们小学课本里韩梅梅和李雷的经典对话么?原来美国人也这么玩儿啊!

满电影院都是拥有同样回忆的人,爆笑一场!

各种小段子不断,能领会其中,会忍不住嘴角上扬~

3

说到细腻,不得不说两位主演。

没有大制作,没有大场面,就是两个男人撑起整个剧情。

演技,是必须的!

白人男主,“魔戒”里的阿拉贡,增肥40斤牺牲形象出演,确实把生活在布鲁克林的底层人民形象演得活灵活现。

每一次提裤子、掏耳孔、剔牙齿……都是那么鲜活而粗鲁,让人无法想起以前那个人类之王!

而黑人男主,是我见过最性感的黑人。

细腻、优雅又不失敏感与理想主义,刻画难度上比白人更高,难怪小金人给了他。

每个眼神、每个笑容、每个动作都是戏,让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长……

4

说到感叹,整个故事正好发生在美国平权运动的前夕(1962年)。

所谓平权运动,通俗点说,就是本来美国社会白人与黑人、男人与女人的地位也不是如今这样的局面,而是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运动才逐渐变成现今这般~

而这场平权运动,不仅仅是人权的平等化,更催生了很多时尚事件与品牌……作为对“时尚”话题如此敏感的我,关注点总是无法离开这里!

说实话,时尚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ta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事件耦合而成的产物!

香水的发扬光大是由于欧洲黑死病的肆掠;

Levi‘s牛仔裤的诞生是源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

而世界上第一套女士西装的问世,以及YSL品牌的声名大噪则来源于这一场1960年代的平权运动!

在那个男女极其不平等的年代,女人只有穿着蓬蓬裙来显示自己家境优越,因为裙摆越大越证明丈夫家里有钱、自己不用干活(那么大的裙摆确实啥也干不了)!

于是,女人们的裙摆一个赛一个大。

硕大的裙摆,炫耀了女人经济状况,也体现出其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和男人一样工作交际,自由地做自己,而不是在家当“谁的谁”,不是吗?

于是,当1930年电影《摩洛哥》里德国演员Marlene Dietrich穿着燕尾服、头戴高筒男式礼帽亮相时,真可谓是晴空霹雳,启发了男装女穿的风潮。

魅惑的眼神,帅气的装扮,比纯粹的女装更吸引人,同时也彰显出男性的率真魅力……

但是电影终究是电影,虽为时尚提供了新的灵感,但却很难在当时的社会上流行起来。

直到1966年,法国著名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伊夫·圣·罗兰,YSL)以这部电影为灵感,设计出第一件女性西装(Le Smoking),才真正开创了女士穿西装的`时代。

女性西装的诞生,催化了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思潮。

不久,欧美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女人要求两性平等、非婚性行为、合法化以及开放式婚姻……

时代的进步,有时候就是被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并推动着,其实背后都有着非常深刻且深厚的积累!

看到黑人要求与白人同等权利的渴望眼神,我仿佛也看到了那些穿着蓬蓬裙、渴望和男人一样叱咤职场的女人……

人性,无法永远被压抑!

人性,终究会被解放!

所谓时尚,也不过就是用外在的形式不断解放人性的过程与表征!

绿皮书,是黑白肤色的绿皮书,也是人性追求平等绿皮书。

人,生来就不平等,所以才有了追求平等的动力与欲望!

选择与引导自身用更恰当的方式解放人性,在现今社会,变得更为有现实意义!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6

天才要学会和孤独相处。

白人中的底层和黑人中的高层,阶层并不是一定固化,人生总有例外。

出生有时会决定命运,但是命运的天平也会向你倾斜。

活着的时候务必淋漓尽致。

也许在明天,你会收获一份惊喜,或许是友谊,也可能是爱情。

时刻要记住令你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你的尊严。

人物刻画生动,毕竟是真人故事改编。

背景是在1963年的美国南部,种族歧视在主人公南下巡回演出时特别明显,唐是勇敢的灵魂,忍受不公的同时又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位伟大的黑人音乐家,如此的身份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矛盾体。在享受荣誉的同时也忍受着常人无法触及的孤独,时刻都是活得那么正经。有点俏皮的桥段是唐教托尼写家书,体现出了黑人钢琴家的才华,骨子里也透露着浪漫。

托尼的性格是极具直男性格,对家人的担当和责任感会让你觉得这个有着标准美国胖子外形的人其实也是很帅的,为了补贴家用去比赛吃热狗,吃了26个,拿到奖金妻子激动地说下周可以交房租了,一个为家奔走的丈夫形象就此树立。当然为了养家也就接下了为唐开两个月车的活。

最后的结局也算暖心,唐带着一瓶酒到托尼家过圣诞节!托尼的职业生涯下回分解。

佳片一部,邀您共赏《绿皮书》!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7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政策还在大行其道的时候,一名著名非裔美国古典爵士钢琴家唐谢利计划到南方各州进行巡演,考虑到安全因素的他打算招募一名保镖兼司机。而与此同时,一位意大利裔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恰好处于失业状态,为房租捉襟见肘。于是托尼顺理成章地因自己善于解决冲突的能力争取到了这份工作,就这样,两个种族不同,阶层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喜好不同的人共乘一车,踏上了为期八周的冒险之旅。

《绿皮书》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绿皮书既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一本书的名字黑人旅行指南,在60年代,由于种族歧视的大行其道,黑人出行都要携带一本这样的绿皮书,住错了酒店,甚至进错酒吧都会被白人围攻。

一直以来,种族歧视都是美国和世界绕不过去的坎。黑人钢琴家唐出身高贵,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其内心却非常孤独,倔强,荒凉,甚至试图用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说我拒绝去不欢迎我的地方。但他还是去到了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州。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车子抛锚时,唐谢利博士看着那些在种植园辛勤耕种的黑人,与他们进行无声的对视。尽管无言却极尽心灵震撼,那双带泪的`眼眶里有怜悯,有悲愤,有唏嘘,也有对时代洪流冲击的无能为力。可见种族歧视是多么悲哀,残酷,而又深刻!而托尼,一个生活在美国底层的酒吧酒保,他受教育程度不高,说话有些粗俗甚至会一言不合与人动手,但他身上也有温情脉脉的流露,他内心深处的正直与善良也正是通过与唐的接触,才被慢慢地释放出来,并建立了原则和责任感。

如果说唐身上有着一种孤独的浪漫,那么托尼身上就是一种温情的勇气。除去种族歧视的主题,我们也同时发现,人性就像是托尼捡到的那块石头,剥开外壳,里面的种族,国籍,文化,性别都是没有差别的,越往深挖掘,也会发现一样的自私,贪婪,偏执。除了单纯的是非黑白,电影还在讲述一种更深刻的东西如何平衡坚守与改变。比如电影的开头,唐是一个身着华袍却迷惘地活在虚幻世界的人,而到电影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在圣诞节敲开自己朋友家门的普通人,怀着分享的心情,一同打开一瓶闪闪发亮的香槟。

人性就像那块石头,被风霜雨雪磨砺,有着许多瑕疵,却始终晶莹剔透,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一场由北向南的旅行,在欢乐中给予人思考,浪漫的孤独和温情的勇气终会相遇。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精选


下面的“电影绿皮书观后感”是读后感大全编辑收集整理供你借鉴的内容,你是否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感到毫无头绪吗?撰写观后感时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篇1】

近来常听人说起电影《绿皮书》,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个时间去看了一次。看了以后有一些感想,其实看的时候就很受感动,所以来写一写观后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够直抒胸意足已。

没看电影之前,我见过几次宣传海报,我以为画面上的两个人是父子关系呢。真是的,我怎么没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为影片讲的是父亲如何开导孩子的故事。结果,看了才知道那两个人之前是陌生人,两个人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并且是黑人雇用了白人,而故事发生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发生在种族歧视相对严重的`美国南方。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国内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战争(南方与北方的战争)。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在该州内发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奴隶制度。这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

影片从男主角做保镖的夜总会开始,那热闹、随意的气氛令我向往。后来男主角打工的夜总会要停业两个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为家里下个星期要交的房租还没着落。急迫的时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表当掉。这也许就是真实的美国人的生活,他们没有多少储蓄。但是从影片上看,他们并不焦虑,他们不过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里挣钱而已。男主角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做司机的工作,帮一个三人组合的室内乐团开车,但要走很远、要走很久,因为这个小乐团要从美国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回演出。

在他们出发之前,组织巡回演出的唱片公司给了男主角一本“绿皮书”(Green Book)——美国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时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那时的美国南方有很多旅馆和餐厅是只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来。而他们使用的是两辆绿色的凯迪拉克轿车,那绿色很鲜艳、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说着什么,或是在抱怨着,或是在抗议着。这也是本片的高明处之一。它并不高声的吼叫,它只是用艺术的手法述说。绿书(Green Book),是源头,是罪恶,是该被指责和攻击的,但它只是书那么大的一个东西,从视觉上没有绿车(Green Car)更有表现力。我很怀疑这部电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车不是绿色的,而影片中的绿车完全是编剧设计的。他们开着两辆绿色的小车出发了,而影片的情节随之一路展开。

那个雇男主角开车的黑人是个钢琴家,他还有三个博士头衔;而受雇开车的男主角是个粗鲁率性的白人。黑人钢琴家,虽然皮肤黑,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修养、守规矩;白人司机,尽管穷,但很随性、很快乐。两个人要呆在一辆车里,要一起长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冲突,产生了很好的故事。

当他们到了肯德鸡的故乡,男主角非常开心,因为可以吃上最新鲜、最正宗的炸鸡。他买了一个全家桶带上车,然后一边开车一边美美地吃起来。他不光自己吃,也劝钢琴家吃,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这样的大大咧咧、这样的讲义气。而钢琴家一脸严肃,他很拘谨,他要讲究斯文,他又有些无助,因为他不知道在没有餐桌、没有盘子、没有刀叉、没有餐巾的情况下如何吃东西。在男主角的坚持下,钢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块炸鸡翼,小心翼翼地吃起来。他小口小口地吃,吃着吃着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鸡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样处理剩下的鸡骨头。男主角就摇下车窗,把自已吃剩的鸡骨头扔出窗外,示范给他看。钢琴家学着做了,让自然的东西回归自然。他没想到生活还可以这样随意、这样放肆、这样开心。这时,电影院里发出了很多会心的笑声(观看这部影片,这种情况常有。这是一部喜剧,一部可爱的轻喜剧)。当然,向车窗外仍可乐杯还是不可以的,所以钢琴家坚持让男主角把车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乐杯捡起来。

钢琴家克制、努力、事业成功,他有成就、有钱、待人彬彬有礼,但并不快乐,也不幸福。他说:过着演奏家的生活,到处走,难以安定,难以成为好的丈夫。他没有家人,没有亲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没什么朋友。而男主角虽然穷,虽然没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长大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长辈和亲戚,有一起长大的伙伴,还有很多熟人和朋友。当圣诞节来到的时候,男主角的家里(House)人头涌涌、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的温馨的烟火气。生活过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钱没钱所能决定的。人除了需要钱,也需要爱情、亲情、友情……,需要人之间的关爱,需要温暖。

影片以音乐家巡回演出为线索,所以影片中有许多音乐表演的场景,其中的音乐都很棒,有的是低语,有的是倾述;有的是愤懑,有的是狂欢;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挚的情感……;代入感极强,让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让人痛快。

影片的画面也很美。美国有很美的自然风光,驾车长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们摄入画面。那秋天的树林,色彩斑斓,让我想起在吉林长白山脚下从南坡向北坡穿行时驶过的公路。当男主角去钢琴家的住处应聘的时候,他误入了钢琴家楼下的音乐厅。画面上没有观众的音乐厅,在明亮、柔和的灯光的照映下,是那么的宽敞、整洁、温暖、宁静、美好,那就是艺术的殿堂,是心灵的居所。

这部电影好,不在于高科技、大场面,它是一部简单的2D片(在当前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它只是一部传统的有声彩色片),它只是在细腻地用情节、用语言、用动作和表情在讲故事。它讲得是那样自然,讲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靓女作招牌,男主角是个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应有的样子,绝不刻意夸张。所以让人看着感觉亲切和真实,就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影片中的钢琴家在面对白人的歧视时说:不要以貌取人。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观点。黑人与白人,肤色不同,很容易区分。但是否有教养,是善良还是邪恶,是正直还是诡诈,是温和还是暴躁,是达观还是乖戾,是乐天还是心胸狭小……,就很难一眼看得出来了。影片所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状况应该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经可以当选美国总统,可以领导一大帮白人,就是明证。但以貌取人的问题,应该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国人对白人总是高看一眼,其实白人也未必就高贵、就有教养、就优秀。我第一次出国去澳洲,飞机一落地,我跟着大家向外走。在过道边,我看到十几个白人等在那里,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眼睛望着我们,似乎在等着我们走完。我当时很纳闷,她们在等什么呢?后来想明白了,她们是清洁工,准备为客舱做清洁。澳洲当然也需要清洁工,像中国一样;白人也可以做清洁工,像黄种人一样。肤色并不能决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个人的相貌当然也重要,赏心悦目总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一个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长相怪异的马云,却能干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的。

电影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资高,受点苦也愿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职责内的事,并尽力做好。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篇2】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政策还在大行其道的时候,一名著名非裔美国古典爵士钢琴家唐谢利计划到南方各州进行巡演,考虑到安全因素的他打算招募一名保镖兼司机。而与此同时,一位意大利裔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恰好处于失业状态,为房租捉襟见肘。于是托尼顺理成章地因自己善于解决冲突的能力争取到了这份工作,就这样,两个种族不同,阶层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喜好不同的人共乘一车,踏上了为期八周的冒险之旅。

《绿皮书》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绿皮书既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一本书的名字黑人旅行指南,在60年代,由于种族歧视的大行其道,黑人出行都要携带一本这样的绿皮书,住错了酒店,甚至进错酒吧都会被白人围攻。

一直以来,种族歧视都是美国和世界绕不过去的坎。黑人钢琴家唐出身高贵,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其内心却非常孤独,倔强,荒凉,甚至试图用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说我拒绝去不欢迎我的地方。但他还是去到了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州。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车子抛锚时,唐谢利博士看着那些在种植园辛勤耕种的黑人,与他们进行无声的对视。尽管无言却极尽心灵震撼,那双带泪的`眼眶里有怜悯,有悲愤,有唏嘘,也有对时代洪流冲击的无能为力。可见种族歧视是多么悲哀,残酷,而又深刻!而托尼,一个生活在美国底层的酒吧酒保,他受教育程度不高,说话有些粗俗甚至会一言不合与人动手,但他身上也有温情脉脉的流露,他内心深处的正直与善良也正是通过与唐的接触,才被慢慢地释放出来,并建立了原则和责任感。

如果说唐身上有着一种孤独的浪漫,那么托尼身上就是一种温情的勇气。除去种族歧视的主题,我们也同时发现,人性就像是托尼捡到的那块石头,剥开外壳,里面的种族,国籍,文化,性别都是没有差别的,越往深挖掘,也会发现一样的自私,贪婪,偏执。除了单纯的是非黑白,电影还在讲述一种更深刻的东西如何平衡坚守与改变。比如电影的开头,唐是一个身着华袍却迷惘地活在虚幻世界的人,而到电影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在圣诞节敲开自己朋友家门的普通人,怀着分享的心情,一同打开一瓶闪闪发亮的香槟。

人性就像那块石头,被风霜雨雪磨砺,有着许多瑕疵,却始终晶莹剔透,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一场由北向南的旅行,在欢乐中给予人思考,浪漫的孤独和温情的勇气终会相遇。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篇3】

天才要学会和孤独相处。

白人中的底层和黑人中的高层,阶层并不是一定固化,人生总有例外。

出生有时会决定命运,但是命运的天平也会向你倾斜。

活着的时候务必淋漓尽致。

也许在明天,你会收获一份惊喜,或许是友谊,也可能是爱情。

时刻要记住令你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你的尊严。

人物刻画生动,毕竟是真人故事改编。

背景是在1963年的美国南部,种族歧视在主人公南下巡回演出时特别明显,唐是勇敢的灵魂,忍受不公的同时又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位伟大的黑人音乐家,如此的身份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矛盾体。在享受荣誉的同时也忍受着常人无法触及的孤独,时刻都是活得那么正经。有点俏皮的桥段是唐教托尼写家书,体现出了黑人钢琴家的才华,骨子里也透露着浪漫。

托尼的性格是极具直男性格,对家人的担当和责任感会让你觉得这个有着标准美国胖子外形的人其实也是很帅的,为了补贴家用去比赛吃热狗,吃了26个,拿到奖金妻子激动地说下周可以交房租了,一个为家奔走的丈夫形象就此树立。当然为了养家也就接下了为唐开两个月车的活。

最后的结局也算暖心,唐带着一瓶酒到托尼家过圣诞节!托尼的职业生涯下回分解。

佳片一部,邀您共赏《绿皮书》!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篇4】

《绿皮书》,三项奥斯卡奖得主,无疑是20xx年初最热的电影之一(当然,热度无法和《流浪地球》相比)。

在上映的第三天,我也满怀着好奇和对那片土地的想念,走进了电影院,看完了整部片子。

总体感觉:温暖、有趣、细腻,也略微感叹!

1

说到温暖,其实有点意外。

奥斯卡大奖得主能是如此温暖、不虐的影片,着实让我有点意外。整部影片虽有时有点紧张,但大部分时候是轻松且惬意的,最后的ending也是大圆满……真好!

因为我是一个从不看悲剧恐怖片、悬疑片的人,只爱看喜剧、爱情剧,特别喜欢happy ending,自然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特别钟情。

各种金句鸡汤频出,真是让人元气满满~

生活已经如此紧张,何必在大荧幕上还给自己添堵?

来点正能量,岂不更好~

2

说到有趣,真是有点好笑。

里面粗鲁的白人和优雅的黑人形成鲜明的反差~看到白人给妻子写信的语句:How are you?I am fine!

这不是我们小学课本里韩梅梅和李雷的经典对话么?原来美国人也这么玩儿啊!

满电影院都是拥有同样回忆的人,爆笑一场!

各种小段子不断,能领会其中,会忍不住嘴角上扬~

3

说到细腻,不得不说两位主演。

没有大制作,没有大场面,就是两个男人撑起整个剧情。

演技,是必须的!

白人男主,“魔戒”里的阿拉贡,增肥40斤牺牲形象出演,确实把生活在布鲁克林的底层人民形象演得活灵活现。

每一次提裤子、掏耳孔、剔牙齿……都是那么鲜活而粗鲁,让人无法想起以前那个人类之王!

而黑人男主,是我见过最性感的黑人。

细腻、优雅又不失敏感与理想主义,刻画难度上比白人更高,难怪小金人给了他。

每个眼神、每个笑容、每个动作都是戏,让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长……

4

说到感叹,整个故事正好发生在美国平权运动的前夕(1962年)。

所谓平权运动,通俗点说,就是本来美国社会白人与黑人、男人与女人的地位也不是如今这样的局面,而是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运动才逐渐变成现今这般~

而这场平权运动,不仅仅是人权的平等化,更催生了很多时尚事件与品牌……作为对“时尚”话题如此敏感的我,关注点总是无法离开这里!

说实话,时尚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ta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事件耦合而成的产物!

香水的发扬光大是由于欧洲黑死病的肆掠;

Levi‘s牛仔裤的诞生是源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

而世界上第一套女士西装的问世,以及YSL品牌的声名大噪则来源于这一场1960年代的平权运动!

在那个男女极其不平等的年代,女人只有穿着蓬蓬裙来显示自己家境优越,因为裙摆越大越证明丈夫家里有钱、自己不用干活(那么大的裙摆确实啥也干不了)!

于是,女人们的裙摆一个赛一个大。

硕大的裙摆,炫耀了女人经济状况,也体现出其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和男人一样工作交际,自由地做自己,而不是在家当“谁的谁”,不是吗?

于是,当1930年电影《摩洛哥》里德国演员Marlene Dietrich穿着燕尾服、头戴高筒男式礼帽亮相时,真可谓是晴空霹雳,启发了男装女穿的风潮。

魅惑的眼神,帅气的装扮,比纯粹的女装更吸引人,同时也彰显出男性的率真魅力……

但是电影终究是电影,虽为时尚提供了新的灵感,但却很难在当时的社会上流行起来。

直到1966年,法国著名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伊夫·圣·罗兰,YSL)以这部电影为灵感,设计出第一件女性西装(Le Smoking),才真正开创了女士穿西装的`时代。

女性西装的诞生,催化了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思潮。

不久,欧美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女人要求两性平等、非婚性行为、合法化以及开放式婚姻……

时代的进步,有时候就是被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并推动着,其实背后都有着非常深刻且深厚的积累!

看到黑人要求与白人同等权利的渴望眼神,我仿佛也看到了那些穿着蓬蓬裙、渴望和男人一样叱咤职场的女人……

人性,无法永远被压抑!

人性,终究会被解放!

所谓时尚,也不过就是用外在的形式不断解放人性的过程与表征!

绿皮书,是黑白肤色的绿皮书,也是人性追求平等绿皮书。

人,生来就不平等,所以才有了追求平等的动力与欲望!

选择与引导自身用更恰当的方式解放人性,在现今社会,变得更为有现实意义!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篇5】

今天看完了美国电影《绿皮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这是一部描述黑人音乐家雪利的故事,这位黑人音乐家不仅是音乐天才,他还取得了心理学和乐理学等博士学位,是一位兼具音乐天才和修养、学识的黑人,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还是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朋友。就是这么一位出色的美国黑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他受公司的委托,要到全美巡回演出,需要一位司机兼保镖,公司为他选择这样的一个人真是煞费苦心,在面试了很多位之后,还是没有让他称心如意。这时,一个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名字叫托尼,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让人联系了托尼,并且对托尼进行了面试,当托尼走进雪利的办公室时,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间办公室堪比国王的宫殿,里面宝物应有尽有,都是世界上一些奇珍异宝,如果说他是阿拉伯的一位猷长,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当托尼看到眼前是一位黑人时,顿时改变了主意,因为白人从来就瞧不起黑人,更别说为黑人开车了。但是,雪利得知托尼可以为他摆平很多事情,因其在业界小有名气,所以雪利极力挽留托尼留下为他开车,并且答应了托尼提出的一切要求。

于是,托尼在合同上签了字,雪利的管家给了托尼一本绿皮书,上面都是雪利巡回演出的一些路线图和所住的旅馆名称和地点。他们巡回演出的路线是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在北方他们无需担心什么,但是,他们一路向南却是令人十分担心的事情。

因为当时,黑人解放时间并不长,他们别说在社会上有地位,能够不受白人打骂已经很不错了,而托尼在处理这些事情上面很有一套,这就是雪利非坚持要托尼担任他司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一路向南,当走到印第安那州汉诺威市演出时,工作人员居然用一架破旧的钢琴让雪利演奏,钢琴里面全是垃圾,当托尼看到这种情形,让工作人员换一架钢琴时,工作人员居然说一个黑人哪有那么挑剔,被托尼打了之后工作人员才换成了一架指定钢琴。

他们走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市时,雪利只能住在专门为黑人准备的旅馆,而托尼却可以住在环境和条件都比较好的旅馆里。雪利为了解闷出去喝酒,居然被一群白人殴打,托尼赶到才解了围;当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雪利演出大获成功,并得到很高的赞扬,但当其去厕所解手时,却被工作人员拦下,因为他们在外面一棵大树下用木板给雪利专门搭建了一个厕所,其实就是平时民工用的那种简易厕所,雪利看到后拒绝使用,最后他们宁愿推迟半个小时演出,也不肯让雪利用他们的厕所解手。无奈之下,雪利只能回到自己居住那家旅馆上厕所,这往返需要半个多小时。

在佐治亚州的梅肯市,托尼让雪利买件西装,雪利走进西装店时,店主看到他是黑人坚决不让雪利试穿衣服,非要雪利先买下来,如果不合适他们再修改。而白人客人却可以先试穿再决定买不买;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因雪利是黑人居然无故被抓,在他和司法部长通电话后,才得以脱身。

雪利在台上倍受尊重,这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但是,他到了台下,人们并没有把他当成艺术家,而还是把他当成普通黑人对待。他本可以在纽约市卡内基音乐厅拿着几倍于巡演的工资,还不受白人歧视,过着优雅舒适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出去巡演,以他的艺术天才来让人们改变观念。

托尼曾经问过同事,雪利为什么非要受着屈辱,还要坚持演出。同事告诉他,天赋固然重要,但是,观念的改变更为重要。雪利就是要和总统肯尼迪一同来改变美国对黑人的歧视,而虽然他很有钱,但是人们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尊重,他是用他的精湛技艺,和高尚的人格来感化这个世界,并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篇6】

《绿皮书》背景是讲美国民权运动,黑人刚刚获得胜利后,在南方地区种族歧视严重地区,黑人钢琴家巡回演出践行法律实施的艰难。

影片主人公托尼是钢琴家唐为巡回演出临时应聘的司机及保镖。唐是黑人钢琴演奏家。托尼有非常严重的种族歧视,家里来了两个黑人服务人员,用过的杯子都被他丢尽垃圾桶,而为了生计赚钱做起了黑人唐是司机。

影片有非常多的对比,在托尼和唐身上种族、行为习惯、待遇等都有鲜明的对比。托尼虽然是白人但就是个小混混,社会的底层,啥不讲究,能吃能喝能睡,一点礼节没有,在黑人面前感觉有高贵的血统。唐是个黑人,受过高等教育,有贵族的礼节,在白人面前忍让,在艺术上受到白人贵族的崇拜,但在生活上一样还是受到歧视,住黑人专用宾馆,不能和白人贵族一起用餐,白人贵族也是把唐作为一个消遣的工具。

但是唐不这样想,黑人刚刚获得平等的权力,在北方城市尚且还有种族歧视,在南方地区就更不用说了。他在北方城市生活的很多,但是为了黑人更多的利益及推行法律的执行,毅然决定去南方种族歧视严重的地方去巡演,其就是所谓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制度规定了但没有去执行的等于零,执行也是需要刷流量的,流量多了,自然就习以为常了。

唐在巡演过程中处处小心,处处隐忍,在随着和托尼的接触中,慢慢释放了自己的压抑,结果都出事,托尼来救助。两人在接触过程中慢慢消除种族其实,变成朋友。

简短的《绿皮书》的观后笔记


静下心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观赏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在如此丰富的世界里,我们和作者在一部作品中联系起来了,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简短的《绿皮书》的观后笔记,

简短的《绿皮书》的观后笔记【篇一】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绿皮书,回到家后,感觉犹如男主回家时发生了很多,电影给我了很多启发。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电影让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自己。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问题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得到改变。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质和金钱不能够解决的。比如人的观念,国家的政治民主,开放,和自由。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汽车,冰箱,电话,电视直播和住房。已经是一个十分发到的社会。但是在社会阶级中还存在很多很多问题。特别是对黑人的公平对待方面存在严重歧视。电影中这位钢琴师,尽管他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但是由于肤色原因,还是被各种刁难和歧视。这并不会由于他的收入而改变。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阶级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论自由,法制等等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互联网和言论还在遭到严格的管控。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美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们的努力真正的改变了国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这位黑人钢琴师所做的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做的也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办法努力为社会正义公平,法制民主做贡献。美国人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回看到现在,他们在种族阶级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他们在种族歧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看到,他们取得了巨大进步。黑人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对待。美国也已经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中国也需要努力,改变人的观念和想法,创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会。

同时,片中的钢琴师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主要看气质。影片中,无论这位黑人钢琴师面对多少的刁难,他总是很坦然的去面对。从来不怨天尤人,从来不抱怨。就犹如他选择了去美国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从来没有听他抱怨为什么要来这里,早知道我就不来了云云。或许他心中怀着更大的理想。或许这就是他的气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果发生了,我们会怎么面对呢?主要看气质。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简短的《绿皮书》的观后笔记【篇二】

临近三八妇女节,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当天下午会放假哦!三八节早上,妈妈对我说,下午你和同学去看电影《绿皮书》吧,它得过奥斯卡金奖呢!一听是看电影,我来了兴致,而且评分9。6的好电影呢!

下午和同学约好,我们来到万达影院。这是一部喜剧,讲述了白人托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一个黑人演奏家的司机。一路上风景优美,曾几次因钢琴家雪利是黑人而受排挤,托尼都保护了他,托尼也从他身上学习了很多,二人渐渐成为朋友。

电影中有许多幽默的地方让我哈哈大笑,最有趣的是,托尼在吃热狗比赛中吃了22个,得了第一,真厉害!托尼曾是一个极冲动的人,一发火就动手,力气很大。但他认识雪利教授后,沉稳的教授耐心地说:“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用拳头解决的。”他于是不再冲动,有次看到有人想打劫他们,他没有动手,只朝天开了两枪,吓跑了他们。我看了也若有所悟,做人不能太冲动性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需耐下心来,细心走好每一步,做一个沉稳的人。

托尼的勇敢、自信,对教授的忠诚很值得我学习,而教授的精神,也感染了托尼。托尼在仍下一个饮料瓶时被教授阻止了,我要为他点赞。教授在遭受外人排挤和歧视时,没有愤怒地动手,而是用出色的口才回击他们,捍卫了尊严,我要为他鼓掌。当他弹奏起悠扬婉转的乐曲时,我由衷地佩服他坚持的毅力……教授的内在美还有许多,他不易愤怒冲动,看上去英俊文静,虽是托尼的老板,但不奢华骄傲,十分朴素。他真诚地帮助托尼写信,圣诞前夕,托尼太太还热情拥抱了他……教授是坚强的,虽受歧视,也很孤独,但仍考双手创造出美好人生,雪利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

托尼这段旅程是美好的,看完电影我心中也充满美好。真是一部好电影!

简短的《绿皮书》的观后笔记【篇三】

开头因为俱乐部关闭了几个月进行装修,所以保镖托尼暂时失业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差事,载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前往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演。出发前,托尼得到了一本绿皮书,本电影的片名就以这种不显眼的方式出现了。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托尼和谢利越往南歧视越严重。在电影里,黑皮肤的谢利可以在白人餐厅演出收获掌声,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厅、更衣室和洗手间。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有很多餐厅是不允许黑人用餐的。他们常常把餐厅搬到了车里,连上卫生间都要仔细规划,所以才要用到这本黑人旅行者绿皮书,去寻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来“绿皮书”出版的背景里充满了压迫和苦难,但电影《绿皮书》却没有散发太大的怨气。比起那些偏执的白人,谢利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优雅。他被人欺负以后用音乐释放他的怒气,他甚至对有点粗暴的白人托尼说:“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获胜。”

你以为电影要开始说教了吗?其实没有,这部电影的导演时刻给你绑着血压计,发现你血压升高情绪过浓的时候,就给你来一颗降压药。而消除矛盾给我们降血压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托尼和儒雅傲娇的谢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托尼是个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个宠妻狂魔。虽然性格暴躁喜欢打架,但是当他吃了26个汉堡赢了钱后就立刻交给妻子。写的信虽然笨拙,但还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温柔。而谢利除了优雅以外还有一点傲娇。

车里吃鸡的情节我就不细说了,看托尼是怎么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钢琴家,调教成在车里啃鸡腿的`吃鸡少年的。说到谢利为什么遇见托尼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炸鸡呢?是因为他不爱吗?不是,其实是因为心理戒备过度。因为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欢吃炸鸡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谢利以前一直在刻意回避这些偏见,以至于最后使他迷失了方向,觉得自己既不够白也不够黑。是托尼在教会他放下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谢利也在一点点的改变托尼,让他学会用更美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良和爱。

就像维克多·雨果·格林在绿皮书这本指南里面写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绿皮书》帮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它用这种凝望的镜头消除了沉痛,用爵士乐酒吧里的演奏表达了一种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纸包装“歧视”,不试图改变什么让全世界都爱吃,并且能从甜味中,尝到一点世界本来的味道,这样就够了。

平等和自由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平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抓紧“方向盘”,还需要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视、崇尚自由”一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简短的《绿皮书》的观后笔记【篇四】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他有能力,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

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种人:谢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谢利虽为黑人,但儒雅随和,谈吐文明。有一颗高贵的内心,是很纯洁的。托尼是一位硬汉,言出必践,很负责。也有高贵的内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贵族,所作所为令人作呕,对谢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却议论他。即使他们的礼仪再优雅,也挡不住那阴暗的内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们恰恰是单纯的,一个劲在酒馆里快活。

一个人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他的品行,真正决定他的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简短的《绿皮书》的观后笔记【篇五】

看完后,感触很大。

影片的故事起伏不大,是仅仅的叙事,却给人深深的震撼。

两位主人公的几次上车下车,预示着两人之间的微妙改变。

从拿到手的绿皮书开始,肯德基、幸运石、写信、遇难、化险,在走走停停的过程中,两个人逐渐敞开心扉,接受自己,解除偏见,互相尊重。

刚开始托尼对黑人的成见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影片开场不久就扔掉了两位黑人员工喝过的杯子。到后来成为雪利的司机,他从开始的桀骜、偏见,到后来见证了雪利的优秀,接受了雪利的优秀,同时被这种优秀所感染。

雪利本身是个足够优秀的人,一般来说跟托尼这个老粗在一起理应学不到什么,但他却得到了走出孤独的勇气。

在电影中随着旅途的进行,我们能看到两人相互影响,不断改变与成长。我觉得,这种看得见的成长才是最打动人的。

在影片中,雪利博士是一位极富教养的钢琴家,理智地克制自己所有的情感,将自己训练成一位优雅而忧郁的贵族。然而这样的他,是不快乐的。他属于黑人中的异类,白人中的笑话,他永远无法融入这个世界。然而托尼出现了,他拿着炸鸡告诉雪利:“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

最终,雪利博士敞开心扉,接过了托尼的炸鸡,走出了寂寞,更是收获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影片的结尾,雪利敲开托尼家的门,当托尼向家人介绍雪利后,寂静无声,面面相觑。而下一秒,众人欢庆,将雪利拥入房间。托尼的夫人拥抱着雪利“谢谢你帮他写那些信”与“谢谢你把丈夫分享给我”相呼应,是如此温馨。

热门精选:绿皮书观后感(5篇)


绿皮书观后感(篇一)

窗外下着小雨,慵懒地躺在床上看了一部电影《绿皮书》,看完电影整个内心非常地平静,感觉自己也被治愈了。甚至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想要每周都花点时间看一个电影。

记得很久以前,我去参加一个秋招的面试,面试官是某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经理,于是我问他最喜欢的营销类书籍是什么,他说,我很少看书,但是我每天都看一部电影。

好的电影就是如此,我们通过导演的镜头,看到了不同地方的美景,体验了一把别人的人生的感觉。好了,废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正题吧。

故事的主要脉络很简单,讲述了白人司机和黑人音乐家南下巡回演出的故事。为什么强调了黑人和白人呢,因为故事发生在上世界60年代,种族矛盾突出。

影片的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托尼就展现了他非凡的社交能力,很能应付人际关系,博士雪利也体现了他的礼貌优雅和涵养。旅途开始,托尼就被塞了一本《绿皮书》——黑人旅行指南。

雪利不许托尼多讲话,不许他抽烟,不许他偷东西,不许他乱扔垃圾。一开始托尼迫于他是老板不得不服,后来听了雪利的演出后,被他征服。

雪利也开始教托尼写情书,教他忍耐有礼貌,托尼也帮助雪利走出监狱困境,帮助他减少了内心的自卑感,融入到黑人的生活世界里。

一开始的雪利总是在忍耐,到了最后一场演出的雪利已经建立了自信,他非常坚定地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拒绝了演出,来到了黑人专属的酒吧放飞了自我。

电影一直在做反差对比,突出了当时的整个大环境。但又是非常地治愈的,不管是两位男主之间的和解,还有他们内心与自我的和解。看完电影我非常地宁静,感觉自己也有一些被自己接纳和解了。

绿皮书观后感(篇二)

前不久,我去看了电影《绿皮书》。我想,爱看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毕竟,《绿皮书》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了,网上评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这是一部有关种族阶级的故事。在美国的1960年代,还是有着种族的偏见的。而“绿皮书”,记录的都是黑人们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厅,因为有些店铺是不接待黑人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才会有“绿皮书”的存在。

全剧中,我最感动的一幕,便是音乐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尽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是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换作是我,怕是只会感到不公吧。我们在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此感到恼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许,你会说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严。我想,绝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对黑人抱有歧视的另一个主角托尼,也会就此改变。放在现在,我们也存在着歧视,例如性别歧视。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给女生。但是,我们都在渐渐改变,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等你努力去做的时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句经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是这样的,明明存在着,却总是等待。感到孤独,何不走去呢?

这个以真实故意改编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一点复杂和温暖。《绿皮书》让我明白了尊严的重要,面对不公平的该有的模样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绿皮书观后感【篇三】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对于黑人多有歧视性政策。而《绿皮书》就是为这样的歧视而诞生。它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它详细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许”,帮助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格林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在夜总会打工的白人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这部电影通过隐晦的角度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唐的态度来讲述了当时社会的严重种族歧视。在北部离纽约还不远时,并没有出现对黑人的歧视态度。但当他们逐渐南下去进行音乐会时,田地里耕作的农民默默地看着他,生活中就渐渐出现了愈发严重的种族歧视。

服装店的店主不愿给唐试衣服,俱乐部里的人随意地殴打这位钢琴家,在晚上,他被警察拉下车随意盘问,在他的音乐会前,他甚至不能进餐厅用餐……他深知自己只是被那些“有品位”的人们利用的工具而已。在倾盆大雨的道路上,唐眼含热泪地喊出,我不够黑人,我不够白人,甚至不够男人。一路上忍受的折磨和歧视瞬间爆发出来。这就像是一句灵魂拷问,直击我们的心灵。

“想改变人心,需要的是勇气。”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地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被人歧视着开南部巡回演奏会。这一程,唐不是为了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篇四)

不久前,老师推荐了我们一部电影,据说常年霸占电影高分榜,不少人都拿它来作为各种素材进行使用,今天也让我们学习一下其中的精神。

要说《绿皮书》这部电影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两个人,一辆车,在路途中的故事。剧中的两位男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形象,活跃于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中,却因为这次旅途奇妙的建立起来了友谊,并在车子行驶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成长也如同那段路程一般,逐渐的增长。

托尼,一个为了生活奔波,混迹于社会各大场所的人。雪利,一个过着高端的生活却始终不被成见所认可的黑人音乐家。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雪利因为是黑人而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譬如被白人警察带有偏见的目光带入警局,又或者在演出前被轻视,去住宿或者吃饭被禁止,这些成见在电影里很好很真实的反映了出来,告诫我们的也正是合理的尊重每个人,收敛自身成见,切勿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任何人。

至于托尼,他则在保护雪利顺利进行音乐会的同学也从中收获了礼仪、素养、文化。雪利会教他写更加浪漫的书信给自己的妻子,会告诉他一个具有素养的人该有的行文……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两人互相搀扶,互相成长,互相政治埋怨,又互相原谅和包容。

其间,雪利曾看到一群在地里面耕作的黑人,一个个身着农庄,满头冒汗,而他一身西装,有着专职司机。中间的一道铁栅栏使得他并不能上前和他们讲话交流,但是他们之间眼神的碰撞着实让人心酸,明明都是同样的人,却过着大相径庭的人生。

在这段旅途中,托尼和雪利曾因为白人警察对黑人的成见进入了警局,也因为白人警察对于他们的帮助才能够继续前行。也许这就是故事的主旨,告诉我们放下偏见和成见,心存爱护和善良。

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建立起的友谊,互相信任,互相愿意为彼此放弃最重要的事物。

托尼虽然为了生计,为了家庭,要奔忙于各种工作去赚钱,可是当有人要他离开他的黑人朋友雪利的时候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拒绝。尽管另一份工作薪水可能会更多,可那些和朋友相比较就显得毫无意义了。至于雪利,他在影片的最后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我,面对偏见,他选择了战斗,选择了说不。他放弃了最后一场演出,可是为了托尼的工作,他又甘愿忍受偏见完成最后一场演出……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会有很多原因,或是为了家人,或是为了生活,或是为了心中的坚持,只要有意义,我们都需要面对一切的困难勇敢的去做。这是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我自己所领悟的。我们都应该心存温暖,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毕竟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谁比谁更加优越一说,有的只是人人平等,互相尊重。

我想,这么好的电影,我一定会抽空再次回味的。

绿皮书观后感(篇五)

《绿皮书》,作为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获奖作品,我满怀期待的观看了这部电影,它讲述的是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唐将从纽约到黑人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举办巡回演奏,俩人根据绿皮书指南进行的友谊之旅。

我原本以为它会是特别高深难懂且富含哲理的影片,看了后才发现并不是。全片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人歧视为背景,但没有过于冲突激烈的矛盾表现,而是平白直叙的,还有点轻松幽默,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影片中托尼最初在一家酒吧当保安,一个富商将对他最重要的帽子放在服务员那里,托尼将帽子藏了起来,当富商找不到帽子而着急时,托尼又将帽子还给了富商,因此和他结为了朋友,托尼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或许唐就是看中他的能力。后来托尼在酒吧打了有背景的人而被开除,之后才给唐开车。唐十分高雅,非常有修养,两人在旅途中相互学习,彼此都需要对方。

唐教会了托尼很多事情,例如托尼给妻子写情书方面,不再记流水账了,懂得如何浪漫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类似的例子还有,托尼发现地上有一块绿色的漂亮石头,随手捡起来揣在兜里,并没有付钱,这被唐的朋友看到了,唐认为托尼的行为是偷窃,要求他去付钱,这让托尼不能理解,在他看来,捡的并不算偷。最后托尼还是妥协了,付了钱。不过唐给托尼印象最深的是,不是所有麻烦都可以用拳头解决,只有尊严才能让你获得别人的尊重。唐就像托尼的老师一样,帮他慢慢改变自己的坏毛病。

托尼也帮助了唐很多,每当唐受到种族歧视时,他都愿意站在唐这一方,帮助唐。在托尼的眼中唐是孤独的,时常夜里一个人喝着闷酒,他举止得体,身着西装,而他的同胞却言语粗暴,衣衫褴褛,优秀的他使得自己格格不入,他有个哥哥,却没有主动联系,托尼希望他给他哥哥写信,但他好像在等待他哥哥联系自己,托尼说“人之所以孤独,是不敢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很喜欢这句话,感觉自己没什么朋友,可能就是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不过影片最后结尾唐本来拒绝托尼和自己去他家过圣诞夜,但他回到家中,却发现只有自己孤独一人,他勇敢迈出第一步,去了托尼的`家。这也是托尼教会唐的一件事。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学会了很多,这个世界始终都存在着歧视和偏见,当我们遇到时,不要用暴力去解决,只有尊严是必胜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才是解决办法。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勇敢迈出那一步,你会收获很多。我们也要多学习身边人的优点,成为更好的自己。

绿皮书获奖引争议?绿皮书观后感


不得不说《绿皮书》这部电影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获得之作是没问题的,虽然电影中有着一定的正直色彩,但这是赤裸裸反映现实的,即使我们在嘴上强调着平等,但是实际行动上还是会存在这很多差异性。电影之所以有深度,大概就是由小见大,给我们现实的思考。

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我不止一次见到《绿皮书》的名字,最近一次听到是章子怡在两会上提出国内也应该学习像绿皮书这样的影片,从小人物出发讲述真实的故事,这样更能打动人心。听名字和部分剧照,给我的直面感受是一部小制作的剧情片,看到的有限的剧照里,车和炸鸡,两个人,伴随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我猜测这大概关于家庭?关于梦想?关于守候?

在开场不久后,我终于了解到,绿皮书指示着上个世纪60年代黑人可居住的宾馆,影片所探讨的方向,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关于种族歧视相关的话题并不少见,但是这部的细腻剧情和人物设定以及真实来源都更加令人动容。

一个举止体面的黑人和一个行径粗鄙的白人,雇佣关系。

影片中对于黑人的歧视是随处可见的,高档餐厅,宾馆禁止出入,在一些日落镇晚上不被允许出现,酒馆中被殴打,时刻伴随着讥讽的目光。年代恰好设定在解放奴隶宣言颁布后的100年,1862-1962,100年过去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甚至在今天,歧视也没能完全消除。就比如我刚才一直在想,是否存在一个对黑人更礼貌的称呼,我没能想到。

对于种族的歧视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仅仅是肤色,一白遮百丑的观念全球通用,雪白的皮肤令人看上去更加高贵,而黑色皮肤令人联想到不洁,可能人类确实存在这样的天然审美,但应该只是最浅显的一层。我想可能更多还是跟教育程度,地域因素有关,一方面除了基因,环境的影响,靠近赤道的地区也就是非洲常年炎热,而欧洲大陆尤其是北欧大多严寒,可能板块迁移过程中地理环境决定了部分肤色,而非洲在我们的印象中常常与荒凉、炎热、贫穷关联。非洲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非洲还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林业、农业等资源,为何现在会如此落后?

我想一方面是和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带来了干旱和疫病,还有长期的种族冲突为非洲发展带来障碍,另一方面就是长期的殖民,从世界发展的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圈中非洲提供的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和材料,从15世纪开始到1960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使得非洲很难再追赶世界步伐,而且重要的历史节点带给国家及地区的改变不是几个一百年就能弥补的,中国和发达国家差距况且不止几十年,非洲几个世纪的被殖民更加是元气大伤。人是群居动物,我认为对于人的歧视和地区是高度相关的,中国衰弱的那些年里黄种人一样遭人白眼,国家的发展会给公民带来更多的尊重。那么同样是在美国,都是美国居民,在所谓高度包容的迁移国家,美国的人种歧视甚至比阶级矛盾更加恶劣。

再次回到教育问题,在影片中据大多数的黑人出现在恶劣的环境,从事劳动工作,似乎普遍看上去较为粗俗。从道德和法律上我们都认为人人平等,但是试想一下,如果黑人群体长期处于教育贫瘠的地区,你看到的大多数都是行为举止较为粗鄙的黑人,加上肤色的天然感观,你又发现周围黑人群居地常有打架斗殴事件发生,偏见自然会产生,不仅如此。你还会告诉孩子和亲戚朋友远离他们,那么偏见会一代代传下来。观念的消除是很难得,这不是一个唐.雪利可以做到的,需要更多的教育机会,从而涌现更多的杰出黑人代表,但这没那么轻松,政府的作为是需要动力的,除了让世界更美好的伟大远景之外,还有财团的利益和地方的纠葛等等,旧贵族消失新贵族出现,总有阶级斗争,总有利益冲突,即使是奥巴马,要处理的首要问题也不是种族歧视,即使政府积极作为,理念的改变也需要至少一代人的过渡。而且说实在的,肤色的天然审美使然是强烈存在的,即使是听从法律与道义,这个看脸的社会也总是会有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天然障碍。

我记得大二暑假在美国旅行的时候,就不止一次被提醒不要在黑人聚集区久留,那里常有枪战发生而且警察时常无能为力,我从不同的当事人和口耳相传中得知太多类似案例。我没有去过危险区,但我印象深刻的记得,我在圣母大学里准备搭乘汽车去芝加哥的时候,向一名类似负责停车事宜的黑人寻求帮助,他用十分标准的美式英语耐心得一遍遍向我这个路痴指示道路,非常友好。我很难衡量所见和所闻,我只能认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会对他造成最本质的影响。

回到影片本身,唐.雪利的人设非常别致,被白人歧视,被黑人排挤,他在舞台上获得掌声和赞誉,仿佛一时无两的明星,回到现实却遭受所有人的冷落和白眼,他的才华可以为他带来财富却买不来地位,一身繁华,却始终孤独。开始我一直觉得他内心深处是自卑的,所以始终无法自在面对同伴,他认为自己和他们不同,所以拒绝炸鸡,拒绝游戏的邀请,用繁琐的礼仪保持内心的尊严。就像唐顿中的汤姆,尽管娶了三小姐,甚至大家将他视为家族一员,但是内心的格格不入始终无法消除。但是后来我渐渐意识到他是不懂得如何和同伴相处,拒绝炸鸡并非是虚荣矫情,而是他确实没有吃过,他的天赋使然给了他高等教育的机会,优渥的经济条件教给了他上层阶级的生活,所以他确实内心并不认同同伴的生活,他接受的是白人教育,没有人教给他怎么和同伴相处,所以生活自在甚至放肆的tony成为了他的老师,作为底层人民tony更加了解黑人的音乐、饮食和玩乐,他对于黑人的认同感甚至比唐更强烈,因为他长期和他们打交道,而唐对同伴生活几乎一无所知,且白人教育使得他不愿踏出了解的第一步,对自身身份的不认同导致对自我的不确定。然而tony帮助唐.雪利在橘鸟旅馆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出,不是金丝笼的夜莺,而是为了纯碎的快乐。这是托尼底层小人物身份发挥的重大作用。

而托尼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是白人,群体对群体的态度改变,从人对人的转变开始。从影片开头tony连两个黑人雇工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不管家中有多窘迫。包括拒绝做管家和贴身男仆,甚至拒绝为唐拎箱子,可见成见之深。但是在他第一次听到唐演奏钢琴之后,他不自觉的身体摆动和喜悦的神色无不透露出崇敬之情,就像他写给妻子的信中热切的语句,他是个天才。唐惊为天人的艺术天赋使得托尼另眼相看。我认为这跟tony本身个人性格极大相关,他在前面提到自己是出牛艺术家,虽然是个玩笑设定,但是可以反应出其实他对于艺术家是憧憬的,而且他经常听歌甚至家里对于祖上跟艺术家庭相关的玩笑其实反映出他们对于知识和艺术的渴求,对于底层人士他们对于才华满腹的人甚至有更多的尊重,就像在橘鸟中一首钢琴曲引得满堂彩。

然而对于白人阶层来说,他们自诩是肖邦的国度,不允许黑人弹奏古典音乐,觉得这是属于他们的东西,唐的演奏对他们来说就像买来的圣诞树一样,只是节日的装饰品,他们才是艺术的主体。又让我想起唐顿,在一次宴会中他们请来澳大利亚籍的歌手,巧了,她也为总统演唱过,也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艺术家,然而开始却只被允许在房间里吃饭不能到餐厅,她的其他随行人员则只能跟仆人共餐。就像宾馆经理解释的这样,这是传统,长期的观念根植使得他们拥有高人一等的错觉,无论三重奏有多么精妙,那都是为我们演奏,而不是演奏艺术本身,这让平等的音乐交流沦为服务性质,这种思想就不是才华本身能解决的了,还需要谈判能力和不屈服的勇气,最后唐提出的,要么我在这里吃饭,要么我拒绝演奏。其实包括tony的几次挺身而出,虽然有武力加持,但是事实是拳头很多时候比话好用,除非你有权或者钱,所以黑人争取权益的开始伴随流血牺牲,任何革命的开始几乎都是凭借武力来争夺话语权,通过演说鼓励和改变,最后推动法案的实行,影片所处年代是黑人抗争真正开始有希望的开端,黑人渐渐开始拥有选举权,开始有祝他们一路顺风的警察和帮他们摆脱麻烦的司法部长,我想这是好的影片通用的格式,这个世界一片狼藉,但是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观影感悟]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简短10篇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观影感悟]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简短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篇1】

当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在想可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绿颜色的书,书中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展开寻宝之旅。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博士钢琴家唐,他拥有极好的艺术才能。可他在拥有了一个自己单独的演奏厅和每天数百名的观众后,却请了一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做司机,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南方巡演。整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观众的掌声,嘉宾对他的称呼,大家对他的尊重,都只存在于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免费看了他的每场演出,也亲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下了舞台不能进白人的厕所,不能进白人的餐厅,甚至不能进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为别人对唐的态度而气愤,又为唐放弃了安稳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厅,而来做巡回演出而不解。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档口中明白了唐这次巡回演出的目的。原来他这次巡回演出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也让黑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当知道这些,我对唐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虽然也有语言、相貌、服装上的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在祖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感动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观看。

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篇2】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对于黑人多有歧视性政策。而《绿皮书》就是为这样的歧视而诞生。它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它详细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许”,帮助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格林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在夜总会打工的白人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这部电影通过隐晦的角度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唐的态度来讲述了当时社会的严重种族歧视。在北部离纽约还不远时,并没有出现对黑人的歧视态度。但当他们逐渐南下去进行音乐会时,田地里耕作的农民默默地看着他,生活中就渐渐出现了愈发严重的种族歧视。

服装店的店主不愿给唐试衣服,俱乐部里的人随意地殴打这位钢琴家,在晚上,他被警察拉下车随意盘问,在他的音乐会前,他甚至不能进餐厅用餐……他深知自己只是被那些“有品位”的人们利用的工具而已。在倾盆大雨的道路上,唐眼含热泪地喊出,我不够黑人,我不够白人,甚至不够男人。一路上忍受的折磨和歧视瞬间爆发出来。这就像是一句灵魂拷问,直击我们的心灵。

“想改变人心,需要的是勇气。”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地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被人歧视着开南部巡回演奏会。这一程,唐不是为了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篇3】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62年,这是一个神奇的年份,是黎明开始前最黑暗的时刻,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美国的30个州也相应的公布了反对歧视黑人的法律,但这30个州中却没有一个南方地区……唐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前往南方地区雇佣了一个刚刚失业的白人司机托尼,雪莉虽然是一个黑人,却过着绅士一般的生活,而托尼虽然是白人却过着有色人种的生活,没什么文化,通过一些简单的苦力活维持着生计。

在一起开车南下的过程中,两个人矛盾不断,白人开车,黑人坐车,在那个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们像看动物一样注视着这对搭档,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白人可以服侍黑人呢?从人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从雪莉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怜悯和无奈。他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误解。

雪莉可以被邀请上台演奏,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却拒绝让他进餐和入住,人们欣赏着雪莉的美妙音乐的同时,却打心里认为雪莉是个低人一等的黑人。雪莉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远非如此。许多餐厅和旅馆都禁止黑人入内,警察会无事生非,甚至连服装店都拒绝卖给雪莉博士衣服。托尼为雪莉的摆平了大多的困难,却不能改变人们心里的想法,为雪莉的遭遇愤愤不平,而雪莉却早已习以为常,雪莉为什么选择来南方开音乐会,他只是想证明,有色人种并不是低贱的人种,一个灵魂的高低贵贱与肤色无关。在相处过程中,两人开始慢慢放下偏见,找到了彼此的归属感,并收获了一段长久的友谊……

“世界上孤独的人总害怕迈出第一步”肤色、阶级、性格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改变人心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历史上的绿皮书(黑人行动指南)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

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篇4】

托尼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和一个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为酒吧整顿而暂时失业的白人托尼应聘去给黑人钢琴家雪利当司机,因为雪利要巡回演出,所以他们要在一起相处两个月。

托尼是向来不讲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从骨子里优雅端庄的文化人,两个人互相影响着。托尼从一开始不愿意为雪利拎箱子,到后来会真心为雪利着想;雪利从一开始高高在上盖着毛毯,到后来误以为托尼要离开而想给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托尼怎样把话里的脏字去掉能让人听着更舒服,而托尼却觉得如果别人不想听他说话,就可以滚一边去了。

雪利经常会因为自己的肤色遇到很多麻烦,他不能进高档的餐馆,只能在松树下的烂茅厕方便。无论他在台上怎样风光,到了台下,也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老黑”罢了。他会因为自己那“不讨人喜欢的肤色,处处受人欺凌惹麻烦,而托尼却常能替他摆平这一切。

雪利教会了托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赌钱”,雪莉看到托尼在场外和别的黑人一起扔掷子赌钱,告诉他:“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你不同。”教会了托尼冷静,并告诉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们却在这,什么都不能做。发泄那点情绪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尊严才是永远的。雪利本来可以去更受欢迎的地方拿着比这里高三倍的工资但他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却还是选择这么做。

托尼本来也有着种族歧视,他丢掉了黑人喝过的杯子,但当他看见雪利演出后,却说:“根本不像个黑人,而像个自由女神。”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托尼告诉雪利,他父亲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是吃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两人在车内开怀大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利笑得这样开心。之后,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没有报酬,但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比往常更开心。

他们从陌生人到工作关系,最后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贵优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视清高,也有温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许有一天你曾经最看不起的人,会是你过节时最念念不忘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篇5】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其作品《白夜行》中曾写道:“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的确,知人识面人心难测,人与人之间最大最长最深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绿皮书》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如果人们能摈弃内心的成见,相互交往付之以真诚,就能消除彼此戒备,在种族主义浓重的大背景下,依然可以收获弥足珍贵的友谊。

故事的主人公——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音乐博士,穿行在美国各大城市间的各大名流音乐厅、剧场巡回演出。舞台上的雪莉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众多的美国名流带来高雅艺术盛宴,彼时的他仿佛褪去了自己的`黑人身份。音乐结束,雪莉走下舞台回归生活,然而此时的他不管是外出用餐,还是生活娱乐,都时不时受到来自周围人的歧视、冷眼甚至暴力,雪莉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难受。

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白人托尼,故事一开始,两个黑人到托尼家打工,托尼的妻子见到他们很卖力,于是给他们倒了两杯水,此时的托尼还未在心中摒弃种族歧视的观念,于是将那两个杯子一下子倒进了垃圾桶。可见这种固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观念去扼杀那些明明无辜的人自由生活的可能,仅仅凭人种差异,就可以让一个人失去努力的机会,失去可以有所成就的开挂人生,肤色不能决定人生,人种无法阻绝感情。

后来,托尼事业挫败不幸失业,迫于生计、缘分使然,他找到了给著名的音乐家雪莉博士做私人司机的这份工作,突然发现这位音乐家正是几天前去他家打工的黑人之一。在与雪莉博士的日常交往接触中,托尼看到了一个才华横溢、正直善良的雪莉。雪莉真诚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包含他),他目睹了雪莉在舞台上演奏钢琴的光辉形象,内心不由升起对雪莉博士的尊敬和赞叹。

在一次演出中途车坏了,托尼赶忙下车去修,雪莉下车一下子望见了在对面耕地的黑人农民,中间隔着栅栏却像堵高墙一样,一边是西装革履,而另一边则是挥汗如雨,粗布陋衣。雪莉意味深长地点燃了一支烟,此时镜头是一个特写,意味深长,引入思考。沿途,二人幽默真诚的聊天,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中间故事一波三折,他们默契配合应对,最后两人成了最好的朋友。

平安夜,雪莉来到托尼的家中作客,同托尼及其家人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平安夜。故事结尾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倍感温暖。可见,消除心的距离并不是不可能的,而在于你是否丢下成见,坦诚真诚,真心待人。

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篇6】

路始于两个人。

一个住在布朗克斯的一个街区,为了家人的生计奔波,烟不离手,油嘴滑舌,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

一个住在卡耐基音乐厅楼上,为上流社会的人士演奏,知书达理,举止优雅,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

这一路, 像一场修行。

对于唐,在种族歧视并不严重的纽约,他拥有他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仍毅然前往南部,希望以一己之力去除成见。

每场演奏结束后,台下欣赏的白人便会热情地为他鼓掌,他满面笑容,优雅地起身致谢。但同时他也面对了:侍者弯腰恭敬地为他服务,但也恭敬地禁止了他走向“白人厕所”;在旅社他西装革履,坐在一旁品酒,黑人发出邀请,遭到拒绝后便嘲讽他“还不是怕把一身好衣服弄脏了”;在西服店他被禁止试穿;在酒吧他被歧视殴打……在台上,他光鲜亮丽,下了台,他什么都不是。他找不到合适的归宿,白人从心底还是瞧不起他,黑人因差距也讥讽他。“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历尽痛苦后,他站上了酒吧的小舞台,敲响了那架不知品牌的钢琴。没有高雅的环境,没有安静的氛围,但唐却笑得很开心。

托尼,尽管生活窘迫,却仍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垃圾桶。但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他高高在上地坐着,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阿拉伯酋长。”他向妻子这样形容唐。一路相处,一路磨合。托尼在唐的“逼迫”下改变自己。保持语言文明,学会合理处事。“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在控制脾气的同时,托尼也要收起自己的偏见。他在信中向妻子表达了他对唐高超音乐技巧的赞美,在唐遇难时总出手相助。在圣诞餐桌上,面对亲戚对唐“黑鬼”的称呼,托尼却阻止了他“别那么叫他”。

“嗨,托尼。”

“嗨,唐,圣诞快乐。”

路终于一个拥抱。

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篇7】

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我在绿皮书外找到了自己,那最初的古典乐曲成为我迈向另一个人生的的开端。都说歧视的眼睛就像双面镜子,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是羞辱自我。影片根据真实的内容进行改编,所反映的是白人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的问题。其中有多个镜头通过对比黑人与白人的社会地位,让人直观的看到在那个时代所存在的最尖锐矛盾。

在影片中比较滑稽的是黑人的生活竟要靠一本绿皮书去指导,而一旦脱离了这本绿皮书的范畴,等待他们的就只有白人的冷眼和拒绝,更有甚者会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毫无尊严可言。然而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是最可怕的,在那样的环境下黑人种族内部之间彼此不理解也在加剧这种社会矛盾。生活在社会顶层的Tang。Shirley博士和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他们的世界是没办法融入的,就如同那个被拉长的镜头一样,即使相遇却无法走近,只是默默地看着彼此。这个本该融合的大种族,就这样被社会生生的隔在两个世界,无限接近却又渐行渐远。

白人对黑人的歧视,黑人自身种族内部的歧视成为了影片的两条主线,有点心疼在那个背景下黑人生活的现状。但好在随着两个人逐渐南下的演奏之旅,托尼和Tang。Shirley博士走近了彼此的生活,在最后的演出中Tang。Shirley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为自己心中曾经追求的古典音乐演奏。而这场古典音乐的演奏也是暗示他重新做自己的一个开端吧,褪去一身傲慢他看清了真实的自我,也只有这样才会活出自己。

伴随着这Happy ending的结束,我们应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在黑人和白人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下,既然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越来越美好呢?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吧,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对于以上这个问题有想法的小伙伴随时欢迎分享交流,嘿嘿。

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篇8】

自从尝鲜到百度网盘下载好的片子可以实现免费快速播放,我就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看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觉得看懂剧情就行了,而且这样更“高效”(当然是节省时间呀)。

你可能猜到了,会有但是。是的,绿皮书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会影响观感和体验。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观看完了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而且毫无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华洋溢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暂时下岗的意大利白人从互相排斥到成为好友的故事。

电影所处的大背景是美国种族隔离时期。小背景是黑人音乐家因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机。意大利白人Lip因为超高的人脉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好,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种不公。电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时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会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绿皮书GreenBook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馆、酒吧。

两个人的人格魅力也随之展现。黑人音乐家的修养与自尊心赢得了Lip的青睐。Lip的处事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能力

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篇9】

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在这部电影里,早已固化了的种族人设被巧妙的对调了:精英黑人,底层白人。

这一黑一白,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

刚开始的托尼烟不离手,脏不离口,生活窘迫,却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丢到垃圾桶。然而,迫于养家糊口的无奈和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一路做事,一路磨合,他们之间日益理解,友情日渐加深,托尼也开始无法忍受那些歧视者。托尼揪着酒店经理的衣服质问为什么,唐只是想在这家餐厅吃饭而已;流氓警察辱骂着唐,托尼生气地大打出手;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

为了演出效果,唐坐在化妆镜前用棕褐色的粉底遮住自己受伤的脸,眼眶湿润,多么无奈和无助。一个午夜,托尼接到了警局的电话,当他赶到那里时,唐和一个男人被铐着蹲在角落里。托尼设法贿赂了警察,唐被放了,唐说他只想活得像个正常的人。

无论做了多少努力,他们俩依旧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为了尊严,托尼只能拖着绝望的唐在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离开酒店,宣布罢演。

他们前往北卡罗来纳州,车在路上突然抛锚。路边的田野上,穿着粗服麻布衣服劳作的黑人农民们,看到这不寻常的一幕,纷纷停下手里的活,满脸疑惑地看着这从未见过的场景。原本应该是与他们有相同境遇的黑人唐,却西装革履,享受着白人服务,竟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上流社会。

田野里的那些黑人农民的眼神特别真实,那眼神里的疑惑如针一般扎着他的心,也深深刺激着观众的心。

而对唐而言,他也不能坦然面对这种不同。

他懂艺术,有文化,却必须忍受来自白人和黑人两种不同的眼神。白人从心底里还是瞧不起他,而黑人的底层生活,他又从未真正体验过。

在那个大雨滂沱的夜里,托尼为了安慰唐,说唐不像个黑人,唐却生气了。唐绝望地冲着托尼喊:“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甚至不像个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这是来自唐,来自一个黑人的问题。

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地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开什么南部巡回演奏会。这一程,唐不是真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英文【篇10】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好像读书已经无法深入进去,老是在看页码,好像是为了完成一本书的任务而去读书一样,实际上自己在欺骗自己,就像李尚龙说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看了相关的心理文章,没有必要做给谁看,也没有必要老是让自己陷入不停的自责当中,应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灵魂是否真正得到救赎只有自己知道。

不得不佩服抖音,谁都无法抗拒,就像警察说毒品一样,不过如果利用好了都是也能获取一定的启示,当然这点毒品不具备。某个小视频提示应该看点好的电影,高晓松的大部头《鱼羊野史》提到的好多电影都没有看过,甚至有的都没有听说过,我对外国人名字有点头疼,尤其是翻译过来的,受多年学习外语的影响,英文写出的名字倒还是记得住,这可能就是惯性记忆的能力,正如我们的工作,看来人过四十不学艺从人体衰老的规律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来是想写这个电影的,不知不觉中写了不少与电影无关的内容,为什么看这部电影呢?主要还是要从如何选择做起,一个人必须要有思考的时间,这样才会提高,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思考了一段时间,觉得还应该从奥斯卡获奖最佳影片看起,于是就有了这部《绿皮书》,当时是我只是欣赏。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让你有点黑白颠倒的感觉,电影的内容非常的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出来,一个白人司机载着黑人艺术家到处演出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就是因为他所表达的内容,一个矛盾接一个一个矛盾,让你停不下来。

在我们的印象中高贵、优雅、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在电影中是一个社会底层、没有文化、连情书都不会好好写的KTV领班,说白了就是一个打手;而印象中一定是位于社会底层、素质底下、衣不蔽体,满嘴污言秽语,靠出卖自己的体力生存的黑人在电影中是受过高等的教育、精通多门语言、获得过三个博士学位,并且全国知名的著名钢琴艺术家,正如郎朗,但一定别弄混了,他是中国人。

白人司机黑人老板本身就充满着讽刺意味,尤其电影所反映的是在那个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到处充满着种族歧视,黑人地位低下,不能同白人住同一旅馆、一同就餐即使是上层社会的黑人也要承受着歧视,忍受着无法融入高层社会的痛点,正如华人在当今的美国社会一样。

好的电影如品一壶上等好茶,一定要仔细品味其中的味道,让茶香在唇齿间慢慢渗入,体验茶水一点点流入咽喉时那种回甘的感觉,电影中的好多镜头值得仔细体味,任何一部最佳影片都有获奖的道理,一次很难获取全部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这种存在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信息障碍的电影,如有时间还需要多次品味,正如肖申克的救赎,每次看都体会不一样,都会从电影中的某一个桥段想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

一直到电影看完,也没有弄明白的就是电影的名字,可能在看定影的时候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是男主出发前从朋友那里拿到的一本书这就是绿皮书。这是一本专门为黑人定制的旅行手册,里面列出了哪些餐馆和旅馆是允许黑人进入的。通过电影中时间的推移,可以慢慢的体会到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最近自己做了一件事真正的帮助了一个人,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否真正能够意识到,真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很多时候体现在一种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上,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所以好多人的一生中没有真正的朋友,所有的人在他的交往中都是过客,真正需要的时候只有痛苦。

不管别人推荐的人生必看电影是什么,我自己会把《绿皮书》归到人生必看的电影系列中,它会让我慢慢懂得如何把复杂的事情通过简单的故事表达出来,懂得人性,懂得交友,懂得珍惜,懂得

观后感《《绿皮书》观后感简短(精选7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绿皮书》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