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孩子读后感 > 地图 > 孩子读后感

孩子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1-23 来源:互联网

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1000字汇编。

读后感,也叫作读书笔记,是指我们切实的看过某篇文章或某本书写下来的感悟。在阅读了作品后,我相信你会对这部作品产生兴趣,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抒发内心情感和感悟。你是否了解好的作品读后感包含哪些内容?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 篇1

作为首席导师(班主任),一直觉得自己管理班级的能力还算可以,但是总是会心虚,因为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太少,处理一些班级的事情都是凭感觉和经验,有时候碰巧能够处理得当,但是这种巧合不是每每都能发生,有些时候明显能感觉到处理不好,孩子只是屈服于我的威严,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通过魏校长的介绍,我读了一本书,叫做《读懂孩子》。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雪中送炭,我读书的状态可是称得上是如饥似渴,短短几天的时间,我便读完了一遍,感悟颇深,故写此文来记录自己的体会。

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一句话: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作为班主任,恰好班里的学生都各具风格,家庭背景也都惊世骇俗,所以从接班到现在,我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不是在处理学生就是在处理学生的路上。因此,我也是算是身经百战,从某些方面来说还得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我提供这么好的成长机会。处理了无数次的矛盾和纠纷,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孩子的任何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而这个根源往往都和“爱”有关。

周鼎文老师在书中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包括“孩子的行为在说什么”、“孩子的情绪在说什么”、“孩子的人际关系在说什么”、“孩子的疾病在说什么”。在这里,我就每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基本上所有的问题孩子的行为都逃不出这几种“离家出走”、“厌学”、“说谎”、“偷窃”、“沉迷网络”、“攻击性很强”。“离家出走”是一种很典型的家庭问题,孩子离家出走就足以说明孩子在这个家里没有归属感。

比如,爸妈经常不在家,几乎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就算是仅有的那点可怜的交流也只是批评似的询问成绩问题。孩子想要的“爱”从父母那里总是得不到,就会使孩子对于家庭没有归属感,当发生矛盾时,孩子往往会选择逃避。“厌学”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父亲身上,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事情,需要爸爸给与鼓励和榜样的力量,如果父亲长期不在家,或者对于孩子关注不够可能会导致孩子厌学。说谎大多数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平衡引起的,孩子往往想通过对一个爸爸或者妈妈说谎来顺应夫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偷窃这种行为的原因比较多,但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缺爱,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往往就会求助于物质。

第二种是寻找归属感,当他的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可能会加入某种群体,如果这种群体里面有人偷窃,那么他为了融入团队,就像是送出“投名状”一样,也进行偷窃。沉迷网络或者是沉迷于一种事物说明孩子内心是空虚的,往往是父位缺失,孩子缺少来自于父亲的关爱,要么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要么父亲和孩子交流较少或者基本不交流,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孩子内心里非常空虚,为了弥补这种空虚,孩子往往会向外求,求助于虚拟网络,求助于外在的享受等等,比如疯狂购物等等。最后一种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攻击性很强,这种孩子往往是承受了家庭里某种潜在的压抑的愤怒或者委屈,再者就是家庭教育处理方式就是殴打,孩子从小就知道一个道理:简单粗暴,直接有效。所以,当孩子遇到处理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求助于暴力。如果他尝到了暴力的“甜头”,那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谈完学生的行为,我们再来看看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大体分为几种:焦虑、忧郁、愤怒、敏感脆弱等。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问题。焦虑往往代表着对未来的一种担心,孩子思考的很多,但是却难有行动,这时候我们家长和老师就要学会引导孩子学会付诸行动,当一个人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事情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愤怒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合理的愤怒有利于表达一个人的不良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是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的。青春期是孩子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关键期,尤其是某些特殊家庭,孩子会对于一些事情格外敏感,这个时候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的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去体验自己的快乐与悲伤,得与失。正如周老师提到的那样:“一个在健康的、有界限的、有秩序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更容易找到适宜的分寸感。也就是说,他知道在一个特别的境地里,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他会建立起内在的力量。这样,他就会慢慢降低情绪上的敏感度。因为他知道,他是在一个有秩序的界限里面生活的。当他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他就可以更稳定地发展自己,并调适自己的情绪。”

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 篇2

这个寒假,有一本书,一直陪伴着我,这是我们的校长向我推荐的书,书的名字叫《成就每一个孩子》 --陈之华解码芬兰教育。作者是曾旅居芬兰六年,居住过英国、美国、奈及利亚等国多年的台湾作家。

当我打开书的封面,第一张扉页上,有一小段文字,是这样写的:芬兰教育以孩子为中心,而非以热衷目标的家长的好恶为重,从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可能需要,然后施予尊重孩子感受的教育,绝非放纵、宠溺。芬兰教育的宗旨,在于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使人尽其才。看了以后,我想,现在,我们所教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什么样差距呢?接着看,作者序的题目是《孩子的潜能,无限宽广》,是呀,我们的每个孩子,他们的潜能,真的是无限宽广的。 书里说:获得最适当的教育,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出路,并使他们在未来都能有自我实现的机会,以及最起码照顾自己的能力和追求美好生活能力的基础。最好的教育资源分配与教育方式,绝对是使每个孩子都能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孩子们的教育与教育学习过程中,让他们都拥有"成功的机会"找到最适合孩子自身特质的方向,让他们在不急躁,不比拼的教育环境中,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是一辈子都能带走的能力。怎么经历过所谓的"教改"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中学教育不但没有比过往更活泼,更有效率,更多元,更趋于人性,反而难度更往低年级延展,升学压力也不断往小学伸手,整个教学的向导,仍然是以考试,排名和相互较劲来主导?同样有考试,有升学,为什么我们家乡的孩子、老师和学校都得如此没日没夜,精神紧绷,好像要不停地和看不见的时间压力赛跑。而芬兰的教育,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与智慧,每个孩子的发展快慢原本就不尽相同,从自我组织能力的发挥中,逐步学到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与知识。比起亚洲、芬兰的考试真的不多,而且分数是属于孩子的,是老师和个别学生的隐私,绝不公开给全班知道,也不会大刺刺地公布排名,他们认为,成绩不是用来打击孩子,更不是让孩子认为不如人而激发上进心的工具,考试尽管少,但老师都会批改之后,再亲自一个一个地交给孩子,充分顾及孩子的自尊与颜面,又能逐一按照孩子的个别学习近况,给予最适当的鼓励和提醒。这样的理念,是回归对人的最基本的尊重,不必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一定要知道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唯有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正确了解和自信,他们才会真正地进步,所以,芬兰教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愿意为每一位孩子开启长期学习的"机会之窗"而不是任孩子在无穷无尽的试卷与功课中灭顶。

看到这里,我想,我在教学中,每次单元检测后,当我给出孩子们得上A+、A的时候,总会有家长问我,为什么没有分数,或A是多少分,我总要解释一番,好像没有分数,就不可以的样子。这是我们的家长所反映出来的,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芬兰的教育是"只有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有成功的机会,才能真正启动他们的学习动力,表现愈来愈好!"作为当今的教师与教育体系,如何理解何谓"成就每一个孩子",而仍是过往以前最传统的单一模式在教导与评量孩子,那我们衷心期盼要能成就每一个孩子,赋予他们成功机会的想法,其实现的可能性,绝对遥遥无期。所以,教师永远是教育现场能否成功开拓更宽广、更人性视野的最大关键!

书里有值得我深思的想法与观点。任何一扇窗的开启就像是人类对于大自然里引人探究的深奥之秘,那份充满了无限好奇与敬畏心思;同样,一个孩子的潜能,也正像开启一扇窗般地无限宽广,他所需要的,正是你我的那份敬重、期待、呵护。毕竟,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敬意,必须来自整体文化、社会、国家都能以真诚疼惜的心去看待自己的子民,透过教育机制、社会安全与福利体系, 把一代又一代的子民拉拔成长,让人人都有机会,才能进一步期望他们为自己、国家社会,共同创造出一个有意义、有前瞻的未来。

一直以来,对于教育的认知与标准,总以单一模式来教导、要求每个孩子,却忘了接受教育是每个孩子的基本权利。基础教育的目的,更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使他们有机会在往后人生中成功"自我实现".作为教师,就应该多一点心思,去尊重、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差异,况且,生命的可贵之处, 就在于百花齐放、万物齐长。既然我们都不能以相同的标准要求每朵花儿了,又岂能期待可以用同样的土壤水分,让每朵花都绽放出一模一样的光芒呢?

所以,给孩子成功的机会,一个专业的老师,是可以有效率、讲公评的运用差异化的施教与评价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拥有逐步建立自信的机会。不同个性、领悟力和兴趣的孩子,在不同的领域和科目里学习,本来的基本功能与目的,正是协助不同孩子找出最适合的发展与学习模式,鼓励他们乐于持续向前走,以马拉松的跑法渐渐调整步伐。这样,教育与学习的目的,其实就在不远的天际线,而教育的可贵,就在不过于催促压缩之下,让每个孩子都能适才适性地跑在人生漫漫长路上。

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 篇3

提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特色,目的却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我曾经为此买了很多的书,买了很多的光盘,请教了许多同事?

提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特色,目的却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我曾经为此买了很多的书,买了很多的光盘,请教了许多同事??。孩子一天天长大,可是我心里依然不敢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有丝毫的松懈。

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我们这一代父母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我以前心里一直不踏实,就是我感觉自己内心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可信赖的整体价值体系来教育孩子,这一段时间在断断续续对传统启蒙经典的接触过程中,一边反省自身的行为道德规范,一边反思孩子成长的种种表现,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线索和方向,我需要跟孩子共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其中观察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再施加引导。我想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您现在阅览的是时,孩子会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议。

学习过程中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候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也曾为此苦恼过,过后细细思索: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一些。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不光是埋头学习的孩子,我们更希望他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其实,只要有心、有创意,家庭教育同样也可以富有情趣。在孩子的教育中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我也说不好,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方面是共性的,有的东西又要应孩子的个性、特点而不同,在教育中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循循善诱,在管与不管中寻找平衡点。赞扬和鼓励是主要的,这与暴风骤雨式的训骂与呵斥相比,不仅考虑到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但有些时候,批评也是不可少的。在孩子的学习上,有时候他考试的分数少了,他会觉得不开心,但是,我们不会因此去严厉的批评他,有时候帮他找找原因,有时候提醒他应该怎样去做。所以,他从来不会因为考试分数少不敢告诉家长。

家庭教育如果仅限于如何培养儿童,而忽略真正需要提高的是父母素质,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父母素质不高,怎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又怎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呢?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肯定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也会边学边教,在实践中摸索,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优秀的人。

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 篇4

通过参与亲子共读活动,使我真正认识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给孩子所带来的快乐,以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下载习惯、学会思考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下面是我在亲子阅读下载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一、首先亲子阅读下载能够加深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当前的工作及生活状态下,作为父母的压力也是挺大的,虽然经常督促孩子加强学习,但是无论从时间还是身心上与孩子沟通与交流还是比较肤浅的,家长不能真正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家长与孩子间就会出现隔阂。亲子共读活动的目的正是以阅读下载为纽带,通过共读,就书中的内容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互动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为孩子的心带去更多的关爱慰藉。

二、亲子阅读下载,形成家长与孩子的相互激励与督促的读书氛围

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亲子阅读下载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作为家长,有时因为工作或者是日常家务缠身,不能坚持亲子阅读下载活动,或者是孩子出现懈怠思想,不能坚持亲子阅读下载时,需要家长与孩子相互支持与督促共同来完成亲子阅读下载,久而久之,等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下载习惯的时候,也是亲子阅读下载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三、亲子共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是人生百态的概括。教会孩子读书,就是让孩子提前从书本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去吸取自己人生成长阶段中需要的知识。在亲子共读的初期,坚持每晚七点半开始亲子共读,通过持之以恒的亲子共读,让读书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并能够合理安排时间,逐渐养成独立阅读下载、每天坚持阅读下载的良好习惯。

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 篇5

看完屈老师的《把快乐换给孩子》这本着作以后,我深深的被震撼了。

首先震撼我的是屈老师的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不断上下求索的毅力,使我大大折服。一个年过半百的女人,为了自己的事业却那样的执着和肯定。尤其是在起初只赔钱不赚钱,而又恰逢一个能使她摇身一变成为有钱人的机会时,最后仍毅然拼搏于自己的追求。我已经深深被她的自信和魅力所征服。我仿佛看到屈老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痛苦抉择;看到她正在埋灯伏案,夜以继日,笔耕不辍的工作;看到她匆忙的坐上飞机奔波在全国的空路上;看到她在万人会场中慷慨激昂的演讲;看到她怎样让家长把快乐播洒给每一个孩子,看到她小憩之后,又匆忙的走向讲台的身影……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知道我是被屈老师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所感动。其实,在我的心底,我也多么希望自己是一个这样的人啊,为事业所忙,为事业痴狂,我苦苦寻找这样的机会,所以内心充满了激动。屈老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她能在不惑之年都有这么大的成就,更何况我们还不到而立之年,我们怎么轻易言败!

另外,震撼我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这里面我觉得都是精华所在。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翻阅过几本其他关于家教的着作,但我觉得理论性太强,令读者费解。而《把快乐还给孩子》这本书通俗易懂,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尤其是里面的实例更具有超强感染力,真正做到了有理、有例、有节。每一章节都能深入家长读者的内心,真正触动了家长对孩子教育迷惑的心弦,使他们能够为之而颤,看到了希望。醍醐灌顶般促使了家长的清醒:奥!原来问题出现在我们这!而且我觉得这本书不光是家长育子的必读之物,更是适合所有渴望成长的人。他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人应该怎样进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怎样与人沟通;甚至怎样做人!确实是一部人生必读的"羊皮卷"!

这本书我是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的。,虽然花的时间较长,但看得仔细。时时与屈老师产生共鸣。其实,我现在才知道我和女儿的关系有时紧张,是因为我根本不懂得怎样与之沟通。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管理。 我边读边揣摩,边联系我身边的实际。试想,如果当时我父母能有屈老师这样的家教理论,我想我高考时定能考入一个更好的大学,妹嗨!其实都是家庭教育的悲剧啊!我多么想改变类似我这样的家庭,而让更多的孩子成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美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教,那么每个孩子都会有卓越的成长,而孩子又是祖国的未来,那么我们的民族素质将会大大提高!

《把快乐还给孩子》真是一本及时的书。在孩子与家长矛盾不断激化的今天,能有一本这样的家庭指南,对苦苦追寻,却无法找到怎样教育孩子的家长来说无异于久旱的甘霖,寒雪中的碳火。而对于我们来说,有义务、更有责任,把屈老师的这种家教理念传播给中国亿万个育儿家庭。让孩子卓越快乐的成长!

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 篇6

假期看过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讲述的是一位美国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中讲述的妈妈,就好像是我们眼中的后妈,对孩子有点“漠不关心”。这位妈妈的底线:只要没有生命的危险就行。当孩子掉进小水池时,妈妈看见就像没看见似的,当孩子从水池中爬出来带着湿漉漉的衣服又和其他孩子打闹,美国妈妈还是没有去关注孩子,甚至没有让孩子去换衣服。问其原因:你越是阻拦,孩子越是好奇,大人的阻拦可能导致孩子偷偷地去玩,那时候孩子可能发生危险,当他尝试掉进水池的感觉并不好玩时,他才会下次注意并保护自己,当他感觉到湿的衣服不舒服时,他才会有意避免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美国妈妈重视孩子自己体验生活,在亲身经历中学会自理,学会自立,学会创新,学会生存。但是中国妈妈首先会连哄带吓的制止孩子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当孩子掉进水池,中国妈妈们会快步急走把孩子扶起来,甚至还会埋怨水池,给孩子换上干净衣服那是每个中国妈妈们必须要做的事。中国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的限止和命令,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孩子必须在父母的保护圈内活动,孩子的自主探索和探险都被规定在一定的范围,所以我们的好多孩子就缺乏一些自主和创新……

故事二说的是一位美国机械工程师竟然不会计口算10.3-5.8等于几,问其怎样成为工程师的,虽说数学和其他学科平常考试都不及格,但是可以借助计算器计算,还有他的爬树和手工是很棒的,他的爸爸对的要求底线就是:保证一门功课是优秀的就行。所以他有一门自己喜欢的功课,没有家长的压力,他对手工越来越有兴趣,并为自己成为工程师打下基础……这时我才相信外国的一个九岁孩子10内的加减都不会,尽然敢说长大要造火车,我不能再质疑……

想想我们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底线:各门功课必须是优。要求孩子全面发展,但是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最后顾及不了就成了一个平庸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家庭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出创新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家长朋友们应该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育人环境,让孩子自由、快乐的健康成长。

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 篇7

内容简介:一个屡遭劫难、饱经沧桑的民族;一个颠沛流离、很长时间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一个为人类贡献了无以计数杰出人才的民族;一个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洛克菲勒、毕加索、海涅……为什么犹太人中产生了这么多杰出人物呢?专家们一致认为:犹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犹太人获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重视教育,是犹太民族最为突出的优良传统。犹太人的教育不但使犹太人精明富有,而且还使犹太民族中每一个流落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能如鱼得水般地开创他们的事业。犹太人相信,良好的儿童教育是世界的希望所在,因此他们极为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我们通过解读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从中发掘这个伟大民族的内涵,从而获得启示。本书将犹太人的教子智慧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相结合,告诉你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教育法,让你的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聪明、健康地成长。

接纳孩子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在营造良好家庭气氛的同时,犹太人为了防止孩子从小受狭隘家庭智力气氛的影响,教育孩子在良好家庭智力气氛的影响下正常地学习,愉快地成长,又要不受家庭智力气氛的束缚,犹太人善于吸收来自外界一切有益的“养料”。

接纳孩子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犹太人明白:最初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就天才的前提,一个人的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犹太人的教育特点是全方位地教育孩子,如尊重智慧,突出独立教育;重视对孩子思维和才能的培养等。犹太人把智慧教育放在首位,以特有的方式努力发掘孩子的智慧潜能。对孩子进行智慧教育的同时,犹太人还不忘对孩子的性格、美德、创富、社交,以及抗击苦难与挫折等方面进行教育,全面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在犹太人那里认识到一个真理:要生存只能靠自己!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进行独立性格培养。在犹太法典上说:“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15岁,父子平等,就没有孩子了。”在五旬节内,年满13岁的人都要参加隆重的成丁仪式,表示自己是真正的犹太人了,开始承担宗教义务。本书通过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和精辟的阐释,在讲述犹太人生活习惯的同时,向你介绍犹太人的家教常识,全方位解读犹太人的家教制胜之道。

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 篇8

阅读下载,是人一生中的财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可以看出阅读下载的重要性。自三月静海二幼开展“爱上阅读下载、爱上经典”读书月活动以来,我们陪伴孩子阅读下载有一段时间了,我们惊讶地发现,孩子的阅读下载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不爱读书到拿起书来爱不释手,一粒“爱读书”的种子,已经播种在孩子的心里。

1、提高了孩子的自主意识

每周五,幼儿园定期让孩子们借阅图书,在众多图书中,挑选一本回家阅读下载,在挑选图书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自主意识,从小养成自主选择的能力,周五放学前,老师会叮嘱孩子们“要爱护图书,周一按时归还”,孩子回家后,在阅读下载图书的时候,都会特别小心,不读的时候,会将书放到指定位置,每次周一上学前,都会提醒我归还图书。

2、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下载空间

在家中,给孩子布置一个学习园地,让孩子可以在该片区域,自由选择图书进行阅读下载,在阅读下载过程中,我会问孩子“这一段文字你认识哪个字?”“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哪个词语你不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问题,或者和孩子将故事中喜欢的人物或景色画出来,搭配绘本阅读下载机器人、点读笔等,通过互动的方式,增加孩子的读书乐趣。

3、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下载的时光

阅读下载,可以让家长与孩子讨论故事情节、故事人物、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增加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话题,让我们在每天工作之余,拥有一个好的心情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下载带来的快乐,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一些词语,一些道理,点滴融入到生活当中。

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 篇9

冬季森林里下起了大雪。兔妈妈要出门去采蘑菇,小兔也想去。兔妈妈说:“外面太冷了!”。小兔说:“我一个人在家多孤单啊!”兔妈妈想了想,说:“咱们出去堆一个雪人吧,这样你就不孤单了”。小兔高兴极了。这样小兔和妈妈就一起堆了一个雪人。堆好雪人以后,兔妈妈说:“可惜她少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小兔看了看说:“我知道啦,她少了一双眼睛”。兔妈妈问:“那该怎么办呢?”。小兔说:“我拿龙眼壳当眼睛吧!对,还要找一个鼻子!”。小兔又回家拿了一个萝卜给雪人当鼻子。可是好像雪人不喜欢这个鼻子。

兔妈妈要去采蘑菇了,小兔对妈妈说:“妈妈记得要给雪人找一个漂亮的鼻子!”。兔妈妈说:“我知道了,你玩一会就回家烤火去,别生病了”。

小兔子和雪人一起在森林里转来转去,玩的可开心了。玩了一会儿,她玩累了,觉得有点冷,就回家烤火去了。在温暖的家里,玩累的小兔慢慢睡着了。没想到,炉火越烧越大,点着了旁边的木柴,结果小兔家就着火了。雪人看到屋子着火了,飞快的跑进屋里去救小兔子,当它艰难的把小兔子抱出着火的房子时,它自己却被火烤的融化了。

兔妈妈回到家,看到房子着火了,急忙到处找小兔子。小兔子喊:“妈妈,妈妈,是雪孩子救了我,可是它不见了”。妈妈说:“你看,这么洁净的水就是雪孩子变的,其实,她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只是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小编推荐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1000字汇编


书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读作品,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知识。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写作品读后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吗?下面是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1】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2】

就像作者所说,这本书是写给普通人的,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拖延,或因为那件事的结果会让自己痛苦而不去做,或因为追求完美而拖延,或因为不感兴趣而拖延、、、拖延就是一种心理,当你得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行为自然改变,拖延就会缓解,不那么影响自己的生活,比如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通过不断的鼓励自己的努力和过程,而非只看重结果,这样便能鼓励自己继续做下去

分享文中一些实用改变拖延的小技能: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不是:“我要停止拖延。”

而是:“我要在九月一日之前打扫和整理我的车库。”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而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

不是:“我绝不再拖延!”

而是:“我会每天花一个小时时间学习数学。”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

不是:“我打算要写那份报告。”

而是:“今晚我将花半个小时设计表格。明天我将花另外半个小时把数据填进去,再接下来一天,我将根据那些数据花一个小时将报告写出来。”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

不是:“明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件事。”

而是:“我最好看一下我的日程表,看看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上次那件事所花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期。”

5.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是:“我一坐下来就要把事情做完。”

而是:“我可以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什么?”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不是:“我只有15分钟时间了,何必费力去做呢?”

而是:“在接下来的15分钟时间内,这件事的哪个部分我可以上手去做呢?”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第一个(或者第二、第三个)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不是:“教授不在办公室,所以我没办法写论文了。我想去看场电影。”

而是:“虽然教授不在,但是我可以在他回来之前先列出论文提纲。”

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情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记住:没有人可以什么事情都做——你也是。

不是:“我是唯一一个可以做好这件事的人。”

而是:“我会给这件事找个合适的人来做,这样我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3】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4】

拖延,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习惯,也许您拖延是为了逃避某件事情,也许您拖延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压力。从我们的幼儿时期一直延续到老年时期,也许死亡才是拖延的终点。既然不能摆脱拖延心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的根源,了解它的影响,最终找到克服拖延心理的方法。

我分析我工作上拖延的原因可能是一种畏惧的心理,就拿仓库这方面的工作来说,因为没有实际经验,不自觉的就对这块工作产生了拖延的心理,有点畏惧,不知从何下手。要想克服这种心理,就要从根源下手不能畏难,要把整件事情分成各个小模块来逐步攻克,制定详细、切实可能的工作计划。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先在网上学习些理论知识;再去泰州进行实践学习和操作,理论结合实际强化技能,回来针对我们远景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对症下药,逐步完成仓库的管理工作。

正是读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拖延的成因。改掉拖延的坏习惯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我准备好启程了,您呢?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5】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都是拖延惹的祸读后感【篇6】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00字汇总11篇


俗话说“知书达理”,我们要学会从阅读中收获人生的道理,随着自己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体会到更多心情感悟,我们在写读后感时,一定不要说空话,要斟酌自己的词句。那么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贴合原文呢?下面的内容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

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愿望进学校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收获),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火花一旦熄灭,任你教师如何灌输、如何刺激他,都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我建议,我敬爱的老师们,你们不要再做任何扼杀孩子自尊心的事情了。给孩子以劳动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习取得成绩是孩子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时学生才能出现学习兴趣。一个从来不知道学习欢乐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人。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取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

分数是教师衡量孩子学习取得成绩的尺度,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把分数当成控制孩子的手段,成为用来驱赶孩子的鞭子,因此分数成了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破坏了教育的基础本身。

现在老师们十分热衷于家长的签名,什么都要家长签名,我猜想老师的想法可能是——你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你家长不过问,如果过问了但很粗心,很随便地给孩子的作业签名,那也是家长不负责任,孩子学不好,与我学校和老师没有关系了,是你家长的事!这显然是在推脱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旧学校师生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怀疑的残余。试想,如果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都互相怀疑而毫无信任,那还谈什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还谈什么教育效果呢?痛苦的是现在我每天都还得签这些字,哪怕少一次也不行。

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常常在教室里进行教育,教孩子们说那些他们所不理解的的词语。祖国是什么?祖国在哪里?人民是谁?人民在哪里?我如何爱他们?从哪里爱起?哪些行动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表现?孩子们都茫然无知。乖巧的孩子会投家长和老师所好,说得比谁都好,学校评价教育效果也往往以谁说得好来评判,结果学生个个会豪言壮语,个个理想都很崇高。但这些教育内容在学生心里只是空洞而响亮的词藻,并因为他们的一再重复而变得失色和平淡无奇,原来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因此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心中没有确立起对亲近的和敬爱的人的依恋之情,口头上表示对人们的爱,这不是真正的爱。”一个连亲人都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让他去爱祖国爱人民,有可能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这要看在童年时代周围环境给孩子展现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欣赏和神往,是什么使他愤懑并使他哭泣”。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劳动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做事的意愿,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劳动人民对待劳动的态度,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就唤不起对祖国的感情。”我们北大高材生刘海洋泼了熊,留美留学生朱海洋杀了人,我们武大博士生杨士高跳了楼,难道不是最好的反例吗?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2】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部书将这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时绝不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他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他带领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用各种方式学习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如用“环球旅行”让学生认识国家和社会,用在校园和灌木丛创建“美丽角”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和花草,用“童话室”世界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和优美故事的学习,他的全部施教活动丰富多彩,伸向自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在这本书中阐述得淋漓尽致。也有人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那次去外面听课学习,回来了不禁感叹,那些孩子文学素养高,知识面广,课堂中总是精彩不断,而自己班的孩子,相同类型的题目,反复讲却怎么教也教不会。弄得自己快没耐心了,心里很烦躁,很想对他们发火。我去和一位老师倾诉时,这位老师和跟我分享了一句话“我们现在都认为,教了学生就应该会,会是正常的,不会是不正常的。而我们有时连一句表扬的话都没有;要批评,甚至要惩罚。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因为他们还在学。”忆起这堂课,当我抛出第一个问题时,他们答不上来,我有些不高兴了第二个我面露难色,开始批评了。学生配合不默契,自然互动开展不下来了。我想应该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爱学生,就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教低年级的孩子时,他们在文字的表情达意上有它的局限性。语文课上可以在理解词语和课文时用上音乐、动作、甚至绘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变得聪明,而且让学生时时体味来自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学生毕业不久的那个下午。我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心里有感动也有失落、孩子们毕业了他们回来看我,并表示以后会想念我的,心中泛起一圈又一圈感动的涟漪。可是,平时我关注很多的侯浪、钟楚栋、却没来,回忆这些年来点点滴滴,在他们身上我倾注了太多,一次一次找他们谈话,一次一次给他们鼓励,一次一次单独辅导,一次一次与他们的朋友式的交流,而如今,他们……

有时我会想想是不是我的要求太严格了?我们的语言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是啊,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像这种“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你给学生一缕春风,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句话,却让他感受到六月寒。

真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鼓励,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是沁人心脾的玫瑰,是滋养万物的阳光雨露,作为一名教师,把爱心留给学生,不断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迈进!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3】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4】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平凡的教学生涯中提炼出自己对于教育的研究,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说,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要爱世界上所有的孩子,这种赤诚的教师之心,令人感动。

著名教育家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的确,没有爱,我们的生活便像一潭死水,经不起半点涟漪;没有爱,我们的人生就如同荒芜的原野,裸露着冷寂的孤苦;没有爱,我们的世界就好比空洞乏味的魂魄,飘飘荡荡无所归依。作为一名教育者,工作着,生活着,教育着,奉献着,美丽着,更应该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影响学生,从而教会学生爱自己,爱生活,爱人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成为一个自足的、完善的、幸福的人!

爱生就是要尊重学生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在各自的天地里成长、绚烂、成熟,有谁能说他们都不成功呢?每一个学生都可爱,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所以,你一定要蹲下身,才能欣赏他们的摇曳生长。我们需要用尊重的目光去审视他们,用欣赏的态度去鼓励他们,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

爱生就是要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信任,是师生沟通交流中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信任,是心与心的交流;信任,是心与心的对话;信任,是心与心的慰藉。敞开心扉,尊重学生,予以他们对等生命的平等感,赋予他们泰然处之的从容感,给予他们快慰心灵的信任感,尤其重要!

爱生就是要理解学生

理解,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精神力量。理解意味着,两个或者多个生命个体精神的高度契合和依赖。理解,是漫漫长夜里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学生前行的方向;理解是干涸丘壑中淙淙流淌的清泉,滋润了学生贫瘠的心田;理解是皑皑冬日里凌寒怒放的红梅,鼓舞了学生坚持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人生是花,而爱就是花中的蜜,人生是叶,而爱就是叶的绿,人生是水,而爱就是水的清冽与甘醇。最好的教育,便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教师内心高贵人格的体现,是触及每一个平凡人灵魂的情感,那就是爱的教育!愿我们都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用这样的赤子之心,触目为爱,用大爱之心善待我们的每一位可爱的学生,善待每一个跳动的生命!

李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5】

近日,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整本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教育工作以及对孩子的爱。近日,流行着一句话:“教育者要想着两件事,一是如果我是孩子,二是如果这是我的孩子。”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对待孩子要耐心、细心,讲究方式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小大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甚至比我们更强,作为教育者,更要运用专业知识,走进孩子的内心,保护他们的心灵,学生在感受到爱的时候自然会打开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学习。”是啊,我的学生都还是个孩子,他们的天性是玩,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每一个孩子都是单纯的,只要我们付出了爱,让学生感受到了爱,他们就会信任我们。还记得刚进班的时候,学生们是严肃的,后来,他们逐渐开始和我开玩笑,讲小秘密,说心里话,这都显示着我们成为了朋友。可能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尤其是语文学科,我认为需要学生有开放性的思维,敢想敢说,严肃的课堂似乎不利于这一点,我将不断摸索,朝着理想的师生状态努力。

一直都在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他们适合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和自尊心强的孩子聊天时,就要不断地引导他合理运用自尊心;和内向的孩子聊天时,要温柔一点等等。只要用心,只要足够爱孩子,总能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爱中长大,他们的心中也将充满爱。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6】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王海婴)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7】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作文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8】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作文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9】

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战后残缺不全的“病态”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远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们要差得多,但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他说:“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同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劝告我们的老师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低年级教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0】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1】

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作文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小学五年级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汇编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小学五年级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作者写的作品能带给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读后感需要有丰富的体验。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分析作品的内容呢?栏目小编特别编辑了“小学五年级爱的教育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小学五年级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1

在世界上有多少本好书?又有多少个让人感动的真实故事?有谁不明白,书是人类伟大心灵之宝贵血脉?又有谁不明白书让人们懂得了情感。你们也许还没有看过一本感人的好书——《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看到这个书名,很自然的让人想起了这本书和人世间的爱有关。是“母亲深深的爱”?是“父亲望子成龙的爱”?还是……此刻,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感受这本书,学习怎样做人,让我们用心灵去体会这深深的爱。

这本书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创作的,他用他感人的语言使这本书创入了世界文学名著收藏精品。购买了《爱的教育》,而不看其中《汤姆叔叔的小屋》,那太可惜了。因为它把汤姆叔叔描述的极其感人,使我不断的想:“为什么那里的黑人不能够有和白人一样的公平待遇?反而还要任劳任怨地做白人的奴仆,狠心的白人还时不时用鞭子抽打黑人?”

小学五年级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2

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12岁名叫朱里奥的少年,父亲在铁路工作,家里并不宽裕,但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很高。有一天,父亲又找了一个工作是抄写员,朱里奥想为父亲分担一些事,所以晚上偷偷摸摸地帮爸爸写,由于每天睡的很晚,渐渐的他的学习下降了。父亲并不知情,狠狠地责怪他,但他还是坚持帮帮爸爸抄。知道有一天父亲发现了,父亲向朱里奥道歉,并在父亲的守护下,他好好的睡了一觉。

这个故事中,朱里奥是一个为父母担忧的孩子,知道为家分担。尽管父亲一开始误解了他,但他一直坚持默默地为家,帮助父亲,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通过这个故事,我也懂得了,一个好孩子不但要学习好,还要为父母、家庭分忧,要做到这样真不容易啊!我们要作朱里奥那样的好孩子。

让我们争取做一个好孩子吧,懂事,孝顺,为父母分忧,像朱里奥一样!

小学五年级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3

《爱的教育》这本书以“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生动地记述了一个学年之中发生的各种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这本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十卷,每卷包含十来个故事和一个“每月故事”,一个“爱”字贯穿期间,将爱同学、爱朋友、爱老师、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劳动、爱一切正义之情,凝聚成一股爱的泉流,润泽我们纯洁的心田,浇灌人类未来的期冀。

在这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有两个故事,分别是“不幸的事情”和“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

“不幸的事情”发生在10月21日。讲的是一个名叫罗贝蒂的三年级学生,当他上学路过大街时,看到一个小孩,摔倒在马路中央,在他后面几步远的地方,一辆公共马车正在飞驰而来。他奋不顾身地跑过去,将那小孩拽出了险境,但是他还没来得及撤回自己的脚,公共马车从他的脚上轧了过去,把他的脚轧断了。我读这个故事时,被罗贝蒂见义勇为的精神彻底感动了。如果换作是我,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胆量去救那个小孩,因为公共马车可能会把两个人都撞倒。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而罗贝蒂才是三年级的学生,他这么小就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一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小学五年级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4

爱的教育300字读书心得五年级小学生1

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12岁名叫朱里奥的少年,父亲在铁路工作,家里并不宽裕,但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很高。有一天,父亲又找了一个工作是抄写员,朱里奥想为父亲分担一些事,所以晚上偷偷摸摸地帮爸爸写,由于每天睡的很晚,渐渐的他的学习下降了。父亲并不知情,狠狠地责怪他,但他还是坚持帮帮爸爸抄。知道有一天父亲发现了,父亲向朱里奥道歉,并在父亲的守护下,他好好的睡了一觉。

这个故事中,朱里奥是一个为父母担忧的孩子,知道为家分担。尽管父亲一开始误解了他,但他一直坚持默默地为家,帮助父亲,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通过这个故事,我也懂得了,一个好孩子不但要学习好,还要为父母、家庭分忧,要做到这样真不容易啊!我们要作朱里奥那样的好孩子。

让我们争取做一个好孩子吧,懂事,孝顺,为父母分忧,像朱里奥一样!

爱的教育300字读书心得五年级小学生2

在五年级的寒假我读了一本叫《爱的教育》的书。这本书是一个意大利三年级小学生安利柯身边的100多个感人故事。每一篇都流露出了真情实感让我受益匪浅。

当我读到了“一颗高尚的心”时我的心灵深深的感触了,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左手有残疾的科罗西收到了几个孩子的欺负。他们不仅不同情科罗西,反而用各种手段来侮辱科罗西,我相信在的社会中不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吗?有些人看不起农村来的打工者,非但不给予帮助,反而去嘲笑他们,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们对待别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偏见。我们应该向卡伦学习他勇于为胆小的卡罗西承认错误的精神。

《爱的教育》这本书每一个都是爱的哲理,他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书中所叙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每一条都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但让这里的每一条实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没有多少。

爱的教育300字读书心得五年级小学生3

在世界上有多少本好书?又有多少个让人感动的真实故事?有谁不明白,书是人类伟大心灵之宝贵血脉?又有谁不明白书让人们懂得了情感。你们也许还没有看过一本感人的好书——《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看到这个书名,很自然的让人想起了这本书和人世间的爱有关。是“母亲深深的爱”?是“父亲望子成龙的爱”?还是……此刻,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感受这本书,学习怎样做人,让我们用心灵去体会这深深的爱。

这本书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创作的,他用他感人的语言使这本书创入了世界文学名著收藏精品。购买了《爱的教育》,而不看其中《汤姆叔叔的小屋》,那太可惜了。因为它把汤姆叔叔描述的极其感人,使我不断的想:“为什么那里的黑人不能够有和白人一样的公平待遇?反而还要任劳任怨地做白人的奴仆,狠心的白人还时不时用鞭子抽打黑人?”

爱的教育300字读书心得五年级小学生4

这是第一本让我觉得奇怪的书。

当我第一次看见《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名字是,脑海里立刻产生了疑问:爱是可以教育的吗?爱本应该是一种条件反射,它是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让我们慢慢懂得,可这并不算是教育呀……玉石我带着疑问,轻轻地翻开第一页……

不知不觉,这本厚厚的书被我看完了。里面的每一个文字似乎都把我征服了,令我产生一种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整本书一口气吞进肚子里。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逼迫着我去领悟,领悟的每一刻拥有足够的时间让我感动。

因为爱,是最令人感动的!

每一篇日记,都记录着安利柯都社会的赶出,他的身边总是被各种各样的爱而影响,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兄弟姐妹的爱,朋友,老师,甚至是一些不认识的陌生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爱。还记得里面有不少是安利柯的父母血的日记吗?小小年纪的安利柯,竟然愿意与他的父母共用一个日记本,而且还真实地把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卸载上面。世上的家庭,能有多少个会像这一家人一样的和谐?

爱的教育300字读书心得五年级小学生5

《爱的教育》这本书以“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生动地记述了一个学年之中发生的各种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这本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十卷,每卷包含十来个故事和一个“每月故事”,一个“爱”字贯穿期间,将爱同学、爱朋友、爱老师、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劳动、爱一切正义之情,凝聚成一股爱的泉流,润泽我们纯洁的心田,浇灌人类未来的期冀。

在这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有两个故事,分别是“不幸的事情”和“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

“不幸的事情”发生在10月21日。讲的是一个名叫罗贝蒂的三年级学生,当他上学路过大街时,看到一个小孩,摔倒在马路中央,在他后面几步远的地方,一辆公共马车正在飞驰而来。他奋不顾身地跑过去,将那小孩拽出了险境,但是他还没来得及撤回自己的脚,公共马车从他的脚上轧了过去,把他的脚轧断了。我读这个故事时,被罗贝蒂见义勇为的精神彻底感动了。如果换作是我,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胆量去救那个小孩,因为公共马车可能会把两个人都撞倒。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而罗贝蒂才是三年级的学生,他这么小就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一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爱的教育300字读书心得五年级小学生6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爱的教育》了。它讲的是:有一个小男孩,他叫安利柯,在他的身边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他把它们都用日记记录了下来。

其中,我最喜欢安利柯的老师讲的每月故事:《爸爸的看护者》这篇文章,它讲了农村少年西西洛听说爸爸病了,一大早起来冒着雨,从农村赶到城市的医院里,看望他生病的爸爸。他看到自己的“爸爸”病得重极了,禁不住哭了起来。他无微不至的照料着“爸爸”,或是给他整理被子呀,或是给他赶苍蝇呀,或是用手摸摸他的头呀,或是给他喂汤药呀等等。直到有一天,西西洛正真的爸爸来了,他才发现认错了人,原来那个病人不是西西洛的爸爸,但是西西洛还是守护在那个病人身边,后来,因为他病的太重了,最终还是死了,西西洛才依依不舍地走了。

我非常佩服他,他听说爸爸病了,急着想找到爸爸认错了人都不知道。他还关心他人,后来他明明知道病人不是爸爸了,还热情的服侍着他,直到他死了才离开他。我想:一定要学习西西洛关心父母的品质,我爸爸工作也十分辛苦,他常常是我睡着了才回来,我早上起来后他就去上班了。于是,晚上睡觉前,我给爸爸热了一杯牛奶,下面有一张纸条,写着:“爸爸辛苦了!”

第二天,爸爸表扬了我,因为纸条上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它代表了我对爸爸的心意,我高兴极了!

爱的教育300字读书心得五年级小学生7

假期里,我积极响应学校发起的“书香寒假”活动,认真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知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浅。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书中有这样一节:二年级的学生罗贝蒂为了保护同学不被马车撞到,自己来不及躲开而被马车压碎了脚骨,之后只能靠拐杖走路,他这种为保护别人而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这让我想到报纸上的一则报道: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倒在人行道上,20分钟里竟然没有一个路人上前搀扶,等到急救车赶到时,老人已经去世。同样是值得帮助的人,但却遇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这些行人的冷漠与罗贝蒂相比真是差之千里。

读过《爱的教育》,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义,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同学之间无法摧毁的友谊,什么是师生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什么是父母家人永无止境的爱!我相信,如果具有了这些品质,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就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心去关心和帮助他人,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幸福和谐!

白说读后感1000字汇总


面对书籍,我们要做的是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我想您读了作品之后,受书中的内容启发会引起思考与联想。写读后感时,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下面的“白说读后感”是栏目小编收集整理供你借鉴的内容,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白说读后感 篇1

几天前读完这本书,今天随便写点吧,娃在怀里睡了,一手抱娃一手拿手机打字,还得时刻准备他醒来不乐意,立马放下手机站起来哄,养娃的过程不容易,但总是充满幸福感。白岩松的上一本书《幸福了吗》大概在20xx年看过,是一个冬天的傍晚,在北京的路边摊看到那本书,书名吸引了我,刚刚大学毕业怀着梦想在异地,有激情,有斗志,又有彷徨与苦闷,心无法安静下来,书具体的内容都已忘记,只记得当时感慨多多。时隔七年,人事境迁,前天是母亲节,我一遍遍听着Carey的《ByeBye》这首歌,把无尽的思念传到无尽的远方,愿她在另一个世界安好。回到熟悉的小城结婚生子,内心无波澜,人生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要心平静气努力地把它过好。就像《白说》书中所说“接受平淡,就是接受生活的真相”。

跟生活握手言和,少些抱怨,如书中所说“此时此刻中国人最大的特质是抱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如果能够换位思考,礼成相待,也许就会少些抱怨,当我们真的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和事,会发现世界好像变得美好多了,“比世界更大的世界在人的内心”。

书中还写到不用急,慢慢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似乎也变得越来急躁,排队加塞,加速超车,急匆匆从一个目的地奔向另一个目的地,却无心欣赏路边的美景,春天的脚步已走远,才发现美景已错过。

白说读后感 篇2

白岩松自己说《白说》不是演讲稿,更像是他的自传。全书的确是由许多篇演讲稿组成[偷笑],大到国家政治、新闻媒体、中国梦,下到个人的发展、老子的《道德经》、古典音乐……16年底,他来我们学校演讲,学校里水泄不通,可惜我那天下午有课,也没有像看完书之后这样了解他,所以没有到现场听,现在有点遗憾~在那次演讲中他也提到道德经、说年轻人应该多跟老人交谈等等……他的话还是让人受益匪浅,正如以下书摘:

白说读后感 篇3

我是个比较懒的人,平时懒得思考,懒得动笔,懒得表达。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尽管可能词不达意,可能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应了白岩松的那句说了可能也白说,不说,白不说。

说实话,很少有这样一本书能够让我读得如痴如醉,让我能够感受到如死水的内心有了波澜。“会讲故事者,得天下。”他就是在述说关于自己的故事,自己所见的人或事,还有自己对于它们的思考,有着它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快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磨着石头过河,但是最后一张却忘了过河,就好比他所说的,刚开始大家因为追求幸福努力挣钱,拼命工作,但是到了最后,连花钱的时间都没有了,何谈幸福?我们在快速的追逐之中,遗失了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大部分的人,当然,包括自己在内,已经丧失了最思考的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我们选择的大多是接受,可能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妥协,不接受我们能够怎么样,改变得了吗?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那么渺小,慢慢地,就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有的问题想也想不明白,想明白了又有什么用?所以大概是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日子,有什么意思呢?等到垂暮之年的时候,发现自己稀里糊涂地过完了一生,我到底是因为什么生活着,因为什么而在坚持着,我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所适应的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你有认真地去了解过它们之间的联系吗?思考和表达一样,看似无用,但是却大有用,没有这两点,我们还能义正言辞地对别人说我们是拥有着“人性”的人吗?

其次,里面还有一句好印象非常深刻。中国人在其它国家建立很多孔子学校,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首先,我们自己有真正地去了解过我们自己的文化吗?说实话,我就没有,从小到大,我很怕学习文言文,那时候会去纠结,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语言不就是相互之间可以沟通就好了吗?那种刻板,复杂的文字为什么要去了解?现在回头想想自己是多么无知,如此美妙、充满深度的文字,你却没有了解的兴趣。白岩松采访时问过认为现在北京的建筑怎么样,回答是北京的建筑非常好,拆起来特别容易。在什么都追求快的过程中,我们把好的值得保留值得发扬的东西也一并抛弃了。言归正传,我们对于以前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有认真地研究吸收过吗?譬如道德经中的文字,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其实里面却大有文章,但是我之前对这类的没有任何了解的兴趣,看了白岩松的解读,才知道短短的几个字,对我的人生都大有帮助。现在存在的很多问题,可能都是因为忽视了很多本该作为信仰的东西,例如“品德、人性…”我们到底应该要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需要的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努力,文中也提到了,中国游客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但是在印象却都不怎么样,假如在国外你发现身边有人大声喧哗的话,那么可能十有八九是中国人,还记得有一次,排队进安检的时候,当时的排队,没有任何人组织纪律,是由几根塑料袋类的栅栏隔开的,前面的人都是顺序耐心地等着,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名中国越过栅栏插队到前面那种胜利者的笑容,还转身回头向自己的同伴炫耀自己的成果,但是他并不知道同时投来还有外国人嘲讽的眼神。要让每个人不管任何时刻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把握好应有的度很难,我自己也是,可能也只是现在刚吸收完觉得内心澎湃,过段时间大概也就无影无踪了,但是好歹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慢慢改变,交给时间吧。

最后呢,对于“国家、祖国、中国……”这样词汇的概念其实在这之前,我不是很在意也不是很了解。有的东西说得多了,太泛指了,太强势灌输给你,你反而越排斥,越不想去了解。民主,其实活了二十多年,我也没有体会到民主到底是怎样的意思。白岩松说中国发展的这条道路上,有的人在往后推,有的在两侧推,还有大部分的人其实是坐在车顶上,与已无关。很不幸,我就是坐在车顶上的一份子,而且是看了之后才发觉,原来自己一直是坐在车顶上的,这可能就是阅读的好处,总能让你发现你不知道的一面,总是能让你茫然的时候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所以,对于身处的祖国,以后我应该多点关注度。

稀稀拉拉,乱七八糟,说着说着,也说了一大堆。这本书,确实不错,它带给我们的不是句号,而且问号。在生活中,值得我们反思与改进的地方有很多,慢慢进步吧,进一步退半步,必然趋势。

世上本没有路,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这个习惯沉默的时代中不妨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你在表达,说明你就在思考。

白说读后感 篇4

白说,说一个更好的未来。看看听听,听听停停,总算看完了,就在刚才,花了三十分钟又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形成以下读书笔记,不敢称点评,只能是笔记。

文中不止一次引用柏拉图说的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要说,这本书,这些个故事,老白讲得好、讲得客观、讲得有深度,让我能清醒的认识现在的小人性和大国情,更有利于把握未来。

本书由多篇演讲汇集而成,对象有国内大学生、媒体人,国外大学,发改委等。主题很多,凭印象做个笔记归纳:

劝勉年轻人,不挣扎不绝望不叫青春,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受得了挫折,面对起失败。其实青年时代的失败不过是人生历程中的沧海一粟,回头看看,不算什么,失败催生变局,变则通。失败意味着更好的开始。

探讨幸福是什么,幸福不仅和国家有关,和环境、制度有关,更和自己的心态有关。

做点无用的事,不要太功利。无用之处有大用。无用是最昂贵的,闲下来,思考自己。所以未来中国的创造力,一定是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发呆、开始思想、开始与众不同、开始另辟蹊径、开始被鼓励并乐于做无用的事情。

感触和表达之间还有追寻,要注重过程,多思。

多读书,不同阶段读不同的书。读高于自己的书成长更快。作者也说出了自己的读书历程,举出了四个时期的代表读物。(1)人生最初十年的新华字典,让他发现另一个世界的美好。(2)第二个十年《朦胧诗选》,发现语言美,理发了想写的欲望。(3)第三个十年《曾国藩》,读别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人生。(4)第四个十年《道德经》,让他豁然开朗,内心更加平静。这些不能再同意,特别是道德经,值得反复读,确实能帮你打开世界,带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它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度过一段时光,让你品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它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

古典音乐鉴赏,古典音乐其实不古典,它演绎的依然是当下。第一是那种现代生活所不具备的田园般的纯净;第二是人性,最本质的人性。反映的还是拯救和希望。希望我们都能产生共鸣,不是听懂。

作者专门辟出一讲来讲《道德经》。这张没细看,老白是为它平了反,赞成!因为我也强烈推荐老子的五千余文,真是包罗万象。81章每章都让人深思,读完会让人厚重,沉静,通达: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江海居下,为百谷王;生性柔弱,死性坚强等等。

讲一个新闻人,媒体人应具有的素质。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传播有一个重要规律: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细节是一切文化产品的立命之本。

谈文化,有学历没文化的太多了。我总结一句就是“德”字当头,无德,学历就是草纸。

老白对新媒体的注解很到位:新媒体之“新”,可不是体现在互联网的形式本身,而是互联网背后的机制:进人、奖励、速度、自发工作、没有上下班的概念等。关键是激励机制,对人的活力与能力的调动,并自觉按规律办事。

教育,人性,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激活了你的哪一面。

医疗,医患关系。如果医生的科研成果和高收入水平可以得到制度上的认可和保障,您认为他愿意做这件事吗?没人愿意,他是被逼的。可能相当多的一流人才,不愿再进入这个行业当中。将来,难道我们不得不接受二三流的人才,来为我们保障健康吗?历史的演进中,人性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环境。如果环境激活了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每个人都形成自我约束,展现出更多的道德感,集合在一起就是正能量。

中肯客观的谈了中国现状,弊端,客观的评价政策。他把国家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四个年份、四个数字,或者说四个跨度去定,即百年中国、六十年中国、十年中国和20xx年的中国。说到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和影响,以及要塑造什么样的形象于国际。

正如他后记中说的一样,本书题目千差万别,不过是在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现实也许还有很多的无奈与失望,能支撑我们前行的依然是明天。

他谦称:我和同行只是偶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大多数时间,都是想办法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坏。

白岩松是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人,制于身份又不止于良知,在他不被所谓的“法办”情况下,分享更多的现实和方法,这关乎胸怀和坦荡,我等该鼓掌喝彩。

愿我们都有个好的未来吧!

白说读后感 篇5

白岩松的《白说》看完有一段时间了,因为单位主要领导推荐过这本书不止3次,微读圈里前段时间大家分享书摘、写想法的也很多,所以挤牙膏似的挤时间,忙里偷闲,总算是看完了,也颇有些感触,但是书评却拖了好久。

白岩松是一个有良知的新闻人,一直这么认为,我也觉得他不会从中央电视台离开,若是他离开,恐怕会后无来者。他的文章里很少有动情,都是客观理性的分析,这与柴静的《看见》不一样。能够在每一个事件中,抓住重点,不偏不倚,不以偏概全,让受众认可,很难得。也许大家会觉得,他是官方的喉舌,说一些问题总是正面的,会把一些痛点不戳穿,但是在我看来,这未尝不可,若是口无遮拦,真得不可控制了!

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写古典音乐那篇文章,本来想要跳过去不读的,因为这是自己从未触碰过的领域,习惯了流行音乐,但是看完之后,打算找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巴赫的音乐来听,此刻写书评就在听着莫扎特的《小夜曲》,今后闲暇时多听听古典音乐,或许真的会有所收获。《道德经》那章看完,满心期待着要好好的找来读一读,里面的大道理在现在用都不过时,而且会很先进,温故而知新,不用总想着创新,老祖宗留下来的用好了,就很难得。

想要改变未来,先从做好眼前的事情开始。如果总在为未来忧虑,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整个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吗?要知道,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10%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这两段话都是提醒人们,不要光有远大理想,不要对未来过于恐惧,把握好当下,未来一定会美好。这是《白说》里面的,值得自己好好思考,也值得自己铭记。

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我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本书提到感兴趣的书:房龙《宽容》、《朦胧诗选》、唐浩明《曾国藩》、《道德经》。本书提到到古典音乐:巴赫的《平均律》、肖邦的《夜曲》,以及他的大提琴协奏曲,都是最美的旋律。另外还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即兴曲》,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重奏,尤其是《如歌的行板》。

“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白说读后感 篇6

前两天读了一本书,白岩松的《白说》。印象很深刻,感觉说的很符合现在的社会,也很符合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里面的话很朴实,就像对话一样,在彼此的对话中讲述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似乎就是当代社会的真实写照,道出了社会的现状,人心的冷暖。

里面使我印象深刻的一篇就是对于幸福的看法。我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虽说有一些调侃的意味,但是好像也确实是这样的。社会上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调查,而调查显示,现在的人虽然生活条件变好了,但是幸福感却没有以前高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我只能说一些自己有的想法,或许很多人的想法也和我一样。

社会的发展使社会的贫富差距变大,而这就导致仇富心理的诞生。穷人羡慕富人的生活,但是有可能一辈子的奋斗都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于是便会自惭形秽,导致了心理的变化,失去了奋斗的欲望,便在堕落的深渊中羡慕富人的生活。现实的差距使穷人看不到希望,于是便失去了奋斗路上的快乐与幸福。而富人呢?或许很多人看到了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充盈的生活,但是往往美好的外表下都隐藏着一颗时刻提着的心。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害怕失去眼前的一切,于是时时刻刻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氛围里,试想这样的生活幸福吗?

在年轻人看来,幸福很复杂,经济,地位,权力,或许这些都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幸福。而在老人的眼中,幸福很简单,看着后辈幸福快乐的成长,然后享受生活的美好,一家团聚的幸福。而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切,过年的相聚有几人愿意陪着老人侃大山呢?也许陪他们说说话他们就会满足,但是有的人饭桌上都是抱着个手机,似乎手机就是自己的亲人,老人会幸福吗?

手机进入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危险,手机腐蚀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手机闹成的笑话比比皆是。虽然很方便,但是也没必要时时刻刻握在手里吧。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困在网络的陷阱里无法自拔。沉迷于虚拟的快感中,失去了欣赏阳光绿草的心。只知道手机里能带给自己需要的快乐,但是这个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

一本好书,或许不是销量最好的,但是却是最贴切社会的,从书中便可看出社会的人生百态,从中得出人生的道理。读完这本书,真的很有感觉,这种感觉说不出,道不明,却是确确实实可以感受到的。它仿佛一个看透世间繁华,超脱世外的高人,带来的道理,或许现在感受不到,但是我认为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用的到的不在少数。

这便是我看这本书的拙见,也许有人不认同我的观点,但是这确实是我真的感受到的。白岩松一直作为一个偶像存在于我的世界。而这本书更是让我感受的他的品格之高尚,我相信这本书带给我的道理会伴随我的一生,在我误入歧途的关键时候拉我一把,重新点亮我人生的灯塔。

赵亚斌

白说读后感 篇7

花了快两个周看完这本书,很奇妙的是,我喜欢上白老师是因为高中语文老师给我们看过当时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而恰巧整本书的最后一章也就是耶鲁大学的部分。在高中看完视频之后,全班同学都在讨论白岩松老师说的那些关于中国梦的话,明明中国梦很遥远,但是为什么他说完之后感觉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中国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看他的这些话,总给我一种原来国家颁布的那些规程啊,计划啊,都是国家在关注着我们每个公民需要的东西。我们需要理性,民主,民生,公平,那国家也在慢慢的改变来变得更好。我非常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前进一步,后退半步,前进一步再后退半步,但总归是前进着的。妈妈总说中国现在越来越没有以前好了。但我总觉得,中国她在变得越来越好,她先是让我们吃饱喝足,再让我们去思考,中国到底有没有变好,这就是她变好的证明。而且一代一代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有着不一样的但都是好的改变。

先是读完蔡崇达的《皮囊》,而后再读这本书,都给我一种以一个普通人的成长,见证着中国崛起的路。同样的新闻工作者,可能在这一点同样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更能让我们对中国有着自豪感和信心。

总归还是那句话,给未来说点儿好的。

要对未来有信心,无论是中国,还是自己。

白说读后感 篇8

书看完了,给了四颗星,给老白的。晚上看的时候,眼看着就要看完了,故意放慢了点速度,也试图回头想想,我学到了什么?看的过程中留下那么多只言片语的感想和触动,如果汇总起来呢?

可以说,我是喜欢这本书的。那么喜欢总是有理由的吧?在以前有段自以为是的阶段时,不太喜欢这种有点演讲,看着像要说教的书。现在却完全改变了看法。或许如老白在后记里所说的,虽然很多文章都是他在一些场合的演讲稿,可是它们更像是他真诚地与大家聊聊,说说。老白说,合上这本书,想想它在说些什么,其实是在描绘一个希望,对未来的希望。

知道老白是个政协委员的时候,其实我多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看这本书的,可看下去才知道,老白是有他自己的态度和信仰的。就像很多人离开央视,而他选择坚守一样,不是他看不到体制里存在的很多问题,也绝对不是他没吃过亏,更不是他一心想在体制里混个风光的位置。而是因为,他清楚的经历并感受着各种变化,且坚信一切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只要大家都如他一样做个历史车轮的推动者。

真如老白所希望的,从这本书里我确实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另一种坚守的智慧。不管是国家也好,还是个人也好,都必须要解放思想,要开放,开明,兼收并蓄,要自信,并付出真心,用真诚赢得真诚,赢得尊重。

读后感真正1000字汇总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真正”,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自己的心灵对话”,适合青年人阅读的作品,让我产生了很多新颖的想法。我们不妨将作品对我们的启发记录下来,写成读后感。

读后感真正 篇1

感谢尹老师布置的这个寒假作业,给了我读完这本书的动力,利用碎片时间看完《真正的陪伴》。作者——教育记者张贵勇通过阅读、运动、陪伴、榜样,游戏、情商、学习、大自然及学校教育这九个关键词阐述自己的亲身育儿经历。全书观点明确,质朴、坦诚、用心记录了大量父子间的趣事。书中哲哲是幸运的,童年有一位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判断、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用心陪伴与引导的爸爸全程呵护。反观自己,差距巨大,有幸读到这本书,抓住妮妮童年的尾巴,再挽回那么一丁点,今天我也从这九个关键词谈谈我育儿的现状及期望:

阅读是孩子一生的伙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我平常基本不看书,没有阅读习惯,妮妮的阅读多亏尹老师的要求和引导。我经常看到她阅读时能专心的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时而开怀大笑,有趣的段子还不忘念给爸妈听。以后妮妮阅读时我也尽量拿起书看看,做到不打扰,不看手机,不葛优躺,力争不负面影响她。

运动:我一直希望妮妮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户外活动都希望带上她,小姑娘对爬山兴趣很高,每次都是乐此不疲,但对一些枯燥的基础耐力训练,练上几次就不感兴趣,我也只能用她最喜欢的互动游戏激励她。去年走娃亲子徒步活动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她希望今年继续参加,我告诉她今年晋升中将组,竞争更激烈,好成绩都是平时的积累,得打好耐力基础,多做基础力量练习。寒假期间运动情绪很高,愿意同爸爸户外慢跑,上周日我加班,晚上8点打电话给我,“爸爸你什么时候到家?我晚上还没有运动呢!”。我认为健康是第一位,我愿意和你一起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用脚步去丈量一座城市,去攀爬一座高山。今年我们一起参加长沙马拉松亲子跑吧!

陪伴:童年需要陪伴,现在是黄金时期,陪伴需要高质量,不能心不在焉。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多聆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想法,做到真正的平等沟通。我平时尝试蹲下聆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呼唤及时回应。妮妮在需要抱抱时,我都会满足她,有时和她开玩笑,“8岁了还要抱,你要爸爸抱你到多少岁?"“20岁”。作为一个只陪玩的爸爸,觉得陪伴还行,只是因工作原因时间不多,以后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得更好!

榜样:言传身教一点都没错,妮妮学我那是一点都没漏,引用她妈妈的一句话“你崽身上的那些坏习惯全部都是你的”。记得有次和妮妮做父女角色互换游戏,当爸爸的她对我提出的要求、语气、方法都和我如出一辙,平时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深深刻在孩子的脑海里。让我深刻认识到育儿界金典的一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要成为那样的人”。以长者的姿态说教都毫无意义,孩子也不愿意听,即使表面服从,心里也不服气。生活中我们要求孩子诚实,家长却在撒谎;要求孩子守信,却时常失信于他们,不遵守对她的承诺;和孩子说阅读很重要,自己却在一旁刷抖音。试问他们能学会吗?我认为做好自己,即使你不说出来,孩子也能领悟到。

游戏是平时妮妮最喜欢和爸爸做的事情,我们有:炒花生、海盗船、青蛙跳跳、奥特曼打怪兽以及妮妮自导自演的即兴段子,每次都玩的不亦乐乎。我觉得现阶段孩子乐于和我玩是幸运的,不要觉得烦,再过几年估计是希望我们离她们远点,珍惜并享受当下吧!

情商高比智商高更容易获得成功,更能享受生活的乐趣,情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无可救药的乐观心态。心理学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积极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大可放心,您的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学习是人一生一直要做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高效率的学习。首先得让他们对学习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小朋友对感兴趣的事物过目不忘。不提倡家长实施高压或威逼利诱的学习措施,孩子一旦有抵触心理,产生厌学,往后会越走越艰难。多沟通,讲道理,在和谐的气氛中引导孩子开心的学习。

大自然是城市的孩子最缺的,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实在太少啦!但他们还是非常渴望探索大自然。妮妮爬山最喜欢走小路,热衷于去湘江边寻宝,在乡下喜欢去菜地里摘菜,观察母鸡下蛋,给小黄狗喂食……。在大自然中,孩子不仅能得到快乐,还得到了发展,大自然是孩子天然的教育场所,有时间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吧!

学校教育全程由老师和妮妮妈妈沟通并全程辅导。感谢妮妮妈妈和老师的辛勤付出!我水平受限,不敢误导她。在家妮妮喜欢当我的老师,纠正我发音,希望这种方式也能提升她。

妮妮评价我在阅读、运动、陪伴、游戏、大自然方面可以及格,谢谢她的褒奖!我觉得育儿方法千万种,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付出实际行动最重要。

读后感真正 篇2

今天,我读了《真正的贼》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只叫加文的鹅和一只叫德克的老鼠。

故事是这样的:加文是一只忠诚的鹅,国王任命它为皇家金库侍卫长。国王是一只熊,所以加文不得不答应当皇家金库侍卫长,因为加文以前是一只小有名气的建筑师,它曾经有个愿望,那就是为国王盖一幢鹅蛋形的大宫殿。

加文对工作很认真,干侍卫长好多年了都没有丢过东西,后来金库的珠宝被人偷了,当国王发现钻石丢了的时候大惊失色,不知道该怎么办,国王怀疑是加文干的,因为金库的钥匙只有国王和加文有。大家也都怀疑珠宝是加文偷的,全国上下都在讨论加文偷珠宝要受审的消息,国王也要处罚加文,加文一气之下只好飞走了,加文开始了逃亡生活,这些天来,它积累了好多的经验,心情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其实真正的贼不是加文,是德克。金库很严密,德克是怎么进去的呢?原来德克发现紧挨着地面的一块石头松了,露出了一点小空,那点小空足够让它钻进去,所以它就进去来来回回搬了好几个钻石。德克看着这些闪着美丽光芒的钻石,心想:这钻石多漂亮啊,我多拿几个多好啊!它安慰自己:我这不是偷,只是借来用用嘛!德克在清醒的时候也告诫过自己:不要再去金库拿钻石了,会闯祸的!可是它总是一时冲动一次次的去拿珠宝。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德克天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只是呆呆的看着这些金银珠宝。一天它走在路上,听着路上的人讨论着加文,才知道国王一直没放弃在找加文,派大量的士兵去搜捕加文。德克心情特别沉重,很是为加文着急,加文生活的肯定不如意。德克忽然想了一个好办法,它要证明加文是清白的。它决定继续从金库偷走东西,这样人们就不会认为加文是小偷了。于是一连三天德克都去金库偷出珠宝,国王这才发现自己错怪了加文,心里充满了自责。在证明了加文的清白后,德克又把珠宝搬回了金库。它走在路上打听消息,人们告诉它,珠宝失而复得的消息并没有让人高兴,而是更加想念加文,国王呢,也在加紧的寻找加文。德克看着空空的房子,心里感到舒服多了,可是他仍然不开心,它让好朋友加文过得很惨,它能不惭愧吗?他懊悔的流下了眼泪。

后来,德克找到了加文,向加文坦白了一切,并向加文道谦,两个人又成为了好朋友,又回到皇宫。国王向加文忏悔,并惭愧地说:是我错怪了你,你一直是个最最诚实的人!加文回来后并没有再担任侍卫长的职务,国王已经命令它做皇家总建筑师筹备一个宏大的工程皇家大剧院。德克呢,一回到家就和好了水泥,偷偷来到了金库,把石头的小缝用水泥封得严严实实。他觉得自己为整个金库失窃的案子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心里舒服多了。

这个故事让我很感动,我相信只要是永远真诚的人就不会做出那些丢脸的事情。我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也向德克学习它那种知错就改的精神。

读后感真正 篇3

《真正的贼》这本书讲了一只叫加文的忠诚的鹅,他被国王任命为皇家金库的侍卫长。

皇家金库的防守相当坚固,一英尺厚的墙壁,四把大铁锁,里面是一个大山洞。忽然有一天加文发现皇家金库里有一些红宝石从自己的眼皮下不翼而飞。而金库的钥匙只有国王和加文两个人有,国王自己不会偷自己的东西,金库的大门也完好无损,这种种迹象表明加文就是这个案子唯一的嫌疑犯。所以,国王下令将加文逮捕起来,加文经常在牢里不吃不喝,因为它没有偷窃金库。到了审判加文的那一天真正的贼老鼠德克来到了现场,他看着自己的好朋友加文那苍白的面孔,心里不由得感到一阵剧痛,因为是自己拖累了加文,就在这时,加文突然飞出了法庭,自己远走高飞。老鼠德克这时心里也不好受,他就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把金子还回去,这样既让加文摆脱了罪名,自己又没被抓。德克最后找到了加文,他们两个一起回到了皇宫,受到了大家的热情招待,加文也当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建筑师。

这本书我读完了,我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因为加文忠诚、善良的做人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我。一个人要勇于承认错误也是至关重要的,也许你的罪行就会拖累别人。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你可以去拼搏、努力获得!

相信《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1000字汇编》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