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方与圆的读后感ppt > 地图 > 方与圆的读后感ppt

方与圆的读后感ppt

发布时间:2022-10-12 来源:互联网

读书心得收藏:方与圆的读后感ppt7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是春风,能舒坦发困之心。博览群书的人,往往知识丰富,能集众家之所长与其身。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一篇优质的读书心得应该是什么样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心得收藏:方与圆的读后感ppt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方与圆的读后感ppt(篇1)

便翻翻《方与圆》一书,便入了迷。于是,它便成为我枕边每晚必读的书。

此书从清朝的铜钱形状内方外圆引入做人的道理。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通,善用技巧。正如人走路,直走不行,就可以绕过去。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就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但一个人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谁还愿与这种人打交道呢?从而揭示出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的道理。

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内心有了,外在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正如军队,做参谋的,只需要有计谋,但起决定作用的司令官,却要有威望、魄力、具备优秀的品质。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

圆是处世之道,是老练、圆通,善用技巧。有位记者向香港着名歌星邝美云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很差,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邝美云是这样回答的: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人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因此,方为做人之基,圆为处事之道,人必方,亦必圆。读《方与圆》让工作中的我备受启发,工作之心要踏踏实实,工作之道要会变通。

方与圆的读后感ppt(篇2)

看到了《方与圆》一书,讲的就是人际方面的实际事例,觉得此书应该不错,于是就认真翻看了一下。看了以后,深感外圆内方的确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座右铭。

本书的作者丁远峙先生,毕业于师范学院物理系,教过书办过公司,现在还身为数家公司的常务董事及顾问,是将奋斗的理论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他的着作是全国最畅销的人文书,他的讲座感染了千百万人,深圳企业家协会、盐田港、联想集团以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一些着名企业和大专院校都邀请作者举行过讲座,作者还在电台、电视台,举办过长期讲座,是目前最热门、最受欢迎的关于励志、人生方面的演讲大师。《方与圆》一书全国发行量超过500万册,风靡港、澳、台及韩国。

那么《方与圆》给我什么样的启示呢?它没有使我由矮变高,但它改观了我的品质,帮助我深刻地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世。古训说的好:做人要外圆内方,即内要方正,外要圆通;既有鲜明的棱角,又有处世的技巧。只有把握好这其中的平衡点,才算真正把握了自己的人生,从而走向成功。《方与圆》一书从品质篇和技巧篇讲述了一个人如何从加强自身的品质修养开始,通过灵活的处世技巧走向成功。

说来简单,但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从小老师、家长就教导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好好读书,知识就是力量。于是我们努力地啃书本,拼命地去争第一。但是《方与圆》却告诉我们:学校里成绩一流的毕业后可以做工程师、律师、医生,但成绩一般的却有可能成为他们的老板。可能这其中就存在着一个近年来十分热门的iq与eq的问题,也就是教育学家们念念不忘的第七名现象,工作后,成功的往往不是那些在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同学,而是当年处于中上游的第七名左右的同学。究其原因,正在于看谁掌握了成功所必需的品质和技巧。优秀品质要具备的三要素:自信、勇气、热忱,这是立身之本。而懂得朋友和敌人的辩证法,懂得赞美的威力和批评的作用等等技巧则是成功之道。

方与圆的读后感ppt(篇3)

方乃人的本性,而圆乃人之处事。人的本性是个轨迹,百年不变,甚至是千年不变的轨迹,圆呢?它完整透露出成与败的前提基础。人要成功就要会处事,比如会创新、会广交朋友,但你不能带某种利益去处事,那你就彻底越轨无法回头了。圆只是方轨迹上的润滑剂,使人成功之快,品质提升之快,不再是所谓的做作了。

每个伟人的历史让后人读得不厌其烦,正是因为他们各自的方与圆各得其所,让人深得其益。所以后人是越来越精明。现代人都知道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当然这只是对中国来说。中国一直是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在我们下层百姓眼里中国腐败,但中国腐败是一个整体,其中某一分子是局部。所以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洁身自好,走向振国强民的道路。有时我觉得我处事过方了,因而我常保持沉默,我确信真理就在眼前,无需辩解。然而我不让他人下不台,在他人眼前是我过圆的表现,我无奈以笑至之。

读了《方与圆》的前言,略有所感,临表达意,愿我能领悟得体,以后我处事方能得体。因而,我的观点是倾听他人的意见,创出自己的天地,不畏权利,排除万难,端正自己。

近日读了丁远峙的《方与园》,感觉不错,受益非浅!

方与圆的读后感ppt(篇4)

《方与圆》是一本丁远峙先生的着作,他在目录里就很准确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方,什么是圆,因为时间的限制和自己懒惰的原因,因而到现在只看了书的一部分,看这本书时我感到很亲切,因为它准确地告诉了我怎样去为人处世,怎样去工作和生活。

《方与圆》取名于一枚外圆内方的古铜钱,寓意我们做人须外圆内方,书中说方乃做人之根本,圆乃立事大道。在人的品质培养,气质修养等方面,如果能恰当的把握方与圆,就能使人生更快乐,事业更成功。如果一个人过于方方正正,就像一根直木一样,这样就容易折断,遍体的菱角在与人交往中,不经意之间也容易磕伤别人。但是如果一个人八面玲珑,圆滑透顶,凡事总是想让自己占尽便宜,让自己从中得到好处,久而久之,谁都不想跟这种人打交道,这种人自然会失败。所以做人必须外圆内方,圆中有方,方中有圆。如何才能做到呢,怎样才能成功呢?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的答案,按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要想获得成功要看他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很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良好的品质最重要的成分是自信,勇气。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自信能激发自身最大的潜能,如果一个丧失信心,那他将走向失败。在与人交际中,当然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书中说到与人沟通最重要的是赞美和批评,要很好的把握赞美的威力与批评的技巧,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人性深处的饥渴,当然满足人尊重的需要不是要你卑躬屈膝,点头哈腰去迎合别人。真诚的赞美是激励人的最佳动力,。如果说赞美是抚慰人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人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的认识自己。批评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别人进步,可往往我们大多数时候的批评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是为了泄愤,发泄不满,通过批评别人来抬高自己,同时掌握批评的技巧也很重要,可能同样的一句话,换一种说法,收到的效果完全不同,别人也会更愿意去接受。

在现在的社会,要想取得成功,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质,对工作生活充满热情,对自己要有自信,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我们一起努力吧。

方与圆的读后感ppt(篇5)

《方与圆》帮助我深刻地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世。只有把握好这其中的平衡点,才算真正把握了自己的人生,从而走向成功。良好的技巧能让人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人打交道,了解人性的各个方面,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这是掌握技巧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方有余而圆不足,碰壁自是在所难免,与其在社会的大浪淘沙中被动地磨去一身的棱角,还不如在伊始阶段就懂得自我调节,少走弯路。

《方与圆》的内容涉及了品质培养,气质培养,人性,处世技巧,交际技巧,说话技巧等等很多。目的就是想帮助你人生更快乐,事业更成功。这本书有一句话我是很喜欢的就是美国着名教育家卡儿?罗杰斯的一句话:谁也不能教会谁任何东西。知识是没有谁能教会你的,要真正掌握知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只能靠自己。教师的作用,书的作用只是外因,要改变总要靠自己的,即内因。开篇就介绍了怎样成功的3个方面,一:激发成功的欲望;人要成功就要有一种始终不渝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的强弱真取决于你成功的欲望的大小,你必须将欲望之火激发到白炽状态。现在我们不曾拥有,这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我们不敢向往拥有。人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梦想的消失。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梦想,也就预示着他人生的浪漫剧将下了帷幕。人人都应该有一个梦,没有梦想,生命就会枯竭。所以我们应该有一种发展的欲望去激发自己的实力做人就要响当当,永远不要做生活的乞丐。二:运用大脑,每一个成功者的座右铭;大脑是一个很复杂的,也是世界上最奇妙,最无可比拟的成功辅助机器。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它,但我们应该怎样去运用它呢?是人云亦云的让自己的大脑去适应那平凡的,大众化的思想,让自己的大脑变得平庸;还是自己在吸收知识时努力创新,打破平庸,独具一格。这就看你怎么去选择。我们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义上的成功都必须运用我们的头脑去思考,只有用思考的利剑才能去获取机会,获取成功;三:行动,才能导向成功;光会说会想而没有实际行动是没有用的,哪怕你那个想法多么有用,多么有利于人们,多么创新。

实践才是最好的导师,你要获得人生的知识,就要亲身去实践,行动才是对你是否真正具备自信勇气的严峻考验,思想上的震撼,情感上的激动都只是短暂的,真正重要的还是行动。

方与圆的读后感ppt(篇6)

《方与圆》一书讲述了一个人如何从加强自身的品质修养开始,通过灵活的处世技巧走向成功。说来简单,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从小老师、家长就教导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好好读书,知识就是力量。于是我们努力地啃书本,拼命地去争第一。

但是《方与圆》却告诉我们:学校里成绩一流的毕业后可以做工程师、律师、医生,但成绩一般的却有可能成为他们的老板。可能这其中就存在着一个近年来十分热门的IQ与EQ的问题,也就是教育学家们念念不忘的“第七名现象”,工作后,成功的往往不是那些在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同学,而是当年处于中上游的第七名左右的同学。究其原因,正在于看谁掌握了成功所必需的品质和技巧。优秀品质要具备的三要素:自信、勇气、热忱,这是立身之本。首先自信是万事的保证,有了强烈的自信心,就会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底气十足,否则,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哪来成功可言?拿破仑曾宣称“在我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的字眼”,这是何等豪迈的自信。

其次是勇气。“勇气,使你立于不败之地”。勇气,就是敢做敢为,就是将计划付诸行动的一种胆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机会出现,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在于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最后是热忱,就是要永远保持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对事业的狂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另外还有技巧,良好的技巧能让人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人打交道,了解人性的各个方面,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这是掌握技巧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与其在社会的大浪淘沙中被动地磨去一身的棱角,还不如在刚开始就懂得自我调节,少走弯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它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人性,把握人性的弱点,帮助我树立信心,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正像书中所言,刻意改变自己去掌握某种技巧,是永远无法取得成功的,而优秀的品质才是人生成功的决定因素。看到的就是一个自信的,快乐的,充满活力的,在走向成功的自己。

方与圆的读后感ppt(篇7)

《方与圆》这本书全面系统阐释方与圆的人生大智慧,展现了方与圆的人生哲学。在内容上讲述了为人之道、处世之道、经商之道及谋略之道等。教人在为人处世中,如何运用方圆的技巧和学问,如何正确面对生活、职场、商海中的博弈与竞争。从而感悟到方与圆的真正成功做人做事的秘密。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左右。圆,圆融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融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而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变通行事。

做人做事一定要讲究分寸,懂得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会说话、说好话是一门艺术,说得恰到好处,可以成就你;说得不合时宜,就会毁灭你。在工作中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懂得察言观色。会沟通、善于交际才是这个社会的立世之本,一味埋头苦干,并不会让你失去什么,但是有能力且善于交际绝对会让你获得成功。在工作中,善于与领导沟通,与同事和睦相处是一个人在企业中立足之根本。

通过这本书,使我明白,待人真诚、脚踏实地固然重要,但是做事方圆,掌握沟通技巧更为重要。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懂得进退有度、做事方圆、谨言慎行、广结人缘、多交朋友。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扩展阅读

读书心得收藏: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读后感大全7篇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书是美食,能让人垂涎三尺。读书的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也会得到拓展,身处其中更觉得安心。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什么样的读书心得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收藏: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读后感大全7篇”,欢迎您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读后感 篇1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已经不仅是单一的专业人才,而更多的岗位需要既懂得专业技术又了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借此次读书活动,我挑选了许多管理方面的书籍,其中彼得·圣吉博士的《第五项修炼》给我印象颇深。

《第五项修炼》书中对每一项修炼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五项修炼的结合也恰到好处,指出了个人与组织间的密切关系,使人读后深受感触。五个部分分别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一、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炼是不断理清并不断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的观察现实。能够自我超越的人,总是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因此,只有自我超越愿望强烈,才能保证学习的动力。对于个人而言,社会在进步,唯有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跟上时代、才能胜任自己岗位。

二、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像、印象。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在团队中,改善心智模式十分重要,它是保证团队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放心灵,接受别人的想法。总之,在团体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团队的成功合作,就需要我们在打开自己心扉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在个人来讲,要勇于和善于敞开心扉,并且能够倾听吸纳别人的想法和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打开成功之门。

三、建立共同理想。如果团队拥有共同的理想,那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为了这个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而这种共同的理想就是团队中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可以无限放大的,是一个超越个人上升到团队高度的概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学习型团队的共同理想就是利用集体智慧为企业创造效益、为集团谋求发展。

四、团队学习。团体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谈”(dialogue)开始。“深度汇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在思考了所有问题之后,毫无保留的说出心中的思考而进入真正共同思考的能力。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团队中,大家都认真参与,每个人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而集体的智商却只有六十,这是为什么呢?团队学习的修炼即在处理这种困境。希腊文中“深度汇谈”(dia-logos)指在群体中让想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较个人深入的见解。同时,在深入讨论当中,每个人都能获得超过自己思想数倍的思想。思想是可以传递的,不同方向的思想能够使人们变得更加聪明。作为一个部门或驻地办,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共同进步,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

五、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整体。从对现状作被动反应,转为创造未来。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中,到掌握动态的均衡搭配。系统思考让我们看见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杠杆点。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能产生以小博大的力量。

我们是群体中的组成部分,要时时刻刻想着群体的愿望。身在团体中,想要看清所有的事情是很困难的,有的时候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护群体的利益。而我们就应该从全局宏观的角度思考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达到个人价值与全局价值的平衡。学习型组织很像飞机或电脑等工程上的一项创新,而五项修炼便是这项创新工程中缺一不可的技术。“修炼”(discipline)的境界并非靠强制力量或威逼利诱以致,而是必须精通整套理论、技巧,进而付诸实行。每习得一项修炼,便更向学习型组织的理想跨进一步。它跟艺术、工程等任何其他的修炼一样,有些人学得比较快,有些人较慢,但是任何人都能够透过演练而熟能生巧。

这五项修炼,具体是指修炼什么呢?“自我超越”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边影响的一面镜子;“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加总的技术;“系统思考”极其务实,可以使我们了解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合五项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模型,其中的系统思考是核心,是动力,是扫除学习型企业智障的主力军。

通过学习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在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你我都有过这种经验: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取长补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而创造出惊人的成果。同时每个团队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博士的观点是要我们去发展学习型的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理论,并把这项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发展学习型团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企业的生存,促进企业的发展,也是为了实现企业员工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员工在工作中享受生命的意义,更可以引导出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挖掘潜能,努力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观和工作观,努力创造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的氛围,创造企业内部团结、和谐、奋进的氛围,更好地履行自己职责,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读后感 篇2

打算写这篇读后感,想了一阵,我好像不知道如何写起。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感觉挺矛盾的,我时而着迷于它揭示的基本原理,阅读起来如饥似渴,时而又厌倦里面只有作者才能深刻体会的一些案例,读起来云里雾里。

我问自己,为什么有些内容读起来这么枯燥?原来,他不仅仅揭示了基本原理,这些案例还告诉你真真切切的实践。我,体会不到而已。

封面的另一行小标题写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实践,和理论不一样。组织管理,是一门艺术。阅读此书能从中体会到一点点实践与理论的不同,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较好运用。

书中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总结。人在满足于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对志向的追求,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术,现实中存在的偏见,以及认识系统结构。第二部分,认识系统。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内容,开始揭示一些基本的自然法则。修炼就是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识一些基本概念,如反馈模式,延迟,增长极限,转移负担等。第三部分是书的主体,讲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各项核心修炼,包括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第四部分开始讲一些案例,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里面抓几个关键词,“反思”、“变革”、“沟通”、“领导力”,这些都不容易。

读这本书,有很深刻的体会,时而着迷。主题说的是学习型组织,然而又贯穿着很深奥的哲学。仔细一想,以组织为单位,不就是写人吗!

我想起来《价值》一书中张磊描述他的组织,正是学习型组织,他把人分为领导层和组织,在这本书中都有体现。书中还有一章专门写领导力。

书中的哲学思想,同老子、王阳明、稻盛和夫他们的思想一致。书中对于系统和一些基本原理原则的描述,又同我的老师思想一致。

读这本书,我有激动。

很多之前大概了解的知识,这里又得以强化。书中,我第一这么深刻地理解“系统”这两个字,还有一些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原理原则。往后,对这些基本原理原则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再加以运用。

另外,书中还涉及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我认为有用。

重要的思想都体现在句子里。如下摘抄:

学习型组织要进行的五向修炼:进行系统思考、实现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

彼得·圣吉认为,组织的成长基于个人的成长,而个人的成长基于内心的向往,并经由日常工作去实现。

系统思考修炼的实质是心灵的转变:看清各种互相关联结构,而不是线性的因果链。看清各种变化的过程模式,而不是静态的“快照图像”。

反馈环路尽管概念简单,但它打破了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因果律。

反馈观点还打破另一个观念,即人类中心论——就是把我们自己看成活动的中心。

皮格马利翁效应。

民间智慧对正反馈的描述有:滚雪球效应、流行效应、良性循环;还有特别场合的说法:富人愈富,穷人愈穷。

延迟就是在行动和结果之间的间断和空隙。

“系统绩效改善工作最有效的杠杆作用点之一,就是把系统的延迟缩减到最小。”

当某个变量的作用需要经历时间来影响另一个变量的时候,延迟就出现了,它成为系统语言的第三个基本要素。如我们吃饭,本应该停止继续吞咽的时候,并不觉得很饱,于是继续吃下去,结果吃得太多。

不要强行推动增长,要消除限制增长的因素。

要有效应对转移负担的模式,我们必须把强化根本解决方法和弱化症状缓解措施结合起来。强化根本解决方法要求一种长远观点和共同愿景。

他认为自己作为经理人的首要责任,是“为员工提供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福利”。

在思想未统一的组织里放权给员工,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大家没有共同愿景,对企业运营的现实没有共同分享的心智模式,放权只能增加组织的压力、加重组织协调和维持运营方向的管理负担。

愿景是产生创造性张力的一个端点,也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能完全掌控的一个端点,只要对他进行调整,情感张力总能得到舒缓的。情感张力是一种妥协机制,一种带人走向平庸的机制。

拉向目标的张力,和拉回到我们深藏的观念的张力之间,形成一个系统,弗里茨把它叫做“结构性冲突”。我们意识不到的结构模式让我们成了囚徒。一旦我们意识到并辨认出它们,它们就不再有那么大的禁锢力了。发现运作中的机构模式,是自我超越水平高的人的惯用手段。

自我超越水平高的人有一个很迷人的特点:他们能够以举重若轻和优美安详的风格,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

我们必须记住,进行任何个人成长的修炼都应该是自愿的选择。不能强迫任何人进行自我超越的修炼,强制手段一定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组织机构如果过于咄咄逼人,强行推动大家进行自我超越的修炼,就会遇到很大麻烦。

对于投身自我成长修炼的人来说,鼓励和支持的氛围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认为,人们想要寻找共同愿景的原因之一,就是期望在重要的事业上找到沟通和共鸣。

激励组织的根本能量来源有两个:恐惧和愿望。恐惧的力量驱使负面愿景。愿望的力量驱动正面愿景。

“科学根植于交谈,不同人的合作可能最终达成最重要的科学成果。”

在伟大的团队中,冲突能变成富有成效的创新力。

反思型开放的特点,是真正的思想解放,那是深层聆听和真正交流的第一步。

业绩与幸福感是动力来源。

反思之所以在商业界备受责难,是因为我们缺少把反思和行动结合起来的修炼方法。

随着我们进一步理解创新者与公司的防卫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冲突,我们开始看到,要保持创新势头,就要求领导者学会双向交流文化能力,既能够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有效地来回转换,并遵守每个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则。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学习实践是领导力真正的来源。

戴维·帕卡德:“我不知道什么是领导力理论。那时,我和比尔只是在做我们爱做的事,我们很高兴有人想加入我们。”

我见到非常多的奇迹: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局面,不知为什么迎刃而解了;我见到非常多的人物:他们成长为自己真正的自我,然后就挺身而出去面对下一个难题,并充满轻盈和喜悦。而由于这种经历,他们与内在的自我更近了,他们相互之间更近了,也与生命本身更近了。

所有边界,包括国界,从根本上说都是人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发明了边界,最后却发现自己被困在其中。

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读后感 篇3

通过学习《第五项修炼》,我又从新的角度认识了教育,书中给我我们五项修炼,让我们来看一看。

《第五项修炼》对每一项修炼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五项修炼的结合也恰到好处,指出了个人与组织间的密切关系,使人读后深受感触。五个部分分别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自我超越 , 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是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植基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

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印象。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然而不同的心智模式处理问题的角度会有很大的不同。

建立共同愿望, 在人类群体活动中,很少有像共同愿望能激发出这样强大的力量。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望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

团体学习, 团体智商远远大于个人智商。但也可能出现, 在一个团体里,个人智商往往都在120 以上,而整体智商却只有62 ,以至造成三个诸葛亮,变成一个臭皮匠。

系统思考, 人由看片段到看森林。从对现状作被动反应,转为创造未来。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中,到掌握动态的均衡搭配。系统思考让我们看见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杠杆点。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能产生以小博大的力量。

他们是一个整体, 系统思考是需要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与自我超越四项修炼来发挥它的潜力。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会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团体学习展示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过个人力量的技术。自我超越则是不断反映个人对周围影响的一面镜子,缺少自我超越的修炼,人们将陷入压力反应式的结构困境。同时我们要具有创新精神, 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就我国而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完善。而改革的本质便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体制的创新。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在团队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有些大局意识,通过提高自己,进而提高整体。同时整体的提高也应该给我们压力,我们作为集体中的一员也要随波永进,发挥更高的水平。

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读后感 篇4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通过学习《第五项修炼》,我对新时期的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教师作为指导者,已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受了,知识结构的单一,与眼前飞速发展社会的脱节,它在警示我们:要继续学习、完善自我,只有终生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才能胜任今天的教育。

《第五项修炼》第三部分对每一项修炼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五项修炼的结合也恰到好处,指出了个人与组织间的密切关系,使人读后深受感触。第三部分各项核心修炼:建设学习型组织分别从: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炼是不断理清并不断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的观察现实。能够自我超越的人,总是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因此,只有自我超越愿望强烈,才能保证学习的动力。

2、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像、印象。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在团队中,改善心智模式十分重要,它是保证团队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放心灵,接受别人的想法。总之,在团体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团队的成功合作,就需要我们打开自己的心扉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在个人来讲,要勇于和善于敞开心扉,并且能够倾听吸纳别人的想法和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打开成功之门。

3、共同愿景。如果团队拥有共同的理想,那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为了这个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而这种共同的理想就是团队中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可以无限放大的,是一个超越个人上升到团队高度的概念。我想我们学习型团队的共同理想就是利用我们的教学知识来为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团队学习。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团队中,大家都认真参与,每个人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而集体的智商却只有六十,这是为什么呢?团队学习的修炼即在处理这种困境。团队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探讨”开始,深度探讨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在思考了所有问题之后,毫无保留的说出心中的思考而进入真正共同思考的能力。换言之,即在群体中让想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比个人思考更深入的见解。同时,在深入讨论当中,每个人都能获得超过自己思想数倍的思想。思想是可以传递的,不同方向的思想能够使人们变得更加聪明。这就是试验的真正含义。

通过学习书中这一章节,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在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你我都有过这种经验: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而创造出惊人的成果。同时每个团队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博士的观点是要我们去发展学习型的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理论,并把这项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发展学习型团队是为了提高园所的竞争力,保证园所的生存,促进园所的发展,也是为了实现教师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教师在工作中享受生命的意义,更可以引导出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挖掘潜能,努力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观和工作观,努力创造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的氛围,创造工会内部团结、和谐、奋进的氛围,更好地履行工会职责,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读后感 篇5

通过学习《第五项修炼》,我对新时期的建设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建设管理者,知识结构的单一,与眼前飞速发展社会的知识爆炸的时代脱节,它在警示我们:要继续学习、完善自我,只有终生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才能胜任今天的工作。

《第五项修炼》书中对每一项修炼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五项修炼的结合也恰到好处,指出了个人与组织间的密切关系,使人读后深受感触。五个部分分别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1、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不断理清并不断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的观察现实。能够自我超越的人,总是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因此,只有自我超越愿望强烈,才能保证学习的动力。

2、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像、印象。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在团队中,改善心智模式十分重要,它是保证团队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放心灵,接受别人的想法。总之,在团体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团队的成功合作,就需要我们打开自己的心扉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在个人来讲,要勇于和善于敞开心扉,并且能够倾听吸纳别人的想法和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打开成功之门。

3、建立共同理想。

如果团队拥有共同的理想,那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为了这个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而这种共同的理想就是团队中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可以无限放大的,是一个超越个人上升到团队高度的概念。我想学习型团队的共同理想就是利用我们的各自的知识来为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团队学习。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团队中,大家都认真参与,每个人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而集体的智商却只有六十,这是为什么呢?团队学习的修炼即在处理这种困境。团队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探讨”开始,深度探讨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在思考了所有问题之后,毫无保留的说出心中的思考而进入真正共同思考的能力。换言之,即在群体中让想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比个人思考更深入的见解。同时,在深入讨论当中,每个人都能获得超过自己思想数倍的思想。思想是可以传递的,不同方向的思想能够使人们变得更加聪明。这就是试验的真正含义。

5、全局思考。

群体与人类其它活动都是一种系统,也都受到细微且息息相关的行动所牵连,彼此相互影响并要经年累月才完全展现出来。我们是群体中的组成部分,要时时刻刻想着群体的愿望。身在团体中,想要看清所有的事情是很困难的,有的时候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护群体的利益。而我们就应该从全局宏观的角度思考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达到个人价值与全局价值的平衡。通过学习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在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你我都有过这种经验: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而创造出惊人的成果。《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博士的观点是要我们去发展学习型的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理论,并把这项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在工作中享受生命的意义,更可以引导出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挖掘潜能,努力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观和工作观,努力创造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的氛围,创造团结、和谐、奋进的氛围,更好地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读后感 篇6

《第五项修炼》是一本关于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书,作者是美国彼得·圣吉博士。书中描述了公司如何通过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行动对策,即五项修炼来提高组织效率和排除阻碍事业成功的障碍。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彼得·圣吉博士和他的团队在研究中发现,要使企业长远发展,必须在企业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并要求所有人员全心投入学习,以此提升个人及团队能力进而使企业获得成功。

第一项修炼是自我超越 。此项修炼目的是深入了解自我,客观地认识现实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通过不断的学习激发自己内心最想实现的愿望,并全心投入工作、以求实现超越。

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影响我们如何认知世界,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我们所想的往往都是假设而不是真相。心智模式的问题不在于它的对或错,而在于它常隐藏在人们的心中不易被察觉。

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景。指的是在一个组织中每位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进而形成团队共同的目标,并有渴望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主动而积极地投入。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共同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

第四项修炼是团队学习 。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因此团队合作就会产生巨大的能力。团队学习要发掘个人的潜力,进行创新,协调行动,团队成员间建立起合作信任,互补互助。掌握团队学习的修炼方法是完善学习型组织的关键。

第五项修炼是系统思考 。企业管理及企业活动是一个系统,由许多信息及活动联系,彼此影响,因此做出的每个决定都要进行对全系统的思考。系统思考也需要有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与自我超越四项修炼来发挥其潜力。

第五项修炼高于其他四项修炼,要在开发其他修炼的情况下才能发挥自身的潜力。开发共同愿景来建立长期性目标,心智模式的修炼意在拓宽我们的心胸,团队学习能让我们超越个人视野的局限,看清集体的潜能,而自我超越则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激发出个人能力,进而达成团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共同的愿景。

《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那么就不应该脱离团队,更要融入学习型组织中再提升自己。特别是教师这个职业更离不开团队的学习。但如果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研究学习,那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一起研究、学习的人都要全心的.投入,大家为了共同的目的去努力,还要有完善的制度以及具有高瞻远瞩的人加以指导。

改善心智模式让我进一步地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自我超越让我理清自己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提升自己。我要更好更快的融入到团队学习当中,与大家一起建立共同的愿景,这样会使自己产生巨大的工作潜力,但是我缺少对工作的系统思考,所以我还需要进一步修炼。

学习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少的部分,终身学习才能发挥其出个人的真正价值。我将会全力突破超越自我的关键,深入学习,与他人共同探讨如何更进一步。我觉得每个人在团队中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都应该有些全局意识,通过提高自己,进而提高整体。最可怕的是一个看一个,没有人愿意向前一步。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经常把学生发展的好坏与成绩等同起来。当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时归因于他们的不努力,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有问题。当学生上课不听课时,总是归因于学生不想学习,却没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不是有效,自己的教学活动是不是吸引学生学习。所有这些都让我反思许久,我也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

首先,我要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变让学生学习为学生主动想学习。加强班级体建设,开拓新的、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更彻底的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

其次,与全班学生一起建立共同的愿景,让他们和我一起为班级的美好未来一起努力。

《第五项修炼》虽然是关于企业管理的一本书,但其精髓也同样适和于学校管理,适用班级管理,关键在于管理者自身的认知,更重要的还是要勇于实践。

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读后感 篇7

《第五项修炼》应该是一本属于管理学方面的书,平时很少有机会去读。因为是寒假作业的一部分,所以还是努力静下心来读,写下了自己的体会。彼得·圣吉在其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讲到的是学习型团队,他希望建立的组织模式能够更适合人们的工作。在一个团队中,很多有共同理想的人组成一个大的学习型群体,使人们在团队中都能以自己的理想为目标,不断的前进。同时,在团队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敢于挑战极限,不断创新,帮助他人,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创造知识的成果。从真正意义的团队学习中体会工作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的价值。

整本书一共分为了22章,但主要讲了五项修炼,书中的每一项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五项的修炼也结合的恰到好处,指出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人读后深有感受。这五个部分分别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1、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不断理清并不断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的观察现实。能够自我超越的人,总是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因此,只有自我超越愿望强烈,才能保证学习的动力。

2、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像,印象。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在团队中,改善心智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保证团队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放心灵,接受别人的想法。总之,在团体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团队的成功合作,就需要我们打开自己的心扉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想法和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打开成功之门,实现自我价值。

3、建立共同理想。

建立共同理想是我们实现成功的必须条件。如果团队拥有共同理想,那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为了这个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而这种共同理想就是团队中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可以无限放大的,是一个超越个人上升到团队高度的概念。我想,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共同理想,那么整个团队就是一盘散沙,即使个人能力再突出,团队依然难以或得成功。

4、团队学习。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团队中,大家都认真参与,每个人的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而集体的智商却只有六十,这是什么原因呢?团队学习的修炼即在处理这种困境。团队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探讨”开始,深度探讨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在思考了所有问题之后,毫无保留的说出自己的心声而进入真正共同思考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想在群体中让想法自由的交流,以发现远比个人思考更深入的见解。同时,在深入讨论当中,每个人都能获得超过自己思想数倍的思想。思想是可以传递的,不同方向的思想能够使人们变得更加聪明。这就是实验的真正含义。

5、全局思考。

在书中讲到了,群体与人类其他活动都是一种系统,也都受到细微且息息相关的行动所牵连,彼此相互影响并要经年历月才完全展现出来。我们是群体中的组成部分,要时时刻刻想着群体的愿望。身在团体中,想要看清所有的事情是很困难的,有的时候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护群体的利益。而我们就应该从全局宏观的角度思考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达到个人价值与全局价值的平衡。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所必须的修炼,它们是最根本的素质。当我们可以成熟的驾驭这些后,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们要努力的融入团体,用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去共同建立一个学习型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一群人以不同的方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的观点就是我们要去发展学习型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理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我们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团队中努力推广,从而使团队更加强大,个人的实力也不断增长。

读书心得收藏:海底两万读后感500范本合集7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是泥土,能生长万物之精。读书的意义在于获得智慧,所以有字书和无字书要一起读。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什么样的读书心得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读书心得收藏:海底两万读后感500范本合集7篇”,欢迎您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海底两万读后感500(篇1)

《海底两万里》是我从邻居家借的一本书。我本想草草读完就还给邻居,但从我读起开头时,我发现我被此书给吸引了,我爱上这本书,爱上书中精彩美妙的语句,爱上了书中精妙绝伦的情节……

《海底两万里》是一本科幻小说,作者凡尔纳在写这本书时,电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他却能写出紧张而刺激的海底探险故事,让读者沉浸于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使人身临其境。我想就算是在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也很难找到书中所写的“鹦鹉螺号”一样的潜水艇。

作者以追踪“海怪”为引子,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惊险万分故事。神秘海怪,海底宝藏,惊险南极……在这些故事里又让我们学习到有关海洋生物、气象、地理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想象幻想是作者秀的特性,在那没有电灯的时代里,放开思维、敢于想象,作者居然能写出一艘先进的潜艇,写出一个美丽的海洋世界,这需要多大的思维想象力啊!作者象一名先知,能预知未来,把海底世界写得惟妙惟肖。可光靠幻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识。作者用一些精确的数字来表明潜艇的方位,表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这使得原来虚幻的潜艇变得十分真实!

幻想与学识,组成了一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读后感500(篇2)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是法国十九世纪一个想象力惊人的科幻作家他的惊人之处不但他所写的内容很夸张动人又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奇的是这本书中所写的故事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是不足为奇但

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有很多比如:《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长篇科幻历险小说。

在他《海底两万里》的时代里还没有潜水艇呢!但凡尔纳以他惊人的想象力与丰富的知识底蕴在《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鹦鹉螺号”潜水艇还有兰可夫探照灯。而且在探险时还遇到不同的鱼、水怪和失落的古城亚特兰蒂斯。观看这些没有想象力就不行啊!

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到此为止。它真是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旅行过程中“我”和尼摩船长以及游客们都可以说是随着小说叙述发展的,有时惶恐不安,有时轻松愉快。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真是事件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的.一部作品。恰好细节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海底两万读后感500(篇3)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上的故事年,有人以为在海上遇见了一条独角兽,法国生物学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不幸被怪物掳获的故事。而所谓的怪物竟是一艘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艇长尼摩邀请教授一行三人做海底旅行。沿途他们饱览了海里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三人不辞而别,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当读到这是罐头鲜海参,马来人也会称赞它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这是奶油,是鲸鱼的奶制成的;糖是从北部海洋的大海藻里提炼出来的。当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本能性的咽了口唾液。在这浩瀚的海中,人并不是孤立的,因为他们能感受到周围清新纯净的气息。它只是在动,在爱,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是无限的生命。

凡尔纳的小说如此动人,还在于它们是科学与幻想的巧妙结合。休闲之余,品一下《海底两万里》,或许会有一番新的感触。

海底两万读后感500(篇4)

这篇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这本书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旅行过程中我和尼摩船长以及游客们都可以说是随着事情发展,而有所变化,有时惶恐不安,有时轻松愉快。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虽然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海洋的知识,例如红海一名是源于海中的一种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颜色像血一样红。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在读者接受起来十分刻意或困难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罢了,这使人们对因景而生的各种想法和收获都得以牢固的保存。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的可读性,它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

海底两万读后感500(篇5)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其中,我被《海底两万里》中的冰山这一节内容深深打动了。

他们在南极地区航行,在回来的路上,不幸被冰山困住,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刻啊!想想他们,在危险的情况下,他们头脑清醒,用智慧战胜了困难。那我呢?我从小到大都很胆小,而且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战胜它。

而《海底两万里》给了我一些勇气,我应该学习他们的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

《海底两万里》虽然只是一本冒险小说,但它却给了我许多的勇气,它让我勇敢地去面对现实,不要成为一个胆小怕事的缩头乌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搭上这艘奇妙的潜艇,去看看海底森林、珊瑚王国、神秘的宝藏和沉船吧!还有许多新鲜刺激的事物等着我们去领略。

来吧,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同走进《海底两万里》的世界。

这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幻小说,作者将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丰富详尽的知识完美的融为一体,引导人们认真学习。这本书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的眼光。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人们发现了一头怪物,于是人们要去把它捉来,阿龙纳斯也接受了捕捉行动的邀请,在捕捉中不幸的掉入水中,成了怪物的俘虏。后来,他们知道了怪物是一个潜水艇,然后他们就在潜水艇上生活。在潜水艇上生活时,他们遇到了各种困难,但都被他们勇敢、机智的克服了,直到他们平安回到陆地上面。

让我记得最深的就是“大浮冰群”,他们被浮冰重重包围的时候,还可以冷静思考逃出浮冰的包围,要是我就乱成一锅了,我真要学学他们的冷静。

这里除了尼摩的冷静还有海底的奇特。比如说“一颗价值千万法郎的珍珠”里面写的那珍珠,那么大,要几百年才能形成啊!“黑潮”里的中国鲻鱼多么好看!“漫步海底平原”里的平原上有2000多种海藻呢!还有好多好多的珍品都在等着我们呢。

还有许多惊奇的故事:比如“章鱼”、“意外还是事故”……它们都等着你来看呢!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怀着好奇心,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让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这些东西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我感叹作者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竟能在还未发明电灯的社会中预料到未来世界,把科学与故事结合,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

海底两万读后感500(篇6)

《海底两万里》是一本很好的科幻小说,它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我是一口气读完的。

本书写于1870年,是凡尔纳着名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本书主要讲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生动描述了搁浅、土人围攻、与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读来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

它的作者是法国着名作家儒勒凡尔纳,他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让人觉得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让他的作品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海底两万读后感500(篇7)

想必大家都看过《海底两万里》吧?我7岁时,从书柜中翻出年这本书。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翻了两页,结果一捧起就非得看完才能放下了。

阿龙纳斯在日记里写道:“坦白说,这种冒险的游历使我痛快。这些新鲜的地方让我惊异迷醉到怎样的程度,我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冰群的姿态变得更雄伟壮丽。这边,是一座由冰块组成的‘船’。那边,是一座东方城市,有无数寺庙与尖塔。阳光斜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显得淋漓尽致,它们现出变化不停的形色,又转瞬间迷失在大风暴的飞舞雪花与灰色云雾之中了。我像是在看一幅幅世上最美的透光风景油画。”

这本书主要是说博士阿龙纳斯被美国政府邀请捕捉在大西洋上横行霸道的“海怪”,后得知“海怪”实际为尼摩船长的潜水艇“诺第留斯(一些书译为“鹦鹉螺”号)”号。他与尼德兰与康塞尔一起,在诺第留斯上生活了10个月远离人类喧嚣的日子。看完后,我感受到尼摩船长的勇敢顽强,康塞尔的忠实可靠,尼德兰的向往自由与阿龙纳斯的知识渊博。

《海底两万里》让我深有启发:1.科幻是科学的“鼻祖”,没有科幻就没有科学。我们要想有出人意料的发明,就得先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2.做人要坚强,不能儒弱。要向在阿龙纳斯一行人一样,他们被冰山封锁时,并没有悲观消沉,而是想尽一切办法逃生。

如果你没看过《海底两万里》请去读一读。如果你看过,请将它翻箱倒柜找出来,如一杯咖啡般细细品读,一定又有许多收获。

感悟收藏:《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锦(7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是明灯,能照亮光辉人生。书籍就是我们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即使物质贫瘠,精神上却无比富饶。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你印象深刻的读书心得是哪一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悟收藏:《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锦(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1)

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已经五年有余了,在工作岗位上经历了许多的甜蜜,却也有诸多的困扰,可是每份工作都不会有人来教你,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揣摩,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在我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时,眼前不觉一亮,可是又在那想,会不会又是一些理论知识呢?因为我需要的实践的经验,需要在碰到困惑时,从中取得一些启示。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目录由七辑组成。

第一辑中我喜欢里面的一篇小文章——爱可以这样简单,写出了我的心声。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老师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就像个魔术师,面对不同的孩子,可以使用不同的教育当时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那份爱。但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不乏来自同事的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没法再像爱过去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真累!”确实,老师们一天下来,有时用“身心疲惫”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但爱孩子就真的那么难吗?答案是否定的。爱,也许是简单的一个拥抱、甜美的一个微笑、轻轻的一声问候。也许还可以更简单!

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去爱孩子,可每次爱得却有点急,急着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爱。孩子年龄太小,尚未成人,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全面,难于一下子把爱转移到老师身上来。老师应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其慢慢地接受老师的情感。我们老师爱的面太窄,只爱“好孩子”,只爱孩子“好的方面”,难于接受“不听话的孩子”及孩子发展“不完善的方面”。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同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即使同一个孩子,他各方面的发展也不是同步的,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使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而不是以各个方面都优秀的标准来要求他。再次,我们的教育目标太高,缺乏针对性。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应该不一样。如果我们的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就会早场目标与实际的脱节,难于让孩子接受,更难于让孩子爱上老师。

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对工作本身充满兴趣与狂热?而那些一开始工作就板着脸,好似痛苦莫名的人,到头来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可见,成功的奥秘来自微笑。微笑是人间的花朵,它芬芳动人;微笑时生命的绿洲,它清新怡人。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灵动、可爱又充满幻想的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更是需要微笑。

孩子的认知是感性的,他们不会从品德、行为等方面去评价一个人,往往仅从一个人的外表便直接得出结论。不管你学历高低,不管你是不是名师,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喜欢自己的,他才可能向你敞开心扉,展示出他心中的秘密,接受你的教育。

我们班梁凌菲小朋友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是她的确也是个很爱动的孩子,有时她会把她的脚放在椅背上,有时大声地与小伙伴说话,上课中总要被打乱几次,但只要她仔细听,每次的回答也都能说到点上。所以我对她比较严格,记得有一次与她妈妈交流时,知道现在的她还在让爸爸喂饭吃,就觉得很惊讶,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爸爸一直想要主动喂她吃,并不是她愿意这样做的,她妈妈还说,女儿在家里说,她喜欢笑起来的余老师···

看来,在我们心目中,爱她就对她严格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苦心,微笑的老师,才是孩子最喜欢的老师!

我觉得我又该反思了。是呀,虽然是老师,可我们却一直在不停地学习着,在反思着。

我们的容貌是天定的,明眸皓齿、面若桃花,那是上天的恩赐,谁都不能强求;我们的品味是自主的,高雅脱俗、卓然优雅,那是我们的选择,谁都可以做主。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微笑,因为连蜗牛都知道,微笑也是礼物,可以送给朋友,让大家一起快乐!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还要做到言行举止健康、高雅、自然,待人接物真诚、热情、谦恭,仪容整洁、美观、得体,这些都是对于教师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在懵懂的孩子面前,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也只有我们自身不放弃对于正直、正义、宽容、进取、勤奋、豁达等等高尚品格的追求,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学相长。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比如,提高了文学方面的修养,谈起话来就有内涵,使用语言就会文明、优雅;提高了美学方面的修养,便能了解色彩的搭配,提高审美情趣,穿着打扮自然会更得体;提高了音乐、舞蹈方面的修养,举手投足、声音表情灯都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美感。

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相互的,爱更是相互的。我们平等地、友善地、真诚地爱孩子,孩子也一定会给予我们同样的爱。只要我们热爱这份职业,它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与喜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2)

近日,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书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一些具体生动的案例让我学到了很多,真是一本值得教师阅读和学习的教育名著。

阅读此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作为新教师的我,这种错误也没有避免,我总是认为一堂好课是否精彩,要看这节课是不是“花哨”,看情景导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在读大学时,平时的试讲活动,我们都想方设法地设计情景导入,意在让这节课与众不同。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多媒体运用如果不恰当,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学生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读了这条建议后,我以后的课堂要避免让学生过于兴奋,不要刻意地使课堂过于活跃,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很好地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中,那位历史教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多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所以,读书吧!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要把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实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师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新教师更应该读书,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那么这个过程就少不了读书,读书使人进步,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那么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呢,首先必须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读懂读透,把小学五个年级的英语书本通读一遍,了解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点,这样不管教那个年级,教师都可以游刃有余,并对整个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要多读关于学生真实案例的书籍,教师不光只会教书,而且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教学中遇到突发情况,能够运用教育机智灵活地处理。最后教师还应多读世界名著,培养读书人的气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涵养。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反思我的课堂,可能是年轻的原因,我发现上课老是有学生不认真听讲,而且还爱说话,影响整个的课堂氛围,同一班的孩子,有经验教师的一句话比我吼十句还管用,我开始反思自己,书中的那样一个案例使我恍然大悟。例如,有些孩子上课爱说话,有些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有些孩子不愿意听课,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的课备得充分吗?我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我知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付出努力来设计探索,有时候可能不会那么尽善尽美,但是我不能放弃努力,我应该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的课堂,让每个孩子都喜欢我的英语课。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3)

暑期,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读完后深感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教师研究的好书!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教师,从书中获取知识,提升各方面的修养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书中的好建议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对学困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关爱,因材施教,绝不放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循序渐进、引导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三、改进方法、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发散思维、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以上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还远不能涉及这部著作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今后我将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深入地感悟,把其精华结合实际灵活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4)

假期中,阅读了此书,受益匪浅。也真实体会到: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我觉得在我现在的教育中,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的服务,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手技能和态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我觉得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一切,那们你就是学校的主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5)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6)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不少的教学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其中有的是用实际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论分析,最多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亲身遇到的问题和真实教学案例,阅读这本书,对教师教学大有益处,也是我开阔眼界,启发非浅。

本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有几个孩子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长们很着急,纷纷询问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中谈到最多的方法就是利用假期为孩子补课。这是家长为孩子寻找的解决方案,那么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其中主要就是讨论如何看待班上学困生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一、正确看待儿童成绩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二、了解儿童的个性需要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2、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3、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师充分备课

(一)用一生去备课

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可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

1、现阶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习任务;

2、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与家长联系制定家校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家校联合努力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3、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

4、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7)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

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

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

羊皮卷的读书心得7篇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一些对生活的想法,把它随笔记录下来成一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富有逻辑的列出来,心得体会有固定的格式吗?或许你需要"羊皮卷的读书心得"这样的内容,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羊皮卷的读书心得 篇1

这些都是人生经验的阐发和总结,它将全方位地挖掘我们内心的潜力。引领我们逐渐走向正确的人生。

在这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成功哲学是如此地慎密实用而又充满活力,它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成功人再攀高峰,更激励了千千万万尚在困境中的勇敢者重新获得信心与勇气,一往无前地为梦想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一帆风顺的。不要让害怕成为一种习惯!

用感恩的心应对生活,应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感受世界的完美,用所付出的爱净化自己的灵魂。

一件事情的结局无非仅有两个,要么完成预期目标,要么未完成预期目标。可是做一件事情的过程却能够有不一样的方案,甚至彼此间可能会千差万别到截然相反。然而无论最终是什么样的结果,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能够让人体会到很多的东西,从中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对我而言这就足够了,每个人的本事是不一样的,虽然原先的起点可能都是一样的,但之后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他们所接触过的事情,各自采取了不一样的方案去实现,经历的过程是不一样的,从中体会到的东西更是不一样的。

人活在世上,都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更新自己,也许人区别于动物的优越性不仅仅是人是万物之长。也许更在于人类自己能够自由支配自己,自己更新,自己培育,而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或许更在于精神上的升华。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很多人都在寻找,愿我们从这本书中汲取营养,成就自己。

羊皮卷的读书心得 篇2

人的一生是离不开学习的,人们往往说活到老,学到老真是至理名言,特别对于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学习可以说是一种求生必备的本领或是一种生存必有的本能了。

读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心灵的加油站和充电器。让在红尘俗世中久已疲惫的心灵能得到一定的舒缓,让书籍的圣水洗涤灵魂深处的灰尘,让自己在人世中受到的有意或无意的伤口能加快愈合。

人在世间,有许多的无奈和徘徊,也有许多看似美丽实则险恶的陷井,我们必定不敢太过纯真和善良。快乐真的是个越来越奢侈的名词了。给心灵减压不仅成为一种需要,更成为一种必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那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化生活,但却不无道理。在这个知识就是武器,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生存,知识就是生命的时代,人们越来越了解知识的重要了。读书活动的开展,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提高空间,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人生、去品味人生。

《羊皮卷》汇集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大师经典励志之作,内容涉及有关成功学的方方面面,各个成功学大师的文章风格各异,文字清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这些都是人生经验的阐发和总结,它将全方位地挖掘我们内心的潜力。引领我们逐渐走向正确的人生。

羊皮卷的读书心得 篇3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途,在人生的旅途上,挤满了过往匆匆的践行者。有人说人生很沉重,有人说人生很轻松。的确,人生际遇各不相同,对生活的看法也各不一样。但无论是谁都难免会经历成功与失败,富有与贫困,欢乐、幸福与悲伤、失忆......

前段时间读了《羊皮卷》这本书,其实很早之前就有朋友向我推荐过这本书,所以进入大学后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读,这本书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成功事例与成功的方方面面。共有十卷,分别是:羊皮卷之一今天,我开始新的生活。羊皮卷二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羊皮卷之三坚持不懈,直到成功。羊皮卷之四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羊皮卷之五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羊皮卷之六今天我要学会控制情绪。羊皮卷之七我要笑遍世界。羊皮卷之八今天我要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羊皮卷之九我现在就付诸行动。羊皮卷之十我要祈求指导,以一个推销员的身份来祈祷。

下面是读完第一卷的感想:

1、要有耐力,要坚持,要持之以恒

2、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一帆风顺的

3、不要一味的依靠所谓过时的经验

4、不要因为别人影响到自己

5、时光稍纵即逝,不能浪费在对失败的懊恼中

6、努力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生活变得好起来

7、克服自己的弱项,发挥自己的强项,开发自己的潜能

二卷:贯穿始终就说了一个字,爱,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感受世界的美好,用所付出的爱净化自己的灵魂,去感化其他。

三卷:活在世上的人,都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更新自我,让自我更好的成长,也许人区别于动物的优越性不仅仅是人是万物之长。也许更在于人类自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自我更新,自我培育,而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或许更在于精神上的升华。

四卷:主要讲的是自我肯定,不论要做什么,首先应当自我肯定在先。一个人连自己的位置都找不到,又怎么开始生活呢?

五卷:主要说的是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每个生命体都会经历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的。

六卷:说到的是控制情绪。

七卷:这卷主要说的是,心态问题,自己如何去面对外界的人事物。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好像,却是极少数的。

八卷:讲到了,要重视自己的价值。

九卷:这卷说的是,不要犹疑,马上付诸行动。

十卷:羊皮书的最后一卷,我认为讲的是信念。无论做什么,都必须有一个信念。有句话说,天救自救者。总之,还是要靠自己,别人都是靠不住的。

每一条,看起来似乎都很简单。但要想把这些道理,或者说是原则融进自己的个性,让它们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却是非常不易的。每一条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思考。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羊皮卷之二,要用全身心地爱来迎接今天,爱是动力、是源泉、是热情、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开始。有了爱我们可以积极地面对我们的生活、热情面对的每一个人、迎接每一件事,即使是令人沮丧的事...... 我想我的理解还是很浅薄的,要多读几遍,好好体会。建议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也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会在道德上、精神上和行为准则上指导你,给你鼓舞,使你立于不败之,它会是你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

羊皮卷的读书心得 篇4

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它的有力量文字这种文字的作品所蕴含的力量如此之大,甚至能够改变无数人的生活命运,《羊皮卷》就是这样伟大的作品!

积极心态的力量之卷一读后感受如下:

一、积极的心态决定人生成败;

你的命运可以价值连城,也可以一无是处,随你怎么选择、怎么看待;因为我们的自己心态是我们自己命运的控制塔。如同书中所讲,你千万要记住,你的心态决定你能否成功,无论情况怎么样,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莫让你的沮丧取代了你的热情。因为如果一个人只要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选择消极的心态,则只会遭遇失败。有些人只是短暂的拥有积极的心态,他们一旦遇到了挫折与失败,就会失去了信心。他们一开始是对的,但是一遇到挫折,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来麻痹自己、慰藉自己、封闭自己,期望凭着他们的消极心态,天上会掉馅饼,他们不了解消极心态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伟大的智者所罗门曾说:他的心怎样思量的,他的人胜就是怎样呈现的。换句话说,你相信会有什么结果,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因为你不可能取得你自己并不追求的成就,你不相信自己能达到的成就,自然你就不回去争取,很显然,当一个心态消极的人对自己的事业不抱很大期望的时候,他自然就会给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打下一个大大的折扣,不言而喻,就成了自己潜能开发的最大敌人。所积极的心态便是我们成功、有价值、主动创造、喜悦丰盛的源头!

二、积极的心态是我们更加出类拔萃;

我要致富、我要出人头地!用更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给自己的内心重下一个愉快的种子,我们一定学会给自己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因为有些人虽然表面很积极、乐观,但是一遇到挫择与失败就会失去做事的信心与动力,更多是因为不了解成功需要积极的心态不断尝试。所以请记住,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环境---心理的、情绪的、生理的、精神的---我们自己做事的态度决定我们人生的成就高度。

三、积极的心态决定我们看待事情的深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都在时刻盼望着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们都在期盼着发财致富,终日期盼着事业的成功。但是我们怎么才能成功,通往成功之路的起点究竟又在哪里?究竟又要到那里寻找呢?然而心态会怎么影响我们的人生呢?消极的心态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呢?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积极和消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具有两种惊人的力量:积极的心态能使我们达到登峰造极,一览众山小的效果,然而消极的心态便使我们终身陷入谷底,即使爬到顶峰,也会被他拖下来。所以让我学会在危机中寻找机会,因为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领导,我是自己生命中的富一代,我是自己生命中的CEO,以上这些话告诉我们:因为我是我自己心态的主宰,所以会变成自己命运的主宰,更因为积极的心态会决定我们将来的机遇。所以让我们学会积极的运用这种心态,你就能把心中的各种念头和态度变成现实,并同样把心中的更多富裕的思想变成现实。

四、如何摆脱消极的心态;

我们必须面对全世界这样一个现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成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想要摆脱这种消极的心态,学会拒绝三中病毒:1,借口综合症,2,恐惧综合症,3,忧虑综合症;

克服以上三种病毒的7大法门:

1、提高自己对事物分析辨别的能力,择善而从之。

2、观察身边周围的环境的状态,并积极提高辨别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的能力。

3、增加个人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以成功者为榜样,积极而乐观的和正面的环境、朋友交往与相处。

5、想改变消极环境之前必须先改变自己的积极性与敏感度。

6、持续加强自己的学习意愿和上进心,并欢天喜地的接受任何的训练或操练。

7、进行自信心的提高训练,来增强抵御消极思想的能力。

五、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并保持丰富的心智;

一个人拥有正确的心态,那就会创造不同凡响的奇迹。善于处理危机的人,往往都是为自己在成功之路上创造各种各样有利于自己的条件,而不是死死地抱着原有的东西。所以,愈见坚持以原则为重心,愈能培养丰富的心智。

羊皮卷的读书心得 篇5

看了《羊皮卷》,感触良多,卷一的投资自我给了我很多感触。第一卷主要讲沟通。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曾在任职期间说过:“在一位女士或先生的毕业教育中,我认为只有一种智力发展是必须的,那就是用母语进行准确优雅的交流。”沟通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与人沟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好的沟通能力自然能留下好印象,更容易赢得友谊。而不擅长A沟通的人,可能整天沉默寡言,或者说的话让人无法接受。所以,沟通对人生很重要。

学习更好的沟通技巧,可以熟练地与陌生人沟通,让陌生人对你产生好感。说话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打开了你心灵的大门,让你在各种群体中吸引眼球。口才好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良好的沟通能力也体现了人的修养。人,就像他们说的那样,在说话的时候直观的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善于沟通的人,即使话不多,也是沉重而有力的。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所以,学会如何沟通,对我们的生活也很有帮助。

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用好了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在生活中,当我们心平气和地与人交谈时,我们都感到幸福。就像生活中,遇到熟悉的朋友,打个招呼就会觉得很开心。这个我深有体会。当我感到无聊和悲伤时,朋友的问候会让我感到温暖,不再感到孤独。而且,如果你和一个健谈者聊了很久,你就会成为健谈者。如果一个人的语言低俗,言语炽热,言语激怒我们,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流。而且,交流不仅可以向别人展示我们的才华,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说话要亲切自然,话题要轻松,自己和观众的距离要拉近。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优雅有趣的语言,让你的交流过程不无聊。在学习交流的同时,也要注意交流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宣传和自我推销,更是学会倾听别人的对话。这样可以弥补自己听力上的不足。学习交流最重要的是学会主动与人交谈。只有不断练习,你才会变得擅长说话,也会变得更加自信。

沟通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大学里善于沟通的人,总是会交到更多的朋友,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学到更多。学习如何更好地交流可以帮助我们适应社会生活。因为我自己不擅长交际,所以直到进了大学才知道擅长交际的好处。就像我去面试介绍自己的时候,除了自己的名字是哪里来的,我什么都不会说,不像其他人说话很自然。所以,学会沟通真的很重要。

羊皮卷的读书心得 篇6

最后,我又看完了一本书。我发的书好像差不多看完了。这也是我自己成就感的一点点提升。感觉好久没这么充实了。还不如多读书,能丰富一个人的心智,当然也能让人忘记很多事情,真正深入书本,从书本中找到一些生活的感悟,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天空,在浩瀚的书海中找到自己的真实自我,为自己寻找一片蓝天。这样才能真正找到支点。

羊皮纸写得真好。去年这个时候,我听经理说我很欣赏这本书。当时对自己没什么感觉。没想到这本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体验。这一刻,我真的明白了,也感受到了。但是,自我离这本书的价值和目标还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很多方面有很多不足,距离一会儿半就能解决。关键是自我没有太多的毅力和毅力,很多事情坚持不了多久,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去做。说出来的只是死水。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人应该为自己的目标而活,做一些充满期待的事情,而不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毫无目标的瞎混。这样的生活一旦继续,真的没有意义。其实我就是这样。我没有固定的人生目标,没有自我追求,没有自我野心。一切都是基于一时的兴趣爱好。我找不到生活的中心。我能不能就这样过着固定的生活,一直无所事事的继续下去?这应该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从现在开始我该怎么办,该如何继续为目标奋斗?

首先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实际的、最有价值的,才能让自我充满活力,始终勇往直前,同时又没有办法让自我选择,只能一直往下走!

还是那句话,就是为这个目标设定一个期限,多长时间是最好的,小我能达到多长时间,在什么时间段内,小我对于这个时间段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要为此做出多大的牺牲!

其次,在此期间,我应该做些什么来辅助这个目标的实现,以使这样一个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为了达到这样一个辉煌的目标,我应该付出怎样的代价、工作形式、工作方法和心态!

最后,关键是要鼓励自己有一个执着的决心,不断追求向上的自信,让一切按照自己的计划顺利进行,否则一切都是扯淡。

羊皮卷的读书心得 篇7

在学校的图书室,一个人静静地在一排排的书架前寻觅,“淘宝”,《羊皮卷》系列丛书就是我淘的宝贝。

“改变全球数千万人命运的奇书”---在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这样的大字,怀着一份好奇,揣着一种期待,开始我的阅读。

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三篇 获取成功的精神因素这里谈到了积极心态的问题,这部分的作者是克莱门特.斯通,他是世界保险业巨子、创富学第三代祖师,他曾是奥格.曼狄摆脱失败的阴影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1、为了实现生活中的任何有价值的目标,无论你采用了其他哪些成功-法则,你都必须拥有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催化剂。

2、培养积极之心,是生命中的重要一环。

3、积极的心态会给你带来好运气。

读着一个个小案例,一句句箴言,心底仿佛吸进了雨后的清新空气,透亮。是的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想取得好的结果,就都必须有积极的心态!作为教师也是,但我们对孩子们微笑的时候,孩子们的心和我们离得更近;当我们对家长真诚微笑的时候,会更好的形成教育合力,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羊皮卷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时时闪耀着先人的智慧,很值得一读。

“今天我要开始全新的生活,今天我要破茧成蝶,今天我要把智慧的果实摘下”,今天我要......!当我手捧羊皮卷打开第一章,第一卷的宣言文字映入我的眼帘时,一种无形的力量顿时从心中升腾而起。

当一个人真正有了为今天而行动的理想并付诸行动时,命运之神便在关于他的成功之时赋予某种意义,今天的行动意味着明天的成功,并为明天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明天的成功离不开今天养成的某种好习惯,成功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之事,但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恒心与毅力,并把握每一个今天,想信他一定能让理想之树开花结果。

人生最难得的就是能及时领悟到今天的重要,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习惯把希望、理想及光明寄托于明天,却往往忽略了把握今天的机会,于是总是在叹息中蹉跎掉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今天。

记的一有首时间歌这样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出今天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朋友,从今天开始,请好好把握今天的一切,从今天开始给自己的人生开始设立目标。

羊皮卷为我打开了一扇心门,让我开始有了重新审视自己人生思想与理想的信念,今天我在宣读这些激励人心文字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今天让我们心动与行动同时进行,来吧,朋友,让我们成为今天的主人,今天你准备好了吗!

《呼吸》读书心得7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书是利剑,能斩破黑暗之愚。读书的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也会得到拓展,身处其中更觉得安心。在阅读过一篇文章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关于读书心得我们应该怎么样动笔写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呼吸》读书心得7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呼吸》读书心得 篇1

终于借到了《为了自由的呼吸》这本书,如获珍宝。细细读来,收获匪浅,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找到了一盏指明灯。

《为了自由的呼吸》是原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在20xx年出版的带有自传性质一本书。该书比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高密四中档语文教师、校长,以及出任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教育局长的心路历程和理性思考。他用朴实的语言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教育故事,展示了他追求“自由呼吸”的教育理念。读后感触颇深。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李希贵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学线、教育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这是《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楔子里开篇语中的一句话,也是道出了教育真谛的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作业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地在告诉学生真理,其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低落。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简单,但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俗话说:“差的老师只会给学生带来奉献,而好的老师会教给学生学会真理。”

管理上,让学生自由呼吸。他注重经营学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对于一位校长而言,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在当代的中国,让师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才是需要永恒探索的课题。

在管理中,他以营造“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使命,进行了一系列领潮流之先的探索。首先,他明确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把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他以中考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初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信条,同时探索出一系列诸如“制造一杆公平秤”,“将竞争的机制引入学校”,“让聘任制软着陆”等管理原则,率他非常强调体制的重要性,也一直致力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强调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将教育领导者真正地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将智慧和时间投入到其真正的职责――“经销希望”、“组织才华和开发才华”。

在读到“看来还是老师错了,真是对不起你们了……”这句话时,我感动不已,对照起自己来,我差之甚远。在生活中,我总认为自己是老师,什么都是对的,错的是学生,即使有时候意识到自己错了,也没有勇气在学生面前认错,总觉得这样很丢面子。你错了,就应该像孩子真诚道歉,你认错了,孩子们也会谈陈自己曾经的错误,你认错了,孩子们受伤的心得到了抚慰,你认错了,孩子们的心情不再犹豫了,你认错了,孩子们心灵的天空阳光灿烂起来了。看来以后我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学生,教师完全可以道歉,教育完全可以在平起平坐的状态下进行,我想这种教育效果肯定会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老师,您可不能说对不起,错误也是我当学生的。”

“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的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以《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的一句话作为本篇的结束语。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先生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因为可以“自由呼吸”!

《呼吸》读书心得 篇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课程背景下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书中把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主要写了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自己的感悟,始终贯穿了教学、教育、学校管理三条线索。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读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教育的真诚、真挚,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所感动。

读完这本书,我想用袁振国在前言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读后的感想,“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李希贵用他二十多年教育实践向我们诠释了怎样使孩子获得有幸福感的教育和教师怎样从辛勤劳动中体验工作的快乐。

善于学习,是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对李希贵的第一印象。李希贵的教育成功之路得益于对读书的执著和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体验、领悟和反思。家庭的影响使李希贵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结合自己的在教学中的经验和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使他越来越认识到读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读书,伴随了他46岁人生,也影响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一个优秀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从李希贵的身上,使我们深知,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20年如一日不懈探求的,正是这么一条使教育回归本质、回归本源的成功之路。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已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他在书的“后记”中引用玛丽?凯的话说:“我诚挚地相信,生命是一连串的企图和失败,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才能体验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 这既是李希贵先生从教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成长为著名教育家的法门。

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

《呼吸》读书心得 篇3

年度科幻,作为一个自诩科幻迷的读者,肯定不会错过。短篇集,虽然没有长篇那么宏大,但是作者很会写,那么小小一个故事冷不丁就戳中你了。

如果有时空之门,可以回过去到未来,但是这个世界只有一个,逻辑永远自洽,那么所有结局都已注定,还是否要去努力改变。

如果宇宙终归寂静,那么我们的活动,是否加快了这个过程,那如果是?是该停下来么,显然不是,探索自身与探索宇宙一样艰深。

人的思想到底是不是自由了,一个小装置就能撕裂我们的常识,其实对于自由的定义,一但抠字眼起来总会变成诡辩。。。。谁或者什么又能完全自由,不存在的。

当虚拟ai拟人化到类似人类成长,那么对这个ai该如何处之,是人还是物,根本无法辨清。退一步,对于真实人类,抚养下一代又该秉承什么原则才是好的呢没有答案,一切都太难了。

与其上相反,ai育儿会是超越人类的存在,还是只能制造低能,科技到一定程度后,更多的选择是不是就一定会更好?

人类从说到写越来越不依赖自身记忆,那么,到底是完全客观正确而毫无感情的记录更好,还是充满感情但是主观错漏百出的记忆更温馨,这是一个度的问题,记忆有其温柔自私的一面,而记录也有事实正确的存在必要。

世界是神创的,吗?现在的科学就一定正确么,我们从何而来,该到哪去,这永恒的问题,答案永远似是而非。相较于时空穿梭,多重宇宙就不存在逻辑悖论,当平行宇宙中的自己相见后,由于可以见到不同选择的不同后果,那么每一次选择,还要遵从什么原则呢,未来所有分支的你,是现在的哪个你决定的呢,又该如何对待现在的选择?

姜的故事,不宏大,设定都是小小的,但是意义一样深刻,而且,特别的温柔,所有故事中,不论是时空还是人物都趋向于善良的本心。

最后有感而发,自己自诩科幻迷,但是看的不多,迷科幻是因为科幻小说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一定会发人深思,好的科幻作品它一定夹带私货,而以科幻形式写出来,又可以很好的避免审查。不过这同样带来门槛,这私货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需要读者有尽量多的知识来发现它,以及足够牢固的世界观体系来防止被它带偏。所以,介于自己浅陋的知识,多充实自己,再去体味更多优秀的科幻。

《呼吸》读书心得 篇4

《呼吸》读后感1500字!

《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可以说事最不费脑了,甚至有些像在看一千零一夜,故事有些宿命论的感觉,不管是穿越到未来,还是能回到过去,其实人生本质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或者说觉得你命运的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三观,即你的选择(颇有存在主义的味道),还有一个点也非常有趣,还有当我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人生会走向哪里时,自己的当下的努力、当下的体验才会有趣,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体验到生命的乐趣;如文中所说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无法改变,只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

《双面真相》这篇有些像黑镜中的一集,事实的真相和被情感过滤后的真相之间的差异,对过去有选择的记忆才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对过去的选择性遗忘、对过去经历的美化(或丑化),发生这件事是一回事,如何记忆这件事又是另外一件事,所以说一切还是源于个人的选择,这些都是记忆系统不可少的浪漫化的过程,或许当科技发展到我们能事无巨细的调用自己的记忆时,我们会怀念遗忘的能力;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对于与人工智能正确相处的探讨,其实看的感受有些像自己养猫的感受,当另一个生命有足够的感性后,我们不能强制他做什么、我们不能带给他痛苦、不能让他限制他的自由、不能去掌控他的生命,就像我们不能去掌控一个孩子、掌控一个宠物,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

“我们都明白自己抚养数码体的动机。要是我们的数码体能学会实用的技巧,那当然好极了;但假如他们学不会,我们也不应该觉得这是失败。也许贾克斯确实能挣钱,可他并非为挣钱而生的。他和那些德雷塔、那些除草机器人都不一样。不管他能解决多少谜题,能做多少工作,这都不是我把他养大的原因。”

但这样想想的话,人工智能有什么意义呢,培养一个人工智能和培养人的时间相差无几,虽然可以制作副本,但当他有足够的感性后,那些人类不愿做的苦活累活,他们也不愿意做,毕竟我们不能给一个有情感的东西带去痛苦,另外谈到是否应该赋予人工智能法人资格,也即赋予它更改自己程序的自由,如果人类可以有变成她想成为的样子,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有这种自由,所以说,个人来看,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为另一个生命付出无私的爱与极大的耐心,最好还是不要想要去拥有一个人工智能或赋予人工智能过多的情感,因为像养孩子、养宠物一样,有情感的人工智能不是拿来玩的、更不只是来给你干活的,如文中所述的照料人工智能的感想,不是和养宠物、养孩子是一样的体验吗?

“如果我没有照料过你,我的生活会更简单,但不会像现在这样快乐”

《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首先,非常喜欢这个题目,焦虑可以说是自由选择带来的副作用,这一点就很值得探讨,故事主要是讲述能与平行世界的自己交流的故事,其中提到的一个点挺有意思的,虽说人比人气死人,当自己的和平行世界的自己的比较时那不更是气死,为什么同样的先天条件,生活也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当然如《蝴蝶效应》一样,这一切差异都来自一些微小的选择;另外讲到当面临是否要做错事时的选择时,很多人会去平行世界看自己的选择,如果大部分人选择了做好事,那表明自己本质上还是个好人,现在做错事只是一时冲动,只有当大部分人选择了做错事,才说明自己的是个坏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选择是先于本质的,也即萨特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

“你的选择很重要。你作的每个决定构成了你的人格,塑造了你要成为的那种人。如果你想成为总是把多找的钱还给收银员的人,你现在的行为决定你将来是否会成为那种人。每次你表现得慷慨大度,你都是在塑造一个下次更有可能慷慨大度的人。”

《呼吸》读书心得 篇5

最不像科幻的科幻!与看上一本书是同样的感受:这怎么能建议上架科幻类呢?这明明应该在哲学类上架好吧!

9个小故事,看不懂程度逐步递增。最后那篇《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确定不是论文?平行世界不陌生,但交互影响的思辨过程,太绕了。就个人理解来说,感觉应是落点是否“人性本善”。无论多少的平行世界,善或者恶,就像命运是否有它的注定性。我觉得吧,有!

再说说《大寂静》,很短小精悍,内容思想有点像《三体》宇宙定律的对面。颇具人文色彩,还带有环保意味。无论是宇宙还是自然界,都是人类不了解的,但是只要是生命,都有共性的吧。

最好看的当然是《呼吸》,太文艺了,太有感觉了,那些文字。前半部分即是脑洞打开的角度,也是很机械的描述,纯工科的内容。但后面就怎么脱实向虚了(捂脸)。就这样没有防备的文艺了一把。

姜老师的视角真的很独特,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他从能延展未来,并同时上升至哲学的高度,还能保持事件的单纯。脑洞大开,其实也挺烧脑,主要是思辨性太强,而且get到点得想好一阵。所以,看起来引人入胜又好累。

《呼吸》读书心得 篇6

开始读《呼吸秋千》时,我正在回家的火车上。而与故事中讲述的人们相比,知道目的地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与我不同,他们坐在如牲口棚的车厢内,跨越一道道国界,家乡的风雪和草木都被留在轨道的后面。从一个冬天到另一个冬天,夜晚更加漫长,雪落在生者和死者的心上。于是他们开始唱这只歌:

林中月桂吐艳

战壕白雪皑皑

一封短短信笺

字字伤我心怀

总是哼着这同一首歌,直到人们再也没法分得清,究竟是人在唱,还是空气在唱。

饥饿、劳动、乡愁。三者萦绕在十七岁少年的生活里,赫塔米勒创造自己的词汇,饥饿天使,心铲,呼吸秋千,以解释为何这个男孩能在劳动营活着,活下去,却注定的孤独。

我绝不会认为描写战争是男人的专利,只有托尔斯泰能写出《战争与和平》,索尔仁尼琴才写《古拉格群岛》而女性作家就诸如简奥斯汀只能写写一个家庭农庄里的二三事。赫塔米勒运用缜密创新的词语,细致地描绘战争对立给个体带来的创伤。这是以散文连缀而成的长篇小说,有着诗的结构和大量内心独白。小说试图提醒人们在苦难背后并非优雅但始终坚韧的,人的灵魂。赫塔米勒创造了一种近乎残酷的美感。饥饿是天使,死亡是幸运,草木是食物,未来是乡愁。而少年心里知道,饥饿从来不是美好的恩赐,它只是如那颗嵌在肋骨中的炉渣,在其余生如影随形。天使的光环让他看起来不那么面目狰狞,在一遍又一遍的回忆下,竟生出一丝丝对过去日子的感念。在黑暗中,饥饿成为一点余温,一点光明。告诉自己我还活着,我还不能死去,我会回来的。什么是余生?余生是带着自己新长出来的肉和新的箱子,里面确仍然是饥饿和旧的行李上路。

看唐顿庄园第二季,战争开始,庄园面临变化,每个人都要牺牲。牺牲这个词看上去很唬人,换成妥协,转变,或者挑战似意义更为积极。但其实质都是在现实面前放弃某种舒适的状态。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为自己牺牲什么,打着保卫家国的旗号也是因为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没有理由去埋怨被历史玩弄于鼓掌的命运。死亡与生存,究竟谁是 谁的 不幸。 但是通过 暴力,强迫手段剥夺人的自由,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打着什么样的旗号,都不能视为正义的存在。战争只是一个幌子,胜负双方都无权要求他人为自己在权利和欲望这场冠冕堂皇的生灵涂炭中付出代价。

于是她写人的冷漠,愤怒,隐忍,无处不在的故乡,无可救药的漂泊感,如同遥远的云:

风迎面吹来,整个荒原侵入我的身体,想让我崩溃,因为我是那么羸弱,而它是那般贪婪。

天和地就是世界。天有那么大,因为里面挂着大衣,每个人都有一件。地有那么大,因为到世界的脚趾有那么远的距离。那儿太遥远了。人们不能去想。想到那个距离,就生出一种感觉,像胃里一阵空荡荡的恶心。

我承认她是对的,因为清理尸首时,人们目睹了解脱;脑袋中那个坚硬的巢;呼吸中那加令人眩晕的秋千,胸口里那部热衷于节奏的泵,腹部那间空荡的候车室,都最终获得了安宁。从未有过纯粹的头的幸福,因为每张嘴里都是饥饿。

在皮包骨头的日子里,我的头脑空空如也,除了永远嗡嗡作响的手摇风琴,日日夜夜反复奏响着:寒冷刀一般割着,饥饿欺骗着,疲惫重压着,乡愁耗损着,跳蚤虱子叮咬着。我想跟那些没有生命也就不会死亡的物体做个交换。我想在我的身体和空中的地平线及地上的土路之间,达成一个拯救交换协议。我想借用他们的持久韧劲,让我没有躯壳就能生存,直到最恶劣的时候过去,我在滑落会自己的躯壳里,出现在棉衣里。这和死亡无关,反而和死亡恰恰相反。

通篇都是这样触目的描写。她善于观察,因为长期被迫保持沉默,而她每一个词语都有重量,如铅球砸在百米外的沙地里,也闷闷地敲在和平的日子中。

故事的情节总是可以三言两语交代过去,但小说家的任务之一,即还原甚至放大在不可复原的环境中的人的境遇和感受。因此有了比喻,夸张,反讽,拟人等修辞,甚至模仿和自我创造。最近方韩吵的热热闹闹,本来也觉得方有些胡搅蛮缠,但放在历史看来,是不是只是科学方法和文学创作的一次不大不小的矛盾呢?

假期待在家里,放空自己,应该再向里面填充什么。我想自己是幸运的,身上的横肉告诉我,你饥饿的只有头脑。在一次次聚会,一次次和喜爱的人告别过后,发现自己的空虚在每一根发梢起舞。我想念那个十四个小时都充满斗志的自己。远行后想归去,回来又想离开。

《呼吸》读书心得 篇7

《呼吸秋千》是我读的赫塔米勒的第四部小说,也是她最新的一部作品。和之前三部长篇不同,本书中赫塔并没有继续描写罗马尼亚的故事,而是将笔触对准了一群德国人,一群命运悲惨却被历史所遗忘的人。

二战临近尾声时,在苏联红军的攻势下,罗马尼亚亲法西斯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倒台。之后苏联方面向罗马尼亚索要生活在该国境内的德国人,将其作为战俘流放到苏联的劳动营,让其为被德国破坏的苏联重建出力。书中的主角里奥也就在这股大潮裹挟之下,踏上了自己崎岖的命运旅程。和先前读过的几部米勒的小说相比,这本《呼吸秋千》可说是最像小说的小说了。虽然仍然时不时有诗意流露,但整体行文和叙事都很流畅,文意也相对不那么晦涩。就连翻译的情况似乎也好起来了(当然也许其它几本的翻译也并没什么不好)。是因为时过境迁,作者觉得没有必要把自己要表达的东西隐藏得那么深了吗?这也只能说是个人揣测了。不过这到让本书的阅读相对轻松一些。

不过,米勒的风格依旧得以体现。虽然相比罗马尼亚三部曲,本作的的写作技法不那么突出,但这绝非作者的退步,而是一种娴熟之后的浑然天成。全书文笔洗练,架构平实,似乎无甚可谈,但对于剧情与内容却又令人感觉恰到好处,多了炫技,少了苍白。就在一种白描似的手法下,她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流放劳动营中悲惨景象以及身处其中的众生群像。随时可能被处决的惶然,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枯燥繁重的劳动,如影随形的饥饿以及死亡阴影,渺然无期的未来在那里的人们已经丧失了为人基本的尊严,终日在生与死的悬崖边苦苦挣扎。人性在面临绝境时变得毫无遮拦,又被强权肆意扭曲。于是我们透过里奥那双冷彻的眼看到了为虎作伥以求自保的工头,看到了因为偷食他人面包而被打到半死的同伴,看到了为自己生存竟然和妻子争食的丈夫,看到仅仅因为掌控发放面包权力而不可一世的厨子,以及许许多多被恶劣环境与缺衣少食折磨得奄奄一息之人米勒所擅长的各种意象和隐喻,在本书中也并不少见:脑袋中的巢、胸口的泵、呼吸里的秋千,以及无处不在的饥饿天使这些意象后面所隐藏的沉重与苦难,令人在阅读时感同身受。本书也曾被译作《呼吸钟摆》,我也觉得颇不错,因为更能体现这种沉重感。

我想,无论是否了解这段历史,真正用心读过此书想必不会不动容。尤其是依旧把苏联作为二战同盟国、正义一方、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读者,这段隐秘历史的震撼度恐怕是不言而喻的。我得说我并非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早就使我剥去了儿时对苏联的敬畏心情对其在二战时的一些做为也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虽然还没读过《古拉格群岛》(不过已经趁网上打五折的时候购入一套了),但前些日子恰好看了一部反映苏联不为人知历史的纪录片《苏联故事》,所以对本书的时代背景,我是做好了充分体认的。但是书中所描写的种种情景依然深深触动了我,只因赫塔笔下的一切充满苦难与悲恸,令人难掩悲伤。客观地说,比起卡廷森林中被集体处决的波兰军队,或是奥斯维辛中的犹太人,这些德国战俘的处境也许不是最悲惨的,如果所谓的幸运是指还起码留着一条命的话。然而有时,死亡反而成了一种幸运,因为着意味着不必在忍受无边痛苦的折磨。那种惨烈,是如今生活优裕,终日饱食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然而即使在苦难之中,我们仍能感到精神的超越。即使已经形销骨立,即使已经丧尽尊严,可人们仍然保有一份坚韧。米勒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手帕在本作中也有露面,并代表了主角心中那苦苦坚持的自尊与信念,正是这一丝坚持让他最终活着回到了故乡。然而即使身体可以恢复,精神上的创伤却将伴随这些归来者一生,无法消散。

本书甫一出版就获得德国书奖,除了本身的优秀,恐怕也是因为本书道出了德国人内心的痛吧。也许有人认为德国作为二战的发起国,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也是理所当然。然而,是否这个代价就应该让所有德国人来付?让书中的里奥这样根本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少年来偿还?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即使这些人确实曾高呼元首万岁。也有人说,这终究只是一部小说而已,何必当真?的确,名为里奥的少年不过是赫塔虚构出来的人物,并不存在于现实。但是我也真切地知道,这一切都曾在历史上发生过!赫塔的作品,总因为其涉及政治而引发争议,然而真正的文学绝不是营造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而是应该映照出现实的真相。尤其当人们因为所谓的政治而忽视淡忘了曾经的苦难记忆,甚至试图将其抹去的时候,文学家更有责任去记录这苦难,记录这不应被忘却的共同记忆。因为文学是人类最后的良知,因为遗忘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后人不再有如此沉重的呼吸,我们又如何能忘记这份苦难?在赫塔米勒的笔下,我能够读到她的悲悯、她的同情、她那份不曾被现实击倒的信仰。就凭这点,我认为她当得起诺贝尔文学奖。

喜欢《读书心得收藏:方与圆的读后感ppt7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心得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方与圆的读后感ppt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