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浮生六记读后感 > 地图 >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9-30 来源:互联网

关于《浮生六记》的热门读后感分享(5篇)。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关于《浮生六记》的热门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关于《浮生六记》的热门读后感(篇1)

《春夜宴桃李园序》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在这短短的时光里,我们该如何度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历经世事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虚无鸡汤文的枯燥说教,已经激发不起我们内心的任何波澜;公主王子、达官贵人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也经不起现实的风雨打磨;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何在一个浮华时代措置自己的情感,给浮躁的心灵找一个温暖的空间?沈复在其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人要有真情、要懂得付出真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只有真情付出的人才能感受到春风拂面、忘却严寒酷暑、忘却风霜雨露,保持内心平静,获得永生幸福。

这部书为什么能够流传二百余年而不衰,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推崇喜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并不是高高在上进行泛泛说教,而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将自己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富有亲和力,而且其方式具有可借鉴性,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可以实现。作者只是一位普通的社会中下层,没有享受过大富大贵,过着如同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甚至曾潦倒到以卖画维持生计,这种人很容易在我们身边找到影子,就如我们身边熟悉的张三李四,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惊人的家庭背景、没有功名利禄、没有惊人财富,一生堪称平平庸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拥有任何功名和财富都换不来的爱情。家境清贫时,甚至饥寒交迫,他们二人却志趣高雅,矢志不渝。平淡生活中他们且吟诗、作画,自娱自乐,或郊游、烹肴,意趣盎然,让整个略显灰暗的人生多彩多姿起来,焕发出熠熠的光彩。这些普通人平常生活的感悟,启示我们幸福的生活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也不是井中之月、水中之花,我们这些普通群体只要愿意去做也可以实现的,这才是生活的真谛,容易引起广泛地共鸣。

林语堂先生在《浮生六记》的序中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一个女人。”的确,书中的女主角是一个性情可爱、温婉贤淑的女人,既有为情窦初开而藏粥的聪慧,也有为追逐热闹而女扮男妆出行的大胆;同时,还能赋得“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妙句,完全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奇女子。完全不似《红楼梦》中诸多女子,更与鲁迅《奔月》中描写的厌倦长期清苦生活而抛弃丈夫、独自升天的嫦娥迥然有别,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而这种幸福生活正源于二人两情相悦,玉露相逢,胜却人间无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始能与子偕老。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这是本书给我们的最好启示,沈复自从十七岁与陈芸结婚,至陈芸因被疾病困扰辞世而去,这短短的一生虽命运多舛、变故时现,但依然没有将两人分离,没有能减弱二人的真挚情感。实现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人生中最美的风景。其相互欣赏、相濡以沫的真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着实令人感动,为之击节。后来沈复在其妻子离世后,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也从侧面体现出这种至死不渝的情感。

古往今来,关于夫妻真挚情感的故事不计其数,既有“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般夫妻间融洽和谐,亲密无间;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呓语般的痴情;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睡人不去、睹物更思人”的凄苦。这些诗句和本书相同,其感人至深之处不在于艺术手法的高妙,语言的精粹,而在于蕴含着的真情。情致所动,金石为开,这才是能直达内心深处,激发出生命本真的最原始力量。

其实生活中需要真情付出何止夫妇之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短暂的一生中人们追求的无外乎生命的长度与宽度两个维度。生命的长度是属于自然规律,不受个人控制,最多只能有限延长,最终结果无论谁都无法逃避。但生命的宽度,即生命的质量如何提高,则完全由个人决定。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环境,都需要真情释放,待人以诚,用之以情。这真性情不仅包括夫妇之道,同样适用于学习、家庭、工作之中,彰显于待人、待物之间。人生天地间,种种不可控的不幸可能突然袭来,给生命旅程增添许多阴雨。在无情的生活面前,要超脱世间繁琐,摆脱平庸,唯有不忘初心,坚守真情,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乐于付出并享受生活带来的愉悦情感,坦然接受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具有情感性,懂得对他人付以真情。真情是春天里盛开的鲜花,点缀诗意生活;是夏天的浓阴,遮挡暴雨狂风;是秋天的鲜美果实,带来收获喜悦;是冬天的一缕暖阳,暖化寒风冰山。是因“投我以木瓜”而“以琼琚报之”的慷慨,是愿意为别人提供热情帮助,救人于危难之际的热切。当然这种真情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特别是在当今,过重物质利益冲淡了情感关照,作为以塑造灵魂为使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更需要教学以真、待人以情,发挥人格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浓厚的人文情怀榜样,以此营造人际关系上的绿水青山、使其灵魂得到锻炼、情操受到陶冶,提高生命的质量,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交际环境。

关于《浮生六记》的热门读后感(篇2)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应有六记,但遗留下来的只有四记,有写游记的,有写闲情记的(如何插花、养花,弄盆景等),有写闺房乐记,有写坎坷记。其中的坎坷记,是我自高中读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后,第二本让我伤心不已的书。

沈复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聪慧知书达理,甚至可以说有颗七窍玲珑心,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如果她在那个年代,生为男儿身,其成就应该要远高于沈复。

沈复与他朋友遇到难题时,总是她想出解决的法子。哪怕公公错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辩解,她都不肯。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自然很好,一起到乡下避暑,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会友,日子过得好不惬意。哪怕是在很困难、家里已容不下芸的时候,沈复也毅然地带着她到外面住,没有听从父亲休了芸。只可惜没有白头,芸便离开了人世。

沈复在书中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虽不希望夫妻间相互仇视,但不可过于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头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会以爱情为基石,但我明显是不认同沈复那句话的。如果从一段幸福指数爆棚但是短暂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无趣但是冗长的婚姻当中做选择,我必定选择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归去,也终究是没有遗憾了。

我曾问过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几岁?”他说70,我说那我活到69就好。说我自私也好,胆小也罢,我从来不敢想象,我们一起牵手走过那么多的年岁之后,突然他会消失,那我还有没有勇气继续活着,也是个未知数。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让我先走好了。三毛说,幸好先离开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这样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过,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丢给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帮忙抚养,我追随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觉得,倘若此生已没有遗憾,又何必独活在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为孩子、因为婚外恋、因为各种客观的不客观的因素分手,却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时突然永别。

我也曾问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忘记我?他说,五年吧。其实我不知道五年这个数字他如何得来,但当时年轻的我却有些生气,竟然只需要五年就把我给忘了?到底是不是真心爱我?

现在却觉得,真要那样,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后你再娶个比我温柔坚强的女子,平静安宁地度过余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里,我也不要你长长久久地记得我。

关于生死,关于命运,关于坎坷,关于幸福,其实来来回回,不过是“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罢了。格子曾说,我对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个可以随时去死的人。我听以后颇为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这般清明透彻。

好像话题有些沉重了,但其实《浮生六记》也讲了许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

成水底花开的效果,又记录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风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们跟朋友偶尔会玩考试的游戏,轮流做老师,给其他人出题,而且出题人兼做主考官,然后还要阅卷评分。不由对正在玩游戏的赵同学感叹:“古代人好可怜啊,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只能以考试为乐。”

我心想,要是把他丢回古代,他要怎么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计只能耕种了。

关于《浮生六记》的热门读后感(篇3)

有学者称《浮生六记》为“晚清小红楼梦”,著名学者林语堂、俞平伯对此书大加赞赏,爱不释手,多次批注推荐。

《浮生六记》是沈复写于清朝嘉庆年间的自传体随笔散文,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文章写的率真洒脱,文辞绮丽,记录了作者一生的际遇,或欢乐,或悲愁,或闲逸,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淋漓流淌于笔端,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古代散文,在晚清作品中有很高的地位。

浮生六记给我们的人生感悟和启示在《养生记道》里有这样一段话,被很多人喜欢引用:“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论短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阁,说什么利锁名缰。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描绘了一副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类似于竹林七贤那般诗酒唱和,潇洒率真。

观望一下文学写的感情,大多以悲剧收尾,白娘子被关了雷峰塔,罗密欧和朱丽叶殉情而死,唯一一对终成眷属还得化成蝶才行。人,终究是脆弱渺小的,每个人在残酷现实前都无力(尤其在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幸福只能相对而无绝对。也许就是沈复前半生的幸运,使得其后半尤为显得凄凉。

其实《浮生六记》目前仅存四卷,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他与妻子的生活部分,其实红尘的生活,也如浮生六记一样,骨子里的性格,和现实的生活也是很相接近,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其实现实之中的网络作家,也有点与沈复类同,稍有点才气,精力也是够佳,同时,在文学论坛,也沾了点心气高,而文章,大多是小成之类,但总以为写得不错。搞一个征文相类似的,到处拉票,获得奖之后,就更是沾沾自喜了。如是拔高了自己的高度,更是沾沾自喜了。

浮生,就如同李白所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也许是平淡的记叙,与有些大众的心态雷同,郊游之心,周边之闹,风景相宜,也还是有一定的功底。整体来说,《浮生六记》也可以当作乾隆年间苏州书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卷轴画来欣赏,而且增添了更多的迷人景致。记得东坡言道:“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人生也似如此,生活态度,有时没有必要太较真,生亦何欢,死又何苦?

关于《浮生六记》的热门读后感(篇4)

浮生六记,为欢几何。

时光回溯,世事往复。画面定格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姑苏城南一衣冠仕宦之家,沈复生于此。一生浮荡不定,好游山水,工诗善画,有感于“事如春梦了无痕”,故而以笔墨将生平经历记录成书,名曰《浮生六记》,其中多以家常散事为主,伉俪之情、郊游之乐、山水之趣,透过朴素通透的言语,还原出几百年前,这位士族文人在或富或贫的日子里,那些精致清暖的生活光彩。

布衣饭菜 可乐终身

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文版的后记中写道“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

陈芸,字淑珍,勤劳聪慧,与沈复情投意合结为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深情绵长,共同研习书卷、游山揽胜,而后遭逢变故,仍能不落世俗,悉心 经营布衣饭菜,把清贫的生活过得充满乐趣。

夫妇二人一生不慕名利,然而却把风雅志趣融入到了一桌一椅,一菜一粟之中。例如在吃方面,芸爱往麻油中加入少许白糖拌腐乳吃,鲜美好下饭,拿卤瓜捣烂用来拌腐乳,起名“双鲜酱”,味道异样美好;在穿方面,自己织作衣帽领袜边角,衣服虽有破损,经过芸的巧手缝补之后,仍能保持整齐洁净,见客交友不失体面;在住方面,旧竹帘布条缝裹固定,隔断遮拦的同时装点房舍;而在游乐方面,巧心思更多,雇了馄饨胆子到柳树荫下烹茶赏花,温酒煮粥,太阳西坠方才尽兴而归。

生活的情趣,并非建立在充足的物质基础上。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用心 经营好漫长光阴里的一桌一椅、一菜一粟,荣华却不骄狂,安贫仍能乐道,以清淡闲雅的情致为血肉,丰盈起生活的骨架,就算再平淡的日子,也能描绘出瑰丽的色彩。

清贫安乐 恬适自甘

因遭遇是非误会,夫妻二人被迫旅居外地,几度漂泊。然而沈复与陈芸仍能做到互相扶持,以泰然处之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挫折。

清贫的日子里,用度花销要适宜俭省,却不能失了雅致的生活情调。虽是廉价的瓜蔬鱼虾,但经过陈芸的烹调,这些惠而不费的食材,便有了意外的好味道;装吃食的器皿也要精致,六只白瓷深碟组成的梅花盒,形如墨梅,美观实用;诗会作画也不能少,聚会于家中、郊游于野外,从不敷衍度过。就连暂住扬州,屋子窄小到只有两椽,也仿照园林布置手法进行隔断,虽难有富贵人家之象,却精巧别致。

一生起起落落,夫妇二人常以诗酒山水之乐调剂生活,苦中作乐,恬适自甘,把困顿的日子过出温柔清暖的味道来。其实不管身处逆境或顺境,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宠辱不惊,安之若素,才能体会到生活的安乐,跳脱出成败得失的困扰。

虽无微言大义,但字里行间意趣无穷,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

关于《浮生六记》的热门读后感(篇5)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全书与妻“芸”和丈夫“三白”的夫妻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可爱的女子和一段令人向往的诗情画意的夫妻生活,然而这段世外桃花源般的生活并未持续许久,最终被现实打破,佳人化作一缕青烟,生者从此扰扰嚷嚷,不知梦醒何时耳。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曾经提到过此书,说书中的女主人公“芸”是最可爱的女子。当时曾经觉得好奇,大概是读书不多,我能想到的书中可爱女子就《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班奈特。而看完此书的前两章,“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后对芸的可爱结论完全赞同,甚至畅想我要是男人也要娶个芸这么可爱的女子。

全书写描写芸可爱的趣事特别多,芸因为想去庙会看花灯,于是女扮男装称是三白的堂弟。正沾沾自喜,游遍庙会竟无人认出,突然偶遇一熟悉的女眷,芸竟直接上去打招呼,身子一侧,依在了夫人的肩膀上。夫人大惊,旁边的丫鬟怒曰“你是什么人,如此轻狂,不知法纪?”芸一看情况不妙,立刻脱掉帽子和鞋子,抬起脚丫给他们看,说:“我是女子啊。”旁人面面相觑,然后哄然大笑~

芸爱吃臭腐乳和卤瓜,三白笑她“狗没有胃所以才吃粪便,因为它不知臭”芸强行用筷子把卤瓜塞到三白嘴里说“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尝试一下。”并一本正经地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芸喜欢在发间别上茉莉花做装饰,即美观又香气袭人,三白笑曰“这茉莉花的香味竟盖过了屋里佛手的香味。”芸说“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脱俗,似有似无;茉莉则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点谄媚。”三白问“那你为何近小人而远君子乎?”芸笑着说“我笑君子喜爱小人啊?”

芸素来豁达不拘小节,一日与三白一起在桥下与船娘饮酒至深夜,次日朋友之妻告曰“听说你丈夫昨日在桥头与两失足妇女饮酒到深夜啊。”芸笑曰“确有此事,其中一个就是我。”

芸不仅可爱还是一个聪慧又有情趣的女子,对诗词歌赋也颇有天赋,年少就曾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三白从湖边拾得假山的石头,她亲自用石墨画上纹理,种上藤萝做成逼真的盆景,与三白一起畅想老来隐居于此山,在山的这头建上小屋,那头引入溪水。在乡下避暑的日子,芸利用豌豆花制成格子花架放在窗前,靓丽可爱,既能遮荫又不会挡住风和光线。因为家境不富裕,芸会裁衣还会刺绣补贴家用。三白爱喝酒,芸制成梅花盒,盒子呈梅花型,每格放一个白色的磁盘,磁盘里放些精致小菜。三白爱花艺盆栽,芸又建议花虽美但少了些灵动,夫妻两人又制作昆虫标本把昆虫固定于花叶上,使盆栽更加生动。芸还会制作莲花香片,把茶叶放入荷花的花苞中待次日荷花盛开取出茶叶,再用荷花上采集的露水烹茶,茶清香扑鼻。

芸素爱美,对美的事物和人都特别痴迷,一日听说三白的堂弟得一美女,芸欣然前往想看,事后摇头“美则美矣,少了些韵味。”堂弟戏谑“难道你打算将来给三白纳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美女吗?”芸竟然之后真致力于给三白纳一真正的美女。后来一次在虎丘偶遇江南名妓“园”,特别高兴地说“终于找到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女子了。”芸欣然与之结伴为姐妹,并赠送翡翠镯替三白做聘礼。然最终园辜负了芸的好意嫁与富人之家,芸伤心落泪,也竟因此被公婆诟病结交不良女子,为日后最终失去公婆喜爱埋下伏笔。。。。。。

看第一二卷是轻松又愉快的阅读,然后看到第三卷“坎坷记愁”又难免惆怅芸的命运。真应了那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始芸淡泊名利,她的梦想是过像沧浪亭萧爽楼那样的生活,布衣暖,菜饭饱,一家人其乐融融不问世事的生活。然后现实生活并不是桃花源,需要面对的依旧是柴米油盐贵和人情世故,多情率真之人也多因情和真而伤,何况又是在那样的时代里。

芸的悲切命运即是那个社会造成,也是芸本身造成的。芸太爱三白,在对三白的爱里完全失去了自我,一心为三白寻觅真正的佳人,与失足妇女结为姐妹被人诟病;因为担心三白与弟弟的关系不和,宁愿受委屈也不愿意告知公婆小叔在外借债的真相;因为三白的愚孝,擅作主张为公公纳妾,结果失去婆婆欢心;又因为伤了婆婆的心,心中自责写信给三白,在信中称公公为老头,让三白把此女送回老家。结果信被公公看到,勃然大怒驱赶出门,从此飘零在外,客死异乡。

此书看到卷三实在是觉得惋惜,芸娘死后的第四卷已无心去看。在前两篇时还羡慕这样情意浓浓的夫妻生活,而看到最后实在觉得芸娘这样的女子嫁给三白有些可惜了。虽然三白对芸娘清深意重,未曾离弃,但到后期从芸娘遭遇委屈开始,他都并未给出半分解决方案。一生未给芸娘带来富贵和现世安稳也就罢了,在芸娘遭遇冤枉和委屈时未勇敢站出来替芸娘说话,只是眼睁睁看着这种悲剧的发生。身为长子,明明应该承担家庭重任,却因过于清高任由弟弟胡作非为,家道中落;身为丈夫,完全没有照顾好妻子儿女,妻子飘零在外重病而亡,女儿草草嫁人,儿子早夭,自此以后浑浑噩噩聊度余生。

全书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死别生离,悲切动人。可惜、可叹、又可悲!卷三之后再无心去看后卷。做女子可如芸之聪慧、可爱,善良,却不能太深情,太心软,沈三白虽好,却只能做吟诗作对之友,实不宜选为夫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浮生六记精彩片段摘抄及感悟分享(5篇)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这个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浮生六记精彩片段摘抄及感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浮生六记精彩片段摘抄及感悟(篇一)

难得过个无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读完了浮生六记。

说是六记,其实只读了四记,另外两篇在历史长河里不知道飘哪儿去了。忘了在哪儿看见一句,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抱着“到底是怎么个可爱法,还能比我可爱吗”的心理翻了翻这本书。看的比较不囫囵吞的是卷一的闺房记乐,和卷三的坎坷记愁。

一篇讲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赌书消得泼茶香。青梅竹马,得偿所愿,每日谈诗论画观花赏景,鸾凤和鸣举案齐眉。另一篇讲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赶出家门,穷困潦倒漂泊异乡,父亲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兄弟为了财产与他反目,愁绪满怀无释处。作者写的倒是丝丝入扣,有感动有叹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评价。芸娘固然是可爱的。爱诗词歌赋,也擅长烹饪女红。心灵手巧,无论是插花还是开party都能别出心裁。温柔贤惠又古灵精怪,恪守封建礼教之余,也会穿个男装跟老公出去旅游。看上去简直完美,唯独一点我不喜欢,闲着没事儿还去给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约定,她也因为各种情感上的打击郁郁而终。试图站在当时的时代和环境去理解这件事儿,奈何我实在已经进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实意的爱了为什么还能跟人分享。或许这才是男人们如此推崇芸娘的原因吧,直男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呵呵。作者沈复,就更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一开始年少求学,与芸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见他终日靠着家里的庇荫吃喝玩乐,被赶出家门之后穷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养家糊口,竟然还继续附庸风雅…完全没有对妻子儿女以及人生最起码的担当。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俪情深,还照样在出差的半年流连青楼。与妻子第二次仓皇出逃,竟然连儿子和女儿都顾不得了。把女儿匆匆许配给表哥家的儿子做童养媳,托人给儿子找了个地方谋生,后来儿子早夭,沈复想的是,芸娘不能延续后代了,为啥是芸娘没有后代了呢,因为别人又送给他一个小妾呗。

看到最后这句,真是恶心的我连早饭都差点吐出来。陷入纠结。感动过人们的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写了……不思量,自难忘的苏东坡,后来又说唯有朝云能识我。冒辟疆这个始乱终弃的大渣男,竟然还有脸写出个《影梅庵忆语》。

这个人生啊…仔细琢磨琢磨就觉得特别不堪。所以,今天你丧了吗?

浮生六记精彩片段摘抄及感悟(篇二)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全书与妻“芸”和丈夫“三白”的夫妻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可爱的女子和一段令人向往的诗情画意的夫妻生活,然而这段世外桃花源般的生活并未持续许久,最终被现实打破,佳人化作一缕青烟,生者从此扰扰嚷嚷,不知梦醒何时耳。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曾经提到过此书,说书中的女主人公“芸”是最可爱的女子。当时曾经觉得好奇,大概是读书不多,我能想到的书中可爱女子就《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班奈特。而看完此书的前两章,“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后对芸的可爱结论完全赞同,甚至畅想我要是男人也要娶个芸这么可爱的女子。

全书写描写芸可爱的趣事特别多,芸因为想去庙会看花灯,于是女扮男装称是三白的堂弟。正沾沾自喜,游遍庙会竟无人认出,突然偶遇一熟悉的女眷,芸竟直接上去打招呼,身子一侧,依在了夫人的肩膀上。夫人大惊,旁边的丫鬟怒曰“你是什么人,如此轻狂,不知法纪?”芸一看情况不妙,立刻脱掉帽子和鞋子,抬起脚丫给他们看,说:“我是女子啊。”旁人面面相觑,然后哄然大笑~

芸爱吃臭腐乳和卤瓜,三白笑她“狗没有胃所以才吃粪便,因为它不知臭”芸强行用筷子把卤瓜塞到三白嘴里说“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尝试一下。”并一本正经地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芸喜欢在发间别上茉莉花做装饰,即美观又香气袭人,三白笑曰“这茉莉花的香味竟盖过了屋里佛手的香味。”芸说“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脱俗,似有似无;茉莉则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点谄媚。”三白问“那你为何近小人而远君子乎?”芸笑着说“我笑君子喜爱小人啊?”

芸素来豁达不拘小节,一日与三白一起在桥下与船娘饮酒至深夜,次日朋友之妻告曰“听说你丈夫昨日在桥头与两失足妇女饮酒到深夜啊。”芸笑曰“确有此事,其中一个就是我。”

芸不仅可爱还是一个聪慧又有情趣的女子,对诗词歌赋也颇有天赋,年少就曾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三白从湖边拾得假山的石头,她亲自用石墨画上纹理,种上藤萝做成逼真的盆景,与三白一起畅想老来隐居于此山,在山的这头建上小屋,那头引入溪水。在乡下避暑的日子,芸利用豌豆花制成格子花架放在窗前,靓丽可爱,既能遮荫又不会挡住风和光线。因为家境不富裕,芸会裁衣还会刺绣补贴家用。三白爱喝酒,芸制成梅花盒,盒子呈梅花型,每格放一个白色的磁盘,磁盘里放些精致小菜。三白爱花艺盆栽,芸又建议花虽美但少了些灵动,夫妻两人又制作昆虫标本把昆虫固定于花叶上,使盆栽更加生动。芸还会制作莲花香片,把茶叶放入荷花的花苞中待次日荷花盛开取出茶叶,再用荷花上采集的露水烹茶,茶清香扑鼻。

芸素爱美,对美的事物和人都特别痴迷,一日听说三白的堂弟得一美女,芸欣然前往想看,事后摇头“美则美矣,少了些韵味。”堂弟戏谑“难道你打算将来给三白纳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美女吗?”芸竟然之后真致力于给三白纳一真正的美女。后来一次在虎丘偶遇江南名妓“园”,特别高兴地说“终于找到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女子了。”芸欣然与之结伴为姐妹,并赠送翡翠镯替三白做聘礼。然最终园辜负了芸的好意嫁与富人之家,芸伤心落泪,也竟因此被公婆诟病结交不良女子,为日后最终失去公婆喜爱埋下伏笔。。。。。。

看第一二卷是轻松又愉快的阅读,然后看到第三卷“坎坷记愁”又难免惆怅芸的命运。真应了那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始芸淡泊名利,她的梦想是过像沧浪亭萧爽楼那样的生活,布衣暖,菜饭饱,一家人其乐融融不问世事的生活。然后现实生活并不是桃花源,需要面对的依旧是柴米油盐贵和人情世故,多情率真之人也多因情和真而伤,何况又是在那样的时代里。

芸的悲切命运即是那个社会造成,也是芸本身造成的。芸太爱三白,在对三白的爱里完全失去了自我,一心为三白寻觅真正的佳人,与失足妇女结为姐妹被人诟病;因为担心三白与弟弟的关系不和,宁愿受委屈也不愿意告知公婆小叔在外借债的真相;因为三白的愚孝,擅作主张为公公纳妾,结果失去婆婆欢心;又因为伤了婆婆的心,心中自责写信给三白,在信中称公公为老头,让三白把此女送回老家。结果信被公公看到,勃然大怒驱赶出门,从此飘零在外,客死异乡。

此书看到卷三实在是觉得惋惜,芸娘死后的第四卷已无心去看。在前两篇时还羡慕这样情意浓浓的夫妻生活,而看到最后实在觉得芸娘这样的女子嫁给三白有些可惜了。虽然三白对芸娘清深意重,未曾离弃,但到后期从芸娘遭遇委屈开始,他都并未给出半分解决方案。一生未给芸娘带来富贵和现世安稳也就罢了,在芸娘遭遇冤枉和委屈时未勇敢站出来替芸娘说话,只是眼睁睁看着这种悲剧的发生。身为长子,明明应该承担家庭重任,却因过于清高任由弟弟胡作非为,家道中落;身为丈夫,完全没有照顾好妻子儿女,妻子飘零在外重病而亡,女儿草草嫁人,儿子早夭,自此以后浑浑噩噩聊度余生。

全书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死别生离,悲切动人。可惜、可叹、又可悲!卷三之后再无心去看后卷。做女子可如芸之聪慧、可爱,善良,却不能太深情,太心软,沈三白虽好,却只能做吟诗作对之友,实不宜选为夫婿。

浮生六记精彩片段摘抄及感悟(篇三)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应有六记,但遗留下来的只有四记,有写游记的,有写闲情记的(如何插花、养花,弄盆景等),有写闺房乐记,有写坎坷记。其中的坎坷记,是我自高中读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后,第二本让我伤心不已的书。

沈复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聪慧知书达理,甚至可以说有颗七窍玲珑心,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如果她在那个年代,生为男儿身,其成就应该要远高于沈复。

沈复与他朋友遇到难题时,总是她想出解决的法子。哪怕公公错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辩解,她都不肯。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自然很好,一起到乡下避暑,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会友,日子过得好不惬意。哪怕是在很困难、家里已容不下芸的时候,沈复也毅然地带着她到外面住,没有听从父亲休了芸。只可惜没有白头,芸便离开了人世。

沈复在书中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虽不希望夫妻间相互仇视,但不可过于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头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会以爱情为基石,但我明显是不认同沈复那句话的。如果从一段幸福指数爆棚但是短暂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无趣但是冗长的婚姻当中做选择,我必定选择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归去,也终究是没有遗憾了。

我曾问过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几岁?”他说70,我说那我活到69就好。说我自私也好,胆小也罢,我从来不敢想象,我们一起牵手走过那么多的年岁之后,突然他会消失,那我还有没有勇气继续活着,也是个未知数。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让我先走好了。三毛说,幸好先离开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这样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过,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丢给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帮忙抚养,我追随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觉得,倘若此生已没有遗憾,又何必独活在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为孩子、因为婚外恋、因为各种客观的不客观的因素分手,却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时突然永别。

我也曾问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忘记我?他说,五年吧。其实我不知道五年这个数字他如何得来,但当时年轻的我却有些生气,竟然只需要五年就把我给忘了?到底是不是真心爱我?

现在却觉得,真要那样,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后你再娶个比我温柔坚强的女子,平静安宁地度过余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里,我也不要你长长久久地记得我。

关于生死,关于命运,关于坎坷,关于幸福,其实来来回回,不过是“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罢了。格子曾说,我对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个可以随时去死的人。我听以后颇为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这般清明透彻。

好像话题有些沉重了,但其实《浮生六记》也讲了许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

成水底花开的效果,又记录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风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们跟朋友偶尔会玩考试的游戏,轮流做老师,给其他人出题,而且出题人兼做主考官,然后还要阅卷评分。不由对正在玩游戏的赵同学感叹:“古代人好可怜啊,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只能以考试为乐。”

我心想,要是把他丢回古代,他要怎么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计只能耕种了。

浮生六记精彩片段摘抄及感悟(篇四)

这是一个凄婉动人又十分励志的故事,篇幅不大却道尽人生的沧桑与无奈。沈复就像曹雪芹一样,在人生的过程中沉浮。所谓“浮生”也是源于此意吧,不受控制则为“浮”。

现在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当然都有各种不理解和不明白;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件不受时空限制的事儿,那就是——变故。变故这个话题也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它基本上是脱离了所有控制,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存在。

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纳妾不成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阅尽了人生辛酸的沈复,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是真的看破,还是无奈到了尽头?是想明白了人生,还是出离了命运?我很难揣测,唯有感其心、劳其形,算是一种状态的释放。

话说回来,无论幅度大小,我们的人生也都是沉浮不定的。就跟心电图一样,只有起伏高低的不同,但都在起伏,没几个人希望变成一条线的样子吧?所以我们能不能安心的面对沉浮,真是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按照目前的科技进步,我们对自己命运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直到最后会有一批长生不死(不老难度太大)的人。这种人你说到了最后是不是也没什么好追求的了,也不能有什么变化了?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会成为一批有史以来最害怕变化的人,因为死不了了,所以只要有一点儿生命危险的事儿都是巨大的风险,他们的余生都将在与这种风险的对抗中度过。

这样看来,咱们现在这个活法儿还不错,起码想开了的可以不畏生死,没想开的也顶多想多活几年。总比扛着巨大的压力强,不敢坐车坐船坐飞机,也不敢散步游泳玩儿攀岩,生命变成了漫长的平淡折磨,也算是被拉平了一条线,生命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就可以说结论了,虽然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即便生活真的局限于平庸,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越写越像鸡汤了,看上去有点儿像——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这样的忽悠。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觉得失去了就悲伤,得到了就欢喜,失败了就认怂,成功了就叫嚣。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天经地义的。但无论你走上的是哪条沉浮之路,成也好,败也罢,你的内心都要清醒自知——成败得失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的变故,又会带你到不同境地。

所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精彩片段摘抄及感悟(篇五)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平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习,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分享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白妮

上次在群里看到有人分享这本书,汪涵推荐过,就买来看看。可能和大家看的版本不一样,我买的是张佳玮译本(可惜不是林语堂译本),译本比文言文看着轻松点。

沈复这本自传“六卷”缺失“两卷”,但从仅存的“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里,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他的大半辈子,他的爱恨情仇、悲欢没落。

前两记可谓是“花式虐狗”啊,才子佳人,闲情野趣,山水风月。后两记又让人不禁感叹现世刻薄,浮华炎凉。

《闺房记乐》描述妻子陈芸与自己一生如友相伴,陪他读书,谈古论今,品评风花雪月,人生能得一伴侣如此,也大概死而无憾了,如今的小夫妻,在家各自抱着电子设备,互不干扰,便是晴天。

芸蕙质兰心、贤良淑德、通情达理,如果真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那芸这等才气在旁人眼里就只剩下罪过了,所以她先后惹怒了沈复的父母家人。在这一卷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芸为丈夫张罗纳妾事宜了,芸与憨园一见如故,认为憨园不仅美且有韵味,就打算帮丈夫将憨园娶回家。芸深爱丈夫却愿意与别人分享这份感情,虽不理解却也对她的通达大度是十分敬佩的,但同时,又对沈复这个“多情郎”比较生气,“除却巫山不是云”,有“芸”这样的妻子,还要纳妾做什么,还说纳妾不是自己这等穷苦书生能求的,若不是穷苦书生就要纳妾吗?人虽风流,但他对芸感情也算深厚,大量篇幅都离不开芸,是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芸),让我不禁在想芸这般“女神”是如何修养成的。

《闲情记趣》多写布设园林、寻石养花乐趣,不懂插花不懂山石的人初读有点懵,不过多看几遍画面感就出来了,“颇有趣味,可见沈复是位实干动手型的”,而芸不仅略懂诗词歌赋,还会做“活华屏”,网络文章里“有趣的人”,我看非芸莫属了。

《坎坷记愁》让我看到的不是沈复而是芸的坎坷一生,而这坎坷到底还是因了沈复的不争气,虽有才气又有什么用,还不是落得寄人篱下、家人四散、妻子抑郁致疾最终阴阳两隔的下场?还偏偏要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至少应该在芸被父母误会糟冷落时站出来为芸澄清误会减轻芸心里的苦闷呐,并没有看出他作为一个丈夫的担当,芸的“薄命”与他这个丈夫应该脱不了关系。

《浪游记快》本是轻松快乐的,我却没有好心情读,尤其看到沈复在广州招妓更是窝火,也不过是个俗世男人呐,甚至有点“宝玉”的影子。

沈复并不算得上什么才气过人的大人物,但他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妻子,两人互相成就了对方。陈芸是因为沈复的记载而有名,沈复也是因为记载了他的妻子,《浮生六记》才得以流传至今。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还希望自己平凡的生活能够不平庸,多点趣味多点追求,不负时光不负已。

观《浮生六记》全篇的读后感分享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这个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浮生六记》全篇的读后感分享”,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浮生六记》全篇的读后感分享(篇一)

《春夜宴桃李园序》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在这短短的时光里,我们该如何度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历经世事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虚无鸡汤文的枯燥说教,已经激发不起我们内心的任何波澜;公主王子、达官贵人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也经不起现实的风雨打磨;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何在一个浮华时代措置自己的情感,给浮躁的心灵找一个温暖的空间?沈复在其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人要有真情、要懂得付出真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只有真情付出的人才能感受到春风拂面、忘却严寒酷暑、忘却风霜雨露,保持内心平静,获得永生幸福。

这部书为什么能够流传二百余年而不衰,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推崇喜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并不是高高在上进行泛泛说教,而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将自己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富有亲和力,而且其方式具有可借鉴性,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可以实现。作者只是一位普通的社会中下层,没有享受过大富大贵,过着如同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甚至曾潦倒到以卖画维持生计,这种人很容易在我们身边找到影子,就如我们身边熟悉的张三李四,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惊人的家庭背景、没有功名利禄、没有惊人财富,一生堪称平平庸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拥有任何功名和财富都换不来的爱情。家境清贫时,甚至饥寒交迫,他们二人却志趣高雅,矢志不渝。平淡生活中他们且吟诗、作画,自娱自乐,或郊游、烹肴,意趣盎然,让整个略显灰暗的人生多彩多姿起来,焕发出熠熠的光彩。这些普通人平常生活的感悟,启示我们幸福的生活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也不是井中之月、水中之花,我们这些普通群体只要愿意去做也可以实现的,这才是生活的真谛,容易引起广泛地共鸣。

林语堂先生在《浮生六记》的序中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一个女人。”的确,书中的女主角是一个性情可爱、温婉贤淑的女人,既有为情窦初开而藏粥的聪慧,也有为追逐热闹而女扮男妆出行的大胆;同时,还能赋得“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妙句,完全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奇女子。完全不似《红楼梦》中诸多女子,更与鲁迅《奔月》中描写的厌倦长期清苦生活而抛弃丈夫、独自升天的嫦娥迥然有别,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而这种幸福生活正源于二人两情相悦,玉露相逢,胜却人间无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始能与子偕老。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这是本书给我们的最好启示,沈复自从十七岁与陈芸结婚,至陈芸因被疾病困扰辞世而去,这短短的一生虽命运多舛、变故时现,但依然没有将两人分离,没有能减弱二人的真挚情感。实现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人生中最美的风景。其相互欣赏、相濡以沫的真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着实令人感动,为之击节。后来沈复在其妻子离世后,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也从侧面体现出这种至死不渝的情感。

古往今来,关于夫妻真挚情感的故事不计其数,既有“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般夫妻间融洽和谐,亲密无间;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呓语般的痴情;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睡人不去、睹物更思人”的凄苦。这些诗句和本书相同,其感人至深之处不在于艺术手法的高妙,语言的精粹,而在于蕴含着的真情。情致所动,金石为开,这才是能直达内心深处,激发出生命本真的最原始力量。

其实生活中需要真情付出何止夫妇之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短暂的一生中人们追求的无外乎生命的长度与宽度两个维度。生命的长度是属于自然规律,不受个人控制,最多只能有限延长,最终结果无论谁都无法逃避。但生命的宽度,即生命的质量如何提高,则完全由个人决定。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环境,都需要真情释放,待人以诚,用之以情。这真性情不仅包括夫妇之道,同样适用于学习、家庭、工作之中,彰显于待人、待物之间。人生天地间,种种不可控的不幸可能突然袭来,给生命旅程增添许多阴雨。在无情的生活面前,要超脱世间繁琐,摆脱平庸,唯有不忘初心,坚守真情,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乐于付出并享受生活带来的愉悦情感,坦然接受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具有情感性,懂得对他人付以真情。真情是春天里盛开的鲜花,点缀诗意生活;是夏天的浓阴,遮挡暴雨狂风;是秋天的鲜美果实,带来收获喜悦;是冬天的一缕暖阳,暖化寒风冰山。是因“投我以木瓜”而“以琼琚报之”的慷慨,是愿意为别人提供热情帮助,救人于危难之际的热切。当然这种真情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特别是在当今,过重物质利益冲淡了情感关照,作为以塑造灵魂为使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更需要教学以真、待人以情,发挥人格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浓厚的人文情怀榜样,以此营造人际关系上的绿水青山、使其灵魂得到锻炼、情操受到陶冶,提高生命的质量,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交际环境。

观《浮生六记》全篇的读后感分享(篇二)

东坡云 :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 ,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

何谓浮生,便是一段接着一段酸甜苦辣,时而起时而落的时光罢了。浮生六记,一记闺房记乐,二记闲情记趣,三记坎坷记愁,四记游浪记快。若问我现下最喜爱的书为何,我一定毫不犹豫选择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作者沈复与其妻陈芸鸳鸯双栖,鹣鲽情深,恩爱日常,令人艳羡。林语堂曾经评价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我却认为芸娘是最有情趣的女人,若无芸娘,沈复这本浮生六记恐怕会湮没于茫茫书海之中,不为后人所知,正是与芸娘的日常种种才给这本书增添了趣味与光彩,让它区别于一般的文人日常随笔。

沈复之幸在于娶得了一位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芸娘,芸娘之福在于嫁到了一个可谈诗词歌赋亦可品川赏水的沈复。无论是从柴米油盐的烟火气还是从风花雪月的情调他们算是完全的诠释了伉俪情深琴瑟和鸣。难怪作者开篇即说:“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沈复与芸娘,居住苏州沧浪亭爱莲居,内一临水轩室名为“我取”,清则濯缨,浊则濯足,进可对饮小酌,出可游水赏月,多少潇洒意兴。风雅的居所配上风雅的人,如何能令后世不羡慕?更有“吴江必经太湖 ,妾欲偕往 ,一宽眼界 。”“正虑独行踽踽 ,得卿同行 ,固妙。”与卿待月乘凉,同赏风帆沙鸟 ,水天一色 。甚至女扮男装与沈复同游庙中。无论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两个人温柔以待,也像是置身于桃花源。

人人都有一颗向往精致生活的心,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有将日子过得精致婉约如青花瓷瓶上工笔细描而又整洁细腻的花纹的本事。芸娘是。怪不得多少文人骚客高喊:得一芸娘足矣。

观《浮生六记》全篇的读后感分享(篇三)

读《浮生六记》,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沈复,字三白,是个不红不紫的画师。本书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浮生六记》中尤其第一篇章《闺房记乐》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因为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得以让它永远散发出了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

可能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同一本书,同样的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年龄,不一样的心境又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五年前读此书,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话本看了一遍,方才了解,对其中描写童趣的部分那时记忆深刻,写得活灵活现,读后觉得相当有趣,有些场景仿佛自己也曾经身临其境,对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过;五年后的我,现在又重温此书,居然最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以《诗经》为模,第一篇章也以闺房趣事为首写开篇,本篇讲与他自己的表姐结为夫妻,可是父母却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行为看不惯,对这儿媳也颇有微词,夫妻俩虽伉俪情深,最后终被赶出家门。两人生活举步维艰,甚至经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够苦中作乐,生活过的很有情趣。可惜后来妻子生病早死,沈复很悲伤,十分怀念妻子,觉得要把这段感情和记忆流传后世,便写了这本书。

它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

我深深的被文中聪慧,娴淑,勤劳而又不失情趣,热爱生活的芸娘所打动,也为很多沈复与芸娘间的夫妻生活小片段流露出来的伉俪情深所感动,因此我最喜爱的还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文中她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词句,以及对唐诗宋词李白杜甫诗型的精辟分析和见解,可见她又不失才气;她对婆家尊老敬爱幼,谦和礼让的美好品德也无一不在书中时有体现,这也是我们现代诸多女子身上缺少的隐忍品格;喜爱《闺房记乐》爱的精华所在就是芸娘一身的智慧,芸娘的一身是短暂的,但回忆绝对是永久的,这也是我读此书能深受感染的部分,乡间的做菜种花,男耕女织,怡情小钓,逢时休闲,踏青郊游等等这些情调和记事,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女子不能抵抗的所向往美好浪漫生活;芸娘是可怜的,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幼年丧父,辛苦劳作,养母供弟维持一个家,青年丧弟失母;出嫁从夫,公婆的苛刻保守固执,导致其夫妻颠沛流离,家徒四壁;但芸娘也是幸福的,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机遇到自己情投意合的人,即使死在自己深爱人怀中,他们携手走过的几十载岁月终其一生让沈复无法忘怀,这也是令人所羡慕的。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要想遇到这么一个人,有过这样一段情是何其之难,“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对芸娘,对《闲情记乐》的欣赏和喜爱,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作为结语,沈复与妻子芸娘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挥霍无度的享受,没有沉湎欢娱的闲情,也没有风流浪漫的传奇。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无论是夫妻相处之道,还是为人处世之道,抑或是生活持家之道。在何种环境下总能过好简单,质朴又不失情趣的有滋有味生活。在人生情感上遭遇爱情、亲情、友情的何种误解和失意,我还是一样一如既往的向前看、向前走,一如既往的笑对人生,笑看爱情,还是那句话: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写在这个特殊而又普通的日子,给自己,给你们。

观《浮生六记》全篇的读后感分享(篇四)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全书与妻“芸”和丈夫“三白”的夫妻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可爱的女子和一段令人向往的诗情画意的夫妻生活,然而这段世外桃花源般的生活并未持续许久,最终被现实打破,佳人化作一缕青烟,生者从此扰扰嚷嚷,不知梦醒何时耳。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曾经提到过此书,说书中的女主人公“芸”是最可爱的女子。当时曾经觉得好奇,大概是读书不多,我能想到的书中可爱女子就《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班奈特。而看完此书的前两章,“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后对芸的可爱结论完全赞同,甚至畅想我要是男人也要娶个芸这么可爱的女子。

全书写描写芸可爱的趣事特别多,芸因为想去庙会看花灯,于是女扮男装称是三白的堂弟。正沾沾自喜,游遍庙会竟无人认出,突然偶遇一熟悉的女眷,芸竟直接上去打招呼,身子一侧,依在了夫人的肩膀上。夫人大惊,旁边的丫鬟怒曰“你是什么人,如此轻狂,不知法纪?”芸一看情况不妙,立刻脱掉帽子和鞋子,抬起脚丫给他们看,说:“我是女子啊。”旁人面面相觑,然后哄然大笑~

芸爱吃臭腐乳和卤瓜,三白笑她“狗没有胃所以才吃粪便,因为它不知臭”芸强行用筷子把卤瓜塞到三白嘴里说“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尝试一下。”并一本正经地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芸喜欢在发间别上茉莉花做装饰,即美观又香气袭人,三白笑曰“这茉莉花的香味竟盖过了屋里佛手的香味。”芸说“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脱俗,似有似无;茉莉则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点谄媚。”三白问“那你为何近小人而远君子乎?”芸笑着说“我笑君子喜爱小人啊?”

芸素来豁达不拘小节,一日与三白一起在桥下与船娘饮酒至深夜,次日朋友之妻告曰“听说你丈夫昨日在桥头与两失足妇女饮酒到深夜啊。”芸笑曰“确有此事,其中一个就是我。”

芸不仅可爱还是一个聪慧又有情趣的女子,对诗词歌赋也颇有天赋,年少就曾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三白从湖边拾得假山的石头,她亲自用石墨画上纹理,种上藤萝做成逼真的盆景,与三白一起畅想老来隐居于此山,在山的这头建上小屋,那头引入溪水。在乡下避暑的日子,芸利用豌豆花制成格子花架放在窗前,靓丽可爱,既能遮荫又不会挡住风和光线。因为家境不富裕,芸会裁衣还会刺绣补贴家用。三白爱喝酒,芸制成梅花盒,盒子呈梅花型,每格放一个白色的磁盘,磁盘里放些精致小菜。三白爱花艺盆栽,芸又建议花虽美但少了些灵动,夫妻两人又制作昆虫标本把昆虫固定于花叶上,使盆栽更加生动。芸还会制作莲花香片,把茶叶放入荷花的花苞中待次日荷花盛开取出茶叶,再用荷花上采集的露水烹茶,茶清香扑鼻。

芸素爱美,对美的事物和人都特别痴迷,一日听说三白的堂弟得一美女,芸欣然前往想看,事后摇头“美则美矣,少了些韵味。”堂弟戏谑“难道你打算将来给三白纳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美女吗?”芸竟然之后真致力于给三白纳一真正的美女。后来一次在虎丘偶遇江南名妓“园”,特别高兴地说“终于找到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女子了。”芸欣然与之结伴为姐妹,并赠送翡翠镯替三白做聘礼。然最终园辜负了芸的好意嫁与富人之家,芸伤心落泪,也竟因此被公婆诟病结交不良女子,为日后最终失去公婆喜爱埋下伏笔。。。。。。

看第一二卷是轻松又愉快的阅读,然后看到第三卷“坎坷记愁”又难免惆怅芸的命运。真应了那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始芸淡泊名利,她的梦想是过像沧浪亭萧爽楼那样的生活,布衣暖,菜饭饱,一家人其乐融融不问世事的生活。然后现实生活并不是桃花源,需要面对的依旧是柴米油盐贵和人情世故,多情率真之人也多因情和真而伤,何况又是在那样的时代里。

芸的悲切命运即是那个社会造成,也是芸本身造成的。芸太爱三白,在对三白的爱里完全失去了自我,一心为三白寻觅真正的佳人,与失足妇女结为姐妹被人诟病;因为担心三白与弟弟的关系不和,宁愿受委屈也不愿意告知公婆小叔在外借债的真相;因为三白的愚孝,擅作主张为公公纳妾,结果失去婆婆欢心;又因为伤了婆婆的心,心中自责写信给三白,在信中称公公为老头,让三白把此女送回老家。结果信被公公看到,勃然大怒驱赶出门,从此飘零在外,客死异乡。

此书看到卷三实在是觉得惋惜,芸娘死后的第四卷已无心去看。在前两篇时还羡慕这样情意浓浓的夫妻生活,而看到最后实在觉得芸娘这样的女子嫁给三白有些可惜了。虽然三白对芸娘清深意重,未曾离弃,但到后期从芸娘遭遇委屈开始,他都并未给出半分解决方案。一生未给芸娘带来富贵和现世安稳也就罢了,在芸娘遭遇冤枉和委屈时未勇敢站出来替芸娘说话,只是眼睁睁看着这种悲剧的发生。身为长子,明明应该承担家庭重任,却因过于清高任由弟弟胡作非为,家道中落;身为丈夫,完全没有照顾好妻子儿女,妻子飘零在外重病而亡,女儿草草嫁人,儿子早夭,自此以后浑浑噩噩聊度余生。

全书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死别生离,悲切动人。可惜、可叹、又可悲!卷三之后再无心去看后卷。做女子可如芸之聪慧、可爱,善良,却不能太深情,太心软,沈三白虽好,却只能做吟诗作对之友,实不宜选为夫婿。

观《浮生六记》全篇的读后感分享(篇五)

《浮生六记》一书大约称得上是玛丽苏小说了,一幕幕都美好细致到像是虚构出来的岁月静好,然而,它都是真的……

我小时候曾花过很长的时间思考,古代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没有网络,没有电,世界不大,劳动力少,要干的活多,那除了不停干活便是寒窗苦读,我那么想便得出了结论——古人过得很无聊。而《浮生六记》读下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大错误,只要有心,完全可以把日子过成诗。只要有心。也许只顾享受人生算是一种自私,因为现在人们约定俗成,作为收到恩惠的人,我们要报养父母,善待子女,这点没错,但是何必为了积累大量财富而将自己变成一个赚钱机器呢。日子不需要每天轰轰烈烈,只要在平淡中有一丝情趣便是莫大的幸福了。至于怎样算是平淡,因人而异,有人日花斗金才算是一种平淡哩,而那时他们为自己奋斗时也会获得快乐。

沈复和陈芸可以说是古时夫妻里的奇葩了,正是这点与众不同给了记录他们生活的《浮生六记》闪光点。复和芸的爱情,坚贞浓烈,十分浪漫,即便放到更为开放的现代,他们都是独特的,这是他们的超前点。我想他们的爱情独特大约得益于沈复的不羁洒脱和芸的保守聪颖知进退,两人缺一不可,否则这样的恋爱便谈不成,否则他们就没有这般的情义深重。

另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的脑洞。巧妙利用身边的平凡事物做出诗意的生活——就和他们的性子一样。沈复提及的插花之法看得我是跃跃欲试,不禁感慨,怎么会有这般精致的人,普普通通的家庭插花也能弄得很有意境很有仪式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于是乎通读下来,书边的空白区便被我密密麻麻填上了这样的批注:“妙哉”“天啊”“nice”。复和芸两人真真是活得开朗有趣了,那许多的前卫思想,难怪有人评到:“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是了,我每每会发出“知音啊”的赞叹原因便是如此了,沈复的文笔并不如大师般有许多讲究,就像两个朋友间互相交流,平淡叙述,讲些生活的小细节,讲历史洪流宇宙世界中根本看不到的小细节,这是幸福。

《浮生六记》合该六记现仅余四记,读来觉其似一画卷,一幅市井画卷,没什么国仇家恨,就是日记一般的流水账,而正因如此,它才回味无穷,打动人的是日常里的柴米油盐。现在有很多小说早就失了味,为了吸引读者尽取些超脱现实的材料,这与神话有何异呢。

就是可惜,复和芸的舒服日子没过多久,后来他们便是在苦中作乐了。坏人很多,但心地真诚善良的亦不少。综上看来,生活其实古往今来差不多,过成怎样由自己说了算,无关钱财,只关于心。

命理万化,虚诞与否仅由己。

品《浮生六记》中的爱情分享六篇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写好一篇这个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整理的“品《浮生六记》中的爱情”,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品《浮生六记》中的爱情(篇一)

《浮生六记》这本书初为伍智红所推荐,是在聊《金瓶梅》时她说这本书据说也略有香艳文字,但当我打开这本书之后却被它感动到数次落泪。

《浮生六记》为清代沈复所作。沈复字三白,苏州人,少时家境尚富足,后面没落,生活颇为贫苦,职业为幕僚,文人一枚。此书共分为6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之所以将“闺房记乐”放在卷首,作者坦言是因《关雎》这首爱情诗为《诗经》第一篇,这也是我最为欣赏的一卷。

沈复其妻名陈芸,他叫她“芸娘”,芸娘是大他十个月的表姐,长相娴静,性格温柔,且聪慧,刺绣之暇,渐通吟咏,少时便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两人从小感情就很好,新婚初期,沈复外出求学,心中却对妻子百般思念,老师看出他的心思后,数月之期便“出十题而遣余归”,他在这段求学期内也是度日如年。“居三月,如十年之隔”。一到家,两人相见,便将周围一切置之度外,双手紧握未通片语。正如秦观的《鹊桥仙》中所言:“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芸娘善烹饪、刺绣女工,也懂诗文,两人相伴时,是爱人也是知己,偶有言语互戏,为生活也增添了不少情趣。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芸娘有一次在沈复的建议下女扮男装,与他一起共逛庙会,因为女子出门不便恐惹非议,但没想到竟然真的无人识出,她无心将手搭在妇女肩上,让妇女怒火中烧,直到她脱帽说“我亦女子耳”,众人才转怒为欢。这一段读起来挺有意思的,电视剧中女扮男装是多么明显,我们常想那些人是有多瞎才看不出,而今看到这原来真有这种识不出的,感到震惊。

还有一节生活片段是写夫妇两人搬到别处避暑,邻居是一对老夫妇,待人十分友善,两家人相处十分融洽,一起钓鱼观霞,吟诗作对,妇女温酒做饭,晚上月下对酌。附近种满了菊花,虽身着布衣,但心中不忘诗酒,生活充满诗意,好似一对神仙眷侣,令人羡慕不已。但这也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的磨难终究还是将他们拆散。

芸娘还曾给丈夫寻小妾,见憨园喜爱不已,只可惜后被人抢去,这导致芸娘染上血疾,最后也是因这个病去世。其实这一点我是有些不理解的,向这种神仙眷侣般的日子,心得有多大才能容下第三人来分享丈夫的爱啊,为丈夫寻小妾这种事,正宫娘娘都不会去做吧,正常人不都是怕丈夫寻小妾么,因憨园被别人抢去而生病去世,我觉得芸娘死得有点过分啊。

两人虽然琴瑟和谐,但文人总风流,沈复外出游玩时也和朋友找妓女,一起饮酒赏景。沈复在提到这件事时,写到自己因不逼妓女吃酒,对她们总是温柔以待而受到妓女们的喜爱,那种待遇是多少有钱人都享受不到的而十分得意。晚上,沈复揽妓赏月,心中还想着要是芸娘也在此共享美景该多好。这也是我觉得沈复配不上芸娘的地方。我们中国有个很坏的传统,就是男人就该三妻四妾,女人就该忠贞不二,导致现在男性出轨人们都是劝女性隐忍,“男人么,这很正常的。”

在《坎坷记愁》这一卷中,作者写到他生活的窘迫,人生百态。父子兄弟不和,友人背叛,妻死子夭,算是很悲惨了。也许跟自己当时的心情有关吧,看到这我好几次都湿了眼眶。芸娘死得很凄惨,两人生活贫苦,她躺在床上最后只留下“来生”二字,便香魂永逝。“当时是,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存心欲碎。”甚悲。

而后写到儿子逢森、父亲都去世了,让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沈复和富贵一样,并没有因亲人的相继离世就也想从人间解脱,当然他有过出家的念头,但女儿说他尚有亲人在世,不应如此。沈复确实没有消极度日,我们可以从卷六《养生记道》中看出,他还是想健康地活着。在这一卷中他提到了不少与现代健康养生相符的观点,如:“醉眠饱卧俱无益,渴饮饥餐尤戒多,食不欲粗并欲速,宁可少餐相继接。”“试听行坐不可久。”还有些虽是说健康,但也有人生哲理的:

“今欲安心而却病,非将名利两字涤除净尽不可。”此为淡泊名利。

“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者自乐;将劳役者比,则有限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自乐;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者自乐。’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人大言,我小语;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此为遇事淡然处之,把心放宽。

“闲时无事之人,整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也。”不读书心神无所寄托,容易想多,故杨绛先生说,你不快乐,是因为你想得太多,而读得太少。

“无论何种处境之中,可以不必郁郁,须从郁郁之中,生出希望和快乐之精神。”英雄所见略同,实习的最后一节课我也跟学生说,不管你今天有多么不快乐,你总得找到快乐的入口,总要有那么点事让自己开心起来。可道理都懂,自己却做不到。

还有关于读书的。“知强记之心,速欲之心,夸多斗靡之心都必须要剔除,如此方能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

沈复的这本《浮生六记》记录了自己的生平、生活、情感,很朴实,言语很清新,令人有感动之处,也有让我不太认可之处。明清时这种平淡清新的文字还是挺多的,日后要阅读张岱的作品,以及《浮生六记》的同类作品《项脊轩志》。

品《浮生六记》中的爱情(篇二)

《浮生六记》或许有我、有很多人想要的东西,特别是男人。芸娘不易做来,来世的事,会不会有人提前拒绝?这也没什么不好。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所谓情投意合,所谓举案齐眉,闺房里的旧事,果真如文字渲染中的美好?

“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林语堂说芸娘是文学史上第一可爱的女人,也难怪有人对我说“芸娘不好当”。

不好当,感染气息总是好的。人的一生,会遇见多少不期的人和事。比如某个人,起初对他的了解是空白的,如今,隔岸观火,只见得烟雾,近不得身。探多了,还被染指“好奇”。好奇有什么不好呢,又不是专为觅你隐私而去,不准,我也不会兴叹,懊恼、惆怅之后,不作罢又能如何?

当时,遇见他,却是每日一点一点的收紧,又一点一点的诱惑,终成为其囊中之物。若是锦囊也罢,就怕是一塑料袋,毫无透气性,窒息而亡。亡也无畏惧,就是时间一长,不亡,大脑因缺氧,真真地成了整神经。

这已然消磨掉的四十年华年,都积攒了些什么?都沉淀下了一些什么?

那日的工作没有如期完成。好似学生交卷一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直面。读书、听音乐可以让人安静。前日下载的歌胡乱的,看来要重新来过。其实我的耳朵不能塞耳机,长时间的听音乐,听力已经严重不行了。电脑播放上班时间是要顾及的,只能委屈自己的耳朵。读书却是随时都可以的,心又焦着事情,也没读几个字进去。敲打键盘估计是最安全的,身边的同事已经习惯我敲打键盘都不来搅我,否则,会遭辣脾气。

宝玉和黛玉在花树下读《西厢记》,两个人的相约,无声,其香也是久远的。斯人想必欢喜这样的性情。芸娘与君亦如此,读书议文忆事怀情。好景总是不长。好歹也有过。

“与君不曾半日赋闲,纵然安排那样的时刻,想听君一席言,想与君谈古,君却移情别意,不予理睬我的缠绵。其实,女人的想念不全是肌肤之间的相亲,两情,默默,或言,或什么都不做,静下来的安逸,才是最宝贵的珍藏。”那日的日志,如今读来,依然动己心弦。

被人忽视的细节,又或许是他人刻意湮灭的细节,只能说明我与君心未能息息相通。又如何的相惜,相亲,相爱呢?

读六记作什么呢?囫囵留下的痕迹,惹得疑惑团团生。芸娘为何与君生离死别?死别是命运里的事情。生离,该是宿命了。世有才情的女子多是坎坷的命运,如此,我还是做个不读书不识字不作文的女人的好,平淡的肉身,至少苟且的时间长些。长些又有何为?心灵的枯萎和灵魂的走失,空留肉身,有何意?横竖左右,一个“难”,何以了得?

芸娘是一切男人梦想的女人。也难怪君之前说那话了。我不是君梦想的女子,梦得太迟也没什么,就怕不曾梦过。也不会去刻意努力做芸娘式样的女子,我本是我,为了人,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也不是我的作为,君怕更是不喜欢的了。

“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果真有这样的闲情,那真是只有人间桃源有。十丈红尘,哪许人心如此得闲。纵然半日,若真能放下世间事,与君同看花也不失来人世一遭。

小闲情,小矫情的心致偶尔歇在眉间心上,如品茶般,万般赋闲之后方解其中味。何况,同与佳人往?不多,不多,时日不多也。

沈复是一个喜小饮之人。诚然,梅花盒的发明尽显芸娘灵心巧手,只要动了情用了心,任何一个女人都可以对心爱的男人做出绝色的美味,腾出浪漫的氛围。

我是喜花的。入冬以来,只有铜钱草还在努力地为我绿着。秋时采回来的野菊早已枯萎,花粉落在玻璃桌上,并不去擦,那是野香之骨呢。每每受夫责备,指责我不擦去,脏了桌子,我并不理会,一意孤行让那些黄色的花粉留在那里。再晚些日,我是要搬回水仙过冬的。再说,去年的风信子已经发芽了,春来,想必会开出紫色的花。养了三年的风信子,大蒜一样的,花谢之后留得蒜果,入冬之后植入土种,还是年年复活,春来开会。我的小闲情,不精致,这些许年一直在续着。

芸娘收集断简残编。每日,我写闲字断章。不过,芸娘有君相佐。我是孤单一人的。

芸对名利看得很淡,生活无论富足落魄,都从未鼓励沈复读书做官。这么地,我突然明白了那日君为何莫名的吼我了。君想做理想中人,无奈身在红尘中。但“理想”是关不住的,很幸运,我愿意做君“理想”的桑田。不晓得,我又多情了没有。

“沈复何其有幸,娶了这样一位贤惠体贴又兰质蕙心的妻子。同样,陈芸也何其有幸,嫁给了沈复,从此拥有一位志趣相投又患难与共的丈夫。”

于厮,我错过今生。余下的日子,也只能隔着江水、隔着屏幕相望。时间长了,还不晓得谁先厌了谁——君,终是不欢喜我接近你、探究你,好奇你的。

芸娘之夫是真大夫。比起陆游和唐婉,我情愿不要那“红酥手”,纵然长年卧病,也要不离不弃。所谓相濡以沫,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品《浮生六记》中的爱情(篇三)

断断续续半个月,算是看完了《浮生六记》前四卷。后两卷因为不是三白原笔,只略翻几页,发现其文字确实与三白风格不尽相像,便没了阅读的兴趣。

追究起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一个朋友的朋友圈封面是《浮生六记》里的一段话。可前四章看完,也没看到那段话,上网查过,才知那段话是第六卷里的。即使翻遍书本,再细细默读,却很难再回到像我第一眼看到这段话时的感觉。

我必须得承认,其中所涉及的许多情感,我是没有经历过的,可偏偏 【卷三 - 坎坷记愁】中芸娘与沈家矛盾那段看得我心情跌宕不止。读这本书时,恰是我思乡情绪最浓的时候,看书的时候,总会不觉把自己代入,读到情意浓处,我的双眼也因泪水而越加模糊。

称寝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志趣相同者不谋而合,说的就是他们夫妇俩吧。不管是在沧浪亭畔故居,还是借宿友人萧爽楼,都少不了讨文论字赋酒令,三白玩花弄草时,俩人情趣亦十分相投,羡煞旁人,我也因此越来越喜欢芸娘。芸娘撒手人寰的时候,我想到《水调歌头》中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

起初我十分抵触看带译文的版本,真正看过后,更觉得是没有存在的必要。文言文本身就给人一种朦胧羞涩,若隐若现的感觉,所营造的气氛是现今白话文无可比拟的。我所看的版本译文是难的照搬不译,简单的反而翻译出来。乍看之下是圈钱的,可当细心品读下去才发现,一些难懂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感受的直白,因为不翻译,所以才会迫使你停下来思考作者要表达什么。

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布衣暖,饭菜饱,一室雍雍,悠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神仙几世才能修到,我辈何人,敢望神仙耶?强而求之,至干造物之忌,既有情魔之扰。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

这类书,向来不适合现代人的快速阅读习惯,如果买来只是读过译文,那完全没有买的必要。而稍有点语文功底的人,也不必像我一样骄傲自大,因为译文为你提供了不同的翻译思路。

三、

看书确实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的。

余凡喜事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而自以为妙者。

我喜欢早上的宿舍,舍友还在睡觉,校园广播还没响起,周围一切只有我的呼吸声,那时候读书时间过得好慢,可惜我没有毅力在这寒冬早起;我喜欢中午的图书馆,那时只有寥寥几人,可以随便找个偏僻的角落静静地看书。但在那觉得总有人看我似的,我浑身不自觉;

下午,哪里都很热闹,教室或许是最安静的地方,但和食堂一样,我不愿在最冷清的时候去那;晚上,我哪也去不了,宿舍也无法总是给我我想要的安静,我经常什么都做不下去。这本书,就是在这断断续续的时间里读完的。

没有完全读懂的书会留遗憾,所以要读第二次第三次。而有些经历没有经历过,就算读再多遍,也只是醒悟原来这种感觉是可以这样形容的,而依旧不懂这种感觉是怎样的。如果强求不得,就等若干年后再读过吧。

品《浮生六记》中的爱情(篇四)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平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习,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品《浮生六记》中的爱情(篇五)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全书与妻“芸”和丈夫“三白”的夫妻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可爱的女子和一段令人向往的诗情画意的夫妻生活,然而这段世外桃花源般的生活并未持续许久,最终被现实打破,佳人化作一缕青烟,生者从此扰扰嚷嚷,不知梦醒何时耳。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曾经提到过此书,说书中的女主人公“芸”是最可爱的女子。当时曾经觉得好奇,大概是读书不多,我能想到的书中可爱女子就《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班奈特。而看完此书的前两章,“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后对芸的可爱结论完全赞同,甚至畅想我要是男人也要娶个芸这么可爱的女子。

全书写描写芸可爱的趣事特别多,芸因为想去庙会看花灯,于是女扮男装称是三白的堂弟。正沾沾自喜,游遍庙会竟无人认出,突然偶遇一熟悉的女眷,芸竟直接上去打招呼,身子一侧,依在了夫人的肩膀上。夫人大惊,旁边的丫鬟怒曰“你是什么人,如此轻狂,不知法纪?”芸一看情况不妙,立刻脱掉帽子和鞋子,抬起脚丫给他们看,说:“我是女子啊。”旁人面面相觑,然后哄然大笑~

芸爱吃臭腐乳和卤瓜,三白笑她“狗没有胃所以才吃粪便,因为它不知臭”芸强行用筷子把卤瓜塞到三白嘴里说“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尝试一下。”并一本正经地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芸喜欢在发间别上茉莉花做装饰,即美观又香气袭人,三白笑曰“这茉莉花的香味竟盖过了屋里佛手的香味。”芸说“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脱俗,似有似无;茉莉则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点谄媚。”三白问“那你为何近小人而远君子乎?”芸笑着说“我笑君子喜爱小人啊?”

芸素来豁达不拘小节,一日与三白一起在桥下与船娘饮酒至深夜,次日朋友之妻告曰“听说你丈夫昨日在桥头与两失足妇女饮酒到深夜啊。”芸笑曰“确有此事,其中一个就是我。”

芸不仅可爱还是一个聪慧又有情趣的女子,对诗词歌赋也颇有天赋,年少就曾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三白从湖边拾得假山的石头,她亲自用石墨画上纹理,种上藤萝做成逼真的盆景,与三白一起畅想老来隐居于此山,在山的这头建上小屋,那头引入溪水。在乡下避暑的日子,芸利用豌豆花制成格子花架放在窗前,靓丽可爱,既能遮荫又不会挡住风和光线。因为家境不富裕,芸会裁衣还会刺绣补贴家用。三白爱喝酒,芸制成梅花盒,盒子呈梅花型,每格放一个白色的磁盘,磁盘里放些精致小菜。三白爱花艺盆栽,芸又建议花虽美但少了些灵动,夫妻两人又制作昆虫标本把昆虫固定于花叶上,使盆栽更加生动。芸还会制作莲花香片,把茶叶放入荷花的花苞中待次日荷花盛开取出茶叶,再用荷花上采集的露水烹茶,茶清香扑鼻。

芸素爱美,对美的事物和人都特别痴迷,一日听说三白的堂弟得一美女,芸欣然前往想看,事后摇头“美则美矣,少了些韵味。”堂弟戏谑“难道你打算将来给三白纳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美女吗?”芸竟然之后真致力于给三白纳一真正的美女。后来一次在虎丘偶遇江南名妓“园”,特别高兴地说“终于找到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女子了。”芸欣然与之结伴为姐妹,并赠送翡翠镯替三白做聘礼。然最终园辜负了芸的好意嫁与富人之家,芸伤心落泪,也竟因此被公婆诟病结交不良女子,为日后最终失去公婆喜爱埋下伏笔。。。。。。

看第一二卷是轻松又愉快的阅读,然后看到第三卷“坎坷记愁”又难免惆怅芸的命运。真应了那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始芸淡泊名利,她的梦想是过像沧浪亭萧爽楼那样的生活,布衣暖,菜饭饱,一家人其乐融融不问世事的生活。然后现实生活并不是桃花源,需要面对的依旧是柴米油盐贵和人情世故,多情率真之人也多因情和真而伤,何况又是在那样的时代里。

芸的悲切命运即是那个社会造成,也是芸本身造成的。芸太爱三白,在对三白的爱里完全失去了自我,一心为三白寻觅真正的佳人,与失足妇女结为姐妹被人诟病;因为担心三白与弟弟的关系不和,宁愿受委屈也不愿意告知公婆小叔在外借债的真相;因为三白的愚孝,擅作主张为公公纳妾,结果失去婆婆欢心;又因为伤了婆婆的心,心中自责写信给三白,在信中称公公为老头,让三白把此女送回老家。结果信被公公看到,勃然大怒驱赶出门,从此飘零在外,客死异乡。

此书看到卷三实在是觉得惋惜,芸娘死后的第四卷已无心去看。在前两篇时还羡慕这样情意浓浓的夫妻生活,而看到最后实在觉得芸娘这样的女子嫁给三白有些可惜了。虽然三白对芸娘清深意重,未曾离弃,但到后期从芸娘遭遇委屈开始,他都并未给出半分解决方案。一生未给芸娘带来富贵和现世安稳也就罢了,在芸娘遭遇冤枉和委屈时未勇敢站出来替芸娘说话,只是眼睁睁看着这种悲剧的发生。身为长子,明明应该承担家庭重任,却因过于清高任由弟弟胡作非为,家道中落;身为丈夫,完全没有照顾好妻子儿女,妻子飘零在外重病而亡,女儿草草嫁人,儿子早夭,自此以后浑浑噩噩聊度余生。

全书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死别生离,悲切动人。可惜、可叹、又可悲!卷三之后再无心去看后卷。做女子可如芸之聪慧、可爱,善良,却不能太深情,太心软,沈三白虽好,却只能做吟诗作对之友,实不宜选为夫婿。

品《浮生六记》中的爱情(篇六)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应有六记,但遗留下来的只有四记,有写游记的,有写闲情记的(如何插花、养花,弄盆景等),有写闺房乐记,有写坎坷记。其中的坎坷记,是我自高中读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后,第二本让我伤心不已的书。

沈复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聪慧知书达理,甚至可以说有颗七窍玲珑心,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如果她在那个年代,生为男儿身,其成就应该要远高于沈复。

沈复与他朋友遇到难题时,总是她想出解决的法子。哪怕公公错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辩解,她都不肯。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自然很好,一起到乡下避暑,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会友,日子过得好不惬意。哪怕是在很困难、家里已容不下芸的时候,沈复也毅然地带着她到外面住,没有听从父亲休了芸。只可惜没有白头,芸便离开了人世。

沈复在书中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虽不希望夫妻间相互仇视,但不可过于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头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会以爱情为基石,但我明显是不认同沈复那句话的。如果从一段幸福指数爆棚但是短暂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无趣但是冗长的婚姻当中做选择,我必定选择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归去,也终究是没有遗憾了。

我曾问过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几岁?”他说70,我说那我活到69就好。说我自私也好,胆小也罢,我从来不敢想象,我们一起牵手走过那么多的年岁之后,突然他会消失,那我还有没有勇气继续活着,也是个未知数。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让我先走好了。三毛说,幸好先离开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这样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过,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丢给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帮忙抚养,我追随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觉得,倘若此生已没有遗憾,又何必独活在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为孩子、因为婚外恋、因为各种客观的不客观的因素分手,却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时突然永别。

我也曾问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忘记我?他说,五年吧。其实我不知道五年这个数字他如何得来,但当时年轻的我却有些生气,竟然只需要五年就把我给忘了?到底是不是真心爱我?

现在却觉得,真要那样,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后你再娶个比我温柔坚强的女子,平静安宁地度过余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里,我也不要你长长久久地记得我。

关于生死,关于命运,关于坎坷,关于幸福,其实来来回回,不过是“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罢了。格子曾说,我对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个可以随时去死的人。我听以后颇为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这般清明透彻。

好像话题有些沉重了,但其实《浮生六记》也讲了许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

成水底花开的效果,又记录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风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们跟朋友偶尔会玩考试的游戏,轮流做老师,给其他人出题,而且出题人兼做主考官,然后还要阅卷评分。不由对正在玩游戏的赵同学感叹:“古代人好可怜啊,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只能以考试为乐。”

我心想,要是把他丢回古代,他要怎么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计只能耕种了。

《浮生六记》(精选)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散文。沈复以其幽默风趣、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文字,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书中《闺房记乐》生动平实的描述了作者的夫妻生活。虽然,生活充满坎坷,充满委屈,但夫妇二人相互理解、相敬如宾、苦中作乐,让夫妻生活充满了乐趣。“岂敢”、“得罪”等成了夫妻间常用的口头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夫妻生活有趣而真实的一面。生活总有很多不如意,可面对困难,夫妻间的态度很重要,是相互指责、互相抱怨,还是相互鼓励、共渡难关!作者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在困难面前,沈复与妻子既相互理解、互相包容,又不失风趣幽默。沈复与妻子芸苦中有乐、真实有趣的夫妻生活,令人向往。这样的夫妻关系真让人羡慕!自古以来,父子、婆媳关系都是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在书中,面对公婆,芸做到了儿媳应做得的本分,孝敬公婆,尊卑有序。甚至遭遇委屈和不公时,逆来顺受,默默承受。在今天,我想孝顺仍然是处理父子、婆媳关系的前提条件,但在是现实生活中,还需要多沟通交流,尤其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这个人在中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必须发挥好,不偏信偏听,做好父母与妻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尽量避免他们之间不必要的误会。血脉相连、手足情深!描述兄弟关系的词很多。可现实生活中,很多兄弟关系都处理不善;沈复与其弟弟的关系也一样,没处理好。其根源还是财产!看来自古以来,兄弟间的关系始终离不开一个“财”字,有财产的争,没有财产的也争,你不争,别人怕你争!沈复不争,可其弟弟防着他,怕他争,为此,父亲过世了也不告诉他。回头想想,钱物这东西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的、不争的均已随着时间消逝了,都是一场空!人生一世,能为兄弟姐妹,实属不易,是缘分!一定要相互理解、互相帮助。朋友关系总是患难才见真情。沈复与妻子患难之时,都是朋友伸出援助之手。这得益于夫妻二人,平时以真心交友,用真情对待朋友,并不计较得失。虽然,也被朋友坑过,帮朋友担保高利贷,被骗!但他们的交友之道没有变,对朋友总是解囊相助。正是他们的真心换回了朋友的真情。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困难面前,沈复给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课。沈复一生愁苦,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爱妻早逝,独子早夭。难以想象,面对生活的种种苦难,作者是怎样的心境!从《浮生六记》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对生活的埋怨、抱怨,也没有看到要战胜困难的豪言壮语和铮铮誓言。我们看到的是以真言述真情,不矫揉造作,真是达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真不知作者是怎样的修为才能到此境界。当人生不如意时,读一读《浮生六记》,看一看沈复的人生经历,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宽慰。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

在朋友推荐下读过一本叫做《浮生六记》的书,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人,名叫沈复,字2020三白,是个不红不紫的画师。本书真实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浮生六记》中尤其第一篇章《闺房记乐》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因为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才得以让它永远散发出了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

可能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同一本书,同样的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经历过后不一样的心境又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五年前读此书,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话本看了一遍才透彻明了,对其中描写童趣的部分那时记忆深刻,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童心幼稚可爱的举动,读后觉得相当有趣,有些场景仿佛自己也曾经如作者一样玩过一样,身临其境,对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过,如今也忘光了;五年后的现在又重温此书,居然最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以《诗经》为模,第一篇章也列闺房趣事为首写开篇,本篇讲与他自己的表姐结为夫妻,可是古代传统封建的父母却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行为看不惯,对这儿媳也颇有微词,夫妻俩虽伉俪情深,最后终被赶出家门。两人生活举步维艰,甚至经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够苦中作乐,生活过的很有情趣。可惜后来妻子生病早死,沈复很悲伤,十分怀念妻子,觉得要把这段感情和记忆流传后世,便写了这本书。它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他当初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也曾说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小无猜的夫妇简朴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她们穷困潦倒,遭到不如意的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追求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清福 我深深的被文中聪慧,娴淑,勤劳而又不失情趣,热爱生活的芸娘所打动,也为很多沈复与芸娘间的夫妻生活小片段流露出来的伉俪情深所感动,因此现在的芳邻二八的我最喜爱的还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文中插花摆设的花艺技巧可看出芸娘不落俗套的生活品味,很有自己的眼光和见地;文中芸娘用六个小碟,五围一碟合为一梅花状供陈用不同颜色的小菜待客,可见她蕙质兰心的灵巧创意;文中与其夫君关于腐乳与卤瓜和茉莉与佛手小品对话故事,也让人见识了芸娘的聪明机智过人的头脑;文中她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词句,以及对唐诗宋词李白杜甫诗型的精辟分析和见解,可见她又不失才气;她对婆家尊老敬爱幼,谦和有礼的美好品德也无一不在书中时有体现,这也是我们现代诸多女子身上缺少的隐忍品格;喜爱《闺房记乐》爱的精华所在就是芸娘一身的智慧,芸娘的一身是短暂的,但回忆绝对是绵长的,这也是我读此书能深受感染的部分,乡间的做菜种花,男耕女织,怡情小钓,逢时休闲,踏青郊游等等这些情调和记事,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女子不能抵抗的所向往美好浪漫生活;芸娘是可怜的,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幼年丧父,辛苦劳作养母供弟维持一个家,青年丧弟失母;出嫁从夫,公婆的苛刻保守固执,导致其夫妻沦落离家,颠沛流离,家徒四壁,甚至有过身无文银的地步;但芸娘也是幸福的,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机遇到自己情透意合的人,并嫁给了这个志趣相投,情深义重的不离不弃的痴情男人,即使死也是合目于自己深爱人怀中,他们携手走过的几十载岁月终其一生让沈复无法忘怀,这也是令人所羡慕的。在这个复复杂杂,纷纷扰扰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要想遇到这么一个人,有过这样一段情是何其之难,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对芸娘,对《闲情记乐》的欣赏和喜爱,才学浅薄,词枯言寡的我,已到了无以复加,语言不能形容的地步,只能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作为结语,才不至于毁其形象,沈复与妻子芸娘并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并没有挥霍无度的享受,并没有沉湎欢娱的闲情,并没有风流浪漫的传奇。但是,我最欣赏、最钦佩、最注目的是他们的: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这也是我这类感性女子所向往和需学习的精髓所在,无论是夫妻相处之道,还是为人处世之道,抑或是生活持家之道。在何种环境下总能过好简单,质朴又不失情趣的有滋有味生活。无论在人生情感上遭遇爱情、亲情、友情的何种误解和失意,我还是一样一如既往的向前看、向前走,一如既往的笑对人生,笑看爱情,还是那句话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写在这个特殊而又普通的日子,给自己,给你们。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2020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2020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羁,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独对芸娘用情至深,让依然好感动。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卷三中尽诉失妻之恨,又让依然唏嘘不已

不知是友人无心,还是有意,送来的《浮生六记》,是从卷四开始的,然后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后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闲,写景写物,抒胸畅怀,让人感慨万千;再得其趣,饮食起居、花木虫草、山水风月,引人遐思无限;再感卷三坎坷记愁之哀婉凄凉,真切伤情;读到卷一闺房记乐,又是句句心声,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痴更深处的感觉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随笔记来,随意贴来,让人见笑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2020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2020,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读后感分享]浮生六记读后感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观看一本好书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为了更好地领悟书籍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那么,我们如何去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分享]浮生六记读后感”,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个凄婉动人又十分励志的故事,篇幅不大却道尽人生的沧桑与无奈。沈复就像曹雪芹一样,在人生的过程中沉浮。所谓“浮生”也是源于此意吧,不受控制则为“浮”。

现在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当然都有各种不理解和不明白;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件不受时空限制的事儿,那就是——变故。变故这个话题也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它基本上是脱离了所有控制,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存在。

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纳妾不成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阅尽了人生辛酸的沈复,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是真的看破,还是无奈到了尽头?是想明白了人生,还是出离了命运?我很难揣测,唯有感其心、劳其形,算是一种状态的释放。

话说回来,无论幅度大小,我们的人生也都是沉浮不定的。就跟心电图一样,只有起伏高低的不同,但都在起伏,没几个人希望变成一条线的样子吧?所以我们能不能安心的面对沉浮,真是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按照目前的科技进步,我们对自己命运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直到最后会有一批长生不死(不老难度太大)的人。这种人你说到了最后是不是也没什么好追求的了,也不能有什么变化了?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会成为一批有史以来最害怕变化的人,因为死不了了,所以只要有一点儿生命危险的事儿都是巨大的风险,他们的余生都将在与这种风险的对抗中度过。

这样看来,咱们现在这个活法儿还不错,起码想开了的可以不畏生死,没想开的也顶多想多活几年。总比扛着巨大的压力强,不敢坐车坐船坐飞机,也不敢散步游泳玩儿攀岩,生命变成了漫长的平淡折磨,也算是被拉平了一条线,生命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就可以说结论了,虽然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即便生活真的局限于平庸,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越写越像鸡汤了,看上去有点儿像——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这样的忽悠。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觉得失去了就悲伤,得到了就欢喜,失败了就认怂,成功了就叫嚣。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天经地义的。但无论你走上的是哪条沉浮之路,成也好,败也罢,你的内心都要清醒自知——成败得失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的变故,又会带你到不同境地。

所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二】

读完全本之后,我个人认为,要把《浮生六记》当作功利的书籍来读的`话,可能就会失望了。因为沈复本人就是清代士大夫家族的平庸子弟。

他贤德兼备、乐善好施,当然这些优点很好,但是他同时也不思进取,贪图玩乐,要不然最后也不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了。同时他学问也并不太精,要不然书的开头也不会说自己有语法错误希望大家原谅。

而这本《浮生六记》便是集毕生玩乐经验所集齐,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在懂生活,有态度。

这本书由狗粮开始,就是讲述与芸娘的爱情故事,芸娘死后还魂那篇简直读的我泪流满面。后来便是许多山水园林之所闻所感。

还有一点非常好,在于沈复尽管后半生遭受苦难,但是却没有半点怨怼之情,可以说是非常豁达乐观的人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全书读起来养眼养心,没有说教解惑,没有仕途功利,没有政治豪情,只有情真意切的诗意生活。

七夕节拜天孙赠"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吃梅花盒,饮荷花茶,住活花屏,生活闲淡雅致,真可让当代人顶礼膜拜。

前两卷恩爱美好,转笔到卷三,坎坷记愁,恩爱夫妻不到头,不禁让人潸然。也许这就是生活,有点不如意,也许才是最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三】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记》,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译注的,共300多页,前一百页是译文,后面200多页是原著(由于是白话文的原因,基本几秒就过——毕竟生活在这个年代,若不是潜心研究,看白话文还真的有点吃力)ps.不过原文有个地方我觉得很好,就是虽然简短吧,但都有一个小标题,所以一眼看过去,至少知道个大概。

来一段科普:《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

初看第一章《闺房记乐》,已然觉得很不可思议,讲的就是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琐事,心里想着怎么会有如此痴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渐渐往下看《闲情记趣》,主要讲的是沈复与其妻子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事情,又会觉得,怎么又会有这么悠闲,这么惬意的生活;进入到第三章《坎坷记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芸娘被误解,家族生活的困扰,生活上的拮据,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复的生活真是倍感凄凉;但同时特别感慨,尤其是诸事烦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候,也少见(沈复)其怨言;就像书里所说:(沈复)几无怨天尤人之词,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这份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字记述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一章《浪游记快》主要写的是他的游记,语言之快,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爱的地方,发现各个地方的奇特景观)

读本书的第一感觉真的是,主人公为什么如此之闲,按照现在的生活,主人公,就是都市生活的一个普通的小白领,与妻子一起过着温饱有余,但有时候又颇见拮据的生活;及时如此,他们依旧非常讲究生活中的细节,沈复爱好花艺、摆弄景观,芸娘也陪着他一起,还“出谋划策”,可以说是非常享受生活了;

所以才会有所感慨,有所羡慕,因为现在的人,乃至社会都太浮躁了,都在想着如何挣钱,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每天依旧感觉很累;沈复,其实就像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过着很平凡的生活,却又把生活过的很真实。尤其是他乐观的心态,真的很少人能够做到。

最后,感动于他们的爱情,羡慕于他们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宽广;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身处困境,却也甘苦自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四】

读《浮生六记》,喜欢的不是他的文笔佳句,是他早年的经历和生活;嫉妒的也不只他早年的舒适和清乐和谐,更是他的爱情他的婚姻。

才子佳人,坐卧谈笑,心意相通。谈诗论赋而不穷酸清高,嬉笑怒骂却不粗俗无聊。行局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二人相处恍同密友重逢;夫妻恩爱如沈复陈芸,生活态度和习惯上也有分歧,可人家处理得完美无瑕,不但未生嫌隙,反而更如胶似漆,不像我们所常见的那种一地鸡毛。

陈芸是个平平凡凡的女子,却是我心中最趋近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性情恬淡,不爱华饰珠钗,不忘本,总持有一颗素心;

她体贴周到,心灵手巧,满有生活情趣,花心置纱包茶,沈复小饮她做梅花盒,朋友相聚她找馄饨挑而使酒菜茶饭一应俱全;

她乐读诗文,趣解诗家,佛手茉莉君子小人的见解让人记忆犹新,双鲜酱虾卤瓜的趣事也让人忍俊不禁;

我们可也不能把她看做正儿八经的大家闺秀,淑女名媛,她娇俏调皮,能为未来夫婿藏粥于室,还能女扮男装揽镜狂笑;

她善良宽厚,通情达理豁达开朗,又柔弱让人心疼。天妒佳人,红颜薄命。

书中也有很多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古代三妻四妾只道寻常,现代看来是有些混账。沈复其实也有不少风流享受,桃花债呢。不知道陈芸心里怎么想。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五】

东坡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何谓浮生,猜想着不过是一段接着一段酸甜苦辣,时而起时而落的时光。生活不易,能用平淡从容的心态度过一生,这不禁想让人品味沈复这一生。

对于《浮生六记》,最初的印象大概便是语文里的《童稚》了吧,曾几何时的背诵全文,依然历历在目。“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当时却只觉得这人无趣的很,看太阳、抓蚊子这样的小事,也能专门写一篇文章纪念?似乎只能说他从小便能捕捉生活中的乐趣,把这无趣的生活过的有一丝色彩吧。

当读完原著发现,原来童年生活不过是岁月中的一角而已,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还是爱情故事吧。他的爱情,不像梁祝一般的曲折、凄美,却是那么的平淡。“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到婚后的“能察眼意,懂眉语,—举—动,示之以色”相敬如宾,相知相守,直到最后“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万分悲痛的阴阳两隔。仿佛在读书之前,刚刚看了一出虐人的琼瑶剧。当沉沁在这爱情故事中的时候,好像穿越时空,来到他的身边。

送亲归来的他看到远方伫立的倩影,脸上是隐藏不住的喜悦,加快了脚步来到她的面前,两人低声细语,满是笑容。

山川之上,两道人影,一人中等身材,一人娇小婀娜,都着男装,确是掩饰不住深情。面对着大好河山,二人谈论诗词歌赋,却时常提起家中琐事,从“琴棋书画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个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感觉两道身影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虽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夕阳西下,远处立着一处庭院,门前伏着一条老黄狗,庭院旁的柳树下,夫妇二人挽手相依,看着门前的湖畔斜阳。无比和谐又温馨的画面,不禁想到了夫妻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感情。读后感·他孤独的坐在床上,仍然记得妻子离世前对他说的字:“来世”,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起身走到桌旁,提起笔,却望着窗外,脑海中浮现的,是如白驹过隙般的一生。

读完全书后,再回想他的一生,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阅尽了人生辛酸的他,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耳边似乎听到了他在对我说话:虽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所以,《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六】

读了《浮生六记》后,感慨万千,“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多么犀利的诗句,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了。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其中,我最喜欢的的就是作者的妻子陈芸,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格外的“可爱”,林语堂先生说过:“陈芸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确实如此,她聪慧、细腻,有文化,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美德于一身。

书中主要描写叙述他们夫妻的生活,闲情雅致,这大概也是中国大多数文人的现状吧!虽然他们生活很简单、很清贫,对财富没什么要求,但是他们生活得很快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喧嚣之中,仍然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浮生六记》中,文字干净雅致,描写的更是悠然的生活,记录了作者的一生,文字朴实,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颇深。在现代喧嚣复杂的社会下,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追求更高的理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下时代熙熙攘攘,不见当年的风花与雪月,人群的喧嚣与热闹,但终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打捞起来只是一片虚幻的影子。

时光匆匆,浮生几何。现如今,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累的时候,何不留半日悠闲,停下脚步,去感受和发现生活的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七】

年四十有六,沈复做《浮生六记》。从记述可探析,惟婚姻与独游为其一生乐事。人生不是向死而生那么明朗,实是历经坎坷洞若观火而已。生而弥坚,只因爱意深沉。难得士族出身的他,对妻子陈芸一往情深。也难得弱女子陈芸却是位情趣雅致活泼可爱的好伴侣,聊慰沈复平生孤寂多荈。人伦情理之外,作为天地间一个体,究竟怎样活着更好呢?大家都要谋生,在这个过程中机关算尽,荣辱难安。满足了生存必须,我们追求精神境界的层次千差万别。沈复因他的家世他的职业他的往来成就了一条别开生面的行游。孝顺,豁达,聪敏,深情,细腻,这样的优质男偏就终生囿于漂泊无定的幕僚生活,时常遭遇裁员以致食不果腹,妻子陈芸生前还得当了首饰帮他沽酒寻欢。幽微寡凉的人生里,当最后的慰藉亦自接踵消散殆尽,父死妻亡子丧,无法尽心关心女儿而只得令做他人养妇,无法承欢膝下陪伴老母而遇兄弟嫌贫驱逐,天大地大而无片瓦存身,你以为这样的男人会如何苟活下去呢?生存还是死亡?亘古的哲学命题其实也没什么深奥。忘我,自古仁人君子出世的不二法门。寄情于山水之间,人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自乐其乐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八】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距离开始读大约有四年了。四年前只读了四卷,当时骨傲,宁愿此书是残缺之美,也不愿看到狗尾续貂之作。可近日读完后两卷惊讶之情溢于言表,可能是我文字功底太差抑或是对之前有些遗忘,后两卷与原著的衔接和文法竟毫无违和感,想必也是大家之作,不过可能是先入为主知道后两卷是伪作的缘故,总觉得缺点神韵。文章最出彩应该是第一卷和第三卷,分别是秀恩爱和死的快,哈哈。喜欢芸,温文尔雅,才思敏捷,活泼可爱,知书达理,秀外慧中,顺便说一句,我对女生最高的评价是秀外慧中,她值得这个词,国学大家林语堂也评价芸是国学史上最可爱的女生,这个评价应该是极高了吧。芸和沈复的爱情是多少人的向往,可以说浮生六记就是靠芸撑起来的,如果没有芸,顶多也就是个不错的杂记,绝不会有现在这么高的评价。不喜欢沈复,有人供着吃喝就高谈阔论理想,没有了生活来源完全不知道怎么去生活,没有柳三变的命却得了柳三变的病。第三卷字字含泪,句句是血,可以怨恨时代怨恨腐朽的封建制度,可有些人为理想努力了,沈复做了什么,游山玩水?修花剪草?吟诗作乐?沉迷于游乐花草情爱,说到底他只适合在襁褓中生活,做个什么都不用想的大少爷。说来惭愧,觉得人家书写的好还要骂人家几句,我咋不上天呢。不过,骂完人还真痛快,哈哈。

关于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精选4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一篇优秀这个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关于浮生六记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一)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世界上,最完美的女子莫过于《芙蓉女儿诔》所言:“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然而,这个世界不可能是完美的,当然也就不会有完美的产物,所谓的十全十美,只是一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罢了。

大体而言,世间有两种女子,一种是初见时美貌惊人,风情万种,相处久了才发现艳而不丽,丽而不雅,泯然俗人矣;一种是初见时相貌平平,相处久了却发现举手投足皆有法度,一颦一笑正显风韵,值得一个人用一生去品读。她,无疑属于后者。

她,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却具兰花的清新淡雅;她,没有桃花的美艳逼人,却具梅花的清纯彻骨。她,静默时,如一朵睡莲;行动处,似款款和风。她,垂泪时,梨花带雨;她,欢笑时,玉珠落盘。

她,对自己,毫不宽恕;她,对别人,宽容大度。她,慕富贵,但不苛求;她,憎贫贱,但能接受。她,“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在生活窘困时依然有闲情雅趣,有浓情蜜意;她,“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在宽裕时不改淡雅如兰,虚怀若谷。

她,可爱,既不因为美貌;她,可贵,也不因为贤良。她,血肉俱全,平淡中真情依依;她,笑泪兼有,简约处丹心昭昭。她,似清泉,给人以纯洁淡雅之情;她,如流水,让人有缠绵悱恻之意。她,恼而不怒,有似月闭微明;她,柔而不娇,恰如花开含笑。

她,多情只为真情;她,大爱只因真爱。她,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穿越彼此岁月的郁结;她,一次若有所思的凝眸,留给世间最美的侧影。她,轻如风,淡若云;她,柔似水,洁比玉。

她,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她,脱俗,因而可遇而不可求;她,不凡,注定可望而不可即。人生本就如此,事事难为伤身伤心,事事顺遂又伤情伤意。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漂泊,遇到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关于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二)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应有六记,但遗留下来的只有四记,有写游记的,有写闲情记的(如何插花、养花,弄盆景等),有写闺房乐记,有写坎坷记。其中的坎坷记,是我自高中读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后,第二本让我伤心不已的书。

沈复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聪慧知书达理,甚至可以说有颗七窍玲珑心,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如果她在那个年代,生为男儿身,其成就应该要远高于沈复。

沈复与他朋友遇到难题时,总是她想出解决的法子。哪怕公公错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辩解,她都不肯。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自然很好,一起到乡下避暑,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会友,日子过得好不惬意。哪怕是在很困难、家里已容不下芸的时候,沈复也毅然地带着她到外面住,没有听从父亲休了芸。只可惜没有白头,芸便离开了人世。

沈复在书中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虽不希望夫妻间相互仇视,但不可过于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头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会以爱情为基石,但我明显是不认同沈复那句话的。如果从一段幸福指数爆棚但是短暂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无趣但是冗长的婚姻当中做选择,我必定选择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归去,也终究是没有遗憾了。

我曾问过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几岁?”他说70,我说那我活到69就好。说我自私也好,胆小也罢,我从来不敢想象,我们一起牵手走过那么多的年岁之后,突然他会消失,那我还有没有勇气继续活着,也是个未知数。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让我先走好了。三毛说,幸好先离开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这样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过,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丢给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帮忙抚养,我追随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觉得,倘若此生已没有遗憾,又何必独活在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为孩子、因为婚外恋、因为各种客观的不客观的因素分手,却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时突然永别。

我也曾问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忘记我?他说,五年吧。其实我不知道五年这个数字他如何得来,但当时年轻的我却有些生气,竟然只需要五年就把我给忘了?到底是不是真心爱我?

现在却觉得,真要那样,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后你再娶个比我温柔坚强的女子,平静安宁地度过余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里,我也不要你长长久久地记得我。

关于生死,关于命运,关于坎坷,关于幸福,其实来来回回,不过是“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罢了。格子曾说,我对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个可以随时去死的人。我听以后颇为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这般清明透彻。

好像话题有些沉重了,但其实《浮生六记》也讲了许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

成水底花开的效果,又记录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风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们跟朋友偶尔会玩考试的游戏,轮流做老师,给其他人出题,而且出题人兼做主考官,然后还要阅卷评分。不由对正在玩游戏的赵同学感叹:“古代人好可怜啊,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只能以考试为乐。”

我心想,要是把他丢回古代,他要怎么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计只能耕种了。

关于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三)

东坡云 :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 ,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

何谓浮生,便是一段接着一段酸甜苦辣,时而起时而落的时光罢了。浮生六记,一记闺房记乐,二记闲情记趣,三记坎坷记愁,四记游浪记快。若问我现下最喜爱的书为何,我一定毫不犹豫选择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作者沈复与其妻陈芸鸳鸯双栖,鹣鲽情深,恩爱日常,令人艳羡。林语堂曾经评价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我却认为芸娘是最有情趣的女人,若无芸娘,沈复这本浮生六记恐怕会湮没于茫茫书海之中,不为后人所知,正是与芸娘的日常种种才给这本书增添了趣味与光彩,让它区别于一般的文人日常随笔。

沈复之幸在于娶得了一位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芸娘,芸娘之福在于嫁到了一个可谈诗词歌赋亦可品川赏水的沈复。无论是从柴米油盐的烟火气还是从风花雪月的情调他们算是完全的诠释了伉俪情深琴瑟和鸣。难怪作者开篇即说:“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沈复与芸娘,居住苏州沧浪亭爱莲居,内一临水轩室名为“我取”,清则濯缨,浊则濯足,进可对饮小酌,出可游水赏月,多少潇洒意兴。风雅的居所配上风雅的人,如何能令后世不羡慕?更有“吴江必经太湖 ,妾欲偕往 ,一宽眼界 。”“正虑独行踽踽 ,得卿同行 ,固妙。”与卿待月乘凉,同赏风帆沙鸟 ,水天一色 。甚至女扮男装与沈复同游庙中。无论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两个人温柔以待,也像是置身于桃花源。

人人都有一颗向往精致生活的心,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有将日子过得精致婉约如青花瓷瓶上工笔细描而又整洁细腻的花纹的本事。芸娘是。怪不得多少文人骚客高喊:得一芸娘足矣。

关于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四)

书中还有三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是卷二《闲情记趣》中描写的很多花鸟鱼虫小技巧,都很实用,可惜目前真没这种闲情逸致去效仿,也许以后有机会的话会去试试吧。

二是卷四中写“秀峰今翠明红,俗谓之跳槽。”读到这里我才得知,原来跳槽最早指的竟然是逛青楼时客人“今天召小翠,明天幸小红”的这种朝三暮四行为。再想想跳槽的今义,不仅让人觉得这是个冷笑话。

三是卷六中提到的三处养生之道,第一句是“读《养生主》而悟达观之士,无时而不安,无顺而不处,冥然与造化为一。”第二句是“《秋声赋》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第三句是“不知甘脆肥腊,乃腐肠之药也。大概受病之始,必由饮食不节。”在此也不用翻译为白话文了,综合归纳一下,这三句关于养生的精髓就是“时常做到心平气和,遇事不要劳心费神,饮食不可没有节律”,在此与诸位共勉。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创作的自传体散文。接下来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浮生六记》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以及参考!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看完了 浮生六记 也该写点什么很少看这种言情类的货色,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们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 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2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羁,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独对芸娘用情至深,让依然好感动。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卷三中尽诉失妻之恨,又让依然唏嘘不已……

不知是友人无心,还是有意,送来的《浮生六记》,是从卷四开始的,然后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后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闲,写景写物,抒胸畅怀,让人感慨万千;再得其趣,饮食起居、花木虫草、山水风月,引人遐思无限;再感卷三坎坷记愁之哀婉凄凉,真切伤情;读到卷一闺房记乐,又是句句心声,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痴更深处的感觉……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随笔记来,随意贴来,让人见笑了。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3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读后感分享]浮生六记读后感五篇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读后感分享]浮生六记读后感五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一)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记》,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译注的,共300多页,前一百页是译文,后面200多页是原著(由于是白话文的原因,基本几秒就过——毕竟生活在这个年代,若不是潜心研究,看白话文还真的有点吃力)ps.不过原文有个地方我觉得很好,就是虽然简短吧,但都有一个小标题,所以一眼看过去,至少知道个大概。

来一段科普:《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

初看第一章《闺房记乐》,已然觉得很不可思议,讲的就是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琐事,心里想着怎么会有如此痴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渐渐往下看《闲情记趣》,主要讲的是沈复与其妻子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事情,又会觉得,怎么又会有这么悠闲,这么惬意的生活;进入到第三章《坎坷记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芸娘被误解,家族生活的困扰,生活上的拮据,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复的生活真是倍感凄凉;但同时特别感慨,尤其是诸事烦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候,也少见(沈复)其怨言;就像书里所说:(沈复)几无怨天尤人之词,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这份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字记述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一章《浪游记快》主要写的是他的游记,语言之快,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爱的地方,发现各个地方的奇特景观)

读本书的第一感觉真的是,主人公为什么如此之闲,按照现在的生活,主人公,就是都市生活的一个普通的小白领,与妻子一起过着温饱有余,但有时候又颇见拮据的生活;及时如此,他们依旧非常讲究生活中的细节,沈复爱好花艺、摆弄景观,芸娘也陪着他一起,还“出谋划策”,可以说是非常享受生活了;

所以才会有所感慨,有所羡慕,因为现在的人,乃至社会都太浮躁了,都在想着如何挣钱,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每天依旧感觉很累;沈复,其实就像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过着很平凡的生活,却又把生活过的很真实。尤其是他乐观的心态,真的很少人能够做到。

最后,感动于他们的爱情,羡慕于他们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宽广;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身处困境,却也甘苦自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二)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三)

读《浮生六记》,喜欢的不是他的文笔佳句,是他早年的经历和生活;嫉妒的也不只他早年的舒适和清乐和谐,更是他的爱情他的婚姻。

才子佳人,坐卧谈笑,心意相通。谈诗论赋而不穷酸清高,嬉笑怒骂却不粗俗无聊。行局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二人相处恍同密友重逢;夫妻恩爱如沈复陈芸,生活态度和习惯上也有分歧,可人家处理得完美无瑕,不但未生嫌隙,反而更如胶似漆,不像我们所常见的那种一地鸡毛。

陈芸是个平平凡凡的女子,却是我心中最趋近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性情恬淡,不爱华饰珠钗,不忘本,总持有一颗素心;

她体贴周到,心灵手巧,满有生活情趣,花心置纱包茶,沈复小饮她做梅花盒,朋友相聚她找馄饨挑而使酒菜茶饭一应俱全;

她乐读诗文,趣解诗家,佛手茉莉君子小人的见解让人记忆犹新,双鲜酱虾卤瓜的趣事也让人忍俊不禁;

我们可也不能把她看做正儿八经的大家闺秀,淑女名媛,她娇俏调皮,能为未来夫婿藏粥于室,还能女扮男装揽镜狂笑;

她善良宽厚,通情达理豁达开朗,又柔弱让人心疼。天妒佳人,红颜薄命。

书中也有很多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古代三妻四妾只道寻常,现代看来是有些混账。沈复其实也有不少风流享受,桃花债呢。不知道陈芸心里怎么想。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四)

东坡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何谓浮生,猜想着不过是一段接着一段酸甜苦辣,时而起时而落的时光。生活不易,能用平淡从容的心态度过一生,这不禁想让人品味沈复这一生。

对于《浮生六记》,最初的印象大概便是语文里的《童稚》了吧,曾几何时的背诵全文,依然历历在目。“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当时却只觉得这人无趣的很,看太阳、抓蚊子这样的小事,也能专门写一篇文章纪念?似乎只能说他从小便能捕捉生活中的乐趣,把这无趣的生活过的有一丝色彩吧。

当读完原著发现,原来童年生活不过是岁月中的一角而已,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还是爱情故事吧。他的爱情,不像梁祝一般的曲折、凄美,却是那么的平淡。“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到婚后的“能察眼意,懂眉语,—举—动,示之以色”相敬如宾,相知相守,直到最后“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万分悲痛的阴阳两隔。仿佛在读书之前,刚刚看了一出虐人的琼瑶剧。当沉沁在这爱情故事中的时候,好像穿越时空,来到他的身边。

送亲归来的他看到远方伫立的倩影,脸上是隐藏不住的喜悦,加快了脚步来到她的面前,两人低声细语,满是笑容。

山川之上,两道人影,一人中等身材,一人娇小婀娜,都着男装,确是掩饰不住深情。面对着大好河山,二人谈论诗词歌赋,却时常提起家中琐事,从“琴棋书画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个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感觉两道身影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虽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夕阳西下,远处立着一处庭院,门前伏着一条老黄狗,庭院旁的柳树下,夫妇二人挽手相依,看着门前的湖畔斜阳。无比和谐又温馨的画面,不禁想到了夫妻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感情。读后感·他孤独的坐在床上,仍然记得妻子离世前对他说的字:“来世”,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起身走到桌旁,提起笔,却望着窗外,脑海中浮现的,是如白驹过隙般的一生。

读完全书后,再回想他的一生,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阅尽了人生辛酸的他,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耳边似乎听到了他在对我说话:虽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所以,《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五)

读了《浮生六记》后,感慨万千,“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多么犀利的诗句,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了。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其中,我最喜欢的的就是作者的妻子陈芸,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格外的“可爱”,林语堂先生说过:“陈芸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确实如此,她聪慧、细腻,有文化,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美德于一身。

书中主要描写叙述他们夫妻的生活,闲情雅致,这大概也是中国大多数文人的现状吧!虽然他们生活很简单、很清贫,对财富没什么要求,但是他们生活得很快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喧嚣之中,仍然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浮生六记》中,文字干净雅致,描写的更是悠然的生活,记录了作者的一生,文字朴实,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颇深。在现代喧嚣复杂的社会下,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追求更高的理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下时代熙熙攘攘,不见当年的风花与雪月,人群的喧嚣与热闹,但终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打捞起来只是一片虚幻的影子。

时光匆匆,浮生几何。现如今,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累的时候,何不留半日悠闲,停下脚步,去感受和发现生活的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每当我听到这句诗时,我总会想起《浮生六记》。这本书的作者叫沈复,是一个懦夫,也是一个英雄。

在芸娘病入膏肓的时候,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在芸娘离自己而去的时候,他只能发出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的哀叹。芸娘是因为爱他而死的,若当初芸娘不为让他过得更好而和憨园约定共侍一夫,或许就不会在憨园违约后血疾大发,也不会被公公婆婆认为盟娼结妓而赶出家门了。而这一切,都因为芸娘太爱他了,爱得失去了嫉妒心,爱的为他付出了一切,却不知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而他,无力保护这个爱他的女人。是啊,因为那是一个处世人情,非钱不行的年代,面对命运,他显得力不从心。

他也是一个英雄,作为丈夫的他无法给芸娘什么物质享受,但他给了荆钗布裙中的芸娘最最丰厚的爱。他如此爱芸娘,在芸娘被赶出家门时选择和芸娘共患难,却没有因芸娘死后在痛泪两行,涔涔溢溢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坚强的,因为他太爱太爱芸娘了,爱让他站了起来,他把芸娘展现于世,他告诉世人他有一个如此美丽善良的妻子。他用血泪铸就了一本《浮生六记》。我们可以想象,当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血泪般的字2024眼时,内心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啊。但是,只有一碰伤疤就喊疼的人才会疼一辈子,只有掉进坑不爬起来的人才永远不会掉进坑里。我知道,若没有沈复当初揭伤疤时的勇气,今天就会少了一本好书。

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走向成功,甜美的水果不仅需要温暖的阳光也需要寒冷的黑夜,只有尽快适应受挫时的环境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沈复因为接受了妻梅子鹤的环境才写出了一本《浮生六记》,司马迁因接受了宫刑的现实才写出一本《史记》,孙膑因承受了膑刑的痛苦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人生不如意十有xxx,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要适应环境并且化悲痛为力量。毕竟生活像一串珠子,又酸又甜有苦有辣,我们要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

《浮生六记》是一本好书,它记录了沈复和芸娘之间发生的悲欢离合,有久违的快乐,也有生离死别的痛苦。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下的伉俪情深,如此珍贵又如此容易破碎。建议大家在课余时间阅读此书,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点评:读得用心,但毕竟是少年人,少时读书若林间窥月。希望若干年后再品味一番,相信会别有滋味是庭中玩月的心情。

《浮生六记》读后感10篇


你会不会寻找一些作品模板来写作呢?每当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脑海中有了新的想法,读后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浮生六记》读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

有些书一直跟着你,一次又一次搬家,几十年过去了也始终没有认真读过。终于有一天你无意中将它拿到了手里,终于开始了你们之间的缘分,便有了相见恨晚的感慨。这才发现其实缘分早就开始了,开始于几十年前,否则你们之间必然不会如此不离不弃,矢志不渝,终相厮守。

这种情况对于我来说居然是大多数藏书都可以一一兑现的,或者当初无感,最多只有蒙眬的直感,越到后来偶然抽出来,越是觉着当初幸亏存下来了。这可以是一本上个世纪五十年黑草纸印刷的《罗马尼亚故事集》,也可以是八十年代朴素的小32开本《浮生六记》。

八十年代的出版空前繁荣之中,的确是出了大量的好书。不是说只有好书才获得了出版的机会,而是在种类繁多的出版中必然会有一定比例存在的好书。好书一定是在出版物丰富的基础上才能被读者逐渐遴选着产生的。这是说远了的话,还是回到这本《浮生六记》上来吧。

沈复的《浮生六记》虽然写了盆景和插花,写了吟诗和作赋,写了臭冬瓜、霉豆腐之类的小吃,写了故意放蚊子进蚊帐然后喷烟进去看鹤舞云端的妙境,甚至还写了诸多爱情的细节,夫妻连理枝上比翼飞的情愫,但绝非什么闲适小品,实在是一部记录了一个中国家庭苦难史的悲情之作。

两百多年前的中国,那样的苦难其实就已经普遍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蔓延,其一家的悲惨境遇也是很多家庭的普遍事实,也都是被历史教科书用概念笼统概述的三言五语的僵死文字。沈复将这些看起来总是无动于衷的文字概念还原成了具体可感、即如眼前的细节。他写了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人着墨的多数人的人生的真实。

很多时候都已经不大喜欢看古人的文字,尽管它们精粹精练,但是另一面却是过于俭省,缺少流畅连贯的细节描写,对于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可以多写什么不可以多写又有太多限制。这样的习惯和限制时间太久以后逐渐就在相当意义上丧失了细节的独特记述能力,就没有凝望对视之后沉思的习惯。

留白的后果是所有文字和文字之间巨大的空档都要靠后世的读者自己去猜度和想象,不能酣畅淋漓,不能像外国文学那样对某一个场面、某一个细节、某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情愫进行彻底地展开和抒发。而制式化的词句和情绪表达,则很有传统山水画一样的同类复制的嫌疑,像是评书一样,用固定词语表达固定的场景和感受,形成一种套路化的抒发格式,渐失其活人真实情致。

沈复虽然用的依旧是字词俭省的文言,但这记述自己家庭、家人境遇的非功利之作,却在无意之中为传统模式的文学,添加上了丰富细腻的一笔。两百年后的现在,几百年上千年以后的未来,他曾经活过的痕迹,还将以这样为文字记载又为文字复活的情境所传播着吧。比之那些功名利禄、煞有介事、循规蹈矩的文章,这本书留下了他们曾经活过的真实痕迹。而上述所有写那些格式化文章的人,则像是从来没有生活过一样永远地沉没掉了。这就是这位叫作沈复的作者的成功之处,也是其价值所在。

写作还是要说真话,说假话没有意义,也没有意思。哪怕假话当时会迎合了什么。

夫妻之间情投意合,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频率一致、节拍相合,从相恋到结合到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广有情趣,也是他们各自人生中爱与美的幸福巅峰。其后,大家庭的龃龉和谋生的艰难还有病痛的挥之不去,逐渐使一家人走上了末路。凄风苦雨都在那号称人间天堂的江南之地上演,最终爱侣永诀、儿子夭折、女儿只能给人家做了童养媳,自己颠沛流离异地谋生……书中一条主要的线索是作者和妻子的爱情,讲了两个之间情投意合的诸多细节。这在古人著述中实不多有。而其关于盆景插花之类的生活情趣的描摹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成分。不是行家里手,不是真爱之人,断难下笔。那些审美的情趣既是本能,也更是要留住生活的美好,抵抗无以抵抗的命运的奋力之举。

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实际上只是残卷,只有四记,而不是六记,是后人偶然在货市上见到的四卷手抄残稿,刊印之后才得以流布后世。从最初的发现与刊印开始,所有后世的出版都遵从了作者的原创,保留了“六记”的名称,其中应该是有期待以后能发现后两记的可能。据说也的确有后两记出现,可惜皆系伪作。是一代代读者对这部作品广泛肯定,热度始终不减的一种表现。

人们何以喜欢这本书,其中至少有个原因是作者之写作完全发自本心,没有任何外在的企图,死后甚至连手稿也逸散掉了,倘非偶然遇到识者,则隐没如从来不曾存在矣,就像曾经活过但是好像从来不曾活过的千千万万人一样。恰是这样,文字之中的真情和啼饥号寒颠沛流离的悲惨世界的感同身受,才在后人那里不断得到共鸣。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生都始终是衣食之忧如影随形的'状态,脆弱到禁不起任何变故和灾病,遑论平安宁静地享受生命本身的欢欣。

这本回忆录性质的书里,有很多让人唏嘘感慨之处,尤其是被父亲赶出家门那个凌晨,12岁的儿子和年岁稍长的女儿和父母告别,儿子凭着直感意识到这是永别,大哭。后来果然母亲客死他乡,再没有能回来。父亲虽然日后回来,但是又不得不走,临走儿子再哭,父亲强制让他勿送,谁想到又是此生此世的永诀。离开很久以后,已经做了人家童养媳的女儿辗转捎来的信,带来了儿子已经夭折的消息……

现有的文本到此戛然而止。人间的悲情却一定会在为人父者心中延续。

悲剧源于具体的个人际遇,更源于整体的社会状态,作为这块土地上生活艰辛、苦难不断的一代代人中的读者们,在这样的古人文本中看到太多和自己生息与共的内容,共情使他们在同情之中也获得了一点替代性的抒发的愉快,仿佛是一场哭。

哭是无用的,却也是无法抑制的。唯愿这块土地上一代代生息着的人们,能越来越好,把握住发展的机遇,稳定住安定生活的苗头,拥有正常而健康的环境,不要让历史的悲剧一次次重演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2

做个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过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记实际上主要描写的是生活的游历,是自传体散文,而作者将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了大家,但其实存稿并不完整。

沈复之所以成为我们熟知的“沈复”,不仅仅依赖于他自身的才华、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他的妻子芸。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此段描述已足见芸的魅力。

在那个时代,芸不仅能打理好家里的事务,还能做女红养家、自学识字,陪沈复赏花赏月、吟诗作对,把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泼,感性风雅而不失缄默沉静,难怪林语堂先生说她是“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一个女人”。反倒是沈复,半生游学,却一直碌碌无功,甚至多次意气用事陷家庭于困境,始终未能给芸稳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岁的芸终在深深的遗憾中客死他乡。

沈复遇到芸,是幸运;芸遇到沈复,是幸运,也是不幸。他们相遇,是中国文学的幸运。

《浮生六记》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是“闲情记趣”,原来日子真的可以过成诗,而这首诗真的可以和钱没多大关系,实为惊艳。

真遗憾,我喜欢画画却不会画画,真想作一本插画版的《浮生六记》,把沈复和芸的才情意趣都画下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3

《浮生六记》是清朝一位不出名的画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集,共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书中所有文字都发自内心抒写,虽然有小情小调,但落笔自然,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的感觉。作者笔下的生活很苦,读来却也自带一种洒脱之感。有不少人因其对封建家庭内部矛盾的描写将《浮生六记》称为“小红楼梦”。对其文学成就做了肯定。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插图]泡之,香韵尤绝。到家述其本末,而家人乃持逐书至,历斥多过,言甚决绝。芸泣曰:“妾固不合妄言,但阿翁当恕妇女无知耳。”越数日,吾父又有手谕至,曰:“我不为已甚!汝携妇别居,勿使我见,免我生气足矣。”是夜先将半肩行李挑下船,令逢森先卧。青君泣于母侧,芸嘱曰:“汝母命苦,兼亦情痴,故遭此颠沛。幸汝父待我厚,此去可无他虑。两三年内,必当布置重圆。汝至汝家须尽妇道,勿似汝母。汝之翁姑以得汝为幸,必善视汝。所留箱笼什物,尽付汝带去。汝弟年幼,故未令知。临行时托言就医,数日即归;俟我去远,告知其故,禀闻祖父可也。”旁有旧妪,即前卷中曾赁其家消暑者,愿送至乡,故是时陪傍在侧,拭泪不已。鸡声三唱,芸含泪扶妪,启后门将出,逢森忽大哭曰:“噫,我母不归矣!”青君恐惊人,急掩其口而慰之。当是时,余两人寸肠已断,不能复作一语,但止以“勿哭”而已。是行也,其母子已成永诀矣!芸谓华夫人曰:“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华曰:“妹莫笑,乡人少所见多所怪耳。自此相安度岁。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而自以为妙者,聊以平生历历者记之。: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闲适无事之人,整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也。诚一平心静观,则人间拂意之事,可以涣然冰释。若不读书,则但见我所遭甚苦,而无穷怨尤嗔忿之心,烧灼不静,其苦为何如耶!故读书为颐养第一事也。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有“小红楼梦”。

将茶放在荷花花心里,天明取出泡茶,想想都觉得定是极好的!红楼梦里妙玉用去年蠲的雨水泡茶给贾母喝,在蟠香寺住时收的梅花上的雪水,煮茶给黛玉宝钗喝,两本书里做法有些相似。

芸是作者的妻子,善良温柔聪慧,那么好的人,怎么就不受家里人待见呢?读到作者父亲为纳妾而讨厌芸时,想到鸳鸯对平儿袭人说,大老爷也太好色了,些微长的平头正脸的,他都不放过。

读到坎坷记愁时,开始还觉得,古人,能活的多艰难,不知道世事无常是不挑时代的。读到芸病重,为儿女安排以后的生活,再到分离,“生人做死别,恨恨那可论”。就觉得,那么好的人,好可怜!

作者白发送黑发,曹雪芹同样,以前从一本很小的书上看过,说《红楼梦》后面的章节被剪做纸钱祭奠曹雪芹的儿子,因为家里太穷了,曹雪芹很伤心,发现时,已经来不及。

“小红楼梦”和《红楼梦》的故事,都是开始的时候,很美好,大家开开心心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遭逢变故,倏忽间,充斥了无限的悲伤。

浮生若梦。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4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记》,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译注的,共300多页,前一百页是译文,后面200多页是原著(由于是白话文的原因,基本几秒就过——毕竟生活在这个年代,若不是潜心研究,看白话文还真的有点吃力)ps.不过原文有个地方我觉得很好,就是虽然简短吧,但都有一个小标题,所以一眼看过去,至少知道个大概。

来一段科普:《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

初看第一章《闺房记乐》,已然觉得很不可思议,讲的就是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琐事,心里想着怎么会有如此痴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渐渐往下看《闲情记趣》,主要讲的是沈复与其妻子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事情,又会觉得,怎么又会有这么悠闲,这么惬意的生活;进入到第三章《坎坷记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芸娘被误解,家族生活的困扰,生活上的拮据,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复的生活真是倍感凄凉;但同时特别感慨,尤其是诸事烦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候,也少见(沈复)其怨言;就像书里所说:(沈复)几无怨天尤人之词,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这份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字记述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一章《浪游记快》主要写的是他的游记,语言之快,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爱的地方,发现各个地方的奇特景观)

读本书的第一感觉真的是,主人公为什么如此之闲,按照现在的生活,主人公,就是都市生活的一个普通的小白领,与妻子一起过着温饱有余,但有时候又颇见拮据的生活;及时如此,他们依旧非常讲究生活中的细节,沈复爱好花艺、摆弄景观,芸娘也陪着他一起,还“出谋划策”,可以说是非常享受生活了;

所以才会有所感慨,有所羡慕,因为现在的人,乃至社会都太浮躁了,都在想着如何挣钱,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每天依旧感觉很累;沈复,其实就像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过着很平凡的生活,却又把生活过的很真实。尤其是他乐观的心态,真的很少人能够做到。

最后,感动于他们的爱情,羡慕于他们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宽广;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身处困境,却也甘苦自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5

《浮生六记》是由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该书描述了一幅作者与妻子陈芸两情相悦,夫唱妇随地追求质朴爱情的理想图画。然而囿于当时的封建礼教,作者与妻子至终未能白头到老,不免让人感慨唏嘘。

在本书中作者把细微的平凡小事,以行云流水般的文风诉诸笔端。细读此书,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对话,或是短途游历,亦或是插花品茶,总能从中寻味出人间的恬淡美好,且心向往之。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沈复先生与芸娘纯粹的爱情,本书闺房记乐中有云:“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也许这就是钟爱一人到达的极致表现,即使他丑也不会嫌弃。而闺房乐记中另一处的描写也让我颇为感动:“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漫漫岁月,若得一人厮守,又何惧外物简陋?夫妻双双日沐人间烟火,夜品一盏素茗;日看窎远云升,暮观明烛华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总有不预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后经历了妻与子相继离世的悲伤。与挚爱别离,无论是亲见还是耳闻,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难得的是,他没有颓丧不振,而是登山痛饮、乘艇游河,哪怕孤单也选择继续余生。这也许就是沈复先生想告诉我们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终!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6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第一次觉得看古文比翻译后的白话文有意思。虽然看的时间长了一些,需要自己逐字翻译。

六记只剩四记,据说后两记丢失了。

第一记是《闺房记乐》记述了其与妻子陈芸之间的相识相知相爱。陈芸,是他舅舅的女儿,比他大十个月。芸,从小便聪慧,学语时就可背诵《琵琶行》,年长后善女红,靠十指担起家庭的责任,供养弟弟学习。在刺绣之余,还自作了诗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沈复十三岁时跟着母亲回家,见到了芸的诗句,便一见钟情,“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后芸为其留粥又互相定情。俩人婚后,生活虽然贫困窘迫,却能乐在其中,靠芸的井井有条的打理,生活也算有滋有味。被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的芸,也着实在那个年代打破了传统。见沈复过去,主动挪开身边的位置,让沈复挨着。敢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和丈夫与另一女子在船头饮酒作乐。丈夫去拜祭时,偷偷跟在一旁,俩人去游太湖。七夕节两人又在亭中喝酒赏月。在那个男女并不公平的年代,在那个对家庭妇女有诸多教条的年代,芸比深闺里的其他女人是幸福的,这也得于丈夫对她的尊重和宠溺。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有婆媳关系的问题。沈复在这个婆媳之间,在父亲与媳妇之间的关系上,未见其有任何处理方法,总是沉默以待。而芸又非能言善辩者,常常宁愿被误会,也不做解释,而自己又郁郁寡欢,所以其最后的病跟她的性格也是有很大关系。所以也能看出其也是矛盾的组合体。既能打破与丈夫相处的传统模式,又遵循着某些教条,比如亲自给丈夫纳妾,而最后不得,也加重了她的心病。

第二记是闲情记趣,学生时代时竟学过,有一句记性深刻:“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这一记作者用妙趣横生的语音、细致入微的观察,描述了其生活中的所见,其想象力也是甚为丰富。看见夏天蚊子在空中嗡嗡嗡,想像成是一群鹤在天空飞舞。如果有蚊子留在蚊帐之中,便喷上烟,想像成是白鹤在云端。

第三记是坎坷记愁,记述了沈复与芸坎坷曲折的人生,读来确实也是让人很难过。开篇便是“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篇也详细描述了芸与家里人关系的问题。公公让其代笔写信,而婆婆不信任她,不让她写信,公公没有见到她写的信,以为是她傲慢。沈复弟弟与邻里借钱,她担保,而后邻里追债,弟弟假装不知,而公公又误会是她向外借钱而且还推诿冤枉弟弟。公公要纳妾,她找人推荐,而引得婆婆的不高兴。最后因为公公看了她一封给沈复的书信,因不满信中称谓,故将他们夫妇二人赶出家门三年。芸因为母亲和弟弟去世,而患上了心疾。而后又因为婆家的种种误会,心疾加重,最后因为为丈夫纳憨而不得,觉得憨付了她,郁郁而终。死之前,连儿女都没见着。因为家里贫穷,女儿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儿子也早死,妻子也死在外面,而沈复也是一直在颠沛流离,四处讨钱。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的柴米油盐终究是打败了诗情意画,好不为芸感到悲凉。

第四记是浪游记快,此篇又是沈复四处浪游,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沉迷于某妓半年之久。唉,已不想语。

沧海桑田,人间一粟。乐也,悲也,也就一生几十载。一个人一生又如何,两个人一生又当如何?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7

前几天整理照片,准备部分冲印出来,恰巧看到昔日在沧浪亭中游玩的几张,不禁得看了眼书桌上的《浮生六记》,想着当年要是看过此书,估计会对沧浪亭多几分的流连,大概会边走边设想沈复与芸娘昔日游览时候的景象吧。

我想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男人,应该都会喜欢芸娘这样的女人吧。芸娘虽没有绝世之色,但是“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虽出身困苦之家,但却能创作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实属个妙人,怪不得沈复初见已倾心,再见便痴心。而芸娘对沈复的好,有几个小细节便体现的淋漓尽致。成亲时,沈复发现芸娘正值斋期,一算时间,正是从他当年长水痘开始,只为保佑郎君康复,面无痕,便一直遵守到今日。这样的深情,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对待沈复的父母也是孝敬有加,即使被误会也不愿过多解释。郎君不爱官场与仕途,没有半分埋怨,反倒是与其一起布置园子,捡石头苔藓组盆景。怪不得沈复也会感叹:

“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举—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

这完全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啊!这样的女子,叫人怎么不喜欢呢?怪不得连林语堂先生也丝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称芸娘是“中国文学和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浮生六记》虽然已经遗失两记,幸记录沈复与芸娘的“闺中记乐“等篇,得以流传,不然我们就会失去了认识这么可爱女人的机会。因为女人身无法去逛庙会,沈复就真的给妻子芸娘伪装成男人,这种女扮男装的情节,当真不是电视剧所伪造的?(友情提示: 卷一有多甜,卷三就有多虐。)除了被很多人喜欢的《闺房记乐》、《坎坷记愁》外,《闲情记趣》读来也颇有意思,可以看到虽然沈复不暗官场之事,但在园艺方面还是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的,比如插花之术那篇,即便是现在读来,也颇为受益。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8

最近在看《浮生六记》,为沈复的人生感慨不已。

《浮生六记》记录的是两百年前,一个落魄书生对自己那段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经历的回忆。

沈复出身于幕僚家庭,幼时也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其妻陈芸,和他亦是青梅竹马。幼时相识,后来顺利结为连理,二人举案齐眉,夫妻生活充满乐趣。

年轻时的生命,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那时不知这世间究竟有多少凄风苦雨,要将这花朵打落?走过温暖的春,热情的夏,逐渐看到秋风萧瑟,冰冻大地。

后来,变故丛生

因为种种琐事,芸娘失欢于婆婆,得罪了公公,甚至被公公怒斥,让沈复休掉妻子。最终并未施行,但也要求夫妇二人搬出家门,自谋生路。

这个小家庭本就经济拮据,搬出后更是入不敷出。又因担保朋友借债事宜,被债主讨债,并骂上门去。夫妇二人不得不投靠亲友,移居乡村。当时,他们的女儿十几岁,匆忙之中许了人家;儿子刚刚十岁,只得留于家中。一家人各处分散,长时难以想见。其间悲苦,不难想象。

芸娘身体也大不如前,如今又要寄居别家,更是苦上加苦,连沈复这个男人都禁不住落泪。人在屋檐下,并非长久之计,沈复也谋划着外出找事做。二人想到多年前资助过的一个远亲,就决定去试试运气。于是,沈复背上行囊,带上干粮,先是步行,后又乘船,前去找寻。路上,缺衣少食,连壶热身的酒都舍不得喝。幸亏遇到一个故人,因为沈复之前帮助过他,一路为沈复提供吃住,带他找到了远亲。远亲资助了他,他也在那里找了份文职工作,终于可以有些许收入。当他觉得暂时稳定,就把芸娘也接了过来。好日子还没开始,他所在的部门又被裁员十五人,而他并无根基人脉,又成无业之人。

看到这里,夜已深,合上书本,心中难以平静。

我仿佛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一个充满憧憬的青年,和一个颠沛流离的中年人,在人生的大道上,愈走愈荒凉。

后来,芸娘死了,死于疾病,亦死于忧虑,死于贫穷。沈复的父亲也撒手人寰。如果这些悲欢离合,沈复尚能承受,那白发人送黑发人,中年丧子呢?沈复的儿子也在18岁夭亡。不知那时的沈复,是否一边思念着亡妻,一边想念着死去的儿子,涕泪横流呢?

读完此书,让人不禁想到我少时读的《活着》,男主人翁富贵一生坎坷的命运,地主家族的没落,父亲含恨而终;小儿子因为献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和女婿也相继意外而亡,妻子病逝,就连唯一的外孙也被豆子撑死,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就留他独自坐在田间回想自己的人生;亦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放弃了他念念不忘的田润叶;孙少平也失去他最爱的田晓霞,最后在矿地出事而毁容。少时读了,只觉得义愤难平,不应该是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吗?后来长大了才发现王子和公主可能会因为异国而分手,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才是人生常态。

生活的魑魅魍魉蠢蠢欲动,似乎一张口,就会把每个脆弱的心灵吞噬下去。

谁的人生不艰难?我们也只能含着泪,带着笑,纵使满身伤痕,依然摸爬滚打。正如歌中所唱“从前初识这世间,万般流连,看着天边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如今走过这世间,万般流连,翻过岁月不同侧脸,措不及防闯入你的笑颜.....”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9

作为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浮生六记》记录了清乾嘉年间一位苏州知识分子,平凡而艰难,磊落而淡然的一生。《浮生六记》原稿六卷缺了两卷,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那些浓缩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沈复一生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

沈复,字三白,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一生作府邸幕僚,幼年时期家中也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身无功名,不曾考科举,但受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兴趣使然,沈复其人也是一名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精于盆景和园林艺术,有擅长丹青,一支好笔画的花鸟人物,即施然展于白纸之上,有能融得进笔墨当中,端的是一派大隐隐于市的民间艺术家的资深大佬形象。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沈复与其妻陈芸从青梅竹马到相濡以沫携手一生的爱情,在生活的平淡中,在一路遇见的波折困顿中,如一杯茗茶,细嗅闻醇香,细品知醇厚。感动于他们在苦难面前的携手共进;伤感其深陷不得父母兄弟之亲的家庭隐痛;哀伤于芸年纪轻轻便染重病,两人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不过区区几年便阴阳相隔。

沈复其人,是青衫磊落的书生,亦是舒朗温厚的郎君。他会邀请妻子远处郊游,邀其畅谈古今。原本你我共同行,后来路上孤独人。悲伤余后,生活依旧。时间治疗法似乎古今通用,沈也在痛苦之后平静接受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

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其淳朴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其妻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浮生若梦,往事已矣,无需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淡超然,亦不落俗世。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0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或许不是那种浓墨重彩的旷世绝恋,就是这样的有着茶饭滋味的烟火气息,会不经意间触及我们心底深处的柔软。从怦然心动到举案齐眉,本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过程,也是我们希望在日常中遇见的幸福。我们看过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太多,作为人群里的一员,我们依然会发现芸娘的可爱,直至之后的家庭变故,夫妻间的相扶相依依然令我们动容。

本书的作者周公度说:“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生活的真味,在其字里行间之中就可尽收眼底,有一种市井流俗的大美。

大千世界里,能够有幸和一个人相携渡过余生,彼此灵魂守望,一边前行一边求索,从此言笑清浅,不离不弃,怎能称不上是一大幸事呢。

沈复的这“浮生六记”四个字取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诗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读来古韵悠长,应用于如今的日常也并不觉得违和,唯余怅惘。

《浮生六记》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文中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对地方风物、植物山石、古代典籍、寺庙礼仪等方面的叙述,可以一窥那时的社会风貌。六记指的是闺情、闲趣、愁心、浪游和佚失的“琉球”“养生”六部分,自称格局。从沈复的质朴的语言中看到一位布衣文人的日常。

古文的简笔勾勒,太过惊心。一句“余幼聘金沙于氏,八岁而夭;娶陈氏。”就注定了沈复和陈芸两人一辈子的纠葛。段末总会出现一两句闲笔,却更能感受到时空的苍茫。比如“这一日,是乾隆乙未年(1775 年)七月十六日。” 和“殊不知,芸短寿之征兆已经隐藏于内了。”这种上帝视角,有一种惊人的壮阔感觉。

沈复对于妻子陈芸的外貌描述有一种称得上可爱的诚实,“身形秀美,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两只眼睛顾盼神飞。唯有两颗牙齿浅浅外露,似乎不是上佳的容貌。但她那种缠绵娇美的仪态,令人为之心动不已。”

仔细想来我们某个时刻的愉悦,都是在大片的平淡与困顿中体会时某一刻的幸福,爱与信念的回归是最美好的场景,怡然的生活源于恬淡的心境。多年之后,一些点滴就是爱过的证明,连同生命里的所有光景。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吧,平淡如水,在多年后回首,依然能掀起惊涛骇浪。

最新浮生六记读书感悟范例(5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我们如何去领会这个作品的内函呢?下面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浮生六记读书感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最新浮生六记读书感悟【篇1】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全书与妻“芸”和丈夫“三白”的夫妻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可爱的女子和一段令人向往的诗情画意的夫妻生活,然而这段世外桃花源般的生活并未持续许久,最终被现实打破,佳人化作一缕青烟,生者从此扰扰嚷嚷,不知梦醒何时耳。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曾经提到过此书,说书中的女主人公“芸”是最可爱的女子。当时曾经觉得好奇,大概是读书不多,我能想到的书中可爱女子就《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班奈特。而看完此书的前两章,“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后对芸的可爱结论完全赞同,甚至畅想我要是男人也要娶个芸这么可爱的女子。

全书写描写芸可爱的趣事特别多,芸因为想去庙会看花灯,于是女扮男装称是三白的堂弟。正沾沾自喜,游遍庙会竟无人认出,突然偶遇一熟悉的女眷,芸竟直接上去打招呼,身子一侧,依在了夫人的肩膀上。夫人大惊,旁边的丫鬟怒曰“你是什么人,如此轻狂,不知法纪?”芸一看情况不妙,立刻脱掉帽子和鞋子,抬起脚丫给他们看,说:“我是女子啊。”旁人面面相觑,然后哄然大笑~

芸爱吃臭腐乳和卤瓜,三白笑她“狗没有胃所以才吃粪便,因为它不知臭”芸强行用筷子把卤瓜塞到三白嘴里说“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尝试一下。”并一本正经地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芸喜欢在发间别上茉莉花做装饰,即美观又香气袭人,三白笑曰“这茉莉花的香味竟盖过了屋里佛手的香味。”芸说“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脱俗,似有似无;茉莉则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点谄媚。”三白问“那你为何近小人而远君子乎?”芸笑着说“我笑君子喜爱小人啊?”

芸素来豁达不拘小节,一日与三白一起在桥下与船娘饮酒至深夜,次日朋友之妻告曰“听说你丈夫昨日在桥头与两失足妇女饮酒到深夜啊。”芸笑曰“确有此事,其中一个就是我。”

芸不仅可爱还是一个聪慧又有情趣的女子,对诗词歌赋也颇有天赋,年少就曾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三白从湖边拾得假山的石头,她亲自用石墨画上纹理,种上藤萝做成逼真的盆景,与三白一起畅想老来隐居于此山,在山的这头建上小屋,那头引入溪水。在乡下避暑的日子,芸利用豌豆花制成格子花架放在窗前,靓丽可爱,既能遮荫又不会挡住风和光线。因为家境不富裕,芸会裁衣还会刺绣补贴家用。三白爱喝酒,芸制成梅花盒,盒子呈梅花型,每格放一个白色的磁盘,磁盘里放些精致小菜。三白爱花艺盆栽,芸又建议花虽美但少了些灵动,夫妻两人又制作昆虫标本把昆虫固定于花叶上,使盆栽更加生动。芸还会制作莲花香片,把茶叶放入荷花的花苞中待次日荷花盛开取出茶叶,再用荷花上采集的露水烹茶,茶清香扑鼻。

芸素爱美,对美的事物和人都特别痴迷,一日听说三白的堂弟得一美女,芸欣然前往想看,事后摇头“美则美矣,少了些韵味。”堂弟戏谑“难道你打算将来给三白纳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美女吗?”芸竟然之后真致力于给三白纳一真正的美女。后来一次在虎丘偶遇江南名妓“园”,特别高兴地说“终于找到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女子了。”芸欣然与之结伴为姐妹,并赠送翡翠镯替三白做聘礼。然最终园辜负了芸的好意嫁与富人之家,芸伤心落泪,也竟因此被公婆诟病结交不良女子,为日后最终失去公婆喜爱埋下伏笔。。。。。。

看第一二卷是轻松又愉快的阅读,然后看到第三卷“坎坷记愁”又难免惆怅芸的命运。真应了那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始芸淡泊名利,她的梦想是过像沧浪亭萧爽楼那样的生活,布衣暖,菜饭饱,一家人其乐融融不问世事的生活。然后现实生活并不是桃花源,需要面对的依旧是柴米油盐贵和人情世故,多情率真之人也多因情和真而伤,何况又是在那样的时代里。

芸的悲切命运即是那个社会造成,也是芸本身造成的。芸太爱三白,在对三白的爱里完全失去了自我,一心为三白寻觅真正的佳人,与失足妇女结为姐妹被人诟病;因为担心三白与弟弟的关系不和,宁愿受委屈也不愿意告知公婆小叔在外借债的真相;因为三白的愚孝,擅作主张为公公纳妾,结果失去婆婆欢心;又因为伤了婆婆的心,心中自责写信给三白,在信中称公公为老头,让三白把此女送回老家。结果信被公公看到,勃然大怒驱赶出门,从此飘零在外,客死异乡。

此书看到卷三实在是觉得惋惜,芸娘死后的第四卷已无心去看。在前两篇时还羡慕这样情意浓浓的夫妻生活,而看到最后实在觉得芸娘这样的女子嫁给三白有些可惜了。虽然三白对芸娘清深意重,未曾离弃,但到后期从芸娘遭遇委屈开始,他都并未给出半分解决方案。一生未给芸娘带来富贵和现世安稳也就罢了,在芸娘遭遇冤枉和委屈时未勇敢站出来替芸娘说话,只是眼睁睁看着这种悲剧的发生。身为长子,明明应该承担家庭重任,却因过于清高任由弟弟胡作非为,家道中落;身为丈夫,完全没有照顾好妻子儿女,妻子飘零在外重病而亡,女儿草草嫁人,儿子早夭,自此以后浑浑噩噩聊度余生。

全书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死别生离,悲切动人。可惜、可叹、又可悲!卷三之后再无心去看后卷。做女子可如芸之聪慧、可爱,善良,却不能太深情,太心软,沈三白虽好,却只能做吟诗作对之友,实不宜选为夫婿。

最新浮生六记读书感悟【篇2】

这是一个凄婉动人又十分励志的故事,篇幅不大却道尽人生的沧桑与无奈。沈复就像曹雪芹一样,在人生的过程中沉浮。所谓“浮生”也是源于此意吧,不受控制则为“浮”。

现在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当然都有各种不理解和不明白;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件不受时空限制的事儿,那就是——变故。变故这个话题也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它基本上是脱离了所有控制,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存在。

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纳妾不成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阅尽了人生辛酸的沈复,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是真的看破,还是无奈到了尽头?是想明白了人生,还是出离了命运?我很难揣测,唯有感其心、劳其形,算是一种状态的释放。

话说回来,无论幅度大小,我们的人生也都是沉浮不定的。就跟心电图一样,只有起伏高低的不同,但都在起伏,没几个人希望变成一条线的样子吧?所以我们能不能安心的面对沉浮,真是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按照目前的科技进步,我们对自己命运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直到最后会有一批长生不死(不老难度太大)的人。这种人你说到了最后是不是也没什么好追求的了,也不能有什么变化了?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会成为一批有史以来最害怕变化的人,因为死不了了,所以只要有一点儿生命危险的事儿都是巨大的风险,他们的余生都将在与这种风险的对抗中度过。

这样看来,咱们现在这个活法儿还不错,起码想开了的可以不畏生死,没想开的也顶多想多活几年。总比扛着巨大的压力强,不敢坐车坐船坐飞机,也不敢散步游泳玩儿攀岩,生命变成了漫长的平淡折磨,也算是被拉平了一条线,生命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就可以说结论了,虽然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即便生活真的局限于平庸,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越写越像鸡汤了,看上去有点儿像——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这样的忽悠。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觉得失去了就悲伤,得到了就欢喜,失败了就认怂,成功了就叫嚣。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天经地义的。但无论你走上的是哪条沉浮之路,成也好,败也罢,你的内心都要清醒自知——成败得失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的变故,又会带你到不同境地。

所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最新浮生六记读书感悟【篇3】

说是“情深”,其实炫耀

说是“豁达”,其实自满

江上狎妓,以“合帮之妓无一不识。每上其艇,呼余声不绝。”为傲。我不曾看出深情。不论芸娘,亦或喜儿,三白必曰“惟一人喜而”,与他在一起必定风流倜傥,好不快活。我却认为此乃对自己的肯定与炫耀罢了。若真喜芸娘,怎会狎妓?最可恶的还是,就连狎妓时候,也要无处不体现自己的“深情”,选中喜儿,只因她像芸娘。这样的说辞,我真的无法接受。

说其面对逆境,仍豁达面对,通篇无抱怨之语,生活仍然妙趣横生。我却觉不然。三白一生自视清高,不欲追求功名利禄,只求生活雅致而已。他做到了。他做到了他心中理想的生活,又怎会抱怨?

而我也不能说他是错的。他没有因为生活里的其他而放弃自己对生活风趣的追求。

而书中生活场景的刻画,风景的描写,的确温暖动人,入木三分。

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言,

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而自以为妙者。聊以平生所历者记之。

他的作品,他的三观便是我所觉得的“有名胜不得其佳也。”

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尔。

最新浮生六记读书感悟【篇4】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看完了浮生六记也该写点什么很少看这种言情类的货色,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们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写作的自传散文。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浮生六记》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以上这两段话是俞平伯和林语堂对此书写的精彩书评,觉得说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读此书有从书中的感触到,过度教养的影响,不只是教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现代父母对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顾与教导,正面回馈却似乎不如预期,究竟教养出了什么问题?过度的保护、指导与关爱,不仅是个别家庭的教养问题,更是影响整体发展的社会问题,值得反思与警惕。我们都忘了,我们该养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养的目标,应该是养出一个心智、情感、能力都与年龄并进相衬的成年人。本书以此为中心思想,希望帮助父母平抚担忧与恐惧,先放下亟欲为孩子铺设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绪,而以更稳健的心态、更明智的爱,创造真实永续的教养效果。

在教养孩子之前,父母请先照顾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书打破一般教养思维,除了指陈过度教养的影响并提供解决方案,更聚焦于父母的心理建设与自我关照,恳切提醒父母别为了教养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当你能好好生活、工作与爱人,孩子就会以你的身影为榜样,找到自己实践成功、创造幸福的方法。

最新浮生六记读书感悟【篇5】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或许不是那种浓墨重彩的旷世绝恋,就是这样的有着茶饭滋味的烟火气息,会不经意间触及我们心底深处的柔软。从怦然心动到举案齐眉,本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过程,也是我们希望在日常中遇见的幸福。我们看过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太多,作为人群里的一员,我们依然会发现芸娘的可爱,直至之后的家庭变故,夫妻间的相扶相依依然令我们动容。

本书的作者周公度说:“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生活的真味,在其字里行间之中就可尽收眼底,有一种市井流俗的大美。

大千世界里,能够有幸和一个人相携渡过余生,彼此灵魂守望,一边前行一边求索,从此言笑清浅,不离不弃,怎能称不上是一大幸事呢。

沈复的这“浮生六记”四个字取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诗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读来古韵悠长,应用于如今的日常也并不觉得违和,唯余怅惘。

《浮生六记》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文中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对地方风物、植物山石、古代典籍、寺庙礼仪等方面的叙述,可以一窥那时的社会风貌。六记指的是闺情、闲趣、愁心、浪游和佚失的“琉球”“养生”六部分,自称格局。从沈复的质朴的语言中看到一位布衣文人的日常。

古文的简笔勾勒,太过惊心。一句“余幼聘金沙于氏,八岁而夭;娶陈氏。”就注定了沈复和陈芸两人一辈子的纠葛。段末总会出现一两句闲笔,却更能感受到时空的苍茫。比如“这一日,是乾隆乙未年(1775 年)七月十六日。” 和“殊不知,芸短寿之征兆已经隐藏于内了。”这种上帝视角,有一种惊人的壮阔感觉。

沈复对于妻子陈芸的外貌描述有一种称得上可爱的诚实,“身形秀美,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两只眼睛顾盼神飞。唯有两颗牙齿浅浅外露,似乎不是上佳的容貌。但她那种缠绵娇美的仪态,令人为之心动不已。”

仔细想来我们某个时刻的愉悦,都是在大片的平淡与困顿中体会时某一刻的幸福,爱与信念的回归是最美好的场景,怡然的生活源于恬淡的心境。多年之后,一些点滴就是爱过的证明,连同生命里的所有光景。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吧,平淡如水,在多年后回首,依然能掀起惊涛骇浪。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关于《浮生六记》的热门读后感分享(5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浮生六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