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赵氏孤儿读后感 > 地图 > 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6-18 来源:互联网

热门范文:《赵氏孤儿》观后感范文简短(5篇)。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剧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认真品味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可以说好的作品将我们和角色联系起来了,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作品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热门范文:《赵氏孤儿》观后感范文简短(5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一)

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看了《赵氏孤儿》,不能说这是一部称绝的电影,也并没有期待的那么好看,但是,却让我在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揪心到了最后。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春秋时期,大将军赵朔的夫人——国君的姐姐庄姬怀上了赵家孩子。但是屠岸将军却被国君诬陷,屠岸就要灭掉赵家300多口人。他们精心设下了一个局——赵家在赵朔打胜仗回来的时候,送了一些酒给国君,国君喝酒的时候,屠岸的手下就放了一只毒虫,让它去毒死国君(事先在国君的脖子上用红油画了一个圈,而毒虫就吃这种红油),借机当作是赵家送的酒毒死了国君,再假传圣旨,乘机灭掉赵家。而民间的大夫程婴正在为庄姬把脉,而这时,被人差点害死赵朔踉踉跄跄地来到庄姬那里,让庄姬快逃,之后就死了。庄姬让程婴给她接生,然后叫程婴保护好婴儿,之后便自尽了。后来,全城的婴儿都要上交,因为赵家的婴儿就藏在这个城里的某一户人家中,而程婴的夫人把带回家的赵氏孤儿交了上去,夫人和自己的孩子躲到了公孙大人的夹壁墙里。屠岸找到这里,摔死了孩子,杀死了夫人——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替了赵家的孩子。程婴决定,好好的把孩子养大,再为自己的孩子、夫人报仇。这部电影的最后,程婴和屠岸都死了,这部电影落幕。

看完这部电影,我竟然哭了,不为什么,就为程婴的命运和注定悲哀的赵氏孤儿(化名程勃),他们,注定不会得到幸福,即便是报仇了,又怎么样呢?只有15岁的孩子还能撑下去吗?自己如同父亲的人死了,知道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真相,这种打击,是多么巨大啊。从一开始,命运就再也没对程婴和程勃微笑过,程婴为了赵家的孩子,舍弃了自己的妻儿,把赵家的孩子养大,只是为了报仇,这对孩子不公平。程婴也许忘了,庄姬死前说的话:“不要告诉孩子他的父母是谁,不要让他报仇,让他过平民的生活。”

这部剧有点像反面教材,看了这部剧之后,我看出了世间的丑恶,在这个世界每个角落都有可能有很多生存在痛苦中的人,他们挺着,面对上天对他们的不公,他们从来没想过报复、报仇,只为了好好的生活而努力着,这就是在丑恶中的一点美好了吧。只要心是端正的,不是扭曲的,是多为别人着想的,不是自私的,就不会有“恨”这个词存在,更不会有“报复”、“报仇”。

多一点爱,少一点恨;多一点微笑,少一点忧愁;多一点阅读,少一点嘀咕;多一点运动,少一点美容。生活本来平淡如水,放一点盐它就会是咸的,放一点糖它就会是甜的,放一点咖啡它就会是苦的,放一点茶它就会是香的,想调成什么味道,全凭你自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这是我们都可以做到的不是吗?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爸说:“这部电影的功底还是不够。”确实,我们确实不一定比得上世界级的导演导出的电影,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告诉我们“放开一点”,告诉我们“多笑一笑”。看到最后,我哭了。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二)

在家看赵氏孤儿,完全是思维混乱,结构颠倒,台词也差,结尾更是荒谬。

这个千古流传故事的精髓就在于一个“义”字,拍的完全看不出来,拍成了程婴这么多年养大赵家的孩子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报仇,也太狭隘了吧。

赵氏孤儿的故事千古流传,感动了这么多中国人,核心就在于一个“义"。公孙杵臼和程婴就是两个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和赵家没有一点儿关系,但是两个人都是义士,两个人商量好为了保存赵家忠良的血脉,一个献生命一个献亲子,这是多么的大忠大义!

赵家是三代忠良,电影开头演的却忠不忠,恶不恶!赵丞相还欺负屠岸贾,好像屠岸贾杀赵家是自保一样。整个故事充满了逻辑上的硬伤,让人完全看不懂是怎么回事儿!

电影中部演的乱七八糟,演的像过家家一样。原来故事中老程婴十几年背负着全国人的骂名,全国人都骂他出卖朋友出卖忠臣之后,认贼为主,只有他一人知道真相,自己做着自己的事情,古人的境界决不仅局限于那一己之狭小的感情!程婴必然是痛苦的,失去独子,但是换子之为是他发于主动,绝无后悔的……我真是对程凯歌失望之极,看完了真想臭骂他一通,辜负了这么好的中华故事,真劝他去好好听听赵氏孤儿那出京剧,那是可以给人听哭的一出好戏!

“老程婴提笔泪难忍,干头力绪涌在心。十五年屈辱俱受尽,佯装笑脸对奸臣。晋国中上下的人谈论,都道我老程婴贪图富贵与赏金,卖友求荣害死了孤儿是一个不义之人。谁知我舍却了亲儿性命,亲儿性命,我的儿呀!抚养了赵家后代根。为孤儿我已然把心血用尽,说往事全凭着水墨丹青。画就了雪冤图以为凭证,以为凭证,叩门声吓得我胆战心惊。实可叹一家人被碱抄斩,那时节血成河尸骨堆山;狗奸贼做此事天怒人怨,这冤仇到如今一十五年。”

导演啊,你是怎么了?这世道已然是黑不黑,白不白,大家眼睛都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老婆儿子热炕头,死活发生在眼下都不管,回想想古人,为了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什么叫忠义,什么叫牺牲,咱们做不到吧,难道连一个老故事一个传奇在大屏幕上都编不了给大家吗?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三)

看过电影《赵氏孤儿》后,让我对陈凯歌肆意篡改历史、瞎编剧情的行径感到愤慨!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有历史记载的,其故事所宣扬的“忠义”的故事,可以说亘古未见。历史故事是这样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小人,一个叫费无极,一个叫屠岸贾。费无极是楚国人,屠岸贾则是晋国人,他们的故事令人发指,这里不再详说。屠岸贾在晋灵公时代就为虎作伥,到晋景公执政,再次得宠。他无中生有,挟报私仇,诬告赵朔谋反。赵朔即赵盾之子。

当时的晋景公也属昏君,于是下令将赵氏家族满门抄斩,家产充公。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即景公的姑姑,怀有赵朔的遗腹子,躲在宫中,逃过一劫。但屠岸贾欲斩草除根,岂肯放过。

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朋友程婴均是忠义之士,为挽救赵氏骨血,决定设计救护,并商定杵臼舍身先死,程婴负责怃孤。他们先是偷偷地将赵氏遗孤夹带出宫,安置妥当;然后程婴从自己家族里找了一个婴孩儿交给杵臼,让他躲到山里;程婴假装贪生求财,向屠岸贾举报杵臼藏匿赵氏遗孤,结果杵臼被抓,婴儿处死;杵臼(假装)大骂程婴,也慨然赴死;而程婴背负着卖友求财的恶名,从此隐居深山,抚养赵氏孤儿十七年。直到晋景公因病而良心发现,大赦赵氏,归还其封地,程婴才将赵氏孤儿赵武带出山,令他结交朝廷权贵,重振赵氏家业。此时,赵武已是文武双全,一表人才,后来自然报仇雪恨,重振赵氏家族。

最令人感慨的是,程婴先生忍辱负重,苦尽甘来,却不肯安享晚年,执意要“以死报友”,毅然自裁,追随杵臼而去。其慷慨忠义之举,旷世罕见! 如此令人震撼的情节,电影却将故事篡改的莫名其妙:

先是把赵盾和赵朔放在同朝做官,接着又把程婴描写为稀里糊涂卷进了此事,最后居然设计程婴携赵氏孤儿到屠岸贾家作门客,认屠岸贾为干爹,使得后面的情节愈发荒唐.....

真想有机会质问陈凯歌:你是怎么想的?!

上Mtime看电影评论。周六,看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周日闲话,评论一下这部影片。

整体看完这部电影后,失望之情巨大,电影出现的失误多多,感觉陈凯歌已经是艺术思维枯竭,廉颇老矣!

1:从大的结构分析,电影在奸臣屠岸贾诛杀赵家的原因上缺乏交代,仅仅是来自于一些嫉恨,使得剧情开始缺乏足够的逻辑,至于国君中毒后的一句话,不可能招致场外刀斧手的杀戮行动,因为像如此的事态发展一定是经过精心准备策划的!

笔者的建议:还原一个逻辑性,即昏君担心赵家势力强大,在屠岸贾的挑拨下,发兵将赵家诛杀!

2:历史的程婴是个忠义之士,愿意用自己的儿子换取赵氏孤儿,其行为惊天地,泣鬼神,在物欲横流,自私自利的现代社会,其感情冲击力是强大的,但影片却启用了喜剧笑星葛优,令影片的观众变成了追寻影片的笑料,同时情节的安排上表现事态发展有些阴差阳错,程婴变为不得已为之的态式,就像一碗浓香的汤被陈凯歌倒下了十倍的白开水冲淡,看完这样的情节没有人会去掉眼泪!

笔者的建议:用大量情感的画面展示对比,展示程婴的内心世界的痛苦。丧子之痛,丧君之痛,做出这个惊人之举的无奈和悲伤,让观众留下情感的眼泪,只可惜葛优完全不在状态,孩子死活在他的表演中看不到痕迹,一张固化的脸,只令人想到冯小刚电影下的幽默人物和“神州行,我看行”的画面!

3:特意安排孤儿和仇人屠岸贾为义父的关系,也是现代人的胡思乱想,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最后安排的刺杀也是莫名其妙,结局匆匆,就像蛇尾一样戛然而止!

笔者的建议:结尾用历史的画卷展现后赵国的雄起和赵氏孤儿的关系,给后来的观众一个思想的启迪!

4:影片的战争场面仍然不够气势宏大,只是小树林的拼杀,街道中的巷战,缺乏战国时代的群雄并起的画面,相反在那间小屋子里展示的全是简单的几个人物的闲聊,琐碎之事展示,完全变成肥皂剧的风格!

笔者的建议:一部好影片,一定是从开始到结束扣人心弦,内容的衔接要保持一致,但看看影片的后半段以为陈凯歌的拍摄资金不够了的感觉,匆匆收尾!

5:整部电影人物刻画苍白,像程婴之妻,能够记起的画面就是哺乳的一个动作,其丧子的歇斯底里和悲痛万分也没有表现出来。赵朔之妻的表演就是一个简单的自杀动作。韩厥的表演也是苍白无力,这些明星感觉根本不在状态,也许平时已经陷入到太多商业活动中,身心疲惫的他们根本进不了角色!

笔者的建议:少启用这些明星,一方面他们要抽取大量的出场费,对影片的投入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得影片投入反而捉襟见肘,观众看《赵氏孤儿》,一方面是被历史所吸引,一方面也是充实业余时间,不会因为要看这些明星就要掏钱买票!为什么导演就不敢大胆启用一些新人呢?有时商业运作也讲究推陈出新!不按常理出牌!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四)

不久前,我于江海大影院观看了《赵氏孤儿》这部影片,颇有感触。至今,我的脑海中还时不时地浮现出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画面。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晋国时期赵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诛,只剩下一个孤儿,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杀父之仇的事。

这部影片,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程婴,另一个是屠岸贾。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能以大局为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人。当年,赵氏遭诛,庄姬夫人走投无路时,将其子托付于程婴,并以身殉夫。程婴将其子带回家,却在去公孙大人家时,赵氏孤儿被奉屠岸贾之命的官兵带走。但他却铭记着庄姬夫人临死前说的话,于是他便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救回了赵氏孤儿,却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痛心之余,他便一心想着要将孩子抚养大,为他报仇。于是,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在屠岸贾的门下,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程勃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终于遭到报应,终于倒在了程勃,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但他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程婴的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观者,也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果说程婴最后的下场是重于泰山,那么若是他未能将赵氏孤儿抚养成才的话,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微不足道了。

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屠岸贾,晋国大臣。却实在“奸”得可以,相对于三国时的曹操而言,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影片中,他在赵相国向皇帝进酒时,乘机诬陷他,并要灭赵氏全族。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胆颤!即使灭了赵氏三百人,他却连赵氏孤儿也不肯放过,定要斩草除根。但再以大局为重,舍小家而保大国的程婴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话说得好:“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终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像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就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从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做为一个公民,做为社会上的一员,更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一味的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没有一颗关爱之心,没有一颗互助之心,没有一颗感恩之心。那只会像屠岸贾一样,遭到人们的排斥,成为社会的败类。

每部影片都不同,每部影片也都发人深省。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观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此还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五)

在我看《赵氏孤儿》的过程中,朋友一直在问我怎么样,好看吗。我认为它是好看的,是相当好看的,是符合一个像陈凯歌这样水准的大导演正常水平的一部优秀电影。原因很简单,陈凯歌让一个老故事,让一个老传说,让一个老英雄,一群古人双脚着地了,让他们走下神坛,成人了。陈凯歌功德无量。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赵氏孤儿》的故事太家喻户晓,太深入人心了,那救孤的程婴分明就是个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大英雄。还有那白白死去的韩厥将军和公孙杵臼等等,他们与赵家不过是工作关系或没有关系,却为了一个孤儿舍去性命,舍去亲生。

京剧里就是这么演的,我一直是这么看的,看了很多年,看了很多遍,前两年我曾写过关于这个戏的评论,京剧啊。就是在说这些个人的这个忠和义,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的道德标准,使我们期许的做人的原则。但放在现在谁能理解,谁会认同呢。程婴一干人等分明就是神啊。

终于,陈凯歌让他们双脚着地了,让他们成人了,让他们更真实,更可信了,更开爱了。

我很佩服陈凯歌的勇气,胆量,能力,选择一个这样的故事是要冒很大风险的。结果是这样一个老故事,让它接了地气了,让他得到新生了。

这部电影谈不上场面宏大,剧情也没有多少出人意料之处,甚至感觉有些平淡,只是在刚开始有些激烈的场面和戏剧冲突,这可能也是评论认为前面好看的原因吧。

娓娓道来的故事虽稍显平淡,但并不妨碍它的好看,这就是导演的功力和能力了。陈凯歌做到了这一点。他给人物赋予了人性,程婴救孤多少是机缘巧合,阴差阳错,甚至他还有自己的小心眼,有些无奈,他抚养孤儿的初衷就是把孩子养大,让他站在屠岸古面前,告诉他他是谁,让赵氏孤儿报仇,为赵家也为他程婴的儿子。

这就是任何一个人做出这样壮举的可能了,他至少是个人,他这样的举动能让人理解,而不像戏剧中展现的那么突如其来,那么让人不能理解,英雄首先也是人啊。何况是拿生命和自己孩子的生命去换啊。

一个没有太多打打杀杀,没有太多血腥场面,甚至没有什么大场面的复仇故事能讲到让观众不觉得两个多小时长,能讲到中间有笑场,又有揪心,又有感动,赵氏孤儿做到了。虽然难免有纰漏,也有交代不清之处,但这些都可以被忽略,被谅解。这就是成功。

所以,应该感谢陈凯歌导演,为我们拍出了这么一部有点颠覆性却很低调的大电影,好电影。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最新赵氏孤儿观后感热门8篇


我们的感受和思维常随着所观看的电影而变化,而一篇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电影所包含的多元文化背景。如何撰写规范的作品标题观后感呢?这里推荐给您作者用心创作的“赵氏孤儿观后感”,希望您会喜欢并从中受益!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1

看过电影《赵氏孤儿》后,让我对陈凯歌肆意篡改历史、瞎编剧情的行径感到愤慨!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有历史记载的,其故事所宣扬的“忠义”的故事,可以说亘古未见。历史故事是这样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小人,一个叫费无极,一个叫屠岸贾。费无极是楚国人,屠岸贾则是晋国人,他们的故事令人发指,这里不再详说。屠岸贾在晋灵公时代就为虎作伥,到晋景公执政,再次得宠。他无中生有,挟报私仇,诬告赵朔谋反。赵朔即赵盾之子。

当时的晋景公也属昏君,于是下令将赵氏家族满门抄斩,家产充公。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即景公的姑姑,怀有赵朔的遗腹子,躲在宫中,逃过一劫。但屠岸贾欲斩草除根,岂肯放过。

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朋友程婴均是忠义之士,为挽救赵氏骨血,决定设计救护,并商定杵臼舍身先死,程婴负责怃孤。他们先是偷偷地将赵氏遗孤夹带出宫,安置妥当;然后程婴从自己家族里找了一个婴孩儿交给杵臼,让他躲到山里;程婴假装贪生求财,向屠岸贾举报杵臼藏匿赵氏遗孤,结果杵臼被抓,婴儿处死;杵臼(假装)大骂程婴,也慨然赴死;而程婴背负着卖友求财的恶名,从此隐居深山,抚养赵氏孤儿十七年。直到晋景公因病而良心发现,大赦赵氏,归还其封地,程婴才将赵氏孤儿赵武带出山,令他结交朝廷权贵,重振赵氏家业。此时,赵武已是文武双全,一表人才,后来自然报仇雪恨,重振赵氏家族。

最令人感慨的是,程婴先生忍辱负重,苦尽甘来,却不肯安享晚年,执意要“以死报友”,毅然自裁,追随杵臼而去。其慷慨忠义之举,旷世罕见! 如此令人震撼的情节,电影却将故事篡改的莫名其妙:

先是把赵盾和赵朔放在同朝做官,接着又把程婴描写为稀里糊涂卷进了此事,最后居然设计程婴携赵氏孤儿到屠岸贾家作门客,认屠岸贾为干爹,使得后面的情节愈发荒唐.....

真想有机会质问陈凯歌:你是怎么想的?!

上Mtime看电影评论。周六,看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周日闲话,评论一下这部影片。

整体看完这部电影后,失望之情巨大,电影出现的失误多多,感觉陈凯歌已经是艺术思维枯竭,廉颇老矣!

1:从大的结构分析,电影在奸臣屠岸贾诛杀赵家的原因上缺乏交代,仅仅是来自于一些嫉恨,使得剧情开始缺乏足够的逻辑,至于国君中毒后的一句话,不可能招致场外刀斧手的杀戮行动,因为像如此的事态发展一定是经过精心准备策划的!

笔者的建议:还原一个逻辑性,即昏君担心赵家势力强大,在屠岸贾的挑拨下,发兵将赵家诛杀!

2:历史的程婴是个忠义之士,愿意用自己的儿子换取赵氏孤儿,其行为惊天地,泣鬼神,在物欲横流,自私自利的现代社会,其感情冲击力是强大的,但影片却启用了喜剧笑星葛优,令影片的观众变成了追寻影片的笑料,同时情节的安排上表现事态发展有些阴差阳错,程婴变为不得已为之的态式,就像一碗浓香的汤被陈凯歌倒下了十倍的白开水冲淡,看完这样的情节没有人会去掉眼泪!

笔者的建议:用大量情感的画面展示对比,展示程婴的内心世界的痛苦。丧子之痛,丧君之痛,做出这个惊人之举的无奈和悲伤,让观众留下情感的眼泪,只可惜葛优完全不在状态,孩子死活在他的表演中看不到痕迹,一张固化的脸,只令人想到冯小刚电影下的幽默人物和“神州行,我看行”的画面!

3:特意安排孤儿和仇人屠岸贾为义父的关系,也是现代人的胡思乱想,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最后安排的刺杀也是莫名其妙,结局匆匆,就像蛇尾一样戛然而止!

笔者的建议:结尾用历史的画卷展现后赵国的雄起和赵氏孤儿的关系,给后来的观众一个思想的启迪!

4:影片的战争场面仍然不够气势宏大,只是小树林的拼杀,街道中的巷战,缺乏战国时代的群雄并起的画面,相反在那间小屋子里展示的全是简单的几个人物的闲聊,琐碎之事展示,完全变成肥皂剧的风格!

笔者的建议:一部好影片,一定是从开始到结束扣人心弦,内容的衔接要保持一致,但看看影片的后半段以为陈凯歌的拍摄资金不够了的感觉,匆匆收尾!

5:整部电影人物刻画苍白,像程婴之妻,能够记起的画面就是哺乳的一个动作,其丧子的歇斯底里和悲痛万分也没有表现出来。赵朔之妻的表演就是一个简单的自杀动作。韩厥的表演也是苍白无力,这些明星感觉根本不在状态,也许平时已经陷入到太多商业活动中,身心疲惫的他们根本进不了角色!

笔者的建议:少启用这些明星,一方面他们要抽取大量的出场费,对影片的投入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得影片投入反而捉襟见肘,观众看《赵氏孤儿》,一方面是被历史所吸引,一方面也是充实业余时间,不会因为要看这些明星就要掏钱买票!为什么导演就不敢大胆启用一些新人呢?有时商业运作也讲究推陈出新!不按常理出牌!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2

昨天去看了场《赵氏孤儿》,至少从散场后观众的交谈中来看,这部电影起码在普通观影者应该是博得了还算不差的口碑,我也替老陈舒了一口气,总算没有像像《刺秦》那样叫好不叫座,《无极》那样惨遭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如潮恶评。首先,剧本非常周密地就戏曲中相对简单的“献子救孤”的行为进行了扩容与想象。戏曲中“献子”,是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后联袂演出的“苦肉计”,由程婴先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公孙处,然后向屠岸贾举报公孙,遭围捕的公孙杵臼遂大义凛然地痛斥程婴,为的是以其真实的表演取信屠岸贾。大部分戏曲文本都是这样演绎的,公孙痛骂程婴历来是《赵氏孤儿》中的一段好戏。

电影的叙事中程婴和公孙杵臼素不相识,程婴奉公主临死之命前去寻找公孙杵臼托付孤儿,未想屠岸贾搜查质押全城婴儿,妻子为保全自己的孩子,向屠岸贾交出了赵氏孤儿。如此一来其亲生儿子反而成了最可疑的对象。得知婴儿下落的公孙杵臼来程宅接孤,为同时保全两个孩子,程婴一边让妻儿跟随公孙杵臼出城,一边去认领真正的赵氏孤儿。半路上程妻向公孙说出了事实真相,公孙料定屠岸贾必定前来追拿,遂将母子藏入墙壁夹缝。而程婴误以为公孙妻子一行已经逃生,便向屠岸贾举报了赵氏孤儿的去向。屠岸贾夜袭公孙府,公孙杵臼为取信屠岸贾舍身救子,军士在夹墙中搜出了母子二人,屠岸贾当众摔死他认定的“赵氏孤儿”,刺死了程妻。戏曲中韩厥效大义放孤自刎,电影改编为受屠岸贾一剑之伤并与程婴密谋十五年。编剧的构想丰富了救孤的情节和动作性。确立一种基本的叙事角度和基本立场,是导演思想的关键,按照陈凯歌导演本人的阐述,电影不是表现一个英雄人物伺机复仇的故事,是为体现“因其渺小,才见其伟大”的思考。

为了符合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群体审美心理,导演把程婴这位义薄云天,感天动地的艺术形象从“崇高”的悲剧座基上搬下来,取下其头上的光环,赋予其“平凡”的外衣,以增加和现代观众的亲和力,以求获得更广泛程度的认同感。把程婴定位成一介草民,也许是一种面对商业社会和娱乐时代无法严肃的尴尬和妥协,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对人物的定位源自导演对新的历史态度和阐述立场自觉的认同与探索。此外,电影在某些场面和细节的处理和运用上还是颇现功力的,比如“赵朔之死”“庄姬护子”“程婴封门”“开墙搜孤”“空的摇篮”“鱼的运用”等场面令人记忆犹深,电影的结尾“身死魂游”的处理虽然在《角斗士》等电影中有着类似的方法,但此处出现抒情性结尾也是较为妥帖和理想的。“程婴救孤”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时空令世人动容,它呈现出的是中国士子和知识分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心态和心理形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这便是志子人格归趋的“道”,即社会理想人格,它主宰着主体行为的方式和深层心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弘扬的。与此同时,疏离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追问,参与经典的解构,参与对历史的阐述,其本身就是参与历史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化的解读和阐释方式既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推动了个体对于历史的融入、审视、思辨和体验。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3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西晋时期赵氏人们被人陷害,许多赵氏人口被杀,最终只剩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赵氏孤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这个孩子的母亲庄姬临死前将他托付给程婴,然后就自杀了。程婴历尽千辛万苦救了这孩子,但却牺牲了他自我的妻子和儿女,程婴帮他取了一个名字:程勃。之后程婴带程勃一齐到屠岸贾做门客,在屠岸贾的门下,程婴以超强的毅力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程勃最终杀了屠岸贾,帮他的爹报仇,也帮程婴报了仇,但程婴也为此丢了宝贵的性命。

程婴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给人启发。他的死印证了“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句话,他的死属于重于泰山,假如他没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程婴为了拯救一百个婴儿和赵氏孤儿的生命,不惜牺牲自我的妻子和儿子,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社会就是一个败类,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应当学习他,我们既然是社会的一员,就要给社会一点贡献,要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忙之心,如果没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忙之心,就会遭到别人的排斥,跟社会的败类没什么两样。

《赵氏孤儿》主要是想突出做人要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忙之心,并且还要有舍己为人的好品质。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4

屠岸贾说,你把他当成敌人,他就是敌人,不把他当敌人,他就不是敌人。

我想,即使一个辩证唯物论者,也会这样说,这是心里战术。

那究竟有没有敌人呢?

如果没有,世间就没有纷争战乱,爱恨情仇。

还是有的。

我看电影总爱一直灵光闪现,然后不停滴说,朋友就和着。

我说:长脸的男人很好看;

瘦点的男人真帅;

为啥满街的人都穿五颜六色的衣服,就程婴一个穿一身白的?

程婴为啥在程勃8岁前没什么变化,程勃15岁的时候忽然像老了几十岁?原来,男人过了更年期,一样加速衰老;

一个被灭门300口的历史事件,《赵氏孤儿》的表现手法还是太柔了些,和陈导的长相很一致。悲凉气氛靠想象,仅靠王学圻扮演的屠岸贾脸部细节刻画,我觉得没有完全突出应该慢慢凸显的刻骨的恨,没有灭门之刻骨的恨,怎能突出从相亲相爱到爱子弑干爹呢?仅靠程婴的几句平静故事式的讲解,无法让剧情出现突然转折,高潮就没有到达最高点。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5

不久前,我于江海大影院观看了《赵氏孤儿》这部影片,颇有感触。至今,我的脑海中还时不时地浮现出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画面。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晋国时期赵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诛,只剩下一个孤儿,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杀父之仇的事。

这部影片,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程婴,另一个是屠岸贾。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能以大局为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人。当年,赵氏遭诛,庄姬夫人走投无路时,将其子托付于程婴,并以身殉夫。程婴将其子带回家,却在去公孙大人家时,赵氏孤儿被奉屠岸贾之命的官兵带走。但他却铭记着庄姬夫人临死前说的话,于是他便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救回了赵氏孤儿,却牺牲了自我的孩子和妻子。

痛心之余,他便一心想着要将孩子抚养大,为他报仇。于是,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在屠岸贾的门下,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程勃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最后遭到报应,最后倒在了程勃,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但他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付出了自我宝贵的生命。

程婴的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观者,也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果说程婴最后的下场是重于泰山,那么若是他未能将赵氏孤儿抚养成才的话,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微不足道了。

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屠岸贾,晋国大臣。却实在“奸”得能够,相对于三国时的曹操而言,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影片中,他在赵相国向皇帝进酒时,乘机诬陷他,并要灭赵氏全族。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胆颤!即使灭了赵氏三百人,他却连赵氏孤儿也不肯放过,定要斩草除根。但再以大局为重,舍小家而保大国的程婴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话说得好:“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最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像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就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从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做为一个公民,做为社会上的一员,更就应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就应,一味的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没有一颗关爱之心,没有一颗互助之心,没有一颗感恩之心。那只会像屠岸贾一样,遭到人们的排斥,成为社会的败类。

每部影片都不一样,每部影片也都发人深省。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观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情绪至此还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6

都说《赵氏孤儿》是一出悲剧,我曾想那结局“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又好像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的结尾。却不想今日翻书读来,也几欲落泪,原来这样一出“喜剧”中间沉淀了二十年来好多滚烫的眼泪和热血,张扬着千年来下层人民的控诉。

正所谓“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在这一出剧里,好人和坏人是那么泾渭分明,不可相容。元杂剧里的感情都是山洪爆发一般的激烈暴露,撕心裂肺的呐喊不公,所以读来心怀激荡,久久不能平静。

剧情一开始便是剑拔弩张的:晋国大将屠岸贾因为与宰辅赵盾不和,想法设法要置赵盾于死地,却不想派出的杀手鉏麑触树而死也不愿迫害忠良、殿前太尉提弥明与神獒搏杀放走赵盾、饿夫灵辄为报赠食之恩于是扶轮策马,救出赵盾。而屠岸贾并不就此罢休,紧接着要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于是诈传灵公的命,差一使臣将弓弦、药酒、短刀三般朝典赐给赵盾的儿子驸马赵朔自己了断,而公主则囚禁在府,断绝亲疏,不许往来。赵朔临死前嘱咐怀孕的妻子:“待他长立成人,与俺父母雪冤报仇也。”赵氏孤儿尚未出生,世道便已然腥风血雨、虎狼盘踞。

而赵氏孤儿出生一月后,屠岸贾秉着斩草除根的念头派军守住府门并下令:“不搜进去的,只搜出来的。若有盗出赵氏孤儿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于是公主唤来程婴临危托孤求他救出赵家唯一血脉,随后自缢而死。至此,“赵氏孤儿”只独独一人存活于世。接下来如何藏住这孩子又是惊险无比。守军头领韩厥为掩护程婴出去自刎而死,屠岸贾闻此消息又发出追杀令:“晋国内但是半岁之下,一月之上,新添的小厮,都拘刷到我帅府中来听令。违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此时情况陷入危局,不仅仅是赵氏孤儿,全国小婴孩都面临着性命之忧。面对烫手山芋“赵氏孤儿”,程婴又找到旧时忠臣公孙杵臼商议以自家孩儿换得赵氏孤儿性命,公孙杵臼又以年老为由甘愿代替程婴赴死。读到此处,内心为之一荡!是怎样的动力驱使着他们拼命护住这孩子?是赵盾一家所受命运太过惨烈,是只手遮天的屠岸贾惨无人道,是这世道太黑暗,是这良心难以忍受的煎熬。

韩厥自刎前对程婴道:“将孤儿好去深山深处隐,那其间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拿住贼臣;碎首分身,报答亡魂,也不负了我和你硬踹着是非门,担危困”;公孙杵臼叹道:“老夫一死,何足道哉”;屠岸贾拿着那假的赵氏孤儿“拔出这剑来。一剑,两剑,三剑。”而程婴就在一旁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孩儿卧在血泊之中,只能心里悲痛偷掩垂泪。也许真要读一读这些原文里的话才能体会得到这个故事的悲痛。

后来屠岸贾觉得程婴举报有功,将程婴的儿子认为义子,共同教养长大,赵盾一家的冤案被历史的灰尘紧紧蒙着。

剧里人物再一出场,唱的是“自从杀了赵氏孤儿,可早二十年光景也。”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刀光剑影犹在,屠岸贾这个恶人却仍是又逍遥了二十年也。程婴终于擦着泪水向当年的赵氏孤儿,如今的二十岁少年程勃,吐露了当年的故事:“程勃,你听者,这桩故事好长哩。”指着那陌生而熟悉的画卷,向眼前少年翻出那桩藏了二十年的旧事,程婴娓娓道来间终于让人忍不住泪落而下,那一个个前仆后继的身影那么伟大,无形中彰显着一股强大的信念,沉重得让人肃然起敬。前尘旧梦,程勃幡然领悟:“长了我这二十年的岁月,生了我这七尺的身躯。元来自刎的是父亲,自缢的咱老母。说到凄凉伤心处,便是那铁石人也放声啼哭。我拚着生擒那个老匹夫,只要他偿还俺一朝的臣宰。更和那合宅的家属。”屠岸贾最终得到惩罚,王上也终于为这桩案子平反昭雪:“可复姓赐名赵武,袭父祖列爵卿行。韩厥后仍为上将,给程婴十顷田庄。老公孙立碑造墓,弥明辈概与褒扬。普国内从今更始,同瞻仰主德无疆。”

故事到此便结束了,这弥漫的哀伤却久久在心里缠绕。我不能忘怀,每次一想起程婴向程勃讲述那段过往时,便有一阵悲痛向心里袭来。就好像《窦娥冤》里十六年后,暗暗烛光里窦娥冤魂向父亲开口讲述自己冤情时一样地让人心痛到极致。想起结尾程婴三次抹泪,第一次是独自一人翻看旧事画卷时独自伤心:“单为这赵氏孤儿,送了多少贤臣烈士,连我的孩儿也在这里面身死了也”。第二次是终于告知程勃身世,他痛哭道:“今日成就了你赵家枝叶,送的俺一家儿剪草除根了也。”第三次是亲眼看见屠岸贾被正法,他心愿已了后想起自己:“小主人,你今日报了冤仇,复了本性,则可怜老汉一家儿皆无所靠也!”这样的哭诉,怎能不叫人断肠!

此故事虽只为一元杂剧,却也是深深植根于社会现实,也正因如此,才能有这样悲的力量。把这故事放到那个时代中,拿到这个时代来,和几千年历史长河一对照,我们会发现,他们都不再只是他们。屠岸贾是那些弄权当政的奸臣恶臣,迫害忠良、残害无辜、无恶不作;程婴、公孙杵臼是那些无数以生命捍卫正道和忠义的仁人志士;此外,还有不识奸贤的.暴君昏君,不分是非的朝堂庙宇。作者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和批判皆通过人物之口呐喊而出。程婴临危受孤,气急而怒:“忠孝的在市曹中斩首,奸佞的在帅府内安身。现如今全作威来全作福,还说甚半由君也半由臣。” “有一日怒了亡苍,恼了下民,怎不怕沸腾腾万口争谈沦”,亲眼目睹亲生孩儿惨死的他暗暗诅咒:“屠岸贾那贼,你试觑者。上有天哩,怎肯饶过的你,你死打甚么不紧”;公孙杵臼斜倚柴门仍在哀哀对这世道发叹:“正遇着不道的灵公,偏贼子加恩宠,着贤人受困穷。” “古来多被奸臣弄,便是圣世何尝没四凶。”

正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无论诗词文章还是戏曲杂剧,文字总是实实在在地反映着时代激流中每个文人内心的喜怒哀乐,作者身处元朝,却改造写就了这样一出控诉时代的血泪悲剧,元代的社会矛盾之尖锐、人民生活之困苦和愤怒可见一斑。

作者热烈歌颂正道的精神,也显现了万般无法之下对于正道人物的渴望。他们同情弱小、嫉恶如仇。他们赞美一切美好的品质,诸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这样的话读起来真叫人热血翻涌、热泪盈眶呵!

末了,还记得那一句“老宰辅,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标青史,万古留芳……”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7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很著名,解放后却被刻意冷落了,它当中宣扬的忠、义、信,如敝履般扔到一旁。得知有人要巨额投资拍成电影,我便期盼这电影早日上映。周日值班忙了二十多个小时,昨日午时回来后像烂泥般躺了四多个小时,体力、精神便恢复过来了。晚上,忽然想起能够独自去电影,在医院QQ群里打听了时间,晚上九点五十分还有一场。九点钟连忙赶往市桥。买票时,旁边站着另一个男人等着买票,我掏出一百块钱(每张五十元),说:“我要一张票。”可能我说话声音小了些,那女售票员抬头着着我,问:“要两张吗”“就一张。”我竖起右食指,稍大声说。男青年不能独自看电影的吗

言归正传。《赵氏孤儿》作为贺年片,各媒体广泛宣传,老少配“王学圻--范冰冰”的绯闻也造了出来,也够狠的。网上都说是看了前半部好片。我认为那有失偏颇了。前半部分讲述赵家被害,托孤,换孤,情节惊心紧凑,场面有气势,后半部则较温情,讲述程婴抚养赵孤。最终才再来个马战和不甚激烈的决战。导演想在影片后半部展现温情和人性,从网上所谓的影视评论家眼里后半部分是失败,可见导演又超越了人们的理解本事。

程婴带着赵孤投奔屠岸贾(杀赵家仇人)当门客,并让赵孤认贼作父,认屠岸贾为干爹,暴戾、奸险、恶毒的屠岸贾信以为他真是程婴的儿子,教他习武,还教他做人的道理,十足一慈父。屠岸贾发现眼前的义子程勃(剧中赵孤的名字)竟是赵家留下的唯一血脉,当年斩草除根行动并未成功。马战时想借刀杀人,生死攸关时刻却于心不忍。最终赵武(赵孤在历史上的真实名字)带着程婴上门决斗时,屠岸贾对付一个十五岁少年和一老弱的郎中,完全能够几招内置他们于死地,也多次不忍心。最终屠岸贾刺程婴时,分神,才被赵武一剑刺死。--这便是陈凯歌导演竭力要渲染的人性。精彩、刺激,有半部电影就够了,在复仇片里讲人性,我认为是礼貌、提高之举。虎毒不吃儿,奸恶之人也有父子深情。渲染血腥和暴力的被批判,宣扬人性的又嫌不够刺激,观众的胃口太难侍候。陈凯歌导演敢在一商业大片里不顺从大众,而是站在高位引领大众,也是有胆识之举。

对应着历史讲情节吧。春秋时代晋国重耳公子流亡十九年,最终在秦国的帮忙下成为晋国国君。即历史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多年跟随他的人当中,除了被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都封了官,赵衰是其中一员。由赵衰起赵家在晋国政治界位高权重,这是个起点,随着历史的发展,赵氏的后人最终参与了“三家分晋”,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赵国。“赵氏孤儿”故事虽然于《史记》有记载,但不可全信,《史记》之前的史书很多没有记载,有记载者也多有出入。“赵氏孤儿”故事有多个版本,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让赵武认屠岸贾作义父,可见陈导演的版本与纪君祥版较相似。纪君祥版太著名了,此刻很多人说陈导演版有“大改编”,则有点牵强了。“赵氏孤儿”在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里,程婴携赵武远走荒野。一老头(古人寿命短)带着一小孩躲藏于荒山,要教他文化和武艺,还要帮忙他复兴赵氏,成功的可能性极低。如果认丧子的屠岸贾作义父,则赵孤长大成人,并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很大,并且活在国都政治圈中,日后利用政治斗争复兴赵氏的可能性便高出许多。即便从情节的曲折性,以及忍辱负重的道德说服力来看,纪君祥版也是值得今日的投资者借鉴的。

葛优不愧是中国贺岁片男演员一哥,把程婴演活了。真的英雄并非都高喊着口号就义。他就一江湖郎中形象,甚到有点猥亵。本来是局外人,但他受托孤儿,有意无意中以亲生儿子替换了赵孤,看着儿子被摔死,夫人被刺死,他还要忍辱负重把赵孤抚养大,还要想办法让赵孤为赵家,为程婴其本人报仇。当然还要复兴赵家,这点于电影里并未表述。程婴的活比公孙杵臼的死,难多了,程婴是真的英雄!葛优把英雄演活了,范冰冰和黄晓明的光芒都被他掩盖了。你不得不服他,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

最终我还想一些不太和谐的话。或者在很多人眼里无关痛痒,但也期望该博文读者明白。这影片犯了一个极严重的历史错误。2600年前不可能这么壮观的马战!原因很简单,马镫还没有发明。没有马镫,骑马是件很危险,很痛苦的事,要靠双腿夹紧马身。坐不稳,何谈马背上潇洒挥舞武器赵国的“胡服骑射”时没有马镫,秦始皇的轻骑兵也没有马镫,后者可从秦兵马俑中看到。轻骑兵更多只是骑马赶路,以到达快速行进。具体何时发明马镫,历史学家也不敢断定,能够肯定东晋时期有了马镫,而马镫在西方的出现,则是八世纪初。决定作战本事的要素有三:机动本事、攻击本事、防御本事。在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是骑兵,所以蒙古人能够一向杀到欧洲。热兵器时代陆战之王则是坦克,空中则是战斗机。制片方不可能不明白这些历史常识,我估计是为了迎合观众,仅有车战,不如加上马战过瘾。但这有明显的误导的成份。

总的来说,《赵氏孤儿》是部挺好的电影,值得晚上飞车独自去观赏。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8

《赵氏孤儿》好的段落是真好,淡的部分也是真的让人坐不住。

开头的谋杀、政变和搜孤救孤段落剧情紧凑,人物命运一直在牵着人往下走,确实做到了如海报上所言尽管我们都知道结局,还是忍不住揪心到最后一分钟。宫廷政变一幕的壮丽与惨烈,可以与大多数史诗电影杰作并列而无愧色。无论美工、摄影,还是台词和表演的考究都有效地撑起了影片的气场,当然,这是陈凯歌电影一贯的好处。

剧情从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府上要人开始有些松懈,那就是屠岸贾摔死孩子那砰的一声,在座不少女观众迸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剧力开始无可救药地走向松弛。

看得出,在程婴这个角色上陈凯歌做出了不少努力。此人显然是个奇人,既表现在他维护孩子的勇毅上,也体现在他别出心裁的复仇方式上,然而时代的变化,又必须给这个人找到新的动机,才能令观众信服。陈凯歌的努力斑斑可见,成果却难尽人意。程婴凡人的一面被开释的过多,过碎,而英雄的一面却并未找到公道的解释,于是我们看到,影片的后半部分一直纠结在要不要让孩子上学、要不要守旧父亲和另一个男人之间的秘密、要不要从军这样一些游离于题旨之外的情节线上。当然,可以说这是在借孩子展现两个父亲之间的争斗,可是这种争斗的张力明显不足,展现得也缺乏层次。

程婴和屠岸贾,一个是失败者,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郎中,一个是大臣,一个是门客,一个是恩主,这种关系本来可以经营处很多奇巧的场面来,可惜我们看到的尽是一段段淤积缠绕的琐事。就是这些不知所谓的情节,把陈凯歌电影中那些一贯华丽的台词拖累成了迂阔的抒怀,把那些出色的表演拖累成了鸡肋。即使如此,影片仍不忘在结尾用耳熟能详的梦里团圆段落夸大程婴是个英雄,完全不顾情节和四周环境的公道性,这剧与影片开始部分相比,简直是高台跳水般的落差。

实在照我说,不如干脆把成长的这一段处理成纯粹的笑剧,跟前后两段的反差越大越好,甚至可以发展到程婴一度想跟仇人和解的地步,然后再转折到悲剧,这样张力会更大。

影片的制作当然是很好,陈凯歌电影在这方面是一贯的高品质,从美工、道具到服装都一丝不苟,单看画面,尽对是一种享受。不过也出现了一些单刀、筷子之类的器物上的毛病,算是瑕不掩瑜。另外,能不能别再让年龄战国时代大老爷们动不动披一身繁缛累赘的泡泡纱了?质感不一定非要这么做出来吧?

作为动作片影迷,要好好夸一夸谷轩昭给《赵氏孤儿》设计的宫廷政变一场动作戏,快速而细碎的剪切是糊弄普通观众的大路做法,难得的是突围的空间层次明晰,人物关系清楚。而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陷阱、宫殿中悬挂的装饰压倒众人、提车疾行突围等漂亮场面,就真的需要想象力和细致的心思了。这一场动作戏无悬念进选我的年度十大动作场面之列。

与剧情走势相映成趣的是,后面的迎击胡骑和屠岸府复仇两场打戏得简直惨不忍睹。跟胡人作战的场面完全就是不顾史实和公道性的乱冲,直接倒退到《岳家小将》时代,而且连那一点趣味都没了。复仇一场则是不管人物情绪和受没受伤,一律是华丽丽滴盘旋和翻滚。香港武指不懂战阵和虚张声势的毛病暴露无遗。

纵观整个电影,陈凯歌始终还是太有艺术腔调了一点,太文以载道了一点,哪怕这腔调里已经没有了内容,这文后面早已没有了什么大道,他依然还是喜欢那个端着的架子。他可以把一个很有文化的题材经营成一个漂亮的庭院,却总是忘了要给人留下一个进出的院门,只有他自己端坐在水榭中悠然自得。

赵氏孤儿观后感(集合5篇)


看完一部精彩的电影之后,我们都会产生很多感悟和心得。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撰写观后感,因为好的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电影所想要表达的主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作品名观后感更有逻辑性呢?在这里,我们为您呈现了精彩的“赵氏孤儿观后感”内容,希望可以对您提供一些参考!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1】

我认为《赵氏孤儿》把一个历史故事讲的十分、十分、十分的生动,将所涉及的各种感情刻画的淋漓尽致,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生硬之处,诸如过多的闪回,结尾处与影片格格不入的画面风格等等。对于陈凯歌导演来说,也许这样一部倾注了如此多心血的电影,确实无法完全放下所有顾虑,即出现了如上所述小瑕疵。套用影片中的一句话:只有不把敌人当敌人,你才没有敌人。送凯歌导演,其实您已经可以没有敌人了。

俗话说得好:“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屠岸贾终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像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就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从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做为一个公民,做为社会上的一员,更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一味的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没有一颗关爱之心,没有一颗互助之心,没有一颗感恩之心。那只会像屠岸贾一样,遭到人们的排斥,成为社会的败类。

每部影片都不同,每部影片也都发人深省。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观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此还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2】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很著名,解放后却被刻意冷落了,它当中宣扬的忠、义、信,如敝履般扔到一旁。得知有人要巨额投资拍成电影,我便期盼这电影早日上映。周日值班忙了二十多个小时,昨日午时回来后像烂泥般躺了四多个小时,体力、精神便恢复过来了。晚上,忽然想起能够独自去电影,在医院QQ群里打听了时间,晚上九点五十分还有一场。九点钟连忙赶往市桥。买票时,旁边站着另一个男人等着买票,我掏出一百块钱(每张五十元),说:“我要一张票。”可能我说话声音小了些,那女售票员抬头着着我,问:“要两张吗”“就一张。”我竖起右食指,稍大声说。男青年不能独自看电影的吗

言归正传。《赵氏孤儿》作为贺年片,各媒体广泛宣传,老少配“王学圻--范冰冰”的绯闻也造了出来,也够狠的。网上都说是看了前半部好片。我认为那有失偏颇了。前半部分讲述赵家被害,托孤,换孤,情节惊心紧凑,场面有气势,后半部则较温情,讲述程婴抚养赵孤。最终才再来个马战和不甚激烈的决战。导演想在影片后半部展现温情和人性,从网上所谓的影视评论家眼里后半部分是失败,可见导演又超越了人们的理解本事。

程婴带着赵孤投奔屠岸贾(杀赵家仇人)当门客,并让赵孤认贼作父,认屠岸贾为干爹,暴戾、奸险、恶毒的屠岸贾信以为他真是程婴的儿子,教他习武,还教他做人的道理,十足一慈父。屠岸贾发现眼前的义子程勃(剧中赵孤的名字)竟是赵家留下的唯一血脉,当年斩草除根行动并未成功。马战时想借刀杀人,生死攸关时刻却于心不忍。最终赵武(赵孤在历史上的真实名字)带着程婴上门决斗时,屠岸贾对付一个十五岁少年和一老弱的郎中,完全能够几招内置他们于死地,也多次不忍心。最终屠岸贾刺程婴时,分神,才被赵武一剑刺死。--这便是陈凯歌导演竭力要渲染的人性。精彩、刺激,有半部电影就够了,在复仇片里讲人性,我认为是礼貌、提高之举。虎毒不吃儿,奸恶之人也有父子深情。渲染血腥和暴力的被批判,宣扬人性的又嫌不够刺激,观众的胃口太难侍候。陈凯歌导演敢在一商业大片里不顺从大众,而是站在高位引领大众,也是有胆识之举。

对应着历史讲情节吧。春秋时代晋国重耳公子流亡十九年,最终在秦国的帮忙下成为晋国国君。即历史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多年跟随他的人当中,除了被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都封了官,赵衰是其中一员。由赵衰起赵家在晋国政治界位高权重,这是个起点,随着历史的发展,赵氏的后人最终参与了“三家分晋”,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赵国。“赵氏孤儿”故事虽然于《史记》有记载,但不可全信,《史记》之前的史书很多没有记载,有记载者也多有出入。“赵氏孤儿”故事有多个版本,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让赵武认屠岸贾作义父,可见陈导演的版本与纪君祥版较相似。纪君祥版太著名了,此刻很多人说陈导演版有“大改编”,则有点牵强了。“赵氏孤儿”在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里,程婴携赵武远走荒野。一老头(古人寿命短)带着一小孩躲藏于荒山,要教他文化和武艺,还要帮忙他复兴赵氏,成功的可能性极低。如果认丧子的屠岸贾作义父,则赵孤长大成人,并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很大,并且活在国都政治圈中,日后利用政治斗争复兴赵氏的可能性便高出许多。即便从情节的曲折性,以及忍辱负重的道德说服力来看,纪君祥版也是值得今日的投资者借鉴的。

葛优不愧是中国贺岁片男演员一哥,把程婴演活了。真的英雄并非都高喊着口号就义。他就一江湖郎中形象,甚到有点猥亵。本来是局外人,但他受托孤儿,有意无意中以亲生儿子替换了赵孤,看着儿子被摔死,夫人被刺死,他还要忍辱负重把赵孤抚养大,还要想办法让赵孤为赵家,为程婴其本人报仇。当然还要复兴赵家,这点于电影里并未表述。程婴的活比公孙杵臼的死,难多了,程婴是真的英雄!葛优把英雄演活了,范冰冰和黄晓明的光芒都被他掩盖了。你不得不服他,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

最终我还想一些不太和谐的话。或者在很多人眼里无关痛痒,但也期望该博文读者明白。这影片犯了一个极严重的历史错误。2600年前不可能这么壮观的马战!原因很简单,马镫还没有发明。没有马镫,骑马是件很危险,很痛苦的事,要靠双腿夹紧马身。坐不稳,何谈马背上潇洒挥舞武器赵国的“胡服骑射”时没有马镫,秦始皇的轻骑兵也没有马镫,后者可从秦兵马俑中看到。轻骑兵更多只是骑马赶路,以到达快速行进。具体何时发明马镫,历史学家也不敢断定,能够肯定东晋时期有了马镫,而马镫在西方的出现,则是八世纪初。决定作战本事的要素有三:机动本事、攻击本事、防御本事。在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是骑兵,所以蒙古人能够一向杀到欧洲。热兵器时代陆战之王则是坦克,空中则是战斗机。制片方不可能不明白这些历史常识,我估计是为了迎合观众,仅有车战,不如加上马战过瘾。但这有明显的误导的成份。

总的来说,《赵氏孤儿》是部挺好的电影,值得晚上飞车独自去观赏。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3】

不久前,我于江海大影院观看了《赵氏孤儿》这部影片,颇有感触。至今,我的脑海中还时不时地浮现出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画面。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晋国时期赵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诛,只剩下一个孤儿,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杀父之仇的事。

这部影片,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程婴,另一个是屠岸贾。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能以大局为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人。当年,赵氏遭诛,庄姬夫人走投无路时,将其子托付于程婴,并以身殉夫。程婴将其子带回家,却在去公孙大人家时,赵氏孤儿被奉屠岸贾之命的官兵带走。但他却铭记着庄姬夫人临死前说的话,于是他便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救回了赵氏孤儿,却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痛心之余,他便一心想着要将孩子抚养大,为他报仇。于是,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在屠岸贾的门下,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程勃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终于遭到报应,终于倒在了程勃,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但他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程婴的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观者,也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果说程婴最后的下场是重于泰山,那么若是他未能将赵氏孤儿抚养成才的话,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微不足道了。

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屠岸贾,晋国大臣。却实在“奸”得可以,相对于三国时的曹操而言,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影片中,他在赵相国向皇帝进酒时,乘机诬陷他,并要灭赵氏全族。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胆颤!即使灭了赵氏三百人,他却连赵氏孤儿也不肯放过,定要斩草除根。但再以大局为重,舍小家而保大国的程婴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话说得好:“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终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像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就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从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做为一个公民,做为社会上的一员,更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一味的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没有一颗关爱之心,没有一颗互助之心,没有一颗感恩之心。那只会像屠岸贾一样,遭到人们的排斥,成为社会的败类。

每部影片都不同,每部影片也都发人深省。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观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此还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4】

在一本历史书中,我有幸看到了这一则故事——《赵氏孤儿》,讲的是一个在奸臣残害的时候,两个无私的人——程婴和杵臼历尽千辛万苦,以自己和家人的宝贵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为赵奢救娃,报父之仇,使我不禁感慨万千。

诚信、忠诚对于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是全人类共同崇尚的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心诚万里无阻,无信寸步难行!”是程婴和杵臼不昔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他们曾答应过赵奢的话,多么令人感动。同时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反思,自己曾爽快答应过别人的事,却空口无实,从来没有实现,一味的借口使我惭愧不己呀!

我对文中的程婴和杵臼十分佩服,是他们使我反思过去,是他们用生命见证了历史的传奇。后来的赵氏孤儿为父报仇,一洗冤屈,为地下的父母出了一口气。那我们呢?我们能做到这样无私、这样守信吗?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能提醒大家吗?难道他们这种一诺千金、在灾难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出卖朋友的精神,还不能呼吁我们诚信乃人之本吗?用韩非子那句话说:“巧诈不如拙诚!”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路;像警钟,回荡于我心,让我踏上一条明礼诚信之路!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5】

中国人是不喜欢悲剧的。即使如梁山伯祝英台奔赴赴黄泉,也要在死后化为蝴蝶双宿双飞;即使如薛湘灵遭遇洪灾,沦为无产者,也会刚刚好投身于她曾救助过的赵守贞家中。人说悲剧比喜剧更崇高,国人却终是闲散的,可以随着故事哭哭笑笑,却不愿面对悲剧带来的深深的思考。最夸张的是窦娥的故事变迁: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京剧“窦娥冤”,窦娥甚至都不用死了。曾有人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只有一部是真正的悲剧,那便是《赵氏孤儿》。然而就是这真正的悲剧,在今天我们看到的京剧中,也被削弱了悲剧力量:程婴并没有在结尾处自杀,整出剧的结局是圆满的。

我决没有自虐倾向,圆满的结局是人人都期盼的。但是我相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本身应具有生命力,人物及情节不应该一味由作者掌控,而应该按照应有的方向发展。好的作者,要做的便是顺势而为之,把应有的结局还给作品和观众(读者)。何况《赵氏孤儿》的取材,是历史上真实的事件。

当然,这一点瑕疵并没有削弱京剧“赵氏孤儿”的艺术魅力。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戏,一股英雄气笼罩着全剧。为了救赵氏孤儿――赵武,人们纷纷牺牲了自己。因为赵武在此处已不单单是一个孩子,他是个象征。赵武还在,被陷害被灭门的赵家就没有绝后,就还有个希望――有一天为赵家报仇平反,战胜邪恶力量。是的,战胜邪恶力量是剧中人物敢于牺牲自己所为的真实目的。所以,同样是为救人牺牲所有人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相比之下,“赵氏孤儿”更有一种神圣,更高于现实,更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程婴是这出戏最重要的人物。对于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其成功之处并不仅仅是他的胆识、智慧和牺牲精神,更有其多年来被人误会的忍辱负重。扶孤与舍命,何难何易?公孙忤臼等人为了赵武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程婴却欲死不能,要承受着误会,要亲近佞臣,以图将赵武抚养成人。可以想见,面对公主等人的责骂和不理解时,有多少次真相险些脱口而出,但是他不能说,他要对得起赵家,更要对得起公孙忤臼等英灵。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这个点上,这出戏应该再多一点描写刻画,使得程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一个历史事件被搬上舞台,势必会有一些出入。在戏中,程婴假装投靠奸臣屠岸贾,并让赵武认其为义父,从小在屠岸贾身边长大。这样的变动本身没有什么很大的问题,但是这样长大的赵武,是不是可以在知道真相后,毅然决然杀了屠岸贾?我不禁想到了《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我们很希望将黑与白,善与恶分得彻彻底底,于是不惜对人物逆人性而动。既然“窦娥冤”中的窦娥可以不用死,那么“赵氏孤儿”也不妨再多进行几次改变。狐狸说得对,京剧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与时俱进。

“赵氏孤儿”很好看。当然,这跟它本身取材的精彩的历史事件有关。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一:赵氏孤儿观后感

不久前,我于江海大影院观看了《赵氏孤儿》这部影片,颇有感触。至今,我的脑海中还时不时地浮现出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画面。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晋国时期赵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诛,只剩下一个孤儿,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杀父之仇的事。

这部影片,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程婴,另一个是屠岸贾。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能以大局为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人。当年,赵氏遭诛,庄姬夫人走投无路时,将其子托付于程婴,并以身殉夫。程婴将其子带回家,却在去公孙大人家时,赵氏孤儿被奉屠岸贾之命的官兵带走。但他却铭记着庄姬夫人临死前说的话,于是他便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救回了赵氏孤儿,却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痛心之余,他便一心想着要将孩子抚养大,为他报仇。于是,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在屠岸贾的门下,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程勃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终于遭到报应,终于倒在了程勃,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但他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程婴的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观者,也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果说程婴最后的下场是重于泰山,那么若是他未能将赵氏孤儿抚养成才的话,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微不足道了。

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屠岸贾,晋国大臣。却实在“奸”得可以,相对于三国时的曹操而言,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影片中,他在赵相国向皇帝进酒时,乘机诬陷他,并要灭赵氏全族。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胆颤!即使灭了赵氏三百人,他却连赵氏孤儿也不肯放过,定要斩草除根。但再以大局为重,舍小家而保大国的程婴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话说得好:“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终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像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就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从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做为一个公民,做为社会上的一员,更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一味的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没有一颗关爱之心,没有一颗互助之心,没有一颗感恩之心。那只会像屠岸贾一样,遭到人们的排斥,成为社会的败类。

每部影片都不同,每部影片也都发人深省。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观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此还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篇二:赵氏孤儿观后感

经历从天上掉到地底下的惨痛失败后,现时的陈凯歌已经聪明了许多,肯低头示好,不过骨子里的高傲贵族气还在。这不,看他挑的,先是“一代完人”梅兰芳,再是中国古典悲剧,相当亲民,又不降格调。比之国师的偷工减料顺手拈来,他还是有认真做事的地方,一丝不苟。只是在《赵氏孤儿》里,当频频出现的女高配乐从背景飘荡而来,好似咏叹、好似悲泣,我就仿佛看到了陈凯歌抚胸长叹——他依然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头,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悲剧感当中,无法自拔。

纵观这些年的贺岁档片子,《赵氏孤儿》当然不是一部太坏的电影,但也绝对不是一些人吹捧的好电影,没有惊世更没有回归。陈凯歌能拍出动人心魄的大场面,像宫廷上赵氏蒙冤;能点上一两个很妖的配角,像晋王和谋士,而光有这些,他却还是只能拍出三分之一的好电影,就跟《梅兰芳》一样,让你享受一段直奔高潮而去的前戏,岂不料中途马上停下,说麻烦先生下次再来。该做的没做完,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最大毛病。这必然到来的复仇没完,就好似断掉了一口气,它本该比开场还有画面感,更能感染人心。不说儿戏化的“三人连环刺”处理,整个复仇过程没有悬念,打得轻飘飘,简直毁掉了葛优在前面几十分钟的忍辱负重。即使除去这个,有那个灵魂出窍的超现实结尾,《赵氏孤儿》仍旧是一本烂尾戏,好似号召大家赶紧围观程婴的悲剧命运,家毁人亡好悲惨。我直接就联想到了《和你在一起》,一堆人围着看小孩拉提琴,看似煽情,实乃做作矫情。

再者几个人物立不起来,先不说既毁容又毁掉电影的黄晓明,他的韩厥角色基本起到了娱乐效果,大大冲淡了片子的悲剧色彩,真不知是陈凯歌开的玩笑还是黄晓明的自我发挥。真正立不起来的人物是程婴,影片把太多笔墨浪费在了生活琐细上。由于他的被动,《赵氏孤儿》始终无法交代出他的真实动机,更无法表现出人的崩溃。由于程婴受制,赵武也不停摇摆,他如何接受事实并向义父刺出剑,这些都表现得太想当然了。电影给出的逻辑是这样的,程婴跑到屠岸贾面前,赵武自然会帮程婴,没有为什么。影片有意不断强化赵武的矛盾遭遇,他一边是养父一边是义父,本该有一个精彩的内心斗争乃至于自我溃败,然而这些在《赵氏孤儿》里都是消失不见的,多了徒劳无益的外景打斗,基本可以说是功亏一篑。

说到底,《赵氏孤儿》还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大片。你会有相似的笑场经历,更会有片刻的穿越错觉。那些一望便知的影视基地搭景,那些灰头土脸的群众演员,那些践踏史实的各种漏洞。所以,《赵氏孤儿》并没有能让陈凯歌脱胎换骨,更无法在这个时代里脱颖而出。

篇三:赵氏孤儿观后感

中国人是不喜欢悲剧的。即使如梁山伯祝英台奔赴赴黄泉,也要在死后化为蝴蝶双宿双飞;即使如薛湘灵遭遇洪灾,沦为无产者,也会刚刚好投身于她曾救助过的赵守贞家中。人说悲剧比喜剧更崇高,国人却终是闲散的,可以随着故事哭哭笑笑,却不愿面对悲剧带来的深深的思考。最夸张的是窦娥的故事变迁: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京剧“窦娥冤”,窦娥甚至都不用死了。曾有人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只有一部是真正的悲剧,那便是《赵氏孤儿》。然而就是这真正的悲剧,在今天我们看到的京剧中,也被削弱了悲剧力量:程婴并没有在结尾处自杀,整出剧的结局是圆满的。

我决没有自虐倾向,圆满的结局是人人都期盼的。但是我相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本身应具有生命力,人物及情节不应该一味由作者掌控,而应该按照应有的方向发展。好的作者,要做的便是顺势而为之,把应有的结局还给作品和观众(读者)。何况《赵氏孤儿》的取材,是历史上真实的事件。

当然,这一点瑕疵并没有削弱京剧“赵氏孤儿”的艺术魅力。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戏,一股英雄气笼罩着全剧。为了救赵氏孤儿——赵武,人们纷纷牺牲了自己。因为赵武在此处已不单单是一个孩子,他是个象征。赵武还在,被陷害被灭门的赵家就没有绝后,就还有个希望——有一天为赵家报仇平反,战胜邪恶力量。是的,战胜邪恶力量是剧中人物敢于牺牲自己所为的真实目的。所以,同样是为救人牺牲所有人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相比之下,“赵氏孤儿”更有一种神圣,更高于现实,更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程婴是这出戏最重要的人物。对于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其成功之处并不仅仅是他的胆识、智慧和牺牲精神,更有其多年来被人误会的忍辱负重。扶孤与舍命,何难何易?公孙忤臼等人为了赵武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程婴却欲死不能,要承受着误会,要亲近佞臣,以图将赵武抚养成人。可以想见,面对公主等人的责骂和不理解时,有多少次真相险些脱口而出,但是他不能说,他要对得起赵家,更要对得起公孙忤臼等英灵。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这个点上,这出戏应该再多一点描写刻画,使得程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一个历史事件被搬上舞台,势必会有一些出入。在戏中,程婴假装投靠奸臣屠岸贾,并让赵武认其为义父,从小在屠岸贾身边长大。这样的变动本身没有什么很大的问题,但是这样长大的赵武,是不是可以在知道真相后,毅然决然杀了屠岸贾?我不禁想到了《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我们很希望将黑与白,善与恶分得彻彻底底,于是不惜对人物逆人性而动。既然“窦娥冤”中的窦娥可以不用死,那么“赵氏孤儿”也不妨再多进行几次改变。狐狸说得对,京剧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与时俱进。

“赵氏孤儿”很好看。当然,这跟它本身取材的精彩的历史事件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的那股正气,运用到艺术中,很美,很能打动人。

赵氏孤儿观后感9篇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观看完的以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赵氏孤儿观后感9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1

在 《赵氏孤儿》这本书,我看了之后,十分的感动。这个故事。接着看完这本书后,我又去看了《赵氏孤儿》这部电影。

电影一开始就有中国特色,大夫程婴和他的邻人吃面条,刚做的活面挂在横在汤锅上面的木棍上,锅周围放了各种调料和蔬菜,边吃边聊天,很有四川人吃“火锅”的亲近的调调。邻人走时送程婴一块腊肉,这也是中国的“礼尚往来”的表现。

赵氏孤儿是程婴收养的孩子,这个孤儿大有来头。晋灵公时,奸臣屠岸贾专权,用药酒毒死晋灵公,嫁祸于忠臣赵盾。放西域灵獒将赵盾咬死,暗杀赵盾之子赵朔,并将赵氏满门抄斩。后公主庄姬,生下遗腹子,即赵氏孤儿,在机缘巧合下,公主托付程婴将赵氏孤儿送到好友公孙杵那里,希望孩子像一个平凡人一样长大。然而屠岸贾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城搜寻赵氏孤儿,并将全城婴儿抓回府中,势要永绝后患。公孙杵力保赵氏孤儿,使屠岸贾相信真的赵氏孤儿已死。

事实上,程婴的孩子代替了赵氏孤儿,而程婴心中因自己孩子的死愤恨无比,他带上程勃(赵氏孤儿)做了屠岸贾的门客,屠岸贾将赵氏孤儿认作义子。程婴希望屠岸贾与赵氏孤儿相亲相爱,到程勃长大那天再杀了屠岸贾,让他尝尝心胆俱裂、被自己最信任、最深爱的人背板的滋味。

如程婴所愿,屠岸贾和赵氏孤儿的感情无比深厚,深到屠岸贾知道自己的义子是自己对手的儿子之后没有痛下杀手,反而救了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在没有知道自己的血海深仇的前提下,屠岸贾被助程婴救出赵氏孤儿的韩厥所伤,替屠岸贾求得程婴的最后一枚救命药。程婴的原则是,偿还屠岸贾给赵氏孤儿父子情。赵氏孤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杀了屠岸贾,程婴也受了重伤。在屠岸贾临死之前,屠岸贾说:“其实,我当年并不相信公孙杵家的就是赵氏孤儿,正是由于你亲手将他交到了我的手里,我才认定了他。你才是杀死你儿子的凶手。”

程婴和赵氏孤儿走出屠府,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程婴看到了自己臆想的妻儿,空手一抓,却是虚无,屠岸贾已死,他的心愿已了,他的生命也到了尽头……“你才是杀死你儿子的凶手!”是的,回想当初,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到了如今这样的局面,大仇得报,儿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命运是一张网,任凭人在里面挣扎。像俄狄浦斯王一样,从小被神谕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为了摆脱这个命运,他的生父将他抛弃。被另一个国家的国王收养,俄狄浦斯王不想杀死自己亲爱的父亲,离家出走,杀死了一个傲慢无礼的人,猜中斯芬克斯之谜,娶了美丽的王后。然而这个美丽的女人正是他的母亲,他还是落入了“杀父娶母”的宿命之中。命运神秘莫测,不可抗拒。人越是逃离命运,越是落入命运的罗网!若程婴没有卷入赵屠两家的斗争中,他的妻儿和他都会好好的在一起,各种巧合使他最终孤寡一人,凄凄地死去。

然而并不能因为命运的不可捉摸,我们就原地等待,什么也不做。人有主体性,人要自我解放。生命中最美的不是最后那个让人抑郁、空洞的结果,而是在于生命过程中的奋斗与拼搏。人要敢于抗争命运,勇于自我认知,充分发挥人本精神,用自身的有限性创造出绚烂夺目的无限性!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2

最近很多人都在看电影《赵氏孤儿》,我也在图书馆找来了金海曙写的《赵氏孤儿》。在看过这本书后我又看了司马迁写的《史记·赵世家第十三》和纪君祥写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看完这些书后我对《赵氏孤儿》的感觉总结为四个字“心灵悲剧”。

“《赵氏孤儿》这一悲怆的历史故事,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从《史记》到元人杂剧到话剧再到眼前这本长篇小说,《赵氏孤儿》终于发展成一部巨大的心灵悲剧。作者金海曙,用一个古老的故事抒写了全人类的人性之荒芜,没有比这更为悲凉的了,当阴谋与爱情,复仇与杀戮,全部都变得毫无意义,站在人性的荒原上,四面一片空虚……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孤儿,赵氏孤儿的命运,正是都市人流离失所的心灵悲剧。从这一意义上说,《赵氏孤儿》堪称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最杰出的悲剧作品。”这是小说后的一段话,我反反复复的读了很多遍,觉得很有道理。《赵氏孤儿》在一开头就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了晋灵公的一生:一个孤独的国王。愿为老国君晋襄公的次子,在生母太后滹的庇佑下成为晋国国君。上台后,鸩杀母后,逼死妹子,通过政治手腕,灭了丞相赵盾一族,扫清一切障碍,完成了他独揽大权的帝王梦。作为一个国王,他最主要的特征是孤独,其次是残暴,他的智慧令人难以索解,有时候看起来是个白痴,有时候又聪明过人,偶尔才会有一点点可怜的同情心,最终他活到三百多斤,最信任的大臣是一只猴子和一只鹦鹉。

赵盾,也就是赵氏孤儿的祖父,官拜丞相,赵盾有一个小妾——吴姬。传说中晋国的第一美人。然而这位美人却是赵盾和晋国一代名将屠岸贾生死仇杀的起点。她的红杏出墙(也许是爱情吧)就像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正如所谓大西洋彼岸一只蝴蝶搧动了翅膀,该动作通过空气传递而逐级放大,最终引起了大西洋此岸的一场风暴,吴姬就是那只美妙神奇的蝴蝶。屠岸贾因爱情原因被赵盾远逐大漠,渡过了十二年的艰辛岁月,晋灵公即位后奉调回京,成为晋灵公坚定的支持者。在太后和晋灵公的斗争中,顺势打垮了赵盾势力,报了当年大仇。不料中了赵盾门客程婴的阴谋诡计,收下赵氏的唯一后裔为义子。当真相大白于天下,他不禁万念俱灰,深感人生的无常和虚妄。

作为赵盾的门客的程婴是一个极度偏执的理想主义者,为延续赵氏一脉以图将来复仇赋予了他人生的意义,向屠岸贾复仇成为他唯一的人生目标。程婴狠心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程勃替换了赵氏孤儿,但其妻子程王氏不从,程婴杀妻。在经过程婴是十六年的培养下的赵氏孤儿却拒绝报仇,使他的人生价值发生崩溃,饮恨自尽。(电影最后的结局和书上写的不同)

赵氏孤儿在程婴的阴谋下成功的成为了屠岸贾的义子,屠岸贾对此毫不知情。同时屠岸贾对赵氏孤儿也是疼爱有加,记得电影中“程婴”说过“我要让他们相亲相爱”“等他长大后,我要将他带到屠岸贾的面前告诉他,我是谁,程勃是谁。”也许有人会觉得程婴是一个真正的忠于主人的门客,他用自己的亲骨肉换来赵氏孤儿的生;也许你也会认为程婴的做法太没人性了,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他却连自己的孩子都放弃了那么还谈得上别的事吗!其实在程婴的内心深处依然是痛苦的,自己苦心培养的“程勃”到了最后却放弃了复仇,这就意味着程婴十六年来的阴谋付诸东流,自己的亲骨肉和妻子的死都是毫无价值的。但是又有谁真正的关心过赵氏孤儿呢赵氏孤儿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呢当他知道自己活下来是许多人的生命换来的时候他是否又想过这些生命的牺牲是值得的呢自始至终赵氏孤儿都是程婴、赵氏家族复仇的工。

这些都是小说中写到的但是小说终究是有虚构的。和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中所写的有所不同。史书记载中赵氏孤儿赵武最后还是在晋景公的帮助下灭掉了屠岸贾!

最后还想说的就是所有人性之恶暴露无遗的巨大心灵悲剧!要想真实的了解历史离不开的还是史书的记载和资料的收集!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3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很著名,解放后却被刻意冷落了,它当中宣扬的忠、义、信,如敝履般扔到一旁。得知有人要巨额投资拍成电影,我便期盼这电影早日上映。周日值班忙了二十多个小时,昨日午时回来后像烂泥般躺了四多个小时,体力、精神便恢复过来了。晚上,忽然想起能够独自去电影,在医院QQ群里打听了时间,晚上九点五十分还有一场。九点钟连忙赶往市桥。买票时,旁边站着另一个男人等着买票,我掏出一百块钱(每张五十元),说:“我要一张票。”可能我说话声音小了些,那女售票员抬头着着我,问:“要两张吗”“就一张。”我竖起右食指,稍大声说。男青年不能独自看电影的吗

言归正传。《赵氏孤儿》作为贺年片,各媒体广泛宣传,老少配“王学圻--范冰冰”的绯闻也造了出来,也够狠的。网上都说是看了前半部好片。我认为那有失偏颇了。前半部分讲述赵家被害,托孤,换孤,情节惊心紧凑,场面有气势,后半部则较温情,讲述程婴抚养赵孤。最终才再来个马战和不甚激烈的决战。导演想在影片后半部展现温情和人性,从网上所谓的影视评论家眼里后半部分是失败,可见导演又超越了人们的理解本事。

程婴带着赵孤投奔屠岸贾(杀赵家仇人)当门客,并让赵孤认贼作父,认屠岸贾为干爹,暴戾、奸险、恶毒的屠岸贾信以为他真是程婴的儿子,教他习武,还教他做人的道理,十足一慈父。屠岸贾发现眼前的义子程勃(剧中赵孤的名字)竟是赵家留下的唯一血脉,当年斩草除根行动并未成功。马战时想借刀杀人,生死攸关时刻却于心不忍。最终赵武(赵孤在历史上的真实名字)带着程婴上门决斗时,屠岸贾对付一个十五岁少年和一老弱的郎中,完全能够几招内置他们于死地,也多次不忍心。最终屠岸贾刺程婴时,分神,才被赵武一剑刺死。--这便是陈凯歌导演竭力要渲染的人性。精彩、刺激,有半部电影就够了,在复仇片里讲人性,我认为是礼貌、提高之举。虎毒不吃儿,奸恶之人也有父子深情。渲染血腥和暴力的被批判,宣扬人性的又嫌不够刺激,观众的胃口太难侍候。陈凯歌导演敢在一商业大片里不顺从大众,而是站在高位引领大众,也是有胆识之举。

对应着历史讲情节吧。春秋时代晋国重耳公子流亡十九年,最终在秦国的帮忙下成为晋国国君。即历史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多年跟随他的人当中,除了被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都封了官,赵衰是其中一员。由赵衰起赵家在晋国政治界位高权重,这是个起点,随着历史的发展,赵氏的后人最终参与了“三家分晋”,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赵国。“赵氏孤儿”故事虽然于《史记》有记载,但不可全信,《史记》之前的史书很多没有记载,有记载者也多有出入。“赵氏孤儿”故事有多个版本,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让赵武认屠岸贾作义父,可见陈导演的版本与纪君祥版较相似。纪君祥版太著名了,此刻很多人说陈导演版有“大改编”,则有点牵强了。“赵氏孤儿”在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里,程婴携赵武远走荒野。一老头(古人寿命短)带着一小孩躲藏于荒山,要教他文化和武艺,还要帮忙他复兴赵氏,成功的可能性极低。如果认丧子的屠岸贾作义父,则赵孤长大成人,并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很大,并且活在国都政治圈中,日后利用政治斗争复兴赵氏的可能性便高出许多。即便从情节的曲折性,以及忍辱负重的道德说服力来看,纪君祥版也是值得今日的投资者借鉴的。

葛优不愧是中国贺岁片男演员一哥,把程婴演活了。真的英雄并非都高喊着口号就义。他就一江湖郎中形象,甚到有点猥亵。本来是局外人,但他受托孤儿,有意无意中以亲生儿子替换了赵孤,看着儿子被摔死,夫人被刺死,他还要忍辱负重把赵孤抚养大,还要想办法让赵孤为赵家,为程婴其本人报仇。当然还要复兴赵家,这点于电影里并未表述。程婴的活比公孙杵臼的死,难多了,程婴是真的英雄!葛优把英雄演活了,范冰冰和黄晓明的光芒都被他掩盖了。你不得不服他,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

最终我还想一些不太和谐的话。或者在很多人眼里无关痛痒,但也期望该博文读者明白。这影片犯了一个极严重的历史错误。2600年前不可能这么壮观的马战!原因很简单,马镫还没有发明。没有马镫,骑马是件很危险,很痛苦的事,要靠双腿夹紧马身。坐不稳,何谈马背上潇洒挥舞武器赵国的“胡服骑射”时没有马镫,秦始皇的轻骑兵也没有马镫,后者可从秦兵马俑中看到。轻骑兵更多只是骑马赶路,以到达快速行进。具体何时发明马镫,历史学家也不敢断定,能够肯定东晋时期有了马镫,而马镫在西方的出现,则是八世纪初。决定作战本事的要素有三:机动本事、攻击本事、防御本事。在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是骑兵,所以蒙古人能够一向杀到欧洲。热兵器时代陆战之王则是坦克,空中则是战斗机。制片方不可能不明白这些历史常识,我估计是为了迎合观众,仅有车战,不如加上马战过瘾。但这有明显的误导的成份。

总的来说,《赵氏孤儿》是部挺好的电影,值得晚上飞车独自去观赏。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4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建一所孤儿院。

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有很多灾区的小朋友失去了爸爸妈妈,出于同情,我很想帮助他们。于是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开始为建一所孤儿院而努力。

今年,我开始实行计划了。我的第一步计划,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爱心,于是决定寒假去看望那些山区的小朋友,给他们买一些笔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具,爸爸妈妈也愿意帮我的忙,我相信,有了爸爸妈妈的帮助,一定可以实现这个梦想。

当然,我还会做更多的准备。现在我所能做的事情只有三件:一、好好学习,让自己变得有文化,长大后就可以努力赚钱,开一所孤儿院了。二、就是常去看望山区,灾区的小朋友,让自己变得更有爱心,有时间去孤儿院看一下,让自己的经验更多。将来如果真的开了一家孤儿院,自己就会更有把握。三、跟有爱心的人,互相交流,长大后,或许还能一起开一家孤儿院,一起照顾那些孤儿,这样他们的童年就会更快乐了。

我相信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5

在《赵氏孤儿》这本书,我看了之后,十分的感动。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中期,晋襄公死后,晋灵公继位。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招晋灵公追杀。后来赵朔杀了晋灵公,晋景公登基。奸臣屠岸贾与赵朔不和,向晋景公谗言。阴谋得逞。杀害赵氏满门,赵朔的妻子是公主,得以逃到宫中。赵朔的妻子生下男婴后,被屠岸贾知道,程婴用自己的亲骨肉被屠岸贾乱刀砍死,公孙杵臼也被乱刀砍死了。后来赵武成人,才知原来当年屠岸贾乱刀砍死的竟是程婴的亲生骨肉。后来,赵武和程婴带兵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很忠实赵家,是忠实的门客,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虽然他为了报仇有点疯的地步,结果却也没有复仇成功,饮恨自杀。正所谓“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确实应该有他的那种谋略,要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尝胆十六年,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并且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能果断的作出决策,联合公孙仵臼,救赵家的唯一血脉。

我很难想像出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程婴和公孙杵臼为帮助忠义的赵氏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侠义之风着实让人钦佩。尤其是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竟用自己的亲生骨肉为饵,来骗取屠岸贾的信任,而且甘心背负骂名十五载。报仇成功后,程婴不图回报,不慕荣华,以死明志,追寻故友,这种情义深深感动了世代们。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6

《赵氏孤儿》好的段落是真好,淡的部分也是真的让人坐不住。

开头的谋杀、政变和搜孤救孤段落剧情紧凑,人物命运一直在牵着人往下走,确实做到了如海报上所言尽管我们都知道结局,还是忍不住揪心到最后一分钟。宫廷政变一幕的壮丽与惨烈,可以与大多数史诗电影杰作并列而无愧色。无论美工、摄影,还是台词和表演的考究都有效地撑起了影片的气场,当然,这是陈凯歌电影一贯的好处。

剧情从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府上要人开始有些松懈,那就是屠岸贾摔死孩子那砰的一声,在座不少女观众迸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剧力开始无可救药地走向松弛。

看得出,在程婴这个角色上陈凯歌做出了不少努力。此人显然是个奇人,既表现在他维护孩子的勇毅上,也体现在他别出心裁的复仇方式上,然而时代的变化,又必须给这个人找到新的动机,才能令观众信服。陈凯歌的努力斑斑可见,成果却难尽人意。程婴凡人的一面被开释的过多,过碎,而英雄的一面却并未找到公道的解释,于是我们看到,影片的后半部分一直纠结在要不要让孩子上学、要不要守旧父亲和另一个男人之间的秘密、要不要从军这样一些游离于题旨之外的情节线上。当然,可以说这是在借孩子展现两个父亲之间的争斗,可是这种争斗的张力明显不足,展现得也缺乏层次。

程婴和屠岸贾,一个是失败者,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郎中,一个是大臣,一个是门客,一个是恩主,这种关系本来可以经营处很多奇巧的场面来,可惜我们看到的尽是一段段淤积缠绕的琐事。就是这些不知所谓的情节,把陈凯歌电影中那些一贯华丽的台词拖累成了迂阔的抒怀,把那些出色的表演拖累成了鸡肋。即使如此,影片仍不忘在结尾用耳熟能详的梦里团圆段落夸大程婴是个英雄,完全不顾情节和四周环境的公道性,这剧与影片开始部分相比,简直是高台跳水般的落差。

实在照我说,不如干脆把成长的这一段处理成纯粹的笑剧,跟前后两段的反差越大越好,甚至可以发展到程婴一度想跟仇人和解的地步,然后再转折到悲剧,这样张力会更大。

影片的制作当然是很好,陈凯歌电影在这方面是一贯的高品质,从美工、道具到服装都一丝不苟,单看画面,尽对是一种享受。不过也出现了一些单刀、筷子之类的器物上的毛病,算是瑕不掩瑜。另外,能不能别再让年龄战国时代大老爷们动不动披一身繁缛累赘的泡泡纱了?质感不一定非要这么做出来吧?

作为动作片影迷,要好好夸一夸谷轩昭给《赵氏孤儿》设计的宫廷政变一场动作戏,快速而细碎的剪切是糊弄普通观众的大路做法,难得的是突围的空间层次明晰,人物关系清楚。而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陷阱、宫殿中悬挂的装饰压倒众人、提车疾行突围等漂亮场面,就真的需要想象力和细致的心思了。这一场动作戏无悬念进选我的年度十大动作场面之列。

与剧情走势相映成趣的是,后面的迎击胡骑和屠岸府复仇两场打戏得简直惨不忍睹。跟胡人作战的场面完全就是不顾史实和公道性的乱冲,直接倒退到《岳家小将》时代,而且连那一点趣味都没了。复仇一场则是不管人物情绪和受没受伤,一律是华丽丽滴盘旋和翻滚。香港武指不懂战阵和虚张声势的毛病暴露无遗。

纵观整个电影,陈凯歌始终还是太有艺术腔调了一点,太文以载道了一点,哪怕这腔调里已经没有了内容,这文后面早已没有了什么大道,他依然还是喜欢那个端着的架子。他可以把一个很有文化的题材经营成一个漂亮的庭院,却总是忘了要给人留下一个进出的院门,只有他自己端坐在水榭中悠然自得。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7

昨天去看了场《赵氏孤儿》,至少从散场后观众的交谈中来看,这部电影起码在普通观影者应该是博得了还算不差的口碑,我也替老陈舒了一口气,总算没有像像《刺秦》那样叫好不叫座,《无极》那样惨遭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如潮恶评。首先,剧本非常周密地就戏曲中相对简单的“献子救孤”的行为进行了扩容与想象。戏曲中“献子”,是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后联袂演出的“苦肉计”,由程婴先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公孙处,然后向屠岸贾举报公孙,遭围捕的公孙杵臼遂大义凛然地痛斥程婴,为的是以其真实的表演取信屠岸贾。大部分戏曲文本都是这样演绎的,公孙痛骂程婴历来是《赵氏孤儿》中的一段好戏。

电影的叙事中程婴和公孙杵臼素不相识,程婴奉公主临死之命前去寻找公孙杵臼托付孤儿,未想屠岸贾搜查质押全城婴儿,妻子为保全自己的孩子,向屠岸贾交出了赵氏孤儿。如此一来其亲生儿子反而成了最可疑的对象。得知婴儿下落的公孙杵臼来程宅接孤,为同时保全两个孩子,程婴一边让妻儿跟随公孙杵臼出城,一边去认领真正的赵氏孤儿。半路上程妻向公孙说出了事实真相,公孙料定屠岸贾必定前来追拿,遂将母子藏入墙壁夹缝。而程婴误以为公孙妻子一行已经逃生,便向屠岸贾举报了赵氏孤儿的去向。屠岸贾夜袭公孙府,公孙杵臼为取信屠岸贾舍身救子,军士在夹墙中搜出了母子二人,屠岸贾当众摔死他认定的“赵氏孤儿”,刺死了程妻。戏曲中韩厥效大义放孤自刎,电影改编为受屠岸贾一剑之伤并与程婴密谋十五年。编剧的构想丰富了救孤的情节和动作性。确立一种基本的叙事角度和基本立场,是导演思想的关键,按照陈凯歌导演本人的阐述,电影不是表现一个英雄人物伺机复仇的故事,是为体现“因其渺小,才见其伟大”的思考。

为了符合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群体审美心理,导演把程婴这位义薄云天,感天动地的艺术形象从“崇高”的悲剧座基上搬下来,取下其头上的光环,赋予其“平凡”的外衣,以增加和现代观众的亲和力,以求获得更广泛程度的认同感。把程婴定位成一介草民,也许是一种面对商业社会和娱乐时代无法严肃的尴尬和妥协,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对人物的定位源自导演对新的历史态度和阐述立场自觉的认同与探索。此外,电影在某些场面和细节的处理和运用上还是颇现功力的,比如“赵朔之死”“庄姬护子”“程婴封门”“开墙搜孤”“空的摇篮”“鱼的运用”等场面令人记忆犹深,电影的结尾“身死魂游”的处理虽然在《角斗士》等电影中有着类似的方法,但此处出现抒情性结尾也是较为妥帖和理想的。“程婴救孤”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时空令世人动容,它呈现出的是中国士子和知识分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心态和心理形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这便是志子人格归趋的“道”,即社会理想人格,它主宰着主体行为的方式和深层心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弘扬的。与此同时,疏离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追问,参与经典的解构,参与对历史的阐述,其本身就是参与历史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化的解读和阐释方式既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推动了个体对于历史的融入、审视、思辨和体验。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8

中国人是不喜欢悲剧的。即使如梁山伯祝英台奔赴赴黄泉,也要在死后化为蝴蝶双宿双飞;即使如薛湘灵遭遇洪灾,沦为无产者,也会刚刚好投身于她曾救助过的赵守贞家中。人说悲剧比喜剧更崇高,国人却终是闲散的,可以随着故事哭哭笑笑,却不愿面对悲剧带来的深深的思考。最夸张的是窦娥的故事变迁: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京剧“窦娥冤”,窦娥甚至都不用死了。曾有人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只有一部是真正的悲剧,那便是《赵氏孤儿》。然而就是这真正的悲剧,在今天我们看到的京剧中,也被削弱了悲剧力量:程婴并没有在结尾处自杀,整出剧的结局是圆满的。

我决没有自虐倾向,圆满的结局是人人都期盼的。但是我相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本身应具有生命力,人物及情节不应该一味由作者掌控,而应该按照应有的方向发展。好的作者,要做的便是顺势而为之,把应有的结局还给作品和观众(读者)。何况《赵氏孤儿》的取材,是历史上真实的事件。

当然,这一点瑕疵并没有削弱京剧“赵氏孤儿”的艺术魅力。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戏,一股英雄气笼罩着全剧。为了救赵氏孤儿――赵武,人们纷纷牺牲了自己。因为赵武在此处已不单单是一个孩子,他是个象征。赵武还在,被陷害被灭门的赵家就没有绝后,就还有个希望――有一天为赵家报仇平反,战胜邪恶力量。是的,战胜邪恶力量是剧中人物敢于牺牲自己所为的真实目的。所以,同样是为救人牺牲所有人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相比之下,“赵氏孤儿”更有一种神圣,更高于现实,更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程婴是这出戏最重要的人物。对于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其成功之处并不仅仅是他的胆识、智慧和牺牲精神,更有其多年来被人误会的忍辱负重。扶孤与舍命,何难何易?公孙忤臼等人为了赵武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程婴却欲死不能,要承受着误会,要亲近佞臣,以图将赵武抚养成人。可以想见,面对公主等人的责骂和不理解时,有多少次真相险些脱口而出,但是他不能说,他要对得起赵家,更要对得起公孙忤臼等英灵。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这个点上,这出戏应该再多一点描写刻画,使得程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一个历史事件被搬上舞台,势必会有一些出入。在戏中,程婴假装投靠奸臣屠岸贾,并让赵武认其为义父,从小在屠岸贾身边长大。这样的变动本身没有什么很大的问题,但是这样长大的赵武,是不是可以在知道真相后,毅然决然杀了屠岸贾?我不禁想到了《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我们很希望将黑与白,善与恶分得彻彻底底,于是不惜对人物逆人性而动。既然“窦娥冤”中的窦娥可以不用死,那么“赵氏孤儿”也不妨再多进行几次改变。狐狸说得对,京剧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与时俱进。

“赵氏孤儿”很好看。当然,这跟它本身取材的精彩的历史事件有关。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9

影片落幕的时候,脸颊上一片湿热。

剧中的每一个主角都是活的,包括代表忠正的程婴和代表奸佞的屠岸贾。作为影片的《赵孤》经过一番改编,屏除了作为元杂剧的传奇色彩和好人至好坏人至坏的元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较生活、较贴近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赵孤》作为中国古代十大杯具之一,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报仇的故事。

看完陈导的片子,我感觉改动颇大。甚至说是把一切都设计在人的情理之中。例如,改动最大的不是韩厥未死和公孙大人撞阶变被杀,而是程婴救孤的出发点,以及其子之死的出发点。元杂剧中的程婴似乎是一个无畏的大英雄,为救赵孤,亲眼看见自我的儿子被剁为三段……陈导所塑造的程婴,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能够救别人,但他作为一个父亲怎能放弃自我的孩子?

剧中还有三个人:庄姬、韩厥、公孙杵臼。

原文中此三人的死法分别都被改换,庄姬并非拔剑而是自缢,韩厥乃是自刎,公孙大人则是撞阶而死。无论何种死法,他们都是忠正善义、悲壮的灵魂!

其中,葛优扮演的程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他的面容上刻着两个字“父亲”。他不是什么大英雄,他只是一个父亲。抱着儿子会开怀大笑的父亲……当他亲眼看见万恶的屠岸贾将自我的儿子摔在地上,只一声,没了声响……他,他崩溃了!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我没法体会。可当我看到严肃的父亲在一旁潸然泪下时,我想我明白了。

陈导的程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很胆小。他只是个普通的郎中。当庄姬夫人叫他力保赵孤时,他不知所措,他推辞,他犹豫,他觉得这不是他这种人该承受的。就在这时,庄姬夫人说出了那一段作为一个母亲的话:

等他长大了,不要告诉他仇家是谁,就让他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他明白了!因为他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

剧中描述程婴丧妻儿后的悲痛,陈导所给的行为是:钉门。在寂静的空房子里,仅有赵孤的哭声和那令人心疼的钉门声……

二十年中,程婴忍辱负重,带赵孤一并投奔仇家,为报血海深仇……

在拍摄片场,还没开拍,葛优这个大老爷们哭了。我想,这是父亲的力量!

二十年后,赵孤应对程老爹对事实的解释,毫不相信。是啊!任谁也不回相信吧?他对程婴大吼:“你有儿子吗?你有儿子吗?”他深埋心底的将近二十年的委屈和苦楚通通爆发了!他满眼血丝道:“我怎样就没有儿子?我怎样就没有儿子?“当那扇钉门打开的时候,那里,一个婴儿篮……

结尾,程婴死了,他身著白衣,白发飘飞。那一片红霞掩映处,他仿佛看到了自我的妻儿……赵氏大仇得报,儿子的仇也报了,于是他安然睡去……

程婴,以父之名,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程勃,一个叫赵氏孤儿。

而他们的父亲,名字叫程婴!

赵氏孤儿观后感精选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好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断地触动内心,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赵氏孤儿观后感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1)

在一本历史书中,我有幸看到了这一则故事——《赵氏孤儿》,讲的是一个在奸臣残害的时候,两个无私的人——程婴和杵臼历尽千辛万苦,以自己和家人的宝贵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为赵奢救娃,报父之仇,使我不禁感慨万千。

诚信、忠诚对于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是全人类共同崇尚的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心诚万里无阻,无信寸步难行!”是程婴和杵臼不昔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他们曾答应过赵奢的话,多么令人感动。同时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反思,自己曾爽快答应过别人的事,却空口无实,从来没有实现,一味的借口使我惭愧不己呀!

我对文中的程婴和杵臼十分佩服,是他们使我反思过去,是他们用生命见证了历史的传奇。后来的赵氏孤儿为父报仇,一洗冤屈,为地下的父母出了一口气。那我们呢?我们能做到这样无私、这样守信吗?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能提醒大家吗?难道他们这种一诺千金、在灾难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出卖朋友的精神,还不能呼吁我们诚信乃人之本吗?用韩非子那句话说:“巧诈不如拙诚!”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路;像警钟,回荡于我心,让我踏上一条明礼诚信之路!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2)

今年寒假我在家里的电脑上观看了《赵氏孤儿》这部感人肺腑影片,看完之后我思绪万千,到现在我还在想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在古代晋朝晋灵公的时候,奸臣屠岸贾不喜欢赵盾那么专横,又见赵盾的儿子赵朔双喜临门,不仅第一次打仗就胜利归来,而且他的妻子庄姬夫人也身怀六甲,便非常生气,要灭赵氏全家所有的人。他借晋灵公为赵朔庆功的酒席上,把晋灵公害死,然后再把赵家300多口杀害,这时晋国大夫程婴正为庄姬夫人诊脉,庄姬夫人听说自己丈夫被害,知道真相后,她把孩子生下来,可韩厥又来要孩子,庄姬夫人只好把孩子托付给程婴,让他把孩子交给公孙杵臼大人,然后自杀了。韩厥因此被砍伤,为了救赵家这个幼苗,公孙杵臼被屠岸贾杀死,而程婴的妻子被刺死和他自己的亲生骨肉也被屠岸贾摔死。程婴因此强忍悲痛,也被激怒,他立志要把赵氏孤儿独自抚养大,最后让他为自己的儿子、妻子以及他的家人报仇雪恨。程婴先投奔屠岸贾当他的门客,让他收赵氏孤儿为义子,然后展开了长达15年的复仇计划。

看完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这两位老百姓以及公孙杵臼大人深深地感动了。为了救赵家的最后一根幼苗,程婴牺牲了它的妻子和亲生骨肉,公孙杵臼牺牲了他自己。从这里,我又体会到了,老百姓们爱戴和拥护忠臣,又对奸臣的憎恨和厌恶,体现出老百姓们善良和纯洁的心灵。我们要学习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要替别人着想,不要自私自利;要舍己救人,不要贪生怕死;要拥有一颗纯洁和善良的心灵,让人们敬仰,不要做一些令人厌烦的事,让人们非常讨厌你!我很佩服程婴的忍耐性格,母子俩都不在了,他还能忍下15年再让赵武(赵氏孤儿)杀屠岸贾,我也很佩服公孙杵臼,这本来不是他要管的事,他却也把自己给牺牲了。我在梦里有时也想到了《赵氏孤儿》的情节,我还想再多看几遍这部大片,再次深深地体会它。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3)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西晋时期赵氏人们被人陷害,许多赵氏人口被杀,最终只剩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赵氏孤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这个孩子的母亲庄姬临死前将他托付给程婴,然后就自杀了。程婴历尽千辛万苦救了这孩子,但却牺牲了他自我的妻子和儿女,程婴帮他取了一个名字:程勃。之后程婴带程勃一齐到屠岸贾做门客,在屠岸贾的门下,程婴以超强的毅力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程勃最终杀了屠岸贾,帮他的爹报仇,也帮程婴报了仇,但程婴也为此丢了宝贵的性命。

程婴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给人启发。他的死印证了“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句话,他的死属于重于泰山,假如他没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程婴为了拯救一百个婴儿和赵氏孤儿的生命,不惜牺牲自我的妻子和儿子,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社会就是一个败类,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应当学习他,我们既然是社会的一员,就要给社会一点贡献,要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忙之心,如果没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忙之心,就会遭到别人的排斥,跟社会的败类没什么两样。

《赵氏孤儿》主要是想突出做人要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忙之心,并且还要有舍己为人的好品质。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4)

关于仇恨,剧中赵武问他的干爹屠岸贾是否有敌人时,屠说:“不把任何人当成敌人,你就没有敌人。”。如果你没有敌人,心中就永远没有仇恨。这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中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心中忘记了敌人,没有了仇恨就可以天下无敌。可这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说爱别人,自己是幸福的,而仇恨却只会让人更加痛苦,放下心中的仇恨,得到的将会是整个世界。

剧中几乎每个人都没有做到忘记仇恨,仇恨贯穿在每段剧情中,屠岸贾因为仇恨屠杀了赵氏家族,赵武因为仇恨杀了屠岸贾。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一直有着仇恨,人与人之间,利益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仇恨伴随着血腥的杀戮和战争,仇恨象疾病一样难以消除,化干戈为玉帛只是一种理想境界。没有仇恨,社会才能和谐;没有仇恨,世界才会和平。

剧中的反面人物屠岸贾倒是有忘记仇恨的痕迹。他是赵武的干爹,当然此前他只是“误会”,误将赵武当作程婴的亲生儿子,他似乎有忏悔,他对这个孩子恩爱有加,提供条件让他习文弄武,一直到孩子成年后,赵武披挂盔甲,横刀立马的时候,屠岸贾忽然发现了赵朔的影子,而且他确信这个喊他干爹的孩子就是赵朔的亲儿子。老谋深算的屠岸贾想借战争之名除掉赵武,但是有一种力量在呼唤他放弃这种念头,那就是父爱。他看着这个孩子长大,他对这个孩子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特别是他受了箭伤,赵武一勺一勺的喂他汤药的时候,他已经决定忘记仇恨。赵武知道真相后,又燃起了仇恨,他要杀死这个“干爹”,屠岸贾和赵武刀剑相向时处处剑下留情,而这时候程婴“成全”了他,当赵武的剑刺穿他身体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他含笑而死。他罪恶的灵魂在忏悔中安宁了。

关于牺牲。剧中很多人为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程婴的牺牲无疑是最大的。一个人可以为亲生的孩子甚至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这是伟大的。但是让自己的孩子为另外一个无辜的孩子献出生命,这是罕见,更是伟大的!程婴做到了,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5)

在我看《赵氏孤儿》的过程中,朋友一直在问我怎么样,好看吗。我认为它是好看的,是相当好看的,是符合一个像陈凯歌这样水准的大导演正常水平的一部优秀电影。原因很简单,陈凯歌让一个老故事,让一个老传说,让一个老英雄,一群古人双脚着地了,让他们走下神坛,成人了。陈凯歌功德无量。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赵氏孤儿》的故事太家喻户晓,太深入人心了,那救孤的程婴分明就是个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大英雄。还有那白白死去的韩厥将军和公孙杵臼等等,他们与赵家不过是工作关系或没有关系,却为了一个孤儿舍去性命,舍去亲生。

京剧里就是这么演的,我一直是这么看的,看了很多年,看了很多遍,前两年我曾写过关于这个戏的评论,京剧啊。就是在说这些个人的这个忠和义,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的道德标准,使我们期许的做人的原则。但放在现在谁能理解,谁会认同呢。程婴一干人等分明就是神啊。

终于,陈凯歌让他们双脚着地了,让他们成人了,让他们更真实,更可信了,更开爱了。

我很佩服陈凯歌的勇气,胆量,能力,选择一个这样的故事是要冒很大风险的。结果是这样一个老故事,让它接了地气了,让他得到新生了。

这部电影谈不上场面宏大,剧情也没有多少出人意料之处,甚至感觉有些平淡,只是在刚开始有些激烈的场面和戏剧冲突,这可能也是评论认为前面好看的原因吧。

娓娓道来的故事虽稍显平淡,但并不妨碍它的好看,这就是导演的功力和能力了。陈凯歌做到了这一点。他给人物赋予了人性,程婴救孤多少是机缘巧合,阴差阳错,甚至他还有自己的小心眼,有些无奈,他抚养孤儿的初衷就是把孩子养大,让他站在屠岸古面前,告诉他他是谁,让赵氏孤儿报仇,为赵家也为他程婴的儿子。

这就是任何一个人做出这样壮举的可能了,他至少是个人,他这样的举动能让人理解,而不像戏剧中展现的那么突如其来,那么让人不能理解,英雄首先也是人啊。何况是拿生命和自己孩子的生命去换啊。

一个没有太多打打杀杀,没有太多血腥场面,甚至没有什么大场面的复仇故事能讲到让观众不觉得两个多小时长,能讲到中间有笑场,又有揪心,又有感动,赵氏孤儿做到了。虽然难免有纰漏,也有交代不清之处,但这些都可以被忽略,被谅解。这就是成功。

所以,应该感谢陈凯歌导演,为我们拍出了这么一部有点颠覆性却很低调的大电影,好电影。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6)

在看《赵氏孤儿》之前,我无意中在网上看了一个视频--《赵氏孤儿》首映式上张靓颖唱霸王别姬的主题曲《往事不要再提》。张靓颖精湛的唱功和这首歌本身的魅力,让我忍不住想到了《霸王别姬》的光辉,然后自然而然的开始期待凯歌的新作《赵氏孤儿》。

事隔几天之后,我如愿看了《赵氏孤儿》。不得不说,在程婴去做门客之前的剧情都是十分精彩的,容不得我分半点神。我也在内心暗暗佩服:凯歌到底还是凯哥!但之后的情节,难免让人提不起精神,尤其是不停的“干爹”、“干爹”之后,更让我十分不想再看,但还是坚持看到了最后,结果,还是失望了。

平心而论,这样的事情现实中很多。隐忍多年,不见得就能报仇雪恨。付出无数,不见得就会有回报。太多事情很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也许当年的《无机》背负了太多骂名,但我还是想说,无极讲述的道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为什么大家不能接受满神那句“你将来会失去更多”,因为这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就是得到更多,但事实都会如此吗?

所以,好多事情,能趁早做就做了,能趁早把屠岸贾杀了就趁早杀了吧,等到小孩长大,结果喊“干爹”比喊“爹”还甜,早先的良会再也不会出现了。

所以,能不伤害人就不要伤害人吧,复仇是种很惊悚的行为。许多年的一部电视剧《陆小凤》至今还让我记忆深刻,那部片子就是讲陆小凤如何复仇,很给力的复仇。而赵勃小儿的复仇太ungelivable了。

所以,即便有人说陈凯歌这部新作是“基础很好的烂尾楼”,我们也还是要正视它说明的一个道理:生活,并不如理想那么给力!想复仇不一定会成功!想让屠岸贾痛不欲生,最终发现自己才是最痛不欲生的那个!

《赵氏孤儿》说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7)

赵氏孤儿观后感1

故事很悲,一开始就悲,看完后心境很难过。故事和历史的赵氏孤儿相比进行了些改编,使情节更加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这个电影诠释了一个在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的品德,那就是承诺。这个故事中的每个人都信守着自我的承诺(包括屠岸贾),程婴对庄姬的承诺,保护了她的孩子,赵朔的妻子庄姬夫人虽然是一介女流,却也兑现了自我对丈夫的承诺,保住了赵氏家族的最终一枚血脉。故事一开始,就让人为这个孩子的生死存亡捏了一把汗,不明白他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发展,看到屠岸把程婴的儿子摔死的那一刻,我落泪了,可怜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竟以这样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他甚至可能都不记得自我母亲长什么样,他甚至都没有怎样好好感受过这个世界,确因为政治斗争成了无辜的牺牲品。他的死虽然拯救了赵氏孤儿、虽然拯救了100多条婴儿的生命,可是,让我还是悲从心底起。看到此刻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仔仔,她是这么的可爱,作为一个妈妈,我也会和程婴的夫人一样,到最终都保护着自我的孩子。还有那个庄姬夫人,为了让程婴顺利的带着她的孩子逃走,不惜牺牲自我。对于一个母亲,刚产下自我的孩子,却又面临不得不母子分离痛苦,这是怎样悲啊,难道她不想和她的孩子亲近么?难道她不想抱抱自我的孩子么?难道她不珍惜自我的生命么?当然,所以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可是,在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候,她无从选择,她只能不顾一切的保护

他孩子的性命,母爱是这么的伟大,无私,无法用任何爱替代。

只是觉得电影起调很高,最终收尾的时候有点简单,让人觉得故事没讲完似的。可是心境却无法平静,只是想赶快回家,回家看我的仔仔,回家好好抱她,感受我还能爱她的感觉,感受最平凡最温暖最无法替代的爱。

赵氏孤儿观后感2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西晋时期赵氏人们被人陷害,许多赵氏人口被杀,最后只剩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赵氏孤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这个孩子的母亲庄姬临死前将他托付给程婴,然后就自杀了。程婴历尽千辛万苦救了这孩子,但却牺牲了他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程婴帮他取了一个名字:程勃。之后程婴带程勃一起到屠岸贾做门客,在屠岸贾的门下,程婴以超强的毅力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最后,皇天不负有心人,程勃终于杀了屠岸贾,帮他的爹报仇,也帮程婴报了仇,但程婴也为此丢了宝贵的性命。

程婴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给人启发。他的死印证了“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句话,他的死属于重于泰山,假如他没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程婴为了拯救一百个婴儿和赵氏孤儿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社会就是一个败类,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应该学习他,我们既然是社会的一员,就要给社会一点贡献,要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助之心,如果没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助之心,就会遭到别人的排斥,跟社会的败类没什么两样。

《赵氏孤儿》主要是想突出做人要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助之心,并且还要有舍己为人的好品质。

赵氏孤儿观后感3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西晋时期赵氏人们被人陷害,许多赵氏人口被杀,最终只剩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赵氏孤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这个孩子的母亲庄姬临死前将他托付给程婴,然后就自杀了。程婴历尽千辛万苦救了这孩子,但却牺牲了他自我的妻子和儿女,程婴帮他取了一个名字:程勃。之后程婴带程勃一齐到屠岸贾做门客,在屠岸贾的门下,程婴以超强的毅力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程勃最终杀了屠岸贾,帮他的爹报仇,也帮程婴报了仇,但程婴也为此丢了宝贵的性命。

程婴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给人启发。他的死印证了“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句话,他的死属于重于泰山,假如他没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程婴为了拯救一百个婴儿和赵氏孤儿的生命,不惜牺牲自我的妻子和儿子,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社会就是一个败类,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应当学习他,我们既然是社会的.一员,就要给社会一点贡献,要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忙之心,如果没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忙之心,就会遭到别人的排斥,跟社会的败类没什么两样。

《赵氏孤儿》主要是想突出做人要有关爱之心、善良之心、帮忙之心,并且还要有舍己为人的好品质。

赵氏孤儿观后感4

久前,我张店全球通电影院观看了《赵氏孤儿》这部影片,颇有感触。至今,我的脑海中还时不时地浮现出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画面。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晋国时期赵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诛,只剩下一个孤儿,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杀父之仇的事。

这部影片,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程婴,另一个是屠岸贾。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能以大局为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人。当年,赵氏遭诛,庄姬夫人走投无路时,将其子托付于程婴,并以身殉夫。程婴将其子带回家,却在去公孙大人家时,赵氏孤儿被奉屠岸贾之命的官兵带走。但他却铭记着庄姬夫人临死前说的话,于是他便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救回了赵氏孤儿,却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痛心之余,他便一心想着要将孩子抚养大,为他报仇。于是,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在屠岸贾的门下,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程勃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终于遭到报应,终于倒在了程勃,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但他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赵氏孤儿观后感5

昨天下午独自一人到影院看完了赵氏孤儿,整体的影片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主要剧情赵氏家族已经显赫了好几代,父亲赵盾是宰相,儿子赵朔是将军,儿子媳妇是王的姐姐庄姬。这样一个家族却被仇人屠岸贾用计嫁祸在一天之内斩尽杀绝,三百余人无一幸免。在丈夫遇难的时候,庄姬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孩子。庄姬要求帮助接生的民间医生程婴带走了庄姬的儿子,而韩厥却在此时出现,为救儿子庄姬不得不已死相保,终于感动韩厥将赵氏孤儿带出。

屠岸贾一定要斩草除根。他下令将全城的婴儿收为人质,找不到赵氏孤儿就处死这些孩子。

程婴的妻子在丈夫外出时,把赵氏孤儿交给了来搜查的士兵,留下了自己的孩子。以为自己的妻儿已经远离京城的程婴为救赵氏孤儿和全城的婴儿,程婴只能承认这个孩子是他自己的儿子。并告诉屠岸贾赵氏孤儿已经由公孙大人带离京城。

屠岸贾到公孙大人家制造响声终于找到了隐藏的程妻,公孙大人为让屠岸贾相信程婴的儿子就是赵氏孤儿以性命相拼,而此时程婴被感动为了就赵氏孤儿自己的儿子却被当作赵氏孤儿杀死了。

程婴将真正的赵氏孤儿带进了屠岸贾府中,作了仇人的门客。他发誓要让赵氏孤儿长大以后报仇,并和韩厥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进行复仇,为了这个誓言,他在敌人身边生活了十五年,直到屠岸贾发现了这一切……

剧中葛优的演技堪称无懈可击,不足的地方是感情不够细腻,将复仇的计划表现得不像复仇,赵氏孤儿的前后复仇的心理表现不够,反差太大(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表现还是怎么着)总之感觉是今年不错的大片。(当然这只是和无极相比较而言)。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8)

《赵氏孤儿》好的段落是真好,淡的部分也是真的让人坐不住。

开头的谋杀、政变和搜孤救孤段落剧情紧凑,人物命运一直在牵着人往下走,确实做到了如海报上所言尽管我们都知道结局,还是忍不住揪心到最后一分钟。宫廷政变一幕的壮丽与惨烈,可以与大多数史诗电影杰作并列而无愧色。无论美工、摄影,还是台词和表演的考究都有效地撑起了影片的气场,当然,这是陈凯歌电影一贯的好处。

剧情从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府上要人开始有些松懈,那就是屠岸贾摔死孩子那砰的一声,在座不少女观众迸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剧力开始无可救药地走向松弛。

看得出,在程婴这个角色上陈凯歌做出了不少努力。此人显然是个奇人,既表现在他维护孩子的勇毅上,也体现在他别出心裁的复仇方式上,然而时代的变化,又必须给这个人找到新的动机,才能令观众信服。陈凯歌的努力斑斑可见,成果却难尽人意。程婴凡人的一面被开释的过多,过碎,而英雄的一面却并未找到公道的解释,于是我们看到,影片的后半部分一直纠结在要不要让孩子上学、要不要守旧父亲和另一个男人之间的秘密、要不要从军这样一些游离于题旨之外的情节线上。当然,可以说这是在借孩子展现两个父亲之间的争斗,可是这种争斗的张力明显不足,展现得也缺乏层次。

程婴和屠岸贾,一个是失败者,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郎中,一个是大臣,一个是门客,一个是恩主,这种关系本来可以经营处很多奇巧的场面来,可惜我们看到的尽是一段段淤积缠绕的琐事。就是这些不知所谓的情节,把陈凯歌电影中那些一贯华丽的台词拖累成了迂阔的抒怀,把那些出色的表演拖累成了鸡肋。即使如此,影片仍不忘在结尾用耳熟能详的梦里团圆段落夸大程婴是个英雄,完全不顾情节和四周环境的公道性,这剧与影片开始部分相比,简直是高台跳水般的落差。

实在照我说,不如干脆把成长的这一段处理成纯粹的笑剧,跟前后两段的反差越大越好,甚至可以发展到程婴一度想跟仇人和解的地步,然后再转折到悲剧,这样张力会更大。

影片的制作当然是很好,陈凯歌电影在这方面是一贯的高品质,从美工、道具到服装都一丝不苟,单看画面,尽对是一种享受。不过也出现了一些单刀、筷子之类的器物上的毛病,算是瑕不掩瑜。另外,能不能别再让年龄战国时代大老爷们动不动披一身繁缛累赘的泡泡纱了?质感不一定非要这么做出来吧?

作为动作片影迷,要好好夸一夸谷轩昭给《赵氏孤儿》设计的宫廷政变一场动作戏,快速而细碎的剪切是糊弄普通观众的大路做法,难得的是突围的空间层次明晰,人物关系清楚。而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陷阱、宫殿中悬挂的装饰压倒众人、提车疾行突围等漂亮场面,就真的需要想象力和细致的心思了。这一场动作戏无悬念进选我的年度十大动作场面之列。

与剧情走势相映成趣的是,后面的迎击胡骑和屠岸府复仇两场打戏得简直惨不忍睹。跟胡人作战的场面完全就是不顾史实和公道性的乱冲,直接倒退到《岳家小将》时代,而且连那一点趣味都没了。复仇一场则是不管人物情绪和受没受伤,一律是华丽丽滴盘旋和翻滚。香港武指不懂战阵和虚张声势的毛病暴露无遗。

纵观整个电影,陈凯歌始终还是太有艺术腔调了一点,太文以载道了一点,哪怕这腔调里已经没有了内容,这文后面早已没有了什么大道,他依然还是喜欢那个端着的架子。他可以把一个很有文化的题材经营成一个漂亮的庭院,却总是忘了要给人留下一个进出的院门,只有他自己端坐在水榭中悠然自得。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9)

昨天去看了场《赵氏孤儿》,至少从散场后观众的交谈中来看,这部电影起码在普通观影者应该是博得了还算不差的口碑,我也替老陈舒了一口气,总算没有像像《刺秦》那样叫好不叫座,《无极》那样惨遭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如潮恶评。首先,剧本非常周密地就戏曲中相对简单的“献子救孤”的行为进行了扩容与想象。戏曲中“献子”,是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后联袂演出的“苦肉计”,由程婴先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公孙处,然后向屠岸贾举报公孙,遭围捕的公孙杵臼遂大义凛然地痛斥程婴,为的是以其真实的表演取信屠岸贾。大部分戏曲文本都是这样演绎的,公孙痛骂程婴历来是《赵氏孤儿》中的一段好戏。

电影的叙事中程婴和公孙杵臼素不相识,程婴奉公主临死之命前去寻找公孙杵臼托付孤儿,未想屠岸贾搜查质押全城婴儿,妻子为保全自己的孩子,向屠岸贾交出了赵氏孤儿。如此一来其亲生儿子反而成了最可疑的对象。得知婴儿下落的公孙杵臼来程宅接孤,为同时保全两个孩子,程婴一边让妻儿跟随公孙杵臼出城,一边去认领真正的赵氏孤儿。半路上程妻向公孙说出了事实真相,公孙料定屠岸贾必定前来追拿,遂将母子藏入墙壁夹缝。而程婴误以为公孙妻子一行已经逃生,便向屠岸贾举报了赵氏孤儿的去向。屠岸贾夜袭公孙府,公孙杵臼为取信屠岸贾舍身救子,军士在夹墙中搜出了母子二人,屠岸贾当众摔死他认定的“赵氏孤儿”,刺死了程妻。戏曲中韩厥效大义放孤自刎,电影改编为受屠岸贾一剑之伤并与程婴密谋十五年。编剧的构想丰富了救孤的情节和动作性。确立一种基本的叙事角度和基本立场,是导演思想的关键,按照陈凯歌导演本人的阐述,电影不是表现一个英雄人物伺机复仇的故事,是为体现“因其渺小,才见其伟大”的思考。

为了符合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群体审美心理,导演把程婴这位义薄云天,感天动地的艺术形象从“崇高”的悲剧座基上搬下来,取下其头上的光环,赋予其“平凡”的外衣,以增加和现代观众的亲和力,以求获得更广泛程度的认同感。把程婴定位成一介草民,也许是一种面对商业社会和娱乐时代无法严肃的尴尬和妥协,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对人物的定位源自导演对新的历史态度和阐述立场自觉的认同与探索。此外,电影在某些场面和细节的处理和运用上还是颇现功力的,比如“赵朔之死”“庄姬护子”“程婴封门”“开墙搜孤”“空的摇篮”“鱼的运用”等场面令人记忆犹深,电影的结尾“身死魂游”的处理虽然在《角斗士》等电影中有着类似的方法,但此处出现抒情性结尾也是较为妥帖和理想的。“程婴救孤”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时空令世人动容,它呈现出的是中国士子和知识分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心态和心理形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这便是志子人格归趋的“道”,即社会理想人格,它主宰着主体行为的方式和深层心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弘扬的。与此同时,疏离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追问,参与经典的解构,参与对历史的阐述,其本身就是参与历史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化的解读和阐释方式既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推动了个体对于历史的融入、审视、思辨和体验。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10)

影片落幕的时候,脸颊上一片湿热。

剧中的每一个主角都是活的,包括代表忠正的程婴和代表奸佞的屠岸贾。作为影片的《赵孤》经过一番改编,屏除了作为元杂剧的传奇色彩和好人至好坏人至坏的元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较生活、较贴近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赵孤》作为中国古代十大杯具之一,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报仇的故事。

看完陈导的片子,我感觉改动颇大。甚至说是把一切都设计在人的情理之中。例如,改动最大的不是韩厥未死和公孙大人撞阶变被杀,而是程婴救孤的出发点,以及其子之死的出发点。元杂剧中的程婴似乎是一个无畏的大英雄,为救赵孤,亲眼看见自我的儿子被剁为三段……陈导所塑造的程婴,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能够救别人,但他作为一个父亲怎能放弃自我的孩子?

剧中还有三个人:庄姬、韩厥、公孙杵臼。

原文中此三人的死法分别都被改换,庄姬并非拔剑而是自缢,韩厥乃是自刎,公孙大人则是撞阶而死。无论何种死法,他们都是忠正善义、悲壮的灵魂!

其中,葛优扮演的程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他的面容上刻着两个字“父亲”。他不是什么大英雄,他只是一个父亲。抱着儿子会开怀大笑的父亲……当他亲眼看见万恶的屠岸贾将自我的儿子摔在地上,只一声,没了声响……他,他崩溃了!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我没法体会。可当我看到严肃的父亲在一旁潸然泪下时,我想我明白了。

陈导的程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很胆小。他只是个普通的郎中。当庄姬夫人叫他力保赵孤时,他不知所措,他推辞,他犹豫,他觉得这不是他这种人该承受的。就在这时,庄姬夫人说出了那一段作为一个母亲的话:

等他长大了,不要告诉他仇家是谁,就让他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他明白了!因为他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

剧中描述程婴丧妻儿后的悲痛,陈导所给的行为是:钉门。在寂静的空房子里,仅有赵孤的哭声和那令人心疼的钉门声……

二十年中,程婴忍辱负重,带赵孤一并投奔仇家,为报血海深仇……

在拍摄片场,还没开拍,葛优这个大老爷们哭了。我想,这是父亲的力量!

二十年后,赵孤应对程老爹对事实的解释,毫不相信。是啊!任谁也不回相信吧?他对程婴大吼:“你有儿子吗?你有儿子吗?”他深埋心底的将近二十年的委屈和苦楚通通爆发了!他满眼血丝道:“我怎样就没有儿子?我怎样就没有儿子?“当那扇钉门打开的时候,那里,一个婴儿篮……

结尾,程婴死了,他身著白衣,白发飘飞。那一片红霞掩映处,他仿佛看到了自我的妻儿……赵氏大仇得报,儿子的仇也报了,于是他安然睡去……

程婴,以父之名,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程勃,一个叫赵氏孤儿。

而他们的父亲,名字叫程婴!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11)

昨日和老公去看了最近热片《赵氏孤儿》。故事很悲,一开始就悲,看完后心境很难过。故事和历史的赵氏孤儿相比进行了些改编,使情节更加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这个电影诠释了一个在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的品德,那就是承诺。这个故事中的每个人都信守着自我的承诺(包括屠岸贾),程婴对庄姬的承诺,保护了她的孩子,赵朔的妻子庄姬夫人虽然是一介女流,却也兑现了自我对丈夫的承诺,保住了赵氏家族的最终一枚血脉。故事一开始,就让人为这个孩子的生死存亡捏了一把汗,不明白他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发展,看到屠岸把程婴的儿子摔死的那一刻,我落泪了,可怜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竟以这样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他甚至可能都不记得自我母亲长什么样,他甚至都没有怎样好好感受过这个世界,确因为政治斗争成了无辜的牺牲品。他的死虽然拯救了赵氏孤儿、虽然拯救了100多条婴儿的生命,可是,让我还是悲从心底起。看到此刻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仔仔,她是这么的可爱,作为一个妈妈,我也会和程婴的夫人一样,到最终都保护着自我的孩子。还有那个庄姬夫人,为了让程婴顺利的带着她的孩子逃走,不惜牺牲自我。对于一个母亲,刚产下自我的孩子,却又面临不得不母子分离痛苦,这是怎样悲啊,难道她不想和她的孩子亲近么?难道她不想抱抱自我的孩子么?难道她不珍惜自我的生命么?当然,所以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可是,在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候,她无从选择,她只能不顾一切的保护

他孩子的性命,母爱是这么的伟大,无私,无法用任何爱替代。

只是觉得电影起调很高,最终收尾的时候有点简单,让人觉得故事没讲完似的。可是心境却无法平静,只是想赶快回家,回家看我的仔仔,回家好好抱她,感受我还能爱她的感觉,感受最平凡最温暖最无法替代的爱。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12)

作为一部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应该严格尊重历史的严肃性,作为一部反映当代人信仰探寻人性的电影,应该立足于当前时代的大背景下,从人物的选择思考人物背后更深层的东西。作为一部深刻探寻当下时代因素的电影,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凸显这个时代中人种种的选择和迷茫。无论从那种方面,不得不承认《赵氏孤儿》确实是一部少见的优秀作用,无论从故事结构、叙述技巧还是从反映的主题方面,这部电影都超出了国内电影在同时期的表现,可以真正让一个观众心满意足地把钱交到电影院,同时又若有所获地从电影院出来。

《赵氏孤儿》的故事出现于司马迁《史记》——赵氏世家。讲的是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具体故事这里不做介绍,我们将从电影中寻找电影中的故事,以及电影所要揭示的人性选择,以及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种种困惑。

春秋时期,随着战功赫赫的赵氏家族的权力和威望不断壮大,晋景公也恐惧不已。将军屠岸贾一直都受到赵氏的排挤,于是借助赵朔胜仗庆功之日,以弑君的欲加之罪,一日内将赵氏族长赵盾和长子赵朔等赵氏家族三百余人全部杀死。而赵朔的妻子庄姬此时生下一个儿子命名赵武。为了延续赵氏唯一的香火,她自杀为了让韩厥放掉程婴而带赵武走。这个故事并不复杂说简单点,就是晋景公为了权力借助别人将赵氏灭门的事情。可是在灭门中却留下了一个被程婴养大的孩子。程婴的老婆原本是为了自己孩子活着而把赵氏孤儿交了出,可是那个搜查赵武的将军并没有相信她交出的这个孩子就是赵氏孤儿,相反却看上了程婴的孩子,认为那就是赵氏孤儿,于是程婴就用自己孩子的生命换来了这个与自己毫无关系只是出于一种对正义或者信仰的坚持而收养的孩子。

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失了最亲的人,无论怎么样这都是残酷地。可是程婴坚持了,不是因为他要选择,而是因为他被选择。无论这种选择是怎么样的,无论正确与否他都会失自己永远难以预料的东西。可是这种失起码成就了他生命意义,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生理想和信仰。放下了自己最不能的放下的,不是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是因为命运更正确的是时代和人性对自己的逼迫。

程婴收养了孩子以后,担心受怕,他不愿意让孩子读书,更不愿意让孩子学武,或许因为他只想让孩子长大,并没希望把复仇任务交给这个孩子,他希望孩子做个平凡人,可是命运却把这个孩子送到了晋景公的面前,孩子还被晋景公认作干儿子。信仰往往就是理想与生活的冲突,就好做这个赵氏孤儿一样,命运没有给他选择命运的权力,命运只是给了他面对和接受的权力。他跟着晋景公学习练武终于在十六岁那年成为了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他管晋景公叫做干爹,每一次程婴见后都无奈地看着这种悲剧的发生,自己毫无办法和能力阻止改变。孩子爱那个干爹似乎胜过了爱这个在孩子眼里就是亲爹的养父。随着孩子的长大程婴觉得他不得不将这个事实告诉孩子,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样说呢,终于有一天晚上他和韩厥谈(韩厥也就是那个私自放走赵武的将军)谈话的时候,被孩子听到,孩子听到后扬言要告诉自己的干爹,韩厥抓住孩子想要杀死孩子,在程婴苦苦的哀求下才得以救下这个孩子,此时我们看见了程婴的悲痛可怜和惶惶不安。孩子十六岁那年,晋景公要征战,他要求带上这个孩子。程婴因为这个想法感到恐惧,他一边乞求晋景公不要那样,他只有那样一个儿子,另一面他要求孩子不要出战,他不希望孩子有事情,也不敢希望,这对于他将是一个无法接受的打击,为了这个孩子他放弃了一切自己所能放弃的东西,包括亲人、家庭,如果孩子出事他怎么样面对呢?可是孩子少不更事,最后还是选择了和晋景公参战。在战场上,赵氏孤儿身陷囹囵,这时候晋景公表现出了政治家的冷酷,在远处看着孩子被围攻自己冷酷无情想要离,或许因为孩子的叫声打动了晋景公内心潜在的人性,在离开的途中他又转马回援。

孩子在回来后,大声嚎叫问程婴要灵药,并且以死相逼要程婴交出灵药,程婴表现出了一种惊恐和无奈的表情,让每一个观众都深感痛苦。孩子抓着自己的亲爹,大声吼叫干爹受伤了,药在哪里?程婴嘴唇颤抖。之后程婴告诉了孩子,他的真实身份是赵氏子孙,他们一家灭门都是因为他的这个干爹。孩子感到惊诧,他说上一辈的仇恨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是啊!仇恨与你没有关系,可是你的存在就是一种仇恨的产物,你也是仇恨的缔造者。

故事发展到最后孩子终于接受了这个复仇的现实,并且杀死了晋景公,可是杀死晋景公后程婴陷入了迷茫,他失意义,也就是在那个信仰,坚持到最后当实现的那一刻,突然他觉得都消失了,一切都是空虚的,这就是现在时代所有人的迷茫,在完成自己坚持的信仰后自己就会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因为信仰覆灭了,这种覆灭有两种,一种是理想的终结好像西方的上帝,另一种理想的终结,好像复仇后的程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意义!

此部电影对于人性的挖掘是深刻的,对于当下社会的揭示是恰当好处的。程婴坚持的与其说是正义和信仰不如说是人性和无奈。故事的规模宏大,尤其在对于人物内在的刻画方面特别独到,叙事方法即使和好莱坞的差点但是把故事能讲清楚,在时间跨度和过度问题上基本是连续的,可以从心里面让读者没有感到毫无意外,更没有出现好像五年后十年后的字幕,这也是在当下中国大片中少有的!

《赵氏孤儿》观后感500字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之前在电视上看到过别人演的一小段,今天,就看了原版。
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将军赵朔打胜仗归来,战功显赫,因此受到了屠岸贾的嫉妒,屠岸贾便想杀了赵朔,于是在庆功宴上设计杀了国君,嫁祸给赵家,杀光了赵家人,独剩刚生下来的子嗣,赵朔的妻子用自己的命,让接生的大夫程婴带走收养了。屠岸贾关上城门,捉了全部的婴儿,下令在寅时前未找到赵家的孩子就杀光所有婴儿。之后程婴不惜用自己的儿子救下了赵家的孩子,自己的妻儿也被屠岸贾杀了。孩子取名为程勃一天天的长大,认了屠岸贾做干爹,屠岸贾也教他武艺,送他宝剑铠甲,对他爱护有加。十五年后又要打仗,程勃穿上了军装,走路的姿态,被屠岸贾认出来与赵朔神似,怀疑了十五年前的事。与此同时,程婴也告诉了程勃真相,程婴还不信。之后屠岸贾叫来两人,说明了真相,程勃决心报仇,与屠岸贾厮打起来,程婴知道程勃打不过,上前阻止,在屠岸贾杀程婴之时,程勃也借机杀了屠岸贾,报了仇。
屠岸贾阴险狡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因嫉妒赵朔,在庆功宴时,竟杀害了国君,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还嫁祸给赵朔,借由灭了赵家,不得不说是个奸臣啊。他也十分心狠手辣,为了杀掉赵氏孤儿,不惜想杀掉全城的婴儿,虽最后找到,没有杀,但依据他的所作所为,他没找到一定会实施的。程婴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为了报答赵朔妻子的信任,解救赵氏孤儿,他不惜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解救了全城的婴儿,此等行为,真是令人钦佩,连屠岸贾也没想到。最后程勃与屠岸贾厮杀的时候,知道程勃打不过,也想解救这个孩子。他也很勇敢,救这个孩子,已是不怕被屠岸贾杀的风险,毅然决然的帮助赵家抚养长大最后的独苗。他又何尝不是一位值得学习的榜样呢!
看完此剧,我也对当时的百姓深感同情,对当时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感到厌恶,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快乐。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影评(一)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的,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诠释忠义,实在是离我所理解的人性太远——人可以大义灭亲,却不能以子谋义,这是一个人性的底线。之前对电影《赵氏孤儿》最担心的也是这一点,尽管这个故事具有很强的情感绑架力量,但其中的善恶忠奸实在是很妖魔化,历史的惯性让我们接受了这种一根筋的表述,但如果真要以全新的形式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其中创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却很可能成为一个人道陷阱。

好在陈凯歌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前半段的血雨腥风中他一直在为人物动机铺垫能被现在的观众所接受的理由。屠岸贾虽非善类,但将其推向倒行逆施边缘的还是赵盾父子的飞扬跋扈和目中无人。老来得子的天伦渴望让程婴这个人物有了血肉,其最终的选择也增加了很多的被动性和偶然性,一个在乱世中被裹挟到风口浪尖上的老好人,他并非是要为了保全忠义而选择了家破人亡,而是在不可逆转的命运拨弄下被迫去面对了他本不想接受的一个结果,而这样的纠结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他的余生,后来他到底是要让程勃为赵氏满门报仇,还是为他的妻儿报仇呢?这恐怕连他自己都分不清了。归根结底,《赵氏孤儿》是将一个讲述忠义的故事转化为一个诠释仇恨的故事,从而让影片在当今现实语境下的可接受程度得以提高。葛优终于遇到了一个能充分发挥他喜剧之外表演天赋的角色,在程婴这个从委曲求全到忍辱负重、被大时代所碾压而“宁弯不折”的小人物身上,我看到了《活着》中的福贵所代表的民族韧性。

但是《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故事在前奏部分就早早地进入了高潮,灭门、易子等精彩的戏码全部发生在前半段,陈凯歌在把握这部分情节时还是很有水准的,除了上文所说对人物动机的刻画十分精到以外,叙事节奏和场面营造上都可圈可点。用屠岸贾和手下的密谋串联起交代前史背景的闪回,然后迅速进入弑君嫁祸的情节,叙事效率极高。本片的动作戏并不多,但赵盾的义仆舍命救主的场面还是拍得有声有色,用血肉之躯代替车轮的情节可谓是神来之笔,令人动容。但在影片所营造的绝望气氛中,韩厥夺子这场没有什么花哨的动作设计的动作戏也显得惊心动魄。而且在诸如被程婴放在庄姬院门口的两条鱼这样的隐喻性细节的关照下,整段情节就显得有里有面了。其实前半段故事的主题就是杀戮,而陈凯歌将这场杀戮拍得如此有快感是我没想到的。当厄运的多米诺骨牌一旦被推倒,生死就已经被注定,于是各种覆巢之下的死状纷至沓来,而更可贵的是他们死得是如此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如果观摩死亡是一种恶趣味,那么《赵氏孤儿》的前半段是可以充分满足这种恶趣味的。

陈凯歌的上一部作品《梅兰芳》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只拍出了三分之一的好戏,虽然我并认同这一观点,《梅兰芳》少年部分的段落中语焉不详的地方太多,但到了《赵氏孤儿》,我只能说陈凯歌确实只拍出来半场好戏。其实《赵氏孤儿》的后半段本来是个卧薪尝胆封侯拜相大登殿的故事,陈凯歌舍弃这个故事原型是正确的,因为那太符合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思维定势,也太浅薄太没有人性高度了,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更加个人化的复仇故事,并最终用两把分别刺出的剑演绎了仇恨是一把双刃剑的终极主题。这本来是很具有悲剧力量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个悲剧力量被极大地消解了,这要归咎于(如果这是导演的刻意设计,那也可以说是归功于)黄晓明扮演的韩厥,影片所赋予这一人物的怨妇气质让他与程婴之间的交流充满了喜感,以至于围绕着赵氏孤儿的整个的人物关系和走向都发生了偏差,程婴是单身父亲,屠岸贾成了溺爱孩子的爷爷,韩厥则是试图进入这个家庭的后妈,这似乎变成了一个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故事。而程婴与韩厥之间的对话所引发的暧昧联想,让观众席中充满了恶趣味的笑场,一出悲情大戏,情绪被破坏殆尽,这难道是一向以高雅自诩的陈凯歌导演想要的风格?

赵氏孤儿影评(二)

在即将到来的贺岁档大战中,我最期待的影片就是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和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在中国电影经历了最近两年毫无底线的试探之后,对任何能守住底线的国产影片我都会觉得算是一份惊喜。而这两部电影,则可能让我们重温一下什么是“好电影”。

虽然我看的版本还只是特效未完成的内容定剪版,但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而言,特效环节都只是最后成片的修饰,已经不会影响电影的本质了。就已经完成呈现的电影本体而言,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好电影”。正如陈凯歌导演的上一部影片《梅兰芳》是2008年最好的国产电影,《赵氏孤儿》仍然会是本年度国产电影中最好的之一。(我热切地盼望《让子弹飞》会是另一部“最好的之一”。)

(我已经看了《让子弹飞》,很不幸,《赵氏孤儿》的这个“之一”没了……因为,《让子弹飞》是本年度最好的国产电影,没有之一。)

尽管《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可能还会在故事主题和意义方面有着一些争议,但在,它所坚持、尊重并最终在电影中得以呈现出来的那些方面,已经足以让它在这个二流时代里成为一部好电影。

对于陈凯歌的电影来说,讨论其电影技法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的电影在这方面都是国内一流水准的。而超越了这个层面的东西,才是我们要讨论的。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基本没有“被剧透”的可能,除非你真的对这个故事一无所知。所以下面对剧情的讨论有点肆无忌惮了。)

从《左传》、《史记》,再到元代纪君祥所作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经过不断演绎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叙事。其基本故事框架都是奸臣屠岸贾将赵氏全族灭门,赵家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临危救孤,程婴以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的性命为代价,换得屠岸贾信任,并带着赵氏孤儿投入屠岸贾门下,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灭掉权臣屠岸贾,最后赵氏孤儿终于报仇雪恨。

这样一个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后,大家通常会认为这会是一个历史题材的影片。但《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却恰恰刻意模糊了故事的历史背景。除了在影片开头有一个简略的说明性字幕,交代了“晋国”这样一个模糊的历史背景外,全片基本上不再纠结于真实的历史,而是想努力讲述一个对当下时代有所发问的故事。

对于《赵氏孤儿》这部电影来说,它在故事层面基本延续了经典叙事的框架,但在两个重要细节上做出了不同的改编。一是用合乎现代观众口味的方式,解释了程婴为何会用亲生儿子替换赵氏孤儿,从而确立了影片的基本视角;二是对“复仇”的主题进行了重新解读。

这种对经典叙事的重构,加上影片对历史背景的刻意模糊,其实体现出了陈凯歌导演试图借经典故事传达自我心声的叙事意图。如果说《梅兰芳》这部电影因为受制于诸多现实因素的约束,从而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他对自己的反思和对梅兰芳这个人物的态度,那么在《赵氏孤儿》这部电影中,陈凯歌导演终于可以相对完整地进行一次自我心声的袒露。

程婴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自我牺牲?他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能会是《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在当下电影市场上能够得到认可的关键,也是导演陈凯歌所一直强调的“对时代发问”的主旨所在。

在传统故事中,程婴之所以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掉包赵氏孤儿,是因为程婴是赵家的门客或好友。在传统价值观中,程婴基于“忠义”的判断,做出这个选择虽然可能艰难但并非不可理解。但将这样的一个故事放在当下,这个故事的基础就开始变得可疑起来。对于大多数现代观众而言,这样一个主动的选择甚至是完全不可信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无法说服观众,这部电影就有随时崩塌的危险。

在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中,程婴的身份发生了一个细微的变化,他不再是赵氏的门客,也和赵氏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变成了一个无意中卷入大事件的市井郎中,只是出于善良的性格而在最不恰当的时机出现在了赵家,结果直接掉进了漩涡的中心。

影片花费了相当篇幅,来刻画和铺垫程婴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心理动机变化过程,从一开始的善良、懦弱,到程婴面对抉择时的犹豫和挣扎,最后演变成面对命运的无奈和悲苦,影片通过一系列小事件的设计,将“掉包计”这个关键转折点,经过精密的推算之后,变成了一个命运之中的无奈选择。

相比传统叙事中的程婴,电影《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是一个更能被现代人所理解的人物。因为他的所有选择,都符合现代观众面对价值观判断时所呈现的利己主义。只是当他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现代人可以理解的选择后,命运的车轮还是将他碾在了尘土之中。

相比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动机,建立在“忠义礼志信”基础上的选择,已经无法再说服现代观众去相信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为了能够完成整个叙事的重构,影片煞费苦心地给出了一个符合现代观众价值观的理由。程婴还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仍然试图在躲避崇高,但个人的抗争却无法战胜命运的摆布,最后还是将他逼到一个不得不做出无奈选择的地步。

影片《赵氏孤儿》的英文片名叫“Sacrifice”,直译过来是“牺牲”。“牺牲”这个词有“为坚持信仰而死”的含义,当程婴做出了家人、岁月、友谊和尊严等等牺牲之后,他所坚持的信仰是什么呢?

这就是《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在重构经典叙事过程中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程婴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

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婴带赵氏孤儿投入仇人屠岸贾门下,将赵孤抚养长大后,赵孤借助朝廷中的高层斗争矛盾,亲手杀死仇人屠岸贾,终于报仇雪恨。这个“复仇”的主题,一直是之后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的重点,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也同样无法回避。

但是在花费了相当篇幅刻画和铺垫程婴这个角色后,电影《赵氏孤儿》其实已经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程婴是本片的主人公。相比之前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程婴已经从一个串联故事、保存和传递仇恨记忆的功能型角色,变为电影故事中的支撑人物。这种故事视角的变化,其实才应该是电影《赵氏孤儿》所想重点表达的主题。之前所花费的所有篇幅,包括对程婴牺牲动机的解释,都是为了后面的这个主题,也是程婴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我要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子带到他面前,告诉他孩子是谁,我是谁!”

电影《赵氏孤儿》在悄然之中完成了一个主题和视角的转变,“复仇”这个故事主题,成为程婴的任务而非赵氏孤儿的任务。因此在电影故事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投入仇人屠岸贾门下,其实是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复仇道路。他既要保证自己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同时又要让仇人屠岸贾对这个孩子产生感情,这样才能最后实现让屠岸贾“生不如死”的复仇目标。

作为必须要对叙事时间的长度有所控制的电影,采取这种叙事方式,在保证了程婴和屠岸贾这两个角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也只能牺牲赵氏孤儿这个角色进一步丰富的可能,让他成为了一个传递仇恨的工具,一柄程婴最后刺向屠岸贾的利剑。因此在影片中,赵氏孤儿反而成为一个相对面目模糊的角色,他一直生活在程婴和屠岸贾的阴影之下,几乎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而失去了“我是谁”这个传统悲剧性主题的可能。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影片的最后,程婴借助赵氏孤儿所完成的复仇,因为缺乏具体目标和具体事件的呈现,显得有些暧昧和犹豫。程婴把孩子抚养长大,并让屠岸贾将他视为己出,相亲相爱,然后程婴再告诉孩子他是谁,我是谁之后,这个故事忽然就失去了推进动力。因为这个故事结局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观众完成认同感的最后确认。

但是程婴在故事的结尾,因为之前对人物动机的种种消解和再诠释,导致故事发展到最后,因为缺乏终极意义的支撑,所以可能让观众会觉得有一口气出不来:这一切是为什么?

牺牲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目的。这样一个格局的故事,最后还是要回到那些终极的话题上来。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奉献出了自己的家人、岁月、尊严,担负了赵家的承诺和重托,以及公孙杵臼的牺牲,他所获得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不能仅仅只是一个“我不服”或者“义愤填膺”。这种对于终极意义的有意无意的回避,其实已经不再是导演个人所能掌控的问题了。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陈凯歌的对手,不是电影,而是时代。”

陈凯歌导演既不愿意彻底地向当下的主流观众的价值观屈服,也无法找到一个各个阶层观众都认可的大概念来获得满堂喝彩。面对这种犹豫和怀疑,他也无法横下一条心来,彻底不顾这个淘金时代所带来的压力或诱惑,决然转身而去,在自己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种犹豫和怀疑,其实正是中国电影在这二十年来的缩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在电影中的缩影。

如果说《赵氏孤儿》还不够好,那么它所缺失的这些因素,是导演个人所无法提供的。什么样的时代拍什么样的电影,如果仅仅只是就当下而言,《赵氏孤儿》是一部好电影;但如果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它仍然有所缺憾,只是一部“二流时代里的好电影”。

只是,这已经不仅仅只是电影的问题了。

赵氏孤儿影评(三)

陈凯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好导演之一,尽管此前有过失利,但人们仍有理由对他保持高位期待。正因此,当《赵氏孤儿》以漏洞百出、满目疮痍的面貌出现时,人们也就格外不能容忍。

《赵氏孤儿》结构的失调几成定论,前半部分屠氏害赵、程婴救孤也还算场面宏伟、跌宕起伏,可惜陈凯歌只拍了半部好戏,一个小时以后,无论是剧情还是场面,影片的艺术水准都陡转直下,二老逗一儿这种松弛又无聊的家庭室内剧情节硬生生撑了影片大半个小时,如此虎头蛇尾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与导演声名和观众期待大大不符的另一点是影片竟然没有营造出起码的环境真实。例如除了三个主人公以外,偌大的屠岸氏相国府里既无家丁、也无侍女、更无家人,甚至即便是在程婴父子来寻仇的时候,也恍若进入真空,只有他们三个人拿着刀剑游戏一般地比比划划。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赵府的庄姬居所,无论是程婴号脉之时还是兵临门外之际,偌大的赵府一样空空荡荡,不见侍女,不见家人。城内如此,野外同样这样,程勃带兵打仗的场面,靠着几十号人马在树林里左冲右突便想敷衍,屠岸贾隔了几十米就能相安无事地坐山观虎斗,这些有违战场真实的处理实在是儿戏的可以。

如果说,环境真实的不达标可以推脱给资金不足,那么影片在逻辑上的漏洞就难以原谅了。例如赵朔作为一个刚刚带兵打了胜仗回来的统帅,在突遭袭击的情况下,竟然无兵相助。至于屠岸贾究竟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地除掉赵家,剧情虽有铺垫,但是力度显然不够,何况还要拉上晋王一起陪葬。剧情的逻辑之外,人物性格逻辑的不统一更严重。屠岸贾在前半场是个心狠手辣的奸佞之辈,不仅惨无人道地杀了赵家三百余口,为了搜罗赵氏孤儿,竟然还要把全城的一百多个婴儿全部杀死。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却突然变得心慈手软了,即便在知道赵孤真实身份,甚至对方挥剑相向时,也一再犹豫,这于常人或可信,于屠岸贾则有悖常情。更不能理解的是程勃的举止,当程婴和韩厥告诉他真相时,这个十五岁的孩子表现出惊人的弱智。他可以不信韩厥,如何会不信父亲?自说自话地把如此重大的信息当成父亲编制的谎言。这与六七岁时他听闻屠岸贾的兵杀死了母亲后的成熟形成鲜明对比,逻辑严重不统一。

在笔者看来,上述剧情、人物和场景上的破绽既不可原谅,又容易解决,仍属枝节问题,《赵氏孤儿》真正需要讨论的是“第五代美学”是否还适应这个时代。所谓第五代美学,在笔者看来,就是建立在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系列美学的和思想的潜规则。体现在《赵氏孤儿》里,首先就是陈凯歌一以贯之的“弑父情结”,即对传统文化近乎偏执地否定。在第五代眼里,传统文化是“变态”的,是“吃人”的,所以陈凯歌影片里的王和臣几乎没有正常人,大都捏着鼻子说话,不男不女,当然陈凯歌似乎特别钟爱“变态人”,除了当代题材的少数几部外,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里都有变态人角色。在《赵氏孤儿》的另一处,陈凯歌再次借着屠岸贾之口重弹“礼义廉智信”等传统道德虚伪性的老调。

第五代美学的第二点是流行于1980年代的“性格复合论”,即人物性格有多面性,与当时同样流行的福斯特的“圆形人物论”异曲同工。这话本没有错,但是如果以此为借口搞调合,否认了人物多重性格中必然有占主导地位的成份,从而人与人之间才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那就很容易陷入善恶不分的相对论。屠岸贾先恶后善,性格不统一,无疑正是这一美学主张下的结果。

第五代美学的第三点主张是“英雄人性论”,其对立面是共和国五六十年代艺术呈现的“英雄神性论”。无论是《赵氏孤儿》所塑造的,还是导演多次接受采访时所自诩的,程婴都被刻意地凸现了他小人物和“普通人性”的一面。但笔者想指出的是,英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神性,没有人性就不成其为人,没有神性就不成其为英雄。“人总是按照自己的面貌去塑造神”,判断英雄人性论和神性论哪个更合理不能抽象地看,而应注意到具体的历史语境,共和国时期高大全的英雄,无论是江姐还是雷锋,在当时的时代并不感到不真实,只是到了世俗化的时代,英雄的神性才逐渐让位于人性。换句话说,更强调英雄身上人性的一面无疑与1980年代以降我们身处世俗化的时代有关。

当电影《赵氏孤儿》的创作者不加甄别,把“英雄人性论”当成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他们就犯了两个错误:其一是《赵氏孤儿》本是一出古典悲剧,古典悲剧恰恰凸现英雄的神性。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人前赴后继保护赵氏孤儿,无不凸现的是中国传统道德里的“忠、义、信、仁、勇”等核心内涵。电影《赵氏孤儿》把程婴舍子救孤的忠义之举改为“被忠义”,而且多次借人物之口质疑“谁信呢”,反映的正是当今这个世俗化时代道德集体堕落的镜像,而非传统中国文化熏陶下观众的心声。殊不知,正是因为程婴的行为难以置信,这个故事才能荡气回肠、可歌可泣,才流芳百世、震古烁今。以现代人庸俗的道德观和功利主义的思维去理解古人,把英雄降格为小人物,美其名曰更符合人性,其实是媚俗的典型表现。这就牵涉到创作人员的另一个错误,即想当然地认为卑琐生活中的现代人只需要降低道德标准的迎合,殊不知,人们越是在实际生活中卑微,越需要在艺术中得到净化和震撼。自古希腊以来,净化心灵的任务都是由悲剧来承担。

单纯和崇高是古典悲剧的典型特征,遗憾的是,秉承着第五代建立于80年代的现代主义美学,《赵氏孤儿》恰恰在这两点上违背了基本的艺术准则,于是这部享誉中外的悲剧经此一改,我们竟然只能在一个负车前行的无名护卫身上感受到那种荡气回肠的浩然之气。考虑到2011年中国加入WTO后的电影保护期即告结束,该片又曾被广电总局作为唯一推荐影片拿来招待外国使节,也就是说《赵氏孤儿》就是被寄予厚望的既代表中国电影艺术最高水准,又传达中国文化精髓的主流大片,我们不能不为中国电影的前景深为忧虑。

电影赵氏孤儿案观后感


电影赵氏孤儿案观后感

《赵氏孤儿》源自元代纪君祥创作的元曲《赵氏孤儿大报仇》。是欧洲人最早看到的中国剧。18世纪,曾被法国的伏尔泰和德国的歌德等人改编过。2010年,人艺编出新编同名话剧,2013,看到吴秀波主演的41集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新编剧以独辟蹊径的视角品读历史人物,留给观众更深的思索空间。呼唤诚信忠义?人一辈子个图啥?家天下的统一给百姓带来什么?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故事叙述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以假告密的方式出卖牺牲公孙杵臼连同自己儿子的生命,从而赢得屠岸贾的信任,赵氏孤儿也因此成为屠岸贾的义子屠勃。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

剧的每一集,编剧设置了“事与愿违”和“形势比人强”的情境:晋灵公在屠岸贾的辅佐下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愿望,屠岸贾得到的并不是丞相的实权而是没有实权的国公头衔。举行加封仪式的这一天同时也是屠勃16岁的生日,忍辱负重的程婴终于说出屠勃的身世,以所有为救护屠勃而牺牲生命的死人的名义要求复仇,屠勃在震惊之中表现出的却是“这些人的死与我没有关系”的拒绝和软弱。当晋灵公以微服私访的方式突然出现在屠岸贾家中的时候,彻底失望的程婴冒死来到晋灵公面前,公开宣布屠勃就是赵氏孤儿的秘密。对于跪倒在地请求公断的程婴和屠岸贾,晋灵公并没出给出公断,而是像16年前利用屠岸贾借刀杀人时一样,以国家需要人才为借口带走赵氏孤儿。面对屠岸贾家将的屠刀,程婴大义凛然地喝下自己事先预备的药酒。从天而降的倾盆大雨,尽情抒发和宣泄着压抑在程婴连同屠岸贾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同时也预示着屠岸贾一心要斩草除根反而弄巧成拙养虎遗患的失败命运,以及晋灵公利用赵氏孤儿充当新一轮杀人工具的政治清洗的即将到来。

赵氏孤儿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困境,即屠岸贾一方面为养育栽培他成人的大恩人,另一方面又是赵氏家族全灭的罪魁祸首,赵氏孤儿生而为人,就不得不背负起其人生命运所难以承载的两难抉择。

利用臣子们之间的公仇私愤进行政治清洗的晋灵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和杀人魔王。屠岸贾不择手段的杀人复仇固然可耻,被当作忠臣义士歌颂礼赞的程婴、公孙杵臼之流,所充当的同样是专制强权的杀人工具;他们以牺牲自己连同别人的宝贵生命为代价,把几乎一代人的全部希望极端盲目也极其可怜地寄托在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身上,丝毫谈不上“其内在的合理性及英雄主义色彩”。

歌颂的不过是草菅人命的忠臣对于同样草菅人命的奸臣的复仇胜利,真正的罪魁祸首专制国王,反而成了他绝对效忠的神圣主宰。在新编话剧《赵氏孤儿》中,赵氏孤儿以一句“这些人的死与我没有关系”,彻底颠覆了程婴、公孙杵臼之流以牺牲自己与别人的生命来表现和证明自己是忠义之士的合理性。

不妨对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为天下而征服天下”成了杀人魔王成了绝对天理。在《赵氏孤儿》中,同样在“为天下而征服天下”的杀人魔王晋灵公,却受到谴责和批判。

老舍《茶馆》用所谓的“新社会”葬送三个旧时代,他自己几年之后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新社会”葬送了生命,这一事实本身恰好说明他所歌颂的“新社会”,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人道社会。《茶馆》中的常五爷在旧社会里发出的“我爱这个国啊,可是有谁爱我呢?!”同样是老舍本人在“新社会”里所遭遇的必然命运。文化大革命中既登峰造极又空前绝后的以一个的思想为思想、一个人的意志为意志而横扫一切的人道灾难,就是对于新编话剧《赵氏孤儿》所揭示出的历史真相的最好印证。这种“为天下而征服天下”的野蛮专制,古今皆作为中国正统的史学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不断被歌颂,国人痴迷的每一次统一其实都伴着血腥、屠杀,伴着文化、文明的倒退。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热门范文:《赵氏孤儿》观后感范文简短(5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赵氏孤儿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