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局外人读书心得 > 地图 > 局外人读书心得

局外人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2-05-16 来源:互联网

优选:局外人读书笔记最新模板(670字)。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一】

人生在世,永远都不该演戏作假!但有人会限于社会环境而变得有心机,隐藏内心的真实。也许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内心的善良。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

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

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热爱生活。

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结语——世界是伪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虚伪的追求形而上,你又凭什么如此真实坦诚?但是,因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价值。异己的世界里,你我皆为局外人。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二)

可能是年纪大了,书读完基本也没什么感想,随便写点胡言乱语。

比起异乡人更钟意局外人这个译名。

从头到尾有种奇妙的疏离感,如默尔索看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如读者看着书中的默尔索,都仿佛置身局外一样冷眼旁观着。

空洞的内在和过满的世界,交错着的夏天昼日刺眼的光线和轻飘飘无梦的夜晚两个意象,一切孤立的、无来由的、偶然的要素,象征性地组成了一条犯罪链。

恰到好处的缺乏共情,缺乏普世的价值心这种消极的美德,正应和了氛围,是内在的虚无主义。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没有感想就是对它最好的评价。

第二部里有句话写的真好啊,读到的时候忍不住笑起来:

「无论如何,就算我不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缺非常确定。」

我一直以来所践行的信条,忽然得到了另一个时空的认同。

写到结尾默尔索的爆发时(用爆发来形容未免有些冒犯),前面所有寡淡的压抑全部在此刻升华成明珠,反复读了四五遍才罢休。

(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我脑子宕机不够用的原因)

最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太难看了,为了写读书笔记用极大的毅力坚持着。

再说一遍,太难看了。

全是阐述,纯粹写给外国人的,但凡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点了解的都没必要去看。

浪费时间。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三)

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很短,很快看完,老实说,我不觉得自己读的多么懂,读完第一感受是意犹未尽,总觉得跟没讲完一样,觉得该有后续。

其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企图用自己的思想去操控别人,把自己以为的东西当作真相,事实上,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人的心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东西,尤其在我近半年对心理学的研读之后感触更深,一个人一时一刻的想法可能涉及很多很多方面的东西,生理上的,环境情境上的,过去经历,当时的情绪状态,刚刚读过的书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对你接下来一刻的某种行为或言语产生影响,但别人对你行为的猜测却绝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

总是有人试图用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生活经历,宗教信仰,行为模式,应对方式等等来分析评判某个人的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和外在情绪。但是,你怎么知道一个笑着的人内心实际是否在哭泣呢?你怎么确定一个看似对人漠不关心的人不是在内心默默祈祷祝福呢?……这类例子太多了,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但从没有人在意过,也没有人在去想别人、评判别人之前想到过这个问题。我们有时候就像个局外人一样被别人排除在外,哪怕他们的讨论对象就是你。他们会说你就是这样那样的人,你肯定是这样那样想的,诸如此类的话。他们分析你,评判你,自以为了解你,可以替你做决定,可以为你做辩护(就像小说中的律师),同时把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思想强加于你(就像牧师和审判官不愿意相信主人公不信仰上帝一样,非要让主人公承认自己其实信仰上帝)。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一个人世界里的主人公,却是社会群体中的局外人,群体拒绝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灵魂,在群体中,我们没有自我,我们是自己的局外人,只能看着群体中的自己被信仰,被思考,被了解,被分析。

我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方世界,没有人能真正完全了解你,正如我觉得释梦这个工作只有梦者本人才能完全的解读,而且其实每个人自己也很难完全说出来自己内心所思所想的内容,人类的言语有时候并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先不论有很多只能用视觉上的图像呈现在内心,很多无意识层面的东西甚至连图像、梦都难以解释千万分之一。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四)

读完加缪写的《局外人》之后,我觉得默索尔这个角色被塑造得非常丰满。

他的这一生好像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那个长达十二小时的美好睡眠,其他的东西好像毫无意义,甚至不值得他花费过多的精力在上面,默尔索带给我的冲击大概就是万物皆无意义,我过往所被教导的孝敬父母的,积极进取的道理一文不值,我们需要的只是在那个大环境下顺着大势表现别人需要看到的模样,如果不顺着别人的思想,等待我们的大概就是被批判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亲人”。

在后文中他的辩护律师问他母亲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时,默索尔回答:“我有点儿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我很难回答。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被问到他之所以不哭是因为他自己控制情绪的时候,他却说:“不对,因为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们不妨以默尔索的角度思考一下,葬礼上不哭泣难道就不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孝顺吗?难道只有人为规定的婚姻关系以及一句淡淡的我爱你才可以证明爱情的真实性吗?事业成功又什么意义?是获得更多的尊重,可以买更多和更好的东西吗?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么意义?难道说我们所感受到的悲伤,快乐必须依托于这一些所谓的形式上面被人们所看到,所听到,并被他们所认可之后,才可以证明我们这些情感才确实存在吗?

毫无疑问,默尔索同样是一个极度清醒的人,这就是我们与他的差别,我们愿意在他看的无足轻重的事情上死命奔忙,所以他是局外人,我们不是,所以他是一个孤独的人,我们不是。我们大概是始终奔忙在大势之下的`人。没有所谓的好的坏的活法,全在于我们的看法。

我曾看到过一个人对孤独的拆解,他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默尔索就是这样的人,大势永远是大势,哪怕大势要杀我,我也不愿意顺从大势。

同样的,如果我们与默尔索一起被问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我们可能会不断思考得出一个很好的答案,既不落下自己的面子,也可以让别人交口称赞;而默尔索可能会直接说:“没有意义。”所以大势之下我们会活下来,因为我们愿意给出一个漂亮的答案,而他却会被处以死刑。

默尔索这个局外人终是会被这个社会遗弃,他不参加这个社会所制定的游戏,偏执的忠于自己的内心的答案,哪怕在外人眼里他的执拗是错误的。正如他最后对神父喊出的话:“他甚至连自己是不是活着都不能确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我,我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是确信的,我对一切都是确信的,比他确信,对我自己的生命和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是确信的。”所以他带着他一身的执拗坦然死去。

我们或许该想想我们有时候所刻意表现出来的东西是否真的有必要,我们是应该忠于别人的认可,还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们是否在意形式胜过在意我们真正的感受。我们永远不需要做到像默尔索那样的清醒,我们需要的是忠于自己。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五】

加缪的《局外人》写了一个平凡的小职员默尔索,住养老院的母亲病故后,他前往参加葬礼,由于面对母亲的离世,默尔索成了一个“局外人”,因为他并未表现出特别的悲伤之情,而这使得周遭一群人难以理解,也为后文他在法庭上的辩护埋下了伏笔。后来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一名阿拉伯人,遭到逮捕的默尔索在法庭辩论时,面对辩护律师、检察官、法官、陪审团、证人等,又再一次“失声”,成为了一个“局外人”,最终被判死刑。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其实默尔索都有自己内心的“见地和辩解”,但只在最后法官问他有什么想说的时候吐了两个字“没有”,失去了为自己辩解的最后机会。

整部小说,默尔索都很少说话,即使说话,也说很短、很不“中听”的话,但说的却是他真实的想法。比如:当养老院的人问他是否愿意见一面棺材中的母亲,他说不愿意,再为他为什么时,他说“我说不清”,他女友问他是否愿意结婚,他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她要就结。一般我们都会推崇纯真的、诚实的为人处世,但当这种纯真和诚实成为近乎不加任何掩饰的行为时,我们是否真的愿意接受?至少在这部小说里,当默尔索做到的时候,其他人都难以接受,并用世俗观念和刻板印象去审判他,给他定罪。这可以说是莫大的讽刺。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


小说《局外人》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进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固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失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痛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尽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看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尽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回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痹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尽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以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以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女友的求婚,他以为这无关紧要,假如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满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尽接见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往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与整个社会要求它的成员信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这个世界不断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被处决时,他发出了最后的喊声: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看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看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啼声。

局外人读书笔记(精选笔记)


黑白线描的封面,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唯有他,看往了不同的方向。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看完《局外人》,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自己的内心,也住着一个默尔索。

故事其实很简单:默尔索的母亲死了,他的态度却仿佛只是像对待今天天气很差一般,冷冷相对,在母亲的葬礼上也没有哭泣。后来,一次意外,在和朋友的一次海滩出游时,错手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判了死刑。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拒绝接受神父的忏悔仪式。在默尔索的整个人生中,他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般。

默尔索对人生的态度,许多的行为和言语其实都不符合一般的世俗标准:他对母亲并非没有感情,却不愿做戏,哭天喊地地来告诉世人他的悲伤;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时,他明明可以说一些甜言蜜语糊弄过去,他却连敷衍都不愿意;雷蒙问他能否和自己做朋友,他也只是回答做不做都行,在法庭上,他也没有为自己找理由开脱,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在最后,神父为他做忏悔仪式,他不肯接受,并且坚持自己从来没有对哪件事真正悔恨过……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了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对于默尔索来说,遵守这些所谓的社会道德,便是脱离自己本心,就是要受世俗的左右摆布,所以他拒绝了。他始终忠于自己的感情。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默尔索的自由跳出了人们划定的框架,所以他成了大众眼中罪不可赦的恶人,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其实我挺羡慕默尔索的,或者说心里就住着一个默尔索,因为他可以一条路走到底,没有任何负担,甚至离开那个对他来说可有可无的世界。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为了不挨骂,为了显得自己不会不合群,为了不被看做不入流而去附和,去撒谎,去迎合,去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

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生活没有人不向往。可后来想想,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脆弱,大众的包容性也比我们想象的更浅薄。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说白了,保持自我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能力,没有资本,也没有默尔索超脱一切的淡然,该妥协还得妥协,毕竟学会妥协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课。

说实话,没怎么看懂这本书,不知从哪总结此书,我特意百度一番写下本文。我同样在反省自己,为什么自己写不出来东西?哪怕一篇观后感。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m.dhb100.com

回归正题,《局外人》只是简单的讲述了主人公默尔索无意杀人案的始末。描述了一个不遵循正常人情世故的、对周围世界钝化、身处局外的故事,反衬出世界太多的“理所当然”,主人公是一个不按照约定俗成惯例生活的人,且因没在母亲葬礼上哭泣而遭受谴责,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怪物,是杀人犯,最后处决而死。

作者非常擅长通过细节来描述整个案件。开头这样写道:“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简短的几个字凸显了作者的冷漠,因为一般人对于母亲的死,心情怎么会那么平静又冷漠呢?没有痛苦,不知道去世时间,仿佛母亲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之后他参加葬礼,没有流泪,第二天正常上班,马上就去约会、看滑稽电影、游泳、做爱......当他女朋友玛丽问他爱不爱她?想不想和她结婚的时候,他的回答又出其不意。“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这样,我可以这么做。”为何他会这样?追起溯源,他认为别人在乎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他是一个坚定的虚无主义者。在我们看来,他的态度太悲观了,很难被世人理解。其实不然,这正是他的宝贵之处: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感受,而有些人为了避免承受很多压力,学会了说谎,因为说谎会让一切变得简单,易于接受。有些人看似两手空空,却拥有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默尔索的审判部分也让人印象深刻。审判之前,默尔索看见记者和律师,检察官和法官打成一片,犹如一场欢闹的聚会,而自己反而像一个观众。自己明明是事件的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却没人聆听过自己的声音,听取自己内心的想法,全程都是司法人员指责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审判的不是罪行,而是道德。命运完全交由了其他人,自己像一位局外人。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迫害。

默尔索是特立独行的,他愿意为他所犯的错误赎罪,也知道即使世界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别人也不能评判他的灵魂。

你会为了生存而失去真实的自己吗?还是为了活出自己而成为怪咖?

生存还是毁灭,是个问题。

局外人读书笔记600字


“面对这充满预兆和星星的夜,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欣然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我感到我与这份冷漠如此相似,亲如手足。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将来也将如是……”
这是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结尾部分,文中的主人公是即将走向刑场的人,我们一般都会认为生命的终结便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而在这篇小说里,对默尔索来说却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他是局外人。自始至终都是。

在这篇小说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庭审现场,作为被告的他在庭审现场却好像是个外人,而检察官竟然以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作为重要依据而判处他死刑,却对枪杀阿拉伯人的缘由不去追究。荒谬至极。

加缪被视作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是认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存活过程中的孤独、黑暗、绝望和被抛弃。便是整个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条条框框的规则都是无意义不重要的。

默尔索对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命运会怎么走向他似乎也毫不在乎,仿佛这个世界和他毫无联系……他是别人眼中的冷血动物,但他却只为自己而活,即便到最后,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许多观众,用充满厌恶和憎恨的喊叫声送我一程”。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确一无所有,而且很快连生命都要失去。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从未违心做过一件事,他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地存在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几个人是默尔索那样的?我们随波逐流,被身边的人左右着自己的思想行为,渴望在每个人心目中树立一个“完美形象”,好像才不枉度过此生,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局外人》这部小说虽然看起来有点荒诞,但这却给我们每个人提了个醒:不管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还有多长,都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有没有背离过内心。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做个隐形的局外人。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局外人》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局外人》读书笔记

这部中短篇小说规模不大,格局较小,但却是法国二十一世纪一部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小说分为两部分,以一个独特而又平凡的小职员的视角展开。上部主要讲主人公参加在养老院去世母亲的葬礼,以及他的生活情况和命案的经过。下部讲的是主人公过失杀人后在狱中的感受以及法庭审理的经过。

一、生活的局外人

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几乎没有滔滔不绝的时候,只是在与别人的对话上回答点什么,不痛不痒,且平静淡然。他的少言是因为没有对这个世界敞开心扉,之所以不敞开心扉是因为看透了这个社会的荒谬现实,生命的无意义,所以表现出来的他对生活漠然、超脱、不在乎、无所谓。即使是面对母亲的去世,他也显得淡然,因为他明白所有人无一例外都是要死的,而守夜所带来的疲惫、出殡的炎热和劳累所带来的感官刺激早就将失去亲人那理所当然的悲伤给掩盖。他的语言不多,更多的是通过他的眼睛和感官所看到这个粗燥、荒诞的社会:养老院的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邻居与情人厮打的闹剧、与浑身长满疮痂的狗相依为命却互相憎恨的老人,但当狗丢失后绝望恐惧、不愿下属请假的老板在安慰其母亲去世后长舒一口气的虚假。。。。。。生活就是这样,一切多么荒谬。所以,默尔索感到对世界的厌倦,厌倦了这生活的本质,一切都是如此糟糕,他选择做一个局 外人,将世界拒之心门外,不对生活抱着某种期待,只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所谓的生活下去,活着,就是唯一的意义。因此当玛丽问他是否想同她结婚,他说怎么样都行,是否爱她,他说不爱。因为他对玛丽更多的是真实的感官所带来的感受,尽管玛丽不高兴他也真实的回答,他拒绝被夸大的感情和道德。

这就是默尔索,这个独特平凡的小职员,看透了生活的荒谬,盲目的生活、彻底的绝望。在故事背景设定的炎热夏季中,在这令人昏睡、让无所事事的灵魂躁动不安、令人感到狂躁的季节中,在感官的刺激及朋友的因素下过失的对人开了枪。

二、法庭的局外人

作为被告的默尔索在整个司法审理过程中似乎也变成了局外人,从预审、开庭、起诉、审讯、辩护到宣判的整个过程中,他都处于一种被排除在外的地位中。他听到的都是别人讨论的他的种种事迹,没有谁想听他的真实感受,所有的都是他们认为的默尔索,哪怕是为他辩护的律师,也希望以他的答案来为他辩护而不是他所作所为的真实出发点。无疑,这个对生活默然的默尔索被检察官形容成一个冷血的变态杀手,蓄意杀人,而令人讽刺的是做出这样一个判断的原因不是因为这次杀人事件,更多的是聚焦在他对母亲去世的淡然上,将生活的细节放大,编织出一个冷血杀人的犯罪形象,从这个因推出了杀人的果,这种将当事人妖魔化的精神杀戮与人性残害真是令人讽刺,它揭示了司法制度的荒谬,更揭示了人性的荒谬。

最后,在等待死刑的过程中,面对司法硬为他安排的神甫,他拒绝忏悔和叛依上帝,这时候的他爆发了,也是全书中唯一的一次动感情,他道出了他所看透的一切,彻悟的一切:他不仅看透了司法的荒诞、宗教的虚妄、神职人员的伎俩,而且看透了人类生存状况的尴尬与无奈,深知世人的痛苦不能寄希望于不存在的救世主,所有的人无一例外会被判处死刑(17页),这是他的精神内核,也是全书的精神内核。

正如加缪在本书中所说:呆在那里,还是走开,结果都一样

经典句段摘录

First

他就这么孑然而立,于一片雪景中撞进她的视线。天降小雪,他撑一把黑色伦敦伞,站在路灯下,垂手插在裤袋里,澹然若定,侧颜线条凝浓分明,一个抬眼,整个空旷寂寥的世界顿时都在他背后化成零落背景,群山苍茫,飞鸟绝迹,整个画面阔达苍凉,只有他是唯一近景。

Second

即使很多日子过去以后,简捷也不得不承认,唐宇痕的淡漠气质无人可及,他就站在那里,不远不近,事不关己,置身事外,一切在他眼里仿佛都只是公事而已,她不知道他的兴趣点在哪里,不知道有什么事可以让这个男人动容,她只知他是完美的局外人。

而她也不会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男人极具欺骗性的外表会给她多大的错觉。隐在清冷面貌下的华丽与美,一旦释放,会是怎样的惊心动魄。是要到那个时候她才最后知,若非早已对她死心塌地,这些年来他如何能做到心无旁骛。

Third

唐宇痕把白掌放在了桌子上,抬手摸了摸它心形的叶子,一层冰花化了水,一滴滴落在他手上,触感温润,在灯光下折射出晶莹的色泽,让唐宇痕失了一秒钟的神,想起简捷说话时一贯晶亮的眼睛。

他忽然慢吞吞地吐字道:我对她,其实不是喜欢。

什么?

此时摘了眼镜,唐宇痕的眼神迷蒙一片,远远看去,好似覆着一层水光,透明、深邃、惊心。

骆名辉只听见唐宇痕慢吞吞的声音响起来:我只是,对其他女人,都没有兴趣。

Fourth

唐宇痕把手里切好的蔬菜递给她,笑容很温和,局外人似的阐述一个事实。

她心里的那个人,不是我。

他懂她的。

其实她一直是在爱同一个人,就是爱一个如何得不到的人。

温情的感情,她从来不要,不是她不屑,根本是她不会,以及不能。

因为事实的真相是,她这一辈子,从未得到过太多温情,多到可以有勇气换一个人去爱的地步。

Fifth

我原本还以为,每一份感情都会在自身层次实现均衡。

唐宇痕唇角一翘,不要有希望,就自然不会有失望,结局无非就是均衡,它表明一切上升或者坠落或者旋转或者破碎都会有一个优雅的终点,这样才是最好。

田小叶觉得这个男人不可思议,我在读书时听过,捷克最感人的情话是styska se mi po tobe。

唐宇痕顿时就笑了,也就是法语里所说的jai la nostalgie de toi,是吗?

对,她莞尔,意思是我不能承受你不在身边的痛苦,所以我觉得你是个不可思议的人,因为你太放得下了,也太自控了。

Sixth

她让他失去爱人的自由。

是他过不了的那个人,使他不能看到自己,亦不能爱自己。

不说。是一种沉默去爱的转换方式。会生出另类的快感。

如同城国顷刻湮没一如庞贝,一如巴比伦,一如锡安。

只有如此,自此方才能再无恐惧和心慌和绝望,镇得住世景荒芜,敌得过心境苍凉。

Seventh

唐宇痕是细致的流沙,随时可进也随时可退,进时如尘暴席卷让人无法抵挡,退时如精致沙粒留下摩挲质感。没有规则,随时可变。想要触碰他,很可能最后反而会被他侵染。

Eighth

多年前她一直惊慌于如果没有唐易这个命题,多年后她终于直面了这个现实。旧人离去,新人而来,纵然生命里失去的人终于比留下的要多,但终于还是有人留下了。

就在这个深夜,简捷躺在阴冷的床榻之上,抬眼见遍地云影沉浮无所谓过去未来,有那么一瞬间她是流泪了,哭得不知所措,蜷缩起来。

有谁知道,这些年来她一路行来走得一直都是那么举步维艰。

Ninth

唐宇痕,简捷擦干眼泪,转身看着她,没有了以往的嬉笑打闹,声音淡得出奇:唐宇痕,有些事,我做了的,你不要做。

唐宇痕笑容清浅,看不出内心痕迹,哦?

喜欢一个人而不得,这种感觉我经历了整整八年,八年抗战才八年,这不是一个小数字。所以我这个人,已经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未来我会变成什么样。

她看着他,她的表情很真诚,唐宇痕,你值得更好的。你有好名声,也有好条件,应该找个好女人结婚恋爱,谈一场没那么辛苦的感情。

Tenth

唐宇痕的酒店公寓里,简捷席地坐在铺着羊绒毯的地板上,唐宇痕拿来两罐啤酒,递给她一罐,拉开罐环,听见气泡冒出的声音。

唐宇痕喝了一口啤酒,微微笑了下,说出那样的话,会有一点委屈吧?

什么?

为了让父亲心安,而和一个你不爱的人做契约情人,是会有一点委屈的。

简捷眉睫一颤,心底一闪而过一股温暖而细微疼痛的感觉。

这个人,眼前这个人,从相遇以来,一直都是把她放在第一位的。放下身份,放下工作,放下生活,陪她一路走来,教会她所有她不会的,给了她所有她需要的,甚至到了这一刻,他也没有露出过一分半点被伤过的痕迹,只考虑了她会不会委屈,会不会难过。

人,是应该向前看的。

唐宇痕,她忽然叫住他,抬起手里的啤酒和他手里的碰了碰,晚风中有一点醉意,让她有勇气问出一句话:不如我们,也认真试一次?

局外人读书笔记1000字


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这是第三遍读完加缪的《局外人》之后第一时间的感觉。

故事的脉络很简单,前半部分是主人公的妈妈死了,然后交了一个女朋友,又在一次意外中杀了一个人。后半部分是主人公被关进监狱以及对他的审判。

而荒诞感则在审判中被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出来。主人公杀了人,受到审判本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在庭审的辩论中检察官先是论证了主人公在母亲下葬当天很平静没有哭,并惊讶于主人公不知道母亲的年纪,又说明了主人公在母亲葬礼后第二天与女朋友游泳、看电影、发生关系。最终检察官喊出了控诉,“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而辩护律师的辩护,则是主人公是一个正经人,富有同情心,尽力供养母亲才送她到养老院。

而荒诞之处正在于此,对于一桩杀人案的审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主人公杀人之外的事情上,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也好、与女朋友相处也罢,检察官力图从道德层面上给主人公定罪,辩护律师的辩护也是基于道德而非法律和证据。全部的人,都在审判主人公的灵魂,而非主人公杀人这件事情本身。

这个灵魂是孤独的。

这是对这本书思考和回味时最大的体会。

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构成了故事的暗线。主人公最初的心理,给人的感觉是只是平静。“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母亲的死亡没有使主人公同大多数人一样,嚎啕大哭或是伤心欲绝。女朋友问他是否愿意结婚的时候,他的回答是结不结婚都行,爱与不爱没有意义。此时主人公心理上给人的感觉已经从平静变为了对生活的无所谓。在杀人后被关进监狱的日子里,主人公,没有大多数人的恐惧,所给人的感觉也只是一种习惯,近乎于麻木。在审判中坐在被告席上,主人公在心理上油然脱离于审判之外,就好像审判与自己无关。

最终,所有的累积,使主人公在与神甫的对话时发出了灵魂的呐喊,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心扉,主人公的灵魂不再沉默、不再平静、不再无所谓、不再麻木、不再脱离生活。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他人的死、母亲的爱、他人的生活,甚至于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而被处决,都不重要。因为,自己能够对自己的一切都有把握,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

主人公因与大多数人的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而孤独,导致了另类的他与这个世界的疏离,亦导致了他度过了一段荒诞的人生并将走向死亡,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感觉到了幸福,过去曾经是幸福的,临死之际仍然是幸福的。

孤独的灵魂是强大的,能够无惧于这个荒诞的世界。

《局外人》读书笔记700字


有些时候,我们会带着已有的观点和看法去理解、判断某个人、某件事。先入之见所带来的影响,在这本书中被精彩的呈现。
书的第一部分,波澜不惊,看不出主线。在默尔索开枪杀人之后,我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因为阳光刺眼、天热气躁,无意间扣发了扳机?我唯一比较喜爱的,是葬礼结束后在阳台上对过往行人的描写。

到了第二部分,尤其是法庭上指控的情节,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它把前文琐碎、平淡的剧情串联在了一起,使之有了意义。法官力求陈述主人公对母不孝、没有道德,塑造其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恶人的形象。然后,带着这种形象、印象去看待杀人的案件,认为这是有预谋的、是十恶不赦的。而事实上,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对什么事都满不在意的性格,葬礼上的态度也不能反映他本身的本质。人,本就是各种各样,主人公对母亲葬礼的行为不同于他人,此外,不能得到其他结论,更不能说他是一个恶人。

在我看来,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被用来一件事证明另一件事,尤其是法庭这种需要公证、理性的地方,简直不可理喻。但即使是这种不可理喻的事,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我们很多时候的判断,是基于现有的认知、已形成的看法,而非准确清晰的事实依据。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一提媒体。现在很多新闻都是把一些与事实无关的词写进去,让大众对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前,先对新闻人物贴上一个标签,带着主观认识去看这件事。这些媒体都是无良媒体。反过来看民众,很多人都是在一种不自知、不思考的状态下被人牵着走,这也是值得人反思的。

主人公默尔索作为一个局外人,是一种不同于大众,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这种性格造就了在别人眼中的“恶人”形象。算是主流文化对旁路的不理解与排斥吧。我非局外人,但并非不能理解。

话说,书的结尾与神父交谈的那一段我没怎么读懂,这也许就是我和许多人书评着眼点不同的原因吧。

喜欢《优选:局外人读书笔记最新模板(670字)》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局外人读书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