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读《女神》有感范文精选 > 地图 > 读《女神》有感范文精选

读《女神》有感范文精选

发布时间:2022-04-15 来源:互联网

蜜蜂的哲学读后感(精选范文)。

常言道:“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书,大多数时候老师会在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作文,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那么,你有没有收集优秀的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蜜蜂的哲学读后感(精选范文)”正合你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蜜蜂的哲学》的作者是约翰·彭伯希,写作灵感源于自己儿时与蜜蜂的一次接触。《蜜蜂的哲学》讲的是一只名叫嗡嗡的小蜜蜂在日复一日枯燥无聊的工作中萌生出了许多哲学问题: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存在?这一切的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忙碌呢?这些问题使它无法再安心工作而开始寻找生活的意义。在老者伯特的帮助下它开启了探寻心中上帝的历程。在蜂群的危难、伯特的死亡、探险中的起死回生等一系列经历后,蜜蜂嗡嗡在曲折纠结的心路历程中顿悟了人生的很多重要道理,最终它找到的是他自己。它是在跌跌撞撞中走过这段旅程的,有的时候他自己内心都没有做好准备。不过,行走在这段旅途中,他发现自己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厚重,而且知道在某个层面上,世间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而且这种完美会悄然绽放。最后,让蜜蜂嗡嗡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是,他对自己作为蜜蜂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心中重燃了感激之情。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

这则小故事之所以能够被翻译成中、韩、意、西、葡、越南、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等多国语言,并以网络书的形式迅速在世界各地掀起“蜜蜂式思考”的风潮。我想,这正是因为我们在蜜蜂嗡嗡身上看到了自己人生故事的写照,这个似曾相识的人生故事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或者说,将来都必然要经历……我们是否总会有那么一刻觉得生活味同嚼蜡呢?是否总会在某个时刻停下手中的学习、工作,在抬头望向窗外的某个瞬间,问自己如此这般生活的意义何在呢?

其实,当我们还愿意去追问意义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因为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在今天的文明范式中,我们往往只看到这个现实世界的逻辑构造,我们评价事物全然依据于事物在我们的生活利益尺度上的位置。简言之,人使自己等同于物,这是人的物化。有多少人允许自己仅仅像一颗不停旋转的螺丝钉那样,终日忙忙碌碌、筋疲力尽。或功成名就,或碌碌无为;或为了能够掌控生活,或为了能够不被生活所打败。但他们都不曾停下自己的脚步,不舍得从整日的劳作中探出头来,试图去寻找出生活的意义。而这恰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在我看来,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掌控生活,不在于战胜生活,而就在于生活本身。正如老蜜蜂伯特所说的那样:“所谓的完美并非世间万物的状态,而是心灵的状态。”世间万物本就亘古不变的存在着,但每个人又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与世界。我们如何去感知世界,如何与事物打交道,我们的世界就是怎样。这也是为什么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中与自己心里的那个哈姆雷特对话。

蜜蜂“嗡嗡”的故事也发生在你我和身边每一个人的身上。为了寻找日复一日工作中的完美与快乐,为了寻找忙碌生活中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和生活的漫长旅程,并且最终找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

Tobeeornottobee?小蜜蜂无法逃避选择;Tobeornottobe?我们也无法回避思索人生的意义和责任。(张璐瑶)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编辑推荐

教育哲学读后感(优质范文)


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反思总结,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www.dhb100.com

表里关系即在差异中找相同,从多样和变化中找不变和恒久,其实就是在运动的事物中找永恒的规律。每此接手的班级同学都不一样,教授的课文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为什么教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烦乱,就是因为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做得出成效。只不过善于总结者有大成,疏于总结者有小成罢了。

价值中立,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围绕“人”为研究对象展开的。领悟到人的规律就可以正向迁移到教育规律上。人处于世,最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这就要向内探求人性,而后考虑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环境,这就要向外探求价值。很多时候,人性和价值是一对矛盾。多劳多得者多忧,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为了利益的大小,人们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这就有了人性和价值的平衡。人的需求不同,对人性和价值的平衡点就有所差异。说明白点就是舍与得的关系。讲求价值中立。在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价值中立。不仅老师在做选择,学生、家长也在做选择。哪个班能够最好的达到三方价值中立的平衡点,哪个班的教学成效是最好的。价值中立表现在教学写作中,即是教师要求、学生认知与家长理解三方价值判断的博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家长怎样看,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少的自主权,直接决定了学生思考方向和完成度。如果这个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教师教得身心疲惫,学生被逼得心力憔悴,家长看得怨气不绝。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家所做所想不一致,写作方面的价值判断没有达到较好的平衡点

《教育哲学》当中所讲的《诗经》的情感教育、《尚书》的德主刑辅、《礼教》的“礼教”不是以教育方法对读者进行教学指引,而是通过讲解古代经典来让读者感悟教学方法。一个字为之就是“悟”。在读中悟《诗经》如何以诗扬教;在读中悟《尚书》如何德主刑辅;在读中悟《礼教》如何宣扬礼教。一言而概之即是说《诗经》、《尚书》、《礼记》当中教育的知识并非学习的重点,而它们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巧妙的教诲读者,为读者树立作者想要的价值观,这才是核心。在《诗经》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即是说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励唤醒、立榜铭志、交往协商、评判谏议。在《尚书》中,主张德主刑辅。借尧帝选贤的故事告诉我们以宽厚仁德待人,使他身心放松,并从他的日常行为中悄无声息的观察他的真实一言一行,最后达到委以重任或施予惩罚以望改正的目的。而在《礼记》当中,主张以礼树人。其核心目的在于维护秩序。通过日常的礼仪规范,树立教师榜样,维系教师,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最终起到稳定班级秩序,维护同学友谊的作用。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s://m.dhb100.com/

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读后感(精选)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它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

假期闲暇之余,拿起《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最初看到书名,我以为它是以普及哲学知识为目的的,读起来觉得累。哲学真的非我普通之辈能理解也,这是我最大的感受。阅读之后才发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本书试图在哲学与教育之间建立起一种认知与实践的有效链接,并以此来深入思考教育,或者说反思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书中涉及了25位西方著名的哲学大家,如苏格拉底、培根、尼采、杜威等等,并非介绍他们全部的哲学思想,而是寻找他们哲学思想核心中最具“教师图像”思考价值的部分。

事实上,哲学与教育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中的诸多思考,究其源头便是一些与生命意义、人的发展、社会进程等息息相关的深刻的哲学命题。就拿教育本身而言,它得以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演进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教育学,这就是基于一代代哲学家对其本质、概念、范畴、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才得以形成的。

就哲学本身而言,它是用来发现真理,培养智慧,验证价值的学问,作为肩负“传道、受业、解惑”之责任的教师理应学点哲学。可以说,人们正是在对于诸多哲学命题的思考中产生了伟大的思想与伟大的思想者,正是这些思想与思想者让人类得以不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并理性地判断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发展规律。而教师有责任将这些思想借助教育这一途径有效地传承下去。

本书最有特色的部分应该算是对于理想教师图像的论述了。这样的论述不但引导读者对教师角色的哲学基础进行思考,同时也为教育教学个案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野,可以算是一种风格独具的研究范例。就如本书主编在序言中所言,“集结出版主要用意有二:一方面为正值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在职教师提供反思教师角色的哲学基础,并引领其建构自我专业发展的蓝图;另一方面则在为学为人师的莘莘学子,描绘哲学与教育交融之下的教师形象,并作为其学习教育哲学、教育史及教学理论之辅翼工具。”我们自己也可以依着这条路,再去寻找一些中外哲学家加以研究,同样有助于理解哲学与教育的关联,有助于深入教育本源进行思考。这样,在教书育人方面我们就能拥有更为理性的思考,并以此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哲学之精髓不是短短的几天所能读懂、读尽的。有时间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吧,哲学蕴含的思想值得你终其一生去探究,教育更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智者同行,其乐无穷,受益无穷!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书以明志,读书以修身。读完作者的作品,部分情景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读后感应该含着深刻的感情。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我们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1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2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3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000字:

很多人都在质疑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我们每每想到哲学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都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种欧洲面孔。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中国哲学博大精深。

在中国古代,研究哲学并不是一个职业,所以我们的哲学思想也不像西方那样成体系化。但当我们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不会长于杂志上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就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也就是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学、阴阳家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构成了中国复杂的哲学史。

看了这个简史也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哲学是在辩证中成长的,比如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儒家讲究“有用”,以积极的态度为人处事,讲求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讲究“无用之有用”,讲求道是无名的,同时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不能说儒家道家孰对孰错,只能说是用不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不同的思维看待这世界。

中国的哲学就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冲撞中茁壮成长,又如儒家和法家,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儒家主张治理百姓应当以礼以徳,不应当以法以刑。他们坚持传统的治道,却没有意识到当初实施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这也是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的原因吧。

墨家也对儒家进行了批评,墨子认为儒家有四个弊端:不相鬼神;坚持厚葬;讲究音乐;相信命运。这些批评显然是由于儒、墨的社会背景不同,孔子如此提出是希望能改正对鬼神的信仰;而第四条,儒家认为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外的东西,改变不了又何必强求,而墨家却认为把自己委之于命运会让人们懒惰。

儒家和墨家对于“爱”的观点也不一样,墨家讲究爱无差,儒家则是要求爱有差。《孟子》里面有一句话:“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人之赤子乎。”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墨家则不然,他讲求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兼爱”。

在人性的向善与向恶中孟子与荀子也产生了分歧,孟子认为人性向善,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有了“仁义礼智”这四德。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德是天生的,而荀子所说,人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

不能说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谁对谁错吧,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落后的地方,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继承下来。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4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

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

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5

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刘知几提出“三长论”和“直笔论”,对史家写史提出资格条件要求。读《中国哲学简史》,不难体会出,冯友兰其实偏爱儒家。虽然如此,却也能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其他学派的思想。分析评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大师级水准,无需赘言。难得的是,文中言语时有妙趣。例如,说道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冯友兰说:我们可以仿效孔子的话说,海洋国家的人聪明,大陆国家的人善良;然后照孔子的话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太强了!例如,说道中国艺术与诗歌,冯友兰说:让我们读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这正是道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大家知道,陶渊明本儒学之士,虽然不乏道家形迹,被冯友兰如此明确地指出代表道家最高境界,却也振聋发聩!例如,说道老子其人其书,冯友兰说:传说老子姓李名聃,对读中国哲学史的人来说,重要的问题有二:老子是何代人,《老子》是何代书。——高山仰止,重要的问题竟是这两个,尽显大师风范!冯老大先生还说:在下面,为避免卖弄之嫌,在援引《老子》时,我还是例称老子如何如何说,如同我们今天仍旧用“日出”“日落”这些词语,虽然我们知道,太阳在太空中,并没有出,也没有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冯老大先生此书,要功力有功力,要情趣有情趣。如果说,还有值得我们阅读的书的话,就是此书无疑。如果说,书海茫茫却没有值得一曰的书,那么此书将纠正这种错误的图书观!以前,咱对哲学充满了质疑和排斥。现在,因为这本书,咱决定,像爱蔚蓝天空一样,爱上哲学。另外,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志在必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6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7

一、 本书简述

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

二、 收获和感悟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如在管理理论学习中,通过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在理论中找到共同之处,看到人的思维的轨迹;如我们可以发现杜邦分析和麦肯锡方法对应的形上学;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应的存在主义‘达尔文的系统动力论对应的马克思等等。在设计研究中,有设计方法论,仿生设计学等等。再如笛卡尔建立了普遍数学,只以顺序和量化关系为考察对象

八是新学到的一些哲学知识。一是 哲学的方法论,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其中正的方法,是数学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负的方法是采用不是什么的方法。由于哲学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这种思想对象用负的方法可能更加清楚。二是 中国哲学中的修养方法,无外乎诚和敬。通过诚对待思想,敬对待世界的终极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天人合一的。三是哲学的根本之争,是观念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三、 精华摘录

P2 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

P4 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24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概念的类型有两种,一种用直觉得到;一种用假设得到的;直觉得到的概念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连续体概念,区分的概念

P43孔子强调仁和义。义是指事之宜,即应该;仁强调,不光是指魔一种特殊德性,而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 获得幸福的方法庄子,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153 法家韩非子。势:是指权利,权威;法:是指法律法制;术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P222 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 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P267新儒家。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创造的;这历来是柏拉图的实在论和康德的观念论争论的主题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时豪雄;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四、 哲学入门书籍推荐

1. 反哲学入门

2. 思想的力量

3. 西方哲学简史

4. 大问题

5.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 哲学的慰藉

7. 哲学浅说

8. 我的半生传奇 蔡志忠

9. 牛津大学 哲学入门

10. 康德哲学讲演录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8

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上下两篇。子学时代共16章,主要讲先秦诸子。冯友兰认为,自春秋迄汉初,在中国历史中,为一大解放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及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这是一个大解放、大变动、大过渡的时期,所以出现了诸子并起的哲学发达时代。

到汉武帝时期,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从此消失了。到此,子学时代终结,而经学时代开始。冯友兰把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清末年,中外交通,中国社会各方面又起根本的变化,经学时代也就结束了。这种划分方法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那时的冯友兰还没有接受社会发展史观点,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工具来观察社会,但他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科学实践,感觉到这两大时代的哲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子学时代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尚在形成中,新兴的阶级及集团各有自己的社会力量,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言人。秦汉以后,政权统一,政教合一的格局越来越完备,很多哲学家“以述为作”,借古代经典为招牌,装进新的内容,冯友兰称之为“旧瓶装新酒”,从而形成经学时代的特点。这两大段落的划分,今天看来,还是经得起考验的。倚栏轩文学网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着重于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他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着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每个哲学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哲学观点来写哲学史,重新整理历史上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冯友兰也不例外。

当时西方哲学流行的看法,哲学包含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两小部分。冯友兰认为,西方哲学,每一部分都发达,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对宇宙论的研究也较简单。中国哲学家除了一起即灭的名家外,都不重视逻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论。他对从《易经》以来中国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没有多少叙述。他对自己喜欢的哲学家思想叙述充分,如用整整一章介绍朱熹,而介绍朱熹,实际上是发挥他自己的思想。而他对明清之际的唯物论集大成者王夫之却只是十分简略地提到。两相比较,显出了当时冯友兰思想的局限性与党派性。冯友兰自己认为,就《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来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的。一点是把先秦名家的辩者区分成两派,另一点是分辨出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思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此二点均发前人所未发,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此外,《中国哲学史》还有许多令人称道之处。如,它第一次把佛教哲学列入中国哲学史。再如,在魏晋时期重点介绍了王弼和郭象在哲学上的独特贡献。这种见识在今天看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当时,却算是一个创举。

总之,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获得对中国两千余年的诸多哲学思想较为广泛与细致的了解,亦能对这位中国现代着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认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9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 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精选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1000字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的新想法,关于读后感的一些内容书写,你是否理清思路了?为此,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呈上“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1】

阅读《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时间过得很快,年轮在无情的转着。谁又能说,我们现在这个时刻,不是历史的尘埃呢。通过这些,能够促使我变得通透。

我想,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对于“得失”的一个拿捏。争取是好的,在现在的这个社会必须要去争取,我们的实际行动也应该去大刀阔斧的干。这个时代,是一个好时代,可以通过努力,成就自己一番。最现实的莫过于财富的增长,“买房置地”是古今人们的做法,也是苟活一世必须要干的。但是,在现实努力争取之余。我们的思想是否可以静静的去思考一番,是为了什么?因为,社会分工不同,导致我们角色属性也不同,所以,有身份和地位。高贵的,贫贱的,最后都是荒冢一堆草没了。所以,与天地相比,你所追求的的,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所以,这个问题困扰我很多。我也问过很多人,比我岁数大的,比我小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就像有十个人,每个人都炒一盘宫保鸡丁,那么炒出来的应该是是个宫保鸡丁的味道。诚如我们的人生,每个人虽然做的事大体相同(出生,读书求学,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赡养老人,退休年老、死亡),但具体的做法和行为而又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体会。

我想,既然这样,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那我还是想办法去将生命的宽度继续拓宽吧。长度不可把控,横向的知识积累,人生价值的体验要更丰富。所以,我不断地去折腾,来回跑。因为,我想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我所经历的颠沛流离,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崇尚,直到最后,我不后悔!

如果说阅读历史,可以以史为镜,明智;那么阅读哲学,可以让人活得通透,去领悟,顿悟。了解天地人之间的联系,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尽相同而又有雷同之处。

这是值得研究和了解的。让人懵懂和恍然大悟的哲学!《中国哲学简史》,再一次,着实不错,值得每一个人去观看。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2】

一、总体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

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名家:公孙龙和惠施。

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法家:韩非子。

三、中国哲学与宗教

儒、道、佛并不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与道教不同;佛学与佛教有区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我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四、中国哲学的精神

内生外王之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和心理学中的自我完善非常相似。

五、人生的四种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3】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广泛流传。它把中国的哲学发展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审视,让读者感悟到中国文化在当今的重大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文化经典。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实话说,笔者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水平。但在阅读了冯友兰老师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笔者对中国哲学有了新的认识,哲学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而是有条理、系统化的了。下面,就列举一些阅读过程中摘录的句子以及我的理解,作为我的收获吧。

著者在第四章中提到“对于《六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不是编者。”由此,著者进一步得出一个推论 ,那就是“孔子只是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一位私人著作家。”看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之前的“孔子热”现象。社会曾经大肆炒作与孔子相关的种种事物,然而炒作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孔子,理解孔子的思想呢?在这里,笔者不是想否认孔子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笔者觉得,对孔子的盲目炒作,只会造成孔子形象的虚高,以至于最后,人们凡是遇到与文化相关的东西就把孔子抬出来,这未免有点不伦不类。

著者在第九章中提到“‘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他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为之。”这让笔者想到了以前在政治课本上看到的一个概念,即“服务型政府、有限型政府”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指政府要在职责范围内作为,做到不越界,尽力服务人民。然而,当下社会,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官商的勾结,他们不是“无为”,而是“无所不为”,这恰恰是哲学中所批判的。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果让贪污和腐败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如何规范政府工作,让政府做到“无为而治”,则是我们应该关心的话题。

书本的第十五章,主要是围绕《易传》展开的,这一章很有趣,讲得都是关于的卦象之类的理论。之前只听说过最著名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但并无深刻认识,这次阅读后,尽管对里面提到的六十四卦等内容仍是一知半解,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儒家形上学中的调和的理论。新儒家提倡的是“中和”。“中”是指调和那些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混乱、不和的食物,而“中”的作用,则是达到“和”。这里的“和”正正是我们最最熟悉的和谐。由此可见,一方面,“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另一方面,古人的智慧也可见一斑。他们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而这直到现在,仍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

最后一个,是著者在第二十七章提到的一个观点“中国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发展历来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这让我联想到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切糕”现象。一块“切糕”背后是有目共睹的强买强卖行为,这样的行为明显违背了当今社会的法律法规。然而,执法人员却很少去管理,最终才会引发后续的争端。也许,执法人员认为,新疆的人民是少数民族应该要加以照顾。但笔者认为,我们提倡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应该是思想、文化上的平等,是立法上的平等,这种平等的政治色彩不应被过度强化。盲目过度的政策倾斜,只能是重在政治上的,歪曲的民族主义。否则,法律的尊严会受到损害,其他民族的权益也将受到侵犯。这样,又谈何各民族一律平等呢?

收获之余,也有些许疑惑,在此分享,愿与各位探讨:

首先,中国哲学如此博大精深,但为什么当下的社会越来越少人会关注它呢?大多数人宁可学习西方哲学,都不愿意了解中国的哲学,难道说中国哲学就比西方哲学差吗?根据这次的阅读,不见得是这样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其次,中国哲学中其实蕴含了不少为人处世,乃至治国的智慧,那我们应该如何把它加以利用,让它更好地作为社会科学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智慧呢?中国哲学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又在哪里呢?

上面的问题,并非一时半刻就能想清楚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哲学能获得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在人类史上再次留下辉煌灿烂的财富。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4】

最近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凡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楚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发展或是被利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因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因此说此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不为过。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禅宗。甚至利用前两章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大背景,这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及中国现代年轻人尤其有帮助。当然这只是冯友兰的读书笔记,提纲挈领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人的理解。读冯友兰先生的书,经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的很多观点我深以为然,比如: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渴望:在这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通过对该书的认真阅读和认真思考总结,让我对廉政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认识。首先,是以人为本。自从《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民本思想之后,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和比较开明的统治者都能坚持民本与爱民的思想传统,并在统治制度与政策的设计上有所体现。民本与爱民,既是中国廉政史的优秀传统,也是历代廉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次,是如何处理德治和法治关系的经验。在中国政治史上,出现过德法并举、单纯法制、无为而治、德本法用等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模式。比较起来,还是儒法结合的“德法并举”模式更加符合统治阶级需要。但廉政而言,无论是“德法并举”还是“德本法用”的想,对中国的廉政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是严于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任何时代的廉政,都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上是从哲学的角度归纳出关于廉政的一些想法,《中国哲学简史》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作文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5】

对于哲学是什么有一个笼统的印象之后,难免会问,那学这个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在书中也有着清楚的解答:无用之用。一般意义说,我们对于有用的理解是,这件事或者这个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哲学的无用之用,不在于实际上解决问题,而在于让人不再囿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达到一种解脱与释然。之所以说无用,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读后感.贫困交加,生离死别,这些依然如故;之所以说有用,是因为这些现状不再是问题,人会变得安贫乐道,坦然面对人生的不完美。

这也大概让我明白了,李玫瑾教授所说,「更高层次的理解」。于我,哲学最大的意义便是一种慰藉了。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精神慰藉一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从远古的巫术,图腾崇拜,到各大宗教的兴起,都是人类对精神慰藉的渴望在作祟。

现代社会中,科学的兴盛推翻了很多宗教对于生命和宇宙起源的解释,的确在根基上动摇了它们的权威性和合理性。可抛开科学层面的解释,宗教在哲学探索层面取得的辉煌,不亚于科学在自然领域的成就。从慰藉的角度来看,哲学也可以被当作是「现代宗教」的一种。

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至少是儒释道,相通的一条便是圣贤所做的事情和常人所做的事情并无二致,真正有区别的便是做事人的心与悟,正如冯先生所写:

寻常人在蒙昧的状态中做事,圣人则是在完全自觉的状态中做事。

于我而言,望能常持对所做事物的思辨和摸索,究其根源,而不再「无明」。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6】

这本书,差不多读了九个小时,算是很认真阅读了,主要还是喜欢,不愿放弃一字一句的推理分析,读完之后,就觉得自己才学疏浅,无德无知。

纵观中国哲学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国哲学大都围绕如何治国安邦,缘由是中国思想发源时期基本来自两千年前春秋战国,那时候战火纷飞,各国诸侯,所以大多数哲学理论都是围绕治国理政而产生的,由一些有智慧有思想的人提出想法,管理天下,或者有智慧的人写出好文章被天子受用,所以少见有作为一个自然人的生存之道,被教导人人都可成为圣人,贤人,天人,佛,从这一点看,我觉得好像我们生来就要这么一个被制定的程序,我们要完成一个从凡人到圣人的程序,此生未果,来世,世世继续,直到成为圣人(佛)来到跨维度的空间,想到这个观点,我后背一凉,这个程序缔造者是谁,是不是就是我们无从知晓的宇宙的开始?

二、中国哲学发展以儒家为根基,是农业国度思想,“天,地,人”概括所有思想精神,也就是人居中,人为王的道理,人,家,国,儒家告诉我们如何做,但未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是为“一边”,道家说明了“一”的原理,说明矛盾对立,阴阳互生,是为“二边”但又倡导无为,往往被枉解为逃避不为,顺自然天性,佛家曰“空”,非是,非空,非非是,非非空,为“四边”,发展是循序渐进螺旋前进的,到了王守义(王阳明)继续发展了道家和佛家禅宗的理论,提出“心学”,其实是把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思想融合优化,又入世又出世,不落于任何一边,是为“中道”,未来世界,需要这样的思想,有一副望远镜,又有一副显微镜,看得到宏观的虚空,又看到微观的变化。

三、中国哲学的发展崇尚复古,远古的必然是好的,当今社会也有这样的趋势,这个问题的解决要引入西方哲学思想,纵横东西,辩证思维。

总之,这是一本了解中国哲学演变的好书,也是了解中国人的心灵和思维的导图,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研究类著作。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7】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与读后感赏析1000字:

汉朝第一位大哲学家,汉帝国的理论家是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据说他把家里的窗帘垂下来,三年不朝外面看一眼,一直写一直写,写了三年,写出这本伟大的著作。

董仲舒讲学,他和学生不见面,垂着一个帘子,学生在外面,他在里面。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非常大,他去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官方推荐儒家的书,其它的书也允许它存在。

《春秋繁露》是五行阴阳家与儒家的合流,董仲舒一边研究儒家,一边研究五行,特别追求天人合一。庆赏罚刑四政对应春夏秋冬,为什么是秋后斩,因为只有在冬天的时候才到最后一步上刑。因为天是到了秋天才落叶,冬天一股肃杀之气,百花凋谢,然后植物的叶子全部落光,这时候才能杀人。

官员分四等,对应春夏秋冬,每一等有三个助手,因为一季三个月,他希望把天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地阴阳木火金土水人这十种要素构成了整个的宇宙,人是天的复制品。

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他说都不对,他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然能够出米,但是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他非常强调王教,认为如果人天性就是善的,就不需要王教,不需要礼乐之教,但是如果你知道你的本性像糙米一样,那么就需要王教来帮你不断地修正来筛选,把你真正的善提炼出来。

风流-从字面讲是荡漾着的风和流水,和人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似乎暗示了有些人放浪形骸,自由自在的一种生活风格。竹林七贤-在豁达率性的玄学当中,孔子已经不再是一个神,有情而无累。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我们这些人烦恼最多。

风流的真意-风流来自自然,在自然中寻找快乐,而自然与儒家倡导的名教是对立的,他和儒家所讲的名教和这些约束,侍奉君王这些事情看似是相对的,但是实际上这里面蕴含一个种子,不能仅仅只在自然和风流当中寻找真乐,如果能够把这种乐趣延伸到了侍奉君王,延伸到了名教当中,这才是真的快乐。

大家好好读一下《世说新语》就能够知道好多特别有意思的故事。中国的佛学和在中国的佛学是不一样的。真正的中国佛学是与中国思想相结合所产生的佛学,典型的是禅宗。道生讲法,顽石点头。

神秀倡导的是时时勤拂拭,模式惹尘埃-渐宗,就是一个人要想修炼成道,必须逐渐地修炼。慧能却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顿宗,当下即悟。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8】

一、 本书简述

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

二、 收获和感悟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如在管理理论学习中,通过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在理论中找到共同之处,看到人的思维的轨迹;如我们可以发现杜邦分析和麦肯锡方法对应的形上学;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应的存在主义‘达尔文的系统动力论对应的马克思等等。在设计研究中,有设计方法论,仿生设计学等等。再如笛卡尔建立了普遍数学,只以顺序和量化关系为考察对象

八是新学到的一些哲学知识。一是 哲学的方法论,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其中正的方法,是数学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负的方法是采用不是什么的方法。由于哲学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这种思想对象用负的方法可能更加清楚。二是 中国哲学中的修养方法,无外乎诚和敬。通过诚对待思想,敬对待世界的终极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天人合一的。三是哲学的根本之争,是观念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三、 精华摘录

P2 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

P4 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24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概念的类型有两种,一种用直觉得到;一种用假设得到的;直觉得到的概念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连续体概念,区分的概念

P43孔子强调仁和义。义是指事之宜,即应该;仁强调,不光是指魔一种特殊德性,而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 获得幸福的方法庄子,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153 法家韩非子。势:是指权利,权威;法:是指法律法制;术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P222 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 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P267新儒家。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创造的;这历来是柏拉图的实在论和康德的观念论争论的主题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时豪雄;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四、 哲学入门书籍推荐

1. 反哲学入门

2. 思想的力量

3. 西方哲学简史

4. 大问题

5.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 哲学的慰藉

7. 哲学浅说

8. 我的半生传奇 蔡志忠

9. 牛津大学 哲学入门

10. 康德哲学讲演录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9】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范文:读《中国哲学简史》源于种种机缘巧合。

一次看《锵锵三人行》里,有人问李玫瑾教授,接触那么多的罪犯研究那么多的心理学,会不会导致自己心理上出现问题。李教授回答说她是学习哲学出身的,对于很多问题有着比心理学更高一个层次的理解。那时就对哲学是什么有了好奇。

再往后,翻阅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了几眼,没大能看懂,便放下了,也因此对它有了高不可攀的印象。

再后来,《锵》里许子东和马家辉讨论大学专业的选择,马老师就提到,不管什么专业,都应该在二十岁的时候读一些哲学,读一些佛学。年青时对这些虽一知半解,随着人生阅历的积淀,岁月的坎坷与生命的不顺层层叠加,这些二十多岁读的书籍,能够与人生经历相互融合,相互化解,赠予人生最艰难的中年时期一份心灵的慰藉。一来二去,便埋下了要阅读一些哲学书籍的愿望。

之所以选择《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这本书写的是中国哲学,对我而言有了基础便于理解;书设定的读者又是外国人,自然深入浅出;作者又是中国哲学界的扛鼎之人冯友兰先生,书中想必是金玉之言。正是有此机缘,细读一番,聊有所得,遂作此文。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10】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

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

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精选哲学的慰藉读后感1000字集锦9篇


常言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人的一生,看过许多书,大多数时候老师会在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作文,将我们读完书以后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如何才能将读后感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精选哲学的慰藉读后感1000字集锦9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篇1】

Epicurean在词典里的形容词释义是“好美食的,爱奢侈享受的”。

尽管词源的确是伊壁鸠鲁,但这恐怕是对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极大误解。伊壁鸠鲁追求快乐与宁静,但绝不是世人所理解的享乐主义。他所追求的是静态的快乐——当饥饿被满足,当身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就没有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平衡,要求安宁的快乐而不要求激烈的欢乐。

“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审慎:它甚至于是比哲学还更要可贵的东西”。——伊壁鸠鲁

在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既然昂贵的东西不能带给我们特大的欢乐,为什么对我们还有那么强大的吸引力呢?其原因同那个偏头痛患者在头的一侧钻洞一样,作文对于我们不理解的需要,昂贵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适当的解决办法。我们所需要的精神的东西在物质世界中被仿造。我们需要的是重整自己的思想,却为新的货架所引诱。我们买一件开司米毛衣代替朋友的忠告。

这种思想混乱也不能全怪我们自己。我们周围那些伊壁鸠鲁称之为“无聊的意见”进一步削弱了我们的理解力,这些意见不反映我们自然需要的轻重缓急,一味强调奢华和财富,却很少提到朋友、自由和思想。无聊的意见占上风决非偶然,它符合商业界的利益——歪曲我们所需的轻重缓急以宣扬一种崇尚物质的观念,而贬低那些不能买卖的事物。”

在某种程度上,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和极简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拥有的物质财富到达一定水平后,物质的增长并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

而在审慎之下的生活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更多宁静的快乐。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篇2】

《哲学的慰藉》第一章读后感800字:

第一篇讲的是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主题是“与世不合”。作者先以数量繁多的绘画主题来引出“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意义重大,进而提出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原因——为了克服自己的怯懦,然后重点描写苏格拉底之死一事的具体事件。在深入浅出的描述中,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章。苏格拉底是个其貌不扬的怪人,显然历史上的众多绘画作品中的“苏格拉底”是艺术过后的苏格拉底。在雅典最鼎盛时期,借助良好气候和雅典城市布局,他一刻不停地在做他的哲学事业:发问路人,询问他们为什么相信某些常识或者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其实苏格拉底教会我们的,是要我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很简单,我们需要锻炼的是一种对任何事——哪怕是常识——也应该保持的好奇心,用辩证思维来判断那些是否是真理。

在读其故事时,我脑子里时常会出现自己6岁儿子与我的对话场景,因为他大部分时间表现的和苏格拉底的“常识发问”行为非常相似,他会问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而且是刨根问底,很多时候我被问得差点发疯,就好像被苏格拉底询问的人一样。其实我是被问地回答不上来:可能我的脑子和思维已经被“常识”给固化,极少思考。

其实我们现在所知的所有事情,都是人类一步步探索出来的。大部分时候我们会有错觉,觉得这些本来如此。“地心说”的时代持续了差不多1300年,难道我们能保证我们现在认为的一些“常识”不是“地心说”理论吗?还真不见得。比如对电的依赖程度,现在很多小孩可能没有一次经历过停电,在他们的观念里,可能根本无法想象没有电的世界,其实仔细回想,电的发现是18世纪才有相关理论,而电走进我们寻常百姓家也才不过几十年!读后感·因此对于身边的一些所谓“常识”,我们如果一味地“听他说”,或者“这个本来就是如此”,这样的态度可能是一个浑噩人生的态度,而不是哲学的态度。

苏格拉底用其毕生精力,来启发人们对事情进行思考,教会我们运用辨证思维对事件进行真伪检验。我认为哲学其实就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人生态度。哲学是“苏菲”,而“苏菲”,是我们的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寻找,去用像孩童一样的好奇心探索发现、提问思考。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篇3】

《哲学的慰藉》内容概要: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困顿的哲学心灵良方,六个哲学家的智能解决六种人生问题!英伦才子德波顿了解现实人生的苦难,深深体会到这些苦难引起的伤痛;他认为哲学不应只是躲在象牙塔中的文字游戏,而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灵伤痛的良方……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来自亚马逊卓越网的网友:看了近三个月,终于把《哲学的慰藉》给看完了。断断续续。近来看过比较不错的文学作品,做到了深入浅出,和读者慢慢讲故事的状态。这是作者在书里解释自己的定位方式和自己的写作态度。阿拉德波顿,这个据说近似于才子型的作者,写书犹如自己的手记,然后把手记整理整理,就出了这套书。看德波顿的经历,写他在剑桥上学的时候,不爱上课,对课程毫无兴趣,索性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关于各种门类学说的想法,最终将这些想法写了出来。看,才子型的人物,大抵是不是都不喜欢正规传统的教育。而正规传统的教育,的确也无法造就天才,只是给社会输送了力量。扯远了,又关系了教育。应该说作为哲学的入门级别参考书,《哲学的慰藉》很不错。这也是我在读之前看到的评论所描述的那样。其实,之前接触哲学也大抵不过是思政课的一些哲学大纲和一些哲学家的名字。哲学,诚如现在很多人觉得那样高深莫测,毫无脚踏实地的感觉。在我告诉朋友们我在读哲学的时候,朋友中就有劝我离开这些不切实际,让人空想的东西。哲学之于很多人的感觉,有些类似于想不通很多问题,诉诸于此却反而越来越复杂。所以,才有人会说出类似劝诫的话。但是,单从《哲学的慰藉》来看,我感到的却是相反的。就像序作里写的那样,作者认为很多困难与问题,如果不假思索凭本能做出反应,与通过思考,理性地对待,结果是大不同的。所以这本书的名字会叫做慰藉,因为这是一种通过哲学对于人生思考的解释,并不复杂,不把你的思想套用的过于禅,过于拗口,而是用一种大家都也许明白的想法告诉你。突然想到,作者自序中,他所引用的关于普鲁斯特的话“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只不过,好书对我们各种情……

哲学的慰藉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一直以来都对哲学有着很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自己不够勤奋,至今也未能啃下来一部原汁原味的哲学著作。哲学这个词在我心中,如大多数人一样,是高深莫测的同义词。对和哲学沾边的人或书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莫名的仰慕。准备考研的时候,读到的一些哲学家的理论特别是美学理论让我马上感觉那个学科提升了一个层次,当然遗憾的是,现在从美学(艺术哲学)等形而上角度研究那一学科的已经少之又少了,这是题外话。很早以前买过一本《苏菲的世界》,感觉有些浅显,而且我不太喜欢那种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因此就没有读完。现在的我感觉十分庆幸,是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成为了我的哲学启蒙书。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文笔简洁机智,而且视角独特。作者分别用六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由于不了解再次姑且妄称“精髓”)对应解决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碰到的心理失衡感,加上对哲学家人生经历的娓娓叙述,让受挫的人们体会哲学带来的安慰。不但拉近了读者与哲学家之间的距离,而且使得哲学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这本书更加强化了之前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得到的观点,正如作者引用蒙田的话,关于人文的书没有理由写的艰涩枯燥,通晓流畅的方式也许更适宜表达智慧。这本“随笔”,清楚明白,读时轻松愉快又兴味盎然,又处处展露出思想和智慧。记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读书的两种目的:获得资讯和增进理解力,当时我对增进理解力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所谓的理解力不过是阅读能力,也就是说当不借助外力条件下顺利搞清楚一本晦涩高深的书那么理解力就得到了进步,现在的我有了新的认识。看这本明快的书也增进了我的理解力,对生活、对挫折、对当前境遇的一种认识,不仅仅是换一个视角这样简单,而更是一种深刻感和厚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哲学家的智慧给我启迪,哲学家对智慧的追寻将我鞭策。这是一本可读性、实用性、思想性兼备的哲学入门书,精彩极了。正如周国平的评价:他教我们懂得享受。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篇4】

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里,按理说我们应当是没有匮乏感的。但商业社会和媒体每天都告诉你,你需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你需要变得更漂亮对自己更“好”,所以你得买大牌包包和口红、更时尚的衣服、更独特的香水。

而极简主义告诉你,看看你所拥有的那些物品吧!有多少物品是你曾经渴望拥有,真正得到后又将它们冷落甚至弃之敝履的呢?极简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并不具备正确选择的能力,我们在生活中处处被暗示,随时都可能掉进营销的陷阱。

有豆友说得好,极简不在于“极”,而在于“简”。极简不是让你做苦行僧,而是提倡你在花花世界里拥有选择的能力,选择留下那些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同时也能够物尽其用。在追求极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往往都是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合适的物品。正因为合适,所以才喜欢。其实感情也一样,“适合但不喜欢”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合适的,无论是人还是物品,都是安全感和舒适感的物质存在形式,又怎会不喜欢呢?

再美的高跟鞋,若是穿上太难受,何不果断舍弃?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篇5】

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一书选择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学的作用归结为慰藉,就有可能缩小甚至歪曲哲学的内涵。

全书中,我读得最有兴味的是写塞内加的一章。部分的原因可能是,这一章比较切题,斯多噶派哲学家本身就重视哲学的慰藉作用,塞内加自己就有以《慰藉》为题的着作。作为罗马宫廷的重臣,此人以弄权和奢华着称,颇招时人及后世訾议。不过,他到底是一个智者,身在大富大贵之中,仍能清醒地视富贵为身外之物,用他的话来说便是: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它们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不止于此,对于家庭、儿女、朋友乃至自己的身体都应作如是观。塞内加的看法是: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哲学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作好准备;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它们未必那么坏。

坏事为什么未必那么坏呢?请不要在这里拽坏事变好事之类的通俗辩证法,塞内加的理由见于一句精辟之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叔本华有一个类似说法: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

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塞内加是说到做到的。他官场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凉的科西嘉,始终泰然自若。最后,暴君尼禄上台,命他自刹,同伴们一片哭声,他从容问道: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

在当今这个崇拜财富的时代,关于伊壁鸠鲁的一章也颇值得一读。这位古希腊哲学家把快乐视为人生最高价值,他的哲学因此被冠以享乐主义的名称,他本人则俨然成了一切酒色之徒的祖师爷,这真是天大的误会。其实,他的哲学的核心思想恰恰是主张,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无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条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奢侈对于快乐并无实质的贡献,往往还导致痛苦。

事实上,无论是伊壁鸠鲁,还是继承了他的基本思想的后世哲学家,比如英国功利主义者,全都主张快乐更多地依赖于精神而非物质。这个道理一点也不深奥,任何一个品尝过两种快乐的人都可以凭自身的体验予以证明,沉湎于物质快乐而不知精神快乐为何物的人也可以凭自己的空虚予以证明。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篇6】

说到哲学,可能很多人一听到就开始脑壳疼,觉得玄乎、读不懂、高大上、虚无。不管人间值不值得,生活凶猛,面对人世的无常和虚幻,还有死亡的威胁,亲人的离散,爱人的背叛和分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支撑自己的生活哲学,甚至常常自己发出“灵魂三问”。

遇到阿兰·德波顿这本书的时候,失败的人生30岁:被分手,生病被误诊,是我人生中的艰难时刻。我太想知道那些爱智慧、有智慧的人在遇到困境时的反应,读完了这本书。它确实治愈了我,让我获得了宁静和力量。尤其是“超人”尼采,更是让我获得了持久的能量。

让我们跟随德波顿,走进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六位哲学家,看看哲学是如何照料的我们灵魂,拨开人生迷雾,强大我们的心灵.因为在这本书里,哲学它不仅有趣,还有大智慧,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苏格拉底认为“你的哲学跟你的精神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代言人爱比克泰特在古罗马时期的公元前55年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看法所困扰”。有没有很熟悉,这是公认的后来认知心理疗法的来源。我学文艺学,对西方古典哲学和现当代思想史也算浅尝辄止,最深刻的感受是:如果没有哲学,你将撑不过很多人生的艰难时刻。人的一生,要遭遇很多痛苦和意外、还有死亡的威胁,用哲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可以让自己找到一条让自己心灵更加强大的途径,这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的必修课。

在这本书中,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笔调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风趣,帮助我们走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尼采、叔本华6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在他看来,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这痛苦有主观自找的,例如名缰利锁,欲壑难填;有外界强加的,例如天灾人祸,作文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在哲学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解脱之道:苏格拉底以通过理性思辨掌握真理的自信直面压倒优势的世俗偏见,虽百死而不悔。塞内加参透人世无常,对命运做最坏的设想,因而对任何飞来横祸都能处变不惊。伊壁鸠鲁认为人生以追求快乐为目的,但是他对快乐有自己的理解:摒弃世俗的奢华,远离发号施令的上级,布衣简食,良朋为伴,林下泉边,优哉游哉!蒙田,自己大半生在藏书楼中度过,却贬低书本知识,因厌恶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让饮食男女的原始本能登大雅之堂;他痛恨当时言必称希腊的引经据典之风,提倡百姓用自己的话代替“亚里士多德如是说”,这样,因能力、知识不足而自卑者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天下伤心人,尤其是失恋的人,可以从叔本华的极端悲观主义、放弃对此生的一切期待中得到慰藉;另一个极端,尼采对超人意志和力量的绝对自信又可帮助人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永不放弃。

值得一说的是,这不是一部学术作品,是一本通俗哲学读物,作者并没有表明他对任何一种哲学的倾向性,对其中有一些也以调侃的笔法透露了一点质疑。他认为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个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的希腊文原义——“爱智慧”,他们的共同爱好,在于就人生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实际的话;他们的共同精神是不向世俗低头,坚持独立思考,一旦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就身体力行,以大无畏的精神捍卫、宣扬之。

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哲学,在无用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最大的有用。它是解药、是诗篇、是强心剂、是梦中的灯盏,是悲观绝望后的星光满天。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篇7】

如果选择拒绝苦难,如果只是早早地防患可能的痛苦于未然,如果只是把苦难与不快当作应该彻底消灭的邪恶与仇恨,当做人类内心深处的阴暗,那么,可能他心里只剩下安逸,而且是空虚的安逸,躲避在帷幕之后,放弃挣扎,全然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幸福是什么。要么一起毁灭,要么一同长大,这也是大自然用我们的时间告诉我们最沉重的一句话。

我们生存在时间空间之中,断然早知周围万物必有一死。同样,我生而知终有一死,谁都躲不开这个规律。自然,痛苦和挫折也不外乎在死亡之内,若早点接受如此,是不是,就能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均在考虑之内,世间万物又在预料之中呢。

哲学的目的不是艰深高远,而是教会我们在愿望遇到现实这一顽固墙壁之时以最柔软的方式着陆,不论是面对非议的坚定,面对物质的独立,面对苦难的豁达,面对缺陷的坦然,面对悲观的毅然,还是面对痛苦的正视。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篇8】

哲学的慰藉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一直以来都对哲学有着很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自己不够勤奋,至今也未能啃下来一部原汁原味的哲学著作。哲学这个词在我心中,如大多数人一样,是高深莫测的同义词。对和哲学沾边的人或书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莫名的仰慕。准备考研的时候,读到的一些哲学家的理论特别是美学理论让我马上感觉那个学科提升了一个层次,当然遗憾的是,现在从美学(艺术哲学)等形而上角度研究那一学科的已经少之又少了,这是题外话。很早以前买过一本《苏菲的世界》,感觉有些浅显,而且我不太喜欢那种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因此就没有读完。现在的我感觉十分庆幸,是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成为了我的哲学启蒙书。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文笔简洁机智,而且视角独特。作者分别用六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由于不了解再次姑且妄称“精髓”)对应解决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碰到的心理失衡感,加上对哲学家人生经历的娓娓叙述,让受挫的人们体会哲学带来的安慰。不但拉近了读者与哲学家之间的距离,而且使得哲学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这本书更加强化了之前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得到的观点,正如作者引用蒙田的话,关于人文的书没有理由写的艰涩枯燥,通晓流畅的方式也许更适宜表达智慧。这本“随笔”,清楚明白,读时轻松愉快又兴味盎然,又处处展露出思想和智慧。记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读书的两种目的:获得资讯和增进理解力,当时我对增进理解力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所谓的理解力不过是阅读能力,也就是说当不借助外力条件下顺利搞清楚一本晦涩高深的书那么理解力就得到了进步,现在的我有了新的认识。看这本明快的书也增进了我的理解力,对生活、对挫折、对当前境遇的一种认识,不仅仅是换一个视角这样简单,而更是一种深刻感和厚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哲学家的智慧给我启迪,哲学家对智慧的追寻将我鞭策。这是一本可读性、实用性、思想性兼备的哲学入门书,精彩极了。正如周国平的评价:他教我们懂得享受……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篇9】

惯于闲处落笔的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总会给人轻松又深刻的阅读体验。如果领教过他的《爱上浪漫》,就会知道,就算写小说,也有那么多出人意料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当看到《哲学的慰藉》,当发现书里除了文字,还有各种示意图、肖像画、地图时,应该并不意外,因为,这是德波顿的书。

《哲学的慰藉》是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在书中,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轮番登场,似乎分别从人生的不同角度:钱财、挫折、缺陷等方面阐释着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

不过,诚如推荐序中周国平所说: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

可是,如果逐个检视这些早就具有这种智慧眼光的哲学家们,或许,有人,会刻薄地说一句:知道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那一生啊。

是啊,我们不能在苏格拉底与凶悍老婆的私人生活中看到幸福,就连苏格拉底自己都说:之所以娶她就是因为驯马人需要在最烈性的马身上练习。我们也不能在叔本华的孤独中找到圆满,爱情的失落,让他似乎给女性更多恨意的评价,他说:“只有男性的智慧为性冲动所蒙蔽时才会以佳人来称呼那些矮身材、窄肩膀、宽胯骨、短腿的性别。”我们更不用说伊壁鸠鲁的贫寒、塞内加的流放和尼采的精神病,唯一可以慰藉的是蒙田,不过他所认可的那种书斋生活似乎离俗世的快乐也很远。

是他们太高深,还是我们太肤浅呢,怎么样算是过好了这一生呢?

或许,首先,你不要形单影只,你要有一位优秀的伴侣,然后,你们要有一个或更多健康、聪明、漂亮、知书达理的孩子,作文接着,你要有钱,要过着体面的生活,最后,你一定要长寿。这样,你就可以照一张全家福了:沉静的脸上流淌着隐隐的微笑,生活已经被你打败,留下的是乐观、自信和拼搏之后的满足。

你是人生的赢家了,而这都是平凡世界所能给你的最高奖赏。

相反,哲学家呢,他们是那样一种两栖动物:一栖俗世,一栖意识,不过,俗世的这一边总是发育得不健全。水木丁曾写过电影《时时刻刻》的评论,写到伍尔夫,她说:“因为她是弗尼吉亚·伍尔芙,这就注定了她终将为探求人生的真谛而活,终将不能成为一个安于享受阳光和青草味道的某个男人的女人。”这篇影评的名字叫《你所不能了解的人生》。

有些东西是注定的,比如,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完成。

或许,你所得到的,有一天,将成为你的羁绊。而哲学家似乎是那种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们知道全部庸俗生活的奖赏不过如此,可生活的痛苦却很难穷尽,所以,塞内加才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对于他们——那些优秀的哲学家,应该是一定的:正因为知道那么多,所以,很难过好那一生。而我们,如果,还没有看过这些用俗世“遗憾”写成的智慧精华,将是多么大的缺失呵。

读后感《蜜蜂的哲学读后感(精选范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女神》有感范文精选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