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 地图 >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1-12 来源:互联网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00字五篇(读后感范文)。

常言道:“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书,大多数时候老师会在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相当于是我们为自己提炼的一篇浓缩书稿,方便后面的阅读,那么,优秀的读后感模板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00字五篇(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000字五篇1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它以手记的形式记录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读起来更像一本震撼心灵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着人间最美最真挚的情感。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m.dhb100.com/

当我读到李老师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鼓励着高考落榜后的宁玮,使其成为了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当我读到万同这样一个顽皮的“小恶痞”在李镇西的反反复复的感化下怎样蜕变,最后参了军;当我读到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来到伍建家田头帮他一起劳作,还有他与远方学生的通信......我无不为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所震撼。看完这本书我由衷地钦佩李老师,他把爱看作是教育的基础,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便这本书中的一些故事已经沦为过去式,但是爱的教育,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却永远不会过时。

这让我想起了“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张桂梅。她是一名敬业奉献的人民教师,是一位心系群众的教育扶贫工作者,更是一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十几年前,一场家庭变故让张桂梅从大理来到了丽江山区,她原本只是想忘却爱人过世的悲痛,却看到了山区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爱的本能让这位女教师在山区从此扎下了根。

她以“无我”的境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她没有子女,却是上百个孩子口中的“妈妈”。平日里,华坪女子高中校园内随处可见张桂梅老师手持小喇叭督促学生跑步、早读的身影,有了小喇叭的陪伴,学生心里都很踏实。她始终把学生当做亲人,当遇到学生生病,她带着他们彻夜奔波到医院,一直守护在学生身旁。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

为了孩子们,她全身心投入教学,将病痛置之度外。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忍着病痛一次次站在热爱的讲台,直到她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去医院——医生从她腹腔切出一个超过2公斤的肿瘤。她把生命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除了孩子们,她别无所求。

张桂梅就像一团火,用她炽热的爱温暖着孩子们的心房;张桂梅就像一泓泉水,用她质朴的灵魂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张桂梅就像一颗星,用她毕生的光芒照亮着孩子们前行的路。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看到许多和李镇西、张桂梅一样的用爱心浇铸教育的影子,比如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许本禹,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等。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说过:“当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这些人为榜样,用真诚地爱走进学生的心灵,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把快乐和幸福送达每一个孩子心中,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爱与真情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000字五篇2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这本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也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着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我觉得我们缺乏的是对教育的执着,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比较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因为他赢得了学生的心,所以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

我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也能成为如李镇西老师这般的人,努力用爱心温暖班级里的孩子们,用爱心浸润童心,用爱心伴随着他们茁壮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000字五篇3

这个学期,我有幸阅读了全国名师李镇西的著作《爱心与教育》,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道出了自己对教育的独特感受:“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我很赞同李老师这一观点,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充满爱的智慧教育,只有心中有爱,怀揣着师者的责任与使命,时刻不忘自己最初的理想与肩负的重任,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情感、有温度的“真教育”,才是有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下面我就谈谈阅读中自己感触比较深的两点:

爱是教育的本质和最高境界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回首二十多年的教学过程,我有没有去爱我的学生、了解我的学生,学生又是否喜欢我这位老师,我以后又该怎样做呢?……众多的问题在我脑海里浮现与思考。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我课„„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却被我忽略,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上学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对学生的爱要平等,要给予差生更多的爱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对有进步的学生会给他们一张报喜表带回家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我们要民主地、科学地教育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只有与学生平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学生都有向善向好学习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只要他们自发的想完善自己,改进自己,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道理。同样,对于后进生,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懂得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并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关于转化“后进学生”,李老师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李老师书里讲述了他与“后进生”万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考究和学习,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他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读完这本书,真心感谢李镇西老师。感谢他分享给我的教育理念,感谢他教会了我“为师之道”。我想以后的教育路上,我会永远记住他的叮咛:用爱心和耐心,用关怀和责任对待每一个孩子,与学生们同进步、共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000字五篇4

1999年,《爱心与教育》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李镇西,1958年9月生,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200多堂,出版了19部著作。他的书成为近十年来中国教育教学类畅销书。本人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初读这本书,感悟颇深。

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确实如此,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是的,从古到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切教育都不能离开情感。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

在这一点上,李镇西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都要向他学习。

李老师给学生举行生日晚会;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对于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对于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情绪波动很大的宁玮,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等等。

李老师为我们重新解读了什么是“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都不应仅仅止于班级内部,而应该有爱的扩展和升华。这种爱的扩展,是对周围其他人的爱--同学、邻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的升华是对我们祖国的爱!

这才是爱的教育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对于“后进生”,李老师认为“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对此,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

对于后进生的认识和转化,我们还要从多方面角度去关心,比如家庭方面、学校方面、个人方面,以及对于他们的教育方法。

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000字五篇5

平日里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静下心来看书,但是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特别好,尤其值得一看,所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拜读了这本书。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很多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满满的爱,真的是受益匪浅!李老师的很多言行都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比如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这绝对是一般教师很难做到的......

都说教师的爱是博爱,当然的确也应如此,但是要将这份爱达到平衡的标准,对我而言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从学生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教师怎么对待,在他们心中都会有着各种不平衡,即便是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类似的感觉。比如对于优生而言,教师的欣赏和器重是理所应当的,而对后进生的批评和漠视也不足为奇,这在我们的教育中的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候我也常认真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似乎无论我怎样努力摆正师爱的天平,好像永远都是摇晃的,面对优生的时候表扬和期望是我的正常情感,而面对差生时,对他们捣乱课堂,不认真完成作业等做法总是非常气愤,怒其不争的同时,进行数次教育,无果之后便是无可奈何的放弃。因此,要对所有学生做到一样的“爱”,的确非常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然而李镇西老师做到了!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因为弱势群体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只有爱才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也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教师,我真的把爱传递给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由于同时带七八两个年级,总共6个班,同时兼任801的班主任等,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经常是上课进教室,下课出教室,很少有时间和学生坐下来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也是爱他们的,我会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真的!但作为教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平易近人才对......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法是独特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他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之上,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其实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地付出,孩子们也同样会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渐渐地你会发现他们脸颊上那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莫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更加努力,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重要的是有颗智慧的爱心!

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绝佳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我,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近二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拜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所谓的平淡其实就是平庸,是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我而言真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为他们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即教育。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m.dhb100.com

李镇西老师曾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什么样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认为是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人。

当我们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正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课堂上,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时,我可以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夸张、时而温柔、时而严肃、时而撒娇……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换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高谈阔论”,我可以加入到其中,和她们分享我的观点和看法;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游戏,我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减衣服;在他们因犯错受到批评之后,冷静下来的我更会找机会去安慰他们;当得知他们要过生日时,会送给他们一张写满生日寄语的卡片……

谁说小孩子不懂得感恩?当孩子们感受到了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对我们也会特别的关心和照顾。他们会时常跑过来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课的时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声讲课时,她们会瞬间变得安静乖巧。如果哪天冲他们发了火,孩子们反过来会用小纸条、小插图、拥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我的课余生活都因为充满了“人情味”而变得丰富多彩。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最后,李镇西老师说:“人不能没有原则,但要拥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必须学会感动。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打动每一个孩子,孩子才能真心感恩,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变得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而不是麻木的,绝情的。

李镇西老师在激励“优生”方面同样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入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挑战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去“折磨”他们,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不光是要战胜自我,更要超越自我。今后,我也努力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进行这些尝试,让优生极大程度地带动全班,让后进生敢于挑战,乐于进步!(陈丽君)

在《游子吟》一诗中,妈妈对远方游子那种深切的爱,早已寄予了一针一线之中。其实,和妈妈一样,天下老师也都深爱着每一个学子,我们的寸草心,无需学生的回报,我们只希望教出来的学生一生内心有光,可以在成年之后,成为社会的栋梁。没有爱的老师,教不出有爱的孩子。在李镇西撰写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中,我体会到了李老师犹如慈母般对孩子们那种无私奉献的师爱,李老师将自己教育的历程付诸于笔端,活灵活现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他的教育故事平实动人,和我们的教育生活息息相关,每读一次,心里就感动一次。同为教育人,我的心亦等同于李镇西老师的心,我们都希望能成为一个个学生前行的明灯,照亮他们成长的行程。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https://www.dhb100.com/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涉及了很多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也有让人感到沉重的部分。其实,我们教师,有时候就像是医院里持有手术刀的医生,必须要敢于剖开某些孩子“流脓的创口”,去做他们根子上的“清创者”,孩子们才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重回正轨。这本书里有李镇西老师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也有他对教育的一些反思与建议。我读李老师这本书,内心总会荡起诸多思绪,我也在反思自己,反思自己这些年在初中教育过程中所用的教育策略以及和学生们沟通、交流的方式。‍

我觉得,老师心中有爱是做好教育的基石。这个世界都在说爱,但爱到底是什么?在我认为,爱就是包容、理解、接纳、宽宥。初中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所追求的风格。即使我们老师不认同孩子们的某些方面,但我们要给予接纳和尊重,时代在变,少年也在变。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乖巧、听话,他们身上的不完美部分,即使我们要学着接纳甚至去了解的部分。爱,肯定不是苛责、批判,即使是后进生,也没有人愿意将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建立在疏离之上,后进生只是学习不好,不代表一无是处,我们要善于用心中的爱,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接纳他们的不同之处。

关注可以得到温暖的回赠。青少年心思细腻,有自己的感受。他们有时候需要有人去读懂他们,听懂他们。做为他们的老师,我们要多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不要将关注点止步于孩子们的成绩,那样会显得老师特别功利。人都是情感动物,只有真实的情感交流,才能擦出火花。有些孩子因为家庭问题染上了不良习惯,有些孩子因为某些问题会对人生产生困惑。我们不妨多给学生们一些关注,尝试着去读懂他们,理解他们,关怀他们,这样,他们的心门会容易对我们敞开。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差生,天生就喜欢调皮捣蛋,做孩子们的老师,能给予的就多给予一些,施比受,更让人快乐。老师眼里没有“问题学生”,学生眼里也就不存在“问题老师”,爱是相互的,有寸草心,就有三春晖。(赵慢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延伸阅读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选范文)


当我第二次捧起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时,拿在手里的是20周年纪念版,李老师当年写《爱心与教育》时还是个小伙子,如今已经退休了。20多年来,这本书一直是教育行业中的畅销书,很多教师、家长、学生、学者都被感动过。之所以经久不衰,大都因为那个“爱”字,第一次读《爱心与教育》中,曾努力理解何为教育之爱,在此不再赘述。重读这本书,让我了思考最多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能为学生留下怎样的生命记忆?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李镇西老师当班主任时,无论是优生杨嵩、程桦、王铜,还是普通学生宁玮、伍建,甚至于问题学生万同,以及从未谋面的杨守丰、冯珉娟,他们都把李老师当成了知心朋友,且常年保持着联系,距离拉开了,心灵上却越来越近了。为什么这些学生即使毕业、成家了还不忘当年的老师呢?为什么其他大多数老师没有这样的待遇呢?再次阅读,我发现李老师真正把教育做成了心灵的艺术,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李老师把每个学生看在眼里,让每个学生能够抬头做人。他在伍建的心里种下了善良、勤奋、认真的种子;他在万同的心里点燃了“我是一个好人”的愿望;他在杨嵩心中树起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他在王桐的心里培养了谦虚、宽容、礼让的格局。这些学生带着李老师送的特殊礼物,为社会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李老师也欣慰不已。李老师曾多次在讲座中,讲他和学生的故事,每讲一次,都会被幸福冲击一次,因为他幸福着学生的幸福。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们上车时没有什么行李,如果我们能在他们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会感到幸福。”作为一名教师,除了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能不能也像李老师一样送给学生一份美好的回忆呢?我想,我们应热爱每一个学生,永远不放弃任何一个,以研究的心态看待每一个特殊的学生,以最真诚的内心与学生建立沟通的桥梁;放眼未来,培养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是最善良最努力最上进的那一个;教会学生自我教育,不断改正缺点,真正认识自我,最终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也许我们不能像李老师一样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但至少可以像李老师一样培养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学生;也许最终也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始终牵挂着我们,但至少我们在他们的成长路上,洒下美丽的种子,他们一定会记得曾经有位教师用心做过、真正爱过。

李老师在《回望20年,重新审视爱》中这样写到:“希望再过20年,拙著《爱心与教育》不再畅销,甚至无人问津。因为到那时爱已经是教育的常态,每一个教师的生活都是一部属于自己的《爱心与教育》。”书写自己的“爱心与教育”,就是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书写和学生一起留下的生命印记,始终带着“我能给学生留下什么”的思考,便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00字(精选)


卷首语:爱心传承希望,知识启迪未来。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老师要从爱心、关心出发,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为基础,用我们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假期里,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感触很多。李老师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后进生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我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刚开始我也会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很愤怒,可能会放弃,更多的是伤心,会觉得他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因此,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爱心才能传承希望,但是,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使他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优选范文)


《爱心与教育》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诠释,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本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反思。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爱心与教育》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诠释,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本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反思。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真正平等的。其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她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于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阅读和教育事业上。

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不能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秀生的确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常,为班集体做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常,为班集体做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刘瑞杰)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五篇(读后感)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记录的日记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全书以一个“爱”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www.dhb100.com/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除了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老师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地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老师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常有家长拽着自己不听话的孩子对老师说:“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就狠狠的打。”时代发展到21世纪,我只能把这话理解成为善意的谎言,教师不适合充当暴力实施者,面对一群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用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场爱的持久战,师生之间的一次促膝长谈,恐怕对于部分学生收效甚微,所以在师生之间建立一条有情有意有爱的道路,则更行之有效。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充满爱意的行动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地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老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离开了爱和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博大的,无穷的,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即使不把书当挚爱的人,书架上也会或多或少放着几本旧书。

右胳膊压得实在有点酸了,翻个身子的空隙,床头柜上的一摞书印入眼眶。翻来大多是一些工具书,但有一册使我印象深刻,是初入工作岗位时一位前辈赠予我的。书名是《爱的教育》,听来不是很有趣,人人皆知,教育的爱必不可少,亚米契斯会怎样说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序言这样说道:“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就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的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情与爱就像这水,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是的!教育确是如此,爱是活水之源,是教育之根本。如果爱也有形状,那它可能是圆形,是和孩子们一起在手球场上快乐的追逐的手球;如果爱也有形状,那它可能是长方形,是和馋嘴的孩子们够红果子时一起搬来的长梯子;如果爱也有形状,那它还可能是五角星形,是赞许孩子们有爱心的帮助他人时给的五角星······

文章以日记的形式展现,讲述了许许多多上学中的孩子们发生的故事,足足有100个。有些是老师之爱、学生之爱,有些是父母之爱、儿女之爱,还有的是同伴之爱······每个故事都非常细腻生动,读来就好像发生在平时我与孩子们的生活中,让我倍感亲切与熟悉。

其中的一则小故事“卖炭者与绅士”讲述的是: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的小摩擦,绅士的孩子高傲并且不懂得尊重别人,对卖炭者说了无理的话。但他的父亲却十分有礼,并没有袒护自己的孩子,不光狠狠的批评了他,还要他对于卖炭者说无理的话道歉,这样的做法非常正确。放在当下,同样是值得每一位家长与老师学习的榜样,虽然幼儿园中的孩子尚且还不存在类似的做法,但偶尔玩闹也会出现磕碰,作为家长理性处理十分难得,这不光是家长的素养,同样也影响了孩子成长。教育的全面性,不光是对孩子授业解惑,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

书中记载着著名的“少年爱国者”故事。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及我们,都无法想象贫穷、饥寒交迫的少年,将说自己国家坏话的外国人施舍的钱币,愤怒的扔在地上,勇敢的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的那种深深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感!他打动且唤醒着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深处强烈无比的爱国之情!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作为一名热诚的爱国者。红色传承,铸就爱国童心,那是生生不息的爱国之情。

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不同的道理,但无疑每一个都是饱含着爱的情感。一日生活皆教育,孩子们和我朝夕相伴,和亲人一样。就像“我们的先生”在其中说到:“大家听我!我们从此要同处一年,让我们好好地过这一年吧!大家要用功,要规矩。我没有一个家属,你们就是我的家属。去年以前,我还有母亲,母亲死了以后,我只有一个人了!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我现在并不要你们用口来答应我,我确已知道你们已在心里答应我,‘愿意’了。我感谢你们。”教育是饱含着爱的,如果没有爱,与冰冷的机器无疑。教育的路上,有爱相随;成长的路上,有爱相伴。对于孩子,爱就是他们成长路上最好的糖果。

我利用闲暇之余认真拜读了意大利作者亚米契斯所写的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电子版《爱的教育》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

还未真正进入正文,译者序言就有这么一段“这本书一般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认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应介绍给与儿童教育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学校教育到现在空虚极了,单从形式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生命的某物、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的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维持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的水是什么呢?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或许我更不应该将它做为一本儿童读物,我更应该认真拜读,了解其中教育的真谛。

怀着敬畏之心,我认真的拜读起这本书,本书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发生在他身边的许多感人的小故事。

其中始页就有这么一段话“我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可是因为那位亲爱快活的先生已不在,学校也不如重前有趣味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厌学,我们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气氛。现在出现了一个个网红老师,他们将枯燥的化学公式,常见病的急救方式等编成歌,“陡”耳朵上走很陡等拆字法应用到教学中。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的革新,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要多跟孩子们沟通,发现探索孩子的兴趣。我们教师的一个努力,一次教学风格个革新,可能就会激发孩子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记得“我们的先生”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先生看见一个面上生着红粒的学生,让他终止默写,并且认真的查看他的身体,问他身体状况,在此间后面有个同学趁先生不注意,玩起了洋娃娃,被先生发现了,学生已经俯头预备受责,可先生只是说了句,下次不要这样了,其它就什么也没说了。放学后这名孩子找到学生说:“先生饶了我这次!”先生亲吻着孩子的额头说:“快回去吧,好孩子。”如今的教育中我们可能很少有老师能像这位先生一样,用情用爱来对待自己的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叫真心换真心,当我们老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我想孩子也会有感激之情的。当他们送上一张贺卡,我们也会倍感幸福。当我们面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时,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批评,更多的应该去包容,从侧面让他们去认识到他们的错误,自觉的去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比一味的去批评惩罚更有教育意义。

每一个小故事都耐人深思,就像译者所说:“在阅读时还深深的感到刺激,不觉眼有些湿润,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人的资格外,我在家中已为人妻,在工作中也是执鞭七年的老师。书中讲述了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社会之同情,都近于理想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感觉到理想世间的情味,认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得感激得流泪。

由于自己的职业关系,在阅读中,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一个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我所庆幸在我还未为人母,初入教育事业不久,就能有契机认真拜读这么好的作品。这每一个小故事都会鞭策给自己孩子一个良好的家教。对同学要耐心的进行教导指引,对待工作要虚心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沉淀,做一个有趣的老师,做一个让同学同事喜欢的老师。(潘薇)

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弥漫在我们四周,却不被我们所察觉,就像爱的奉献这首歌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很多小故事,从中使人感受到了人类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呀,而这种关心、理解,都离不开一个最核心的东西——爱!

《爱的教育》整部小说,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小抄写员》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孩子又多,父亲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抄文件。小叙利奥眼看着爸爸早生白发,就想帮爸爸抄写文件,多赚点钱。可又因为爸爸不同意,所以他只好每天半夜起来偷偷的帮爸爸抄。就这样,家里的情况改善了许多,而小叙利奥却因为长时间缺乏睡眠而导致上课无法认真听讲,回家也无精打采的。爸爸看了,非常生气,还多次责骂他。小叙利奥虽然心里很委屈,但还是帮爸爸把工作做下去。直到有一天,爸爸发现了这个秘密,才知道自己错怪儿子了,愧疚万分。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感动于小叙利奥的坚强。他虽然出身贫苦,但他不但努力学习,而且还默默为家庭分忧,即使是受到了责骂也默默地忍着,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强!他也曾想过停止抄写,他深知这样的下去绝对不行。可是一到十二点,就有一种力量促使着他去做。这股力量是什么?是一种责任感,是一种爱。联系到我们现在教的学生,有几人能做到为父母着想,不少孩子甚至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学校虚度光阴,看了真是令人心痛,所以我想今后我要利用课余时间把《爱的教育》中的小故事分享给孩子们,让他们从中受到启迪,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爱,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身边。爱其实就像是一米阳光,亲昵温柔地抚过你的身体;爱就像是一泓清泉,时时滋润你的心窝;爱像是一条没有尽头的田间小路,盛开野花,需要随时发现,随时采摘。爱,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在爱的海洋里,如果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关心我、爱我、疼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器官、骨髓、献血等等,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但是希望今后还是会有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让人们感受到世间浓浓的爱意。

读《爱的教育》,仿佛自己也成了作者笔下的孩子,感受着对祖国,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甚至是对陌生人的深深地爱。当然也十分愉快的再次重温了幼年的童趣与纯真。这是一个有爱的世界,让人沉醉。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而一个高贵的灵魂是可以荡涤另一个灵魂的。本书则是那个可以荡涤你灵魂,给你无数启迪的智慧的结晶。

读本书的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描绘的这些人有乞丐,烧炭工,泥瓦匠,绅士,铁匠,士兵,甚至是坐过牢的人。而涉及到的事件有嘲笑、虚荣心、嫉妒、打架、不尊重、厌学等许多不好的事情,甚至作者本人也会犯很多错误。但是读完后你并没有因为这些不好的事情而觉得心情不好,反而感受到很多温暖,满心的喜爱与敬佩。这世界本身存在着不公平,但爱让一切界限消失。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极其有限,很多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就很难感同身受。而此书作者对于发生一些事情后,主人公逼真的情感的描绘,会带着我们感受未曾经历过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也在书中获得了一种成长。

以下三点是我在看书中的一些想法,仅仅代表个人观点。

首先,就是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看了本书后,发现有好多篇文章都是在讲爱国主义教育。并且爱国主义教育随时随地的出现,比如在路上看到军队走过,老师介绍一个来自外地的孩子,一个极其需要钱的孩子因为施舍者辱骂了他的国家而把钱扔回给施舍者,军队中为了战争胜利而奋不顾身的小孩,父亲关于爱国主题的信。爱国之情被阐释的淋漓尽致,而且很多都是孩子们身边的故事,使其能够感同身受,并且能从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爱国者的身上学到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而回顾我们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数都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这离孩子们的世界太过遥远反而不容易引起共鸣,在新的时代,爱国应该有新的具体表现,爱国教育也应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赋予其新的内涵。

其次,关于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书中有多封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给孩子的书信,而书信的内容也是针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具体的改进措施,并且很多都是父母亲通过自己的成长经验来一步步的启迪孩子应如何做,所以我们会看到信中有许许多多假设的话,让人读后感大全动不已,这也是书信的魅力所在。而随着先进通讯工具的越来越多的使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交流却反而越来越浮于表面。再加上中国本身不是一个善于直接表达爱的民族,所以父母与子女的代沟越来越大,而当面交流反而会引发新一轮的争吵,所以书信反而是最能表达感情的一个沟通工具。今年高考的作文也是让写一封信,所以书信这一传统还是应好好延续下去。

最后,关于学习这件事。在劝导学生学习时,我们貌似给学生灌输了太多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过于功利的话语,导致功利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或者是在物质条件已完全满足的情况下,学生干脆就找不到学习的任何意义,或者是生存的意义,我们在那里干巴巴的讲着为父母学,为自己学的道理,反而忘记了人类为什么需要学习这一宏观要旨。在本书《学校》这一书信中,父亲劝导儿子上学,除了论及全世界的孩子无论多么艰苦的条件都在学习以外,还提到了人类学习这一运动,如果停止了,人类就将陷入野蛮。这个运动是世界的进步、希望和光荣。将学习这件事拔到这样的高度,从这里来看,学习就是责任、是义务、是该做的事了,学生也需要明白这个道理。

好的文章应该是让人读起来有温度的,有让人自然的想要去向榜样靠近的力量。而本书就有这样的魅力。因为学生阅读时间少,所以老师有责任给学生适量推荐一些这样的文章。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1000字(精选范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作者肖川博士历时十年写的一本教育随笔集。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告诉我们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告诉我们要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告诉我们教师要“六个学会”即“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六个学会”。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

一、学会等待。学会等待,我们要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失望,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亲切。学会等待,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正是新课程下的对学生评价机制的变化。我们要发展的看学生,我们要看学生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二、学会分享。教师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领和平等的给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学会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学会了倾听,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世界。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应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给予,而不是施舍。这也正是新课程下的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和师生应该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三、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定会取得悬崖提缰的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教师要做“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这样教师的心智就不会闭锁,头脑不会固执,思想不会僵化,眼界也不会狭隘。学会了宽容的教师,才能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珍视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教师学会了宽容,自然就会用自己的率先垂范,成为学生模仿的楷模,自然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对自己所认同的事物常常也会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学生所信赖的事物也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从而避免了武断性。

四、要善于选择。教师要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以及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师通过一个无意的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的语言,一个夸张的表情,都可以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使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目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开发了潜能。

五、学会合作。教师要善于合作,当然不仅仅是在与同事教育教学事业方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有了合作的意识,教师就会尊重和接纳学生的不同、差异、另类,甚至异端;教师就会“求大同,存小异”。

六、学会创新。学会创新,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意味着我们要对司空见惯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见解……当前的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前的社会也正提倡建设创新社会,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为当务之急,培养我们教师自己的创新精神更是迫在眉睫。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我们就一定要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

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倾听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

相见恨晚。若说感触,这应该是最深的了。文字优美,字字玑珠,用感性的文字表达出了理性的思考。理想,信念,情怀,执着而热情,细腻而深刻。诚如作者所言“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

一、与经典为友

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跟接近真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即使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但是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教育智慧并没有因时过境迁而失去意义。既然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守经答变,返本开新”。坚守、守护那些永恒的真理,并以此对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给予回应。

二、审视教育目标

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等等。都有其历史内涵,也有其确定性。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严肃认真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现时代的人什么素质最重要”?《学会生存》中提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人,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教养、有独立性、有自信心、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他需要有批判性的思考里、创新的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和合作的能力。

三、品味教育的灵魂

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而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却与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不协调,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肖川教授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应该是现时代的理想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灵魂。主体性道德人格作为个体生命最为独立、理想、自觉、自为、自由的存在方式,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诚的信念成为可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做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以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批判,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四、感受教育的力量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残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灵动清新,耐人寻味。随和,随意,随缘,感受文字之魅力,体味思想之深刻。(周俊)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00字五篇(读后感范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