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 地图 >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1-12-07 来源:互联网

读书心得范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书是阳光,能照耀万物之灵。读书像登山,不同高度有不同的风景,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有没有哪些优秀的读书心得可以作参考?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书心得范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www.dhb100.com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1

飞蛾扑火,义无反顾。他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点,并且全力地去追求。爱情充斥着全部的生活,仿佛生命中的其它再无意义,列文也好,伏伦斯基也罢,为之着迷,为之倾狂。

可能一错之后,便再回不了头。越来越多的碰面,幽会。培特西夫人家的狂热,赛马场的惊慌,直至那个黑夜,安娜眼中的光。“爱,他也会懂爱吗?太迟了,一切都太迟了。”卡列宁这个强有力的政治家,第一次感到软弱无力,束手无策。像一头公牛,驯服地垂下头,等待着他已感到的高举在他头上的利斧。

我承认奥勃朗斯基说的有一定道理。嫁了一个你不爱的人,没有爱情,也不知道什么叫爱情,却结了婚,但这事木已成舟。后来你爱上了一个不是你丈夫的男人,这是很不幸,但依旧是木已成舟。这事被你丈夫知道,他饶恕了你,这是现况,现在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再跟你丈夫生活下去?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婚姻是一份承诺,责任,将两个独立的生命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一段爱情尚有开始,维系与结束,何况婚姻。倘若不爱,为何不在一开始便坦诚相告。既然决定选择了那块贝壳,就不应该抱着挑选的心态再去海边。

安娜选择放弃一切,放弃丈夫,儿子,远走高飞。离不离婚,得不得到他人认可都无所谓。只要有那份爱情,只要他还爱她。伏伦斯基选择放弃仕途,自毁前程。尽管这在他以前是从来不敢想的,但他确确实实做了。他不是那种不渴望功名的军官,与他同期的谢普霍夫斯科依连升两级,获得了青年将军难到手的奖章。他羡慕,但为了安娜的爱情,他愿意放弃。

拒绝塔什干那项迷人而危险的任务,照伏伦斯基以前的看法,是可耻的,是办不到的。但现在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拒绝,上级对他的行为稍有不满,他便立刻辞职。

维特式的狂恋,互相毁灭对方的生活,甚至生命,只为了证明我爱你。这,还是爱情吗?激情终有退去之时,梦幻总会回到现实。列文与伏伦斯基一般,甚至更甚,神魂颠倒,他觉得他和他的幸福就是整个生存的主要目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目的。他什么也不想考虑,什么也不想打算。有了爱情与幸福,其他什么他都不在乎。

可吉娣不一样,她知道列文在乡下有他心爱的事业,即便她根本不理解列文所做的事,即便她根本不想去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她认为这事业是很重要的,她知道他们的家将安在乡下,所以她拒绝去国外,想开始他们的生活。

相似的人,相似的故事,却如此讽刺。即便安娜再有风韵,侧脸的弧线,举杯的姿态,一切都好似精心修饰。伏伦斯基知道她是有意这样做,可是偏偏感到无趣,越发的渴望自由和外面的世界。厌倦,猜疑,互相终会怨起对方。无法避免,激情褪去,当时所做的事一件件都会显现出来,好的,不好的,愿意的,不愿意的,冲动的,后悔的。

我还很清晰的记得,安娜对伏伦斯基说:我能要求您怎样,我只想求您不要抛弃我。不,我要的是爱情,可是它没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了。撕心裂肺,空中楼阁,又能如何。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卡列宁少一点虚伪,安娜多一点决心,伏伦斯基多一点责任,故事会不会好一些。

夜,一片漆黑,玻璃上映着另一个世界。只听得风吹树木簌簌,山川一时寂寥。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2

说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也不为过!伟大在她对人生的反思,对命运的探索,对人类的道德训诫,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说,这是反映旧社会压抑女性的小说。我从头到尾,除了看到安娜正因婚外恋一步步堕落深渊,最后一头撞在火车上外,其他女生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恋之前,看看作者怎样描述的:单纯,快乐,健康,活泼,一无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帮别的家庭调解纠纷。

安娜追求感情,一步步走向灭亡,毁了家庭,毁了丈夫,也毁了情人。因此有些人说她为感情而牺牲是多么的崇高时,是感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时,我只能无语摇头。如果那么说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就仅仅是一部支持婚外恋的言情小说,根本不是什么名著,与琼瑶的小说一样价值,那么托尔斯泰也仅仅是个男琼瑶而已,或者张艺谋。可明显后面两人与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一比,就是什么东西。我们应当知道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说中思索探讨人生的价值:人就应怎样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给我们带给了这样两种活法。

第一种:安娜和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浪子一个,最喜爱调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妇安娜,正因她太美了,不论她有没有家庭,有没有孩子,明知道这会对她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但还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欲,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因此那里有人说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情人时,是反抗旧社会制度的先锋时,只能说这人脑子有毛病。当然,渥伦斯基后面的醒悟,让我们悲哀,正因安娜的自杀,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走上战场,可能一去再不回了,正因他是决意去死的,并不是散心。与安娜一样,其实也是自杀,只是一个更男生,一个更女生而已。但他们两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们真能怨随便一个东西,他们也不会自杀。正因他们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个幸福安宁的少妇,被渥伦斯基吸引,最后抛弃丈夫,抛弃儿子,与情人生活在一齐。就应说,他们最后如愿以偿了,生活在一齐就应也是很幸福,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多大压力,最后安娜的死是正因神经质!她总是怀疑渥伦不忠,一会怀疑这,一会怀疑那,最后为了“报复”渥伦去自杀了!但实际上渥伦一向在对她好。

这种神经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两个字,良心!

第二种轨迹: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类中幸运儿的代表,不是正因她嫁给了列文那样的好丈夫,而是正因她被渥伦斯基甩了!她正因少女的单纯无知,喜爱上了体面潇洒的帅哥-渥伦,而拒绝了乡下财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亲,一眼看出渥伦是什么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伦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基蒂在痛苦之余,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寻求和探索生命的好处,而与她一向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还有一个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许多深奥的话题,整天想怎样生活才最完美,怎样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他最喜爱想象自己有个多么完美的家庭,妻贤子孝,结果最后如愿了。正因他忠诚可靠,老实善良,因此最后他如愿了,与社会制度没有任何关联。他娶到了可爱到极点的基蒂小姐。

婚姻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喜新厌旧,找其它的女生(或者男生),搞婚外恋,是很普遍的现象,此刻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克制,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才不会出问题。而安娜和卡列宁就没做到这一点。安娜对家庭,对丈夫孩子不负责。我也很生气。对卡列宁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3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一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4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过了,但总是怀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终渴看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可认真的捧上书本来品读时,内心却始终不得安宁。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一见钟情固然以悲剧结尾,可浪漫的邂逅却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静的境界中。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安娜与渥伦斯基出国了,又回来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抛弃,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而我也随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挣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往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由于“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老实…”我也爱安娜,从书中瞥见她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恋上了她,这种迷恋不在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喜欢她、欣赏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为她,让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质。

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当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时,我甚至希看她早点结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悲剧,吉蒂获得了幸福,多丽依旧安稳度日,卡列宁照样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这是她的咎由自取吗?这是她成为一个所谓的堕落的贵族妇女而理应遭到的报应吗?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的、迂腐的、虚伪的卡列宁,八年时间里,他压抑了她一切的热情和生气,当我们知道排除了爱情以权力地位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当我们肯定了个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价值,又有何权利指责她的选择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___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5

大学的第一年就这样结束了。在这一年当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书上的知识,还有许多实际生活中该有的态度等等,反正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漫长的暑假我该干什么呢?我经常这样问自己。而刚好学校给我们下发了这样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在暑假里读好书写读后感。我想:读几本有意义的书,既可以增长我的知识又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的确也看了几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

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但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小说。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多么残酷啊!她容纳不了安娜,很难说现在的社会能容纳这样的女人。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最绚丽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她始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柔弱的身躯,我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可人真的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因为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因为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

然而产生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三)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四)安娜本身: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得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权利。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因为爱而对所爱的人产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警惕和小心亦不为过,关键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情的能力,严格来说是经营爱情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与生俱来的,必须后天认真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于是我想,许多生活中的爱情失败者会不会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爱情能力的培养造成的呢?在爱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为依据,既不求证,也不给机会解释或改正,便开始实施不可逆转的报复,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有人说:安娜的悲剧也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是啊,我们都期盼着理想、宽容、仁慈,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这一则悲剧带给人们的启示,更是深刻且恒久的。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心得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本文以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为参照,分析了他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翁安娜的悲惨命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1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2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小说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小说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3

安娜是个悲剧人物,她是个文化修养极高的贵族女子,在当时上流社会中以她惊人美丽高贵聪慧在任何场合出类拔萃,美丽迷人。虽然生活舒适无忧无虑,可是身处虚伪的列子 和虚伪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使她疲惫不堪,同时又极力想摆脱一切。当遇到渥伦斯基爱后,她毅然勇敢离开列子甚至牺牲自己家庭和爱子,追求自己幸福,可是当她放弃一切后,让她意想不到是渥伦斯基是个伪君子,又无情抛弃她,迫使她坠入痛苦深渊,最后导致安娜卧轨自杀悲剧。

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 这种种冲突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斗争中,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安娜一再,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便是他灵魂中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渥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渥伦斯基结合了。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看完这部小说后我的心里很复杂,一方面佷同情女主人的不行,佩服她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对她应为个人的欲望而抛弃家庭,背叛丈夫感到厌恶。人固然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我觉得不可以不顾一切的追求自由。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必须为身边的一切负责!如果要以别人的痛苦来成全自己的自由、欲望,我宁愿不要!

2024最新读书心得:《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m.dhb100.com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1

飞蛾扑火,义无反顾。他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点,并且全力地去追求。爱情充斥着全部的生活,仿佛生命中的其它再无意义,列文也好,伏伦斯基也罢,为之着迷,为之倾狂。

可能一错之后,便再回不了头。越来越多的碰面,幽会。培特西夫人家的狂热,赛马场的惊慌,直至那个黑夜,安娜眼中的光。“爱,他也会懂爱吗?太迟了,一切都太迟了。”卡列宁这个强有力的政治家,第一次感到软弱无力,束手无策。像一头公牛,驯服地垂下头,等待着他已感到的高举在他头上的利斧。

我承认奥勃朗斯基说的有一定道理。嫁了一个你不爱的人,没有爱情,也不知道什么叫爱情,却结了婚,但这事木已成舟。后来你爱上了一个不是你丈夫的男人,这是很不幸,但依旧是木已成舟。这事被你丈夫知道,他饶恕了你,这是现况,现在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再跟你丈夫生活下去?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婚姻是一份承诺,责任,将两个独立的生命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一段爱情尚有开始,维系与结束,何况婚姻。倘若不爱,为何不在一开始便坦诚相告。既然决定选择了那块贝壳,就不应该抱着挑选的心态再去海边。

安娜选择放弃一切,放弃丈夫,儿子,远走高飞。离不离婚,得不得到他人认可都无所谓。只要有那份爱情,只要他还爱她。伏伦斯基选择放弃仕途,自毁前程。尽管这在他以前是从来不敢想的,但他确确实实做了。他不是那种不渴望功名的军官,与他同期的谢普霍夫斯科依连升两级,获得了青年将军难到手的奖章。他羡慕,但为了安娜的爱情,他愿意放弃。

拒绝塔什干那项迷人而危险的任务,照伏伦斯基以前的看法,是可耻的,是办不到的。但现在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拒绝,上级对他的行为稍有不满,他便立刻辞职。

维特式的狂恋,互相毁灭对方的生活,甚至生命,只为了证明我爱你。这,还是爱情吗?激情终有退去之时,梦幻总会回到现实。列文与伏伦斯基一般,甚至更甚,神魂颠倒,他觉得他和他的幸福就是整个生存的主要目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目的。他什么也不想考虑,什么也不想打算。有了爱情与幸福,其他什么他都不在乎。

可吉娣不一样,她知道列文在乡下有他心爱的事业,即便她根本不理解列文所做的事,即便她根本不想去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她认为这事业是很重要的,她知道他们的家将安在乡下,所以她拒绝去国外,想开始他们的生活。

相似的人,相似的故事,却如此讽刺。即便安娜再有风韵,侧脸的弧线,举杯的姿态,一切都好似精心修饰。伏伦斯基知道她是有意这样做,可是偏偏感到无趣,越发的渴望自由和外面的世界。厌倦,猜疑,互相终会怨起对方。无法避免,激情褪去,当时所做的事一件件都会显现出来,好的,不好的,愿意的,不愿意的,冲动的,后悔的。

我还很清晰的记得,安娜对伏伦斯基说:我能要求您怎样,我只想求您不要抛弃我。不,我要的是爱情,可是它没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了。撕心裂肺,空中楼阁,又能如何。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卡列宁少一点虚伪,安娜多一点决心,伏伦斯基多一点责任,故事会不会好一些。

夜,一片漆黑,玻璃上映着另一个世界。只听得风吹树木簌簌,山川一时寂寥。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2

说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也不为过!伟大在她对人生的反思,对命运的探索,对人类的道德训诫,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说,这是反映旧社会压抑女性的小说。我从头到尾,除了看到安娜正因婚外恋一步步堕落深渊,最后一头撞在火车上外,其他女生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恋之前,看看作者怎样描述的:单纯,快乐,健康,活泼,一无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帮别的家庭调解纠纷。

安娜追求感情,一步步走向灭亡,毁了家庭,毁了丈夫,也毁了情人。因此有些人说她为感情而牺牲是多么的崇高时,是感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时,我只能无语摇头。如果那么说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就仅仅是一部支持婚外恋的言情小说,根本不是什么名著,与琼瑶的小说一样价值,那么托尔斯泰也仅仅是个男琼瑶而已,或者张艺谋。可明显后面两人与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一比,就是什么东西。我们应当知道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说中思索探讨人生的价值:人就应怎样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给我们带给了这样两种活法。

第一种:安娜和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浪子一个,最喜爱调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妇安娜,正因她太美了,不论她有没有家庭,有没有孩子,明知道这会对她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但还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欲,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因此那里有人说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情人时,是反抗旧社会制度的先锋时,只能说这人脑子有毛病。当然,渥伦斯基后面的醒悟,让我们悲哀,正因安娜的自杀,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走上战场,可能一去再不回了,正因他是决意去死的,并不是散心。与安娜一样,其实也是自杀,只是一个更男生,一个更女生而已。但他们两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们真能怨随便一个东西,他们也不会自杀。正因他们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个幸福安宁的少妇,被渥伦斯基吸引,最后抛弃丈夫,抛弃儿子,与情人生活在一齐。就应说,他们最后如愿以偿了,生活在一齐就应也是很幸福,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多大压力,最后安娜的死是正因神经质!她总是怀疑渥伦不忠,一会怀疑这,一会怀疑那,最后为了“报复”渥伦去自杀了!但实际上渥伦一向在对她好。

这种神经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两个字,良心!

第二种轨迹: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类中幸运儿的代表,不是正因她嫁给了列文那样的好丈夫,而是正因她被渥伦斯基甩了!她正因少女的单纯无知,喜爱上了体面潇洒的帅哥-渥伦,而拒绝了乡下财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亲,一眼看出渥伦是什么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伦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基蒂在痛苦之余,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寻求和探索生命的好处,而与她一向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还有一个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许多深奥的话题,整天想怎样生活才最完美,怎样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他最喜爱想象自己有个多么完美的家庭,妻贤子孝,结果最后如愿了。正因他忠诚可靠,老实善良,因此最后他如愿了,与社会制度没有任何关联。他娶到了可爱到极点的基蒂小姐。

婚姻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喜新厌旧,找其它的女生(或者男生),搞婚外恋,是很普遍的现象,此刻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克制,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才不会出问题。而安娜和卡列宁就没做到这一点。安娜对家庭,对丈夫孩子不负责。我也很生气。对卡列宁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3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一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4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过了,但总是怀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终渴看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可认真的捧上书本来品读时,内心却始终不得安宁。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一见钟情固然以悲剧结尾,可浪漫的邂逅却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静的境界中。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安娜与渥伦斯基出国了,又回来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抛弃,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而我也随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挣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往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由于“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老实…”我也爱安娜,从书中瞥见她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恋上了她,这种迷恋不在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喜欢她、欣赏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为她,让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质。

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当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时,我甚至希看她早点结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悲剧,吉蒂获得了幸福,多丽依旧安稳度日,卡列宁照样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这是她的咎由自取吗?这是她成为一个所谓的堕落的贵族妇女而理应遭到的报应吗?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的、迂腐的、虚伪的卡列宁,八年时间里,他压抑了她一切的热情和生气,当我们知道排除了爱情以权力地位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当我们肯定了个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价值,又有何权利指责她的选择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___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5

大学的第一年就这样结束了。在这一年当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书上的知识,还有许多实际生活中该有的态度等等,反正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漫长的暑假我该干什么呢?我经常这样问自己。而刚好学校给我们下发了这样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在暑假里读好书写读后感。我想:读几本有意义的书,既可以增长我的知识又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的确也看了几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

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但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小说。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多么残酷啊!她容纳不了安娜,很难说现在的社会能容纳这样的女人。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最绚丽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她始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柔弱的身躯,我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可人真的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因为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因为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

然而产生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三)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四)安娜本身: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得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权利。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因为爱而对所爱的人产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警惕和小心亦不为过,关键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情的能力,严格来说是经营爱情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与生俱来的,必须后天认真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于是我想,许多生活中的爱情失败者会不会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爱情能力的培养造成的呢?在爱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为依据,既不求证,也不给机会解释或改正,便开始实施不可逆转的报复,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有人说:安娜的悲剧也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是啊,我们都期盼着理想、宽容、仁慈,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这一则悲剧带给人们的启示,更是深刻且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

读书心得模板: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学生感悟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相信读者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受也有很多,那么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学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m.dhb100.com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学生感悟1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么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爱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不过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己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爱情。

可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爱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爱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学生感悟2

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现在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学生感悟3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在读书课上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很纠结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一见面就喜欢上了对方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的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很不对,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事情,让人看得很很难受,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学生感悟4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对安娜这个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我觉得对她应该既有赞美又有批判,因为她是一个性格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读完这本书,一种苍凉感不觉涌向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_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幸福的,因为上帝给了她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以及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每个人对幸福却有着不一样的定义。安娜感到自己是不幸福的,她没有得到理想中的爱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她好,可这些“好”只不过是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那种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涸。

火车站上的相遇,让她已死的心重新点燃。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与热流的相涌,冲破了她的堤防,让她陷入了爱的泥潭,不能自拔。可是他们的爱情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既违反了婚姻制度,又失去了母亲的职责,最可怕的是他们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也不回的拥有了爱情,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悲悯,安娜自杀了,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生活到与伏伦斯基的相遇,拥有了他们的爱情,而这个爱情却带走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她诚实,勇敢,有人格尊严,她拥有了爱情后,却不能容忍自己原来“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勇敢地向丈夫决裂。她曾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中,她追求真正的生活。

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她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个性,她的勇敢,使她就像一个天使,只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不允许。现实很残酷,真诚的人们往往活的很辛苦,她的悲剧也说明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必须遵守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将会重现,我们也看到,世上的爱情本就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但在爱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学生感悟5

列夫托尔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通过对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的悲剧,她在不断挣扎之后走的极端的路线,作者渲染的丰富的感情色彩都让人感受到深刻压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对故事主人公的怜悯与惋惜。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绝望深刻体现了安娜的懦弱无助,她一直都在劝慰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但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愧疚使她深陷矛盾与罪恶之中,她在经过无助的痛苦挣扎于煎熬之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找寻心灵的真谛。我想当它的灵魂脱离身体俯视她的一生时会不会悔恨,她所放弃一切追求的爱情被粉碎,她想以死来抗拒当时的社会,在那个俄国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她的反抗与对真爱的执着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对真理性的思考真的值得怀疑。

电影场景里这场爱情悲剧的结尾是安娜身着一袭与沃伦斯基初次见面时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也结束了一直以来的痛苦与煎熬,她独自一人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社会所不齿的爱情的后果,在这场吉蒂。卡列宁,沃伦斯基等多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一人承担所有的苦果,然而这场以死亡结尾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功塑造了那个时期很多像安娜一样的妇女的形象,这种背叛家庭,抛弃儿女,却又担心儿子会被人看不起的女人,至今为止也会被世人所厌恶与摒弃吧,但是柔软的安娜仍然没有妥协,她决定让死亡来作为她最后的坚持,不管世人能不能理解,她要勇于面对自己的感情,不在这纷乱痛苦的世间沉浮煎熬,是她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悲剧,不过猜想安娜也从不后悔,尽管从始至终她都是孤独的,对她来说清醒的孤独并不可怕,浑浊的美好的假象才令人窒息,所以她承受了悲惨的宿命,走过了孤独的命运。

世界的伦理纲常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所谓的真理正义与道德,这些与安娜都没有关系了,爱恨情仇也离她远去,让一切画上句号吧,谁也不要再打扰她的安静。而我们,我们仍然要努力地在这个世界上正直道德地生活下去,让悲剧止步于故事里。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学生感悟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相对比较优秀的一部小说。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总结篇1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小说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小说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总结篇2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确定这到底算不算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但对于安娜的遭遇,我感到很熟悉,她和《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夫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似乎都有相似之处。

虽然这三位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幸,但是应该说她们原本都是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的。她们有丈夫,有孩子,有不错的社会地位,几乎没有什么烦恼的事。但是后来她们都觉醒了。她们发现原来她们的幸福只是表面的,不同的是安娜和德雷纳夫人是通过爱情,而娜拉则是通过一次危机。她们都发现自己的丈夫爱社会地位、名誉更甚于爱自己。因此,她们觉醒了,前面两位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而后面那位则选择了离家出走。

安娜的命运中充满了矛盾,她一方面觉得生活很枯燥、乏味,不想在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她想追求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爱情。她在这样的感情冲突中把握不住方向。见到丈夫和儿子后,她都有了异样的感觉。在内心深处,作为妻子的她与作为独立女性的她为丈夫争辩起来:他毕竟是个好人,正直、善良,事业上有成就。可是他的耳朵怎么显得这样怪呀。在安娜和情人第一次互相拥有之后,她并没有特别幸福的感觉。相反,她感到罪孽深重,又害怕又恶心。起先她把脸藏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后来脸上露出冷漠绝望的神情。她觉得无法用语言表达那种又羞愧又兴奋又恐惧的心情。这是她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与道德伦理约束之间的矛盾。但最终她勇敢地选择了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毅然与渥伦斯基相爱,她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孩子。虽然德雷纳夫人也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她只要和于连偷情,总要受到良心的责备。起初安娜对于她的家庭、孩子也心存愧疚,安娜在难产快死的时候,说出过她真正的心里话。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丈夫的愧疚,对往事的悔恨,叫丈夫饶恕她,而他丈夫,那个富有同情心男人,也确实原谅了她。她说:在我心里有个魔鬼,她随时会占据我,另外一个那不是我,我知道。可是后来,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一切,她比起德雷纳夫人更加勇敢,她敢于向大众公开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公然挑战当时的社会制度,也敢于抛弃她原有的一切。这也使得最后当安娜被渥伦斯基抛弃时变得一无所有。

令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处于封建社会的西方,一个丈夫能够容忍妻子背叛自己,拥有她的情人。这无论在我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是无法接受的吧。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上流社会的人都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因此即便是有这样的事,丈夫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而当作什么也不知道。对于我国自古以来只允许丈夫背叛妻子,不允许妻子背叛丈夫的观点而言,我认为西方的封建社会已经算比较尊重女性了,更别说绅士风度之类的。

其实在上流社会里,到处都充斥着妻子背叛丈夫,或是丈夫背叛妻子的事情。但是,安娜并没有像其他上流人士那样把自己的爱情变得龌龊,见不得人,她的爱情是纯洁的、健康的,因此她敢于把自己的爱情公诸于世。可是也正因为她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上流社会的潜规则,进而遭到了她所处环境的人们的唾弃。这正因如此,当安娜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失去了情人,并且受到社会的唾弃时,安娜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了。

我在思考,安娜这样的结局,这样的命运可以改变吗?如果安娜选择了安分守己,乖乖地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个贵妇人,也许这样的生活很平静、安宁,但是她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丈夫一开始就是安娜的姑妈介绍的,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难以避免肯定没有感情基础,而且年龄的关系也必会导致存在隔膜,而且卡列宁更重视的是他的工作,他的应酬。虽然这样安娜能够成为一个无论在外人眼中,抑或在家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亲。但是安娜的生活中只有无奈,没有幸福。然而如果安娜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渥伦斯基私奔,安娜很快乐,但她对不起她的丈夫,她更对不起她的儿子,还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安娜父母早逝,她并不爱她的丈夫,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她唯一的儿子,但她为了爱情却要失去她的儿子,当她的爱情也化为泡沫时,她的人生毫无寄托,只剩绝望。这两种对立的结果是很难化解的。

我转而又想,如果安娜不是女性,而是一名男性,那结局还会这样吗?如果安娜是男的,一开始他就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可以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像列文那样。列文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基季,还可以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探讨人生的目的。即便他要同自己的妻子离婚也应该会比较容易些,孩子依然可以跟在自己身边。即便最后他受到了情人的抛弃,他还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地位,他还不至于绝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的女性没有独立的意识,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始终还是要依赖男性。

虽然安娜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之一,她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但是托尔斯泰对安娜有的只是怜悯,他并不认同安娜抛弃家庭,他更认同传统的贤妻良母。我作为一名女性,我能够理解安娜的感情冲动与无奈,但是当自己已经有了家庭,还是要对家庭有一定的责任感,特别是对自己的孩子,这是更成熟的做法。安娜承受太大的压力,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只能说面对环境,个人的力量是相对薄弱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总结篇3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读书像登山,不同高度有不同的风景,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什么样的读书心得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来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剧的批判力量。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2

说《安娜卡列宁娜》是长篇巨制,可是时间跨度并不长,场景设置算不上恢宏;写感情,并不摄人心魂;写故事,并不曲折离奇;写尽世俗,人间百态,也是点到即止;可就是这样的长篇小说,也足以吸引我很快进入到十九世纪后半段的沙皇俄国,从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乡村,一幅广阔多彩的社会图景在眼前铺开,15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地跃然纸上。所以,我读到后面一向在思考,托尔斯泰的这支笔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述。

一方面,书中的主要人物都经历了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对于主角们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经历的嬗变都写得肌理分明,细致入微。这其中,最丰满的形象要属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鲜艳,妩媚,开朗,落落大方到之后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欲望吞噬。列文从敏感自尊又热爱劳动充满活力到之后婚后出现的精神危机,以及从宗教中找到自我的信仰。(托尔斯泰安排他们在第七部中相遇,唯一的一次见面也是最终一次见面,就让列文对之产生了爱怜的情感。)要把这样丰满的人物形象总结下来,可能需要另开一篇了。而那里我最想说的是吉娣和陶丽两名普通女性主角的心理蜕变和心理矛盾。

上卷中,列文和吉娣迅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虽然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成功相爱。安娜以往这么对吉娣说“您此刻的年华真太宝贵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好比弥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蓝色雾霭。这种蔚蓝色雾霭笼罩着童年即将结束时那个年代幸福的一切,过了这欢乐幸福的阶段,路就越来越窄了,踏上这段道路真叫人又惊又喜,尽管它看来还是光明完美的。”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吉娣所处的完美年华里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而失恋后的吉娣害了一场大病,意志消沉,出国疗养遇到了改变她的华伦加,她的身上有着“超脱吉娣所十分厌恶的世俗男女关系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价值。”这一点深深吸引了吉娣,并启发了她,带领她到了一个崭新的,崇高而美丽的新世界,从这个高处能够冷静地观察往事。最终,吉娣明白了一个人只要能忘我,热爱别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而这一点我们在之后吉娣爱上列文,婚后同丈夫住在乡间,料理家务,异常是跟随列文去看望他临终的哥哥那一幕能够看出来,这样的心里蜕变在吉娣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而说到内心矛盾,陶丽去访问安娜一行则被作者刻画得真实而深刻。从开始在富裕农民家喝茶时同农妇谈论孩子的问题开始的四个小时的去程中,她从各个方面回顾了自我的一生,认为自我受困于怀孕生子的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片刻安宁,看到的是“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在享受生的欢乐。”而就是没有她的份,对自我的生活是嫌恶的否定的。到达安娜家里,参观了富丽堂皇,贵重崭新的房子,了解了她的处境,参加了上流社会那些风度翩翩的贵人的聚会之后,却觉得“好像在跟一批比她高明的演员同台演出,她的拙劣演技把整台好戏都糟蹋了。”“对家庭和孩子的思念,异常迷人,异常鲜明地在她心头翻腾。这会儿,她觉得她的小天地是那么宝贵那么可爱,她在外面简直一天也待不下去了。”读出了一个普通已婚妇女的内心渴望和挣扎,矛盾与释然。

托尔斯泰的这支妙笔写出来的人物心理,能够说是细腻的工笔画一般,连喜怒哀乐都能够分成多个类型和程度的那种细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3

在经历了一场奇怪的感情历程以后,为了让自己静下来,准备看几本小说,滋养一下心灵。最近刚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又犯了爱入戏的毛病,夜里辗转反侧,揣摩书中的人物,闭上眼睛,头脑中雪亮一片,全无睡意。

对于安娜这个人物,即是可爱又是可怜的。男人纷纷为之倾倒,连沃伦斯基的母亲也忍不住说“我都爱上您了”,足见安娜的可爱。但安娜品尝到爱情的甜美和幸福后,整个身心仿佛被唤醒了,尊严、教养、理性、地位,甚至母亲的职责都成了让她痛苦的桎梏。人性里有有真善美,也有自私和欲望,假如人可以退去光鲜的面具和外衣,彻头彻尾的真实,人心里的魔也会无所畏忌的冲出来,让人失去内在的平和,走向精神崩溃和自我毁灭。虽说安娜在不懂得爱情的时候就嫁人生子,虽说卡列宁比不上沃伦斯基玉树临风、风流倜傥,醉心仕途,循规蹈矩,死要面子都让安娜不称心,甚至厌恶,也都不是安娜出轨的有说服力的理由。和很多生气勃勃的人们一样,安娜性格里有一股不安分,不惜代价获取成就感的力量。作为一个无所事事的贵妇,实在缺乏获得成就感的途径,那么拥有一场空前绝后的爱情,正好满足了这份缺憾。从安娜在火车站上与沃伦斯基第一次邂逅的回眸,在吉提家舞会上妩媚动人的打扮,都能看到她心里的魔。以及小说快到尾声处,安娜对爱人疑神疑鬼,心态失衡,见到吉提的丈夫列文时的那段描写,她那么清楚自己的魅力,貌似不经意地魅惑着男人,然后一转身又把他们完全忘了。后来还在吉提面前刻意提到与列文的见面,强调自己很喜欢他。她心里的魔就这样在“追求真实”的召唤下,被引诱出来,扰乱了她的心智,脑子里充斥着妒忌、报复和自我毁灭。这种性格的女人可爱又危险,即使第一段婚姻还算如意,也会因为追求完美且不能自制而早晚要出轨。

爱情能当饭吃吗?安娜就是那种把爱情当饭吃的人,爱人就是生命,就是一切。她不能接受爱人的心里除了她还放下其他的人和事,她在爱人“因为爱而牺牲了一切”“为爱差点杀掉自己”这些表象中获得无上的满足和爱的高潮感。但这正是女人的天真和愚蠢的所在。男人是不能仅靠爱情而活的。双方需求的不对等最终会导致悲剧的结局。安娜得到了爱情,却没能好好把握。她要的太多,要的太不理智。但如果她理智,也就不会出轨了。她的爱情来势汹汹,压倒一切,有疯狂的成分。男人们梦想得到女人疯狂的爱,但得到了也就满意了。疯狂的必不持久。

另外我想说,小说中展示了俄国19世纪贵族们的生活场景,主人们头脑发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写成神秘的纸条,让仆人、车夫们穿梭传递,穷苦人跑断了腿也没人可怜。假如安娜、沃伦斯基都是平头百姓,工薪族,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忙得四脚朝天,每天算计着如何付房租,还房贷,柴米油盐……是否还有时间谈这个轰轰烈烈的婚外恋吗?轰轰烈烈的超凡脱俗的爱情是奢侈品,只属于有闲有钱的人们啊。我等穷人,还是在大学毕业刚工作的那几年里在同学同事朋友里,找个谈得来看着顺眼的,然后结婚生娃,好好工作好好过日子,为人类做点有益的事,培养个质量合格的下一代,有空去游历下大好河山,没事微信上晒晒美食。什么初恋、什么安娜,一切都随风去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4

文章节选:安娜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让我们反思吧,是什么使一个贵妇人落得如此下场。是她之前做的所有选择?还是这世世轮回的悲惨多变的人生。

文中的女主年轻漂亮,个性解放。却嫁给了一个冷漠的官僚机。说他们的结合是错误的,也不完全正确。所谓错误的结合,使安娜自以为傲的儿子出生了。

这孩子既是安娜的精神支柱,也是她的命脉。

可安娜与沃伦斯基相爱这个近乎完美的单身汉。终于,安娜忍痛弃子他们私奔了。但那位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并不专情。安娜绝望自杀了。

若我们改动一些情节,这位国色天香的玉人,可否有一个满意的归宿呢?可仔细想想看吧,真觉得作者的设计简直天衣无缝!安娜自从嫁给了那冰冷的前夫,就注定无法过得甜蜜。他可是多么的冷漠啊!安娜也不该参加那些社会门派,她们是那么的零星,那么的没有意义。而情夫沃伦斯基是否出现并不重要,如果婚姻生活够幸福,安娜可能也是位坚定贞洁烈女呢。可结局早就出现书中了,我们不可能也不能为安娜,补救一段童话故事里的美丽结局。这一切都怪谁?只怪这事事无常吧,同样的悲惨结局,毫不怜悯观众脸上的泪珠,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的发生。

但我还是想对安娜.卡列尼娜说一句人生有两种勇敢与坚强:1.变成懦夫,面对已知无法抗衡的事故,不要竭力反抗,建设心里,坐等退朝。不要被非事故原因,受到身心上的任何伤害。2.对能反抗的事故保持反抗。我觉得,安娜.卡列尼娜,你得需前者。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5

可能是因为裘德洛,可能是因为我今年刚刚有幸读完原著,总之我去看了翻拍了13次之多的《安娜卡列尼娜》。

看过电影之后我和老妈讨论,这部电影之所以被拍这么多次,是因为一直没有一个十分成功的版本让所有其他翻拍的欲望望而却步,就像《乱世佳人》那样。好吧,我想说的是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

首先从表现形式上来说,电影借用了很奇怪的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有点像《罗密欧与茱莉叶》那样。但是既然是用电影这样的媒介来表现这部文学著作,那么为什么不好好利用电影表现的长处呢?比如说火车进站的场景,赛马的场景,很明显就看出来是可以营造的假背景。这让人觉得很失望,好像预算不够而充数的感觉。1847年的俄罗斯,书中描写的广阔的农村景象,冰天雪地的莫斯科,这些都是半真半假。既然有银子请那么大牌的演员,干脆就再多花点钱好好拍拍外景不是更好吗?当然其他的一些场景还是很精致华丽的,比如机场舞会,歌剧表演之类的。

再聊聊演员吧。先说安娜。我曾经在网上搜了一下之前的版本,觉得相比较之下嘉宝的版本是最接近安娜的。凯拉奈特莉是个漂亮的女人,但是她从气质上来说并不接近安娜。安娜是个丰满却又灵活的女人,应该透着高贵和灵动,以及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的母性美。但是凯拉似乎更多了些疯狂和神经质,她脸部的表情,过于平坦的胸部,还有本来应该是高潮之一的难产的时候过于平静的表现--安娜那个时候出于死亡的边缘,她的举动应该是疯狂的,而不是像她演的那么理智而平和。当然,和之前的版本多些的可能是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的情欲戏,但是按现在的标准,也毫无突破可言。

裘德洛一开始我以为他是饰演渥伦斯基的。这么个大帅锅来演卡列宁让人大跌眼镜之余还感觉有点浪费人才。可能是裘德洛自己本人厌倦了总演帅哥了吧,他要不断的突破自己。但是本片给卡列宁的镜头真是不算多,也难得有震慑人心的时刻。

渥伦斯基,无论是在原著,还是在电影里,都是最被关注的男人。这个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认认真真的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无论是在哪个年代,都是有意思的事。AronJohnson,这张脸还是够帅的。尤其是他用那双天蓝色的眼睛凝视安娜的时候,还是挺打动人的。但是他还是有点太嫩了。渥伦斯基虽然比安娜年轻,但是他也应该是个年轻的男人而不是一个年轻的男孩……导演选Aron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个比自己大23岁的老婆吗?

好吧,再好吃的东西,如果总是一遍遍被人扔到锅里重新炒,总不会好吃到哪去。导演怎么样也应该来点新意以表示对以往版本的敬意不是?所以要看原著。

相信《读书心得范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个人收获》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书心得,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