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同桌的你观后感 > 地图 > 同桌的你观后感

同桌的你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9-13 来源:互联网

输给现实——《同桌的你》观后感。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输给现实——《同桌的你》观后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输给现实
余译芙
——《同桌的你》观后感
电影的最后,林一带着周小栀在一群朋友的拥护下离开,正如当年非典他们躲避老师的“追捕”一样。每个人都带着同样的信念,希望他们好好的。在关上门的那一刻,林一和周小栀忍不住回头,看朋友们急切,期待的面容,然后执手奔向茫茫的前方……我多希望电影到此就画上句点,可是现实却是在周小栀说完“我愿意”后,林一微笑着垂下了头……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周小栀淌着泪水对林一说的话:我们还是输给了现实。多么真实的话,多么残忍的话。这一句话就概括了他们相识相知到相恋的十年,带过了他们相念,相爱和相恨的十年。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而他们的十年已经输给了现实。
什么是现实?
你不喜欢读书却不得不坐在教室里是现实;你深爱着她却不得不娶了另一个她是现实;你讨厌虚伪的官场却不得不强颜欢笑是现实……这两个字真的很是令人讨厌,总感觉它包含太多的心酸无奈,也毁掉了太多单纯美好。而林一在冰冷的美国遭受老板的辱骂,未婚妻的背叛,周小栀要嫁给她不爱的人才是现实。我不懂,为什么周小栀要一个人做这样残忍的决定来结束两人十年的缘分;我也不懂,就算林一去了美国他们之间的感情难道就不能继续;我更不懂周小栀凭什么自私地用“现实”二字,掩盖了她的懦弱。
也许,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我们真的明白不了他们之间的挣扎放弃。这又让我想起前不久重温过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陈孝正也是单方面地认为郑微不能和他吃苦,毅然选择了去美国。听,又是美国,这个承载着太多所谓梦想、自由女神高举着火炬的地方。也许,他是真的爱郑微,真的希望给她一个好的未来。但他从未问过郑微她想要生命,是一个依靠,还是挥金如土的生活。又也许,周小栀也是爱林一的吧。她不想林一因为去不成美国而怨她,更不想看着他放弃这样的机会,所以选择放弃。
其实我也是想不明白,接到周小栀莫名其妙的电话后,林一为什么没有回去,难道美国真的让他割舍不下?十年,整整十年,过着如此糟乱无章的生活,他难道也没想过回去问个明白?也许,周小栀是对的,他们还是输给了现实。木已成舟,覆水难收。
我理解却又气愤。“现实”像一个烫手山芋,我不愿拿起,却也无法扔掉,我不愿像他们那样因爱在一起,又因爱分开,我只愿做一个平凡的人,平静地生活,谈一场相濡以沫的恋爱,携手至白头,却又知道有句话叫做“被现实所迫”。最终,还是这两个字,现实。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同桌的你》观后感


致所有人,还有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观后感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的你……

--同桌的你

很多年,没有同桌了。

可能没有离开北京吧,总觉得象牙塔距离自己很近,近的那么真实。

一直说,不要去追忆逝去的青春,那些过往的记忆。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逐渐,开始冰封脆弱的内心, 宁愿错过,也不愿开启新的生活。以为,很少有东西,可以悸动。

应该算是巧合吧。和同学一起观看《同桌的你》。虽然,不是同桌,看的时候却想起很多很多,关于校园的日子。

周小栀和林一的爱情故事,想必很多人都会经历。宛如歌词里说的“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板块橡皮。”是的,80后的记忆里,最美好的画面莫过于懵懂时期的感情,友情也好,羞涩的爱情也罢。我看到剧中播音员王尔德在校园广播站大喊女友的名字,还高喊“我爱你”,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你只要肯付出,就一定有回报,哪怕它渺小,但并不代表不存在。多年后,小城管的王尔德如愿娶得当初“独孤一掷”换来的女友。而林一,因为懦弱和不成熟种种终究失去了心爱的小栀。

爱情,一定是在超出理性的范畴里滋生出来的产物。滋生并不是贬义词,有时候,很多事情,按照计划走,必然不会产生微妙反应。爱情,必然如是。当初,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中,林一“逼迫”周小栀说:“你要是答应做我女朋友,我就回去。”看似无奈下的周小栀应允。于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感情长跑拉开帷幕。最感动的地方有几处:2003年非典时期,周小栀在和林一产生矛盾,并明知私自探看‘疑似病例’会挨处罚的严重后果下,毅然爬到隔离区,一个挨一个敲窗户玻璃,当她出现在林一的窗户前的那一瞬间心里有个地方被深深地打动了。如果仅是如此,我想,故事远不够,林一也许是在赌气,不肯承认错误,不肯和她说话,执意让小栀离开的时候,我以为故事到这里会峰回路转。然而,倔强的周小栀却不是当初爱让人猜谜语的沈佳宜,林一更不是脆弱不敢直面错误的柯景腾,小栀用手电灯把玻璃敲碎的一瞬间,很多人被震撼了。这是多大的勇气,那个非典时期,莫说被隔离,开除,被感染,生命危险都有可能。可周小栀却说“我要和你在一起,你说过你要带我去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地方,给我在教堂里举行一个独一无二的婚礼。”是的,只一句话足够了,多少年来,我一直向往的话“一句话,我陪你浪迹天涯”。周小栀,林一此生有你足矣。

周小栀和林一在逃出校园保安、警察、医护人员的追赶,更像是与现实阻拦者做顽强的斗争。谁说,恋爱能影响学习?谁他妈扯得淡?谁在冠上爱和责任的名义不允许别人谈爱情?世界上多少本是纯洁的感情被人玷污,被站在制高点的却并不值得尊敬的人诋毁的一无是处。或许,所有的事情都要经历考验和挫折。周和林的感情一样如此。林一因为喜欢周小栀奋笔疾书,我现在觉得这个词,特别肮脏,读书能做什么,为了冲出世人的枷锁,君不见,未读完书纵然打工一起,北漂,沪漂的男女,最终走到一起,经历人生起伏的完美夫妻数不胜数。走回剧中,林一考上了厦大,周小栀放弃北大,和他来到一所学校,一个城市。林和周的故事如此让人羡慕,其实在于两者敢于放弃和付出。没有周,林可能中学辍学,没有林,周可能邂逅下一个白马。

命运的车轮总是公平的。我觉得,没有任何人会永远处于优势,也不会有人永远处于劣势。先不用否极泰来吧,兴许今非昔比更贴切些,对身边的人。高中时期的林一显得远不如周小栀成熟,考虑事情细致。大学后,林一从网络,英语等等各方面发力,最终通过美国签证,顺利进入斯坦福。原剧中的那句话忘记了很遗憾,最喜欢的,大致意思是,记忆总不会按照人想好的轨迹走下去,会在某个转弯,在你得意之际走向另一处。是的,从美国生活开始,十年。整整十年。林和周在两个半球里,隔空相望,不闻彼此呼吸。直到收到周小栀结婚请柬的那一天,有样东西拉开了他们的距离。有人说是时间,有人说是现实,我从来不相信这两样东西,即使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无奈,人只要想去改变,任何事情都可以朝着你想要的地方走去,只是看你的努力和方式。

终于,林一出现在了周小栀的婚礼。

周小栀说“你会在楼下餐厅吃东西,你在美国的房子都是朝南的,你住过的每一套房子,我都知道,但是我最喜欢你在纽约的那套房子。我没有去过美国,但是我却熟悉那里的每一条街,每条路……”那一刻,内心被深深地扎疼了。有没有一个人,你会默默的关注她的每个签名,看她的每张照片,每天欢乐悲喜,却不想去打扰她。我想,这样的心情是和周小栀不谋而合的,当一次次签证被拒签的时候,再坚强的她也会绝望,于是她关注林一的一举一动,仿佛这个人就在自己身边。绝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默默守候,即使不能与他手牵。周小栀对林一的感情又是很微妙的,“你可以做我的男朋友,但每天只有五分钟”、“只有两分钟”、“只有一分钟”、“十三分钟”“十四钟”(5211314)……直到最后我才发现(5211314)竟然是“我爱你一生一世”。听到这句话的林一,再也忍不住,泣不成声。

婚礼毕竟是婚礼。纵然很多人不喜欢冯哲,但这个男人给了周小栀一个独一无二的婚礼,给了她稳稳的‘幸福’。有时候,爱情真的和婚姻无关,甚至它只是其中的一趟旅行,纵使再美好甜蜜,但却不是终点。又是红地毯,高脚杯,又是千人一面的牧师,“你愿意嫁给他吗”?片中,林一脑海里上演了抢婚一幕,一幕中林一如愿抢新娘之前,周小栀狠狠地打了林一一巴掌“你在干什么,这是我的婚礼。我们回不去了”。那一瞬间,我觉得有一个堡垒瞬间崩坍,坍塌的破碎一地,我原以为,林一这样真要是抢婚一定能成功,可惜,编剧还是没有让林一如愿,只是念想。

那时候,我也在问,这样的场合下,林一要是真抢了能不能和好,若是我会不会抢一次婚……

电影终究是电影。跳出电影,我觉得,人这一生一定会错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有欢乐,有泪水,有开心,有精彩,有悔恨,同样也有遗憾和无奈。虽然,很多和林一一样的人都会无比难过,恨自己太年少,恨自己不够担当,不够勇敢,然而,另外一句话说的好,好好对待自己,人生并不长。珍惜身边的人,因为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相见。想来,喜欢读书的人都爱患得患失,爱反思,反思的目的不是告诉自己要怎么恨过去不珍惜,恨自己不去努力,而是活在现在,爱自己,也爱身边的每个人,即使她已然离开,请记得,你喜欢过的人,不要从你嘴里说出她的不好,因为这个人在你生命里最美好抑或最脆弱的时候陪着你,那么真实而爱你的存在。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翻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了嫁衣”。看完《同桌的你》,并不想说,要怎样重温这段记忆,只想告诉身边人,对你旁边的这位女子,喜欢,请深爱,用男人的方式去给她一个美好而看得见得未来,不然,林一和周小栀的故事早晚会重来,前车之鉴,犹在眼前,不要让悔恨的眼泪流下来,成为永远不可碰触的痛和无奈……

“从前的日子都已远去,我也将有我的妻,我也会向她说起,说起同桌的你。”用歌词最后一段结尾吧。每个都会有学生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关乎青春,关乎友情,关乎爱,无论今天的妻子是否是昨日同桌的你,无论你爱的人,是否是懵懂的初恋,爱,你爱的人,也让爱你的人更好的爱你。那就怜取眼前人,守护好爱的人,尘封好爱的印记,呵护好同桌的你,爱不一定是占有,只要认真对待过,你们在某个国度就一定是在一起的。珍爱当下爱你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好属于每个人的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观后感(三)


《同桌的你》观后感

刚从电影院回到家,打开音乐播放器,模式调到单曲循环同桌的你,悠扬的歌声响起,记忆涌现。

在还没进电影院的时候,一朋友说:有欢笑有泪水,没让她剧透,但那时就在想,过程你让我怎么哭都行,但是给我个欢笑的结局

电影《同桌的你》讲述了一对相伴走过学生时代的同桌。从初中时代二人成为同桌,而后一起经历高中、大学,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涩的相互喜欢也自然进化为浓烈的海誓山盟。而甜蜜的情感也不会一帆风顺,随着那时间总是会让很多曾经美好的梦想成为泡影。或者当相爱的两人天各一方,爱情会否被现实打败?当十年后的重逢却是在女孩的婚宴。

在其影片中,故事里的事件与事件之间毫无关联,前一秒中还处于堕胎手术的生死时刻,下一秒立刻烟消云散。电影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对于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就好像是得了失忆症,根本不记得前一秒发生了什么。前一晚刚刚迈过了禁忌的界限,第二天却依然还在讨论每天能当几分钟的男女朋友。这种单纯甚至透漏着那么一点儿诗意。

或者说,从影片《那些年》到《致青春》里,不知道还有多少荷尔蒙喷满荧幕,又有多少眼泪浸湿纸巾,但哭过之后几番感慨我们的生活依然要继续,有条不紊。而电影《同桌的你》在今年的青春电影中有些不一样,男主角摆在讲桌旁的座位,或许你犯错时也被罚坐过;女主角爬到三楼砸破玻璃让男主角逃出隔离楼,或许你也这么明知是错却义无反顾过;你或许没有遇到和兄弟一起追的女孩,没有遇到过青梅竹马至成年的发小,但你总会有一位同桌,帮你削过铅笔,也刻过你的橡皮,给你传过纸条,也打过你的小报告。

故事结束了,伸手悄悄的抹掉眼角的泪水,一起去的朋友说,为什么,结局为什么不是想象中那样,用那些年里的一句话,柯景腾说:看见你喜欢的女孩,真正的幸福时,你会真心的祝福她的

想起了自己那些青葱岁月,那些陪我一起同笑,同哭,同青春的你们,我想你了


同桌的你观后感影评


《同桌的你》观后感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一首满含着沧桑的古老童谣,从身边射过的投影仪强光,带我们走进了这首属于青春、成长的歌里。

故事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初中生男主角林一喜欢转学生的女主角周小栀,千般保护她,不让别人欺负她。上了高中,因为小栀担心林一的安全,在游行的人群中找到了林一,他们就这样在人群中紧紧握住了双手,命运就这样开始。

为了刺激林一,小栀以考上同样的大学为前提交往的理由,令林一奋发图强,最终考到了厦门大学,军训期间,也以得到标兵为前提刺激林一认真军训。这一路上,周小栀帮助林一的太多太多,帮助他的成长,尽量让他再青春里不留悔,但是,最终换来的结果却永远不是你想要的。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烂漫的,它超出了你想象中的好,但,它也超出了你想象中的难堪。在大学里,小栀为了让林一懂得珍惜,把他们恋爱限制时间为每天14分钟。为了让林一发奋图强,小栀不仅刺激他通过了英语4级,而且还申请通过了美国托福。小栀为他的成长付出了太多,但一次一次收获了失望。人总归要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小栀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了林一却意外怀孕,林一却以一句“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来彻底破碎小栀保护自己的小生命决心。你可以说他还不懂得责任两个字,也可以说他只会逃避,但是一个20岁出头的男孩子,确实不懂得应该要怎么办。

在非典时期,小栀不顾一切只为救出关在病房里的林一,尽管最后被记过处分也不在乎。一个人付出太多也会累,即使心不累人也累。10年后,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小栀得来的答复却是林一的10年前“即使你不来美国,我还是会去,因为,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你,我也不再是原来那个我”,看到这一幕,小栀和林一哭得特别厉害,我的眼角也瞬间滴下了一大串泪珠,一句大家都改变了大家都回不去了来作为他们青春的句号,他们感情的结局,他们的感情在我看来,结束得太仓促但是却又好像注定如此了。

在电影的最后,小栀在教堂进行了婚礼,林一牵着小栀的手逃婚了,在一帮好友的帮忙下,就像10年前的那场非典,小栀带着林一逃离隔离所,在一帮好友的帮助下。我们想象中的结局也是这样。但是,周小栀的一句我愿意把林一把我们都拉回了现实,其实这只是林一的想象,仅仅是在他的脑海存在过而已。别人都说他懦弱,没有勇气,但是,我觉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因为我们都长大了,会考虑后果会想着远方而不是像懵懂少年时做事只是冲动不顾一切后果,人长大了终究是要学会面对残酷的现实,面对你不想面对的真实。也有人说,小栀穿的是布鞋,在等待着林一带着他逃离婚礼现场,只是林一却一直没有行动。或许这就是长大了的林一,在美国的十年辛苦打拼,他知道的世界的现实,他被生活压得太重,以至于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带她走了,所以只留给她能够幸福的祝福。希望新郎官尽管不是他,她以后的生活也会衣食无忧。

同桌的你,如今是否安好,才是我们一直惦记的回忆,才是我们一直想要的幸福。同桌的你,你是否还会时不时想起曾经同桌的我。

文字记者/陈玉婷

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同桌的你》表面上看起来是忆青春题材的影片,却渗透了现实与理想,精神与物质的冲突。

林一和周小栀那么多年的感情,从青春懵懂的友谊到后来两人的两情相悦。周小栀为了林一放弃了北大,林一为了周小栀也奋发努力。看到这里,大概大家都会希望他们这么多年的感情修成正果,美满生活下去吧。可是太美好的爱情总是让人嫉妒让人忍不住想要毁灭,现实恰恰做到了。

毕业聚会上。周小栀说:“如果我去不了美国,你还会不会去啊?”林一:“如果你去不了的话那我也不去了,你去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多年以后,两人久别重逢。周小栀没有和林一在一起,她挽了另一个男人的手,婚宴上,她问林一:“如果当初你知道我去不了美国,你还会不会回来?”林一:“不会。”他们的那股热劲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

爱情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在现在这种物质生活泛滥成灾的时代中又显得那么的脆弱不堪。美国的生活留住了林一,现实也让周小栀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人。周小栀的未婚夫是个极其势力的男人,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区别对待,但就算知道他是这种人,周小栀还是会嫁给他,现实就是这样,没有对或不对,只有愿或不愿。

影片中穿插着美好与现实的场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把人的心性磨得平滑也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那股子冲劲。或许如果林一在去美国前发现的周小栀去不了美国他也留了下来,或许如果在教堂林一迈出了那一步抢走了周小栀,故事的结局是不是会不同。

生活不会止步不前,没有那么多假设没有那么多如果,事情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才叫做青春。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今天,本来应与我最好的同桌去看《同桌的你》的,但他因故临时缺席了。好吧,还是来谈谈观感吧。

一开始,似乎看到了曾经那个同桌的影子:用纸阻着流鼻血的鼻子,从理科生转文科生,甚至突如其来为配合剧情的大雨。

可是,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好似《致青春》及《中国合伙人》的影子。

“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为什么总和美国扯上关系,你的同桌里去美国的是多数还是少数。为什么分手总在大学毕业,既然要残酷现实,那可知真正的现实是,不是每一次久别重聚双方都可以把之前的每一次误会,错过的真正原因说的一清二楚。也许用镜头语言表达要比从嘴里说出更有感染力吧。另一个让我感觉这三部片子像的原因可能是音乐。怀旧歌曲再次被滥用。如果说开头用口琴吹奏《同桌的你》让人倍感贴切和亲近,那后来的《Champion》就显得太过矫情,最后又来一遍《Champion》更是让人鸡皮疙瘩。中国电影人,可否用心原创电影音乐,当这些怀旧老歌都被用过来时,你们还有什么借口打怀旧牌呢?胡夏注定要走“青春之歌”路线了吗。其实我觉得采用原版也未尝不可。你想怀旧,又想创新,结果搞的不痛不痒。当然我也相信,喜欢费翔的那个年代,或说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炸的时代,还没有“我靠”“苦逼”这些词汇。更别提借反话“后浪”“校外”替“新浪”“校内”打软性广告及硬说“Facebook”是中国人的Idea。

当然,在“周小栀”酒后吐真言一段,我周围有女性抽泣的声音,导演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指着这儿狠煽下情呢。可在我看来,就像前文所述,一,不是每一种误会都有机会说清道明,用镜头拍出事件过程远比用一张嘴讲来的张力更大。二,人生中,正是因为有很多无法说清楚的事情,才成为人心上永远的一颗朱砂痣,一种残缺的遗憾之美。

现在想想,如果让我自己去拍一部致敬自己青春的电影,或者拍自己当年经历的与同桌故事的电影,我肯定不会这么拍。

最惊喜的是看到王啸坤在里面的演唱,哎呀,多年不见,瘦了啊。但是很放得开,很好,加油,啸坤!希望以后电影主题曲是你唱。哈哈。

《同桌的你》观后感(二)


《同桌的你》观后感

11年的台湾小清新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是清纯的校园爱情,13年大陆的《致青春》掀起了回忆青春的热潮。如果说《那些年》铺垫在前,《致青春》演绎在后,那么《同桌的你》就像汉堡包中的夹层,把两者的元素融在了一起,与其构成了一个青春汉堡包。

《同桌的你》通过男主人公林一回忆的方式向观众呈现出他俩从93年到03年十年的感情,而后通过正叙的方式抒发了到13年时这十年理想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感慨。

影片以南斯拉夫大使馆爆炸、911恐怖袭击事件、全民抗击非典等80后记忆犹新的事件为时间轴,向观众们慢慢呈现男女主人公从初中同桌开始这十年间慢慢积累的哪怕中间也有一些磕磕绊绊风雨波澜但最后也是春意盎然的感情。周冬雨、林更新演绎的情感故事,从做我女朋友我就和你走到两个人一起努力考到了一所大学,从打掉一个孩子到在非典时周小栀砸碎窗户拉着林一逃跑,从约会时间5分钟变成21分钟、13分钟、14分钟,最后成了一个5211314的美好的爱情寓言。期间的一幕幕场景都让观众捧腹大笑,但又不断地回忆着自己的上学时代。只要你经历过,那些脑子里浮现的场景便无处遁形,感同身受,一次次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人常说乐极生悲。美好的日子终究敌不过残酷的现实。没考过斯坦福、签证拒签,两年的时间让周小栀最后放弃了梦想,同时还有感情。他们彼此惦记,但是终究还是像两条交叉线一样,虽然重合了但是还是越走越远。周小栀的婚礼把大家都聚在了一起,10年时间,让大家都改变了很多,就像林一的室友,从每天发呆到饭桌上的侃侃而谈,让大家都看到了彼此的变化。

婚礼现场后男女主人公酒后吐真言,询问着你爱他吗?你爱她么但又只能各自沉默,还有句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撕心裂肺,让我们知道原来时间是强大的,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10年之后,终极牵着你的手和你走下去的人,不是现实中的那个你原来的他,更不是林一。无论当初的感情有多么浓烈,就像周小栀说的那样,我们已经回不去了,谁也不欠谁。

感情如同奔流的大河,一去不返,可能有些甚至来不及道别,或者在道别之后就变成了两条平行线,再也无法交集。但是我们爱过、开心过、哭过、疯过、傻过、怀念过,或许那段感情将来不能在我们生命中再次出现,但是它就像是一个音符,奏成了我们生命中华丽的乐章。只要我们那时真心付出了,那就是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彩。

或许每个人在走着走着的时候就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地点的变化使感情也发生变化。我们无法挽留,也没必要挽留造成最后尴尬僵硬的局面。但我们能做到也只能是祝福Ta,然后让自己过的更好


同桌的你观后感精华


我们往往可以在经典的电影或电视剧中,通过一些小情节得到新的启示。撰写观后感是一次重新审视作品的过程,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备受读者欢迎的观后感呢?“同桌的你观后感”是少数优秀的文章之一,因此我们建议你将此页收藏,以免遗忘。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1)

今天和高中一直以来的同桌小圆子一起去看了《同桌的你》,未观影前,笑称为《同桌的狗》,观影期间多次轻抚同桌狗毛,导致她多次想要愤然离场。 之所以想去看这种青春片一是为了放松一下,而是感觉一种关系要靠一些标志性事件来记录。这样在很多年后,及时世事变迁,也能在再见时一瞬,过往一起经历的种种都浮现脑海,比如和同桌一起去看《同桌的你》。再比如开通博客也是为了将自己用时间换取的经历记录在册,以防日后还要靠别人提醒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感悟。

对于记录而言,照片直观而清晰,文字则细腻而绵长。

虽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期望不是很高,好在跟着适合的人去看了适合的电影,前半部分信息量过大,可以看出导演很想竭尽全力把那个年代的元素融入电影,但这种过于拥挤的信息量已经不是融入,而是给人硬塞进去的感觉,开篇男主的自述给人无比高大上的感觉,我在心里不禁吐槽,这真的不是小时代?后来证明这只是为男主悲惨的生活形成对比,埋下伏笔。事实证明,美利坚不是那么好混的。

看剧多年,虽受很多挑剔的影友影响对男女主的颜有些要求,但我对颜的要求一向不高,当然俊男美女的确看得养眼,但最重要的还是符合剧情,而林更新和周冬雨纯得恰到好处,周冬雨也看得比在宫里面顺眼多了。不过除了初中那段,这剧基本就和同桌没啥关系了,到了大学阶段,纯粹当做喜剧片看了,对于这种轻喜剧,我一向都是看配角比看主角真实而顺眼,可能主角往往都是大明星,再演一些普通的角色总是感觉不那么天然,而很多眼生的配角则一口方言,吊儿郎当,哪怕是丑角,也自然可爱,比如这部里男主的舍友们,寡言又恐高的呆子,蜂学专业的beeman,还有后来当上小城管的广播员,这些人往往是我们身边人的写照。

从小学上到大学,个子从小到大,微妙而不己知的变化在悄悄滋芽,从我们身边经过的每个人都可能塑造了今天的自己,曾经罚我们抄作业站讲台的老师,曾经可能现在连相貌名字都不记得的同学,曾经和我们上课说话被老师抓的同桌前桌后桌周围桌。我想在很多青春电影里,除了青春,都是成长,蓬勃的成长,撕裂的成长,不忍回眸的成长,自以为傲的成长……

剩下的,是长大后的一声长叹,怀念,和想当初……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2)

电影同桌的你讲了青梅竹马的一男一女从初中的情愫暗生到大学相许终身,而后却因不明所以的原因天各一方,千百人去看这部电影会有千百种感受,而同一的是对自己以前那份青春的追忆。电影的宣传语是同苦,同笑,同青春,这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笑有泪,有乐有苦,有欢声有笑语,有悲伤有后悔,但站在追忆过去的节点,我们终究只能低叹一声,俱往矣。电影最后播放着《同桌的你》,那熟悉的旋律,引起了多少人思忆去拿过的他/她和那似水年华。

林更新和周冬雨还是蛮适合的演员,带着羞涩的脸庞演绎青春的舞曲。在周小栀的婚宴上,林一要求要按分别的时间来定酒的杯数,()两人觥筹交错间,泪流满面,我突然很庆幸我不曾有过异国恋,一段从学校出来的纯真却终结于各种理由的异国恋爱,否则看到那片段,想起以往种种,或者电影中泪会决堤,无法控制。那些以前有过一个信誓旦旦的等候,却终究敌但是遥远时空距离的异国恋,若置身电影情节,内心该是怎样的汹涌澎湃。吴奇隆最近的新歌叫《如果缘只到遇见》,就算明白这份缘只到遇见,我们还是会期望遇见,如果没有他/她,青春就不完整了。只是记忆中的那个人,是不能再去见了,就让一切都存在记忆里,因为在记忆里的彼此才是最完美的,不用泪流满面的对着彼此安慰着说我们都输给了现实。现实是彼此都输给了彼此,输给了不够深爱的彼此!

电影的最后,所有的青春终结于女主角于教堂的一句我愿意。作为一个女生,对于这样的结尾我是不认同的,周小栀说她的愿望是在教堂办一场独一无二的婚礼,在与林一的长达数十年的纠缠中,就算迫于现实最终要嫁了,我想一个女生也不会再选取以前想和最爱的他举行的婚礼,因为那是为他专属。以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如果不是那个他,那一切都不重要了!所以教堂的婚礼不会再是周小栀想要的,那个在梦里已经完成过无数次的梦想中的婚礼已然不重要了,因为新郎不是他!我不明白编剧是怎样度量这一场戏的,或许仅仅只是为了引出那后面的抢婚事件,而后拉出10年前的那场青春的逃奔,然后切回现实,告诉我们一切都回不去了!只是这少了对女生心理的拿捏,当然是小节。而最后在未知抢婚的情节只是想象时,我是感动的!而回到现实后,却是嗟叹的,哀,哀,哀,罢,罢,罢!

每个人的青春中总有一个他/她牵动着你的思绪,可能不是感情,可能只是悄悄的藏于心底,可能是不明白为何就结束了的一段感情,可能是少不更事时不懂珍惜的失去,可能着一切的可能都已悄然远去,却是心里最深的存在,只要想起,嘴角终会扬起,不管是嗟叹还是欣慰。

回到这部电影,单从电影来说,也就是一部完美青春,清纯初恋的回忆录。个人感觉情感十足,架构却欠缺。不管是为何最后深爱的二人没有在一齐的原因,还是男主角到美国的心路历程,再到女主角最终的选取都交代得不清楚,或许电影受限于篇幅。但正是由于电影的前面用了较大的篇幅去渲染那深爱的二人过去种种,以致于到了最后却没有时间去交代这些细节,个人觉得是不就应的!因为若最后结束种种交代得不清楚,那二人过去种种如胶似漆,非君不嫁,非君不娶的情谊,最后何?止于何?确是令人无法理解的。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能从电影得到些许慰籍。透过电影回忆起往事中的那个他/她,从心底荡开一层涟漪,对青葱岁月的依恋终究是人的软肋。看完电影其实已经蛮多天了,最后才写完这篇文章,仅作纪念。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3)

生活中,处处都会有误会产生,而误会,往往导致遗憾永存。读《同桌的你》有感,同桌的你读后感

还记得你写的她,活泼可爱;你写的她,不曾忧伤;你写的她,俏皮快乐;可后来,留下了属于她的只有那一道孤单而忧伤的背影。

为何?她瘦弱的肩膀扛着大大的书包,一晃一晃地背影竟是那样孤单,那只是一枝钢笔引起的呀,一枝钢笔

你的钢笔不见了,碰巧此时她有一枝一模一样的,你误会了她,等到发现你的钢笔在妈妈那时,你已来不及向她病入道歉,转角处只留下那一孤单高傲的背影。此后,她转学了,消失在你的世界里,在你的脑海里,偶尔涌出你们曾在一起玩闹的画面,可又转瞬即逝,捕捉不到,而那唯一刻骨铭心,也就是那次的误会吧!

朋友啊,好朋友之间不就是靠互相信任的吗?当你质疑她这衫,应仔细想想与她在一起的日子,她会是那种人吗?

不!我们必须与相信任,绝不要误会产生,遗憾永存。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4)

当年一首歌曲同桌的你,唱出多少正直青春年少以及奋斗青年和有所成中年的真实的内心告白,今年,一部同名影片《同桌的你》把青春懵懂,高中的热情以及最扣人心弦的甜蜜爱情演到了每一个从青春年少走过来人的心里,每一个男孩青春里心里都有一个周小栀;每一个女孩青春年少时都拥有一个林一,在电影院里,只是透过屏幕我们好像也触摸到了自己的青春,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影子以及熟悉的爱情,同桌的你,青春的回忆,我们是不是也笑着笑着就哭了。

此片影片采用倒叙,回忆和想象的方式完结,倒叙的开始就让人觉得伤感,回忆的片段让人觉得心里暖暖但有时又夹杂泪水,想象的尺度让人觉得好笑,但又回归于影片的灵魂——回忆,感伤,青春。

同桌的你,十年后的相聚都已物是人非,周小栀问林一,如果当初你知道我去不了美国,那你还去不去,林一的回答让我心凉了一刹那,去!因为我不是当年的林一,你也不是当初的周小栀,此时的影院是毅然安静的,女主角诉说着男主角在美国的一切,包括生活习惯,日程安排,以及接二连三的换房子等等,我没去美国,我真的没去美国。

而这些了解,这些话语我听见了影院人们的流涕声,这流涕声是共鸣吗?我不晓得了。以致最后在周小栀的婚礼上,有一段假想,林一抢新娘的桥段,最开始,我以为是真的——林一和曾经一个宿舍的兄弟,再次一起为爱而战!看到这儿,最开始还不知道是假想的时候,我还真在想:“这,现实吗?”事实证明,我已经不再年轻了;电影导演和编剧也不再年轻了,他们最终选择了用最残酷的现实,去告诉观众:“你们,已经不可能再一起了;你们,再也不复当年为爱的勇气。”没人会认为林一很怂,因为很怂的另一个替代词就是成熟的理智,那个一起为爱而奔的年纪,早已离林一、离我们远去。

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感情,和那些所有刻骨铭心的爱,都伴随着女主角的一句:我愿意而终结,没有深刻,这并不是一部要讲深刻的电影。看了这部电影,你要是还能想起自己的青春,要是还能想起自己的爱情,也就够了。

整部影片中有那么多值得玩味的话,又有多少戳穿了现实人想保护自己的心,同桌的你,你还好吗?

只愿时光如初,岁月安好。原谅青春岁月中的一切。

同桌的你观后感(篇5)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今天,本来应与我最好的同桌去看《同桌的你》的,但他因故临时缺席了。好吧,还是来谈谈观感吧。

一开始,似乎看到了曾经那个同桌的影子:用纸阻着流鼻血的鼻子,从理科生转文科生,甚至突如其来为配合剧情的大雨。

可是,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好似《致青春》及《中国合伙人》的影子。

“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为什么总和美国扯上关系,你的同桌里去美国的是多数还是少数。为什么分手总在大学毕业,既然要残酷现实,那可知真正的现实是,不是每一次久别重聚双方都可以把之前的每一次误会,错过的真正原因说的一清二楚。也许用镜头语言表达要比从嘴里说出更有感染力吧。另一个让我感觉这三部片子像的原因可能是音乐。怀旧歌曲再次被滥用。如果说开头用口琴吹奏《同桌的你》让人倍感贴切和亲近,那后来的《Champion》就显得太过矫情,最后又来一遍《Champion》更是让人鸡皮疙瘩。中国电影人,可否用心原创电影音乐,当这些怀旧老歌都被用过来时,你们还有什么借口打怀旧牌呢?胡夏注定要走“青春之歌”路线了吗。其实我觉得采用原版也未尝不可。你想怀旧,又想创新,结果搞的不痛不痒。当然我也相信,喜欢费翔的那个年代,或说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炸的时代,还没有“我靠”“苦逼”这些词汇。更别提借反话“后浪”“校外”替“新浪”“校内”打软性广告及硬说“Facebook”是中国人的Idea。

当然,在“周小栀”酒后吐真言一段,我周围有女性抽泣的声音,导演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指着这儿狠煽下情呢。可在我看来,就像前文所述,一,不是每一种误会都有机会说清道明,用镜头拍出事件过程远比用一张嘴讲来的张力更大。二,人生中,正是因为有很多无法说清楚的事情,才成为人心上永远的一颗朱砂痣,一种残缺的遗憾之美。

现在想想,如果让我自己去拍一部致敬自己青春的电影,或者拍自己当年经历的与同桌故事的电影,我肯定不会这么拍。

最惊喜的是看到王啸坤在里面的演唱,哎呀,多年不见,瘦了啊。但是很放得开,很好,加油,啸坤!希望以后电影主题曲是你唱。哈哈。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已经好久没有写东西了,今天闲极无聊便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看的是由高晓松操刀的《同桌的你》。

当年由高晓松作词、作曲,由老狼演唱的一首《同桌的你》,唱哭了许多人的学生年代。作为90后的学生我诚然像致青春啊,那些年啊,包括同桌的你这样的几乎专供给80后享用的电影,不是我们所能完全吸收与接纳的,但是如果单从影视作品的角度讲,我想我还是很有感触的。

“我为了你放弃了美好的前程,为你放弃了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了你的未来我愿意隐瞒一切。你为了我不断单挑那群同学,为了我努力考上重点大学,为了我忍耐规定的“男朋友时光”,为了我努力规划彼此的未来。最后的相遇,我们询问对方“你爱他么”、“你爱她么”却又各自沉默。”

“从我看见你的那时起,我就喜欢你。你知道我成绩不好,脾气也很冲,但是你从不会讨厌我。那年的政局动荡为了让我平安,你答应了“成为我女朋友”我的要求;那年非典肆虐,你砸开窗牵着我的手一路狂奔。你就像是那颗大白兔奶糖,在我心里一直是文静、甜美的形象。是你一直都在等我,都在督促我前进。十年之前,就像你说的“我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责任”而让你受伤;十年之后,我成为隐忍又有责任感的男人,但在漫长的旅程中牵着你的手实现你愿望的人,不是我。”

一部讲清新又悲伤的爱情电影,我想我不得不以一个温柔而煽情的两段文字来概括那一个个感人至深又阳光清新的镜头。但无论这段属于他们的爱情有多美好在现实面前依旧终结于现实。无论感情有多浓烈,最后的他们都被现实打败。

“我们已经回不去了,谁也不欠谁。”

就像那首陈奕迅的歌“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如果你把同桌的你当作是一部单纯的青春爱情作品。那我加上一句更符合爱情片影评的结尾,比如“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但是,爱她/他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是不是有一些简单。

这个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展示了梦想的虚妄和生活的真相,那些看起来光鲜靓丽的生活表面,有着截然相反的里子,他放弃了小栀,并没换来想象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换来的不过是一份真挚感情的破碎,和两个人都找不到真爱的凑合婚姻。一纸请柬,让两人十年重逢。感情,在两个人闪躲悲切的眼神中,清晰地存在。十年,小栀还爱着林一,林一也还爱着小栀,但是没有承担和归宿的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算,爱,一百年、一万年不熄灭,对双方都没有意义,只能化作那句再也说不出别的话的“你还好吗”。

教堂里,小栀穿着洁白的婚纱,站在新郎身旁等待新婚的誓言,林一想要抢回自己失去十年的女孩,可那只是一闪念,最后小栀那句迟疑的“我愿意”将我们拉回了现实。最后一次,他还是怯懦了,与自己深爱的女孩失之交臂。

一个女孩等了十年,等不来一个男孩的真正成长,你也确实可以说这是命运的安排。

在我个人看来电影的确存在诸多细节让我值得反思,比如在婚礼前新郎的以貌取人,比如当那个学生时代几乎不说话的李潇突然主持起了酒席,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导演的价值观的体现。

也许梦想终究会被现实打败。也许如今的我们十年后终将成为那个如今我们不喜欢的自己。也许我们的梦想也会因为我们的不怯懦而得以实现,不得不提电影的最后一幕:当小栀被问及是否愿意时,那一刻男女主人公的眼神交流,以及迟疑的回答。也许正是因为男主的怯懦而失去本属于他的爱情。

同桌的你观后感范文


《同桌的你》上映三天,票房过亿。高晓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非常感谢大家,自己也感觉很好运。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胖子还算坦诚,因为他如实的承认了过亿票房的运气因素,而没有像某些导演那样恬不知耻的把白花花的银子归结到自己拍的好上面。

自从《那些年》在口碑和票房双杀之后,掀起了一阵青春片的高潮,只要是触到了观众回忆的G点,都可以博得几句唏嘘的感叹和廉价的泪水。因为青春片的套路实在是太简单了,校园氛围,怀旧物品,散伙喝酒,抱头痛哭齐活了!但是武侠小说告诉我们,越是简单的招式越考验内力。同样,青春片电影走形的多,走心的少。
我劝你还是翻相片,放弃看同桌的你 - fan_fay - 影启缘末

而《同桌的你》基本上将走形做到了极致。大使馆被轰炸,千禧年来临,加入WTO,非典,911,历史事件走马灯似的换,每一个小片段里又缺乏细致的情节与情绪展开,让人在电影院看正片的时候有一种在拉片看AV的感觉。前面的节奏过快,导致后面煽情的部分情绪无法直接到位。加上周冬雨真的只适合演一下纯情天真的学生,一离开校园环境就让人感觉时时出戏,所以在同学相聚的宴会上呈现出的就是两个人端着酒杯干嚎的一幕。

可以看出导演也试图走心,交织出更加丰富的感情。但要知道情感丰富与作只有一步之遥,而很不幸同作的你就陷入了这个陷阱。矫情的大白兔定情,不知所以的以分钟计算的恋爱关系,最后拼凑出的爱你一生一世又太狗血!为了凸显出男女主角之间的真爱,最后新郎官的人物设定太脸谱化了,让人看了无法接受!比起《那些年》里结尾的婚礼,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劝你还是翻相片,放弃看同桌的你 - fan_fay - 影启缘末

《同桌的你》让我不断的想起《怒放之青春》这部2014年1月上映的青春电影,他们两者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同》的监制是高晓松,而《怒放》的导演是音乐才子卢庚戌。前者的主演是林更新和周冬雨,后者的主演是潘粤明,都没有什么特别亮瞎的阵容;同样是毕业与情感的主题,但是两者在票房上完全是天差地别。主要原因我觉得有两个,一个是《怒放》在推广上做得太差,只是邀请了13位快男助阵,在3所高校做了宣讲会,而在院线基本上没有看到大面积宣传。而《同桌的你》宣传的铺天盖地,在每个影院门口你要是没看到几个阿姨在两个课桌前摆出剪刀手那绝对是一件怪事。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档期,《怒放》的影片排期是1月,这对于青春题材是一个极其不利的档期,而《同桌的你》安排在4月底上映,毕业季的离愁已经开始酝酿发酵,当然观众的期待度相应的就会高很多。

纵观13年的青春电影,《致青春》与《中国合伙人》似乎给这个题材打了一针鸡血,票房与口碑齐收让无数导演充满了信心。但是《怒放》的滑铁卢也在告诉电影从业者们,即使是最容易被满足的青春题材,观众的口味也在变得刁钻了。当然,《同桌的你》也算不上污染眼球的糟粕,至少其中的笑点铺垫的很足,音乐也恰到好处。但是所谓泪点,呵呵

青春片的门槛正在升高,观众已经开始远离仅仅靠一些当年小物件的重现就能被打动的阶段了。一是因为同类影片的增多,另一方面90后的一批正在逐渐成为观众中的主力军,而90后这一批人是很难通过物品来怀旧的。他们所处的时代变化太快,很多事物刚刚出现就被淘汰了,你能指望这批人对着一张磁盘怀旧吗?别开玩笑了!
我劝你还是翻相片,放弃看同桌的你 - fan_fay - 影启缘末

青春片必然的要开始更多的靠着细节体验而不是道具和场景来打动观众了。《那些年》的校园环境跟内地有所出入,但是仍旧是目前评价最好的青春题材影片之一;英国的《壁花少年》连国情都不一样,依旧非常动人。靠着骑个二八大杠,拿几瓶旧包装的啤酒就想打动观众的行为,成功率会越来越低。因为说到底,青春题材更多的不是对故事的消费,而是对自身回忆和情感的消费,影片故事不过是一条线,勾起你自己对于那个白衣飘飘年代的回忆罢了。当然,即使是这样,一个讲不好故事的青春片,也是可以被划入欺骗感情或者叫招摇撞骗的行列的。

《同桌的你》也是如此,如果你跟我一样,同桌是一个体重超过180斤的糙汉子,完全没必要去凑什么青春的热闹。如果你对同桌还抱有回忆,借机约一下人家也是不错的。毕竟今年是《同桌的你》这首歌20周年,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你们或许也会想起点什么。当然了,片尾的歌曲对影片做了最恰当的评价:我劝你还是翻相片,代替看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观后感(一)


《同桌的你》观后感

《同桌的你》在上周六就提前看了,一直担心有人说我是水军或者说我收钱了,所以决定在正式上映后再写写我的观后感,还有一个原因,这片看了两遍,一般情况下看两遍方能真正看透此片的优缺点。

这片也就是一锤子买卖,二刷的话看出不少问题。整体上是对《那些年》和《致青春》的高度模仿,而且模仿得很刻意很拙劣,穿插的大事件只是把剧情的时间线串了起来,但对爱情线和友情线的发展毫无作用。第一遍看还有不少共鸣,但第二遍看时心里面没一点儿感觉。爱情、友情的每一环节都说到了,但都在尽力夸张化,这样一来看到的尽是狗血和不可思议。几个宿舍哥们儿的形象太过模式化,假留学生这个形象最二最假,二刷时酱油感更加明显。最后的结局逆转相当做作,也就能把妹子弄哭而已,而且本片还有不少显而易见的槽点。

1.90年代的人就说我靠,这是从哪儿穿越过来的?

2.初中政治就学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这一代人真可以!反正我是高二才学的

3.男主为了女主转了文科班,但大学还学了计算机专业,这咋回事?

4.高中和初中的老师都一样,这是啥学校?

5.96年的时候,高中生就再看32开本缩印日漫,这严重不合理

6.几个舍友甚至不在同一专业,居然在考四级时候可以被安排坐在一起然后作弊,这假的有些明显

7.编导通过谐音恶搞facebook,但似乎忘了脸书网是啥时候成立的,咱能再粗糙点儿吗?

8.非典那场戏似乎引起了很大共鸣,我也蛮喜欢给蜜蜂侠头上浇花的那个镜头和最后结局呼应,但这个设置其实很操蛋,尼玛居然有大伙儿抢病人的荒诞情节?还有,这明明是2003年呀,你电视上搞得和奥运会一样是啥意思?

9.新郎官这个形象的设计太假了,人家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富二代,不至于这么蠢得说城管吧。

尽管如此,本片依然比预期要好,导演郭帆相比《李献计历险记》进步很大,最起码完整讲述了一个故事,对片子要求不高的观众从头到尾共鸣都不少,很多在我看来很二的情节大家觉得比较好玩儿,仿佛青春就是如此。好在全片也没什么矫揉造作的台词,就是通过行为展现,这点甚至比《致青春》强。

包括我也比较喜欢长大后的情节,一直埋得那个时间伏笔也很不错,李潇和王尔德前后性格的反差让我很有共鸣,周冬雨和林更新的演技进步还是非常大的,尤其喝酒谈心那场戏拍得很不错。整体有欢乐有感动有泪水,有吐槽,还是可以一看的,而且影院人越多,越不会觉得是大烂片。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一)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今天上午,我和我高中时代的同桌一起去看了刚刚上映的《同桌的你》。前几天就看了荷尔蒙版预告片,感觉很过瘾。我觉得这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青春电影,没有之一。果然,它没有让我失望。

整个观影过程我是笑中有泪,直到看到最后女主人公周小栀和别的男人在教堂结婚那场戏,我哭到不能自已。我同桌以为我受什么刺激了,她不知道,我伤心的回忆如同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我始终觉得只有有故事的人才会有这种感觉,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的。

影片的整体基调是欢快的,同时也处处为之后略显伤感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整个片子是以男主角林一的回忆展开的,时间轴很清晰,在这个时间轴上,我们看到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中国成功加入WTO、美国911恐怖袭击、2003年抗击非典等等具有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同时,导演在影片里展示了很多诸如大白兔奶糖、铁皮青蛙之类的怀旧物件,这些都是几代人美好的回忆。

这种叙事风格和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有些相似,也和近几年大热的青春电影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李芳芳导演《80后》、刘杰导演《青春派》、赵薇导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台湾导演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影子。可见,导演和编剧是用心的。影片没有刻意去煽情,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动。两位主演林更新和周冬雨的演技真的值得肯定,可能稍显青涩,但却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嫌,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拿捏得很到位。

男主角林一和女主角周小栀的初次相见,是周小栀转到林一的班里的第一天。从看到周小栀的第一眼,林一就对她一见钟情,当场向她表白,可惜被拒绝了。班上一个小胖子欺负周小栀,林一不顾一切跟人打架,处处维护周小栀。刚开始,周小栀不为所动,后来,当她再次看到鼻青脸肿的林一,她相信林一是真喜欢她,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块大白兔奶糖被周小栀用胳膊推到了林一的桌子上。说真的,当时就觉得很温暖。初恋的萌芽就这样悄悄破土而出了。

后来,两人又到了同一所高中,为了和周小栀一个班,林一发愤图强,从理科班转到了文科班。他对她的感情依然没变,反而更加深了。林一再次表白,这事惊动了双方家长,为了不耽误林一的学习,周小栀给她写了一张字条:做我男朋友的前提是你和我考上同一所大学。于是,林一在爱的激励下考上了厦门大学,周小栀本来考上了北大,为了和林一在一起,放弃了北大,也去了厦大。这一切林一都不知道,直到周小栀的父亲给他写信才告诉了他实情,并让他劝说周小栀申请去斯坦福。可周小栀坚定的要跟林一在一起,因为她知道没人比林一更爱她了。

进了大学,周小栀依然以爱激励着林一,促使他拿下了军训标兵。他们在一起了,很不容易。但周小栀跟林一说,每天只有5分钟他们是恋人关系,因为这样林一才会珍惜她。在这段时间里,她叫林一哥哥,过后就叫林一同学,这个约定好温馨。两人第一次开房,林一想干些什么,周小栀让他去洗澡,林一洗完后,时间已经到了,于是两人在房间复习了英语四级。后来他们四级都过了,周小栀就说他们的恋爱时间增加为每天21分钟。

第二次开房,林一洗完澡后,周小栀把浴室门给反锁了,禁果又没偷吃成功。第三次开房,他们都把彼此的第一次给了对方,他们都是幸运的人,尽管最后没能在一起,但是第一次都给了第一次爱的人。后来,周小栀怀孕、堕胎、大出血、分手一幕幕上演,可是,非典期间,因为担心被隔离的林一,她冒险爬上三楼打碎玻璃拉着林一掏出学校,他们和几个朋友都被处分了,他们的恋爱时间从一次争吵后的13分钟变成了14分钟。

后来,林一先去了美国,周小栀却因为申请斯坦福失败、签证失败而失去信心留在国内,两人从此天各一方。直到林一收到周小栀的请柬才知道她要嫁为人妇了。厦大的老同学坐了一桌,畅聊往事,随着熟悉的背景音乐,我的泪水跟着林一和周小栀一起流了出来。林一和周小栀喝了好多酒,哭着告诉对方这十年来的经历。原来,周小栀一直都惦记着林一,知道他最爱去哪家超市,最爱去哪条大街散步,在不同地方工作时的房子怎么样。

原来,林一并非影片开头那么一帆风顺,一切都是幻想,现实是那么残酷,他工作不顺、生活拮据、老板不仁慈、所谓的未婚妻给他戴了绿帽子。林一和周小栀这对相爱的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可悲可叹!当看到林一和好哥们在周小栀婚礼上上演抢婚戏码时,我彻底泪崩了,止不住的抽泣,往事历历在目。原来,周小栀给林一的时间连起来就是5211314(谐音我爱你一生一世)。

可是,这又是林一的幻想,我的心瞬间有种被掏空的感觉,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能疯狂一把?那个冯哲究竟哪里好了?周小栀怎么会看上那么一个尖酸刻薄的男人?为什么?难道周小栀的承诺就不算数了吗?是我太天真了吗?我发现了,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是爱情的最大阻碍,就是因为婚姻,林一和周小栀不能终生厮守。

人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两个人相爱就好了,婚姻不过是一张纸而已,那张纸就那么重要吗?周小栀结婚了,林一回国了,可是却是孑然一身。或许他最后也会向现实屈服,找一个并不是很爱的女人结婚。未来的某天,他们再见对方时,或许都已为人父母,青春时的那份激情或许会随着时间淡去,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却永远的镌刻在两人的心间。当他们老得走不动了,在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静静躺在摇椅里,翻着老照片,回想着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那些事和那些人,他们的脸上一定是微笑的,发自内心的幸福的微笑。

我想,他们终究是幸福的。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他们曾经紧紧地牵过彼此的手,紧紧拥抱过彼此,也曾轻轻吻过对方的唇,他们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里遇到了那个对的人并且刻骨铭心的爱了一场,他们的第一次都给了彼此。不管他们的技术多么差,那一夜,一定是他们此生最幸福的一夜。现实总是这么残酷,相爱的人不一定会永远在一起。我们能做的,便只有珍惜眼前了!心里有爱就要说,千万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后悔莫及。勇敢的去爱吧,自由自在的去爱吧!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


同桌的你观后感3篇


篇一:同桌的你观后感

今天和高中一直以来的同桌小圆子一起去看了《同桌的你》,未观影前,笑称为《同桌的狗》,观影期间多次轻抚同桌狗毛,导致她多次想要愤然离场。 之所以想去看这种青春片一是为了放松一下,而是感觉一种关系要靠一些标志性事件来记录。这样在很多年后,及时世事变迁,也能在再见时一瞬,过往一起经历的种种都浮现脑海,比如和同桌一起去看《同桌的你》。再比如开通博客也是为了将自己用时间换取的经历记录在册,以防日后还要靠别人提醒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感悟。

对于记录而言,照片直观而清晰,文字则细腻而绵长。

虽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期望不是很高,好在跟着适合的人去看了适合的电影,前半部分信息量过大,可以看出导演很想竭尽全力把那个年代的元素融入电影,但这种过于拥挤的信息量已经不是融入,而是给人硬塞进去的感觉,开篇男主的自述给人无比高大上的感觉,我在心里不禁吐槽,这真的不是小时代?后来证明这只是为男主悲惨的生活形成对比,埋下伏笔。事实证明,美利坚不是那么好混的。

看剧多年,虽受很多挑剔的影友影响对男女主的颜有些要求,但我对颜的要求一向不高,当然俊男美女的确看得养眼,但最重要的还是符合剧情,而林更新和周冬雨纯得恰到好处,周冬雨也看得比在宫里面顺眼多了。不过除了初中那段,这剧基本就和同桌没啥关系了,到了大学阶段,纯粹当做喜剧片看了,对于这种轻喜剧,我一向都是看配角比看主角真实而顺眼,可能主角往往都是大明星,再演一些普通的角色总是感觉不那么天然,而很多眼生的配角则一口方言,吊儿郎当,哪怕是丑角,也自然可爱,比如这部里男主的舍友们,寡言又恐高的呆子,蜂学专业的beeman,还有后来当上小城管的广播员,这些人往往是我们身边人的写照。

从小学上到大学,个子从小到大,微妙而不己知的变化在悄悄滋芽,从我们身边经过的每个人都可能塑造了今天的自己,曾经罚我们抄作业站讲台的老师,曾经可能现在连相貌名字都不记得的同学,曾经和我们上课说话被老师抓的同桌前桌后桌周围桌。我想在很多青春电影里,除了青春,都是成长,蓬勃的成长,撕裂的成长,不忍回眸的成长,自以为傲的成长……

剩下的,是长大后的一声长叹,怀念,和想当初……

篇二:同桌的你观后感

2014年4月25日,星期五,外面下着大雨。正逢今日上映《同桌的你》,早先看过预告片,感觉这就是一部反映青春的喜剧片。中午12:50分,正好我们影城首映,抱着对青春回忆的期待,走进了放映厅。厅里面只有一个观众,正好是我的初中同学。前几次来看电影时见过面,第一次认出她的时候,脑海里怎么就搜索不到她的名字,后面努力的回想20年前初中同学的名单,也渐渐勾起20年前,那些青春的事。

小编我没有什么高文化,只上过小学、初中和中专。没能体会到片中大学时代的刻骨爱情,和那些吊丝室友的情谊。但我有过好多个同桌,20年前的初中可不像现在这么严,只要你上课不说话,今天和她同桌,明天和他同桌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同桌的你》这部影片主要是反映林一和周小栀两个从小学到大学在到毕业以后的现实生活。曾经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手牵手去上课间操;他们一起为了考入同一所初中,高中,大学而共同奋斗。那些年,只有你对我好;那些年,只有你为了我,不顾一切地和其他欺负我的男生去打架;那些年,我也会小小的吃醋,不愿意看到其他女生和你很亲近的聊天。毕业后,林一去了美国,而周小栀多次申请却未成功。最后周小栀被现实打败,放弃了去美国找林一的劲头。十年后,林一在美国的办公室收到了来自北京周小栀的结婚喜帖。林一积攒了多年的疑问被激发,回到了北京,参加了曾经深爱之人的婚礼。喜宴中,多年前的同学都来了,以前的吊丝室友,都有了各自的职业,有当城管的,有搞农业的,有当老板的。不管他们的社会高低,那种多年的友情,让我的眼框湿润了。让我想到了我的那些同学,现在都已经毕业20年了,他们都分散在全国的五湖四海,我们多年未见了,你们在他乡还好吗?我不敢想像,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会不会也让我们的眼框湿润。

回忆校园生活是好的,十几年的校园生涯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即使发生了很多苦事儿,回忆起来总是甜的。想当年,有个同学为了一袋2毛钱的冰宝路从学校的二楼跳下,结果腿摔骨折了。想当年,为了泡自己心仪的女生,满操场的追着人家打。想当年,为了研究鞭炮到底有多响,竟然上课的时候点燃了。想当年,为了练弹弓的手法,上课的时候钻到桌子底下打女生的腿。想当年,上课的时候大叫,被班主任拖到走廊一顿暴打。多少个想当年,多少个青春时期的傻事,一一浮现在脑海。此时你会笑吗?我笑了,因为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青春的回忆。

影片结尾,响起了《同桌的你》这着歌,这首歌,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歌,是能勾起对青春回忆的歌,是所有70 80后珍藏记忆的歌。同桌的你,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天真无邪,那时的生活是那样荒诞有趣,那时的爱情还未面对现实,那时的青春是如此热情洋溢。同桌的你啊,你现在在哪里。无论TA给你带来的是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是惊心动魄的友情,在此献上一杯酒,致我们曾经荒诞的青春和那些再也回不来的人。

篇三:同桌的你观后感

这部电影,前半段让人笑着,跳着,笑到前仰后合;后半段又让人反思,纠结,泪奔看了电影的前半段,还在担心节奏是不是太快,跳跃性太强,以为这又是一部噱头与内容不匹配的电影可是到了后半段才发现前面轻松的节奏完全是要让人后面难过得更深刻。

这是部带点儿文艺小清新的爱情片,周小栀在最后的回忆中对林一说:“我能做的都做了,只是我又变得不确定了……”,也许在爱情中,青春最大的悲哀就在于女孩永远要比同龄的男孩子成熟,周小栀敢爱,但是爱到一定程度又开始担心害怕起来,这可能是那个年纪的林一永远没法理解的地方,她在林一的身上看不到那种成熟与担当,于是对自己,对林一也都变得不确定了

电影的最后一幕来了一个滑稽的、看似狗血的“抢亲”戏,可是镜头一过,才发现一切都只是美好的想象而已,教堂中的婚礼还在进行,林一也还坐在下面,现在进行时。

过了一个年纪就再也不可能会做只有那个年纪才会做的傻事了,成年人的成熟与理智让他们不会也再也不可能做出像当年那样疯狂而出格的事情了。

既然是关于青春的电影,除了爱情也必然得有对现实的讽刺。觉得这部电影在这方面要比之前的《致青春》做得稍微好些,去除了矫情的台词式的对白,旁敲侧击地点出来。周小栀最后的选择、新郎对于不同来客的礼遇以及多年沉默寡言的林一室友最后在饭桌上却“出奇”地带头举杯,祝福的话一串一串

这部电影在情感方面要比《致青春》更能打动人心,不过《致青春》中的一句台词用在这部电影当中也是对的

“青春就是用来怀恋的”也许,能回得去的就不美好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输给现实——《同桌的你》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同桌的你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