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 地图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9-03 来源:互联网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800字。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好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断地触动内心,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800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馨而感人的电影。它用细腻温婉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一群特殊的孩子与一位学监之间的故事。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两位老人相聚在一起,以日记为线索,追忆了一位伟大教育者的过去……

透过日记微微泛黄的扉页,依稀看见 1949年1月15日的那天,一位穿着暗灰色夹克,提着巨大而笨重的木箱的中年人向一扇紧闭着的铁门走去,光秃秃的头顶上顶着同样灰暗的天空……克雷芒马修,此时因为在众多领域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而走进了人生的低谷,不得不应聘一个专为问题少年们设置的寄宿学校——“池塘之底”的学监。

在乐格克设置陷阱致使马桑大叔的眼睛受伤后,马修只是让他每天去照顾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在莫杭治因为辱骂校长而关禁闭、,他被释放出来后罚做清洁工作时,听见马修训练他的同伴们合唱,于是在放学后独自来到教室练习歌唱,马修发现后不但没有责怪,最后甚至还给他“开小灶”;在来自圣菲亚少管所的蒙丹处处与马修作对时,马修不但没有厌恶、疏远他,反而让他成为合唱团里唯一的“男中音”,并且不时教育、开导他,当蒙丹最后因为校长哈珊的诽谤而被警察带走时,马修还因为合唱团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而惋惜……马修以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渴望关爱的孩子们,他以一颗博爱的心将温暖和希望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间。

马修用音乐感召孩子们冷漠已久的心,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当公爵夫人欣赏孩子们的演唱时,他们的表现无疑达到了一个高潮。无论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纯净、完美融合的歌声,还是领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籁般的声线,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们的歌声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马修给予他们信心与爱的结果。从小受到“行动——反应”的强制性规定的他们,生活在这里实际上毫无自由与快乐可言,而马修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音乐,为他们带来了关爱,因为长期受到压迫而麻木不仁的心灵渐渐有了复苏的迹象,他们所不曾拥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倾注在马修的身上。让一群顽固恶劣的问题少年们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马修面对孩子们,并不像其他学监那样选择了强硬的手段,或者选择了放弃,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以“爱”作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孩子们的歌声,与其说是为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说是他们为马修献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合唱团的演出非常成功。正当校长哈珊假借马修的功劳向公爵夫人邀功请赏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蒙丹为了报复哈珊点燃了学校,此时马修与马桑大叔却带着孩子们上山野餐,哈珊愤怒之下解雇了马修,并且勒令所有孩子不得再与他见面。可是真情是任何事物所无法阻隔的,孩子们反锁上门,从窗户上扔下一架架写有姓名的纸飞机,送给马修作留念。随着一架架纸飞机盘旋而下,孩子们将手臂伸出窗外,奋力挥动,向马修告别……

一直等待父母在星期六来接自己的孤儿佩皮诺,终于等来了马修带他离开这个监狱般的地方。佩皮诺的执著是正确的,他的等待最终迎来了圆满的结局。马修被解雇的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六。

“池塘之底”的沙贝、朗古卢瓦和马桑大叔联合起来揭发了哈珊虐待学生的事实,最终哈珊被辞退,而其他孩子们各奔东西。马修继续给别人上音乐课,这份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结局是美好的,心底充溢着暖暖的感动,默默地为马修,为这些孩子们祈祷、祝福,希望他们获得幸福。他们的歌声总是在耳畔久久回荡,震撼着心灵。只要你仔细去聆听,就会发现歌声中充斥着满满的爱……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老师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里那个最不被看好的孩子也是班里最调皮的孩子,最后成了一名伟大的指挥家,就是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和无尽的爱,才成就了这名指挥家。就是他这种无私的爱深深的打动了我。只要你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学校组织大家观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以后感觉有很多的借鉴意义。电影中的学生都是一些问题学生,而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中也会有个别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就更多了,电影中马修老师的成功和校长的失败给我很多启发。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马修老师用音乐启发孩子,他不顾院长反对,硬是要将学生组一个合唱团,它发觉这群叛逆的小孩有音乐天份,它要让这群小天使高声欢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同学,但他老是在扫地时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马修老师听见,觉得悦耳动听,于是在一位夫人来参观时安排了一场独唱,获得全场观众的赞赏。 这群孩子从一开始不服从马修老师,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经常气得马修老师七窍生烟,到最后孩子非常喜欢马修老师,感谢马修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让他们唱出自己的天空。马修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自己教育的成功。我相信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合唱团不仅学会了遵守纪律,增强了自信心,也陶冶了情操,他们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改变。由此可见,一位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老师也深感责任重大。

影片中的校长则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他凭借自己的判断确定是那个坏学生(不知道名字)偷了学校的钱,在不经过调查的情况下对那个学生又打又骂,并最终把那个学生赶出了学校,后来事实证明是冤枉了那个学生,但却酿成了恶果。那个学生为了报复校长放火烧了学校的宿舍,幸亏同学们都不在里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学生他的道德品质可能是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坏事都是他干的,我们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去看待他的一切。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常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学生,不仅不能教育学生,反而会让自己的工作陷于被动。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早有耳闻的经典电影,传说中的德育优秀作品,果然名不虚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9.27日,全校教职工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莫杭治是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学监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在“池塘之底“时不为人知的感人的一切。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样一个名字,马上让我联想到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对于一个教师要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有时会不小心的融入这样的氛围中,而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用他对音乐创作的热爱,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他期待的眼光,用他精湛的技术,用他平静而充实的心灵,引导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爱。音乐结开了束缚他们心灵的绳索,重建了被炎凉事态损毁的是非观,激起了一颗颗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马修一次一次帮助这些孩子掩饰他们的过失,使他们不至于遭到冰冷的惩罚。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这就是心灵使然吧。当渴望宽容又担心自己不够严厉的时候,让爱指引你去做吧!常常看到那微笑的面容,那么坦然,充满了理解,那笑容就像温柔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人的心里去,每天给你一点点,慢慢的,也许,孩子们那颗冰冷的心就是这样慢慢的解冻了吧。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茁壮成长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人力资源的强大与否,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教师是培育下一代的园丁,是站在我国教育大业的前线,身负重担。看完《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之余,我想到片中的马修在各方面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依然培养出来的充满了爱心的孩子,同样的,我们的条件好很多,我们要如何完成党交给我们的重任呢?

我觉得首先我们要心中有责任,责任是对孩子、对家庭、对国家的,对孩子,我们要象马修一样用爱去关怀,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中的希望,爱护每一个孩子就是点亮了每个家庭的明灯。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把教育当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振奋,对于国家给予我的使命我要牢记于心,也觉得责任重大。话题再回到《放牛班的春天》吧,片中撒落一地的写满歪斜字迹的纸飞机和窗口伸出的十几双快速挥动的小手久久在我脑海中徘徊,还有那首饱含深情的离别之曲则是对于像马修这样的好老师的深深谢意。感谢我生命中遇到的象马修一样的几位好老师,也向所有的“马修”老师致敬!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八)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主要是描写在这所叫池塘之底的学校里,校长哈森和学监马修两种教育方式的碰撞,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

校长哈森,他用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些问题少年,辱骂、殴打、关禁闭等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他的教育理念 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若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轮流关六小时的禁闭,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他自私贪婪、刻薄而又刚愎自用,用强权制度压迫学生。在这里,缺乏公义、尊重、爱心他的行动反应原则,不是教育,而是维持一种表面上的纪律,以达成其升迁的目的。对孩子们而言,在这里最重要的也不是学习,而是在犯错之后如何躲避惩罚。殊不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因这种强制性的教育而违抗师长,校长及其它教员们越是压制他们,他们的心理就越反抗。

蒙东便是哈森校长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影片当中最让我们感到心痛的一件事就是蒙东纵火报复,一把火烧毁了寄宿学校。在校长雨点似的巴掌面前,他坚决不承认偷了10万法郎,因为他真的没偷,他不辩解,眼中闪出凶光,这世界再也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绝望了,心中熊熊燃烧仇恨之火。正是带着这种仇恨,纵火烧了给自己带来无尽痛苦记忆的学校。最后像一尊泥塑似的嘴里叼着一根香烟,站在远处的山头上,看着冒着浓烟的校园,留下一个诡秘的笑容,转身远去,从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到人性的存在。假如校长细心地调查,不致于把蒙东再次送入警察局,也不会发生这样一个悲剧。校长还可能会得到勋章或升迁,学校的歌声还可能会飘得更远、更美。教育真的像一把双刃剑,能创造天使,也能制造魔鬼。爱心可以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东最终用极端的方式烧毁了这所寄宿学校。此时损毁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如果我们对孩子多点慈爱和恻隐之心,他们带给我们的就不是怒火,而可能是一个纯净的春天。

马修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学监,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但是他用仁爱、友善、信任、理解、宽容和真诚改写了孩子们灰色的记忆,留下了欢声笑语,如一缕阳光,春风化雨。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在于对于每个孩子他都坚持不抛弃不放弃,最终,用音乐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也唤回了教师们冰冷已久的心,人性深处的生命热情被唤醒,死气沉沉的校园开始焕发出了春天般的生机。

勒盖莱克:他因搞恶作剧弄伤马克森斯大叔眼睛,他没有简单的把他交给校长,而是让他去照顾马克森斯大叔,直到康复为止。在与马克森斯大叔相处时,勒盖莱克发现大叔其实是一个很善良、和蔼、宽容的人,当大叔病重转院,勒盖莱克真的害怕了,似乎死亡一下子来到了身边,他怯怯地问他会死吗?,马修揽过他的头靠在自己的胸膛上,告诉他说不会,医生会救活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本质是善良的,可见勒盖莱克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衷心地希望马克森斯大叔好起来,这种希望不是因为他可以不用再照顾马克森斯大叔,而是因为他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给大叔造成的伤害是多么的不应该。马修的做法比校长的惩罚更管用。

皮埃尔:一个幽闭而敏感、孤傲自卑、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经过马修的培养后来成了著名的指挥家。马修请他监管课堂秩序。可惜,当他处理好勒盖莱克事件后回往教室,却发现皮埃尔在黑板上画出了他的肖像速写。面对这一场景,可以处理出不同水准来。或是依据学校的行动反应原则,禁闭三天,给学生们来个下马威;或是以此杀鸡儆猴,严惩恐吓抽打;或是进行思想教育,反省检查而马修却选择了宽容的力量,他因势利导地还皮埃尔一个滑稽地漫画式肖像素描,即化解了尴尬和矛盾,又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皮埃尔常常独自潜往教室,让自己的声音穿过骨头、穿越校园,窜向云霄,窜向生命的天堂。马修知道,唯有音乐,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皮埃尔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

然而,当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并肩交流时,有着严重恋母情结的皮埃尔,竟然将一瓶墨汁泼向马修,犯下了无可饶恕的错误。马修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皮埃尔的独唱部分。有些东西,在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改正错误行为,要让他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皮埃尔倚柱忏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时,他孤单的立在那里,眼神中充满的哀怨与委屈,同时还有强烈的渴望。终于,在第一节音乐完后,马修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男孩很惊讶更惊喜,在马修鼓励与首肯的眼神中,皮埃尔放开了歌喉,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理解与信心。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第一次,懂得了感激。他唱出了心中的理想,他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证明了自己的天赋才能,此时,封闭的心灵完全打开,最终他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马修的这种用心教育造化了这群放牛班学生的心灵,拯救了放牛班的学生,也拥有了美好的春天。

派皮诺:一个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可怜孤儿。马修第一次进学校时,在门口看见了一个叫派皮诺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周六都会在学校门口站着,等着是为了等自己的爸爸来接他,可是事实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学校里的学监告诉男孩这个事实,可男孩不肯相信,因为他坚信爸爸会在周六那天来池塘之底接他.。第一节课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时。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静!大家都很用心,惟有派皮诺彷徨踯躅。马修轻轻蹲下身体,一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询问。(如此寻常的动作,却倾泻出无限的智慧与力量。)他是这里面最小的孩子,在这里他饱受欺凌,但是马修给了他希望,他很特别的关怀,给了小派皮诺亲人的温暖,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小派皮诺要执着的跟着马修走,因为,经过相处,他已经离不开马修,也只有马修可以给他温情与亲情。马修被他的执着所打动,最后,带着这个有点笨还没有成长的小孩,心情沉重而又轻松的踏上了归途。

影片最后一个场景更是让我感动, 当马修再次拎起饱经沧桑的皮箱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叹惋这些孩子的谨慎,看起来更像是冷漠的时候,此时从空中飘下来一架架纸飞机,这些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似是告别,又似是追索未来,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就是马修教育方式的结果,与哈森校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马修老师的教育给我的启示:

尊重关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权利。他给了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他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在马修老师为了组合唱团将大家分组时,出现了两个特例,一个是不会唱任何歌曲的小派皮诺,另外一位是老走调的科宾。马修没有让他们做在教室的一角观看,没有将他们置身事外,而是分别任命他们为合唱团副指挥和乐谱架。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任命科宾为乐谱架时,他侧过身,乐谱近在伸手的地方,可他特别对坐在讲桌一侧的派皮诺说:派皮诺先生,把乐谱给我,派皮诺先生指挥棒,非常感谢。如果说乐谱架还有些必要的话,指挥助理就纯粹是为了让派皮诺参与进来而设的职位。他没有让这两个孩子感到被放弃或是被抛弃,他鼓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了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整部影片弥漫的是马修对学生的爱,因为爱,他同情一直等待父母归来的派皮诺,包容偷自己奉为至宝的乐谱的三个学生,倾力培养顽劣傲慢的勒盖莱克,宽容偷了校长钱的科宾,宁可被校长责罚也要让孩子们洗上热水澡。也是他的爱和宽容感化了这些问题儿童本已几近漠然的心,让他们重识自我,开启迷失的心灵。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应该用满心的爱去对待所有学生。

幽默和机智。马修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骨骼模型叼着点的烟,他没有大发雷霆,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以树立自己的威信,而是简单地说了句:教室里禁止吸烟,你也一样,先生。这种处理方式尽显了他的幽默和机智,显然孩子们也因他的这种方式而明显感觉到这位学监的与众不同。傲慢皮埃尔的在黑板上画他的秃头像,他同样以机智幽默的方式挽回了尊严------画莫杭治的小丑像,即化解了尴尬和矛盾,又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为了让孩子们获得因马克森斯大叔受伤而被取消的娱乐活动的权利,他与校长谈条件时同样是十分机智的。

好的教育可以不回避惩罚。马修到来之前,池塘之底的所有教职工都信奉犯错-处罚的教育信条。结果是越处罚越糟糕,孩子们的表现每况愈下。马修老师来了以后,也实施惩罚,如:不让皮埃尔领唱;让勒盖莱克儿去照顾马克森斯大叔,直到病治好为止;教育上对待这样一些特殊的孩子,不能没有惩罚。可是,如果惩罚就是简单、粗暴的打骂、关禁闭,肯定会把孩子逼向绝路。所以,要让惩罚成为一种唤醒,一种催发向上的动力,同样是好的教育。教鞭个个教师都能用,关键看怎么用,用教鞭抽得孩子猛然醒悟,抽得孩子自惭形秽,抽得孩子跃跃欲试,抽得孩子热血沸腾,这样的惩罚才是好的教育。其实通往教育的成功之路并非一条。表扬赏识固然重要,但对待特定的对象,惩罚更有必要,关键的尺度是对生命的遏制还是对生命的关照。

适度的惩罚在教学中的作用我深有体会,03年我刚来华西时,每节课下课后,小卖部卖的所有东西,在教室里几乎都能找得到它们的残骸,小卖部买不到的口痰、脚印等也随处可见,后来我制定了惩罚条列:上课迟到一次罚做音乐教室清洁卫生5次,缺席罚10次,不按座次表坐罚5次,吃零食罚5次,玩手机我代管,期末在还等,自从惩罚条列实施后,教室一学期只需拖一次地,上课效果好多了。

适度的惩罚在教育中尽管有效,但宽容的能力更大。宽容不仅是风度,更是人格。师生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能调节关系,减少磨擦,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黑暗与温暖并重,残忍与感恩俱全的法国片。其实观影之前,看它的剧照已经可以隐约嗅出一丝《春风化雨》(《死亡诗社》)的气息来。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样的人物组合几乎已经形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固定的内在结构所以有人说这电影古典、传统。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从而使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遵循传统套路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中,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果说《春风化雨》带给观众的第一感受是心灵的震撼,那么我以为《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用音乐拯救彼此。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马修,更能清楚的观察到已经渐渐扭曲了的孩子们的心灵。并且,他能让许许多多孤独的孩子慢慢地接触,接触那美丽,纯真的天籁之声。那个平凡至极的马修,也让那群黑暗中的孩子,感到了梦想,天籁之声和光芒。

此外,非常有趣的是,由于这个学期开始上教育心理学,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如果是放在从前,自己绝不会注意的一点:那就是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以中文系学生的眼光来看,可能只会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Clement Mathieu学监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的鲜明对比,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话说回来,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指摘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所以,即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肯定也会对这个校长的教育方法大摇其头的,因为他太缺乏建设性精神了。当然了,影片本来也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庸碌小人来做Clement Mathieu学监的陪衬,我们不必对他抱太高期望。

我同情佩尔诺--他是孤儿,但他也很幸福--佩尔诺虽然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但是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佩尔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佩尔诺带走了。佩尔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当然最令我感动的莫过于分开的那一段了:在他被校长解雇时,害怕被关禁闭而不敢出来送行的孩子们在窗口挥动着小手,带着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不断地飞出来,这些都是把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送给马修老师的祝福,为他送别。孩子们都舍不得这位有着父爱般的老师。

相比之下,Clement Mathieu学监便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我想主要还在于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让我们来看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七大基本需要中,Clement Mathieu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首先是安全需要:虽不能说他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这种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因此,他首先是一个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老师。归属与爱的需要: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ppinot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尊重的需要:当发现校长的十万法郎是Corbin所偷时,他询问了原因;想要一只热气球的愿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单纯,为此他不忍心打碎这个孩子的人生梦想,于是又一次成为了包庇窝藏坏孩子的同谋。审美需要:这无需拿什么特别的例子来多说,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团足以凸现这一点。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集中体现在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pierre Morhange身上,可以说,完全是Clement Mathieu的慧眼识珠,为pierre Morhange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再说一点跟心理学有关的东西,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老题目。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无意识流露的态度会有多大的反差。课上,小ppinot因为答不出玛丽莎内是怎么死的而被罚抄答案一百遍。课下,校长和蔼可亲地给了他最喜欢的乖孩子Boniface饼干的奖励,说:你知道玛丽莎内是被枪决的吧?Boniface自信地说:是的,先生,就像拿破仑一样。校长十分尴尬。另一幕,Clement Mathieu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刚好被学校的老师Chabert撞见。Clement Mathieu想要大事化了,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Chabert不相信,警告Mathieu不要总是袒护学生。Mathieu愤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Chabert转过身冷漠地说:在这里吗?没错!如果一个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救,那么自然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哪怕他们什么都还没有做,也很可能是在进行预谋策划。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了头,势必就要演变成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可以想见,在老师的偏见与歧视之下,再天性纯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当引以为戒。

仅仅几双小手,仅仅几张纸飞机,简简单单,甚至没有出来道别。不过,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阵阵温暖入心,好似听到一首天籁之音。和朋友一起看了这部电影后,只有这样的评价: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星期五下午,我们在教室里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电影前面的人物关系有些复杂,不过在后面,我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讲了马修老师来到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当代课老师。可是他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都很调皮,但马修老师以一颗仁爱的心来对待那些学生。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最后把孩子们的心灵净化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整部电影里,我最记得那次哈森校长外出,马修先生给大家放了一天假,带着孩子们去森林里玩捉迷藏。可是不知为什么,学校突然起火了,哈森先生回来后,很愤怒,把马修辞退了。在马修最后一次走过教学楼下面时,学生们锁了门,把写有字和自己名字的纸飞机扔出窗外,并唱起了马修教过他们的歌,为马修送别。马修捡起了一些纸飞机,当中有莫安琦和一个不会唱歌的小男孩派皮诺的。他最后看了一眼窗口那些摇动的手,带着纸飞机离开了。我很感动,马修只教了他们一些简单的音乐,并给了他们自由,这对他们来说无比重要!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深受感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像校长一样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有时我们上课不听讲有些老师就会惩罚我们:伸手给老师打,或罚站。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严惩才能维护课堂纪律。但却适得其反,使我们产生逆反心理,我们觉得老师很讨厌,就偏不听老师的课,或产生怕老师的心理。在家庭中我们的父母也有这样的教育方式,上个星期爸爸教我写作业,我没认真听他就一巴掌打向我的头。当时我心里想,爸爸太凶了,我以后都不理他了,也不想写作业了。所以严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特别是用在教育孩子的身上。

这部电影,多数是讲马修如何感化学生的。但从中表达出了马修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孩子们对给予他们最珍贵东西的马修先生的感激。这部电影的含义很深,但是,它是一部很让人受鼓舞的电影。看过它的人,一定都能从中感悟到一些道理吧。我希望不管是在学校或是家庭教育上应该像马修老师一样用理解、宽容的人性化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教学,使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得到我们的认可。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这是我第三次观看此部电影,第一次是在参加幼师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前;第二次是在自聘老师培训班上;第三次是在今天晚上。虽说,随手写一篇电影观后感。但如果没有以尊重的心态认真体会电影中的精神,这是不好的思想,起码没有做到尊重导演、尊重推荐这部电影的前辈老师。电影的开始,出现的人物根本不知道是谁,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贝比诺。50多年之后的相见,已是满头白发之人,基本上都认不出来了。贝比诺先生带来了一张他们上学时的合照,说起了当时的代课老师马修先生的故事,回忆起了在池塘畔底辅育院的种种往事。

这是一所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辅育院,1949年1月15日,马修老师提着行李箱来到了这里。他看到的第一位学生就是贝比诺,他说自己在等星期六,因为爸爸会来接他。麦神父给马修老师开了大门,并带他去了校长那儿。校园里弥漫着冬季的寒冷和阴森,路上遇到一名被校长处罚的学生正跪在地上擦地板。麦神父在开医务室大门的时候被某个孩子的恶作剧划伤了眼睛,哈善校长立即暴怒的要求全体集合捉拿凶手。校长根本不知道谁是凶手,就让马修老师随意点一个名字进行处罚,并且命令全体不准休息,停止探亲。哈善校长的行为完全违背了教师的耐心、公平、公正、尊重学生的教书育人行为规范。校长还命令大家互相监督举报真正的元凶,马修老师马上意识到这是鼓励大家打小报告,这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是有悖正确的教学理念。。。。。。然而,校长却批评了马修老师的言论。马修老师在上课之前,送别了前一任的老师,这位老师告诉马修:这些孩子是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一犯规,就要处罚。马修老师一脸疑惑的看着他,可能在想:孩子们会变得越来越好的,不应该被否定的。

马修老师带着崇高的到的情怀,专业的教师素养,开始于这一群别人眼里的恶魔相处。第一次走进教室就被孩子们捉弄,并未向校长举报,选择了保护他们。马修老师知道是谁的恶作剧伤害了麦神父的眼睛时,对这名学生做了处罚,处罚他卡间休息时去麦神父的医务室做志愿者照顾他,直到麦神父的眼睛康复为止。马修这样的惩罚而不是送给校长关禁闭,这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用行动向麦神父说了对不起。使孩子的心理滋生了善良的种子,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要负责任的。而校长的做法就是揪着学生的耳朵拽进校长室进行各种粗鲁的体罚。马修老师在音乐课上耐心的倾听着每位学生的声音,并把他们放在了适合位置上,体现出了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随着合唱队的进度,这所死气沉沉的学校里开始变得有朝气、有阳光、有欢乐。。。。。。学生们在一起开心的万户外游戏,认真的做手工,闹事情的情况明显减少了,这些都是马修老师带来的教学理念所改变的。

这部电影有太多的学习内容,其中的多处故事情节都在阐述如何做老师?怎样做个好老师?就如,上午严校长所说的:俗话说老师是吃良心饭的这是老前辈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如今的教育更是强调广大老师要学做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并且明确指出学校的教育是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把关爱学生、保护学生、不做伤害学生的事、敬业守法铭记于心,牢记于行;坚守十项准则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加强安全防范、坚持言行雅正。秉承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规范从业行为。

电影中马修老师的做法让我深刻体会到桂贤娣老师所说的如何关爱学生?做到严慈相济,真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马修老师也做到了因生给爱十法:1、体弱生爱在关心;2、病残生爱在得体;3、过失生爱在信任;4、屡错生爱在耐心;5、向师生爱在珍惜;6、背师生爱在主动;7、个性生爱在尊重;8、普通生爱在鼓励;9、学困生爱在赏识;10、后进生爱在鞭策。我要经常读读这些前辈老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希望自己能领悟的更透彻一点,并践行在我的教学中。电影中哈善校长的教书育人行为是错误的,他的眼里看到的都是邪恶的一面,不愿意看美好的一面。他的体罚行为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得学生变得冷漠、孤僻、敌视、心里闭锁等畸形心态心理。老师的工作职责是很重要的,就像今天下午朱校长所讲的那样做有高度的教师你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也可以扼杀一个孩子的命运;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做个有广度的老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只崇拜能人;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做个有温度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通过这部电影,让我有了更清晰的教学思路。我要学习电影中的马修老师,学用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更会听取各位前辈老师给出的教学经验总结。希望自己的悟性能有所提高,能更多的领悟电影中的精神,也希望自己能像马修老师一样帮助到每一个孩子,望他们以后都能以梦为马,不负昭华。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十三)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真是感觉时光荏苒,岁月真是不饶人,就像歌中唱的一样,时间都去哪里了,但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有没有哪一件或是哪一个时刻是值得我们值得骄傲的,除了我们口中的忙呀忙呀,还在生命中留下了些什么呢?于丹曾经解释过忙,什么是忙?一个心,一个亡,就说明这个人每天瞎忙,心亡为忙,所以,向我们这样紧张的工作之余还是应该有反思和思考的机会。而一直以来都给我这个早到的不惑之人一个思考的机会。

这天下午学校组织老师们观看《放牛班的春天》这一电影,对于某些老师已经早已耳闻,但是对于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而且对于标题,放牛班,什么意思,怎么是个放牛班,而且还是法国片,这让我就更是饶有兴趣地去观看。从5点左右到6点多,真是被这位伟大的老师的一言一行所吸引,他诙谐的表情和语言,让我们不时发出笑声,但同时我们也被这样一位如此珍爱他的学生和重视学生的尊严的老师所震撼着,尤其是其中的这样几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个就是对其中一个极具音乐天分的孩子皮埃尔,马修老师对他的天分和潜力非常欣赏,并且为他组建一个合唱团,让孩子不断地找回自信,找回尊严。相信他们,充分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而但这皮埃尔犯了错误时,马修老师没有姑息,而是以停止他最心爱的事情---唱歌为惩罚,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马修老师和蔼却又严肃的性格,对于孩子的原则性错误要给与适当的惩罚,而但伯爵夫人来观看合唱团演出的时候,马修老师又恢复了他的唱歌资格。

看到这一刻,我能感受到孩子心中对自己错误的内疚和对马修老师的感激,我想孩子今后一定会很听老师的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二者之中也体现了马修老师的人性教育,对于孩子犯了错误,是要他知道任何错误都要付出代价的,但也给孩子以改正的机会。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马修老师会把这样一群捉弄老师,偷老师的乐谱,吸烟,成绩一团糟糕的孩子们变成了一群自信、听话、懂事并且成绩很好的孩子们。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但校长即将要被授勋时,这时学校被烧毁了,巧合的是,马修老师刚好领着学生们走到了学校之外去郊游,让这群可伶又可爱的孩子们免于一场灾祸,而情景一变,曾经在这里就学的一个被人为无药可救的应该被送往少管所,交给警察的一个孩子,就因为校长的4万元钱找不到了,就被冤枉给他,被校长打了将近半小时的耳光,而最终也没有向校长妥协的他最终被送给了警察,后来不知是逃出来了还是放走了,他就回到学校报复学校,报复校长。

这两个场景非常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也给我非常大的震撼,教育理念的不同给教育者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留给孩子们的却是极大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影响。武断、暴力、绝对的、无尊严的教育留给孩子心中的是无尽的失望,没有人同情和理解,不能得到帮助和关心,所以,剩下的就只能是自我放弃和对周围事物的憎恨。不难理解他们吸烟,放火,甚至是进一步的毁灭性的举动。

想想我们作为最前线的教师,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对待孩子时那不经意间的举动和言语,甚至是一个回眸,都会给孩子清澈并且平静的内心掀起巨大的涟漪,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用最严格规则来要求自己,都要用最严谨,最谨慎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要知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还是生产的产品,而我们这样的产品是会自己思考和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的,我们不能想象我们做了什么,而他们会自我发展成什么样,所以,生产过程一定要规范,严谨。

而除此之外,我们作为教师,对待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不同性质的产品,我们还应该有一颗爱心,把他们当成有血有肉的人,不同个体的人,有尊严的人,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给予爱心。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像马修老师一样,最终他带走的是他的学生,而我们走的时候,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美满和无尽的甜蜜的回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