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800字 > 地图 >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800字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范文。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范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这篇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地基本思想。

毛主席对于我国那个时期的十个主要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建国初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共产主义的中国指明了方向。《论十大关系》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凋国防建设。;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政治经济模式都受到苏联的影响。但是毛泽东主席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主席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它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探索了当时中国与苏联的不同。

《论十大关系》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对十大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一系列方案,从而达到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目的。把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间环节和桥梁,这是毛泽东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

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认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他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振聋发聩的警示。他不仅把调查研究看作党必须遵循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把调查研究提到洗刷唯心精神,防止一切机会主义、盲动主义的哲学高度来认识。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全部哲学活动都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融为一体。《论十大关系》体现了毛泽东活跃的辩证思维方法。在这里,毛泽东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我们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毛泽东又从中国国情和建设的实际出发,在抓住重点工作的同时又十分重视非重点工作,即把非重点工作提高到有助于重点工作更好解决的高度上加以认识和处置。毛泽东指出,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

毛泽东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挫折, 但也得出了许多重要成果。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都就吸取了毛泽东的有益成果。毛主席关于经济方面的论述是十分恰当的,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毛泽东的平衡工业布局是多么的相似。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主席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论十大关系》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辩证的看待和处理中国面临的十大重要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意义,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

前人栽树,后人乘荫,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为后人和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使中国少走了许多弯路,更是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4000字


《论十大关系》一文还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以下内容是小编整理的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4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第一篇

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要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就先要了解《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影和中国当时处于什么状况之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所以,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当时《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就是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

所以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把这个报告,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实际的。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论十大关系》的研读,我对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第二篇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1 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的历史发展经验,详细分析了这十大关系的利害关系,最后提出要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很清晰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并指出发展的重要性,还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眼光指出发展的正确道路,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见解和思想,例如在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上,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关系时,注重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要适当下放权力,体现了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等,这些思想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文章中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不能完全参照其它国家的发展模式,照搬照抄,不能坚持错误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要有所取、有所舍,对于先进、科学、正确的技术、文化等要借鉴与学习,而对于腐败、非科学、错误的东西要坚持抵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不能片面的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要有计划、有比例的发展,不能像苏联一样只注重重工业的发展,而把农业、轻工业给忽略了;在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要批判性地向外国学习他们的长处,摒弃、排斥他们的短处,以此为教训。苏联模式中: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把中国的具体国情与马克思主义普遍性真理结合起来,这才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

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上,最重要的是发展,即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防的发展等,而发展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经济发展了才能拉动其它事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只要解决了经济建设发展这个主要矛盾,其它次要矛盾的解决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毛泽东善于总结苏联发展经济体制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为鉴,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轻工业、农业,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发展比例,协调发展,并且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表明,要站在整体的眼光看世界,要注重整体利益也不能忽略局部的利益,在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上,要平衡工业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关系上,不能只顾一头,必须注重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既要注重整体利益,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的独立性,兼顾地方利益;在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绝对不能搞大汉族主义,要重视少数民族,注重民族团结;在处理党和非党的关系的关系上,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一致、荣辱与共的方针政策,与其他党派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处理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不能一味强调杀,要把反革命变成革命;在处理是非关系关系上,要分清是非,而对于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瑟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等。在解析这些关系上,毛泽东同志不仅仅是站在全局的角度,对于每个个体、每个人民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极力反对官僚主义,大力倡导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生活,积极维护群众的利益。

《论十大关系》一文还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当时国情既是缺点同时也是优点,我们的革命比别人落后,我们国家的发展自然也是比别人落后,我们一为穷,二为白,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新中国的起步很低,也正因如此,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要发展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好好走好每一步,打好基础,从这篇文章的具体阐述中,毛泽东同志对这十大关系的认识、理解以及解决措施等观点很鲜明,就是要辨证地去处理,全面统筹,与时俱进,处理各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强盛,方式须辩证,调整的结构和效果要均衡。并且毛泽东同志很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向外国学习的时候坚持原则,好的东西要学,不好的东西要坚决摒弃,不能一手抓来就用,更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读这篇文章,更让我体会了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毛泽东个人的人格魅力。我国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经济建设正是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毛泽东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奠基石。《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尤其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一句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的话就足以看出他个人对于将要遇到的困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于未来的美好展望,作为国家领导人,他的讲话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对于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具有重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十大元帅》读书笔记


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突飞猛进,这正是对中国当今社会的最好形容。可是,同学们,当我们身处这幸福的生活中时,我们是否想起了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奋斗一生的中国十大元帅?我相信很多同学看了这个问题以后会十分羞愧或诧异。因为我们对十大元帅的历史和功绩了解的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记住他们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大元帅的传奇一生!去了解他们,去缅怀他们!
十大元帅都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元帅之首朱德、抗美援朝威名远播的彭德怀、淮海战役的指挥者,独眼战神刘伯承、侠肝义胆的新中国第一位体委主任,胡子老总贺龙、具有儒将风范的新中国外交家,诗人,鸿才睿智的陈毅、英年早逝,稳健大度的罗荣桓、智勇兼备的黄埔豪杰徐向前、黄埔教官,两弹之父聂荣臻、黄埔教官,四人帮的粉碎者,见识过人的叶剑英、野心膨胀的林彪。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是跟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南征北战的中国开国元勋,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传奇人物,是战功卓着的军事家!
在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里,他们:
参加了各地起义,缔造人民的军队。
指挥反围剿斗争,转战万里长征路。
奋斗在长城内外,驰骋在大江南北。
面对敌人的重兵,挥师挺进大别山。
逐鹿辽阔的中原,决战在辽沈大地。
鏖战在平津前线,挥师百万如潮涌。
新中国成立后,这十位元帅又投身到国家建设和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中。为了祖国的繁荣,他们呕心沥血,为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他们运筹帷幄,为了祖国的昌盛,他们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朱、彭、刘、贺、陈、罗、徐、聂、叶九位元帅虽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英名和业绩,将永远流芳百世,他们的高尚情操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辈们。林彪由于野心膨胀,阴谋夺权,最后叛党叛国,而遗臭万年,为人所不齿。
《十大元帅》简明扼要地选取了十大元帅军旅生涯的精彩片段以及建国后他们的人生际遇。使读者读起来不会厌倦,而且本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更多读书笔记推荐:
《健康成长》读书笔记
《树精尼卡》读书笔记
《总裁师子心》读书笔记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摘选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

“深圳十大观念”很有意思,这不是一些口号,它们都能直接从深圳人日常生活里面看到、感受到。举个例子,就是这第十条——“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条说的不是偶尔去深圳的人,而是那些真正的深圳人。我去深圳,有个特别的感觉,明明地处广东,听到的却是各地方言,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可他们都觉得自己是深圳人。别的地方的人可能对这“十大观念”不容易产生切身的体会,但我想,作为一个深圳人,看了这本书,看见这“十大观念”,会觉得这跟我是切实有关系的事情。口号与真正的观念的区别,我想,不落实于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跟普通人没有产生关系的话,就是口号;能跟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有根,就是真正的观念。

“深圳十大观念”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这里体现的两个方向。比如说,第一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和第六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就是两种并不完全一致的价值取向。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以往过分地只注意一个方向,好像讲究“时间就是金钱”,就不会“宽容失败”了。如果我们能既讲“时间就是金钱”,同时又讲“宽容失败”的话,那么就会完善一些,周全一些。

这“十大观念”里有一条跟我个人最有关系,因为我跟深圳发生联系,其实都因为这第五条“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我读书中对南方朔先生的采访,他讲到历史上这样的城市也是因读书而出名的。不过我觉得,这些历史上的“读书城市”和现在的深圳性质是不一样的。过去的人们爱读书,主要因为可以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入仕,直接改变个人的生存状况。我把这称为“功利性读书”。但是深圳讲“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这个态度并不完全是这种“功利性读书”。据我观察,深圳所提倡的读书其实是“非功利性读书”,比如每年“深圳读书月”推荐的书,每年评选的“十大好书”,都不是直接有用的那类图书。我多次引用《庄子》里讲的,人世间存在着一种“无用之用”——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思,变得丰富多彩,恐怕就离不开“非功利性读书”。深圳作为一个现代城市,提倡、鼓励和支持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实在是一桩善举。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可能到深圳人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读书提高人的修养的作用就能体现出来了。

所以,在我看来,“深圳十大观念”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出版恰如其时。最近一个时期,理论界与媒体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争论与思考呈现出多元并进的势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广东的改革开放也算是一种模式的话,那么我觉得其中最能体现30年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最具有典范意义的,就是深圳。

我承认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但是,我并不赞同所谓的中国模式论,因为目前大力倡导这个“模式论”的理论家们,他们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排斥普遍价值,总是把中国的发展视为一种独特的东西,并以这种“特殊性”来对抗和抵制普遍性。因此,中国模式论变成了一种“中国特殊论”。其实,我们看一下深圳的发展模式,就会发现它的创新并没有多少特殊论的成分,只不过是把个人价值、市场经济、法治观念和市民文化等一些现代性的普遍做法以及价值观念置入到这个新兴城市的发展之中罢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的旧体制所没有的,由此培育出一种创新与发展的无穷动力。在我看来,深圳的经验恰好是印证了一个特殊的中国如何经由向普遍性开放而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奇迹。

中国这30年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它们表现在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甚至政治层面,这些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如何总结这一过程,如何把它放在一个观念史乃至思想史的层面上去梳理?在这个堪称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哪些旧体制还在阻碍甚至对抗进一步的改革?这些都需要探讨。

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还处在一个进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远没有完成。改革开放的很多经济成果,很多创造性的观念意识,还没有真正地转化为一种制度成果,尤其是政治和法律上的制度构建。在这种情况下,奢谈中国经验或者中国模式的成功,就有些喧嚣浮躁和华而不实。中国现在处在转型的关头,制度变革还没有完全建成,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大谈“中国模式论”,是值得警惕的。

我更愿意把“深圳十大观念”放在一个中国现代史的角度来看。从这个高度审视,我觉得深圳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进一步展开,至少在法治政府、公民社会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深圳30年改革创新积淀出了“十大观念”,接下来还需要一个升级版,就是把深圳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为一个Idea的东西,在制度创新上继续发挥先锋的作用,给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开辟出一个新的路径。

此外,我还想说一点批评意见。我感到这本书有点表扬的味道,编撰者的眼光过于向后看了,缺乏向前看的勇气,缺乏一点深化改革创新的忧患意识。“深圳十大观念”伴随着深圳人民一路兼程,风风雨雨走过了辉煌的30年,但是,我要问的是,这十大观念是否还能够带领深圳人民继续走向未来的30年?在经历30年的经济繁荣之后,公民社会的建设、道德文化的建设,是否还能够继续依靠这些观念的支撑?新的原动力又在哪里?我觉得这本书缺乏某种清醒的忧患意识,我相信这些原动力已经孕育在深圳人民的内心深处了,希望这本书的续篇能够反映深圳人民的心声。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

我曾在深圳、香港工作的六七年时间里,亲眼目睹了深圳的飞速发展。在深圳的变化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了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中央对深圳的特殊政策等因素外,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深圳人具有的特殊的观念。可以说,深圳的飞速发展与这座城市有“十大观念”乃至更多的观念息息相关。

这些观念不是几个学者关起门来就可以想出来、写出来的。这些观念是深圳的历史发展所塑造的,是深圳发展的一部分,是深圳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理解深圳的历史发展,也就不理解这“十大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深圳的“十大观念”,不能把这些观念抽象化,认为这是持久不变的深圳核心价值。我相信,有些观念会随着深圳的发展变化而淘汰,有些观念也会随着深圳的发展变化而创新。

比如,“十大观念”的第一条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观念差不多是中国近30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条观念,大家都知道这个观念来源于深圳,它深深地打上了深圳的烙印。这个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在市场经济初行之际,金钱意识和效率意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空前的震撼与启蒙。但是,到了今天,这条观念可能仅仅对从事商业的人有意义,而不能成为政府官员和学者们的观念,即使是从事商业的人,也会把高品质的生活,承担社会责任放在重要的地位,而并不赞成把人变成赚钱的机器。所以,我相信这个观念能够成为深圳十大观念之首,是由于大家对深圳这座城市共同的历史记忆,而不是真的把这条观念当作深圳人的生活准则。

比较而言,我认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样的观念,尽管有深圳的历史特点,但这样的观念具有普遍性,不仅在过去有意义,而且对未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不仅对深圳有意义,而且对于全国都有重要意义。这应当成为深圳持久的传统。

观念必须符合历史发展,必须符合实际,必须与时俱进。观念与一座城市的关系,是彼此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观念是由一座城市的发展决定的,而另一方面观念又会改变一座城市,塑造一座城市的未来。因此,面对深圳的未来发展,我们应当追问:未来二十年、三十年深圳还会产生哪些观念?哪些以前的观念在几十年后还会持续发挥作用?哪些以前的观念会消退?这意味着我们从发展的眼光,从未来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对深圳观念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深圳十大观念”,我觉得这些观念中强调个人发展的部分比较多,而公共观念并不够。比如说,缺乏一些关于公平正义、公共道德、法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我认为,深圳这个城市有两个特殊的地方,其一是毗邻香港,容易接受香港的一些观念;其二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众多,且民营企业占主导。那么,如何结合这两个特点来提出符合深圳未来发展方向的观念和口号,从而引导深圳的未来发展,无疑是给深圳人提出来的发展课题。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摘选]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1000字

这本书的出版恰如其时。最近一个时期,理论界与媒体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争论与思考呈现出多元并进的势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广东的改革开放也算是一种模式的话,那么我觉得其中最能体现30年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最具有典范意义的,就是深圳。

我承认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但是,我并不赞同所谓的中国模式论,因为目前大力倡导这个模式论的理论家们,他们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排斥普遍价值,总是把中国的发展视为一种独特的东西,并以这种特殊性来对抗和抵制普遍性。因此,中国模式论变成了一种中国特殊论。其实,我们看一下深圳的发展模式,就会发现它的创新并没有多少特殊论的成分,只不过是把个人价值、市场经济、法治观念和市民文化等一些现代性的普遍做法以及价值观念置入到这个新兴城市的发展之中罢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的旧体制所没有的,由此培育出一种创新与发展的无穷动力。在我看来,深圳的经验恰好是印证了一个特殊的中国如何经由向普遍性开放而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奇迹。

中国这30年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它们表现在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甚至政治层面,这些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如何总结这一过程,如何把它放在一个观念史乃至思想史的层面上去梳理?在这个堪称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哪些旧体制还在阻碍甚至对抗进一步的改革?这些都需要探讨。

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还处在一个进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远没有完成。改革开放的很多经济成果,很多创造性的观念意识,还没有真正地转化为一种制度成果,尤其是政治和法律上的制度构建。在这种情况下,奢谈中国经验或者中国模式的成功,就有些喧嚣浮躁和华而不实。中国现在处在转型的关头,制度变革还没有完全建成,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大谈中国模式论,是值得警惕的。

我更愿意把深圳十大观念放在一个中国现代史的角度来看。从这个高度审视,我觉得深圳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进一步展开,至少在法治政府、公民社会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深圳30年改革创新积淀出了十大观念,接下来还需要一个升级版,就是把深圳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为一个Idea的东西,在制度创新上继续发挥先锋的作用,给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开辟出一个新的路径。

此外,我还想说一点批评意见。我感到这本书有点年终总结自我表扬的味道,编撰者的眼光过于向后看了,缺乏向前看的勇气,缺乏一点深化改革创新的忧患意识。深圳十大观念伴随着深圳人民一路兼程,风风雨雨走过了辉煌的30年,但是,我要问的是,这十大观念是否还能够带领深圳人民继续走向未来的30年?在经历30年的经济繁荣之后,公民社会的建设、道德文化的建设,是否还能够继续依靠这些观念的支撑?新的原动力又在哪里?我觉得这本书缺乏某种清醒的忧患意识,我相信这些原动力已经孕育在深圳人民的内心深处了,希望这本书的续篇能够反映深圳人民的心声。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1000字

我曾在深圳、香港工作的六七年时间里,亲眼目睹了深圳的飞速发展。在深圳的变化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了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中央对深圳的特殊政策等因素外,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深圳人具有的特殊的观念。可以说,深圳的飞速发展与这座城市有十大观念乃至更多的观念息息相关。

这些观念不是几个学者关起门来就可以想出来、写出来的。这些观念是深圳的历史发展所塑造的,是深圳发展的一部分,是深圳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理解深圳的历史发展,也就不理解这十大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深圳的十大观念,不能把这些观念抽象化,认为这是持久不变的深圳核心价值。我相信,有些观念会随着深圳的发展变化而淘汰,有些观念也会随着深圳的发展变化而创新。

比如,十大观念的第一条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观念差不多是中国近30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条观念,大家都知道这个观念来源于深圳,它深深地打上了深圳的烙印。这个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在市场经济初行之际,金钱意识和效率意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空前的震撼与启蒙。但是,到了今天,这条观念可能仅仅对从事商业的人有意义,而不能成为政府官员和学者们的观念,即使是从事商业的人,也会把高品质的生活,承担社会责任放在重要的地位,而并不赞成把人变成赚钱的机器。所以,我相信这个观念能够成为深圳十大观念之首,是由于大家对深圳这座城市共同的历史记忆,而不是真的把这条观念当作深圳人的生活准则。

比较而言,我认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样的观念,尽管有深圳的历史特点,但这样的观念具有普遍性,不仅在过去有意义,而且对未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不仅对深圳有意义,而且对于全国都有重要意义。这应当成为深圳持久的传统。

观念必须符合历史发展,必须符合实际,必须与时俱进。观念与一座城市的关系,是彼此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观念是由一座城市的发展决定的,而另一方面观念又会改变一座城市,塑造一座城市的未来。因此,面对深圳的未来发展,我们应当追问:未来二十年、三十年深圳还会产生哪些观念?哪些以前的观念在几十年后还会持续发挥作用?哪些以前的观念会消退?这意味着我们从发展的眼光,从未来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对深圳观念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深圳十大观念,我觉得这些观念中强调个人发展的部分比较多,而公共观念并不够。比如说,缺乏一些关于公平正义、公共道德、法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我认为,深圳这个城市有两个特殊的地方,其一是毗邻香港,容易接受香港的一些观念;其二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众多,且民营企业占主导。那么,如何结合这两个特点来提出符合深圳未来发展方向的观念和口号,从而引导深圳的未来发展,无疑是给深圳人提出来的发展课题。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人生是什么?人生该如何度过?这两个问题困扰着喜爱思考的人们。有些人认为,如果能够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就能安心平静的按照答案去度过一生。有些人认为,这两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只有在思考这两个问题中产生的体悟,而且这种体悟随人不同、随时改变。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自1949年起写了《人生十论》,这十篇短文加上《人生三步骤》(一九七八年),可以算是钱穆先生给出的答案和体悟。以下是读这11篇文时的一些感想,落笔为读书笔记。

首先,第十篇《道与命》未懂。

钱穆先生第一件事说了人生中有限和无限的概念,见《适与神》《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第二件事情是人生的内外之别的概念,见《人生三路向》《如何完成一个我》《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 第三件事情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见《人生的目的和自由》《物与心》《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人生三步骤》。 以上分类只是一家之言,各篇文中内容有所重叠。 以下认识和感想也只是一家之言,请勿对号入座。

我们作为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而我们希望的世界是无限的,宇宙、知识、人心。面对无限和永恒,我们无法从理性、从逻辑上去理解它。因为逻辑上的存在必然有约束,有约束就有边界,有适用范围。于是无限和永恒只能是属于感性的,属于宗教(上帝全知全能、道、大一)、属于哲学(绝对真理)、属于艺术(美)。

人类对于无限和永恒的追求是危险的,然而也是本能的。按照人生的内外之别,向外的无限追求是向物的,而物质的追求没有尽头。向内的无限追求是向神的,不断询问自己的内心,寻求宁静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是不现实的。所以钱穆先生在《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中说:“不能尽向物不能尽向神”,在《人生三路向》中指出“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这种观点我是赞成的,一直有感:三十而立是为立志,三十时候的志向是自己若干年来思想的凝聚和人生的体悟,从儿时想做科学家想做明星而起,变换细化现实,而成。人的这样目标、欲望、或者说是志向,无论是向内的还是向外的,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是动态而非静态。这种追求,既有活在当下(即是“适”),又有诗与远方(即是“神”)。这种追求,连接着我们有限的自我,以及无限和永恒。

这种“连接”,以不那么准确的描述,可以看作是一种同构或者映射,从我们有限的生活一一对应到到无限的伟大中,或者这就是超越。康德之本体,王阳明之致良知,尼采之自由意志,佛教涅槃,道家得道,均是如此。

反过来说,这种从无限的伟大到我们有限的生活,可以看作一种“降维”。这里的降维并不是贬义,仍然看成一种映射。在《如何完成一个我》中,有这样三段:

“尽人皆可为尧舜,并不是说人人皆可如尧舜般做政治领袖,当元首,治国平天下。当换一面看,即如尧舜处我境地,也只能如我般做,这我便与尧舜无异,我譬如尧舜复生。”

“禅家有言,运水搬柴,即是神通。阳明良知学者常说,满街都是圣人。”

“圣人乃人性我性各发展到极点,各发展到一理想境界之理想人格之称号。此种人格,为人人所能企及,故为最平等,亦为最自由。”

那我们的人生是否如王明阳先生一般立志做圣人,便可以获得安宁与自由呢?或者更“渐悟”一点,在内仁心,在外守礼,则可慢慢达到。

钱穆先生从反向思考中给出了答案。在《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中,钱穆先生认为:

“人我之限”的痛苦要从我们内心中去解决,“身量有限,而心量则无限。人当从自然生命转入心灵生命,即获超出此有限。超出有限,便是解除苦痛。”

“生死之限”的痛苦要从做好准备中去解决,随时准备死、随时也准备着不死。“故孔子曰:杀身成仁;孟子曰:舍身取义。人之生命,本为求完成其德性与其任务与使命;则为完成其品德与其理想之任务与使命而死,岂非死得其所。如是则死生一贯,完成死,即是在完成生;完成生,也即是在完成死。”

滚滚红尘中,活下去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在《人生的目的和自由》中,钱穆先生由生死的概念引出了人的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然性最基础的只有求生和求死的选择,而文化之人生,便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更多的选择,基于更多的目的、欲望。

在《物与心》《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中,钱穆先生将单独个人的选择权扩大到了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我们的选择可能会与他人的选择相冲突、我们的选择也可能使得他人受益。这时的选择中,如果我们的选择只考虑自己个人的利益,我们就把自己局限在“我”的概念中了,究其一生无法体悟到“无限”的美。而选择“大生命”,选择以“我心结它心”,选择从“肉身我——社会我——精神我”,便有机会如下文摘录:

”慈父的心,会寄寓在他儿子的身里;孝子的心,会寄寓在他父母的身里。于是我的心可以寄寓在一家,寄寓在一国,寄寓在天下,寄寓在世界与宇宙中。我的心与家,可和合而为一;与国与天下,也可和合而为一;与世界宇宙,也可和合而为一。读书笔记.如是,心即是神, 而且心即是物。我的心, 不仅会跑进古人已死的心里去, 而且会跑进后代未生的人的心里去。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总还是人心,总还是文化心与历史心。 这一历史心文化心, 即眼前的人心, 却超然于身与万物而独立自由地存在 了。但此超然于身与万物而独立自由存在的心,还只是人心,还只是我此 刻寄寓于此身内之心。”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高尚”的选择不应有道德上的优越感、也不应该过度追求这种“高尚”而损害了自身。在《物与心》中,钱穆先生强调心是依赖于物的,即是精神文明建设于物质文明之上。人类的这种“高尚”的选择,是“自私”的,是人的天性,在我们做出这样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很多,乐趣以及让自身的天性得到满足。在《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中,钱穆先生讲到“一切人类道德只是一个善,一切善只是人类的一个性。”大约就是在讲这一块。

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何把握这种“高尚”选择的度呢?《人生三步骤》中有所解答,人是生来自由的,这种自由是选择,最基础的选择是生死,而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由于各种约束条件,不能选择去做什么,我们不能选择明天就成为富豪、拥有六块腹肌等等,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做什么。先从“有所不为”做起,先选择不熬夜,选择不抽烟酗酒,即是修身。 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道理,都是同构、都是映射,都是从一个有限的生活对应到无限和永恒,再从无限和永恒中对应到另一个有限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得此连接,便会通透,治大国如烹小鲜。 人之天性,有共性,如“孝”,有非共性,如甜咸党之争。前者可以通过互换角色来判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自然清楚;后者需要时间积累,要不断总结自己的偏好特性,到一定年龄有所物质基础后自然不会再为难自己,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此这般,我们自然会在有限的生活中得到安乐。

以《人生三步骤》作为结束语:“所以我们做人第一要讲生活,这是物质文明。第二要讲行为与事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文精神。第三最高的人生哲学要讲德性性命。 德性性命是个人的, 而同时亦是古今人类大群共同的。 人生一切应归宿在 此。我想我们人生不能超出此三步骤。中国古人讲人生就是这三个步骤。”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论十大关系有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