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什么是读书笔记 > 地图 > 什么是读书笔记

什么是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1 来源:互联网

康德什么是启蒙读书笔记。

库法耶夫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康德什么是启蒙读书笔记,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启蒙》是康德的一部作品,大家是否阅读过这本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康德什么是启蒙读书笔记,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康德何谓启蒙读书笔记【1】

之前有读过康德的这篇《什么是启蒙》,那时仅仅是“读过”,知道它鼎鼎大名但却从未思量过原因,也未能料想它所蕴含的如此不可思议的精神力量,直到在华老师的这次通识课上,才真真切切地体悟到了它的魅力,更为我的人生启发了一扇清新的窗牖。感恩此次机会。

那么,我便在此记下我对《什么是启蒙》的理解和启发罢。

文章一开始,康德就对启蒙运动下了定义: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的状态就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了。

在这篇文章中,康德将启蒙界定为“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种“不成熟状态”是人自己对自己的压抑而造成的一种不思状态。摆脱这个状态需要两个条件——外部条件,即需要别人引导;内部条件,即需要自己的勇气与决心。“独立思考”(Selbstdenken) 是康德启蒙思想的核心概念。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并不缺少,只是缺乏勇气与决心不敢运用,所以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

接下来,康德分析了为什么绝大部分的人处于这样未启蒙状态。首先谈了内因的两个主要因素:懒惰和怯懦,这两点使绝大部分人处于未启蒙状况——他们自己愿意处于不成熟状态并受保护人保护。

对于“懒惰”他是这样阐述的: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的安逸,自会有人替我操办一切,我无需去思想。

对于“怯懦”他这样说:因为人懒惰的天性使得一部分人能借之以保护人自居,为了维持他们保护人的身份,他们会使自己的宠物愚笨,告诉他们企图独立行走是十分危险的,那些宠物便不敢去尝试行走了;其次,怯懦还由于人自己对新事物(未知事物)的恐惧而产生。

介于这两点内在因素,“任何一个个人想要从已经成为自己天性的那种不成熟的状态之中走出来,是十分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自身,“他们已经很爱好这样的生活了”;原因之二在于外部,人们从来不允许他们做这种尝试。

康德认为,只有很少数的人通过自己精神的奋斗摆脱了不成熟的状态,并且从而迈出坚强的步伐。这些独立思想的人自己在抛开了不成熟状态的羁绊之后,传播这种精神——“合理地估计自己的价值和每个人的本分就在于思想其自身”。这些“很少数”本来或许有一部分是出于为广大人群所设立的保护者中的,公众本来是被他们套上羁绊的,此时他们却在鼓励公众获得启蒙。

因此,公众的启蒙(在那些已获启蒙者的引导下)只能是很缓慢的。康德还对以革命为方式“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一场革命或许有机会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可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这样的结果便是“新的偏见也如旧的一样,将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这倒是引我想起我们自己近现代的状况来了。在近现代,中国经过几次革命,经历了这么几次转身: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时代资本主义进行了短暂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但是,这些惊天巨变并未带来中国近现代社会特质(尤其是人格特质)的同步变化,很明显,我们的大多数人仍然好逸恶劳,惰性深重,老是期待凡事有人代劳。而这种凡事希望代为思考、代为决定的心态,就是家长式政权的温床。历史的事实已然摆在眼前:这种政权将民众的所有自由剥夺的干干净净,民众也因此丧失了一切权利。试问,一个以家长自居的政府,怎会懂得尊重人民群众,怎会引导人们群众启蒙,又怎会向人们群众学习?鉴于这一点,我们的国家,需要有独立精神的国民,我们的大众应自觉地当自己的主人——不再懒惰,不再怯懦,不能凡事求“代劳”,要运用自己的理智,自己思考,自己决定,自己承担。这一点,康德早已为我们指出。

对于我们21世纪的生活现状而言,或许正需要一场思想革命引起生活方式上的变革,具体而言即当一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都珍视自己的自由时,私有制的生活方式(占有)才有可能改变——才不会演变成一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也许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这种自由岂不是会破坏共同体的安宁与团结一致?

康德提出,这种自由诚然不是一般的自由,而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因为一般的自由有经验条件,夹杂着私人的利害关系,停留在这一阶段的人很容易成为偏见或成见的奴隶;公开的自由是纯粹由理性发出的命令,这种自由符合三个条件——它们是普遍的立法,公开使其有机会接受他人的评论;它们排除经验限制且并非为了某个目的,消除其片面性与局限性;理性应为目的王国立法,从而在理念上最终获得全人类理性彻底的解放。无疑,这种公开的运用是维护共同体的合理性的,是对自由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是促进启蒙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理性往往夹杂在人的自然必然性之中,自然领域的自由是应该受到限制的,所以,共同体/政府的存在是必要的,“就涉及共同体利益的许多事物而言,我们必须有一定的机器,共同体的一些成员必须靠它来保持纯粹的消极态度,以便他们由于一种人为的一致性而由政府引向公共的目的,或者至少也是防止破坏这一目的。”在这一方面人们必须服从。在这一方面,人作为社会的角色是不自由的,而且也不能是自由的,因为他是在传达别人的委托,作为某个角色承担着某些义务。

但是,人不能忘记自己还是个理性的人,“在做为一个学者在面向真正的公众即向全世界讲话时,则学者在公开运用他的理性上便享有无限的自由可以使用他自己的理智。”这一点的提出是在打破了宗教的桎梏后,将理性摆在了上帝的位置上——理性的要求更高、更纯粹。

同时,共同体/国家应该明白,它不应有意地想方设法使人类保持在野蛮状态,它应给大众是自由,因为,没有一个共同体可以扬言可以对它的每一个公民进行“永不中辍的监护”,这样的扬言是在封锁人类的进一步启蒙,并且甚至错误的将人类囚禁在了启蒙中的继续进步的状态之中。人类本来的天性即是进步,这样的扬言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犯罪行为。”

所以,康德对共同体的法律和统治者有这样的观点:

共同体的法律即是这样一种东西——“一个民族是否可以将这种法律加之于自身”。法律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维持一种制度好的实行,并能推动一种更好的共同体状态的产生,即使得每一个公民都得以自由的以学者的身份公开的对现行组织的缺点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且能够提出建议。

共同体的统治者不能向他的人民规定任何事,因为“他的立法或威望全靠他把全体人民的意志结合为他自己的意志”,只要他将使这一切真正的或号称的改善都与公民秩序结合,那么他的最高权利便得以维持。

所以,基于这两个角度,共同体应该给它的大众自由。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自由的新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是之前不曾有的。

过去在中国文人的世界里呆久了,而且呆的多是些缺少“浩然正气”的文人。素来不喜欢儒学的孔孟、“字如其人”的颜真卿、还有什么文天祥啊、朱熹啊,觉得他们活的太没有“自己”了,甚至有些“道貌岸然”。多喜欢些自由灵动的人、物,比如老庄、魏晋风骨、“惊若游龙”的行书,山水禅诗等等,觉得他们都是有灵的,自由而真实。

正是对这种自由的追求,使我不止一次陷入生命的困境。现在想想,这种自由用文艺的话来说倒更像是一种“孤芳自赏”,所以冰心写了这样一首小诗: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第一次听到华老师说“所有人反抗所有人的战争”时,我简直震惊了,过去的近两年中,我不就是在一直持续着一场自导自演的节目:自己扮演着“所有人”,在不断反抗着我自己吗?

哲学上,我所追求的这种自由,是被称作“自然性自由”(Natürliche Freiheit)吧!

我一直认为,乐于玩大型网游的人一定是积极入世者,他们至少是对游戏繁琐的规则不厌倦的人。而我们所栖居的人类社会不就是到处充斥着各种人创的规则吗?我不喜欢这些规则,原因有两点:一来我能力有限,不善周旋于众多头绪的事物之间;二来我认为天地万物天性绵展,才是自由。

所以,我对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有质疑,对圣人推崇的中庸之道不屑,不喜欢理论和死记硬背,总之,反对一切别人认为合理的事情。

为了拥有这种自由的状态,我曾打算过青灯独倚的日子——逃避(被武侠小说误导了);谁知阴差阳错下学习了一些佛法,明白佛门从未提倡一种躲、逃、消极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佛门的“悟”“醒”是人在经历了滚滚红尘之后方可懂的,是一种进出自如,而非一味地怯懦、闭目不视。对于这个充斥着规则的社会而言,圣人的中庸作为“游戏技巧”,未尝不好。

孟子对教育的观点我也有了新的理解:凡是教育,都是在告诫人们遵守良好的秩序与道德,这是必须的,也是教育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吧。就算是费希特所提倡的新教育也不能免俗——新教育是在按照规则,确实可靠和毫无差错地塑造和规定其学子的现实生活活动,它消灭自由意志,给意志加以严格必然性和摇摆的不可能性,拥有一种必然性坚定意志的人,意志自由已经被消灭且合并到了必然性里,所以任何时候他没有可能做不同于他永远立志做的事情。

这样看来,我的偏见是由于我思想的狭隘和误区造成的了。对自由的理解也是如此。

康德提倡的自由主义是一种理性自由主义,其核心是人格的自由、自律和自主。这明显不同于我西方现代流行的基于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所发展起来的放任自由主义。这种理性自由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公开运用理性,以推动社会的完善和进步。而且人们所服从的社会规则是以人们自己的意志所制定的,所以受其约束其实就是受我们自身意志的约束,这样,难道不是最高的自由吗?而那种自由的无限性蓬勃增长,最终的结局才是因人类欲望的无餍成为不自由,成为“所有人反抗所有人的战争”。借助合理的规则,即社会制度,使得“他律现实”和“自律要求”双双得以满足,这便是共同体/国家存在的意义之在了。

这些便是我此次读康德《什么是启蒙》的所感所得,见识浅陋,仍待继续斟酌求索。记下此言,是望与众交流学习。缘于吾笃信:无论现在的起点何处,高低乃是相对而言,只要心有泰山之绝顶,竹杖芒鞋下,必定节节高升。

康德何谓启蒙读书笔记【2】

说到“启蒙”二字,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17-18世纪的那场空前的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继文艺复兴运动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当时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启蒙的知识仅仅是局限于“启蒙”的本意是“光明”,而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和封建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而”启蒙”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文艺复兴为人的感性欲求争取合法地位,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借助路德宗教改革反对外在教条权威的思路,展示了“理性”的新的面貌。“理性”与外在权威的决裂,形成自身的内在权威,亦即,“理性”与“自由”同一。在读了启蒙思想家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一书之后,我才对启蒙一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以文章引出关于启蒙的问题,不过,通过资料我了解到,这不是哲学思想在历史上的第一次试图对自身的反思的形式,而历史上曾经有三种反思形式。第一种是可以将现在表述为属于这个世界的一个特定时代,第二种即试图从现在之中解读出某一即将到来的事件的预示性标志,第三种将现在作为面向新世界的曙光的某个转折点来分析,而在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引入启蒙的问题,它既非某人从属的某一世界时代,亦非可以从中体察各种标志的事件,也不是某种成就的开端。康德用一种几乎完全是否定性的方式来界定启蒙,视之为 “出口”,“出路”,他只探讨了有关现时性的问题,而并不想以某种整体性或终极目的为基础来理解现在。他所寻求的是某种差异:今天与昨天相比,引出了什么样的差异?

其次,启蒙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条件的,而其为人类带来的变化,使人类真正获得了人性。康德认为,当人他在社会中扮演某种角色,或是从事某项工作,他都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环节;他由此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被限定的位置上,不得不采用特定的规则,寻求特定的目的。康德这么说,是在要求他们在运用自己的理性时,要适应这些被规定的情况;也就是说,理性必须从属于所考虑的具体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理性不可能有任何自由的运用。 另一

方面,当某人只是为了运用自己的理性而运用理性,当他是作为一个具有运用理性的能力的生命存在作为具有运用理性能力的人类中的一员,这时,理性的运用就必然应该是自由和公开的。因此,启蒙并不仅仅是个人认识到属于自己的思想自由获得保障的过程。当对理性普遍、自由、公开的运用彼此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启蒙才会出现。

再者,康德指出,启蒙特征的是“出路”,是一个将我们从“不成熟”状态解放出来的过程。而他将其所称之为的“出路”概括为一种现象,一种进行之中的过程,但也将其表述为一项任务。而他所说的“不成熟”,指的则是我们意志的特定状态,其特征则为“不要想,只管服从命令”,这种状态使我们在需要运用理性的领域里,却接受了他人权威的引导。在他看来,军事纪律、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威中通常行使的就是这种思维形式。人类要达到成熟状态,并不是在它不再被要求服从之时,而是在被告知“服从,但尽可如你所愿地运用理性来思维”的时候,同时,人们也应对自身的不成熟状态负责。如此我们可以推定:人只有依靠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摆脱这种不成熟状态;他还指出不管怎么说,规定了启蒙的,正是将意志、权威和对理性的运用这三者联系起来的既存关系的某种转变。康德谈论“启蒙”,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他人”的指导。“启蒙”精神是“摆脱、不需要”“他者”指导的独立自主精神。 这样,康德就把自己的“启蒙”观念和传统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联系起来,这就是这一启蒙可选择的口号:现在这口号成了一种昭示标志,即某种人们可以据此相互识别的特性;它还是一条箴言,一条人们可以用来警示自己、建议他人的教导。而教导则是敢于认识,要有去认知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我们必须既把启蒙理解为一个人类集体参与的过程,又将其视作一项勇气鼓召之下由个人完成的行为。人既是该过程的构成要索,又充当着这同一个过程的行动者。他们参与了这一过程,所以是该过程中的行动者,而过程的发生又须以人们决定成为其自愿的行动者为前提。

最后,在我看来,康德是把启蒙描述为一个历史转折点,在这一点上,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臣服于任何权威;现在,恰恰是在这个转折点上,我们需要批判,因为批判的任务正在于确定正当运用理性的前提条件,从而确定我们可以知什么,我们必须做什么,我们又可能希望什么,而只有在明确限定正当运

用理性的原则之后,才能确保理性的自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判记载了理性在启蒙中逐步成熟起来的轨迹;而反过来说,启蒙又是一个批判的时代。 关于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觉得我们可以总结的知识有三点。首先,启蒙作为今天的我们依然相当依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及文化事件,构成了一个享有优先地位的分析领域;其次,启蒙是一项将真理的进步与自由的历史直接联结起来的事业,构建了一个我们至今仍在考虑的哲学问题;最后,它确定了哲学思维的一种特定方式。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康德的反思一直是种不失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我们当然不能将关于自身的批判本体论视为一种理论或教律,甚至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一套不断积累中的永恒的知识体系,而是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哲学生活。在这种态度、精神气质或哲学生活之中,对我们所是之内涵的批判同时也成为关于强加给我们的界限的历史考察,成为逾越这些界限的可能性的实验。

关于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想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够达到康德所说的成熟状态下的成年,用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我看来,康德通过反思启蒙而构建的对现在与我们自身的批判性追问自有其意义,并且能够鼓励和指导我们准确运用自己的理性来进行学习和实践,启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发现,读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受益匪浅。

[康德什么是启蒙读书笔记]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什么是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最简单的一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摘抄法。

所谓摘抄就是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把其中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摘下来,抄在本子上或卡片上。

摘抄的内容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可以抄录领袖导师的教导,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至理名言,人民群众、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和格言谚语等。例如: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还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词段。

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

摘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

写读后感或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已。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为什么是中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在满目的书架之中,这书名格外引人注目与好奇,还没翻开书页,就已经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是中国什么?中国怎么样了?中国发生了什么让人如此疑惑?带着问题读起金一南将军的这本新书《为什么是中国》,不只是看,更多的是学习和思考。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样一本书,更庆幸有人能够写出这样一本有战略深度的好书。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www.dhb100.com

书中有一句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会对别人微笑,不会对别人瞪眼,它就永远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想对别人瞪眼,腰杆上一定要有东西。而如果腰杆上除了钱包,什么都没有,那么钱包也很容易被别人抢走。”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总是回荡在书的字里行间,更是震撼着我们的灵魂深处。

《为什么是中国》就是一本让人充满斗志和希望的书,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奋斗的史诗,梳理了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的历史事件,客观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向我们倾心讲述了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从而回答了“为什么是中国”的历史之问。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我们的发展历史,金一南将军说:“我们曾经有过屈辱,否则也就不会有过往的沉沦。我们曾经也拥有英雄,否则就不会今日的伟大复兴。”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1900年,清政府战败的庚子赔款,赔偿了4.5亿两白银,导致国力衰弱,全民斗志涣散;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世界经济总量的前十名,中国毫无立足之地;到了70年代初期,中国的排名依旧跌出世界经济总量的前15名。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还是那个中国,可是中国又不是那个中国。

中华民族的崛起,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从弱国无外交到向世界发出强音;从山河破碎到世界格局的改变。在历经挫折,遭受无数打击和磨难之后,中国依旧能够百废待兴,从深渊之中爬出,重新站回世界之颠。

2004年,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四;

2024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24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29.4%,居世界第一。

……

中国经历了不少大国间的博弈,那又是什么让中国在曾经被西方制裁、打压、甚至处处针对的境遇之下,逐渐能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平等对话的呢?书里给出了答案,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有些书看完就忘,再也不想拿起来,而另一些书看完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这些书的内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被忘记。一本好书有着巨大的魔力,会让我们有一个更深刻的世界观,并扩大我们的眼界,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看待许多问题的本质,这些事情将会帮助我们用智慧眼光看待事物,从而使我们可以在这个社会的竞争中更有斗志。《为什么是中国》就是一本让我充满斗志和希望的书,它基于真实历史,通过对历史的刻画来激发我的民族情怀。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m.dhb100.com

《为什么是中国》这一本书是金一南30年创作生涯集大成之作。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解读中国道路、书写中国力量、彰显中国自信,完整呈现金一南历史观,回答“为什么是中国”这一历史之问。

为什么是中国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是中国能在这几十年的时间取得了别人几百年的成就?多少民族儿女在为我们的事业奋战到深夜?读完这本书我热泪盈眶,我也从书中悟出了能让自己时刻充满力量的12个字:人之于世,忠于信仰,才有成功!

他全书的目录分为:

散沙——山河破碎时的世道人心

变局——歧路惶恐间的挣扎与徘徊

星火——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

重生——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

醒狮——朝鲜战争的鸟瞰钩沉

利益——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

制胜——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

大势——世界格局走向的理性瞻望

八个篇章,从第三篇章《星火》中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救世主。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船上成立了,这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它的成立,在后世具有多么大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不长,根基未稳,然而国民党已经感觉到了这个组织的潜在威胁,在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针对共产党员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正是这一次的事件,让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以和平方式促成不了革命的成功,只能用武力。

国民党这次的政变后,便是共产领导人发起的武装夺取政权的南昌起义了。然而南昌起义的教训是深刻的,让人记忆犹新的。在面临部队呈现崩解的形势时,朱德发表了演讲,把自己心中对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心,如一针强心剂打进了当时的官兵心里,朱德力挽狂澜。

井冈山的会师,对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师以后,当时的毛泽东为了见见鼎鼎大名的朱德,特地让人连夜赶制军装,为了见一见朱德。

朱德凭借自己的领导能力,保住了中国共产党的有生力量,他和毛泽东的会师,对于当时的革命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这次中国共产党再次证明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

后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万里长征,金一南在《为什么是中国》里讲述了中国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百年的屈辱也是无数仁人志士百年的探索史和奋斗史,为中华民族之独立而探索,为中华民族之富强而奋斗,虽血洒九州、前赴后继,轰轰烈烈,却不得其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直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经过28年在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才真正的挣脱束缚在身上的桎梏枷锁,摆脱百年屈辱,从此站起来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血肉铸就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闪烁着共产党集体智慧的“延安精神”,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血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出发地和历史使命,更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柱。

只有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你才知道身上的历史使命,你才能做到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做出违背民族的大错事。

我认为《为什么是中国》适合每个人去读,自己阅读可以激发斗志,让你在事业上更加有力量进而取得成功。如果给孩子读,可以让他们从小明白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从小树立远大目标。

什么是读书笔记怎么写


导语:什么是读书笔记呢?读书笔记怎么写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解答,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什么是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文章或报刊杂志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精彩部分)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勤做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不但可以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效提高读书效率,而且做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就是思考的力量。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

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课外书,怎样才能不忘呢?学到的东西怎么才能不丢呢?正如你说的,写读书笔记是个好办法。下面给你介绍几种常见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1、索引式笔记:索引式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和内容概要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代、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录书的册、章、节;如果是期刊杂志,要记期刊号;报纸要记录年月日和版面,以备今后查找方便。

【实例一】《也谈为谁立转》,作者庄照,出自《光明日报〈史学〉》

【实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语: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2、摘要式笔记: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书的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

【实例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摘自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实例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马克西姆高尔基

【实例五】

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案):用“隽秀”形容“笔直的”、“如斧削”的“山”尚可,而用“婀娜”来形容就不妥了。“婀娜”是形容姿态柔软而美好,“如斧削”一样笔直的山峰怎么能给人以柔软的感觉呢?可以把“婀娜”改为“挺拔”。

——《语文短评顾此失彼》

3、评注式笔记: 评注式笔记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实例五】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

——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老人与海》

提起这句有生有色,冲满硬汉色彩的名言,人们就会很自然的联想起那位在海上孤独一人和鲨鱼搏斗的老渔夫的故事,也会想起这故事的创作者——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

人生是一场殊死拼搏,不论贤愚贫富,高低深浅,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每个人的处境其实正如老渔夫一样:孤立无援,手无寸铁。我们唯一的武器就是自己的信心,我们惟一的盾牌就是人的尊严。

【实例六】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爷爷的一句名言,也同样是对书籍赞美的一句名言。从这句话中便可以看出书在世界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它的价值有多么珍贵。正如高尔基爷爷所说的,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个一个的阶梯,使人爬上高峰。但是爬上高峰的路是陡的,是险的,是要的努力才能爬上去的。读一些不同的书籍就像是在爬阶梯,对自己也是很有帮助的,但也要会选择书籍。一本好书就犹如是由钻石似的思想和那些珍珠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无价之宝,其中所蕴含着的知识与智慧是那样的珍贵,书籍真可谓是人类的良师益友、精神的食粮啊!相反,如果我们去读那些几乎汇集了天下所有肮脏之物的不利于健康的书籍,那不是在掌握知识、寻找乐趣,而是在使自己堕落,会使自己变得庸俗、无知。

我想,书籍是的良师益友,精神的食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4、心得式笔记: 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常用方法有:札记,也叫札记,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实例七】

《上下五千年》让历史在我的眼前重现。我从中看见了一幕又一幕激动人心的场面,看见了中国过去灿烂而伟大的文化,看见了古代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些历史的见证,都让我感觉到,我们的祖国是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传承着一种雄健的精神。它是令我所自豪并敬佩的。

这书中,我读到了不少令人赞叹的小故事。其中最我记忆犹新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一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一口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他在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队伍,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勾践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附注〗如何写好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了书后的感受,因此,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写好写不好读后感,关键还是看读的怎样。所以,写好读后感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全面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语言文字表达的特点。

读后感的形式、思路和内容都特别灵活,可以围绕着一个主题,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展开,写出受书中有关内容启发而产生的思考和联想,领悟到的道理和思想,也可以是由读书所产生的决心和理想。

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抓住文章内容,加以联想发挥。在你读完一篇文章后,如果你有感触,就可以在简述原文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展开讨论,说明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一定紧紧围绕原文的精神,不要跑题。在对原文的叙述时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或者夹叙夹议,发挥你的“感”,展开你的“思”。

② 围绕文章中心,联系生活实际。紧紧围绕原文的主题思想,联系个人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与原文保持思想的一致性。通过生活的实例,找出与原文相通之处,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考虑如何解决自己或别人在学习上、思想上等方面的问题。但要注意忌说空话、大话、套话。

③ 注意分清主次,突出自己感受。读后感主要是感,把感受部分写的充分而具体,而自己如何读的,写了些什么内容,要尽量简略些。否则,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写自己的感受也不要面面俱到,看看那些是自己确有收获的,体验较深的,把它当作要点写出来。

④ 视角灵活多样,形式丰富多彩。作文贵在新颖,读后感也要注意视角的问题,这需要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精华,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善于抓住一点找准突破口,做到以奇制胜。可以运用反问、对话、引用等形式,当然,上面仅仅说了写好读后感的几个方面,需要我们了解的很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多读多写,争取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

5、剪贴式笔记: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⑴ 笔记本。 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⑵ 活页本。 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和日后查阅。

⑶ 卡片。 好处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⑷ 剪报。 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⑸ 全文复印。 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

6、 综合式笔记:就是将索引式、摘要式、评注式、心得式等读书笔记的方式综合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读书笔记。

【实例八】《简爱》读书笔记

书名:简爱

作者:【英】夏洛特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创作时间:1847年

主要人物:简爱、罗契斯特、圣约翰爱里弗斯、里德太太

故事梗概:简爱是孤女,父母相继去世。简住在舅父家里。舅父去世后,舅母把里德太太她视作眼中钉。从此,简被送进了孤儿院。成年后,在罗契斯特先生的庄园找了份家教的工作。简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契斯特。但在两人结婚当天,得知罗契斯特的夫人并没有死。于是简爱离开庄园,担任乡村小学女救师。并遇到自己的表哥圣约翰里弗斯,得到八万英镑的遗产。当时庄园已被疯妻纵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受伤致盲。简回到了罗契斯特身边,于是他俩结为夫妻。不久便有了孩子,罗契斯特也恢复了视力。

读后感:读完这篇小说,让我了解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竞争力,以及一些腐败现象。我很佩服简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她奋斗到底,最终获得了幸福。这篇小说不但表达了在冷酷的事实面前要有反抗精神,还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正义与幸福的向往。无论怎么说,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家庭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总而言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应该向简爱学习,学习她那种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精神。

【实例九】伊索寓言读后感:龟兔赛跑

《龟兔赛跑》的故事一个耳熟能详伊索寓言,但又有谁能认真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呢?这个星期一,我又细细回味了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白兔看见乌龟缓慢的动作,不禁骄傲起来,想要与乌龟来一次赛跑。骄傲的小白兔并不把与乌龟的这场比赛放在眼里,而把这场比赛当作消遣,好好奚落乌龟一番。小白兔在比赛时睡着了,乌龟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勤奋努力,终于超过小白兔,抵达终点。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只有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勤奋努力,才能抵达胜利的终点。

从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一滴水是很软弱的。但只要朝着一个方向不段地滴落下去,最终能把坚硬的石头击穿。这正如一位伟大的人物说过的那样:在科学道路上是没有平坦道路可走的,只有在坎坷山路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学习求知的漫长岁月中,人的智力有高有低;但只要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有用之才。相反,那些具有天赋的智力较高的人,假如仅凭一时热情,不做长远的努力,最终只能落在别人的后头,成为一知半解的人。天才在于积累,成功在于勤奋,这点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我们要懂得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始终有一天成为国家的栋梁!

[什么是读书笔记怎么写]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康德什么是启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什么是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