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我的高考我的班观后感。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高考我的班观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我的高考我的班》是一部于2017年播出的爱情电影,影片主要由张琛和郑景文等主演,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看看吧!

我的高考我的班的剧情简介

在某个学校存在一个奇葩班,里面的每个学生都是调皮捣蛋的学渣,但他们每个人也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在多次气走班主任之后,在老师韩雨的帮助下,学校为他们找来了无敌的孔孟老()师,来引导他们好好学习,在一次次的师生交锋中,孔老师慢慢改变了学生们,让他们明白了自己的问题,都考入自己满意的大学。韩雨和孔孟的爱情也在隔壁尖子班王老师阴差阳错的帮助和捣乱下修成正果,在学生毕业一年以后结婚,所有人婚礼上重聚,还在婚礼上引出了校长和福利院陈院长两人的爱情,而王老师也在种种误会下被图书馆管理员表白,学生中梁乐乐和陈曦也因为爱情走到了一起。

网友评论:

今天晚上陪朋友看了这部有史以来我看过最烂最烂的一部片子,果然网络大电影真的无法与大制作相提并论。

一句话概括,就是三流演员用自己的路人演技诠释着尴尬台词并且串联成了一个滥俗且狗血的剧情,没错,再多的话不想说,真的不想再去做什么评价,我感觉自己白白浪费了两个小时的生命。

整部片子,我认为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就是那个傻子王老师,他怎么可以那么的傻子。还有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包括老师,都洋溢着中二装酷的气息,口口声声的梦想,拜托,梦想没有那么廉价,也不是只要和梦想沾边就能算得上是励志电影了,编剧真的长了脑子吗?

还有最让我感到可笑的就是老师和那个声称是音乐才子的梁乐乐同学的演唱,简直是教科书一般的假唱啊,弹着吉他但是手指几乎没有动过,嘴型永远比歌词慢一拍,我的天,当观众都是傻子吗?

还有班主任在激励同学时给各个大学打的广告,真的,不用一个一个都说出来的,我们都知道那几个学校。

还有很多以前网络上流行过的陈年老梗,都被这部电影拍出来了,拍出来了,出来了,来了,了。我的天哪,看的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最后我想问一句,那么丑化作为尖子班的班主任王老师的形象,是想要表达什么呢,我觉得这个意味深长。

最后我想说,珍爱生命,远离烂片。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没有感触。高考是每年都会很热的话题,但是这样的话题电影不一定每年都很热!一部电影不管好于不好,我觉得坚持看完是一种素养。

我也经历过高考,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太多的共鸣,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感触吧!整部电影讲的大致是一群小人物学生成功的逆袭,但是这个逆袭的过程感觉讲的含糊不清,没有怎么明白这个班体现在哪里。

角色太混杂,没有重点,整个剧情感觉很飘渺,没有主角光环感觉整部剧缺少一个支撑起来的骨架。另外情节太随意,情节之间的没有因果关系,前面的剧情和后面的剧情感觉毫不相干,个人觉得好的电影情节之间应该是有相呼应的地方。可能编剧介绍的太多,信息量过多以至于没有重点而显得普通!

情节没有精心安排和策划,整个过程观众都能猜到下一个镜头是什么,没有太多的惊喜!

台词感觉太生硬,没有加工处理,太直白口水话。

演员个人觉得新来的班主任,和校长有演绎的功底,其他演员感觉表演的很尴尬,但是也谢谢他们为我们呈现出这部剧!

摄影个人觉得有虚掉的地方,也许是故意这样创作!摄影师关注的点和用镜头来表现角色有点独特。

同类电影推荐《全城高考》。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欣赏


相信不少网友都看过由段奕宏、张译和张国强等主演的历史战争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该剧主要讲述了在1942年的时候,全国各地军民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网友们看完这部剧都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前几周无意中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有哪些堪()称经典的疯魔表演?。在诸多的回答中,我看到了有位回答者截取了几个《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电视剧片段,后看过电视剧了解到应该是在十三集左右。

第一次看到段奕宏饰演的团长的表演,我是震撼的。再加上回答者描述当时拍摄这段惯口一条过,还有段奕宏实力派的影帝演技以及其他各具特色使人印象深刻的几乎原《士兵突击》阵容的实力演绎。那种真实,让我决定去读一读这本书,再去过过眼瘾,把电视剧看了。

在微信读书上花费了一周多时间(看书时长差不多三十小时),看完了这本书。留给我最大的印象或者说是最大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身处和平盛世,其实很难感觉战乱时的环境,但仍能在读到一场大战,天文数字的人命时的沉重。那时人如草芥,死也无名,甚至全家死绝无人挂怀,空在世上走一遭,尘归尘土归土。死亡数字并没有什么可怕,但随便一想,若是身边的人,一个村,一个镇子,一个县市,平白死了这么多人,那真叫人头皮发麻。

这部剧,好多人拿他和《亮剑》作比较。亮剑总览全剧,其实描述了我党一批卓越的将领在艰苦环境中成长及取得胜利的故事(小说暂且不表,未读没有发言权),私认为切入点的阶层相对高级,共和国的将军甚至元帅在剧中都有对应。

这本书则不然,描述了远征军,我国西南边陲怒江边防线上的故事。主角为一批底层的炮灰军人。书中多出出现旁白君(孟烦了)以及兽医,迷龙等人对战争的态度看法,以及对死亡(有价值的砍杀鬼子收复失地,和无意义的炮灰)的看法。没人不怕死,都想活下来。有些毫无保留响应,就纯粹的想多杀鬼子。有些想活下来,保留自己,不想打报销似的战争,但战争打响仍毫无保留的冲锋搏命。但是无论什么态度,都想赢,赢下来并尽可能的活下来。

书中小虫子是激动昂扬的,他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他是勇敢的实践派。

团长早就认为自己是已死该死之人,只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孟烦了的父亲,学贯中西却与乱世格格不入。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他只会愤怒激昂,只会抱怨世道,抱怨生不逢时没人赏识,抱怨军人为何还未收复国土,抱怨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但他绝不是脑袋如图浆糊,浑浑噩噩,他的理想和归宿全寄托在他的书上,他视若命根的书。他或许需要大能力者给他以权势资源,供他施展,这可能是就是学者的怀才不遇(悲哀)。

后看了电视剧,得亏了一群好演员,天南海北性格迥异的炮灰团成员,演绎的相当丰满。段奕宏的团长自不必多说,张译的烦了也是相当真实有层次,反思与独白大部分从他这里开始。不辣,蛇皮股,嘎子的豆饼,东北迷龙,硬汉丧门星,憨乎乎的克虏伯,一同奉献出了一场视觉盛宴。

但对比来看,电视剧给观众的信息并没有小说那么完整饱满,虽然演员已经很好的用肢体表情等演绎了释放了一些信息(还记得有几个很棒的长镜头)。再加上有了删节,也没有拍到小说的结尾,导致有些莫名其妙或者很难看懂的部分。所以私认为,效果不如小说来得那么震撼以及明显。

最后,珍惜生活吧,在心里高举起我们理想的火炬,默默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300字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43集《我的团长我的团》看着笑着,抗日剧啊,应该是严肃的题材啊,硬是让我从头笑到尾看完了。我一边笑一边想:这是真的吗?这是假的吧?也许是真的,反正是一群国民党的残兵败将,拍得再烂也没有政治问题。看惯了正义凛然的战争剧,乍一看诙谐剧还真的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真的是诙谐的、胡写一气的剧本吗?我凭直觉,倒是觉得大部分是真的素材编写的。
这一群死里逃生的炮灰,他们也想活着,都怕死,但是,没人尊重他们,就连他们自己也轻视自己。那个死啦死啦的团长,有事要求着士兵爷爷、祖宗地乱叫,在虞啸卿面前简直,那副嘴脸,像一条偷生的狗一样没有尊严。这些士兵的穿着比叫花子还不如,又脏又臭,比衣服还脏的是他们的嘴,没一句是不带脏字的,连名字都是卑微到了极点。他们相互威胁、利诱、强令、欺骗、煽情、悲壮、卑鄙、逗乐。这是一群随时当炮灰死去的群体。
战争是残酷的。我边看边想:都是父母生的,政治家们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为什么要让怕死的人去战死?双方士兵今生无仇、去生无怨的,为什么见了就开枪?打死的人越多越是英雄?和平年代杀人,他就是罪犯,被枪毙。

我的一九一九观后感


我的一九一九观后感(一)

一九一九,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一九一九,中国人第一次向列强说:“不”。

一九一九,有太多的中国人走向了绝望的边缘,也有太多的中国人走出了抗议的第一步。

《我的一九一九》,苦难的一九一九;耻辱的一九一九;振奋人心的一九一九。因为中国最广大的青年走向了抗争奋斗的道路,不论工人学生,不论贫穷富贵,不论民族地域,于是五?四成为他们不朽的丰碑。

当肖克俭跪在英美法的国旗面前,用熊熊烈火将自己燃烧的那一瞬,那是愤怒的火焰;那是四万万同胞的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深沉的悲歌;那更是在弱国无外交面前的悲痛。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不能收回本国应有的主权,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在巴黎和会上划分给了日本,中国的主权变成了列强的盘中餐,成为他们相互交易的砝码,赠送的礼物,他们完全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人的愤怒。这一切只源于两个字:贫弱。

一九一九,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灾难时期,国内军阀混战,各地拥兵自重相互争战,国外则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他们正在中国掠夺交通权,经济财政权,进而提出了更为苛刻的领土主权要求,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在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任人宰割。耻辱的历史使我们悲愤,耻辱的历史更应该使我们铭记责任、吸取教训。

眼前依然难以忘怀的是他在烈火中的视死如归,他坚毅的目光,似乎要告诉世界:中国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人终有一天会洗刷今天的耻辱,沉睡的东亚之狮一定会站起来。恍惚间,泪水已经充满了我的眼眶,一个人可以有太多的选择,可以富足可以安逸,可是,是怎样的一股力量,怎样的一份坚毅使他远离故土,使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富足面前他选择了漂泊,在安逸面前他选择了冒险,在一己之爱面前他选择了祖国之爱,这样的胸怀这样的气魄,只因为他心中装着祖国。

今天,世界正处于总体和平的大环境之下,但是各国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它以新的形式在新的领域,展开着更为激烈的斗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也带给了我们新的威胁。而我们是青年的一代,先辈的努力使我们有了安定舒适的生活,我们应该无愧于我们所享有的幸福和安定,生活的富足不应该使我们丧失斗志和迷失最起码的信仰。

画家之责在于尽显自然之美,歌者之责在于谱写生命之音,青年之责在于壮祖国之强大。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八周年,八十八年一晃而过,也许肖克俭的尸体已溶解在深厚的泥土中,也许他的尸骨正滋润着一株幼苗,也许正如这株幼苗一样,他的精神正感染和带动着新的一代人。

还记的他留给自己妻子的那句话“梅,回祖国去吧,那里正在燃烧!”我们这青年的一代,挺起我们的脊梁,抬起头,将这样的精神传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吧,那里正需要我们,那里正期待着我们的燃烧。

影片《我的1919》深沉厚重,哲理精邃,充满爱国主义思绪。影片以沉重的笔锋,拨开历史尘封,重现了1919年风云激荡的巴黎和会。当时中国作为战胜国,没能收回权益,反而蒙受屈辱。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凭着爱国良知和外交才能,顶住压力,坚持公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面对列强,公然说不,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是第一次,而表现这段历史的鸿篇巨制,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第一次。

88年过去了,忆昔思念,中国人虽历经战乱、饱受苦难,但始终坚持公理,自强不息。我们坚信:公理必胜。

巴黎和会的行径,自然激起中国人民维护公理、爱国反霸的高度热情。影片《我的1919》着力渲染甚至张扬的正是包括顾维钧在内的所有中国爱国志士的这股激情。不过影片的精到之处,不是煽情式的强烈宣泄一种朴素甚至狭隘的民族情绪,而是冷静地站在公理高度,运用艺术刻刀,看共性更看个性地勾勒出不同中国人爱国行为的不同轨迹,从而使情节更加合理,人物更加鲜活。

顾维钧是位外交官,特定的身份,确定了他的爱国热忱和机智才华必然要通过外交途径才能充分体现和抒发。他见识广、阅历多、站得高、看得准,视野开阔、焦点集中。所以在外交斗争中才能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坚持正义立场,又不失外交风度。影片中精彩的一笔,是那场在和会辩论会上的慷慨陈词。他先以日本代表失落的一块怀表为契机,对日本代表欲擒故纵,引蛇出洞。待日本代表发怒上套,然后根据事实真相,据理痛斥,后发制人。引得会场一片掌声,使日本代表尴尬万状。影片这种颇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不禁令人吐气扬眉,拍手称快。且不论怀表细节是否属实,但这篇演说却非虚构。根据史料记载,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在辩论会上即席发表的影响全世界的阐述中国立场的演说,被誉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经典的发言载入中国外交史册”。而他顶住列强和本国政府的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则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画下最光辉的句号”。毛泽东同志生前曾说:“我很敬佩顾维钧先生的外交才华和为人。”

当然,影片中表现爱国主义最宏伟、最鲜明的抗争轨迹,还是当时国内外千千万万愤怒、呼号的中国群众。像在巴黎和警察搏斗的中国人;像在北京“五四”运动中游行集会的中国人……因剧情需要,影片虽淡化了他们的形象个性,却张扬了他们的精神共性。

因为他们的行动轨迹表现了当时的中国人由受压迫到反抗,由懵懂到觉醒。开始,美国首相乔治说顾维钧是“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后来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不得不惊呼:“是一群,一群剪掉辫子的中国人!”甚至当时在公理的感召下,连救助顾维钧的法国姑娘让娜和为了正义而向总理开枪的法国行刺者,也都进入了维护公理的抗争行列。

巴黎和会结束了,棕红色的漆封里,掩埋着死难者的尸骨,掺和着中国人的血泪,为列强们的分赃画上了句号。影片沉重地向观众又暗示了一条历史规律:弱国没有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我的一九一九观后感(二)

这是一部含着血泪的影片,这也是一部含着血泪的历史。

我用两个小时去看完它,却用了很久很久去体会这部影片带给我的落寞。

《我的1919》,我的民族,我的国家!

一九一九年,这个多事之秋,一九一九年,这一年,有屈辱的巴黎和会,这一年,有无奈的外交妥协,这一年,也爆发了举国震惊的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年,勇敢的中国外交官在和会上奔走斡旋,这一年,无畏的中国人民在巴黎走上街头,洒着鲜血呐喊。

看一部电影,我看不懂它的拍摄技巧,也看不出演员的演技,我看的,只是这个电影讲述的故事。我深刻地明白,当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被当成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时,那个故事,已经成为了一段历史。《我的1919》就是这样一个承载着历史风尘的故事,厚重得令我窒息。

影片的开头,是一个神情疲惫的中国男人,他坐在马车上,沉思着。他是中国驻美公使,他也是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全权代表——顾维钧。从美国赶往巴黎,他带着收回山东的要求,带着四万万同胞的希望,带着国家的尊严。我无法揣度那个男人赶往巴黎时的心情,但我却看见了那个男人脸上是深深的疲惫,我仿佛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他心中的沉重。这一趟,他或许会带着国家应的利益回去,也有可能至此成为民族的罪人。

我不懂在一九一九年,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怎样才能拯救中国,但我知道,那时的人们,每一个国人都在为了拯救中国的理想而奋斗着。有人在外交上忙的焦头烂额,有的人在报刊上传播着思想,有人在街道上高举着旗帜反抗……但是,不管用哪一种方式,不管是机智如诸葛的顾维钧,还是为着理想奋不顾身的肖克俭,亦或者是为爱远涉异国的梅,在那样一个时代,他们都不能将落后的中国彻底解放。

我不了解外交,但我却知道,在外交上,每个人都在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利益,他们可以不管正义,也可以失去同情,为了利益,他们像丛林里分食的老虎,忘记了承诺,也抛弃了曾经作为盟友的中国。

对于那些在和会上张牙舞爪的老虎们,我的印象不是很深,但有一个人,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淡忘的身影,他是威尔逊,一个带着他的十四点来到和会,又带着同意抛弃中国的不平等的意见离开巴黎的美国总统。他让我渐渐明了,在面对国家利益时,有时候,个人信念、个人理想、个人情感、信任等等都不再重要。威尔逊被后世认为是理想主义典范,他曾说,我的国际联盟的设想,应该作为全世界人类的有组织的道义力量发挥作用,无论在何时何地出现错误的行为和侵略的行径,或者产生采取此类行为的企图,它们都要暴露在良知的探照灯下。那么在巴黎,是什么暴露在良知的探照灯下了呢?

面对背叛和抛弃,肖克俭跪在英美法的国旗面前,用熊熊燃烧的烈火将自己的信念彰显,那是四万万同胞的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悲凉的挽歌,那更是在弱国无外交面前的悲痛。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不能收回本国应有的主权,列强将山东半岛的主权送给了日本,像是赠送一个礼物般,他们完全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无视中国人的愤怒。但是我们不能去责怪他们,落后、贫穷、软弱,我们没有责怪他们的资本,也没有责怪他们的力量。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公平,还需自己争取。

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在得知中国的山东主权被日本抢夺之后,无奈地说:“我不知道我留在巴黎还能做什么,我没有勇气去拒绝签字,但是我的良心不允许我去签字,不能成为民族的罪人。”

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顾维钧在离开的时候也流泪了,那个铁血男儿的眼泪里有着屈辱和不甘,还有深深的无奈。有人说顾维钧不理解普通群众的心理,他指责群众的鲁莽,但群众也不理解他的思想,外交是一个复杂的东西,

和会的签字仪式上,顾维钧痛心地对那些西方的强盗们说:“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

我们也不会忘记,一九一九年,有一场丧权辱国的巴黎和会和一张凡尔赛合约,一九一九年,有无数的英雄在反抗和救国的道路上留下了鲜血和生命,一九一九年,有一种思想在扎根萌芽,五四的鲜花即将开遍祖国的上上下下。

我们更不会遗忘,唯有强大,才能立足,公平是努力的结果,公平,也是强国的特权。

影片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让我难以忘怀:一九一九年,中国第一次向西方列强说不。

我的一九一九观后感(三)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是怎样屈辱得像虫子一样走过的一百年?中国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吗?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忍辱偷生,四万万中国人,锻炼出了多少中华之魂,磨砺出了多少华夏脊梁?

啊!一段血泪史,几多辛酸泪!

《我的1919》,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又一次警钟长鸣,给我们以居安思危的训诫!

本片描述上世纪初,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的种种经历和他的挚友华裔留法爱国知识分子肖克俭,为抗争列强,为讨回正义,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

1919年中国爆发了倡导科学、民主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电影《我的一九一九》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了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脯,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现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因为,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了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志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这样慷慨激昂而又字正辞严的话语又有什么用呢?充其量是赢来了让娜母女的支持。有用么?无奈啊!

实际上,不论何时,国家强则外交赢的真理都是不变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建国初期为什么饿着肚皮都要发展重工业,为什么坚苦卓绝都要研究原子弹氢弹,为什么排除万难都要钻探油气田。或者说为什么如今的朝鲜要发展核武器,为什么当代的印度要搞航天。

为的就是能在世界舞台上说一句有分量的话,为了能在这个地球上站稳脚跟,不致像鲁迅先生说的,被开除“球籍”啊!

请十三亿的中国人牢牢地记住吧: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我的长征观后感


《我的长征》观后感一

这个星期二,我们来到了报告厅欣赏了抗战电影《我的长征》。

电影讲述了当年还是一个小红军的老战士王瑞在征途中遇到的一件件感人事迹。也包括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也为我们生动再现了当时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也体现出了我们红军战士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对待其他民族的同胞好似对待亲兄弟一般,充满关爱。再将这些故事讲述给我们听的同时,也描绘王瑞从一个新兵蛋子成长为一个英勇的红军战士的历程。

在片中,毛主席用兵如神,将红军从一条黑暗的路引领到一条正确、明亮的道路上。当电影播放到战士们在飞夺泸定桥时,每一个情景都扣人心弦,将当时惊险的场面无一不完美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而当王瑞的姐夫和呼尔火牺牲时,也是催人泪下。

《我的长征》生动真实的刻画了红军漫漫征途中的笑容与泪水,是一部好看的红色电影,让我们沉浸在当时的红色革命中。

《我的长征》观后感二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同学们去看了一场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我的长征》。电影讲述了红军长征时的感人事迹,真是发人深省。

电影院的银幕一开,同学们就热闹了起来,老师讲也不听。我被这嘈杂的声音干扰了,觉得很无奈。老师吹了哨子才安静下来。电影开始了,首先讲述了红军过湘江的历程:人群乱作一团,枪声,炮声,飞机声和惨叫声不绝于耳,日本鬼子的飞机在天上嗡嗡的飞,不停的往地面轰炸。可怜的老百姓的家就被这万恶的炸弹给毁了,一颗颗导弹毁了老百姓多年的心血换来的生活还炸死了老百姓。拥挤的人群让日本鬼子有了可乘之机,他们一颗炸弹下来,无数老百姓倒在了血泊中。红军战士们既要面对那日本鬼子的空袭,也要走过湘江。“轰!”几十颗炸弹让很多红军战士牺牲了,红军战士王瑞的父亲也死在了这次空袭中。

镜头转到遵义,毛主席在忙着指挥战局并让手下发电报给各个地方的红军,王瑞给毛主席送面条吃,毛主席一看面条马上就气愤的关上门,吼道:“不吃!”毛主席认真工作,废寝忘食的精神让我感动了。

第二天,毛主席遇到了王瑞,毛主席让王瑞给他梳头,并且跟他聊天,他可是个主席啊!随随便便就跟小兵讲话,可见毛主席的平易近人。

过了一会儿,我们看到了熟悉的红军长征的艰难片段——飞夺泸定桥。战斗开始了,红军战士匍匐着冲向河对岸,敌人在对岸拿着机枪不停的扫射,战士们既要扶着铁索前进又要往前面开火,有个跟王瑞很熟的战士被机枪扫中,掉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江里,王瑞很愤怒的拿着机枪向对岸扫射,经过战士们的努力,对岸的敌人消灭完了,但战士们却高兴不起来。战争是残酷的,家园毁了,他们的很多队友都牺牲了,昨天还在一起,今天就阴阳两隔。

电影看完了,而我的心却久久也不能平复。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坚持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在他们过雪山的时候,无论有多冷,无论有多累也要跟着往前走,厚厚的积雪几乎让人寸步难行,但是他们一直坚持了下来,他们用鲜血、生命给了我们一个新中国。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份恩情,用我们的方式回报这份恩情。

《我的长征》观后感三

今天下午,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叫做《我的长征》。

这不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王瑞的16岁孩子当红军后经历了万里长征这件事。在这次长征中,他仅剩的三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爸爸、姐姐、姐夫,(其他的亲人在这之前就已经被敌人杀死了)包括他的朋友,一个都没有剩下。(心得体会 )可他却没有退缩,没有背叛党,没有选择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过安静的生活。这时为什么?为了信念。

“跟着党走!”这是男孩王瑞的父亲和连长对他说的话。为什么要跟着党走?因为红军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烟火,只有欢声笑语的幸福生活。想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就需要“跟着党走” ,和许多和自己一样怀有共同梦想的人实现梦想。、

“当兵就要当红军······”这是在集市上歌舞团的人唱的。何为红军?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并且不怕任何艰难阻险,只为让他人过上幸福安定生活的人叫做红军。为什么“当兵就要当红军”?因为党的人民需要像这样的人,他们不要那些当兵只为混口饭吃而又什么都怕,什么都不敢的人。这样的人,没有资格入党!

现在的我们,能过上这样好的生活,全因为红军们的牺牲。没有他们,何来今日的我们?

电影《我的长征》观后感四

北京市外事学校 金融事务专业 程心愿

打仗是最令老百姓痛苦的事。打仗,会费尽人力、财力。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要命的是多少人会因此丧命;多少家庭会因此破裂;多少人会因此失去至亲……难道,他们(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地位,为了金钱,就可以不顾一切了吗?他们也有家庭,也有朋友,也有至亲,难道,为了金钱和地位,他们连家,连朋友都可以放弃?

而最受苦的是中国老百姓,他们什么都没做错,为什么也要忍受家破人亡,失去挚友的痛苦?不过,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才会在抗日战争中出现大批的抗日英雄。他们不畏个人的生死,誓死效忠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

《我的长征》观后感


《我的长征》观后感

在假期里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我的长征》。这部电影很好看,剧情非常感人,催人泪下。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竟是七十年前的十六岁的少年。他的名字叫王瑞。十五岁那年,他们一家四口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他认识了毛泽东。父亲也在炮火中牺牲了。可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

在继续长征的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女儿的场面。悲痛激发了战士们更加强烈斗志,红军第一次赢了--娄山关大捷。

红军在彝族时又有一位红军战士加入了进来,他叫达尔火。他的伴侣索玛目送她远去。后来姐姐竹妹子牺牲了,王瑞失去了第二个亲人。有一次红军强度大渡河时,哥哥为了救他,也牺牲了,他失去了第三个亲人。姐夫和达尔火在渡河时被射中而死,他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王瑞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泸定桥头又一次见到了毛泽东。被烟火烧焦的头发,轻声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

七十年后,白发苍苍的他又重新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这部电影剧情非常的感人,激起了我们对革命烈士的怀念,我们更要学习他们肯为别人奉献大无畏精神。还有,就是这些牺牲的战士,他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美好的日子奋斗到底,还有一些女子,宁死也不做蒋介石的俘虏,任他们强暴,他们是我们中国的英雄儿女,也是我们的革命英雄,他们把祖国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把和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才是我们应具备的品格,为这些红军战士们唱起赞歌吧!

我的1919观后感


篇一:我的1919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整个初二年级在大礼堂观看了纪录片《我的1919》。

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同时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我们都应该向前进。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只能够盲目的麻痹自己。死亡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只是懦弱的表现。创造,拿起手中的工作。因为我们在推动这个社会!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中国人民赤诚的爱国之心,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了,它会永记在我们心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更激励我们发愤图强,学习更多知识,长大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我的1919观后感

“经济地位决定发言权”,我想这句话用在国与国的外交上也未尝不可,国际舞台只是少数强国大国的秀场,其他的小国穷国只能跑跑龙套,打打酱油。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国际关系多是建立在利益之上。1919年,一战终于结束,留下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人类,可战胜国就不同了,他们要惩罚战败国,要清点战利品,要尽力捞取能够捞到的利益。可是,中国,再一次处于尴尬的境地,按理说,中国是一个战胜国,照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征祥的话说,我们要争取得到与会大国的“同情”,可是,那样一个破败不堪的中国,人家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怜悯你。所以说,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森林里,中国不仅觅不到食物,而且自己的肉也有被瓜分之可能。想想吧,一头骨瘦如才的狮子,被老虎撕咬,被假着虎威的狐狸欺负,被野狗小鸟调戏,苟延残喘,无自御之能力,多么悲惨的一个境况呀!

那时的中国连国家最起码的尊严都不能维护,伤得起吗?伤不起呀!国家尊严被百般蹂躏,万般践踏,国家主权被别国作为“互惠互利”的砝码,国将不国。哪个国家的民众能忍受这般辱弄,惯于隐忍的中国百姓最后也忍无可忍,可是他们也只能在国内闹一闹,骂政府无能,骂外交官不给力,隔靴挠痒而已!但这对于开启民智,刺激政府还是蛮奏效的。其实当时各种失败,其最根源的原因就一个字;“弱”。

那几年的几番折腾可够中国受的,到现在后遗症仍在,就比如这个面子问题,中国人爱面子那是国际常识,可能就是那时的中国被伤透了,好不容易混得像点样了,哪能不好好弥补一下呢!再说这个尊严问题,现在的中国老在意这个了,好在这几年有钱了,口袋里揣着钱,领导人出去说话,其分量也陡然增加了不少。而且,拉动奢侈品消费的重任义不容辞的落到了中国这个负责任大国身上。这些也无可厚非,可是有一点我却始终想不通,为了国家的尊严牺牲老百姓的尊严,国富民强被割裂成两个词,为嘛?如果有良心的话,你就能发现中国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你再看一下我们国家的状态,动不动就免去别的国家欠我们的几十亿甚至更多的债务,财大气粗呀,可是,我们国家农民,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就比别的国家百姓好到哪里了吗?但凡明眼人都看得明白。我们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那叫一个拽呀,我也不否定这些东西的意义,劳动一下人民,伤点小财,又提升了国家形象,何乐而不为呢!可是,你看一下中国过春节时的春运,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没啥区别,说不定有时运量还要反超后者呢!你再看一下我们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铁,有时一个车厢里只有一个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怪不得我们的总理疾呼:“要让我们的人民活得更有尊严”,“要创造机会让人民批评政府”。学习历史,就要用历史来观照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开创大好未来,而不能把历史课当成政治课,并以此机会来灌输国家观念等意识形态的东西。

篇三:我的1919观后感

《我的1919》看了这部爱国电影,感触挺深的,不仅仅是因为顾维钧,也不仅仅是因为肖克俭,而是因为我是二十一世界的新青年,是祖国未来的一份子,我是一个有血有泪,有爱有恨的中国人。而我也相信,肯定会有很多有志青年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我的1919》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战乱平息后的时代,1919承载了太多太多。中国人民还我河山拒签条约的请求,中国代表团唇枪舌战对决帝国主义的争辩,中国政府的妥协退让。我敢说在巴黎抗议的中国人都是勇敢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山东的爱,对中国的爱,对中国魂的诠释。书写了一张凄烈、壮美的历史画面。一句“他们欺骗了我们”道出了列强的真正嘴脸,好一群剪了辫子的中国人!

弱国无外交,这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一战结束后,作为做出重要贡献国,出席巴黎和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由五个席位减少到两个席位,顾维钧等人为此据理力争,却终究没能争取到另外该属于我们的位置,更可气的是由中国代表团提出关于归还中国山东主权的问题时,受到了日本的反对与阻挠。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

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我想说的,也是我们应该要做的。

姚明,篮球明星,丰田找他做形象代言人,酬劳是2000万美元,相当于1亿6000万多人民币,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姚明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直接两字:不行。就像顾维钧在国际交际场上,如果接受日本代表团的贿赂,就可以享受很大一笔财富,但是顾维钧没有,姚明也没有。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国耻,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们坚强,他们有勇气,他们骨子流着同样的一股热血中国血。

相反的,现在依然也有很多让人失望的故事。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一复旦20多岁的女大学生和一70多岁的外国佬谈恋爱,而且还把一些亲密的照片发到网络上,虽然现在是婚姻自由的年代,但是她们又没有想过这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更多人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她们没有骨气,她们见利忘利,她们忘记了中国曾经的伤痛,中国曾经的耻辱。

中国需要强大,更是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必须要挑起这个重担,而且,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好!

《我的1919》观后感


为了迎接五月四青年节,单位组织观看了电影《我的1919》,该片讲述的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初,中国代表团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原本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应该有五个代表席位,却被取消至两个。顾维钧和代表团组长去找威尔逊要求五人一起出席被拒绝,五个代表也因谁去参加会议而发生分歧。经过一番周折,确定由顾维钧和王正廷出席。顾维钧受命于危难,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的精彩言论。他捡到了日本代表的怀表,在发言时故意拿出来,日本人借机说他是明目张胆的偷盗,却被他一个很有力的回击说的哑口无言,同时顾维钧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有力地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在他的雄辩面前,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各国首脑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顾维钧在国内外一举成名。影片中的外国大使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这是一个剪掉辫子的中国人,这句话很耐人寻味。

然而,维权的事情并不像演讲的那般顺利流畅,几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决定牺牲中国的合法权益,先后向日本妥协,并强迫中国无条件接受。听到这个消息,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却都是无功而返。

影片中与顾维钧相对应的另一个人,是他的好朋友肖克俭,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曾为争取华工与法国工人同工同酬而组织游行、罢工,遭到法国警察逮捕,释放后肖克俭获释后一直积极投入发动民众、唤醒民众的工作。他是顾维钧的朋友,他以为中国外交官对于: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没有作为应该有的表率,并组织留学生进行抗议最终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这一悲壮之举,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这把远隔万里的火,点燃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巴黎和会是失败的,但我个人觉得,它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真因为这个巴黎和会,才有了五四运动,我们要感谢顾维钧,是他拒绝签字,因为这样,1919年才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才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1919年6月28日,中国人民终于第一次向列强说不!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我的诗篇观后感


我的诗篇观后感(一)

张小瑛

2月18日,西园乐天影院观看了众筹电影《我的诗篇》。

通过六个人物的诗讲述他们的故事。

吉克阿优:四川凉山人,彝族人,有对于彝族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思考。因为贫穷,很多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对于彝族的文化也没有人传承下来。做祭祀都找不到一个法师。跟他父亲晚上聊天时,他父亲说,他的帽子已经编好了,到时他走了直接给他戴上就好了,以后他们没有人会编帽子了。这是对于文化后继无人的一种深深悲哀。其实不仅仅是彝族这些少数民族,我们汉族也是这样。比如我们家里的小时候过年的那些进行中那些祭祀活动,年轻人也不会。片末就讲吉克阿优准备成人自学考试,这还不错,不是说读书就一定可以改变他的命运,至少是多了一种选择,多了一些希望。

乌鸟鸟:找工作时的情况觉得很奇怪。招聘单位不是有写招聘什么岗位,还问是否有招聘叉车司机和内刊编辑。完全是定位不明确及病急乱投医的那种感觉。最后他改行做一名杀猪匠。

陈年喜:爆破工,爆破这种工作是游走在死亡线上的工作。他是非常有情怀的一个人,片中有讲述他结婚时有写给妻子的诗。家中有下半身瘫痪在床的老父亲,看他回家时跟他父亲的对话,觉得很是辛酸。问他爸吃饭怎么样?他爸有回答不是不想吃,是吃了行动不便。他爸还有讲这种病只能等死。当他在矿上连续工作时,接到他母亲的电话:食道癌晚期。屋漏偏逢连夜雨,他无故被矿上开除,拖欠两个月薪资,看到此处,我忍不住爆粗口。这让人怎么活啊!片尾有讲述他大病了一场,刚做完颈椎手术,生活真的是很无奈。

邬霞:对于吊带裙真的是一种挚爱。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精神,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及追求。对于每天长时间工作穿工作服的她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穿吊带裙。喜欢穿吊带裙,怎么办?她睡觉前把衣服换成吊带裙,去卫生间照照镜子,一天中也就这时能穿穿吊带裙。片子的她挺乐观的。接下来她要面临着孩子读书的问题。

老井:从业26的矿工。影片为我们展现了矿工的工作环境。游走在死亡线上的工作。有亲戚以前有做过矿工,想想真的是不容易,都是为了生存。片中老井有表达他的看法: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没有让大多人分享,这很不公平。社会从来就没有公平所讲,不公平才是常态。

许立志:也许自杀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但是自杀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现代社会的压力,真的是需要学会调节。我心情不好时,有时会写一些文字,写完了,心情就好了。感觉他越写越悲观。过于封闭自己,不跟人倾诉。他跟家里人缺乏沟通,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在写诗。如果多一些沟通,有人倾诉的话,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他哥哥有跟他讲,受不了的话,换一份工作。他说还好。最终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多残忍。我觉得他爸对于写诗的看法非常好:要是科举制度时,你写诗可以走仕途,但是现在社会是行不通的。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天看过的文章:Derek Sivers 的Ho)有的只是一篇又一篇的诗歌,浮现在80个屏声静气的观众眼前。

还有,写下这些诗歌的人。

诗人,是什么样的?

你或许觉得,每一位诗人都应该有他们特立独行的模样。他们梳着大长辫或是披散着头发,他们念叨着只属于自己的字句穿着古怪在,显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但《我的诗篇》却告诉你,那些与你擦肩而过,渺小得你不曾注意的人们,都是吟咏着诗篇的信仰者。

他们扛着行李,大汗淋漓站在招工启事前;他们裹着棉被,蜷缩在人来人往的地铁通道里;他们站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繁华的夜里,苦恼着下一顿饭和回家的路费。

他们被生活压碎了信仰,从高楼之上,翩翩而落。

自始至终,电影院里都是一片寂静。主页君身旁的几个姑娘,从电影开始几分钟后,再也没有动过怀里抱着的零食。

当诗人的哥哥在海面上大声吟诵弟弟的遗诗时,那一年富士康工人的自杀事件,再也不是新闻联播里的几句冰冷播报,或是法制节目里专家的侃侃而谈。

死亡变成了一首诗,变成了一捧水面之下散开的骨灰。

散开,融化。

直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不必叹息,或者悲伤

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

——许立志

主页君有个习惯,每一部喜欢的电影结束时,都会安静坐在位置上等人群散去。为了一首回味悠长的片尾曲,或是片尾一段制造惊喜或是悬念的彩蛋。

然而这是第一次,所有人都待在位置上,静静等待电影结束。

直到最后一个字幕从屏幕上消失,依然没有人起身离开。

或许不是所有人都懂诗,但那一刻,这些文字的的确确通过电影的形式变成了沉甸甸的重量,温柔地将每个人都按在座位之上。

让观众可以静静地回想,究竟看到了什么——

并且,记住了什么。

如果你的城市里,也有一个年轻人在众筹《我的诗篇》,召集一起看电影的小伙伴。请你不要犹豫,走上前去。

这的确是一部,配得上“诗与远方”之名的电影。

电影结束后,所有人打开手机闪光灯合影留念

接下来的活动,送给与主页君一起走出电影院,却仍然意犹未尽的你。

或是对《我的诗篇》好奇不已,准备一探究竟的你。

我的诗篇观后感(三)

胡晓洋

非常有幸能够在大屏幕上观看一部纪录片,而且是关于文学主题——诗歌,这真的很难得。

向影片的主创团队致敬,向片中的诗人们致敬,向美好的诗句致敬。

观影后参加时空聚友会的三十多人,可能是《我的诗篇》全国观众当中格外幸福的一小群,因为有影视文化大咖王老墨先生跟我们互动交流,分析影片,介绍当代中国纪录片优秀导演群体,讲述对诗歌的敬畏。

一种认真而不矫情、随性而不随便的氛围油然蔓生,大家思维激荡,妙语连连。聚会早已超过了预定结束时间,大家还是兴致不减。

正是受到聚会时大家发言的启发,关于这部影片,我有些话想说说。

首先,非常同意王老墨指出的影片存在的煽情问题,我也一向认为,抒情是最廉价的表达。但是,在凡事用力过猛的当下,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如果拍得太“素”,会不会曲高和寡,导致受众狭窄,收不到预期的普及效果呢?

我想,若把这部影片比作一碗汤,它可能是一碗添加了味精鸡精的土鸡汤。不要怪罪烹饪者画蛇添足,非如此不足以满足全民重口味。但这毕竟是营养丰富的一道珍馐,细品,还是能尝出醇厚的本味的。

如果说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影片潜意识中蕴含的对劳动的蔑视和批判。

乌鸟鸟是一名叉车工,但一直没看到他工作的情景,不知道他在叉车上,是像他的诗句一样行云流水,还是像他的普通话那样磕磕巴巴。

老井的工作场景压抑、阴冷、危机四伏,影片用幽暗低沉的影调、单调而原始的劳作强化了一个意见:这地底下的工作真不是人干的活。

吉克阿优在羽绒服厂里填鸭绒,影片用地面上鸭绒乱飘的画面来暗示,这工作很低级,很不卫生。

许立志厌世一跃,影片的解读,似乎就因为工厂加班加点,他不堪劳动的重负。

爆破工陈年喜是尊重劳动的,他有诗句:“劳动让人活着有劲,劳动让人死得放心”(影片中没有引用),虽然影片聚焦的是父子分离、开除欠薪、老父瘫痪、母亲重病等令人揪心的事实,但这个人物的形象是扎实伟岸而又温暖可亲的,令人尊敬。

聚友会座谈时,大家普遍喜爱熨衣服的邬霞,她的一句“陌生的姑娘,我爱你”,瞬间打动人心。虽然影片也在表现她城市底层生活的简陋,表现她对美的追求与工作身份的矛盾,表现她在繁华都市面前的渺小卑微,但显然未能如愿传递出编导者的意见:这就是命运的不公平。因为,邬霞认命。她就是那样的乐观、积极。她耐心地熨烫着吊带裙、欣赏吊带裙、收藏吊带裙,并且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熨烫出诗意。

劳动者需要的是尊敬,不需要怜悯,更不需要自认为高高在上的人伸出慈善之手把他们从劳作的泥淖中拔出来,就像拔出一坨漂亮的萝卜。

我不读诗,不了解这些才华横溢的草根诗人——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就称这些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为草根诗人吧,这个名词是不合适的,诗人没有阶层之分——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诗歌在这纷繁逐利的物质时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扬。

但我有点为他们担心,担心他们会因此片走红迅速转变生活路径,转得太快会不会离心力太大,不经意间甩掉了诗心。正如批判是摇滚的底色,痛苦、矛盾、愤怒、悲伤是诗歌的常客。诗歌之所以令人敬畏,我认为其中有一点在于:诗人为了顺从诗歌的宿命,不惜牺牲世俗的价值,乃至生命。

影片中引用了许立志的一首诗:

《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沿线站着

吉克阿优

陈年喜

邬霞

老井

许立志

郭金牛

池沫树

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

整装待发

静候军令

只一响铃功夫

悉数回到秦朝

然而,上网查了一下,许立志的原诗是:

《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沿线站着

夏丘

张子凤

肖朋

李孝定

唐秀猛

雷兰娇

许立志

朱正武

潘霞

苒雪梅

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

穿戴好

静电衣

静电帽

静电鞋

静电手套

静电环

整装待发

静候军令

只一响铃功夫

悉数回到秦朝

诗人已逝,不知道他是否同意电影编导的改造。原诗中的那些名字应该是许立志生前的工友,我相信他们就是按照诗句中的顺序,每天站在同一条流水线上。把他们这些不知名的劳动者拿开,换上诗人们,我不知道这么做,真的好吗?

罗胖在开办《罗辑思维》之初就反复强调,要警惕抱团取暖,那是loser的追求。对此我很同意。电影编导这个刻意的安排,显然希望这些被人们忽视的诗人站到一起来,形成一种团队的力量。

但是,诗歌从来是个体的创作,互相抱团,于诗无益,还可能会滋生出一种貌似惺惺相惜,实则互相负累的乡愿氛围。

看《我的诗篇》,提这么多意见实在不厚道。我想,赞扬这部电影,歌颂诗歌情怀的一定大有人在,不缺我跟随应和。不是说投诉的顾客才是忠实客户吗?我提点意见,是真心希望我们的诗歌、我们的电影、我们的诗人们越来越好。

卑鄙的我观后感


篇一:格鲁变形记——《卑鄙的我》观后感

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卑鄙的我。在每个人看来,卑鄙都是一个很切中要害的词,但是这个词谁曾经形容过自己呢,卑鄙,行为恶劣、不道德。说的好,用这个词形容格鲁再适合不过了。当格鲁用脸上灿烂的微笑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时候,虽然他长着怪异的长鼻子,但丝毫未减弱他对于我们的亲和力,尤其是当他灵机一动从身后变出一只蓝色的贵宾犬的那一刻,所有的人都在畅想着这个长鼻子、大眼睛的男主角要摸摸小男孩的头、小男孩开心地回报以开怀的大笑的惯用伎俩吧。然而,在所有人都忘记本片主题的时候格鲁用一根针刺破了我们美好的愿望。这根针将小男孩扎得目瞪口呆,也将观众一针击醒,没错,这部片子应该是卑鄙的,我。

这是怎样的卑鄙呢?小男孩的冰激凌掉到了地上,格鲁用蓝色气球做了一只小狗送给他,然后接着从怀中掏出一根针将气球刺破;在咖啡店格鲁用他研制的冰冻枪将所有顾客冰冻,从售货员的惊讶中接过不用排队的那一杯咖啡;开着冒着黑色的尾烟、严重不环保的汽车;甚至连房子都要独树一帜搞得与周围格格不入;最可怜的是邻居家的狗,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一旦在格鲁家的花园拉地雷,那它可就真的要踩地雷去了!电影用格鲁回家路上的五个场景伴随着刺激的音乐,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卑鄙的我。说实话,这个卑鄙用的恰到好处。不是邪恶,不是恶魔,不是阴险和狡诈,只是有那么的一点不道德,那么的一点行为恶劣。如果不是那根针,格鲁完全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如果不是那把枪、那辆车和那栋房子,格鲁也完全会是一个融入社会的人,虽然他的确有点格格不入,但至少,他不是抢劫犯、杀人犯,他拿着咖啡正要离开时,没有忘记往杯子里丢进去硬币。格鲁保持了一个底线,所以,我打心眼里相信,格鲁只是有点不道德,只是有点行为恶劣而已,没什么大不了。

那事实是什么呢?我眼中的事实是,格鲁是一个充满梦想的人。偷月亮?没错,这的确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事情,格鲁在偷东西这一行混迹多年,未有啥建树,但他仍念念不忘这儿时的梦想,或者说是理想。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多么渴望能有机会能有人听他的梦想,结果呢,结果是他只能把纸箱套在脑袋上,露出圆不隆冬的大眼睛,透出渴望。格鲁的妈妈对此不以为然,对孩子一贯的漠然,而摘月亮的火种在格鲁的心里一埋就是好多年。格鲁为了他的这个梦想,不惜一切代价去达成。他假惺惺地领养了三个小女孩,为的是能进到劲敌威克托家里偷光束缩微器,我们当然能理解他的假惺惺,因为他就是那个卑鄙的我;在恶魔银行,面对恶魔首领的拒绝贷款,格鲁失落了,因为他梦想在离他远去,直到大家心甘情愿地为这个卑鄙的我砸锅卖铁造火箭,那一刻,格鲁似乎没有那么卑鄙。试想,卑鄙的人怎会有这么多的拥护者,怎会有那么轻易的柔软和弱小呢。

历经千难万险之后,为了庆祝偷回光束缩微器,格鲁难得大发慈悲带着孩子们去游乐场,这可是超级傻乐园——世界上最有趣的地方。这一次剧情终于向着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了,面对“仅此一次”的请求,“再也没有别的想法了”,格鲁同意了。卑鄙的我原本打算等女孩儿们坐上小火车便扬长而去,从此再也没有这些孩子们打搅我的生活,只是,那一刻的心软铸就了卑鄙的我的注定。过山车让整个世界天旋地转,如同女孩子们来到家里之后的感觉,混乱、杂乱、乱乱乱,墙上被画得五颜六色,卫生纸大战的遗迹遍布整座房子,睡前还要将什么故事,更可恶的是还要我去GOOD NIGHT KISS!只是,生活就是像你从过山车上摇摇晃晃走下来时看到的那张四个人的合影一样,不知是在哪一瞬,给了你这个美好的充满惊奇的留念。当格鲁举起他的火球枪将玩具铺毁于一旦时,我不认为格鲁是卑鄙的我,他只是一个为满足孩子小小愿望的大孩子而已。一个有着长长鼻子的可爱大家伙。

格鲁轻轻地将月亮放在了手心,那一刻,他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温柔从他的眼中泻出,一发不可收拾。格鲁开着火箭横冲直撞地冲向女孩们芭蕾舞演出的小剧场,只可惜,演出已经结束。在为了准备偷月的最后阶段,为了防止格鲁分心,孩子们被教授(格鲁的技术支持)送回了哈蒂小姐收容所,那一刻格鲁失望了。确实像格鲁说的那样,生活对某些人来说,充满了失望。其实,他更大的失望来自于对孩子们的爽约。他望着空荡荡的教室里贴着“MARGO EDITH AND AGNES’S DAD”的字条,更加地失望与自责。还好,编剧给了格鲁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给了格鲁一个发觉内心的自己的机会。孩子们被威克托抓去了,格鲁毫不犹豫地把月亮交了出去,虽然那是他一生的梦想。

最后,结局令每个人都满意。孩子们得救了,月亮也得救了,格鲁就是那个被全世界新闻猜来猜去的大英雄,大概,格鲁自己也从未想像过自己有朝一也能成为英雄的这件事吧。四个人回到了大房子,虽然仍是那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大房子,但是感觉已无限温情。当格鲁把自己写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的时候,格鲁已完完全全的不再是原来的格鲁,他也不再是那个卑鄙的我了。

篇二:《卑鄙的我》观后感(附中英文版)

Despicable Me —— Film critic

I al the perspective of a child's, to look at a "despicable" self-redemption history of adult animation package of fun and entertainment narrative to shopanied them to the amusement park, roller coaster, and no one think of this evil thief the air to catch the girl, ent, he kno)做过山车的时候,谁都想不到这个邪恶的小偷奶爸,居然会吓得发晕。接着是在游乐场三个女孩打飞碟的游戏,由于店长耍赖,格鲁很可爱的拿出一把真枪,将飞碟机器打烂。而后,睡前开始给三个女孩讲《三个猫咪》的童话故事,第二天觉得这个故事不好,还自己写了一个。

终于要登天了,一边是三个女孩的舞蹈表演,一边是实现自己神偷的宏伟计划,格鲁开始有点犹豫,这么多天的相处,他也将自己的冰山融化,始终是不舍。在成功偷得月球回来的途中,维克多绑架了3个女孩,本以为是一场恶战,却不想,格鲁将三个从空中接住女孩,而维克多由于缩小枪药力实效,月亮变大,撑破了飞船…

格林做了他做不到的,他被孩子们改变了。这一次的改变,让他懂得了珍惜,懂了去爱。最美好的事情不过如此。也许全家人在一起看月亮似乎更开心、更快乐,而不是将月亮盗入手中。这一刻,他懂得了怎样更好的去做一名父亲。

这部电影成功的元素很多,比如里面可爱的黄色胶囊机器人(动画制作),比如频频爆出的笑点,又比如温馨感人的场面,但我想这都不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主要原因。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就像《三个猫咪》一样的简单童话,坏人变好,再打败坏人解救了好人。故事很圆满,和所有的童话故事一样。

其实我们都爱童话,只是长大后忘了而已。而格鲁偷的那个月亮,我倒更相信是送给三个小女孩的。正是因为这童话般的故事,我才喜欢上了这部电影,也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09080341X19 魏冬雪

篇三:卑鄙的我不卑鄙

——《卑鄙的我》观后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各色各样的人物,或许善良,或许呆板,或许欢乐,或许犹豫……

格鲁小时候喜欢幻想,渴望登上月球,但他的母亲却对他的作为视而不见,每每都用一个“嗯”字来敷衍。长大后他成为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寻思着要偷走月球。他收养了三个小女孩儿,想利用她们“卖曲奇饼”的方法帮助他从向量的城堡里偷出缩小仪,而三个女孩儿却浑然不知,还真的以为格鲁真的是想要收养她们。在和她们的生活中,格鲁被逐渐感动,陪她们去游乐场,陪她们去上舞蹈课,给她们读《三只猫咪》的故事书,给她们做早餐……离“盗月”的行动只有两天了,格鲁的助手为了不让格鲁分心,打电话给“女孩之家”的海蒂女士推说格鲁不再想收养三个女孩儿了,将她们送了回去。女孩儿们走后,格鲁的生活看似回归了正轨,但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一点儿都不好。当他成功将月球缩小后,他猛然看见了一张粉色的纸片——是女孩们的演出票,他曾拉钩答应会去看的!他立马回到了地球,但是已经晚了,演出结束了,三个女孩儿被向量抓走了!格鲁不惜以他千辛万苦偷来的月亮做交换……

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女孩儿们在格鲁家族谱上画上了她们三个的自画像,把格鲁原本阴暗恐怖的家装饰的可爱温馨,格鲁也因为她们专门写了一本全新的故事书。

格鲁跟三个孩子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这是什么力量?是爱的力量!爱的力量仿佛是最无穷、最伟大的,格鲁就似乎是她们的亲爸爸一样,连自己付出全部力量偷来的月亮都心甘情愿、毫不犹豫地交了出去,在将女孩们而救出的时候,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接住从高空跳下的女孩儿们。

在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母亲坚强的抬起了四吨重的废墟,因为底下埋着她的孩子。事后医生对她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她抬起这么重的重量的可能竟然是百分之零!这是什么力量?还是爱的力量!

爱可以把一个卑鄙的坏蛋变成一位善良的英雄,爱可以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所以,让我们的生活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丑、恶,因为爱而变得光明!

篇四:卑鄙的我观后感

今天,我在网上看了一部动画电影,名字叫【卑鄙的我】,它是一部美国制作的动画电影,当时在美国上映时的片名叫做【神偷奶爸】,到中国上映时才把片名改作【卑鄙的我】。

片子讲的是主人公格鲁在听到埃及金字塔被偷的消息后,萌发了一个离奇的想法,他决定把月亮偷走,到那时他就会成为世界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大坏蛋。他计划先偷出缩小射线,然后再造火箭,飞向太空把月亮缩小,最后再把月亮偷走。他的计划很好,但是实施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他刚刚把缩小射线偷到手,又被另一个超级大坏蛋给偷走了,他想尽各种方法也没办法把缩小射线偷回来,被逼无奈他收养了三个小女孩,后来在孩子们向坏蛋兜售饼干的掩护下,他顺利地偷到了缩小射线。

在与三个女孩的相处中,格鲁慢慢地表现出慈爱的一面,他的朋友法瑞奥博士害怕他为了三个女孩放弃偷月行动,于是就打电话给哈蒂小姐,让她接走了三个女孩。

最后格鲁登月成功,就在他把月亮缩小了带回地球的时候,他发现孩子们被超级大坏蛋绑架了,大坏蛋要他交出月亮以作交换,格鲁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大坏蛋收了月亮却不放孩子,格鲁紧追不舍,与此同时法瑞奥博士发现缩小射线是有时效的,越大的物体恢复的越快,他要赶快告诉格鲁,格鲁在法瑞奥博士和小黄人的帮助下,顺利的救出了三个小女孩,而大坏蛋却被变大的月亮带到了太空。

看了这部动画片,我有许多感受:格鲁在跟三个孩子的相处中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这是什么力量?是爱的力量。格鲁仿佛是她们的亲爸爸一样,连自己付出全部力量偷来的月亮都心甘情愿地交了出去。由此可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可以把一个卑鄙的坏蛋变成一位善良的英雄,爱可以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篇五:父爱胜过一切——《卑鄙的我》观后感

阳光灿烂的郊区,纯白整齐的木栅栏,恣意盛放的玫瑰花丛,随处可闻的欢声笑语。在洋溢着幸福气息的小镇上,一栋死气沉沉的黑色小屋显得格外刺眼。当然,没人知道,小屋里,一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天计划正在进行 ……

这一部电影是一部十分适合儿童看的电影,讲的是一位神偷为了偷走月亮而收留了“女孩之家”的3 个买饼干的小女孩。一开始神偷——格鲁十分排斥这几个孤儿—— 玛戈、伊迪丝和阿格蕾丝。当他从维克多(一个把金字塔偷走的神偷)那里抢回了缩小枪。本想“偷月计划”一成功,就除掉她们,但是通过平凡的日子的相处,格鲁觉得越来越离不开她们,感情反而越来越好,可是要去参加她们的表演——天鹅湖却偏偏当误了他精心计划的偷月计划,最后,只好又把她们送回了“女孩之家”……当火箭完成之时,格鲁穿上太空衣,本来想带着天鹅湖门票,但未了不感情用事,把它扔了,他的手下—— 2 名小小兵有接住了它,悄悄地放进了格鲁的口袋里。很快,火箭就到达了太空,他拿着缩小枪,向月亮发射。月亮在一点一点的缩小,很快,就小的像一个乒乓球一样。格鲁就在高兴之时,天鹅湖门票飘在了他的面前,在短暂的呆滞后,一看手表——还来的及!格鲁赶快回到火箭里,向地球飞去。也就在这时,格鲁的博士,发现了缩小枪不能永久将物体缩小,而且物体越大,缩短的时间越短。格鲁的博士想通知他,可一心要去看他的那几个女儿的表演的格鲁怎会有心思听?格鲁把火箭开到最大马力,但最后也没有赶上。他走到自己的表演位置上,发现上面贴了一张纸,格鲁一看,发现大事不好,赶紧跑了出去。原来,那张纸上写着 : 用月亮交换这几个女孩。落名就是维克多!

格鲁快速的跑到了维克多的城堡前,为了他的女儿,只好把月亮交了出去。但大坏蛋维克多会讲信用么?当然不会!而且还对格鲁发射了好几发飞弹,而格鲁用矫健的动作连续躲过,最后飞弹都炸在了维克多城堡的大门上,把城堡的墙壁炸塌了,格鲁飞快的冲了进去,但没想到格鲁开着飞船飞了出去。格鲁抓住了他的飞船,但飞到高空没多久,就倒了下去,没想到这时博士及时赶到,接住了他,把缩小枪的恶有恶报说了个一清二楚。格鲁为了救他的3 个女儿,把自己的飞船开到最大马力,并向维克多的飞船发射了一个飞索,把维克多的飞船活活撕了个大口子。随后他的女儿都被他救到自己身边。而维克多就惨多了,月亮已经变大,最后他就被困在了月亮上,回不到地球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畏,知道了父亲对我们浓浓的爱,让我们去报答他们吧!

喜欢《我的高考我的班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