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 > 地图 >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读后感模板:文化苦旅读后感。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读后感模板:文化苦旅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模板:文化苦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这个人时,我才只有一年级,偶尔在《语文新天地》上见过他的名字。而现在,我则在《行者无疆》、《文化苦旅》中,细细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外国文明的盛兴、衰落。余秋雨将它们讲述地栩栩如生,他游历四方,将所有的感悟都写了下来,便有了此书。书中的苦并非肉体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经历过的风霜雨雪,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事物以寻求文化的灵魂,人生的真谛。作者以艺术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惨不忍睹,壮丽,凄惨的画面:王道士王圆?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数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飞天古壁画被王圆?用石灰刷白:这样才干净。阳关古址一片凄凉、荒无人烟,一望无边的古战场尸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过去很多人都不重视,中华伟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那些人:求求你们,不要再这样了!这些都是艺术瑰宝呀!但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再大的发泄也是空气一堆,换来的是他们一脸茫然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欣赏


《文化苦旅》一书由余秋雨所著,是作者的散文合集,记录了他外出考察时所经历的地方。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欣赏。

本书作者余秋雨,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作者大名早已闻之,但从未认真拜读过其大作,当时从刘老师处买来这本书原意是想熏陶孩子读,不想我自己也才看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书中景点好多都没听过,所以要读起来确实有些吃力,也或许还是自己无法静下心来细细欣赏,终于与此书的缘分在十月份才展开。

本书看似是在写一个个旅游景点,但大量拟人手法的使用让你感觉那山那水那风那雨不只是山水和风雨,他们也和人一样,有故事,有情感,有悲欢离合。每一处风景都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承载,每一个地方都有中国文人的历史足迹。慢慢读来,每一篇都惹人怀思,而作者更是直言不讳,发出很多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人物的质疑和诘问,让我不得不感叹大师的手笔就是不一样,佩服作者渊博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赞叹作者对中国历史古迹的追思和求索!

爱上一座城,爱她的历史和沧桑。

先生写《西湖梦》,我想到我的西湖梦,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耳熟能详,西湖十景的图片也浏览多次,杭州西湖早已驰名中外,我怎能不向往之。但真的置身其中,也就不过如此,真是看景不如听景!但若稍微了解一下西湖成名的历史资料就知道,很多人并不单单是冲着西湖的自然风光去的,更是踏着苏东坡和白居易的足迹去看一看那份历史的厚重,循着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之桥去找一找人生若只如初见般的美好!而今的苏堤白堤早已失去了初建的功用,不必再用来浚湖疏淤,但行于之上,心中的骄傲仍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国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所建的苏堤啊。余秋雨先生最畅意的也是独个儿漫步苏堤,没有压抑和感慨,有的是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平适,鸟鸣自如,感受到了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西湖,不得不想到的就是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她们爱情始于西湖,也终于西湖。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必须西湖水干,雷锋塔倒方可出塔,读她们的故事,就是愤恨,白娘子不修仙,不当妖,就想成为普通人,守护自己的相公和孩儿怎么就那么难?看《新白娘子传奇》,有谁不是鼻涕一把泪一把,期待着她们一家团聚!1924年9月,雷峰塔终于倒掉了,西湖水未干,不知白娘子是否已经顺利出塔,如愿成人了呢?鲁迅先生一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沉浸在一个传说故事里,所谓何由?余秋雨先生一语中的,雷峰塔的倒掉,这或许能证明,白娘娘和雷峰塔的较量,关系着中国精神文化的决裂和更新?

写完西湖梦,着实不知道从何落笔了,是写写有名的都江堰,还是寂寞的天柱山,是聊聊江南小镇的静好,还是说说天一阁的风雨,这些地方,我都没去过,有的也是第一次听说,我想我写不出来作者的那份初心,让大家感受那轰鸣的江水便是李冰至圣至善的遗言,感受哀怀抱绝景,更觉落笔难的天柱山,感受大隐隐于市的江南小镇,感受范氏天一阁在四百年风雨飘摇中的传承!

作者一番漂泊旅程,带给我们沉重的历史气息和久远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由衷的喟叹,默默无语的大()地上自然人文历史的混沌交融吞吐千年,仍然会让人感怀至今!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我读《文化苦旅》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我读《文化苦旅》

每每合上这本书,我的心里总是有一抹酸涩的、似曾相识的恍惚的感觉,挥之不去。这是被作者那种怀揣天下、悲天悯人的胸怀在抑郁中膨胀的情感所感染,夹杂着难以名状的无奈。

就拿给我印象最深得《道士塔》来说吧。

我感伤于作者所见的这座道士塔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静白;感伤于王道士的彻骨的麻木贪图蝇头小利而将民族利益全然弃置不顾;也感伤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物质上的,精神上的。

就是在这座破败的塔前,就是在这座写满了屈辱的历史的塔前,终于有一个人用心去走过。作为一个爱国文人,没有什么比卖国求荣更被他厌恶的了。在这身心俱痛的苦旅中,他用笔者杆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作为读者,搭载着作者的动人心弦的文字,跟着他一起笑,一起哭,不经意间把一个个生僻的角落,变成我心目中的故乡,只是总伴随着些许意料之外的起伏跌宕。爱国热情,被一次次地唤起;心中描写道德的防御底线,也一次次地被冲破。合上书,留下一个黯然神伤的我,和心中念念不忘的故乡

正是因为读过这些文章的沉重,叫我很难有办法把阅读坚持下去。猛然间发现,我从这本书里隐隐看到了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的影子,并不是说作者相互抄袭,而是对于中华民族的爱恨交织的感情都贯穿在他们的文章中。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似乎已经说得太久,有些乏了。

中国的江山好的一塌糊涂有白色浪滩、贝壳拥挤的天涯、海角,有像调色盘中那样深蓝的九寨沟的水,有浓郁着古老祥和的气息的平遥古城这些只是我所走过的地方罢了,我知道我的足迹还没有遍及到祖国更好的土地上。真心希望,作者和我的奢望能变为现实,也让今后的旅行成为纯粹的游山玩水,别再布满如此多的惹人心伤的苦难。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欣赏


相信不少网友都看过余秋雨的作品,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文化苦旅》这本书呢?这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要通过对山水和风景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的探寻。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余秋雨一向是擅长写文化散文的,看他的书,语感极强,丰富的画面感油然而生。文中所有的不经意都经过打磨而成,一气呵成而无半点拖沓。

《文化苦旅》对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都用干净漂亮的文字来一一概述,通过对中国大陆的景物描写写出一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纠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用一根笔将一处处古迹背后所不为人知的事情描述出来,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震撼。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萌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坐,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这是一段触动人心的文字,这句话里,我彷佛看到白发的母帝佝偻着背影眯着眼晴看儿子的旧物,江南的姑娘日夜翅首企盼寄不出去的思念,还有已为母亲的妇人哄慰稚儿的无奈,这一切都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只留下了一阵又一阵虚无缥缈的烟尘。

他凭着自己丰厚的阅历和扎实的文化基础,一次又一次将历史变为一幅幅瑰丽壮阔的文字画带到读者面前。可望而不可及,可悲而不可避,可叹而不可祭。

我常常感叹历史长河里的诸多悲哀,也常常畏惧于历史庞大的身影,从没有人可以左右它,不管历时曾有多少的名人将相,都湮没在历史里,寂静无息,似一片琼花落入汪洋大海里,激不起半分涟漪。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道:万般皆空无喜无悲唯余秋山雨雾缥缈依稀,千载如梭无生无灭只()剩月夜鸟声朦胧凄迷。我们一直在追寻的,挑灯回望时也只剩一片缥缈一片朦胧,最鲜艳的不过是那些我们在追寻过程中得到的和失去的。

《文化苦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中国的文化史,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我认为,它不仅是国人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参考文献,还是一本很好的地理指南。

中学生文化苦旅读后感:且行且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这是对中国文化探索出来的结果,带我们走进世界多彩的文化,同时也对作者这种精神感到敬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中学生文化苦旅读后感:且行且吟。

路为纸,地成册;行为笔,心当墨。

题记

乘一只纸舟,踏一路荒芜,把历史的尘埃变幻出沧桑的色泽。走走停停,品味苦涩,俯首取一勺秋水,自万代浮生多少悲欢,酿成一盅文化醇香。

他从敦煌走来,在大漠孤烟间远眺落日下的莫高窟,感叹磨蚀了风华的阳关,乘一叶扁舟南下,路过壮美的三峡,品白发苏州。他是文化的苦行者,用笔记录那文化长流曾经留下的印记。

通过他文字,我们看到中国好些曾经的辉煌,仅仅是敦煌的璀璨足以让中国在久远的世纪里于世界文明史上闪耀。而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们用笔尖刻画、用生命堆砌出的不朽成就,让后人惊艳,让中国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之骄傲。上天不仅赐予中国人聪慧而富有有哲理的头脑,更给予了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景,用庐山的云雾点染诗意,用西湖的秀美增添柔情,用狼山的巍峨平添豪气,用山山水水孕育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缓缓流淌。

而作者不止步于华丽的表面,一路风尘仆仆,踏遍千山万水,他在山水中解读历史,在历史里解读文化。那双锐利的双眼,更看到落日中的道士塔,歪扭着被映照出血红色,好像一个可笑的标志,藏着屈辱的历史。难道泱泱大国就容不下几本书吗?难道所有人的双眼都被利益蒙住了吗?难道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看着本国的文化被放进他国的博物馆,无奈地买回缩微胶卷埋头研究了吗?

他看到天一阁的层层围墙,围住文化传承的凄苦悲怆,小小的书阁承载的历史的重量太沉、太重。世代的族人,用严苛的族法守护着祖辈遗留的珍贵遗产。世上多少藏书,或流失于海外,或杳无音信。岁月将古拙的裂痕爬上旧时的木窗。风过纸颤,徒留一声叹息

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曾经,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得荒芜,历史的尘埃是留不住的。多少学者沉浸在凭吊的误伤里,永远无法正视现实,从废墟中走出来。()而作者从历史的风云中走过,用宽大的胸怀、宁静的心境和严谨的态度坦然看待这一切,触摸废墟,感叹曾经的华美,静静思考,人、文化、历史、天地自然的关系。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只有真正读懂了历史的人,才能有勇气眺望未来前进的方向。

他从上海外白渡桥的影子里经过,和外滩上遗留的近找西方建筑们对视,终于走进浦东,走上盘旋的高架桥,走进上海蜂捅的人群中,抓住时代的潮流,去感受、去体验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形成的崭新的文化,欣赏文化的天空中那独树一帜的全新色彩。

他从古老的驼玲声里走来,向高楼大厦间走去。

他从小桥流水间走来,向车笛喧嚣中走去。

行者,永不止步;文化,永不停息。脚步已超越时空的限制,由心灵做一次历史的漫游、文化的苦旅。

也曾害怕没什么能阻挡文明的终将流逝,不过幸好,有人以行为笔,以心当墨,写下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感悟,唤醒了人们沉睡的文化灵魂。

我们应当感激,曾经还有这样一个人,在文化的长河畔且行且呤,空谷传响,歌声嘹亮。

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范文: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你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这个人时,我才只有一年级,偶尔在《语文新天地》上见过他的名字。而现在,我则在《行者无疆》、《文化苦旅》中,细细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外国文明的盛兴、衰落。余秋雨将它们讲述地栩栩如生,他游历四方,将所有的感悟都写了下来,便有了此书。书中的苦并非肉体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经历过的风霜雨雪,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事物以寻求文化的灵魂,人生的真谛。作者以艺术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惨不忍睹,壮丽,凄惨的画面:王道士王圆?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数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飞天古壁画被王圆?用石灰刷白:这样才干净。阳关古址一片凄凉、荒无人烟,一望无边的古战场尸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过去很多人都不重视,中华伟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那些人:求求你们,不要再这样了!这些都是艺术瑰宝呀!但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再大的发泄也是空气一堆,换来的是他们一脸茫然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模板: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你


文化的传承观后感模板


你知道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写观后感最要注意的是观感合一,二者缺一不可,经过搜索和整理,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呈上文化的传承观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文化的传承观后感(篇1)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做中国文化的传承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由撒贝宁和董卿主持的中央电视一台的`2019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非常精彩,每当看到节目的高潮部分,我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为中国而感到骄傲、自豪!

当96岁的翻译家许爷爷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是应该有点狂的精神!”的时候,我暗暗地敬佩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是的,我们需要自信,更需要有点狂的精神,而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

当汉字叔叔说:“我用了8年,一个字一个字把我整理的四本书放在数据库里。”的时候我被震撼了。一个年近花甲的外国人,穷其一生,都在不断为我们国家的文字文化而努力奋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呢?

当巴基斯坦人米斯巴说:“我要用最后一口气,教汉语!我愿化做一条美丽的彩虹,搭起汉语传播文化的桥梁。”的时候,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一个巴基斯坦人怎么会这么爱汉语呢?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传播,我们的汉语才会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武术振奋着自强的民族精神,文学承载着理想与情感,围棋则蕴藏着智慧的密码,它们都是我们的中华骄傲,更令我们骄傲的是,它们在岁月流转中,在走出去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文化的传承观后感(篇2)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是谁在记录着她的时代变迁?是谁在诉说着她的源远流长?又是谁在刻画着她的经典永恒?是博大精深的汉字!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有关汉字的书《被委屈的汉字》,感悟颇深。

这本书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三个臭皮匠,走了吗?》,故事中有句耳熟能详的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臭皮匠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句俗语被人们误传了千百年。本来是裨匠,也就是古时候的副将。这句俗语原本的意思是四个副将的智慧加在一起,就能顶个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由于皮匠与裨匠同音,皮匠又更好写,流传到现在就变成了现在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裨匠可真够委屈的!

书中还讲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成语改成广告语,比如默默无蚊(闻)、衣衣(依依)不舍、食(十)全食(十)美等等。故意把成语写错,成语可真够委屈的!这种现象非常不好,一是误解了成语本身的意思,二是小孩子如果先看到广告,再学正确的成语,就会容易写错别字,还会把成语学串、学乱。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经常遇到错别字现象,比如我们刚开始学习写日记的时候,就有同学这么写:看到门前有垃圾,我大吃一斤;还有同学写:我今天吃了三吨饭......错别字现象让人觉得既好笑又无奈。

汉字作为我们的文化母体,博大精深。她既是我们生活中交流沟通的工具,又承担着历史记载跟延续的重要作用。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增高,我学会了更多的汉字,也懂得了更多汉字的含义。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深刻理解汉字的古今含义,深入探究中华文化,把汉字学准、学精,再也不委屈汉字了。

文化的传承观后感(篇3)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无数文化和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去学习,而人人都要做的,那便是,传承。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松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横眉冷对的鲁迅……他们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外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传承,在这些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见证。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秦始皇的兵马俑则是君王的追求与宏大的志向。在观赏中,我们看懂了文化,但有些文物更需要我们对文化的保护,八国联军侵华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后,近年来不少爱国人士本着对文化的保护正在追讨十二生肖首,历史让我们铭记,时刻敦促我们对人生责任与义务的正确认知。

回望历史,明确自身责任。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存在,更多的是来时刻警示我们,以古比今,明确时代青年的责任。王昭君嫁至匈奴为和解汉匈关系,维护和平;张骞通西域为促进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繁荣;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也都是为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中,每个人都承担着时代的责任,无论为民族还是国家,都是我们所景仰的。或许我们在这一秒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下一秒就会改变甚至民族或国家的命运。正如鲁迅先生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然而,要承担远方的责任,首先还是要明确历史责任,不断提升人生的价值感和使命感。

中华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伟大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这一切,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并传颂的。倘若没有尽到历史赋予的责任,传承便会随时间一起慢慢流逝掉;传承文化,便是夯实人生大厦必不可缺的基石;传承文化,品悟生命的意义,为了民族的美好未来奠基。

文化的传承观后感(篇4)

我曾看到一条新闻,有记者看到曲阜满街都在卖着《论语》,采访当地老百姓后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卖给外国人的,当地的老百姓只是把《论语》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纪念品,都没有阅读,更别谈了解其中的意义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些传统美德凝聚了我们的祖先几千年的精神,我们不能向外人宣扬我们中国人拥有的传统文化,却又渐渐地让中华文化消失。阅读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后,我更是颇有感受,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不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责任,更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使命啊!

翻开这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书,无数的名人为我们后人铸造了一个丰富的精神宝库:古有敢于尝试的神农,有勇有谋的是郑和;今有亲民爱民的焦裕禄,无私奉献的孔繁森……他们都在告诉我们要牢记并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呀。

传承中华文化并不是像那些名人一样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记得一次,天阴沉沉的,下起了小雨,我放学急忙赶回家。在小区里忽然听到一位老奶奶再说:“小朋友,麻烦过来扶我一把。”我一看,是邻居的老奶奶在叫我,我连忙跑过去,原来老奶奶本想出来晒晒太阳,可下起了雨,又因为坐久了行动不便,不能站起来。我想,新闻里不常常说好心人扶老人家反倒被碰瓷吗,不会我也遇上了吧。我顾不着那么多了,反正“远亲不如近邻”,帮一把又有什么呢。我搀扶起老奶奶,右手撑着伞。老奶奶攀着我的手,一步一步的走回了家。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对我说“谢谢你啊,小朋友,你真是个好心人。”我心里顿时有一种荣誉感,原来的那阵怀疑顿时烟消云散了。或许这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真正含义吧。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是一份意义重大的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用行动将中华文化传承,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观后感《读后感模板:文化苦旅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文化苦旅》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