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 地图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新闻调查纪录片《假面下的叛逆》观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新闻调查纪录片《假面下的叛逆》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了新闻调查纪录片《假面下的叛逆》,很有感触,片中很多实例都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发生的故事,只是作为一线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成绩作为最高标准,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对孩子所表现的行为经常是以固有的教育模式来要求孩子,特别是比较叛逆孩子。做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孩子的逆反,首先应予以接纳,把它视为孩子逐渐成熟的过程。其次,在教育中要深入了解孩子行为或想法,针对孩子那些不成熟的或有害于成长的想法和选择给予耐心的指导。再次就是尊重,一定要用平等和尊重态度对待他们的想法,无论这些想法有多幼稚,但这毕竟是来自他们独立的思考,在这一点上一定要予以尊重,然后指出其中幼稚的成份,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成人的态度,教会他们把眼光放远,把心胸放宽。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传统的师生角色已经不大适应现在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强调个性的今天,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尊重,被关注,而成绩不好的孩子更需要被关心被尊重,或许他们不能如传统意义上的成龙成凤,但是将他们教育成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应该是学校教育要做的,而不是单纯片面地为了追求成绩。这一点不光光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需要认识到的,也是每个父母家长要认识到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片中阳光学校的老师们充满爱的教育和关怀让一个个特殊叛逆的孩子渐渐转变并且懂事了明理了,他们的教育行为值得我们学习。这也说明了一点,人非草木孰若无情?父母老师对这些叛逆的孩子能多点耐心多点爱多点方法,我想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人,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柴静新闻调查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原来中国环境正面临病毒式经济扩张的环境革命
中国媒体良心柴静新闻调查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2015年2月28日,拖着疲累不堪的身体回到家的时候,躺在床上打开手机视频,一下子被柴静的这个新闻调查视频吸引和震惊了:原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让我们每一次呼吸都开始岌岌可危!

柴静新闻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完整版视频
v.youku/v_show/id_XOTAxMzQ1NzY0.html
*服气了,好不容易去掉的广告过了几分钟又回来了,忒顽固了腾讯视频
最简单却发人深省的正解:环保部门有义务却没权利执法

这是一个说起来可笑的事情,和我们从小在教科书上学到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这个备受哂笑的教条背道而驰!去年(2014年)底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投资规模和增速最快的国家,没有之一!在中国经济火箭电光火石般提速的今天,中国最伟大的受税机构有关部门与中国最大的纳税大户中石化、中石油这样的国企巨头们在中国最光鲜的城镇化进程中唱着喜庆的双簧,却对于饮鸩止渴般的通过不合理的重度能源消耗盲目为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助威加油。而唯一的制衡法律却游戏般走马观花在企业圈子里溜达了一圈后继续睡大觉,空、悲、叹这样的情绪足以让所有新闻人瞠目结舌。

最惊悚却又发人深省的历史回顾: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
如果污染继续下去,中国的下场有无前车之鉴?这个答案貌似是我们中学时代历史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旧闻: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沉痛到让地球人无法接受的故事,发生在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国家:美国、英国很难想象,当中国最发达的城市被镀金的发达经济逼近空气污染的毒气集中营的时候,那些罪魁祸首会否追悔莫及?!羞愧难当的情绪,通常只有在人类无法,直面自己的良心的时候才会出现。而这样的情绪下,再冷静的环境解读显然对于那些腰缠万贯的巨商富贾只会演变成毫无任何意义的苍白的说教。谁能在中国环境被经济推进火坑之前拉他一把?政府?企业?千千万万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都有?我希望都是,而且应该必须是!
中国媒体良心柴静新闻调查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伦敦烟雾事件
这段视频只有腾讯视频的LOGO,我希望可以在央视这样的国媒上播出。元宵快到了,喜庆的年味,希望没有被这个视频倒了胃口。良心建议,为了更美的蓝天,新年元宵来临前的寒夜写下了这篇推荐的博文。
2015年3月1日凌晨零点十七分

《假面下的叛逆》观后感800字


看完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假面下的叛逆》,颇有感触,为什么阳光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能如此成功?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但要汲取传统教育理念的精华,而且要提倡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平等交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并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和支持。
首先,教师要欣赏身边的所有学生。学生大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赞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就需要时刻以欣赏的目光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学生。教师一次肯定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充满深情的表扬,就如同一场春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由此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因。如果教师仅仅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投向个别学生,那么被冷落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必然要受到伤害,对教师从感情上也会随之疏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去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予以充分肯定,加以赞赏,给予学生同等成功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都充满自信心,并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
其次,教师要容忍学生的过错。教师不仅要接纳学生的不足,更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只要教师能够予以正确引导,这些错误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得以纠正。比如,有位学生平时上课总是精力不集中,常搞一些小动作,后来了解到这位学生擅长手工制作,总想以此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和重视时,便以此为突破口,经常和他探讨手工制作方面的事。从那以后,他不但刻苦学习,而且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手工制作竞赛中获了奖,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通过这件事,我认为,如果教育只着力于补其短而不去扬其长,人才就会被扼杀。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长处促其改正短处,从而培养学生取长补短、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制力,使他们学有所长。
再次,教师对学生要适时予以肯定。欣赏的目光,不仅能使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且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去关心和帮助他们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与学习行为。另外,时时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耐心听取学生的心声,仔细观察学生的行动,时时询问学生是怎样对待遇到的困难,体察和探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及时给于肯定,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时,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鼓励他们自己查找资料获取答案,在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自理能力。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要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提供他们开放式的思维方法,改变他们认识事物局限于表面的思维方法,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他们从心理阴影里解脱出来,从而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总之,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而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如同一本书,需要每个教师用心去欣赏、研读,及时给予肯定。只要教师摆正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位置,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本,就一定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他们一起面对未来社会,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假面下的叛逆》观后感500字


看了新闻调查纪录片《假面下的叛逆》,感触颇深,片中许多孩子强烈的判逆,我们都似曾经历,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感到无限的头痛,却不知道他们为何会有这些莫名其妙的行为,而且常常屡教不改,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老师忽略的一类人,使问题更加的严重,如果任其发展,将来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绩是最高标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看到那些成绩较不好的学生的心灵痛苦,在学习成绩面前,他们品尝的常常是失败,长期得不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关注,心灵倍受煎熬,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呵护,他们的心灵更脆弱,对老师的批评更敏感,面对孩子的逆反,老师要有耐心,有爱心,首先老师应平心静气表示理解,并告诉他这是人成长的一种必然现象。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谈心,深入了解孩子行为或想法,针对孩子那些不成熟的或有害于成长的想法和选择给予耐心的指导,指出他们的危害,让孩子在心底认可,意识到自己行为必须纠正,孩子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然后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成人的态度,教会他们把眼光放远,把心胸放宽。
作为老师,我们要深刻的反省自己,要处处提醒自己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更关心呵护那些需要帮助的特殊生,但我觉得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社会家长把这些教育孩子的所有重担全部推给老师,无疑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说老师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家庭、社会各种环境也可能使老师的努力化为乌有,比如说,我曾经碰到这样的一位家长,当我们老师打电话叫他到学校共同处理教育孩子在校打架事件时,这位家长说,我正在外面做事,没空管教你的学生。后就挂断电话,再也无法联系他,似乎孩子打架与他无关。家长如此忽略自己的孩子,孩子怎能健康成长。对于那些象陈家爽同学这样的特殊学生,社会也应致力于给予像阳光学校这样的特殊教育,对于象普通的学校,你要求它又培养人才,又能进行特殊教育的全面多能手型教育,只能是顾此失彼。作为老师,我们更深切的感受到全社会都要关心呵护那些脆弱的、渴求被关注的心灵。

下南洋纪录片观后感


《下南洋》是一部由周兵、祝捷和张华等主演的历史纪录片,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一起来看看吧!

每一帧都可见拍摄制作的用心,非常值得一看!历史资料收集得扎实,史料和数据的支撑让故事呈现得更真实;情景构建完整,讲述方式结合采访、史料、情景模拟,有代入感;画面语言生动精良,解说词精炼。总的呈现,有纪录片的真实美,也有艺术美!梳理一下收获表示支持。

血泪南下历史

在历代封建王朝末年,总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一部分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官员迫于生存发展等问题选择移居海外,东南亚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首选。

而在当时(19世纪以前),还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东西方都处于传统帝国或王国形态,只存在朝代和臣民的说法。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是基于共同认同感形成的体制,与此不同传统帝国的臣民被要求效忠的对象仅仅是朝代君主。

因此,在中国大陆帝国道德伦理的长久历史中,南洋华人被当做背弃当朝统治教化的叛民。前去南洋经商的百姓在封建王朝统治者眼里更是地位低下的贱民,生命安危不值一提,若是潜逃海外的前朝官员,朝廷还会联合国外当局者斩尽杀绝。至殖民时代始,华人百姓由于身份特殊和数量庞大,在南洋接连遭到当地殖民者大规模屠杀,菲律宾、印尼在明清朝时期有几万华人在当地华人街被洗劫,而明清当朝统治者对此事的态度是漠然的,更别提追责的可能;一部分发迹后志在衣锦还乡抱献赤子之心的归国华人,朝廷官员对其的处置是发配边疆,没收全部财产,妻儿遣返南洋。

南洋华人北望之心

在当地孤立无援艰难求生,回国又是凄惨下场,这就是封建王朝和殖民时期华人的命运。殖民时代终于结束,南洋华人又遭遇了新的挑战,部分国家(如印尼)立足于本土的民族主义政客发布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经济、正直、文化上的权利地位。为了消除他们的共同身份文化认同,不允许使用华文,不允许使用祖先延续的姓氏和名字,不允许过华人传统节日,违者逮捕入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华人却能够仅仅依靠民间力量传承延续自己的文化传统,办地下华文学校、华人社团、华人报纸,为传承延()续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生活习惯守望牺牲。

尽管母国对南洋华人从未有过帮助,但是这些封建朝廷眼中的叛民最终的心理归宿,却仍然是母国。19-20世纪,随着国民观念建立,南洋华人抱着热忱和决绝参与国家的变革。从辛亥革命到抗战时期,大量华人青年归国从军,他们很多都是出生在南洋的华侨后代,许多人第一次踏上母国的土地,就是为了参加革命奔赴死亡。辛亥革命期间,广州黄花岗起义72人中,有29名是南洋华人青年。抗日战争期间,南洋华人每月筹款七百万元以上,一百多名菲律宾华人青年归国从军,空军驱逐机飞行员中,华侨几乎占了四分之三。广东空军从队长到队员,几乎都是华侨子弟。1939年广州沦陷后,滇缅公路成为当时联通国外的唯一生命线,相继十五批三千两百多华侨子弟自愿加入滇缅公路运输物资。

列举几个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华侨子弟从南洋家里出发前留下的绝笔信,在参加革命前他们都未踏足过中国,个中情怀可以感知一二:

父亲大人膝下,儿是次参加敢死队之先锋,儿料必死无疑,伏愿大人恕之谅之。伏祈珍重,就此绝笔。劳培写给父亲。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写给妻子。

视死如归弟之素志,但求马革裹尸以为荣。余东雄。

无法想象一百年前,是怎样的家国情怀愿意让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甘愿为国家献出生命,而这个国家从未为他们提供过荫庇。

南洋社会未来期待

近现代南洋国家和中国不断的正直对立和价值冲突,让许多南洋华人在几十年间与家乡隔绝,持续的隔离会导致不知不觉地遗忘,日久他乡成故乡,晨昏须上祖宗香,是怎样一种纤弱但坚定的联系支撑他们始终如一的文化习惯。如今的许多南洋国家,已经恢复了华人的正直权利,恢复了他们庆祝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自由。希望他们能够不因种族而孤立,不再为身份而困惑,平等地享受公民权利,参与正直选举,自由地庆祝传统节日。

在时代历史、国家正直的汪洋大海中,我们都是一粒浮萍,一粒浮萍应该充分理解其他浮萍在遇到困难的生存发展面前所做出的选择,他们曾经孤立无助,生存遇到挑战,或许是迫于生计,或许是正直追求不同,或许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总之,我们有共同的血缘、文化信仰,相似的面孔,如今在不同的正直体系、文化交融、宗教影响下,他们已不是中国人,而是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印尼人、菲律宾人我们的曾经何其相似,当下又截然不同。

看到每集纪录片片尾的感谢语都让我感动,贴在下面:

感谢所有为这部纪录片提供帮助与关注的南洋华人;

感谢南洋国家为华人提供的家园与梦想;

感谢所有华人先辈所创造的生活史诗。

缘由一次在网上看到的纪录片推荐和一次匆忙中的南洋之旅留给我的疑问,我开始追《下南洋》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在豆瓣和知乎的评分呈两极化,这在其他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是比较罕见的,我报着不解地心态想要一探究竟。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部叙事加访谈的纪录片,并且在我的印象中下南洋的场景就如明朝郑和那样风光浩荡,结果纪录片一开头就透露出一股历史的沉重感。整部片的基调比较严肃,让我突然意识到今天南亚华人的生机蓬勃并非有一个温和的故事开头。

第一集 华南之洋

这一集的影评我是在看完整部后再次回看第一集才写的,因为第一次看完第一集时我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也完全记不清第一集的主题是什么,在看完剩下的九集之后我才发现,第一集差不多就是后面九集的混剪吧,对整部片子要探讨的下南洋历史和现实故事作了简单介绍.我有点不明白这一集有什么意义,如果硬要找出它的优点,也许就是开头前20分钟对南洋岛国的地理成因的介绍比较简洁精妙、用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几个国家的背景介绍以引出本片所指的下南洋是在这几个国家的范围;以及不想花那么多时间看完整部片又想了解一些下南洋故事的人可以只看第一集来达到目的吧。

第二集 南下之帆

以某考古学家仿制古时帆船的实验考古为引,这集实际上剖析了华人自古以来下南洋的几大主要因素。整集看下来的观感还是很顺畅的,对于下南洋的原因先是从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每当我对背景充满疑问之时,它也适时地用反问句而抽丝剥茧地给出答案。总的来说,华人下南洋的动因有外在也有内在,外在无外乎是动乱,贫瘠,土地资源紧缺,王朝更迭,南洋殖民者对廉价劳动的大量需求(其中大部分劳工是被迫输出),而内在最主要的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好奇。除此之外也能够道出宗教在此中产生的影响。例如对福建广东一带信奉妈祖的思想根源的解释也是恰如其分。

而本集唯一的瑕疵是对信仰的形成中引入的案例故事叙述很突兀。故事背景解说某福建老人生于南洋,14岁从南洋归国时遇上海难却得以幸存,之后就是老人坐在镜头前用晦涩难懂的闽南话说着几个不完整的句子,并拍摄她跪拜妈祖的场景,既没有说她具体的遭遇,也没有说妈祖在这段遭遇中是怎样让人得到告慰,然后这整段就不明不白地跳过了。这个故事大概是想证实出海航行的危险加深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吧,可这里确实处理得不够好。

第三集 异乡家园

以第二集结尾对澳门猪仔馆的描述作为伏笔,第三集开头就描绘出大量契约华工被迫来到南洋从事苦力的场景,对猪仔生活场所、种植园和锡矿厂等艰苦工作环境、荒凉的华工坟墓等镜头拍摄让我震惊于他们初到南洋的生活艰难程度。这一集正是讲述华人如何在南洋立足生根的故事。从十九世纪开始,在西方殖民统治下的南洋被当作劫取丰富自然资源和运输货物商贸的领地,而华工散布在各行各业的底层,他们中有的人因不堪重压趋于堕落,而另一些人凭借着精明耐劳的品质发展壮大,在南洋的土地上构建出了自己理想的家园。因此可以说南洋的发展中,华人群体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以吉隆坡之王叶亚来为例,讲述了他从一个矿业主到甲必丹(甲必丹是由欧洲殖民者任命的、管理华人团体的一个官衔),将吉隆坡变为繁荣兴茂之都的艰苦历程。不得不说任何事业的第一代开拓者,都必须有破釜沉舟之魄力和挑战未知的勇气。而能坚持到这一步的人真的少之甚少。

本集的bug是,很明显的感觉到纪录片回避了某些历史事实,例如,贩卖华工的产业链是怎样的流程,中间有哪些环节,这个产业链中必是有南洋华人从中牵头,但不知为何该集却只字未提,我觉得作为一部讲述史实的纪录片应该尽可能完整地陈述某段历史,这集没有做到这点的确是遗憾。

第四集 血泪南洋

看完这集后我整个人都有种悲切的感觉,不得不再一次感叹现实历史的残酷与无情。从菲律宾马尼拉,到印尼雅加达,近几个世纪以来南洋华人不断遭受着排挤和杀戮。与以往几集一样,这集也是一层层解读和剖析这些大规模屠华事件背后的动机。黑白色调的画面,动画模拟屠杀场景,以及故事解说般的文案,这些组合在一起给了感官以更大地冲击。尤其是文案,这部片的文案真的可以说是满分作文的典范了,整个叙述或行云流水,或高潮迭起,或凄楚悲怆,观众的思绪总能被这个解说牵引。

总的来说这集里对排华事件的解释是,文明的冲突。这个解释算是客观的。可以想象,成千山万的华人来到另一个国家,却不愿接受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文化,反而刻意保留自我的原生文化,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是不合,对于殖民者来说他们则是另有目的。我也认为在这种背景下排华是必然发生的事情。放眼世界其他地区,曾经美国也发生过大规模屠华事件并订立排华法案,主要原因有如下两个

华人太能吃苦,且劳动力低廉,在市场上形成了极强的竞争力。

早期华人不认同美国的文化,不与同阶级力量为伍以争取集体利益,而只顾个人利益。

试从当时的美国角度想,一个外族群体,占用本土资源,赚取财富,却不认同当地的文化,这就像是把美国当作是纯粹的赚钱之地,这必然会引起美国人民的不满。同样地,发生在南洋的排华事件也有着相似原因。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华人自身的排外引起了连锁反应。但另一方面,我倒不认为海外华人这种文化自我保留是错误的,也许这并不是刻意为之,只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淀早已根植于他们的基因,血脉和灵魂深处吧。

第五集 百年兰芳

这一集相对前面几集内容相对单一,看起来轻松了许多。兰芳一词在我过往经历的记忆是香港著名茶餐厅兰芳园,没曾想早在几百年前这是一个南洋的华人社群组织的称谓。说它是一个社群组织确实有些片面,然而这个组织的性质也很难定义,它有着华人团体在海外的首次具有正直色彩的试探,它先后以公司,共和国自居,个中政策和制度也都有与其相符的地方,但归根结底它并不是真正的公司或共和国,并且片中对几个史学家的采访也佐证了其不被学术界认可这样的性质。所以如果硬要给它定性的话,在我这兰芳实质上还是家族式思维的管理下的一个大型的商会或帮派。

第六集 千年家族

这一集聚焦了在南洋功名显赫的华人家族,对比寻找出他们的发展选择对他们得以存续至今并将其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关键因素。其中分别就介绍了马来西亚皇家雪兰莪锡公司的杨式家族,新加坡进出口大贾陈氏家族,马来西亚槟城邱式家族,他们面对不同的生存挑战几乎都作了相同的选择,那就是妥协。但同时他们却又都保留着中华传统文化内核,比如,对祖先、对家族的赤子之心。看到片中一处介绍新加坡保赤宫时,我甚至体会到了歌词里唱的那句: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精准概述。可以见得中华文化中家族是社会发展的根基。然而在南洋那片曾被西方殖民的土地上,家族式发展与西方依靠经济和市场为准则的现代化社会发展相悖。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华人李光耀赴英国留学,接受西式教育并回国参与正直活动以试图找到国家的出路,于是新加坡在李光耀带领下走向独立民主,而后其子李显龙带领新加坡发展为亚洲最发达国家。(这里还蛮讽刺的,这般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历程却还是由李光耀李显龙的家族式引出) 这一系列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两个最直观的感受:

华人是深受儒家文化浸渍的,而且这种文化感染力来源于世代相传的教养;??2.华人的行为准则皆服务于他所信仰的价值判断。表象上华人容易屈服,实际上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不在乎走弯路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算是懂得曲线实现自我价值吧。

第七集 母国春秋

光看题目似乎没感觉到和下南洋之间的的关联,但这一集讲的是近百年来故国对南洋华人的身份认同的态度转变。从闭关锁国,对海外华人的不管不问,视如低贱流寇,到第一个驻外领事馆,第一张护照,第一次外交交涉即使身处海外,他们的命运也与母国的兴衰有着剪不断的关联。明清两代朝廷的变更也没能改变海禁的传统,而是越发地高筑边墙以自封。片中在对新加坡某教授的采访时,他说了一个充满争议的论点,他认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而明朝廷只知道一味地建围墙让自己与世隔绝,例如去修长城,所以修长城是愚蠢的做法。网上一些对这部纪录片的质疑,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这个论调的不满。我对这个说法也是不认同的,抛开长城这一历史工程对于现世的价值来谈,长城始建于几千年前的秦朝,在如此古早的年代,一个农耕文明主导的封建国家怎会有对外开放的观念?当然,这个专家在此指的应该是明朝加筑长城的这一行为,但当时有元朝入主中原的先例,加之北方边牧民族屡次进犯,加固边防难道不是最基本的自保吗?由此修长城与海禁不能一概而论。海禁也许是愚蠢的,但修长城绝对不是。

今天,中国越加坚定地走着全球化的道路,这或许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所换来的这种坚定吧,但愿祖国越来越好。

第九集 北望之心 第十集 开放之门

之所以将这两集放在一起写,是因为他们都讲述了同一主题:近100年来南洋华人在中国的社会变革中起到了哪些作用。他们或许只是一股不算庞大的力量,但他们却对故土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从医学、商业到教育,他们凭借一己之力开化这个几千年的封建帝国,而另一批革命先驱者,他们中有的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的观念影响的学生,有的是受过西方精英式教育的上流阶层,有的则仅仅是迁居南洋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的百姓,可他们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选择与故土同仇敌忾,当参与抗战的华侨老兵坐在镜头前唱着《再会吧,南洋》而老泪纵横时,我被他们对故土的那份深情深深打动。那种一代人愿为故国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精神,伴随着一个崭新的共和国的诞生,而变得熠熠生辉。

第十集 期待南洋

在满满的感动中追完了整部《下南洋》。看完这集之后我总算有资格对该片作一个全(zhu)面(guan)地评价。我不算是很常看纪录片的人,但这一部可以说是我近几年追得最认真的一部了,看完整部下来我对下南洋这个概念有了更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也对南洋文化更加感兴趣。首先说下这集吧。其实在看前面几集的时候我就有了一个疑问:过去的南洋华人秉持中华文化传统,也让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学习中华文化,但长此生活在南洋各地的孩子们,他们中甚至很多人都没再回到过中国,他们还会认同自己是华人吗?

片中介绍了南洋的华人通过创办华文学校,华人社区,华人报刊以传承中华文化,(在这也不得不提将中华文化保留得较为完整的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个提倡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国家,因此过往的大规模排华事件在菲律宾印尼时有发生,而马来西亚却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但当今的南洋社会还受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今天南洋华人的中华文化也受这些不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它可被看作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和延续,但它又不同于今天我们大陆的中华文化。

在这种独特的中华文化教育下长大的南洋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国籍早已非中国,他们也不会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他们就是马拉西亚人,新加坡人,菲律宾人,印尼人,他们就是那个国家的公民,他们积极地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以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很多明星:梁静茹,孙燕姿,林俊杰,这些在华语音乐界举足轻重的歌手,被我们以马来西亚歌手、新加坡歌手的标签而熟知,实际上他们的先辈都是华人,他们的祖籍都是中国大陆。所以我想他们大概就是最被大众熟知的,新一代南洋华人的典型代表。

《下南洋》,一部华人先辈书写的生活史诗,南洋这个远方的家园给人以梦想和希望,也让人付出血与泪的代价。有人认为这部纪录片不够全面,没有提到华人社团内斗,亦或者认为这部片的立场有偏颇。我想说我看完整部纪录片的感受就是,《下南洋》这部纪录片前面几集确实有些不足,但是越往后看越精彩。它是一部纪实类正史,对部分涉及华人负面形象的历史确实有意避之,并且作为中国制作的纪录片,后期还有很多是南洋华人的情况下,它不可能站在一个完完全全中立的角度去讲述这段历史,可是它已经尽量做到客观地陈述,加上其中精彩的文案,代入感极强的模拟动画,低沉富有深意的解说男声,大量历史图片和文件资料的展示,这些足以让它被称为优秀的国产纪录片了!

他们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这个必须要搞清楚

猪仔有空研究下..一千多万猪仔?......被反复屠杀为什么不走?不给走?1911年开始你们可以回国啊?第七集王赓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说:造长城其实是非常的愚蠢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完全是一种保护性的......。说话跟吐屎一样不造长城难道造大船来打游牧骑兵?傻逼我操......。第八集接近结尾处的摇滚乐是这片唯一喜欢的地方

前面6集看过之后完全不记得讲了什么,第七集开始才觉得有点故事

第10集菲律宾华人志愿消防总队在菲律宾有37个分会,为菲律宾各族人民提供24小时义务服务,2000多个人全部志愿者组成没有酬劳,华人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在菲律宾找到一种定位,公民不该以种族来区分,应该以对所在国的贡献来衡量......。对不起。。老子无法认同南洋华侨移民扭曲的三观......简直可笑......华侨志愿者免费消防服务来博取菲律宾社会对华裔的认同感......低三下四的完全没有自尊了我操......留在外边活该遭排斥

全片400多分钟看下来我都不知道看到了啥......讲了几百年的中国向南亚的移民历史居然完全避开近代的屠华,既然讲这些移民的历史还讲的不完整东一段西一段零零碎碎的也不知道拍这个纪录片想要表达什么......这是一群血缘基因来自中国的外国人在外国生根了......既不能吹嘘南洋华人的牛逼因为他们毕竟是离开了祖国的外国人......又不能拍这帮人恶心的地方......结果拍了个不知所谓......。感觉就像犹太人。。保守估计至少一半以上的镜头都是毫无意义的......全片基本上都是在听旁白和受访人说话

纪录片观后感


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观后感(一)

今日看了《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这部纪录片,深有所触。自己连宇宙的一粒灰尘都算不上,那我的喜怒哀乐、我所认知的世界有意义吗?拥有的,说句最鸡汤的话:我活过我思考过,所以我存在过。

从天体物理学家的四维角度思考问题,宇宙中没有什么不可再生能源。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刹那便成永恒。所以在以亿年为刻度的时间维度之下,无论什么石油煤炭的,就连恒星都可以算作可再生资源。霍金也说过,宇宙之大,出现什么样的生命都不意外,也许差异之大远超人类的想象。也许也有把恒星当做货币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呢。

霍金大大还说过,宇宙中也许有一类生命,他们就像我们耗尽了母星的资源。自此生存于世代飞船上,作为宇宙的游牧民,榨取行星的资源。

如果把像人类一般有强烈的定居与怀念故土的生命成为农业民族,那些太空游民就像是飞蝗一般。不,用金融领域的名词类比的话,太空游牧民就像是大机构的热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机机会,不断为了自己的利益洗劫某个国家乃至一众国家,将其国家几十年的积累洗劫一空后凯歌奏响,撤走。留下满目疮痍的国家与人民。而农业民族就像是价值投资者,寻找那些具备价值的对象,进入等待其成长。极端点的像是巴菲特,直接利用资金将目标的优势固定下来,再精耕细作,让其成长更快。典型的农业做法是不?两种不同的投资手法恰恰与历史上的两大类群体相对应,这也是我无比热爱金融领域的原因之一——那充满不确定的未来,造就了无数的奇迹。可以说,金融业正是面向未来的行业,大数据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登上大众视野的,但是金融领域早就开始了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还有人工智能方面的,金融领域也早就开始神经网络学习程序的开发。难怪金融领域往往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一切的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人的潜能可以在利益面前最大化。

前清秘史观后感(二)

元旦这几天,我一时来了兴致,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前清秘史。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能引发人的深思。

这个纪录片由学者李亚平撰写,一次偶然的谈话,他认识了导演尤小刚,两人情投意合,就制作了这部片子。

我特别佩服李亚平这样的人。现在他已经写了很多史学着作,但他本人的身份却是个大商人。资料说,他是山东人,很小的时候便随父亲去了辽宁农村,干种田,养梅花鹿的事情,直到21岁考上人民大学。按说八十年代大学毕业是很好找个好位子的,结果他去西藏日报社工作了五年。然后又读了三年研究生,按说又可以选择更好的金饭碗了,结果他又下海经商。结果成功的做到一个跨国公司的美国市场总负责人的份。作为商人,有没有铜臭气;作为读书人,又没有读书人的迂腐,虚伪和贱骨头,空谈。

李先生看到当今的史学界一派乌烟瘴气,学者全然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尤其是阎崇年这样的人,美化专制,赞叹皇权,把人类历史的大屠杀解读为民族融合的必须。李先生不但认为这些人缺德,而且简直犯了反人类罪。所以,他自己有简直写史了。没想到也写的那么好,那么人性化。

我就佩服这样的人才。呵呵。中国当今这样的人才还真是不少。

高三观后感(三)

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更多钱而学习。但是,不管目的是什么,高考这么重大的人生历程我们总要经历,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过这段时间的方式。

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竞争,而产生竞争的原因,是推动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们算是差不多的。在整个的视频当中,她应该算是女主角了,出现的次数多,内心的独白也都是她的。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她是第一个,所以我记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学。视频中,她一次次的责问自己,为什么考的没别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现实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责问中,却是无力辩白着还有多少人考的没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现过,而他们的表示是,她的梦想,无论是什么,他们都会支持,即使是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较之中,发现在高三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他们的关心与付出,虽然不一定有回报,但让他们自己问心无愧。所以,高考之后离婚率飙升的玩笑话也那么真实。

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个叫张兴旺的男孩子,坐了车去厦门。王锦春老师,紧随其后,把他找回来,问他,高考之前谈什么复读?!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那时候才要想复读。你连这两天都熬不下去了,还想复读一年?这两天你该做的能做的应该是奋力一搏而不是退缩。当张兴旺以崭新的面貌回来的时候,我没有认出他。说是去拜佛了,我妈在一旁看了说,是迷信嘛。我报以一笑,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方法让自己振作,什么都该尝试。而张兴旺最终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考上了仰恩大学。

钟生明和陈斌的失败,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来,钟生明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没有错,但陈斌确实让我思考了一阵,特别是他与老师之间的对答。“高考两个月都不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办?”“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尽量的不上网吧,不上网,尽量不旷课,在上课期间都在教室上课。”“尽量?读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意思说还会去?”这样的措辞很像我,一般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怕自己做不到,是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在口头上和心理上对自己的放纵。但是,高三了,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这样的余地,不该有。我也对自己说,说过的,就必须该做到。连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谈不上考大学。

这样三类学生高考最后的结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惊人的跳转。因为人生大多就是这样,有付出有回报,前人的总结总是如此精辟高深。而像我一样的高三学子,在这样三百多个日子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现,这所有的壮美都要化为泡影,都要被摧毁,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该片以与《圆明园》的命运一起沉浮的人物为线索,从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圆明园从蓝图走向鼎盛的过程,而从咸丰皇帝那里,我们又目睹了圆明园被劫掠与焚毁的结局。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高空飘扬,永不垂下。

篇二: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上个学期,我们语文课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文章讲述了美丽辉煌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侵略。让我感到了侵略者的贪婪和残暴。今天,我又一次看了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圆明园》,感受到不仅是侵略者的残暴,更是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

圆明园由康熙、雍正、和乾隆精心设计,着手打造,用了151年的时间建造了一个好比人间仙境,漂亮精美的圆明园。并藏有无数奇珍异宝。圆明园内有数不尽的宫殿和令人陶醉的景点。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侵入中国,大清陷入风雨摇曳之中。1860年,英法联军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圆明园就在魔爪下毁于一旦。这帮强盗不但毁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毁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

我看完片子后,心里对当时为对抗侵略者的军人表示深深的惋惜。他们并不是懦夫。数万勇士英勇地朝着侵略者冲锋,冲锋,以求保全皇帝,保全圆明园,保全中华民族的尊严!但是,再勇猛的铁骑,再锋利的战刀,也无法与先进的来福qiāng,远程炮相抗衡,可敬可怜的勇士们,举着大万长矛还没有来得及接近敌人,就被远程炮炸了个粉碎,可悲啊!被炸了个粉碎,同时被炸碎的还有大清帝国的防线。他们不知道,当他们还在使用着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大刀长矛时,当他们还在使用着两个世纪以来丝毫没有改进的炮时,敌人已经拥有了发达的机器,拥有了强于大刀长矛数百数千数万倍的qiāng炮!清政府没有让先进的科技进入国门,没有让他们拥有同敌人相同的武器,因为皇上认为“天朝”无所不能,无所不有!

这个悲剧告诉我,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地进步,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是一名学生,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强身健体,长大了和千千万万同胞共同用自己的力量去创建自己的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篇三: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由雨果观赏园后的诗意评价作为开头,将我们引入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后用大半的时间以一个传教士的角度描绘了圆明园以往的辉煌,紧接着便开始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镜头,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景象,虽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心中。最后的镜头便是现在的圆明园。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愤。在观看到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时,我想说:这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这圆明园,建造历时150余年,投入的经费更是可以用“无数”二字来形容,而且,圆明园中的更多东西是用钱换不来的,如古老的青铜礼器,精雕细琢的陶瓷花瓶,历代的名人书画……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英法联军焚烧的不仅是无数的汗水和金钱,还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

在悲愤的同时,我也深思:为什么中国自己的珍宝存放在清皇帝的离宫中,却能被西方人轻易地掠夺和焚烧呢?答案正是清政府太软弱无能,国力太衰败,使得西方列强的铁蹄能肆无忌惮地在中国领土上践踏,如入无人之境。为了不受外族的侵扰,我们的国家应该更加强大,而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争取为国家做贡献。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一)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10集的纪录片《华尔街》,然后就有写些东西的冲动。虽然我本身学的不是经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后可能也不会去华尔街谋职,但华尔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个概念。相比于中国的股市,华尔街给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场,更多的带来了一种模式,一种利用资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在客观上以非常高的积极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于全社会的大事情,而不是通过政府拍板从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强行拿出一部分来干政府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模式的好处在于实际上这个决策过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项目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项目被足够多的人认可了。而且通过华尔街的参与,不仅国内人民的财富能够帮助政府来做事,国外的资本也能通过资本市场流入国内,帮助本国进行建设,这也是一种创新。

以连接美国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为例,本来纽约州时任州长德威特·克林顿 希望通过财政部拨款七百万美元、在十年之内建成的巨大水利项目,被财政部拒绝了,于是他转而求助华尔街。与政府官员犹豫不决到最终拒绝克林顿的建议相反,华尔街的经纪商们想方设法帮助克林顿实现这一提案在议会中的通过,因为如果他们帮助克林顿成功筹集这700万美元,那么按照当时的佣金率1%,他们就可以得到7万美元的收益。最终由于工程的确过于巨大,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工程分期进行,华尔街发行伊利运河的分期债券,通过向全社会集资的方式成功地为伊利运河的工程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当伊利运河一期在投资100多万美元却能够得到每年25万美元的收益的结果公示之后,伊利运河的债券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追逐的金融产品。甚至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伊利运河债券都是炙手可热,最后十年的工期由于资金的重组被整整缩短了两年,伊利运河也为美国东西部运输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四分之三的运输成本,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后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国后来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金链的稳固。因为工程债券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可以进行实时买卖的,不同于国家投资,在投资之后很多年可能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购买债券的人可以随时通过资本市场将手中的债券套现,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现良好,债券受到市场追捧,那么投资下一期债券的资金就会有了保证。美国在19世纪末出现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巨大财富和企业的拥有者身后都是华尔街的摩根财团,而摩根个人的资产也不过六千万美元,却能够帮助卡耐基实现个人财富超过四亿美金,帮助洛克菲勒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这完全是华尔街的融资手段所表演的魔术。在这种资本力量的带领下,美国逐步从一个刚建国就背负六千万美元(当时的天文数字)债务的穷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

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 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中国的百度、携程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纳斯达克登陆,品尝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给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本力量。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纳斯达克本身的宽松环境,公司只要过了12个月的存活期,就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极其严格,甚至说苛刻,对于初创企业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国内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纳斯达克这样一种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现,让美国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术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了自己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股市尚有不足,并没能够承担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最大源泉,我们还是太依赖政府投资、吸引外资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真实的好处,虽然有了创业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业还是选择去国外上市,避免被国内的较为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波动所干扰。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三十年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对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转型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需要一个健全成熟的投资市场,同时我们也需要民众形成投资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虽然现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没有了前几年的狂热。但以史为鉴,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碎后的几年,美国的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的价格飞涨,最后一连串的投机行为最后导致次贷危机,全球金融恐慌的历史尚未过去很久,中国却初现这种端倪。很难说历史是否会在中国重演,在房产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会让中国的经济受到怎样的拖累,如果这个泡沫永远不被抹去,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来说是否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虽然华尔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觉得非常黑暗,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这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关注和思考的。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二)

“很久以前,他是印第安人的土地,四百年前,他是荷兰人的一道墙,两百年前,他是梧桐树下的金融种子,一百年前,他塑造了美国的崛起!今天,他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这张网强大又脆弱,光明又黑暗,这张网既能让经济加速,又能让经济窒息,他就是华尔街!”

(一)资本无眠

片中华尔街的繁忙景象显示着全球金融的生命力,对他存在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很多人眼中的华尔街是贪婪的代名词,但是有一点谁都不可否认,那就是没有华尔街就没有如今的科技现代化!众所周知,08年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雷曼兄弟破产,世界财富损失严重,也因此很多人都对华尔街失去了信心,政府管制也变得严苛,严重影响了华尔街的资本流动,对于资本市场可以说是扼颈的打击,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金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政府的管制还是相当的频繁,但是我国正在朝着自由的市场经济之路前进着,这对于我国金融的国际化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诚然,对于金融市场如华尔街般的敛财融资投资,人们所承担的风险也是愈来愈难以想象,各种投资已经形成了网络链条,杠杆率也越来越高,一旦出现危机,崩溃的将不仅仅是金融业,而是整个国家甚至是世界的经济!

从T3维时网的信息化股票交易信息传递中我们可以发现,电子化信息时代对华尔街金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谁掌握着技术的进步谁就控制着金融的动脉!很久以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人满为患,人声鼎沸,然而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应用,无纸化的电子交易已经成为主流,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已经变得安静,人们不需要亲自进入交易所去交易,无眠资本的高速运转越来越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金融来说,无疑是次巨大的跨越与发展!

资本无眠的华尔街生存法则就是丛林法则,无数来自哈佛、耶鲁等的金融精英汇聚在此,要想生存,赢得自己一片天空,就要如片中陈思进先生所讲那样,将自己由兔子变成羊,由羊变成狼!财富的多少直接评价地位是全球金融中心纽约的规则,因为这里聚集了世界太多的财富,纽约证券交易所中我国的上市公司就有三十几所,它们来到这里上市融资,成为华尔街金融的又一动脉!这对我们金融大学生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竞争激烈的金融资本市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看客,而是其中的参与者乃至主宰者!金融人才的多少也间接显示了我国金融发展的状况,金融创新则直接显示了我国的金融活力,要想在如此强势的全球金融大潮中稳居有利地位,我们必须要不停地汲取知识形成我们自己的知识,一味的停留就是落后!

(二)墙在哪里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华尔街也是一道墙!片中索拉若夫人苦苦寻觅的那道荷兰人建立起来的墙。从他的建立我们可以窥知当时的荷兰,当时的荷兰曾一度是海上霸主的地位,阿姆斯特丹港口给了荷兰资本快速发展的机会,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吸引了更多的移民者和投资者,于是荷兰迅速崛起!新一轮的海上征程使得荷兰人发现了纽约这块沃土,他们用自己富有的资本与印第安人换得了这块土地的一部分,为了与印第安人划分界限,他们筑了一道很长很长的墙,把这里称为新阿姆斯特丹,后来英国打败荷兰,这里就成了英国人的地盘,英国人为了拓宽地盘而推到了这堵墙,沿着它建了条街道,这就是着名的)也是华尔街的镀金时代。华尔街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的大跨越,确立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但这样的好日子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周而复始的危机一次次让华尔街经受着历练。华尔街的资本市场是一个人性的市场,他的贪婪导致了很多人的贫困,内幕交易,非法操纵。如果说欲望加速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那它也会也将资本市场带入误区。华尔街虽然一直以来被贬为人性堕落的大阴沟,这些许会有一些误解,所有的行为并不是华尔街独有,或者华尔街独创,华尔街只是一个展现人性的放大器之一。在300年的世界金融史中,资本造就了无数次繁荣,而繁荣往往以危机收场。没有人希望它再次发生,但人类至今还没有想出远离它的办法。痛苦与失落,在这条街道重复上演。

在中国还在为建设新中国努力的时候,华尔街已经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走过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透过这些华尔街的纪录片,虽然不能全面深刻的了解资本市场,但还是会有一定的帮助,我们今后的金融模式的改善也有可能会借鉴它成长历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一:

今天,我满怀深情地观看了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录片之《烽火陕甘》和《纵横西北》,该纪录片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文献纪录片。该记录片以朴实的风格,生动的叙述,全面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政治家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生涯。

“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3年1月为习仲勋同志亲笔书写的题词,也是对他一生最客观准确的评价。1926年,年仅13岁的习仲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他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1928年,年仅15岁的习仲勋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经历何种革命斗争和各种复杂环境考验,面对逆境坎坷,习仲勋同志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

他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闹革命打江山;他热爱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毛泽东主席如此评价。 “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是习仲勋同志一生的忠实坚守。该纪录片反映了习仲勋始终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党尽忠,心系群众。

在今年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向习仲勋同志等革命前辈学习,时刻牢记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时刻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为民务实,清正廉洁,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共产党员。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二:

近日,央视播出了六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完整回顾了习仲勋同志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奋斗历程。习仲勋,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XX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习仲勋13岁入团,15岁入党,19岁发动“两当兵变”、21岁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习仲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在创建陕北苏区这一时期,直接在党危难时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想想那时习仲勋才21岁,在这么年青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不得不令人敬佩,学习。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在新的时代,在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不懈奋斗的时期,赋予了我们青年新的使命,我们应该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吸取优点,接过他们手中的枪,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青年的果敢和卓绝,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唱响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磨砺品格,砥砺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更加壮美的青春佳绩。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三: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这段荡气回肠的话,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习仲勋就被毛泽东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1943年2月,习仲勋调任中国共产党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领导大生产运动,增强了当地的经济实力。在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中,抵制和纠正“左”的偏向,保护了干部和群众。

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原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受党中央、毛主席之命,率领一批干部离开延安,奔赴东北,开辟东北解放区。在遴选西北局书记一职时,毛泽东说过,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和平建设年代,习仲勋更是如此。仅从1978年到1980年,他在主政广东期间的“一哭一护”,亦可见一斑。

“民在我心,民为我本”, 习仲勋这不起眼的“一哭一护”,彰显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然而,在当下,个别领导则不是这样,他们高高在上,脱离群众,颐指气使,不黯群众疾苦,有的甚至面对信访群众的苦苦哀求无动于衷,迟迟不肯出面。看看习仲勋的“一哭一护”,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个别领导的确应该感到汗颜。

观后感《新闻调查纪录片《假面下的叛逆》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