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歌剧贺绿汀观后感。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歌剧贺绿汀观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音乐,更能讲好中国故事

歌剧《贺绿汀》观后感

王树滨

《贺绿汀》对西洋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各异的特性胸有丘壑,拿捏精准,形象鲜明,轻车熟路,而对贺老家乡湖南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元素的熟稔取材,亦是具画龙点睛作用。相信《贺绿汀》歌剧还将会自然衍生,写完老人家辉煌一生的下半集。

日前发布的《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着力于打造上海原创的文化精品,以此彰显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源头地位。以红色之源文化之源闪亮上海文化标识品牌,成为了沪上文艺界同仁新共识的奋斗目标。

两年前,在美琪看过上音原创的、以犹太籍教师旅居沪上与上音师生共同参与反法西斯斗争为主题的音乐剧《海上音》,2018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期间,上音推出又一新作歌剧《贺绿汀》,与《海上音》可谓梳理校史、趁热打铁,是上下连续、一气呵成之姊妹篇。上音人写上音人,上音人演上音人,没有什么可以比用音乐语言和形式来讲述校史,更加生动、合适、贴切的了。作为上海人,难道先没有讲好上海故事,能够有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吗?

以贺老故事,圆贺老之梦

在中国音乐史上,贺绿汀先生如高山大海一般,令人仰止兴叹。说高山,是他的革命经历与人格魅力;说大海,是他的艺术实践与教学思想,够我们敬畏、仰慕、学习、研究一辈子。

1949年7月,贺绿汀在北京准备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周恩来总理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回上海音专当校长,为新中国培养急需的音乐人才。贺绿汀说,自己今年46岁了,一辈子向往有自己的乐队、自己的剧院,写自己的交响乐、写自己的歌剧。而且在过去的16年中,他写过各种音乐:钢琴的、重唱的、电影的、话剧的、小型乐队的,还有合唱、独唱等,他能驾驭歌剧所需的各种组件。新中国的成立让他有条件从事歌剧创作,这是他梦寐以求的。

贺绿汀说过:我们应该鼓起勇气来建设崭新的中国音乐,我们虽然用不着刻板地模仿西方音乐,但是有许多极其有价值的西方音乐理论我们必须采取,作为建设新中国音乐的借鉴。我们虽然可以发挥东方民族的精神,但绝不能被狭隘的民族意识所束缚。假如某种中国乐器可以利用或改造成有价值的乐器,那当然是可以的。但我们的音乐绝不能为固有的、落后的乐器所束缚,一些精巧的、极其有价值的西洋乐器,我们都应该采用。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国一切过去的音乐,给它算一个总账,同时把握现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的脚步,以成熟的技巧、热烈的情绪,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去担负创造新中国音乐的使命。他的创作无不实践着他的理论,他的理论现在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贺老歌剧创作之梦,萦绕心怀,由来已久,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成为他的未竟事业。这个圆梦工程,如今由新一代上音人相继将改编名著《一江春水向东流》《日出》等成为歌剧、原创《海上音》《汤显祖》等搬上音乐剧舞台,在海内外广受好评。去年秋上海音乐学院90校庆来临之际,原创歌剧《贺绿汀》在云峰剧院亮相上演,让人耳目一新。该剧当即被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2017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及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大师系列校园剧扶持计划。今年上海之春,该剧经过修改加工,再度以新貌首演于上海大剧院,以告慰全院师生敬仰的贺院长。贺老在天之灵绝不会想到,自己成为了原创歌剧的主人翁。而且下一代上音人塑造人物音乐形象之栩栩如生、运用歌剧语言之纯熟凝练,时代氛围之浓重真切,超出了很多业内外人士的预计想象。

歌剧描摹大师生涯
贺老是一个革命家,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整部歌剧根据贺老创作生涯的重大历史时刻为节点,再现历史片段、场景。总策划、作词、上音林在勇院长说。从情节来看,歌剧《贺绿汀》再现的几个生平片段,的确十分巧妙地将贺老的生命线索呈现出来。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血腥入侵,封建军阀的压迫,国难深重,使得贺绿汀愤然离开教学岗位,到乡村搞农民运动,走向革命道路。他不是简单地把自己当成一个艺术工作者,而是与时代共命运,用音乐作为武器来救国救民,来鼓舞人民斗争。随后来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又来到上海进行艰苦的求学之路,创作出《牧童短笛》,为中国人赢得了世界性的音乐荣誉、声誉。

抗战时期,他组织上海赴前线的演出剧团,在大家都已经觉得心灰意冷的时候,坚持和八路军战士们在一起,创作出《游击队歌》,振奋战士们的抗战热情,并在全国普遍传唱。
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期间,上海音专的谭抒真来看望贺绿汀,并带来了他在上海音专的老同学的信。大家都希望贺绿汀回母校担任领导。上海音专是贺绿汀的母校,他深受母校之恩,还有什么能大过母校的命运和前途呢?会后,贺绿汀就接受了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他服从的是全局,为的是大我。
贺绿汀接手时的上海音专一缺资金,二缺师资、乐器,音乐书谱也很少,只有20多架旧钢琴。怎么办?在一片破败中,贺绿汀发扬了延安的自力更生精神,他用尽全部心血,为中国音乐事业发展壮大点燃希望。
这几个片段的选取,保持着连贯和曲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个文化英雄,一个伟大的建设者,他随时面对困难,却锲而不舍地追求内心的崇高理想。在剧情的设计上,贺老生平虽是主线,但背后却潜藏着中国艺术和艺术家的命运。在歌剧结尾时,全场大合唱《上音,我的爱》,不仅唱出贺老的心声,更是唱出了全体台上、台下上音人的心声。在这里,国家和文化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一种文脉接续、火种传承的热情达到高潮,尤为憾人心魄。

瑕不掩瑜的歌剧新作
在艺术再现的层面,《贺绿汀》是成功的。也许限于篇幅时间,歌剧没有包含贺老脍炙人口的《四季歌》《春天里,百花香》等广为流传、优美动听的电影歌曲,也没有详尽描述诸如此类新中国建立后贺老在各阶段的模范表现,尤其他在特殊年代中从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屈服、令人钦佩的硬骨头高风亮节,似乎留下些许遗憾。
六十年前,有关人士有过一场关于歌剧艺术发展方向的大讨论,其中,普遍存在的话剧加唱形式,受到较多质疑批评。笔者倾向赞同用音乐从头到尾贯通全剧的创作方法,刘琼导演的音乐电影故事片《阿诗玛》与郑律成作曲、罗忻祖主演的歌剧《望夫云》、石夫作曲、罗忻祖、李光羲、胡松华主演、崔嵬艺术指导的歌剧《阿依古丽》等,就是那时遵循这一规律、相继应运而生的成功范例。文革后,施光南的《伤逝》、金湘的《原野》、萧白的《仰天长啸》《霸王别姬》等原创歌剧,道路越走越宽广,皆由此而延伸生存空间,在国内外获得更多知音。那么,全剧分别由四位作曲家完成音乐和唱段的《贺绿汀》,如再上台阶,可否将每一段落调整、梳理得与总体风格趋于更加协调统一,而且用连续不断的音乐来贯串呈现剧情的发展,绝对与话剧加唱保持距离?对于四位富有才华的作曲家而言,这个要求应该不算苛刻。
声乐系谢昕宇、彭楒然两位高材生主演贺老夫妇的舞台艺术表现,演唱感情充沛、音色纯净丰满,整体感觉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首先给人留下完美印象,真感过瘾。感到意外的是,在上海大剧院这么理想的舞台上,为何还要用电子音响控制设备来扩大演员的演唱音量?现在,已有不少音乐会和声乐演出,为了让观众原汁原味鉴赏演员的技艺水平,基本上还原真声效果,杜绝丝毫的弄虚作假。
然而瑕不掩瑜,由博士生导师、资深音乐家张千一率领的作曲团队,承担了剧中所有音乐和唱段的创作,初听下来,他们对西洋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各异的特性胸有丘壑、拿捏精准,形象鲜明、轻车熟路,而对贺老家乡湖南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元素的熟稔取材,亦是具画龙点睛作用。如此坚强阵容的作曲团队,是整出戏的核心灵魂,是整艘航船成功抢滩登陆的可靠保证。相信《贺绿汀》歌剧还将会自然衍生,写完老人家辉煌一生的下半集。
走出剧场,笔者不禁想起自己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上音歌剧训练班录取,受到上音声乐教学与艺术氛围熏陶感染。今天的上音如今作为教、学、研、产基地,从原创歌剧的题材择定、设计策划、角色定位、音乐舞美、打桩浇筑到包装出品,依靠所具备的硬件与软件绰绰有余、得心应手,运作程序之每一细节,已完全步入正常化轨道,这个过程,对于以往教学体制与育才格局而言,充满着高屋建瓴、改革开放的国际视野与工匠精神。而且,上音新歌剧院现代化剧场已进入施工尾声,即将竣工交付使用,无疑,这预示今后将会有更多成熟成功的原创歌剧,在此孵化孕育、脱颖而出。有更多音乐作品讲述祖国的故事。
2018年5月20日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一)

《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根据童话改编的歌剧。这部歌剧呈现的是西方人思维中的中国古代的爱情,说的是元朝时一个叫图兰朵的冷艳高傲的公主用猜谜的方式,做为爱情的筹码,为她的祖先报仇,借此杀害了很多前来求婚的人。而英雄般不畏惧死,充满只爱的鞑靼王子卡拉夫却甘愿冒险,最终他的真情赢得了冷傲的图兰朵的爱。

看完歌剧后,深深地感动着。《图兰朵》这部爱情歌剧用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不管是曲子、演唱、服装。舞台背景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歌剧效果。歌剧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戏中国文化味道的曲子《茉莉花》。《茉莉花》的曲调在剧中曾多次宝贝奏响,有乐队的,也有女声合唱的。不同基调的《茉莉花》曲子让我感受到了东方音乐的魅力。曲子用不同的风格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烘托出了当时的气氛。第一次是月亮出来后,众人合唱《月亮出来了》,远方传来童声合唱《在东方山顶上有鹤鸟在唱歌》,其旋律取自中国民歌《茉莉花》悠悠扬伴着笛子的灵动的如佛乐般地吟唱下,一群白衣和尚提着灯笼穿行到桥上,底下是柔和的月光照耀下百姓陶醉的脸庞,在召唤者公主,期待着冰雪消融。茉莉花本来的妩媚,柔婉全然不见了,听上去是那样的凄凉悲伤。而最后在色彩明亮的皇宫里,老国王高高地坐在位上,文武百官站立两旁,还有许多把百姓聚集在这,大事嘹亮的铜管演奏《茉莉花》旋律的变体,听上去显得极其壮丽辉煌,映照了庄重而热烈的气氛。此时的茉莉花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变换着的茉莉花,仿佛有了生命,给歌剧染上了浓郁的东方韵味。《茉莉花》曲子也始终渲染卡拉夫与图兰朵的爱情的变化。他那些时而起伏的旋律让人的心潮也跟着澎湃。

《图兰朵》的曲子旋律让人震感,在演唱上,极具了意大利正歌剧的风格,有雄伟的合唱,也有辉煌的独唱。以咏叹调抒发主要感情,一首一首的咏叹调,或急或缓,或激昂或舒缓,其间以宣叙调代替以往的“独白”来展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仅仅是听着演员们的声音都会觉得有种动人心魄的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的沉溺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为了的放第一眼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是那么让人沉醉的壮举,只有至情至性,犹如卡拉夫这样的人,才会为爱而疯狂,而坚持,最后抱得自己的图兰朵归来,在世人崇敬的目光中成全自己的爱情。该剧中最著名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北京,今夜无人入睡。临近黄昏,整个北京城都在寻找陌生人的名字时王子来到公主楼塔边,隔江而望,深情地唱响着:“但我的秘密隐藏在我心中,没有人会发现我的名字。啊,我要在你的嘴边......",雄厚而有穿透力,感染者每一个人。一样的曲调,有女声合唱着:“没有人会发现他的名字,我们必须要死,天啊!死!”卡拉夫于是不安地走动,唱着:“夜晚,离去吧;消逝吧,这些星星”,一生一死的强烈对比,卡拉夫情感的曲折变化在歌中完美体现出来,让人感动揪心。当柳儿深情留恋有哀伤地唱完咏叹调《公主听我说》自杀时,那样凄切、内敛、坚韧。为爱而献身,以及她对卡拉夫的那份真挚的爱,我被她所感动着。照顾老国王免去王子后顾之忧;代国王接受审问,死守秘密甚至献出了生命。在公主问她是谁给她勇气时,柳儿说“这是爱的力量”,唱着《隐藏在心里的爱比痛苦更坚强》,对公主说“我沉默地把他的爱给你,我虽然会失去一切,但这是心爱者最宝贵的礼物。”柳儿的善良、包容一一呈现出来,也表现出内心的坚忍而无私圣洁。同时打动了冰冷的公主,我想没有谁能比柳儿更有资格说爱了。

剧中刻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敢爱敢恨,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地方。这部歌剧《图兰朵》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这些空虚的人能够得到灵魂上的升华。我们的道德、坚持的信念理想,以及对爱情的追求.....我们要执着坚持。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二)

几天前和我的儿子一起看了最新版的歌剧《图兰朵》dvd碟,这是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GranTeatre del Licen剧院演出的,时间是2005年。由Giuliano Carella指挥,Luana De Vol饰演图兰朵,Franco Farina饰演卡拉富。看完之后,有些感想,不吐不快。

原想在张艺谋极具夸张奢华的太庙版本之后,后来者会吸取一些个教训,回归现实主义,寻求真实的原貌以期更完美的演绎普契尼的杰作。不想本剧演员的造型和服饰比之于张艺谋的版本真是有过之而不及,只不过不再是夸张和奢华,而是在奇思异想下出的怪招。刽子手的造型让人联想到远古时期的巫师,而他的侍卫则更像是日本的武士,最让人觉得搞笑的是平、彭、庞的造型,那裸露的胸部在挤压下变得丰满,让我的儿子看了哈哈大笑。这是古代的中国吗?

此外,在舞台上直接演绎砍头,在儿童的围观下赤裸裸的展示被砍的血淋淋的头颅,甚至于让儿童玩耍这头颅,真让人看得目瞪口呆。以前看张艺谋的版本曾指责他不该把刽子手设计成一个少年,现在看来,张艺谋的处理真不算什么,胆大的人多着呢。这是我看到的最为血腥的版本了,真是非常的遗憾。

关于女主演Luana De Vol,让人不甚唏嘘。难道歌剧女演员一定得等到青春年华完全消逝之后,才能成为主演,才算熬到了头?我看过的歌剧dvd也不算少了,至今只有两部歌剧的演员让人觉得与剧中人物的相近,一部是A. Gheorghiu饰演的 LA TRAVIATA(茶花女),另一部是黄英饰演的蝴蝶夫人。

这部最新版的《图兰朵》在我买到的时候,心中曾有很强烈的期待,但结果却是在我的儿子的不断的笑声中看完了全剧。好的演员不多,好的导演更少,好的演出版本则是珍品,当好好收藏。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三)

当初我选这门选修课时,大家都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觉得我很奇怪,怎么会选这门课。其实,我在我爸爸的影响下,很喜欢看“CCTV电视歌手大奖赛”,虽然不是专门学声乐的学生,但是我通过这个比赛也积累了一些声乐方面的知识。通过大奖赛,我认识了比才,普契尼,威尔第,也听到了《卡门》,《蝴蝶夫人》,《茶花女》,《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些著名选段。我最记忆尤新的就是《图兰朵》中最著名的一段《今夜无人入睡》,总是被美声组的选手演唱。当然,我个人觉得演绎的最好的还是帕瓦罗蒂。后来,有幸选到这门课,老师给我们赏析的第一部歌剧就是《图兰朵》。

《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作品,很有意思的是,他把这部歌剧的背景放在了中国,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的公主的故事,甚至还运用了江南民歌《茉莉花》。作为一个江南人,我感觉很自豪。图兰朵是一位很骄傲的中国公主,从她的心里是看不起任何人的,尤其是男人,她还说出了“我不属于任何男人”的话。因为她的仙人曾经在一个黑夜被一个鞑靼王子掠夺了去。可以看出,在她心里深处仍然怀着她祖先的阴影,所以她才会如此冷漠,甚至狠毒,她凭借自己出色的外貌向所有的前来提亲的王子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就要被砍头,皇宫里已经有很多王子的头悬挂在那里了。图兰朵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来发泄自己的怨恨。可是,偏偏就有不怕死的人,他就是王子卡拉夫。他和其他王子一样,被图兰朵的容貌所吸引,冒着生命危险来答题。在他来之前,有很多人都劝说他不要冒这个险,有他的父亲,三个大臣甚至图兰朵的父亲也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他这是明显的送死。但是卡拉夫没有被这个吓倒,仍然决定要试一试。令人庆幸的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回答出了图兰朵的三个问题。但是,图兰朵是绝对不会同意嫁给卡拉夫的。卡拉夫见她如此坚决,就说,如果她能在天亮以前知道他的名字,那么他宁愿死以成全图兰朵。于是,图兰朵就像疯了一样下令在全城范围内搜查卡拉夫的身份。当图兰朵知道自己的仆人柳儿和卡拉夫在夜里的一场谈话时,她就严刑逼供柳儿,逼她说出卡拉夫的名字,而柳儿因为对卡拉夫的爱,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没有说出卡拉夫的名字。后来,王子卡拉夫用自己的真心融化了图兰朵那颗冰冷的心,而图兰朵最后也放弃了杀卡拉夫的念头,同意嫁给卡拉夫。最终,是爱让图兰朵迷途知返,赢得了卡拉夫的爱。

就故事情节而言,我并不觉得这个故事有多么感人,可能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普契尼对中国还是不够了解,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古典人物有很大差异。就拿图兰朵的父亲来说吧,作为一国之君,他穿的衣服是黑色的,而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黄色的龙袍。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的皇帝是天之骄子,十分有威严的,一言九鼎。应该是那种高大,严肃的面孔。而图兰朵的父亲有的只是懦弱,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他那枯瘦的脸庞,好像一具行将就木的尸体。从他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无助与痛苦。是什么将这位一国之君逼迫到了如此境地,是图兰朵!还有平,庞,彭三个大臣,从他们的名字看来就非常具有喜感。这三个象声词是我们平时摔碎东西时会发出的,而普契尼却把他们作为人名,很有讽刺的意味。记得最清楚的是,平带领庞和彭唱起相当伤感的《不如归去》,歌词有点不伦不类,但平、庞、彭所唱“家乡多美丽,不如归去”的感慨却是真诚的,唱腔与唱词和谐相配,具有典型的无为思想,反射出当时社会的需求。当然,少不了主人公图兰朵。图兰朵作为一名中国古代的公主,居然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在我印象中,古代的女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尤其是大家闺秀,更是如此。她们讲话时细声细语,笑不露齿,非常优雅。不排除像武则天那样的女强人。图兰朵就像武则天那样,一出场就有非常强大的气场。当她下令全城搜查卡拉夫时,那咄咄逼人的气势足以置人于死地。还有,当她说出谜题的时候,那份得意劲儿就别提了,她想把所有男人都置于自己之下,哪怕是自己的父亲。就算是卡拉夫回答出来了问题,她知道自己即将嫁给他的时候,任然高喊着“我不属于任何男人!”是什么让她如此骄傲,如此放肆!我想,在中国古代的任何一位公主都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像婚嫁之事肯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自己做主的道理。普契尼塑造的图兰朵仍然是西式的,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公主,她的思想都是西方化的。这些也许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吧!还有一个人物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他就是卡拉夫。我印象中的西方人是从小受着“生命最高”的教育思想长大的,他们认为生命是最宝贵的,无论什么都不能和人的生命相比。在如此注重生命的国度,怎么会有那么多王子愿意为了一个美貌的女人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呢?既然前面已经有那么多人死去了,卡拉夫为什么还要固执地前去回答公主的问题呢?难道图兰朵真的漂亮到那种“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地步了吗?还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吸引力呢促使他这么做呢?这些都在我的脑海中打下来深深的问号……

说完了剧中人物,接下来自然要说说剧中的咏叹调了。第三幕中,众人在场下唱着公主的敕令:“今夜北京不准入睡!”于是卡拉夫唱起这部歌剧中最著名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这首咏叹调虽然颇具整体性和独立性,也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唱,但在剧中,它还是音乐整体中有机的一部分,既有铺垫,又与后面三位大臣的音乐顺畅相连,气势恢宏,令人难以忘怀!还有一首就是由柳儿演唱的咏叹调。同样是第三幕中,图兰朵逼柳儿说出卡拉夫的身份,柳儿含泪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小提琴的高音在乐队伴奏和歌声之上飞翔,令人感到更加崇高、更加美丽。在第一幕中她也唱过咏叹调。但是这次,她唱得更加缠绵悱恻,弦乐器的拨奏如泣如诉,令人悲痛欲绝。这两首咏叹调是整部歌剧的点睛之笔,为歌剧平添了色彩。我想,这也是普契尼引以为豪的地方吧!

既然是经典巨作,当然就有它的魅力之处。无论舞台的效果,还是演员的演唱水平都是可圈可点的。在歌剧的结尾处,卡拉夫披上了象征皇权的龙袍,图兰朵那坚冰一样的心最终被卡拉夫的热情所融化,同意了嫁给他。最让人高兴的是,图兰朵明白了什么是爱,也懂得了如何去爱。这时,背景音乐响起,仍然是《今夜无人入睡》。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首歌后来被这么多人翻唱。因为是这首歌把整部歌剧推向了高潮,也是这首歌创造了《图兰朵》的巅峰。

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典范,《图兰朵》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图兰朵》这部优秀的歌剧是无法道尽的,普契尼尽可能完美地向我们阐释了这部歌剧的魅力,真希望这部歌剧在后人更加完备的加工下依旧熠熠生辉!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


1
昨晚大剧院,大剧院版的图兰朵,主演莫华伦、孙秀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隔了十年、才再看图兰朵的其实,就连这都不太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我差点想不起来究竟在2009年、在鸟巢,看的是图兰朵,还是阿依达了。于是,去翻当年写的博客。我先去查即将付梓的《余力还开着电梯》(长篇博文集《雕刻不朽时光》第四部),因为那篇文章按写作时间假如在,就应在那里。没找到,于是,我怀疑是自己的记忆出了问题你是否真的看过图兰朵?不甘心,再从未加工前的稿子中找,找到了!原来,它它被从《余力》删除掉了。于是,我必须将其再次复活。你看,就是它我2009年10月写的图兰朵观后感:

图兰朵之后的北京(2009年10月8日凌晨;星期四)

1.昨晚带着妻女在鸟巢、看过张艺谋导演的歌剧图兰朵之后,我家的60年国庆庆祝活动,就算告一个段落了。望着残月之下的鸟巢、水立方的秋风散落状的倩影,我想到的是,一场长达数年的北京的派对party,从此就要终结,就要over,就是说,北京从此,在可以预见到了很久很久的未来,再也没有大的、举世瞩目的盛宴,再也没有被激情燃烧了被冲动和等待煎熬了8年的奥运,没有60年才一度的国家民族的大寿,而明年,上海即将以阿拉上海您接过大游戏的场子,中国的世界的主要的目光,将朝长江流域转移而去。
2.从2000年开始的北京城的这两场世界级的巨大的宴会,这晚餐、这餐桌上的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随着图兰朵中莫华伦高唱过的今夜无人入睡,而达到巅峰,然后,北京这个伟大城市,就遁入平缓的成熟和中年期外加本人的暮年,由此,江河开始从少年的上游的冲锋和冲动的激荡跳跃,滚滚的,进入下游的慢慢的平静的流淌,北京的巅峰已到,北京的绝顶已达,北京的火热的激情和世界一同燃烧的热火、和全球同步长袖起舞的狂放,从这一夜开始,就在有人入睡和无人直觉的一分一秒的滴答声音里,远去了,久远了,融化了,稀释了,无主题了,落成了,完了了,焦距不再了,风化了,成为记忆里的了,静悄悄收场了。
3.或许,这是北京城百年中和百年后最风流的一段风光的日子的,最后的一个残夜?

再读一遍它,是觉得有点问题,我要是编辑,兴许它也难于留存,但你细琢磨,它似乎并不完全是疯话,至少从一个城市的高潮和低潮的角度老说,它有些谶言的味道。
今年又是一个十年大庆,这不,北京的巅峰时刻,马上就会来临?

当我开始寻找差点被遗忘的十年前的图兰朵经历和踪影的时候,我写的那个观后感的删除和复活,就已经超出了戏剧和你我的意义,它牵扯的是:我们怎样原封不动地、认真地保留我们的生命的每一段经历,以及时代过往的痕迹。
不是说:忘记就等于背叛吗?
刚过十年,就不记事了?
难怪如今,痴呆症患者越来越多。

2.
图兰朵是普契尼临终时写的,没写完,被我们的艺术家,又续了最后的18分钟。
普契尼的东方情节,在蝴蝶夫人中表现的尽善尽美,那是我最喜欢的歌剧之一如同喜欢比才的卡门。但蝴蝶夫人已经有那么多年,没演过了。

老实说,图兰朵除了今夜无人入睡,没有太美的歌。好像看了两幕之后,就等那首歌出现似的。绝大的西洋歌剧,不大多是那样吗?哪像咱们的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有的,比如《红灯记》里,每个唱段都是经典。
为了写好这本剧评,我搜集全了各个时期的戏剧评论,其中有一本是文革时出的,名叫《革命现代京剧品论集》,里面有一段话: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句话是很对的。

普契尼在留下今晚无人入睡的绝唱之后,就撒手人寰了,尽管,那是全剧最提神的唱段,最后的18分钟,由中国的艺术家郝维亚续创,但你看完续创部分之后,再回味前面普契尼谱写的那些,还是觉出其中的诧异,还是普契尼的更优美。
我不能老跟蝴蝶夫人比较,它们(那里的唱段),实在是太好听。
听蝴蝶夫人你最好去日本。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东京听过,真格的日本人演蝴蝶,之后,我再去长崎,观看故事发生的那个港口。
东方女人的彻底悲剧。

3

在这部图兰朵中,东方女人那个公主,却是个恶魔女,是个冷血人,因为她,那么多王子丧命屠刀之下。
剧情不细表了。

最后,莫华伦(十年前也是他)猜出了那三段夺命题的谜底:

1:希望,2:热血,3:你图兰朵。

于是,他(鞑靼王子)就没死。
他(莫华伦)也没死他的艺术,他又演了十年。

有一个语言的细节,你看英文的字母,你同时听舞台上的意大利文,你发现他们唱了很多的peking北京,也就是说,普契尼彻底地想为咱们北京,写一个大戏,这如同赵氏孤儿,是西方人做东方梦的平台。还有,其中有那么多次茉莉花旋律的变奏,十年前在鸟巢时看张艺谋版本时,没觉得这么频繁。
中国元素被中国人使劲塞进西洋人写的东方剧中,莫不,有些个滑稽?

总体来说,2019年版的图兰朵是成功的,揉进了,这十年来的亮色。

歌剧江姐观后感


歌剧江姐观后感(一)

昨天晚上去看了一下歌剧《江姐》,第一次看歌剧,自然异常的激动,看完之后感觉还不错,值得回味,值得说一说。

首先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据说这是学校下发给老师们的任务,老师们都感觉自己整天学习加实践各种发展观,开展各种学习研讨会,政治觉悟多的都要混淆了,怕再看歌剧会有将政治融会贯通一通百通的恶果,就把票让给我们了,并加上了一句:机会难得啊。学习委员颤抖着接过票来说:谢谢老师给我们这么难得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我们一定扎扎实实的学习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建设…而努力奋斗。

好了,用韩寒似的语气开一个头,然后看图言说。

歌剧院请的是金永玲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歌剧团的团长金永玲亲自出演江姐江雪琴,江姐的出场就不凡,一袭白衣加身,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不容侵犯的味道。

和甫志高接过头之后,江姐来到了川北华蓥山,听到自己的丈夫遇害的消息,江姐悲痛欲绝,天地与之俱痛,想起过往的甜蜜日子,江姐几乎都要昏过去了,悲痛,愤怒,共同扼着她的咽喉,顿感晕眩。这时是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住了她,或许有一些搞笑,可是信仰的力量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在关键的时刻起着力挽狂澜的作用,只要保证这是一种积极地信仰。很可贵的是,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这样的信仰,“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一直是人们锲而不舍的追求,舞台上,红旗飘飘,红色的信仰升腾在江姐的心里,升腾在所有人的心中,人们仿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看到了解放的人们高歌欢唱!

江姐带领着所有人游击队顽强机智的同国民党作着斗争,在此就不赘述了。

后来叛徒甫志高找到了江姐,江姐为了保全大家的安全,英勇的被捕了。

江姐被带到了重庆臭名昭著的中美合作所中,江姐的斗争又开始了,斗争的顽强,精彩,不凡!

歌剧在这里又一次应用了红色,看,江姐的身上裹上了红衣,倘若说歌剧需要一定的象征色的话,红色一定是本歌剧的象征色。红色袭身,一身凛然倍增,敌人怎会不退避三舍?敌人怎会不临阵逃脱?!牢狱中的江姐仍不改本色,带领大家搞各种各样的抗议活动,为姐妹们争取着种种的权力。

大家看地面的红色的光亮,歌剧在这里又一次的应用了红色。红色是鲜血,是国旗,是希望,更是信仰!

最后江姐英勇就义前的高歌是本歌剧的高潮部分。在歌曲中,充分表现了人民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以及企盼。“云水激 卷怒潮风雷震 报春到一人倒下万人起燎原烈火照天烧”是最直接的表述,当金团长唱毕并且带领全体人员与我们见面的时候,所以人都起立,鼓掌,经久不息的鼓掌,金团长则一直谦虚的欠着身子。所以的都被感染了,因着金团长夺目的表演,因着江姐的感人品质,因着生活在新社会的骄傲……

歌剧江姐观后感(二)

今年暑假我有幸看到了歌剧《江姐》,歌剧展现了垂死前的敌人极端凶狠残暴的行径,歌颂了在黎明前坚持最后斗争的革命者英勇顽强的斗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江姐不幸被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关到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人在用荣华富贵作诱惑无果的情况下,开始威严恐吓,可江姐不畏强暴,大声说出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为劳苦大众求解放,为革命粉身碎骨心甘情愿,生命只有一次,哪怕有千万次,也要奉献给党。”敌人气急败坏,严刑拷打,江姐忍着疼痛,大声道:“头可断,血可流,我的心不变,哪怕把牢底坐穿,你们也休想从我嘴里的得到一点线索。”敌人丧心病狂,用竹签订在江姐的指头上,她大声地笑着说:“你们不要虚张声势,张牙舞爪,竹签毕竟是竹子做的,我们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敌人对江姐无计可施,杀害了风华正茂的江姐。

歌剧看完了,我被革命党人威武不屈的精神所震撼。如果不是牺牲了无数的革命烈士,哪有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虽然这已经是历史,但我们后辈要记得这是血写成的历史,让我们永远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歌剧江姐观后感(三)

《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变的一部在中国舞台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歌剧,该剧反映的是1948年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国名当反动派统治下的陪都重庆已经在工农联合武装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地下党员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途中,她突然接到与自己多年患难的革命伴侣华蓥山中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江姐抑止住自己内心的悲痛,毅然决然的走上华蓥山,及时传达了党的指示,并与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一起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但是后来,由于叛徒蒲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之后被关押在重庆中美联合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沈养斋的威逼利诱和叛徒的出卖,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的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了一个******员坚贞不屈的革命节操和从崇高精神。而后,重庆解放在即,为了配合我军顺利进军重庆,粉碎敌人在逃跑前策划屠杀被捕******人的血腥阴谋,江姐在集中营中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但就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敌人要害死江姐,为了不暴露计划,保护同志,江姐毅然走向刑场

歌剧《江姐》相较之于其原型小说红岩,其表象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其受众也更加广泛。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要求作者在创造的过程中,要力求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形象性。小说的作者从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开始,到进入创作活动,凭借的主要是自己的形象思维,在构思中,活跃在作者头脑中的是具体的人物,具体的场面,在写作过程中,诉诸于作者笔下的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是能过感动人的生动故事。小说《红岩》作为一部优秀的军事文化小说,无论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是无可挑剔的,而歌剧《江姐》在继承这本优秀小说的各种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模式和经典台词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歌剧独有的表现形式,二者各取所长,交相辉映,但是与小说不同的是,歌剧在叙事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个是戏剧性文本(即歌剧的音乐总谱和文字戏剧脚本),一个是演本各个演出都是在一段长度相同的时间内对戏剧文本进行阐释,使其直观化,并赋予其气韵生动的有形生命,这样一来,就将小说的读者去感知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变成更加直观的由观众去体验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这样一来,观众从舞台上得来的剧中人物的形象较之于文中得来的更加生动具体,使观众观众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感知仿若身临其境。

歌剧《江姐》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的吸收了川剧,越剧,杭滩,洋琴,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的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因此剧中的许多经典的唱段都给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艺术烙印。就唱腔方面,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绣红旗》,此段唱腔,以咏叹调的方式,娓娓道来,将江姐心中对革命胜利的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段咏叹调音乐很好听,结构也比较完整,及其完美的表现出演员的歌唱技巧,每一个音符都轻叩观众的心扉,使观众透过舞台,仿佛也置身于红旗飘扬万众欢腾的胜利时刻。而后的《五洲人民齐欢笑》这一段,依旧是咏叹调,但是这一段的悲情元素比较多,唱腔时缓时快,似声声控诉,把对敌人的痛斥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融合在一个载体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表达出来,摄人心弦。在对唱方面,选段《青松林内红旗飘》是比较典型的,此段通过江姐与华为按照各自人物的特性的情绪和戏剧情节对唱,之中参杂咏叹的韵味,结合巧妙,旋律欢快。

不仅是在唱腔方面的,歌剧《江姐》的歌词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被广为传唱的《红梅赞》,它的词中以红梅欲革命烈士,用红梅不畏严寒,傲然盛放的品质来抒发革命战士面对反动分子的打压不屈服,不畏惧的崇高精神。纵观正个剧本的词句,精简干练,朗朗上口,即符合了此歌剧要通俗易懂,面向广大受众,教育后人,缅怀先烈的要求,又不乏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息,是不可多得的弘扬革命精神的教材。

歌剧,虽然是通过各种舞台化的场景和表现手法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它所传达给我们的听觉和视觉上的震撼固然值得我们去赞扬,去品味。但是要真正的看懂歌剧,听懂歌剧,我们还需要去深入的挖掘出埋藏的绚丽的舞台背景和动人的旋律之后的歌剧所要表达的精神才行。《江姐》在剧开始不久,就给观众塑造起了江姐的刚铁形象,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没有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现实的打击而变得悲恸不已,她拭去泪水若三寒天得红梅般傲然挺立于世间,她深深的知道她不能倒下,因为党交给她得任务还没完成即使后来被叛徒出卖,被反动分子摧残,她至始至终都以不屈的性格面对生命磨难,通过塑造这样一个光辉伟岸的形象,我们自然可以看到此剧的魂,正是在教育我们: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我们以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到明天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来得不容易,别把这战争的岁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这是江姐全剧结尾的一段唱词,是江姐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更是无双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后背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对后人的希冀有那段用血染红的历史,才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

歌剧魅影观后感


歌剧魅影观后感

作为四大音乐剧之一的《歌剧魅影》一直盛演不衰,全剧充满着戏剧性的冲突和矛盾,甚是好听好看。最早看该剧影片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主角是魅影、克里斯汀和劳尔。魅影因容貌其丑无比被家人卖与流浪的吉卜赛人作为“魔鬼之子”关在笼中四处展览,而就是因为他无法选择的容貌令他饱受人们充满恶意的辱骂和责打。在他十岁左右,他打死看管他的人从笼中逃出,被大剧院的一个小女孩藏在剧院中。在大剧院的隐匿生活令魅影在音乐和建筑方面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克里斯汀还是一个孩子而丧父的时候,魅影在暗中抚平她的伤痛并教导她音乐,令克里斯汀一直以为魅影是她的“音乐天使”,在岁月流逝中魅影也深深地爱上了小女孩。在克里斯汀成人并在音乐上一举成名后,魅影将她带到了自己的音乐王国,虽然克里斯汀在内心对魅影及他的音乐充满爱和痴迷,但当她揭去魅影的面具,也无法接受他的容貌且无意与他白头。期间克里斯汀与劳尔相爱,魅影设计将克里斯汀拐入自己的住处并以吊死劳尔相逼要克里斯汀嫁给自己。克里斯汀深感魅影因从未得到人世的爱而令内心充满着仇恨,她决定留下陪魅影并当下给了他一吻,魅影贪婪地吮吸着这个吻,感受着其中的爱与温存,而就是这个吻消融了魅影心中的一切仇恨,放了克里斯汀和劳尔而孤独终老。

因影片之故买了莎拉布莱曼版的该剧CD,点点五岁时发现CD的小册子,问画面的面具和剧照,得知魅影作为“魔鬼之子”而饱受人世折磨,对其充满同情。当点点六岁时再度拿出CD时,圈圈便和点点共看该剧的电影版,问点点喜欢谁,表示喜欢劳尔,因为帅,好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点点问“为什么魅影在接吻的时候嘴巴张得那么大”,这,这,这,圈圈顿觉一个头变成两个大。

音乐剧版《歌剧魅影》在上海上演时圈圈现场一观,因对其期待过高,看罢无甚感觉。不可否认舞台效果确是美轮美奂,但如何也是不及电影的,歌者更是无法匹敌莎氏。全部角色中还是魅影给圈圈留下最深的印象,因为周遭人们的人性恶的一面对他的倾泻,令他从无被爱过的心中只有恶之花,但当他获得些微的温存爱意,本性中的善就显现出来。《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名为《罗刹国》的故事,该国的审美观与中国全然相反,在中国认为最丑的人在此被看做最美,在中国人看来越丑的人在该国越是位高权重,而在该国认为最丑的人即中国人认为美的人则被限定在一个村落过着被遗弃的生活。

其实美丑并无定论,只是因时因势的看法,因人的容貌不符合周围人们的审美标准而剥夺其被爱与生活的权力是何其之不公。

歌剧《骆驼祥子》观后感


歌剧《骆驼祥子》观后感

赵秀云

2014,6月,26日傍晚,气派非凡的国家大剧院灯火辉煌,我应邀观赏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名着原创歌剧《骆驼祥子》

歌剧《骆驼祥子》成功地塑造了原着中的主要人物祥子、虎妞、小福子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该剧生动地反映了老北京的百姓生活与城市风貌。国家大剧院集中了实力派导演、作曲家、演员打造了这部拥有独特审美价值、深具北京情怀的歌剧。庞大的交响乐团,以气势宏大的现场演奏,增添了完美展现这部歌剧的艺术魅力。

当序曲响起来的时候,舞台上一面硕大的纱幕呈现出老北京胡同里严冬时节的肃杀景象;光秃秃的老槐树覆盖着沉甸甸的积雪,粗壮的枝干直剌灰蒙蒙的天空,除此而外,所有的植物统统躲到肃杀的严冬里去了。面对凄风瑟瑟,寒气袭人的一域,我心中涌起阵阵悲凉。难道不是吗,那肃杀的景象酷似我孩提时生活过的地方。一时间,我仿佛变成了虎妞,小福子的同伴,与她们一起挨过黑暗的严冬,企盼人间的温暖。一种悲剧氛围,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难以释怀。

大幕徐徐拉开,老北京的城楼下,人潮涌动,叫卖声鼎沸。主人公祥子出现在舞台中央,他买了新车,正当得意之时,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懊恼之际,祥子悲愤交加,心存不甘,趁乱牵走了三头没有主人的骆驼。

祥子回到车行,昏睡了一夜,几乎没有力气迈出门坎儿。他试图重整旗鼓,却没能抵御住车行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的色诱。

虎妞是个大龄女,俨然一个性情奔放,欲火中烧,见了祥子就像见了猎物一样,疯狂地扑上去,紧紧地缠住意中人。这个老姑娘身着紫红色长裤,青蓝色褂子,黑黑的大辫子缠着红头绳,辫根上别一枚银制发卡。她迈着猫步,颤悠悠地从屋里出来,一脸妖媚的笑容坦露出火辢辢的诱惑力。她扭动着腰肢唱道:“祥子啊,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虎妞是该剧的女主角,这个泼辢的老姑娘,生就一副粗犷的男儿性格。她聪明而有胆略,将车厂和车夫管理得井井有条。她一心爱着车夫祥子,颇有心计的她,为了爱情施展了一连串的手段。她爱祥子的厚道老实,爱祥子强健的体魄和年轻端正的外形。可是祥子不爱她,但命运就像一只魔爪,紧紧地扼住祥子的咽喉,迫使他稀里糊涂地上了虎妞的酒桌,与虎妞酒后乱性。

虎妞得到满足以后,进一步缠住祥子,不由得吟唱“棒!棒!棒!……”

祥子很后悔,深夜逃出了车行,给曹先生拉包月去了。泼辢的虎妞紧跟着找上门来,假称自已怀孕了,软硬兼施地伏获了祥子。倒霉的祥子无可奈何,在曹家积攒的一点钱,也被侦探勒索去了。于是跟着虎妞回到车行,在刘四爷的寿宴上,虎妞将计就计,当着父亲的面宣告:“我有了,祥子的!……”祥子无奈,只好与虎妞成婚。

婚后,祥子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但好景不长,为了安葬死于难产的虎妞,他又不得不将这辆车卖掉。继而邻居小福子,他心爱的女人不堪忍受屈辱的生活上吊自杀,吹灭了他心中最后的希望火花,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

祥子是全剧的中心人物,原本正直善良的他,具有许多优良的品质。他是那样的纯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坚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已的车。这一愿望就像鬼影一样,总也抓不牢,迫使他空受那些辛苦和委屈。生活的磨盘碾碎了他的梦想,从此消沉绝望,丧失了任何企求和信心,最终沦为自甘堕落的乞丐。

对于祥子的命运我感到遗憾和惋惜,也感到无奈和悲哀。他十八岁进城,经过了种种的艰难险阻,挫折打击,阴谋欺骗。他在沮丧中开始怀疑自已对人生的追求是不是可行?在布满荆棘的生活中,消磨了他的意志;在黑暗的包围中,被撞得头破血流。这个老实人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了。如果当时的社会进步一点,经济发展好一点,祥子的命运也许会有好转,起码会有一条活路。然而,理想与现实充满了矛盾,社会不可能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祥子的理想很有限,就是想要一辆车,凭力气拉车挣钱糊口。他并没有什么奢望,他只是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他的付出却未能获得成功。

祥子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一生的努力,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的悲惨。值得深思的是,祥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愚昧落后的年代,在那个半殖民地的社会里,挫折扼住祥子的脖子,让这个原本纯朴人,变成了穷途末路的鬼。悲剧的产生是那个社会的缩影,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一但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老舍先生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性的故事。 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歌剧《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是一个善良、美丽、软弱的贫民女儿。她深深地爱着祥子,祥子也爱着她,这分恋情就像黑暗中的一限光明,牵引着祥子和小福子憧憬未来。多么凄美和富有诗意,多么浪漫而美好的一幕!就在一瞬间,突然断裂了,坍塌了,毁灭了,把祥子最后的希望埋葬了。……

饱含张力的歌剧化音乐语言,引入了京剧、民歌、京韵大鼓等音乐素材,恢弘大气又不失亲切感。“瞧这车”是这部歌剧的第一首咏叹调,明亮、热情、描述了祥子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演员的演唱与合唱队的重唱交织在一起,既有快板又有中板,充分展示出男高音的实力。“虎妞之死”是全剧的最后一首咏叹调,也是虎妞最为重要的唱段。这首咏叹调的感情变化幅度较大,音乐开始很弱,表现了虎妞临终前的奄奄一息:情绪逐渐爆发到虎妞对祥子强烈的呼唤,歌唱与乐队在此时达到了最高点,将虎妞复杂的心情和对生命爱情的留恋,得到了淋漓极致的表现。小福子的咏叹调是一首抒情的咏叹,纯美的音乐风格,表达了小福子对自已悲惨命运的哀怨。作曲家在这首咏叹调中引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作为主题。

歌剧《骆驼祥子》中的每一首咏叹调,或某一个唱段,无不深深地打动我的心。演员精彩的演唱,一回回把我带进剧中人物所处的规定情景中,与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歌剧艺术是舞台艺术的皇冠,由国家大剧院制作推出的这部歌剧,将迎来世界首演!为“祥子”这个从老舍笔下诞生78载的经典人物,唱响拥抱岁月的动人咏叹。该剧运用广阔的舞台延伸力,完美的音乐戏剧性,还原于时代的表现手法,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使老舍笔下的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舞台之上。

老舍是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引用编剧的一段话:“老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他关注民生,穷其一生都在追寻真理。他是天真的,也是深遂的;他是幽默的,也是严肃的;他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他关心政治却不懂政治,本质上,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歌剧《骆驼祥子》忠实于原着,成功地塑造了祥子、虎妞、小福子、二强子等人物形象。唱词与音乐的谱写,更多的是在人物的情感上下功夫,作品的整个构架是完美的,赋予人物的音乐形象是鲜明的。从一开始就很有气势,旋律震撼心灵,能感受到故事的波诡云橘,能听到男女主人公对生命的苦涩挣扎。下面引用一段导演的阐述来结束此文。

“歌剧《骆驼祥子》里死了三个人(虎妞、小福子、曹先生),这是一出悲剧!但不同于传统悲剧的地方是作为主人公的祥子没有死,悲剧的却恰恰是他没有死!他成了一个看别人死的看客!这个残酷的故事发生在古老而优美的北京城,这部歌剧的文学和流淌的都是这座城的血液、对这座城市的美好回忆、讲述在这座城市中发生的故事。将残酷优美并列呈现就构成了我们这部歌剧的气质。有了记忆我们便知道了我们身在何处,我们是谁。”

图兰朵歌剧赏析观后感


这部歌剧看过了以后心中真的感慨很多。或许很多人不太喜欢歌剧这样的一种形式,但是如果你真的去看一次现场,这给人的震撼还是很强烈的。在图兰朵歌剧中,我们感受到了爱。以下是图兰朵歌剧赏析观后感,与大家分享。

意大利歌剧作家普契尼于1924年创作了中国风歌剧《图兰朵》,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歌剧作品之一,作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歌剧,它赋有魅力。故事中贯穿全剧的江南名歌《茉莉花》改变而成的乐曲,令人倍感亲切。

不过,全剧中最让我难忘的便是第三幕的一段,柳儿挣扎的走出,大声说,不要打他,我知道他的名字,卡拉夫大吃一惊,只见柳儿站起身来,一字一顿的说,但我宁死也不说出来,这话惊怒了公主,她命令侍从拷打柳儿,公主十分不解,是什么让你如此坚定,是爱情,是甜蜜的爱情,我愿为它付出一切代价,柳儿答到。便又唱起了令人痛彻肺腑的调子。

当东方出现朝霞,我将闭上疲惫的眼睛,长眠在九泉之下,再也看不见他啊!顿时台下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而柳儿却拔刀自杀了。柳儿这个善良淳朴的女孩倒下了,她对凯拉夫纯洁的爱是值得赞颂的。

这篇歌剧的故事,虽然与历史不符,只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幻想,且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依然是值得人们去欣赏的,而当图兰朵公主出场时,全场的笑声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经过猜想后,我认为是因为剧中称公主美丽动人,但公主的演员却是一个已经70多岁的老太太,不过歌剧重要的不是容貌而是歌喉。

看完这部歌剧,让我感受到最深的便是爱这一主题,是啊,人们会为了爱而做出许多事,盲目的去做一些蠢事,为了爱情去放弃许多美好,做出很多牺牲,但这些牺牲并不一定是值得的,但即使这样,人们也应该去赞颂这些为爱付出的人。

歌剧《采珠人》观后感


歌剧《采珠人》 观后感


一、 歌剧《采珠人》(法国比才。国家大剧院制作,2019年5月19日,星期日晚)

比才真是个鬼才,鬼才才活了37岁。

可以说,我是跟着比才、才走上欣赏歌剧之路的,那是30多年前,大学的大教室,女指挥家郑小瑛引领我们听《卡门》,又去天坛剧场现场看她指挥《卡门》从那以后,我误以为只要是歌剧,就是《卡门》级别的,就没有边角废料,就都是娓娓动听之音,后来我错了自从,听了瓦格纳的几个破烂歌剧之后(要挨骂了!),即便如此,当在古典音乐广播中听说大剧院要上演《采珠人》时,还是额头飘疑云没听说过比才除了《卡门》还有别的剧呀?!今天还是去听了,听第一耳朵,就知道这是比才写的。

《采珠人》的音乐,可以用妖艳标签,还有,就是没有败笔闲笔败笔不用说听过瓦格纳就行了,闲笔呢?在叙述故事情节的时候,在那些明明不会有什么美音预期之处,几乎没怎么滞留,但也不特意炫技,感觉就那么的舒服具体不表了,显出我的不专业,我想了点专业的人想不到的,就是:西洋歌剧和咱们的京剧、越剧、昆曲之类的异同都有故事吧,都唱吧,都有乐队吧,但人家没有的,可能是咱们的那些固定的曲调和规矩比如二黄西皮,也就是说,写歌剧的可以胡思乱想旋律想的好想的美是法兰西的比才,想不好想的歪的,就是德意志的瓦格纳!
用作诗来比喻,西洋歌剧是现代诗,不讲究啥清规戒律,中国传统戏曲是古代诗和词,写作时,受平仄和曲牌的制约。

采珠、采珠采薇、采薇。

比才是鬼才,鬼才死时,才37岁,他因《卡门》受了百般批评抑郁而死,没想到,他死后,《卡门》倒变成了世界最美妙的歌剧。
甚至影响到了我。

《卡门》和《采珠人》开始的情节,都是悲剧,不同的是,《卡门》将悲剧贯彻到了最后一刻人死了;《采珠人》呢,最后一分钟男女主人公死里逃生。

中国的悲剧,有《窦娥冤》、《桃花扇》。
《窦娥冤》不是歌剧,是说话的剧种,按说,话剧应该比歌剧好写,但歌剧京剧黄梅戏连唱带表现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在创作上比话剧就一定难吗?没写过,没发言权。
西洋歌剧和中国的传统戏曲相比,作曲上可能有难有易:先说容易的,是不受曲牌规矩限制,难的呢,是绝对不能讲话,只能够唱,所以的道白都必须用曲子陪衬,这,就显出作曲家的功力了。今晚我竖着耳朵细听,我听见比才每个相当于道白的叙事,都在美妙a精确背景音乐的陪衬下完成,这才是高手,这,就是比才。
比才能,谁能和比才比?
他 37年,没白活。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歌剧贺绿汀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