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阳台上》观后感800字。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阳台上》观后感800字”,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阳台上》观后感


张猛拍的电影,总是带有关注现实的个人风格。这部《阳台上》亦是如此。此番他借助一个复仇变为暗恋的故事,展现年轻人初入社会的茫然无措。模特出身的王锵首次触电,便挑大梁担当男主,演技上虽然青涩,却将阴郁又倔强的待业青年张英雄塑造的观之可亲。

美貌从古至今都是一种财富。张猛之所以选择王锵,来演性格复杂的张英雄,与其外在条件有很大关联。那干净清爽的外表,清澈又忧郁的眼神,以及羞涩中散发的神秘气息,这种气质和任晓雯原著的人物形象颇为契合。尽管他在的演戏经历近乎一张白纸,但这种不加修饰的自然表演,更容易让小人物的故事变得鲜活立体。

故事讲述老爸因拆迁赔偿问题被活活气死,主人公张英雄盯在报复计划酝酿的中途,却喜欢上仇人的低智女儿陆姗姗。其报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导演采用了非惯常的情感表达方式,王锵利用镜头中的每一个眼神、动作、表情、包括内心活动,把人物外在的表层耐心地层层剥离,揭示出他命运中的不幸因子以及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内涵。

故事中的张英雄,虽有英雄之名,却是无名之辈。王锵首先显露出角色的生性懦弱敏感。沉默承受老爸责骂,寡言对待亲戚白眼。网吧打电游,拆迁废墟上行走,码头注视航船等情节,又被他逐一体现人物的内心迷茫。而男主肩负着为父报仇的重任,盯上拆迁项目负责人时,王锵又在跟踪过程中,暴露着人物的忐忑紧张。

选择到餐馆来打工,原意是监视仇人的举动,想要伺机报复。可是 仇人之女却成了张英雄报复和窥探的目标。在窥探陆姗姗的过程中,王锵刻画出对角色对后者隐秘又朦胧的情感。这个陆低智女孩的出现让试图实施报复计划的张英雄犹豫不决。人物那种挣扎在复仇边缘的矛盾状态则被王锵淋漓彰显。拥有一张极具辨识度的国民初恋脸,使他演起这懵懂初开的暧昧情愫,显得极为耐看。

遇到餐馆同事品行不端的沈重,独孤的张英雄很容易把前者视为朋友。可这个损友排解他孤独落寞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无尽失落。自己的精神栖息地,被沈重变成寻欢作乐的场所,他露出失望之态;沈重对陆姗姗的偷窥,更是点燃他的怒火。正是依赖与沈重互动的戏份,王锵让张英雄那矜持又含蓄的形象愈发丰满。两人在废弃轮船合唱的段落,是王锵表演的高光时刻。一个上海人,一个东北人,合唱许冠杰的粤语歌《浪子心声》,表达着年轻群体面对未来时的茫然无助和无处发泄的愤怒。这直接表明作品是在发掘无奈人生中的正向因素。

张英雄最终选择放弃复仇,是因为善良战胜了恩怨。综合来看,不少特写镜头显示,王锵是通过揣摩人物的神情与心境,来塑造角色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与波折。他在影视处女作中,尤其还是文艺片中,能有如此表现实属不易。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阳台上观后感700字


《阳台上》观后感

从《钢的琴》到《阳台上》, 导演张猛延续了他作品中一贯的聚焦小人物命运的视角,也延续了他作品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作为一部小说改编作品,《阳台上》把原作中的那种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冷峻与深沉通过影像出色的传达了出来,导演张猛此次利用了胶片来拍摄此片,这在数字技术流行的今天已经非常罕见,而导演追求的就是一种城市在面临拆迁的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冷峻感,以及都市人群在这种变迁下的感情变化。整部电影以一个刚刚成年的男孩的视角来进行,这个由拆迁而引发的、由复仇变为暗恋的故事,实则是一部讲述成长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在通过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来凸显时代的烙印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取舍与创痛。
作为一部男主角承担了几乎四分之三以上的戏份的电影,导演张猛令人意外的起用了一个全新的面孔来担纲主演。此前从未演过电影的王锵在这部《阳台上》与知名演员周冬雨等演对手戏,表现却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在导演张猛看来,王锵第一次拍电影,相当于是一张白纸,而他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因为新人有一种初入社会的胆怯心态,而这种状态,恰恰与影片中王锵饰演的张英雄这个角色的身份设定高度吻合。为了凸显这个少年初入社会的无助状态,已经是模特身材的王锵又在导演的要求下减肥十斤,更加使得张英雄这个形象身躯略显单薄,在外形上定义了一种初入社会的弱势感觉。
整部电影,虽然看起来是围绕一桩复仇事件展开,也有着男主与女主之间暧昧的情愫,但影片真正想表达的,还是一个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理解与和解的情感,以及在这种情感发展发展过程中一个少年的成长。就这点而言,影片对于男主角张英雄的描绘较多,也就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说,作为王锵的处女作品,很难说他在影片中有多么出色的发挥,但就这个角色与小说原著的契合度以及典型性来说,王锵还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无论从家庭还是从社会而言,影片中的张英雄都在经历着人生中的多重选择,而这对于一个刚刚成年的男孩来说,更多的意味着一种残酷。影片中的张英雄开场不久就失去了父亲,内心被仇恨占据;寄人篱下的心酸使得他离开了他深爱的母亲,而打工的餐馆的混乱和交友不慎更是他陷入人生的迷惘可以说,影片中的王锵几乎没有笑容,整部电影都在显示着一种成长过程的严肃与冷峻。花季少年,本该是阳光开朗,他却处心积虑寻求的复仇的途径,现实生活让他笼罩在无尽的灰暗中。王锵本身具有的外形优势将这个角色的严肃与孤独准确的表达了出来。
对于王锵来说,《阳台上》中的张英雄这个角色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年仅22岁的他通过这部电影已经向观众呈现了他的可塑性,以及对于角色的把握能力。在这个年轻一代演员层出不穷的今天,能够让人通过角色来记住的也许并不多,但王锵绝对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外形干净清爽、耐看的大男孩以一个深沉而略显迷惘的角色让人印象深刻,而他出色的外形也足以成为很多少女初恋的样子。假以时日,再加上给他更多的机会,这个刚刚进入人们视线的大男孩会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

《阳台上》观后感600字


《阳台上》观后感


刚刚上映的这部电影《阳台上》曾传出在点映场就出现了现场差评,当时并没有太过注意。今天特意买了票去影院观看,不过在观看完整部电影后确实没有领会到导演想表达的艺术内涵。在我看来故事起因彰显无力,男主更像是内心懦弱、行为疯狂的不良少年。



电影整个故事的起因是因为父亲因拆迁纠纷而死,儿子张英雄(王锵饰演)想为父报仇。但是从电影开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张英雄家赔偿款没能达到他父亲的心里预期,可陆志强与他父亲交谈过程中也清晰的解释到所有的拆迁款都是按照国家拆迁补贴来计算的,甚至还多给他们算了一些。两人在交谈过程中也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争吵,陆志强全程的交谈中更多展现出的是无奈,反而他父亲咆哮怒吼更是多次将拆迁工作人员拒之门外。所以整部电影的开端也就是张英雄为父亲报仇的理由就毫无说服力。



对于张英雄的人物设定则更像是一位不良少年,纵观整部电影他的兴趣爱好可能就是抽烟、玩游戏以及偷窥。他每次去往商店都会是那句:来包红双喜,无论紧张时、玩游戏时还是偷窥心虚时都会点燃一根香烟。玩游戏也是他的一大爱好但更多的是消遣以及沉迷,在他父亲去世时他因为游戏没能赶上父亲的救护车,在他母亲因为寄人篱下的压力给予他极度信任给他钱让他找一份工作时他只是拿着钱在网吧通宵,对于游戏就像他在影片中说道的那样:他喜欢游戏,但他并不是热爱电竞。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偷窥也并不能代表他深爱着陆珊珊(周冬雨饰演),他除了偷窥陆珊珊以外还曾在他工作的米粉店中偷看正在寻找施华洛世奇吊坠的前台,而他在偷窥陆珊珊后脑海中不断的回忆也是陆珊珊身材的特写,这更像是来自异性的吸引。



对于他的懦弱在影片中可以多次看到。他在面对父亲时默不吭声,住在舅舅家时面对舅妈的冷嘲热讽只能逃避式的自己搬出去,那怕是回来看望母亲也只能仓惶而走。面对一心想寻仇的陆志强则更是迟迟不敢动手,只能在梦中用刀狂扎他的心脏来宣泄内心的愤怒。其实梦中的他也揭开了张英雄疯狂的一面,除了在梦中狂扎陆志强外在面对沈重让他偷窃时虽然他表面拒绝,但第一次是准备持刀冲过去,第二次是顺利的偷回钱包,在整个过程中毫无犹豫、胆怯可言。



其实对于周冬雨的电影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她不仅能为观众带来欢笑更能将角色内心的痛苦展现出来,在这部电影中她也将乖巧单纯,行为幼稚的陆珊珊饰演的很真实。但整部电影的故事却让人感受不到其中的文艺。

阳台上观后感600字


《阳台上》观后感:王锵的独角戏,展现了上海、人生和周冬雨的另一面


《阳台上》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但却极度真实。影片将视线投向于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某个逼仄角落,无限繁华之外的弄堂之中。这里,是另外一个上海;这里,是另外一个世界;这里,另外一种人生。说得直接一点,这是一个讲述社会底层互相伤害的故事。

男主角王锵扮演的张英雄,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非常考验演技的角色他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却不学无术,每天无所事事,靠去网吧玩游戏打发自己的时光。不幸的是,张英雄的父亲在一次拆迁动员的争吵中意外去世,这让他和母亲遭受巨大打击,生活从此改变,一连串的遭遇,让他萌生杀死拆迁动员人陆志强复仇的执念。可以说,王锵饰演的张英雄,是一个社会边缘人,这样一个角色,即使对优秀而又经验丰富的老演员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准备杀人复仇的过程中,张英雄结识了身边想教他学坏的同事沈重,偷窥并迷恋上仇人家青春动人的智障女儿陆珊珊,这让他充满仇恨、情欲、迷茫、困顿的人生变得犹豫起来,将手中的刀刺向仇人陆志强的胸口,还是将心中的恨意发泄到他的智障女儿身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扰着他,让他无法抉择。在这个过程中,张英雄的状态是纠结的,是敏感的,是分裂的,是抑郁的,是恐惧的。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出演电影的王锵,精彩的诠释出这些状态,仿佛是一部真实的记录片一般。

导演张猛是东北人,从《钢的琴》这部现实主义力作开始,我一直都在关注他的所有作品。可以说,张猛是一位很会选择演员的导演,当年他选王千源出演《钢的琴》,绝对是神来之笔。而这一次,张梦则选择首次出演电影的新人王锵来饰演张英雄,更是一次成功的选择。

王凯的短发和框架眼镜,与面部俊秀的轮廓浑然一体,挺拔的身高,略显单薄的身体,被白色的背心和灰色的短裤所包裹,悄悄地展示着,青春荷尔蒙的爆发,正在迅猛的行进中,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过程,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犹如一次风暴。王凯成功饰演出张英雄那种涉世未深却又木讷抑郁的男孩形象,但是又很干净清爽,讨人喜欢,很是耐看。

是的,这一次张猛镜头下的上海,没有高楼林立、霓虹耀眼、无限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只有拆迁后的破败、混乱潮湿的街道、破旧肮脏的楼房、拥挤无序的合租房,所有这些环境构成了一个极度拥挤的空间,升腾着少年张英雄的成长过程,我们仿佛看记录片一样,看着张英雄蜕变,看着上海蜕变,也记住了一位优秀的青年演员王锵,他用一场精彩的独角戏,展现了上海、人生和周冬雨的另一面。

电影《阳台上》观后感


公益电影《阳台上》观后感
电影《阳台上》展现了两位年轻人(张英雄、沈重)的一小段成长轨迹;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在命运的安排下,生命中有了一段交集。
张英雄,上海本地人,性格内向、懦弱,宅男;在影片一开头,父母为他庆祝22岁生日,当张英雄在父亲的要求下说出自己的心愿时,遭到了父亲的巴掌伺候。衣食无忧,却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同的张英雄,只好把精力放在电脑游戏上。沈重,外地到沪务工人员,性格外向,敢想敢拼;同样是面对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压抑,沈重选择了逃离,而张英雄选择了忍耐。
二人的梦想也迥异:张英雄:“有套房,有妻儿,老酒咪咪”,沈重:想当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许文强。从中和思维的角度观察:二人的梦想都存在着偏差。张英雄的梦想看似“知足常乐”,实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沈重呢?他明知道“许文强”的结局悲惨,却还是要去追求那种“烟花绽放”的刹那辉煌,明显的目标导向,因此,沈重身上的小偷小摸行为就不奇怪了。
电影还展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张英雄应聘服务生时,竟因“上海户口”被拒绝了!直到张英雄言明不要“三金”,甚至不要住宿补贴,经理才勉强答应他试用一个月,成了沈重的下属。
张英雄的这段经历,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多年前,我也是在本地应聘一家从事制造业的外企,公司里,绝大多数的一线员工,是从外地院校直接招来的;我虽然应聘成功了,却在工作过程中被主管找去谈话,他问我,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其他同事身上具有的“挣钱的冲动”呢?很久以后,我与同学一起聊天时,反思到此事;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就像是生活在温室里的人,由于所谓的可选项似乎很多,导致了不会全身心的投入某一事业中。我想,这可能也是经理不愿意招聘张英雄的原因吧。
由此,可以预测出张英雄、沈重二人的人生结局:沈重如果不改掉小偷小摸的恶习,结局会很悲催;同样,张英雄如果不修性补漏,他以后的生活也只能说是得过且过吧!
影片结尾,张英雄最终战胜了心魔,放下了仇恨,同时,与沈重的交往过程,也让他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也意味着他从温室走到了现实中,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人生非常有益!

《阳台上》观后感700字


《阳台上》观后感


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在阳台上望向天空,蓝天那么开阔,想必会容纳所有的不开心。

被电影《阳台上》 所打动,里面有太多的点让人感同身受。它不仅仅是讲述了关于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更多的是成长与选择。王锵饰演的张英雄,虽然名为英雄,却是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青年。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张望,热切而迷茫。

电影讲述了张英雄的父亲因拆迁问题和拆迁办的人发生口角突发心梗而去世,他本是在温室中长大,少年不识愁滋味。可变故的一夕发生,让他提前体会到了人间冷暖,面对智力低下的仇人女儿陆珊珊,他想报仇,复仇意识却被单纯的陆珊珊一点点瓦解。正如导演张猛表示,这个作品更多关注的是弱者与更弱者之间的对抗,以少年成长的视角。

王锵诠释的张英雄不是一个被复仇蒙蔽了双眼的人,他的信念在随着成长不停地动摇,在爱与恨的之间无从选择。爱与恨本来只有一线之隔,这一线却咫尺天涯。正如复杂的现实生活,从来没有片面意义上的好人与坏人。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有机构成,每天都要面对好与坏的矛盾选择。而王英雄就深陷这选择之中,纠结而不知所措。

青春期深层次的含义是迷茫,像一个巨大的迷宫在我们眼前展开,不知道哪条路能够通向我们想要抵达的未来。而这些所有可能的道路中,每一个都会带我们去向不同的远方,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将要面临什么。张英雄就像是青春期的我们不认识这个世界,但他终究会成长,他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未知的阶段,总要去探索世界。

王锵的颜值经过荧幕放大之后,非常耐看,仿佛就是为电影荧幕量身定做。他外形干净清爽,像极女生心中的白衣少年。关于青春,不得不说的就是那些少年时的怦然心动,懵懂而单纯。哪一个女生心中没有过笑容灿烂性格爽朗的篮球少年?而王锵就是这样的存在,他仿佛是无数个女生心中的白月光,干净而美好。

我倾心于王锵外貌,干净,帅气,阳光,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是对初恋的样子最好的描写。多数女生的青春里第一次悸动,大约都是给了王锵这样的初恋脸,会随时随地想与他制造一场浪漫的偶遇,会在他参加各种比赛时为他加油打气,会仅仅因为一次不小心的对视便欢欣鼓舞。不论最后有没有手牵手走在一起,远远的看着便也是一种幸福。

王锵虽然是一个新人,在电影中的表现却可圈可点,未来可期。当他从偷窥到跟踪女主不经意间露出的怦然心动,当他有一点懂得感情时的懵懂又敏感,当他忽然冒出的复仇想法与他爱情的纠结,当他面对无法弥补的遗憾深感自卑张英雄每一处的小情绪都感染着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同他一起感受成长的阵痛。

勇敢又迷惘,大概就是对成长途中英雄梦想最好的描述。

《阳台上》观后感900字


《阳台上》观后感


《阳台上》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整日无所事事的张英雄(王锵饰)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下。父亲因为与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冲突而忽然离世,张英雄决定要为父亲报仇。生性懦弱、摇摆不定的他却在不断偷窥、跟踪的复仇过程中,对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周冬雨饰)产生了复杂而冲动的感情......

电影开画便是弄堂里的上海市井日常,俯拍镜头下的煤气灶,煤气灶都是在房子外面的,弄堂房子多数是阁楼,破旧狭小,暗沉潮湿。想要以此表现上海并不困难,弄堂是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但在细节上下的功夫才是值得一提的。

红双喜,利群,上海烟民们最常抽的两种烟,上海青年张英雄也不例外;去的是好德便利,不是全家不是罗森,上海人对好德有特殊情怀,它总是开在像小区门口弄堂口这样离我们最近的地方,全上海的好德便利店里收银员都是只说沪语的阿姨叔叔;电视播的是娱乐频道,上海人饭前饭后就喜欢盯着娱乐频道的几个主持人和几档沪语节目。

当然最关键的是弄堂拆迁问题,为了分到好的房子或是拿到更多的动迁款,在收到情报以后就去多报两个户口,或者带两条中华去找找动迁组,好让他们多算点面积。

这是部很有意思的片,非商业的作者型电影是当然,此外包裹着隐喻,细节对照颇具意义,并且碎片化,散文式,更多的是一种晦涩的意象表达。

开篇这般弄堂景象和民生日常极为写实,故事切入点也充满现实题材的质感,但继续往下又是另一番观感,与胶片摄影带来的迷人影像相得益彰,不依靠戏剧性制造冲击,却在镜头上做足了功夫。存在于意识,透露着情绪。

张英雄是从小在弄堂这样逼仄环境下成长的青年,父亲暴躁易怒,父母都已下岗退休,一家人都是这个城市中的小人物,现实的困境带来成长的冲击,便让张英雄的性格有些阴郁。

上海夏季的潮湿闷热,寄人篱下的压抑不快,父亲死后产生的焦虑与仇恨,让游手好闲的青年燃起了复仇的念头。

然而在对面阳台上,短发、素衣和蜜桃色嘴唇的陆珊珊送来了一股凉意,用望远镜猥琐偷窥,玫红色窗贴氤氲着小青年的幻境。带着邪恶复仇欲望的阴郁青年与对现实全然不知的清澈少女形成了冲突。

乌烟瘴气的网吧内,小青年张英雄只打人机对战。只有在梦境中横生的那股蓬勃暗涌的复仇欲念,只有在梦中出现的残暴血腥,而在现实中却只能依靠屠杀电脑玩家获得快感。与他和陆珊珊的对照类同,这又是一次现实与幻想的冲突。

现实中底层人物的诉求,无论是通过影像的表达,还是他们自身的能动,最终都是实现了的,但这又不是真正的实现。比如唱一支粤语歌就把舞台点亮的北方青年,在废弃的豪华游轮上做着许文强冯程程的梦。

这样看下来,《阳台上》其实是一部做梦的电影,它在现实中融入了理想主义,还有很多的浪漫主义情怀。《阳台上》是一段被理想主义淹没的陈旧记忆,也是一场被浪漫主义侵蚀的白日梦境。

密集楼宇,霓虹灯管,丝袜奶茶,荧光色窗贴,狭小的出租屋,电脑桌面是《春光乍泄》里的张国荣,潮湿和锈迹,街道和隧道,夜晚灯光昏沉的隧道,很多镜头都充满香港的味道。与香港同样的压抑,与香港青年同样的混沌迷茫。

从上海到香港,成了另一个幻想。

拆掉的房子成了废墟,在这废墟之上,张英雄终于对女孩伸出了手,丢掉了匕首。

废墟之上的阴霾,梦境之中的生猛,在城市夜晚穿行而过的摩托将阴郁丢进隧道里。少年就在这逼仄的弄堂之中浸入一场梦境,又在这废墟之上完成了一场自我唤醒。

《阳台上》观后感850字


《阳台上》观后感


张猛导演的新作《阳台上》聚焦的是一个颓丧少年的成长。这个少年叫张英雄,他的扮演者是一名新人,叫王锵。影片讲述的是复仇少年张英雄在复仇未遂后,与复仇对象的女儿产生了暧昧情愫,并因此改变、成长的故事。



虽然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大上海,但张英雄身上却有着一些小镇青年的特质沉闷、颓丧、文弱,不善言语,却又透着一股子韧劲儿和硬核力。王锵在张猛导演全胶片的镜头里,褪去了小鲜肉的亮颜,也没有华丽的装扮,却因此更加贴近人设,贴近生活。也许是看多了青春片中没有特色的流量鲜肉,王锵反倒给人一种独特的存在感。


其实,作为一名演员,王锵的外在条件并不差。文艺的容颜,俊挺的身材,如风少年身上的朝气与活力也溢满了青春的光彩。但张猛导演看中王锵的显然不是其外形上的优势,特质、灵气、悟性,在王锵对张英雄的呈现过程里,张猛导演对王锵的挖掘是非常到位的。尽管从表演的层面看,王锵还略显青葱、生涩,甚至还有些稚嫩,但从他的举手投足中,能让人看到一个新人演员的努力和用心。作为一名潜力股,王锵身上绽放出了成为好演员的多种可能性。



记得国际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拍摄《钢琴家》时的一段话,他说他不会专门去拍演员漂亮的脸蛋和身材,他只想抓取到演员与角色、剧情最贴合的瞬间。张猛对王锵的再造,也有这种即视感,弱化王锵外在的优势,强化其内在的特质。从身上的汗衫、短裤、工作服,到走路的姿势,拖地的动作,点烟、吸烟、吐烟的神态,再到窥视少女时的眼眸及神情,以及邂逅之后的局促、紧张、不安、羞涩,张猛的手持镜头里,特写近景中,捕捉到的都是王锵身为大男孩在那时那刻最真实、也最本色的一面。也因此,你可能不会觉得张英雄有多帅,但一定会觉得他很真实,很鲜活,很自我,很执着,也很男人。尤其是他无处不在的饱满情绪,加之十足的渗透力,尽管情绪和节奏都属于慢热型的,但对心魂的触碰与撞击,却力道满格,张英雄也因此丰活了起来。


以上海为事发地乃至大背景的很多影视剧,往往都会倾尽全力去描绘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繁华风貌。《阳台上》则不然,导演将镜头对准了里弄、筒子楼、拆迁处、垃圾场,从而把上海呈现的更真实。之于人物角色而言,《阳台上》亦如此。特别是张英雄,作为上海本地居民,不差户口、不差吃住的他,却过得远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华丽。但是,从张英雄身上,却看不到丝毫的浮华,尽管他也曾心烦气躁,也曾年轻气盛,对现实景状叶充满了无力感,但生活却把他打磨的棱角分明。也因此,当他面对父亲、母亲、拆迁人员、饭店同事、宿舍舍友、阳台女孩时,他才会呈现出不同的多面来。面对如此复杂的人设,尤其是面对张英雄复杂的心路历程,王锵的表现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不难看出,他没少去揣摩张英雄的人设,所以当镜头对准到他的眼神、眉宇、表情、步态、肢语时,才不会有矫揉造作、扭捏作态的感觉。作为演员,王锵能迈出这样的一步,已经很难得了。



其实,观众对新人还是比较挑剔的,而经得住挑剔的演员才是一个有潜力的演员,王锵就是这样。《阳台上》的他,不但没有让人嫌弃、厌烦,反倒激活了人们的期待,期待他在之后的作品里、角色中,能有更稳健的发挥。当然,前提条件是,能遇到像张猛这样的好导演,选择像张英雄这样有挑战性和提升空间的人物角色。

相信《《阳台上》观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