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3 来源:互联网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250字。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绝杀慕尼黑》观后感250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端午假期最后一天有幸参加了《绝杀慕尼黑》的超前观影。我必须说:太燃了!
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有着苏联击败美国神话的奇迹,有着慕尼黑惨案的时代背景,有苏联时期特有的意识形态和物资匮乏及难得出国的环境渲染,这一切在扣人心弦的篮球赛中使故事异常的真实可信且以幽默调节了紧张的节奏。此外有帅哥萨沙和女篮运动员的真挚爱情,有教练的父子情深,有领队教练间朋友的惺惺相惜,还有队员们的兄弟情义。这些情感着墨不多,但都刻画的非常鲜活。
篮球赛场面调度极佳,大量升格镜头的运用,展现了运动的极致之美,节奏紧凑。整个影片行云流水,能无限激发你的紧张情绪和参与感。好久没看过这么激动人心的运动题材的电影了。俄罗斯电影有着欧洲影片的细腻和一丝俄罗斯电影特有的厚重。强烈推荐。

(字幕翻译以意译居多,例如把谢谢翻成爸爸也爱你,把万岁翻成胜利,虽然与语境相符,但不免怀疑到底有多少其他部分也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改造)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750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校党委于2019年6月19日下午组织我校全体党员们观看影片《绝杀慕尼黑》。影片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不被看好的苏联队在最后3秒绝杀了保持了36年全胜记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场景动人心弦。

看完《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我深有感触。想要成功,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坚定地信念,影片中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战胜美国队。为此,苏联的球员们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还要在心里上克服恐惧,坚定目标,坚定信心。

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8年以来,正是拥有坚定地信念,才在风云岁月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和不变的初心。我们始终坚定地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始终坚定地完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人民谋复兴的使命,以使命之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义无反顾,推动百年中国浩荡前行。我们每个共产党人都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党必将不负人民重托,带领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影片中,它让我们看到了比赛并不只有单纯的胜负,球员们也并不是比赛机器。教练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深深的打动着每个球员,也让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民教师,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一定把为党的教育事业争光添彩当作无上的荣光,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1600字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没错,大家可能也都猜到了,说的就是《绝杀慕尼黑》。

《绝杀慕尼黑》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完美的还原了当年最具争议的一幕: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国家队首次击败强悍的美国队,获得奥运会男子篮球冠军。

三秒钟绝杀!


本来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

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灌篮高手》终场对战的原型就是这场美苏篮球终极对决。

这部俄罗斯片子有多火?累计观影1200万人次,差不多10个俄罗斯人中就有1个看过,直接砍下本土电影票房NO.1。

《绝杀慕尼黑》能拿下俄罗斯本土票房冠军,绝不是个意外。

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

对俄罗斯人来说,这场篮球赛,至今仍是本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体育胜利。


1970年代,正是美苏争霸白热化阶段,两个超级大国掐架了几十年。不管干什么,两国都要争一头,奥运会这种全世界level的比赛,更成了两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之外的主赛场。

在这种情况下,球场就是战场,只能赢不能输,这涉及到两个国家的尊严。

从1936年到1972年,美国男篮已经制霸奥运篮球赛场36年。

在奥运赛场,美国男篮打过63场比赛,战绩全胜,苏联男篮在他们面前,只是个弟弟。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美国VS苏联,比赛结束的时候,美国队以一分的优势领先,他们以为这就赢了,开始呼喊庆祝。

在领队的坚持下,争取下,裁判重新开始最后三秒的比赛,没人认为最后三秒还能进球,但苏联队确实做到了,一个长远的传球,直接将球带到了篮下,一个跃起扣球,刚好三秒。

苏联队加了两分,61:59赢了美国队。


被苏维埃铁拳砸穿几次之后,美国人才痛定思痛,组建了NBA球星为主的梦之队。

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叫加兰任的教练说起。

刚上任,这位教练就在新闻发布会上撂下狠话:我出任这个教练,就是为了干死美国队,明年慕尼黑奥运会见。


话放出去了,球队该怎么带却是个问题。 苏联男篮在欧洲强则强矣,内部存在的问题却不少。

有自负且有重疾的天才,还有四百度的近视眼,还有剩下不足一年时间新秀。整个球队就像一盘散沙。

尽管有诸多毛病,但是他们却从未想过离开赛场。原因很简单,因为热爱,因为想一直在篮球场上拼下去。但光有热爱还是不够的,想要成为牛逼团队,他们必须要有个主心骨。


教练的到来,让球队找到了灵魂。

身处美苏冷战背景下,教练却能力排众议,向自己最大的对手美国男篮学习,汲取对方先进经验。

除此之外,就是让球队出国和外国球队打,不是害怕美国球员吗?那就多跟他们打,打到什么时候克服恐惧感为止。


更重要的是,教练是个极具人格魅力的教练。 面对个性突出的球员们,他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独特能力。

在教练的谆谆教导下,他终于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打球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更是与一帮兄弟合力奋战的过程。

对整个球队来说,教练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每个经历过困境的人,可能都梦想过加兰任教练这样的人,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时候,给予自己最坚定的支持。


在当时,除了教练之外,没有人相信他们能赢,甚至连他们自己。甚至还没打,就嚷嚷着要投降,只有教练一直支撑在那里,抗住所有压力,带领这帮苏联小伙一路拼搏。

教练的想法很简单:美国人也是人,所以他们能够被打败,而且迟早有人会将他们打败。

面对一个从未失败过的对手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教练加兰任说,我要赢。


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上到顶头上司,下到篮球队员彼时他们还没出过国,等出国了第一次跟美国大学的篮球队打篮球还输了。

就是这种情况下,加兰任依然坚信,能赢。

于是,三秒钟,他们创造历史。

当绝杀一球投出时,全场欢呼!

拼尽全力,只为那一丝丝赢的希望。这就是体育竞技最大的意义与魅力。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本片扮演萨沙和谢尔盖的演员在拍片之前,甚至没有接触过篮球。


所以,一年时间,主演们没干别的,就是在跟着专业篮球教练打球。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和专业篮球队进行大量比赛。

难怪主演们戏说,演完这部片,他们都可以去专业的球队打球了。

正因为演员在球技上的专业,让整部片的比赛场面充满真实感与观赏性,可谓完美还原。


电影的重心,更加集中于表现美苏篮球队之间激烈的比赛场面,展现篮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所蕴藏的无穷魅力。

正如电影里所说:体育比任何战争都纯洁,都美丽,不论是热战还是冷战。

即使是没有打过篮球的人,看着球员们在场上挥洒汗水时,谁不会想到自己曾经热血过的青春呢?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200字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历史真的能被复刻嘛?!作品讲述了前苏联篮球队怎样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打败了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作品尝试还原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故事全貌,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苏联几乎封闭式的社会形态,加上落后的装备及训练水平,都让那最后的胜利显得更加来之不易。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的类型片,导演通过快速剪辑配合比赛中大量的高速镜头,将燃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结合场外那种压抑情绪的对比,赋予那早已被大家熟知的最后3秒饱满的情绪张力。不过除了最后3秒的高潮戏份外,几乎所有的球场戏都太过浮夸,拍的像扣篮大赛一样,这与整部作品的写实手法完全格格不入,让作品的真实感上大打折扣。6.5分。ps:这种带着明显立场的作品,真的无法太接近真实吧,毕竟大家眼中的历史都各有不同。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700字


这部《绝杀慕尼黑》是用人物形象、戏剧情节和精彩的镜头语言认认真真地解释了苏联这个伟大的政治体制,曾经有多么强大的创造人间奇迹的能力。虽然电影里也设计了一些情节讽刺苏联时代的政治挂帅、思想僵化,人与人之间缺少人情味,但你也仍然能看出现在的俄罗斯人对苏联时代强盛的国力、团结的意志的那种百般回味。

我们中国人称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是有原因的,我们中国人愿意讲天下一家,把与更多的国家民族和平共处作为处世准则,我们是真的认同要老少无欺大小平等,但俄罗斯与我们不同,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值得尊敬,其他人都根本不被他们放在眼里,骨子里极度骄傲,即使今天的俄罗斯已经没有苏联时的那种强大,透过这部电影,你还可以感觉得那种臭脾气一点儿都没有改变过。

《绝杀慕尼黑》的影片从一开始就不演示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尴尬的处境,官僚关心乌纱,球员只想改善生活,更不要说心怀二志的分离主义球员和孩子残疾待医教练。甚至影片中还用海关检查开启了社会主义的玩笑,一个从球员到领队都要走私的球队,一个男篮国手要学织毛衣的国家,一个压抑人性的社会,这些现在看起来都是笑点,当年确实发生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绝杀慕尼黑》值得观看,作为教师的我们身份是不是和加兰任教练一样呢?我们应该爱护每一位学生像加兰任爱护他的为一位队员一样,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做到良师益友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还应该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像加兰任一样调控在场的每一位球员,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最后我想教师育人与执教球场一样都是一场战斗,都要有坚定意志和信念,要有敢想敢要敢拼搏的精神,必然势如破竹,笑到最后!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800字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首先感谢观影活动,感谢泽位先森的热心组织。《绝杀慕尼黑》是2017年俄罗斯票房冠军,看之前心里期待是的能拍到《最后一球》的水平就谢天谢地了,没曾想就如同1972年的男篮决赛一样,让人心潮起伏,在体育竞技列影片中也算上等。
《百万金臂》里有一句台词:十年以后没人会记得这场比赛,但百年以后仍会有人记得这一次击球。美国自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以来,几乎包揽了所有冠军,美国队成为冠军不是新闻,只有当美国队输掉的时刻,才会被历史铭记。


1972年,在冷战中苏联刚刚输掉了登月竞赛,那时候,苏联抢先把人送进了太空,美国就送两个人,苏联再塞进去三个人,知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插上了美国国旗。两个国家的竞争让人类的科技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飞跃,也压榨出了当时人类科技的所有潜力,要知道,那个时候NASA登月计划所有计算机的主频加起来都没有你现在用的智能手机高。
战争不论是冷的还是热的都能让人拼尽全力。

苏联解体了,一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消失的不见踪迹,现在的九零后几乎不知道有这个国家,儿子一次在老地球仪上发现苏联时,还以为是地球仪印刷错误。留下来的是数不清的影视题材和打不完的内战。俄罗斯在普京统治下二十余载,从准超级大国一路混到了二流国家,甚至在石油危机、乌克兰争端中要当年的小弟中国拉一把。真是想起来不失眠都难。
俄罗斯的电影从《理发师》开始才走上复兴之路,中间《星星》、《第九连》、《决战要塞》、《斯大林格勒》等电影都在力图恢复当年苏联的辉煌,可惜一直不得其法,如同当年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拍的有点用力过猛。直到二十一世纪,电影的镜头聚焦到普通人身上,影片的质量开始飞速上升,除非今年陈可辛贺岁的《女排》或者《李娜》正常发挥,否则只能尴尬地承认俄罗斯体育电影的水平已经甩了中国哥们几条街。

《绝杀慕尼黑》的影片从一开始就不演示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尴尬的处境,官僚关心乌纱,球员只想改善生活,更不要说心怀二志的分离主义球员和孩子残疾待医教练。甚至影片中还用海关检查开启了社会主义的玩笑,一个从球员到领队都要走私的球队,一个男篮国手要学织毛衣的国家,一个压抑人性的社会,这些现在看起来都是笑点,当年确实发生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从拍摄技巧上来看,《绝杀慕尼黑》前半段中规中矩,后半段过多的闪回插入甚至影响影片的节奏,但是把一整场比赛全景式的呈现给观众,不可不说是一个创新,商业片最怕拍成流水账。篮球比赛再激烈也避免不了垃圾时间,但是在导演的操控下,基本上40分钟的比赛全是燃点,看着比分一点点迫近,观众难免紧张,美国队的贴身紧逼,苏联队员的受伤倒地,一次次冲击观众的神经,直到最后三次发球,终于改写了奥运会的历史,美国队第一次被击倒在地,影片也恰然而止,留给观众只有震撼。
《绝杀慕尼黑》值得观看,更值得中国电影人和体育人学习。

历史上,苏联击败过一次美国队,还有一次战胜了击败美国队的西班牙队,从此以后,美国队也开始组建职业球员组成的梦之队,基本上每一场比赛,美国队都是先玩玩,分数拉不开时,祭出全场紧逼,一节之内把分数拉开,进入垃圾时间。全世界能和一心一意打篮球掰腕子的大约也就是西班牙、阿根廷了。
1972年的男篮决赛颁奖台上没有美国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冠军,苏联是在裁判的帮助下取胜的,也难怪,最终的申诉3:2败诉,支持苏联的三位委员来自古巴、波兰、苏联。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绝杀慕尼黑》观后感25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