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安徒生颁奖典礼读后感100字 > 地图 > 安徒生颁奖典礼读后感100字

安徒生颁奖典礼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100字。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或许你需要"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100字"这样的内容,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第一篇:

今晚,我观看了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的颁奖典礼中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大家,感动中华儿女。

在感动中国节目中,带领科学家团研究科学家于敏;已退休外交官、放弃在城市生活、到贵州山区支教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带领乡亲们启程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巨大奉献的赵久富;为灾区捐款不愿意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张记清;为了自己儿子跟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唱歌、跳舞,付出了很多母爱陶艳波等。我印象最深的是陶艳波。

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一起学习。因为有一次发高烧导致耳膜出血,失去了听力能力。这给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打击。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很多的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她给儿子去学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就这样,陶艳波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母子一起学习。经过不断学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现在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来回报帮助他们的人。

看完这颁奖典礼,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也能变得很伟大,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应该做出对社会有用的事,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第二篇:

今天晚上吃完饭后,我与家人一同观看了2014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有被称为“氢弹之父”的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山区支教十年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还有好心人”炎黄“张纪清老爷爷;有与儿子同桌16年的陪读母亲······这些故事湿润了我的眼眶,也让我感受到了美德的力量。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夫妇。10年前,他们放弃了在北京的安逸生活,选择来到贵州偏远山区支教,他们将义务支教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完成的梦,1965年朱敏才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意愿便是能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可国家的分配却让他成为了一名外交官,原本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丈夫的工作不得不放弃自己心爱的工作,所以,各自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当我们看完某一作品后,在观影过后,我们会不禁回忆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观后感可以作为评判作品好坏的依据之一。写观后感时,我们要多看、多写、多改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文章。写好有关作品的观后感有什么秘诀呢?根据你的需要,我们精心整理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1

2021年是中国航天的丰收年,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颁奖词直抵人心,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动中国》这样走过20年的节目,是不多见的。龙鳞装是一种源于唐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非常适合呈现时间轴序列,每一页翻开就是一座丰碑。”回忆起制作开篇画面的过程,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感慨道,在接到节目组的邀请后,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悉心完成这幅长卷。

作为节目的忠实观众,张晓栋告诉记者:“节目中榜样人物的事迹不断启示我,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过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书,可能我这辈子也只能干非遗传承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与张晓栋一样,《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也陪伴节目走过多年,在专注于撰写颁奖词的过程中,他收获了更多的感动与温暖。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2

郭川航海意义何在?当这位50岁的青岛汉子带领着国际团队穿越北冰洋、冲过终点之后,很多人对他这种自讨苦战的疯狂举动表示不解。

同样的问题可以提向所有的职业体育项目:博尔特为什么要跑步?梅西为什么要踢足球?费德勒为什么要打网球?梅威瑟为什么要搞拳击?……他们意义何在?

对于这些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我们从对郭川航海的解剖中都能找到答案。

每个人都是性质独特的个体,兴趣爱好各有不同,郭川也不例外。他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对太空的兴趣却不如对大海那样炽烈。他不愿庸庸碌碌地活着,对到手的副局干部待遇没有兴趣,三角翼、滑沙也不合他的胃口,唯有帆船航海让他一见如故,沉迷其间不能自拔。他说自己就像歌曲里唱得那样,“寻寻觅觅寻不到活着的证据,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他想换个活法,航海把他从城市琐碎乏味生活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只有到了海上,他才感觉到自由和对自我命运的把握。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向大海。国内没有航海环境,他就远赴法国学习,全是自费,没有花纳税人一分钱。

航海,是郭川的爱好,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像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在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中生活一样,也如你我平凡人选择的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制生活一样。

郭川航海是为追求战胜自我的极限体验。他的帆船为创造纪录而设计,不是为了享受,没有任何奢侈品,甚至连马桶都没有。这次北极航行,他吃的是脱水压缩食品,喝的是淡化过的海水,13天内一直和衣而睡,没换过内衣。他追求的不是衣食住行的舒适,而是一种极致的感觉。在这次创纪录北极航行冲刺结束后,他沉浸在巴库斯似的兴奋中:“我感觉很自豪,此刻的我完成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享受的时刻,只是具体内容不一样。有人会为加薪晋级、买房买车而高兴,我为创造这样一个世界纪录而高兴。大家只是追求的目标不同,但高兴的感觉是一样的。”

郭川说,他一直想要做一件感动自己的事情,这次做到了。因此,他首先是为自己航海,为了实现自我而航海。

如果郭川生在欧美,他或许就是个平凡的航海者。但在中国,时代的变化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北京奥运会把青岛选为帆船比赛地点,让郭川这个青岛人深入接触到了竞赛帆船。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国际帆船赛事进入中国,郭川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些国际赛事的中国元素。发达的理性思维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十年之内他成为帆船竞技的高手,成为一个品牌,组建了专业团队,拥有了市场。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成功要素。他选择了帆船,时代选择了他。他成为中国帆船的领军人物。

于是郭川就不能再仅仅为自己航海。他的航海被赋予更多内容和意义。作为一个职业极限航海家,他担负着更多责任。他要为家庭、为团队、为支持者、为赞助商、为自己的市场品牌、甚至要为中国帆船界去航海。他必须要去拼搏,做到最好,正如博尔特、费德勒、梅西和梅威瑟这些职业体育选手一样。

现在郭川每次航海都是一个市场项目,由自己的团队经营。为了他能顺利下海穿越北极,团队总经理刘玲玲奔波在世界各地,为他寻找船员,寻求合作伙伴。团队技术经理法国人哈尔贝最后累得卧病在床。这些职业人士拼命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消费经济时代,不少人欣赏郭川,因此成为他的支持者。这次穿越北极起航之前,有人暗中给他账号里汇去二十万元人民币,有人万里迢迢从国内赶到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为郭川壮行。因此,郭川航海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团队和合作伙伴、支持者和中国帆船界的成功。大家都与有荣焉。

我们为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和郭川喝彩,是因为我们在他们那里找到了认同感。这就是意义所在。

郭川说过,他航海就像博尔特跑百米每一步都力求精确一样,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因为他有时要在游走在生命攸关的极限边缘,容不得任何闪失。极限航海是他的工作,就像体育和探险,都是人类为自己设计的挑战,看似“自讨苦战”,实际是人类自我砥砺、自我改善的方式。每次极限的突破,每次世界纪录的创立,都值得我们为之兴奋。这也是意义所在。

法国航海权威克里斯蒂安·杜马尔称赞郭川是世界航海界的“先行者”,“意志强大,思维理性”,“坚定地追随自己的想法”。郭川是个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愿意付出一切努力的人。这是他个人精神的实质所在。

郭川曾说:“我的事迹或许无法拷贝,但我的精神可以拷贝。”他的这种精神,也是他航海的意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3

苏炳添,这可能是中国百年奥运梦以来,最让我们振奋的选手,亚洲人可以做到和欧美人一样的成绩,可以做到博尔特,贾斯汀加特林,泰森盖伊,尤塞恩布雷克,这些名将一样能做到的事情9.83,记住这个数字吧,这是中国短跑,田径的脊梁,记住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不论决赛会不会受到这个时间短,不能恢复的影响,我们依然相信,这就是中国的速度,亚洲速度,黄种人的奇迹,改变的是多少年的中国田径甚至中国体育的历史。亚洲记录,真真正正的黄种人的记录,没有归化队员,没有任何的一点点的问题。起跑很顺,而且这一枪他肯定是当决赛发挥了全力去打的,到最后也真的能顶住旁边美国队的新星贝克的压力,我觉得真的是不容易,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已经是让我们非常惊喜。

几个真实而又感人的事例论证了我的观点,奥运精神真伟大啊!他让人充满斗志,充满活力。不过,虽然不是运动员,但却有着同样的奥运精神的,那么中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因此,我们要通过宣传奥运精神,激励亿万人民发奋图强,建设好我们的国家;通过宣传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鼓舞广大青少年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努力营造有利于成功举办奥运的舆论氛围。参与奥林匹克事务、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长期的追求。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将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深入和普及,将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个十分宽阔的舞台,也将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拓展: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01 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

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做出里程碑性的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祖国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词: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02 最美家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

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也正是这样一对不同寻常的夫妻,不仅照顾年迈老人,还要抚养年幼的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两个侄女。

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颁奖词: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秀出幸福花。

03 百折不挠的中国飞人—苏炳添

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男子60m,100m亚洲纪录保持者。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m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以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在中国的运动史上,绝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年龄对于运动员来说,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

可是苏炳添无惧无畏,30多岁,依旧在赛场上驰骋。

只为证明:朝着梦想一直走,一直走,一定会有所收获。

颁奖词: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04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

14岁参军,先后十次受伤,三次立功。

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连队与敌军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里血战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

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困落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走过家乡每一个村民的家,也为村民们办实事,谋发展,接轨外界。

出生到目前为止,他动过47次手术。

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他应该是被家人照顾的那个病人。

但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小问题。只有为国家付出,才是他应该去做的事情。

颁奖词: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05 矢志报国的飞行设计专家—顾诵芬

顾诵芬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书香世家,5岁那年,父亲应邀到燕京大学任职,顾诵芬全家迁居北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7月28日日本飞机编队轰炸中国兵营。7岁的顾诵芬第一次看到了飞机。

儿时目睹外国飞机轰炸 立下航空报国之志。在35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其中主持研制的歼八、歼八Ⅱ超音速歼击机。

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歼八系列飞机列装部队之后,成为我军20世纪核心主战装备。

颁奖词:向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千清芬。

06 分享扶贫故事,宣传中国形象—陈贝儿

陈贝儿出生在香港,在传媒行业工作近20年。

2021年,她和团队为拍摄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跨越14个曾经处在深度贫困的地区。

节目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近了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陈贝儿从小衣食无忧,生活水平都处于中上阶层,对贫穷没什么概念。

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当陈贝儿看到外国媒体对祖国有大量不实的报道,并且很多人都不相信中国能实现全面脱贫,内心的爱国情怀促使着她踏上一条“无穷之路”。

五个月的实地采访中,陈贝儿翻越悬崖峭壁、体验贫困地区人民用绳索过江、一度因高原反应紧急住院,她历经千辛万苦,只为还原中国扶贫的真实面貌。

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07 高原生命的保护神—吴天一

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吴天一院士跟高原病“较劲”半个世纪,诊疗救治了上万名藏族群众。

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创造了14万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的“医学奇迹”。

跋涉广袤高原,数度遭遇车祸,全身14处骨折,耄耋之年依旧坚守一线。

在《感动中国》的录制现场,86岁的吴天一目光坚毅。

他是塔吉克族,特意佩戴了一条民族特色的领带,“上面绣着花,这就是开放在冰山上的雪莲花。”

他说自己是个“很普通的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扎在了高原上,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颁奖词: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08 失聪女孩考上清华大学—江梦南

江梦南,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然而,她的人生经历却与诗意背道而驰。

1992年,江梦南出生在湖南郴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6个月大时,江梦南因为肺炎误用耳毒性药物而失聪。

从此她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只能依靠读唇语学习听和说。

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在学习这条路上,一路过关斩将,考进清华江梦南从小到大都没有上过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在公立学校读书。

2011年,江梦南从郴州市明星学校考入吉林大学药学系,在该校读完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硕士研究生。

2018年5月,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如果我能够做一些什么,让别人不再那么辛苦,那么艰难,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付出一点点努力,这个世界肯定是非常美好的。”

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09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

1925年,彭世禄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的一个富裕家庭。

3岁的时候母亲英勇就义,4岁的时候父亲慷慨赴死。

14岁独自出门寻找革命队伍,在惠州加入抗日游击队。

16岁进入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26岁被选派留学苏联。

从苏联毕业以后,彭士禄被国家选派到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核动力专业,从此与核动力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彭士禄被誉为中国的核潜艇之父,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遗憾的是彭士禄已经在去年3月22日去世,他没有亲自见证这个荣耀的时刻。

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10 勇攀高峰,自强自立—中国航天追梦人

中国航天人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共同努力。

航天人所指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无数为航天科研奋斗的工作者们。

中国的航天事业走得慢一些,但很稳当。每一项成功的背后,都是无数航天工作者的辛苦付出。

颁奖词: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50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4

近日,网上一组排雷英雄的无手“军礼”照片震撼了广大网民的心。军礼无言,誓言铿锵。一句“让我来”,排雷英雄倒在了血泊中,救下战友,自身失去了双手和眼。一个严肃庄重的“军礼”展示出了排雷战士对党的忠诚,对排雷事业的不悔决心。

他们是一群走在“死亡”路上的英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为的是帮人民群众排除安全隐患,还人民群众一篇安详宁静的热土。排雷发明者设计之初,考虑到敌人靠火力轰炸等外力作用引爆地雷,便在地雷材质上做了优化设计。导致在如今的排雷工作中即使在强火力作用下,地雷毁灭率也是极低的,这就需要排雷士兵匍匐身子,通过绊发、剪线、去除伪装物等一系列排雷流程进行排除。排雷完成后,战士们还要手拉手徒步验收雷场。

战士英雄大多数都处在20到30岁之间,正处朝气蓬勃,激情四溢的青春。在这场特殊的战斗,许多排雷战士献出年轻的生命。或跌入谷底,或顶高温挖掘,也从未一声怨言,轻言放弃。爆炸事故中,侥幸抵住死亡厄运喉咙的战士们,有的失去双腿胳膊,终身残疾。这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同样是一场巨大的伤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失去健康肢体的人,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排雷英雄的故事让无数群众热泪盈眶,“上半辈子,你守护我。下半辈子,我是你的‘眼’,我是你的‘手’。”排雷战士杜富国的妻子紧靠在杜国富身旁说。

这世界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英雄事迹让我们千万群众落泪。他们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兵,是祖国的骄傲。在他们身后,祖国大地一寸寸平安的土地不断伸延。他们的故事,全中国都要铭记。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弘扬不畏艰难、不惧危险、不怕伤残、吃苦耐劳的排雷精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5

今晚,我观看了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不禁令我充满无遐的联想,在我的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想与体会。特别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对于梁益建的获奖感触颇深。

梁益建,医学博士,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

尽可能的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

2009年,梁医生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正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帮你找到钱就回来接你。”1年后,梁益建驱车7小时,去木里县接刘正富,并为他实施了手术。

为了给这些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从医三十年来,他用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实现在极重度脊柱矫形领域禁区的不断突破,用自己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和刀尖上行走的。精妙技艺书写了医务工作者忠于信仰、无私奉献的人生轨迹,为无数“低头”病患开启了他们的“抬头人生”。

看了他的获奖我也想到了我自己的临床工作,平时老是觉得又苦又累,但是同梁老师比起来,还是闲适许多,我应该向梁老师学习,孜孜不倦,不畏艰辛,为了病人的健康贡献竭尽全力。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6

8月8日,备受关注的奥运会圆满落幕,正当大家为中国取得的成绩纷纷喝彩时,我想起了鲁迅曾经写下的令人深省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争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一次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两位运动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个是00后射手杨倩,沉着冷静射下东京奥运第一块金牌,第二个就是32岁飞人苏炳添,虽然没有站上领奖台,但他却凭借9.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100米纪录,在一众二十几岁的对手中再次起飞。苏炳添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令人起敬,他成为我国代表团闭幕式的旗手也实至名归。

竞技体育成绩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奥运精神是突破、超越自我。苏炳添的奥运精神是纯粹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中华人民的奥运精神也是纯粹的,即使痛失金牌,我们亦能“输得起”、“放的下”,真诚的为其他国家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喝彩。超越自我、突破极限,这是我们参加奥运比赛的初衷。

生活学习,亦是如此。当我们面临失败时,要抱着坚强的斗志和毅力,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正如巩立姣那样,尽管连续四届奥运会失利,但最终还是拿到我国田赛的第一枚金牌,最终成功“上岸”,实现自我突破。

很多时候,我们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是属于我们的奥运精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7

近日,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揭晓。当主持人念出一个个名字时,无数观众都红了眼圈,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太好哭了”“感动到不行”。36岁的陈陆生前是一名基层消防员,20__年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危急时分,他带领消防员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在营救过程中不慎英勇牺牲。“放心,我会守好庐江”是陈陆对父亲的,更是用生命兑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

陈陆的事迹很好地诠释了“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的内涵,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守护,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身患绝症,却顾不上照顾感染新冠病毒的妻子,而是在医院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这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心中的责任;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以凡人之力发动朋友圈,解决医护人员出行难题,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热饭。这是快递员汪勇认为应该具备的担当……他们的先进事迹虽然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国家的需要、群众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唤作为行动的出发点,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一段段传奇故事。

担当来自一股力量,那就是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面对波涛汹涌的洪水、面对随时有可能吞噬生命的疫情、面对一天只睡4个小时的煎熬,他们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不退缩、不放弃,无私无畏、义无反顾地担起肩头的担子。正是有这么多坚强的脊梁,为我们遮风挡雨、负重前行,我们才能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

担当源于一种信念,那就是肯付出、能奉献、发光发热的奉献精神。感动中国的很多人物就生活在你我身边,他们平时在生活、工作中总是默默地付出,坚守岗位,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在危难关头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可以说,正是有了平时生活中的奉献精神,在危急时刻,他们依旧保持着优良的品质,有一点光就发一点光,有一分力便出一分力。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进入新的一年,还有新的困难需要面对、新的高山等待翻越,需要我们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为美好明天奋力前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8

彭士禄院士一生为国家潜艇核动力和核电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在中核集团公司的统一组织下,核动力院副院长刘承敏前期指导党委宣传部和科技处共同完成了宣讲材料的准备和宣讲团的筹备。本次宣讲由党委宣传部领导带队,来自四所和二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潘东、许爱威作为主讲人参加了此次宣讲,将彭士禄院士的坎坷经历和巨大贡献生动地显示给观众们,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现场许多观众眼中都泛起泪光。

此次宣讲会是何梁何利基金会拟为彭士禄和黄旭华院士举办的四场宣讲会中的首场,后期还会在上海、广州、澳门等城市举行。宣讲会的受众范围广、社会媒体多、传播力度大,对宣传科技强国理念、弘扬和发展核工业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结尾所说,新时代核工业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核动力领域攻坚克难。不负芳华,勇攀高峰,在核电市场奏响华龙新篇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们在观看过一部影片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感悟,将每一次反思的结果写进观后感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自己。写观后感要能抓住要点,才能体现出观影时的真实感悟。我们写观后感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篇1

2021年是中国航天的丰收年,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颁奖词直抵人心,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动中国》这样走过20年的节目,是不多见的。龙鳞装是一种源于唐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非常适合呈现时间轴序列,每一页翻开就是一座丰碑。”回忆起制作开篇画面的过程,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感慨道,在接到节目组的邀请后,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悉心完成这幅长卷。

作为节目的忠实观众,张晓栋告诉记者:“节目中榜样人物的事迹不断启示我,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过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书,可能我这辈子也只能干非遗传承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与张晓栋一样,《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也陪伴节目走过多年,在专注于撰写颁奖词的过程中,他收获了更多的感动与温暖。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篇2

上周五,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有誓言保护敦煌的樊锦诗,有坚持不懈、勇于出击的中国女排,还有守护未来孩子们的安全的糖丸爷爷顾方舟其中,黄文秀的事例最令我动容。

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用她的生命诠释了初心与责任。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黄文秀从她来到广西乐业县百坭村那一刻,就发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她不等不靠,践行着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理念,用脚丈量了百坭村每一寸土地,用情感打动了百坭村每一位百姓。短短一年时间,村里就做成了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修通了水泥路,建起了4个蓄水池,发展起砂糖橘、油茶树、八角、水稻种植等特色产业,有88户418人顺利实现脱贫。群众脱贫致富了,但雷厉风行的黄文秀却在一次山洪中不幸去世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她的为民情怀为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做出了榜样。功名不过尘与土,唯有孜孜不倦,践行初心,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方可无怨无悔,为世人所敬仰。

文在心,秀于行。扶贫工作如长征之路,漫长而修远,黄文秀高学历、高资质却甘于躬身扶贫一线,她用生命践行了党的誓言,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甚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无怨无悔。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身上克己奉公、知重负重、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精神。

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身上背负着少先队员的使命与责任。我们需要好好学习,学好知识,脚踏实地朝着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苦干实干,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负青春韶华,绣出少先队员的美丽画卷!

故人已逝,风范永存!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篇3

申亮亮,29岁,生前系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工兵分队战士。

20xx年6月1日,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

这一人的牺牲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悲伤得无法站立,坐着轮椅到机场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从温县温泉街道西南王村走出的维和英雄申亮亮,成为央视感动中国20xx候选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篇4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要为社会做贡献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升自我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干事创业的根本,身体力行,才能弯腰实践。不断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理论技巧,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练就新能力。

二是坚守基本原则。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守规矩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按规矩办事,用制度管人。在工作上,始终坚持不推诿不扯皮、不摊派不遥控,搞好单位团结,带好干部队伍。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尊老爱幼,争做人人学习的表率。

三是履行自身职责。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组织和领导安排的要及时抓落实,自己分管负责的要亲自指导跟踪问效。作为一位公民一名国家干部,要敢于同社会的不良风气说不,要善于带头做合格公民,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他们活着是一面又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又一座丰碑,折射出一个时代中最闪亮的光芒。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篇5

古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安危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自己。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捍卫国家的尊严,为国家的兴旺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是高尚的情操。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单独生活着,爱国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民族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爱国者肖邦的墓在法国。他的墓前终年有鲜花。法国一位前总统的墓及青铜卧像就在通向肖邦墓地的路旁,却很少有人驻足。法国人爱肖邦,因为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再说他算半个法国人。肖邦享年39岁,最后18年是在法国度过的。肖邦的爱国心感人至深,他在离开波兰之际,带着一只盒子,盒子是肖邦的师长送的,盒子中装着一抔的黄土。他葬身异国,留下了遗嘱,让后人将他的心脏运回祖国,他的骨灰就装在他永远也不肯丢弃的这个盒子里。

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身为国家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为国家作自己应有的贡献,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1943年钱伟长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前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喷气推进研究所任工程师,不久又当上了领导六百多人的洋官。抗战胜利后,他甘愿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国,他拖家带口在北平的几所大学兼课勉强糊口。1947年美国的那个研究所又邀请他去,但表格上有一句话:一旦美国宣战,本人绝对效忠美国。他当即写下大大的NO!

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先有国然后才有家,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与我们休戚相关。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去捍卫国家的尊严。古往今来,正是为了这种尊严,多少炎黄子孙奔走呼号,多少中华英杰前赴后继,精忠报国,写下一首首可歌可泣的不朽诗篇,展现一幕幕惊天动地的血_风采??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虎门销烟惩列强;邓世昌为国捐躯战敌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江竹筠身受_不动摇。多少英雄,都是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拼搏,而奉献!人民的荣辱与祖国的荣辱连在一起,人民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没有祖国的尊严,就谈不上个人的人格尊严。我们是炎黄子孙,怎能忘记八国联军蹂躏中国人民的铁蹄、南京_的悲恸欲绝;又怎能忘记,抗日先锋吉鸿昌英勇就义的悲壮场面,吉鸿昌面对枪口,满怀深情,仰天长啸,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唤:祖国啊,快强大起来吧!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可以告慰烈士的英灵,您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奔腾的历史长河呼啸着,涌进了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年代。近百年屈辱的呻吟,经过了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奋斗,终于诞生出历史庄严的时刻--1997年7月1日。被英国侵略者抢走了一百多年的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只有经过漫漫的寒夜,才更加感到太阳的温暖;只有长期被迫与祖国分离的人民,才更懂得祖国尊严的含意。我们为祖国的繁荣而欢呼,我们为祖国的强盛而自豪!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高举维护祖国尊严的神圣大旗,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也许我们拼搏奋斗,成不了伟人,也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起码我们的胸膛里还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要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检验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跨世纪的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挺起胸,昂起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篇6

昨晚,央视20xx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名单公布,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成功入选。

对于潘建伟,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说,在巨大的名利声望前,坚守学术的真谛,这是学者最难能可贵的。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潘建伟的颁奖词为: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潘建伟,中国科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量子力学等方面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国际著名学者。20xx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会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篇7

彭士禄院士一生为国家潜艇核动力和核电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在中核集团公司的统一组织下,核动力院副院长刘承敏前期指导党委宣传部和科技处共同完成了宣讲材料的准备和宣讲团的筹备。本次宣讲由党委宣传部领导带队,来自四所和二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潘东、许爱威作为主讲人参加了此次宣讲,将彭士禄院士的坎坷经历和巨大贡献生动地显示给观众们,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现场许多观众眼中都泛起泪光。

此次宣讲会是何梁何利基金会拟为彭士禄和黄旭华院士举办的四场宣讲会中的首场,后期还会在上海、广州、澳门等城市举行。宣讲会的受众范围广、社会媒体多、传播力度大,对宣传科技强国理念、弘扬和发展核工业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结尾所说,新时代核工业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核动力领域攻坚克难。不负芳华,勇攀高峰,在核电市场奏响华龙新篇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篇8

3月3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和女儿在颁奖现场。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女儿在颁奖现场展示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二连”“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走过20年,《感动中国》为何依然打动人心?颁奖词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等主创人员。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篇9

20x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看现场,有的不由自主地擦拭眼角的泪花,有的任由泪花在感动的脸上流。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也也许会与现场的观众一样,因为我这样。感动之,思索之。感动的是执着于一事的坚持,是时光悄悄逝去下的执着。

崇仁厚德的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助学,我们也许能做到,但是一直坚持到90岁心比金坚的陈俊贵,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守住誓言,我们也许能做到,但是茫茫天山,孤独坚守几十年梦想天开的油菜花父子,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

科学家也许做到,但是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的坚持秋兰为佩的胡佩兰,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退休的白医天使也可能做到,但是能一直坚持到生命最后的一息寸草春晖的姚厚芝,重病母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为子女筹学费。为孩子,母亲们也许做到,但是这位母亲不知自己生命何时结束克明俊德的方俊明,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为一事一时不悔,我们也许能做到,但是不悔从自己的青春年少又到了两鬓斑白

文中的几个也许,是我们感动的直接原因。因为,他们做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做到。就一事一时来说,也许比他们做的伟大,做得轰轰烈烈。不同的是他们对一事的一生执着。他们的执着不是为了谁,为了什么,他们执着于的是自己的信念,执着于自己的行动。看看身边的我们:我们执着于了哪些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惯形成品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先学后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知道,我们都能做,但是我们缺乏执着于一事的品格。经常说起的魏书生让我们感动的也是执着于一事的坚持、坚持、再坚持

我们为什么很迷茫?不是方向不明确,不是理念不先进,不是策略不正确,不是时间不充裕,不是空间不充分身边的诱惑太多,我们没有执着于一事坚持的勇气。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篇10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他们中的典型和代表,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身患绝症却同疫情赛跑的张定宇,将很多的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领奖台上步履蹒跚;面对洪水汹涌却选择逆流而上的陈陆,为危难的乡亲奉上了的年华,颁奖台上只见一张照片;坚信“让一个女孩读书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长张桂梅,改变了众多山区女童的命运,颁奖台上她双手布满膏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丰厚回报,没有什么踌躇不前,更多的是困难时刻挺身而出,无惧艰险与挑战,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安宁。

回顾整个20__年,我们要向这些感动人物表达敬佩之情,也要给各行各业的奋斗者点赞。数不清的白衣天使从四面八方汇聚武汉抗击疫情,数十万铁路职工坚守在运输一线,众多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冲在抗洪前沿,为数众多的扶贫人员奔波在贫困地区,鲜为人知的科技工作者们研发新的技术装备……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为外界所知晓,在他们看来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拼搏奉献是一辈子,得过且过也是一辈子,他们的选择让自己人生拥有更多色彩,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22 篇11

彭士禄,1925年11月18日出生,广东省海丰县人。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结业回国。

曾任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广东省委常委、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共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士禄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并参加指挥了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参加、组织研制成功的耐高温高压全密封主泵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在80年代初,提出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要素,为大亚湾核电站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秦山二期核电站的建设中,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自主设计、建造两台60万千瓦机组的方案,并亲自计算主参数、进度与投资,为秦山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为表彰优秀总设计师颁发的《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状》;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彭士禄一生经历起伏跌宕,为我国核动力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他常揣着“明白与糊涂”:“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

这是篇好参考范文内容,讲的是关于核潜艇、核动力、我国,中国,技术,第一、装置,祖国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宽颁奖典礼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有10个人,包括从诺奖得主屠呦呦,到中国航天高级技师徐立平;从刚刚离世的艺术大师阎肃,到带领中国女排重回巅峰的郎平;从磨刀捐款老人吴锦泉,到救援“东方之星”的战士官东等。

其中王宽很让我感动,他是郑州戏曲圈的一位老艺术家,74岁,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在我们的一生中,能经历无数个令人感动的人,小到帮老人家开门,大到舍生取义,或许檫身而过,或许就在眼前。在我没说的8个人中,有坚持的、有温暖的、但也有悲伤的,还有爱的,有无数种传达的方式与方法,只是…我们未能感受、与接受到他们的实质存在的爱与温暖,我们只能盲目的去报人家而忽视了爱与温暖。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

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

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

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

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


闲暇之际,我们都喜欢走进电影院观看精彩的电影,在观看《烈火英雄》时,我沉浸其中感受颇多,观后感往往是具有主观倾向的。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所得到的启发记录下来的文章。那么作品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到震撼呢?下面,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篇1】

苏炳添,这可能是中国百年奥运梦以来,最让我们振奋的选手,亚洲人可以做到和欧美人一样的成绩,可以做到博尔特,贾斯汀加特林,泰森盖伊,尤塞恩布雷克,这些名将一样能做到的事情9.83,记住这个数字吧,这是中国短跑,田径的脊梁,记住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不论决赛会不会受到这个时间短,不能恢复的影响,我们依然相信,这就是中国的速度,亚洲速度,黄种人的奇迹,改变的是多少年的中国田径甚至中国体育的历史。亚洲记录,真真正正的黄种人的记录,没有归化队员,没有任何的一点点的问题。起跑很顺,而且这一枪他肯定是当决赛发挥了全力去打的,到最后也真的能顶住旁边美国队的新星贝克的压力,我觉得真的是不容易,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已经是让我们非常惊喜。

几个真实而又感人的事例论证了我的观点,奥运精神真伟大啊!他让人充满斗志,充满活力。不过,虽然不是运动员,但却有着同样的奥运精神的,那么中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因此,我们要通过宣传奥运精神,激励亿万人民发奋图强,建设好我们的国家;通过宣传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鼓舞广大青少年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努力营造有利于成功举办奥运的舆论氛围。参与奥林匹克事务、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长期的追求。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将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深入和普及,将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个十分宽阔的舞台,也将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拓展: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01 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

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做出里程碑性的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祖国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词: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02 最美家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

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也正是这样一对不同寻常的夫妻,不仅照顾年迈老人,还要抚养年幼的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两个侄女。

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颁奖词: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秀出幸福花。

03 百折不挠的中国飞人—苏炳添

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男子60m,100m亚洲纪录保持者。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m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以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在中国的运动史上,绝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年龄对于运动员来说,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

可是苏炳添无惧无畏,30多岁,依旧在赛场上驰骋。

只为证明:朝着梦想一直走,一直走,一定会有所收获。

颁奖词: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04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

14岁参军,先后十次受伤,三次立功。

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连队与敌军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里血战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

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困落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走过家乡每一个村民的家,也为村民们办实事,谋发展,接轨外界。

出生到目前为止,他动过47次手术。

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他应该是被家人照顾的那个病人。

但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小问题。只有为国家付出,才是他应该去做的事情。

颁奖词: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05 矢志报国的飞行设计专家—顾诵芬

顾诵芬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书香世家,5岁那年,父亲应邀到燕京大学任职,顾诵芬全家迁居北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7月28日日本飞机编队轰炸中国兵营。7岁的顾诵芬第一次看到了飞机。

儿时目睹外国飞机轰炸 立下航空报国之志。在35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其中主持研制的歼八、歼八Ⅱ超音速歼击机。

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歼八系列飞机列装部队之后,成为我军20世纪核心主战装备。

颁奖词:向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千清芬。

06 分享扶贫故事,宣传中国形象—陈贝儿

陈贝儿出生在香港,在传媒行业工作近20年。

2021年,她和团队为拍摄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跨越14个曾经处在深度贫困的地区。

节目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近了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陈贝儿从小衣食无忧,生活水平都处于中上阶层,对贫穷没什么概念。

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当陈贝儿看到外国媒体对祖国有大量不实的报道,并且很多人都不相信中国能实现全面脱贫,内心的爱国情怀促使着她踏上一条“无穷之路”。

五个月的实地采访中,陈贝儿翻越悬崖峭壁、体验贫困地区人民用绳索过江、一度因高原反应紧急住院,她历经千辛万苦,只为还原中国扶贫的真实面貌。

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07 高原生命的保护神—吴天一

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吴天一院士跟高原病“较劲”半个世纪,诊疗救治了上万名藏族群众。

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创造了14万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的“医学奇迹”。

跋涉广袤高原,数度遭遇车祸,全身14处骨折,耄耋之年依旧坚守一线。

在《感动中国》的录制现场,86岁的吴天一目光坚毅。

他是塔吉克族,特意佩戴了一条民族特色的领带,“上面绣着花,这就是开放在冰山上的雪莲花。”

他说自己是个“很普通的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扎在了高原上,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颁奖词: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08 失聪女孩考上清华大学—江梦南

江梦南,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然而,她的人生经历却与诗意背道而驰。

1992年,江梦南出生在湖南郴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6个月大时,江梦南因为肺炎误用耳毒性药物而失聪。

从此她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只能依靠读唇语学习听和说。

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在学习这条路上,一路过关斩将,考进清华江梦南从小到大都没有上过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在公立学校读书。

2011年,江梦南从郴州市明星学校考入吉林大学药学系,在该校读完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硕士研究生。

2018年5月,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如果我能够做一些什么,让别人不再那么辛苦,那么艰难,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付出一点点努力,这个世界肯定是非常美好的。”

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09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

1925年,彭世禄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的一个富裕家庭。

3岁的时候母亲英勇就义,4岁的时候父亲慷慨赴死。

14岁独自出门寻找革命队伍,在惠州加入抗日游击队。

16岁进入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26岁被选派留学苏联。

从苏联毕业以后,彭士禄被国家选派到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核动力专业,从此与核动力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彭士禄被誉为中国的核潜艇之父,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遗憾的是彭士禄已经在去年3月22日去世,他没有亲自见证这个荣耀的时刻。

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10 勇攀高峰,自强自立—中国航天追梦人

中国航天人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共同努力。

航天人所指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无数为航天科研奋斗的工作者们。

中国的航天事业走得慢一些,但很稳当。每一项成功的背后,都是无数航天工作者的辛苦付出。

颁奖词: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50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篇2】

【无声世界】——半岁失聪,她通过读唇学会“听”和“说”

今年30岁的江梦南,出生于郴州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学校的老师。

尚在襁褓的江梦南,因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半岁后便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为了让女儿更好地融入社会,江梦南的父母毅然放弃教女儿学习手语,而是让女儿学习发音和唇语。

最开始,小梦南靠着反复抚摸爸妈的喉咙,来感受声带的震动并练习发声,每个音节父母都要不停地重复,“如果有音节只要重复上1000次我就能学会,那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江梦南直言,偶尔也会因听力障碍感到低落,但她总有办法开导自己:“我很羡慕别人可以轻松地和朋友聊天,可以打电话、听歌。每当这时,我就告诉自己,听不见也有听不见的好处,至少睡觉时不容易被吵醒。”

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

在江梦南的印象里,身为老师的父母都爱读书、看报。正是学唇语这个决定,让江梦南的求学之路走得越来越长远。在学校,江梦南一直以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听讲”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但对于江梦南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无法一直看到老师的嘴型,所以更多的时候,她只能通过看板书和课后自学来跟上进度。

尽管如此,聪明、好强的江梦南凭借不服输的劲头,在小学四年级之后,自学完五年级的课程,直接跳级升入六年级。

【温暖有声】——为了从小的“英雄梦”,考入清华读博士

小学毕业后,江梦南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郴州市六中。2011年高考,她以61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江梦南因无法听见播放的录音,只得舍弃听力部分,在少了占总分数35%比重的听力分数情况下,她依然顺利通过了考试。

一个交流不便的湖南女孩,为何要选择远在北方的吉林大学?江梦南说,一是自己的偶像张海迪也毕业于吉林大学,她说“要跟随海迪阿姨的脚步”。同时,江梦南一直有一个“英雄梦”:治病救人,祛除病痛。

最终,她选择了吉林大学的药学专业。

江梦南硕士时期的研究方向是吉林大学教授杨晓虹帮她选的。杨晓虹清楚,由于江梦南听不见声音,进实验室会有一定危险,所以让她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方向。

江梦南最初根本无法通过唇语读懂专业术语。三年研究生期间,杨晓虹在涉及专业术语时,都会写下来给她看,有时候甚至会写满十几页纸……这一切,江梦南始终铭记。

“心有目标脚踏实地,不必患得患失。”2018年,她考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启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

江梦南曾经认为,通过个人努力来克服身体残缺带给自己的困难、并与健全人站在同一个跑道上是一件很酷的事。后来,她意识到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包容、无碍的环境,人人都能公平地生活与工作,是一件更酷的事。

涅槃重生后的江梦南,如一只心怀大爱的凤凰,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故乡。早在大学期间,江梦南回到郴州家乡时,总会到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探望那些视力、听力、智力存在障碍的孩子。

“我从小的目标就是能够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希望能够为其他人祛除病痛。”在3月3日晚播放的颁奖典礼上,江梦南讲起了自己的心愿:“不管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士,大家都能平等的生活。”

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三湘都市报具体承办的2021年度“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活动中,“感动湖南”候选人江梦南的事迹经本报报道,感动无数读者,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本报的推荐下,江梦南入围2021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并最终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至此,“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再添一名湖南人。“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是三湘都市报以地方媒体身份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活动,每年评选出年度“感动湖南”人物并向“感动中国”推荐候选人。

活动迄今已举办十二届,共推出140余名“感动湖南人物”。截至目前,共有13人成功当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之中既有广为人知的郑培民、袁隆平、黄伯云、张超等全国重大典型,也有在各自领域内默默发光发热的普通人。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求真向善的感人力量,他们的感人事迹影响了一代湖南人的价值取向,成为凝聚亿万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篇3】

古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安危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自己。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捍卫国家的尊严,为国家的兴旺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是高尚的情操。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单独生活着,爱国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民族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爱国者肖邦的墓在法国。他的墓前终年有鲜花。法国一位前总统的墓及青铜卧像就在通向肖邦墓地的路旁,却很少有人驻足。法国人爱肖邦,因为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再说他算半个法国人。肖邦享年39岁,最后18年是在法国度过的。肖邦的爱国心感人至深,他在离开波兰之际,带着一只盒子,盒子是肖邦的师长送的,盒子中装着一抔的黄土。他葬身异国,留下了遗嘱,让后人将他的心脏运回祖国,他的骨灰就装在他永远也不肯丢弃的这个盒子里。

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身为国家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为国家作自己应有的贡献,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1943年钱伟长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前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喷气推进研究所任工程师,不久又当上了领导六百多人的洋官。抗战胜利后,他甘愿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国,他拖家带口在北平的几所大学兼课勉强糊口。1947年美国的那个研究所又邀请他去,但表格上有一句话:一旦美国宣战,本人绝对效忠美国。他当即写下大大的NO!

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先有国然后才有家,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与我们休戚相关。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去捍卫国家的尊严。古往今来,正是为了这种尊严,多少炎黄子孙奔走呼号,多少中华英杰前赴后继,精忠报国,写下一首首可歌可泣的不朽诗篇,展现一幕幕惊天动地的血_风采??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虎门销烟惩列强;邓世昌为国捐躯战敌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江竹筠身受_不动摇。多少英雄,都是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拼搏,而奉献!人民的荣辱与祖国的荣辱连在一起,人民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没有祖国的尊严,就谈不上个人的人格尊严。我们是炎黄子孙,怎能忘记八国联军蹂躏中国人民的铁蹄、南京_的悲恸欲绝;又怎能忘记,抗日先锋吉鸿昌英勇就义的悲壮场面,吉鸿昌面对枪口,满怀深情,仰天长啸,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唤:祖国啊,快强大起来吧!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可以告慰烈士的英灵,您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奔腾的历史长河呼啸着,涌进了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年代。近百年屈辱的呻吟,经过了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奋斗,终于诞生出历史庄严的时刻--1997年7月1日。被英国侵略者抢走了一百多年的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只有经过漫漫的寒夜,才更加感到太阳的温暖;只有长期被迫与祖国分离的人民,才更懂得祖国尊严的含意。我们为祖国的繁荣而欢呼,我们为祖国的强盛而自豪!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高举维护祖国尊严的神圣大旗,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也许我们拼搏奋斗,成不了伟人,也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起码我们的胸膛里还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要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检验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跨世纪的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挺起胸,昂起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篇4】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等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们义无反顾的身影,在勇往直前中彰显出了不凡的光芒。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给予了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展示了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都是闪着亮光的平凡人。彭士禄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展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苏炳添为跑进百米9秒大关重新学起跑,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展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悔坚持;顾诵芬临危受命、攻克难关、不畏生死,三上蓝天研发歼-8原型机,展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不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珍贵,看到真心、无畏和忠诚的亮光,而这道光,给他们的人生注入了永恒的信念,让他们熠熠生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篇5】

感动中国,感恩你我。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__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十分感激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我心灵、软化自我感情、培育并坚持自我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我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到达的;正如一位伟人以往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

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我骄傲的活力,我要感激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我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必须热度的活力,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欢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篇6】

8月8日,备受关注的奥运会圆满落幕,正当大家为中国取得的成绩纷纷喝彩时,我想起了鲁迅曾经写下的令人深省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争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一次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两位运动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个是00后射手杨倩,沉着冷静射下东京奥运第一块金牌,第二个就是32岁飞人苏炳添,虽然没有站上领奖台,但他却凭借9.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100米纪录,在一众二十几岁的对手中再次起飞。苏炳添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令人起敬,他成为我国代表团闭幕式的旗手也实至名归。

竞技体育成绩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奥运精神是突破、超越自我。苏炳添的奥运精神是纯粹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中华人民的奥运精神也是纯粹的,即使痛失金牌,我们亦能“输得起”、“放的下”,真诚的为其他国家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喝彩。超越自我、突破极限,这是我们参加奥运比赛的初衷。

生活学习,亦是如此。当我们面临失败时,要抱着坚强的斗志和毅力,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正如巩立姣那样,尽管连续四届奥运会失利,但最终还是拿到我国田赛的第一枚金牌,最终成功“上岸”,实现自我突破。

很多时候,我们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是属于我们的奥运精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篇7】

感觉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并没有以往那样的让人感动,但是仍有很多让我印象很深刻。

其中义薄云天的.一位军人刘俊贵,只因风雪之夜的一次生死相托,他为班长在天山守墓不知道多少个三年。还有格桑花开的最美乡村教师,一名西玛拉雅山下的园丁。她在一米多宽的山路并且泥泞不堪,下面就是悬崖的情况下,每天护送孩子回家,坚守在雪山和河流之间,与危险相伴。姚厚芝,一位慈祥母亲,在自己患有癌症的情况下,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她的孩子,想到他们将来的生活,将来的学费。病压垮了她的身体却没有摧毁她的母爱,她用她仅存的生命日夜的去完成清明上和图刺绣,为的只是自己死后,孩子以后困难了可以买些钱得以生活,如果是我以后会有她这般坚持与付出嘛。

还有一位龚全珍老人,当时我很疑惑,心想她到底有什么来头。现在知道了,原来是一名将军夫人,放弃高官厚禄跟着将军当农民,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坚贞,将军离世了却留下修好的水渠,大桥,良田。老阿姨继夫继续把温情留给乡村百姓。她说,日子虽清苦但是心里快乐,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真心诚意对大家付出,大家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也会牢牢的记住这些话。

今天的整个评选让我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学会坚持,学会爱人,懂得感恩,做一个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的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篇8】

原子核技术,在世界上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在我国发展核潜艇事业的进程中,有一位英雄的事迹令人敬佩。

一位名叫彭士禄的老爷爷,别看他是一位很普通的老人。可他却是我国的机密,因为它是原子核动力的科研人员。彭士禄出生在一个英雄的家庭,母亲在他三岁时牺牲,父亲是4岁牺牲,其他的亲人陆续牺牲。但他们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革命而奋斗。在他成为孤儿后,他便与她的奶奶游走四方。在他15岁之前,他曾经好几次被抓到监狱中,但就在他15岁的那一年,周恩来找到了他。从此,他便踏入了学习生涯。

在此后他,争取到了留学的名额,但也就是那一年,美国的核潜艇,让世界震惊。毛主席出面问苏联是否提供一些资料,但苏联方却提出相当无礼的要求,于是,毛主席勃然大怒:“宁愿造1万年,也不愿意让出一点土地。”

便开始访问留学生,是否愿意转科目,彭士禄说:“只要能为国家奉献,什么活都做。”于是,一部分留学生便将科目改成原子核动专业。他们每天十分的刻苦。也十分努力。但当他们进入了祖国的核研究基地时便“消失了”其实他们是改名换姓了。彭士禄他们便没日没夜的工作,能让他们参考的只有两张模糊的图纸和一个模型的玩具,他们每天5点起来念英语,上厕所时也在背单词,直到深夜12点之前都不能入睡,因为他因为资料全是英文写的。

但也就因为他们这种没日没夜的奋斗。让他们只用了十三年走完了美国二十几年的路程。1970年成功的,造成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这样为国做贡献的人值得我们钦佩,所以我们一定要像彭士禄爷爷学习为国贡献,一生报国的精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篇9】

近日,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揭晓。当主持人念出一个个名字时,无数观众都红了眼圈,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太好哭了”“感动到不行”。36岁的陈陆生前是一名基层消防员,20__年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危急时分,他带领消防员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在营救过程中不慎英勇牺牲。“放心,我会守好庐江”是陈陆对父亲的,更是用生命兑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

陈陆的事迹很好地诠释了“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的内涵,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守护,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身患绝症,却顾不上照顾感染新冠病毒的妻子,而是在医院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这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心中的责任;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以凡人之力发动朋友圈,解决医护人员出行难题,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热饭。这是快递员汪勇认为应该具备的担当……他们的先进事迹虽然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国家的需要、群众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唤作为行动的出发点,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一段段传奇故事。

担当来自一股力量,那就是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面对波涛汹涌的洪水、面对随时有可能吞噬生命的疫情、面对一天只睡4个小时的煎熬,他们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不退缩、不放弃,无私无畏、义无反顾地担起肩头的担子。正是有这么多坚强的脊梁,为我们遮风挡雨、负重前行,我们才能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

担当源于一种信念,那就是肯付出、能奉献、发光发热的奉献精神。感动中国的很多人物就生活在你我身边,他们平时在生活、工作中总是默默地付出,坚守岗位,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在危难关头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可以说,正是有了平时生活中的奉献精神,在危急时刻,他们依旧保持着优良的品质,有一点光就发一点光,有一分力便出一分力。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进入新的一年,还有新的困难需要面对、新的高山等待翻越,需要我们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为美好明天奋力前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范文【篇10】

郭川航海意义何在?当这位50岁的青岛汉子带领着国际团队穿越北冰洋、冲过终点之后,很多人对他这种自讨苦战的疯狂举动表示不解。

同样的问题可以提向所有的职业体育项目:博尔特为什么要跑步?梅西为什么要踢足球?费德勒为什么要打网球?梅威瑟为什么要搞拳击?……他们意义何在?

对于这些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我们从对郭川航海的解剖中都能找到答案。

每个人都是性质独特的个体,兴趣爱好各有不同,郭川也不例外。他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对太空的兴趣却不如对大海那样炽烈。他不愿庸庸碌碌地活着,对到手的副局干部待遇没有兴趣,三角翼、滑沙也不合他的胃口,唯有帆船航海让他一见如故,沉迷其间不能自拔。他说自己就像歌曲里唱得那样,“寻寻觅觅寻不到活着的证据,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他想换个活法,航海把他从城市琐碎乏味生活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只有到了海上,他才感觉到自由和对自我命运的把握。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向大海。国内没有航海环境,他就远赴法国学习,全是自费,没有花纳税人一分钱。

航海,是郭川的爱好,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像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在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中生活一样,也如你我平凡人选择的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制生活一样。

郭川航海是为追求战胜自我的极限体验。他的帆船为创造纪录而设计,不是为了享受,没有任何奢侈品,甚至连马桶都没有。这次北极航行,他吃的是脱水压缩食品,喝的是淡化过的海水,13天内一直和衣而睡,没换过内衣。他追求的不是衣食住行的舒适,而是一种极致的感觉。在这次创纪录北极航行冲刺结束后,他沉浸在巴库斯似的兴奋中:“我感觉很自豪,此刻的我完成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享受的时刻,只是具体内容不一样。有人会为加薪晋级、买房买车而高兴,我为创造这样一个世界纪录而高兴。大家只是追求的目标不同,但高兴的感觉是一样的。”

郭川说,他一直想要做一件感动自己的事情,这次做到了。因此,他首先是为自己航海,为了实现自我而航海。

如果郭川生在欧美,他或许就是个平凡的航海者。但在中国,时代的变化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北京奥运会把青岛选为帆船比赛地点,让郭川这个青岛人深入接触到了竞赛帆船。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国际帆船赛事进入中国,郭川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些国际赛事的中国元素。发达的理性思维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十年之内他成为帆船竞技的高手,成为一个品牌,组建了专业团队,拥有了市场。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成功要素。他选择了帆船,时代选择了他。他成为中国帆船的领军人物。

于是郭川就不能再仅仅为自己航海。他的航海被赋予更多内容和意义。作为一个职业极限航海家,他担负着更多责任。他要为家庭、为团队、为支持者、为赞助商、为自己的市场品牌、甚至要为中国帆船界去航海。他必须要去拼搏,做到最好,正如博尔特、费德勒、梅西和梅威瑟这些职业体育选手一样。

现在郭川每次航海都是一个市场项目,由自己的团队经营。为了他能顺利下海穿越北极,团队总经理刘玲玲奔波在世界各地,为他寻找船员,寻求合作伙伴。团队技术经理法国人哈尔贝最后累得卧病在床。这些职业人士拼命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消费经济时代,不少人欣赏郭川,因此成为他的支持者。这次穿越北极起航之前,有人暗中给他账号里汇去二十万元人民币,有人万里迢迢从国内赶到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为郭川壮行。因此,郭川航海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团队和合作伙伴、支持者和中国帆船界的成功。大家都与有荣焉。

我们为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和郭川喝彩,是因为我们在他们那里找到了认同感。这就是意义所在。

郭川说过,他航海就像博尔特跑百米每一步都力求精确一样,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因为他有时要在游走在生命攸关的极限边缘,容不得任何闪失。极限航海是他的工作,就像体育和探险,都是人类为自己设计的挑战,看似“自讨苦战”,实际是人类自我砥砺、自我改善的方式。每次极限的突破,每次世界纪录的创立,都值得我们为之兴奋。这也是意义所在。

法国航海权威克里斯蒂安·杜马尔称赞郭川是世界航海界的“先行者”,“意志强大,思维理性”,“坚定地追随自己的想法”。郭川是个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愿意付出一切努力的人。这是他个人精神的实质所在。

郭川曾说:“我的事迹或许无法拷贝,但我的精神可以拷贝。”他的这种精神,也是他航海的意义。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一)

彭俊杰

今晚,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中华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学家于敏;有为了山区孩子的前途而放弃优越条件去艰苦的地方教学的朱敏才、孙俪那夫妇;有坚持做好事30年的炎黄张纪清;有跟听力障碍的儿子同桌16年的母亲;也有为了新疆的和平不畏牺牲的警察木拉提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而又让我最感动的是警察木拉提和炎黄张纪清。

木拉提是一民警察,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木拉提跟他的同事们每天有任务,每天都不分昼夜地工作。因为他们在新疆,众所周知,新疆是恐怖分子的根据地,所以有很多恐怖分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坏人,每年都有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但因为木拉提以及他的队伍,使得老百姓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虽然木拉提他们很可能在某次任务中殉职,但他们依然不畏牺牲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木拉提的许多战友都因为执行危险任务而牺牲离开了我们,但木拉提依然为了和平与恐怖分子勇敢战斗着。

还有一位也令我非常感动的人物--炎黄,炎黄的真名叫张纪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为孤儿院,学校,灾区捐赠了许多资金,每次捐款都以炎黄的化名填汇款单。他原本有三百平米的房子,可他为了捐款,卖了房子,住在70平米的屋子里,默默地坚持做好事。因为他每次捐款都用化名炎黄,人们找了他三十年,直到2014年因为他在银行汇捐款时摔倒被送去医院,人们看到他撒落地上的汇款单才知道他就是默默做了三十年善事的炎黄。三十年来,他一共捐了几十万元。当主持人问他每次捐款时都怎么想,他却说:“捐款只是一个小事,很多人在捐,只是我捐的时间长了一点而已”.他让我倍受感动的地方是他做了三十年的好事却从不留名,其实他的真名是张纪清,正如主持人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看完颁奖典礼,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都是如此平凡的人,却又那么伟大,他们值得我们敬佩,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贡献出应有的一份力量!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二)

李晓宇

今天晚上我看了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非常感动。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于敏先生 几十年为了国家的氢弹事业深埋自己的职业,也不告诉家人。于敏先生就这样孜孜不倦的为国家贡献自己的知识。

就这样,于敏先生就这样,为国家研制出了中国的热核武器(氢弹)。那时,他和钱学森一样,也是35名被留美的中国华人。但于敏突破虫重重障碍返回祖国 ,为祖国贡献知识 的力量。

我被于敏先生深深地感动,于敏先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也应该学习于敏先生的精神品质。

李晓宇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三)

李欣怡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看了中央电视台的“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非常感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直隐姓埋名,却一直捐款的老人张纪清。

张纪清小时他的母亲常对他说“长大后好好做人,好好做事。”长大后,张纪清住在3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生活无忧无虑。

可当他看到报纸上的贫困儿童就决定捐钱给他们,就这样原来住的300平方米的大房子,又变成了70平方米的房子,可他做好事不留名,用炎黄做了假的名字。

我被张纪清深深的感动,张纪清宁愿放弃自己的生活,也要助人为乐,还是那句话“长大以后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四)

韦合凯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有被称作“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有为了孩子学习而与孩子同桌16年的陪读母亲;也有敢于与暴恐分子作斗争的警察叔叔木培提;还有为了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人员……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于敏老先生,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于老先生的儿子接过奖杯的那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故事。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核试验基地都是在条件恶劣的高原和大漠上,当时40岁的于敏身体虚弱到这样的程度: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的距离,有时要歇好几次,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 经过无数次的测量,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

于老先生这一辈子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这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要学习他那宽大的胸襟,坚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


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主题相关内容: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可是作品名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观后感指的是电影内容对自己的启发,可以让自己进步的启发,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篇1】

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各式各样的人,有不同感动人的事迹。又拒绝治疗,坚持工作的林俊德,有富有爱心,死后还要捐献器官的何玥,有隐姓埋名,当卧底替农名工找工作的陈家顺……

而令我最感动的人物是年纪最小的何玥,她是一位还在上小学的可爱女孩,他曾经在汶川大地震要求他的父母将一个月的工钱捐献出去,而当时他们家庭比较贫困,还想着救其他的人。在他得知他得了不治之症时,只剩下最后三个月的时间时,他一点也不害怕,不畏惧,战胜病魔给她带来的疼痛,他毅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他死后要把他的器官捐给其他像他一样痛苦的人,当她的父母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极力反对,但何玥还是坚持这样做,他的父母在他死后也只好完成他最后的遗愿。就在他死的一天后,她的肾脏就被移植到两个尿毒症患者的体内。

看到他的事迹后,我应该学习他的乐观,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我懂得了要有爱心,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一定要主动向前帮助,看到乞讨人员,要省点零花钱买吃的喝的,去帮助他们,如果遇到一些流浪猫,流浪狗,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一位信得过的主人。毕竟小猫小狗也是一条生命。其次,还要坚强,不要遇见学习上的困难或人生路上的坎坷就无法面对,要从哪里跌下就要从哪里爬起来。现在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只要我们在人生路上的一点小风小浪,还没有真正的遇到暴风雨。所以我们要一点点的去克服困难。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拥有爱心,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和谐,更美丽。

每一次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都会想起上一年的感人事迹,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都会留下不同的感人的眼泪。都会觉得自己的心灵被酒精消毒过,看过以后,心里收获的不仅仅感人的颁奖词,和感人的事迹。还收获了内心的那份永远印在心中的震撼。

其实看了这个《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节目,我还学会里很多,比如要敬职敬业,孝顺长辈,当官要为人民着想等等,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拥有它们身上好的品质。做更善良,更正直,更诚信的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篇2】

他是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大叔

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他是肩扛正义秉公执法的铁案法官

他是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候选人

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家国大爱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人

他默默无闻却一直奉献

他当农民时,不怕苦不怕累,即使双手磨出血泡也咬牙坚持;

他当工人时,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再一次帮助他在最苦最累最险的岗位上坚持到底;

他当检察官时,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检察院和法院的31年里,阿布列林办理了许多案件,都做到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批捕、起诉以及刑事裁判正确率均达到了100%,件件都是经得起检验的铁案。可他即使手握权力也从不徇私,他这清廉如水的一生,每个人说起来都会竖大拇指。

不管在什么岗位,他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

这是我们哈密的骄傲

这是我们新疆的骄傲

他用五十年的家国大爱温暖着你,感动着我

如果你也被他的这种家国大爱所打动

请你动动手指

为他投上一票

让他的事迹传唱到每一个人心中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篇3】

今年的10位感动中国模范中,有五位是科技兴国的人才和团队典型,有一对平凡而又不平凡夫妻,有一位奥运冠军,一位香港媒体人,一位朝鲜老兵,一位身残志坚的清华高材生。从中可以感受到赤子爱国心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脊梁,是他们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的信念传承给一代代中国人,也才有了现在我们的国富民安,国际地位!艰苦创业,相亲相爱,和谐致富,家和万事兴是国家最希望看到的。

其中我认为身为父母的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是江梦南的父母,他们坚持让孩子上公立小学而不是特殊学校,坚持锻炼孩子认知唇语,最终把孩子送进了清华园,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对比一下,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简直是九牛一毛,没有理由放弃。父母的养育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爱能成就一切,精神因爱而伟大和恒久。为了小家,为了大家,更为了国家,我们需要生活中的坚守和感动,它是我们前行的力量,致敬感动中国的模范。

范文参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450(1070字)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在作品中用流畅的情节,叙述了一个令人感触良多的故事,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一部影片中互相碰撞,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观后感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范文参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450(107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450(篇一)

近日,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揭晓。当主持人念出一个个名字时,无数观众都红了眼圈,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太好哭了”“感动到不行”。36岁的陈陆生前是一名基层消防员,20__年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危急时分,他带领消防员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在营救过程中不慎英勇牺牲。“放心,我会守好庐江”是陈陆对父亲的,更是用生命兑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

陈陆的事迹很好地诠释了“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的内涵,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守护,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身患绝症,却顾不上照顾感染新冠病毒的妻子,而是在医院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这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心中的责任;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以凡人之力发动朋友圈,解决医护人员出行难题,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热饭。这是快递员汪勇认为应该具备的担当……他们的先进事迹虽然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国家的需要、群众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唤作为行动的出发点,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一段段传奇故事。

担当来自一股力量,那就是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面对波涛汹涌的洪水、面对随时有可能吞噬生命的疫情、面对一天只睡4个小时的煎熬,他们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不退缩、不放弃,无私无畏、义无反顾地担起肩头的担子。正是有这么多坚强的脊梁,为我们遮风挡雨、负重前行,我们才能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

担当源于一种信念,那就是肯付出、能奉献、发光发热的奉献精神。感动中国的很多人物就生活在你我身边,他们平时在生活、工作中总是默默地付出,坚守岗位,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在危难关头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可以说,正是有了平时生活中的奉献精神,在危急时刻,他们依旧保持着优良的品质,有一点光就发一点光,有一分力便出一分力。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进入新的一年,还有新的困难需要面对、新的高山等待翻越,需要我们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为美好明天奋力前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450(篇二)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要为社会做贡献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升自我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干事创业的根本,身体力行,才能弯腰实践。不断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理论技巧,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练就新能力。

二是坚守基本原则。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守规矩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按规矩办事,用制度管人。在工作上,始终坚持不推诿不扯皮、不摊派不遥控,搞好单位团结,带好干部队伍。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尊老爱幼,争做人人学习的表率。

三是履行自身职责。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组织和领导安排的要及时抓落实,自己分管负责的要亲自指导跟踪问效。作为一位公民一名国家干部,要敢于同社会的不良风气说不,要善于带头做合格公民,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他们活着是一面又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又一座丰碑,折射出一个时代中最闪亮的光芒。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450(篇三)

感动中国,感恩你我。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__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十分感激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我心灵、软化自我感情、培育并坚持自我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我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到达的;正如一位伟人以往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

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我骄傲的活力,我要感激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我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必须热度的活力,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欢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450(篇四)

有一位戴着鼻饲管的老爷爷,看起来普普通通,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隐藏了几十年的国家最高机密的核潜艇研究员。

他叫彭士禄,出生于英雄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死在敌人手下,四岁被通缉,坐了两次牢,吃了百家饭,许多妈妈都为了换他的命牺牲了自己。彭士禄从小就十分孝顺。他小时候就十分艰苦,在他15岁时,周恩来找到了他,还给了他学习的机会。

彭士禄原本学的是机械类,后来他因需要,转行转成了研发核潜艇。

这些时间,他每天五点起来,十二点以后睡觉,饿了就吃窝窝头,但有些时候,却可能连个窝头都吃不上,就去挖白菜根。他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最开始的资料便是在美国商店买的儿童模型玩具和一张模糊得看不清的图片,但是,他们仍然敢于去尝试。一次,他们搜集到了一个英语资料,可他们没有学过英语,更看不懂英文,于是彭士禄他们就早起背英语单词,十分努力。

他们的环境不好,又有蚊子又有苍蝇,叮得身上流脓,但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他们依旧日日夜夜艰苦奋斗着。

终于,他们奋斗了13年,中国第一个核潜艇“长征”号成功潜入大海。想到祖国原来一穷二白,被苏联瞧不起,又想到彭士禄他们这么多年为国奉献,可都是他们的功劳哇!

彭士禄回到祖国便影藏了几十年研造核潜艇,这就是那个戴鼻饲管的老爷爷!

彭士禄勇敢无畏,一生报国,他不怕艰辛,热爱祖国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450(篇五)

郭川航海意义何在?当这位50岁的青岛汉子带领着国际团队穿越北冰洋、冲过终点之后,很多人对他这种自讨苦战的疯狂举动表示不解。

同样的问题可以提向所有的职业体育项目:博尔特为什么要跑步?梅西为什么要踢足球?费德勒为什么要打网球?梅威瑟为什么要搞拳击?……他们意义何在?

对于这些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我们从对郭川航海的解剖中都能找到答案。

每个人都是性质独特的个体,兴趣爱好各有不同,郭川也不例外。他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对太空的兴趣却不如对大海那样炽烈。他不愿庸庸碌碌地活着,对到手的副局干部待遇没有兴趣,三角翼、滑沙也不合他的胃口,唯有帆船航海让他一见如故,沉迷其间不能自拔。他说自己就像歌曲里唱得那样,“寻寻觅觅寻不到活着的证据,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他想换个活法,航海把他从城市琐碎乏味生活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只有到了海上,他才感觉到自由和对自我命运的把握。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向大海。国内没有航海环境,他就远赴法国学习,全是自费,没有花纳税人一分钱。

航海,是郭川的爱好,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像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在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中生活一样,也如你我平凡人选择的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制生活一样。

郭川航海是为追求战胜自我的极限体验。他的帆船为创造纪录而设计,不是为了享受,没有任何奢侈品,甚至连马桶都没有。这次北极航行,他吃的是脱水压缩食品,喝的是淡化过的海水,13天内一直和衣而睡,没换过内衣。他追求的不是衣食住行的舒适,而是一种极致的感觉。在这次创纪录北极航行冲刺结束后,他沉浸在巴库斯似的兴奋中:“我感觉很自豪,此刻的我完成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享受的时刻,只是具体内容不一样。有人会为加薪晋级、买房买车而高兴,我为创造这样一个世界纪录而高兴。大家只是追求的目标不同,但高兴的感觉是一样的。”

郭川说,他一直想要做一件感动自己的事情,这次做到了。因此,他首先是为自己航海,为了实现自我而航海。

如果郭川生在欧美,他或许就是个平凡的航海者。但在中国,时代的变化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北京奥运会把青岛选为帆船比赛地点,让郭川这个青岛人深入接触到了竞赛帆船。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国际帆船赛事进入中国,郭川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些国际赛事的中国元素。发达的理性思维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十年之内他成为帆船竞技的高手,成为一个品牌,组建了专业团队,拥有了市场。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成功要素。他选择了帆船,时代选择了他。他成为中国帆船的领军人物。

于是郭川就不能再仅仅为自己航海。他的航海被赋予更多内容和意义。作为一个职业极限航海家,他担负着更多责任。他要为家庭、为团队、为支持者、为赞助商、为自己的市场品牌、甚至要为中国帆船界去航海。他必须要去拼搏,做到最好,正如博尔特、费德勒、梅西和梅威瑟这些职业体育选手一样。

现在郭川每次航海都是一个市场项目,由自己的团队经营。为了他能顺利下海穿越北极,团队总经理刘玲玲奔波在世界各地,为他寻找船员,寻求合作伙伴。团队技术经理法国人哈尔贝最后累得卧病在床。这些职业人士拼命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消费经济时代,不少人欣赏郭川,因此成为他的支持者。这次穿越北极起航之前,有人暗中给他账号里汇去二十万元人民币,有人万里迢迢从国内赶到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为郭川壮行。因此,郭川航海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团队和合作伙伴、支持者和中国帆船界的成功。大家都与有荣焉。

我们为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和郭川喝彩,是因为我们在他们那里找到了认同感。这就是意义所在。

郭川说过,他航海就像博尔特跑百米每一步都力求精确一样,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因为他有时要在游走在生命攸关的极限边缘,容不得任何闪失。极限航海是他的工作,就像体育和探险,都是人类为自己设计的挑战,看似“自讨苦战”,实际是人类自我砥砺、自我改善的方式。每次极限的突破,每次世界纪录的创立,都值得我们为之兴奋。这也是意义所在。

法国航海权威克里斯蒂安·杜马尔称赞郭川是世界航海界的“先行者”,“意志强大,思维理性”,“坚定地追随自己的想法”。郭川是个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愿意付出一切努力的人。这是他个人精神的实质所在。

郭川曾说:“我的事迹或许无法拷贝,但我的精神可以拷贝。”他的这种精神,也是他航海的意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450(篇六)

“在离天最近的高原,为一件事倾尽全力。在生命健康这样天大的事情上,他一心一意!这位84岁的老人脚步略显迟缓,却目光坚毅!他脚下的高原印记着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奋斗的足迹。”

刚刚!我省吴天一院士荣获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这是颁奖典礼上的一段话。

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院士从事高原医学研究50多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2021年6月29日,他站上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吴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党。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21岁的吴天一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了青海。

在青海的亲身经历,让吴天一深深地意识到在高原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军事建设首先要解决缺氧的问题,要解决人在高原环境的适应问题。因此,当年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吴天一就这样踏上了高原医学研究之路。

1978年,吴天一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高原医学研究所。1980年,为了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由吴天一带队,开始在高海拔牧区,调查牧民体质特征。从1980年到1990年,整整10年的时间,吴天一和他的团队骑着马、牦牛,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在藏族居住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研究,被称为“马背上的院士”。

吴天一院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他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世界屋脊上,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带领医学团队,常年跋涉在离蓝天、白云最近的天路。50多年来,他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群众心中。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实验室实验,让吴天一遭遇了很多困难,曾多次死里逃生,全身14根骨头断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双眼在强烈的紫外线刺激下得了白内障。即使是这样,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吴天一始终在青藏高原生活、科研、战斗,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在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领域填补了世界空白,构建起高原生存安全的科学体系。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为高原医学的研究,吴天一院士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半个世纪来,他始终坚守在青藏高原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吴天一是我国著名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也是青海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实验室工作,曾让他全身14根骨头断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双眼在强烈的紫外线刺激下患白内障……

扎根高原六十载,他常年奔走为牧民群众送健康,每到一个地方就问“哪里海拔最高?”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好曼巴”。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21年6月29日,他站上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这位84岁的老人,脚步略显迟缓,却目光坚毅,他脚下的高原印记着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奋斗的足迹。抗美援朝期间,年仅13岁的吴天一申请入伍,之后被分派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58年,经历了朝鲜战场洗礼的吴天一跟随部队调防到青海,在这里他见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设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愿军的战友尤其让他印象深刻。

吴天一和医疗团队的目标是“不死一个人”,他们按照最高标准,制定了缜密周全的医疗救助体系,而最终5年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被国际医学界称为高原医学的奇迹。

守护高原人民和建设者的生命健康,是吴天一的初心,而六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都融进了广袤的青藏高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2017《感动中国》致敬团体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56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廖俊波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2017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201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廖俊波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颁奖词: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里人用水去最近的水源地挑,必须来回走两个小时。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没有水,别说发展产业,村民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一些家庭吃盐都需要赊账。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颁奖词: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王珏 王珏化名兰小草,给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捐款,每年2万,已经坚持了15年,并承诺希望能捐够33年。慈善机构收到了捐款,想要寻找到这位好人,多次联络,王珏都没有现身。 家人曾问王珏,为何以兰小草的名字行善? 王珏当时说:平凡、善良的奶奶特爱画兰花,并且在村里很受尊重,取名时将平凡小草与高洁兰花结合。 缺席了无数次公益奖项颁奖,坚持公益捐款十多年,今年7月,王珏被检查出肝癌,去世之前,他的身份最终得以大白。 颁奖词:碧草之芬,幽兰之馨;有美一人,在海之滨。留下丰碑,芳香无尽。每年的十一月十七,狮子座流星雨如期而至,那一刻,映亮了夜空中你最美的背影。

卢丽安,1968年生于台湾高雄,从小受家人影响对大陆有着特殊感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卢丽安和丈夫英国完成学业回到台湾任博士后研究员,1997年,卢丽安夫妇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几年下来,卢丽安就成为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我以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生为中国人为傲。卢丽安在今年党代表通道上如是说,很多台胞朋友为她点赞,因为她说出了广大台胞们的心声。 颁奖词:台湾的女儿,有大气概,祖国为大,乡愁不改,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分离再久,改不了我们的血脉。海峡再深,挡不住人们追求福祉的路。

卢丽安,1968年生于台湾高雄,从小受家人影响对大陆有着特殊感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卢丽安和丈夫英国完成学业回到台湾任博士后研究员,1997年,卢丽安夫妇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几年下来,卢丽安就成为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我以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生为中国人为傲。卢丽安在今年党代表通道上如是说,很多台胞朋友为她点赞,因为她说出了广大台胞们的心声。 颁奖词:台湾的女儿,有大气概,祖国为大,乡愁不改,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分离再久,改不了我们的血脉。海峡再深,挡不住人们追求福祉的路。

王珏 王珏化名兰小草,给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捐款,每年2万,已经坚持了15年,并承诺希望能捐够33年。慈善机构收到了捐款,想要寻找到这位好人,多次联络,王珏都没有现身。 家人曾问王珏,为何以兰小草的名字行善? 王珏当时说:平凡、善良的奶奶特爱画兰花,并且在村里很受尊重,取名时将平凡小草与高洁兰花结合。 缺席了无数次公益奖项颁奖,坚持公益捐款十多年,今年7月,王珏被检查出肝癌,去世之前,他的身份最终得以大白。 颁奖词:碧草之芬,幽兰之馨;有美一人,在海之滨。留下丰碑,芳香无尽。每年的十一月十七,狮子座流星雨如期而至,那一刻,映亮了夜空中你最美的背影。

黄大年,1958年8月28日出生,广西南宁市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充分挖掘我国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成果并形成了技术能力,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被誉为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 归国7年多来,黄大年担任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经常工作到凌晨,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节假日,甚至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这种工作状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黄大年教授因胆管癌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颁奖词: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的薪传,永不熄灭。

刘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十九大代表。刘锐是第一位驾驶轰-6K飞向远海的空军飞行员。2016年9月,身为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的刘锐,驾驶国产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飞向西太平洋,刷新中国空军远海训练新纪录,彰显中国空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决心意志。 颁奖词:脱翎换羽,展翅高飞,这是大国利器,穿越海峡,空巡黄岩,你为祖国的战机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蓝,巡天掠海,为国仗剑,强军兴军的锐一代,只要祖国需要,你们可以飞得更远。

杨科璋(1988--2015),男,2011年6月入伍,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公安消防支队名山中队政治指导员。2015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缓冲,最终保住了孩子,但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颁奖词: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生命,热爱这岗位,几回出生入死,这一次,身驱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贵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热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

卓嘎和央宗,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村民,姐妹俩。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1964年至1996年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一户人家。一个爸爸,两个女儿,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他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颁奖词: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

谢海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敬老院保安员。29年前,谢海华的妻子谢芳与入室盗窃歹徒搏斗,身中9刀,落下残疾,谢海华悉心照顾妻子,每天早上6时准时起床做饭,帮妻子穿衣服、洗漱,端屎把尿,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床头喂她吃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对于谢芳来说,谢海华就是她的手和脚,没有他,我活不到今天。谢海华与妻子结婚30载,撑起妻子病痛的人生,以爱之名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颁奖词:相信是那一刻的决定,相濡以沫,是半生的深情,平凡的两个人,在命运面前,却非凡的勇猛,最长情的告白,已胜却人间无数。

卢永根,广东花都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方面。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他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却将毕生积蓄881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颁奖词: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您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我们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随着时代在不断发展,好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不同的观众,对影视作品总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我们可以把新想法记录在观后感上,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与作品的精髓更加紧密相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1】

又是岁末年终之时,这一年里,有没有什么事,曾让你心生温暖?有没有一些人,让你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近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在京启动。《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最重要的人物评选活动之一,每年举办一次,已经连续举办。目前评选的候选人投票页面已上线。

在过去14年中,《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140多位感动人物,其中有钱学森、袁隆平、黄伯云这样的国之栋梁,有白方礼、徐本禹、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也有濮存昕、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作为央视传统品牌,14年来,《感动中国》也秉承公开、公正的媒体精神,广泛吸纳观众意见,通过多种投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群体。而今年的.《感动中国》则在多个方向上增加了与新媒体的联动,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体浏览候选人事迹,并向评委会推荐自己认为感动的人物。

《感动中国》对“年度人物”的定义是: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有资格推选为“感动中国”的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①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②在行业中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③ 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④ 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⑤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2】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x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黄旭华;有刘盛兰;有陈俊贵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盛兰。

这位老人,年且九十,靠着那当门卫的300多元工资度日,但在一次捐助失学儿童的活动中,他毅然决然的捐出了50元钱,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这位老人来说,不失为一笔巨款,但他的助学之路才刚刚开始。从这以后,他不断从报纸等渠道了解失学学生的信息,而且持之以恒的捐款,或30,或20.当公司破产后,他失去了工作,他靠捡废品为生,但他依旧继续捐款。厄运又一次降临,一场大火令他失去了住所,他只好回到老家,可他一如往常的捐款,他连吃菜都是靠捡的,但他却依旧订购报纸,为的只是更多的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是他让我明白学习机会的宝贵。用他那一叠叠汇款铺就了上百学子的求学之路,这对于之前人们怀疑慈善机构的讨论不是最好的回应吗?这就是人间的真情与真爱的具体表现,一位九旬老人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慈善。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3】

郭川航海意义何在?当这位50岁的青岛汉子带领着国际团队穿越北冰洋、冲过终点之后,很多人对他这种自讨苦战的疯狂举动表示不解。

同样的问题可以提向所有的职业体育项目:博尔特为什么要跑步?梅西为什么要踢足球?费德勒为什么要打网球?梅威瑟为什么要搞拳击?……他们意义何在?

对于这些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我们从对郭川航海的解剖中都能找到答案。

每个人都是性质独特的个体,兴趣爱好各有不同,郭川也不例外。他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对太空的兴趣却不如对大海那样炽烈。他不愿庸庸碌碌地活着,对到手的副局干部待遇没有兴趣,三角翼、滑沙也不合他的胃口,唯有帆船航海让他一见如故,沉迷其间不能自拔。他说自己就像歌曲里唱得那样,“寻寻觅觅寻不到活着的证据,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他想换个活法,航海把他从城市琐碎乏味生活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只有到了海上,他才感觉到自由和对自我命运的把握。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向大海。国内没有航海环境,他就远赴法国学习,全是自费,没有花纳税人一分钱。

航海,是郭川的爱好,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像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在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中生活一样,也如你我平凡人选择的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制生活一样。

郭川航海是为追求战胜自我的极限体验。他的帆船为创造纪录而设计,不是为了享受,没有任何奢侈品,甚至连马桶都没有。这次北极航行,他吃的是脱水压缩食品,喝的是淡化过的海水,13天内一直和衣而睡,没换过内衣。他追求的不是衣食住行的舒适,而是一种极致的感觉。在这次创纪录北极航行冲刺结束后,他沉浸在巴库斯似的兴奋中:“我感觉很自豪,此刻的我完成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享受的时刻,只是具体内容不一样。有人会为加薪晋级、买房买车而高兴,我为创造这样一个世界纪录而高兴。大家只是追求的目标不同,但高兴的感觉是一样的。”

郭川说,他一直想要做一件感动自己的事情,这次做到了。因此,他首先是为自己航海,为了实现自我而航海。

如果郭川生在欧美,他或许就是个平凡的航海者。但在中国,时代的变化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北京奥运会把青岛选为帆船比赛地点,让郭川这个青岛人深入接触到了竞赛帆船。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国际帆船赛事进入中国,郭川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些国际赛事的中国元素。发达的理性思维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十年之内他成为帆船竞技的高手,成为一个品牌,组建了专业团队,拥有了市场。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成功要素。他选择了帆船,时代选择了他。他成为中国帆船的领军人物。

于是郭川就不能再仅仅为自己航海。他的航海被赋予更多内容和意义。作为一个职业极限航海家,他担负着更多责任。他要为家庭、为团队、为支持者、为赞助商、为自己的市场品牌、甚至要为中国帆船界去航海。他必须要去拼搏,做到最好,正如博尔特、费德勒、梅西和梅威瑟这些职业体育选手一样。

现在郭川每次航海都是一个市场项目,由自己的团队经营。为了他能顺利下海穿越北极,团队总经理刘玲玲奔波在世界各地,为他寻找船员,寻求合作伙伴。团队技术经理法国人哈尔贝最后累得卧病在床。这些职业人士拼命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消费经济时代,不少人欣赏郭川,因此成为他的支持者。这次穿越北极起航之前,有人暗中给他账号里汇去二十万元人民币,有人万里迢迢从国内赶到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为郭川壮行。因此,郭川航海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团队和合作伙伴、支持者和中国帆船界的成功。大家都与有荣焉。

我们为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和郭川喝彩,是因为我们在他们那里找到了认同感。这就是意义所在。

郭川说过,他航海就像博尔特跑百米每一步都力求精确一样,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因为他有时要在游走在生命攸关的极限边缘,容不得任何闪失。极限航海是他的工作,就像体育和探险,都是人类为自己设计的挑战,看似“自讨苦战”,实际是人类自我砥砺、自我改善的方式。每次极限的突破,每次世界纪录的创立,都值得我们为之兴奋。这也是意义所在。

法国航海权威克里斯蒂安·杜马尔称赞郭川是世界航海界的“先行者”,“意志强大,思维理性”,“坚定地追随自己的想法”。郭川是个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愿意付出一切努力的人。这是他个人精神的实质所在。

郭川曾说:“我的事迹或许无法拷贝,但我的精神可以拷贝。”他的这种精神,也是他航海的意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4】

秦玥飞,31岁,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衡山县贺家乡白云村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

央视网消息: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5】

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获选的十大人物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对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的默默无闻的精神,深受感动和启发,学习张渠伟同志坚定不移、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收获颇丰。

一是提升好几种能力。首先提升好个人的身体素质,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干事创业的根本,只有身体好了就可以身体力行,才能弯腰实践。再次提升好个人的知识结构,把学习这个人生永恒的主题坚持好,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理论技巧、学习待人接物,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练就新能力。

二是坚守好几个原则。首先遵守好各项法律法规和工作的组织原则,严守规矩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按规矩办事,用制度管人。再次是严守工作原则,始终坚持不推诿不扯皮、不摊派不遥控,搞好单位团结,带好干部队伍,处理好各项工作事务,能解决的绝不过夜,不能及时解决的研究商量解决。第三是守好生活原则,延承传统美德,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尊老爱幼,争做一名孝顺的儿子、合格的丈夫、称职的父亲、和谐的邻居、合格的市民。

三是履行好几份职责。一方面要履行好家庭的职责,对于分居的父母亲人要经常走访,平时或周末多陪陪老人,对于子女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好子女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一方面要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组织和领导安排的要及时抓落实,自己分管负责的要亲自指导跟踪问效。另一方面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职责,作为一位公民一名国家干部,要敢于同社会的不良风气说不,要善于带头做合格公民,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总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相信自己能够把时代发展的热情洋洒在这片故土,也能够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时代发展同心同向。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6】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我依旧自发的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感动中国》这个栏目,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从上中学开始,在老师带领下就一直在观看,背阅颁奖词,从印象之中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到今天,有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的杜富国,有守岛32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有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程开甲等十位度感动中国人物,直到工作这八年之中,宋总也要求我们观看,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还是对我们自身全面素质的全面升华,在这个时代需要一部分人传递正能量,他们不光是我们生活之中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工作之中行动的力量,他们的精神更是我们明信伟业人践行企业文化的榜样。

在这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中,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故事让我尤为感动,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他们为了国家的事业,也让我感到到了我们明信伟业企业理念中,明白做人,诚信做事,还有企业价值观中的感恩图报,奉献共享,他们就是为了坚守自己的任务,奉献了他们自己32年的青春来回报祖国,在这期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两个人都坚持了下来,或许他们已经习惯了孤独,或许他们适应了环境,但是请记住用一辈子做这真的是我们常人所不能及的。这也让我同时联想到自己工作之中的处境,在下县联系业务的同时,面对着各种业务上竞争的压力,销售上的品种所遇到的难题,接触的形形色色的客户,我应该发挥出攻坚克难的决心,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推卸责任不敢于面对,不积极的想办法解决,我感觉没有什么比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坚守32的孤岛更困难的事情,他们可以为了祖国事业牺牲自己的青春,江苏连云港王继才夫妇守岛32年,两个普通人,用奉献和坚守,温暖了那一片海。同样,明信伟业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这也让我联想到我们在业务一线早出晚归,但是我们的后勤科室同样为我们默默的付出,仓储部为了减少我们的工作自发的帮助我们打货、装车,财务科在我们需要发票的时候加班加点的帮我们开了出来,这都是他们为了我们业务上的工作在无私的奉献。

其次让我感动的还有伤情牵动国人心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能在危机时刻喊出这六个字是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气魄,这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这是他内心坚定的信念,这同样展现出了我们“敢担当”的企业作风,面对困难,面对危机,无论承受多么大的后果,也要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在工作之中,我们也要敢于担当,有担当精神,这不仅是在遇到困难之时,担当精神是需要我们在工作之中敢于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学习身边的榜样,在完善自己业务知识的同时运用到实践之中,这样才能对公司发展有所作为,要做发展的开路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适应和引领新的医药市场,把握时机,才能使我们自己的业务发展壮大。

平凡的生活中亦可见不凡,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忘初心,坚持信念,因而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正如钟洋所说“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这些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一个信念,这正体现出了我们感恩做事为仁,爱企奉献为义的企业文化理念,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感动的人物,这在感动的同时需要我们真正的践行的实际的工作之中,而不是需要我们一味的动容,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一生专心钻研科研,无数次的实验让我们国家跻身到核武器的队伍之中,在他的学习成长之中,奉献共享,才取得了成绩。还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展现又是一种对自己工作的忠诚,而我们对待自己的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忠诚,这是我们执行明白做人,诚信做事企业理念的基础。剩下几位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我不一一例举,宋总让我观看《感动中国》这个栏目不仅仅是让我们为他们其中的人或事感动,更需要的是我们在各自工作的岗位上拼搏奋斗,舍得付出和奉献,于家庭于事业才会收获,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需要做到他们这样伟大,我们只要善待自己的企业,践行企业文化的实施,而不是一味的学习,这样我们在自己素质全面提升的同时,也为明信伟业的发展尽一份力,争取在用心服务,攻坚克难之后,创健康伟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7】

很早之前就接触到了感动中国,记得那时候主要是为了写作文总在背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整个中学时代同学们们的作文中随处可见感动中国人物,但很少真正去了解、真正去感悟过感动中国,后来渐渐长大,终于开始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每年的感动中国,开始走进他们的故事,每一次总会热泪盈眶。

感动中国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走过了许多年头,这十多年来,无数平凡却又高贵感人的故事被搬上荧幕,一位位普通却又无比伟大的人被众人所熟知,无论是赤诚报国、为民奔走、舍身救人的大爱,还是忠贞不离、反哺赡母的小爱,不论是伟大地惊天地泣鬼神,还是平凡的不足为道,人间真情、世间大爱,总会触动我们的心弦。

每年的感动中国中,总会有一位献身祖国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军人,一位为民奔波甘于奉献的焦裕禄一般的人民公仆,一位至忠至孝对亲人不离不弃的普通人,一位献身救人托起他人生命曙光的平凡英雄…无论身居高位,还是来自基层,伟大还是平凡,感动不分贵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用他们的执着诠释着爱的含义,感谢他们,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在这个不是物欲横流、不那么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看到希望,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就有力量!

一缕阳光让你感到灿烂,一丝关怀令你感到温暖,一片爱心使你感到感动。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们不愧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花朵,祖国的骄傲!《感动中国》里的每一个人都让人十分温暖,因为他们做了自我人生中最感人的故事!

如果你问我里面最感人的是谁,我会说:胡忠和谢晓君教师。因为他们在一次看报纸的时候,看到报纸上写着康定县塔乡一所孤儿院急需教师,胡教师和谢教师了解当地的艰难,就决定留在那教孩子们读书!

谢教师在音乐学院的一手弹琴,可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教师,而是物理教师,数学教师,生活教师,三年里谢教师尝试了当四种教师,还表示一辈子要呆在这!

他们能够不教藏族的孩子啊,但他们没有怎样做,因为他们很善良,在艰苦都教孩子们,他们,是高原上的怒放的雪莲!

他们都在发扬传统——发扬爱。每个人的一生相对于漫漫历史长河是极其短暂的,但如果他能在短暂的一生中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礼貌做出贡献,人生价值变得以充足!这些事迹已在我的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伴随我的心灵共同成长。

感动中国2018年颁奖晚会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感动中国2016颁奖晚会观后感(1)

昨天晚上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那一个个图片仍历历在目!那一个个感动的故事不禁让我潸然泪下!那一个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让我震撼,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那一个个人物都让我流连忘返,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为人民的好警察,他叫做:木拉提·西日甫江。他令我记忆深刻。他的好精神令我倍受感动!让我学到了深刻的道理!

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繁华的都市,放弃了优良的环境。回到了他的家乡——和田,做了一位为人民服务的警察。他为了人民,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和匪徒争斗。为了人民的幸福哪怕放弃生命他也愿意。他的精神令我感动!面对困难,他毫不畏惧。面对匪徒的一次次攻击,他永远冲在第一个。面对同伴,他像亲人一样关爱有加。他的那种身先士卒,不怕艰难,热爱同伴,舍已为人的精神让我明白了许多。对于领导的任务,他永远都说:“我愿意。”他从不抱怨。他接受过许多艰巨任务,从没放弃,每次都完美地完成任务。他是一个好警察,一个真真正正的好警察。

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人,他就是国家的栋梁,他让我感动,他的精神让我感动。他就是我们的榜样,一个好榜样!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努力吧!争取做国家的栋梁!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警察!他当之无愧被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木拉提·西日甫江这个名字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脑里。我们以他为榜样努力吧!争取做国家的栋梁!为我们的祖国母亲效力!

感动中国2016颁奖晚会观后感(2)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有10个人,他们是于敏;朱敏才、孙丽娜;赵久富;张纪清;陶艳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朱晓晖;陇海大院;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其中于敏很让我感动,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201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做着伟大的事情,日复一日,我们可以感受到奉献的力量。下面是相关的观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一:

田惠萍原是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的高材生,曾于1986-1988年公派赴联邦德国(前西德)学习公共行政管理,回国后任教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1993年,因儿子被诊断罹患自闭症,田惠萍孤身到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从事自闭症儿童早期教育及家庭训练指导的专业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

2005年,田惠萍倡导并启动了自闭症服务领域的学习网络“心盟自闭症网络”,希望推广星星雨的成功经验,为国内众多的自闭症机构带来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理念。

自闭症比原来更流行了?

自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去年三月,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发表了最新的全美8岁儿童自闭症现状调查。标题宣称“自闭症大流行:每88人中就有1个”。这种制造恐慌的论调让不少激进的民众染上了日渐盛行的“化学恐惧症”,将自闭症和“毒素”或其他无关问题扯到一起。一些研究者认为,实际上,自闭症患者的人数并没有大规模增加,只不过找到了更好更精确的识别方法。这只是对自闭症的认识不断加深,诊断标准和分类不断完善的结果。

56岁的田惠萍站在讲台,瘦瘦的。

作为自闭症人家长,田惠萍的生活似乎不像旁人想的那般“阴暗”,站在台前的她,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手舞足蹈,像个孩子。讲座过程中不时穿插进去的“故事”带着黑色幽默,让人笑过之后,开始反思。讲台上的她,有四个身份:自闭症人母亲、自闭症机构创始人、自闭症领域领军者。当然,你如果是个“圈外人”,那对她另外一个身份可能更感兴趣,电影《海洋天堂》的故事就来源于她和儿子弢弢的真实生活。

1月16日,受昆明市蒙多贝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邀请,她从北京来到昆明,开展主题讲座。讲座设在昆明市五华区图书馆一楼多功能报告厅。讲座开始时,全场座无虚席。“这样的情况,在以往的讲座活动很少见,以前的讲座,大多是自闭症人家长会有兴趣。”蒙多贝负责人李孝峰说,现场来了近100人,除了家长,还有很多机构的负责人。

相信《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1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安徒生颁奖典礼读后感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