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 地图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2018年观看3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8年观看3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2016观看3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1】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象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应当说,包拯的改革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原因就在这里。

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冗官成灾,包拯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他不但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在包拯看来,“在政府无所建明”的平庸之辈,不论其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下台。他曾建议改革选人、用人制度。他主张官员年到七十岁必须离职。他揭露不愿离职的官僚,是不知廉驻,“贪冒相尚,但顾子孙之计”。他主张不能任意封官许愿,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劳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冗官问题。包拯其实并不反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许多官员受到处分,包拯全力为这些敢作敢为的官员呜不平,主张起用他们。

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运城解盐问题,也是由于包拯极力支持改革,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可见,包拯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目的在于“宽国利民”。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2018年干部观看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


干部观看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烂若繁星,千百年来,若论在大众中影响最为深广的人首推孔子,孔子之下的一人,在我看来,或许就要数到包拯了。

孔子是思想家,思想家的思想可以超越时空,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包拯是封建王朝的一位实干型官员,除史书记载的政绩外,留下的主要文字是上书皇帝的“奏议”。不管奏议怎样高明,政绩如何突出,最终都是为巩固封建王朝服务,但是,他的影响为什么也能跨越时空、超越阶层、传诸久远呢?

那是因为,在那些卓越的政绩、作为政绩的思想基础的奏议背后,蕴藏着一种很宝贵的“包拯精神”。要知道包拯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就有必要明了包拯的思想核心与性格特征,而这又需要对他的生平有一个大概了解。

包拯,字希仁,谥孝肃,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出生于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县解集乡包村(今安徽合肥所辖肥东县包公镇包村),包拯父亲有一定文化,做过小官,薄有田产。小康之家耕读为本,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包家亦不例外。

《肥东县志》上说:“包拯少年在乡读书,亦耕亦牧。”天圣五年(公元1027)包拯进士及第后,曾经被朝廷两次授官,均因父母不愿随行而辞官尽孝,直到双亲病殁,守孝三年,才出任天长知县,时年38岁。

在地方,包拯担任过知县、知府、转运使等职。在中央,他由权度支判官、监察御史里行、户部副使、御史中臣、三司使,一直做到枢密副使任上离世。我们知道,北宋最高监察机关是御史中丞领导的御史台,最高财政机关是三司使领导的三司,最高军事机关是枢密使领导的枢密院。枢密院是辅佐皇帝执行兵政的机构,在皇帝的总揽下,由宰相、副相、枢密使、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共同组成国家最高领导核心。所以,包拯的职位是相当高的。

包拯的思想核心是忠君与民本的高度统一。包拯具有鲜明的忠君思想。在一封奏札里,包拯写道:“臣生于草茅,早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而“骤被殊用,置诸侍从之列,擢处谏诤之班,臣于此时敢忘图报”!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出身既不高贵又缺少政治后台的人,能够被朝廷委以重任、视做心腹,这种感恩戴德的心理是不难理解的。基于这样的心理,他特地上书仁宗“请建太子”,希望赵家王朝“传之无穷”,因为“太子天下之根本也”,只有建立太子,才能“巩固王室”,“挫奸雄观望”,否则“必稔祸于将来,恐非社稷之福”。这样的忠君思想,可谓臻于极致了。

2018年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


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

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将于25日晚起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通过展现包拯人生各个时期的故事,表现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断冷清案”最为精彩,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据介绍,为最可能精准的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剧组采访了中国、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

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专题片一共包含3集:

第一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二集《铁面无私》,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2018年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2016年5月24日上午,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安徽合肥举行。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25日晚八点已向全国观众播出。

据悉,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阎群力,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志宏,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俊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学致、包公研究会成员、安徽省经信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包公(包公第34代)后裔包正军、合肥政法委的(包公第36代)包旭东等出席了首映式。

另据海报,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纪录片运用先进的纪录片创作理念,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央视纪录频道定于2016年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25日晚八点已向全国观众播放了第一集。

据了解,此纪录片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严格的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北大教授孔繁敏、研究包公的专家程如峰、李良学等研究包公的专家学者影片中先后介绍了有关情况;良好的家风、为人心目中的榜样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世;包拯正是受家风、榜样的深刻影响成就了人们世代尊敬和世人传颂的包公;

2018年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3篇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以下是纪录片的观后感内容,快来阅读看看吧。

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

第一集《清心直道》

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岂止教诲子孙,而不惠及世人呢?感慨之余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包氏子孙在对家训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形成了包家严谨的家风,这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启示?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非一日之功,不可急功近利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包家也是如此,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包家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而核心价值观,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其形成也决不可奢望短期而成。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2018年观看央视反腐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分集简介】

第1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2集《铁面无私》,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3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2016观看央视反腐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1】

观看完《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感触颇深.不由让我想到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家族式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家风败坏已成为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

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人,首先要修身养性。

包公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饱读诗书,宁静致远,持续的“清心”。影片中有一场景:包公在庐州读书时,有一富人请包公和李姓同学赴宴,李姓同学欣然应允,然包公却未答应。包公曰:“今若赴宴,日后为官,怕凡事不能公义。”,虽寥寥数语,却反映出包公从青年时代便不结交权贵,不高攀富人。作为一名公务员,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一定要严于律已,守得住底线,经得起考验,懂得明荣知耻与修身。

2018年党员组织观看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一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摄制团队自2015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千年包公》总监制张志宏在致辞中说,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历代清官的典范。“今天我们拍摄制作《千年包公》电视纪录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势下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径。”

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监制石世仑表示,纵观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嫉恶如仇”。他说:“在《千年包公》中,我们力图透过包公来展示中国优秀的廉政文化,纪录片对历史的正本清源价值得以凸显。”

2018年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


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公里拥油有浮在水上的方法,抓住了小偷,帮小男孩找回了丢失的铜钱,包公审石头读后感,读后感《包公审石头读后感》.表面上看包公审石头是一种很荒唐的事,但他所得到的结果却让人佩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多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通过现象认清事物本质.

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公原名叫包拯,北宋人,28岁考取进士,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陪审员,级别很低。又被任命过天长知县、州官、开封府尹、出使过契丹,还在财政、监察部门担任要职,.官至宰辅。

早在北宋时期,包拯就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臣,包公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包公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他嫉恶如仇、执法无私、为民请命的精神,千百年来更获得无数民众的好感和钦佩,成为专制社会受到老百姓敬仰、被百姓称为“包青天”。

在包公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性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包公是非分明,同样赢得今天我们的喜爱,从此包拯这个名字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千年包公观后感

看完《包公案》,心中充满了对包公的敬佩,包公他真是判案如神啊,每一个案子都那么神奇,他的判断都那么精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不畏皇权斩国舅的故事。曹二国舅是一个非常蛮横不讲理的人,虽然他只是国舅,可是他的胆子比皇上还大呢,看见有漂亮的女子,他就强行抢去,这不,又看到袁秀才的妻子张氏美貌动人,她就把袁秀才逼死,抢走了他的妻子。谁知道袁秀才的冤魂找到了包公,包公将曹二国舅判为死刑,释放了冤枉的曹大国舅。这个故事中的曹大国舅原来就是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之一的曹国舅,太有趣了。看了这个故事,我更加佩服包公了,他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皇亲犯罪与老百姓同罪,不怕得罪人。

2018年千年包公观后感纪录片范文


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千年不绝,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该片将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千年包公观后感

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将于5月25日20时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创作团队摒弃戏说,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该片于2015年5月策划调研立项,2015年8月正式开拍。创作团队先后到新加坡、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安徽合肥等地,进行实景拍摄及历史再现,采访了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积累了大量文献与素材。2016年1月,进入后期剪辑阶段,创作团队查漏补缺,数易其稿。

《千年包公》共分三集,每集45分钟。第一集《清心直道》,从包拯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包拯家训等角度,讲述了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第二集《铁面无私》,讲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历史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断冷清案”最为精彩;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阐释了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千年包公观后感

2018年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大全


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

反腐反庸,无私无惧

包拯的实干精神古所罕见。在任何一个职位上,他都关怀民生,锐意改革,同时将遇到的问题和了解的情况,不论是否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都如实向朝廷报告,并提出解决办法,请皇帝“特降指挥”。在包拯看来,这是一个官员应尽的责任。

包拯留下的著作,除一篇家训、几首短诗外,就是多达185篇的奏议,其中有55篇奏议,竟弹劾本朝官员多达61人!这61人中,贪官污吏首当其冲,犯一般错误和不称职的“庸人”也不在少数。地位比他高的如宰相宋庠,皇亲国戚如张尧佐、郭承祐、杨景宗等,均在被弹劾之列。譬如,他认为宋祁“在益部多游宴不可任三司”;张方平身为三司使,“乘势贱买所监临富民邸舍,无廉耻,不可处大位”。宰相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却“安处洋洋,以为得策”,而作为宰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一时间,“包弹”成为朝廷闻之色变的流行语。

“包弹”中以“六弹张尧佐”最为惊心动魄,包拯在其中显示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尤其长久地为世人所称道。

张尧佐是仁宗皇帝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兼养父,原为地方小官,张贵妃为了报答养育之恩,以她特有的地位缠住仁宗,为张尧佐加官晋爵。张尧佐因养女得势,扶摇直上,任至三司使。包拯刚一主管谏院,便履行“以言为职”的职责,和几位同仁一起,弹劾这个“徒缘宠私,骤阶显列”的“凡庸之人”。谁知仁宗变本加厉,更委派张尧佐以重任,让他一人兼任宣徽南院使等四职。消息传出,朝野哗然,连素来温和的御史中丞王举正也拍案而起,支持包拯,要求仁宗撤销对张尧佐的任命。结果,建议无效,王举正不得不进行廷辩,即在皇帝上朝时与之当面辩论。

在廷辩时,包拯情绪激动,离开座位走近仁宗,竟将唾沫溅到仁宗脸上,以致仁宗不悦而退朝。包拯百折不挠,继续弹劾张佐尧,前后共达六次之多。他反复说:

相信《2018年观看3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