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是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下面是相关的观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一:

魏德友,76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一名退休职工。

5日,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投票活动正式开启。来自我区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和魏德友夫妇入围候选人。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是哈密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退休干部。在法院工作期间,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

今年76岁的魏德友是兵团第九师161团的一名退休职工。1964年起,魏德友和妻子刘京好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52年来夫妇两人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活地图”。

1964年起,魏德友和妻子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他和妻子刘京好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二:

孙家栋,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

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全国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精神品牌栏目,自2002年以来,已举办14年,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影响力众所周知,其中推选的人物都是在全国范围内足以令人动容的典型人物,他们身上都曾有过不同寻常的历程。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官东颁奖盛典观后感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2月14日,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如期被推选出来,看完2015年度的颁奖盛典,感慨颇深。其中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一身英雄气概的官东。

我没有华丽的词语来形容军人,没有动听的歌来赞美军人,也没有珍贵的礼物来送给军人,我有的,只是一种朴实的橄榄情怀,一个普通人对军人的真诚尊敬。而官东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军人。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军人是坚强的,他是大山;军人是宽广的,他是大海;军人是飞翔的鹰,从天到地都充满他战斗的勇气;军人是奔腾的豹,每一步都洋溢他生命的气息;军人还是诗,为我们诠释男儿深情,军人更是歌,把真爱播撒每一寸土地。

官东,男,安徽宣城人,1990年5月生,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

2015年“东方之星”救援过程中,他多次下潜,凭借高超的潜水技术,一连救出两名幸存者;危急时刻,他让出自己的潜水器具,险被急流冲走。

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09年因表现突出转为一级士官。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我们观赏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你不妨看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1】

陈家亿

看过感动中国后,我不由得深思: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他们为什么能以个人之力感动整个中国?

第一个让我感动的人,是杨振宁先生。在1957年时,杨振宁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理,斩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先生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可是杨先生低调地说:“我的一生最重要的奉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原来杨先生感动中国的是奉献给祖国的一片纯真。

感动中国的人物,有五位科技人才,一对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夫妻,一位奥运冠军,一位香港媒体人,一位朝鲜老兵,一位身残志坚的清华高材生。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只不过是他们都在倾力奉献,用自己有限且短暂的一生书写了属于他们的不平凡且有意义的人生。

是什么,让感动中国的人物将朴质的热爱和不懈的坚持,给了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他们所肩负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从何而来?

我发现他们都拥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只要国家需要,我愿奉尽一切!”这,是中国5000多年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泱泱大国的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是引领我们一起向前进的伟大精神。

看完感动中国后,我看到中国并不只是杨振宁一个科学家在奋斗,中国还有千万个科学家一直在不断奋斗;我看到中国也并不只是苏炳添一个人在赛场上飞奔,还有我们整个中国也一直在砥砺前行……

我眼前浮现出了许许多多中华儿女努力奋斗的画面,我知道感动中国,不会只留给我们无限感慨,它会激发我们将感动付之行动,不懈奋斗。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2】

看了“感动中国”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个简单的却富有深刻含义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只有十个人的事迹介绍,但我们的生活中值得感动的人也有很多。专题片中的感动人物有:默默奉献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退休后20年仍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好市民方俊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年届90仍然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为普通村民。在73岁时,失去了老伴,成为了孤寡老人。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学生。每天清晨,刘盛兰准备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捡破烂,他17年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服,“吝啬”得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慷慨的将这些年所得的全部都捐助给贫困学生,这份执着与善举令我十分感动。

做一件好事很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那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影片带给我很多感动,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为他人服务的人!为社会多做好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3】

赵郑义

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这场典礼这不仅是一场爱的聚会,更是一场触动心灵的盛宴,其中,有十颗最璀璨的明珠高悬在人们心中,他们是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江梦南。

我发现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因为没有人是为了站在今天的领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做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只是因为源自最深处的爱,这种爱他们坚守了不是一时,不是一年,不是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热情。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不只是一刹那心灵的触动,它需要思想的共鸣和精神的传递,最后再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有位诗人曾说过:看一眼鸟儿的飞翔,就可以减轻心灵的重压,能激活潜藏在内心的某种渴望。这种感动,是我们被触动时内心泛起的层层涟漪。

看到那些人面对信仰和追求,用最淳朴的方式,和义无反顾的精神坚持着,或许对于今天习惯于追求功利也擅长于取巧的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行为看起来很傻,的确,他们傻得让人敬佩!在这个追逐名利的社会,他们像一股清流滋润人心,像一阵春风驱散寒冬,像一股芬芳沁人心脾,。他们在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努力着,同时他们也在平凡的生活着。

颁奖典礼已经落下帷幕,我的内心除了激动,还有一丝感伤,但更多的是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的敬佩!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付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一己私利的人,如果没有这些牺牲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会是怎么样!最后,让我在心中深深地祝福你们,让我用行动践行心灵的震撼,让我用最真诚的声音说一句:你们,真棒!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4】

李佳育

转眼间2020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在过去的2020年中,我们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也看到了更多好人的品质,我们将他们评为感动人物,鼓励更多人向他们学习。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致叶嘉莹

叶嘉莹是一位女学者,她起初是在台湾等地区教古诗词曲,经历几次辗转,1979年回到祖国继续做古典文学教师,她教学育人,传播中国文化,使更多人看到这些优秀作品,这一教就是70年,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给教育基金会。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致张桂梅

张桂梅是一位公益校长,她看到了许多家庭因为穷而无法供孩子读书,于是他她定决心要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这个想法从未改变,他她四处讲述自己的看法,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时,隔8年这所学校终于成立,让更多的学生捧起课本,成为国家新一代栋梁之才,佳绩频出,可张桂梅的身体却遭受不住,10余种病每天缠绕着她,但她却认为值了,她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疫情正在慢慢过去,而2020年,也将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回忆。因为疫情,许多好人慢慢出现在我们大众视野里,医生老师家长,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而我们要好好学习,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也为祖国增添新的光彩,学习前辈们的优良品质,传播美好文化。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5】

戴语晨

站在领域之巅,优雅转身,向世界招手。

——题记

他们挺直了腰板,大步迈向耀眼舞台的中心,自信大方地站立在观众面前,高举着奖杯,露出最朴实的微笑,向世界招手!

自强敏天行

上帝对你们降下诅咒,命运对你们发出嘲笑,但你们残破弱小的身躯散发出强大的力量,回击这些不公!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都是残疾人,自幼就失去了健康的身体,虽然遭遇磨难,但他们不卑不亢,乐观积极地生活。他们深知自己与寻常人不一样,只有付出更多才能为自己拼出一条路。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每日辛勤劳作,沿着太阳升起的一抹光芒上山去,踩着落日地上的影子下山来。

两人有一双儿女,女儿名为张光琼,儿子名为张光云。他说“在任何时候,光都会发热,点亮我们的幸福生活。”兴许老天被他们感动,终于开了眼,他们的女儿如今是一位人民教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伟大传播人!一切都在变好,在几十年灰暗的生活里,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你们是美的,而你们也坚定地相信这个世界是美的。

江海意无穷

从霓虹灯的丛林转身,到干枯的戈壁沙漠,你的鞋子上沾满泥土,你从溜索上飞过,开辟出一条无穷之路。

2021年,面对外界对祖国的质疑,传媒人陈贝儿举起了相机,穿梭于中国各地,以镜头下真实的景象回击这些蜚语流言。她穿梭于全国六个省份,深入十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成功脱贫的事例。由热带雨林,走到云南高原大峡谷,踏进大西北戈壁沙漠,进入川藏高原。一路步伐不停,你的脚步踏遍中国的原野,你的相机记录中国的先行,你的作品宣扬中国的强大!

慷慨是英雄

他,万里冰封铁骨不倒;他,年少参军意念铮铮;他,无手仍谱幸福赞歌。他,名为朱彦夫。

在朱彦夫17岁那年,祖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危在旦夕。他奋不顾身地站出来冲上前线,他一腔热血,参加了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在中外闻名的长津湖战役中就有他伟岸的身影。冰雪覆盖大地,看着昔日战友被带往彼岸,他暗自较劲,我一定要挺过去!傲骨嶙嶙,可最后他仍失去了双臂双腿,叹息。

可朱彦夫却不惋惜,“人生就是会经历一些磨难,若是就此堕落,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朱彦夫带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带着落后的村镇人民学习,三年如一日,他开办扫盲夜校。失去四肢的十几年之间,他把这个不起眼的穷山村变成了先进村!

朱彦夫的志向却不只在山村,他以笔代枪,沥尽心血,将人生经历缩聚,最终汇出一本《极限人生》。

他用坚强意志和为名情怀书写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我们生活欢快的和平年代,中国的强大离不开先行的他们!中国人的精神是坚持不懈的,中国人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中国人的骨头是刚强不屈的!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愿以吾辈之青春,延续这世间之感动,守护这盛世之中华!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6】

很早之前就接触到了感动中国,记得那时候主要是为了写作文总在背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整个中学时代同学们们的作文中随处可见感动中国人物,但很少真正去了解、真正去感悟过感动中国,后来渐渐长大,终于开始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每年的感动中国,开始走进他们的故事,每一次总会热泪盈眶。

感动中国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这十多年来,无数平凡却又高贵感人的故事被搬上荧幕,一位位普通却又无比伟大的人被众人所熟知,无论是赤诚报国、为民奔走、舍身救人的大爱,还是忠贞不离、反哺赡母的小爱,不论是伟大地惊天地泣鬼神,还是平凡的不足为道,人间真情、世间大爱,总会触动我们的心弦。

每年的感动中国中,总会有一位献身祖国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军人,一位为民奔波甘于奉献的焦裕禄一般的人民公仆,一位至忠至孝对亲人不离不弃的普通人,一位献身救人托起他人生命曙光的平凡英雄…无论身居高位,还是来自基层,伟大还是平凡,感动不分贵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用他们的执着诠释着爱的含义,感谢他们,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在这个不是物欲横流、不那么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看到希望,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就有力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7】

李若曦

《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已落下帷幕,我的脑海发麻般涌现出一阵阵热流,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但平凡的背后却隐藏着最高的精神境界,那最返璞归真的灵魂便是一生所得。

我们也许曾经会为掉一点小钱而怨天犬人,会为失去一丝关注而倍感落寞,还会为那虚名而蒙蔽双眼。但却不知《感动中国》中的那些远胜我们的心胸与气度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忍受着艰辛,忍受着困苦,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你可知有那么一对夫妻,两人加起来只有两只脚和一双手,但他们却不埋怨命运,始终积极乐观,不仅能把自己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还能将自己的儿女好好的养育长大就像颁奖词中所说的:“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他们就是张顺东和李国秀。

没有声音的世界是怎样的?不能与人沟通、交流,也听不到美好的声音,江梦南,多么有诗意的名字,可她的生活经历却是刚烈的,因为小时的意外,她失去了听力,在她父母的帮助下,她学会了读唇语,并且考上清华大学。“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正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8】

郑晓茹

翻开今年的颁奖词、简单,准确、优美的风格扑面而来:杨振宁的“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朱彦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江梦南的”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我们的时代从来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样的偶像与英雄。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七十年航空报国的科学家顾诵芬,守护高原人民健康的老院士吴天一,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苏炳添…这些熟悉的名字,被主持人念出来的时候,我们又怎能不感动呢?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都是闪着亮光平凡人。

彭士禄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使国成为了世界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展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灭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凡事若依赖他人终究会受制于人,只有自力更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科技成果,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底气十足,立于不败之地。

“苔花如米小,也学杜丹开”,就算是米粒般微小的苔花,也要像杜丹一样肆意绽放。哪怕是渺小平凡的普通人只要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也能完成目标,缤放光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用一手双脚相濡以沫29载,辛勤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摘掉了贫困帽子,绣出了幸福花,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感动中国》是每年春天的一次播种,翻开颁奖辞和影像,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震憾人心。让感动演变成行动,温暖更多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9】

杨子昂

无声玉满堂

“从无声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在看完《感动中国》后,我大受震撼,而令我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那一位不同寻常的姐姐——江梦南。

梦里江南,岁月静好,本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却配上了一段不尽人意的人生。在她半岁到时候,由于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平静美好的生活被打破了,她失去了听力。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讲,失去听力是可怕的,甚至是恐怖的,但江梦南并未放弃,而是在求学的道路上越跑越远,不仅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还成为清华大学的博士。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虽说有的人身上残疾,但他们依然在努力的活着。而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这样的人。他是一个爷爷,每天早晨不论严寒或是酷暑,他都会准时踏着他的小三轮,来回穿行在大街小巷之间。尽管他的一只眼已经失明,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这难道不让人敬佩吗?

反观我自己,四肢健全,头脑灵活,却常因为学习让人头疼,惭愧,惭愧啊!我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下却不奋斗,不努力,我该如何面对那些关心我帮助我的人?所以以后,我要以江梦南姐姐为榜样,努力奋发,永不放弃!

“你觉得,你和我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又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的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吟诵着江梦南的颁奖词,我心中有了一个坚定的方向,我将越过一道道坎,来到成功的终点!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10】

万物复苏,初春已致到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坐在班级内观看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随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变化,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无不都是让我们敬佩和学习的榜样。在观看完《感动中国》后,我依旧记得那位出身优渥,在香港生长的陈贝儿。她亲身去到了10个脱贫地区,在本身恐高的情况下,却坚持爬高梯去悬崖村,只为拍摄脱贫前后的状况。她在脱贪地区经历了许多困难,却仍没有放弃,甚至还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她拍摄的《无穷之路》在中国内地与香港受到极大欢迎,让广大人民了解到脱贫工作发展情况。感受到国家对脱贫工作的重视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一个平凡的女孩却用她的毅力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另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失聪女孩江梦南,她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她是一个不幸的女孩,在出生两个月时,因为用错了药导致一只耳朵完全失聪,另一只耳朵只能听105分贝,相当于双耳失聪。但是她从小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会说话,读唇语,

凭借自己学习努力考上了清华的博士。这真是无声玉满堂啊!现在的正常青少年大多数都不重视学习甚至是轻视。虽然身体健康但却没有江梦南姐姐的那份坚持和努力,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她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而又不愿放弃的女孩。

她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青少年在物质满足的情况下,更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品质,向这些人物看齐。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青年,青年一辈出人才。我们应向顶层攀登,散发身上的光芒。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精选18篇,仅供参考。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11】

班井斌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默默无闻,渺小暗淡不被人注目,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年华不复的老一辈和尚未稚嫩的我们。

《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每一位都是我们的楷模,我们需向他们看齐,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大有作用的人。杨振宁,他被公认在凝聚奈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领城拥有了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穷极一生。张顺东、李国秀用一双手脚相互扶持,将一双儿女养大,又用辛勤劳作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苏炳添,大龄运动员,是亚洲第一个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九秒区的亚洲飞人。顾诵芬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同样为国家奉献了一生。陈贝儿,为了世人证明中国在联合国计划的时间早10年脱贫的事实,恐高的她来因两次攀爬钢梯,身体一度抖的不行。

吴天一,60余年献身高原病学研究,让青藏铁路建设期间4万筑路大军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江梦南,从从双耳失聪,但她凭着惊人的努力一路逆袭考上清华,据她导师说,她做的模型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准……诸如此类人,诸如此类事迹,诸如此类精神,都是我们向前进的动力、支持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看身残志坚的张顺东、李国秀、江梦南、吴天一,他们哪一个不是普通人?他们哪一个是一出生就站在终点?不都是着心中的那股不屈服坚持的劲,才能一步步走到这个位置上。他们以阳光的心态战胜别人口中的不可能,坚定自己的选择,用事实向世人证明成功并不是

只有那些“厉害”人物可以做到,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只要你有动力,能坚持,肯吃苦,成功也会向你展开怀抱!

我们当代年轻人大都缺少这种精神,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那么就不会有那些看不起我们的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不仅感动了中国,也感了动了世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12】

武乐婓

看了《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我们的先辈们用奋斗,用生命创造的,我们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亲眼目睹卢沟桥事变和二战的顾诵芬,是我国第一个双发高空高速战斗机——歼-8战斗机的设计师。他认真观察战斗机存在的隐患,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最打动我的是他那份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以及他的不忘本心。没有人知道他当时面临多少困难,多少质疑,但他仍坚持了下来。一个人要是能将坚守本心作为一生的信念,就能对得起天地、社会,经得起良心的拷问,从而铸造出人格的丰碑。我们应怀着一颗敬畏、虔诚的心来仰视这样的人,从而在漫漫人生路上,坚守住我们的本心。

无声玉满堂的江梦南——一个双耳失聪,不能说话的人,但她在父母的耐心教导下,并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会了看唇语和如何发音,如何说话,最后考上了清华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

反观我们,拥有着健康的身体,处在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的我们,凭什么不努力呢?生命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一次仅有的生命中最易逝的一段,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让它变得精彩些呢?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它在划过天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化为夜空中那闪亮的星星!

英雄的事例有很多,它们无一不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里,努力奋斗,点亮未来,坚守本心,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吧!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新】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一:

近日,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学术报告厅内,灯光璀璨,座无虚席。讲台中央,一位长相甜美、笑容灿烂的女孩儿正在讲述她的故事:“妈妈常说,这场病是上帝给我的一份化了妆的祝福,如果癌症是绝症,让我提早品尝了人生的苦涩,那么爱和坚持就是一剂最好的良药,让我在爱中重生,让我懂得,人生不放弃,处处有希望……”

这个女孩名叫王威,来自黑龙江省伊春市,现在是北京煤炭总医院的一名护士,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宣讲员,她曾荣获2013年全国首届“寸草报春晖共圆中国梦”演讲大赛全国总冠军,北京市“优秀网络宣讲员”称号、“最美护士”称号,被评为“最美北京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候选人,荣获第29届北京五四青年奖章等多项殊荣。

站在演讲台上的王威笑靥如花,谁能想到,年仅29岁的她却已几经生死,从8岁开始与癌症病魔抗争了整整13年?

花季之年身患绝症

故事要从1995年说起,那年王威8岁,却不幸被医院查出患有甲状腺癌。自打患病起,由于身体虚弱,她不能跑、不能跳、只能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台阶上,羡慕地看着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奔跑嬉戏。

为了证明自己,她悄悄瞒着父母跑了800米,没想到却迎来母亲愤怒的训斥,“你不能跑,你知不知道这样做你的病会扩散得很快!”从那时起,王威感觉到自己的病真的很严重,辗转在医院和家之间,一次次的化疗和大把大把的药片陪着王威度过了漫长的童年时光。

1998年,王威的父母双双下岗,家里一贫如洗,但是,无论生活如何拮据,饭桌上总有她的“小灶”,有时是一个鸡蛋,有时是父亲从河沟里捉来的小鱼,爸妈和姐姐却只吃最便宜的菜。

病魔像笼罩在头顶的阴云,脖子上的肿瘤越来越大,压得王威喘不过气来,她不止一次的自责,不想再拖累父母。

有一次,她听到邻居对她父母说:“她生下来就是来讨债的,这病这么多年也没治好,就别治了,别到时候人财两空!”晚上关上门,王威躲在被子里大哭了一场:“为什么是我?我很听话,我爱我的家人,我也不想生病,可为什么偏偏是我!”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1

霍金走了,一片缅怀哀叹,回顾他在科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时,另一个经常拿来做对比的人物是杨振宁。

知乎上,“杨振宁”话题中的第一个提问,便是:

霍金去世后,当今在世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杨振宁吗?

科研艰深的门槛,让很多人对霍金和杨振宁的贡献不甚了解,那么,杨振宁到底有多牛?“在世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没有之一”,是否言过其实?

这篇关于杨振宁的文章,有助于帮你解开这个疑惑。

很多国人对杨振宁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娶了一个28岁夫人的程度。而且,人家已经娶了十几年了,大众对他的了解,还是这个水平——我们国家的国民水准着实令人担忧。

怎么说呢,打个比方:那些人恐怕对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了解,都多于对几乎同级别的杨振宁的了解,这样的崇洋媚外,为什么呢?

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做点儿扫盲兼普及的工作吧。

让我们看看杨振宁到底是谁,看看他除了迎娶新夫人,到底还做了什么,为地球和为中国。

霍金对比杨振宁,你就知道杨振宁的贡献有多少。

有7个诺奖是因为找到杨振宁的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粒子而获奖的,例如丁肇中、希格斯;通过研究标准理论获得成就,而间接获得诺奖的有几十个;杨振宁垄断了理论物理,带领徒子徒孙几乎垄断了六十年来诺奖物理奖的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部分;另外有6个菲尔兹奖是研究杨振宁的方程而来的(3个和杨米尔斯方程相关,3个和杨巴克斯特方程相关)。

盖尔曼是一代奇才吧?两条腿的图书馆,夸克之父。他处处和费曼较劲不服气。但是盖尔曼在杨振宁面前很谦虚,他自己多次声称量子色动力学不过是将杨振宁标准模型的su(2)对称性扩展到su(3)而已。杨振宁多次生日,他都不远万里赶过来参加。

杨振宁当然是一代物理学宗师,是科学泰斗,何止是伟大?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北美地区奖额最高的科学奖(25万美元)——鲍尔奖颁发给杨振宁。

颁奖的正式文告指出,授奖给杨振宁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广义的场论,这个理论综合了有关自然界的物理规律,为我们对宇宙中基本的力提供了一种理解。作为20世纪观念上的杰作,它解释了原子内部粒子的相互作用,他的理论很大程度上重构了近40年来的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这个理论模型,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产生类似的影响。

请看清楚啊,文告有“综合了有关自然界的物理规律”、“对宇宙中基本的力提供了一种理解”、“解释了粒子的相互作用”、“重构了40年来的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排列在之列”这些词汇啊,如果是学物理的应该知道这些词汇的意义。富兰克林学会排名,杨振宁在前四名。前三位都去世了,在世的杨振宁是第一没有争议吧?

说一些题外话,说一些题外话,杨振宁是世界多个国家科学院院士,美中俄三个超级大国科学院院士,韩国科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获得的荣誉奖章奖项数不胜数,科学界重要奖项全部囊括。当然这些只是题外话,是杨振宁伟大成就的一些小小增色,花边而已。

可以确定的说,华夏子孙自炎黄算起只有杨振宁一个人长期占据科技巅峰,引领文明的发展。他当然是炎黄子孙中科学界最伟大、最出色、最杰出的那个。

不完全统计:杨振宁接受过院士头衔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等等。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2

3月3日晚八点,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张顺东夫妇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他们登上央视领奖,颁奖辞让人泪目。

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庄稼人,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张顺东说: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李国秀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张顺东认为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2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女儿在颁奖现场展示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二连”“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走过20年,《感动中国》为何依然打动人心?颁奖词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等主创人员。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

一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金纸上,启功先生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书页犹如片片“龙鳞”,记录了《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21》宣传片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目已陪伴观众走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开篇人物将目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与祖国同心同向,一起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中国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深潜”一生,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免于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爱国精神之外,自强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显著特点。

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面对这样的状况,生活该怎样度过?《感动中国》讲述了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强、自信、乐观的故事,他们依靠仅有的劳动能力,让一儿一女考上大学,让全家人彻底告别了贫困。

像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这样的,还有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朱彦夫,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都书写精彩;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大学生江梦南,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还走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些“平民英雄”彰显的坚强、自信、乐观精神,为社会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1年是中国航天的丰收年,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颁奖词直抵人心,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动中国》这样走过20年的节目,是不多见的。龙鳞装是一种源于唐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非常适合呈现时间轴序列,每一页翻开就是一座丰碑。”回忆起制作开篇画面的过程,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感慨道,在接到节目组的邀请后,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悉心完成这幅长卷。

作为节目的忠实观众,张晓栋告诉记者:“节目中榜样人物的事迹不断启示我,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过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书,可能我这辈子也只能干非遗传承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与张晓栋一样,《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也陪伴节目走过多年,在专注于撰写颁奖词的过程中,他收获了更多的感动与温暖。

20年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颁奖词的写作风格却始终保持稳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锤炼出来的。从最开始每个人1000多字,再精简到几十个字,中间还要经过很多同事的传阅、提意见、修改。颁奖词是仪式的一部分,要尽可能短,和仪式紧密结合,才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刘凯告诉记者,写作中强调朴实、准确,不堆砌辞藻,不过分华丽,尽量用中国人常用的行文习惯,让观众接受起来毫无障碍。

翻开今年的颁奖词,简单、准确、优美的风格扑面而来:杨振宁的“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彭士禄的“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朱彦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江梦南的“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颁奖词为什么总能打动人,是刘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获奖人物的事迹是感动的核心,同时观众心中还要存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才有可能被感动。“腊梅生得再好,还需要赏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颁奖词打动人心的秘诀,在于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综合部制片人孙金岭,贡献了节目的定位语“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他认为,《感动中国》有两大独特气质,一是节目气质,一是历史气质。通过一年一度的广泛评选,通过庄严仪式,将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在时间中定格,在记忆中凝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气韵悠长、绵延不绝的历史组成部分。

记录真实,在20年的岁月中传承发扬中国精神力量。

“剧变中的不变,喧扰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伫立,眼花缭乱中的凝视。”《感动中国》给主持人敬一丹带来了这样的感受。在缺席《感动中国》后,早已退休的她再度回归。

“我们对每一个人物表达不过分、不滥情,没有拔高的表述,尽可能介绍一个真实的人,将真正的好人表现出来。”在敬一丹看来,接近真实就是这档节目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寻找好人”,这是《感动中国》的初心,是节目最早的“核”——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

我们的时代从来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样的偶像与英雄。从创办初始,《感动中国》就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成功评选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朴实而真诚的典型人物。

从“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的张桂梅,到“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的王继才、王仕花;从创造卓越成就的科学巨擘钱学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的普通邮递员王顺友……在人们眼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感动中国》实现了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动员。每届“感动中国”的筹备都历时数月,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褒扬先进、学习先进、效仿先进的宣传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

在节目开播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为《感动中国》送来天上的祝福,其中叶光富讲述了他与节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当时我只有23岁,还是一名飞行员,震动环宇的首次飞行给我内心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正有我国第一位飞天的航天员杨利伟。

近年来,各地也推出当地的“感动人物”。在一个个“感动人物”故事的讲述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传承发扬。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正催生出更多的感人故事。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给予香港无线电视的主持人陈贝儿的颁奖词。

2021年春天,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生动具体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伟大时代的孕育着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着伟大事业。“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陈贝儿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样的人间奇迹,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写在奔腾的历史洪流中,也诞生了无数的感人故事:有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的黄文秀;有“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承诺的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

在节目中,苏炳添直言:“一路走来,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党的_以来,中华运动健儿一次次突破极限,创造佳绩。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队势如破竹,连续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奋勇拼搏,连续第五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东京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造“史上最好成绩”。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无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3

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节目中,有四位老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到现场参与录制,这其中就包括刚刚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顾诵芬院士,他也是我国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曾主持研制歼-8、歼-8Ⅱ等战斗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战斗机的先河。

我们先来通过一个短片回顾一下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

敬一丹:顾老今天没有来到感动中国的现场,通过视频的方式他和我们面对面。

顾诵芬:大家好,我就是顾诵芬,今年92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授予我,我感到很惭愧,我没有做出什么,党和国家给了我太多了。感谢感动中国组委会,感谢全国人民,特别感谢一代代为祖国航空事业接续奋斗的全体航空人。

当时因为身体原因,顾老没能来《感动中国》节目录制现场。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前几天,感动中国主持人敬一丹与记者崔霞一起登门拜访了顾诵芬院士,给顾老送上了《感动中国》的奖杯。

在离开顾老家前,顾老为中国航空事业写下了寄语,希望年轻人再接再厉,为祖国的空天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顾诵芬:相信你们对空天事业的精彩报道,能激发更多的年轻人为祖国的空天事业做出更多创造。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4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张顺东夫妇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

“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颁奖盛典上的旁白让人动容,一字一句再现了张顺东夫妻的奋斗故事。

张顺东出生于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而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之后,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婚后,他们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悉,此次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的有: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5

向阳而生,向善而行。那些人性当中最闪耀的瞬间,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中国。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但她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大学念博士的学生。经三湘都市报推荐报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郴州宜章失聪女孩江梦南代表湖南入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当晚,同获感动中国殊荣的还有: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6

【无声世界】——半岁失聪,她通过读唇学会“听”和“说”

今年30岁的江梦南,出生于郴州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学校的老师。

尚在襁褓的江梦南,因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半岁后便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为了让女儿更好地融入社会,江梦南的父母毅然放弃教女儿学习手语,而是让女儿学习发音和唇语。

最开始,小梦南靠着反复抚摸爸妈的喉咙,来感受声带的震动并练习发声,每个音节父母都要不停地重复,“如果有音节只要重复上1000次我就能学会,那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江梦南直言,偶尔也会因听力障碍感到低落,但她总有办法开导自己:“我很羡慕别人可以轻松地和朋友聊天,可以打电话、听歌。每当这时,我就告诉自己,听不见也有听不见的好处,至少睡觉时不容易被吵醒。”

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

在江梦南的印象里,身为老师的父母都爱读书、看报。正是学唇语这个决定,让江梦南的求学之路走得越来越长远。在学校,江梦南一直以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听讲”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但对于江梦南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无法一直看到老师的嘴型,所以更多的时候,她只能通过看板书和课后自学来跟上进度。

尽管如此,聪明、好强的江梦南凭借不服输的劲头,在小学四年级之后,自学完五年级的课程,直接跳级升入六年级。

【温暖有声】——为了从小的“英雄梦”,考入清华读博士

小学毕业后,江梦南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郴州市六中。2011年高考,她以61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江梦南因无法听见播放的录音,只得舍弃听力部分,在少了占总分数35%比重的听力分数情况下,她依然顺利通过了考试。

一个交流不便的湖南女孩,为何要选择远在北方的吉林大学?江梦南说,一是自己的偶像张海迪也毕业于吉林大学,她说“要跟随海迪阿姨的脚步”。同时,江梦南一直有一个“英雄梦”:治病救人,祛除病痛。

最终,她选择了吉林大学的药学专业。

江梦南硕士时期的研究方向是吉林大学教授杨晓虹帮她选的。杨晓虹清楚,由于江梦南听不见声音,进实验室会有一定危险,所以让她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方向。

江梦南最初根本无法通过唇语读懂专业术语。三年研究生期间,杨晓虹在涉及专业术语时,都会写下来给她看,有时候甚至会写满十几页纸……这一切,江梦南始终铭记。

“心有目标脚踏实地,不必患得患失。”2018年,她考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启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

江梦南曾经认为,通过个人努力来克服身体残缺带给自己的困难、并与健全人站在同一个跑道上是一件很酷的事。后来,她意识到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包容、无碍的环境,人人都能公平地生活与工作,是一件更酷的事。

涅槃重生后的江梦南,如一只心怀大爱的凤凰,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故乡。早在大学期间,江梦南回到郴州家乡时,总会到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探望那些视力、听力、智力存在障碍的孩子。

“我从小的目标就是能够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希望能够为其他人祛除病痛。”在3月3日晚播放的颁奖典礼上,江梦南讲起了自己的心愿:“不管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士,大家都能平等的生活。”

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三湘都市报具体承办的2021年度“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活动中,“感动湖南”候选人江梦南的事迹经本报报道,感动无数读者,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本报的推荐下,江梦南入围2021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并最终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至此,“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再添一名湖南人。“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是三湘都市报以地方媒体身份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活动,每年评选出年度“感动湖南”人物并向“感动中国”推荐候选人。

活动迄今已举办十二届,共推出140余名“感动湖南人物”。截至目前,共有13人成功当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之中既有广为人知的郑培民、袁隆平、黄伯云、张超等全国重大典型,也有在各自领域内默默发光发热的普通人。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求真向善的感人力量,他们的感人事迹影响了一代湖南人的价值取向,成为凝聚亿万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2年3月3日晚,备受瞩目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来自香港无线电视(TVB)的主持人陈贝儿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2021年,陈贝儿凭借豆瓣9.5分的TVB纪录片《无穷之路》,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赞美。

以香港媒体人视角看内地扶贫,五人团队历时三个月,穿梭全国六个省份,深入十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地区。走到云贵高原大峡谷,踏进大西北戈壁沙漠,进入川藏高原,真实地用脚丈量每一寸土,了解各地民生,向观众介绍各地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纪录片贵在真实,而真实在于细节的把握与感情的投入。

在《无穷之路》中,每到一个拍摄地,陈贝儿都尽可能地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亲身经历各种职业,快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感受乡村振兴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的惊喜变化。她天生的亲和力也在节目播出之后饱受全国观众赞誉。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陈贝儿的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以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对于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陈贝儿表示,作为媒体人,通过镜头传递真实故事是份内事。

2021年很难得有机会拍到《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见证并展示了祖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传递正能量给观众。

未来将再接再厉,用心说好中国故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7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顾诵芬院士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院士被誉为“歼8之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8

苏炳添一战打破了三个纪录:

首先,新中国从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现在37年的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男性运动员打进到100米决赛的赛场,绝无仅有,这个意义不亚于当年刘翔闯进奥运会决赛并且夺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曾经有一位日本运动员打进到奥运会男子100米的决赛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个时候是用手计时的时代,跟电子技术时代差的还比较多。

第三,亚洲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也就是第2届奥运会上,到现在121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亚洲运动员以100米半决赛第1名的身份进入到世界最顶级的百米飞人大战的决赛。

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荣耀,属于伟大的中国,也属于亚洲。年过30的苏炳添,靠着顽强的自律,靠着超强的意志品质,成功的打进到了100米的决赛当中,为全亚洲人长脸。就连中国田径名将刘翔在微博上也发文祝贺苏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决赛时,苏炳添强调,半决赛就是自己的决赛:“对我来说,能够进入决赛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够突破10秒大关,进决赛应该没问题。”

看了比赛,真是激动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一战封神!正像刘翔所赞扬的那样,这是中国奇迹和中国速度,这也是亚洲奇迹和亚洲速度!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赛场,苏炳添的脑海里都只有一件事:竭尽全力跑出“中国速度”,为祖国添彩!能打破亚洲纪录,打破黄种人的极限,站在东京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所有的梦想都在这一瞬间变成了现实!

把半决赛当成决赛。是啊,人生路上关键的每一步都需要这种精神,我要向苏炳添学习,他是我最崇拜的奥运英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9

坚持才是王道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展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可以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应。而且,由于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06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帮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10

亚洲人百米也可以跑到9秒85。苏炳添一句话让所有人热血澎湃,而我现在就是那个无限接近这个成绩的人,也许当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荒谬,但是三年后的东京,苏炳添让这一幕真真切切的实现半决赛,九秒八三,成功战胜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他指着自己胸口的China字样,告诉世界,我来自中国,我叫苏炳添。

截止到今天,全世界百米跑进十秒的只有区区155个人,但是登上太空的人类,可已经超过550人啊,苏炳添只有一米七二,平均步幅两米零八百米,跑道终点需要48步,而博尔特九秒五八那次只用了41步,这意味着,苏炳添同样冲刺的情况下,必须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如果说博尔特是非人类的壮举,那苏炳添的突破,更像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励志故事。

2008年,博尔特统治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苏炳添19岁,在所有人感慨为何跟博尔特同一时代的时候,每天默默地把汗水留给了朋友,相信博尔特也看了今天这场决赛,那个险些曾经打败自己的中国人,如今站在了他最熟悉的位置上,向着一段新的历史发起冲击,自律职业值得大部分运动员学习。

苏炳添的教练亨廷顿如此的评价,为了训练和比赛,他甚至放弃了陪伴怀孕的妻子,安胎带着30多岁的年龄,也是苏炳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连博尔特也选择在自己31岁的时候,承认他曾考虑过退役这件事,因为很多人已经怀疑他还能不能跑进十秒,他很不开心,想在在东京大干一场的梦想永远在他的心中燃烧。

他默念着把半决赛当决赛跑,于是,放下了,这次永载史册的中国速度,我的天哪,每个人的生命当中,总有几次刻骨铭心的感动,而今天,苏炳添在亚洲的土地上,在两小时之内跑出两枪,十秒以内的成绩触碰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也感受到了那一幕幸福的泪水,加油,苏炳添,希望你还能突破自己!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3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在列。91岁,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时在北平时,目睹日军轰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自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

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4

2020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通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几天时间内,疫情迅速蔓延,全国30个省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危险,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大家都在想着逃离与躲避,而“白衣天使”们却选择了逆行!

他们是专业的人。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钟南山院士最先发出警示。作为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84岁高龄的他,再次来到疫情最前线!有了钟南山,我们就有了主心骨!紧接着,全国上下组成的一支支医疗队,向着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前进。不管是钟南山院士,还是医疗队员,他们都是医学专业的人,有了他们的帮助,患者能尽早脱离危险,重回美好生活。

他们是勇敢的人。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南方医院千名医护人员“请战书”中的一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非典”时期,他们曾赴小汤山医院救治,做到了“零感染”!和他们一样,一位位“白衣天使”,不怕牺牲,不计报酬,毫不犹豫的签下“申请书”和“请战书”。在疫情面前,他们不顾生命安危,都是最勇敢的人!他们和武汉医生“协同作战”,共同帮助患者早日回到亲人身边。

他们是有担当的人。

“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一位女医生写下“请战书”时,特别注明没有告诉丈夫!她的“请战书”,被媒体称为现代版的“与夫书”!和她一样,这些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是爸妈的儿女,孩童的父母,在危难之际,他们义无反顾,没有留在亲人身边,而是选择了责任与担当!重任在肩,勇于担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职责。

过硬的专业技能,过人的英勇气概,无悔的责任担当,共同构成了逆行者的清晰影像。这些逆行者的身影,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只有以百倍的努力,千倍的坚持,以优异的成绩向我最崇敬的逆行者致敬!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5

这世界因为他们而不同。

看了《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洗礼,这些奋斗者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工作岗位的坚守,让人为之震撼,他们虽不是什么改变历史的大人物,但他们满腔的热情、毅力与坚守深深地打动了我。

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上的敦煌,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莫高窟也在此生根发芽。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都饱含着智慧的结晶。经过历史的变迁和沙尘风蚀,窟内许多珍贵的壁画已残破和变色。为了让敦煌莫高窟重焕光彩,“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自1963年从北大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可让敦煌文化得以永久保存。

关于莫高窟,我曾经在小学的一篇课文中读到过,那时对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特别神往。后来在上海中心与敦煌莫高窟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参观了等比例复制的洞窟,那别具特色的穹顶,婀娜多姿的飞天,还有一些充满想象力的童趣壁画,都让人叹为观止。我那时才知道,随着大批游客的实地到访参观,每一次游客进洞时,空气的流动都会对壁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对比一千年前的壁画,如今的莫高窟壁画色彩消退、日渐模糊。而现在,在樊锦诗奶奶带领的“敦煌守护人”潜心研究和保护下构建了“数字敦煌”,也让我们不必去敦煌,就能穿越千古,近距离接触这座历史的宝库。

樊锦诗奶奶为了这份信念,半世纪的沙吹,心归处还是敦煌。敦煌是个谜,是个梦,但它更是樊锦诗的命。她的坚守、她的毅力都是我们学习的标杆,作为一名当代学子,我们也应责任在肩:一桌一椅读天下书,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传承。

向所有《感动中国》的奋斗者、奉献者们致敬!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6

杨振宁19xx年出生于一个学术世家,他的父亲杨武之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先后在西南联大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学府任教,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者,向南开大学校长陈省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都是他的学生。在杨振宁出生后不久,父亲即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后来成为了芝加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博士。

基于父亲的影响,杨振宁似乎注定要在科学的道路上做出一番事业。据说当时母亲曾将杨振宁和兄妹妹的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父亲,羊五只看过后并在杨振宁的照片后写道,此子似有一点,也果真如杨复所言。杨振宁从小就展露出其非凡的才华,年仅16岁,盛在读高二,便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南林大物理系提前录取。1945年,23岁的杨振宁更是得到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得以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三年后就顺利获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这段求学生涯也为他后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第12个年头,杨振宁教授终于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顶峰。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的弱相互作用下宇宙不守恒理论,一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消息传来,举国震惊。这一次获奖不仅仅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荣耀,更是整个华人世界的无上荣王。世界各地的华人纷纷举行庆典,杨振宁教授随后去巴西讲学时,大批华人守护在机场热泪盈眶,他们的获奖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丝毫不逊色于任何种族任何国家!我们同样可以站在世界科学的顶峰,同样可以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用现代科学装点行程。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创造的价值至今无人能及。正如后来同样被授予过诺奖的丁肇中教授所言,中国人在世界科学上建立不朽功绩者乃杨振宁时。但当谈到对于获奖的感受时,杨振宁教授总会谦虚的说道,我获奖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不如人的心理。的确,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中国人始终处在一种被误解被歧视的状态,而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可,无疑是给当时的国人打了一剂振奋的强心针。

不过这对于杨振宁来说,这只是他传奇的一部分而已。此外,他取得的其他成就更为惊人,如相变理论的研究,就早了其他同仁十余年之久,并在后来引发了爱因斯坦的高度关注。他的“杨-Baxter”方程,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杨-mills”规范场论等诸多理论,在后来的物理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成了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它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同样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甚至提出过其他诸多理论和模型。虽然在当时他提出的很多内容无法用实验来验证正确与否,但随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和物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越来越多的理论都得到了证实。

他的成就足以睥睨世界科学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巨匠。人们将他与爱因斯坦并举说,他是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之后,不乏有人因找到他所预测的粒子而获得诺奖。毫不夸张的讲,他为现代科学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大道。晚年杨振宁再次回到了他从小生活的清华园,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致力于为中国科学界培养新一代人才,兜兜转转岁月轮回如同他喜欢的英国诗人艾略特所说,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万水千山走遍世间繁华,荣辱力尽在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心中,恐怕自始至终都忘不了深入到骨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忘不了祖国带给他的点点滴滴美好回忆

20xx年杨振宁教授和曾获得图灵奖的姚期智教授纷纷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论他们曾经的选择如何,形势使然也好,时代所迫也罢,鲐背之年,杨振宁先生最终还是真正回到了他一生无法割舍的故国,心如平静一心科研十年来发表科研论文,文数十篇,成果斐然,世界物理界将杨振宁先生视为泰斗式人物,多个国家将他聘为院士,以他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国人却对他颇有微词。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7

“在世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事实上,学术界习惯于把他排在历史前十甚至前五。

杨老对物理学的贡献可以说历史上是排的进前十的。Yang-Mills场是基础理论的基石之一。过上十万年,百万年,千万年,只要人类文明还存在,他的名字就会被印在课本上,这造福了全人类的伟大工作,真正值得万世瞻仰。跟为了某个国家研制武器相比实在是另一个尺度的贡献。

历史级别的伟大。什么叫历史级别?历史级别就是:拿你去跟牛顿、爱因斯坦相比。

杨的成就明明是华人在物理领域最高了吧。

杨振宁真的太伟大了。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4个领域的13项世界级贡献。

至少目前在美国人心中是这样,一些美国人甚至认为他是在世的爱因斯坦(可能有些夸大)。

按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确实很伟大,目前在世的物理学家里就数他最伟大。

物理学家按照贡献排名,第一梯队是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和杨振宁。其他人请到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去找。

据搞理论物理的朋友说,杨老有12项诺贝尔奖级别的贡献,当世理论物理贡献第一,有史以来前五。去全世界哪所大学都会享受最好的待遇,何况中国的养老条件和医疗水平还不如西方发达国家。

一句话概括:你能认识到的杨振宁的伟大程度= Exp(你的学识程度)。

早在五十年代,杨振宁在美国物理学界就差不多是最高薪酬者,年薪五十万美金,他被称为战后最伟大的天才,战后著名天才有盖尔曼,费曼,图灵,冯.洛伊曼,哥德尔,但是所有这些人被认为第一伟大的天才还是杨振宁。

五十年来所有的粒子物理学家的诺奖,大半功劳来自杨振宁,比如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使用杨振宁的标准理论做的预测,希格斯粒子是宝石但藏宝图是杨振宁提供的,杨振宁徒子徒孙诺奖几十个,标准理论描述了62种基本粒子,也解释了四种基本力,已经是一统天下的物理教皇了,地位超爱因斯坦。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8

滴答,滴答,午夜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本应阖家团圆,相聚一堂的日子,却因新形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到外肆虐而搞得人心惶惶,但就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却仍有一部分人坐上了前往武汉的专机,成为了最美的逆行者!

武汉原本热闹的街道只有廖廖几辆汽车驶过偶尔有一两个行人匆匆的走过孤寂的街道,留下一片片残夜随风飞舞。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人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放弃了休假,主动请缨到抗击病毒的战斗中去。

青春如梦,岁月如花,谁愿自己的生命匆匆结束,可是那些在战争一线的医护人员、研究者与许许多多为了武汉人民安危的人们却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共赴武汉,为的是保护他人的生命健康。他们绽放出了最美的韶华,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奋斗是他们的姿态,坚持是他们的态度,勤奋的汗水衬托出他们最美的模样!逆行者的背后是什么?是守望,亦是希望。逆行者来做什么?在武汉最清冷的时刻,最危难的时刻,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亦然来到了武汉,为的是什么?是钱吗?是荣耀吗?是地位吗?都不是,为的是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谁都知道武汉是疫情重灾区,可是他们仍然选择逆行而上,他们签下“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愿书来到了武汉。医护人员不分昼夜的奋斗,84岁的钟南山钟老先生再次挂帅亲征,建设者们加班赶工,他们的爱温暖了疫情下的人世间!

记忆随着风又飘回了2003年那个春天,还记得那时钟老说的话,“把所有重症患者送到我这里来!”然后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为他们治疗;还记得那时那些为了救治病人而染上“非典”的医护人员们;而今,钟老再一次挂帅亲征,踏上了去武汉的征程!医护人员们再次团结一致,与这场无声的战争做抵抗!17年前他们是抗击非典的主力兵,17年后他们亦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主力兵!

人间大爱,势必属于他们,让我们向他们致敬!致敬于最美的逆行者!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9

2020的春节格外不同。一场灾难突如其来地席卷了九州大地: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迅速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医疗机构的专家、医护人员,各行各业的精英源源不断、马不停蹄驰援武汉,驰援湖北。“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每一句都响彻神州大地。

在医院,医护人员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厚厚的护目镜和口罩夜以继日竭尽全力抢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民群众。长时间佩戴防护用品,以至于医生、护士脱下防护用品时,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口罩戴久后脸上被口罩的皮筋勒出一道道深深的印记和水泡,着实令人心疼。很多医护人员为节约十分紧张的防护服,不喝水或很少喝水,甚至穿上成人纸尿裤,以减少上厕所的频率。很多医护人员为了争取时间,从进入医院那一天起就没有回过家,就为了抢救患者。

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国家投入巨资在武汉新建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充分发挥中国精神,奋战在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让更多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早日得到救治。在无数舍小家顾大家的建设者的忘我工作下,2020年2月2日,火神山医院于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2月6日,雷神山医院建成投入使用,2座医院开始收治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极大的缓解了救治压力。

最让我难忘的是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他们在84岁、72岁的古稀年龄,依然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第一线,这就是我们的大国工匠精神。还有武昌医院的刘智明院长为了挽救患者生命,自己也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他已经躺在了ICU病床上,但他仍然在忘我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像他们这样的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在高速路口、村口、社区门口很多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手臂上戴着红袖章,手持红外线体温枪,他们就是防疫体温监测员,在抗击疫情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他们,使得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得以被发现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因为他们,使得大量的病毒无法继续传播。我看到很多的防疫点的体温监测员为了阻止病毒传播,没日没夜守护在监测点,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在这众志成城的抗疫时刻,我亲眼见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见证了伟大祖国的强大,见证了医护人员医德仁心,见证了各行各业敬忠职守,见证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龙之风骨、国之脊梁。我相信多难兴邦,待到春满枝头,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


读后感大全特意为您整理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到作品的世界里,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 实际上,写观后感和写读后感有相似之处,什么样的作品名观后感算是优秀的。你知道作品名观后感应该先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撰写吗?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篇1)

吴梦梦

几粒星子坠入深海,随之跃出一轮骄阳,一晃二十载转瞬即逝。回望历史,一个个发光的名子,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呈现在公众面前。他们用毅力克服困难,用双手创造幸福。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

英雄来自人民,平凡铸就伟大。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一双脚。‘互为手足’的29年中,他们相互扶持,将一双儿女养大,又用辛勤劳作成为村里脱贫最早的一批人。他们身在困境当中,并没有抱怨过生活,反而化困难为动力,用双手创造幸福。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江梦南从小丧失听力,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走出了偏远的家乡。朱彦夫用枪杆子,笔杆子,锄杆子书写精彩人生。他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生都在坚守。他们感动了新中国。他们身上坚强乐观,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年复一年,感动中国的人物越来越多。他们用‘中国精神’推动着历史的一步步前进。愿大家手牵手,心连心,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篇2)

近日,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里面讲述了十个感人的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伴随着樊锦诗的脚步,我仿佛来到了那个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

说起莫高窟,相信大家都会情不自禁想起抬头一望满眼的飞天,工艺精湛的贴金画……而这背后也蕴含了樊锦诗的默默努力。

“党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1963年,樊锦诗从大学毕业,怀揣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大西北戈壁荒漠。那时,房子是土的,甚至水都是咸的,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她却选择了留下,顽强地坚持下去,这一坚持就是50余年。如今,本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她,仍在为敦煌奋斗!当我看到她为敦煌操劳十分疲惫的背影时,心中无比震撼,敬佩与感动的泪水奔涌而出。樊锦诗的精神照耀神州大地!

为了守护敦煌,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两地分居长达19年,在他们的眼里,两人的爱情不是山盟海誓,而是各自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小爱化成大爱。渐渐地,樊锦诗仿佛已经和敦煌融为一体,也习惯了这片大漠给予的馈赠。她的深情早已深深扎根于这片大漠。而彭金章也一直在默默关心她,坚持着写信给樊锦诗。或许,这也是一种十分伟大的爱情,它不是甜蜜恩爱,也不是山盟海誓,但是——它有着为国家默默奉献的爱。看到这里。我的眼眶再次湿润了,这让我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话: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是啊,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最大的成功,这一点,樊锦诗做到了。

“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从樊锦诗的感人事迹中,我见证了她那坚持不懈,默默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所以,我们青少年更要不负众望,担起保家卫国的重大责任,成为祖国的中流砥柱!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篇3)

李若曦

《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已落下帷幕,我的脑海发麻般涌现出一阵阵热流,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但平凡的背后却隐藏着最高的精神境界,那最返璞归真的灵魂便是一生所得。

我们也许曾经会为掉一点小钱而怨天犬人,会为失去一丝关注而倍感落寞,还会为那虚名而蒙蔽双眼。但却不知《感动中国》中的那些远胜我们的心胸与气度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忍受着艰辛,忍受着困苦,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你可知有那么一对夫妻,两人加起来只有两只脚和一双手,但他们却不埋怨命运,始终积极乐观,不仅能把自己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还能将自己的儿女好好的养育长大就像颁奖词中所说的:“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他们就是张顺东和李国秀。

没有声音的世界是怎样的?不能与人沟通、交流,也听不到美好的声音,江梦南,多么有诗意的名字,可她的生活经历却是刚烈的,因为小时的意外,她失去了听力,在她父母的帮助下,她学会了读唇语,并且考上清华大学。“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正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篇4)

郭佳

昨天我观看了一部让人泪如雨下的节目,它让我认识了许多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这个节目的名字就叫做《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第一位上台的是一名老院长,他的名字叫做张定宇。在2020年疫情严重之际,张院长奔波在疫情前线,顾不上休息,甚至照顾不了得了新冠的妻子,整日在前线奔波忙碌,最终被查出患上了渐冻症。

但张院长还是执着地奔波在前线,拯救了无数的病人,挽回了无数的生命。有幸的是张院长通过中医的方式治疗,病情得到了好转。

还有一位令我十分敬佩的人,他的名字就叫做陈陆。我之所以敬佩他,是因为他在第411次出警后,仍然坚持去救援人们,偏偏在已经变成大河的路上船翻了,其他两名队员都游了出来,但陈陆因为96个小时没有休息过一次,最终没有力气爬出来,英勇殉职了。

陈陆在逝世前曾对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我会守好庐江。”他没有辜负他的这句话,他在殉职前共救出2665人,连出411次警。他的妻子在他去世后对记者说,她认为陈陆在船翻之后已经做好了死亡的打算。她虽然至今都不能接受丈夫去世的现实,但她依然会承担起这个家。看到这里,我已经忍不住抽抽搭搭地落下了泪——有哪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其他人的生命呢?

再让我感动的就是那位叫汪勇的志愿者了,他虽然是一名平凡的人,但他在疫情严重之间却义务接送医护人员,没有工资,没有费用,没有强迫,只有被感染的生命危险。但汪勇却心甘情愿,他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内心。

可是他自己一个人不够用怎么办呢?他组建了一个个的群,呼唤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一起支援医护人员,时时关心医护人员的温饱。帮医护人员送饭,送书,送花,组织一场又一场的红包雨支援医护人员,把共享单车放到医院附近,方便医护人员来往。他说:“能帮助到人是一份特别快乐的事。”在他乐呵呵的语气中,我却体会到了一丝感动,正如写给他的颁奖词所说:“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谁说平凡的力量不能承担起一份重担呢?

当然,除了他们,还有很多人令我感动。比如,自己筹钱办女子高中,让那些在贫困山区不能上高中的女孩子实现大学梦,自己却患上了病,每天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还时时关心着女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张桂梅校长;在抗癌医院旁免费开爱心厨房,让医院患上癌症的病人也能吃上香喷喷的家乡饭,甚至自己倒贴上钱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妻……

除了他们,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我们没有发现的英雄。他们像一阵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也像一株草,虽然素不起眼,但装点了整片草地;他们更像一颗星,虽然默默无闻,但在自己的星球上仍然闪闪发光。

他们是平凡人,也是英雄,他们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我们也应该努力成为下一位英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篇5)

班井斌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默默无闻,渺小暗淡不被人注目,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年华不复的老一辈和尚未稚嫩的我们。

《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每一位都是我们的楷模,我们需向他们看齐,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大有作用的人。杨振宁,他被公认在凝聚奈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领城拥有了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穷极一生。张顺东、李国秀用一双手脚相互扶持,将一双儿女养大,又用辛勤劳作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苏炳添,大龄运动员,是亚洲第一个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九秒区的亚洲飞人。顾诵芬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同样为国家奉献了一生。陈贝儿,为了世人证明中国在联合国计划的时间早10年脱贫的事实,恐高的她来因两次攀爬钢梯,身体一度抖的不行。

吴天一,60余年献身高原病学研究,让青藏铁路建设期间4万筑路大军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江梦南,从从双耳失聪,但她凭着惊人的努力一路逆袭考上清华,据她导师说,她做的模型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准……诸如此类人,诸如此类事迹,诸如此类精神,都是我们向前进的动力、支持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看身残志坚的张顺东、李国秀、江梦南、吴天一,他们哪一个不是普通人?他们哪一个是一出生就站在终点?不都是着心中的那股不屈服坚持的劲,才能一步步走到这个位置上。他们以阳光的心态战胜别人口中的不可能,坚定自己的选择,用事实向世人证明成功并不是

只有那些“厉害”人物可以做到,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只要你有动力,能坚持,肯吃苦,成功也会向你展开怀抱!

我们当代年轻人大都缺少这种精神,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那么就不会有那些看不起我们的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不仅感动了中国,也感了动了世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篇6)

赵郑义

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这场典礼这不仅是一场爱的聚会,更是一场触动心灵的盛宴,其中,有十颗最璀璨的明珠高悬在人们心中,他们是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江梦南。

我发现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因为没有人是为了站在今天的领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做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只是因为源自最深处的爱,这种爱他们坚守了不是一时,不是一年,不是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热情。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不只是一刹那心灵的触动,它需要思想的共鸣和精神的传递,最后再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有位诗人曾说过:看一眼鸟儿的飞翔,就可以减轻心灵的重压,能激活潜藏在内心的某种渴望。这种感动,是我们被触动时内心泛起的层层涟漪。

看到那些人面对信仰和追求,用最淳朴的方式,和义无反顾的精神坚持着,或许对于今天习惯于追求功利也擅长于取巧的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行为看起来很傻,的确,他们傻得让人敬佩!在这个追逐名利的社会,他们像一股清流滋润人心,像一阵春风驱散寒冬,像一股芬芳沁人心脾,。他们在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努力着,同时他们也在平凡的生活着。

颁奖典礼已经落下帷幕,我的内心除了激动,还有一丝感伤,但更多的是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的敬佩!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付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一己私利的人,如果没有这些牺牲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会是怎么样!最后,让我在心中深深地祝福你们,让我用行动践行心灵的震撼,让我用最真诚的声音说一句:你们,真棒!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篇7)

谢清怡

近几来天老师给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我对十位伟人的经历仿佛身临其境、对人生价值观念的认知踏入一个新高度。对此,我有感而发。

不知不觉中,这项节目已经陪伴我走过很长的岁月,于我而言,这不仅仅只是一项节目,它更是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平台。一个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发光发热的人和事迹,温暖了我的四季。

有这么一位物理学家,他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深造,协助清华建高等研究中心,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赤诚谏言…他就是开拓物理领域等领导者一杨振宁,比起他的成就,更打动我的是他那热烈的报国心;对美国开出的优渥条件不为所动,一心想回归祖国,回国后更是倾其所有为国奉献。百岁寿辰上,一句“共同途”更是让人潜然泪下,同时也让我的心沸腾起来,是的,我也想和祖国一起向未来啊。

他们为了梦想,为了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不懈努力着。他们的名字一闪而过,但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的精神也将在我心中永远留存。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篇8)

看了“感动中国”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个简单的却富有深刻含义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只有十个人的事迹介绍,但我们的生活中值得感动的人也有很多。专题片中的感动人物有:默默奉献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退休后20年仍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好市民方俊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年届90仍然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为普通村民。在73岁时,失去了老伴,成为了孤寡老人。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学生。每天清晨,刘盛兰准备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捡破烂,他17年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服,“吝啬”得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慷慨的将这些年所得的全部都捐助给贫困学生,这份执着与善举令我十分感动。

做一件好事很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那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影片带给我很多感动,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为他人服务的人!为社会多做好事。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相关内容。

看影视剧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观看作品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这时可以将观看时感悟做个总结,形成观后感,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你知道作品观后感应该先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撰写吗?经过收集,读后感大全为您献上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1)

滴答,滴答,午夜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本应阖家团圆,相聚一堂的日子,却因新形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到外肆虐而搞得人心惶惶,但就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却仍有一部分人坐上了前往武汉的专机,成为了最美的逆行者!

武汉原本热闹的街道只有廖廖几辆汽车驶过偶尔有一两个行人匆匆的走过孤寂的街道,留下一片片残夜随风飞舞。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人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放弃了休假,主动请缨到抗击病毒的战斗中去。

青春如梦,岁月如花,谁愿自己的生命匆匆结束,可是那些在战争一线的医护人员、研究者与许许多多为了武汉人民安危的人们却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共赴武汉,为的是保护他人的生命健康。他们绽放出了最美的韶华,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奋斗是他们的姿态,坚持是他们的态度,勤奋的汗水衬托出他们最美的模样!逆行者的背后是什么?是守望,亦是希望。逆行者来做什么?在武汉最清冷的时刻,最危难的时刻,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亦然来到了武汉,为的是什么?是钱吗?是荣耀吗?是地位吗?都不是,为的是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谁都知道武汉是疫情重灾区,可是他们仍然选择逆行而上,他们签下“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愿书来到了武汉。医护人员不分昼夜的奋斗,84岁的钟南山钟老先生再次挂帅亲征,建设者们加班赶工,他们的爱温暖了疫情下的人世间!

记忆随着风又飘回了2003年那个春天,还记得那时钟老说的话,“把所有重症患者送到我这里来!”然后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为他们治疗;还记得那时那些为了救治病人而染上“非典”的医护人员们;而今,钟老再一次挂帅亲征,踏上了去武汉的征程!医护人员们再次团结一致,与这场无声的战争做抵抗!17年前他们是抗击非典的主力兵,17年后他们亦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主力兵!

人间大爱,势必属于他们,让我们向他们致敬!致敬于最美的逆行者!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2)

3月3日晚八点,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张顺东夫妇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他们登上央视领奖,颁奖辞让人泪目。

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庄稼人,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张顺东说: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李国秀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张顺东认为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2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女儿在颁奖现场展示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二连”“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走过20年,《感动中国》为何依然打动人心?颁奖词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等主创人员。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

一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金纸上,启功先生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书页犹如片片“龙鳞”,记录了《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21》宣传片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目已陪伴观众走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开篇人物将目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与祖国同心同向,一起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中国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深潜”一生,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免于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爱国精神之外,自强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显著特点。

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面对这样的状况,生活该怎样度过?《感动中国》讲述了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强、自信、乐观的故事,他们依靠仅有的劳动能力,让一儿一女考上大学,让全家人彻底告别了贫困。

像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这样的,还有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朱彦夫,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都书写精彩;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大学生江梦南,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还走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些“平民英雄”彰显的坚强、自信、乐观精神,为社会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1年是中国航天的丰收年,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颁奖词直抵人心,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动中国》这样走过20年的节目,是不多见的。龙鳞装是一种源于唐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非常适合呈现时间轴序列,每一页翻开就是一座丰碑。”回忆起制作开篇画面的过程,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感慨道,在接到节目组的邀请后,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悉心完成这幅长卷。

作为节目的忠实观众,张晓栋告诉记者:“节目中榜样人物的事迹不断启示我,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过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书,可能我这辈子也只能干非遗传承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与张晓栋一样,《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也陪伴节目走过多年,在专注于撰写颁奖词的过程中,他收获了更多的感动与温暖。

20年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颁奖词的写作风格却始终保持稳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锤炼出来的。从最开始每个人1000多字,再精简到几十个字,中间还要经过很多同事的传阅、提意见、修改。颁奖词是仪式的一部分,要尽可能短,和仪式紧密结合,才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刘凯告诉记者,写作中强调朴实、准确,不堆砌辞藻,不过分华丽,尽量用中国人常用的行文习惯,让观众接受起来毫无障碍。

翻开今年的颁奖词,简单、准确、优美的风格扑面而来:杨振宁的“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彭士禄的“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朱彦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江梦南的“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颁奖词为什么总能打动人,是刘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获奖人物的事迹是感动的核心,同时观众心中还要存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才有可能被感动。“腊梅生得再好,还需要赏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颁奖词打动人心的秘诀,在于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综合部制片人孙金岭,贡献了节目的定位语“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他认为,《感动中国》有两大独特气质,一是节目气质,一是历史气质。通过一年一度的广泛评选,通过庄严仪式,将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在时间中定格,在记忆中凝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气韵悠长、绵延不绝的历史组成部分。

记录真实,在20年的岁月中传承发扬中国精神力量。

“剧变中的不变,喧扰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伫立,眼花缭乱中的凝视。”《感动中国》给主持人敬一丹带来了这样的感受。在缺席《感动中国》后,早已退休的她再度回归。

“我们对每一个人物表达不过分、不滥情,没有拔高的表述,尽可能介绍一个真实的人,将真正的好人表现出来。”在敬一丹看来,接近真实就是这档节目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寻找好人”,这是《感动中国》的初心,是节目最早的“核”——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

我们的时代从来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样的偶像与英雄。从创办初始,《感动中国》就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成功评选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朴实而真诚的典型人物。

从“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的张桂梅,到“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的王继才、王仕花;从创造卓越成就的科学巨擘钱学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的普通邮递员王顺友……在人们眼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感动中国》实现了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动员。每届“感动中国”的筹备都历时数月,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褒扬先进、学习先进、效仿先进的宣传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

在节目开播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为《感动中国》送来天上的祝福,其中叶光富讲述了他与节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当时我只有23岁,还是一名飞行员,震动环宇的首次飞行给我内心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正有我国第一位飞天的航天员杨利伟。

近年来,各地也推出当地的“感动人物”。在一个个“感动人物”故事的讲述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传承发扬。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正催生出更多的感人故事。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给予香港无线电视的主持人陈贝儿的颁奖词。

2021年春天,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生动具体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伟大时代的孕育着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着伟大事业。“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陈贝儿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样的人间奇迹,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写在奔腾的历史洪流中,也诞生了无数的感人故事:有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的黄文秀;有“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承诺的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

在节目中,苏炳添直言:“一路走来,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党的_以来,中华运动健儿一次次突破极限,创造佳绩。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队势如破竹,连续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奋勇拼搏,连续第五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东京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造“史上最好成绩”。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无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3

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节目中,有四位老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到现场参与录制,这其中就包括刚刚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顾诵芬院士,他也是我国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曾主持研制歼-8、歼-8Ⅱ等战斗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战斗机的先河。

我们先来通过一个短片回顾一下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

敬一丹:顾老今天没有来到感动中国的现场,通过视频的方式他和我们面对面。

顾诵芬:大家好,我就是顾诵芬,今年92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授予我,我感到很惭愧,我没有做出什么,党和国家给了我太多了。感谢感动中国组委会,感谢全国人民,特别感谢一代代为祖国航空事业接续奋斗的全体航空人。

当时因为身体原因,顾老没能来《感动中国》节目录制现场。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前几天,感动中国主持人敬一丹与记者崔霞一起登门拜访了顾诵芬院士,给顾老送上了《感动中国》的奖杯。

在离开顾老家前,顾老为中国航空事业写下了寄语,希望年轻人再接再厉,为祖国的空天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顾诵芬:相信你们对空天事业的精彩报道,能激发更多的年轻人为祖国的空天事业做出更多创造。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4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张顺东夫妇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

“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颁奖盛典上的旁白让人动容,一字一句再现了张顺东夫妻的奋斗故事。

张顺东出生于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而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之后,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婚后,他们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悉,此次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的有: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5

向阳而生,向善而行。那些人性当中最闪耀的瞬间,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中国。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但她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大学念博士的学生。经三湘都市报推荐报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郴州宜章失聪女孩江梦南代表湖南入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当晚,同获感动中国殊荣的还有: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6

【无声世界】——半岁失聪,她通过读唇学会“听”和“说”

今年30岁的江梦南,出生于郴州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学校的老师。

尚在襁褓的江梦南,因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半岁后便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为了让女儿更好地融入社会,江梦南的父母毅然放弃教女儿学习手语,而是让女儿学习发音和唇语。

最开始,小梦南靠着反复抚摸爸妈的喉咙,来感受声带的震动并练习发声,每个音节父母都要不停地重复,“如果有音节只要重复上1000次我就能学会,那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江梦南直言,偶尔也会因听力障碍感到低落,但她总有办法开导自己:“我很羡慕别人可以轻松地和朋友聊天,可以打电话、听歌。每当这时,我就告诉自己,听不见也有听不见的好处,至少睡觉时不容易被吵醒。”

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

在江梦南的印象里,身为老师的父母都爱读书、看报。正是学唇语这个决定,让江梦南的求学之路走得越来越长远。在学校,江梦南一直以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听讲”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但对于江梦南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无法一直看到老师的嘴型,所以更多的时候,她只能通过看板书和课后自学来跟上进度。

尽管如此,聪明、好强的江梦南凭借不服输的劲头,在小学四年级之后,自学完五年级的课程,直接跳级升入六年级。

【温暖有声】——为了从小的“英雄梦”,考入清华读博士

小学毕业后,江梦南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郴州市六中。2011年高考,她以61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江梦南因无法听见播放的录音,只得舍弃听力部分,在少了占总分数35%比重的听力分数情况下,她依然顺利通过了考试。

一个交流不便的湖南女孩,为何要选择远在北方的吉林大学?江梦南说,一是自己的偶像张海迪也毕业于吉林大学,她说“要跟随海迪阿姨的脚步”。同时,江梦南一直有一个“英雄梦”:治病救人,祛除病痛。

最终,她选择了吉林大学的药学专业。

江梦南硕士时期的研究方向是吉林大学教授杨晓虹帮她选的。杨晓虹清楚,由于江梦南听不见声音,进实验室会有一定危险,所以让她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方向。

江梦南最初根本无法通过唇语读懂专业术语。三年研究生期间,杨晓虹在涉及专业术语时,都会写下来给她看,有时候甚至会写满十几页纸……这一切,江梦南始终铭记。

“心有目标脚踏实地,不必患得患失。”2018年,她考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启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

江梦南曾经认为,通过个人努力来克服身体残缺带给自己的困难、并与健全人站在同一个跑道上是一件很酷的事。后来,她意识到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包容、无碍的环境,人人都能公平地生活与工作,是一件更酷的事。

涅槃重生后的江梦南,如一只心怀大爱的凤凰,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故乡。早在大学期间,江梦南回到郴州家乡时,总会到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探望那些视力、听力、智力存在障碍的孩子。

“我从小的目标就是能够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希望能够为其他人祛除病痛。”在3月3日晚播放的颁奖典礼上,江梦南讲起了自己的心愿:“不管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士,大家都能平等的生活。”

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三湘都市报具体承办的2021年度“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活动中,“感动湖南”候选人江梦南的事迹经本报报道,感动无数读者,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本报的推荐下,江梦南入围2021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并最终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至此,“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再添一名湖南人。“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是三湘都市报以地方媒体身份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活动,每年评选出年度“感动湖南”人物并向“感动中国”推荐候选人。

活动迄今已举办十二届,共推出140余名“感动湖南人物”。截至目前,共有13人成功当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之中既有广为人知的郑培民、袁隆平、黄伯云、张超等全国重大典型,也有在各自领域内默默发光发热的普通人。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求真向善的感人力量,他们的感人事迹影响了一代湖南人的价值取向,成为凝聚亿万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2年3月3日晚,备受瞩目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来自香港无线电视(TVB)的主持人陈贝儿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2021年,陈贝儿凭借豆瓣9.5分的TVB纪录片《无穷之路》,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赞美。

以香港媒体人视角看内地扶贫,五人团队历时三个月,穿梭全国六个省份,深入十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地区。走到云贵高原大峡谷,踏进大西北戈壁沙漠,进入川藏高原,真实地用脚丈量每一寸土,了解各地民生,向观众介绍各地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纪录片贵在真实,而真实在于细节的把握与感情的投入。

在《无穷之路》中,每到一个拍摄地,陈贝儿都尽可能地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亲身经历各种职业,快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感受乡村振兴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的惊喜变化。她天生的亲和力也在节目播出之后饱受全国观众赞誉。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陈贝儿的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以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对于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陈贝儿表示,作为媒体人,通过镜头传递真实故事是份内事。

2021年很难得有机会拍到《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见证并展示了祖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传递正能量给观众。

未来将再接再厉,用心说好中国故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7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顾诵芬院士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院士被誉为“歼8之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8

苏炳添一战打破了三个纪录:

首先,新中国从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现在37年的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男性运动员打进到100米决赛的赛场,绝无仅有,这个意义不亚于当年刘翔闯进奥运会决赛并且夺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曾经有一位日本运动员打进到奥运会男子100米的决赛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个时候是用手计时的时代,跟电子技术时代差的还比较多。

第三,亚洲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也就是第2届奥运会上,到现在121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亚洲运动员以100米半决赛第1名的身份进入到世界最顶级的百米飞人大战的决赛。

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荣耀,属于伟大的中国,也属于亚洲。年过30的苏炳添,靠着顽强的自律,靠着超强的意志品质,成功的打进到了100米的决赛当中,为全亚洲人长脸。就连中国田径名将刘翔在微博上也发文祝贺苏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决赛时,苏炳添强调,半决赛就是自己的决赛:“对我来说,能够进入决赛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够突破10秒大关,进决赛应该没问题。”

看了比赛,真是激动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一战封神!正像刘翔所赞扬的那样,这是中国奇迹和中国速度,这也是亚洲奇迹和亚洲速度!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赛场,苏炳添的脑海里都只有一件事:竭尽全力跑出“中国速度”,为祖国添彩!能打破亚洲纪录,打破黄种人的极限,站在东京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所有的梦想都在这一瞬间变成了现实!

把半决赛当成决赛。是啊,人生路上关键的每一步都需要这种精神,我要向苏炳添学习,他是我最崇拜的奥运英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9

坚持才是王道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展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可以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应。而且,由于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06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帮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10

亚洲人百米也可以跑到9秒85。苏炳添一句话让所有人热血澎湃,而我现在就是那个无限接近这个成绩的人,也许当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荒谬,但是三年后的东京,苏炳添让这一幕真真切切的实现半决赛,九秒八三,成功战胜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他指着自己胸口的China字样,告诉世界,我来自中国,我叫苏炳添。

截止到今天,全世界百米跑进十秒的只有区区155个人,但是登上太空的人类,可已经超过550人啊,苏炳添只有一米七二,平均步幅两米零八百米,跑道终点需要48步,而博尔特九秒五八那次只用了41步,这意味着,苏炳添同样冲刺的情况下,必须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如果说博尔特是非人类的壮举,那苏炳添的突破,更像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励志故事。

2008年,博尔特统治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苏炳添19岁,在所有人感慨为何跟博尔特同一时代的时候,每天默默地把汗水留给了朋友,相信博尔特也看了今天这场决赛,那个险些曾经打败自己的中国人,如今站在了他最熟悉的位置上,向着一段新的历史发起冲击,自律职业值得大部分运动员学习。

苏炳添的教练亨廷顿如此的评价,为了训练和比赛,他甚至放弃了陪伴怀孕的妻子,安胎带着30多岁的年龄,也是苏炳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连博尔特也选择在自己31岁的时候,承认他曾考虑过退役这件事,因为很多人已经怀疑他还能不能跑进十秒,他很不开心,想在在东京大干一场的梦想永远在他的心中燃烧。

他默念着把半决赛当决赛跑,于是,放下了,这次永载史册的中国速度,我的天哪,每个人的生命当中,总有几次刻骨铭心的感动,而今天,苏炳添在亚洲的土地上,在两小时之内跑出两枪,十秒以内的成绩触碰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也感受到了那一幕幸福的泪水,加油,苏炳添,希望你还能突破自己!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3)

2020的春节格外不同。一场灾难突如其来地席卷了九州大地: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迅速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医疗机构的专家、医护人员,各行各业的精英源源不断、马不停蹄驰援武汉,驰援湖北。“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每一句都响彻神州大地。

在医院,医护人员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厚厚的护目镜和口罩夜以继日竭尽全力抢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民群众。长时间佩戴防护用品,以至于医生、护士脱下防护用品时,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口罩戴久后脸上被口罩的皮筋勒出一道道深深的印记和水泡,着实令人心疼。很多医护人员为节约十分紧张的防护服,不喝水或很少喝水,甚至穿上成人纸尿裤,以减少上厕所的频率。很多医护人员为了争取时间,从进入医院那一天起就没有回过家,就为了抢救患者。

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国家投入巨资在武汉新建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充分发挥中国精神,奋战在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让更多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早日得到救治。在无数舍小家顾大家的建设者的忘我工作下,2020年2月2日,火神山医院于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2月6日,雷神山医院建成投入使用,2座医院开始收治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极大的缓解了救治压力。

最让我难忘的是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他们在84岁、72岁的古稀年龄,依然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第一线,这就是我们的大国工匠精神。还有武昌医院的刘智明院长为了挽救患者生命,自己也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他已经躺在了ICU病床上,但他仍然在忘我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像他们这样的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在高速路口、村口、社区门口很多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手臂上戴着红袖章,手持红外线体温枪,他们就是防疫体温监测员,在抗击疫情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他们,使得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得以被发现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因为他们,使得大量的病毒无法继续传播。我看到很多的防疫点的体温监测员为了阻止病毒传播,没日没夜守护在监测点,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在这众志成城的抗疫时刻,我亲眼见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见证了伟大祖国的强大,见证了医护人员医德仁心,见证了各行各业敬忠职守,见证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龙之风骨、国之脊梁。我相信多难兴邦,待到春满枝头,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4)

2020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通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几天时间内,疫情迅速蔓延,全国30个省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危险,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大家都在想着逃离与躲避,而“白衣天使”们却选择了逆行!

他们是专业的人。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钟南山院士最先发出警示。作为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84岁高龄的他,再次来到疫情最前线!有了钟南山,我们就有了主心骨!紧接着,全国上下组成的一支支医疗队,向着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前进。不管是钟南山院士,还是医疗队员,他们都是医学专业的人,有了他们的帮助,患者能尽早脱离危险,重回美好生活。

他们是勇敢的人。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南方医院千名医护人员“请战书”中的一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非典”时期,他们曾赴小汤山医院救治,做到了“零感染”!和他们一样,一位位“白衣天使”,不怕牺牲,不计报酬,毫不犹豫的签下“申请书”和“请战书”。在疫情面前,他们不顾生命安危,都是最勇敢的人!他们和武汉医生“协同作战”,共同帮助患者早日回到亲人身边。

他们是有担当的人。

“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一位女医生写下“请战书”时,特别注明没有告诉丈夫!她的“请战书”,被媒体称为现代版的“与夫书”!和她一样,这些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是爸妈的儿女,孩童的父母,在危难之际,他们义无反顾,没有留在亲人身边,而是选择了责任与担当!重任在肩,勇于担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职责。

过硬的专业技能,过人的英勇气概,无悔的责任担当,共同构成了逆行者的清晰影像。这些逆行者的身影,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只有以百倍的努力,千倍的坚持,以优异的成绩向我最崇敬的逆行者致敬!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5)

在千万网友“云监工”注视下,2月2日上午,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明日即可收治病人;与此同时,雷神山医院也将于2月5日建成。至此,“三山”终齐聚,为共克难关又添了几分信心——近半个月以来,钟南山院士几次关键现身,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特殊而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其实,刚开始我对于“钟南山”这三个字并不熟悉,但随着这次疫情的爆发,我渐渐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6)

谁也没想到,2020年的春天会举步维艰,姗姗来迟。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大年初一的一场大雪,本以为她是一份厚礼赠予苍生万物,是个好兆头,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场猝不及防的病毒来袭,并疯狂地生长,迅速蔓延到了全国各地,慢慢地入侵到我们周围的城市。确诊人数一天天地增加,疫情似乎越来越严重,甚至离我们越来越近。疫情数据在不断刷新: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58例,114例,168例……外面阳光甚好,但是人车稀少。高速和乡村都封路了,超市和商场都关门了,老百姓都戴上口罩了,人们脸上的表情被大大的口罩一分为二,眼神充满着焦虑,步履匆匆,整个世界好像只剩口罩下沉闷的呼吸声。我已经很多天没有下楼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爸爸妈妈的朋友圈都被疫情覆盖了,每天早上起来,讨论的话题都是“今天新增了多少人”、“哪里疫情最严重”……

2020的打开模式能退订吗?不能!只能往前走!“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打破一切恐惧”,那道光就是——“既然国家需要,那就要去。”这句话出自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17年前非典战役里的英雄,17年后即便是挤在列车的一角,也要第一时间奔赴疫情的中心武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句话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7名医生,在他们的联名志愿申请书里,简单的一句话,让很多人的眼睛湿润了。“逆行者,无怨无悔”,踏上返乡过年旅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吴小艳,得知医院发布医疗支援的号召后,第一时间下车返汉,成为一名“逆行者”。随后,三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医生迅速集结,义无反顾地赶赴抗疫前线。医院里,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与防护镜,站在抵抗疫情第一线,为我们挡住可怕的病毒,筑起一道道生命防护墙……

在抗击疫情的感人画面里,还有一个镜头让我永生难忘,那就是武汉多个小区居民齐唱国歌的视频。一人起头,百人千人纷纷响应,歌声响彻云霄。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怎样的一种团结,怎样的一种凝聚力?那一刻,我忽然泪目,也终于理解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深刻含义。

2020庚子年,很遗憾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学但学校开设网课,构建“空中课堂”,送书进家园等活动已经敲响了上课铃。我更相信,你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因为,各级政府积极作为,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所有的医护人员团结一心,14亿人民大众听从指挥,英雄的华夏儿女一定能横扫病毒大军,破除疫情寒冰,迎来山花烂漫的春天!

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的校园一定会姹紫嫣红、百花盛开;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的教室一定会充满活力、书声琅琅。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7篇


认真观看作品时内心深刻的感悟往往时需要用观后感来记录的,写观后感同样也是在帮助我们增进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写观后感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 篇1

彭士禄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1925年生于广东海丰,1949年就读于大连大学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一年级,1950年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就读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二年级,1951年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化工机械专业读三年级时赴苏联留学。195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彭士禄院士是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

彭士禄院士是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彭士禄院士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说:“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 篇2

看了“感动中国”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个简单的却富有深刻含义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只有十个人的事迹介绍,但我们的生活中值得感动的人也有很多。专题片中的感动人物有:默默奉献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退休后20年仍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好市民方俊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年届90仍然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为普通村民。在73岁时,失去了老伴,成为了孤寡老人。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学生。每天清晨,刘盛兰准备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捡破烂,他17年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服,“吝啬”得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慷慨的将这些年所得的全部都捐助给贫困学生,这份执着与善举令我十分感动。

做一件好事很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那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影片带给我很多感动,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为他人服务的人!为社会多做好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 篇3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在列。91岁,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时在北平时,目睹日军轰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自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

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 篇4

近日,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里面讲述了十个感人的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伴随着樊锦诗的脚步,我仿佛来到了那个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

说起莫高窟,相信大家都会情不自禁想起抬头一望满眼的飞天,工艺精湛的贴金画……而这背后也蕴含了樊锦诗的默默努力。

“党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1963年,樊锦诗从大学毕业,怀揣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大西北戈壁荒漠。那时,房子是土的,甚至水都是咸的,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她却选择了留下,顽强地坚持下去,这一坚持就是50余年。如今,本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她,仍在为敦煌奋斗!当我看到她为敦煌操劳十分疲惫的背影时,心中无比震撼,敬佩与感动的泪水奔涌而出。樊锦诗的精神照耀神州大地!

为了守护敦煌,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两地分居长达19年,在他们的眼里,两人的爱情不是山盟海誓,而是各自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小爱化成大爱。渐渐地,樊锦诗仿佛已经和敦煌融为一体,也习惯了这片大漠给予的馈赠。她的深情早已深深扎根于这片大漠。而彭金章也一直在默默关心她,坚持着写信给樊锦诗。或许,这也是一种十分伟大的爱情,它不是甜蜜恩爱,也不是山盟海誓,但是——它有着为国家默默奉献的爱。看到这里。我的眼眶再次湿润了,这让我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话: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是啊,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最大的成功,这一点,樊锦诗做到了。

“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从樊锦诗的感人事迹中,我见证了她那坚持不懈,默默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所以,我们青少年更要不负众望,担起保家卫国的重大责任,成为祖国的中流砥柱!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 篇5

这世界因为他们而不同。

看了《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洗礼,这些奋斗者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工作岗位的坚守,让人为之震撼,他们虽不是什么改变历史的大人物,但他们满腔的热情、毅力与坚守深深地打动了我。

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上的敦煌,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莫高窟也在此生根发芽。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都饱含着智慧的结晶。经过历史的变迁和沙尘风蚀,窟内许多珍贵的壁画已残破和变色。为了让敦煌莫高窟重焕光彩,“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自1963年从北大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可让敦煌文化得以永久保存。

关于莫高窟,我曾经在小学的一篇课文中读到过,那时对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特别神往。后来在上海中心与敦煌莫高窟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参观了等比例复制的洞窟,那别具特色的穹顶,婀娜多姿的飞天,还有一些充满想象力的童趣壁画,都让人叹为观止。我那时才知道,随着大批游客的实地到访参观,每一次游客进洞时,空气的流动都会对壁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对比一千年前的壁画,如今的莫高窟壁画色彩消退、日渐模糊。而现在,在樊锦诗奶奶带领的“敦煌守护人”潜心研究和保护下构建了“数字敦煌”,也让我们不必去敦煌,就能穿越千古,近距离接触这座历史的宝库。

樊锦诗奶奶为了这份信念,半世纪的沙吹,心归处还是敦煌。敦煌是个谜,是个梦,但它更是樊锦诗的命。她的坚守、她的毅力都是我们学习的标杆,作为一名当代学子,我们也应责任在肩:一桌一椅读天下书,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传承。

向所有《感动中国》的奋斗者、奉献者们致敬!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 篇6

有一种感动让我们心潮澎湃,有一种感动让我们为之鼓掌。2021年2月21日,党支部组织观看了《感动中国》之后,我接近了那些了不起的人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

作为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身患绝症的张定宇同志忠诚履职、勇于担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阻击战中,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学习张定宇同志面对疫情冲锋在前、挺身而出的精神,学习他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的责任担当,学习他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爱民情怀。

张定宇同志虽患绝症却仍不下火线,也顾不上被感染的妻子,他用因患渐冻症而一瘸一拐的腿,夜以继日地奋力与病毒赛跑着。疫情发生以来,张定宇同志一直坚守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带领全院医护人员连续奋战30多天。他曾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张定宇同志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的责任担当。共产党员、院长、医生,这是张定宇同志的三重身份。他和同事们的身影,总是会出现在重大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现场。张定宇同志曾说:“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我们学习张定宇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的责任担当。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是党员的基本政治品格和素质要求。

张定宇同志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爱民情怀。张定宇同志在自己身患绝症、妻子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情况下,仍坚守抗击疫情最前线30余天,他的感人事迹赢得社会各方人士点赞。当有公益基金人员联系张定宇,表示将向他和他家人捐赠100万救助金时,却被张定宇婉言谢绝。张定宇心中,只有急需帮助的医护人员和病患者,希望把捐助款捐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我们要学习张定宇同志作为医护人员的“无我”初心,学习他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爱民情怀,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平凡岗位。

英雄张定宇竖起了新时代的一面镜子,映照了平凡中的伟大,点燃了新时代奋进的火种,激励着我们前行。他用质朴的心灵创造感动时代的力量,用平凡的故事书写自己传奇的人生。这样的精神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资源,推动着社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更是我们年轻党员同志的榜样。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 篇7

很早之前就接触到了感动中国,记得那时候主要是为了写作文总在背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整个中学时代同学们们的作文中随处可见感动中国人物,但很少真正去了解、真正去感悟过感动中国,后来渐渐长大,终于开始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每年的感动中国,开始走进他们的故事,每一次总会热泪盈眶。

感动中国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这十多年来,无数平凡却又高贵感人的故事被搬上荧幕,一位位普通却又无比伟大的人被众人所熟知,无论是赤诚报国、为民奔走、舍身救人的大爱,还是忠贞不离、反哺赡母的小爱,不论是伟大地惊天地泣鬼神,还是平凡的不足为道,人间真情、世间大爱,总会触动我们的心弦。

每年的感动中国中,总会有一位献身祖国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军人,一位为民奔波甘于奉献的焦裕禄一般的人民公仆,一位至忠至孝对亲人不离不弃的普通人,一位献身救人托起他人生命曙光的平凡英雄…无论身居高位,还是来自基层,伟大还是平凡,感动不分贵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用他们的执着诠释着爱的含义,感谢他们,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在这个不是物欲横流、不那么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看到希望,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就有力量!

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阎肃观后感


201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阎肃,弦歌感人事迹了。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看完这次颁奖盛典,心中感慨万分,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昨晚举行,已故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当选。

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屠呦呦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以下是读后感大全为您搜集整理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有很多经典的电影值得我们去观看,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部影视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动笔撰写一份自己的观后感,观后感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收获更多的知识。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1

3月3日晚八点,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张顺东夫妇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他们登上央视领奖,颁奖辞让人泪目。

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庄稼人,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张顺东说: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李国秀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张顺东认为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2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女儿在颁奖现场展示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二连”“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走过20年,《感动中国》为何依然打动人心?颁奖词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等主创人员。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

一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金纸上,启功先生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书页犹如片片“龙鳞”,记录了《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21》宣传片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目已陪伴观众走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开篇人物将目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与祖国同心同向,一起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中国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深潜”一生,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免于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爱国精神之外,自强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显著特点。

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面对这样的状况,生活该怎样度过?《感动中国》讲述了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强、自信、乐观的故事,他们依靠仅有的劳动能力,让一儿一女考上大学,让全家人彻底告别了贫困。

像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这样的,还有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朱彦夫,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都书写精彩;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大学生江梦南,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还走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些“平民英雄”彰显的坚强、自信、乐观精神,为社会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1年是中国航天的丰收年,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颁奖词直抵人心,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动中国》这样走过20年的节目,是不多见的。龙鳞装是一种源于唐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非常适合呈现时间轴序列,每一页翻开就是一座丰碑。”回忆起制作开篇画面的过程,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感慨道,在接到节目组的邀请后,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悉心完成这幅长卷。

作为节目的忠实观众,张晓栋告诉记者:“节目中榜样人物的事迹不断启示我,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过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书,可能我这辈子也只能干非遗传承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与张晓栋一样,《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也陪伴节目走过多年,在专注于撰写颁奖词的过程中,他收获了更多的感动与温暖。

20年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颁奖词的写作风格却始终保持稳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锤炼出来的。从最开始每个人1000多字,再精简到几十个字,中间还要经过很多同事的传阅、提意见、修改。颁奖词是仪式的一部分,要尽可能短,和仪式紧密结合,才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刘凯告诉记者,写作中强调朴实、准确,不堆砌辞藻,不过分华丽,尽量用中国人常用的行文习惯,让观众接受起来毫无障碍。

翻开今年的颁奖词,简单、准确、优美的风格扑面而来:杨振宁的“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彭士禄的“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朱彦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江梦南的“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颁奖词为什么总能打动人,是刘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获奖人物的事迹是感动的核心,同时观众心中还要存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才有可能被感动。“腊梅生得再好,还需要赏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颁奖词打动人心的秘诀,在于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综合部制片人孙金岭,贡献了节目的定位语“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他认为,《感动中国》有两大独特气质,一是节目气质,一是历史气质。通过一年一度的广泛评选,通过庄严仪式,将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在时间中定格,在记忆中凝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气韵悠长、绵延不绝的历史组成部分。

记录真实,在20年的岁月中传承发扬中国精神力量。

“剧变中的不变,喧扰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伫立,眼花缭乱中的凝视。”《感动中国》给主持人敬一丹带来了这样的感受。在缺席《感动中国》后,早已退休的她再度回归。

“我们对每一个人物表达不过分、不滥情,没有拔高的表述,尽可能介绍一个真实的人,将真正的好人表现出来。”在敬一丹看来,接近真实就是这档节目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寻找好人”,这是《感动中国》的初心,是节目最早的“核”——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

我们的时代从来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样的偶像与英雄。从创办初始,《感动中国》就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成功评选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朴实而真诚的典型人物。

从“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的张桂梅,到“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的王继才、王仕花;从创造卓越成就的科学巨擘钱学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的普通邮递员王顺友……在人们眼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感动中国》实现了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动员。每届“感动中国”的筹备都历时数月,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褒扬先进、学习先进、效仿先进的宣传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

在节目开播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为《感动中国》送来天上的祝福,其中叶光富讲述了他与节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当时我只有23岁,还是一名飞行员,震动环宇的首次飞行给我内心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正有我国第一位飞天的航天员杨利伟。

近年来,各地也推出当地的“感动人物”。在一个个“感动人物”故事的讲述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传承发扬。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正催生出更多的感人故事。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给予香港无线电视的主持人陈贝儿的颁奖词。

2021年春天,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生动具体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伟大时代的孕育着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着伟大事业。“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陈贝儿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样的人间奇迹,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写在奔腾的历史洪流中,也诞生了无数的感人故事:有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的黄文秀;有“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承诺的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

在节目中,苏炳添直言:“一路走来,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党的_以来,中华运动健儿一次次突破极限,创造佳绩。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队势如破竹,连续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奋勇拼搏,连续第五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东京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造“史上最好成绩”。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无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3

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节目中,有四位老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到现场参与录制,这其中就包括刚刚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顾诵芬院士,他也是我国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曾主持研制歼-8、歼-8Ⅱ等战斗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战斗机的先河。

我们先来通过一个短片回顾一下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

敬一丹:顾老今天没有来到感动中国的现场,通过视频的方式他和我们面对面。

顾诵芬:大家好,我就是顾诵芬,今年92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授予我,我感到很惭愧,我没有做出什么,党和国家给了我太多了。感谢感动中国组委会,感谢全国人民,特别感谢一代代为祖国航空事业接续奋斗的全体航空人。

当时因为身体原因,顾老没能来《感动中国》节目录制现场。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前几天,感动中国主持人敬一丹与记者崔霞一起登门拜访了顾诵芬院士,给顾老送上了《感动中国》的奖杯。

在离开顾老家前,顾老为中国航空事业写下了寄语,希望年轻人再接再厉,为祖国的空天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顾诵芬:相信你们对空天事业的精彩报道,能激发更多的年轻人为祖国的空天事业做出更多创造。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4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张顺东夫妇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

“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颁奖盛典上的旁白让人动容,一字一句再现了张顺东夫妻的奋斗故事。

张顺东出生于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而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之后,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婚后,他们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悉,此次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的有: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5

向阳而生,向善而行。那些人性当中最闪耀的瞬间,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中国。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但她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大学念博士的学生。经三湘都市报推荐报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郴州宜章失聪女孩江梦南代表湖南入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当晚,同获感动中国殊荣的还有: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6

【无声世界】——半岁失聪,她通过读唇学会“听”和“说”

今年30岁的江梦南,出生于郴州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学校的老师。

尚在襁褓的江梦南,因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半岁后便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为了让女儿更好地融入社会,江梦南的父母毅然放弃教女儿学习手语,而是让女儿学习发音和唇语。

最开始,小梦南靠着反复抚摸爸妈的喉咙,来感受声带的震动并练习发声,每个音节父母都要不停地重复,“如果有音节只要重复上1000次我就能学会,那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江梦南直言,偶尔也会因听力障碍感到低落,但她总有办法开导自己:“我很羡慕别人可以轻松地和朋友聊天,可以打电话、听歌。每当这时,我就告诉自己,听不见也有听不见的好处,至少睡觉时不容易被吵醒。”

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

在江梦南的印象里,身为老师的父母都爱读书、看报。正是学唇语这个决定,让江梦南的求学之路走得越来越长远。在学校,江梦南一直以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听讲”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但对于江梦南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无法一直看到老师的嘴型,所以更多的时候,她只能通过看板书和课后自学来跟上进度。

尽管如此,聪明、好强的江梦南凭借不服输的劲头,在小学四年级之后,自学完五年级的课程,直接跳级升入六年级。

【温暖有声】——为了从小的“英雄梦”,考入清华读博士

小学毕业后,江梦南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郴州市六中。2011年高考,她以61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江梦南因无法听见播放的录音,只得舍弃听力部分,在少了占总分数35%比重的听力分数情况下,她依然顺利通过了考试。

一个交流不便的湖南女孩,为何要选择远在北方的吉林大学?江梦南说,一是自己的偶像张海迪也毕业于吉林大学,她说“要跟随海迪阿姨的脚步”。同时,江梦南一直有一个“英雄梦”:治病救人,祛除病痛。

最终,她选择了吉林大学的药学专业。

江梦南硕士时期的研究方向是吉林大学教授杨晓虹帮她选的。杨晓虹清楚,由于江梦南听不见声音,进实验室会有一定危险,所以让她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方向。

江梦南最初根本无法通过唇语读懂专业术语。三年研究生期间,杨晓虹在涉及专业术语时,都会写下来给她看,有时候甚至会写满十几页纸……这一切,江梦南始终铭记。

“心有目标脚踏实地,不必患得患失。”2018年,她考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启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

江梦南曾经认为,通过个人努力来克服身体残缺带给自己的困难、并与健全人站在同一个跑道上是一件很酷的事。后来,她意识到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包容、无碍的环境,人人都能公平地生活与工作,是一件更酷的事。

涅槃重生后的江梦南,如一只心怀大爱的凤凰,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故乡。早在大学期间,江梦南回到郴州家乡时,总会到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探望那些视力、听力、智力存在障碍的孩子。

“我从小的目标就是能够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希望能够为其他人祛除病痛。”在3月3日晚播放的颁奖典礼上,江梦南讲起了自己的心愿:“不管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士,大家都能平等的生活。”

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三湘都市报具体承办的2021年度“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活动中,“感动湖南”候选人江梦南的事迹经本报报道,感动无数读者,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本报的推荐下,江梦南入围2021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并最终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至此,“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再添一名湖南人。“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是三湘都市报以地方媒体身份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活动,每年评选出年度“感动湖南”人物并向“感动中国”推荐候选人。

活动迄今已举办十二届,共推出140余名“感动湖南人物”。截至目前,共有13人成功当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之中既有广为人知的郑培民、袁隆平、黄伯云、张超等全国重大典型,也有在各自领域内默默发光发热的普通人。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求真向善的感人力量,他们的感人事迹影响了一代湖南人的价值取向,成为凝聚亿万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2年3月3日晚,备受瞩目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来自香港无线电视(TVB)的主持人陈贝儿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2021年,陈贝儿凭借豆瓣9.5分的TVB纪录片《无穷之路》,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赞美。

以香港媒体人视角看内地扶贫,五人团队历时三个月,穿梭全国六个省份,深入十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地区。走到云贵高原大峡谷,踏进大西北戈壁沙漠,进入川藏高原,真实地用脚丈量每一寸土,了解各地民生,向观众介绍各地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纪录片贵在真实,而真实在于细节的把握与感情的投入。

在《无穷之路》中,每到一个拍摄地,陈贝儿都尽可能地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亲身经历各种职业,快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感受乡村振兴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的惊喜变化。她天生的亲和力也在节目播出之后饱受全国观众赞誉。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陈贝儿的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以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对于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陈贝儿表示,作为媒体人,通过镜头传递真实故事是份内事。

2021年很难得有机会拍到《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见证并展示了祖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传递正能量给观众。

未来将再接再厉,用心说好中国故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7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顾诵芬院士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院士被誉为“歼8之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8

苏炳添一战打破了三个纪录:

首先,新中国从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现在37年的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男性运动员打进到100米决赛的赛场,绝无仅有,这个意义不亚于当年刘翔闯进奥运会决赛并且夺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曾经有一位日本运动员打进到奥运会男子100米的决赛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个时候是用手计时的时代,跟电子技术时代差的还比较多。

第三,亚洲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也就是第2届奥运会上,到现在121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亚洲运动员以100米半决赛第1名的身份进入到世界最顶级的百米飞人大战的决赛。

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荣耀,属于伟大的中国,也属于亚洲。年过30的苏炳添,靠着顽强的自律,靠着超强的意志品质,成功的打进到了100米的决赛当中,为全亚洲人长脸。就连中国田径名将刘翔在微博上也发文祝贺苏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决赛时,苏炳添强调,半决赛就是自己的决赛:“对我来说,能够进入决赛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够突破10秒大关,进决赛应该没问题。”

看了比赛,真是激动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一战封神!正像刘翔所赞扬的那样,这是中国奇迹和中国速度,这也是亚洲奇迹和亚洲速度!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赛场,苏炳添的脑海里都只有一件事:竭尽全力跑出“中国速度”,为祖国添彩!能打破亚洲纪录,打破黄种人的极限,站在东京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所有的梦想都在这一瞬间变成了现实!

把半决赛当成决赛。是啊,人生路上关键的每一步都需要这种精神,我要向苏炳添学习,他是我最崇拜的奥运英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9

坚持才是王道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展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可以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应。而且,由于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06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帮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10

亚洲人百米也可以跑到9秒85。苏炳添一句话让所有人热血澎湃,而我现在就是那个无限接近这个成绩的人,也许当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荒谬,但是三年后的东京,苏炳添让这一幕真真切切的实现半决赛,九秒八三,成功战胜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他指着自己胸口的China字样,告诉世界,我来自中国,我叫苏炳添。

截止到今天,全世界百米跑进十秒的只有区区155个人,但是登上太空的人类,可已经超过550人啊,苏炳添只有一米七二,平均步幅两米零八百米,跑道终点需要48步,而博尔特九秒五八那次只用了41步,这意味着,苏炳添同样冲刺的情况下,必须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如果说博尔特是非人类的壮举,那苏炳添的突破,更像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励志故事。

2008年,博尔特统治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苏炳添19岁,在所有人感慨为何跟博尔特同一时代的时候,每天默默地把汗水留给了朋友,相信博尔特也看了今天这场决赛,那个险些曾经打败自己的中国人,如今站在了他最熟悉的位置上,向着一段新的历史发起冲击,自律职业值得大部分运动员学习。

苏炳添的教练亨廷顿如此的评价,为了训练和比赛,他甚至放弃了陪伴怀孕的妻子,安胎带着30多岁的年龄,也是苏炳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连博尔特也选择在自己31岁的时候,承认他曾考虑过退役这件事,因为很多人已经怀疑他还能不能跑进十秒,他很不开心,想在在东京大干一场的梦想永远在他的心中燃烧。

他默念着把半决赛当决赛跑,于是,放下了,这次永载史册的中国速度,我的天哪,每个人的生命当中,总有几次刻骨铭心的感动,而今天,苏炳添在亚洲的土地上,在两小时之内跑出两枪,十秒以内的成绩触碰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也感受到了那一幕幸福的泪水,加油,苏炳添,希望你还能突破自己!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2

20__年,支月英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近,她还入围了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我们在为她点赞的同时,再一起听听她的故事!

为了让山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她坚守深山36载。学生们对她的称呼,从最初的“支姐姐”,到后来的“支妈妈”,再到现在的“支奶奶”。已经55岁的她,原本可以退休,离开山村颐养天年,但她不舍离去。

支月英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山里的孩子也应该接受好的教育,这是支撑支月英留守深山的精神支柱。她明白教育对山区孩子的特殊意义。支月英以校为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

20__年,考虑到支月英的身体,组织上再次决定调她下山到镇里的中心小学。此时,比泥洋小学还要远10多里的泥洋村白洋教学点没有老师,村民联名写信请她去任教,她被村民感动了!

为此,支月英的家人也很生气,担心她的身体状况。

“山里需要我!”支月英对丈夫说,“总要有人作出牺牲,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支月英的再次到来,给白洋教学点带来了新气象,很多家长当年就是支月英的学生,他们纷纷把已经在外就读的孩子转回白洋教学点。

泥洋村的村民都是客家人,讲客家话。几十年在一起,支月英的客家话讲得很顺溜。村民更是把她当亲人看,家里有好菜总要叫她去吃。冬天,山里冷,村民把火炉生好,给她送去。

在山区从教数十年,支月英也落下了一身病:一只眼睛几乎看不见,一只耳朵的听力衰弱严重,嗓子经常痛得发不出声。另外,甲减和糖尿病让她每天不离药。

已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支老师的去留一直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心情很复杂,既希望支老师能一直坚守,又担心她的身体。”李业美说,大家都觉得再挽留支老师,真的有点太自私了。

可支月英似乎还没把退休提上议事日程,她放不下山里的.孩子,担心没有新的老师愿意来。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3

在千万网友“云监工”注视下,2月2日上午,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明日即可收治病人;与此同时,雷神山医院也将于2月5日建成。至此,“三山”终齐聚,为共克难关又添了几分信心——近半个月以来,钟南山院士几次关键现身,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特殊而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其实,刚开始我对于“钟南山”这三个字并不熟悉,但随着这次疫情的爆发,我渐渐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4

20__年5月17日晚8点,《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四川木里火灾中牺牲的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当地扑火人员、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顾方舟、浙江省嘉兴市盲人中医师朱丽华、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等人获得“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荣誉。

感动一座城,感动一个国家,也感动了14亿中国人,他们获得“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荣誉,实至名归。大半生献给莫高窟的樊锦诗,“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功业凝成糖丸一粒”的顾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劫难,何其伟哉!“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颗心爱国爱港,是美心,更是良心;从不放弃,永不言败,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5

20__年,支月英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近,她还入围了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我们在为她点赞的同时,再一起听听她的故事!

为了让山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她坚守深山36载。学生们对她的称呼,从最初的“支姐姐”,到后来的“支妈妈”,再到现在的“支奶奶”。已经55岁的她,原本可以退休,离开山村颐养天年,但她不舍离去。

支月英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山里的孩子也应该接受好的教育,这是支撑支月英留守深山的精神支柱。她明白教育对山区孩子的特殊意义。支月英以校为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

20__年,考虑到支月英的身体,组织上再次决定调她下山到镇里的中心小学。此时,比泥洋小学还要远10多里的泥洋村白洋教学点没有老师,村民联名写信请她去任教,她被村民感动了!

为此,支月英的家人也很生气,担心她的身体状况。

“山里需要我!”支月英对丈夫说,“总要有人作出牺牲,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支月英的再次到来,给白洋教学点带来了新气象,很多家长当年就是支月英的学生,他们纷纷把已经在外就读的孩子转回白洋教学点。

泥洋村的村民都是客家人,讲客家话。几十年在一起,支月英的客家话讲得很顺溜。村民更是把她当亲人看,家里有好菜总要叫她去吃。冬天,山里冷,村民把火炉生好,给她送去。

在山区从教数十年,支月英也落下了一身病:一只眼睛几乎看不见,一只耳朵的听力衰弱严重,嗓子经常痛得发不出声。另外,甲减和糖尿病让她每天不离药。

已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支老师的去留一直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心情很复杂,既希望支老师能一直坚守,又担心她的身体。”李业美说,大家都觉得再挽留支老师,真的有点太自私了。

可支月英似乎还没把退休提上议事日程,她放不下山里的孩子,担心没有新的老师愿意来。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6

2020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通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几天时间内,疫情迅速蔓延,全国30个省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危险,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大家都在想着逃离与躲避,而“白衣天使”们却选择了逆行!

他们是专业的人。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钟南山院士最先发出警示。作为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84岁高龄的他,再次来到疫情最前线!有了钟南山,我们就有了主心骨!紧接着,全国上下组成的一支支医疗队,向着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前进。不管是钟南山院士,还是医疗队员,他们都是医学专业的人,有了他们的帮助,患者能尽早脱离危险,重回美好生活。

他们是勇敢的人。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南方医院千名医护人员“请战书”中的一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非典”时期,他们曾赴小汤山医院救治,做到了“零感染”!和他们一样,一位位“白衣天使”,不怕牺牲,不计报酬,毫不犹豫的签下“申请书”和“请战书”。在疫情面前,他们不顾生命安危,都是最勇敢的人!他们和武汉医生“协同作战”,共同帮助患者早日回到亲人身边。

他们是有担当的人。

“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一位女医生写下“请战书”时,特别注明没有告诉丈夫!她的“请战书”,被媒体称为现代版的“与夫书”!和她一样,这些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是爸妈的儿女,孩童的父母,在危难之际,他们义无反顾,没有留在亲人身边,而是选择了责任与担当!重任在肩,勇于担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职责。

过硬的专业技能,过人的英勇气概,无悔的责任担当,共同构成了逆行者的清晰影像。这些逆行者的身影,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只有以百倍的努力,千倍的坚持,以优异的成绩向我最崇敬的逆行者致敬!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7

2020的春节格外不同。一场灾难突如其来地席卷了九州大地: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迅速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医疗机构的专家、医护人员,各行各业的精英源源不断、马不停蹄驰援武汉,驰援湖北。“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每一句都响彻神州大地。

在医院,医护人员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厚厚的护目镜和口罩夜以继日竭尽全力抢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民群众。长时间佩戴防护用品,以至于医生、护士脱下防护用品时,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口罩戴久后脸上被口罩的皮筋勒出一道道深深的印记和水泡,着实令人心疼。很多医护人员为节约十分紧张的防护服,不喝水或很少喝水,甚至穿上成人纸尿裤,以减少上厕所的频率。很多医护人员为了争取时间,从进入医院那一天起就没有回过家,就为了抢救患者。

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国家投入巨资在武汉新建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充分发挥中国精神,奋战在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让更多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早日得到救治。在无数舍小家顾大家的建设者的忘我工作下,2020年2月2日,火神山医院于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2月6日,雷神山医院建成投入使用,2座医院开始收治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极大的缓解了救治压力。

最让我难忘的是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他们在84岁、72岁的古稀年龄,依然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第一线,这就是我们的大国工匠精神。还有武昌医院的刘智明院长为了挽救患者生命,自己也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他已经躺在了ICU病床上,但他仍然在忘我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像他们这样的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在高速路口、村口、社区门口很多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手臂上戴着红袖章,手持红外线体温枪,他们就是防疫体温监测员,在抗击疫情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他们,使得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得以被发现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因为他们,使得大量的病毒无法继续传播。我看到很多的防疫点的体温监测员为了阻止病毒传播,没日没夜守护在监测点,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在这众志成城的抗疫时刻,我亲眼见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见证了伟大祖国的强大,见证了医护人员医德仁心,见证了各行各业敬忠职守,见证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龙之风骨、国之脊梁。我相信多难兴邦,待到春满枝头,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8

滴答,滴答,午夜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本应阖家团圆,相聚一堂的日子,却因新形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到外肆虐而搞得人心惶惶,但就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却仍有一部分人坐上了前往武汉的专机,成为了最美的逆行者!

武汉原本热闹的街道只有廖廖几辆汽车驶过偶尔有一两个行人匆匆的走过孤寂的街道,留下一片片残夜随风飞舞。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人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放弃了休假,主动请缨到抗击病毒的战斗中去。

青春如梦,岁月如花,谁愿自己的生命匆匆结束,可是那些在战争一线的医护人员、研究者与许许多多为了武汉人民安危的人们却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共赴武汉,为的是保护他人的生命健康。他们绽放出了最美的韶华,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奋斗是他们的姿态,坚持是他们的态度,勤奋的汗水衬托出他们最美的模样!逆行者的背后是什么?是守望,亦是希望。逆行者来做什么?在武汉最清冷的时刻,最危难的时刻,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亦然来到了武汉,为的是什么?是钱吗?是荣耀吗?是地位吗?都不是,为的是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谁都知道武汉是疫情重灾区,可是他们仍然选择逆行而上,他们签下“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愿书来到了武汉。医护人员不分昼夜的奋斗,84岁的钟南山钟老先生再次挂帅亲征,建设者们加班赶工,他们的爱温暖了疫情下的人世间!

记忆随着风又飘回了2003年那个春天,还记得那时钟老说的话,“把所有重症患者送到我这里来!”然后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为他们治疗;还记得那时那些为了救治病人而染上“非典”的医护人员们;而今,钟老再一次挂帅亲征,踏上了去武汉的征程!医护人员们再次团结一致,与这场无声的战争做抵抗!17年前他们是抗击非典的主力兵,17年后他们亦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主力兵!

人间大爱,势必属于他们,让我们向他们致敬!致敬于最美的逆行者!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9

谁也没想到,2020年的春天会举步维艰,姗姗来迟。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大年初一的一场大雪,本以为她是一份厚礼赠予苍生万物,是个好兆头,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场猝不及防的病毒来袭,并疯狂地生长,迅速蔓延到了全国各地,慢慢地入侵到我们周围的城市。确诊人数一天天地增加,疫情似乎越来越严重,甚至离我们越来越近。疫情数据在不断刷新: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58例,114例,168例……外面阳光甚好,但是人车稀少。高速和乡村都封路了,超市和商场都关门了,老百姓都戴上口罩了,人们脸上的表情被大大的口罩一分为二,眼神充满着焦虑,步履匆匆,整个世界好像只剩口罩下沉闷的呼吸声。我已经很多天没有下楼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爸爸妈妈的朋友圈都被疫情覆盖了,每天早上起来,讨论的话题都是“今天新增了多少人”、“哪里疫情最严重”……

2020的打开模式能退订吗?不能!只能往前走!“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打破一切恐惧”,那道光就是——“既然国家需要,那就要去。”这句话出自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17年前非典战役里的英雄,17年后即便是挤在列车的一角,也要第一时间奔赴疫情的中心武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句话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7名医生,在他们的联名志愿申请书里,简单的一句话,让很多人的眼睛湿润了。“逆行者,无怨无悔”,踏上返乡过年旅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吴小艳,得知医院发布医疗支援的号召后,第一时间下车返汉,成为一名“逆行者”。随后,三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医生迅速集结,义无反顾地赶赴抗疫前线。医院里,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与防护镜,站在抵抗疫情第一线,为我们挡住可怕的病毒,筑起一道道生命防护墙……

在抗击疫情的感人画面里,还有一个镜头让我永生难忘,那就是武汉多个小区居民齐唱国歌的视频。一人起头,百人千人纷纷响应,歌声响彻云霄。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怎样的一种团结,怎样的一种凝聚力?那一刻,我忽然泪目,也终于理解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深刻含义。

2020庚子年,很遗憾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学但学校开设网课,构建“空中课堂”,送书进家园等活动已经敲响了上课铃。我更相信,你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因为,各级政府积极作为,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所有的医护人员团结一心,14亿人民大众听从指挥,英雄的华夏儿女一定能横扫病毒大军,破除疫情寒冰,迎来山花烂漫的春天!

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的校园一定会姹紫嫣红、百花盛开;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的教室一定会充满活力、书声琅琅。

喜欢《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