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读后感三国演义 > 地图 > 读后感三国演义

读后感三国演义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

四大名著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电视剧也有电视剧的启迪方式,关键看个人是否有思考的习惯,读名著是主动地,可以边读边想象,不太容易先入为主。读了名著书籍后,有时候会豁然开朗,对自己很有帮助。那么,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或许你需要"《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这样的内容,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

——《三国演义》读后感

绣山中学 徐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是一本大书,更是一个瑰丽的传奇。一个始于诗,终于词的千古巨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情壮志相见其中,多少生死离愁湮没其间。更有无数英雄豪杰灿若星辰,不论是武功盖世者,还是滔滔谋略者,亦或文武双全者,皆在三国史上留下丹青赤笔,浓墨重彩。

今兮,那个风起云涌、波澜叠起的年代早已成千古往事,然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却回荡着几多鎏金故事。隔着时空的浩渺,犹有兵戈铁甲铿锵在耳,舌战群儒辩声在耳,谈笑风生余音在耳,丝竹酒器伶仃在耳……

今惜,在历史的沉淀之下,唇齿流转之间,光阴恍惚飞漱其间。岁月如斯,我们又该如何笃定的坚守自己?莫须有的愁苦仿佛是触手可及的实体般的存在,泪也罢、血也罢。少年英雄,凌风巍巍于绝巘之上。究竟又该如何萃取这时光的凝华所在?

于是,读《三国演义》,即怀古,又寻觅今朝。《三国演义》一书,怎离得了一个“酒”字?惜三国英雄,又如品味三国的酒时苦时甜,有润有涩,似厚似薄。忧苦时啜之,狂喜时饮之,悲壮时喝之。长歌当酒,风雨入袖,饮一樽还酹江月。今兮,笔者斗胆与君共饮三樽美酒佳酿,聊惜三国的传奇人物。

第一樽 雅香轻渺 桂花酒——杨修

桂花酒优雅柔和,清香缥缈。婉如一叶扁舟,风流无数,却无根无萍。若以桂花酒比拟一人,莫过于杨德祖,杨修了。提起杨修,恐怕最出名的要数“杨修之死”了。

杨修之死,实在令人扼腕。宛若这秋风瑟瑟、桂香幽幽,本无他意,却独令人心生悲情。人说杨修之死,死于杨修自身的不识时务,屡犯曹操大忌。然,笔者看来,杨修确因恃才放旷遭致被杀,但客观上,死于曹操之手,却与曹操的品性必不可分。曹操,其实暗藏一颗帝王之心。何为帝王之心?乃不可测。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王侯将相总自称一“孤”字,“孤”,乃“孤家寡人”之意,可以理解为对于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权谋家而言,能够比邻共谈、真心而论的朋友一定是凤毛麟角的。臣子看不透,谋士揣不成,方才得以成就帝王之心。以《三国》而论,能称上帝王之心的人,不过刘备、孙权、曹操等寥寥数人方称得上佼佼者。可是,以孔明、奉孝、公瑾等人之才智,当真无法揣摩帝王之心吗?非也。他们皆有大智若愚之胸襟,但重在看破不道破。然杨修却未能到达这一境界。因而,同为魏国一大谋臣,郭奉孝一死,曹操以泪洗面;而聪慧过人的杨德祖仅几句皮毛之言,却惹来杀人之祸。又,同为天下奇才,云长屡不受操之好意,甚至冒犯曹操,却能全身而退;而杨德祖仅几句冲撞之言,却使得曹操杀心决意。皆因曹操的帝王之心在权衡利弊,宁可舍杨修而震其帝王之威。

看此杨修,有何不令人心生痛惜,只叹天妒英才。杨修与我们又何尝不相似呢?同样的年轻气盛,同样的朝气蓬勃,甚至同样的口无遮拦。杨修本没有错,更不至于以死抵罪。他只不过以一种高调姿态去点破曹操设下的难题,格尽职守的去为曹植排忧解难罢了。非他负曹操,是曹操负他。然,命运就是如此,他甚至往往以一种啼笑皆非的方式掐住你的喉咙。与其纠结于此,与其为了眼前的考试、学习、生活失利便颓废于原地,还不如更放下过去,展望未来。反观前者,才是真正的死于命运的脚下。杨修虽然惨然归天,但却名声犹存,时隔千年,仍然有人记得那往事一一

杨修死后,曹操亦有悔意,甚至命人“厚葬之”。综观魏国的谋士,忤逆曹操而死的亦有荀彧,诋辱曹操而死者亦有迩正平。但其二者即死,曹操痛虽痛矣,未有悔意。唯有杨修死后,反而令曹操心生悔意。《三国》著名评论家毛论曾讲过“迩衡,孔融、杨修三人,才同而其品则有不同。杨修,事操者也;孔融不事操,而犹与操周旋者也。迩衡则不事操,而不屑与操周旋者也”。将此三人放在一起对比,是突出曹操的奸猾。曹操奸虽奸,但毕竟识人了然于胸,自知杨修其实无大罪,只是作为铺垫其帝王之途的一枚棋子,况且价值还不低,因而心有悔意,更有惜憾之情。

也正是曹操的悔意,更增添了杨修之死的悲怆。一抔黄土一樽黄酒祭故人,杨修,恰如这一杯不甚浓郁却遗有清幽雅香的桂花酒,人去了,却似乎又能使人淡淡的怀想,怀想他的锋芒毕露的睿智和恃才放旷的风流。

第二樽 悲壮浓烈 青梅酒——姜维

青梅酒味道酸甜,醇厚之中却又有丝丝苦楚。仿佛豪迈之气荡然于心,宛若这青梅煮酒时分的英雄涛涛之气,苦与愁又浓情壮烈的溶于酒中。何人欢喜,何人幽幽?论这青梅酒,不由联想到那位曾以一人之功力,挽尽狂澜的蜀将姜维了。

怕是生不逢时吧,姜维真正开始他辉煌的黄金时代时,却亦是蜀国由盛而衰之时,随即而来便是各路耳熟能详的将领谋臣悠悠长辞。托孤之志留恋在先主的执念之中;忠坚尽瘁最终亦然定格在了武侯泪眼蹒跚的眼眸之中;惜哉,桃园之义气,今兮俱往矣。蜀国再无强将,汉道终临末途。重担仿佛从天而降,突然就压在了尚且青丝犹存的姜维的身上。

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言论,指责姜维在蜀国后期如此大动兵戈的伐魏空耗了蜀国的国力,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笔者认为不然,姜维身上恰恰又尽显人性光芒、大将风范。三国中,文能安国、武能定邦的奇才将士辈出,陆逊、邓艾等大将皆是,但他们哪一个不是身边人才济济,集智集力博采众长。而姜维的身边,能拿得出手的实在寥寥,能在这样困乏的境况下却屡建奇功,足见其智;蜀降,却又能说服钟会欲东山再起,又见其忠。

人言姜维如蚕死丝尽、炬灰泪干。看此姜伯约,不由心生一种酸涩之感,仿佛壮志豪情难言一尽,荡然于怀、恢廓一场。人说走投无路怕就是形容这样的情景吧,就如这酸苦的青梅一般。其实,生活亦如此,虽不及生死殊杀的地步。但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窥,处处的困难背后仍是磨难。何尝不如姜维所面临的场景,血战剑阁,不过是一场洋洋洒洒的期中考;挥泪戎场,亦不过是学业、生活上的一粒绊脚石耳耳。然而相比之下,我们亦未及万念俱灰之地。想千古纵横,哪怕背水一战,仍然有人不断抗争于困境;哪怕英雄折腰,也要重于泰山。相比之下,我们所挑战的实在是轻如“鴻毛”。即使所谓的“绝境”,也不过是成绩单上的一丝悔恨罢了。

又有何人可知,姜维在最后被困于众军之中又有所想呢?也许是天命吧,《三国》一书,虚虚实实,分分合合,皆天命也。惜庞统死于乱箭,天命也;卧龙逝于病榻,天命也;云长兵败麦城,天命也。然姜维之死,真切的使人感受到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无助、愤慨、凄惶。悲哉,姜维仿佛螳螂挡車一般,在最后的关头他所拼搏的并非是一望无际的大魏兵马,而是滚滚驶来的历史车辙。明知早已江郎才尽,却仍凭借这一腔热血无怨无悔的投身于大蜀之中。他才是真正的身虽死而名犹存之人,他才是真正的历史赢家。

今兮,今惜。大将姜维到头不过一捋亡魂幽幽,留下一樽青梅酒,余香绕梁。亦不知在追悼,还是仍旧在无休无止论着英雄旧事。更应了那句荡气回肠之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所以,伯约之后,汉道末也。嗟夫,反观今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如一抹烟尘,于耳耳间便消散的无影无踪。哪能比得上姜维为之奋斗40余年的尽瘁执念,我们又有什么道理不去为着青春咬牙搏杀一把?

第三樽 醇厚绵长 黍米酒——司马懿

人说三国全书不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句话了了。此话不错,三国以汉而始、以晋为终。谈晋朝,先想三人:司马懿、司马师与司马昭,此三者为父子矣。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三国,以惊涛骇浪来形容恐怕绰绰有余。他的这一辈子实在太过波澜,有着默默无闻,亦有风云迭起。到头来,值耄耋苍苍之年,却不过撒手一去,反而自在。

如这杯黍米酒般,看似清清如水,实则浓郁飘香。这细腻与绵长交织于唇齿之间,恍然间,似乎又有那兵戈之声、丝竹冉冉重韵耳畔。如这缥缈的一生般,忽而是苦尽甘来、忽而是丝丝沁香,然了又是一爿的黑色与虚无。仿若黄粱一梦,浸湿的衣衫,方才品得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三国是一场大戏,烦愁零落的梦幻。司马懿无疑是成了最后的“渔翁”,但是这其中的愁苦与酣畅又有几人能懂。

或许,仲达并非是三国中那一个最风云的人物,但他绝对是一个最懂人情世故所在、最为坚韧的角色。他的权谋可能稍逊孔明、智慧可能也略不及杨德祖,所受的信任在曹操的猜忌下也大打折扣。但是,司马懿是一个“大智”之人,他不同于杨修的持才放旷,反而是一个极为内敛与隐忍之人。说司马懿之“智”,其实也可作为一“忍”字、一“知”字、一“志”字。

说其“忍”字,其实是最为明显与最表面的。司马懿与曹家倒是有着极深的渊源,不但侍奉三代曹家人,而且都身居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即使如此,打曹操以来,曹家对这个“好友”的怀疑就一刻没有停过。甚至在曹操死时,还吩咐其子曹丕说,司马懿乃睥睨之人,可利用,但万不可重任。无论是曹操的暗夜刺杀,还是曹睿的贬其重权,亦是诸葛亮的巾帼、女衣之辱,在司马懿看来,都不过耳耳。仍然安然自若,以一种极为平和与平静的姿态去坦然面对。至于最著名的一次“忍”,莫过于曹爽的叩门暗察了。司马懿以高超的演技,成功让曹爽认为自己已经半步于黄泉,从而大大放松警惕,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去赢得这场兵权之争。仲达之“忍”,非苟且、非忍气吞声,而是一种谋略与胸怀。也正是由于他这样一种不逞一时之快的性格,和沉稳的处世之态,才使司马懿能步步为营的走到三国最后,成为成就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其次司马懿更有一“知”字,这个“知”表示知己知彼、表示知人知心,更表示一种眼界、格局。在三国这场大戏中,他知道自己身处何方,知道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更知人心的险恶。不同于杨修的放荡不羁,司马懿甚至能完全藏匿自己的才华。他亦知人心,也能一眼就看透曹操的内心。但同时又能以忍持戒,一次次化险为夷。以至于成了曹操身边唯一一个心存杀心,却无可下手的重臣。曹操也是个知人之人,他知道司马懿与自己身边的其他心腹并不一样,所以也从未有一日将他当做自己的腹地之人相待。可能这也是种悲哀吧,君臣隔阂便在互相的猜忌中得以呈现。司马懿亦知政治千秋,从不争夺功绩。可以这么讲,“知”字给予了司马懿得以立足于曹家的根本。

但是,空有外表。司马懿最为核心的便是其“志”。曹操煮酒以论英雄,以刘备和自己为天下英雄。但是曹操在这里,恐怕还落一个英雄,便是司马懿。何为英雄?心有天下,胸有涛涛,不挂红尘繁事之唇舌间者,英雄也。难道司马懿当真只是一谋臣、一忠臣吗?非也,忠臣为国,不为私心。如姜维、夏侯惇之辈,一心向国,心无旁骛。然,司马懿是个有私心的人,他一直在侍奉魏国的同时不断增强司马氏的实力,直至能与魏国不分伯仲。在这一点上,曹操可能还要略逊司马懿。司马懿的眼界极为宽广,想到自己的儿子、孙子甚至后世。

他在博弈,而巧妙之处在于谋篇布局有自己操手。又何不说司马仲达所博的是天下的沉浮。看此司马懿,又何不为之感叹。能将智慧与言行如此巧妙的配合的人实在不多。说司马懿处事圆滑,其实也不犹为过,但他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反而是他的一种内在品质。试看当今社会,其节奏之快即令人欣慰,又令人担忧。观司马懿之智慧,注重一种格局和积淀。《三国》一书便是最好的佐证,为何三大国家纷争多年,却被这么一个“晋”字所取代?大智,看似轻易,实则不简单。司马懿之所以有作为,恐怕还得胜在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泰然自若的心境了吧。而这样的心境却反而是身处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所最最缺少的。以身边的校园生活为例,人与人之间的忍耐与宽容仿佛始终保持在最低的位置。常常见同学之间哪怕一点的摩擦与纷争,就必定瑕疵必报。轻则不过谩骂数语,重则甚至拳脚相持。

曾几何时,我们仿佛早已迷失在了遥遥的长征之路上,最初的本心早已变了质。彳亍之间,是否还能想起自己的初衷所在;彷徨之间,是否还能听见当年的呐喊余音。司马懿自始至终却人坚守着那一份本心,他质疑过、迷茫过,却从未放弃过。试问,在这漫漫长路之间,你我又将何去何从?

尾 声

饮罢三樽酒,樯橹灰飞烟灭,一切如幻光般消散于滚滚红尘中。然无论是杨修的才华,姜维的忠诚,还是司马懿的智慧,却留给我们无数的念想与思索。或许,司马懿篡魏并非本意所在,或许也是他早已预谋好的;或许刘备根本从未踏入荆襄蜀地;再或许,这一切的一切仅仅是罗贯中与世人的朝夕梦络,连这甚么刘关张、曹孟德都不过是幻想中存在的。

三杯酒罢,恍惚间桂花沁香、青梅瑟瑟、黍米轻柔又交织于心。那昙花一现的绽放令我们叹惋,那冗长悠扬的醇厚令我们又不禁一阵唏嘘。比起《水浒》那义气相投、折箭盟誓刚烈之酒,《三国》之酒反而显得轻描淡写;比这《红楼》梦幻一场,饮酒作诗、挑弄轻影风骚之酒,《三国》之酒却更显豪情。人说三国之酒,不卑不亢却恰到好处。惆怅也罢、壮志也罢,其实同骨肉相连般,早已融于这酒了。哪怕是浊酒一盏,也堪比千金。

但这都不重要了,我们所知道的,就是连晋朝都已经成了地上的一捋黄土。人说历史的车轮是可以摧残万物的,此言恐怕断章取义。历史确实能磨灭太多,但真正令人可贵的品质却依旧留存于世。凡事离不开命数,古今中外皆如是。历史亦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亦有不可阻碍的发展定理,而我们所能做的,更多是坚守自己的信念、禀赋与底线,不拘于凡俗,不畏于命运,不惧于艰险。那些一切的一切已经幻灭,往事终成历史。但历史所积淀的正是我们处事的精华信条。如那繁星般,即使无法企及,但我们却依旧能感受到缕缕星芒闪耀。

同时,我们真正的少年“本色”,亦将何去何从?看姜维,足智多谋、忍辱负重,于乱军之中而浑然不改色,是少年本色;杨修持才放旷、不拘一格,这种恰合时宜的傲气凌然之态亦是少年本色。司马懿的品质浩瀚,又何尝不是我们修身养息、所真正要求去领悟与感受,甚至成为信奉所在的呢?

末了,再摘《三国》结笔词中的一句奋发感慨: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道茫茫不可论。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空惜英雄。

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

HdH765.cOm更多精选四大名著读后感阅读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年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置。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精典。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曹操

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恨之入骨。先在回想,儿时美好的回忆被真实打碎,失望、后悔、伤心最后脸红。

而今吾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

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还46天就开学了,这个班里个个都是高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学,当效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演义》论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演义》论英雄

前几天,我刚读完《三国演义》。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号称乱世袅雄的曹操。

曹操和刘备是大家公认的英雄,但不知刘备有什么本事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就说当皇帝这件事来说吧,刘备称帝是蓄谋已久了的,曹操呢?如果当时没有他,不知天下会有多少个皇帝。称帝的袁术,被他灭了。之后无人敢称帝,曹操一直以丞相自居,并未称帝。

曹操既是实干家,又是大军事家。他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而刘备除了找几个能人帮忙,自己什么都不会赶,更不用说什么军事才能了。最后,他败给了自己,在陆逊火烧联营八百里时被消灭了。

曹操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在《煮酒论英雄》一篇中,曹操说他刘备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连筷子都吓掉了。这是刘备已是曹操的瓮中之鳖,但曹操觉得既然都是英雄,就该惺惺惜惺惺,就该共同驰骋沙场,决胜与刀光剑影之中。

曹操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大诗人,他吟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副,天下归心。等作品,更能表现出他非凡的文才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不仅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强人。他既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还有运筹帷幄的智慧。当然,曹操也有很多缺点,但与他的英明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了。

以前,我们从电视剧中认识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现在我从书中深刻地认识了这些名人。看电视不能取代读书,我更爱读书了。

品《三国演义》_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翻开这本书《三国演义》,里面栩栩如生的各个人物又活生生的出现在我面前曹操的阴险狡诈,刘备的意气风发,关羽的坚贞不离,诸葛亮的机智勇敢他们都曾经手握大权,都为了国家而战,可我们也不难看出,里面的每个人物也都有精神上的区别。

正所谓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刘备当年也只是一个小官,可他靠的是爱民之心是仁义之心。就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刘备强。而曹操呢,只是一味的欺压百姓,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每一个人,让人见了他就觉得害怕,于是衷心便也一去不复返了。

可曹操并不也全是缺点,从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最终还是曹操赢得了胜利,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就是正是奸诈,帮助了他夺得权位。因为他曾在几年的奋战中攻下过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许多的人都信他,这就为今后的魏国打下了创建的基础,之后,他又用计谋得到了当时皇帝的信赖,这更有助于他与其他两国对抗,。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获得了许多勇士,形成猛将如云的气势。

大家都知道火烧赤壁这个故事吧,当年魏国气势如虹,却错杀了自己国的大将,可只用了几年时间,又像咸鱼翻身,一下子打倒了其它二国,所以他也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只是方法不是正路,他的广阔的胸襟同时让我们无比敬佩!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


自从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我对里面的情节念念不忘,看了一遍又一遍,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我认识了骁勇善战的赵子龙;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还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鬼斧神工的计谋,如,空城计;苦肉计

《三国演义》是我看的最投入的一本书,《三国演义》把我带进了一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三国世界。

当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的这种豪迈品质让我敬佩。当赵子龙在曹操大军中行走自如,不知子龙杀了曹操的多少名将,大概五十名,为的只是把刘备的夫人和阿斗找到,这种对主公只有忠臣之心的将士,我会替刘备感到知矣。当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时,我的心跟刘备一样,感到高兴,我佩服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刘备为了把诸葛亮请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竟不顾关羽;张飞的阻挠,去了三次卧龙山庄,才请出诸葛亮。当司马懿兵临城下,我的心紧张万分,到后来,诸葛亮用空城计智退了司马懿,我心中的石头才落下。当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时,我真为那一鞭一鞭的鞭子而心痛,明知是假,还是不忍心看着黄盖受刑

《三国演义》这本书有许多让我们学习的精神,让我们一起来品三国;悟三国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_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主要向读者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诸侯割据的一副副历史画面。

小说中出色的谋士比比皆是,最使我敬佩的是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他后来投靠刘备,为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刘备死后,诸葛亮有12年独揽大权,他完全可以做第2个曹操,称王称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终其一生并未取代刘禅。这足以表示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

小说中的赵云武艺超人,真乃一代良将。他曾冲进袁绍营中如入无人之境,大破袁绍。他也曾在万军之中单枪匹马救刘备的儿子,并杀了曹操阵营的五十四员名将,夺了四条长枪和一把宝剑。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书中的关羽不仅武功过人,而且义薄云天。他因一次战役被迫降曹,但提出约定:他一但知道刘备的下落,就一定要去找刘备。在曹操营中,曹操为了笼络关羽,经常送他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但关羽仍不变心,对故主忠心耿耿,并最终回到刘备身边。

纵观《三国演义》中各路英雄豪杰,他们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或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或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造福一方百姓,为后人留下一段段佳话,让人望尘莫及,徒生敬佩之情。

抚卷沉思,我从这些历史任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他们那种横枪跃马,驰骋疆场的洒脱英姿;感受到了他们怜惜苍生,关心百姓的悲悯情怀;感受到了他们笑对死亡,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气

唉,虽然东汉末年和英雄很多,但早已灰飞烟灭,成为历史,可惜!可惜!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6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


惊心动魄的战争,形象深刻的人物,无与伦比的计策让人感到惊叹不已。刘备、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孙权、曹操、周瑜等创造出一个个故事。苦肉计、空城计、桃园结义、刮骨疗毒、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让故事丰富多彩,让我情不自禁爱上这本书,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三国中。

我最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本书,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战争让我情不自禁的看下去。当刘备需要军师时,在诸葛亮房子的门前三顾茅庐,让我非常的感动。当王允使用美人计,让吕布离间董卓,最后吕布就把董卓杀死了,我觉得王允很聪明。当黄盖使用苦肉计时,我很心疼,明明是计策,但还是要受皮肉之苦,这种精神让我非常的感动。当周瑜火烧赤壁,先让黄盖假装投降,黄盖带着二十条大火船,船头钉着大铁钉,不怕和曹军的船只相撞,船上装着引燃物,最后刘备、孙权以少胜多,在赤壁大战打败了曹操,初步奠定了三国局面。当关羽的右臂中了毒箭,神医华佗前来救治。华佗把关羽的右臂绑在木头上,关羽却说:我视死如归,难道还会怕疼吗?说完,一边和马良下棋,一边伸出右臂让华佗医治。关羽刮骨疗毒让我觉得关羽很勇敢。诸葛亮的空城计扣人心弦虽然没兵,但是把敌人吓跑了。当赵云不顾自己的安危,拼命拯救刘备的家人让我很感动。

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因为它能让我走进三国里,走进三国的战场上,走进三国的营帐里,跟三国的人物一起推杯换盏。

《三国演义》这本书充满里智慧、勤奋、忠诚、勇敢。我们就应该像三国里的人物一样,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读三国,品三国,悟三国,让这本著作永远传下去。同时,读这本书也会增加知识哦!

《三国演义》读后感-品三国


暑假阅读了一篇古典名著,叫《三国演义》,虽然之前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初略的看过,但这次,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好好的把这本名著再一次品味了一遍。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中国被分成三个国家,分别是由孙权、曹操和刘备掌管的吴、魏、蜀。刘备从初始时在乡村中召集而来的500人慢慢发展成文三国期间最强的一国,期间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可是在东吴派人暗杀刘备的二弟三弟之后,刘备悲愤交加,决定带领军队讨伐东吴,但复仇心切的刘备却被东吴的军师设计火烧军营。 虽然刘备一心为民,仁慈待人,可是却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因为一个小小的决策失误,导致了蜀国受到如此的重创。尽管诸葛亮独树一帜,聪颖无比,但还是无力回天蜀国的灭亡。尤其是在孙权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继位,他不但不理军事,在曹军来袭的时候懦弱地选择了投降,把长安拱手相让。让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扶不起的刘阿斗。蜀国的消亡是从一个小小的错误开始,但它对整个蜀国的发展起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得之前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

我们学习中也会碰到各种的小事,小到就一个公式没有理解,一个单词不会拼,一个词语不会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只有把每一个公式都理解了,每一个单词都会拼会读了,每一个汉字都会写了,才能积少成多,才能真正的学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


在KTV里,我和小伙伴们曾经唱过一首林俊杰的歌,叫《曹操》,歌词里有不是英雄,不读三国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每次唱到这几句时都觉得热血沸腾。这个暑假,我就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混战和魏、蜀、吴三国的斗争,最后,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是关羽。他在民间被尊为关公,还有武圣的称号,与文圣孔子齐名。书里描写他身高九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红枣,长髯飘飘,使一把青龙偃月刀。他讲义气,为了厚道,而且勇敢。在刮骨疗毒这个故事里,他再次进攻樊城被一枝毒箭射中右臂,便请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账内账外的人都面如土色,可关羽仍然饮酒吃肉,还一边下棋,没有半点痛苦之色。我真是佩服他的意志力和定力啊!

在书里,我最喜爱的章节是桃源三结义,这是整本书的开篇第一章。在读完这个章节后,我眼前浮现出刘关张三人在桃花瓣漫天飞舞的桃林里一起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画面。我佩服他们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以及他们齐心协力的力量,成就了蜀国。

《三国演义》有着许多动的故事和血肉丰满的人物,《三国演义》在明朝就传到了朝鲜。如今,这本书在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名播海外。中国的文化真了不起!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几本书,有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数三国演义了。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后人改为三国志。让我来介绍一下蜀国和吴国的几个我佩服的主要人物吧!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享年53岁,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战略家、散文家、理论家。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大都督、将军、南郡太守,享年35岁。

赵云(?-229)字子龙,号常山,从小跟随公孙瓒,后称五虎上将之一。

姜维(202-264)字伯约,当阳亭侯、平襄侯、开明王、大将军,享年62岁。

我最感兴趣的故事是空城计。公元228年,探马来报: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大军杀奔西城!魏军离城只有二十里了。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员被吓得面如土色,劝诸葛亮弃城而逃。诸葛亮当即传令,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扮做百姓,清扫大街,魏兵到时不可乱动,而诸葛亮在城头上弹琴。司马懿见状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众兵埋伏,连忙指挥撤退。

大家都很敬佩诸葛亮料事如神,以后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认真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亲爱的四大名著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后感三国演义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