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没想到我如此幸福读后感 > 地图 > 没想到我如此幸福读后感

没想到我如此幸福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这些阅读的所思所得就是我们作读书笔记的素材。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反常思维:

可能受到进化影响的缘故,人类的感情非常的丰富,从而导致了经常被感情愚弄,做出很多非理性的决策。例如,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被具体的、个人的悲惨所打动,而忽略数据。

实验:两封呼吁捐赠的信件,A组中描述了非洲难民的统计数字,数据表明非洲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他们急切的需要帮助;而B组给出了一个小女孩的案例,详细的描述了她的生活是多么悲惨。研究结果表明,B组的捐款是A组的2倍。

为什么会这样?

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DanielKahneman提到,人类的思维分为I,II两种,I是由进化所形成,对世界有着感性的认识,它的过程却非常的快,非常准确,例如识别图形、物体等,它不需要任何思考。而相反,II是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做数学题,判断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等,它发生的过程非常缓慢。

现代社会,日益复杂,我们每天都面对大量的选择,如果不会理性的思考、推理和分析,而是仅仅使用I型感性的认知功能,则很有可能会陷入困境。

文人式的感性思维属于I型思维,它主要决定人的直觉、想象力、艺术等;而理工式的逻辑思维属于II性理性思维。理工式的逻辑思维往往能够一反常识,从常识中洞悉真相。

例如:伦敦奥运会期间,组织这给运动员提供了15万安全套,结果发现被5天之内用完了,当时有一些文艺工作者对此事发表意见时,大谈性学与审美,但他们根本不愿去分析15万只安全套5万运动员,平均每天需要三次性行为才能用完。更合理的解释是被拿去作纪念品了。

别想说服我:

列纳德.蒙洛迪诺《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中提到过律师思维和科学家思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在接受信息时,都会有一个门槛,低于此门槛的根本不用看,高于此门槛的则需要认真推敲,然后再做判断。人们在作判断时,会有两种机制:科学家机制和律师机制,大多数人都是律师机制,现有结论在找机理和原因。

美国福克斯新闻(FoxNe他们能从FoxNews确认自己的观点于立场。事实上,律师思维存在一种确认偏差,“确认偏误”表明:如果你已经相信了某种洞悉,你会去找信息确认,加强这种信念。

因此,除非两个人都是非常理性的人,否则是几乎不可能说服对方的。只有两个理性的人才会总能达成一致意见,而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没有纯粹的理性人如果两个人都是真诚而理性的,争论才会达成一致而终止。

坏比好重要:

经研究表明,人们有一种“负面偏见”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己害怕损失,当听到损失时,杏仁区会兴奋,从而产生负面情绪。者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对别人的缺点记的比较深,而对别人的优点却很淡薄。

这是生命进化所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但这种自我保护会在我们做决策时产生强烈的干扰,因此需要努力克服。

亮点案例1:研究者对广州工厂的2组工人做了个实验,A组努力工作会得到80元奖金,B组先给80元,如果不努力工作便会失去。

结果,B组的整体上要比A组的表现的更好。

亮点案例2:工作人员提前给受试者50元,然后给受试者2种选择:A赌一把,40%的概率拿走50元,60%的概率一分不得;B不赌,直接拿走20元。

结果表明,42%的人愿意冒险。

改进:A不变,B直接失去30元。结果会有62%的人愿意选择A去冒险。

听到损失时,杏仁区会兴奋,人类会表现出负面的情绪;而当杏仁区受损时,则不会表现出损失厌恶的行为。这是进化出来的行为,属于本能,然而本能归本能,我们应该努力去超越本能,对负面情绪保持淡然,不要过多的将损失放在心上,遇到好的冒险机会,则需要克服本能勇敢冲上去。

概率论:

概率论是一门很实用的数学工具,但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方式。了解并熟悉概率论非常有利于我们理解世界的运作规律。

概率论的五条原则:

1.随机

世界上总有很多事情是随机的,没有任何的原因,但是进化所形成的本能总是逼迫和驱使我们去为发生的事情找一个原因。了解随机事件有助于我们克服这种本能,很多事情是没有原因的。

2.误差

任何的测量都是有误差的,在误差范围之内的变化相当于没有变化。考53分和59分没有差别。

3.赌徒谬论

掷筛子前未出现过的点数,这次出现的可能性会很大,其实这是错误的,随机并不等于均匀。例如音乐播放器的随机播放,很有可能播放一天总是在某几首歌曲之间徘徊,而非均匀的将所有歌曲大乱次序播放几遍。

4.在没有规律的地方硬找规律

5.小数定律

如果样本足够小,则很多事情是没有规律的,也得不出什么规律。比如一个只有200人的村子有2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样本太少。

德国导弹轰炸英国时,某些区域始终未有被轰炸,英方认为是德方导弹精度足够高,而未轰炸区域藏匿有间谍。实际上恰恰是对方导弹精度不够高,只能大概的达到伦敦,而被轰炸的地点恰好符合随机分布。

合理与可能:

很多事情看似合理却不可能,因为很多事情本身就是没有联系的,因此在做判断时要看好合理性于可能性,不要被合理所蒙蔽。

目的与科学:

大自然是没有任何目的的,很多事情发生也就发生了,没有必要去给它找一个目的,找一个原因。作者:孙兆永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王小波杂文》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王小波杂文》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我的精神家园》

摘抄: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感悟赏析:这就是无怨无悔的境界吧,平平淡淡也是真,一个小小的目标也是意义,总比没有来得好,比如坚持阅读,坚持跑步,坚持做工作计划和总结。倘若能从中不断进步,再计划一个小目标,满足感更强,会到死而无憾的地步吧。

《文化之争》

摘抄:罗素先生曾说,他赞成人人平等。但很遗憾的是,事实远不是这样。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这就提示说,由知识的差异可以产生权力。让我们假设世界上的人都很无知,唯有某个人全知全能,那么此人就可能掌握权力。

感悟赏析:事实是,权利是个复杂的因素,民众选择拥护某一个人,还有正统血脉相承,信仰问题做支撑,尽管阿斗那么傻,诸葛亮也要扶起他,《出师表》让我们看到一位饱经沧桑老人,对刘备所托之人叹息、无奈、执着。

有人说诸葛亮痴和傻,又有多少人在重复这一行为呢,明知历史的车轮前行,还有那么多复辟行为,人人做不到平等,只有同一阶层的人才谈平等,正因为不平等我们才苛求平等,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和谐我们才呼吁和谐。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王朔的作品》

摘抄:我觉得王朔过去的反嘲、反讽风格,使我们能见到深一层的东西。最近听说他要改变风格,向主流靠拢,倒使我感到忧虑。

感悟赏析:早有耳闻王朔也是痞子风格,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正常人往往被斗得不正常,一个不太正常的人似乎更如鱼得水,不按常理出牌的大多是高手吧。洪七公爱喝酒,一个叫花子武功绝顶。

一个对世事懵懂的周伯通,却被瑛姑爱了一辈子,风流倜傥的杨过收获了一大堆粉丝,他们的邪气和痞气成了人格魅力。我在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论坛的主题是,监狱外留守的女孩傻傻等着他们的男友,有的犯罪不止一次,并且也不是专情的男孩,难以置信的是女孩的痴情,读书笔记她们是缺爱找到了补偿,事实是男孩并不是痴情的汉子。那么这份坚守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生活的意义?论坛坚持打卡坚持,我真希望她们找一个正能量的理由活下去,赚钱给父母买一份保险,赚钱给自己添置物品,运动项目,回归正常的生活,因为我们都是平凡人。

女孩,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到头来会发现芸芸众生一粒沙而已,珍视自己来了一遭。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对于每个知识分子而言,他毕生从事的事业,只能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不是顶礼膜拜。

摘抄:对一个明星和社会名人,我们更应该学习他身上的精神,而不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出生、环境、教育,那要的攀比永远处于劣势,对己没有帮助。你爱与不爱他,他增长了粉丝,而你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看客。

感悟赏析:杨丽娟出名了,也只是因为追随刘德华的疯狂举动,这份成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爱因斯坦身为物理学家,却不认为牛顿力学神圣,所以才有了相对论。

摘抄:盲目崇拜的年代我们的前辈经历过,小波的文学中深深烙下了年代的痕迹。走过那个年代的人深有感触。

感悟赏析: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图林先生就是个同性恋者,败露后自杀了,死时正在有作为的年龄。据说柴科夫斯基也是这样死的。但我要是生于这两位先生的年代,并且认识他们,就会劝他们“无耻”地活下去。

摘抄:尊重有个人爱好的人,虽然这些爱好非主流,看起来格调低下,只要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小众群体的生活我们也不要过多关注,扩大化,暴露人家的隐私绝不是光明的行为。

感悟赏析:画家画裸体模特,和小流氓爬女浴室窗户不可以等量齐观,虽然在表面上这两种行为有点像。

摘抄:倘若在公共场所招聘裸体模特,在一帮小青年面前打赌翻窗,这都不是理智的行为,这就可以等量了,合适合宜才是正途。

我觉得知识分子就该是喜欢弄点学问的人,为此不得不受点穷;而非特意的喜欢熬穷。假如说安于清贫、安于住筒子楼、安于营养不良是好品格,恐怕是有点变态。

摘抄:的确,那样固守成规,活在套子里,违背正常的心理活动,生理需要,那种生活方式就是酷刑了,倘若以此为乐,那久而久之就变态了。

感悟赏析:我们劝年轻人从事学术时总要说:要耐得住寂寞!好像劝寡妇守空房一样。除了家徒四壁,还有头脑里空空如也,这让人怎么个熬法嘛。

摘抄:航天精英出走,闹出了很大的风波,一波对知识分子的出走应不应该的问题。还有一则招聘边防战士的启示也引起人们热议,奉献不再是无条件的,这是时代的进步啊,在和平年代,那么多人享受着温暖和物质的丰富,少数人同样也有权利享誉物质和荣誉。

感悟赏析:痞是不好的,但其根源不在道德上。真正的原因是贫乏。

原来小波的痞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反叛,也不是哗众取宠,他是找寻乐子,给他人带去一点笑点,get这个点,小波的可爱更鲜活了。作者:深山松子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 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 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 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乌鸦的故事 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 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 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根据解放前夕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所完成的着作。书中详细阐述了费老在深入中国乡村社会后,于基层中洞悉的彼时中国的社会特点。费老在书中从政治,如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经济,如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文化,如文字下乡、家庭、男女有别等方面进行说明。虽然很多写实的描述早已时过境迁,不适用于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但它对当今学者对那个时候的社会状况的研究仍然有着巨大值,也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费老首先在第一篇的乡土本色中引出他对于“乡土”的概念——社会基层的乡土性,土是指泥土、是乡里人谋生的工具。“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费老写得好,这是因为他们世世代代都囿在土地上、耕种活动的分工程度也浅得很,可以自己自足的人们自然是流动性小、社会变迁速率小。我认为,从全书来看,费老的乡土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该就是我们的传统社会。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一直是我们的经济形态,生产力的发展是缓慢的,传统是一种不易被打破的东西,所以我们有着农业的本性。在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周围都是熟悉的人,完全不需要去耗费时间精力来适应陌生的“新面孔”。生活上的固定性使得我们产生了活动范围的限制性,形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熟人相见就打声招呼,法律、合同什么的是面对陌生人时才会有的,所以乡土中国才不是个法制社会,我们“生于斯,长于斯”。

而对于现在,许多原本世代以务农为生的家庭里的年轻人甚至父辈母辈放弃家乡里的土地,涌进城市务工。这不得不说是社会发展而形成的结果,表面上似乎他们应该会得到与城里人平等的待遇。但也正是由于上千年沿承下来的传统,他们是基层社会里的人们,与城里人似乎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今天,他们与城里人还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维护,他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我们的社会并未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制社会!

在文字下乡中,费老则是选择了现身说法。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但是费老认为不应该这么说,乡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识上不足,更确切的说是知识结构不一样,他们的知识足以应付他们自己的生活,而对于城市的文明生活自然不甚了了。这种不了解就像城里人分辨不了麦子和包谷、不会下河摸鱼、不会猴子上树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取笑的。之前也说到,乡土社会是熟人的社会、是“面对面的社会”,各家各户独立自己、见面也只用打招呼而已,语言是足以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的。这样想来,文字对他们来说就并不是必要的了。推行“文字下乡”于费老看来,似乎有些“削足适履”了。但在这推行过程中,我们要找对方式,文字是文明的象征,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费老并非反对推行。我认为,这也正是与现在重视教育的原因如出一辙,社会在进步,教育强国。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书是他们的“出路”,一间间乡村的希望小学正在被盖起。费老得出这些认识正是来自于他在乡间生活的经历,这也正是他所推崇的“田间考察”的研究方式,也是注重实践经验的“实证主义”的重要体现。

差序格局中,费老指出“私”的毛病在中国比愚和病更普遍,于是生出许多贪官,滋生许多贪污无能的问题,并以此引出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的差序格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社会联系。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中的人伦,“人和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这种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就看站在哪个角度去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导致不同的道德观念。这也是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与我们社会相区别的原因。“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也是由费老提出来的,并逐渐被国际学者所承认接受。

家族这一章中,有人说乡土社会也包含着团体,比如家。其实就社会结构的格局而言,西方社会与乡土社会内部都有团体式的社群,也都有差序式的网络,但就其主要形式而言,西方社会强烈地呈现为一种团体格局,乡土社会强烈地呈现为一种差序格局,这个只是取决于不同的侧重点。东西方都有的“家”,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反映出社会格局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在西洋,“亲子指结构,生育是功能”、“主要的是生育儿女”、“西洋家庭里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情感是凝合的力量,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成年即离开……不在家庭的功能分区里”费老如是说。而在中国,“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乡土社会的家庭呈现出比较强的差序格局特性。家庭成员不限于亲子,可以依需要而以父系原则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人类学称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为氏族,乡土社会的家在结构上就是氏族,称为家族。除生育外,家族可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家族必须是绵续性的,因为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是绵续性的,所以家族不因个人的成长或死亡而分裂或结束。这种除生育之外的绵续性事业社群凝合的基础不是两性情感,而是家族事业的需求。“中西家庭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这种差异,使得中国人在家庭情感上尤其是在两性情感间有着矜持与保留”,女性于传统中被教导相夫教子、三从四德,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决定了这一切。

在男女有别这一章中,费老提到西洋有两种文化模式,一是阿波罗式的,一是浮士德式的。前者认为宇宙有一个超自然超人力的秩序,人只能接受它,维持它。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后者认为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没有尽头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在变。费老认为乡村社会属于前者,现代社会属于后者。

对于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我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观,“生命是障碍的克服”,愈多,生命也愈顽强,生活的意义也愈深。其中隐藏的结论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因为生即使,每一天的生只是向死更迈进了一步。进而推论,我们不是要得到更多而是要经历更多,这就是存在主义者加缪的观点——不是生活得更好,而是生活得更多。

乡土社会中是没有这些的。在我看来,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只不过是对理想中的世界的拙劣模仿,还有圣经中对于原罪的解释,都是前一种模式的表现;费老说“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是阿波罗式的”。男女授受不亲是“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女性似乎于“天然中”就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上,其主要责任是家事,做得好了,你是“贤内助”,做得不好便随时面临休妻的可能。更往前了说,男性可以三妻四妾,“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男性会遭众人鄙弃;女性必须从一而终,年纪轻轻成为遗孀你也必须守着寡才配能上一块贞节牌坊,否则就是“浸猪笼”还要背着难听骂名的下场。夫妻间的婚姻关系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对在婚前甚少交集的男女双方便只能于婚后“渐渐生情”。但那时的男子终究以事业为重,男女甚至只能维系着两性及婚姻关系。娶得娇妻是为“延续香火、传宗接代”,女子只能是下得了厨房却上不了厅堂的。我认为,乡土社会的婚姻关系较那时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了,尽管女性仍然是“拿不出手的”,依旧以辅的身份出现。而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话语权越来越多,越来越追求着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有的甚至成为女强人:独当一面,比男性更为出色。并且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女性甚至不愿生育,丁克家族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是男性与这类女性妥协的结果。尽管这种选择是自由的,但这种行为后果还是令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从这方面说来,这种进步又是好是坏呢?

费老说“家庭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于同性方面去发展”。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同性恋虽然大部分是先天的,但后天过多地与同性接触或环境影响,也是有可能的,我的同学中就有这样的情况。

在无讼中,“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为了内在的习惯。”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中国当代的教育,创新意识在一定层面上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很多学生们在高考这个独木桥面前被转化成了一个个的做题机器,理论与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是脱节的。但庆幸这一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

在血缘与地缘中,“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而括号里的“我们有谁曾认真地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向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费老是不否认在乡土社会里,血缘决定着你的出身地位,但在这其中又隐隐含着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声讨。如陈胜、吴广,都有揭竿而起之时,这一切又都是传统使然。

名实中,很多结果都是你做这些事情时附带而来的,是当初做这些事情时所未料想到的,而这些后果又真实地发生了并且又碰巧地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积极作用。

整本书中,费老前后结合,乡村的即是传统的,而他也在一直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经典而又准确,于细微中用最朴实的语言把他所经历的乡土社会展现出来。颇有感触的是他在重刊序言里说到的——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是的,而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费老想借乡土中国这不成熟的果实所展现给我们的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也确实是值得我们观摩和学习的。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一、垒土成台

最近读了很多书,一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二来也算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将自我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让自己没有时间被眼下的种种烦心事扰心。

个人喜好的书有几种,其中包括历史、时空类的科普。这两种总是让人产生人生若蝼蚁之感,宇宙无穷,盈虚有数,个人甚至连尘埃都不若。个人的得失计较在浩浩长史、渺渺宇宙之下又显得多么可笑。

《大秦帝国》买回来已有两年多,虽开始了数次,但一直未能读完,其中最长一次不过读到第三册国命纵横。后来一旦间隔,便每每从新开始。

大秦帝国一共十一册,总计505万字,比四大名著加起来篇幅还要长。其记载了秦国由弱而强,统一六国而又迅速灭亡的故事,大约从少梁之战(公元前362年)至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公元前207年)为止的约150年的历史。

认真总结前几次未能读完的教训,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事前没有规划,如同长跑不能仅将目标定于终点,还要将远途化为阶段性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最后我制定了大约100天的计划,从11月1日起,每天按5万字规划,刚好在2月4日春节前读完,而每天五万字的目标基本上可以不太吃力的在睡前一到两小时完成。即使偶有意外,也可在双休日补齐。其后便是认真记录进度,督促自己,我自认为此次定能拜读完毕。

不料深深被这一段大气磅礴的历史所吸引,每每不自觉读到后半夜,并提前一月完成时间计划。期间还有数次心生恻隐,不忍卒读,商鞅被车裂、张仪苏秦成为对手、吕不韦失政、扶苏自裁,赵高胡亥乱政……

二、信史不信

读的过程中有很多想法,一直想写下来,后来觉得还是要沉淀沉淀,搁置一段时间还能想起来的大约才是真正的收获。

就本书而言,其中很多地方与现有书中记载多有出入,许多地方作者都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让读者觉得历史不那么冰冷,更有人性,整体上让历史更有温度。其中很多与我常听到的大有不同,作者之笔定然体现了作者的一些意志。

我素来不认为我读到的历史便是真的历史。历史的信度大体会受到两种主要因素的影响:技术因素与政治需要因素。秦朝历史材料较少,一方面受制于文字载体昂贵,普通人根本没有财力物力保存文字材料;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得罪了儒家,读书笔记而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便成了统治学派,历史的书写是掌握在这些儒家子弟手中的,谁能没有个人恩怨,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也不乏很多掺杂个人情感的评价。在此,倒是希望技术早日成熟,达到能够开挖秦始皇陵的条件,让我们拿到有关秦朝真相的第一手材料,还原真正的历史。

当代正发生的历史,我们尚且看不清,更何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呢!所以作为一个非专业历史人士来说,仅以看到的内容谈谈体会,虽在一些细节上可能存在争议,但想来整体历史大势是没有问题的。细节就让专业人士去考究论证吧。大家权且当看个热闹。

读书的过程也是对我个人疑惑的梳理过程,以下便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书写。纯属个人见解了,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三、为何会分为春秋和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时期,大约自前770年平王东迁至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期间前249年东周公最后的封地被秦灭)。春秋这个名词来源于孔子的《春秋》,战国则来源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这只是后世的称呼。初中历史只学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皮毛知识,至于为什么会分成两个阶段,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其实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大体上有几种说法:

1、公元前453-公元前386年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两件大事:三家分晋,田氏伐齐。这些自立的诸侯得到了周王的承认。

2、公元前481年,因为孔子所作的鲁国史书《春秋》到这一年就没了。

3、公元前476年,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说的。

历史是连续的,只不过是后人为了区分才硬生生分了两个阶段,历史的变化总不是突然的,所以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期,而不是某一年突然变化,某一年只可能是产生了某一标志性事件,从量变积累到了质变。

我个人理解其大体是这样的:

1、春秋时期即使周王不再有什么实际权力,但还是有一定象征意义,尊王攘夷等还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当自立的诸侯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也就说明周天子已经对诸侯失去了名义上的控制,大家都不把他当回事了。

2、各个诸侯开始了兼并扩土,战争的规模与频率迅速扩大。春秋时期战争还比较讲究(可以看看宋襄公的故事),战争拼的基本就是国力与人力,到了战国时期就开始讲究兵法,“兵者,诡道也”,尔虞我诈开始出现。儒家所谓的“礼崩乐坏”到达顶峰。

3、一个不太可信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但凡可载于史书的大事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冬季是不会有人进行战争的,到了战国冬季作战也逐渐变成常事。冬战的开创者便是白起。

4、井田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满足不了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需求,需要新的制度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饭吃。这也推动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作者:徐东亮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如果在河边发现了一头狮子在饮水,尼安德特人会发出叫声警告其他猴子:河边有狮子,赶紧上树。我们智人就牛逼多了,发出的声音里不仅仅包含河边有狮子,还会描述一下这个狮子喝水的状态,喝水的时间,有几个同伴。我们智人还会八卦自己群体里的其他成员,这样大家就知道,哪位比较靠谱,哪位力量大,哪位比较狡诈,在他们下次协作捕猎的时候,就会选择最值得信赖的伙伴。当尼安德特人看到智人将奔跑的野兽驱赶到峡谷里,堵住它们的后路,轻松获得大量食物,这些都是尼安德特人不敢想象的,充足的食物让我们有更多的资源,那一刻,他们已经被智人远远甩在后面,上帝再一次眷顾了我们。

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灭绝,退出来历史的赛道。智人在澳洲和美洲先后登陆繁衍,所到之处,大型动物纷纷灭绝。

从人类到上帝

曾和我们并行竞争的其他人类,最终退出了赛道,淹没在历史的浩瀚中,此刻我突然感觉到我们的渺小和幸运。和一个朋友讨论过读这本书的感受,她说只记得一个词:故事。是的,我也有同感!认知革命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像是星星之火,在黑暗中闪烁着稀疏的光芒,但是这就是最大的区别,值得我们为之等待。

随后章节的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讲的则是人类扫清竞争对手后的发展,农业时代的采集狩猎,生产力发展,人类的融合与扩张。最后一章是科技革命。看到人类的无知、工业革命巨轮在狂奔,科学技术的超速发展,这些都是我所听闻的,不觉得很精彩,但是本书最后几十页,让我心生恐惧,从人类改造DNA开始,他不断再提一个疑问:人类为何要画地设限?

人类为何要画地设限?

人类是前所未有的物种,我们可以改造物种,我们可以让小鼠背上长出人耳,我们可以发荧光水母的基因导入一个兔子的胚胎,创造出会荧光的兔子,我们还可以把尼安德特人复活,这曾经被我们消灭的兄弟,我们是否有责任让其重现?

为何要画地设限?我们为什么直接用上帝之手改造一切?为何要画地设限?

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成神,事实上,我们正在往这条路走,甚至是狂奔。我们已经明白了,快乐与任何外在的事物无关,仅仅与血液中流淌着的三种激素有关: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读书笔记·我们的记忆可能储存在一个小小的芯片里,不需要进食,只需要能量,我们的快乐可以用电信号代替,当人类失去一切欲望,我们不再竞争、战斗、饥饿、做爱,我们,还是人吗?我们当然不是人,那是无机人。

我们智人也会消失,我们会演化成另一种圣物:生化人。

第一次看书感到了恐惧,未来,真的会好吗?

据说2050年,世界上一小部分人会实现永生,为什么是一小部分人,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他们会优先享受到人类最新的生物技术:我猜测可能是:有机长生(冰冻、克隆、记忆储存),无机长生(仿生+芯片,肉体已不再,但是,你还是你,你的思维得以保留和延续,你也突破了人类的极限,成为另一个空间里的“人类”)

有时候我甚至在想:“人”这个字为什么是一撇一捺,而不是用这个“大”字,“大”字不更像一个人的形象吗?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可能是人类的发展是不断解放双手,靠着双脚一路奔跑来的,还有双腿之上的大脑,人类真正需要是这两个东西:不断前行的脚步和充满想象的大脑。

认知能力

说到这四个字,我想到前一段时间,结束了上一段恋爱,反思了一下:为什么总是督促她读书和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她不断保持较高的认知水平。这个世界绝对不属于简单之人的,人也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或许是我沟通的方法不对,亦或是没表达清楚让她学习的目的。天看到一个公众号的文章,称中年人花费4个小时人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简直是无聊,我看罗振宇根本没有理会,我觉得这篇公众号的小编或者作者,可能不是特别懂罗辑思维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初衷,罗胖也没有站在道德上的制高点,鼓吹什么邪门歪理。人家就是一个把握住趋势的商人,他的每一段视频和音频都在推荐某本书或者某个商品,这你不能说有错吧,大家去看跨年演讲,最终目的也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拥抱。公众号有段文字对:获取知识靠听,很是不屑。哈哈,你看这是啥?

其实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学习,都无关知识的载体本身,读书的数量和参加培训的数量,也只是一个客观的数字,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掌握对我们有用的知识,如果知识陈旧或者无用,越多越是负担。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读到此处,鼻头发酸,眼睛里止不住濡湿一片。心一阵阵颤动,凉意从身体最深处蔓延开来,指尖冰冷,打不了字。

1、这世间没有永远,无论是谁,终究会散了,该怎么来就怎么回,赤条条的一个人。可最深的痛不是害怕一个人走,而是曾经陪你一起走的人不复存在。不在了就不在了,可偏偏点点滴滴的记忆还在,处以活着的人凌迟之刑。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从前我并不轻易为任何人事流眼泪,认为眼泪是不能轻易暴露的弱点,从小也几乎没有关于眼泪的记忆。记得高三那年,教室新装了多媒体,我们稀奇得很,有的同学从家里下载了电影,趁晚自习前的时间在教室偷偷放。当时我们的班主任罗老师是十分尽职用心的老师,几乎每天都会来监督我们晚读,那时候专门负责多媒体钥匙的小华同学经不住同学们的“威逼利诱”,把多媒体打开让我们看电影,但她自己却不安心,为我们守在教室走廊。

我们教室在顶楼,可以一眼看到学校后门的小路,只要看到班主任骑小电驴过来,小华同学就赶紧通风报信,同学们手忙脚乱关投影仪,并迅速翻开书朗读,读书声大得一楼都听得见,班主任上来巡视时根本想不到我们刚刚做了“坏事”。

那年高三我们明里暗里偷偷看了许多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婚纱》和《人狗奇缘》,因为这两部电影看哭了班上一半以上的人,但我没掉一滴眼泪。我看着同桌、后桌、左右桌的同学都哭得惨,甚至为此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不敢吭声。大概是从小没怎么哭过,竟把哭都忘了,又或者如朋友所说,我就是个没心没肺没烦恼的傻姑娘。

上了大学,为了治我“不流泪”的病,特地看了许多煽情电影,不断酝酿泪点,终于回归了正常人行列。可是,当我学会了流泪,却学得不该。我在能够随心所欲流泪的年纪不屑落泪,却在想要尽情落泪的时候,不能流泪。

无论是什么事,都有其恰当的时间,过了便没有了。

2、原要写读后感的,却絮絮叨叨说了一通流泪的琐事,我是个啰嗦的人,每写东西免不了成臭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我们仨》这本书,不长,电子书只有三百多页,比《风雨张居正》短了三分之二。我是个没有耐心的人,看此书正合适,更因为杨绛先生写的一家三口着实有趣有爱又发人深省。

这本书里模模糊糊能够窥见那几十年的社会,我了解得少,许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我关注点也不在此,不明白也就算了。我十分羡慕钱钟书与杨绛先生相濡以沫的日常一生,他们的一生磨难不少,快乐却很简单。他们如痴如醉地阅读学习,他们玩着学做饭,他们学业上互进生活中互补,他们坎坎坷坷却相依相随,他们分离得多,牵挂不少,为彼此记下许许多多“小石子”。

整本书看下来,他们所遇的鸡毛蒜皮的事不少,但从未见他们红过脸,似乎所有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都不必在意。杨绛生钱媛住院期间,读书笔记对生活一窍不通的钱钟书犯了许多的错。每天到产房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不要紧,我会修”。她总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她所说的“不要紧”。他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她也安慰着“不要紧,我会治”。

一句“不要紧”温柔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回顾我们自己,类似以上的“坏事”想必不少,你是否有给予他人一句“不要紧”,亦或者有人对你说过“不要紧”。或许,大多数时候都是抱怨多于包容。

这也就是为什么钱钟书与杨绛能够相携到老的相处之道吧!但愿生活中的我们能够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少一些抱怨与责备。

3、其实,这本书里,我最心心念念的便是他们的女儿钱媛。从出生到去世,杨绛先生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画了她生平杰作,是丈夫认为的“可造之材”,是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是亲家一眼相中的“好媳妇”。

书中并未描写钱钟书与杨绛如何教育过女儿,可女儿却乖巧得让人又爱又怜,成长得出类拔萃。我想,这归根结底就在于钱钟书与杨绛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也不必费尽心思的,父母做好自己,儿女自然相随。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醒来看见一个女孩子在他脚头,为他掖掖夹被,盖上脚,然后坐着看书。满地都是书。院子里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这女孩子却在静静地看书。”

“她那时候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和钟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钱媛因为身体原因,经常休学,许多的课业都是杨绛和钱钟书教授的,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人人尊敬的北师大教授。钱媛确是钱钟书与杨绛二人生平杰作。我竟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想象中的小女孩。

犹记得小时候,没有电视的夜晚,我从村图书室借了许多故事书回来,爸爸坐沙发上,妈妈坐在门边的小凳子,我和妹妹趴在饭桌前,四个人就这样静静地各自看书。爸爸妈妈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仅读过几年书,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总会用书中看到的道理来教育我们。外人总夸我和妹妹乖巧懂事,却不知,这是父母为我们作了榜样。

我的父母用尽了一生培养三个女儿,虽不是十分出色,他们已心满意足。将来某一天,我也会为人妻、为人母,但愿能学到《我们仨》里一星半点的智慧,不断努力做好自己,扮演好生活赋予的每一个角色作者:琦琦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看过《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之后,一直没有机会读一读原著。上了研究生之后,猛然发现离毕业就剩一两年了(之前大四的时候都没有一点点毕业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这次真的彻彻底底地要离开学校了,心里面突然对学校生活无比的眷恋和不舍,比如图书馆,想着以后再也不能免费的借阅一栋楼的图书,就没得浪费了四年的机会,现在只想趁着还有机会,多读一些书。

《平凡的世界》有三部,主要通过孙玉厚家四个孩子一个比一个过的好来展现1975-1985年十年间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篇读后感主要论述在读完全篇之后的一些个人感想。

关于爱情

至始至终我认为孙少安的决定是正确的,他和田润叶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不管是在精神、物质上都是不相宜的。孙少安虽然资质不凡,但在那个年代和他家庭背景的缘故,注定是走不出双水村,同时田润叶也绝不可能有秀莲那种吃苦耐劳的狠劲。从这一点上,我是非常佩服少安和秀莲,他们都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够抛弃其他念想并为之努力争取的人。在小说的最后,田润叶的爱情生活还算圆满,但是我在看书的时候总有一种嘎然而止的感觉,她对孙少安的爱是那么的炽热和那么深情,是什么让她在李向前腿断之后突然的就投入了向前的怀抱并且心甘情愿?思来想去可能是因为,她爱少安是真,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别人孩子也有了,是时候放下过去朝前看了,但是该怎么朝前看呢?在自己想静一段时间忘掉少安的时候,这个叫李向前的人总在面前走动,实在叫人厌烦即使他的优点太多。还是出走黄原吧,人生地不熟对于想过新生活的人无疑是最好的生活,一年两年还好,然而三年四年之后身边的人都结婚生子,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这样一直拖着算什么呢?向前腿断是个转机,也是她自己的一个解放……

少平晓霞的爱情是我羡慕的,我不能忘记他们那个浪漫的约定,希望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也能够与我心爱的人儿有一个这样浪漫的约定,这样在艰苦的生活里一想到还有这么一天等着我就觉得无比甜蜜啊。看到最后可能一部分读者认为少平拒绝可爱的金秀重返大牙湾煤矿,最后应该就和惠英嫂子、明明生活在一起了,少平和金秀不可能走到一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认为他和惠英嫂也是走不到一起的,两个同时失去挚爱的人,生活上互相报团取暖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都是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里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疗伤地,在心里的伤接起疤的时候都会去寻找自己的另一片天地了,当然这里我也绝不是说他们只是临时的避风港,他们的感情也许是我们理解不来的,应该是可以用亲情来形容了,不管以后相隔多远有多久没联系,见面只需一个微笑就足够了的那种。

郝红梅和田润生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一对,同时让我惊讶的是田福堂那种强势且不会为别人考虑的人,竟然能够造就润生这么绵软且富有爱心的性格。前半生感情波折苦命的红梅,在最后也算是有个好结局,当然这也得归功于润生坚持的态度,同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坚持的卫红也是很幸福啊,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要太恪守常规,做自己想做的(当然这是事情一定要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关于读书

从这本书来看,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孙玉厚的四个孩子的文化水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暂且不说物质方面的越来越好,就是精神层面也是一个比一个有思想有见解,不管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我们还都是应该博览群书,读书笔记m.i1766这本书另一个让我惊喜的地方就是,书中的孙少平竟然跟我一样在没有蚊子的季节挂个蚊帐,就像书中说的,那只是想给自己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啊!之前总是试图解释想寻求别人的理解,但现在认为那是我自己的小天地,别人理不理解都无所谓了,又不妨碍他人自己舒适就好啦。

关于生活

为秀莲最后的命运不禁有些想哭,一个多么感情丰富可爱的人啊,在好日子到来的时候竟然不能享受一天,被可怕的病症即将带走生命,想想少安将没了给他无限力量的妻子可怜的娃娃没了娘就……为晓霞和少平最终没能长相厮守感到心痛,如果晓霞没有死,他俩一定很幸福吧,但世事无常终要接受。我想作者最后晓霞和秀莲写死可能就是因为,想告诫我们人一生不会总一帆风顺的,即使是在小说中。少安的制砖厂日进斗金但我们不能忽略因此积劳成疾的秀莲,我们要认真的对待每一天,好好地说每一声再见……

这本书的主要家庭孙玉厚一家,从他的几个孩子的境况一个比一个好,来反应了中国越来越好的现状,但不管在什么时期不管贫富大家的烦心事都不会减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难题,但我们不要怕啊,也要敢于追求,敢于自我批评,敢于让他人批判,同时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说来容易,自己要时时提醒自己做到啊。作者:尹梦瑶

读书笔记《《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没想到我如此幸福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