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诵读学冠涉猎_《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诵读学冠涉猎_《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诵读学冠涉猎_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00字:

有一种说法,说古人把读书分三个阶段。5岁到15岁时是第一个阶段,叫“诵读”。第二个阶段是15岁到25岁,叫“学贯”。最后一个阶段是25岁到35岁,要做到“涉猎”,指一定要读些本专业以外的书。

我这个年龄已过了上述三个阶段,作为智商不高的一介武夫,读书主要就是消遣,若说还有什么目的的话,就是以前为了给女儿树个爱读书的样子,而今或许就是有一点点装或是爱惜眼睛了,因为整天盯着电脑手机两个一大一小的屏幕,实在是有些头晕眼干。

年前单位书橱添置了些新书,其中有套《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共分九部,其中有几部曾于2009年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期间读过,也曾写过第一部的读后感,知道这套书是极为适合用来消遣的。

借阅这套书时,单位管理的同事对我说:怎么喜欢看明朝的东西?明朝都是些坏人!

他这句话,不敢苟同。第一,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看明朝的东西,我只是觉得这套书适合当下的我用来消遣而已。第二,明朝虽然皇帝、太监以及一些权臣不怎么样,但好人,也就是忠臣义士还是有的,而且让我看后会久而不忘的。譬如被“灭十族”的方孝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被当年明月评价为“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仞加身不改之志,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的杨涟,当然还有存在较大争议的抗清名将袁崇焕。

读《明朝那些事儿》严格意义上不算读史,因为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但却很适合像我这样的人通过它去了解明史。虽然当年明月是以自己独特语言风格来叙述的,但却不是戏说,也虽有自己的评说,但历史中的事件与人物都还有据可考,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消遣式地通晓串连起明朝历代中的事件与人物。

阅读是需要一些能力的,如我者,不大能看懂或看得进去较为高深的学术著作,只看一些于丹的书、易中天的书,还有当年明月写的这套书,这不是不求上进,这其实是有一点不幸。正如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先生所说:“读书读得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经典名著,你可能要有一点运气。”显然,我缺少一点这样的运气,无法像一些生长在家庭条件不错的人,受到良好的书香熏陶,小学到大学都接受了不错的教育,慢慢走过一条幸运的轨迹,渐渐培养出一种阅读能力,帮助他们读到很多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应该说,像我这样的人极为大众,但这不妨碍我们以任何目的、任何方式去阅读。有一种读书叫做无须求甚解,能读,坚持着读,其实就会感到幸福。

巧的是在我写这个笔记时,微信朋友圈中一小妹发了一条这套书的读后感,无论有没有道理,录之算作结尾吧:

从其中的许多历史人物中得出一个结论_一个人能否做成大事,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品。能力很强但人品不佳,反而误事。更有甚者,能力差人品更差者,因自身拥有的筹码站不住脚跟,便挤兑能干实事的人以保地位,结果就是带不了兵,更做不成事。既然同为一个目标奋斗,就不应该站在制高点对平级的人颐指气使,唯有团结一致才能建设好所谓的集体,做成想做的大事。

她在这段话后附了一句:个人见解,不喜勿喷。看得出她是个单纯、要求上进的好姑娘,满满的正能量,在此为坚持阅读的她,也为我自己点赞!作者:九九黄花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作文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或许是缘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父亲收藏的《二十四史》经常被摆在案头,可学术研究性的历史总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给我带回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就被这部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遇到了久违的知音,一口气读完了七部长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一遍读完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又再读了一遍。作者从元末明初的农民军队反抗蒙元统治者开始,一直写到崇祯走向那棵歪脖树。期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与具体人物为写作背景,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风风雨雨与是非兴衰。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这部书幽默风趣背后也读出了一个道理。在书中出现的,无不是当时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们当中,有死而后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贤之类的佞臣。魏忠贤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世人所不齿,可他当时却是风光无限,权倾一时,羡慕、嫉妒者不计其数。然而,当年那位奋起反抗魏忠贤却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杨继盛,却为世人所赞叹、仰慕,流芳百世。在当时,杨继盛不过是阶下囚罢了,指不定还有人在嘲笑于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会和徐阶、张居正一样得志,坏人却常与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羡慕别人,只要自己没有错,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诋毁的话,大可不必计较,凡是历史自有公断。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了得,文中记述的王侯将相,在他笔下似乎活了:历尽磨难,矢志不移,终于一统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才高八斗、谨慎低调的宋濂;勇猛善战、忠肝义胆的徐达、常遇春;权倾一时、风光无限,死后却遗臭万年的魏忠贤;耿直忠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当年明月”将帝王将相的心术、韬略刻画得惟妙惟肖。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他们的智慧,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一举多得。读《明朝那事儿》令我如饮甘霖,回味无穷,那种感觉真好。(家长感言)孩子从小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图文并茂,但仅是提纲式的简介,缺乏情节,《二十四史》又显得艰深乏味,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码起来足有十多厘米厚。本担心孩子看不了这么多,没想到孩子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几乎是手不释卷。和他爸交流起书中的故事情节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声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为了不被男人们鄙视,我也认真地把这套书看了。正所谓阅读改变人生,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变了,这套书在孩子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痕迹。首先,孩子视野更开阔了,对是非、忠奸、善恶的认识和评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从他的言谈及老师的反馈中得到证实。更提高了他的阅读水平,随后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评价是良莠不齐。总之,开卷有益吧。· 高淳实小 六(甲) 过子建· 指导老师:夏欣翠简评:读书的厚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小作者能把握文章筋脉,沉淀字的思想,同时呈现了书和小作者的魅力。感谢家长老师所支撑出的一片悦读的天空。

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摘抄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欢迎阅读点评!

1、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

2、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到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水平、告慰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抬头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状,毅然踏上前进的道路。

3、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4、一百年?那是起步价,六百年起!还不打折!

5、“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是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要隐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坚强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胜利的希望。

6、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7、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8、其实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什么,因为最宝贵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9、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是很难的,须知做大侠虽然风光,干掉大侠却更为风光。而政治高手们在打架时,从来不会玩三板斧,他们都是耍套路的,从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环环相扣,直到最后那致命的一击。

10、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忽不了。

11、一般来说,怎么也得有个一百年吧?

12、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13、不知为什么,这位皇帝继位十年,却一直没有儿子,原因不详,这种事向来都是绝对隐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婶街头谈论的热门话题,换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医院,更何况在那万恶的旧社会。

14、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主义精神,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战死)的最好时机。

15、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16、其次,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

17、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

18、哭是为了发泄情绪,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果。

19、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20、这也算是老把戏了,就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伦大哥却告诉他,要想入伙,必须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梁山流氓团伙的头目,王伦的这一指示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只有杀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坏事,并培养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危机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谁也别想跑)。

21、四十个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个人,没准就敢去北京集资建房了(打不过地产商)。

22、请大家务必相信,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外,还容易升官,这条理论应该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23、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24、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一条。

25、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26、人生中最难承受的并不是忍,而是等。

27、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

28、所谓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是也。

29、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30、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31、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翘翠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

32、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读书笔记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33、这个“世代”到底有多久?

34、事实证明,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管你什么“阴流”、“剑道”,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

35、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四处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烟雾缭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嘛。总之一个字:玄。

36、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37、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

38、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39、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40、相对而言,建立王朝这笔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启动资金过高(要敢拚命),经营周期不定(没准明天就牺牲)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马鸟枪换炮。从此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收别人的钱,想收多少自己说了算,除了你管别人,没人敢管你。因为开政府比开公司的利润更大,前景更广,所以自古以来,无数人都跃跃欲试,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就那么几个朝代)。

41、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42、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

43、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

44、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一个公认的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

45、但隐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那一刻。

46、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47、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事实证明,一对一的政治单挑已经落伍了,为适应潮流的发展,政治组织应运而生,大规模的集体斗殴即将拉开序幕。

48、不干扰百姓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为其当为之事,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

49、十六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想在保住脑袋,混碗饭吃,就得时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动态。

50、可是在权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

51、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甭管表现如何,混个脸熟才是正理。

52、这就是传说中的“官话”,俗称废话。

53、外交,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法,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通俗的解释--用最礼貌的方式,说出最肮脏的话。

54、其实统治王朝就是经营企业,只不过治国这一摊生意更大而已,做一般生意要交税、还要应付工商检查、安全检查、消防检查,逢年过节还得上贡,流年不利还会亏本破产。

55、所谓强硬的手段,并不一定是指武力。只要能够消灭对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56、倭人为寇,是为倭寇。但恶劣的品行并不能否定他们的战斗力,且不说这帮人的武艺和战术水平,单说人家冒着掉进海里喂鱼的危险,跑上千里路来抢劫,就能充分说明他们的犯罪决心和毅力。

57、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

58、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59、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是不会懂得这些的,他们太天真,太幼稚,他们或许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百分,却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他们虽然手握真理,却无法使用,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却被撞得头破血流。

60、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还要拿去肥田!

61、但就在宗礼准备预写他的第四次捷报时,徐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62、因为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笔,而是人心。

63、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

64、在日本史书里,战国被描述成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勇猛之士在万军之中横冲直撞,着实壮观。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日本历史上着名的桶狭间战役,那位威震日本,号称无人可挡的大诸侯今川义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过四五万人,仅此而已。当时,一般战役两方人数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摆在中国,这也就是个仪仗队,不过倒怪不得日本同志们,毕竟人口有限,要组织个大规模战役难度太大,说句寒掺话,能战死个几千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65、没有竞争的完全市场只存在于理论想象之中。

66、这是国家形象问题,换句话说,就算给得起钱,也丢不起人。

67、人无耻到这个地步,是不容易的。

68、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69、在清除敌人首脑之前,必须先扫除一切外围和帮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所谓掺沙子、挖墙脚是也。

70、要说这本书指《易经》,那可真算得上是万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文明,人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71、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72、这就是传说中骂人的最高境界--先夸后骂,夸骂合一。

73、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地死去更需要勇气。

74、如果要搞个三千年来的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此书早已打入国际市场,行销海外,这本书拿破仑买过,希特勒也买过,上到八十岁的老头,下到四五岁的孩童,都是孙子的忠实读者。

75、所有战争的胜负关系都遵循着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参加战争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800字


徐阶是嘉靖时期的首辅,是明朝诸多人物我最喜欢的一位。究其原因,就在于通过作者当年明月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乖乖大学生是如何成为一个更狡猾、更善于与他人周旋、敌对的人的。

徐阶是高考中的探花,也就是当时的全国第三名。全国第三名对徐阶未来的人生来说,就是意味着荣华富贵。但从后面的史实上来看,徐阶没享受过几天好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隐忍低调、卑躬屈膝的状态。

徐阶可以说是圣贤书读的滚瓜烂熟的人,当他第一次进入官场的时候,笔者仿佛看见了同样刚进社会的自己与同学们一样。大家相信真理,相信仁义道德,相信刚直不阿,但进入社会久了,才发现这些在读书时期被捧为圣经的理念与思想在他人看来一毛不值。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在学校学的仁义礼智信,学习的仁义道德以及各种知识真理都看来这么无用呢?老师很少给我们传授学校以外的事情或知识,在现行教育制度或老师的应试任务下,我们显得如此一无所知。进入社会以后,我们发现社会好残酷,发现社会好现实,怎么社会是这个样子的?一点都不通人情,一点都不仁爱,一点都没有人情味?相对于甜蜜而言,我们可能品尝更多的是苦闷、无语、尴尬或者痛苦。有人说,成长就是把闹铃调成静音的过程。笔者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哭闹泪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永远是在知道规则情况下的技能和关系最大化。

同样,徐阶也和我们这些刚出社会的大学生们一样,同样面临着现实的困惑。怎么真实的社会与我们书本上学到的社会是这么不一样呢?聂豹(徐阶的老师)曾经告诉徐阶心学的真义就是四个字---知行合一。当时聂豹问徐阶懂没有?徐阶说懂了,关于知行合一的真实含义和内容自己已经全部理解了。聂豹会意地一笑,说你还没有懂。徐阶说知行合一不就是知与行的合一吗?从后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徐阶刚开始没有懂得,当他想跨入帝国真正的权力核心时,他才学到了读书时期所学不到的东西,才理解了什么是知行合一。

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书中圣贤和各位名人所言的理想与愿望看起来都是这么诱人,催人奋进。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徐阶后来才发现,真正理想的实现,愿望的达成从来不是靠正直、一五一十做事来完成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法则是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徐阶在权力仕途中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堪称明朝第一奸臣的严嵩。严嵩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他的人生方向是这样的:只要能够飞黄腾达、位极人臣,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背叛所有的人,背弃人世间的所有道德。看到严嵩的人生准则,让我想起了曹操当年那句著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不过曹操较严嵩好的地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曹操做事不是完全为了私利,他爱才惜才,希望恢复东汉统一的盛世。相较于严嵩的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精神不知强出了多少倍。二是曹操是真君子,有真性情。曹操敢于说自己是小人,敢于直接说出自己不是好人,敢于说出自己的野心。从某方面来说,他有真性情,不做作。而严嵩了,则是满口仁义道德、圣贤要义。这也是曹操超过许多人的地方,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太多,但真小人太少。而曹操就是那个具有真性情,敢作敢当的人。

这个世界的主题是利益,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太多,如果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话,那么社会就没办法发展。对于徐阶这类真正的政治家而言,本身是无所谓坏,无所谓好的,关键是他们所做的行为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还是考虑更多数人的利益的。严嵩就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徐阶是一个胸怀天下、懂得隐忍的人。要对付老奸巨猾、混迹官场数年的严嵩,徐阶看起来毫无胜算。但徐阶不愧是徐阶,经过了时间的淬炼,他掌握了权术的规则,通晓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她知道,仁义道德、胸怀天下是战胜不了老奸巨猾、自私无比的严嵩的,同样也不能真正赢得皇帝的信任的。真正能打败严嵩的从来不是书本上的胸怀天下,也不是理想愿望,能打败严嵩的是妥协、隐忍、时间、谨慎,是不恪守绝对的仁义道德,用利益打到利益的经典反击。

世界的发展前进从来都不是革命理想主义的主观臆断,而是革命现实主义的步步为营。正如陈云老先生所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有真正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提升,而个人的提升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也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送礼拉关系。而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利益的面前从来都是充满残酷的斗争与牺牲,在利益的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妥协与抉择。一步错步步错,人生就是一出戏,看你如何演。要想进入舞台,就要遵守舞台的规则,不遵守规则的人迟早要被规则所惩罚。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书评1500字


历史并不久远,但人真的很健忘_《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书评1500字:

暑假偶然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儿》,读了几章之后发现这书特别有意思,这套书共有七册,等到开学差不多读了快五本。从前我只知道这套书当年风靡网络,销量惊人,却未曾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可读性非常强,受众很广泛。它讲历史却并不是枯燥的历史,读者接收到的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文字展现出来的画面,字里行间也可以窥见作者的情感偏向。

这书的辞藻并不华丽,我也无法对其文学价值评头品足,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作者真的非常厉害,读者绝不会有读寻常历史书那样的无趣感,读罢只觉趣味横生,兴致盎然。我对明朝的历史不甚了解,至多也就停留在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以及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后世流传最广的往往是朱元璋的出身,样貌,废丞相杀功臣等事情,我们也可以从影视剧中看到万贵妃是如何如何恶毒,崇祯皇帝悲剧的一生伴随着大明王朝的覆灭。但我不知道的是朱元璋是何等的富有智慧和善于权谋,从平民百姓到大明的开国皇帝,这中间他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曲折,纵观明朝建立后一系列的整顿改革亦或是杀伐决断,与他早年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历史不可能那么完满,尽如人意,尽管对洪武皇帝的评价至今仍有许多争议,但他仍是一个足以被后世铭记的传奇的帝王。

这部书呈献给读者的是一个纵向的时间轴,沿着时间线,你会发现曾有那么多的人在历史长河中发光发热,用几百年后的眼光来看,他们仍旧是那么耀眼。主编《永乐大典》的才子解缙,留下了一部旷世大典;另一位也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仕途失意,却留下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的千古名词;明代最为人推崇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军事指挥才能也极为突出,他的心学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通古识今,我看到了这些人身上共有的品质_对理想的热忱。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有两样东西他们从未丢弃,一个叫理想,另一个叫良心。我们从故纸堆里窥得的,是他们一生的感悟与智慧。

历史并不久远,但人真的很健忘。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严党专权,杨继盛公然上书弹劾,知其不可而为之,慨然赴死。读后感m.simayi.net

宦官张敏为保护当时还小的明孝宗朱佑樘免受万贵妃的迫害,自杀而死。读至此总是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士为知己者死,总有一种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旁人无法理解甚至嗤之以鼻,唯有自己知道,这是自己可以交换生命去维护捍卫的,人的气节终将屹立于天地间。

中日摩擦由来已久,从前他们还叫倭寇,在福建沿海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后来万历年间日本攻打朝鲜,明朝名将李如松击溃日本军队,日军退出朝鲜。时间推到1937年,日本妄言“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他们不懂中国人,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是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和底蕴。我再一次无比感慨中国人的生命力,时移世易,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另外三个早已湮灭于历史的烟尘中,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周围早已是废墟,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文明早已在战争和鲜血中不复存在,只有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保留了下来。我们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所以不管是外敌侵入或是自然灾难,你总能看到勤劳又勇敢的中国人把废墟变为沃土,把疼痛化作记忆,把所有流过眼泪结过伤疤的日子妥善保存收藏,当作前进的阶梯,然后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我一直很喜欢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以天下为己任当做是生命的必要,这或许就是我们民族绵延生息的脊梁之所在。

这套书我还没有读完,我隐隐有些期待走近崇祯皇帝的一生,又恐惧看到那样一个悲惨的结局,斗争与起义挑动了整个王朝的神经,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中间的过程定会是异常惨烈和悲壮的。作者:许意佳

相信《诵读学冠涉猎_《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