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 地图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

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那儿子呢?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形容得很贴切了:“儿子是妈妈的小火锅,又麻又辣又暖心,蘸料十足,涮的尽兴。”可见,养儿子是个技术活,有的人养成了小火锅,有的人养成了大猪蹄。《亲爱的安德烈》就是一本小火锅养成手册……才怪。

这本书始于安德烈18岁,儿子14岁的时候,龙应台返回台湾工作,仅仅四年的分别,就让龙应台和儿子相顾无言,是真的无言。于是又用了3年通信,重新了解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这本书。听起来像不像现在的微博热门话题,满分妈妈,社会对现代女性的要求,或者是职场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工作?

我当过孩子,却还没有当别人的妈妈,作为一个非丁克女性,不出意外的话,当妈是早晚的事。在一个可做妈还没做妈的微妙年纪里,像乘一条小舟飘荡在忘川河上,左边是做女儿的前世,叛逆懵懂,右边是做妈妈的来生,惶恐迷茫。我手里捧着热腾腾的孟婆汤,左右徘徊,不知所措,人格分裂。

世界上大多数父母,好像是在当父母的瞬间就喝过了孟婆汤,有了宝宝不久,就忘记自己做小孩时如何和家长斗智斗勇,只为多吃一块糖,撒泼打滚就为了一个玩具,忘记为了趁父母不在家偷看电视不被发现,是怎么小心复原电视罩的褶皱,遥控器的位置,算好散热时间的。也忘记少年时期是如何迷茫挣扎,对未来如何的好奇向往,忘记对父母的不理解与管束,感到心焦又烦躁,忘记自己又是如何的急于独立,渴望自由,期待有一天能做自己的主。

他们不记得以前的自己,也说不了解现在的子女。可明明,我们都曾18岁。

好像所有人都喜欢把这种无法沟通归咎于时代的变迁,成长环境的不同。可即使在同一时代同一环境下长大的人,就会互相了解吗?说是时代的原因,时代同意了么?

有一首歌,叫最熟悉的陌生人,是讲前男友的,可我觉得,最熟悉的陌生人,难道不是父母嘛?从拉屎把尿,到穿衣学步,几乎你所有的过去都被父母记着,他们甚至看过你白白胖胖的裸体,而且大概率拍了照片。可是他们却很少了解你的内心世界,你也不知道他们的过往甚至现在,说熟悉,我们却从未好好介绍过彼此,讲自己的故事,说陌生,我们却同吃同住那么多年,还分享同一个户口本。至于前男友,已经不在的人有什么好提的。微笑。

龙应台一直努力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倾听儿子的想法,试图去了解他。效果当然很可人,不然也不可能出书给你看。

我用“努力”这个词,是因为,她真的很努力。认真倾听安德烈的发言,真诚的分享自己的故事,也以过来人身份给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生建议。是一个很开明新潮的妈妈了。

有的时候,不自觉流露出一些妈妈的焦虑也是可爱得很了。比如,安德烈说,“在黄金岁月里,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而龙应台立刻回复,“请你告诉我,你心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请速回信。”隔着kindle我都能感受到一股和父母交流时候产生的浓浓的尴尬,却很想笑。不知道安德烈有没有翻白眼哦。

我有一天发了一条朋友圈,“在地铁里,突然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好像在做梦哦”。我娘立刻发微信问我,怎么产生了幻觉,不要有压力……一句文艺青年的无病呻吟被直接定性成了神经失常,同一个世界同一个亲妈。微笑。

可每当我看向右边,在成为妈妈的幻想中,我想到的却是校园欺凌,青少年犯罪,小孩子被虐待被谋杀这样的社会新闻,还有一些影视作品,比如日本电影《告白》,比如韩国电影《诗》。担心自己的孩子会成为被害人,更担心他成为施害者。读后感

·

于是就能理解龙应台和我娘甚至所有娘的敏感,那些患得患失,那些大惊小怪。可是好笑的是,总是这样担心的家长,他们的小孩似乎很少会成为凶徒,反而不担心的家长……呵呵。

“恐怕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比他们的父母想象的要复杂,要深刻得多”。

变成什么样的棉袄,是加鹅式的羽绒大衣,还是飞行员夹克,煮成什么口味的火锅,是美颜清汤,还是牛油麻辣,已经不再是父母可以决定的了。

一个悲伤且永恒的事实就是,我们会在父母没有注意的时候,成为了自己。而成为自己的我们,几乎都超出了父母的想象,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或者惊吓。不过没关系,像安德烈说的,“问我,了解我,但是不要‘判’我”。我们说,你来听,听过以后,不要判,就很好了。

而我们的小孩,终有一天,也会成为他们自己。同时,也伴随着我们曾经有过的,一样的,对父母的疏离感,过分的时候,还带了点不耐烦。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啊,兄弟姐妹们。

倒不如扔掉手上的孟婆汤,带着少年时代的自己,记住当年那些不被理解的委屈,去接受他们,去认识他们,给予他们我们也曾渴望的平等对话的权利,并且允许他成为他自己。

这本书作为小火锅品尝指南,还是不错的。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我想对我的小火锅说,你娘爱了一辈子漂亮,希望你离开的时候,也能一步一步走得好看,踏实,体面。当然,如果你长得像我,一定会好看,如果你不好看,一定是像你爹。

比起长大后还陪着妈妈,我更希望你有一个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在不违法乱纪的基础上,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追求你想要的,毕竟你娘也想潇洒的过晚年,对自己的老年生活还是有安排的,带着你还真挺不方便。

至于现在,我想还是先给你找个爹,不然你连做火锅底料的机会都没有。微笑。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在三年时间中书写的36封书信集,读了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观点和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发现不论是哪里的文化,都有其优越的地方,也有缺点,因此我们需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万物,让自己拥有更多智慧。

当是的龙应台在台湾生活,而她的儿子则在德国,相距万里之遥,彼此之间的亲切度总会少了几分,在此期间,两人通过书信来交流和探讨一些问题,这也是龙应台关心儿子成长的方式。处于青春期的安德烈自然有一些叛逆精神,例如他喜欢上了嬉皮文化,对摇滚乐和电影非常喜爱,虽然龙应台并不赞同,但他依然捍卫自己的观点。

中西方文化本身就有一些差异,而当时的台湾和中国大陆关系并不是很好,两人通过对国族的辩证来探讨到底该为中国、德国还是台湾加油,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因为他们两个人同三个两个国家和三个地区都有联系,而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观点。读后感.

母子之间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互相影响,例如作为一个母亲会从孩子的角度和国度来换位思考,并对他的言行进行研究和思考,就有了价值观的碰撞和磨合过程。

亲情无价,而对于龙应台和安德烈这对异国生活、价值观有差异的母子,更是显得弥足珍贵,而她们还需要超越文化的阻隔、时代的鸿沟,两代人的交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我更加珍惜亲情了,遇到思想观念的冲突时也学位了换位思考!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

一位母亲,一位已满十八岁的儿子,他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相隔着文化。这位母亲与这个儿子在信中共同交谈着他们自己的十八岁,时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个如同黑白的电视机,一个如同彩色的电视机。两代人,两代心,通过信来熟悉对方,通过信去熟悉心,也通过这本书去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这本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这句对于我来说,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语重心长的话是一位母亲给孩子说的话,她们比我们看的世面要多,给我们的都是最温暖、对我们最好的提醒关爱。现在耳边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姑娘,多喝点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说是因为爱我;爱我,她才会说。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妈妈,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渐渐明白,因为我们是两代人,我们之间有相隔的代沟,可能只有像这位作者与她儿子一样,双方相互了解,让屏障一层一层减少,两人之间才会慢慢认识对方,母女或母子之间要和朋友一样,因为他们才是你最忠实的听者与陪伴者。我变了,妈妈也变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我和妈妈从一开始的“形同陌路”,到现在的嬉戏打闹,中间变化很大,我与妈妈从“路人”变成了朋友。我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二十六年,现在也成为了“一代人”!作者:王艺璇

学会独立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00字


学会独立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00字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的三十六封信!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了解彼此!

在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不被束缚。其中有一段对话令我感同身受,“你好吗?”“好啊。”“学校如何?”“没问题”……

是的,这是一个儿子与母亲之间乏味的对话。我们长大了,总认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了!

可是,我们没有想过父母,他们很爱我们,很希望我们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并通过有效地沟通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也希望走进我们的内心,可以更加了解我们。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是啊,安德烈已经十八岁了,不再像个小孩子一样黏着妈妈了,他长大了,也变的独立了……

是的,在和青少年孩子的沟通问题上,天下的妈妈大概都是相同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上了初中,因为离家较远,所以我不得不住校。离开了温暖的家,不能每天和父母朝夕相处,所以每天晚上的电话成了我和妈妈的必修课。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如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今天怎么样?”“挺好的。”“学校生活还适应吗?”“非常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了这种对话的苍白无力。本来我与妈妈之间的沟通就是为了了解彼此,可是现在这样的简短对话,既还原不了我们的真实生活,也提供不了任何我需要的帮助,对我们来讲都毫无意义。犹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一次周末回家,在饭后的闲聊时间,恰巧妈妈和我谈及了相同的问题。原来,我们两个心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妈妈因为捕捉不到我真实的生活信息,而感到无助和不安;我也因为逃避问题,而过于敷衍,流于套路,没有真实勇敢地表达自己。

通过这次谈话,我也认识到我在和妈妈的沟通中存在不少问题。我想:下次和妈妈电话沟通时,我会如实说明我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即便妈妈跟我谈些我不想说的事,我也会端正态度,耐心回答!妈妈也说以后要多看到我的努力和进步。通过这次谈话,我们改变了沟通的策略。妈妈每次打电话会更加关注我的感受,开场白变成了:“今天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话,让我感觉很轻松,没有被逼迫,被随意评判。于是我更加愿意多向妈妈讲一些我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大多数时候妈妈只是默默倾听,偶尔有一些问题,妈妈也会提供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角度。每当这个时候,妈妈虽然没有给我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总会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的通话时间也比以往长了许多。妈妈也会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生活的高峰低谷告诉我,使得我的住校生活不再单调乏味。我们的对话内容不再苍白无力,逐渐变得充实起来。我们也开始真正走进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父母会不爱孩子?我们在长大,他们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再年轻。我们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就是这样,龙应台母子俩敞开心扉!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谈话,我和妈妈的沟通会越来越顺畅!妈妈也会重新认识她人生里第一个十三岁的我,我也会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妈妈!这更会增进我们的感情和相互欣赏。因为爱就是沟通的理由!

作者: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二(3)班 张弛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合集6篇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