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一颗小桃树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一颗小桃树读后感800字

一颗小桃树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7 来源:互联网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_《穷人》读后感800字。

读书,是为了打破局限,获取更高层面的知识,一本好的书籍就像是贤妻良母,可以及时纠正你的错误。高中生不能读死书,还要能有学习课堂外的新知识,人,只有多思考,才不会被困惑止住脚步,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那么,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拥有一颗善良的心_《穷人》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有些人,虽然身居高位,却自私自利,丝毫不顾民众情感;而有些人,尽管生活拮据,甚至贫困潦倒,可依然笑容满面,乐于助人;还有些人这次,在《穷人》这篇文章中,我便看到了一对善良、可亲的夫妇

文中,作者刻画了这样一对夫妻:他们虽然贫穷,却善良、勤劳。丈夫打鱼,妻子桑娜也没日没夜地工作着,但家庭依然不是很富裕。然而,当桑娜看到邻居西蒙病死,身旁还熟睡着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这幅凄惨而感人的画面时,便丝毫不顾自家的困难,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抱回家。经过了一段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渔夫与桑娜下定决心:无论再苦,也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读完这篇文章,我思潮起伏,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了我们,想到了当今社会上的人

如今,在大街小巷中,总会有一些乞丐,穿着破旧的衣裳,伸出一双双手,沿街乞讨。然而,许多行人却常常无动于衷。是因为当今社会欺骗太多,而害怕受到蒙骗吗?我想,或许部分人是出于他们的内心,是因为他们心中缺少善良,缺少爱心,才会旁若无人,视乞讨者如空气的!可是,如果我们是那些乞讨者,过路行人也这么对待我们的话,我们会怎么想?难道不会觉得委屈、愤怒吗?他们不是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尽管他们是那么的不起眼,但他们却有血有肉,有知觉、有思想!难道,当他们屡屡碰壁,甚至受到唾骂时,不会觉得伤心、不满吗?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们,应该拥有善良和爱心,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去呵护他们那颗脆弱的心灵。

善良是人最基本,也是最珍贵的品质。没有了善良,人与人之间便不可能和谐相处,而是处处相争;没有了善良,生活也不可能如此美好,而是到处充满黑暗;没有了善良,世界将不可能拥有和平,而是战火纷飞;没有了善良总之,善良才是这世界上最可贵的品质,它甚至可抵千金!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吧。它,才是这世上最贵重的宝物,是你最值得爱惜的珍宝!

HDh765.com更多高中读后感编辑推荐

围城读后感800字高一


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能让我们在阅读之中找到一些方向,得到一些启发。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800字高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围城读后感800字高一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

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杨绛女士说“(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看来,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

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也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

虽然小说中描写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离我们现代生活较远,但通过作者的文笔,我们也看到了那个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作者用辛辣的笔法使读者忍俊不禁,笑完便会思考,思考我们现代社会中是否也有小书情节的影子,思考我们是否也有思想肮脏的一面„„

整部小说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主人公方鸿渐。他是一个优柔寡断、禁不起诱惑、无能的人,但同时,他又是小说中除唐晓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为比起其他人,方鸿渐身上还有“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鸿渐在三闾大学遭到排挤。

小说的最后是:“当,当,当,当,当,当”的6声钟声,这饱含深意的结尾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无法参透,但我想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二、高一围城读后感800字

当我们手捧书籍阅读的时候,其实这也是学习与进步的过程,毕竟在探索知识的文学海洋之中,往往都需要我们参与其中才能得以成长。以下是由过,那时只是随便地翻翻,并没有认真的体会其中的含义。我最终仔细的读了一遍,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述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到达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自得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切的发生着。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过“围城”。一次是经过苏小姐说出来的:“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鸿渐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围城现象主要是婚姻和职业,以此证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问题。方鸿渐就在不停地进城出城,这似乎多少说明了人总有一种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复。这也带给人些许对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围城,人的经历也是围城……这一堵堵城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住,制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使他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也使他终究成为一个被堵在城墙之中的鳖。

杨绛女士曾说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便很好地为世人诠释了“围城”心态。人要学会珍惜此刻所拥有的,让自我的生活多几分舒适,少几分带着牵挂的苦楚;多几分欢乐,少几分带着瑕疵的不如意。珍惜此刻,就是要避免让自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再有遗憾;脚踏实地抓住今日,充实今日,完善今日,在今日这张纯洁的白纸上画下美丽的历史画卷。从某种意义上说,珍惜了今日,就等于延伸了自我的生命长度,升华了生命的意义。拥有知足,就拥有幸福。

有时候,什么值得珍惜,什么应当放弃,自我也会有困惑、迷茫之感。那些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答案,等待时间来检验吧。重要的是,学会珍惜此刻所拥有的,生活会更加完美,笑容会更加灿烂!再也不要在所谓的“围城”中进进出出了。

三、高一围城800字读后感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

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

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文凭交差。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文凭。自我感觉颇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正是他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他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

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还是那句老话,社会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我们又何必让自己的心态处于围城中呢?

震动读后感_高一读后感800字


能被感动的心灵,是丰富的心灵,是善良的心灵。我们因感动而善良,而丰富

这本书讲述了六名少男少女之间的故事:男生黄春荣和钟雷都对宋佳玲有好感,两人因此结仇。宋佳玲请另外一位叫元帅的男孩去调解。元帅想出的办法是:让黄春荣和钟雷到郊外去决斗,而他和俞前进当裁判!宋佳玲为了阻止两人决斗,和女同学顾芳芳赶到郊外制止。这时候,大地震暴发了。六名少男少女被困郊外,回不了镇上。在缺水缺食,又有人受伤的情形下,靠吃草来为生,好不容易找到的半瓶水也喝光了,黄春荣的一支腿被石头压断了,顾芳芳的腰也被余震的石块砸伤了。大家心中总是一起一伏,死在他们的心中闪过,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团结,让六个生命坚持了下来 最后俞前进在大家的信任中,找到了出口。六个生命获救了。

这本书描述的不仅仅是一次地震,而是一次心灵上的震动。钟雷虽然自己受伤很痛苦,但还要为同伴爬上大树去找鸟蛋;下雨天虽然他们自己全身冰冷但还要抱住自己的同伴供其取暖;俞前进虽然以前的一次误会成了别人眼中的小偷,但却在信任之下为五名少年找到了救援。而镇子上,女生季洁在地震后两次返回教室救人。在季洁第三次拿着她的书包和复习资料出来时,不幸被一块预制板砸中,最后的笑容永远凝固在了她17岁的脸上使人不由得感叹:生命是那样脆弱,可当一个人真心付出时,脆弱的生命也可以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中,漩口中学初三5班的学生向孝廉是被同班同学马健喊醒的。马健在外面喊,孝廉,你在哪里?我就醒了。他一再说,你要坚持,你要坚持向孝廉身上压着厚厚的泥土和水泥块,马健就用双手在外面刨。我哭着告诉他,马健,你别走,如果你要走,就等我死了再走吧。马健说:我不会走,你是我们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这点困难难不倒你。大约4个小时后,马健终于把向孝廉刨了出来。这时,马健的双手血肉模糊。

《震动》是一部灾难文学。灾难无情人有情,灾难带来的一切向我们诠释着人性的真善美。灾难使人们的心再度团结到一起,再度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红岩的读后感800字


《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初一作文五篇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百年诞辰精装图文纪念版中的一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初一作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初一作文精选五篇(一)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初一作文精选五篇(二)

季羡林大师已经仙逝了,但是他说的做人与处世的道理依然鲜活,还会让人受益匪浅。他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关键是怎么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个: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胜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们征服了。自从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能惩罚的。报复和惩罚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我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出自私心杂念。解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认为大师的话说得太好了,只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性的征服,因此,我们目前正在遭受着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天灾人祸不断,自然灾害频繁,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前年,老天爷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灾;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一直干旱无雨,天天说饮水困难、喊森林防火;现在许多老年人的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也有高血压,富贵病越来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发病,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为现代人死亡的罪魁祸首,这些现象都与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有关。近年来社会上假冒伪劣的产品层出不穷: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等等,让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问题,令人沮丧和叹息,但老百姓对这些事又无能为力。

我很赞同人与人的关系贵在真诚和包容。没有真诚难以产生互信,没有包容难以和谐相处。所以大师说的真和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灭心中的私心杂念,一点也不错。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内心不会太纠结,自然也就平静下来了。这点老年人较容易做到,年轻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当年轻人正处在创业阶段就更难做到了。但希望年轻人也需要掌控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则,也会欲速不达的。

我读了文字,谈了这些话,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也希望朋友们快乐;但结果是感觉这些话题有些沉重,不可能让人快乐,也许是事与愿违了,那就不再多说啦。还是抄几个笑话请博友们笑一笑吧。祝愿朋友们愉快多,苦恼少,健康、幸福到永远!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初一作文精选五篇(三)

在我这个年龄,谈人生是否年轻了点?但不谈人生,是否又似无志之流?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有资格来谈人生,季老有,你有,他有,我也有。我想,若季老他老人家还在世,若真的能看到我们七嘴八舌地谈论人生,他一定是很赞迎的,尚不说我们谈论的深与浅,但谈了必比不谈好,谈完了,或多或少总会有收获的。

以我的阅历来谈人生,与季老比,自愧差悠远。但我必须谈,谈的目的不在于与谁比高低,比好坏,而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有目的,让自己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前段时间忽觉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于是常问自己:我这一辈子到底想怎么过活?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接着我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寿终点(听着有点可笑和可怕),把我这一辈子分成了几个时间段,然后每个阶段都订了一个目标,当然这些目标并不一定切实可行,但我至少有了前进的方向。再回头看看这些目标,真正为自己享受所定的倒没有,每个目标都充满了他人与他物:有亲人、有爱人、有所在的环境甚至有国家。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的能量有这么大,很多因素都是牵牵扯扯地联系着的,不再有绝对地单一。

人的一生过得幸福与与否,心态很重要。季老的平和与淡泊也感染了我,面对发生于周围的种种,我也学会去坦然处之。放松、自然的心境让我活得不再那么累,而且竟能将自身的潜力挖掘。人首先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欢自己的选择。女人往往喜欢比来比去,争风吃醋,东家长西家短,可我却天生对这个没兴趣,但可能同时了丢了很多丰富的信息,可我却傻乎乎地满足于此,因为我不想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挤满大脑,而减少我思考的空间。我们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还依然习惯于从别人的评价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几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实所谓名利只是外部促进你成长的一种强化手段,可是却被大家当成了唯一的目标,一切都为之所限,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自我的成长。很多问题,当深陷其中时往往为其左右,不知所为,而当我们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时却能如季老那般客观冷静地看待和处之。可见,为自己寻找自己人生的基点的确重要,这时,想起六一人爱说的一句话:眼界

决定境界。

又读到季老不完满的人生一章,这章应该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多看看 ,免得整天愤愤和失意于种种不完满中。年轻的时候,总是对未来有着种种的憧憬,只要未来的时候未到,总会抱着一个完美的希望,追寻着自己完满的人生。而真实的现实一次次出现后,才发现生活中原来是交织着无数个不完满的。才开始学着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从完美主义走向不完美主义,开始去学着心平气和地看待甚至欣赏着各种不完美的事情和各个不完美的时刻,才理解了完满与不完满的可爱之处:所经历的事情诸完满,那末最终的人生却不能称得上完满;如果走过的路中有不完满,那你的人生才是真正完满的人生。理解了它,整理了心情,生活又变得趣味横生。有一种笑看风云的感觉,对于这种状态,想到用超然来形容,不知是否适宜。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轻松上阵了。

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祝福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完满的完满人生,此话听来易解实难行,努力吧!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初一作文精选五篇(四)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先生谈人生问题的短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最近有幸拜读之。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出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观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到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

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大智大慧者,自然返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词藻来修饰?

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礼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到: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老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节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为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诚实意对待,不充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唯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事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季老的思想象一本厚厚的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初一作文精选五篇(五)

寥寥千把字,短小精悍文,足以引起我眼球的停驻。

季老闻名已久,却一直没有深入接触的机会。随手翻阅季老散文集,无意发现此篇佳作,内心种种得以释怀。

季老深刻地知晓,人生不是用文字能叙述得完的,故力求精简。

人生的主题必然是人性。告子有言食色,性也。季老毫不避讳的引出此言。再者,谁又可否认?食,解决人生存的问题,色,解决人发展的问题。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存在不变的主题。对于入世极浅之人来说,如我,这个答案无疑是现实而确切的。

万物皆通人性,这便有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说。

同样是生命,或缺水少光而死,或忍辱负重而生。这便是植物的人生观。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何去何从,均由自己掌控。

入世,有些人善始善终,处变不惊,任外界环境对其产生任何影响,始终坚持着既定的道路。从此便又有一道分岔:一种人果不其然地到达了终点,他可以理由充分地向世人宣告,见证自己的明智,但他不会这么做;另一种人鬼使神差地偏离了航向,甚至不知所从,最终将被人唾弃、耻笑,但他不得不这么做。

且人性的发展必须有所终止。万物得以有规律地生存与发展,正应验了这一道理。从细微处讲,凡事都须有个度。一类人人生一世无所不为,张张扬扬地度过了一生,到头来却发现忽略了不少致命的细节,遗恨终生。另一类人,与生俱来的退缩性,使得他一生碌碌无为,虽平安无事却缺乏几分激情,同样遗恨终生。此上两例虽为极端的状况,只为说明本性的发展不可无度,无度则不成大器。

季老能有这样的觉悟,完全体现在他自身的为人处世上。自其对语言着迷,就一心钻研梵文等,终有所就。老来平心静气,却依然为事业奋斗着,即便在抗击病魔的病床上,其顽强的毅力依旧展露无遗。把持有度,便能尽善尽美!

中国哲学,曾争论人性善还是性恶,其实大可不必。人和生绝对都是被动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赋予它不尽相同的色彩,实现的价值。

也许这正是季羡林先生的文学魅力所在,直言不讳,言简意赅,令人回味。走进文学大师,让大师指引我们走向成功!

[读后感模板]发现心流读后感汇总(7篇)


读书,是人类思想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础,书籍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以促进人的思维进步。高中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课余阅读新的书籍,我们在读了一本书籍后,把自己的领会写下来,可以方便自己接下来的思考。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读后感模板]发现心流读后感汇总(7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发现心流读后感(篇一)

心流,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时所呈现出的精力十足、高度专注的状态。全身心,意味着专注度达到一个高峰值;做喜欢的事情,说明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非但不感到痛苦,反而非常愉快。在心流产生的过程中,你表现得十分专注,同时又非常放松。在心流的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就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书中说到,我们快乐与否,内心是否和谐,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音乐或者运动的例子,就是说很多人在爱好中投入进去,就会获得很多的心流,就能享受到生活,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

书中还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也是引导人进入心流的`重要途径。如,运动员、科学家、艺术家等,都是很容易进入心流体验的,因为他们总是能忘我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面,非常专注。

幸福并非瞬间发生,与运气和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不受外在事物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

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音乐、美食、运动都会让人产生心流,产生幸福感,如果能在这些领域持续投入,达到专业分析的级别,人的幸福感就会加倍增长,所以说,学习乐器从小开始最好,但是永远不嫌太晚。但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体验本身。

发现心流读后感(篇二)

曾经以为人们的幸福感是由物质或社会进步所决定,但是,现在的社会繁荣了,进步了,不快乐的人也还是很多,穷人,还有很多很富有的人,也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幸福源泉在哪里呢?

《心流》这本书,告诉我们心流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它是幸福的源泉。

有时候,我们为了昨天的一道难题,突然有了答案,内心马上升起一股快乐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奖品,我们内心也会突然涌起一股兴奋感。

有时候,我们慢跑了几圈,浑身大汗,此时心底平静,心间溢满满足感。

在这些情况,内心有一种如洪流般的力量牵引着我们,带我们走向快乐、满足的感觉,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心流”。

如书中所说,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

要获得幸福感,我们便必须先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才会有满足感。

当我们拿三三千块工资的时候,不快乐,我们拿四五千工资的时候,也不快乐,为什么呀?因为我们一直在追逐幸福,然而幸福是追寻不到的,不幸福是我们内在秩序的缺失,幸福感不可追寻,它只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感觉。

当我们想获得幸福,应该如何做呢?我觉得可以从下边的方法去尝试。

1、在混乱的世界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去过滤生活中的很多观感和生活的体验,留下愉悦的,内心满足的,我们便会常常感到快乐。

2、懂得控制无止境的欲望

我们都为自己的人生定了目标,都会目标而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而又常常用一个目标的达成,去衡量自己的生活质量,欲望在无限的膨胀,所期望的生活质量变永远都无法满足,因此,常常闷闷不乐。

为目标而奋斗没有错,只是我们在奋斗的路上,忘记了慢一点,忘记了,看看路途中的风景。完成一个目标时,我们完全可以享受一下当下的快乐,好好体验一下当下的满足感所带来的幸福感。

但是,向前赶路的我们,常常把全部心力又放在了新目标上,我们便永远都失去了知足所带来的幸福感。

3、热爱生活,喜欢我们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的工作中。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件工作中,我们的精神达到了高度集中,我们的内心也由此获得了安定与秩序,满足感便会悄然在心中升起,我们必也由此获得了快乐。

4、丰富我们的生活

选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做一道自己喜欢的美食,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是去参加业余的舞蹈,瑜伽等等,当我们沉浸其中的时候,秩序便会不自觉地在我们心中形成,幸福感也会悄然而至了。

幸福不可追逐,但我们可以去捕捉带给自己快乐的心流,让自己常常感到满足,从而获得幸福感。

幸福更是一种能力,幸福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培养,去学会幸福的能力。我们才会有一个更加完满的人生。

发现心流读后感(篇三)

为了总结和消化而作!

这本书的名字,是从一个男孩的嘴里第一次听到的,当时这个词连同这个人,都进入了我心里。现在快四年过去,我开始看这本书。我和他都有变得更幸福吗?我似乎可以微微点点头,我希望他也是的。

人会因为现代文明的进步而更幸福吗?上天已经做了最好的安排,我们只需要顺着生活之流就是最幸福的路吗?NO!外在文明的征服已经到达火星,而我们现在也是欲望的努力,极少人建立了内在的有序,而且我们的注意力被瓜分成碎片,离专注的快乐越来越远。一个富裕、科学昌盛的复杂世界,更笨不可能将幸福双手奉上。

幸福,与外在关系不大。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的幸福装填,就是日记月累的最佳体验汇聚成的一种掌控感,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如何控制意识、使意识清明、以便从体验中汲取快乐,并创造生命意义,是幸福的关键。

在这里,现代文明强调的”追随内心的感觉“成为商家肆意宣传的口号,挑逗人本能的冲动,让人成为疯狂消费不需要的产品吗,剥夺人的精力以牟利,使人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在这一方面,现代文明将人推向了更大的内心混乱。为了夺回人生的控制权,我们必须建立意识的秩序。

意识是什么?意识是我们心中的人生总和。从生到死,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综合。在意识的里面,注意力就像是一盏探照灯。每当环境、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这就是”自我耗损“、“精神熵”,他会让自我解题,使效率大打折扣。精神熵的反面就是精神有序,即最有体验。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能够全心投入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收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这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庖丁解牛”就是最佳体验。

现在,让我们按照西方文明的老思路,来结构最佳体验。首先,让我们来分清享乐和乐趣的区别。享乐,包括睡眠、休息、食物和性都属于回复“均衡”的体验,他们不带来心灵的成长。享乐虽然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创造乐趣。享乐无需消耗精神能力,但是乐趣必须运用高度注意力。

一种文化若能成功确立起一套目标和规则,不但能吸引其成员,又能配合他们的技巧层次,使他们能经常感受到强烈的心流,那么他就更接近游戏。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一场伟大的游戏。

发现心流读后感(篇四)

《心流》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是在今年初红杉书单看到的,而且是沈南鹏推荐的两本书其中之一。当时在微信读书看到介绍,就觉得是自己想读的书,便下载来读。

本书作者是[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契克森米哈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其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读完觉得很有收获,比如人怎样才会觉得幸福,在什么状态中体验到心流最多?我记得书中提到,在工作中体验到心流的次数远远高于休息或者无所事事,结合最近讨论的比较多的996,很多人沉浸工作觉得很幸福,即使经常感觉到压力和挑战,但专注其中尤其还能不断战胜和超越就会觉得一切努力和投入都值得。我是体育迷,顶尖运动员不断超越人类极限需要付出常人难以企及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但如张继科所说,如果能得冠军,死了都值得,他们体验过世界之巅,战胜对手超越自己的顶级体验,这种体验此生难求。还有,沉浸在音乐、绘画等艺术享受和爱好中也比较能体验到心流。

我推荐一篇豆瓣读书上这本书的读后感,总结得不错。

发现心流读后感(篇五)

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不一样,心流这个概念有其科学依据。前者更多算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后者是契克森米哈赖从十几万份日常体验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洞见。心流是当你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某件事情时达到的忘我状态,它的特征是目标明确,挑战适合(既有难度又匹配能力),有即时反馈,忘我而带有强烈的愉悦感。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心流体验,我在阅读、推导公式或者编程的时候经常体验过。不得不说,我们程序猿这个工作是特别符合心流这几个特征的,这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特别幸运的地方。后来的科学发展证明,心流“确有其物”,核磁共振扫描结果表明,心流体验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时的外在表现,当然契克森米哈赖在提出这个概念时并不清楚这一大脑工作机制。

再说精神熵。熵,玻尔兹曼提出这一物理学最伟大的概念之后,它被延申到很多领域,当然很多时候是被滥用。我认为“精神熵”是“熵”这个概念第二精彩的延伸,第一精彩当然是香农的”信息熵“。熵最开始的意义是表征的是热力学系统分子的无序程度,熵越大,系统的混乱程度越高。在这里契克森米哈赖引入精神熵的概念来描述精神世界的无序程度,当人很焦虑、烦躁,心里各种念头进行思想斗争的时候,这时候可以说精神世界非常混乱,精神熵很高;而焦躁的反面,精神熵极低的状态,就是心流。契克森米哈赖的受试者描述心流状态”感觉是被一股洪流推着走“,所有的精神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内心极其有序和谐安宁,契克森米哈赖也把心流称为”最优体验“。

契克森米哈赖把心流当作幸福的代名词,能经常获得心流体验的人当然是幸福的人。

发现心流读后感(篇六)

专心致志与全神贯注的力量——《心流》读后感1000字: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致:尽,极。志:意志。致志:一心一意。语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泰西人士,往往专心致志,惨淡经营,自少而壮而老,穷毕生之材力心思,以制造一物。”

对心理学书籍的阅读,我去年大量的时间沉浸在武志红的洋为中用的心理学上,看了六七本,虽有《巨婴国》这样的让人惊艳之作,但是后来越听越恐的得到“心理学课”让我半途放弃了继续研习,乃至取关公众号。后来是朋友推荐的徐文兵、梁冬的黄帝内经白话解读让我从体人又重新回到体己。这本最有体验心理学书就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被放在枕边,现在回头想想,最该先读、深度的应该是这本《心流》

这本书讲了一件事:专心致志的力量。心流,就是心无旁骛。

西方科学几乎都是实验科学,从实验结果得出的现象总结,推导到探究原因,再去找到本质逻辑。虽然心理学著作肯定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心流》是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推导、演绎,对我这种理工男而言,比起武志红,更对我的路子。

虽然都是诛心的书,但是他终究讲的还是求真体己,比起武太多的避害体人,让人心里更加阳光痛快。就像同样是跑100米短跑,旁边一个人喊的是:找到心流,找到那种全情投入的感觉;另一个人喊的是:摆脱心魔,找到伤口,那是有光照进来的地方,有了光就有了希望。

仔细品味一下,这是典型的Y和X的思维方式,给人的思维体验完全不同。

所以,此书是书到读时方觉晚!心流的成因和特性:第一,注意力;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呗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读后感·本书非常的全面,从心流来源的科学依据,到心流的成因、要素,与身体、意识、文化的关系,如何获得心流体验(最优体验);到心流与感官、思维、人际的关系;最终告诉我们如何用心流抵御挫折,追求幸福的人生、生命的意义。

读这一遍我的感觉是,是肯定不过瘾、不知其意、未有甚解的。所以决定三个月后,还要重读一遍。如果非要觉得精彩或者摘读的话,我觉得必须要多读两遍的是郑也夫先生的序,实在写的太精彩,可以读、再读、重新读。

如果需要一些碰撞的话,在这里也把我找到的金句和全书的目录分享给大家,浓缩的精华如下。

发现心流读后感(篇七)

心流有“独特性”和“复杂性”特点。复杂性指的是这个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特性指的是在这个活动中能体现的自己的价值。简单讲,一次心流活动就是一次知行合一、掌控自如、浑身忘我的心理体验。虽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心流体验,如:文化、性格、物质条件、家庭、遗传等,但是心流的体验都是可以培养的。

①心流的关建词就是成长。

成长的临界点,不是厌烦的重复,而是去寻找成长带来的体验,它让自我变得更与众不同。如果你认为工作就是赚钱,就是累的,你的情绪熵增,工作自然就成了思想负担。如果你认为工作是给你带来成长的舞台,那么工作过程的本身就是幸福的。

②善于寻找心流体验。

感官方面,行动注入心灵,调动我们感官去获得心流体验;思维的乐趣,比如发扬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成长的通道去挑战自己;自我的心态,比如重新认识这份工作,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读后感·高质量度过闲暇时光,区分工作与生活,使用闲暇时间,让自己更有力量,而不是去闲暇放纵;学会独处,倾听、感受、尊重、关注,在独处中寻找心流的体验,与自己对话才能去承受外界更大的压力。

心流并非难事,只要你内心有序,训练得当,你可以在走路、运动、游戏、阅读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体验。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拥有一颗善良的心_《穷人》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颗小桃树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