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高中读红楼梦有感 > 地图 > 高中读红楼梦有感

高中读红楼梦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红楼梦》有感——又话林妹妹。

中国四大名著经久不衰,已经圈粉了一大群人,电视剧有电视剧的好处,书籍有书籍的妙处,关键在于思考与否,书的表达是细腻的,需要依靠读者个人想象力和人生阅历来理解书的内容。每个人在阅读名著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这便是读书的意义所在。那么,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又话林妹妹”,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红楼梦》,以前胡乱地翻过几次,今又重读,竟发现自己愈来愈对林妹妹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真的好吗?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扞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她的命运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红楼梦》有感——又话林妹妹_1500字2024


《红楼梦》,以前胡乱地翻过几次,今又重读,竟发现自己愈来愈对林妹妹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真的好吗?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扞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她的命运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又厚又黑红楼梦》读后感


《又厚又黑红楼梦》读后感

黄小芸

黄小芸,阳新县金海管理区人。多年来混迹于网络,常在网络文学论坛里发表散文与诗歌。作品偶尔也在《楚天文艺》《武钢文艺》《武钢日报》《编钟》等文学期刊与报纸副刊上发表。

最近看王小山的《又厚又黑红楼梦》。有人说这个书名会因为借用《红楼梦》的宏大主题而被人骂。我看不然,说这话的人是小瞧了这书,以为作者谈古论今、嬉笑怒骂皆是过过嘴瘾,却不知此书寓意极深,作者借用这种嬉皮笑脸的不正经不严肃的戏说姿态来告诉世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之作,却不是圣贤之作;是文学经典,却不是文学神坛。

圣贤,一般来说指的是古代的那些人格楷模和道德典范,以及播布这类人格和道德审美理想的思想家,譬如孔子。孔子直到今天都被尊称为圣贤,尊称也就罢了,不过是个名称。怕的是真的在心里尊其为圣,绝无怀疑地仰望。王小山在此书中有篇圣贤的光芒,讲到除了星空,世间并无可仰望之人或物。我觉得此话大有道理。星空是绝对的存在和永恒的审美,仰望圣贤如星空,那么就是笃信圣贤是绝对的真理和不朽的审美!

圣贤所讲的道理真的是绝对的真理吗?圣贤所创造的审美是不朽的审美吗?不,不是。世界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推陈出新的世界,这一刻对的美的认知下一刻就有可能被否定,然后在下下一刻这个否定又被新的认知来否定。否定又否定,永无止息。

两千年前的圣贤思想,在否定又否定的轮回里涅槃,渐渐化作护花之泥,滋养着人类的精神花园。两千年前的圣贤思想并未完全消失,但是其形态已不复存在、其光芒不再耀眼,因为两千年前的圣贤思想,已一次次在否定又否定的烈火里死去,一次次在去糟存精后被重新滚入人类的精神雪球中。精神雪球滚得远比两千年前壮观的现代人,仰望两千年前的圣贤思想如仰望星空般绝对与不朽,这是一种认知倒退呢,还是故作愚昧?

红楼梦是伟大之作,红楼梦的伟大伟大在它不朽的审美,而两千年前的圣贤思想在今日已然腐化枯朽。不朽之美岂能同时又是腐朽之物呢?所以,我赞同王小山的观点:红楼梦伟大却不圣贤!

又,圣贤思想是主张男尊女卑的,而红楼梦宣扬的却是男浊女清、女儿尊贵;圣贤思想是只讲三从四德不讲爱情的,而红楼梦的中心主旨就是描写爱情。由此可见,红楼梦不光不圣贤,还反圣贤呢。

这本书由许多篇精短杂文组成,每篇文章都抠出红楼梦里的一个细节作引子,再由这引子勾连出作者对现世对人生的感触与思考。在这许多篇感触与思考里,作者痛快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想,却鲜有给人以标准答案。这说明作者虽然满腔见识与感慨,却并无说教于人的意思,他不过是把问题摆出来供大家思考、探究罢了。这样不说教于人的态度是一种彻悟人生后的大智慧。繁杂丰富、永不停息的思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不需要某人、某物、某事、某理论提供或成为某标准答案!人类不需要神坛!

现代的红学会就是把红楼梦摆上了神坛,在红学会看来,只有红学会的专家才配解说红楼,业余爱好者解说红楼是对红楼的亵渎。

红楼梦这本书是属于所有人的,所有或贫或富、或智或愚的人。少数人将其圈上神坛,使之成为少数自诩拥有红楼梦的绝对审美视角与绝对标准答案者的囚书。这样的行为等于夜郎自大地藐视大部分人类的智慧。

作者在文章里高呼解散红学会,认为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解读,没有任何一种解读是绝对的真理。真该为这个提议拍手称妙。红楼是一部奇书,奇书奇在其博大精深,更奇在其神秘莫测。有红楼爱好者探究红楼秘密也无不可,但是成立研究所和学会专门来研究却是大可不必。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到现在都尚存争议,为什么研究了那么多年还尚存争议?因为可靠资料失落啊!既然可靠资料失落,那么所有人的解读都可能对,也都可能不对。凭什么认定红学会的解读就高于其他人的解读呢?又,何苦一定要研究个明白呢?让红楼梦继续神秘下去不好吗?让红楼继续神秘下去,与让维纳斯继续断臂下去,是一个道理。永难修复的缺憾与恰到好处的留白亦是一种审美,一种生命力更长远的审美!红楼梦的不朽审美里,就包涵了缺憾美!

所以,把对红楼的研究当一种兴趣与游戏,享受探寻之乐就可以了,若把这研究当做神圣事业来做,那就堕入对红楼最大的误读了。

红楼梦被大家喜爱,不是因为红学会给其定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地位,而是因为红楼梦亲近凡俗、详描人性、烟火味浓,能在大多数普通人的心里激起共鸣,完成一次次愉妙至极的审美。

作者王小山在书中讲到一个身体和灵魂分离的平行世界,在这个平行世界里,人的灵魂和躯体分离,物化成一个个动物精灵。成人的精灵是固定的,小孩子的精灵则可以不停变化、成长。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他的精灵可能是一头雪豹;一个愚蠢的人,他的精灵可能只是一只螳螂。

我想,假如书籍也有灵魂的话。那么红楼梦这本书的灵魂所化的精灵,该是只乐于悠游人间的蝴蝶,而绝非被圈禁于神坛之上的老鹰吧!

最后,我想说,口口声声说自己懂红楼堪当红楼知己的,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倒是王小山这样,爱红楼却不言懂红楼、不争当红楼知己的,倒算得红楼的大半个知己呢。

红楼梦里梦红楼——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我为林黛玉牺牲了太多眼泪,就是她那清灵秀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气质吸引了我的目光。黛玉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她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恋爱也是注定的悲剧。黛玉瘦弱的身体、孤傲的个性与自定终生行为都不是贾母所喜的。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对世俗的愤怒离开了尘世间,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黛玉小小年纪,父母便离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她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泪所表达的是世间最贞洁的感情,是对异端的崇敬,更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这性格的真实写照。她不忍看着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用锦囊收集花,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首《葬花吟》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昨晚红楼入梦里,红楼梦里梦红楼。林黛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中香消玉殒,而贾府最终也归结红楼。

喜欢《读《红楼梦》有感——又话林妹妹》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中读红楼梦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