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中国四大名著经久不衰,已经圈粉了一大群人,观看四大名著影视剧唯一不好的一点是观众少了思考,读名著给予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人,只有多思考,才不会被困惑止住脚步,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那么,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红楼梦》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幼年曾品读过《红楼梦》,时至今日,再捧起厚厚的书籍,不觉悲在心头。

一梦梦几回?

这个妹妹,我原是在哪里见过的?是那个行为乖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吗?还是那个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呢?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倘若从始至终,书中只道一个繁荣富贵的荣国府一步步走向衰败,一整个时代的兴衰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生命。只道这是一个悲剧,细细品味,又何尝一个悲字概括了得!

纵是情字贯穿全文,也终是情字枉了众生。前八十回中,曹雪芹让红粉佳人纷纷零落,一个接一个的枯萎凋谢。表面是道不尽的风光富贵,实质却落了个腐朽败落。偌大的荣宁二府,竟无一个新子嗣诞生。只有逝去,没有新生。

最令人唏嘘的,莫不是宝玉和宝钗入洞房春宵一刻的时候,黛玉含着泪:宝玉,宝玉,你好气绝身亡。是那个巧笑盼兮,含泪葬花的黛玉?还是那个说着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宝玉?悲欢离合,人生几何。

大梦梦几许?

后来无意中读到《青年文摘》的一篇文章:《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年幼的曹雪芹享尽荣华富贵,和姐妹丫鬟一起玩在一处。那情形倒如贾宝玉无二人了。可美好之梦总会结束,在他12岁那年戛然而止。家族崩坏,人情冷暖自知,他幼小的心灵在腐败现实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他的人生起起浮浮,终于握紧了只属于他的笔。真实经历的人生,改写进虚幻的《风月宝鉴》,一半真一半假。到底是贾宝玉,还是曹雪芹?

合上书,眼前的世界竟如泡沫般缥缈无依。我想到了我的生活,曾经阖家团圆,可世故难测,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我而去。黑夜里低低的啜泣声,却唤醒不了沉睡的灵魂。只道这世间虚虚假假,凄凄惨惨。至亲的家人往昔美好仍历历在目,恍若昨日。忽而画面突转,如电影一帧,终于定格在黑白的一幕,仿佛时光都滞留了。我蜷缩角落,望着空空的房间,微黄的灯光泛起惺忪的一角,张牙舞爪般向我袭来。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命运难测,我逐渐长大,明白失去乃人生常态。轻轻拭干眼泪,眼前《红楼梦》三个大字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熠熠生辉。一纸如人生,人生为一书。个中缘由,谁又能说清呢?若我沉浸往日悲伤,又如何看到未来那一星点的曙光呢?把握现在,这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只因为我知道:

看见的都会过去,看不见的才是永恒。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刘姥姥,一把刀,一座桥_《红楼梦》读后感2500字


《红楼梦》的确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的伟大体现在诸多方面,我认为其中较突出的一点是,曹雪芹在这部书中架构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强化横向的扩展,着力表现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纷繁的人物关系,弱化纵向的时间变化(前八十回的主体时间仅是三春),这种整体化、集中化的构思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样的小说架构又决定了作者在文中介绍这一家族体系时需从宏观、微观、实体存在、主观感受等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于是视角的转换成了一种必然。在我看来,这种转换可以用一种现象进行解释:在现代魔术表演中有一种暗箱魔术,表演时魔术师把助手装入箱中,再用多把长刀刺箱子,直到形成刀刀刺入的效果。而在小说创作中,各种视角正如刺入铁箱的长刀,从各自不同的方向直刺入小说架构环境的中心。在《红楼梦》中,这些刀是林黛玉初次投奔外祖母、对各位人物的小心琢磨,是贾雨村的门子给主子递上护官符、首次对四大家族整体介绍等等。曹雪芹构建这些长刀,是为了使它们均在《红楼梦》的开篇之处,对贾府这只难以知其内容的暗箱进行不同角度的刺入。

从对贾府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方面看,刘姥姥与贾府的关系与书中其他的任何人都不同。她这把刀的刺入位置也就有其独到精准之处。她的女婿,祖上与王熙凤所在的王家强连了宗,女婿的父亲又与王夫人陪房周瑞有旧,刘姥姥才因此有了可以进贾府打抽丰的机会,因此,她是和贾府有小型利益关系的府外人。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前提,能够使刘姥姥以主体的直观感受直接触及贾府的细化、实化的状态,又不过于强化贾府的世态性信息。另外,刘姥姥得以二进三进荣国府,这就形成一个连续而又渐进的情节过程,对贾府的客观情况的描写持续进行。作者用更易于接受的主体感受而非言谈介绍刺入贾府的内部情况,用次要人物构思自由化特点自如地将其刺入最精准的位置,使读者从刘姥姥进荣国府中看到了贾府的物质层面,一个需要与书中人物情感并行的层面。

从《红楼梦》的谋篇布局来看刘姥姥这把刺暗箱的刀,刺入了最精准的位置。我们知道,《红楼梦》这一着力展现皇亲家族生活宽度的作品中存在很多条行文线索,它们分别从时间、情感、人物关系、贾府内外联系等各个方面构建出小说的主要架构,更多的故事情节再由这个架构上展开,丝毫不乱。笔者认为,刘姥姥进荣国府也应该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条线索,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展现贾府贵族生活与乡野村俗的多方面碰撞。从文章内容来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被安排在了一个不寻常的位置。第六回回目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我们知道,贾宝玉梦遇警幻仙子的故事情节在全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重要到成为前八十回中唯一一次指向小说题目的内容,这样的一个中心情节与府外之人进贾府要钱的生活细事相衔、贾宝玉这样一个主人公与一个只在前八十回出现过两次的村妇相衔,似不像曹雪芹一笔不肯落空之态度。更不寻常的是,在写入刘姥姥这看似突兀的情节后,第七回又重新恢复到构建《红楼梦》多维架构中来(对书中多个主要人物同时的正面描写的继续)。此线在一个回目中以空间顺序将七钗之景娓娓道来,更是照应作者金陵十二钗的艺术构思。那么在二者之间的一进荣国府的内容也应与小说中心情节有关。再联系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在贾府中的影响明显增强。她与贾母,王熙凤,宝玉都有正面交流:贾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老人说说话,听听乡野市井间的新鲜轶事;贾宝玉从刘姥姥那里得到对于女儿遭遇的牵挂;王熙凤则打听乡下人的经验,给巧姐儿驱邪治病。刘姥姥的这种影响在范围与深度上都有更广的辐射,最明显的辐射,则是我们在巧姐判词中看到的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直接指向后文中的巧姐命运。这些辐射在《红楼梦》其他的次要人物身上都不曾有过。那么我们可以说,刘姥姥进荣国府,是从府外人角度写府内正事的线索。刘姥姥这把刀刺中了荣国府府内之事,未来之事,达到了作者所希望的深度。回过头来看,第六回就是线索的起始部分,刘姥姥与荣国府的深入关系自此展开。它与贾宝玉游太虚幻境,作为情感线索的开端、同周瑞家的送官花作为十二钗主题线索的开端是一样的。这样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就形成一个多角度描写,多线索并存的美学结构。

从《红楼梦》说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来看,与同时代的人情小说相比,他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5),其思想达到了崭新的高度,而这种高度又以桥梁架设的形式展开。清代中期的大的社会背景是拜金主义思想在社会广泛的阶层中弥漫,士人们追求名利,百姓们依附权势,成为了当时人们不欲提倡却也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社会背景,再加上明代人情小说的影响,为迎合市井百姓的阅读需要,清代时的人情小说大多就描摹事态,其见炎凉(6),本质并未走出才子佳人、士人歌女的传统套路。而反观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时意图,可见它与同时代的人情小说有本质的不同。《红楼梦》的作用不仅在于反映清中期的世间百态,作者要揭示的是一个繁盛家族的兴衰,是作者所经历的家亡之悲,是假语村言背后的真事。因此《红楼梦》需要一座艺术创作的桥梁,飞架于书中的微观世界与社会现实的宏观世界。刘姥姥在书中的一系列人物活动,正是通过人物塑造、情景设置而架起的一座桥梁。

这种桥梁式塑造本在艺术创作中较为常见。如《神曲》在内容上构建的宗教严谨美的神学空间与世纪社会中的教会、教皇间的构架。在这些幽灵之中,我还认识几个,我最看的清楚的是那个因为懦怯而让位的。于是我明白了,这一群下贱的人为上帝所不喜而为他的仇敌所不容。(7)这是作者在书中的世界里为现实中的教皇设的一个位置。这个位置作为一个桥梁,使得书中内容与对教会压制人性的批判的现实意义很好地表现出来。在《红楼梦》中,桥梁模式不仅仅联结了创作与现实,而是更深一步,联结了创作与整个社会群体。曹雪芹于乾隆前期已经从富贵贵族之家走向没落之境,因此他既受到文人雅士的上层社会环境影响,同时也接触到身份低下的市井百姓的生活状态。我们从《红楼梦》中既看到联诗作画的雅事,也能看到刘姥姥感慨(王夫人)拔一根汗毛比咱们的腰还粗的市井真言。刘姥姥作为造访上层社会的底层百姓,她的出现联结了农民生活与贵族生活,联系了势力目的与奢华风气。联系了清代两种对立群体的交汇与矛盾。《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受众对象主要是当时社会广泛存在的中下层民众,刘姥姥这一任人物形象作为桥梁模式的出现,把书中小说环境与整个社会作为阅读群体民众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读者从自身角度产生共鸣,从自身出发通过这个桥梁品读皇亲贵族之家,微观的小环境与宏观的社会群体以曹雪芹的创作而融洽,从而使小说有了关乎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高度。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受社会背景及与之共存的社会群体影响。受作者精心构建多维家族体系的需要,刘姥姥进荣国府有了更深入更纵宽的思想与文学创作意义。我们也可以看到,一部有思想深度、有欣赏意义、有创作规模的文学作品会从多种思路架构作品内容,对整个社会群体进行入世的广泛关注。这也是广义上的优秀作品的真正价值。刘姥姥的文学意义作为作品本身的刀与社会群体 桥,值得我们对于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学创作进行更深的思考。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左右:泪影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每每重温《红楼梦》,这句词总是萦绕耳畔。

黛玉先入贾府,后迁到大观园,与众人结成诗社,她才华横溢,被称为潇湘妃子。与宝玉互生情愫,却又碍着规矩和身份。见花落,吟得一曲葬花词。为何?黛玉股冷清傲,看不惯奉承的小人,却落得肚子在孤独死去。为何?黛玉与宝玉友情,却无法在一起,忍受寂寞无奈之苦。

黛玉清冷灵动,世人赞叹她的才华与清冷,却又逼死她;宝玉纨绔,世人赞叹他的美貌与才华,却又算计他。黛玉的泪寄托着她的思念、她的不甘、她的愤恨、她的疑惑。她的泪给了寂寞,给了庸俗的社会,给了她牵挂的宝玉。她大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哭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死在孤独,她的情缘随风散去,孤零零一人来,干干净净走,从未带走一丝眷恋,从不带走一丝念想,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一朵白莲就这样被埋没,一位清冷灵动的女子就这样死去。

也许黛玉的死,对她是一种解脱,是她所承受的悲伤的结束,当她在九泉之下,她不用受世间之苦,不用受生活的压迫,能看着宝玉在人世间,这也是她的幸福了。社会的迷乱,人世的庸俗,造就了她,也送走了她。我想着:如果人心坦坦荡荡,人世间没有阴谋诡计,那么,才华就不会被埋没,光明就不会被黑暗污染。

一地红颜泪,对命运的不甘,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无奈,坠入我心,投射出一片泪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红楼梦》阅读偶感:红楼一梦,一梦红楼


《红楼梦》阅读偶感:红楼一梦,一梦红楼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抛不完相思的血泪抛红豆,品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药咽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推不明的更漏。呀,便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一首新词,一滴秋雨,一声雁叫,一盏孤灯,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寂寞;一部《红楼》,一首唱不尽人间悲欢冷暖、爱恨情愁的盛世离歌。

儿时,初识《红楼梦》读的是大观园内的珠光宝气,读的是大家族中每天上演的热闹的纷繁;中学,又品《红楼梦》,将目光聚焦于宝黛钗之间的爱情悲剧,时而欣喜忘形,时而蹙眉千度,时而悲喜交加,时而扼腕伤怀;如今,再捧《红楼梦》,读的便不仅仅是文字2024,是作者的呕心沥血,是人物的彷徨呐喊,是社会的风雨飘摇,是封建礼教的真可谓读一百次《红楼梦》,便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受。我想,这便是曹雪芹先生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真谛所在吧。

从初次偶遇,到再次邂逅,《红楼梦》一直以它特有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人物命运的百转千回,诗词曲赋的暗藏玄机,结局的扑朔迷离,故事的回味无穷任凭哪一点,都可以成为我深爱它的理由。所谓滚滚波涛,终究流去虚华的浑浊;幽幽薄雾,定将笼罩刺目的丑恶;唯有匆匆流走的时间长河中,沉淀的才是不朽的精华!《红楼梦》的魅力在历史的风尘中沉淀,在我的内心深处,沉淀。

无论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还是湘江水逝楚云飞,都从一开篇便暗示着人物的命运沉浮与结局,这没有哪一部外国小说能够做到。无论是贾宝玉的浪漫多情、桀骜不驯,还是林黛玉的忧伤叹惋,抑或是王熙凤的狡猾奸诈,机关算尽,都是对封建礼教的不满,是对遭遇的慨叹,是对社会的控诉。这其中的心酸血泪,我能体会得到,我能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茫茫大地真干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红楼梦》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