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曹雪芹红楼梦有感 > 地图 > 曹雪芹红楼梦有感

曹雪芹红楼梦有感

发布时间:2023-02-01 来源:互联网

看曹雪芹与红楼梦有感汇总。

中国四大名著是经典中的经典,里面的很多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看四大名著电视剧有时候不必阅读差,只是阅读是另一种感觉,读名著为读者提供了更多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提高读者的想象力。读了名著后,自己去领悟,会有意外的收获。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书笔记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看曹雪芹与红楼梦有感汇总,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看曹雪芹与红楼梦有感(篇1)

自从在电视上看了《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剧情也是非常的精彩!

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的逆子;所同情怜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因为和尚的一句话使黛玉和宝玉无法在一起”,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看曹雪芹与红楼梦有感(篇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经常从妈妈的嘴里听到这首好听的歌,后来才知道这是电视剧《红楼梦》里的经典歌曲。被歌曲打动的同时,总想看看《红楼梦》究竟是什么故事,前一阵子,哥哥给我拿来了这部名著,我才有幸拜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子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这部名著让我看的是眼花缭乱,摸不清头绪,光人物都让我难以记住,我决定要继续研究它,多读几遍,用心去领会古人的文采。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有感600字五篇

看曹雪芹与红楼梦有感(篇3)

梦碎红楼——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文/董泽钰。一直不懂“红楼”,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只因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可它写的却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实在勾不起年少的我的兴趣。因此,我早早的就将它束之于楼阁之上。再读“红楼”,已过了六年的时光,这六年中我渐渐成长,慢慢体味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当我在收拾东西时,无意间打开这被我尘封了的《红楼梦》时,我却不由得被那一串串如罂粟花的文字吸引,沦陷……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夜深人静,宝玉、黛玉、宝钗、湘云这一个个精灵般的人物在我脑海中盘旋,他们上演着一曲“怀金悼玉”的红楼碎梦。一次次午夜梦回,每次惊醒,都为宝黛间没有结果的爱情唏嘘感叹不已,而他们间的爱情只是缘于一个“懂”字。

是的,黛玉懂宝玉,自始至终,黛玉都懂他,她从不拿考取功名,为官从政这类道貌岸然的“混账话”来哄宝玉,她清高自傲,因此她更懂他的“厌世”。因为懂他,她才会在宝玉没有开口之前将早已临摹好的字帖送给他去交给父亲;因为懂他,她才没有像宝钗、袭人那样自以为是的把他推向黑暗的深渊。

而宝玉亦懂黛玉。只有和黛玉在一起时他才会流露出自然而然的亲昵,只有他们之间的误会才会让他不知所措,悲哭落泪,只有黛玉才能获得它全心全意的照顾和付出。因为他知道,他的颦儿自傲和才华的背后是她的无助,她的孤独,她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凄凉冷落,因此他更要用自己的全然付出和爱来温暖她,融化她,即使被父亲打的臀上作痛,如针扎刀剜一般,可当他转醒看到黛玉心疼的啜泣之时,便只记得记挂她顶着烈日赶来会中暑,还哄她说自己是装给老爷看的,其他都是假的,不疼。

因为相知,所以相爱。可相知相爱的他们却不能相守到老。在远方噼啪的鞭炮声中,无知的宝玉欢天喜地的娶了自以为是他心上人的宝钗,而黛玉在冷竹环绕,凄凉空寂的潇湘馆中垂泪焚烧着她和宝玉定情的诗帕。她的脸上流着不尽的泪,她的心里滴着无边的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直叫着:“宝玉,宝玉,你好……”便愤然离世,她终还是还了这一世的眼泪。

当宝玉知道这一切的真相时,他却只能空对着黛玉的灵柩,忍受绝望的折磨。他心中的悲痛我已无法切身体会,只知道几年之后飘荡的小船上,有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着一领大红斗篷回归青埂峰之上,只为当初一句似是玩笑的承诺:“……你若死了……我做和尚……”

奈何,红楼一梦终成碎!

点评:一个“懂”字,写出了自己几年时间断断续续读《红楼梦》的真实心理过程;一个“懂”字,道出了宝黛爱情相互吸引不可取代的真谛。虽然谈不上文采华然,但真实的感受,动情的阅读就是最好的解读,这样的阅读,伴随心灵的成长,难道不是最大的收获吗?经典,哪里是一次就能消费得了呢!(指导教师:郭志荣)

看曹雪芹与红楼梦有感(篇4)

翻开《红楼梦》这本书,一个熙熙攘攘的大观园好像出现在我的眼前,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但最深入我心的是薛宝钗。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全书由曹雪芹、高鹗所作。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辱盛衰的全过程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间百态,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说宝钗圆滑、虚伪,但为什么没有人去议论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呢?就是因为人们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把太多主观感情投到黛玉身上。而宝钗是与黛玉唱反调的,当然不讨人喜欢。但我却认为宝钗身上有许多闪光之处。

宝钗有才,且胜黛玉一筹。但她深藏不露,一露便一鸣惊人。她还在哥哥入狱后,主持薛家大局,这一点,《红楼梦》中的哪个女孩能及?宝钗却以枭雄之智,独担大任。

宝钗有貌,岂是黛玉能及之?群芳谱上,宝钗抽到了百花之王“牡丹”,题“任是无情也动人”。就连宝玉也不禁赞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不呆了。”由此可见宝钗那沉鱼落雁之美。

宝钗有追求。从“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可见两人完全不同的性格。黛玉只会“葬花”,只懂悼念死的东西,挽留往昔的美好,这样年纪轻轻就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有什么出息?宝钗不同,她会扑蝶,会把握活的东西。她相信未来,相信追求。她是实际的,也是执着的。

宝钗恪守妇道,相貌端庄,乐观向上……她身上几乎没有缺点,却被无情地淹没了。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一种从众心理,想法与做法往往大同小异,以前的投篮网是兜住的。每当运动员投进一个球,就要找来一个梯子爬上去,到网篮里拿球,既费时又费力。一次,小男孩拿了把修建草丛的大剪刀,爬到楼梯上,剪掉了下面的一段网,这样网篮兜空了,球投进去就会掉下来,仍记作一分。人们惊住了,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就是因为人们习惯于顺向思维,要是逆向思维,解决它岂不是轻而易举?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骂不起、爱不起,林黛玉又整日哭哭啼啼、以泪洗面,所以我看宝钗最是了不起!

看曹雪芹与红楼梦有感(篇5)

曹雪芹于悍红选中批阅十载,增添五次,攥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典型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文艺,哲学宗教等丰富的内容。还展示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明间世俗文化,举凡衣饰,饮食,居所,以利风俗等,都得到了细致生动的表现,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红楼梦总的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样的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此,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也造就了他们日后在情感上的共鸣。

作者通过贾宝玉对历来认为天经地义的价值理念进行重估和颠覆,嘲讽了各种貌似崇高神圣的传统价值观念。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包含着对社会性,规范性礼教的反抗意识。他们在遭遇人生痛苦时又不能象老庄那样游世超脱,贾宝玉常常为每一个姐妹的出嫁或死亡而痛不欲生,林黛玉甚至对花开花落也异常敏感,所以他们谈不上是经虚涉旷的道学超越。贾宝玉最后舍弃红尘,林黛玉因爱而死,客观上宣告了统治达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理想至此已经不再收拾世道人心。

并且宝黛的爱情是具有深刻内涵的,他们的爱情不时一见倾心的爱情,而是在长期相处共同生活中产生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也就有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础。他们的情,是世俗泥潭中的鲜花,不敢称其实出淤泥而不染,却是腐朽中的永恒。其悲剧结局,虽为作者审美理想的破灭,但反而更璀璨,生命因毁灭而更辉煌。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以前,中国并没有自叙传性质的小说,因此,红楼梦自然是一部伟大的杰作,它本身所开始的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新阶段,不幸也就及生而终了。

看曹雪芹与红楼梦有感(篇6)

红楼一梦,恍然惊醒,杯具,美到让人心伤。忆梦中之事,似是难记;忆梦中之人若在面前;忆梦中之言,甚觉心伤。无奈,超脱时期,末成杯具。

"谦纸荒谬言,一把辛酸泪。皆云息者痴,谁结其中味。"低声诵吟,重复咀嚼,曹雪芹阅尽沧桑,在从彼的少年阅历中与材,回想的暖馨,身世的炎凉,更是给作品增加了无限的魅力。曹雪芹的作品超出了全部时代,书中的配角贾宝玉完整背离了过后的礼法,但却很是契合当初的观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宏大的成绩!

在尔看来《红楼梦》是一个杯具,充斥了无奈与悲伤。但却在无绝的悲伤之中透出了摄人心魂的美,书中最大的杯具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恋情婚姻瓜葛,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毕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作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答题。

杯具产于二个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领现黛玉是独一的良知,而宝钗固然也可疏可敬,但心上总有一层隔阂。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却越去越发明宝钗合乎儿媳夫的尺度,黛玉的性情气质却不替他们所喜。宝钗能尽质将大家束缚在礼法的范畴之内,黛玉却返去做了执着的暴露。

杯具尤其发生于两个取舍威望性的迥异:爱谁,宝玉持续了本人的挑选;然而,弃谁,宝玉是一点也不权力的,所有蒙于父母之命。终极,宝钗折嫁,黛玉回魂。于是,悲巨变成了不可防止的终局。

鲁迅曾说功一句话:"杯具是将有价值的货色覆灭给己望。"又言"但凡傻弱的公民,即便体魄如何健齐,如何茁壮,也只能干毫无意思的示众的资料跟瞅客,病逝世多多是不用认为可怜的。"可睹,无价值的灭绝并不是杯具,而《红楼梦》的杯具之所以震动我口,就由于它将被誉之物的美表示得酣畅淋漓。

例如林黛玉,书中充足写没了她的寻求取气量之高贵若不是如此她的杯具即也不会令人如斯印象深入。唉!说到可悲处愈是可哀。也罢,就此放笔。

不知为何,合上手中的《红楼梦》,竟是想再看一遍。或者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吧,犹如一梦,美的让人不想撒手。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红楼梦有感400字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有《再被狐狸骗一次》、《时代广场的蟋蟀》、《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其中,《红楼梦》我比较喜欢。

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他花了十年终于创作出《红楼梦》这本巨著。这本书以封建社会贾府的兴衰为重要线索,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主要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故事。

书中有贾宝玉的待人单纯,林黛玉的忧郁,薛宝钗的大方,王熙凤的心狠手辣。总之,文中人物很多,但都有不同的性格。这让《红楼梦》变得很有趣。

刘姥姥游大观园是《红楼梦》的著名片段,也是书中一个重要情节。此时,正是贾府最兴旺的时候,刘姥姥像小丑一样逗得大家不禁哈哈大笑。同时,刘姥姥也十分幽默,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歇后语有很多。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等。

文中林黛玉一开始十分嫉妒薛宝钗,但后来便慢慢开始敬佩薛宝钗。因为有一次,林黛玉说错了话,被薛宝钗私下教训了一顿,这教训反而让林黛玉觉得薛宝钗厚道有德。在林黛玉生病比较严重的时候,连门都不能出,只能在屋子里养病,薛宝钗竟然来看了她,林黛玉便对薛宝钗很感激。从这一点,我感受到了林黛玉心地纯洁无暇和薛宝钗很会为人处世。

《红楼梦》真是一本好书,有时间我还会再去品读。

我喜欢曹雪芹的《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题记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滚滚红尘演绎出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繁华褪尽,留给我无限的启迪。在拜读着曹雪芹的《红楼梦》时,我看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

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字梦阮,号雪芹。他是一个旷世奇才,虽贫穷,但他创作了这部著作。喜欢这部名著,更喜欢其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

宝玉情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就是《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他出身于显赫的封建大家庭里,却是一个叛逆者,他一心追求真挚的感情,毫不顾及家族利益。他和黛玉终究阴阳永隔。一个身心俱碎,含泪九泉;一个万念俱灰,遁入空门。封建社会,给他造成极大的痛苦。

看透世间,我读懂了他.......

黛玉传

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那黛玉的美貌,叛逆的思想,为那花残落到的叹息,无一不浮现在我眼前。她的美貌连王熙凤也感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她的内心敏感,葬花时,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用一抔净土掩风流。听人唱起只为你如花美誉,似水流年,便顺口吟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名句。

看透红尘,我读懂了她......

之所以喜欢《红楼梦》,是因为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刻苦,是因为那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因为那才能不凡的王熙凤、大大咧咧的史湘云、淡然冷漠的惜春、村气十足的刘姥姥......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听一曲红楼吟唱,看世间悲欢离合,梦一回红楼沉醉,品红尘滚滚......

《红楼梦》带给我的不仅是动人的故事情节,也为我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文学梦.....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这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看作者如何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败,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于是小编整理了下面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一

最近又开始看《红楼梦》,当看到薛宝钗为博得别人一个赞赏的眼神,连过生日看戏也得“捡贾母喜欢的点”,处处以别人为重,最终忘却了自己,真切地体会到她其实多么的可怜可悲。也曾经用“现代”的眼光看林黛玉,觉得她孤傲清高,不合群,真的是个活在海市蜃楼里的无用女子。然而,她的玲珑心思,于花开之时便见花落之凄,那份明了、心气、才华,在芸芸大观园里,犹如一枝傲雪寒梅,独立于世。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从单纯的了解情节,到赏佳句美言,到品意境,到看字句背后的作者匠心,析人物性格命运,书中的人物,如同我的朋友,越走越近,逐渐为我了解,为我好恶。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

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

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红楼梦》读后感之李嬷嬷

李嬷嬷是贾府凤凰男贾宝玉的乳母。她是一个年老爱唠叨的人,儿子李贵是跟宝玉上学的仆人。奶大受宠小主子宝玉,地位在贾府自然不低。乳母在贾府直接受命于主子。

李嬷嬷第一次出场在第三回。那时林黛玉刚进贾府,林黛玉睡在碧纱橱内。李嬷嬷并大丫鬟袭人陪宝玉睡在碧纱橱外大床上。这时贾宝玉应有八岁左右了。

一般的婆子只能在二门外等待指令,而乳母却和小主子朝夕相处睡在一个大床上。

李嬷嬷和小丫鬓婆子陪宝玉到梨香院探望薛宝钗,期间命小丫头回去取斗篷,小厮各自解散,李嬷嬷后来也独自跑了,丢下宝玉不顾。

李嬷嬷其实就是贾宝玉仆人团队的大头目,日则同行,指挥调度,夜则同榻。

宝玉在薛姨妈处吃酒,李嬷嬷说吃酒则罢了,宝玉说只吃一钟。李嬷嬷说太太、老太太跟前哪怕吃一坛呢?可见乳母直接受命于贾母王夫人。

李嬷嬷与宝玉同吃同住,由小到大,感情一定深厚,子不嫌母丑。但后来发展却是相恶的。李嬷嬷自以为把宝玉奶大,居功自傲,爱唠叨,甚至为老不尊,渐渐出现裂痕。

宝玉特意从东府给晴雯带回的豆腐皮包子,竟被李奶奶带家给孙子吃。枫露茶需泡三四次才出色,却被李奶奶享用了。

宝玉刚从薛姨妈处吃酒回来,听了茜雪的话后,将手中茶杯顺手往地下一掷,茶杯粉碎,泼了茜雪一裙子茶水。又跳起来问着茜雪:“他是你哪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样尊敬他?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吃他几口奶罢了。逞的他比祖宗还大,如今养着祖宗作什么!快撵出去。”宝玉说着就要回贾母撵他的乳母。

这是李嬷嬷“作”,留下的母子伤痕。而李嬷嬷尚不自知。

枫露茶事件导致:茜雪被撵,李嬷嬷解老。

解老后,李嬷嬷仍插手宝玉的生活。李奶奶拉着棍进园请宝玉的安。宝玉不在,唠唠叨叨一阵子,丫头们还说:“讨厌的老货。”还为老不尊把宝玉给袭人留下的酥酪吃尽了。觉得妈妈吃儿子的东西应当应分。

看不惯袭人和小丫头们,还和袭人叫嚷,宝玉只能解劝。宝钗和黛玉也来解劝,李奶奶拉着他们诉委屈。多亏风姐好言风趣解劝,李奶奶才跟凤姐走了,嘴里兀自嘟嘟囔囔。

李嬷嬷是贾府乳母的代言形象。红楼里还出现贾琏的乳母赵嬤嬷,迎春的乳母。李嬤嬷的儿子李贵是宝玉上学时的仆人。赵嬷嬷亲自向凤姐为两子谋差。迎春乳母偷主子的攒珠累丝金凤,卖了赌博。

乳母在贾府的地位之高,一因贾府善待下人,二因贾府的家风和传统所致。曹雪芹的祖上是康熙的乳母。乳母与小主子朝夕相处,主人高看一眼,儿孙自然也跟着风风光光。但乳母在奶长大后,适时优雅转身。无须躺在那几口奶的功劳上,好自为之,否则就是自取其辱。

乳母子是一对特殊关系的母子。小主子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孩时,乳母吃喝拉撒睡一应照料,母子感情一朝一夕慢慢养成了。只是曹雪芹祖上是皇帝奶妈,却因何把奶妈李嬷嬷写得这么不堪?

紫鹃给宝玉说黛玉南归,宝玉得了魔症,众人不敢回贾母,却请了李嬷嬷。李奶奶折腾一番,宝玉仍无反应。李奶奶搂着宝玉大哭起来,说白费了许多心血。四个嬤嬷用心看守宝玉,感人至深。宝玉过生日,专门到二门外与四个嬤嬷磕头。一个头下地,这对特殊的母子尽释前嫌。此以后,李嬷嬤再也没有出现。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

初中时语文课文有一篇就是节选名著红楼梦,老师说过有一段描写的特别好,那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见到王熙凤时的场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这边是红楼梦中一位有名的主角,个性鲜明的凤辣子。

这短短一段话一位生动形象的角色就浮现在读者们的眼前了。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整篇名著核心人物,传奇故事的中心林黛玉。

林黛玉来到贾府时不过六、七岁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哪里还象个无亲母教养、兄弟姐妹扶持的孩子,真算得上是绝顶聪明。

来到王夫人屋里,老嬷嬷让黛玉炕上座,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又显黛玉识大体。

再过来见王夫人时,在坐位上还是如此,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也只是挨王夫人坐,贾政虽不在家,始终是不坐贾政之位的。

这些描写不仅能看出林黛玉的聪明伶俐,家教极好,更能看出在那个时代连小孩儿都要从小接受等级,控制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代表了家族,对于小孩儿来说这是多么沉重的包袱啊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2】

红楼一梦,恍然惊醒,悲剧,美到让人心伤--《红楼梦》读后感。

忆梦中之事,似是难记;忆梦中之人若在面前;忆梦中之言,甚觉心伤。

无奈,超脱时期,末成悲剧。

谦纸荒谬言,一把辛酸泪。

皆云息者痴,谁结其中味。

低声诵吟,重复咀嚼,曹雪芹阅尽沧桑,在从彼的少年阅历中与材,回想的暖馨,身世的炎凉,更是给作品增加了无限的魅力。

曹雪芹的作品超出了全部时代,书中的配角贾宝玉完整背离了过后的礼法,但却很是契合当初的观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宏大的成绩!

在尔看来《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充斥了无奈与悲伤。

但却在无绝的悲伤之中透出了摄人心魂的美,书中最大的悲剧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恋情婚姻瓜葛,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毕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作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答题。

悲剧产于二个抉择的不一致。

宝玉越来越领现黛玉是独一的良知,而宝钗固然也可疏可敬,但心上总有一层隔阂。

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却越去越发明宝钗合乎儿媳夫的尺度,黛玉的性情气质却不替他们所喜。

宝钗能尽质将大家束缚在礼法的范畴之内,黛玉却返去做了执着的暴露。

悲剧尤其发生于两个取舍威望性的迥异:爱谁,宝玉保持了本人的挑选;然而,弃谁,宝玉是一点也不权力的,所有蒙于父母之命。

终极,宝钗折嫁,黛玉回魂。

于是,悲巨变成了不可防止的终局。

鲁迅曾说功一句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货色覆灭给己望。

又言但凡傻弱的公民,即便体魄如何健齐,如何茁壮,也只能干毫无意思的示众的资料跟瞅客,病逝世多多是不用认为可怜的。

可睹,无价值的灭绝并不是悲剧,而《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震动我口,就由于它将被誉之物的美表示得酣畅淋漓。

例如林黛玉,书中充足写没了她的寻求取气量之高贵若不是如此她的悲剧即也不会令人如斯印象深入。

唉!说到可悲处愈是可哀。

也罢,就此放笔。

不知为何,合上手中的《红楼梦》,竟是想再看一遍。

或者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吧,犹如一梦,美的让人不想撒手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3】

甄士隐前日对雨村有诳驾之罪,待客既散,知他自便,也不去再邀。

及至中秋节,士隐家宴毕,另具一席于书房,步行到雨村住处相邀。

前日不邀,是不生分,中秋再邀,一可谢前罪,二为旅居僧房的雨村解愁,雨村听了,也不推辞。

由此可见两家关系融洽,士隐也很会做人。

待人接物,显微见著。

喝酒间,雨村提出了盘缠之事,士隐:何不早言,雨村吟诵诗词,博得士隐赏识,趁士隐欢心之时提钱的事,容易成功。

送礼的人,也等到别人有求之意才送,便送到点子上了。

果然,雨村得了钱,不管黄道黑道之日,天没亮就出发了。

雨村与娇杏一见钟情,是本书的第一对男女相遇,一个是虽无十分姿色,却亦动人之处,一个是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非久困之人。

情场首现二人,是世间常见的类型,算是书的后面才子佳人的引子吧。

士隐投奔丈人,在世俗来说,应算是没出息吧?偏这丈人还半哄半赚女婿的钱!这就叫投人不着。

娇杏在这一回有了人上人的好结局。

她是书中第一位女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良好的祝愿。

丫鬟命运两济,后面的女主人儿却是一个两个空余恨。

雨村娶了娇杏,还送了不少礼物给甄家,此时的贾雨村,尚知报恩。

大凡读书人,骨子里都有一个自视甚高的通病,有人受挫后愤然离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人在挫折中改变初衷,沦为虚情假意,尔虞我诈。

每一种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明白自己改变不了游戏规则,便只好改变自己了。

雨村被参后,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

这种心态是常人难以做得到的,可见是大奸!

有人在官场失意后,愤世嫉俗,而雨村被参后,还力谋盐政林如海的西宾,成了黛玉的老师,仅仅是因为盘费不继吗?他是在制造机会与权贵接近,结交!事实,他后来确实是通过林如海重返官场谋得要职。

结果是,吃一堑,长一智,做出了过河拆桥之事。

交代完雨村成为黛玉老师的事情后,书中出现了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两句,是黑官的心理浓缩:有利可图,挡不住诱惑,一朝东窗事发,命也不保住了,便想着那怕是回家种田也好啊!这副对联,在冷子兴说荣国府前出现,相当于进入某个城市之前的路碑吧?

荣国府年纪最长,也就是最高统治者是史老太君贾母,是不是作者出于对女性的偏爱?

宝玉出生前,兄贾珠就去世了。

黛玉既出于嫡妻,又克死亲弟,从而有机会读书识字,宝、黛二人一样命硬,一个克弟,一个克兄!

黛玉常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虽然母女间无话不说,但是黛玉母亲又如何体会到自家与别家不同呢?可见,黛玉的性格其实受其母影响。

黛玉来到贾府时不过六、七岁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哪里还象个无亲母教养、兄弟姐妹扶持的孩子,黛玉真是绝顶聪明。

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什么叫自然的风流态度?黛玉称自己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从不间断,这也奇了。

初二读红楼梦有感通用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初二红楼梦有感”。

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类文档打交道,借助范文在写作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范文里的写作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有没有值得借鉴的范文范本呢?栏目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初二读红楼梦有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初二读红楼梦有感【篇1】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的处女作。小说主要写了当时的贾、薛、史、王四大家族在政治斗争中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中描写了绛珠草下凡还眼泪的故事。

有人说《红楼梦》其实写的就是曹雪芹的家族——曹家。或许吧!但我更觉得南方的甄家才是真正的曹家。而贾家只是影射甄家罢了。比如小说里甄家接驾四次的事。因为曹寅是皇帝的亲信,所以皇帝封他为巡盐御史,监视其他的官员,其实就是给皇帝打小报告的。皇帝南游都住在曹家,所以我认为甄家才是曹家。

《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的一部忏悔录。而忏悔的内容就是秦氏临死前魂魄跟王熙凤说的话。

他的忏悔都与家族有关。为什么富贵时不多买些祭祀的土地?为什么不办一个学堂,为家道没落着想?

而且《红楼梦》里第七回焦大的话也说出了二府的黑暗面。像“扒灰的扒灰,”等等。

《红楼梦》在充分揭露了地主阶级贵族集体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反抗行为。

《红楼梦》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像《红楼梦》中的美食,有人根据它作出了“红楼宴。”还有里面的衣服,服药方法,药丸名称,包括玩具等等。所以,根据《红楼梦》,我们可以知道在清朝时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非常先进了。

特别的是香菱学诗的过程,要先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我不得不说曹雪芹真的非常有才。

而且他每次写诗都能写出每个人的风格。当写黛玉时,一定是空灵率真悱恻缠绵;写宝钗时,则是含蓄蕴藉、浑厚娴雅;写湘云时,就是豁达疏放、流畅自然。真可谓诗如其人,人如其诗。

所以我认为《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每一次读它,都能有新的体会,让人回味。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初二读红楼梦有感【篇2】

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着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

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

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初二读红楼梦有感【篇3】

《红楼梦》始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有一块被女娲用剩的五彩石在荒山里自叹自怨,为什么同样是女娲制造的五彩石,别人都可以用之于补天,发挥各自才能,实现各自价值,为何独剩我一个,天既不用我,为何造我于世?五彩石啊五彩石,你不必自哀自怨,终有一天,你会等到有个人带你走入红尘,去品味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情。

想了很久,为什么《红楼梦》能成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我想是因为这本小说告诉我们,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无爱的时代,中国无视爱,耻谈爱,而且在和爱做了数千年无谓的斗争的荒唐时代。《红楼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去表达这份爱,这份爱并非“男女之爱”、“我要做个好皇帝”、“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是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用心去爱身边的每个人,让身边的人活得更好,这样的爱,如亲情之爱、血缘之爱,出于天然。看贾珍贾蓉在父亲灵前守灵哭丧,极其哀痛,甚至从进大门开始跪至父亲灵前,这样的举止,谁能说他们是不肖子孙?然而转身就去和尤氏姐妹调笑,似乎死的是别人的父亲。贾赦病了,身为生母的贾母让宝玉代安,宝玉代安时,作为病人的贾赦还要起身躬听宝玉传达贾母的话,这到底是谁看望谁啊?这样的爱,本该出自真心,却被人活生生的扼杀了,这告诉我们那个时代是多么的荒唐!

我看着别人写出对《红楼梦》的评价,看到这样让我震撼的故事:一位学者到国外旅游,在国内带走的唯一东西就是《红楼梦》,当国外有朋友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每当我想念我的祖国时,我就打开《红楼梦》,每当我打开《红楼梦》时,我就看见了我的祖国。”

朋友,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难道不为之动情?当你看见这样的情景时,难道不热泪盈眶吗?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完美结晶,至今为止,还未能有一部作品能超越它,我想以后也不会有作品能如它横空出世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是一部空前绝后的精品,我们中国人应该为之而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因为我们亲爱的祖国诞生了伟大的《红楼梦》!

亲爱的四大名著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看曹雪芹与红楼梦有感汇总”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曹雪芹红楼梦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