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 地图 >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16 来源:互联网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系列。

优秀的影视作品如美好的书籍一样让人爱不释手,观看时结合自身的经历,总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想法,此时就应该选择写一份观后感,来珍藏心里的感动。写观后感要充分的联系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写得深刻透彻。那么我们该怎样写作品观后感呢?栏目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1】

待凛冬离去,雪融草青,相信一定有新的相逢将温暖延续。题记

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特殊的春节,在这个本应热热闹闹的日子,在此时此刻,却显得十分冷清。而这一切都因为一次病毒的爆发。在这个国难当头的时候,一位84岁的老人,赶往了疫情爆发地武汉。

18日傍晚,钟南山从广州匆匆踏上前往武汉的高铁。这个情景,是多么的熟悉。17年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如今已经高龄,但却毅然再战防疫最前线。一路奔波不知疲倦,到了医院也是立刻着手开始救治工作,满腔的责任只为国家为人民,实实在在令人肃然起敬!

请战书上一个个鲜红指印的背后,是一颗颗赤忱奉献的医者之心。无数医者组成一支医疗队,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支援武汉,成为最美逆行者。他们无惧无畏,在除夕夜,家家团圆,他们却在病房里同死神做着斗争,日夜不休,像是不知道疲惫似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支撑着,那就是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与此同时,口罩紧缺。工人们全都再次上岗,为口罩的供应忙得不可开交。武汉先后开建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数千名工人夜以继日,在工地上吃盒饭,还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寒风刺骨,他们却从未喊过一声苦!

此次疫情发生后,全国公安民警又一次义无反顾选择逆行。与全国医护人员并肩战斗,抗击疫情。交警们在各个地方开展工作,严格检查来往的车辆,有多少个交警大年三十不能回家吃年夜饭?有多少个交警大年初一第一声拜年献给公路?有多少个交警为了陌生人的安全放弃小家的团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短短11天,已有8名警察前后牺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是勇敢的!是善良的!是值得令人敬畏的!

有人趁火打劫,有人雪中送炭。无数逆行者不顾自身安危,为疫情做出重大贡献。他们无私无畏,称得上是真正的勇士。致敬!所有坚持为疫情奋斗的逆行者!你们是最美逆行者!

惟愿付出得到回报,至此国泰民安。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致敬,逆行者。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2】

7月9日,电影《中国医生》正式上映,电影把所有人带回到那些焦灼的夜晚,带回到那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伴着夜幕从电影院走出来,衣襟、袖口早已被泪沾湿,坐在大树下久久无法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中国医生》犹如一颗“催泪弹”,饱含着动人的深情,让我们重忆战斗的岁月。

“用生命拯救生命,用心灵温暖心灵。”自新冠肺炎发生以来, 义无反顾地冲上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用生命吹响冲锋号角、用奉献点燃希望之灯,用实际行动去兑现对党和人民的铿锵誓言。每每想起这些挺身而出的“凡人”、这些从天而降的“英雄”,心中都百感交集,暗自告诉自己“永志不忘,切莫辜负”。

从不惧危难、奋勇搏击的顽强里悟“奋斗精神”。 总书记在勉励西交师生时讲道,“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风雨的考验难不倒顽强抗击的奋进者,逆境的围困挡不住逆风而行的搏击者,事实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广大党员干部是攻坚克难的先锋兵。在那场巨大且艰难的战役里,他们一次次蹒跚前进、一次次努力尝试,用生命赴使命、用牺牲护众生,真正挺立起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脊梁”。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从《中国医生》的生动演绎中再次回忆起那些难忘的岁月,再次感受那激励人心的“奋斗精神”,誓将奋斗进行到底、誓以拼搏不负初心。

从舍生忘死、慷慨前行的决然里悟“奉献精神”。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他们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勇敢地蜕变成了“英雄”,面对未知挑战喊响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号角,面对艰巨任务扛起了“我是党员我带头,承诺践诺勇担当”的责任。厚厚的防护服下汗水早已浸湿了衣衫鞋袜,口罩和护目镜在脸颊压满了带血的伤痕,双手在消毒水的反复清洗下掉皮红肿,这一路上,有人倾尽了心血甚至付出了生命。透过《中国医生》看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就读懂了心怀大家、心怀祖国的“奉献精神”,就感受到了大爱无疆、奋战到底的强大动力。

从万众同心、命运与共的并肩里悟“团结精神”。抗疫斗争取得重大的战略成果,再次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更增强了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团结力。从“一方有难,八方驰援”的坚实支撑,到“一呼百应,应者云集”的磅礴合力,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心手相依的命运与共,我们感受到了百年大党深入民心的号召力量。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迈向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一次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感悟“团结精神”,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在群策群力和携手并肩中共同奔赴民族复兴光明灿烂的前景。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3】

这个片子最大的困难就是认人,好多演员都是因为戴着口罩,我都认不出来了。如果单纯评价电影要素,无论是故事、镜头语言、剪辑,《中国医生》都要比也是在不久前上映的《革命者》要弱了不少。

不过从观看后的感觉上上,我们会发现,看完《中国医生》后,有一种筋疲力尽的感觉。

因为整部影片都在燃烧你的情绪。

是的,这部电影,就是靠共情,靠渲染情绪,不用考虑啥电影剧情,啥镜头。

观众是非理想的,很少有人去观察镜头、剧本、表演到不到位,他们想要的是一种情绪的扩大化,无论是喜感的,还是悲情的。在这一点上,本片和《革命者》的初衷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想通过情绪的渲染来吸引观众。

这个片就是能让你哭,从片头哭到片尾,从一开始的伤心和无奈,到最后的激动和自豪。

前半部分的泪水来自于悲伤。

影片并没有为疫情的到来做铺垫,而是直接就看到一个个患者被送进ICU,尤其是在影片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的是恐慌的市民,能看到垂死任病毒宰割的患者,我们能看到竭尽全力想让病人活下去,但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的医护工作者。

影片中的抢救治疗镜头都较为专业,会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影片并没有渲染病毒多么恐怖,而是突出一种人面对未知疾病的无力感。

竭尽全力,但是病人仍旧一个又一个的离去,这种无力感恰恰是医生最能够感受到的,这也是最打击他们内心和意志的东西,所以我们能看到,有退缩,有放弃,有抱怨。

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亲人也被感染,自己却无可奈何,帮不上忙。

我们看到因为工作而忽略的留言已经从他们留下的求助变成了最后的遗书。

我们看到拿到父母遗物后无所适从的女孩子。

影片里的新冠病毒就像飘荡在城市上空的坠天使一样,肆意的嘲弄众生。

本片的表演很有难度,大家都带着口罩,更多的还是需要肢体语言。

人因为无力,人因为事与愿违,人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人面对病毒,从无可奈何,转变到了一种恐惧感,这种对无可奈何的恐惧,与我们之前接受的人定胜天的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会让观众更震撼!

人唯有之时方能勇敢。

是的,当我们在最绝望的时刻,当病人和银幕前的我们在最绝望的时刻,那些医护工作者所爆发出的勇气就显得如此耀眼,以至于我们的眼泪会不自觉地流出来。

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婆娑起皱的手,看惯了布满勒痕和汗渍的脸,要知道,这些护士们还是二十几岁的年华。

电影中的脸,要比海报上的触目惊心得多。

他们同时承受着身为一名医生、一名护士,身为一名母亲、一名丈夫的双重压力,他们救人,但是却对亲人的境遇爱莫能助。

影片中没有从天而降的救星、没有绝世武功的顿悟、没有干掉总Boss后的逆转,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再次站起来,然后再失败再起来的过程中,实现的胜利。

没有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哭过、退缩过、迷茫过的普通人。

他们只是一直站在那里罢了,他们的眼前是病毒和绝望的患者们。

也许是因为工期短的原因吧,本片的遗憾还是挺多的。

我曾经畅想,能够在影片中看到那最美的日落,一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和一名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就在那里,一躺一站、一老一少,我相信通过电影的镜头,我们能看到比那张照片更美的一幕。

这张照片其实是最适合放到大银幕上的。

我也曾想,在影片中看到武汉夜晚的大合唱,歌声从一个阳台到一幢楼,再到一个小区,然后是整个夜幕下城市的合唱。

可惜这些都成为了影片的遗珠。

当然,我们不否认影片存在的缺陷,故事主线的缺乏,以及缺少一个作为灾难性电影需要贯穿始终的核心戏剧冲突,同时人物支线上也是过于繁复,因为人物视角过多造成了每个人物多给予的笔墨有些少,如果没有演员功底的支撑,很难体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站立在这个历史时刻的普通人。

影片中的人物,我个人认为表演和塑造人物的亮点,就只有朱亚文了,这个张狂、鲁莽、毒舌的专家,同时也具备着顽强、干练、高度的责任感等特点,是影片中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角色。

张子枫的角色,短短几分钟,但是说出了最催人泪下的一句话:“没有爸妈的孩子怎么活?”

张子枫客串的那几分钟,很精彩,请注意她的手,握着拳头,并不想去接父母的遗物。

很遗憾,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包括张涵予的张院长和袁泉扮演的文主任,以及易烊千玺扮演的杨小羊等,虽然戏份很多,但是并没有给到我们特别多的亮眼之处。

瑕不掩瑜,这部影片的卖点本就不是演员,本就不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故事,本就不是角度、灯光、声效、特效,真正感染观众的,让观众流泪的是那隐藏在死亡、绝望、未知后面的勇气和医者仁心。

当医院的院长无法为自己的妻子找到床位的时候,当护士把自己的长发剪掉的时候,当一个城市能够用十天时间建起一座医院的时候,当一座城市迎来了两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者时……

吾国!吾民!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4】

大家好,你们还记不记得去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呢?最近新出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中国医生》。周末到了,是我和老妈放松心情的时候,她立刻拉着我去看这部电影。在路上,我疑惑地问:“妈妈,这部电影是不是根据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拍得呢?”妈妈沉默了一会儿,没有把握地说:“可能是吧!不过我们还是眼见为实吧!”

我们拿着两杯奶茶,抱着一桶我喜欢吃但又不经吃的薯条,大步跨进电梯,进入电影院,到前台取上预定的票,在等候室等候,我拿过妈妈手中的票,看到了我们的电影厅。检票时间到了,我拉着妈妈兴致勃勃地检完票,迫不及待地向指定的电影厅冲去,找到座位坐下后,电影即将开始了。

当我看到“武汉金银潭医院”时,我扯了扯妈妈的衣袖,告诉妈妈:“妈妈这果然是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电影。”妈妈抚摸了一下我的手,我心领神会,重新回到了电影世界。这部电影让我终身难忘的是一位身患渐冻症的张院长,他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尽管医院的医疗器械和物资不足,他仍然坚持接收病人。为了武汉人民的安危,他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另外,我看到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连续工作了6个多小时的白衣天使们,当他们走出病房,摘下防护用品时,美丽的面孔上布满了伤痕,细柔的双手变得粗糙无比。我和妈妈不约而同地叹息了一声,我的心里酸酸的,想对他们说:“你们辛苦了!”此刻,我真想到现场和他们合影,作为纪念。

筋疲力尽的白衣天使累了好几天,为了把患者从死神的手中拉回来,他们竭尽全力救治,但当看到有的患者还是走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有多么大呀!我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爱自己。还有一幕让我热泪盈眶,那就是在医院里有一位叫文婷主任的女儿打电话,希望能和妈妈一起过年,一起吃团圆饭,她想回但又不能回,她望了望得了新冠肺炎的患者没有得到好转,心里酸酸的,忍泪含悲地拒绝了女儿的期盼,让我感受到了这是一种责任,也让我想起了爸爸工作时的辛苦,通过这部电影,我理解了爸爸的不容易,没有了对爸爸的埋怨。

我们要感激和尊敬每一种职业,有一位外卖小哥名叫金仔,他放下妻子的叮嘱,冒着感染的风险,给武汉市民送日用品和食物,被人们称为“英雄金师傅”,虽然他是最普通的人,但我认为他是“最美逆行者”。

通过国家医疗物资的补给,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武汉从毫无准备,变成了坚实有力。最后,打赢了这场疫情阻击战,这是永远值得纪念的时刻,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5】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

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

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20

由刘伟强执导,刘伟强、李锦文共同监制的'抗疫题材电影《中国医生》,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易烊千玺、欧豪、周也、冯文娟、宋佳在片中饰演的角色悉数亮相,展现出生动的抗疫一线众生相。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同时兼顾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火神山医院、各方舱医院等单位,以武汉医务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有人说不应该称为《中国医生》,而应该改为《中国医护》,毕竟驰援武汉的大部分是护士,假如不叫《中国医生》,叫啥名字合适呢?不过影片讲述的是医生的护士。

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当一群人站在了最前方,大众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是记住了他们的故事,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中国医生。

张涵予作为主创人员之一,饰演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竞予,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为原型。

袁泉饰演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冯文娟饰演麻醉科主任辛未,宋佳饰演妇产科主任黄佳慧,在一线并肩作战。三人作为抗疫一线的女性代表,目光坚毅而冷静,展现出女性独有的温柔而强大的气场。

朱亚文饰演的广东援鄂医疗队医生陶峻、李晨饰演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医生吴晨光、易烊千玺饰演的住院医生杨小羊,在不同的岗位上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眼神传递出紧张但绝不退缩的勇敢与坚定。

欧豪饰演的外卖小哥金仔以及周也饰演的孕妇小文,作为疫情当中的普通人,朴素而动人的眼神让人担心他们命运的同时,也敬佩他们身处疫情暴风眼但依然坚强不懈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忆影片,众所周知,新冠一开始是未知的,但在高传染率下,院长依旧呼吁大家自愿参加,四字弟弟一开始的胆怯与迷茫,真实。到后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也不幸感染,最后得以康复。源源不断的病人,诊疗室里一床难求,袁泉坚毅的眼神令人折服。总有人会抱怨会放弃,可也有人为了使命去坚持。一开始心高气傲的陶骏,也慢慢变得食人间烟火。

影片中的抢救治疗镜头都较为专业,会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在《中国医生》的片场有一个人的权力比导演还大。他就是《中国医生》的医学顾问,武汉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冉晓。

为了完美呈现影片,《中国医生》这部电影从剧本的修改、演员的培训、美术置景的设计等方方面面的前期筹备,都要经过一线抗疫医生的专业把关。

导演刘伟强给了冉晓一个很大的权力,只要他发现影片拍摄的过程中出现医学错误,那他就可以随时喊停,修正后再重拍。

其中有一场戏,是金银潭医院遭遇停电,照明电路突然中断,ICU短暂陷入了混乱。在导演原本的设想里,他希望能通过停电制造出一个更强烈的戏剧冲突:不仅照明电路要停,甚至所有设备仪器也都停电,然后医务人员手动去摇呼吸机、透析仪等等,让它们运转,之后接上病人的病情恶化。但冉晓立马告诉导演,一定不能这样拍。因为如今ICU病房的仪器设备都有后备电源,一旦停电,后备电源至少可以维持半个小时的运转,照明的电可以没有,但仪器一定不会停。

正是因为有着冉晓这样负责的医学顾问,《中国医生》的成品后才会专业到让钟南山和张文宏都挑不出毛病。

从观后的感觉上,我们会发现,看完《中国医生》后,有一种筋疲力尽的感觉。因为整部影片都在燃烧你的情绪。这个影片能让你哭,从片头哭到片尾,从一开始的伤心和无奈,到最后的激动和自豪。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生于盛世,不经战乱。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6】

终于怀着复杂的感情,我观看了《中国医生》。看完这部电影,去年的那一幕幕场景,再次萦绕在脑海里,无法让人不动容。

我认为《中国医生》最令我感动的是真实。没有对这场可怕的疫情进行掩饰,而是真实地还原了武汉抗疫的情况。让我看到了,在面对未知病毒时,人类本能的恐惧,对生命的渴望。我救得了众人,却唯独救不了你,让我看到了医生想拼尽全力救治病人却无能为力的无奈与痛苦。空荡荡的街道,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利他精神。我觉得这部电影出众的也许并不是他的拍摄技巧,而是电影的事件背景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艰难时光,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当看到老张在救治成功后又去世后,我很难过,是对生命逝去的惋惜。可当我看到婴儿成功出生后,我内心无比的激动,那是新生的希望,是生命的延续。在这部电影中,一句没有爸妈的孩子该怎么办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一句我孩子刚出生,我不能有事让多少父母流泪:一句你就是那个不救我的医生又让多少医生扎心

风雪肆虐的季节,因为团结,温暖从未缺席。在党中央的一声号令之下,无数的医护工作者奔赴前线,义无反顾去到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世界展现了什么叫中国力量。在这场疫情的战役中,每个人都作出了贡献,总有很多人每时每刻温暖着我们,感动着大家,同时带给大家战胜疫情的力量和信心。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扎实基础知识,学会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就如电影中的杨小羊一般,要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始终怀有一颗对医学热情的心,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永不言败。

医学生的青春是什么,是那一摞摞的蓝皮书,是学不完的专业课和做不完的实验,是老师说考试没有重点,是穿着那普通的白大褂追求自己的理想,是虽辛苦却甘之如饴。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疫情还未过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提高防护意识。阳光总在风雨后,黑暗总会过去!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7】

面对无形的敌人,无解的病毒,没有人不会感到恐惧与无力;面对天灾人祸,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逃离,然而,这场防疫阻击战,却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为人的伟大,让我们看到了无数共产党员、医护人员的勇气与信念!没有他们身先士卒的壮举,我们不会取得今天的胜利。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裳,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在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1/3,这些年轻的一代,在灾难面前,显示出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也会疲惫不堪,也会大汗淋漓,也会在暴力伤医事件后痛心不已,但他们从不会放弃每一个等待救治的病人。每个人对伟大的定义或许不同,但在我心中他们就是伟大的,无惧病魔,不畏艰险,将希望带到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时代需要英雄,时代也产生英雄。《中国医生》顺应时代,见证时代,书写时代及时代里的平民英雄。疫情没有硝烟,危险却堪比硝烟,没有医护人员、广大干部、志愿者和老百姓,这仗我们不会这么快结束。回顾抗疫,展望未来,伟大的抗疫精神必定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鼓舞人心。疫情已然过去,仍要居安思危,谨遵防疫规定,保护自身健康。同时,愿全社会关心那些疫情下受伤的人,也希望他们站起来更加坚强,祝愿世界更好!

此刻,我们在家中所享受的安稳时光是前线医护人员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换来的。我们在与家人共聚,可是无数医护人员的家庭却上演着离别。每个人都留恋家的温暖,可是疫情当前,他们只能选择逆行出征,也许他们在梦里早已无数次回到家中,一觉醒来却只能擦掉眼角的泪痕重新投入防疫一线。

疫情阻击战是一场人民战争,医护人员为守护我们的美好生活负重前行,我们中华儿女更要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学习防疫知识,做到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响应贯彻国家号召,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就是对医护人员的支持。

战疫中,他们守初心、担使命,用生命捍卫旗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都叫共产党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基层工作者!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用生命来捍卫旗帜,才能让鲜红的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让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在世界闪耀。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8】

反映抗击新冠疫情历程的电影《中国医生》,7月9日正式全国公映。

影片由刘伟强导演,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领衔主演,易烊千玺特邀出演,欧豪特别出演。当然还有佟丽娅、宋佳等客串。

这部影片的场景,几乎都高度集中发生在一家医院里,没有华美的服饰和特效,但情节紧张、节奏飞快,每一秒都是和死神赛跑,观众的观影过程中全程揪心。可以说,这部没有任何大场面的电影,却是一部实实在在令人感动与揪心的大片!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记录了武汉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之际,武汉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而焦点的中心地带,就是武汉金银潭医院。这里是中国抗疫之战最早打响的地方,也是电影《中国医生》聚焦的“抗疫主战场”。当然剧中也穿插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仓医院及其他医院。

电影取材与现实,把观众拉回到了去年1月份,让大家更加了解武汉,看到普通人如何在经历短时间的混乱后,克服了自身的恐惧配合隔离、众志成城;看到国家自上而下全民同心、各司其职的将疫情的数字一点一点往下降。

剧中同时穿插了外卖员、流调员、社区工作者为防疫抗疫贡献的力量,同时也讲述了方仓医院的故事。

故事让我又想起了去年看的两部抗疫防疫电视连续剧《最美逆行者》《在一起》。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9】

我比较喜欢这部片里,对人的细致描写,片中经常有给演员眼睛的特写镜头,准确来说,是给演员眼神的特写镜头。

因为影片讲述的是金银潭医院在抗疫初期的事,在那个非常时期,大部分人都是戴着口罩的。

所以片中的大部分演员,大部分时间,要么就是戴着口罩,要么就是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

这时候,要想传达一些情绪给观众,一般就会给眼睛特写。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通过眼神表达出情感。

其实,平日里,我坐公交车上下班,我就很喜欢观察周围人,观察他们的表情、观察他们对周遭人的反应,比如甲背着大书包挤着乙,乙微嗔微怒又隐忍不发的表情;比如车上上来一个身材姣好、穿着清凉的女子,周遭人或艳羡或嫌弃的打量眼神,我会在想,他们此刻心里在想什么,揣摩他们心里的想法。

这样一来,冗长的公交之旅,仿佛也增添了不少乐趣和韵味。

但是,除去公交车这个场合,生活中大部分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反应,我还来不及琢磨,就转瞬即逝;或者手头上有事在做,时间不容许我对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做太多的思考,就推着我急冲冲地往前走了。

看电影的时候,则不然,你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够心无旁骛的去感知这个眼神,并且好电影的节奏也把握得比较好,留给观众足够多的时间去揣测这个眼神、琢磨这个眼神、品味这个眼神。当然前提是,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就靠眼神就能传递所有想说的。

《中国医生》就有很多眼神传递情绪、眼神传递台词的镜头,经常是,一个眼神特写,并留白一些时间,演员演得多,说得少(相对),给了观众很大的感知空间。我挺喜欢这样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中国医生观后感(系列8篇)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中国医生观后感(系列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1)

易珊仪

下午,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中国医生》。这部电影是讲的武汉和全国人民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的英雄事迹。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仔的老婆小文怀孕了,却感染了新冠病毒,还不能住院,所以小文只能居家隔离。后面,小文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顺利住进了医院。武汉救助中心的医护人员召开很多次会议,终于想到了帮助小文生产孩子的办法。小文被推进了手术室,医生们给小文做了剖腹手术,把小文他们母子二人从生死边缘救下来了。幸运的是,小文的儿子没有被传染上新冠肺炎。金仔在疫情最严重最危险时候去帮别人送快递。不幸金仔也患上了新冠肺炎,在医护人员齐心协力的治疗下,康复出院了。

医生和护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让我印象最深刻呢?就是他们脸上被防护面罩勒出的深深的痕迹,双手也捂得全是水泡,他们却没有一句怨言。

我深深被医护人员的这种救死扶伤的精神所打动。医生真伟大!

上面这些就是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医生观后感300字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2)

前两天,妈妈带我去看了新上映的电影,名叫《中国医生》。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讲的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突然爆发,害死了无数人的生命。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是湖北省武汉市。医生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依然在前线战斗,希望拯救被病毒感染的病人的生命。最后在医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武汉终于实现了病毒感染者清零。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切身地懂得了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团结一心的重要。

记得一次考试的前一天放学后,我去好朋友王逸萱家,和她一起复习功课。在做数学作业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题目,意见不一致。我认为这道题目答案选A,她说选C,我们俩谁也不服谁,也没有给对方机会解释,就争执起来。最后我一生气,背起书包就走了。结果那次考试我们俩都没有考好。考完试我们又遇到了,想起那天的事情,我们两都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互相道了歉。

通过看《中国医生》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不管多大的困难都可以战胜。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500字精选5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3)

今天是周日,约好带着儿子放松一下。上午,一家四口到电影院观看电影——《中国医生》。影片已经上映了一段时间,口碑似乎不错。于是,约定前往观影。老婆定了IMAX厅,偌大的电影院没有几个人,扳开指头都能数得出,基本跟包场无异。

观影之前,我们对电影讲述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但观影过程中还是多次被戳中泪点,让我这个大男人几次落泪。回顾近几年的观影历史,几次落泪的电影绝无仅有。现在的电影更多的是娱乐,无休止的娱乐,看过之后,你常会觉得剧情狗血,实在浪费时间。但,我要说,《中国医生》值得一看。

简单说一说戳中我泪点的几个地方。

镜头一:老张夫妻因为感染新冠肺炎相继离世,医生将死亡通知书送到老张女儿手中。情景其实比较简单,不过短短几十秒吧。但女儿的一句话直接让人泪奔,拿到父母的死亡通知书后,小女孩只问了一句话:“叔叔,我只想知道,一个人没有了爸爸妈妈的话,该怎么办?”是啊,一个人没有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对于成人而言,没有爸爸妈妈都是难以承受之痛,何况是孩子。

镜头二:快递小哥为了给刚出生的孩子赚取奶粉钱,疫情期间没有遵守与老婆的约定,毅然出去送快递,结果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本属于轻症,谁知病情突然加重,直接危及生命。一家三口,爸爸、妈妈都在抢救,刚出生的孩子还在保温箱里。抢救时,外卖小哥与身边的亲戚朋友告别的虚幻场景似乎在预示着外卖小哥即将离去,而外卖小哥跟妻儿相拥告别的场景,再次让人泪目。

镜头三:张涵予饰演的院长,妻子感染新冠肺炎却找不到住院所需的床位,妻子插管后病情危重,张院长与妻子通话的场景让人为之动容。堂堂一院之长,尽最大可能收治患者,却没有办法给妻子留下一个床位。这个坚毅的院长与妻子通话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堂堂男儿对妻子深深的爱,对医者仁心的演绎。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普通人的白衣天使,他们的心中也有恐惧,这再正常不过了。但恐惧之后,更多的人选择勇敢逆行,正是无数敢于逆行的白衣天使让我们国家成为控制疫情最好的国家,没有之一。

致敬每一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特别是那些为之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同时,也祭奠那些被病魔夺去鲜活生命的人们,愿逝者安息。

一部电影要想有生命力,一定要源于生活,并且能够架起与每一个观影者之间的桥梁。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4)

星期天下午,我们全家来到万达影院观看了最近很火的电影——《中国医生》,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2020年那个不平凡的春节前后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抗疫故事。

观看影片时,总能听见旁边的抽泣声。是啊,太震撼了,那些刻在心里的.记忆又重现在人们的脑海里。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拖着患有渐冻症的身躯,顾不上家人的安危,带领着医护人员战斗在最前线。抗疫期间,穿着一层又一层厚重的防护服,看不清脸,名字写在防护服上的医护人员,他们都是守护生命的天使。可超负荷的工作量,留给他们是满脸的伤痕,透支的身体,被感染的危险。但是,他们一个个不畏艰险,没有退怯,因为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保家卫国"重任。英勇的警察和解放军叔叔们,用自己强有力的臂膀保护着社会安全稳定,将潜伏期的群众安全隔离。无数的的志愿者,在寒风中、在黑夜里二十四小时坚守在每一个卡口,严防死守,保障居民安全。

那一刻全国各地人民都是一个整体,行各业都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抗疫抗疫。什么事情都没有这件事重要,一瞬间全国上下,妇孺老少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对抗这可怕的疫情。我是一名小学生,不能为祖为民做什么,但我知道我听爸爸妈妈话在家主动隔离,不乱跑也是为防疫工作做贡献,不添乱。我的叔叔在交通部门工作,他每天晚上都卡口值勤,拦截来自高风险地区的外地车辆驶入滁州。我们一家人都很担心他,怕他被传染。但是奶奶告诉我,人是要奉献精神的,能舍小家顾大家才是伟大的。我深受感动,恨不得马上长大,用一己之力去报国报家。

影片中我最难忘的是张小枫的那一句“一个人没有爸爸妈妈的话,该怎么办?”瞬间,我感觉周围的空气仿佛凝结了,不禁流下了眼泪。这句话也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是啊,我们众志成城,舍生忘死就是怕更多的人失去至亲至爱。全国上下,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其他相关行业也竭力在后方做好强力保障工作。抗疫物资生产部门连夜加班加点生产。四面八方仁人志士不断购买,并捐赠到疫情严重地区。武汉五十四万医生全部紧张地投入到抗疫工作中,有的连自己家人感染了都顾不上。全国各地援鄂的医务人员达到四万多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持。时此刻,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生死与共。这些逆行者是最美的天使!人间因她们而更美好!我一遍遍流下感动的泪水。我想到了去年三、四月份,援鄂归来的滁州医护人员在高铁站被接站时的场景。市政书记和市长亲自迎接,两队“飒爽英姿”的铁骑队两边开道,武警叔叔一路护卫,欢迎她们回家。她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她们身上的正能量足以感天动地,照耀他人,光荣自己!她们理应得到这样的礼遇,我长大也要做这样的人!

我怀着感恩、自豪的心情看完影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一批批医护工作人员大义凛然、忘舍生忘死;是无数志愿者或坚守或待命,默默奉献; 是全国人民上下同心,主动配合愿或治疗或隔离,才迎来现在的平稳安定的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只有埋头好好学习,从小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知识,长大才能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一定会这么做的!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5)

徐玉真

我们在过节,而每一个省市的白衣天使却在过关,他们不顾家人反对,逆向而行,是抗疫路上的最前锋。这就是我对《中国医生》这部电影的第一印象。

这部电影是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而改编的,记录了那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路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们坚守阵地,冲锋在战役的最前线,他们是最勇敢的战士,用行动守护着万家灯火。在影片中,当张院长开会询问有谁愿意抗击疫情时,全场人都站了起来,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脸颊。警报响起之时,他们毅然决然地勇往直前,放弃了团圆,告别了亲人,选择同病魔作斗争,他们是不怕困难,不惧挑战的中国医生。

在影片中,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妻子,仍坚守在抗疫的最前沿,托起信心与希望。在电影中,他说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我必须跑的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的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当镜头一一扫过那些医生时,他们发黄的脸上被口罩、护目镜勒出一道道痕迹,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手指因长期戴着手套被汗水泡得发白,在屏幕前的我,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那份坚守,让人万分心痛。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所有为防控疫情而努力的人都是勇士,令人敬佩。现在,疫情又有了反弹的趋势,我们更要做好防护,少出门,同时也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白衣天使们的奉献,探访美好的明天。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6)

卢以恒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和朵朵妹妹相约在妈妈的陪伴下到万达影城看电影。

妈妈买了我和朵朵爱吃的零食,早早地就进了放映厅。

不一会儿,电影开始了,我们停止了嬉闹,安静了下来。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中国医生》,它讲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都奔赴到病情最严重的武汉,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放弃了原本的假期,不怕辛苦,不畏恐惧,不惧挑战,守护着亿万人民的安危,冲在疫情的最前峰。

他们的脸被口罩勒出了血印,他们的身体被防护服捂出了汗水,他们顶着病人的不理解与误会,却依然对病患们全力以赴,这种精神最终感动了所有人。

这部电影告诉大家,在疫情期间要注意防范,保护好自己。我们小朋友也要讲究卫生,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并积极锻炼身体。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所有人都平平安安。

上面这些就是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医生》观后感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7)

当灾难来临,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是独善其身、自我保护?还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共产党员、中国医护人员和全中国人民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要团结一心、凝心聚力,正视灾难、了解灾难、最终战胜灾难。

当看完《中国医生》后,整部电影让我潸然泪下。当看到病患不顾秩序冲进病房,袁泉饰演的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果断站到高处,拿着扩音器,对大家喊道:“你们都想活,我们都想救。”后来大家逐渐稳住情绪、恢复了秩序;当看到张子枫饰演的张小枫在失去双亲后问出的一句,“叔叔,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该怎么办呢?”;当看到张涵予饰演的金银潭医院张竞予院长几近愤怒地吼出“老子医院的能力没有问题”后,又在会议上平静而坚定地说“我最看不惯的,就是遇到点挫折,就丧失斗志、灰头土脸的样子!”我眼前,仿佛一下来到了疫情爆发下的武汉,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在新冠疫情的阴霾重压下武汉人民的绝望,但我也同时看到了武汉人民在面对疫情时的勇敢与坚强!也正真了解了钟南山院士所说的那一句:“武汉是能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的真正意义。当国难当头、当人民需要,他们就勇敢地蜕变成了英雄。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让整个中国都炸开了锅。在全国上下惶恐不安时,在党领导人民迅速控制疫情传播和排查感染人员的同时,毅然封城武汉,调派各地专家援鄂支援,这一系列快速行动让人不禁感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就像一座红色堡垒,固若金汤。

当疫情席卷全球,外面其他国家对疫情的态度模糊不清,导致疫情传播肆虐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果敢,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员和医护人员的无私拼搏,感受到了中国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

当中国的新冠疫情得到了初步控制后,中国便开始向外方提供所需物资和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无数援外医疗小队从中国走向世界各地,真正向世界展现了出了一方大国的担当,用行动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近期,新冠疫情再次袭来,但是国人早已没了当初的惊慌,在政府的统一调控和指挥下,井然有序的进行通行管控、核酸检测,争取用最快的速度控制新冠疫情的传播。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各地旅游、餐饮等实体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让我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全国上下团结一心,让每一位中国人都参与到新冠疫情的防控中来,终有一天新冠疫情会成为过去,幸福美好的未来就在不远的前方。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8)

闫建旭

这个假期,我观看了电影《中国医生》。电影讲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医生来到武汉支援前线,同病毒作斗争的故事。看了这部电影,我深受启发。

这部电影我是流着泪看完的,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一对母女。那位母亲竭尽全力也要把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她说过一句话:“就算是天塌了,我也要生下自己的孩子。”这让我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电影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张院长,虽然当时武汉抗疫器材和医用设施是那么紧缺,但是张院长还是义无反顾地接收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为他人着想的品格,怎能不令人敬佩。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深刻,那么多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冲在战疫前沿,他们是多么伟大、多么勇敢啊!长大后,我也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的白衣天使,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中国医生观后感(系列9篇)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中国医生观后感”,欢迎阅读。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情节而产生代入感。观看一部作品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观后感的撰写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非常稀少了。观后感要因数材料,概括文章内容。一篇观后感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中国医生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1

敬畏生命,勇敢奋斗

太阳高照,万物复苏,春天来临,花儿绽开笑脸,鸟儿唱着欢快的歌,经过一场风尘仆仆的“战争”,一切都恢复了宁静,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那部电影……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正好闲着没事做,听爸爸说《中国医生》刚前一天上映了,于是我和表弟、表姐就迫不及待地献上了我们“宝贵”的三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疫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医生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太高大了!

《中国医生》中的医生们不睡觉不休息,一直在努力,不让任何一个生命逝去。停电了,医生们还是坚持坚持不懈地抢救那些病人。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中国仅在几天的时间里就造起了3。39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医生们的这一些所作所为让我十分感动,从帮病人插管到拔管,一系列动作都小心翼翼,仿佛病人的生命已经和他们自己的生命合为一体了,看着一个个医生忙碌的身影,一刻也没得休息,让我感动地流下了泪水,心中暗暗想着:医生们,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一些医生们在这一场风尘仆仆的“战争”过去后,躺在床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还有一些医生从遥远的地方赶来支援,心中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勇敢地奋斗着,不让自己逝于这场“战斗”中。突出了这场战役的严重性,也更突出了医生们救死扶伤的精神。

电影中有一些医生小小年级就来到了这场“战争”之中,他们失去了双亲,可他们并没有太伤心而是更加勇敢地站起来向前冲去,他们令我非常敬佩,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果没有这些医生,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健康的体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国医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医生非常伟大,他们敬畏每一个生命,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地奋斗着,为我国人民救死扶伤,我的心中不觉充满了更多的敬意!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2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中国医生》。这这部电影讲的是伟大的白衣天使们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故事。看了这部电影我很感动,白衣天使们是多么辛苦的照顾那些病人,口罩勒得他们脸上伤痕累累,一日三餐也只能吃泡面。那时是大冬天,防护服也没有棉袄保暖,但防护服从他们身上脱下来时,就像水中提起来的一样湿。

妈妈说,其实抗击疫情我们谁都很伟大:交警叔叔忙碌地指挥交通、外卖小哥来来回回地在城市里穿梭给人们送餐、还有建筑师们,日日夜夜地修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只用了十几天就修好啦!我补充道,还有我们也不能少:我们多听话呀!我们是普通人,好好听国家的话,疫情来临,都提高警惕,尽量不出门,千万不要再聚餐、饭前便后要洗手……就是因为我们都做到了这些,所有现在疫情才好起来了呀!可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他们都很欣赏我们这些“金牌居民”呢!

唉,为什么世界上要有病毒这个多余的坏东西呢?不过,我们有最棒的医生,有厉害的护士,我们有最好的中国人!面对多困难的挫折,我们都同舟共济,永不服输!广州加油!中国加油!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3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这段时间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着我们,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

正巧这段期间一个名为《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也让我为之动容,里面是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还有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

疾病无疑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条很长的镜头完整记录下了朱良付医生用手机录音,记录他与患者家属手术前的交流告知和环节确认,就这样短短几分钟让我看到了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一次次寒夜中从家里赶来赴急诊。

可这却让我们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国医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们面临最多的是什么,是医闹,医患纠纷,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只能录音、签协议,但还是有些医生为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们在为我们付出健康和精力,他们在拼尽全力救治患者,他们珍惜每次救助的机会,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他们,而不是误解、闹事。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医生、患者、患者家属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应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才会变得更好。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4

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了,这边家属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急他们之所急,悲他们之所悲吗?

在以前的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00万,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医生再博爱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和家属的全部情绪。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多做点什么。但纪录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科医生来说,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医生也害怕伤心。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院里发生。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一名全身95%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2万元的援助基金,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离世的可能性极大。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徐晔赶到时,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

年轻的医生类似的经历多了,心理能承担的极限就会提高。徐晔事后说:“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

也就是说,当患者家属指责医生“冷漠”时,家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亲人遭遇险境。但家属也忽略了,今时今日患者的情况、家属的反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已无数次遇到过。医生并非麻木,他们的波澜不惊,是专业、经验和经历累积后的冷静。

慌乱、不安、痛哭留给家属就够了,慌乱之中需要冷静的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冷静不等于冷漠。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5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同时兼顾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兄弟单位,以武汉医护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之时,如果说当时的武汉是“疫情中心”,那么中心的中心,便是武汉金银潭医院。这所老武汉人都未必熟悉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成为中国抗疫之战最早打响的地方。疫情期间,为了控制病毒扩散,金银潭医院将办公室改造成ICU,对新冠病人应收尽收,承担了大量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最终成功控制住疫情,让武汉这座英雄之城浴火重生,也让人们重新回到之前平静的生活当中。

整个医院顶住压力超负荷运转,为援鄂医疗队的到来争取了时间。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金银潭医院更做出了紧急布置腾退病房收治新冠病人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医者担当、中国担当。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6

身边有几个医生朋友,平日里聚会总聚不齐,问起他们的工作感受,一个字“累”。

第三方机构做的一个调研《20xx医师幸福感指数研究报告》,在“中国医师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提及率%”这一选项上,“超负荷工作量使得医师身心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问题。而就“工作量大、强度高”这一指标,认为“基本符合+100%符合的医师占比60.8%,接近2/3的医师同意这种观点,医师工作量大、强度高是一种行业共识。

数字若显得无感,《中国医生》的实况拍摄就让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

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发起的,所以刚开始每次急诊,不管凌晨几点,他都亲自来。一台又一台的手术,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时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饭,接到急诊室电话又立即往医院赶。主管护士对着镜头说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还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5点,他们才休息。”继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量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

24小时随叫随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是很多医生的工作状态。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同样是全年无休、全天无休。纪录片拍摄他的那一天,他连做了三台手术,17个小时。17个小时得像雕塑一样站着,全神贯注地进行精密的手术。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就是得身体最好,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曾经痛到得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而因长期站立他腿部静脉曲张,得常年穿着弹力袜。

那么医生自个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劳累的?

朱良付的话特别令人触动。他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担心自己“过劳死”,又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医生的劳累、付出、担当和牺牲,可见一斑。

要成为一个中国医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往往又需要10余年时间。熬到了主任医师,能力越大,承担得也越多,很多中壮年的医生自己也有一身“职业病”,他们“怕死”,但“不敢死”。

除了身体上的疲倦,医生的累也体现在心累。医患矛盾紧张,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伤害。

纪录片一开始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所以纪录片才有这么一幕,一次急救手术前,朱良付先用手机录下与患者家属的对话,确保他们知道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曾说,他每个月会收到几百封来自中国医生的邮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医患关系紧张。“我确信,其他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生像中国医生这样担心。”

医生如此辛苦却还得忧心自己的安全,这怎么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实实正在发生。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7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94年,按照区委组织部的要求,我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该片共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从该纪录片的总、分标题中,不难看出,这正是近世以降(jiang),直至当今,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历史的真实回望与写照。

筑梦中国,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从近现代以来一件件史实、史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中,映照出国家图存求亡、人民共和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改革开放共逐中国梦的现当代中国史。它通过光与影的电视纪录片方式,将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立体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一是解说词写的好,非常大气,站得高、看得远,语言精粹,一字千金。二是播音播得好,声音非常洪亮,有气势。三是影像资料选得好,很多是珍贵的历史镜头。 我非常喜欢此类纪录片,特别是有关党的历史片。这个片子应该作为各级党课好好看一看。现在党课缺乏教材,基层党课往往流于形式。

初谈中国梦,感觉遥远不可及。近日观看《筑梦中国》才明了,自己脚踏实地工作、安分守己做人,亦是为实现中国梦添了一己之力。中国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了梦想的支撑,如阳光普照,内心温暖、乐观又有奋进的激情。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也许在了解中国梦的政治意义与理论高度上无法睥睨他人,但我仍旧把自己作为筑梦中国的主力,不是自不量力,而是无法轻视党员的责任与爱国的情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责无旁贷的筑梦者。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改革开放伟业已经进行了近40个年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此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体制机制中各种不适应新发展的问[]题开始暴露,各种利益群体对改革发展的诉求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

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时而出,着眼于国家治理理论与治理实践的有机融合,既强调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导,又兼顾具体实践的可操作性,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追逐梦想。

筑梦不辍,我们砥砺求索;圆梦有时,我们不忘初心。

历史,或并未走远,但终将成为过去。过去,是现在的阶梯,也是未来永恒的根基。因此,时时回望历史,铭记历史的脚步,那里有我们曾有的努力、奋斗、牺牲、沉思与追求,我们的前行这路,就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它就会更加坚定我们永不退缩、快马加鞭的信心,让我们“筑梦中国”的步伐,走得更加沉稳、坚定、有力。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8

今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中国医生》,看完后我深受感动。

印象最深刻的是金银潭医院的张院长,他自己得了渐冻症,不顾自己的安危救治病人。有一次,他在开会时候向全体医生坚定地说:“同志们,我们要加强防范意识,减少病人的死亡率。”会议结束后,他马不停蹄的去诊治奄奄一息的张先生。张先生的各项指标也曾慢慢变好,可惜他最后还是死了。看到这里我想到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在病魔面前也是无能为力。另外一个情节是,金仔的老婆怀孕还生病,金仔同时也住院了,对他们的打击真是雪上加霜,幸亏文主任不顾一切安危,成功的挽救了他们一家人的生命。电影里医生和护士手握“钢枪”,与病魔举行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医生和护士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品质,同时也看见了中国人在危难时刻总是相互团结,一方危难,八方支援,最后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以后我也要认真学习,把这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用在学习上。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9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之际,武汉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而焦点的中心地带,就是武汉金银潭医院。这里是中国抗疫之战最早打响的地方,也是电影《中国医生》聚焦的“抗疫主战场”。

事实上,除了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影片也同时兼顾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兄弟单位,以武汉医护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的人物原型。

刘伟强导演表示,这部电影源于真实、发自内心,“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的电影业一度停滞,正是无畏逆行的医务人员为我们负重前行,才有了今天的复工复产和安定生活,所以拍好这部向他们致敬的电影是我们的本分。”

袁泉谈到参演《中国医生》的责任感时表示:“在片场一穿上防护服,就有一种身着盔甲的感觉,深刻体会到这一职业身上的责任与光辉。”

首先,真实事件改编,与观众现实生活高度关联。

因为全世界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抗疫、防疫的工作从未松懈。国内疫情还有小范围的突发,观众们对影片所讲述的故事背景非常熟悉,甚至就在身边,这就让广大观众们很容易共情。当用电影这种影像艺术来全景展现抗疫时期的场面时,很容易触动观众们的情绪。

影片既然以真实事件改编,在抗疫、防疫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与事迹,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所以,观众们更想了解影片主创人员们如何展现这些人和事,采用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技术。

距离观众现实生活很近的事件,很容易让人共情,也很容易让人争议,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道是众味难调,这对主创人员来说,也是无形的挑战。不过,从这次影片定档时,各个主创人员采访中,对影片抱有极大的信心,影片品质应该很过硬的。

其次,影片受众范围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看。

疫情的形势,牵动全国每一个人的心,所以,这部影片注定有着最大范围的受众和观众。所以,这部《中国医生》,有可能也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14篇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14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1】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2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这段时间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着我们,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

正巧这段期间一个名为《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也让我为之动容,里面是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还有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

疾病无疑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条很长的镜头完整记录下了朱良付医生用手机录音,记录他与患者家属手术前的交流告知和环节确认,就这样短短几分钟让我看到了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一次次寒夜中从家里赶来赴急诊。

可这却让我们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国医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们面临最多的是什么,是医闹,医患纠纷,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只能录音、签协议,但还是有些医生为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们在为我们付出健康和精力,他们在拼尽全力救治患者,他们珍惜每次救助的机会,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他们,而不是误解、闹事。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医生、患者、患者家属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应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才会变得更好。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3

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了,这边家属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急他们之所急,悲他们之所悲吗?

在以前的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00万,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医生再博爱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和家属的全部情绪。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多做点什么。但纪录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科医生来说,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医生也害怕伤心。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院里发生。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一名全身95%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2万元的援助基金,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离世的可能性极大。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徐晔赶到时,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

年轻的医生类似的经历多了,心理能承担的极限就会提高。徐晔事后说:“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

也就是说,当患者家属指责医生“冷漠”时,家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亲人遭遇险境。但家属也忽略了,今时今日患者的情况、家属的反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已无数次遇到过。医生并非麻木,他们的波澜不惊,是专业、经验和经历累积后的冷静。

慌乱、不安、痛哭留给家属就够了,慌乱之中需要冷静的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冷静不等于冷漠。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4

有人这样总结,“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是我国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医生》以医患为什么无法相互理解为出发点,以平视的目光,让公众看到去掉光环、去掉标签、去掉附丽之后的普通医生,试着从他们的经历与付出,去理解他们的艰辛与崇高;从他们的局限与无力,建立起对医生的正确期待。

理解中国医生,并不是要控诉中国患者。虽然《中国医生》聚焦于医生,但从纪录片的案例和细枝末节,我们也能窥见中国患者的众生相。在中国,难的不只是医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医生;除了呼吁患者理解医生外,我们对患者们做得足够吗?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病。”在《中国医生》里的多个案例里,我们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实在令人揪心痛心。纪录片中那个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儿子选择强行出院,他并非不孝顺,他花光了积蓄,但他也非尽全力,因为他采访中他谈到,前几年买了房子,刚开了个厂,现在卖厂亏大了。

笔者注意到,纪录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长都是砸锅卖铁、不惜一切,但年迈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权衡的是钱,是生活是否会受影响。就像徐晔医生说的,“有时候可能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网上有很多人指责烧伤患者的儿子。但恐怕谁也无权指责。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牺牲上一代的基础上,然后供给下一代;当上有(不止一个)老、下有(不止一个)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问题,还是一个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责困境中的人的选择,而不妨思考,人心够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么。纪录片中也透露出太多无解问题:有些病人既没有医保也没有农保,一旦重病就倾家荡产,该怎么提升基础医疗保障覆盖率?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属首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家属千里迢迢地陪护身心俱疲,客观上也造成三甲医院负担过重,门诊医生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也显得奢侈,该如何均衡医疗资源?

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生的“医生苦、医生累”,共同指向的是医疗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医生和患者只不过首当其冲,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医生的手术费、诊疗费很低,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法体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常常是通过药品和医疗器械创造利润,这就造成了药价虚高,大型检查、检验价格偏高,没必要的检查太多,由此加剧了“看病贵”。

医生的苦、医生的累是真实的,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虑与无助也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做圣人,同样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属做圣人,永远通情达理、永远临危不乱、永远笑对苦难。相反,我们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点,然后不断通过制度去化解人的难题,让每一个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尽可能地保持尊严和体面。

但体系的调整总是滞后的,当下仍需要医生和患者去承担不尽完善的体系的代价。医生依旧会很累,患者看病还是会觉得“难”和“贵”,此时医生和患者能做的、应做的,就真的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但我们对医生的尊崇不应是局限于一时,而是日常;医院对于患者的救治与关怀,也不应只有经济的考量。无论是爱护医生还是怜悯患者,说到底是对人的本质性关怀,这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色。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5

电影《中国医生》除了真实还原医护人员不畏生死、艰苦奋斗的同时,也有战疫前线无数的公安干警、社区干部、乡镇干部和志愿者。他们是聚光灯照不到的人群,但同样也是直接和病毒打交道的群体,甚至有时候比在病房更加凶险。因为他们所面临的人群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知道是否已经被感染,也不知道曾经接触过哪些人。在防护措施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他们坚守在社区、村口、车站、码头、机场和各个交通要道,排查重点人群,检测人员体温,送诊可疑对象,帮隔离群众代买代送生活物资。

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让青春力量在火线中激扬。在风雨中前行,在磨砺中成长,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生动写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国各省各市和军队广大青年医务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踊跃“请战”,他们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让青春力量在火线中激扬。在抗击疫情一线的4.2万多名驰援湖北医护人员中,其中“90后”有1.2万多名,且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同样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奋斗者中,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各类志愿者亦是“90后”,他们成为战疫中披坚执锐、英勇奋战的生力军。关键时刻、危难关头,无数“90后”青年胸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不畏艰险繁难,坚守各自岗位、认真履职尽责,为疫情防控斗争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不愧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英勇奋战、不畏艰险,让青春篇章在行动中书写。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穿上白大褂,我就是战士!”无数的“90后”在疫情防控中的铮铮誓言证明,他们不愧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他们如今已经长大是懂得感恩的。这些“90后”青年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责任与担当,令人动容,也令人振奋。他们年轻的脸庞朝气蓬勃,青春的力量一往无前,他们在这次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用实际行动写出了青春篇章。“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植根于中华大地的“90后”甚至“00后”,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侵害时,受命于危难之间,救人于危难之际,不惧风险,不畏艰险,英勇奋战,为国家尽匹夫之责,他们向世界展示了当代青年蓬勃向上的群像,展现了当代青年捍卫青春中国之姿态。

舍生忘死,担当奉献,让青春本色在危难中闪光。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面对这场生与死的严峻斗争中,“90后”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与疫魔的较量,看不见硝烟,听不到枪炮声,但生与死的考验真真切切,有的医护人员倒在了抗疫一线,协和江北医院医生夏思思今年只有29岁。他们中很多人火线入党,上海瑞金医院医生、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插管小分队”的'“90后”小伙缪晟昊就是其中一个。这些“90后”青年所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责任与担当,让青春本色在危难中闪光,令人动容,令人振奋。他们是当代青年的缩影,我们从他们身上强烈感受到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新时代历史发展的步伐将见证,以抗疫一线“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2】

这个春天,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猝不及防。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巨大威胁时,有一群人如钢铁洪流一般,逆流而上,驻守在疫情一线。他们没有武器,没有超人一等的体魄。他们以信仰的白衣作为战袍,在人群中逆向而行,与最危险的病魔殊死搏斗,他们感动着我们,也牵动着我们的心。

这群人的名字就是中国医生。正因为呼应了当下人们对医生群体的关切,近日上线的纪录片《中国医生》获得热烈反响,引发社会思考。《中国医生》获得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真切的、炙热的、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中国医生》将镜头对准成都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合肥的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6家大型三甲医院,跟踪拍摄了近30位医护人员,深入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镜头更多聚焦的是医者之心,以及他们身为普通人的真实悲喜。

在《中国医生》第一集《挚诚》中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无前兆,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片中,一位83岁的患脑梗的老太太,从打电话到抢救,仅仅用了12分钟。手术结束后,朱良付骑上一辆小电驴,匆匆回家吃饭,和大女儿聊两句天、瞅一眼襁褓中的小女儿,又接到了急诊电话。朱良付穿上大衣奔出家门,打车赶往夜色中的医院。

天天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有时候就担心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朱良付有过对生命的怀疑,更有着不能死的决心,我现在是主任医师,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直白又实际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惊天逆转了,可事实上,医生是平凡的,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但,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用平凡铸就伟大。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据说,《中国医生》纪录片中的几名医生也参与到了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支援的一线队伍,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3】

《中国医生》这部影片主要描述了在疫情期间,中国医生们同心协力救治病人的故事。武汉的一家规模并不大的传染病医院的院长张竞予,即便身患渐冻症行动不便,但依然奔走在第一线,面对物资紧缺资金不足和对对手的不甚了解下,他依然坚持把病人都拉来,其他的事情,他去解决,即便是自己的妻子也被感染了,但他也没时间去看。在防疫一线上,他并不是个例,有很多医护工作者舍小我为大我,而他们也只是这个岗位的一个缩影。

面对这个不甚了解的对手,即便知道它很强大,但也丝毫不畏惧它,心中坚信我们一定会战胜他们。大家知道新冠肺炎的传染方式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唾液传播,但有很多病人都呼吸困难,医生不得不为他们插管,往喉咙里放喉镜,这些行为都是极为危险的,稍有不慎便会被感染,但医生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零零后医生杨小羊,从最初的不敢插管,然后不断练习,最终为病人插管成功。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年轻、害怕而放弃这份工作,转去普通病房。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应向他学习。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中,努力的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剥去“医生”这个光线靓丽的身份,他们也是一个人,也是儿女、父母,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中心谷,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从各地来到武汉、来到医院支援、工作,这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份给他们带来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他们对医生这个神圣职业的崇高的敬意和对人民群众的使命和担当。邓小平先生曾说过,“我是人民的儿子”,而医生们此刻的表现不正是体现了这些吗?曾经英俊帅气,美丽大方的脸被防护面罩勒出一道道的印痕,也有的医护人员为了工作剪掉了自己心爱的头发,他们顶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压力,在为人民服务。

作为医学生,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当我们踏进医学学府的那一刻,我们的肩上就有了难以卸下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对工作严谨,对生命尊重的态度,将会让我们的学习更加深刻,感悟更加彻底。医学是一生的学习与磨练,只有遵守自己的初心,才能做到“除人类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为人类健康奋斗终身。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4】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作为建党百年华诞的献礼巨制,全景式记录了波澜壮阔的抗疫故事。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像是一场纪录片,很多场景真实得让人不忍直视,让人将思绪不自觉地代入2020年初的那场回忆:平日摩肩接踵的诺大城市变得空荡荡;原本是阖家团圆的春节,却因为新冠的肆虐而无法与亲人相见;无数的人被疫情隔在了生死两端。对未知的恐惧、每日新增的揪心,病患症状的加重……让人仿佛又置身于那个冰冷可怕的冬天。

《中国医生》以细腻的拍摄手法记录了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有医生,有病人,有病人家属。现实中国的医疗环境、邻里的和谐、生离死别和现实残酷而又不乏温情的医患关系都在电影中有所展现。

首先触动我的是袁泉饰演的是ICU主任文婷医生。打动我的不仅在于她强大的领导能力,寥寥数语控制住医院收治病人的混乱局面,更是得知熟悉的便利店老板因感染去世的悲伤,那句“这儿还有你的快递,等疫情后记得过来取。”背后的热心淳朴让镜头外的我也潸然泪下。

我们都曾从住院医走过,当死亡的阴影扑面而来,易烊千玺饰演的杨小羊住院医生和医院的所有同事一起努力,展现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无数普通医生在非常时期所能做的所有选择,用拼命地练习换取飞速的成长。在陶医生的帮助,甚至是奚落下,他飞快地进步着,因为他知道时间不等人,能力不行就要看着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可是后来他却感染上了新冠,当路边等不来救援的患病阿姨求骑摩托的他带一段路时他选择救援。明知道她感染了为什么还要带她?他说,我能怎么办呢,她那么无助,她有点像我妈妈。医生站在手术室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在生活他们只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他们也为人父母和子女,但在国家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庭,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战斗中去,扛起了生命的重量。

在疫情突发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医生坚守医疗岗位,时刻充满力量,从死神手中夺回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他们不是神,却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生命,将自己的生命堵在了死神与病人之间。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作为一名乳腺X线诊断医生,在观影途中,我无数次热泪盈眶。《中国医生》不只是叙述,更是呼唤。呼唤着社会关注“医生”这个群体及相关的事物。我没有去过武汉疫情一线,但看到焦虑的就诊病患,看到医护脸上的N95口罩压痕和脸上手上的湿疹,仿佛亲历了救援现场。就如电影里说的那样“得对得起这身衣服!”

为进一步提高乳腺X线诊断质量,我不断学习本专业知识,结合国内外各大医院乳腺影像专业同行的文献和讲座,积极参与网上影像学习、交流和疑难病例的讨论。我知道只有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技术,才能积累丰富经验用于本职工作。

科技的发展令大量现代化设备应用到了影像医学上,在为乳腺患者做X线诊断前,诊断医师要参考临床科室提供的各种报告、诊断结果和患者症状,任何漏看、错看都会让错误报告误导临床医生诊断。用如履薄冰来形容我的工作心态丝毫不为过,对待每个患者的乳腺X线片,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

乳腺X线摄片是乳腺首选的检查方法,尤其是对病变钙化显示是最好的。我科室通过讲解乳腺疾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乳腺X线病例讨论,将乳腺X线诊断结果与超声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有效提高了乳腺X线诊断的准确率。

每一位医生都是优秀的、值得被尊敬并学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曾说: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医生们做到了这一点,影片医生是全中国医生的缩影,专业、认真、温暖、充满力量,虽然在工作中可能面对着误解,但他们依旧坚持初心,不断为病人和家属着想,为中国的医疗事业无私的奉献着。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5】

“你可不可以告诉我,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爸爸妈妈,她该如何活下去?”——《中国医生》

这是一部描述疫情期间武汉金银潭医院发生的事情,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医护人员的伟大,他们真的舍小家顾大家。

电影的开始是武汉金银潭医院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随后患者迅速增加,最开始每个人都很恐慌,在这样的情况下院长最先挑起抗疫大旗,带领着医生护士奋斗在一线,他忙里忙外搞定防护物资、电源问题、召开会议以及与安排支援医生的工作等等,到处都是他的身影,以至于他的妻子感染新冠肺炎时都没能去照顾,自己也身患渐冻症,却一心只为抗疫。

花开春还之时,我们繁花与共,忘不了小卖部老板在家中隔离去世时,最后一句聊天信息:“文婷,你还有快递在我这,记得来取。”

看到电影里疫情初期,那一刹让我感到恐慌,回想现实疫情初期那种无所谓的心态,事不关己态度,认为新冠病毒离的很远,为那种无知的愚蠢思维而感到后怕。

其次是感动。从疫情初期的手忙脚乱,到疫情大爆发的人心惶惶,再到与疫情分庭抗礼,最后到战胜疫情,是英勇的医务人员战斗在一线;是勇敢的志愿者前往支援,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平凡而伟大!

最后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火神山医院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以及各种防控措施的执行,看到了祖国的超强执行力;各个地医务人员支援,看到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舍小为大,看到疫情期间各界人士的无私奉献,邻里们的互相帮助,网友们的相互鼓励,使我万千感慨!

所谓英雄,大概就是遇到危险的时候别人在后退,他们在前进;别人会恐惧,他们却奋勇向前与死神赛跑!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6】

很久没有看一部完整的电影了,当同事告知最近热播《中国医生》是反映目前医行事业很现实的电影,很想看下无影灯下白衣天使的生活,于是我利用假日在影院里一气呵成看完,看后感慨万分。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影片歌颂了医生护士的努力,称我们为英雄。但其实,我们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是普通人而已,也曾害怕陌生的病毒,“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在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在防疫的攻坚战场上,一位位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用信仰照亮方向、以担当浇灌收获、靠实干笃定前行,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攻坚前沿中彰显不一样的担当,汇聚起亿万人民用心奋斗、齐心抗疫、同心筑梦的磅礴伟力,影片开始不久张院长(金银潭医院院长,中共党员,偶像张涵予饰演)就要做全院抗疫动员大会,行政部门的,妇产科的,都要上,人手不够啊,虽然不是ICU、感染科医生,但好歹是医生。当时有医护人员犹豫了,谁不是血肉之躯呢,谁又不怕死呢,这点非常真实。医护人员不是生来就不怕死的,但一想到门口外面就有无数病人奄奄一息,你如果不拉他一把,他就没了。金银潭如果失守了,武汉可能就撑不住了,那么整个湖北甚至中华大地都要哀鸿遍野了。想到这里,所有医护人员都站起来了。“我报名!我报名!”这个场景,让我鼻子酸了。真正的英雄从来都是将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千方百计保卫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成为全党的统一意志。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号令一出、闻令而动,排山倒海、一往无前。各路战疫大军、专业人员、志愿者英勇请战,驰援一线。我们医院第一时间通知党员积极报名参加时,群里一个个积极回复我报名-我报名——这个场景无限接近现实,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着我,里面是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

影片中WHO的专家也来了,也看到了我们中国、武汉的努力,他很惊讶,中国人真的都能居家隔离吗?国内专家告诉他,咱们中国人讲究集体精神、利他主义,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干事谭德塞高度评价我国防控工作,认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界罕见,彰显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这些显著优势,我们不仅能战胜眼前的疫情挑战,更能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奇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无比自豪,我相信周围人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尤其是大家高呼“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时候,那段岁月的点点滴滴都浮了上来。它所蕴含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来自中国共产党高高擎起的“指挥棒”。疫情能在较短的时间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疫情暴发后,党中央统一指挥,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支援武汉。短短的几天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换上白大褂,迅速集结。一股股强大的力量纷纷注入武汉,一份份“爱心礼物”纷纷送至武汉。全国人民,以最大的勇气和决心共同保卫武汉,一场生死殊途的武汉保卫战在山川河流的见证下拉开了帷幕。武汉“封城”,从省到村形成五级书记抓防控的领导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党委发挥“主心骨”作用,带领勇敢的“战士”奋战在疫情各条战线,冲锋陷阵,用生命力挽狂澜,最大限度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失。居民纷纷响应“宅在家里,也是为国家做贡献”的号召,以最大的信任期待胜利的曙光。伟大的祖国,我们为你而骄傲。

同时,影片也弘扬了、诚实、信任、勇气,让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力量。这正是危难之际,他们勇于向着“战场”逆行的原因,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快递小哥冒着生命危险为千家万户送上生活急需品,农民工兄弟不问报酬日以继夜修建方舱医院。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碧血丹心。这种无穷无尽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感天动地泣鬼神,打败了狡猾恶毒的“新冠君”。中华民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中,发扬了“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电影到最后,死亡率终于下来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还有各个方舱医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看着护士老师们带着轻症患者在舱内跳舞唱歌,很多人笑着笑着就落泪了,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战士,我们才能在全球面前无比骄傲自豪。抗疫大战之中的中国,一串串闪亮的名字、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到处充盈着不怕万难、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昂扬锐气。

最终我们战胜了疫情,虽然我们提前都经历了结局,但当电影真到这一幕时,大家忍不住高声欢呼,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我们是个伟大的民族!愿祖国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2000字左右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7】

春节,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一时间,巨浪翻涌。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使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各自带着合作伙伴赶往施工现场。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地的战士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陌生的伙伴们只能在堆满方便面、矿泉水、杂物的小盒房中各司其职。看着那潮湿且沾满泥土的泡沫纸盒中已稍微冷硬的年夜饭,脸上有说不尽的疲倦,头盔都还没来得及脱,脚上染着土黄色的是泥,但为了工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他们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饱饥肠咕噜的肚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饭了。

为了和疫情赛跑,自火神山医院开工以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工人,她们是建设者、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7天建成一座医院,速度奇迹里有她们的功劳。向你致敬,逆行者!

为了为祖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出一份力,感谢一线的战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国辉,将自己种的九千多斤新鲜蔬菜带领村里人连夜拔起,年三十自驾300多公里,载着5吨多的新鲜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泞,路途的艰辛,只身从河南沈丘赶到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部免费捐给项目部,到时已是凌晨,疲倦的他说:自己曾在武汉服役17年,武汉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武汉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王国辉驾车回到河南,并将自己隔离了起来。致敬,逆行者!

在危难中,总是有这样善良的人来温暖我们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一线战士们奋力前行,一方受难,八方支援,让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与阳光,让所有人都相信,这样的中国,一定能赢,致敬,逆行者!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8】

这是纪录剧集当初在央视首播的时候的名字。它相较于医疗题材的行业剧而言,没有更多戏剧性,而是更加的平淡真实。

它甚至没有过多戏剧性的拍摄,剧集到现在,也没有过多地去展现重疾,也没有用特别煽情的音乐,而是简单几句的解说词,点到为止。

团队深入全国六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整容烧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用返璞归真的叙述手法,去向大众全方面立体展现“医生”这个群体。

这群人值得被这个时代记住,尤其是在当下,他们不仅是天使,同样也是英雄。

过去1年里,我们用《烈火英雄》记住了消防英雄,用《中国机长》铭记了那群“空中英雄”。我们同样也需要用影像牢记这群“白衣英雄”。

每天新闻的滚动,都是他们冲在第一线的身影。

17年过后,年过八旬的他,坐在餐车,成为第一批逆流而上的人。在对抗着疫情同时,还实时亮相电视前,向群众解读疫情,让大家了解并做好预防。

有参加过非典抗战的医生,写《请战书》,“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有驰援湖北的青年医生,还在恋爱的他们,不约而同地报了名,选择成为家人,“回来后,我娶你。”这是两人把自己的爱,给了更多需要爱的人。

在这场战役中,正是他们的身影,时时刻刻在温暖着我们,感动着大家,同时给社会力量。

他们就是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9】

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一时间,巨浪翻涌。

为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各自带着合作伙伴赶往施工现场。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地的战士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陌生的伙伴们只能在堆满方便面、矿泉水、杂物的小房间各司其职。看着那潮湿且沾满泥土的泡沫纸盒中冷硬的年夜饭,脸上有说不尽的疲倦,安全帽都还没来得及摘,脚上染着土黄色的泥,但为了工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他们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饭了。

为了和疫情赛跑,自火神山医院开工以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工人,他们是建设者、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7天建成一座医院,为的就是让那些没有床位的病人能有个好的环境更快接受治疗。在这危难时刻,活着是最重要的。

为了给祖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出一份力,感谢一线的战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国辉将自己种的九千多斤新鲜蔬菜带领村里人连夜拔起,年三十自驾300多公里载着5吨多的新鲜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泞,路途的艰辛只身从河南沈丘赶到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部免费捐给项目部,到时已是凌晨。

疫情当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得了新冠的孕妇,她说:天塌了我也要把孩子生下来。庆幸的是最后,肚子里的宝宝成功诞生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生命诞生,人类才能得以存续。孩子代表的是未来、是希望

在危难中,总是有这样善良的人来温暖我们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一线战士们奋力前行,一方受难,八方支援,让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与阳光!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10】

很久没去电影院看电影了,今天和同事们约着一起去看了电影《中国医生》。电影是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以武汉医护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议斗争。

看完以后的第一感觉是,作为医护人员真的太了不起了。看着演员脸上因为戴口罩而留下的那些痕迹,还有因为带医护手套而干裂的手,真的是太让人心疼了。他们真的在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贡献了最大的力量,为他们点赞。

如果打算要去看的朋友,请备好纸巾,像我这种泪点低的人,是真的很好哭。本身这个题材的选择就是会让人落泪的,看看纪录片和新闻也会让人哭的稀里哗啦的。

就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哈,电影前面半段描述疫情发生,越来越多的人感染,金银潭医院的院长说有病人就都收,到后来病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床位不够,大家不按秩序来医院抢床位。前期剧情设计还是比较有序的在推进。但是随着电影慢慢接近尾声,个人觉得是有些拖沓,有些煽情,再拖剧情了。

电影里的演员都是很赞的,我最喜欢袁泉,演技真的是一流了。感觉她不管演什么就成什么。从她那双深邃的眼睛透出来眼神真的太让人感触了。我真的是她的粉。当然这次张亚文演的也很好。在我的印象里,医生应该都是比较通情达理的,但是张亚文演的医生让我对医生有了新的看法。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人都有,医生也是人所以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就是我以前没想到过罢了。张亚文这次演的前后的差演的也是很出色的。

作为新一代的小生,易烊千玺和张子枫,演技也是越来越好了。现在也是越来越喜欢千玺了,感觉只要是他的电影,我都有看哈。他的眼神,动作,在电影里都能看到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出神。张子枫在这部电影里面的那场哭戏真的是绝了,还有那句:叔叔,一个人如果了没有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应该咋哭了影院里大多数的人吧。

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演员,都演的非常的棒。但是对我而言,以上几位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题材还是非常赞的,可以去看看的我们的医护人员那时候的经历,去电影院目睹感受一下。温馨提醒请带好纸巾。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11】

影片塑造了生动感人的中国医生群像。大量纪实性段落展现了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在第一集中,有一条长镜头完整记录了朱良付大夫用手机录制他和患者家属术前交流的告知确认环节,真实表现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时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寒夜一次又一次从家中赶赴急诊现场,在查房过程中他频频和患者开玩笑,用最简单的语句鼓励患者积极康复。第四集中的孙自敏大夫长期从事血液病治疗,她一度因为治愈率很低备受打击,甚至不想继续从事这个职业。但也正是这些人间疾苦让她立志一定要攻克难关,最终带领自己的科室成为世界上知名的脐带血移植中心。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这些真实、鲜活、普通的医生,让影片的弹幕和评论充满敬意。“我们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本身”,这些质朴的话语由拍摄对象讲述出来,更能引起共鸣。可以说,《中国医生》主动呼应了社会热点,通过贴近式的.拍摄展现了医疗卫生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影片也弘扬了专业、诚实、信任、勇气,让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力量。这正是危难之际,他们勇于向着“战场”逆行的原因。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12】

今天,我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了《中国医生》这部电影,让我十分感动,同时也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讲述了医护人员、医疗专家们,不顾一切前往武汉,去帮助武汉,他们也不想离开家人、亲戚和朋友。但祖国需要他们,需要他们来拯救被感染上新冠肺炎的人们。

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是在疫情的非常时期,一位孕妇感染上了新冠肺炎,金仔就是这位孕妇的丈夫,金仔一来到医院就争抢床位,医生让他排队,他却张口就骂:”你们这是什么医院啊?怎么见死不救,这可是两个人的生命呀!”这时一位主任走了过来,那就是文婷,文主任对着金仔说:”那些人”,昨天晚上就开始来排队,你问问他们哪个病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你老婆孩子的命?”文主任说完,就推着病床走了。

第二个片段是在疫情爆发严重时,让我特别伤心的片段就是一位小女孩叫张子枫。这一次新冠肺炎夺走了她父母的生命,也夺走了他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就在一位主任把张子枫的父母个人信息交给张子枫时,主任掉下了眼泪,但张子枫不敢拿着父母的个人信息,因为他知道,拿到了父母的个人信息时,他就变成了孤儿。张子枫走了几步,回头时,并说:”叔叔,你知道一个人没有父母该怎么办吗?”

第三个片段是在疫情快要结束时,有个医生叫小羊,他在骑车时,明知这位女子感染了新冠肺炎,但是他还骑车把她送进她了医院,因为他知道,如果再让她走着去医院的话,会把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所以自己却感染了新冠肺炎,过了一段时间,张院长来看望他,这时他正准备做换肺手术,之后,身体会慢慢的恢复正常。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白衣天使,在我们遇到危难时,他们总能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来抢救感染上新冠肺炎的病人,。向我们的白衣天使致敬!

上面这些就是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13】

反映抗击新冠疫情历程的电影《中国医生》,7月9日正式全国公映。

影片由刘伟强导演,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领衔主演,易烊千玺特邀出演,欧豪特别出演。当然还有佟丽娅、宋佳等客串。

这部影片的场景,几乎都高度集中发生在一家医院里,没有华美的服饰和特效,但情节紧张、节奏飞快,每一秒都是和死神赛跑,观众的观影过程中全程揪心。可以说,这部没有任何大场面的电影,却是一部实实在在令人感动与揪心的大片!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记录了武汉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之际,武汉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而焦点的中心地带,就是武汉金银潭医院。这里是中国抗疫之战最早打响的地方,也是电影《中国医生》聚焦的“抗疫主战场”。当然剧中也穿插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仓医院及其他医院。

电影取材与现实,把观众拉回到了去年1月份,让大家更加了解武汉,看到普通人如何在经历短时间的混乱后,克服了自身的恐惧配合隔离、众志成城;看到国家自上而下全民同心、各司其职的将疫情的数字一点一点往下降。

剧中同时穿插了外卖员、流调员、社区工作者为防疫抗疫贡献的力量,同时也讲述了方仓医院的故事。

故事让我又想起了去年看的两部抗疫防疫电视连续剧《最美逆行者》《在一起》。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14】

记忆里是那些意气风发的少年,穿上白色防护服战袍,戴上一层层的口罩和手套。奔赴战场,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着我们,全国各地的医疗团队驰援湖北、全部冲在第一线让人为之动容。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电影里的剧情让我为之动容,在疫情居家期间,我们能从互联网上知道的他们的艰辛,可能仅仅不到一半。现实生活中,那些少女少男用青春去拼命奋斗,救死扶伤;一层层口罩的勒痕毁去了他们美丽的脸庞,在一层层防护服掩护下被汗水湿透的身体;在过年期间不能回家对亲人的思念、担忧与懊悔;一次又一次送走医治无效的病人,他们一次又一次面对去世病人的尸体,尊重却又不甘的鞠躬;面对生离死别却又无能为力的泪水,面对去世病人家属脆弱无力的眼泪与包含愤怒的责问……这种心理与生理上的挑战甚至是摧残,又岂能是寥寥“艰辛”可以概括的?

正如同观看前辈们的革命英雄事迹一样,我们以后人的角度俯瞰历史,已经知道了结局而感叹他们的伟大,而在现实生活中的白衣天使们与革命前辈一样,是不能预知结局的,他们明知不一定能迎来胜利,却固执的忠于职守,才是真正可歌可泣的伟大。

电影里最让我震撼的人物就是张竞予医生,明明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却依旧精神饱满,面对其他护士嘲笑他的腿走路姿势,他丝毫不气馁。身患渐冻症,身体将一天不如一天,慢慢走向终点,可是他却依旧报有乐观的心态,冷静沉着的指挥大家抢救病人,那一句不怕担责任的壮语:“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有多么振奋人心、那一句询问别的医院“还有空床位吗?”以便收治自己病重的爱人,就有多么的无助心痛。正是有无数这样在疫情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社会才从最初的慌乱、互相埋怨到现在的互相帮助、共度难关。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我们才取得了今天的胜利。

那些“90后”、“00后”的少年,披上战袍,奔赴战场。在疫情肆虐的时代,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与青春谱写了又一代属于中国的奇迹与辉煌!

最新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怎么写观后感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最新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1】

1、谢谢您医生,还给患者一颗健康跳动的心。

2、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而展现着自己的不同风貌,他们就是中国医生,他服务于广大病患!

3、我想让你

4、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

5、躺下来仔细想一想,

6、有一个重症的病人情况有好转,从外地来支援的医生准备给他拔管。可是几个小时以后病人却因为心梗死了。

7、昨晚在看《中国医生》时,总是能听见抽泣声,是啊,实在是太震撼了,去年那一幕幕场景,再次萦绕在脑海里,无法让人不动容唉

8、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

9、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线让人动容。《医生》系列纪录片受到广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宣传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所传递,无数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

10、真不容易。

11、很快电影开始了,没想到一开头就给了我一种紧张的感觉:武汉的一个小医院,几天时间里就连续出现了好几个肺炎患者,而且出现越来越多相同症状的病人。慢慢地,医生们知道这些病人都是新冠肺炎患者,病症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危险性。有些刚走进医院就晕倒了,直接躺在地上;有些病得不严重的,因为自己身体还强壮竟然开始乱抢床位。面对这混乱的场面,文主任站在高处,拿着大喇叭大声说道:“还想不想活?想活的话就好好排队,不想活的就继续闹。”这样大家才安静下来。

12、幸好我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了中国医生的伟大,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13、听见这个世界

14、看不透的人心,

15、人活着,

16、夜深人静的时候,

17、你们是一棵棵无名的小草,是如许的微小,但你们从不废弃自己执着的寻求,你们也有高尚的信心,也有不移的人生坐标,那就是,奉献我的所有,为了别人生涯得更幸福更美妙。

18、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着我们,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

19、最近有一部好看的电影,叫《中国医生》,我差点就没看成。

20、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发起的,所以刚开始每次急诊,不管凌晨几点,他都亲自来。一台又一台的手术,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时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饭,接到急诊室电话又立即往医院赶。主管护士对着镜头说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还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5点,他们才休息。”继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量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

21、第一次爸爸邀请我陪他去看《中国医生》这部电影,我表示不感兴趣,拒绝了。第二次爸爸和妈妈一起邀请我陪他们去看《中国医生》,我没办法拒绝只好同意了。我心想,这部电影有什么好看的呀?看名字就知道不过是讲中国的医生嘛!

22、只要有您去过的地方,爱就在空气中蔓延,生和死,您都不在乎,越是危险的地方,您就靠得越近,您用爱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23、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人民服务,医治那些有病痛的人

24、就这样,医生们费尽全力,却眼睁睁看着病人不断死去,大家都很伤心。但是没有人放弃,在几位病人家属的同意下,医生解剖了部分病人的遗体进行研究,再结合中医的治疗方法,最终打赢了这场新冠防疫战。

25、病肠休洗老休医,七十能饶百岁期。不死任还蓬岛客,无生自有雪山师。浮云聚散俱关虑,明月相逢好展眉。既兆未萌闲酌度,不如中抱是寻思。

26、医生,是一个光荣且有爱心的职业,他们舍己为人,劝慰家属,认真仔细地为每一位患者检查,连自己生病了也在所不辞。

27、中国医生太棒了,她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最后赢得了这次疫情战争的胜利。

28、你们施予了人间爱心,你们不是花朵,却在无数患者的心上绚丽的绽放。

29、每个医生都在展现自己的能力,每一个医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奋斗着,他们内心真的有团结一致的力量,他们就是中国医生!

30、细心工作,热情有加。

31、中国医生这部电影体现了医生的艰辛,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是需要医生们的陪伴和照顾。

32、顶风冒雨进山谷,出诊路遥人乏饥。得将留名非我愿,但愿世上少疾苦。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救死扶伤,永不言弃。

33、复杂的社会,

34、放不下的责任,

35、他们的那些有国家的信仰,他们有国家的力量,中国医生让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努力的氛围!

36、中国医生小文治病救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非常的有用。体现了治病救人的伟大高尚的理想。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2】

这个本该锣鼓喧天,普天同庆的春节,却因为冠状病毒的到来,一时间掀起了惊涛骇浪,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2020年注定了坎坷与泪水。

通过电影《中国医生》,我对奔赴武汉的逆行者们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来没有什么理所应当的逆行,只不过,他们勇敢地选择了挺身而出。

回忆影片,众所周知,新冠一开始是未知的,但在高传染率下,院长依旧呼吁大家自愿参加,杨小洋一开始的胆怯与迷茫,真实。到后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也不幸感染,最后得以康复。源源不断的病人,诊疗室里一床难求,文婷医生坚毅的眼神令人折服。总有人会抱怨会放弃,可也有人为了使命去坚持。一开始心高气傲的陶骏,也慢慢变得食人间烟火。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的典型人物,他们都代表着当时疫情下的群体,其中张子枫饰演的张小枫和张涵予扮演的院长几度令我“破防”。

“叔叔,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该怎么办?”影片中,由张子枫饰演的张小枫,父母先后感染疫情离世。当她收到医院自己双亲死亡通知的那一刻,她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但口罩之下,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悲伤、绝望、迷茫和痛苦。这只是疫情大背景下的一幕。

院长张定宇他以一已之力顶住巨大压力、超负荷运转,带领全院救治危重病患2780多名,硬是为援鄂医疗队的到来争取了宝贵时间。

当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从楼梯上摔下这一段,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尤其是,被保洁阿姨看到跌倒的瞬间,那份镇静的掩饰,让人既心疼又敬佩。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遇到点挫折,就丧失斗志,灰头土脸的样子!”

一位位病人死去,病人家属质疑医生的能力,质疑他们见死不救。院长张定宇霸气回应“老子医院的能力没问题!”在电影中,这虽然很让人热血沸腾,但在现实中,当“见死不救”这句话说出来的那一刻,多少医生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付出的一切,被这么一句话轻飘飘地否定了。但他们都挺住了。

有时怕的不是付出,而是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认可。

英雄从来都不是天生的,都是普通人的他们又何尝不是在质疑自己呢?

“你们都想活,我们都想救!”这恐怕是每个医生对患者说过的最多的话,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

随着治疗的深入,医护人员对新冠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采用插管,提高氧饱和度,ECMO治疗,中医药治疗,疫情开始转好,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武汉一直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最令我感动的是方舱医院里那段医护一起合跳的广场舞,全片氛围最轻松的一段。那是人们的希望与乐观。

正如我们在回复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中所说的:“中国人生来是具有团结性和利他性的。”诚如斯言,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当医院的院长无法为自己的妻子找到床位的时候,当护士把自己的长发剪掉的时候,当一个城市能够用十天时间建起一座医院的时候,当一座城市迎来了两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者时,我不禁感慨: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生于盛世,不经战乱。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3】

7月9日,时隔一年半,伴随着电影《中国医生》的上映,将我们带回了2020那些个焦灼的夜晚,带回了那个英雄般的城市:武汉。

影片所讲述的,是我们的共同记忆,共同命运。

2020年初,武汉人民都还在热热闹闹地喜迎新年。但一场疫情正在一些角落里快速蔓延。

患者的症状是发热、乏力、干咳,进医院的时候还是轻症,但病情恶化得快。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病,可是细密的恐慌开始笼罩着这座城市,大量有疑似症状的人冲向医院,造成了对武汉当地医疗资源的挤压。

挺立在风暴中心的,就是被称为新冠疫情风暴之眼的——金银潭医院。

张涵予将扮演医院院长张竞予,其人物原型就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

袁泉则扮演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其原型之一就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

对于刘伟强导演,大家都不陌生,作为《中国机长》的导演,大家认可他们的水平和能力。

但另一方面,对于刘伟强导演、对于所有的主创而言,《中国医生》的创作压力,无疑是大了太多。

这一次,故事不再只是发生在小小的机舱里,它牵涉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于全世界……如何去讲述这个故事,如何以小见大,成为了一道难题。

面对如此宏大的题材,如此严肃的故事,到底该如何着手,又如何能在短短的两小时内,讲一个能令观众信服的故事?

他选择让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座医院里。

影片主角,是一群医护人员,但不仅仅是医生自己。主体内容,是医护人员一线抗疫的过程,也有武汉人民为病魔斗争的样子

影片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以武汉医护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

这样一来,导演也就巧妙地让影片的叙事,又回到了他拿手的行业题材。

在这座医院里,每一个医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每一次救援都是惊心动魄的战役。

张涵予扮演的院长张竞予尽管脾气火爆,说着一口弯管子武汉话,毫无领导架子,却是医院的定海神针。

疫情最凶险之时,他力排众议,接收源源不断的病人;当所有医生面对疫情都变得心灰意冷的时候,只有他还斗志昂扬,永不妥协。

他像是一个打不倒的硬汉。

但没有人想到,其实他才是那个最“脆弱”的人:他不仅患有渐冻症,眼见自己的身体一天天衰竭;妻子也染上新冠肺炎,一度严重要插管治疗。

由朱亚文扮演的广东援鄂医疗队队员陶峻,可能是全片最有个性的一位医生。

他说着一口粤普,张口闭口“扑街仔”。

不仅跟所有的病人们称兄道弟、大开玩笑,并且初来乍到,就胆敢当众与院长张竞予叫板。

但看似玩世不恭的外表下,仍然是一颗赤忱的医者仁心:当一位重症病人宣告救治无效时,所有人都知道无力回天,面色灰白。

只有他还在继续抢救,不甘心面对又一例病患的离开。

与他相比,李晨扮演的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吴晨光,则是典型的“好好医生”。

在医院,他平静,可靠,悲悯,情绪稳定,乐于助人;在家庭,他也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

但或许你没有想到,这样一位单纯的“好人”,也有崩溃的时刻。

当他站在天台上,俯视着“空城”的武汉仍然繁华的夜景,以哽咽的语气喊出——

“我也想救他们,但是救不过来啊!”

那一刻,实在是揪心又难过。

而易烊千玺所扮演的杨小羊,他年轻,不过是个住院医,却在紧要关头上了前线,不会插管的他,开始被陶俊指责,勒令他离开ICU。但他没有放弃,在休息时一次次练习,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小医生蜕变成大医生的影子。

可惜,他还是年轻,为了帮助路边的患者,不幸感染,但他也毫无怨言,作为医生,他知道他面对的是什么,经历了换肺手术,终于逐步好转。

最后,袁泉所扮演的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再一次让我们见证了女性的力量。

她的表演始终是真实而有分量的:她沉静,温柔,坚毅,冷静;不仅永远抢在一线救治病人,也总在悉心地保护自己手下的医护人员。

似乎她每一次出现,都是满面倦容;但她的眼神永远是如此坚定和勇敢。

而当你看到那张伤痕累累的脸时,只觉得每一道勒痕,都同样让人感到触目惊心。这是伤痕,也是功勋。

什么是“中国医生”,我想,那一定是充满红肿勒痕的面容,和稳定平静的双手。

从剧本角度来看,这也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影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拍法,将故事的重点放在医护人员身上。

这样一来,观众的视角被拉近,我们能够对每一个角色产生代入感,被每一个最微小的细节所打动。

与此同时,借由对医院里孕妇、老人等病例的描绘,观众很自然地将视角拉到金银潭医院以外。

在“封城”的大背景下,拼命接单的外卖小哥,也是出生入死的平民英雄。

欧豪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他与她的妻子,承担了剧中的重要角色,也展现了一个百姓的改变。

最开始,他同样也因为疫情严重,不愿出门接单。但随着妻子在医院里即将临盆,他因为“孩子”,而感同身受了那些缺少奶粉、缺生活物资的家庭。

于是,他也想要做些什么,去帮助那些同样被困在城中的人。

没想到,反倒因一时疏忽而感染。

意识到自己发烧的时候,他难以置信地坐在地上嚎哭,外卖盒撒了一地。

幸运的是,他最终和家人痊愈重建。

病魔拆散了无数家庭,让血浓于水的亲情,变成一纸冷冰冰的通知。

电影中的一位名叫张吉星的患者,由疫情之初就积极进行治疗,陶医生一路看他从患病到新冠疫苗呈现阴性,我们无不认为他将会出院,可惜,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影,就在黎明之前,他因为心梗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随着护士的电脑,一个名字映入眼帘,张子枫,她是两位患者的家属,孩子,可惜,她的父母,永远回不来了。

在一个下雪天,她在小区楼下,从吴医生手中接过双亲的遗物,双眼发红地问:“叔叔,没有爸妈的孩子该怎么办?”

那时,屏幕外的我们,也湿了眼眶。

一个小伙子拿着奶奶去世的通知,心里默默的流泪,作为一个小人物,他最终做出了捐献病体的决定,我们无法想象,那对他来说有多难,但有一个个这样的小人物,为我们攻克疫情,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今,中国疫情已经越来越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团结一心,这就是中华。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4】

为了致敬广大的医护工作者,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中国医生》。

电影讲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武汉金银潭医院张院长等为代表的广大医护工作者奋力抵抗,最终把封城的武汉变成车水马龙的武汉的感人至深故事。

我看了这部电影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医护工作者的艰难与危险。我要给这些”逆行者”们点赞!

这部电影唯一的缺点是:有些地方没有处理好,有点太血腥,不适合小孩子看。

我在电影里看到,当医护工作者们摘下口罩时,他们的脸布满了深深的勒痕和道道血印。那些触目惊心的勒痕、血印看着就疼!可是没办法,谁叫他们穿上了白大褂呢?!穿上了白大褂,就要对得起白大褂!即使有天大的困难和危险,也一定要干下去!而且必须要干好!

我被电影里惊心动魄的情节所打动,被电影里恪尽职守的医护工作者所感动!他们,是我崇拜的英雄。

现实中,我自己的二叔也是这样的英雄。他是中国疾控中心的一名病毒学家。去年大年初四,他主动报名率先奔赴武汉抗击疫情一线时,我的爷爷已经病危。可他舍小家、为大家,决定放下自己家里的事情,而是去拯救整个地球人的生命!

我认为我的二叔是个伟大的人,所有的医护工作者也一样。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国家需要我,我一定会奔赴一线,为国争光!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5】

我比较喜欢这部片里,对人的细致描写,片中经常有给演员眼睛的特写镜头,准确来说,是给演员眼神的特写镜头。

因为影片讲述的是金银潭医院在抗疫初期的事,在那个非常时期,大部分人都是戴着口罩的。

所以片中的大部分演员,大部分时间,要么就是戴着口罩,要么就是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

这时候,要想传达一些情绪给观众,一般就会给眼睛特写。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通过眼神表达出情感。

其实,平日里,我坐公交车上下班,我就很喜欢观察周围人,观察他们的表情、观察他们对周遭人的反应,比如甲背着大书包挤着乙,乙微嗔微怒又隐忍不发的表情;比如车上上来一个身材姣好、穿着清凉的女子,周遭人或艳羡或嫌弃的打量眼神,我会在想,他们此刻心里在想什么,揣摩他们心里的想法。

这样一来,冗长的公交之旅,仿佛也增添了不少乐趣和韵味。

但是,除去公交车这个场合,生活中大部分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反应,我还来不及琢磨,就转瞬即逝;或者手头上有事在做,时间不容许我对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做太多的思考,就推着我急冲冲地往前走了。

看电影的时候,则不然,你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够心无旁骛的去感知这个眼神,并且好电影的节奏也把握得比较好,留给观众足够多的时间去揣测这个眼神、琢磨这个眼神、品味这个眼神。当然前提是,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就靠眼神就能传递所有想说的。

《中国医生》就有很多眼神传递情绪、眼神传递台词的镜头,经常是,一个眼神特写,并留白一些时间,演员演得多,说得少(相对),给了观众很大的感知空间。我挺喜欢这样的。

电影《中国医生》的观后感2

由刘伟强执导,刘伟强、李锦文共同监制的抗疫题材电影《中国医生》今日发布首批剧照,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易烊千玺、欧豪、周也、冯文娟、宋佳在片中饰演的角色悉数亮相,展现出生动的抗疫一线众生相。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同时兼顾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火神山医院、各方舱医院等兄弟单位,以武汉医务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图片影片通过精心的创作与制作,既真实还原了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直面疫情奋力营救的场景,又着力刻画了人民群众并肩同行汇聚抗疫力量的动人景象。影片全景展现了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全民抗疫真实图景,致敬在抗疫斗争做出贡献的每一位平凡英雄。

《中国医生》演员仅凭眼神就传递出角色面临的挑战!

张涵予饰演的张竞予院长,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为原型,凭借超强的魄力与坚定的意志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面对疫情他眉头紧锁,但眼神中的坚定已经展现出了一个临危不惧的硬汉形象。图片袁泉饰演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冯文娟饰演的麻醉科主任辛未,宋佳饰演的妇产科主任黄佳慧,在一线并肩作战。三人作为抗疫一线的女性代表,目光坚毅而冷静,展现出女性独有的温柔而强大的气场。

朱亚文饰演的广东援鄂医疗队医生陶峻、李晨饰演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医生吴晨光、易烊千玺饰演的住院医生杨小羊,在不同的岗位上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眼神传递出紧张但绝不退缩的勇敢与坚定。图片欧豪饰演的外卖小哥金仔以及周也饰演的孕妇小文,作为疫情当中的普通人,朴素而动人的眼神让人担心他们命运的同时,也敬佩他们身处疫情暴风眼但依然坚强不懈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电影《中国医生》以精良的制作全景式记录了中国人民的战”疫“景象,传递出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演员生动演绎了抗疫战线上医务工作者与普通人风雨同舟共渡难关的精神面貌,传递出绝不轻言放弃的坚韧态度。

电影《中国医生》的观后感3

今天我去看了一部关于疫情改变的一部电影——《中国医生》。

这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医护人员们手足无措,病房里病人们非常的害怕,院长看着持续上升的死亡病例;看着病人没有床位和拥挤的病房;因为氧气不足而发生了争吵;防护服口罩,防护面罩等防疫物资,各大医院纷纷来帮助,也有从上海和广东的两家医院来帮助他们。国家也从四面八方召集各地的医护人员来救助武汉,钟南山院士也说过:“武汉一定会挺过去的,因为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电影中有很多感人的片段,但是令我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因为妈妈临近生产,却不幸得上了新冠,通过医生的不断努力和她的坚强的意志最终抗胜了病毒病胜利的产下一名婴儿,可是他的爸爸因为偷偷去接单,为了挣奶粉钱不幸感染上了新冠疫情,可是当我以为他不幸去世时,到最后他们一家三口快乐地在公园里游玩。

看到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脸上都是戴口罩和面罩的痕迹,因为物资紧急,他们不舍得脱掉防护服她们身穿纸尿裤,为了就是节省物资。累了,他们就吃泡面;困了他们就和衣而眠。他们与家人分开了很久,也有的医护人员因为工作也不幸感染上了肺炎,也有的议会人员牺牲了。

让我们一起缅怀那些医护人员吧!

电影《中国医生》的观后感4

反映抗击新冠疫情历程的电影《中国医生》,7月9日正式全国公映。

影片由刘伟强导演,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领衔主演,易烊千玺特邀出演,欧豪特别出演。当然还有佟丽娅、宋佳等客串。

这部影片的场景,几乎都高度集中发生在一家医院里,没有华美的服饰和特效,但情节紧张、节奏飞快,每一秒都是和死神赛跑,观众的观影过程中全程揪心。可以说,这部没有任何大场面的电影,却是一部实实在在令人感动与揪心的大片!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记录了武汉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之际,武汉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而焦点的中心地带,就是武汉金银潭医院。这里是中国抗疫之战最早打响的地方,也是电影《中国医生》聚焦的“抗疫主战场”。当然剧中也穿插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仓医院及其他医院。

电影取材与现实,把观众拉回到了去年1月份,让大家更加了解武汉,看到普通人如何在经历短时间的混乱后,克服了自身的恐惧配合隔离、众志成城;看到国家自上而下全民同心、各司其职的将疫情的数字一点一点往下降。

剧中同时穿插了外卖员、流调员、社区工作者为防疫抗疫贡献的力量,同时也讲述了方仓医院的故事。

故事让我又想起了去年看的两部抗疫防疫电视连续剧《最美逆行者》《在一起》。

电影《中国医生》的观后感5

《中国医生》是一部新上映的感人影片,而我和爸爸妈妈也因躲避措不及防的大雨而有幸观看。

它很像一部纪录片,承载了许多疫情时期的感人案例。其中,不乏一些令人一看就忘不掉的镜头。

比如说在那个天台上,他撕掉了那封遗书,并郑重其事的告诉另一个人:“她想要的是你活着回去。”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生死存活无人知晓,而这句话,坚定了他们必胜的信念;还有在那个小公园里,主任试图劝说青年捐出自己长辈的遗体,好进行研究,制定方案,而那青年从哭诉到含泪答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使人心酸;以及当张小枫接过自己父母的死亡通知书后,眼里充满了泪水,问:“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了父母,该怎么办?”虽只是短暂一个镜头,却引人深思,禁不住潸然泪下。

然而,我印象最深的莫属那个家庭了:先是母亲不幸感染,在医院一边接受治疗的同时,一边艰难地产下孩子,让人不禁感叹母亲的不易,而父亲作为快递员,为了赚奶粉钱,也感染上了病毒。而最终,他们一家人都成功出院时,更是让人为之高兴。

看了《中国医生》后,我不禁回顾那段特殊的时光,夜晚,小区居民齐喊加油;医生张定宇虽身患渐冻症但依旧奋战在一线;各地写下请战书……是什么让他们这样做?影片中也给出了解释——集体主义精神。大家都在为他人着想,所以我们得以成功。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一切困难统统不在话下。团结,不正是我们从中学到的吗?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6】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2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这段时间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着我们,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

正巧这段期间一个名为《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也让我为之动容,里面是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还有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

疾病无疑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条很长的镜头完整记录下了朱良付医生用手机录音,记录他与患者家属手术前的交流告知和环节确认,就这样短短几分钟让我看到了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一次次寒夜中从家里赶来赴急诊。

可这却让我们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国医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们面临最多的是什么,是医闹,医患纠纷,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只能录音、签协议,但还是有些医生为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们在为我们付出健康和精力,他们在拼尽全力救治患者,他们珍惜每次救助的机会,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他们,而不是误解、闹事。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医生、患者、患者家属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应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才会变得更好。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3

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了,这边家属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急他们之所急,悲他们之所悲吗?

在以前的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00万,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医生再博爱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和家属的全部情绪。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多做点什么。但纪录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科医生来说,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医生也害怕伤心。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院里发生。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一名全身95%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2万元的援助基金,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离世的可能性极大。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徐晔赶到时,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

年轻的医生类似的经历多了,心理能承担的极限就会提高。徐晔事后说:“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

也就是说,当患者家属指责医生“冷漠”时,家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亲人遭遇险境。但家属也忽略了,今时今日患者的情况、家属的反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已无数次遇到过。医生并非麻木,他们的波澜不惊,是专业、经验和经历累积后的冷静。

慌乱、不安、痛哭留给家属就够了,慌乱之中需要冷静的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冷静不等于冷漠。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4

有人这样总结,“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是我国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医生》以医患为什么无法相互理解为出发点,以平视的目光,让公众看到去掉光环、去掉标签、去掉附丽之后的普通医生,试着从他们的经历与付出,去理解他们的艰辛与崇高;从他们的局限与无力,建立起对医生的正确期待。

理解中国医生,并不是要控诉中国患者。虽然《中国医生》聚焦于医生,但从纪录片的案例和细枝末节,我们也能窥见中国患者的众生相。在中国,难的不只是医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医生;除了呼吁患者理解医生外,我们对患者们做得足够吗?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病。”在《中国医生》里的多个案例里,我们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实在令人揪心痛心。纪录片中那个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儿子选择强行出院,他并非不孝顺,他花光了积蓄,但他也非尽全力,因为他采访中他谈到,前几年买了房子,刚开了个厂,现在卖厂亏大了。

笔者注意到,纪录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长都是砸锅卖铁、不惜一切,但年迈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权衡的是钱,是生活是否会受影响。就像徐晔医生说的,“有时候可能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网上有很多人指责烧伤患者的儿子。但恐怕谁也无权指责。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牺牲上一代的基础上,然后供给下一代;当上有(不止一个)老、下有(不止一个)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问题,还是一个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责困境中的人的选择,而不妨思考,人心够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么。纪录片中也透露出太多无解问题:有些病人既没有医保也没有农保,一旦重病就倾家荡产,该怎么提升基础医疗保障覆盖率?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属首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家属千里迢迢地陪护身心俱疲,客观上也造成三甲医院负担过重,门诊医生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也显得奢侈,该如何均衡医疗资源?

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生的“医生苦、医生累”,共同指向的是医疗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医生和患者只不过首当其冲,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医生的手术费、诊疗费很低,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法体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常常是通过药品和医疗器械创造利润,这就造成了药价虚高,大型检查、检验价格偏高,没必要的检查太多,由此加剧了“看病贵”。

医生的苦、医生的累是真实的,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虑与无助也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做圣人,同样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属做圣人,永远通情达理、永远临危不乱、永远笑对苦难。相反,我们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点,然后不断通过制度去化解人的难题,让每一个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尽可能地保持尊严和体面。

但体系的调整总是滞后的,当下仍需要医生和患者去承担不尽完善的体系的代价。医生依旧会很累,患者看病还是会觉得“难”和“贵”,此时医生和患者能做的、应做的,就真的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但我们对医生的尊崇不应是局限于一时,而是日常;医院对于患者的救治与关怀,也不应只有经济的考量。无论是爱护医生还是怜悯患者,说到底是对人的本质性关怀,这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色。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5

电影《中国医生》除了真实还原医护人员不畏生死、艰苦奋斗的同时,也有战疫前线无数的公安干警、社区干部、乡镇干部和志愿者。他们是聚光灯照不到的人群,但同样也是直接和病毒打交道的群体,甚至有时候比在病房更加凶险。因为他们所面临的人群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知道是否已经被感染,也不知道曾经接触过哪些人。在防护措施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他们坚守在社区、村口、车站、码头、机场和各个交通要道,排查重点人群,检测人员体温,送诊可疑对象,帮隔离群众代买代送生活物资。

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让青春力量在火线中激扬。在风雨中前行,在磨砺中成长,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生动写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国各省各市和军队广大青年医务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踊跃“请战”,他们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让青春力量在火线中激扬。在抗击疫情一线的4.2万多名驰援湖北医护人员中,其中“90后”有1.2万多名,且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同样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奋斗者中,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各类志愿者亦是“90后”,他们成为战疫中披坚执锐、英勇奋战的生力军。关键时刻、危难关头,无数“90后”青年胸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不畏艰险繁难,坚守各自岗位、认真履职尽责,为疫情防控斗争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不愧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英勇奋战、不畏艰险,让青春篇章在行动中书写。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穿上白大褂,我就是战士!”无数的“90后”在疫情防控中的铮铮誓言证明,他们不愧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他们如今已经长大是懂得感恩的。这些“90后”青年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责任与担当,令人动容,也令人振奋。他们年轻的脸庞朝气蓬勃,青春的力量一往无前,他们在这次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用实际行动写出了青春篇章。“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植根于中华大地的“90后”甚至“00后”,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侵害时,受命于危难之间,救人于危难之际,不惧风险,不畏艰险,英勇奋战,为国家尽匹夫之责,他们向世界展示了当代青年蓬勃向上的群像,展现了当代青年捍卫青春中国之姿态。

舍生忘死,担当奉献,让青春本色在危难中闪光。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面对这场生与死的严峻斗争中,“90后”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与疫魔的较量,看不见硝烟,听不到枪炮声,但生与死的考验真真切切,有的医护人员倒在了抗疫一线,协和江北医院医生夏思思今年只有29岁。他们中很多人火线入党,上海瑞金医院医生、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插管小分队”的'“90后”小伙缪晟昊就是其中一个。这些“90后”青年所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责任与担当,让青春本色在危难中闪光,令人动容,令人振奋。他们是当代青年的缩影,我们从他们身上强烈感受到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新时代历史发展的步伐将见证,以抗疫一线“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7】

这是纪录剧集当初在央视首播的时候的名字。它相较于医疗题材的行业剧而言,没有更多戏剧性,而是更加的平淡真实。

它甚至没有过多戏剧性的拍摄,剧集到现在,也没有过多地去展现重疾,也没有用特别煽情的音乐,而是简单几句的解说词,点到为止。

团队深入全国六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整容烧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用返璞归真的叙述手法,去向大众全方面立体展现“医生”这个群体。

这群人值得被这个时代记住,尤其是在当下,他们不仅是天使,同样也是英雄。

过去1年里,我们用《烈火英雄》记住了消防英雄,用《中国机长》铭记了那群“空中英雄”。我们同样也需要用影像牢记这群“白衣英雄”。

每天新闻的滚动,都是他们冲在第一线的身影。

17年过后,年过八旬的他,坐在餐车,成为第一批逆流而上的人。在对抗着疫情同时,还实时亮相电视前,向群众解读疫情,让大家了解并做好预防。

有参加过非典抗战的医生,写《请战书》,“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有驰援湖北的青年医生,还在恋爱的他们,不约而同地报了名,选择成为家人,“回来后,我娶你。”这是两人把自己的爱,给了更多需要爱的人。

在这场战役中,正是他们的身影,时时刻刻在温暖着我们,感动着大家,同时给社会力量。

他们就是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8】

“在心里手牵手,我们不怕跨越风雨中,谢谢你的坚守,扛起明天每一个等候。你的手,托起了生命。你用爱,心和心就是一座城……”每次听到《我们不怕》这首歌曲时,我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出影片《中国医生》的画面。

画面一:不顾险阻接病人

难以忘记电影中张院长说的那句话:“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句话振奋人心而又承担着风险与责任。此次疫情中,张定宇院长就是如此,他顶着压力,披荆斩棘、不顾险阻,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张院长患有渐冻症,可能再过几年就会变成植物人,但他为保国泰民安仍然冲在一线,不计个人利益。像张院长这样的人不在少数,钟南山、陈薇院士是如此,不计其数的医护人员更是如此。

画面二:大声喝令维秩序

疫情当下,人们惊恐不安,纷纷冲进医院,攻击医生、抢夺医用品、抢占床位。医院中的安宁被打破了,到处都充斥着哭喊声、制止声、喘息声与器械破碎声……医院中混乱不堪,一片狼藉。在这危急关头,文医生站在最高处,举起喇叭大声喝令道:“你们都不想活了吗?”人们顿时停止躁动,都哑口无言。随后,文医生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都想活,我们都想救。请大家有序排队登记!”一声令下,人们开始有序排队登记。

在我的印象中,医生都是无私的、和蔼可亲的。可此时此刻,她仿佛一位奋勇杀敌的将军,临危不乱、有序指挥,让我不禁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画面三:容貌不美心更美

休息室中,他们摘下面罩后面目全非,那憔悴的神情,那布满血丝的眼睛,那粗糙的手掌,那疲倦不堪的身躯……这时,我不禁发问:“曾经那个爱打扮的美少女都去哪了?”在影片中,我又看见他们吃泡面充饥的情景;有家不能回,想念家人了只能晚上打电话急匆匆说上几句的情景;床铺全部让给病人,医生们只能睡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里的情景……但却是他们这群逆行者挽救了一个个生命,也是他们在茫茫黑暗中挺身而出,递给我们一盏灯,送来一束光,带给我们一丝丝温暖。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

在疫情突发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医生坚守医疗岗位,用自己的肩膀担负起了责任,将自己的生命堵在了死神与病人之间。

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不怕”,才有我们今天的“不怕”!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9】

“它像一颗催泪弹、饱含深情,把我们拉回了战斗的岁月。”张定宇

《中国医生》是根据抗击疫情时的真实事件改编,通过打造高仿真的医院,以细腻的拍摄手法记录了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全景式地再现了武汉人民与新冠肺炎疫情博弈的真实画面。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实”。它把他们勇往直前奔赴前线的身影、坚定的眼神,把他们抗击病毒最真实的画面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更展现出中国医生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我最看不惯的,是遇到点挫折,就丧失斗志,灰头土脸的样子!”一位位病人死去,病人家属质疑医生的能力,质疑他们见死不救。院长张定宇霸气回应“老子医院的能力没问题!”疫情爆发初期,新冠病毒来势汹汹,没有给任何人一丁点的准备时间,武汉面临生死大考。金银潭医院张院长挺身而出,虽身患绝症却有着医者仁心,对于申请入院的患者来者不拒。这让我想起了,在疫情来临的危难时期,国家迅速反应,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不惜一切代价,春节期间集结了全国的人力物力驰援武汉,解决了湖北武汉的燃眉之急。

还有一位叫杨小羊的医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被安排为病人插管,但他迟迟没有动手。他紧抿嘴唇,手上的仪器不停地抖动,仿佛心中充满了恐惧。援鄂医疗队队长陶峻快步走过来,一下就把他推到旁边,防护面罩后面的脸刷地拉下,一把夺过管子,驾轻就熟地把管插到了病人的咽喉,撤掉仪器。插管结束后,他丢给一旁的杨小羊一包烧鸡,说:“请你吃烧鸡,吃完离开ICU(重症监护室),我们没有时间再犯错误了。”小羊医生被陶医生“嫌弃”后,更激发了他那份不服输的精神。他常不知疲倦地练习插管,有时从早上一直练到中午。正因为他的刻苦练习,终于克服自己心中的恐惧感,成就了他独当一面的高光时刻。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裳,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面对无形的敌人,无解的病毒,没有人不会感到恐惧与无力;面对天灾人祸,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逃离。然而,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无数共产党员、医护人员的勇气与信念!

最美的人,不是看颜值,不是看身材,而是当危险与困难来临时,挡在我们前面的人。他们才是最美的人!向中国医生致敬!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800字精选7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10】

星期六下午,妈妈带我去天虹看《中国医生》。这部影片记录的是不平凡的2020年,它也是一部致敬所有为疫情付出的医护人员的影片。

2020年武汉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新型病毒突然袭击,让武汉人民恐慌。疫情发生时,武汉每个医院的病人都挤不下,所有人疯了似的往医院挤,有人摔倒、有人插队,为了活下来所有人都把规矩忘到了九霄云外。这时候文婷主任冲着人群大喊:“你们都想活命,我们都想救,请给我们一个机会。”于是混乱的场面才逐渐安静下来。起初,医生们不太了解病毒,病毒太残忍,拔管时病人一口气没有缓过来,死亡;打针时不配合情绪太波动,死亡;再就是突然吐血,死亡。电影里张院长的妻子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张院长即使担忧,也只能忙里偷闲在视频里鼓励妻子,特别令人动容。还有医院里防护服、口罩全部达不到防护级别要求,又是病人来势汹汹的时候,院长赶紧向别的医院借防护服。不一会儿,只听到医院左侧传来“口罩到了”,右侧又听见“防护服到了”。我想这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吧!

影片结束后,妈妈对我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被口罩磨破了脸颊,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生活中,妈妈总教导我要学会感恩,我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守护着。是啊,我们要感恩,感恩抗击病毒,奋斗在一线最勇敢的人,请接受我真诚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11】

周末,学校组织观看了《中国医生》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真实的还原了20年春节时期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了疫情前线防疫医护人员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在我们和平的生活背后,其实是有人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负重前行。

《中国医生》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向我们生动展示了抗疫医护人员在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时做出的选择。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人为了我们能够和平幸福地生活付出着,电影中有很多催人泪下的片段,前一秒活生生的人,再见就已经阴阳相隔。疫情使很多人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家庭。最作文吧可怕的是这些电影片段都是通过真实事件改编的。

很幸运我们身在中国,长在红旗下,此生不悔入华夏。陈独秀曾说:世上没有救世主,要想创造大家的幸福,只能靠自己。所有的幸福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没有,那一定有人替你承受了代价。

在和平的年代里,他们为了国家安危甘愿承受重任,接受重重挑战和生死考验,他们不仅是抗疫的战士,更是人民的英雄,他们是伟大的,传递希望。温暖人间。没有他们舍生忘死的壮举,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的胜利。而我们也应学习他们勇于担当和敢于奋斗的精神,成为一个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最新《中国医生》观后感系列9篇


能够有时间好好观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不同的人在观看同一部作品之后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不妨将从作品中受到了启发而引发的思考与联想写成观后感,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品位影片中角色的感情和精神状态,写作品名观后感如何体现内心真实感悟呢?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最新《中国医生》观后感,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最新《中国医生》观后感(篇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单位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广大党员、干部视疫情为命令、以防控为己任,冲锋在前、连续奋战,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用最美“逆行”,彰显最强“担当”,为全县疫情防控工作做出重要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为激励先进、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坚定信心,增强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决心,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卫生健康局研究决定,对5名援鄂医护人员和在疫情防控一线表现突出的42名基层干部、共产党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分子予以表扬。5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服从大局,奔赴武汉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彰显了景泰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和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42名基层干部、共产党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分子冲锋在前、坚守一线、恪尽职守、拼搏奋战,是全县疫情防控一线广大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

全县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单位要以此次通报表扬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政治优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以先进个人为榜样,主动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科学有效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做到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最新《中国医生》观后感(篇2)

影片塑造了生动感人的中国医生群像。大量纪实性段落展现了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在第一集中,有一条长镜头完整记录了朱良付大夫用手机录制他和患者家属术前交流的告知确认环节,真实表现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时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寒夜一次又一次从家中赶赴急诊现场,在查房过程中他频频和患者开玩笑,用最简单的语句鼓励患者积极康复。第四集中的孙自敏大夫长期从事血液病治疗,她一度因为治愈率很低备受打击,甚至不想继续从事这个职业。但也正是这些人间疾苦让她立志一定要攻克难关,最终带领自己的科室成为世界上知名的脐带血移植中心。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这些真实、鲜活、普通的医生,让影片的弹幕和评论充满敬意。“我们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本身”,这些质朴的话语由拍摄对象讲述出来,更能引起共鸣。可以说,《中国医生》主动呼应了社会热点,通过贴近式的.拍摄展现了医疗卫生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影片也弘扬了专业、诚实、信任、勇气,让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力量。这正是危难之际,他们勇于向着“战场”逆行的原因。

最新《中国医生》观后感(篇3)

我作业提前完成了,妈妈奖励带我看电影——《中国医生》。看完后,我觉得无比振奋。

《中国医生》讲述的是在武汉的一个小医院,张院长等医生遇见不明来历的新冠病毒的时候,他们虽然应对得很吃力,但仍竭尽所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对病人进行抢救。无奈病毒太厉害了,死亡率一直在升高,张院长急忙召开会议,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将新冠病毒控制住。医生的表现让我体会到了他们勇于和病毒作斗争的精神。

由于人们对病毒的不了解,医护人员只能挨家挨户去访问。其中一个被访者小文阿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已经是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经过检查发现她感染了新冠病毒。医生们进退两难:对抗病毒,那宝宝会有危险;等宝宝出生后再救治,大人可能撑不住了。这时,文主任说:“疫情总会过去,但生活还要继续。”是啊,如果因为疫情放弃这个即将诞生的小生命,这对小文阿姨和家里人来说会痛苦一辈子的。医生们最后决定先对小文阿姨进行剖宫手术,等宝宝生出来后,再对小文阿姨进行新冠病毒的治疗。虽然这样很冒险,但是为了这个小生命,他们愿意试一试。最终,宝宝顺利生出来了,小文阿姨也得救了。医生们不但救治了小文阿姨的生命,还挽救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中国医生》让我感受到了医护人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抗争到底的精神,让我为之振奋不已。正因为因为有了众多白衣天使的无私付出,才有了我们疫情之下平安生活的环境。

最新《中国医生》观后感(篇4)

近日上映的纪录片《中国医生》获得热烈反响,引发社会思考。这部电影呈现出真实动人的风格基调,医务人员们逆行出征、白衣为甲、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的举动让人为之泪目,疫情之下举国同心、协同配合、彼此鼓舞互助的人情温暖令人动容。

武汉这座英雄之城里的人,依然在最严峻的情况下坚守着自己的家园,普通人认真配合闭门不出,而医护人员化身为“逆行者”,奔赴抗疫一线。难熬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在最前面,用自己的生命换我们能走出房屋、走进阳光里。与其说,这是一部影片,不如说这就是抗疫人员疫情时期的真实经历。《中国医生》给了我们一个视口,让我们通过银幕看到医护人员如何冲锋陷阵为世界关闭潘多拉魔盒。

看到张院长拖着渐冻症的病腿在医院统揽全局;看到文婷主任在混乱中安抚病人;看到陶峻救人失败后的痛心疾首;看到新生命诞生后众医生眼中的希望之光…他们在疫情面前成为了勇往直前的逆行者,生命的守护者。他们也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也是家里的一片天,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但是在面对凶猛的疫情时,他们白衣执甲、同心抗疫、逆行出征,奋力抒写着成为医生时立下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作为同是医护人员的我,要向他们致敬!

最新《中国医生》观后感(篇5)

 2020年,本是一个充满欢乐、幸福的年,可是,一个不速之客来临——新型冠状病毒,让中国的气氛变得冷冷清清。

几十天前,各各地区都纷纷组织封锁,口罩也成了必抢之物,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向武汉捐献出自己的爱心,这也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中国的优良传统。

很多人避而不及,远离病毒时,湖北省医院中的医生没有向困难低头,主动向困难请战,将克服万万家庭的一切困难,全身心的投入到这次抗击病毒中回去。

每天,武警、公安、医生,他们为了全社会的安全,不分昼夜的工作着。现在病情即将被消灭,这些功劳都离不开他们默默付出,为我们建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为我们创建了个安全的环境。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判断谁对谁错,而是与病毒作斗争。面对疫情,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承担起了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中去,团结一心,终会战胜病魔。

除夕当天,正当中国各地各家,看着春晚,共享团圆的时候,而湖北省医院中的医生并没有,他们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顾不上与家人共享年夜饭,但他们没有丝毫的埋怨和后悔,他们说:“用我们的时间,换来全国人民的安全,也值了。”这句话惊天地泣鬼神,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是我们做人的榜样。

难道这一切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捣的乱吗?我觉得并不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医学家终南山院士推测,这次疫情的来临就是人们贪吃野味,才会降临人间。

只要齐心合力,万众一心,就没有翻过去的山。我相信,全国人们团结起来,抗击疫情,雨后便是晴天。

最新《中国医生》观后感(篇6)

7月15日,党支部组织支部党员观看电影《中国医生》,深刻感悟伟大“抗疫精神”,厚植许党报国情怀。影片真实再现了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场景和历史: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武汉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们为之流汗、流血、流泪,为之拼命,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他们以新时代的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终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胜利,成就伟大“抗疫精神”。观影涕零,感慨良多。

疫情能在较短的时间取得阶段性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而科学的领导。疫情爆发后,党中央统一指挥,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支援武汉。短短几天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换上白大褂,迅速集结。全国人民,以的勇气和决心共同保卫武汉,一场生死殊途的武汉保卫战在山川河流的见证下拉开了帷幕。武汉“封城”,从省到村形成五级书记抓防控的领导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党委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带领勇敢的“战士”在疫情各条战线,冲锋陷阵,用生命力挽狂澜,限度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为你而骄傲。

中国战疫的成功经验,源于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连心锁”。疫情刚一发生,14亿中国人万众一心,拧成一股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碧血丹心。这种无穷无尽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感天动地泣鬼神,打败了狡猾恶毒的“新冠君”。中华民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中,发扬了“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以“泰山压不倒,洪水冲不走”的毅力,向世人证明了没有翻不过的高山,没有蹚不过的险滩。这一场疫情,不仅考验了武汉这座“九省通衢”的特大城市,也检验了中华儿女披荆斩棘、肝胆相照的英雄气概。英雄的人民,你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你们在这场疫情中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武汉重启的密码,归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场抗击疫情阻击战中,中国人民展现出患难与共、玉汝于成的家国情怀;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救死扶伤、舍我其谁的大爱情结;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斗争品格。这些都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疫情导致武汉“封城”,全国各地小区“封闭”,但人民群众生活依然井然有条,物价平稳,充分保障了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这样,能让全国人民在危难面前心手相连、守望互助;能让如此多的爱国人士不计后果、赴汤蹈火;能在短短的时间取得抗疫的巨大成就,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为中国有这样优越的制度而自豪,为身在中国而骄傲。

最新《中国医生》观后感(篇7)

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了,这边家属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急他们之所急,悲他们之所悲吗?

在以前的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00万,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医生再博爱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和家属的全部情绪。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多做点什么。但纪录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科医生来说,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医生也害怕伤心。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院里发生。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一名全身95%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2万元的援助基金,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离世的可能性极大。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徐晔赶到时,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

年轻的医生类似的经历多了,心理能承担的极限就会提高。徐晔事后说:“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

也就是说,当患者家属指责医生“冷漠”时,家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亲人遭遇险境。但家属也忽略了,今时今日患者的情况、家属的反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已无数次遇到过。医生并非麻木,他们的波澜不惊,是专业、经验和经历累积后的冷静。

慌乱、不安、痛哭留给家属就够了,慌乱之中需要冷静的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冷静不等于冷漠。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最新《中国医生》观后感(篇8)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中国医生》。这这部电影讲的是伟大的白衣天使们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故事。看了这部电影我很感动,白衣天使们是多么辛苦的照顾那些病人,口罩勒得他们脸上伤痕累累,一日三餐也只能吃泡面。那时是大冬天,防护服也没有棉袄保暖,但防护服从他们身上脱下来时,就像水中提起来的一样湿。

妈妈说,其实抗击疫情我们谁都很伟大:交警叔叔忙碌地指挥交通、外卖小哥来来回回地在城市里穿梭给人们送餐、还有建筑师们,日日夜夜地修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只用了十几天就修好啦!我补充道,还有我们也不能少:我们多听话呀!我们是普通人,好好听国家的话,疫情来临,都提高警惕,尽量不出门,千万不要再聚餐、饭前便后要洗手……就是因为我们都做到了这些,所有现在疫情才好起来了呀!可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他们都很欣赏我们这些“金牌居民”呢!

唉,为什么世界上要有病毒这个多余的坏东西呢?不过,我们有最棒的医生,有厉害的护士,我们有最好的中国人!面对多困难的挫折,我们都同舟共济,永不服输!广州加油!中国加油!

最新《中国医生》观后感(篇9)

今天是周日,约好带着儿子放松一下。上午,一家四口到电影院观看电影——《中国医生》。影片已经上映了一段时间,口碑似乎不错。于是,约定前往观影。老婆定了IMAX厅,偌大的电影院没有几个人,扳开指头都能数得出,基本跟包场无异。

观影之前,我们对电影讲述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但观影过程中还是多次被戳中泪点,让我这个大男人几次落泪。回顾近几年的观影历史,几次落泪的电影绝无仅有。现在的电影更多的是娱乐,无休止的娱乐,看过之后,你常会觉得剧情狗血,实在浪费时间。但,我要说,《中国医生》值得一看。

简单说一说戳中我泪点的几个地方。

镜头一:老张夫妻因为感染新冠肺炎相继离世,医生将死亡通知书送到老张女儿手中。情景其实比较简单,不过短短几十秒吧。但女儿的一句话直接让人泪奔,拿到父母的死亡通知书后,小女孩只问了一句话:“叔叔,我只想知道,一个人没有了爸爸妈妈的话,该怎么办?”是啊,一个人没有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对于成人而言,没有爸爸妈妈都是难以承受之痛,何况是孩子。

镜头二:快递小哥为了给刚出生的孩子赚取奶粉钱,疫情期间没有遵守与老婆的约定,毅然出去送快递,结果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本属于轻症,谁知病情突然加重,直接危及生命。一家三口,爸爸、妈妈都在抢救,刚出生的孩子还在保温箱里。抢救时,外卖小哥与身边的亲戚朋友告别的虚幻场景似乎在预示着外卖小哥即将离去,而外卖小哥跟妻儿相拥告别的场景,再次让人泪目。

镜头三:张涵予饰演的院长,妻子感染新冠肺炎却找不到住院所需的床位,妻子插管后病情危重,张院长与妻子通话的场景让人为之动容。堂堂一院之长,尽最大可能收治患者,却没有办法给妻子留下一个床位。这个坚毅的院长与妻子通话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堂堂男儿对妻子深深的爱,对医者仁心的演绎。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普通人的白衣天使,他们的心中也有恐惧,这再正常不过了。但恐惧之后,更多的人选择勇敢逆行,正是无数敢于逆行的白衣天使让我们国家成为控制疫情最好的国家,没有之一。

致敬每一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特别是那些为之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同时,也祭奠那些被病魔夺去鲜活生命的人们,愿逝者安息。

一部电影要想有生命力,一定要源于生活,并且能够架起与每一个观影者之间的桥梁。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1000字合集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带给人强烈的冲击与震撼,优秀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刷新我们的认知,在观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心中产生了许多想法。观后感的撰写也可以增加我们人生的阅历。如何针对作品写出优秀的观后感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1】

《中国医生》呈现出真实动人的风格基调,医务人员们逆行出征、白衣为甲、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的举动让人为之泪目,疫情之下举国同心、协同配合、彼此鼓舞互助的人情温暖令人动容。

一、《中国医生》让人潸然泪下

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当一群人站在了最前方,大众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是记住了他们的故事,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中国医生。

可身处风暴之中,那时的金银潭医院究竟发生了什么?到底是怎样一群人,承受过怎样的压力,又怎样去打赢了这场战役?

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同时兼顾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火神山医院、各方舱医院等兄弟单位,以武汉医务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中国医生》不仅聚焦了重症监护室直面疫情时全力以赴展开生死营救的景象,还对麻醉科、妇产科等科室在疫情中的紧张工作进行了生动刻画,全面呈现出抗疫斗争中的每份力量。

此外,影片还展现了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奋力支援武汉的感人事迹,而外卖小哥与临产孕妇的角色也呈现出抗疫战线中每个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

二、《中国医生》演员真情流露

电影中,张涵予饰演的张竞予院长,正是以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为原型。

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贴近原型人物张定宇,张涵予赶到武汉跟着张定宇每天开会、查房,以一种“较真”的方式,从原型的生活状态中去捕捉重要的细节,力争在状态、神态、语言、做事风格等微妙的细节中体现真实的角色原型。

袁泉饰演的重症医院科主任文婷,也是以“武汉疫情上报第一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为原型。

面对女儿想要一家团圆的愿望,任文婷也只能用“对不起”来拒绝女儿。身为母亲,她当然知道女儿需要她;可是身为重症医学科主任,她也知道有更多的人需要她。

虽然饰演的这个角色语言不多,但是袁泉却用坚毅有力的眼神和态度传递出医护人员温柔而强大的气场,刻画出了抗疫一线人内心的无奈与背后的牺牲,令人动容。

影片中,我们也不断看到了人们脆弱和崩溃的一面,就算是医护人员,他们也是人,不是神。

比如易烊千玺主演的青年医生也有恐惧的时刻;但承认害怕,并不是懦弱,李晨饰演的援鄂医生吴晨光,在前往疫区之前,就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三、致敬伟大的抗疫天使

当初疫情发生在武汉时,一下子成为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的焦点,一开始经历的那段时光是多么的无助。

可武汉这座英雄之城里的人,依然在最严峻的情况下坚守着自己的家园,普通人认真配合闭门不出,而医护人员化身为“逆行者”,奔赴抗疫一线。

难熬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在最前面,用自己的生命换我们能走出房屋、走进阳光里。

与其说,这是一部影片,不如说这就是抗疫人员疫情时期的真实经历。

对于每一个身在武汉的亲历者来说,影片中哪怕只是一个画面、一个镜头,都能够让那段回忆如浪潮般涌来;影片中的每一角色,也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而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疫情时医护人员的无私与勇敢。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2】

今天我去看了一部关于疫情改变的一部电影——《中国医生》。

这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医护人员们手足无措,病房里病人们非常的害怕,院长看着持续上升的死亡病例;看着病人没有床位和拥挤的病房;因为氧气不足而发生了争吵;防护服口罩,防护面罩等防疫物资,各大医院纷纷来帮助,也有从上海和广东的两家医院来帮助他们。国家也从四面八方召集各地的医护人员来救助武汉,钟南山院士也说过:“武汉一定会挺过去的,因为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电影中有很多感人的片段,但是令我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因为妈妈临近生产,却不幸得上了新冠,通过医生的不断努力和她的坚强的意志最终抗胜了病毒病胜利的产下一名婴儿,可是他的爸爸因为偷偷去接单,为了挣奶粉钱不幸感染上了新冠肺炎,可是当我以为他不幸去世时,到最后他们一家三口快乐地在公园里游玩。

看到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脸上都是戴口罩和面罩的痕迹,因为物资紧急,他们不舍得脱掉防护服她们身穿纸尿裤,为了就是节省物资。累了,他们就吃泡面;困了他们就和衣而眠。他们与家人分开了很久,也有的医护人员因为工作也不幸感染上了肺炎,也有的议会人员牺牲了。

让我们一起缅怀那些医护人员吧!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3】

这个片子最大的困难就是认人,好多演员都是因为戴着口罩,我都认不出来了。如果单纯评价电影要素,无论是故事、镜头语言、剪辑,《中国医生》都要比也是在不久前上映的《革命者》要弱了不少。

不过从观看后的感觉上上,我们会发现,看完《中国医生》后,有一种筋疲力尽的感觉。

因为整部影片都在燃烧你的情绪。

是的,这部电影,就是靠共情,靠渲染情绪,不用考虑啥电影剧情,啥镜头。

观众是非理想的,很少有人去观察镜头、剧本、表演到不到位,他们想要的是一种情绪的扩大化,无论是喜感的,还是悲情的。在这一点上,本片和《革命者》的初衷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想通过情绪的渲染来吸引观众。

这个片就是能让你哭,从片头哭到片尾,从一开始的伤心和无奈,到最后的激动和自豪。

前半部分的泪水来自于悲伤。

影片并没有为疫情的到来做铺垫,而是直接就看到一个个患者被送进ICU,尤其是在影片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的是恐慌的市民,能看到垂死任病毒宰割的患者,我们能看到竭尽全力想让病人活下去,但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的医护工作者。

影片中的抢救治疗镜头都较为专业,会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影片并没有渲染病毒多么恐怖,而是突出一种人面对未知疾病的无力感。

竭尽全力,但是病人仍旧一个又一个的离去,这种无力感恰恰是医生最能够感受到的,这也是最打击他们内心和意志的东西,所以我们能看到,有退缩,有放弃,有抱怨。

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亲人也被感染,自己却无可奈何,帮不上忙。

我们看到因为工作而忽略的留言已经从他们留下的求助变成了最后的遗书。

我们看到拿到父母遗物后无所适从的女孩子。

影片里的新冠病毒就像飘荡在城市上空的坠天使一样,肆意的嘲弄众生。

本片的表演很有难度,大家都带着口罩,更多的还是需要肢体语言。

人因为无力,人因为事与愿违,人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人面对病毒,从无可奈何,转变到了一种恐惧感,这种对无可奈何的恐惧,与我们之前接受的人定胜天的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会让观众更震撼!

人唯有之时方能勇敢。

是的,当我们在最绝望的时刻,当病人和银幕前的我们在最绝望的时刻,那些医护工作者所爆发出的勇气就显得如此耀眼,以至于我们的眼泪会不自觉地流出来。

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婆娑起皱的手,看惯了布满勒痕和汗渍的脸,要知道,这些护士们还是二十几岁的年华。

电影中的脸,要比海报上的触目惊心得多。

他们同时承受着身为一名医生、一名护士,身为一名母亲、一名丈夫的双重压力,他们救人,但是却对亲人的境遇爱莫能助。

影片中没有从天而降的救星、没有绝世武功的顿悟、没有干掉总Boss后的逆转,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再次站起来,然后再失败再起来的过程中,实现的胜利。

没有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哭过、退缩过、迷茫过的普通人。

他们只是一直站在那里罢了,他们的眼前是病毒和绝望的患者们。

也许是因为工期短的原因吧,本片的遗憾还是挺多的。

我曾经畅想,能够在影片中看到那最美的日落,一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和一名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就在那里,一躺一站、一老一少,我相信通过电影的镜头,我们能看到比那张照片更美的一幕。

这张照片其实是最适合放到大银幕上的。

我也曾想,在影片中看到武汉夜晚的大合唱,歌声从一个阳台到一幢楼,再到一个小区,然后是整个夜幕下城市的合唱。

可惜这些都成为了影片的遗珠。

当然,我们不否认影片存在的缺陷,故事主线的缺乏,以及缺少一个作为灾难性电影需要贯穿始终的核心戏剧冲突,同时人物支线上也是过于繁复,因为人物视角过多造成了每个人物多给予的笔墨有些少,如果没有演员功底的支撑,很难体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站立在这个历史时刻的普通人。

影片中的人物,我个人认为表演和塑造人物的亮点,就只有朱亚文了,这个张狂、鲁莽、毒舌的专家,同时也具备着顽强、干练、高度的责任感等特点,是影片中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角色。

张子枫的角色,短短几分钟,但是说出了最催人泪下的一句话:“没有爸妈的孩子怎么活?”

张子枫客串的那几分钟,很精彩,请注意她的手,握着拳头,并不想去接父母的遗物。

很遗憾,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包括张涵予的张院长和袁泉扮演的文主任,以及易烊千玺扮演的杨小羊等,虽然戏份很多,但是并没有给到我们特别多的亮眼之处。

瑕不掩瑜,这部影片的卖点本就不是演员,本就不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故事,本就不是角度、灯光、声效、特效,真正感染观众的,让观众流泪的是那隐藏在死亡、绝望、未知后面的勇气和医者仁心。

当医院的院长无法为自己的妻子找到床位的时候,当护士把自己的长发剪掉的时候,当一个城市能够用十天时间建起一座医院的时候,当一座城市迎来了两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者时……

吾国!吾民!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4】

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一时间,巨浪翻涌。

为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各自带着合作伙伴赶往施工现场。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地的战士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陌生的伙伴们只能在堆满方便面、矿泉水、杂物的小房间各司其职。看着那潮湿且沾满泥土的泡沫纸盒中冷硬的年夜饭,脸上有说不尽的疲倦,安全帽都还没来得及摘,脚上染着土黄色的泥,但为了工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他们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饭了。

为了和疫情赛跑,自火神山医院开工以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工人,他们是建设者、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7天建成一座医院,为的就是让那些没有床位的病人能有个好的环境更快接受治疗。在这危难时刻,活着是最重要的。

为了给祖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出一份力,感谢一线的战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国辉将自己种的九千多斤新鲜蔬菜带领村里人连夜拔起,年三十自驾300多公里载着5吨多的新鲜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泞,路途的艰辛只身从河南沈丘赶到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部免费捐给项目部,到时已是凌晨。

疫情当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得了新冠的孕妇,她说:天塌了我也要把孩子生下来。庆幸的是最后,肚子里的宝宝成功诞生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生命诞生,人类才能得以存续。孩子代表的是未来、是希望

在危难中,总是有这样善良的人来温暖我们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一线战士们奋力前行,一方受难,八方支援,让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与阳光!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5】

春节,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一时间,巨浪翻涌。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使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各自带着合作伙伴赶往施工现场。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地的战士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陌生的伙伴们只能在堆满方便面、矿泉水、杂物的小盒房中各司其职。看着那潮湿且沾满泥土的泡沫纸盒中已稍微冷硬的年夜饭,脸上有说不尽的疲倦,头盔都还没来得及脱,脚上染着土黄色的是泥,但为了工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他们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饱饥肠咕噜的肚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饭了。

为了和疫情赛跑,自火神山医院开工以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工人,她们是建设者、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7天建成一座医院,速度奇迹里有她们的功劳。向你致敬,逆行者!

为了为祖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出一份力,感谢一线的战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国辉,将自己种的九千多斤新鲜蔬菜带领村里人连夜拔起,年三十自驾300多公里,载着5吨多的新鲜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泞,路途的艰辛,只身从河南沈丘赶到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部免费捐给项目部,到时已是凌晨,疲倦的他说:自己曾在武汉服役17年,武汉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武汉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王国辉驾车回到河南,并将自己隔离了起来。致敬,逆行者!

在危难中,总是有这样善良的人来温暖我们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一线战士们奋力前行,一方受难,八方支援,让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与阳光,让所有人都相信,这样的中国,一定能赢,致敬,逆行者!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6】

我比较喜欢这部片里,对人的细致描写,片中经常有给演员眼睛的特写镜头,准确来说,是给演员眼神的特写镜头。

因为影片讲述的是金银潭医院在抗疫初期的事,在那个非常时期,大部分人都是戴着口罩的。

所以片中的大部分演员,大部分时间,要么就是戴着口罩,要么就是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

这时候,要想传达一些情绪给观众,一般就会给眼睛特写。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通过眼神表达出情感。

其实,平日里,我坐公交车上下班,我就很喜欢观察周围人,观察他们的表情、观察他们对周遭人的反应,比如甲背着大书包挤着乙,乙微嗔微怒又隐忍不发的表情;比如车上上来一个身材姣好、穿着清凉的女子,周遭人或艳羡或嫌弃的打量眼神,我会在想,他们此刻心里在想什么,揣摩他们心里的想法。

这样一来,冗长的公交之旅,仿佛也增添了不少乐趣和韵味。

但是,除去公交车这个场合,生活中大部分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反应,我还来不及琢磨,就转瞬即逝;或者手头上有事在做,时间不容许我对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做太多的思考,就推着我急冲冲地往前走了。

看电影的时候,则不然,你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够心无旁骛的去感知这个眼神,并且好电影的节奏也把握得比较好,留给观众足够多的时间去揣测这个眼神、琢磨这个眼神、品味这个眼神。当然前提是,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就靠眼神就能传递所有想说的。

《中国医生》就有很多眼神传递情绪、眼神传递台词的镜头,经常是,一个眼神特写,并留白一些时间,演员演得多,说得少(相对),给了观众很大的感知空间。我挺喜欢这样的。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7】

《中国医生》是一部新上映的感人影片,而我和爸爸妈妈也因躲避措不及防的大雨而有幸观看。

它很像一部纪录片,承载了许多疫情时期的感人案例。其中,不乏一些令人一看就忘不掉的镜头。

比如说在那个天台上,他撕掉了那封遗书,并郑重其事的告诉另一个人:“她想要的是你活着回去。”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生死存活无人知晓,而这句话,坚定了他们必胜的信念;还有在那个小公园里,主任试图劝说青年捐出自己长辈的遗体,好进行研究,制定方案,而那青年从哭诉到含泪答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使人心酸;以及当张小枫接过自己父母的死亡通知书后,眼里充满了泪水,问:“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了父母,该怎么办?”虽只是短暂一个镜头,却引人深思,禁不住潸然泪下。

然而,我印象最深的莫属那个家庭了:先是母亲不幸感染,在医院一边接受治疗的同时,一边艰难地产下孩子,让人不禁感叹母亲的不易,而父亲作为快递员,为了赚奶粉钱,也感染上了病毒。而最终,他们一家人都成功出院时,更是让人为之高兴。

看了《中国医生》后,我不禁回顾那段特殊的时光,夜晚,小区居民齐喊加油;医生张定宇虽身患渐冻症但依旧奋战在一线;各地写下请战书……是什么让他们这样做?影片中也给出了解释——集体主义精神。大家都在为他人着想,所以我们得以成功。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一切困难统统不在话下。团结,不正是我们从中学到的吗?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8】

《中国医生》几天前上映了,老婆帮我订好了票,带着孩子今天去了影院。

一开始我是不大愿意去看这部片子的,因为怕忍不住,勾起去年那段艰苦的岁月,大老爷的在老婆孩子面前泪流满面不大好意思。老婆说,去看看吧,再怎么说这都是你们一起共同战斗过的经历,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忘得掉,另外,我自己也真的很想透过影片了解你们当时真实的战场环境是怎么样的,听说是《中国机长》的原班人马,估计会很好看的。

我终于还是答应了老婆。

她是特别坚强的人,当时武汉疫情爆发,医院要ICU医生去支援,我报了名,她说会支持我,会照顾家里一切,让我放心去。当时我记得我偷偷流泪了,谁也不知道去了情况会怎么样,那是个大家都不认识的病毒。但我知道,我必须要去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我专业而年富力强。

电影一开始,就听到旁边有人在抽鼻子了。

那段岁月,真的是太艰难了。

一开始的疫情基本上让金银潭医院瘫痪了,这是个传染病医院,但不是个大医院,也不是综合性医院,面对蜂拥而至的新冠肺炎病人,金银潭医院几乎陷入了绝境,不断地有病人倒地身亡,氧气瓶不够用了,氧气没了,ICU停电了,防护服没了,烂了,遇到了劣质的防护服,有医护人员萌生了退怯的念头……前面还有成百上千的病人在哀嚎,保安和行政人员都快拦不住了……这些都是真实的,都是当时最危难的时刻,影片直面这些困难,如实地展现给今天的我们。

影片歌颂了医生护士的努力,称我们为英雄。但其实,我们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是普通人而已,我们都有老婆孩子,也曾害怕陌生的病毒,所以影片开始不久张院长(金银潭医院院长,偶像张涵予饰演)就要做全院抗疫动员大会,行政部门的,儿科的,皮肤科的,妇产科的,都要上,人手不够啊,虽然不是ICU、感染科医生,但好歹是医生。当时有医护人员犹豫了,谁不是血肉之躯呢,谁又不怕死呢,这点非常真实。医护人员不是生来就不怕死的,但一想到门口外面就有无数病人奄奄一息,你如果不拉他一把,他就没了。金银潭如果失守了,武汉可能就撑不住了,那么整个湖北甚至中华大地都要哀鸿遍野了。

想到这里,会场所有医护人员都站起来了。

我报名!

这个场景,让我鼻子酸了。想到当时出发前签名盖红手印时,队长跟我们说,我们一定要一个不少地回来。如果真的有人要倒下,我一定希望那个人是我。这个场景无限接近现实。

影片中李晨扮演了一个来自上海的援鄂医生吴晨光,他在饭桌上告别父母妻儿的时候,我再次落泪了。这就是我最初不愿意看这部片的原因。我的孩子还小,我踏上援鄂飞机的时候,我小家伙才1岁多,刚学会喊爸爸,我太渴望能陪伴他健康成长了,如果没有了我,他怎么办,妻子怎么办,我不敢想象。吴晨光出发前写了两封遗书,随身带着,一封准备给女儿,一封准备给妻子,万一殉职了,还能留点东西给她们。片中陶医生撕毁了吴医生给妻子的遗书,并且骂他说遗书有什么用,她们要的是你安全回家!

说完这句话后,两个坚强的男人紧紧抱在了一起,此时此刻,他们是互相怜悯、鼓励、经历过生死的战友。陶医生(陶峻,朱亚文饰演)原型是广医附一桑岭教授,一个非常专业的ICU专家,也是最早支援武汉的广东医生,遇到不满会爆粗的真性情广州汉子,一个让我非常敬佩的人。片中朱亚文的表现绝对是无可挑剔的。

还好,一切都过去了,我们都好好的,吴晨光好好的,陶峻好好的,我们也好好的。吴晨光准备给女儿的遗书最终给了那个失去双亲的可怜的少女,骗她说这是她父亲临终前写的遗书。这不是撒谎,这不算撒谎,天底下所有的父亲都希望儿女能健康成长,所以遗书都是通用的。这一段,我的眼泪再次忍不住了。

只有当过父亲,才能感同身受。

可惜电影终究是电影,时间不够长,场景纵横太大,显得吴晨光医生的戏份偏少了些。但也刷新了我对李晨演技的认知,我平时看电视剧电影比较少,偶尔跟着老婆看看娱乐节目,看到跑男,我一直以为李晨演技不行的,但这部戏中李晨的演技让我觉得惊艳,他很努力。

那个年轻的住院医,最终感染了新冠肺炎,差点没了。后来通过肺移植活了下来。在这之前他经历了蜕变,从不敢给危重病人做气管插管,被陶医生数落、激励,最后苦练手法,突破了自己,这个也很真实。本来给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做气管插管就是敢死队的行为,这是最危险的操作啊,稍微不慎就把自己小命搭进去了。

有一次他跟老妈视频通话时,老妈嘱咐他要保护自己安全,不要逞强。唉,天底下的母亲也都是一样的,看得我泪流满面。还记得我刚到武汉一周时,我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报平安,我妈一听到我声音,就哽咽了,边抽鼻子边说一直不敢给我电话,怕打扰我休息,末了还不忘叮嘱我,绝对不能逞强,不行别硬上,别把自己搭进去了。我也只能安慰她说,我们防护服穿戴很到位,不会有事的,院长就陪着我们,不用担心。

挂了电话后我自己也忍不住落泪了,天知道会不会出问题,那时候没人知道新冠肺炎病毒到底有多恐怖。但除了往前冲,没有退路。

不知不觉,电影就过了一大半。大家都经历了面对危重患者束手无策的无奈和痛苦,每死亡一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啊!张院长都发飙了,专家有什么用,为什么死亡率下不来!大家都很懊恼,这非常真实,电影能表达这一点我觉得非常不容易,非常敬佩。还好,经验逐步累积上来了,把气管插管时间提前,加强支持治疗等等,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

WHO的专家也来了,也看到了我们中国、武汉的努力,他很惊讶中国人真的能都居家隔离吗,国内专家告诉他,咱们中国人讲究集体精神、利他主义,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无比自豪,我相信周围人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尤其是大家高呼“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时候,那段岁月的点点滴滴都浮了上来。

中途老婆问我,他们(片中演员)操作规范么?专业么?我说,这肯定是得到了专业医学团队的指导的,几乎片中所有操作比如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心包穿刺、心肺复苏、ECMO(人工肺)、深静脉穿刺等都是很正规的,没有明显破绽,这比以前的国内医疗剧好了几百倍。但也有两个缺点,第一个缺点是由于抢救画面过于真实,可能会引起一部分观众的不适(我个人觉得还好,我老婆也能接受),第二个缺点是部分操作没有及时的旁白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没有起到应有的科普作用。但后来一想,这也不是纪录片,如果每次操作都解释到位的话,感觉有些生硬了。反正,利弊都有吧。

还有,我能明显感觉到老婆的声音有些哽咽。

或许通过这些片段,她对我那段时间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电影到最后,死亡率终于下来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还有各个放舱医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看着姑娘们带着轻症患者在舱内跳舞唱歌,很多人笑着笑着就落泪了。

张院长头发白了许多,他老婆最终也痊愈了,那个送外卖的小哥活了过来,妻子也顺利剖宫产了……袁泉女神饰演的ICU文主任,是整部剧的灵魂,虽然我前文没怎么提到她,但她真的是无比让我感动,口罩和防护眼镜压破了她脸颊的皮肤,又让我无比心痛,因为我昔日的战友都是这幅模样。

最终我们战胜了疫情,虽然我们提前都经历了结局,但当电影真到这一幕时,大家仍忍不住高声欢呼,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

我们是个伟大的民族!

这一段经历,我有时候不想回忆,但又如何能够抹灭呢。记忆中有害怕,有心酸,有焦虑疑惑,有痛苦悲伤,也有激昂,有兴奋,有不舍。

电影结束了,剩下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另外多说一句,片中我小家伙时不时回头看我,说爸爸是医生,他们(片中医生护士)是爸爸同事。

这是我听到的最自豪的话了吧。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篇9】

这个春天,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猝不及防。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巨大威胁时,有一群人如钢铁洪流一般,逆流而上,驻守在疫情一线。他们没有武器,没有超人一等的体魄。他们以信仰的白衣作为战袍,在人群中逆向而行,与最危险的病魔殊死搏斗,他们感动着我们,也牵动着我们的心。

这群人的名字就是中国医生。正因为呼应了当下人们对医生群体的关切,近日上线的纪录片《中国医生》获得热烈反响,引发社会思考。《中国医生》获得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真切的、炙热的、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中国医生》将镜头对准成都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合肥的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6家大型三甲医院,跟踪拍摄了近30位医护人员,深入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镜头更多聚焦的是医者之心,以及他们身为普通人的真实悲喜。

在《中国医生》第一集《挚诚》中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无前兆,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片中,一位83岁的患脑梗的老太太,从打电话到抢救,仅仅用了12分钟。手术结束后,朱良付骑上一辆小电驴,匆匆回家吃饭,和大女儿聊两句天、瞅一眼襁褓中的小女儿,又接到了急诊电话。朱良付穿上大衣奔出家门,打车赶往夜色中的医院。

天天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有时候就担心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朱良付有过对生命的怀疑,更有着不能死的决心,我现在是主任医师,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直白又实际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惊天逆转了,可事实上,医生是平凡的,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但,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用平凡铸就伟大。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据说,《中国医生》纪录片中的几名医生也参与到了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支援的一线队伍,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系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