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绿皮书观后感600字 > 地图 > 绿皮书观后感600字

绿皮书观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22-07-18 来源:互联网

[精品范文]绿皮书观后感六篇。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在观赏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是丰富且多元化的,观赏影片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那么作品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精品范文]绿皮书观后感六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绿皮书观后感(篇一)

当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在想可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绿颜色的书,书中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展开寻宝之旅。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博士钢琴家唐,他拥有极好的艺术才能。可他在拥有了一个自己单独的演奏厅和每天数百名的观众后,却请了一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做司机,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南方巡演。整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观众的掌声,嘉宾对他的称呼,大家对他的尊重,都只存在于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免费看了他的每场演出,也亲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下了舞台不能进白人的厕所,不能进白人的餐厅,甚至不能进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为别人对唐的态度而气愤,又为唐放弃了安稳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厅,而来做巡回演出而不解。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档口中明白了唐这次巡回演出的目的。原来他这次巡回演出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也让黑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当知道这些,我对唐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虽然也有语言、相貌、服装上的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在祖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感动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观看。

绿皮书观后感(篇二)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对于黑人多有歧视性政策。而《绿皮书》就是为这样的歧视而诞生。它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它详细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许”,帮助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格林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在夜总会打工的白人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这部电影通过隐晦的角度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唐的态度来讲述了当时社会的严重种族歧视。在北部离纽约还不远时,并没有出现对黑人的歧视态度。但当他们逐渐南下去进行音乐会时,田地里耕作的农民默默地看着他,生活中就渐渐出现了愈发严重的种族歧视。

服装店的店主不愿给唐试衣服,俱乐部里的人随意地殴打这位钢琴家,在晚上,他被警察拉下车随意盘问,在他的音乐会前,他甚至不能进餐厅用餐……他深知自己只是被那些“有品位”的人们利用的工具而已。在倾盆大雨的道路上,唐眼含热泪地喊出,我不够黑人,我不够白人,甚至不够男人。一路上忍受的折磨和歧视瞬间爆发出来。这就像是一句灵魂拷问,直击我们的心灵。

“想改变人心,需要的是勇气。”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地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被人歧视着开南部巡回演奏会。这一程,唐不是为了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篇三)

托尼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和一个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为酒吧整顿而暂时失业的白人托尼应聘去给黑人钢琴家雪利当司机,因为雪利要巡回演出,所以他们要在一起相处两个月。

托尼是向来不讲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从骨子里优雅端庄的文化人,两个人互相影响着。托尼从一开始不愿意为雪利拎箱子,到后来会真心为雪利着想;雪利从一开始高高在上盖着毛毯,到后来误以为托尼要离开而想给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托尼怎样把话里的脏字去掉能让人听着更舒服,而托尼却觉得如果别人不想听他说话,就可以滚一边去了。

雪利经常会因为自己的肤色遇到很多麻烦,他不能进高档的餐馆,只能在松树下的烂茅厕方便。无论他在台上怎样风光,到了台下,也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老黑”罢了。他会因为自己那“不讨人喜欢的肤色,处处受人欺凌惹麻烦,而托尼却常能替他摆平这一切。

雪利教会了托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赌钱”,雪莉看到托尼在场外和别的黑人一起扔掷子赌钱,告诉他:“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你不同。”教会了托尼冷静,并告诉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们却在这,什么都不能做。发泄那点情绪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尊严才是永远的。雪利本来可以去更受欢迎的地方拿着比这里高三倍的工资但他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却还是选择这么做。

托尼本来也有着种族歧视,他丢掉了黑人喝过的杯子,但当他看见雪利演出后,却说:“根本不像个黑人,而像个自由女神。”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托尼告诉雪利,他父亲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是吃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两人在车内开怀大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利笑得这样开心。之后,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没有报酬,但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比往常更开心。

他们从陌生人到工作关系,最后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贵优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视清高,也有温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许有一天你曾经最看不起的人,会是你过节时最念念不忘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篇四)

路始于两个人。

一个住在布朗克斯的一个街区,为了家人的生计奔波,烟不离手,油嘴滑舌,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

一个住在卡耐基音乐厅楼上,为上流社会的人士演奏,知书达理,举止优雅,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

这一路, 像一场修行。

对于唐,在种族歧视并不严重的纽约,他拥有他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仍毅然前往南部,希望以一己之力去除成见。

每场演奏结束后,台下欣赏的白人便会热情地为他鼓掌,他满面笑容,优雅地起身致谢。但同时他也面对了:侍者弯腰恭敬地为他服务,但也恭敬地禁止了他走向“白人厕所”;在旅社他西装革履,坐在一旁品酒,黑人发出邀请,遭到拒绝后便嘲讽他“还不是怕把一身好衣服弄脏了”;在西服店他被禁止试穿;在酒吧他被歧视殴打……在台上,他光鲜亮丽,下了台,他什么都不是。他找不到合适的归宿,白人从心底还是瞧不起他,黑人因差距也讥讽他。“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历尽痛苦后,他站上了酒吧的小舞台,敲响了那架不知品牌的钢琴。没有高雅的环境,没有安静的氛围,但唐却笑得很开心。

托尼,尽管生活窘迫,却仍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垃圾桶。但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他高高在上地坐着,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阿拉伯酋长。”他向妻子这样形容唐。一路相处,一路磨合。托尼在唐的“逼迫”下改变自己。保持语言文明,学会合理处事。“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在控制脾气的同时,托尼也要收起自己的偏见。他在信中向妻子表达了他对唐高超音乐技巧的赞美,在唐遇难时总出手相助。在圣诞餐桌上,面对亲戚对唐“黑鬼”的称呼,托尼却阻止了他“别那么叫他”。

“嗨,托尼。”

“嗨,唐,圣诞快乐。”

路终于一个拥抱。

绿皮书观后感(篇五)

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我在绿皮书外找到了自己,那最初的古典乐曲成为我迈向另一个人生的的开端。都说歧视的眼睛就像双面镜子,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是羞辱自我。影片根据真实的内容进行改编,所反映的是白人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的问题。其中有多个镜头通过对比黑人与白人的社会地位,让人直观的看到在那个时代所存在的最尖锐矛盾。

在影片中比较滑稽的是黑人的生活竟要靠一本绿皮书去指导,而一旦脱离了这本绿皮书的范畴,等待他们的就只有白人的冷眼和拒绝,更有甚者会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毫无尊严可言。然而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是最可怕的,在那样的环境下黑人种族内部之间彼此不理解也在加剧这种社会矛盾。生活在社会顶层的Tang。Shirley博士和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他们的世界是没办法融入的,就如同那个被拉长的镜头一样,即使相遇却无法走近,只是默默地看着彼此。这个本该融合的大种族,就这样被社会生生的隔在两个世界,无限接近却又渐行渐远。

白人对黑人的歧视,黑人自身种族内部的歧视成为了影片的两条主线,有点心疼在那个背景下黑人生活的现状。但好在随着两个人逐渐南下的演奏之旅,托尼和Tang。Shirley博士走近了彼此的生活,在最后的演出中Tang。Shirley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为自己心中曾经追求的古典音乐演奏。而这场古典音乐的演奏也是暗示他重新做自己的一个开端吧,褪去一身傲慢他看清了真实的自我,也只有这样才会活出自己。

伴随着这Happy ending的结束,我们应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在黑人和白人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下,既然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越来越美好呢?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吧,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对于以上这个问题有想法的小伙伴随时欢迎分享交流,嘿嘿。

绿皮书观后感(篇六)

种族话题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电影是很好的媒介。但是要让电影里的这个故事既在三界之外游离,又要观众有代入感和思考,这个平衡和角度很难取舍。一般这种类型的故事,常见的视角是强势视角,看见弱势的不顺利之后反思自己然后做出改变实现大和谐,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弱势群体中的强话语权人与强势群体中的弱话语权人之间的交集。好看的故事必然要有冲突有碰撞,tony和tang两个人物的们每一个点都在冲突,从灵魂到外壳,从外界到内在。发生冲突是理所当然,和解是漫长且考验人的。电影展现的和解过程漫长又残酷,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像是把两个人从象牙塔抓出来丢进现实世界的雾霾里,从酒吧到西装店到警察局,对博士种族身份折磨的高点发生在伯明翰,但是和解的也从伯明翰开始拴上了最后一环。博士和tony两个人的和解是从澡堂和警察局这一段开始的,博士的那段自我剖析是他对自己的辩白和拉扯,给电影前段里的那个私下端的过分台上笑容亲和的黑人钢琴家的所有行为做了解释,同样,tony的市井气和义气总是来得恰到好处,俗的时候真的太俗,能干的时候又很能干。电影里有几个场景很让我动心,一路贯穿下来博士教tony写情书,以及圣诞夜妻子悄声对博士说谢谢他的信的时候。写信的部分有个博士穿着黄格子西装指导的场景,配着飘落的黄叶,那个场景太好看了。妻子那个拥抱和耳语之后两个人的笑真的太美了。以及博士用邀请tony作自己的经纪人委婉的表达自己低头的意愿,那里真是有股倔强的可爱。当然,肯德基的出场是不能不留下印象的,别人家的全家桶有那么大一个鸡排!!虽然那天的晚饭没有吃成肯德基但是这个小片段真的很有趣。

其实很开心最后看到了全家福一样的和解画面。电影表现的是美好的一面,真正的种族歧视其实还是没有完全消灭,再将目光落回现实又会觉得很无力。但既然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那还是抱着最后一点柔软先和自己和解吧。毕竟大雪夜的家庭聚餐太美好,每人能拒绝这份团圆美好。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6篇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大家都被精彩的电影作品所深深折服。我们应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所表达出来。观后感,顾名思义是先“观”后“感”的产物。有哪些能当做范文来使用的优秀作品观后感呢?编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1)

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我在绿皮书外找到了自己,那最初的古典乐曲成为我迈向另一个人生的的开端。都说歧视的眼睛就像双面镜子,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是羞辱自我。影片根据真实的内容进行改编,所反映的是白人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的问题。其中有多个镜头通过对比黑人与白人的社会地位,让人直观的看到在那个时代所存在的最尖锐矛盾。

在影片中比较滑稽的是黑人的生活竟要靠一本绿皮书去指导,而一旦脱离了这本绿皮书的范畴,等待他们的就只有白人的冷眼和拒绝,更有甚者会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毫无尊严可言。然而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是最可怕的,在那样的环境下黑人种族内部之间彼此不理解也在加剧这种社会矛盾。生活在社会顶层的Tang。Shirley博士和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他们的世界是没办法融入的,就如同那个被拉长的镜头一样,即使相遇却无法走近,只是默默地看着彼此。这个本该融合的大种族,就这样被社会生生的隔在两个世界,无限接近却又渐行渐远。

白人对黑人的歧视,黑人自身种族内部的歧视成为了影片的两条主线,有点心疼在那个背景下黑人生活的现状。但好在随着两个人逐渐南下的演奏之旅,托尼和Tang。Shirley博士走近了彼此的生活,在最后的演出中Tang。Shirley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为自己心中曾经追求的古典音乐演奏。而这场古典音乐的演奏也是暗示他重新做自己的一个开端吧,褪去一身傲慢他看清了真实的自我,也只有这样才会活出自己。

伴随着这Happy ending的结束,我们应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在黑人和白人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下,既然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越来越美好呢?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吧,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对于以上这个问题有想法的小伙伴随时欢迎分享交流,嘿嘿。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2)

在《绿皮书》的前言中,格林写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套书将不会再出版。到这本书停止发行的那天,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尴尬歧视之苦。”

直到将近三十年后的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种族隔离制度的丧钟终于敲响了,《绿皮书》也终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显然,这本书见证了那个畸形的年代。

任何时代,每个角落,每种制度,观念的改变都相当不容易,都需要那些有勇气的人,不断地挑战世俗的偏见与傲慢,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人心,去说服世界,直至一切慢慢改变。

当托尼问唐的伙伴为什么唐要白白承受这些痛苦走这一遭?唐的搭档这么说:

“仅有天才并不够,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勇气。”

是的,《绿皮书》里的扭曲历史需要不断被反思,这反思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曾经历史的伤痛被当下的电影激活了,这是为了惊醒,亦是对前辈先行者的致敬。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3)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62年,这是一个神奇的年份,是黎明开始前最黑暗的时刻,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美国的30个州也相应的公布了反对歧视黑人的法律,但这30个州中却没有一个南方地区……唐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前往南方地区雇佣了一个刚刚失业的白人司机托尼,雪莉虽然是一个黑人,却过着绅士一般的生活,而托尼虽然是白人却过着有色人种的生活,没什么文化,通过一些简单的苦力活维持着生计。

在一起开车南下的过程中,两个人矛盾不断,白人开车,黑人坐车,在那个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们像看动物一样注视着这对搭档,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白人可以服侍黑人呢?从人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从雪莉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怜悯和无奈。他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误解。

雪莉可以被邀请上台演奏,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却拒绝让他进餐和入住,人们欣赏着雪莉的美妙音乐的同时,却打心里认为雪莉是个低人一等的黑人。雪莉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远非如此。许多餐厅和旅馆都禁止黑人入内,警察会无事生非,甚至连服装店都拒绝卖给雪莉博士衣服。托尼为雪莉的摆平了大多的困难,却不能改变人们心里的想法,为雪莉的遭遇愤愤不平,而雪莉却早已习以为常,雪莉为什么选择来南方开音乐会,他只是想证明,有色人种并不是低贱的人种,一个灵魂的高低贵贱与肤色无关。在相处过程中,两人开始慢慢放下偏见,找到了彼此的归属感,并收获了一段长久的友谊……

“世界上孤独的人总害怕迈出第一步”肤色、阶级、性格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改变人心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历史上的绿皮书(黑人行动指南)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4)

《绿皮书》,作为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获奖作品,我满怀期待的观看了这部电影,它讲述的是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唐将从纽约到黑人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举办巡回演奏,俩人根据绿皮书指南进行的友谊之旅。

我原本以为它会是特别高深难懂且富含哲理的影片,看了后才发现并不是。全片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人歧视为背景,但没有过于冲突激烈的矛盾表现,而是平白直叙的,还有点轻松幽默,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影片中托尼最初在一家酒吧当保安,一个富商将对他最重要的帽子放在服务员那里,托尼将帽子藏了起来,当富商找不到帽子而着急时,托尼又将帽子还给了富商,因此和他结为了朋友,托尼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或许唐就是看中他的能力。后来托尼在酒吧打了有背景的人而被开除,之后才给唐开车。唐十分高雅,非常有修养,两人在旅途中相互学习,彼此都需要对方。

唐教会了托尼很多事情,例如托尼给妻子写情书方面,不再记流水账了,懂得如何浪漫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类似的例子还有,托尼发现地上有一块绿色的漂亮石头,随手捡起来揣在兜里,并没有付钱,这被唐的朋友看到了,唐认为托尼的行为是偷窃,要求他去付钱,这让托尼不能理解,在他看来,捡的并不算偷。最后托尼还是妥协了,付了钱。不过唐给托尼印象最深的是,不是所有麻烦都可以用拳头解决,只有尊严才能让你获得别人的尊重。唐就像托尼的老师一样,帮他慢慢改变自己的坏毛病。

托尼也帮助了唐很多,每当唐受到种族歧视时,他都愿意站在唐这一方,帮助唐。在托尼的眼中唐是孤独的,时常夜里一个人喝着闷酒,他举止得体,身着西装,而他的同胞却言语粗暴,衣衫褴褛,优秀的他使得自己格格不入,他有个哥哥,却没有主动联系,托尼希望他给他哥哥写信,但他好像在等待他哥哥联系自己,托尼说“人之所以孤独,是不敢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很喜欢这句话,感觉自己没什么朋友,可能就是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不过影片最后结尾唐本来拒绝托尼和自己去他家过圣诞夜,但他回到家中,却发现只有自己孤独一人,他勇敢迈出第一步,去了托尼的`家。这也是托尼教会唐的一件事。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学会了很多,这个世界始终都存在着歧视和偏见,当我们遇到时,不要用暴力去解决,只有尊严是必胜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才是解决办法。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勇敢迈出那一步,你会收获很多。我们也要多学习身边人的优点,成为更好的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5)

我总感到这个世界博大、慈爱、宽容,自然允许各种各样的人存在,她一视同仁,让他们生活在同样的阳光下。

托尼和雪利博士坐在车里吃炸鸡,我认为是《绿皮书》的高光片段之一。不关乎阶层和种族,两个人只是开怀地吃着炸鸡,雪利博士把鸡骨头扔出车窗的时候像放飞一只鸟。让我想到他一生如何有过这样恣意快乐的时刻呢。雪利博士的确拥有华丽的好生活,但白人给他的只是假惺惺的尊重,他贫穷的同胞也不接受他,他没有归处。所以,他也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苦苦挣扎在自己的不幸里。声泪俱下的雨夜,托尼第一次能够剥开博士高贵、矜持的外表,看一看真正的他。本质跟自己一样,胸腔里流淌着热血,心头有爱有恨。

那个平安夜,博士全情投入地弹奏,为美丽难忘的夜晚,为平民酒吧里热情洋溢的客人,为他自己。他乐在其中,姿态飞扬卓越,胜过任何一次于奢丽的大厅。最后,是博士把托尼送回家,那个其乐融融灯火通明的地方,有人在等他,而博士独自回到辉煌的寂寞宫殿。我以为又是冷酒一般悠长苦涩的结局,但敲门声再次响了。门开的一刹那,寂静无声,面面相觑那一刻,我真有些担心托尼的亲人会把雪利拒之门外,幸好,下一秒,众人欢庆,把他拥入了房间。

天地之间,雪利博士孤身一人,朝着无尽的黑暗前行。但幸好托尼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拉住了他,拉住了那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盼望有一双手在无助的时候来临,有时生活会给你很沉重的打击,但请别放弃希望,因为,它终会来临。

这是一个与他人和自己和解的故事,看完只觉得心里被温情填满。

愿你我都能与孤独握手言和。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6)

不久前,老师推荐了我们一部电影,据说常年霸占电影高分榜,不少人都拿它来作为各种素材进行使用,今天也让我们学习一下其中的精神。

要说《绿皮书》这部电影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两个人,一辆车,在路途中的故事。剧中的两位男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形象,活跃于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中,却因为这次旅途奇妙的建立起来了友谊,并在车子行驶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成长也如同那段路程一般,逐渐的增长。

托尼,一个为了生活奔波,混迹于社会各大场所的人。雪利,一个过着高端的生活却始终不被成见所认可的黑人音乐家。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雪利因为是黑人而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譬如被白人警察带有偏见的目光带入警局,又或者在演出前被轻视,去住宿或者吃饭被禁止,这些成见在电影里很好很真实的反映了出来,告诫我们的也正是合理的尊重每个人,收敛自身成见,切勿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任何人。

至于托尼,他则在保护雪利顺利进行音乐会的同学也从中收获了礼仪、素养、文化。雪利会教他写更加浪漫的书信给自己的妻子,会告诉他一个具有素养的人该有的行文……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两人互相搀扶,互相成长,互相政治埋怨,又互相原谅和包容。

其间,雪利曾看到一群在地里面耕作的黑人,一个个身着农庄,满头冒汗,而他一身西装,有着专职司机。中间的一道铁栅栏使得他并不能上前和他们讲话交流,但是他们之间眼神的碰撞着实让人心酸,明明都是同样的人,却过着大相径庭的人生。

在这段旅途中,托尼和雪利曾因为白人警察对黑人的成见进入了警局,也因为白人警察对于他们的帮助才能够继续前行。也许这就是故事的主旨,告诉我们放下偏见和成见,心存爱护和善良。

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建立起的友谊,互相信任,互相愿意为彼此放弃最重要的事物。

托尼虽然为了生计,为了家庭,要奔忙于各种工作去赚钱,可是当有人要他离开他的黑人朋友雪利的时候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拒绝。尽管另一份工作薪水可能会更多,可那些和朋友相比较就显得毫无意义了。至于雪利,他在影片的最后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我,面对偏见,他选择了战斗,选择了说不。他放弃了最后一场演出,可是为了托尼的工作,他又甘愿忍受偏见完成最后一场演出……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会有很多原因,或是为了家人,或是为了生活,或是为了心中的坚持,只要有意义,我们都需要面对一切的困难勇敢的去做。这是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我自己所领悟的。我们都应该心存温暖,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毕竟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谁比谁更加优越一说,有的只是人人平等,互相尊重。

我想,这么好的电影,我一定会抽空再次回味的。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7篇


工作学习之余,我们都喜欢走进电影院欣赏好看的电影。随着观看的继续,获得了更多的心得与感悟,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怎样为自己喜爱的《绿皮书》写一份观后感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带给大家。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1】

当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在想可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绿颜色的书,书中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展开寻宝之旅。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博士钢琴家唐,他拥有极好的艺术才能。可他在拥有了一个自己单独的演奏厅和每天数百名的观众后,却请了一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做司机,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南方巡演。整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观众的掌声,嘉宾对他的称呼,大家对他的尊重,都只存在于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免费看了他的每场演出,也亲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下了舞台不能进白人的厕所,不能进白人的餐厅,甚至不能进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为别人对唐的态度而气愤,又为唐放弃了安稳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厅,而来做巡回演出而不解。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档口中明白了唐这次巡回演出的目的。原来他这次巡回演出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也让黑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当知道这些,我对唐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虽然也有语言、相貌、服装上的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在祖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感动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观看。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2】

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我在绿皮书外找到了自己,那最初的古典乐曲成为我迈向另一个人生的的开端。都说歧视的眼睛就像双面镜子,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是羞辱自我。影片根据真实的内容进行改编,所反映的是白人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的问题。其中有多个镜头通过对比黑人与白人的社会地位,让人直观的看到在那个时代所存在的最尖锐矛盾。

在影片中比较滑稽的是黑人的生活竟要靠一本绿皮书去指导,而一旦脱离了这本绿皮书的范畴,等待他们的就只有白人的冷眼和拒绝,更有甚者会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毫无尊严可言。然而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是最可怕的,在那样的环境下黑人种族内部之间彼此不理解也在加剧这种社会矛盾。生活在社会顶层的Tang。Shirley博士和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他们的世界是没办法融入的,就如同那个被拉长的镜头一样,即使相遇却无法走近,只是默默地看着彼此。这个本该融合的大种族,就这样被社会生生的隔在两个世界,无限接近却又渐行渐远。

白人对黑人的歧视,黑人自身种族内部的歧视成为了影片的两条主线,有点心疼在那个背景下黑人生活的现状。但好在随着两个人逐渐南下的演奏之旅,托尼和Tang。Shirley博士走近了彼此的生活,在最后的演出中Tang。Shirley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为自己心中曾经追求的古典音乐演奏。而这场古典音乐的演奏也是暗示他重新做自己的一个开端吧,褪去一身傲慢他看清了真实的自我,也只有这样才会活出自己。

伴随着这Happy ending的结束,我们应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在黑人和白人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下,既然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越来越美好呢?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吧,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对于以上这个问题有想法的小伙伴随时欢迎分享交流,嘿嘿。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3】

绿皮书,绿色的封皮,是黑人旅行备忘录,是注意事项,上面记录着在广阔的美国土地上,哪个旅店招待黑人,允许黑人住宿。

影片讲述了一个温情的白人与黑人的友谊故事,也反映出南北战争百年后,在种族歧视依旧根深蒂固的时期,黑人和白人社会的融合。他们的友谊始于1956年的一次雇佣关系,持续到20xx年,生命尽头。

我喜欢里面那个黑人。他虽是黑人,却由于命运的眷顾从小接受了高雅的贵族教育,成长为举世闻名的钢琴演奏家。但是白人社会能接受他的音乐,却不能接受他这个肤色的人。所以他在台上演出的时候备受尊重,然而演出结束后,就会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就是整个白人社会,对待每一个普通的黑人的待遇——种族歧视。

这个黑人身上有一种接受了高等教育所独有的高贵气质和正统修养。最直接的表现是整个人都是仰着脸说话的。他最看重的是尊严,起初他的尊严靠着高高在上的座椅,靠着对生活细节的挑剔来维持。后来,他真正得到了尊重,不仅是他的音乐艺术,更有他这个肤色的人应得的尊重。

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到南方巡演,以丰厚的报酬雇佣了一个白人司机。出发前,这个黑人音乐家把一本绿皮书交给那个白人司机。目的就是想让他安排好旅途中的住宿餐饮,尽量避免一些不受尊重的、被瞧不起的令人难堪的待遇。这位黑人音乐家一方面享受着由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与音乐造诣所带来的万人瞩目的尊重,另一方面也默默承受着繁华落尽之后,被嫌弃被排斥的心酸,内心充满了压抑的愤怒与忧伤。在这一段旅程中,两人共同经历并化解了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们彼此的思想认识与行为习惯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最后这位黑人音乐家完全可以用他的行为语言,以及发自内心的大胆诉求来真正维护他的尊严,并一步步得到认可。绿皮书也就成了一个时代的纪念品!

绿皮书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见证!

黑人司机和白人音乐家在旅途中相互影响,从起先的互不理解,到后来的互相融合,到最后的互相维护,最终成为一生的好朋友,也预示着黑人白人这两个种族的最终融合。更暗含了一点——融合,其实就是相互的彼此妥协!社会在进步,人类变得越来越文明。

主人公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导演特意安排设计的。外表黝黑,但是却接受了高等的教育,举止文雅那个白人司机,基本处于社会底层,靠打零工生活。但是那个黑人,却接受了高等教育,有高贵的灵魂与尊贵的修养。然而两人都有着善良的心地和正义的品质。同时,音乐家缺乏情商,而这个白人司机情商极高,两人的互补,为剧情增加了许多和谐的喜剧色彩!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4】

这部电影我给很温馨、令人感动,也让人难过的电影——为有色人种受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感同身受。

当时的美国有色人种非常受到歧视,电影中的唐。雪利博士已经是非常有名的钢琴家了,但在白人眼里仍然低人一等:不配弹奏古典音乐;室内洗手间没有资格使用;天黑后上街被抓进警察局;受邀演出的地方不被允许就餐……

我们都知道,以肤色以性别给人贴标签打上刻板印象是肤浅的荒唐的。但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荒唐,针对肤色针对性别的歧视层出不穷,甚至行歧视之事而不自知——女人天生就不适合(就应该)做XX工作;女人半夜还在街上就是放荡;女人不上桌吃饭是我们的传统习俗……这种言论声声入耳,与对有色人种的歧视言论如出一辙。

唐·雪利博士拥有非常富裕的物质生活,也有一定的声望,但他清醒的知道,当你所在的族群被整体看扁时,你个人爬到再高的位置,那也只是虚假的繁荣。

他面对刁难面对特殊对待,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地维护自己的尊严;放弃北方高出3倍的演出费,到有色人种歧视重地南方去进行巡回演出。

就像当今社会很多女性一样,她们本身衣食无忧,但却勇敢站出来为女性权益发声,为推动完善妇女儿童保护法而奋斗,因为她们知道,同一性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个世界没有从天而降的权利,消除歧视实现平等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不退缩不做帮凶。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5】

临近三八妇女节,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当天下午会放假哦!三八节早上,妈妈对我说,下午你和同学去看电影《绿皮书》吧,它得过奥斯卡金奖呢!一听是看电影,我来了兴致,而且评分9。6的好电影呢!

下午和同学约好,我们来到万达影院。这是一部喜剧,讲述了白人托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一个黑人演奏家的司机。一路上风景优美,曾几次因钢琴家雪利是黑人而受排挤,托尼都保护了他,托尼也从他身上学习了很多,二人渐渐成为朋友。

电影中有许多幽默的地方让我哈哈大笑,最有趣的是,托尼在吃热狗比赛中吃了22个,得了第一,真厉害!托尼曾是一个极冲动的人,一发火就动手,力气很大。但他认识雪利教授后,沉稳的教授耐心地说:“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用拳头解决的。”他于是不再冲动,有次看到有人想打劫他们,他没有动手,只朝天开了两枪,吓跑了他们。我看了也若有所悟,做人不能太冲动性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需耐下心来,细心走好每一步,做一个沉稳的人。

托尼的勇敢、自信,对教授的忠诚很值得我学习,而教授的精神,也感染了托尼。托尼在仍下一个饮料瓶时被教授阻止了,我要为他点赞。教授在遭受外人排挤和歧视时,没有愤怒地动手,而是用出色的口才回击他们,捍卫了尊严,我要为他鼓掌。当他弹奏起悠扬婉转的乐曲时,我由衷地佩服他坚持的毅力……教授的内在美还有许多,他不易愤怒冲动,看上去英俊文静,虽是托尼的老板,但不奢华骄傲,十分朴素。他真诚地帮助托尼写信,圣诞前夕,托尼太太还热情拥抱了他……教授是坚强的,虽受歧视,也很孤独,但仍考双手创造出美好人生,雪利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

托尼这段旅程是美好的,看完电影我心中也充满美好。真是一部好电影!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6】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是暴躁易怒,爱用拳头解决事物的白人老哥,却有着一个贫穷而温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过人,富有天分的音乐家,坐拥金钱与名气,却一个人独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绅士小哥。两位看似不相关的人,一同前往那个白人至上的美国的南方。这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这便是美国著名电影《绿皮书》所展现的故事。

《绿皮书》看似是一部喜剧,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其间所描写关于种族歧视的片段更是数不胜。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绿皮书是当时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为当时南方许多地方都不欢迎并不对黑人开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阐述了种族歧视,从黑人音乐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间侍者去用友好的虚伪与气象,他指了指门外林地中的临时厕所,用餐时无人愿坐在他身边而且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鸡,(当时白人认为黑人只能吃炸鸡),在他在一大群虚伪的上流人中的吃着低下的食物,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种歧视,将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观的向观众展现出来。

《绿皮书》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一点儿也没有暴力情节,不像曾经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绿皮书》是利用人性的虚伪将种族歧视完美的展出,这样却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此外《绿皮书》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是啊,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你就会感受到欢乐与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从一开始对黑人生来的厌恶,甚至将黑人用过的杯子直接扔进垃圾桶到开始主动的帮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让黑人小哥帮他写信再到与黑人小哥成为好友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谊冲破了阶级、冲破了种族、冲破了一切。

其实,上帝造出这么多肤色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让种族之内相互攻击欺凌,所以请勇于走出第一步,拒绝种族歧视,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绿皮书观后感受范文【篇7】

3月2日,冒着大雨去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电影果然名不虚传,2个小时看得很过瘾。虽然我并不擅长写影评,但是对于好电影(就像去年的《三块广告牌》),看了还是想要记录点东西。

这部电影信息量非常大,130分钟里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很多信息都是隐藏在细节里,简直让我意犹未尽,想去二刷。为了表达我的感动和理解,我列出一些关键词来说这部电影。

「尊严」——钢琴家雪莉博士就是一个用尊严捍卫自己人权的人,长年以来,虽然自己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也有地位,但是因为自己的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各种侮辱和欺凌。他没有用暴力去反抗这一切的不公平,而是用自己的品质、勇气,用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受到了包括托尼在内的白人尊重。

「孤独」——雪莉博士是非常孤独的,这种孤独不仅仅因为他受到各种白人社会对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视;还有他本身没有家庭,没有朋友,只有不断的去音乐巡演。他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也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有一段他和底层劳作的黑人对视的那段特别让人动容)。不是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雪莉博士是音乐天才,但音乐之后就是酒和孤独,有一个不联系的兄弟,失败的婚姻,性取向比较特殊……每当夜晚一个人的时候,他自己也在苦恼自己到底是谁?就像他在雨中咆哮的一段精彩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这一段是剧情的高潮,看着特别动容。

「勇气」——勇气可以说是全片的主题关键词,也是激励大众共鸣的主题词。雪莉博士明知道当时的美国南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很严重,越往南越严重,可是他还是选择要去南部巡演,去经历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去捍卫大众的认知。勇气在雪莉博士身上是贯穿得很透彻,包括一路上他也开始用手吃炸鸡,后来他去黑人酒吧和大众黑人一起狂欢,拒绝不让自己在那里吃饭就取消演出、最后还到托尼家过圣诞的结尾……托尼其实也是很有勇气的,开始他也对黑人抱有社会的偏见,但是后来他慢慢也很尊重雪莉博士的音乐才华和人品,并且慢慢变成朋友的那种,他观念的改变也是需要勇气的。电影还通过博士的演奏同盟点出了电影关于「勇气」主题的中心台词——「因为光有天才还不够,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

「浪漫」——电影托尼给妻子不断写信的片段可以说是剧中最温情最浪漫的桥段了。托尼的教育程度,刚开始连句子都写不清楚,只能记流水账,还到处错别字,连dear还写成deer;可是他虽然很粗俗也没有文化,但是他对妻子的情感和爱是真心的。在雪莉博士帮他写的那些句子里,我想不仅仅是托尼的妻子感动,任何一个人就算是观众听了也会起鸡皮疙瘩的。那些非常有文采的句子只有莎士比亚才能写得出吧,你说是有浪漫呢?

「温情」——这部电影的温情不断,从一开始描述托尼家的情况开始——托尼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一家人包括妻子和孩子还是很温情的,为了赢取奖金还去参加大胃王比赛;即将合钢琴家去南方远行的时候,把预付的薪水信封交给妻子,让她存起来的时候也很温情;雪莉博士演出时候的光彩夺目,托尼温柔而又欣赏的鼓掌也很温情;博士教托尼写情书的片段也很温情;最终雪莉博士和托尼一家人过圣诞的HAPPYENDDING也很温情。

anyway,这部电影真的很精彩,饱含的信息实在是太丰富了,有值得太多可以寻味的东西。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精选


读后感大全专题“绿皮书观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1】

前不久,我去看了电影《绿皮书》。我想,爱看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毕竟,《绿皮书》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了,网上评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这是一部有关种族阶级的故事。在美国的1960年代,还是有着种族的偏见的。而“绿皮书”,记录的都是黑人们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厅,因为有些店铺是不接待黑人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才会有“绿皮书”的存在。

作为他的司机,托尼免费观看了他的表演,目睹了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个在舞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离开舞台是进不了白色厕所的,不写字也能进白色餐厅,甚至进不了正常的更衣室。托尼对其他人对唐的态度感到愤怒,对唐放弃一个稳定而受人尊敬的演出大厅进行巡回演出感到困惑。

最后,在影片的结尾,托尼从唐的一个伙伴口中,明白了唐此行的目的。原来他此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让黑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当我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尊重唐!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很高兴我出生在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虽然语言、外貌、服饰都有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幸福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

全剧中,我最感动的一幕,便是音乐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尽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是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换作是我,怕是只会感到不公吧。我们在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此感到恼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许,你会说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严。我想,绝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对黑人抱有歧视的另一个主角托尼,也会就此改变。放在现在,我们也存在着歧视,例如性别歧视。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给女生。但是,我们都在渐渐改变,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等你努力去做的时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句经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是这样的,明明存在着,却总是等待。感到孤独,何不走去呢?

这个以真实故意改编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一点复杂和温暖。《绿皮书》让我明白了尊严的重要,面对不公平的该有的模样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2】

我一开始看到这部电影时,觉得这个电影一开始这么混乱,那后面不会更乱吧!我提着好奇的心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在以前的美国中有很多的黑人,他们在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他们经常会受到白人的歧视。在电影的开始托尼是一个街头混混,他也是一个十分歧视黑人的人,在他妻子请了两个水电工到家里来修水管,修完后倒了两杯水给他们喝,被托尼看到了,托尼虽然没有正面表面表达出来而是在他们走之后把他们喝过的水杯丢进垃圾桶中,他妻子倒垃圾时看到了也只默默地把杯子捡起来。后来因为要赚钱去给黑人唐雪莉博士当司机兼保镖,一开始唐雪莉一直嫌弃托尼十分吵,在一次演出后,车子在加油站停下时,托尼看到一块玉石,托尼看了看地上有一块于是捡了地上的那一块放在了自己兜里,这一幕被唐看到了,于是他教育托尼去付钱,就这样托尼在唐的一步步教育下从一个混混变成了一个有着正义感的人,最后一场演出因饭店老板对黑人的歧视,他们没有演,他们到了橘鸟酒吧,那是一个黑人酒吧,唐在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在。回到那个纽约后,唐和托尼成了朋友。

在唐和托尼的八周的巡演中,都努力去改变对方。唐是一个外表十分温文,高雅的人,但内心十分复杂的人。托尼是一个外表十分大大咧咧,十分暴躁的人,但内心十分细致善良。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要改变对方原来的样子,都在默默的改变对方,唐在各方面比如教会他了不能偷东西;在乱扔垃圾时,会把车倒回去让他把垃圾捡起来,在冲动时要忍住,不要乱动手;托尼会在一些时候给唐一些建议;在唐有危险时去救他;在唐失落时给他开心比如在一开始的唐没有吃过炸鸡,托尼买了一桶全家桶会和唐去分享;在白人酒吧救唐。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托尼也从刚开始的烟不离手,脏不离口到后来为唐戒掉了烟,脏话也渐渐变少了。当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后托尼开始了对唐改观和同情,开始觉得种族歧视的可怕也渐渐的开始对种族歧视的淡化。

在最后的圣诞夜上托尼在家庭宴会上唐的突如其来让托尼感到十分的惊喜,唐一开始觉得托尼的家人不欢迎他,但后面的又是让位置又是拿盘子让唐感到十分的开心,可以感受到唐他内心的那种感觉。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种在美国的种族歧视,白人托尼和黑人唐雪莉在巡演中慢慢的改变。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是托尼的妻子,她是一个善良,没有一点种族歧视的人。

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奥斯卡电影奖在于把固化了的种族人设巧妙的对调了。最后分享一条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格林写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套书将不会再出版。到这本书停止发行的那天,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尴尬歧视之苦。”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3】

在今年的奥斯卡,《绿皮书》荣获了最佳影片。那么这是怎样的一部影片呢?故事发生在肯尼迪当总统的时代,一个出生在纽约Bronx区的意大利裔壮汉Tony,因为在工作的酒吧临时关门,给黑人顶级钢琴演奏家Dr. Shirley当司机,陪他去美国南部巡演了两个月。

在两位主角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同层面的对比。在人种上,Tony是白人,Dr. Shirley是黑人。在教育和文化修养上,Tony连Dear都拼不对,满口粗话,Dr. Shirley却是心理、音乐以及礼仪艺术学的博士,谈吐优雅,是音乐天才。在家庭上,Tony和父母妻子以及孩子一起其乐融融地生活着,走到哪都有朋友,Dr. Shirley却孤身一人,和亲兄弟多年不曾联络,曾经的同性爱侣也因为他音乐事业太忙碌而离开了他。性格上,Tony放荡不羁,鬼主意多,爱占小便宜,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Dr. Shirley挑剔固执,敏感孤僻,对身边人的道德品性要求严格。这种种,让两个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不同带来了许多摩擦,比如两人一路拌嘴,让这个本来以为会很严肃的电影基调变得轻松诙谐。我特别喜欢在肯塔基州,Tony让Dr. Shirley吃炸鸡的片段。本来很嫌弃这种油腻腻的快餐的Dr. Shirley,在Tony的“威胁”下(Tony说如果他不吃,就要把炸鸡丢在他的毛毯上),无奈地翘着兰花指接下来,还嘟嘟囔囔地抱怨没有餐具怎么吃。可当他咬下第一口,被美味的炸鸡征服了味蕾,开心地接下了Tony递来的第二块炸鸡。那眉目间孩子似的喜悦,看得我跟着笑了起来。

其实每一次,看到Dr. Shirley在台上的光鲜背后,那孤单的身影,我都会觉得很心疼。他在雨里哭喊道:“我不是白人,也不被其他黑人认同,更不够男人,那我该如何自处?”可这样的他,用勇气获得了友谊,也用勇气获得了掌声和认可。尽管知道黑人在美国南部备受歧视,连住的酒店都只能是绿皮书上列出的,他毅然选择去南部巡演。他要通过自己的才情,来改变美国南部人民的成见,不管这条路有多苦多难。影片最开始,Tony连来家里的黑人维修工碰过的水杯都嫌脏,而答应当司机也只是为钱。可逐渐地,他开始佩服起这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看到他的演出后,在给妻子的信中连连称赞。当有人故意给Dr. Shirley准备肮脏廉价的琴时,他上去就是一个耳光,揍得那人赶紧去调来了合同里签署的Steinway钢琴。(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有一架白色的Steinway三角钢琴啊。)最后,还邀请了Dr. Shirley来家中一起欢度圣诞。Dr/ Shirley的勇气触动了Tony,也感化了他,让他放下了心中的成见。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4】

有那么一本绿皮书,上面写满的是黑人专用旅馆的地址,写满的是黑人专用餐厅的位置。翻开那本绿皮书,就翻开了上个世纪的南美。

在大航海时期,欧洲的探索者们曾将大量的非洲人作为奴隶运送到美洲,黑人就被迫沦为黑奴。奴隶制废除多年后,美国南部的种族歧视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黑人只能出入他们专属的场所。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本绿皮书出版了。

纽约是一个大都市,住着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为了生活费而发愁的白人种族歧视者托尼,也有在像殿堂一样的家中演奏古典音乐的黑人唐。托尼为了凑齐房租,作为唐的司机与唐一同去到南方。托尼对黑人是极端歧视的,他不愿意为唐拿箱子,不愿意听从唐的派遣。但是,在两个月的行程中,他们各自的言行、文化都在影响着对方。唐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过音乐,有知识有水平;而托尼是美国普通的小市民,有着最底层人的生活习惯。唐让托尼接触了古典音乐,让他知道了上层社会的样子;托尼也让唐接受了美国普通市民的生活,让唐学会了用手拿炸鸡,喝纸杯里装着的饮料。他们两个在旅途中逐渐地消除对其他种族的偏见。

不过,一路上遇到的很多人仍然对唐极不尊敬。警察污蔑他,市民绑架他,售货员拒绝他。那个在宴会和舞台上极为光鲜亮丽的人,一旦走下他的音乐家的高台,就像是走出了人权大厦。他不能在白人餐厅就餐,不能在白人旅馆过夜,也不能和白人使用同一间卫生间。他也不能和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一起玩乐,因为他受过高等教育,从小接受的价值观与当时黑人的价值观相悖。在影片中,有一次被欺辱后的唐终于爆发了他的真情感:“如果我不够白,那么我也不够黑,我也不够成为一个人”。但幸运的是,在与托尼共处了两个月后,彼此都发生了改变。最后,在为了捍卫尊严离开白人餐厅拒绝演出之后在一家黑人酒吧里弹起了爵士乐,影片在托尼将黑人唐请到家中共进晚餐的画面中结束。

种族歧视,历史问题,也是历史遗漏问题。它不仅存在于白人对黑人的状况,例如白人说唱歌手Eminem刚出道时曾被其他同行唾弃,因为美国的说唱界长期被黑人占据。虽然Eminem现在取得了成功,歌迷遍布全球,但是种族间的歧视仍然无处不在。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上,一个黑人说,他有一个梦想。不到五年后,那个黑人被刺杀身亡。但是,那个梦想已经深刻的印在人们的心中。

现在,让所有的人,不论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为了那个梦想努力吧。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5】

在昨天晚上的时候,我观看了《绿皮书》这部电影。使我感触颇深,一回想起就感慨万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托尼·利普应聘唐·雪利的工作——当一名司机,负责唐·雪利的巡回演出以及宿舍和钢琴。

可是唐·雪利是个黑人,而托尼·利普则不喜欢黑人,甚至讨厌黑人,把黑人用过的水杯统统都丢在垃圾桶里。

但是后来托尼·利普改掉了这种偏见的坏毛病,而唐·雪利也渐渐地从十分严肃、不爱说话变成了时常微笑、说话比较多的人。

最后托尼·利普完成了任务,回到了自己家过圣诞节,唐·雪利也来了,因为托尼·利普离家两个月,所以要写信。而他不会写,于是唐·雪利就给托尼·利普指导。所以唐·雪利进入这个白人家庭受到了款待。

这部影片其实很好的揭露了人性的假丑恶。演出了种族之间的歧视,说明了白人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起黑人,认为他们都没有什么才能。

举个例子:唐·雪利就是一位黑人钢琴家,他弹出来的曲子美妙无比。可是他之所以获得台下白人的掌声,是因为他弹出的音乐是使他们感到高雅。一旦唐·雪利下了表演台,他就又变成了白人口中的“老黑”和“茄子”。许多商店、餐厅都对黑人有非常大的约束。还有一次,唐·雪利要上厕所,明明有那么好的厕所,他们却让他上远处一个破旧不堪的小厕所。

是啊!一个大师、世界级的钢琴手,就因为唐·雪利是黑人,那些看似高雅的白人们就开始排挤他。

所以,从现在做起,请大家淡化肤色的不同,看重他们身上的优点。如果你这样去做了,你一定会被尊敬与受到回报的。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篇6】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震撼,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电影,雪利博士总是有种很沉默的存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他第一次的开怀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电影中,当托尼开着载着雪利博士进入肯德基。托尼买了一个全家桶,在车上直接用手拿着吃,并热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鸡。雪利博士表示他从来没吃过炸鸡,并且对直接用手抓炸鸡这一行为非常抗拒,而后来还是吃了,并和托尼开怀大笑,学着托尼潇洒地将骨头扔在田野里。

正如电影里说的一样“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雪利博士虽为著名钢琴家,但因为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独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内心筑起了一面高墙,竖立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但托尼的用自己的热情与豪迈打破了他与博士之间隔阂。在影片结尾,雪利博士最终敲响了托尼家的门,勇敢地迈进了第一步,迈向白人的一步,收获了友情。

在途中一次抛瞄中,穿着西装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车边与无数田间衣衫褴褛的同胞对视,雪利博士的眼里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缩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觉得他高人一等。同样的肤色确是迥乎不同的人生,这让他无所适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鼓起勇气在一间黑人酒吧与同胞达成了和解,他在现在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命运又出来勇敢的一步。

在一途中,托尼一直帮着雪利博士从挨打的人群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馆,保证博士的每一场音乐会不缺席、迟到,雪利博士与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听着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托尼还将两个被黑人喝过水的被子扔进垃圾桶,哪怕那两个黑人刚刚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养。他将一个乱写信的小子变得有文笔,教他不能偷东西,不能乱堆可乐瓶。他们之间彼此拌嘴但又相互关心,他们相互包容,心灵距离逐步靠近,最终成为一个共同体。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类锲而不舍的价值。《绿皮书》中的那辆车为着友情与包容,一路向南。

绿皮书获奖引争议?绿皮书观后感


不得不说《绿皮书》这部电影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获得之作是没问题的,虽然电影中有着一定的正直色彩,但这是赤裸裸反映现实的,即使我们在嘴上强调着平等,但是实际行动上还是会存在这很多差异性。电影之所以有深度,大概就是由小见大,给我们现实的思考。

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我不止一次见到《绿皮书》的名字,最近一次听到是章子怡在两会上提出国内也应该学习像绿皮书这样的影片,从小人物出发讲述真实的故事,这样更能打动人心。听名字和部分剧照,给我的直面感受是一部小制作的剧情片,看到的有限的剧照里,车和炸鸡,两个人,伴随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我猜测这大概关于家庭?关于梦想?关于守候?

在开场不久后,我终于了解到,绿皮书指示着上个世纪60年代黑人可居住的宾馆,影片所探讨的方向,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关于种族歧视相关的话题并不少见,但是这部的细腻剧情和人物设定以及真实来源都更加令人动容。

一个举止体面的黑人和一个行径粗鄙的白人,雇佣关系。

影片中对于黑人的歧视是随处可见的,高档餐厅,宾馆禁止出入,在一些日落镇晚上不被允许出现,酒馆中被殴打,时刻伴随着讥讽的目光。年代恰好设定在解放奴隶宣言颁布后的100年,1862-1962,100年过去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甚至在今天,歧视也没能完全消除。就比如我刚才一直在想,是否存在一个对黑人更礼貌的称呼,我没能想到。

对于种族的歧视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仅仅是肤色,一白遮百丑的观念全球通用,雪白的皮肤令人看上去更加高贵,而黑色皮肤令人联想到不洁,可能人类确实存在这样的天然审美,但应该只是最浅显的一层。我想可能更多还是跟教育程度,地域因素有关,一方面除了基因,环境的影响,靠近赤道的地区也就是非洲常年炎热,而欧洲大陆尤其是北欧大多严寒,可能板块迁移过程中地理环境决定了部分肤色,而非洲在我们的印象中常常与荒凉、炎热、贫穷关联。非洲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非洲还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林业、农业等资源,为何现在会如此落后?

我想一方面是和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带来了干旱和疫病,还有长期的种族冲突为非洲发展带来障碍,另一方面就是长期的殖民,从世界发展的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圈中非洲提供的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和材料,从15世纪开始到1960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使得非洲很难再追赶世界步伐,而且重要的历史节点带给国家及地区的改变不是几个一百年就能弥补的,中国和发达国家差距况且不止几十年,非洲几个世纪的被殖民更加是元气大伤。人是群居动物,我认为对于人的歧视和地区是高度相关的,中国衰弱的那些年里黄种人一样遭人白眼,国家的发展会给公民带来更多的尊重。那么同样是在美国,都是美国居民,在所谓高度包容的迁移国家,美国的人种歧视甚至比阶级矛盾更加恶劣。

再次回到教育问题,在影片中据大多数的黑人出现在恶劣的环境,从事劳动工作,似乎普遍看上去较为粗俗。从道德和法律上我们都认为人人平等,但是试想一下,如果黑人群体长期处于教育贫瘠的地区,你看到的大多数都是行为举止较为粗鄙的黑人,加上肤色的天然感观,你又发现周围黑人群居地常有打架斗殴事件发生,偏见自然会产生,不仅如此。你还会告诉孩子和亲戚朋友远离他们,那么偏见会一代代传下来。观念的消除是很难得,这不是一个唐.雪利可以做到的,需要更多的教育机会,从而涌现更多的杰出黑人代表,但这没那么轻松,政府的作为是需要动力的,除了让世界更美好的伟大远景之外,还有财团的利益和地方的纠葛等等,旧贵族消失新贵族出现,总有阶级斗争,总有利益冲突,即使是奥巴马,要处理的首要问题也不是种族歧视,即使政府积极作为,理念的改变也需要至少一代人的过渡。而且说实在的,肤色的天然审美使然是强烈存在的,即使是听从法律与道义,这个看脸的社会也总是会有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天然障碍。

我记得大二暑假在美国旅行的时候,就不止一次被提醒不要在黑人聚集区久留,那里常有枪战发生而且警察时常无能为力,我从不同的当事人和口耳相传中得知太多类似案例。我没有去过危险区,但我印象深刻的记得,我在圣母大学里准备搭乘汽车去芝加哥的时候,向一名类似负责停车事宜的黑人寻求帮助,他用十分标准的美式英语耐心得一遍遍向我这个路痴指示道路,非常友好。我很难衡量所见和所闻,我只能认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会对他造成最本质的影响。

回到影片本身,唐.雪利的人设非常别致,被白人歧视,被黑人排挤,他在舞台上获得掌声和赞誉,仿佛一时无两的明星,回到现实却遭受所有人的冷落和白眼,他的才华可以为他带来财富却买不来地位,一身繁华,却始终孤独。开始我一直觉得他内心深处是自卑的,所以始终无法自在面对同伴,他认为自己和他们不同,所以拒绝炸鸡,拒绝游戏的邀请,用繁琐的礼仪保持内心的尊严。就像唐顿中的汤姆,尽管娶了三小姐,甚至大家将他视为家族一员,但是内心的格格不入始终无法消除。但是后来我渐渐意识到他是不懂得如何和同伴相处,拒绝炸鸡并非是虚荣矫情,而是他确实没有吃过,他的天赋使然给了他高等教育的机会,优渥的经济条件教给了他上层阶级的生活,所以他确实内心并不认同同伴的生活,他接受的是白人教育,没有人教给他怎么和同伴相处,所以生活自在甚至放肆的tony成为了他的老师,作为底层人民tony更加了解黑人的音乐、饮食和玩乐,他对于黑人的认同感甚至比唐更强烈,因为他长期和他们打交道,而唐对同伴生活几乎一无所知,且白人教育使得他不愿踏出了解的第一步,对自身身份的不认同导致对自我的不确定。然而tony帮助唐.雪利在橘鸟旅馆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出,不是金丝笼的夜莺,而是为了纯碎的快乐。这是托尼底层小人物身份发挥的重大作用。

而托尼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是白人,群体对群体的态度改变,从人对人的转变开始。从影片开头tony连两个黑人雇工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不管家中有多窘迫。包括拒绝做管家和贴身男仆,甚至拒绝为唐拎箱子,可见成见之深。但是在他第一次听到唐演奏钢琴之后,他不自觉的身体摆动和喜悦的神色无不透露出崇敬之情,就像他写给妻子的信中热切的语句,他是个天才。唐惊为天人的艺术天赋使得托尼另眼相看。我认为这跟tony本身个人性格极大相关,他在前面提到自己是出牛艺术家,虽然是个玩笑设定,但是可以反应出其实他对于艺术家是憧憬的,而且他经常听歌甚至家里对于祖上跟艺术家庭相关的玩笑其实反映出他们对于知识和艺术的渴求,对于底层人士他们对于才华满腹的人甚至有更多的尊重,就像在橘鸟中一首钢琴曲引得满堂彩。

然而对于白人阶层来说,他们自诩是肖邦的国度,不允许黑人弹奏古典音乐,觉得这是属于他们的东西,唐的演奏对他们来说就像买来的圣诞树一样,只是节日的装饰品,他们才是艺术的主体。又让我想起唐顿,在一次宴会中他们请来澳大利亚籍的歌手,巧了,她也为总统演唱过,也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艺术家,然而开始却只被允许在房间里吃饭不能到餐厅,她的其他随行人员则只能跟仆人共餐。就像宾馆经理解释的这样,这是传统,长期的观念根植使得他们拥有高人一等的错觉,无论三重奏有多么精妙,那都是为我们演奏,而不是演奏艺术本身,这让平等的音乐交流沦为服务性质,这种思想就不是才华本身能解决的了,还需要谈判能力和不屈服的勇气,最后唐提出的,要么我在这里吃饭,要么我拒绝演奏。其实包括tony的几次挺身而出,虽然有武力加持,但是事实是拳头很多时候比话好用,除非你有权或者钱,所以黑人争取权益的开始伴随流血牺牲,任何革命的开始几乎都是凭借武力来争夺话语权,通过演说鼓励和改变,最后推动法案的实行,影片所处年代是黑人抗争真正开始有希望的开端,黑人渐渐开始拥有选举权,开始有祝他们一路顺风的警察和帮他们摆脱麻烦的司法部长,我想这是好的影片通用的格式,这个世界一片狼藉,但是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模板


能发现一部中意的影视作品是很不容易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部影视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写观后感要立足于作品本身,同时不可脱离实际。观看电影写观后感也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写观后感需要注意的点有哪些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1

仅仅拥有天赋是远远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很大的勇气。——题记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唐·雪利,聘用了一位白人保镖托尼当司机。一路从纽约开始,一路南下举办巡回演奏的故事。他们从一开始的矛盾抵触,后来慢慢的调和,最后甚至惺惺相惜,跨越了种族、阶级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一本书,一辆车,一条路,两个人,一个粗鲁暴躁,一个温文尔雅,一路上有欢乐,有泪水,甚为精彩。

人的偏见是一座大山,在这部电影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尽管唐·雪利是一名非常优秀、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但他在表演后,他仍是白人眼里的老黑,任何对于黑人的规则,他仍要遵守,瞬间的掌声似幻影,缥缈至极。而司机托尼·利普一开始也厌恶黑人,但在旅途中,他渐渐放下了偏见,敞开心扉,理解唐·雪利。这令人动容的友情,跨越了种族。尽管世界充满了歧视,但总也有温暖善良的人来陪伴你。

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托尼他们因汽车抛锚停在路边,唐·雪利下车看到了马路对面的土地里正在耕种的黑人。他望着他们,他们望着他,温暖的阳光也瞬间变得甚是刺眼。他会想什么,他们又会想什么?为什么白人会给黑人工作呢?这一切只因他们的出身不同。而唐·雪利也因为钢琴家的身份,在黑人中被人认为高人一等,在白人中不被尊重,这令他孤独,迷茫。但我还是十分佩服唐·雪利,在面对同胞的不解与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他不仅没有失掉尊严,还影响了托尼·利普,用他的尊严一次次阻挡着恶意。所以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所有的人向来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世界也因我们的独特色彩,变得盛大灿烂。

愿世界再无歧视。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2

窗外下着小雨,慵懒地躺在床上看了一部电影《绿皮书》,看完电影整个内心非常地平静,感觉自己也被治愈了。甚至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想要每周都花点时间看一个电影。

记得很久以前,我去参加一个秋招的面试,面试官是某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经理,于是我问他最喜欢的营销类书籍是什么,他说,我很少看书,但是我每天都看一部电影。

好的电影就是如此,我们通过导演的镜头,看到了不同地方的美景,体验了一把别人的人生的感觉。好了,废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正题吧。

故事的主要脉络很简单,讲述了白人司机和黑人音乐家南下巡回演出的故事。为什么强调了黑人和白人呢,因为故事发生在上世界60年代,种族矛盾突出。

影片的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托尼就展现了他非凡的社交能力,很能应付人际关系,博士雪利也体现了他的礼貌优雅和涵养。旅途开始,托尼就被塞了一本《绿皮书》——黑人旅行指南。

雪利不许托尼多讲话,不许他抽烟,不许他偷东西,不许他乱扔垃圾。一开始托尼迫于他是老板不得不服,后来听了雪利的演出后,被他征服。

雪利也开始教托尼写情书,教他忍耐有礼貌,托尼也帮助雪利走出监狱困境,帮助他减少了内心的自卑感,融入到黑人的生活世界里。

一开始的雪利总是在忍耐,到了最后一场演出的雪利已经建立了自信,他非常坚定地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拒绝了演出,来到了黑人专属的酒吧放飞了自我。

电影一直在做反差对比,突出了当时的整个大环境。但又是非常地治愈的,不管是两位男主之间的和解,还有他们内心与自我的和解。看完电影我非常地宁静,感觉自己也有一些被自己接纳和解了。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3

种族话题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电影是很好的媒介。但是要让电影里的这个故事既在三界之外游离,又要观众有代入感和思考,这个平衡和角度很难取舍。一般这种类型的故事,常见的视角是强势视角,看见弱势的不顺利之后反思自己然后做出改变实现大和谐,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弱势群体中的强话语权人与强势群体中的弱话语权人之间的交集。好看的故事必然要有冲突有碰撞,tony和tang两个人物的们每一个点都在冲突,从灵魂到外壳,从外界到内在。发生冲突是理所当然,和解是漫长且考验人的。电影展现的和解过程漫长又残酷,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像是把两个人从象牙塔抓出来丢进现实世界的雾霾里,从酒吧到西装店到警察局,对博士种族身份折磨的高点发生在伯明翰,但是和解的也从伯明翰开始拴上了最后一环。博士和tony两个人的和解是从澡堂和警察局这一段开始的,博士的那段自我剖析是他对自己的辩白和拉扯,给电影前段里的那个私下端的过分台上笑容亲和的黑人钢琴家的所有行为做了解释,同样,tony的市井气和义气总是来得恰到好处,俗的时候真的太俗,能干的时候又很能干。电影里有几个场景很让我动心,一路贯穿下来博士教tony写情书,以及圣诞夜妻子悄声对博士说谢谢他的信的时候。写信的部分有个博士穿着黄格子西装指导的场景,配着飘落的黄叶,那个场景太好看了。妻子那个拥抱和耳语之后两个人的笑真的太美了。以及博士用邀请tony作自己的经纪人委婉的表达自己低头的意愿,那里真是有股倔强的可爱。当然,肯德基的出场是不能不留下印象的,别人家的全家桶有那么大一个鸡排!!虽然那天的晚饭没有吃成肯德基但是这个小片段真的很有趣。

其实很开心最后看到了全家福一样的和解画面。电影表现的是美好的一面,真正的种族歧视其实还是没有完全消灭,再将目光落回现实又会觉得很无力。但既然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那还是抱着最后一点柔软先和自己和解吧。毕竟大雪夜的家庭聚餐太美好,每人能拒绝这份团圆美好。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4

3月2日,冒着大雨去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电影果然名不虚传,2个小时看得很过瘾。虽然我并不擅长写影评,但是对于好电影(就像去年的《三块广告牌》),看了还是想要记录点东西。

这部电影信息量非常大,130分钟里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很多信息都是隐藏在细节里,简直让我意犹未尽,想去二刷。为了表达我的感动和理解,我列出一些关键词来说这部电影。

「尊严」——钢琴家雪莉博士就是一个用尊严捍卫自己人权的人,长年以来,虽然自己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也有地位,但是因为自己的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各种侮辱和欺凌。他没有用暴力去反抗这一切的不公平,而是用自己的品质、勇气,用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受到了包括托尼在内的白人尊重。

「孤独」——雪莉博士是非常孤独的,这种孤独不仅仅因为他受到各种白人社会对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视;还有他本身没有家庭,没有朋友,只有不断的去音乐巡演。他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也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有一段他和底层劳作的黑人对视的那段特别让人动容)。不是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雪莉博士是音乐天才,但音乐之后就是酒和孤独,有一个不联系的兄弟,失败的婚姻,性取向比较特殊……每当夜晚一个人的时候,他自己也在苦恼自己到底是谁?就像他在雨中咆哮的一段精彩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这一段是剧情的高潮,看着特别动容。

「勇气」——勇气可以说是全片的主题关键词,也是激励大众共鸣的主题词。雪莉博士明知道当时的美国南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很严重,越往南越严重,可是他还是选择要去南部巡演,去经历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去捍卫大众的认知。勇气在雪莉博士身上是贯穿得很透彻,包括一路上他也开始用手吃炸鸡,后来他去黑人酒吧和大众黑人一起狂欢,拒绝不让自己在那里吃饭就取消演出、最后还到托尼家过圣诞的结尾……托尼其实也是很有勇气的,开始他也对黑人抱有社会的偏见,但是后来他慢慢也很尊重雪莉博士的音乐才华和人品,并且慢慢变成朋友的那种,他观念的改变也是需要勇气的。电影还通过博士的演奏同盟点出了电影关于「勇气」主题的中心台词——「因为光有天才还不够,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

「浪漫」——电影托尼给妻子不断写信的片段可以说是剧中最温情最浪漫的桥段了。托尼的教育程度,刚开始连句子都写不清楚,只能记流水账,还到处错别字,连dear还写成deer;可是他虽然很粗俗也没有文化,但是他对妻子的情感和爱是真心的。在雪莉博士帮他写的那些句子里,我想不仅仅是托尼的妻子感动,任何一个人就算是观众听了也会起鸡皮疙瘩的。那些非常有文采的句子只有莎士比亚才能写得出吧,你说是有浪漫呢?

「温情」——这部电影的温情不断,从一开始描述托尼家的情况开始——托尼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一家人包括妻子和孩子还是很温情的,为了赢取奖金还去参加大胃王比赛;即将合钢琴家去南方远行的时候,把预付的薪水信封交给妻子,让她存起来的时候也很温情;雪莉博士演出时候的光彩夺目,托尼温柔而又欣赏的鼓掌也很温情;博士教托尼写情书的片段也很温情;最终雪莉博士和托尼一家人过圣诞的HAPPYENDDING也很温情。

anyway,这部电影真的很精彩,饱含的信息实在是太丰富了,有值得太多可以寻味的东西。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5

托尼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和一个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为酒吧整顿而暂时失业的白人托尼应聘去给黑人钢琴家雪利当司机,因为雪利要巡回演出,所以他们要在一起相处两个月。

托尼是向来不讲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从骨子里优雅端庄的文化人,两个人互相影响着。托尼从一开始不愿意为雪利拎箱子,到后来会真心为雪利着想;雪利从一开始高高在上盖着毛毯,到后来误以为托尼要离开而想给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托尼怎样把话里的脏字去掉能让人听着更舒服,而托尼却觉得如果别人不想听他说话,就可以滚一边去了。

雪利经常会因为自己的肤色遇到很多麻烦,他不能进高档的餐馆,只能在松树下的烂茅厕方便。无论他在台上怎样风光,到了台下,也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老黑”罢了。他会因为自己那“不讨人喜欢的肤色,处处受人欺凌惹麻烦,而托尼却常能替他摆平这一切。

雪利教会了托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赌钱”,雪莉看到托尼在场外和别的黑人一起扔掷子赌钱,告诉他:“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你不同。”教会了托尼冷静,并告诉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们却在这,什么都不能做。发泄那点情绪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尊严才是永远的。雪利本来可以去更受欢迎的地方拿着比这里高三倍的工资但他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却还是选择这么做。

托尼本来也有着种族歧视,他丢掉了黑人喝过的杯子,但当他看见雪利演出后,却说:“根本不像个黑人,而像个自由女神。”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托尼告诉雪利,他父亲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是吃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两人在车内开怀大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利笑得这样开心。之后,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没有报酬,但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比往常更开心。

他们从陌生人到工作关系,最后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贵优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视清高,也有温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许有一天你曾经最看不起的人,会是你过节时最念念不忘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6

《绿皮书》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黑人与白人友谊的故事,即使在今天这个时代,种族歧视仍然是有的,只是不如以前深,这对黑人们来说太不公平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在早春初现的一个下午,观看了一部奥斯卡得奖的影片“绿皮书”。故事的背景是发发生在20世纪的纽约,一个主人公是刚刚失业还承担养家责任的白人托尼,他有一个漂亮、温柔、大体和知性的一个妻子,还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子。此时的他,不得不为了50美金的报酬而参加了一个吃热狗的对赌比赛,26个热狗的成绩赢了这50美金,也给了妻子做丈夫的一份责任—下个月的房租有着着落。另一个主人公是音乐博士正准备找一个司机去南方巡演的黑人雪利。

一个应聘一个找工作,一拍即合,周薪酬125美金,时期2个月。巡演开始,影片的正文也随着巡演的开始开始了。一辆开往南方的绿皮车载着2个人,车上有一本绿皮车,上面有此次巡演的城市,去时正是10月的金秋,约定的归来时间是圣诞前夜。

此时的美国,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各个州对黑人的歧视程度也不一样,除各别州外,有些州的酒店不允许黑人酒店入住,有些州的餐厅不允许黑人酒店进餐,故事围绕着种族歧视,围绕着2个主人公观念和文化的相互渗透而展开。

黑人艺术家博士雪利,初使温文尔雅,衣服西装革履,吃饭只用刀叉,从来没有食用过肯德基的鸡翅。随着影片的进程,托尼处处扮演着雪利拯救者的着色,从酒吧处解救雪利2次,一次是酒吧老板要把雪利扣留下来刷盘子,一次是雪利在酒吧点酒时露富,险些遭到抢劫,托尼救了他,托尼有一把枪随身携带。

托尼要经常往家里寄信,因为打电话太贵,写信便宜,但初使托尼写信时只是流水账,雪利教会了托尼写信,从流水账到诗情画意到真情流露,托尼的妻子很是享用,在亲戚朋友面前读丈夫的来信,成了可以引以自豪的事情。就这样一路走来,两人从陌生到熟悉,各自教给了对方做人的道理,共同面对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雪利学会了徒手吃鸡,而托尼学会了生活中的细节,不乱扔垃圾,注意小节。

在大雪肆虐的圣诞前夜的晚上,他们开着绿皮车载着绿皮书终于回到了纽约。此时,雪利在开车,托尼在车上睡觉。为了能让托尼在约定时间回到妻儿身边,没有答应托尼住汽车旅馆的要求而是替下开车疲惫到已睁不开双眼的托尼,风雪兼程中回到纽约托尼的家中。

雪利巡演是为了钱吗?不是,在纽约,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地方,拿着是巡演三倍的收入,出入高级场所,受人敬仰。而在巡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事情,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影片结束了,2个小时的时间,诉说了一段历史往事,一段真情,一段美国历史上与种族歧视斗争的革命史,虽然只是冰山一角。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7

以前听过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自己的女王”,可即使如此,也总会有那么多女孩在对比中感到自卑,甚至感到孤独。没有一个人是天生高贵,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卑贱;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合群,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孤独。孤独,其实只是自卑的一个最高的境界罢了。绿皮书里有一个人,似乎是认定了自己是孤独的人,一个天生应该孤独的人“我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将自己划为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明明是男人,却又不配是男人。一个人,是要自卑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才能将自己困在如此窄小的一个孤独圈子里生存,更何况是一个天才。

唐·雪利,一个近乎音乐天才的存在。近日也在看《傅雷家书》,本已感叹于傅聪的令人惊叹的音乐天赋,接近夸张的领悟力,对音乐的极度敏感使傅聪可以在短于常人的时间里完成超出常人的成就。而唐·雪利,据电影里对他的介绍,从3岁便开始演出,14个月内到白宫表演2次,双博士……同样是学艺术,虽然不是一个领域,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个人是一个在音乐方面的天才。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至少在1962年的美国,尤其是美国南部的致命问题——他是黑人。

在谈这部电影之前,一个必要的功课便是了解背景。在南北战争结束的近100年内,黑白两色人种在美国,尤其是美国南部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是现代的黄种人,在没有种族歧视的中国,不明白当时由肤色而引起的冲突,但大概和中国古时候的元朝时的分化无异。似乎是在这些社会,总是要有一种人天生被别人踩在脚底,而还有一些人这天生高高在上。电影里头有一个片段,男主人公托尼,一个白人,再向南行的路上因为车子坏了,而只好将车子停在路边修理。而他的老板雪利也下了车,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尽是他的黑人同胞。他望着他们,他们也望着他。一个带着探究,为何一名黑人可以让白人为其服务;一个带着心酸,明明是同类,为何命运殊途。其实那些黑人只不过代表了当时美国的绝大部分的黑人罢了,也许若不是独特的天赋,他也许也是那些人中的一员。我莫名想起一句和这部电影无关的话: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稍稍改了一下,当你凝视别人的心时,别人也在凝视你的心。

一开始看到《绿皮书》很迷茫,不知道故事,只知道这部电影似乎很好看。男主人公托尼是一名有严重种族歧视的白人,他原本是一家夜总会的保镖。但是因为夜总会暂停营业而暂时试去了工作,只好去拜托朋友去找工作。经朋友的介绍,遇见了黑人音乐博士雪利,作为雪利的司机与雪利一起一路向南。在黑人备受白人歧视的美国南部,托尼和雪利更是经历了一系列他们在北方不可能经历的屈辱事件……

想起《唐探1》当中的经典的一场对话,“一张纸怎么立起来?”,折了一折,再立“这样”。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暗示着万物皆有两面。而人,更是如此。在托尼和雪利的《绿皮书》之旅中,他们生为白人和黑人,存于底层和富裕阶层,长于大家庭和孑然一身奋斗于世,恰如阴阳、黑白,互为对立,却最终融合。俯仰人世,皆是如此,立于人间,晦暗难明,却在沟通、交流中最终互相理解,成为挚友。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


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带给我们深远的影响。观影一是陶冶情操,二是可以激发内心的想法和感悟,为了防止感悟被遗忘,应该赶忙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要注意正确把握文章内容与实际经验相结合。你知道如何完成一篇新颖的《绿皮书》观后感吗?或许"绿皮书观后感范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1

前几天,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和名字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部充满术语条例的政治片,相反的,在一路向南的旅程中,独属于上世纪,野性的,畅快的美国,在黑人摇滚乐和爵士乐明快的节奏中逐渐的成型。

一个社会底层的白人,托尼,得到一个工作的机会,为一位黑人钢琴家,唐,当巡演司机。一个连黑人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的白人,会与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开着车一路南下,从城市到乡村,从文明到落后。歧视黑人的氛围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作用,便慢慢提现出来,与其说是绿皮书,不如说是一本黑人的生存指南,上面标注了一路上黑人可以住的酒店,可以进食的餐馆,密密麻麻,俨然一部严肃的法律条文。无奈的是,更过分的事情不断发生,钢琴上被堆满垃圾,晚上禁止黑人出没的日落镇,为黑人提供的“像家一样”的破落杂乱的旅馆,贵为钢琴家却只不过是白人消遣的工具,从琴凳起来的那瞬间,所受的尊敬和掌声烟消云散,与他们而言,他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老黑”。

看到这里,或许你们会觉得这是个注定悲伤的故事,其实不然。

南下的路途中,托尼与唐在朝夕相处后,渐渐被他的才华所征服。更了解到唐与常人不同的,喜欢思考的,追求平等的,高尚的灵魂,它不会因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这个过程里,与其说是抛去世俗成见的修行,不如把它看成一次互相的救赎。处于社会底层的托尼,在唐的指导下开始写充满诗意的信件,开始学会平和的对待别人,开始平等的对待以前所不屑的群体。影片中温暖的内核也逐渐揭开。

除了相互的救赎,影片更体现出的是一种对平等与自尊的向往。当唐的车经停南部一个农场时,被雇佣的黑人劳动力起身注视这位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同胞时,他们眼神的空洞和一些看不出情绪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后来想想,两个人,一个为黑人开车的白人,一辆车,不正给了那些深色人种以新的希望吗?

还有一幕,影片快结尾时,唐因为被邀请他举行圣诞音乐会的地方禁止与白人一同进餐,而勇敢的拒绝演出,我想,这也是追求平等的缩影吧,虽然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成见,但正是一个不断向好发展的微光…

一个温暖,诙谐的内核,救赎的不仅仅是那些深色的外表,更是那些披着美丽外壳却黑暗的灵魂。

《绿皮书》在当下的社会中,不应该是黑人逃避伤害的港湾,更应变成他们争取权利的通行证。

希望你们,也看看《绿皮书》。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2

前不久,我去看了电影《绿皮书》。我想,爱看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毕竟,《绿皮书》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了,网上评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这是一部有关种族阶级的故事。在美国的1960年代,还是有着种族的偏见的。而“绿皮书”,记录的都是黑人们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厅,因为有些店铺是不接待黑人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才会有“绿皮书”的存在。

作为他的司机,托尼免费观看了他的表演,目睹了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个在舞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离开舞台是进不了白色厕所的,不写字也能进白色餐厅,甚至进不了正常的更衣室。托尼对其他人对唐的态度感到愤怒,对唐放弃一个稳定而受人尊敬的演出大厅进行巡回演出感到困惑。

最后,在影片的结尾,托尼从唐的一个伙伴口中,明白了唐此行的目的。原来他此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让黑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当我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尊重唐!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很高兴我出生在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虽然语言、外貌、服饰都有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幸福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

全剧中,我最感动的一幕,便是音乐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尽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是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换作是我,怕是只会感到不公吧。我们在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此感到恼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许,你会说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严。我想,绝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对黑人抱有歧视的另一个主角托尼,也会就此改变。放在现在,我们也存在着歧视,例如性别歧视。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给女生。但是,我们都在渐渐改变,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等你努力去做的时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句经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是这样的,明明存在着,却总是等待。感到孤独,何不走去呢?

这个以真实故意改编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一点复杂和温暖。《绿皮书》让我明白了尊严的重要,面对不公平的该有的模样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3

今天我想讲两个词,启程、改变。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那么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步行?还是开车?还是坐飞机?

要是我的话,我会选择汽车或者是火车。飞机太快到达目的地,却掠过了风景。

走路又太慢,容易被景色牵绊,然后忘记了追赶目标。

但要是选择汽车或者火车的话,就大不相同。始终都是向前开着。

掠过大片大片的荒野,然后突然看见一片绿洲,就可以停驻下来,走下车。然后尽情享受着美好的一切。

当你内心充盈了、满足了、厌倦了,自然会想离开。然后再找你最初的那辆车。你拧钥匙、挂档、踩油门就行,怕来不及还可以加速,继续追赶你心中最想到达的那个圣地。那句广告词怎么说的来着:心所向,驰以恒。

恰巧这个电影就是开着车到达最想去的那个地方,完成一段生命的旅程。

我所有的想象并没有想到要和特定的某一个人共同赴那场约。这部电影恰好补足了这一点。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黑人礼貌,白人粗俗。黑人是boss,来人是佣工。

好像所有有趣的故事都是错位的。因为只有错位产生的碰撞才是精彩的、有趣的。精致的完美就像按剧本写好一样,没有一点惊喜。只有大小不一的缺憾,强烈的拼合在一起,才能持续摩擦产生火花和精彩。

这一点我就突然想到郭麒麟说过的话。他说他自己的恋爱观是坚决不会将就,我觉得那也可能拒绝了依靠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可能。

人生有几次重大的抉择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第一,不是你的出生。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的家境如何。

一个是高考。凭你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天赋可以让你从容还是窘迫的选择大学和未来的城市。

一个是婚姻。一个好的另一半可以加速你成功,可以两个人持续的成长。陪伴着走过岁月的峥嵘和美好的时光。

还有就是选择朋友。是酒肉朋友还是麻将朋友,还是游戏战友,还是读书知友,还是商业同学。

再有改变的自己的是其他的一些重大决策,就不一一细说了。

电影里,彼此都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同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证明了这世上没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去尝试,只要有人逼你。逼你上进或者堕落。

生命就是未知的旅行啊!你不知道你的目标、你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你能不能到达你心中最想要的那个耶路撒冷。但是你还是启程了。相信比看见更重要吧。

既然选择了同伴,就一路的相信,一路的支持。品格高尚,那就引领他不要乱拿东西、不要乱丢东西。

处事圆滑,那就为了他用尽一切手段,也帮助他走出困境。还要选择理解他的不堪、他的脆弱、他的孤独。然后尽一切可能带着他走出黑暗,奔向温暖。

烟有什么好抽的?朋友不喜欢,掐掉。

炸鸡又有什么可怕的?朋友逼我吃,那就尝一口,哎呦,还挺好吃的,再来一块(真香)

文雅有什么难学的?朋友教几次,我也会写含情脉脉的情书。

孤独太黑了。和朋友一起见惯了光明。我也不想在独居黑暗之中。

改变真的一点都不难。

难的是你连改变的念头都没有。

朋友都没有。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4

看完电影《绿皮书》,我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都说白人托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谢利?虽然电影开头先出现的是托尼,但托尼生活的改变,却是因为谢利博士。反抗种族歧视的是谢利博士;雇佣托尼的是谢利博士;体现电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谢利博士。是谢利博士说出的“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而不是托尼。刚看完时,我甚至感觉,《绿皮书》就是从一个贫穷白人的视角讲了一个富裕黑人的故事。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么呢?唐谢利要到南方做巡回演出,雇了满口脏话、抽烟成瘾、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要丢进垃圾桶里的托尼给他做司机。谢利博士举止儒雅,风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托尼的生活几乎毫无尊严可言,一点钱都来之不易,因此开头他对谢利博士是抵触、羡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种族歧视的倾向,二人开始动不动就会吵架、发火。而随着故事推进,谢利博士教会了托尼给妻子写信,教会了他诚信,不能无缘无故打人,教会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教会了他反抗歧视,更教会了他友情和信任。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长与改变的,是托尼。这或许就是托尼是《绿皮书》主角的原因。在我看来,《绿皮书》不仅讲了唐谢利反抗歧视的勇气,还讲述了这份勇气与尊严对种族歧视者的感染与改变。在1960那个“白人至上”的年代,谢利与托尼的友情和这种感染与改变,正是改善种族歧视现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许已经没有了指明黑人允许进入的场所的“绿皮书”,少了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但在这个走向和平、平等与美好的世界中,种族歧视依然在角落中存在着,在笑容和鲜花和歌声中藏匿着。存在的,还有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外貌歧视。当大人认为孩子的创意不过是胡编乱造,当男性认为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坚强,当人们对于工人、对于清洁工嗤之以鼻,当人们在私底下叫着“日本鬼子”“阿三”“外国佬”,歧视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想过像唐谢利一样改变它吗?相信过人们也能够像托尼那样被改变吗?考虑过我们有能力让自己和别人更有尊严吗?

以上便是我对《绿皮书》的思考。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篇5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62年,这是一个神奇的年份,是黎明开始前最黑暗的时刻,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美国的30个州也相应的公布了反对歧视黑人的法律,但这30个州中却没有一个南方地区……

唐,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前往南方地区雇佣了一个刚刚失业的白人司机托尼,雪莉虽然是一个黑人,却过着绅士一般的生活,而托尼虽然是白人却过着有色人种的生活,没什么文化,通过一些简单的苦力活维持着生计。在一起开车南下的过程中,两个人矛盾不断,白人开车,黑人坐车,在那个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们像看动物一样注视着这对搭档,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白人可以服侍黑人呢?从人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从雪莉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怜悯和无奈。他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误解。雪莉可以被邀请上台演奏,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却拒绝让他进餐和入住,人们欣赏着雪莉的美妙音乐的同时,却打心里认为雪莉是个低人一等的黑人。

雪莉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远非如此。许多餐厅和旅馆都禁止黑人入内,警察会无事生非,甚至连服装店都拒绝卖给雪莉博士衣服。托尼为雪莉的摆平了大多的困难,却不能改变人们心里的想法,为雪莉的遭遇愤愤不平,而雪莉却早已习以为常,雪莉为什么选择来南方开音乐会,他只是想证明,有色人种并不是低贱的人种,一个灵魂的高低贵贱与肤色无关。在相处过程中,两人开始慢慢放下偏见,找到了彼此的归属感,并收获了一段长久的友谊……

“世界上孤独的人总害怕迈出第一步”肤色、阶级、性格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改变人心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历史上的绿皮书(黑人行动指南)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

绿皮书观后感


总感觉这两位看彼此的眼神有一点含情脉脉,当然,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在《绿皮书》的电影中,有一些特别的色彩让它这部电影获奖显得有些争议,但是认真看过这部片子,其实我们能够了解的还是挺多的,也是值得一看的。

中国有句老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一百年的缘份,可以在今世坐同一条船;而做夫妻,则需要一千年的缘份。夫妻缘份实属难得,而修同船渡有那么难吗?

这话当然是不能放在现在社会背景上来理解的 。古代交通不发达,普通老百姓出行难,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机会恐怕相当于如今的一场环太平洋之旅。因此,能同一条船出一次行,自然是难得了,何况乘船的安全系数又不高的,同一条船,意味着患难与共,生死与共。

三八妇女节,学校工会组织老师们看了场奥斯卡奖电影《绿皮书》。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正是种族隔离和歧视较量的白热化时期。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了他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同年11月,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隔离与歧视并积极推动《民权法案》出台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当然电影里并没有提到这些显赫的正直事件。(好像托尼说的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话。)绿皮书就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设计的旅行指南,这本书标注了各个城市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等。

电影主角设置有些反常识,同出行的司机托尼是来自底层的白人,雇佣他的老板唐雪利却是来自顶层的黑人。托尼,意大利裔,夜总会的保安,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他失业在家。唐雪利,音乐博士,古典乐钢琴家,将举办为期两个月的南方巡演,需要一个司机。他俩黑白对立,阶层对立,文化习惯对立。唐雪利为找到合适的司机,颇下了一翻功夫。当一向对黑人颇不友好的托尼面临高薪诱惑也毅然推辞后,唐雪利仍然利用间接关系说服了托尼。唐雪利为什么在众多应聘人中执意挑选托尼,除了他后来说的因为托尼擅长处理关系外,恐怕还有重要的一点托尼是白人,有利于帮助他在种族歧视的南方解决问题。托尼因为肤色而拒绝唐雪利,唐雪利因为肤色而选择托尼,这说明他俩看问题的视角是相同现实妥协主义或者现实主义。

除此之外,他们仍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共同点,那就是对音乐的喜爱。托尼尽管是个大老粗,但说起古典的现代的歌星和歌曲,却是滔滔不绝,对车里收音机播放的每支歌曲都能说点流派。尤其是唐雪利在台上弹奏钢琴时,在幕布旁注视、聆听的托尼,仿佛沐浴着乐曲之光,一脸沉醉和膜拜。之所以能打动托尼抛家弃子,为黑人做车夫,恐怕不仅仅是每周125美元的报酬,还有他跟妻子交谈面试情况时强调的雇主唐雪利的音乐博士身份,托尼对黑人的钢琴家头衔无比羡慕和敬佩。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他们的第三个共同点彼此欣赏。托尼欣赏唐雪利的音乐才情,唐雪利欣赏托尼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彼此深深隐藏起来,甚至表现出相反、对立的矛盾,但这点欣赏让他们踏上同一条船,同一趟出行。

小轿车与古代的船只一样,空间狭窄。在长时间的路程中,靠沿路风景解乏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多奇异的景色,在其中穿梭一个小时后,你都会觉得单调。那什么来解无聊?那就是聊啊。一开始,唐雪利有点不能忍受托尼的大嘴巴,甚至说你能不说话吗?而随着车程的延续,随着车里空间的亲密接近,托尼与唐雪利从音乐聊到了彼此的家庭。

众所周知,人生是一条没有返程的路,大家有着相同的起点和终点。所不同的是他们中间的路程。影响中间路程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遇到的人和他们所经历的故事。遇到什么样的人,有的是我们不能选择的,有的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像托尼与托尼。这条两个月的路途,两人彼此欣赏,彼此影响。托尼欣赏唐雪利的天才,唐雪利欣赏托尼的勇气。起初,是唐雪利教导托尼,比如捡起扔下的可乐塑料杯,归还顺手牵羊的绿石子,拍净因跪在地上赌牌而弄脏的裤腿泥土,像一位严肃的老师教导不讲文明不守纪律的学生。后来,却是托尼给唐雪利上了最有效的一课,告诉他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比小心翼翼维护自己尊严更能赢得尊严的是踏出第一步的勇气。是的,挑战世俗,抛弃偏见,这是托尼对唐?雪利说的,也是对他自己说的。他们彼此一直小小翼翼地遵循巡演合同,不敢影响演出,不敢有半点差池,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都是被肤色、被私利捆绑后,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在巡演的最后一站,在邀请方boss面前,在隔离黑人的餐厅,优雅地说不天才与勇气完美结合。

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恰巧我们成为了朋友,这不是缘分,只仅仅是我们本就应该是朋友。(《绿皮书》)是的,能不能成为好的朋友,并不靠那些不可捉摸的缘份,而是彼此是否相互欣赏、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让彼此变得更美好。

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祝福你!因为百年修得同船渡。

《绿皮书》观后感


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开头不够吸引人,当看到托尼和人比赛吃热狗,以26个获胜时才有了看下去的兴趣。之后,才进入托尼与唐雪利一同去巡演的故事。两个阶层不一样的人在旅途中从雇佣关系到朋友关系,体现了友谊的进化。

种族歧视没有经历,阶层歧视也不想探讨,只是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友谊。

产生友谊的基础在于近距离接触。托尼与唐同乘一车,大部分白天时间都在一起,再不同的肤色与阶级也不能阻止友谊的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相同情谊与日俱增。他们有共同的行程,又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交流频率多了,友情也就产生了。像学生们,总是从离的近的开始交朋友。上大学以前,座位的左邻右舍是最亲近的;上大学以后,室友是最亲的。

友情的交流从吃喝开始。《绿皮书》里,托尼逼着唐一起吃炸鸡,分享美食也是在传递自己的善意。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大风大雨需要一起扛的时候比较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时候才是最多的。就像大学里的哥们,想表达下友情,总是以吃饭为媒介的,有时候还需要些酒助兴。在吃吃喝喝间拉近了彼此的友情。开学了要一起吃饭,放假前要一起吃饭,过节了要一起吃饭

《绿皮书》里的托尼与唐,一起走过一段路,吃过一样的美食,友情自然产生了;我们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对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4篇


《绿皮书》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讲述了在种族歧视严重的时代,一位黑人钢琴家获得了一段真挚的友谊,一位白人朋友及司机,表达希望大家消除种族歧视。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绿皮书观后感精选4篇,大家一起来看看。

言归正传,说一说《绿皮书》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吧。

该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背景是美国对黑人有严重歧视的时代。绿皮书是那时的黑人出行指南,例如标明着各大州哪些旅馆和餐厅允许黑人进入。这部电影没有大制作,却能给人很大的触动和治愈感。电影的主人公是对黑人有偏见的意大利裔白人优雅富有的黑人钢琴演奏家(主角居然是《指环王》里的阿拉贡,苍天啊才认出来,优秀!维果特意增肥了36斤,但还是很帅的!马赫沙拉真的很棒,又一次奥斯卡男配!)两个人对彼此都各有偏见,却在一段巡演的路上和相处中渐渐地放下对彼此的偏见,相互温暖,并成为一生挚友。故事中穿插着许多元素,包括尊严、勇气、友情、爱情、亲情

1.关于尊严

在存在种族歧视的背景下,黑人钢琴演奏家作为一个黑人,要面对白人的歧视;作为一个富有的钢琴演奏家,要面对黑人的排斥。正如他所说,他不被黑人所接纳,也不被白人所尊敬。演奏时他只是白人富人的玩具,下台时他仍旧是被人歧视的黑人。不能试高档西装、不能和白人富人同用一个洗手间、就算是被邀请演出,也不在大厅里堂堂正正地和白人们一起吃饭。一路巡演下来,钢琴家遭遇了很多的歧视和不公,但他都优雅体面地隐忍着。在意大利裔白人因为一个警察的话惹恼了自己,给了警察一拳,并由此入狱后,演奏家告诉他,拳头只能制造出更多问题,只有尊严才能战胜一切,而尊严有时也来自背后超越常人的隐忍。在最后一场巡演中,演奏家被拒绝进入餐厅吃饭。而这时,他又用另一种方式捍卫了尊严,大步地走过了餐厅,取消了这场演出,餐厅里的黑人服务员都不由自主欣慰地笑了,好像他们因为演奏家而获得了自己的尊严。

2.关于勇气

谢利博士本来可以留在北边,在派克大街派对上广受追捧,拿着三倍的钱。但他想来这。作为一名钢琴演奏家,博士本可以在北方享受着更高的荣誉和追捧,但他宁愿舍弃金钱、名望、甚至是尊敬,忍受着冷眼和歧视到南方去巡演,为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地打破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地位差距和种族不平等。而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光靠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很大的勇气。电影中还有一幕,两位主角的车在南方路边抛锚了,意大利裔白人下车修车,黑人演奏家西装革履下车等待。而对面就是一群正在耕田种地的黑人。他们停下手中的活,看着路边的谢利,像是看着什么不可思议的戏剧。可能在他们眼中,他们不知道原来黑人也可以穿得如此体面;原来黑人也能雇佣白人工作。他们看着彼此,沉默不语却又胜过千言万语。

3.关于友情

两位主人公一路上经历了种种,最开始互持偏见,到最后却互相拥有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白人一路上保护着黑人,从欺负黑人的流氓手中、警察手中将黑人救出。最初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顺利拿到薪资,但是到最后确是慢慢地注入了自己的感情。而黑人也一路上在教给黑人,告诉他要隐忍、要有尊严、要体面、要诚实。种族和品格上的反差更具有冲击力。他们一起喝酒、一起吃炸鸡、一起被关、一起淋雨,这些一起的经历让彼此的人格更加完整、生活更加有趣。这不就是友情的真谛吗?现实生活中,两位主人公原型也是挚友,直至2013年两人相继去世。

4.关于爱情

电影里关于爱情的表述较少,主要体现在白人写给妻子的情书中。远走南方,白人有机会就会给妻子写信,刚开始写的都是流水账,后来在黑人的指导下,白人写的书信变成了更有诗意的情书。这些细节的加工更能让爱人之间的感情加深,即使相隔千里,也能让对方感受到无所不在的安全感和诗情画意。

5.关于亲情

意大利裔白人是一个平凡无奇的白人,有很多家人,家里陈设简单,却很温馨。黑人演奏家是一个及其富有的黑人,只有一个哥哥,彼此却不肯互相联系。圣诞节平安夜,黑人望着屋子里了奢华的陈设,神情却无比落寞;另一侧,意大利裔白人和一家人平淡却快乐地享受着节日。背景的对比极大地烘托了反差的氛围。白人对黑人说,主动联系哥哥。任何感情都可以治愈孤独,勇敢迈出第一步,世界上就少了两个孤独的人。在这个孤独成瘾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很幸福,而幸福与否的选择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整部电影平淡叙事,却也轻松搞笑,画面处理很好,音乐很好听。严肃的种族问题没有大悲渲染,而是穿插着很多治愈人心的主题,以轻松搞笑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很平静,仿佛自己和他们一样在路上。在路上了,就不会只顾着自己的手头工作和作业,不会计较私人恩怨和个人得失。因为生活那么美,要分清主次,不要浪费时间,心开阔了,世界就大了。

1关于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电影发生在1962年的美国,那时候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而此时专门为黑人所出的GreenBook,就指明了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名《绿皮书》就来源于此,故事大背景是美国的种族歧视,白种人认为黑人是低等的,很多公共场所都禁止黑人进入。

2推荐理由

总体来讲,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原因有三。

第一,故事情节推动平稳。按理说这没什么特别的,但在冲突不是很激烈的情况下能做到足够吸引注意力,编剧的功力可见一斑。走出电影院,我听到最多的讨论是:情节没有大起大落,但是又不乏味。之前有部电影《三个广告牌》,手法和这部有些类似,推荐观看。

第二,音乐丰富。我把电影中用到的钢琴曲放在这里,喜欢的朋友可以听听看。

1、《ThatOldBlackMagic》

2、《8817thAve》

3、《SoLongLoversIsland》

4、《Dr.ShirleysLuggage》

5、《IFeelFine》

6、《ALetterFromMyBaby》

7、《YouTookAdvantageofMe》

8、《BlueSkies》

9、《DearDolores》

10、《VacationWithoutAggravaton》

11、《Cookin》

12、《WhatchaGonnaDo》

13、《WaterBoy》

14、《DearestOne》

15、《FieldWorkers》

16、《IGotaCall》

17、《MakeupForWounds》

18、《HappyTalk》

19、《ILoveMyBaby》

20、《GovernorOntheLine》

21、《NeedSomeSleep》

22、《MaketheFirstMove》

23、《LullabyofBirdland》

24、《LetsRoll》

25、《BackwoodBlues》

26、《TheLonesomeRoad》

27、《MmmLove》

28、《ThanksOfficer》

29、《IfYouWantMeTo》

30、《ThankYouFortheLetters》

31、《TheLonesomeRoad》

第三,镜头细腻。片中大场面镜头不多,导演多处使用对比,刻画人物情感,小中见大。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车子坏了,唐背靠车子,面向田野中的黑人奴隶,同样黑的肤色,一面是西装革履,一面是衣缕阑珊;一面是眼光炯烁,一面是目光呆滞;一面是身材挺拔,昂首挺胸,一面是长期劳作,弯曲的脊背一个镜头就刻画出人和人的差别。剧照如下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模板7篇


从哪方面开始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比较好呢?优秀的电影会让我们每个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让我们把心思都放在写一篇观后感上吧,写观后感的过程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栏目小编特别编辑了“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1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__)》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障民生健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__)》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民生宜居为理念,以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宗旨。

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建设宜居、宜业、宜发展的绿色城市。

报告指出,面对极端的降雨事件,许多城市缺乏科学的预警机制、应对技术和治理手段。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绿皮书同时公布了20__年中国生态城市前十位,其中北京位列第四。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2

《绿皮书》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受雇于黑人音乐家的白人司机和音乐家到美国南部巡回演出,而遭受到种种歧视的故事,这部电影是在呼吁人们反对种族歧视。

绿皮书是黑人司机的必备手册,里面罗列着所有专供黑人住宿的旅馆。

电影里有许多场景都体现着强烈的种族歧视,比如说音乐家雪利博士在演奏完钢琴曲后想上洗手间,而当地的管家却让他到来回需要二十分钟的黑人旅馆里面上洗手间,白人宁愿延误演出,也不让黑人在白人场所里使用厕所。甚至有一次在演出前,所有客人都在餐厅用餐,而雪利博士被拒之门外!为什么所有白人观众都可以在餐厅内用餐,而作为当晚主角的雪梨博士反被拒之门外?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肤色不同!

白人凌驾于有色人种之上,这是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即使像雪利博士这样的黑人演奏家,在台上用精湛的技艺,给白人们带来美妙绝伦的艺术享受,每次演出都赢得白人们的高度赞扬,但当他走下台后,又立刻回到了那个被白人贬低的,看不起的黑人。

白人司机刚开始对此不以为然,但当他看到雪利博士遭受种种刻意的刁难,无端的欺凌,仍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后,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开始痛恨那些怀有种族歧视的人,最后甚至与雪利博士成为了好朋友。

所有人都应该是公平的,人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个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看完《绿皮书》,我更加觉得要公平地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无论他是什么肤色,无论他来自何方。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3

影片中除了大环境之下跨越种族的非常友谊之外。更是用主人公唐和托尼彰显了很多人生哲理和职场规则:

一、要想在职场或者人生事业当中取得赏识,那就先提升自己的价值;如同影片当中正是因为托尼是个解决问题的高手,唐才会用各种心理以及行为战术来拉拢他;二、身为职场员工,要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或手段;因为老板雇佣员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就像富士康老板郭台铭贴在公室门外的警言“遇到问题,先想好三个解决方案再敲门”一样。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相应你的价值也就越大。同时,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独自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一个人最值得珍贵和自傲的东西是正直、善良、正义、感恩和忠诚;就像托尼,虽然言语粗俗,行为鲁莽,放浪形骸,而且还很油腻。但他始终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无论险境如何残酷,他都能与唐共进退。突然又让我想到早些年网络流行的一句话“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四、解决问题往往有很多种方法,这句话用到托尼身上,我感觉再恰当不过了。其实我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感觉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妨跳出固有的思维,换一种思考方式,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要有观察入微的能力和大局观意识;这一点从遭遇酒吧小混混搞事时,他用枪来威胁对方,没有交战的腥风血雨,却展现了他对形势的理性戒备和对自身力量的合理预估,所以他真的是带了把枪。从这点细节来看,唐是不及托尼的谨慎;在警察抓到唐跟另一个男的干坏事的时候,托尼则好声好气地贿赂两位警察,因为他一方面是想尽快让唐摆脱麻烦,另一方面他又尽可能地在避免事情闹大之后可能对唐的事业带来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六、无论做什么都当全力以赴,不留余力。就像总经理的口头禅“要么成,要么死”一样。这是一种魄力,也是一种鞭策和信念的坚定。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4

近来常听人说起电影《绿皮书》,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个时间去看了一次。看了以后有一些感想,其实看的时候就很受感动,所以来写一写观后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够直抒胸意足已。

没看电影之前,我见过几次宣传海报,我以为画面上的两个人是父子关系呢。真是的,我怎么没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为影片讲的是父亲如何开导孩子的故事。结果,看了才知道那两个人之前是陌生人,两个人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并且是黑人雇用了白人,而故事发生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发生在种族歧视相对严重的`美国南方。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国内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战争(南方与北方的战争)。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在该州内发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奴隶制度。这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

影片从男主角做保镖的夜总会开始,那热闹、随意的气氛令我向往。后来男主角打工的夜总会要停业两个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为家里下个星期要交的房租还没着落。急迫的时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表当掉。这也许就是真实的美国人的生活,他们没有多少储蓄。但是从影片上看,他们并不焦虑,他们不过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里挣钱而已。男主角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做司机的工作,帮一个三人组合的室内乐团开车,但要走很远、要走很久,因为这个小乐团要从美国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回演出。

在他们出发之前,组织巡回演出的唱片公司给了男主角一本“绿皮书”(Green Book)——美国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时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那时的美国南方有很多旅馆和餐厅是只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来。而他们使用的是两辆绿色的凯迪拉克轿车,那绿色很鲜艳、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说着什么,或是在抱怨着,或是在抗议着。这也是本片的高明处之一。它并不高声的吼叫,它只是用艺术的手法述说。绿书(Green Book),是源头,是罪恶,是该被指责和攻击的,但它只是书那么大的一个东西,从视觉上没有绿车(Green Car)更有表现力。我很怀疑这部电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车不是绿色的,而影片中的绿车完全是编剧设计的。他们开着两辆绿色的小车出发了,而影片的情节随之一路展开。

那个雇男主角开车的黑人是个钢琴家,他还有三个博士头衔;而受雇开车的男主角是个粗鲁率性的白人。黑人钢琴家,虽然皮肤黑,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修养、守规矩;白人司机,尽管穷,但很随性、很快乐。两个人要呆在一辆车里,要一起长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冲突,产生了很好的故事。

当他们到了肯德鸡的故乡,男主角非常开心,因为可以吃上最新鲜、最正宗的炸鸡。他买了一个全家桶带上车,然后一边开车一边美美地吃起来。他不光自己吃,也劝钢琴家吃,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这样的大大咧咧、这样的讲义气。而钢琴家一脸严肃,他很拘谨,他要讲究斯文,他又有些无助,因为他不知道在没有餐桌、没有盘子、没有刀叉、没有餐巾的情况下如何吃东西。在男主角的坚持下,钢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块炸鸡翼,小心翼翼地吃起来。他小口小口地吃,吃着吃着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鸡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样处理剩下的鸡骨头。男主角就摇下车窗,把自已吃剩的鸡骨头扔出窗外,示范给他看。钢琴家学着做了,让自然的东西回归自然。他没想到生活还可以这样随意、这样放肆、这样开心。这时,电影院里发出了很多会心的笑声(观看这部影片,这种情况常有。这是一部喜剧,一部可爱的轻喜剧)。当然,向车窗外仍可乐杯还是不可以的,所以钢琴家坚持让男主角把车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乐杯捡起来。

钢琴家克制、努力、事业成功,他有成就、有钱、待人彬彬有礼,但并不快乐,也不幸福。他说:过着演奏家的生活,到处走,难以安定,难以成为好的丈夫。他没有家人,没有亲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没什么朋友。而男主角虽然穷,虽然没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长大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长辈和亲戚,有一起长大的伙伴,还有很多熟人和朋友。当圣诞节来到的时候,男主角的家里(House)人头涌涌、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的温馨的烟火气。生活过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钱没钱所能决定的。人除了需要钱,也需要爱情、亲情、友情……,需要人之间的关爱,需要温暖。

影片以音乐家巡回演出为线索,所以影片中有许多音乐表演的场景,其中的音乐都很棒,有的是低语,有的是倾述;有的是愤懑,有的是狂欢;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挚的情感……;代入感极强,让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让人痛快。

影片的画面也很美。美国有很美的自然风光,驾车长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们摄入画面。那秋天的树林,色彩斑斓,让我想起在吉林长白山脚下从南坡向北坡穿行时驶过的公路。当男主角去钢琴家的住处应聘的时候,他误入了钢琴家楼下的音乐厅。画面上没有观众的音乐厅,在明亮、柔和的灯光的照映下,是那么的宽敞、整洁、温暖、宁静、美好,那就是艺术的殿堂,是心灵的居所。

这部电影好,不在于高科技、大场面,它是一部简单的2D片(在当前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它只是一部传统的有声彩色片),它只是在细腻地用情节、用语言、用动作和表情在讲故事。它讲得是那样自然,讲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靓女作招牌,男主角是个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应有的样子,绝不刻意夸张。所以让人看着感觉亲切和真实,就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影片中的钢琴家在面对白人的歧视时说:不要以貌取人。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观点。黑人与白人,肤色不同,很容易区分。但是否有教养,是善良还是邪恶,是正直还是诡诈,是温和还是暴躁,是达观还是乖戾,是乐天还是心胸狭小……,就很难一眼看得出来了。影片所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状况应该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经可以当选美国总统,可以领导一大帮白人,就是明证。但以貌取人的问题,应该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国人对白人总是高看一眼,其实白人也未必就高贵、就有教养、就优秀。我第一次出国去澳洲,飞机一落地,我跟着大家向外走。在过道边,我看到十几个白人等在那里,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眼睛望着我们,似乎在等着我们走完。我当时很纳闷,她们在等什么呢?后来想明白了,她们是清洁工,准备为客舱做清洁。澳洲当然也需要清洁工,像中国一样;白人也可以做清洁工,像黄种人一样。肤色并不能决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个人的相貌当然也重要,赏心悦目总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一个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长相怪异的马云,却能干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的。

电影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资高,受点苦也愿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职责内的事,并尽力做好。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5

《绿皮书》,三项奥斯卡奖得主,无疑是20xx年初最热的电影之一(当然,热度无法和《流浪地球》相比)。

在上映的第三天,我也满怀着好奇和对那片土地的想念,走进了电影院,看完了整部片子。

总体感觉:温暖、有趣、细腻,也略微感叹!

1

说到温暖,其实有点意外。

奥斯卡大奖得主能是如此温暖、不虐的影片,着实让我有点意外。整部影片虽有时有点紧张,但大部分时候是轻松且惬意的,最后的ending也是大圆满……真好!

因为我是一个从不看悲剧恐怖片、悬疑片的人,只爱看喜剧、爱情剧,特别喜欢happy ending,自然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特别钟情。

各种金句鸡汤频出,真是让人元气满满~

生活已经如此紧张,何必在大荧幕上还给自己添堵?

来点正能量,岂不更好~

2

说到有趣,真是有点好笑。

里面粗鲁的白人和优雅的黑人形成鲜明的反差~看到白人给妻子写信的语句:How are you?I am fine!

这不是我们小学课本里韩梅梅和李雷的经典对话么?原来美国人也这么玩儿啊!

满电影院都是拥有同样回忆的人,爆笑一场!

各种小段子不断,能领会其中,会忍不住嘴角上扬~

3

说到细腻,不得不说两位主演。

没有大制作,没有大场面,就是两个男人撑起整个剧情。

演技,是必须的!

白人男主,“魔戒”里的阿拉贡,增肥40斤牺牲形象出演,确实把生活在布鲁克林的底层人民形象演得活灵活现。

每一次提裤子、掏耳孔、剔牙齿……都是那么鲜活而粗鲁,让人无法想起以前那个人类之王!

而黑人男主,是我见过最性感的黑人。

细腻、优雅又不失敏感与理想主义,刻画难度上比白人更高,难怪小金人给了他。

每个眼神、每个笑容、每个动作都是戏,让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长……

4

说到感叹,整个故事正好发生在美国平权运动的前夕(1962年)。

所谓平权运动,通俗点说,就是本来美国社会白人与黑人、男人与女人的地位也不是如今这样的局面,而是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运动才逐渐变成现今这般~

而这场平权运动,不仅仅是人权的平等化,更催生了很多时尚事件与品牌……作为对“时尚”话题如此敏感的我,关注点总是无法离开这里!

说实话,时尚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ta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事件耦合而成的产物!

香水的发扬光大是由于欧洲黑死病的肆掠;

Levi‘s牛仔裤的诞生是源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

而世界上第一套女士西装的问世,以及YSL品牌的声名大噪则来源于这一场1960年代的平权运动!

在那个男女极其不平等的年代,女人只有穿着蓬蓬裙来显示自己家境优越,因为裙摆越大越证明丈夫家里有钱、自己不用干活(那么大的裙摆确实啥也干不了)!

于是,女人们的裙摆一个赛一个大。

硕大的裙摆,炫耀了女人经济状况,也体现出其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和男人一样工作交际,自由地做自己,而不是在家当“谁的谁”,不是吗?

于是,当1930年电影《摩洛哥》里德国演员Marlene Dietrich穿着燕尾服、头戴高筒男式礼帽亮相时,真可谓是晴空霹雳,启发了男装女穿的风潮。

魅惑的眼神,帅气的装扮,比纯粹的女装更吸引人,同时也彰显出男性的率真魅力……

但是电影终究是电影,虽为时尚提供了新的灵感,但却很难在当时的社会上流行起来。

直到1966年,法国著名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伊夫·圣·罗兰,YSL)以这部电影为灵感,设计出第一件女性西装(Le Smoking),才真正开创了女士穿西装的`时代。

女性西装的诞生,催化了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思潮。

不久,欧美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女人要求两性平等、非婚性行为、合法化以及开放式婚姻……

时代的进步,有时候就是被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并推动着,其实背后都有着非常深刻且深厚的积累!

看到黑人要求与白人同等权利的渴望眼神,我仿佛也看到了那些穿着蓬蓬裙、渴望和男人一样叱咤职场的女人……

人性,无法永远被压抑!

人性,终究会被解放!

所谓时尚,也不过就是用外在的形式不断解放人性的过程与表征!

绿皮书,是黑白肤色的绿皮书,也是人性追求平等绿皮书。

人,生来就不平等,所以才有了追求平等的动力与欲望!

选择与引导自身用更恰当的方式解放人性,在现今社会,变得更为有现实意义!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6

天才要学会和孤独相处。

白人中的底层和黑人中的高层,阶层并不是一定固化,人生总有例外。

出生有时会决定命运,但是命运的天平也会向你倾斜。

活着的时候务必淋漓尽致。

也许在明天,你会收获一份惊喜,或许是友谊,也可能是爱情。

时刻要记住令你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你的尊严。

人物刻画生动,毕竟是真人故事改编。

背景是在1963年的美国南部,种族歧视在主人公南下巡回演出时特别明显,唐是勇敢的灵魂,忍受不公的同时又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位伟大的黑人音乐家,如此的身份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矛盾体。在享受荣誉的同时也忍受着常人无法触及的孤独,时刻都是活得那么正经。有点俏皮的桥段是唐教托尼写家书,体现出了黑人钢琴家的才华,骨子里也透露着浪漫。

托尼的性格是极具直男性格,对家人的担当和责任感会让你觉得这个有着标准美国胖子外形的人其实也是很帅的,为了补贴家用去比赛吃热狗,吃了26个,拿到奖金妻子激动地说下周可以交房租了,一个为家奔走的丈夫形象就此树立。当然为了养家也就接下了为唐开两个月车的活。

最后的结局也算暖心,唐带着一瓶酒到托尼家过圣诞节!托尼的职业生涯下回分解。

佳片一部,邀您共赏《绿皮书》!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7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政策还在大行其道的时候,一名著名非裔美国古典爵士钢琴家唐谢利计划到南方各州进行巡演,考虑到安全因素的他打算招募一名保镖兼司机。而与此同时,一位意大利裔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恰好处于失业状态,为房租捉襟见肘。于是托尼顺理成章地因自己善于解决冲突的能力争取到了这份工作,就这样,两个种族不同,阶层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喜好不同的人共乘一车,踏上了为期八周的冒险之旅。

《绿皮书》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绿皮书既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一本书的名字黑人旅行指南,在60年代,由于种族歧视的大行其道,黑人出行都要携带一本这样的绿皮书,住错了酒店,甚至进错酒吧都会被白人围攻。

一直以来,种族歧视都是美国和世界绕不过去的坎。黑人钢琴家唐出身高贵,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其内心却非常孤独,倔强,荒凉,甚至试图用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说我拒绝去不欢迎我的地方。但他还是去到了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州。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车子抛锚时,唐谢利博士看着那些在种植园辛勤耕种的黑人,与他们进行无声的对视。尽管无言却极尽心灵震撼,那双带泪的`眼眶里有怜悯,有悲愤,有唏嘘,也有对时代洪流冲击的无能为力。可见种族歧视是多么悲哀,残酷,而又深刻!而托尼,一个生活在美国底层的酒吧酒保,他受教育程度不高,说话有些粗俗甚至会一言不合与人动手,但他身上也有温情脉脉的流露,他内心深处的正直与善良也正是通过与唐的接触,才被慢慢地释放出来,并建立了原则和责任感。

如果说唐身上有着一种孤独的浪漫,那么托尼身上就是一种温情的勇气。除去种族歧视的主题,我们也同时发现,人性就像是托尼捡到的那块石头,剥开外壳,里面的种族,国籍,文化,性别都是没有差别的,越往深挖掘,也会发现一样的自私,贪婪,偏执。除了单纯的是非黑白,电影还在讲述一种更深刻的东西如何平衡坚守与改变。比如电影的开头,唐是一个身着华袍却迷惘地活在虚幻世界的人,而到电影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在圣诞节敲开自己朋友家门的普通人,怀着分享的心情,一同打开一瓶闪闪发亮的香槟。

人性就像那块石头,被风霜雨雪磨砺,有着许多瑕疵,却始终晶莹剔透,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一场由北向南的旅行,在欢乐中给予人思考,浪漫的孤独和温情的勇气终会相遇。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5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有的时候灵魂的交流远超语言上的分享,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作品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请您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范文5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500字(篇一)

最近总是在家呆不住,要出去逛逛,走走,没事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电影。所以,说走就走,买了两张《绿皮书》电影票,和闺蜜兴致勃勃的奔向电影院了!

你要问我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为: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的故事。但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注意,这里的托尼是白人,唐是黑人)。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虽然是一部外国影片,说的也是英文,但丝毫没有影响观众的观感,影片中主角之间的对话时而幽默,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我们是完全沉浸在其中的,可以说拍得非常好了!

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托尼(白人)的一系列变化,真的特别有意思!

影片的开始,托尼的妻子叫了两个黑种人到家里修理东西,临走的时候,他的妻子倒了两杯水给那两个黑人喝。结果,等黑人走后,他一直不停地看向那两个杯子,眼神里透露出藏不住的不适感,最后还是没忍住,把那两个黑人喝过的杯子毫不犹豫的丢到了垃圾桶。看到这里,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种族歧视这一思想,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让人意想不到。

由于托尼需要钱,而暂时又没有工作,唐又给的价钱到位,所以,即使他打心里不是很乐意为唐服务,但谁会跟钱过不去呢,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合作关系,也是一道风景,一个白人为黑人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托利连唐的行李都不愿意碰,就因为他是黑人,每次开门都要用手绢擦车门,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打心底不愿意接触唐的!

可是,随着巡演的进行,一路上他们之间虽然有磕磕碰碰,也有吵吵闹闹,渐渐地,托尼发现唐并不是那么讨厌的,他感觉到唐并不是真正的开心,唐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喝酒,于是,托尼试着靠近唐。

他们之间总之经历了很多事情,比如托尼鼓励唐吃炸鸡,还是用拿着吃,要知道唐是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的,毕竟他可是受过很好的教育和教养的人,这也恰恰是托尼和唐有意思的地方,原本地位低下的黑人唐才应该过着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他却是有着高超技艺的钢筋家,但依旧不被白人接受,人们只是拿他当演奏的老黑看待!比如唐被酒吧的白人欺负,托尼伸出援助之手,救唐出来。再比如由于天黑,路况不好,他们误入了村庄,被警察关起来,就因为该区域不允许黑人进入,最后还是唐打电话给高层,才获救了!这样的事情一路上发生了很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到最后,唐和托尼居然成了可以拥抱,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这期间是两颗心的逐渐靠近,其实,也是两个人的自我救赎和彼此救赎!影片的最后,唐来到托尼家,跟他们一起过圣诞节,皆大欢喜,托尼也不再排斥黑人了,因为他收获了朋友,唐!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既诙谐又引人深思。就因为肤色不同,就剥夺了他们做为人的权利,不让他们靠近白人的生活区,不让他们和白人一起吃饭,哪怕你是很著名的演奏家,依然享受的是低人一等的对待。尽管高中历史也学过,三角洲贸易,那些被卖的黑人奴隶,他们的生命简直还不如蝼蚁,真的有些可怜他们!好在,唐有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虽然活得辛苦了些,孤独了些,最终也收获了朋友,收获了自尊,收获了自己的人生!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500字(篇二)

当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在想可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绿颜色的书,书中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展开寻宝之旅。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博士钢琴家唐,他拥有极好的艺术才能。可他在拥有了一个自己单独的演奏厅和每天数百名的观众后,却请了一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做司机,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南方巡演。整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观众的掌声,嘉宾对他的称呼,大家对他的尊重,都只存在于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免费看了他的每场演出,也亲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下了舞台不能进白人的厕所,不能进白人的餐厅,甚至不能进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为别人对唐的态度而气愤,又为唐放弃了安稳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厅,而来做巡回演出而不解。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档口中明白了唐这次巡回演出的目的。原来他这次巡回演出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也让黑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当知道这些,我对唐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虽然也有语言、相貌、服装上的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在祖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感动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观看。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500字(篇三)

影片采取双男主的叙事,其实是个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视角。借着托尼之眼,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的美国南部世界,歧视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方位,而借着唐之眼,我们还看到了以托尼为代表的美国白人阶级社会的落差。唐尼不仅因为是白人世界的异类高处不胜寒,还因为与黑人世界的阶层落差而孤独。托尼其实歧视也是有色眼镜的代表者,要不是一份高薪工作的诱因,他可能一辈子没有机会走进黑人的内心世界,领略并接受他们的才华。而通过与唐的接触,托尼的内心世界渐次打开,精神世界更上层楼。

按照唐三重奏搭档的说法,唐的南巡也是自找苦吃之旅,他完全可以在北部轻松赚三倍的报酬。唐执意南巡的意图影片没有明说,但不明而喻。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影片所在的1962年,民权运动的火力正集中在反对长途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和争取南部黑人的选举权上。作为黑人精英艺术家的唐,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值维克多雨果格林的绿皮书指南问世,南巡演出的可行性就差一位保驾护航的托尼。

《绿皮书》故事的次年,华盛顿林肯广场二十五万人聚集,同声反对种族隔离,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将民权运动推向高潮。联系历史,我们再回看唐一路的隐忍,便可见他内心那团看不见的火种。在托尼的影响下,他终于向歧视并拒绝他用餐的餐厅说不,并用拒绝演出的方式给了伪善的白人一击。

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之所以让我们看得如此鲜活,是因为,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种族歧视依旧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刻深陷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镜像,种族融合的使命尚任重道远。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500字(篇四)

在一众好评声中去看了这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颜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却会让很多人看完之后会心一笑或是潸然泪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经足够精彩。

故事以黑人种族歧视为主题,围绕一场巡演经历展开。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请了一个“能解决一切麻烦”的白人做全程司机,于是高冷钢琴家和胡说艺术家便展开了一场公路旅行,而绿皮书是一本专门为黑人而写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个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酒店和餐馆。

白人司机托尼原本处在社会下层靠体力谋生,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头脑灵活,身体强壮,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这并不妨碍他也是一个爱家的人,明明看起来吊儿郎当浪荡洒脱的人因为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赚钱,即使是干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所以这才有了他和黑人钢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对黑人有所偏见,曾经扔掉自己家里黑人用过的杯子。而博士虽然是拥有着财富和地位的伟大钢琴家,身份高贵,涵养深厚,可以说是超脱世俗的理想形象,但还是逃脱不了别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所以两人从某些方面来说,势均力敌,都对这个世界有着无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刚开始,两个人就只是单纯的雇佣和被雇关系,互相看不顺眼,但一个因为涵养,一个因为利益,却又不能做出什么出格伤人的事,这样的关系显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场演出顺利进行,托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道,他就是一个天才。在前往下一个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乐时,托尼因发现博士不认识其歌手而大惊。黑人歌手似乎是一个稀有物种,而同为音乐家的博士却不认识。而他们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后,故事也进入了全片的高潮。当托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后,博士终于爆发下车,说出了他一直以来的憋屈: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也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作为一个聪明人,托尼也马上理解了博士说的话的含义,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破那种族差异,至此,我想托尼已经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这位孤独的钢琴家,而不是以肤色人种。作为一个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三人群,博士是孤独的,但他却还坚守着,孤独的向前。就像托尼后来说出那句:孤独的人最难迈出第一步。

在最后一站,邀请者因为黑人身份拒绝了博士进堂入餐的要求。而这里托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为那场对话发生了巨大转变:托尼变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却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由于邀请者的坚持,博士也强硬的放弃了演奏,转头和托尼去了一个黑人酒吧。随着女老板的“挑衅”,博士的一曲爵士让他找回了那种可能从未有过的做黑人的快乐。

故事结束时,本以为不想和托尼家人一起过圣诞的博士最后还是去了。一场旅行似乎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够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时候,肤色只是表面的,偏见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真正能够改变人种歧视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精品范文]绿皮书观后感六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绿皮书观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