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国家藏宝观后感 > 地图 > 国家藏宝观后感

国家藏宝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6-13 来源:互联网

2024《国家宝藏》观后感(660字)。

观看一部影片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我想您对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观后心得,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一部影片中互相碰撞,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24《国家宝藏》观后感(660字)》,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一)

最近央视出现的一个非常火的综艺,就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我花了一晚上看了两期,感受颇深。

首先,有十分有文化底蕴又不失颜值的文物,其中包括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曾侯乙编钟、“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以及各种釉彩大瓶,每一件文物都穿越了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其次,还有李晨、王凯、梁家辉等明星的助阵,加上主持人张国立的精彩演绎,让整个节目看起来即有历史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高大上、有文化、有的节目。看节目看的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为古人的智慧而折服,为那些文物而感叹,也为文物背后的故事而感动。

其中,我还非常喜欢第二期中的一段话:当一个伟大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很多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历史上,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因为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而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伟大的人。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人,不被人所知,也在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的工作,我们能说他们不伟大吗?

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这个时代一定会很伟大。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对历史、对文物、对每一份工作、对每一个职业都带有敬畏之心,努力做好自己该做好的每一件事。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二)

国家宝藏一共出了两部

用现有大家都知道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一部让人深信不疑的探宝故事。

每一次本在分析线索的时候,都让我毛骨悚然,而且,线索铺垫的即大胆又合理,不容让观赏者有质疑。

而且,电影里的名言名句也很有趣,值得一看。

本·富兰克林·盖茨是在乔治城大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学位,在麻省理工获得了机械工程学位,在海军潜水训练学校获得海军后备役军官资格,这些都在向我们说明。本是个天才,所以什么历史知识,什么寻宝探险就变得很有可能了。

瑞利,能在天才身边当助手的人,当然也不会是一般人,他是电脑系统的终结者,并且还出了书(第二部有描述,买了一辆跑车)

“看法了吗,她也好奇了!”——艾比嘉尔·切斯,本来是国家图书馆的博士,鱼事件毫无关联,但是因为她的好奇心,她对探宝的兴趣,于是也趟了这条浑水。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对美国历史知识大涨(虽然对我的生活没什么用)。

但是,我真的由衷佩服编剧的想象,据说,第一部国家宝藏的剧本是花了7个月才完成。

而且,每个英雄人物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信。

当寻宝一行人被困在教堂地下5层楼的高度的时候,瑞利很失望,他很担心他们出不去了,但是,经过老盖茨的鼓励,本重新寻找线索,终于被他们发现了宝藏的入库和安全出口。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三)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梦见你千万遍,只想触摸你五官;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阴似箭。”你是否聆听过那英这一首蕴涵着历史的,饱含着深情的,饱含着沧桑的歌曲?你是否观看过《国家宝藏》这个充斥着国家文物,满载着国家宝藏,满溢着国家文明的节目?如果你有听过,有看过,那你心中是否感受到了无上的荣耀,无比的自傲和无限的感慨呢?你是否有了想要保护文物,想要传承历史,想要弘扬文化的冲动和想法呢?

中华历史贯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绵延千年亘古今。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也早已印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在这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一代代的文化传承者,一个个的宝藏缔造者,一辈辈的文化守护者,让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宝藏》这一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探讨国宝宝藏,欣赏国家宝藏,保护国家宝藏的行列中来了。而这也就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以及自豪感都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另一个层面。总之,《国家宝藏》这一档节目之所以能够博得大众认可,主要的原因除了他极其关注中华文化,极其重视民族文化,极其热爱传统文化之外,他还以民族文化为骄傲,以名族文化为自豪,以守护璀璨宝藏为己任,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担当。

《国家宝藏》这一档高大尚的节目,是立足在中华文化宝库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它通过展示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通过邀请一些专家人士对一件件宝贵文物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演绎文物背后潜在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从而来引导更多的观众去爱上国宝,去爱上文物,去保护传统,去弘扬历史。

事实上,除了抒发文化情怀,爱国情怀之外,《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的演绎。通过明星们对国宝背后的故事的重现与演绎,可以让人们瞬时穿越到那段历史当中去,去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那段岁月,去体会一下那种情怀。正是因为这档节目让文物重新“活”了起来,让历史事件重新演绎了出来,所以人们才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国家宝藏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所积淀的文化内涵,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所体现的强大生命力。

保护国家宝藏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我们个人的使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文物所承载的千年文明,有义务去传承和延续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必要去培养对文物保护的和守护,也有必要去唤起国民对文物的保护,对文明的重视。我希望人们不要把《国家宝藏》这一个节目当成是一种形式,看作是一种笑谈;我希望人们可以真正的看到国宝的价值,真正理解文化的价值;我更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国宝的守护人,成为传统的继承人,成为文化的弘扬人,成为文明的推动人。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四)

央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正,很有含金量。很高兴很激动看到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强了!真好看。

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很重要,记录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我觉得他的乾隆红很好,但有时候会审美会偏移?还不太了解,不能妄断!也许他的蝴蝶结审美是一种未成熟的蹊径,也许他的灵魂里住了一个现代人,西方人?),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五)

12月17日晚,央视《国家宝藏》播出河南博物院专题。河南博物院三大镇院之宝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惊艳亮相,蔡国庆父子、雷佳音、刘涛分别担当护宝人,演绎国宝前世传奇。

其中,雷佳音演技爆棚,得到网友广泛赞誉。

但是,真正引起网友共鸣的是云纹铜禁的今生故事。这个强国梦故事让张国立和雷佳音也为之震撼。

为何20xx多年前的“云纹铜禁”和强国梦产生关联?中国航发高级工程师吴庆辉作为这件国宝的今生故事讲述人给出了答案: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铸造的神秘基因就藏在云纹铜禁中。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所使用的熔模铸造,就是向中国古老的失蜡法学来的。

他说:“中国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这些话燃爆全场,自豪感油然而生,网友也纷纷评论:太震撼!

《国家宝藏》述说国宝历史、传承中华文化。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需要我们掌握扎实、丰富的知识。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六)

我沉浸在音乐里,仿佛看到屈原在痛感自己的治国之道不能为楚王所接受时,仍然自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是一位对理想执着的人啊,值得敬佩!

突然,“叮铃铃。。。”,一个尖利的声音打乱了《离骚》的节奏。怎么回事?我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床上,闹钟响了。

原来我在梦里跟国宝们实实在在地见面了,真有趣。我回味着梦境,想起歌曲《一眼千年》:“它们不仅是一件件宝物,它们是一段段可触摸的历史、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这些国家的宝藏,真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根啊。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七)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名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承者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维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史正事因为这样的成长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文明奇迹在全世界来说也是罕见的。

中华文明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质。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和”,和谐,和平。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深知和平对文明的保障作用,也深知战争对文明的破话作用。和谐是和平之上的一种更高、更美的境界,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较早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草原文明等。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相补、相互吸收、相互融合。56个民族共同缔结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第三个特点是开放,不故步自封。中国的汉唐盛世,都是开放的朝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活跃。汉代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化。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对中国固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于唐代,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丝绸之路的继续延伸,形成双向交融的文化格局,唐代文化既得以向外广泛传播,同时也从海外得到很大的补充。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所在。到了明代,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对外交流活动,就是郑和下西洋,其足记远达东南亚、南亚、东非,密切了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壮举。

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有如此特质,中国的传世文物又承载着不朽而光辉的中华文明。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3篇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一

《国家宝藏是一类的文博探索类的题材,主旨主要是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去,传下去。而它的阵容主要是主讲人张国立001号讲解人(类似主持)、九大馆长(故宫、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看到辽宁还有点小亲切)博物馆),及请的明星类人物。不瞒大家说,本人基本上仅仅去过恐龙博物馆,惭愧,惭愧。自身的知识受限,对于博物馆来说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储备不够,恐有沽名钓誉之嫌,故至此不敢踏入其中。而看了第一期的《国家宝藏》之后发现,在下简直是幼稚,五千年的文化,器物、画卷、书法等,光是一项就足以让人研究数十载。实在感到羞愧。

27件国宝共赏,27位国宝守护人(明星阵容),演译国宝的前世今生(是真的进行表演啊喂)。(这样的形式其实倒是让我想起了哑舍那本书)每期有三个国宝进行讲解,由三件选一件,CCTV《国家宝藏》官方微博微信进行投票。

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每一个国宝的背后的故事作为代入点,解读它的生命密码,把我们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而对于人员的选择上则是李晨这一类的演员,保证了表演的可观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舞台的效果也是极为用心将用3D效果完全呈现了出来,当时的铺陈摆设,及气氛的渲染,都添上了一笔。

2、讲解细致、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不同于以往的讲解人独自解说,而加入了张国立老师和李晨作为代表,以大众与自己的角度进行发问,这样保证了趣味性和互动性。以这第一幅《千里江山图》为例,首先李晨寻问了它的制作过程,而这位冯海涛老师,他事先自己还原了它的画法,来进行的讲解(以VCR作为辅助)。再有当我看到这幅青绿山水画时,我在画中却看到最后一层是蓝,故而有此问,不是蓝吗?哪来的青?没想到刚想出来,张国立老师就问了起来,原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时的第一个感觉,震撼。简直不要再亲民了。让我们知道这幅画的珍贵之处在哪里,经千年而不变色来自于宝石颜料,“上等的材料都用来画画,中等的才用来吃”这也是没谁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在后面,还专门请了仇庆年来实操这些颜料的来源及制作工艺。匠人之心。在最后时仇庆年表达了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不光是传承问题,还有资源的稀缺。原来在我们世界中还有这样的一群匠人,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眼中只有明星、只会关注他们,而对于我们国家的珍贵文化财富却视而不见。(看了看自己手机里的微博,想把它卸了)。

3最后则是九位专家进行点评,更加权威,可以说是重重把关。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说“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果连这点信仰都糊涂,那我们何以为人呢”我听了这翻话,久久不能忘怀,因为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没有信仰,身边人也没有感觉到。我很郁闷,而这句话解读了一切,不管对错,原来我想听到的,就只是这个答案。这是来自于国家的自豪,更是属于我们的骄傲。想起了开场的张国立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上下五千年。“我由衷的希望可以掀起一阵全民学习中华文化的浪潮,而我们面对传承,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二

央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正,很有含金量。很高兴很激动看到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强了!真好看。

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因为文化,历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温柔的爱来呵护。尤其是讲千里江山图时,那个现场磨颜料的老先生,感觉很奇妙的缘分,好像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能和这些永远不会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许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识不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这样一件与文化有关,看似微小但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我觉得肃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义,却不为人知,我们大众其实需要参与和关注,给这些人一个舞台,让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众,被看见和理解,被延续和传承。很感动,老先生现场示范做的一切,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敬佩。他让我们知道古人是在用多么极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绝不仅仅是大宋的航拍中国这一层意义,更是中国画,颜料的登峰造极,这是封建时代才可能产生的一件瑰宝,这是只能在皇权鼎盛时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这种事财力,物力,审美,都不可能。听解说的时候,觉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处死该多好。天才,仅有一件传世杰作。为节目的小剧场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从互相拍马屁开始,觉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论怎样弄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绝对跟他对艺术的赤诚分不开,他再怎么看不上王希孟这个小孩,但面对足够优秀的作品,还是会禁不住赞叹,这才是他跟宋徽宗灵魂上的最高契合点,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热爱。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很重要,记录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我觉得他的乾隆红很好,但有时候会审美会偏移?还不太了解,不能妄断!也许他的蝴蝶结审美是一种未成熟的蹊径,也许他的灵魂里住了一个现代人,西方人?),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三

12月3日起,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综合频道。九大博物馆(院)的镇馆之宝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彰显的大国气象,都浓缩在每期的90分钟里。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国家宝藏》用时尚打开传统,“让文物活起来”。

“纪录式综艺”让国宝开口说话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

《国家宝藏》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九大博物馆每家推荐三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第二阶段,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9件国宝。

文化遗产崭新的打开方式

“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

“前世传奇”通过舞台戏剧的方式完成的微型历史剧表演,演绎一段基于大量史料合理联想的故事,让观众可以在生动活泼的感受中,触摸一件件国宝的历史温度。无论是《千里江山图》与宋徽宗、各种釉彩大瓶与乾隆,还是石鼓与司马池父子,节目都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娓娓讲述,生动可感,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今生故事”部分,节目多角度选取和国宝产生当下命运关联的现代人物,讲述一个个关于“守护”的故事。这种“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对应对接的表达方式,正是创作者在传承中的手法创新。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负责串联整个的讲解任务。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适时点评、补强文物信息,将一件文物穿越历史的故事讲得可感可亲、有理有据。那些平日里在博物馆玻璃柜里安放着的静物,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却充满活力,成了有生命、有温度、有故事、有性格的存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让国宝活起来”。

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追求,从第一期节目即可窥见一斑。首期展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三件文物,每一件都有一段“前世传奇”与一个“今生故事”,还有跟它一起血脉相依的守护人。这一切,都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些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国家宝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昨天与今天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如此格局开阔、气势磅礴的节目,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国家宝藏观后感


国家宝藏观后感

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书,总是津津有味。这不,最近出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国家宝藏》,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国家宝藏》主要介绍在中华辉煌灿烂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人们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艺术瑰宝。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两件文物——曾侯乙编钟和云梦秦简。

曾侯乙编钟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在湖北出土。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在《国家宝藏》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一个小小的编钟,可以敲出两个不同的音,互不干扰,和谐共处。这不就像曾国和楚国吗?在相邻的土地上生活,共同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与文化。”这种相处模式,不就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心愿吗?邻里和睦,和谐相处。

云梦秦简则是由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小官吏一条条书写累积而成,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竹简里主要记载了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这都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至今,已有一万多云梦秦简出土。看完不由让我感慨,从古至今,都是这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创造出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因为《国家宝藏》,我知道了,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它们不是死寂沉闷的,而是鲜活的。只有我们用心聆听,走进文物中,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国家宝藏观后感汇总


如何写出一份令人满意的观后感呢?观后感可以反映作品对人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见解,阅读之后写出观后感能够使我们更快速地适应知识的吸收,经过读后感大全编辑精心整理,推出国家宝藏观后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

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华夏大地经过了一次次的更迭,孕育了一个个璀璨的文化,出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宝贝。而在这些宝贝的背后,也诞生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将一件件对于我们来说遥不可及的文物放在了我们的眼前。它不像一般的文化传承节目,它不只是将枯燥的历史知识放在屏幕上。为了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它上演了一出出情景剧,生动的将一个个宝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味到宝物真正的价值,了解它的珍贵。

节目中一件名为“金嵌珍珠天球仪"的文物深深吸引了我。这是我国流传至令唯一一件由黄金制成的天球仪,上有三垣、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八星座、一千三百三十颗星以及黄道、赤道,银河、二十四节气。

这样一件令人惊艳的物品,但却诞生在了我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年代。天文学在当时不受皇帝的重视,但却处于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件宝贝让我们知道了当时中国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也让观众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头顶这片已经被看厌了的天空,蕴藏着的奥秘。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所以无论什么年代,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

随着节目的进展,一件件宝物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个故事在眼前上演,我们因这些而自豪。

其实有许多人在观看节目之前,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故事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过。走进博物馆,看到文物,也只是看个热闹看个新奇,看完就抛之脑后,不会再回想。

这个节目,让更多人对我国的宝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吸引了许多人来学习中国文化,来传承中国文化。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2)

看完这期的国家宝藏真的很惊叹,首先对于绢衣彩绘木俑第一印象是太可爱了吧,从妆容到服饰都非常的考究!丫丫穿坦领出场的时候惊艳到了我,妆容非常适合她,当看到楚艳老师复原一件件汉服的`时候,真的感叹其制作工艺的复杂,模特们的集体出场更是让我觉得内心被震撼到了,每一个模特的造型和妆容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她们的台步走的都非常稳,包括表情和动作都是不慌不慢的,这样才将汉服展现的非常完美。我觉得对于汉服来说,妆造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觉得我应该多花时间去专心研究,关于台步,我觉得一定要根据服饰本身的特点去走,不需要特别花哨的动作。然后我觉得看到汉服正在一点一点的被人们熟知真的是太好了,正是因为有像楚艳老师这样一群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汉服文化才会被传播的更远更好,最后的一句话“知来处,明去处”真的是对现在汉服如何发展最好的诠释了!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3)

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理由。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气磅礴的解说词,以及华丽酷炫的舞美效果。连在年轻人、二次元们扎堆的B站,《国家宝藏》的热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弹幕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点赞,大呼“真是良心综艺”。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国家宝藏》可能不会这么火。正是因为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引来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4)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所说:“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让“《国家宝藏》节目立意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观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5)

国家宝藏一共出了两部

用现有大家都知道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一部让人深信不疑的探宝故事。

每一次本在分析线索的时候,都让我毛骨悚然,而且,线索铺垫的即大胆又合理,不容让观赏者有质疑。

而且,电影里的名言名句也很有趣,值得一看。

本·富兰克林·盖茨是在乔治城大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学位,在麻省理工获得了机械工程学位,在海军潜水训练学校获得海军后备役军官资格,这些都在向我们说明。本是个天才,所以什么历史知识,什么寻宝探险就变得很有可能了。

瑞利,能在天才身边当助手的人,当然也不会是一般人,他是电脑系统的终结者,并且还出了书(第二部有描述,买了一辆跑车)

“看法了吗,她也好奇了!”——艾比嘉尔·切斯,本来是国家图书馆的博士,鱼事件毫无关联,但是因为她的好奇心,她对探宝的兴趣,于是也趟了这条浑水。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对美国历史知识大涨(虽然对我的生活没什么用)。

但是,我真的由衷佩服编剧的想象,据说,第一部国家宝藏的剧本是花了7个月才完成。

而且,每个英雄人物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信。

当寻宝一行人被困在教堂地下5层楼的高度的时候,瑞利很失望,他很担心他们出不去了,但是,经过老盖茨的鼓励,本重新寻找线索,终于被他们发现了宝藏的入库和安全出口。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6)

12月3日起,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综合频道。九大博物馆(院)的镇馆之宝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彰显的大国气象,都浓缩在每期的90分钟里。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国家宝藏》用时尚打开传统,“让文物活起来”。

“纪录式综艺”让国宝开口说话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7)

轻的盖茨是一个非常非常喜爱考古的冒险家。在他很小的时候,本的祖父就偷偷告诉了他一个秘密:当年美国为了建国,跟英国有一场激烈的战争,战争胜利后美国才可以建国。

然而,当时美国有一批为战争的宝藏,而美国的乔治、托马斯和本三人藏在了某一个地方。但到现在为止,却没有人知道遗失了的国家宝藏被他们藏在了什么地方,但是宝藏地点的秘密就在美元的符号和发明了现代人类社会制度的《独立宣言》中。

而本的父亲其实也知道宝藏,他认为盖茨家族被这个秘密所伤得太深,于是他毫不犹豫的决定了中止了寻找宝藏的想法。但从小就要找到宝藏的本却不这样认为,二十年来这个秘密一直在他的的心中,于是本开始为找到失散的宝藏准备着,然而,正好他找到了也喜欢找宝藏的好友:雷利。于是,两人便开始寻找国家宝藏。

但是,晓得宝藏秘密的并不是只有本,对宝藏感兴趣的人同样也晓得。一位英国土豪冒险家伊恩也悄悄地看上了这一笔巨额,他也在寻找着宝藏的地点,并且对本的行动进行了阻拦。

为了能先找到宝藏的地点,本决定拜访艾比嘉尔博士,希望艾比嘉尔博士可以帮助他。就这样,国家宝藏就打开了冒险的旅程……。

这部电影告诉我,探险固然是好,但一定要团结,不要为了钱而迷失自己。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央视产清流综艺又出高分奇迹!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上线就获9.3高评分,整理了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欢迎阅读。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一)

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的理由。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气磅礴的解说词,以及华丽酷炫的舞美效果。连在年轻人、二次元们扎堆的B站,《国家宝藏》的热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弹幕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点赞,大呼“真是良心综艺”。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国家宝藏》可能不会这么火。正是因为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引来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二)

《国家宝藏》是一类的文博探索类的题材,主旨主要是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去,传下去。而它的阵容主要是主讲人张国立001号讲解人(类似主持)、九大馆长(故宫、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博物馆),及请的明星类人物。不瞒大家说,本人基本上仅仅去过恐龙博物馆,惭愧,惭愧。自身的知识受限,对于博物馆来说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储备不够,恐有沽名钓誉之嫌,故至此不敢踏入其中。而看了第一期的《国家宝藏》之后发现,在下简直是幼稚,五千年的文化,器物、画卷、书法等,光是一项就足以让人研究数十载。实在感到羞愧。

27件国宝共赏,27位国宝守护人(明星阵容),演译国宝的前世今生(是真的进行表演啊喂)。(这样的形式其实倒是让我想起了哑舍那本书)每期有三个国宝进行讲解,由三件选一件,CCTV《国家宝藏》官方微博微信进行投票。

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每一个国宝的背后的故事作为代入点,解读它的生命密码,把我们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而对于人员的选择上则是李晨这一类的演员,保证了表演的可观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舞台的效果也是极为用心将用3D效果完全呈现了出来,当时的铺陈摆设,及气氛的渲染,都添上了一笔。

2、讲解细致、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不同于以往的讲解人独自解说,而加入了张国立老师和李晨作为代表,以大众与自己的角度进行发问,这样保证了趣味性和互动性。以这第一幅《千里江山图》为例,首先李晨寻问了它的制作过程,而这位冯海涛老师,他事先自己还原了它的画法,来进行的讲解(以VCR作为辅助)。再有当我看到这幅青绿山水画时,我在画中却看到最后一层是蓝,故而有此问,不是蓝吗?哪来的青?没想到刚想出来,张国立老师就问了起来,原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时的第一个感觉,震撼。简直不要再亲民了。让我们知道这幅画的珍贵之处在哪里,经千年而不变色来自于宝石颜料,“上等的材料都用来画画,中等的才用来吃”这也是没谁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在后面,还专门请了仇庆年来实操这些颜料的来源及制作工艺。匠人之心。在最后时仇庆年表达了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不光是传承问题,还有资源的稀缺。原来在我们世界中还有这样的一群匠人,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眼中只有明星、只会关注他们,而对于我们国家的珍贵文化财富却视而不见。(看了看自己手机里的微博,想把它卸了)。

3最后则是九位专家进行点评,更加权威,可以说是重重把关。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说“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果连这点信仰都糊涂,那我们何以为人呢”我听了这翻话,久久不能忘怀,因为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没有信仰,身边人也没有感觉到。我很郁闷,而这句话解读了一切,不管对错,原来我想听到的,就只是这个答案。这是来自于国家的自豪,更是属于我们的骄傲。想起了开场的张国立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上下五千年。“我由衷的希望可以掀起一阵全民学习中华文化的浪潮,而我们面对传承,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三)

央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正,很有含金量。很高兴很激动看到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强了!真好看。

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因为文化,历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温柔的爱来呵护。尤其是讲千里江山图时,那个现场磨颜料的老先生,感觉很奇妙的缘分,好像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能和这些永远不会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许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识不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这样一件与文化有关,看似微小但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我觉得肃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义,却不为人知,我们大众其实需要参与和关注,给这些人一个舞台,让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众,被看见和理解,被延续和传承。很感动,老先生现场示范做的一切,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敬佩。他让我们知道古人是在用多么极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绝不仅仅是大宋的航拍中国这一层意义,更是中国画,颜料的登峰造极,这是封建时代才可能产生的一件瑰宝,这是只能在皇权鼎盛时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这种事财力,物力,审美,都不可能。听解说的时候,觉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处死该多好。天才,仅有一件传世杰作。为节目的小剧场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从互相拍马屁开始,觉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论怎样弄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绝对跟他对艺术的赤诚分不开,他再怎么看不上王希孟这个小孩,但面对足够优秀的作品,还是会禁不住赞叹,这才是他跟宋徽宗灵魂上的最高契合点,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热爱。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很重要,记录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我觉得他的乾隆红很好,但有时候会审美会偏移?还不太了解,不能妄断!也许他的蝴蝶结审美是一种未成熟的蹊径,也许他的灵魂里住了一个现代人,西方人?),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四)

12月3日起,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综合频道。九大博物馆(院)的镇馆之宝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彰显的大国气象,都浓缩在每期的90分钟里。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国家宝藏》用时尚打开传统,“让文物活起来”。

“纪录式综艺”让国宝开口说话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

《国家宝藏》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九大博物馆每家推荐三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第二阶段,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9件国宝。

文化遗产崭新的打开方式

“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

“前世传奇”通过舞台戏剧的方式完成的微型历史剧表演,演绎一段基于大量史料合理联想的故事,让观众可以在生动活泼的感受中,触摸一件件国宝的历史温度。无论是《千里江山图》与宋徽宗、各种釉彩大瓶与乾隆,还是石鼓与司马池父子,节目都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娓娓讲述,生动可感,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今生故事”部分,节目多角度选取和国宝产生当下命运关联的现代人物,讲述一个个关于“守护”的故事。这种“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对应对接的表达方式,正是创作者在传承中的手法创新。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负责串联整个的讲解任务。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适时点评、补强文物信息,将一件文物穿越历史的故事讲得可感可亲、有理有据。那些平日里在博物馆玻璃柜里安放着的静物,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却充满活力,成了有生命、有温度、有故事、有性格的存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让国宝活起来”。

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追求,从第一期节目即可窥见一斑。首期展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三件文物,每一件都有一段“前世传奇”与一个“今生故事”,还有跟它一起血脉相依的守护人。这一切,都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些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国家宝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昨天与今天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如此格局开阔、气势磅礴的节目,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国家宝藏观后感600字


前几天,我好好欣赏了一番《国家宝藏》。里面呈现的一些珍宝,样样都令人惊叹不已。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从盘古开天地到唐宋元明清,再到现代,历经多少个春秋,多少次战乱,又留下了多少奇珍异宝,这是人人都为中国之伟大而骄傲的原因之一。九大博物馆陈列的二十七件国宝,也是精品中的极品。

前两集所展示的国宝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云梦睡虎地秦简和石鼓。喜虽是一小小官吏,在官场尽心尽力,得不到赞赏与奖励,但正需要这小人儿们的努力,才造就了伟大的秦国。大多数人终生只是像喜那样的普通人,干不成像秦始皇那样一统六国的大事,兴许他们只做了自己分内的事,而且在史书上连名字也未曾出现;兴许不会被世人记住,也成不了英雄。但只要做好了自己分内的事,把它做到极致,你,就是自己心中的英雄,也是中国爱国人士中的一员。

石鼓的前世故事也让人感动,司马池为了不让后世被欺骗,宁可自己去认罪,也不愿以假乱真。司马光虽然悲痛,但也应该非常敬佩他吧,因为他为了中国的文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虽然这个故事我不知道是否有科学依据,但司马池在我心中的地位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守护律法初心,守护中国文脉”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虽然对于我这样的小学生守护文脉和律法初心有点困难,毕竟还没有深入接触过,但我相信,每个人生命都有自己的责任,找到自己的信仰即可,就像老师常说的“每个人都要有所信仰”。我相信,世上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我们一定能发出最美的独一无二的光芒。

国家宝藏观后感500字


国家宝藏观后感

   漫漫历史长河,悠悠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但是,对这些自家的宝贝,我们却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看到博物馆的那些文物,往往也是看个热闹、看个新鲜,看个样子,走马观花,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传承、故事却是不求甚解。
而更多的却是对这些文物毫无兴趣的同胞,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看上去也不好看,有什么好看的。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机会,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庸俗一点说,也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看了一集半,听着文物故事,感受古人思想。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通过文物这个载体传到现在,两千年,对于宇宙来说可能是转瞬之间,对人类来说,却足以显示人类的渺小。而一件东西,却能跨越了2000年的历史长河,经历战乱、经历朝代的更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保障精神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十x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作为国家喉舌,中央台的这类文化节目还是很有质量保障的,绝对值得一看,值得引起大众的关注,引起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国家宝藏观后感9篇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国家宝藏观后感9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1

和男票在家看了《国家宝藏》一二,还有被神翻译神配音的《博物馆奇妙夜2》,看完了感叹,原来错过了那么多宝藏!我问闹闹,你不会是看了国家宝藏电影来安排线路吧?显然没有!不过冥冥之中,独立钟、三一教堂、富兰克林墓地都游览了,也像是寻宝一样。

《国家宝藏》和《博物馆奇妙夜》都有点像历史科普电影,需要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编剧把美国重大人物和事件都编进了电影,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独立战争、刺杀林肯。又想起《勇闯夺命岛》里提到的刺杀肯尼迪、登月计划、外星人事件的胶卷,包括《变形金刚》里也提到的登月计划。看来美国人很喜欢研究自己国家的秘密啊。

我们在费城的时候,还花2美元买了一个独立宣言小礼物。看了电影之后才打开看看,不过里面没有具体的《独立宣言》内容,缩印的签名版。看看《独立宣言》的内容,“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生而为人的感觉该有多好。

《国家宝藏2》里有个情节,凯奇他们去法国寻找宝藏线索,在街头和警察谈孟德斯鸠。突然想起来,怪不得法国人如此有优越感,认为法语如此美丽,还看不起山姆大叔,因为人家有卢梭、孟德斯鸠这帮子牛人,没办法,必须膜拜啊。无论是《独立宣言》,还是《人权宣言》,都是人生而为人的基本保证。文明的精神,才是社会进步的原因。

老外的博物馆,真的都很不错。印象最深刻的是芝加哥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差不多是科学与工业扫盲博物馆。很多可以参与互动的科学实验、纪录片、各种模型,原来博物馆可以这么好玩啊。在此之前,我也没有去过多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印象中的博物馆都是落满灰尘不见阳光的地方,员工也都是处在颐养天年等待退休的年纪。感受也都一样,没走几步就逛完了。无论是十朝古都还是六朝古都,博物馆都这么小,真有点说不过去,难道因为文物都被掠夺了吗?

也很遗憾,没有去华盛敦的史密斯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估计去卢浮宫的中国人不少,不过在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时,很少遇到同胞。旅行社的线路中,几乎也都很少安排博物馆之行。

说实话,电影总有相似之处。《国家宝藏2》里面,总统从密室里出来后,看见的是一辆擎天柱卡车,瞬间串戏,柱子哥可以出场了。凯奇和哈里斯的伦敦街头飙车戏,也有点《勇闯夺命岛》里旧金山追车的影子。其中出现抢车的那个镜头,车主人就像是《勇闯夺命岛》里的悍马主人啊。还有油桶掉落的情节,在《勇闯夺命岛》里掉的是水桶。

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2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梦见你千万遍,只想触摸你五官;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阴似箭。”你是否聆听过那英这一首蕴涵着历史的,饱含着深情的,饱含着沧桑的歌曲?你是否观看过《国家宝藏》这个充斥着国家文物,满载着国家宝藏,满溢着国家文明的节目?如果你有听过,有看过,那你心中是否感受到了无上的荣耀,无比的自傲和无限的感慨呢?你是否有了想要保护文物,想要传承历史,想要弘扬文化的冲动和想法呢?

中华历史贯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绵延千年亘古今。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也早已印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在这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一代代的文化传承者,一个个的宝藏缔造者,一辈辈的文化守护者,让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宝藏》这一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探讨国宝宝藏,欣赏国家宝藏,保护国家宝藏的行列中来了。而这也就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以及自豪感都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另一个层面。总之,《国家宝藏》这一档节目之所以能够博得大众认可,主要的原因除了他极其关注中华文化,极其重视民族文化,极其热爱传统文化之外,他还以民族文化为骄傲,以名族文化为自豪,以守护璀璨宝藏为己任,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担当。

《国家宝藏》这一档高大尚的节目,是立足在中华文化宝库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它通过展示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通过邀请一些专家人士对一件件宝贵文物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演绎文物背后潜在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从而来引导更多的观众去爱上国宝,去爱上文物,去保护传统,去弘扬历史。

事实上,除了抒发文化情怀,爱国情怀之外,《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的演绎。通过明星们对国宝背后的故事的重现与演绎,可以让人们瞬时穿越到那段历史当中去,去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那段岁月,去体会一下那种情怀。正是因为这档节目让文物重新“活”了起来,让历史事件重新演绎了出来,所以人们才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国家宝藏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所积淀的文化内涵,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所体现的强大生命力。

保护国家宝藏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我们个人的使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文物所承载的千年文明,有义务去传承和延续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必要去培养对文物保护的和守护,也有必要去唤起国民对文物的保护,对文明的重视。我希望人们不要把《国家宝藏》这一个节目当成是一种形式,看作是一种笑谈;我希望人们可以真正的看到国宝的价值,真正理解文化的价值;我更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国宝的守护人,成为传统的继承人,成为文化的弘扬人,成为文明的推动人。

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3

最近,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的理由。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气磅礴的解说词,以及华丽酷炫的舞美效果。连在年轻人、二次元们扎堆的B站,《国家宝藏》的热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弹幕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点赞,大呼“真是良心综艺”。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个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国家宝藏》可能不会这么火。正是因为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引来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4

一件汉服看似繁花似锦,实则包罗万象,小到颜料、花纹、配色、面料、裁剪,大到文化、经济、人文、气节、胸怀。

像《国家宝藏》里描述的一样,盛世唐装的纹样来自西域,款式却是来自中原,大唐之所以盛世正是因为拥有海纳兼容的胸怀,所以才有了百花齐放的样貌。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字是一种精神记载,食物是一种味觉传递,而服饰是一种底蕴传承。拿服饰来说,纵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传承,而上千年的服饰演化之路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华文化,不仅仅影响了中国,整个东南亚的服饰中,中国服饰的影响都有迹可循,像越南,韩国,日本……

一个有着文化影响力的国家,是有气节的,也是自信的,不管是千年前,还是当世。作为一个有着文化自信的民族,不仅仅是要表现在历史的撵道上,更重要的是当下。

人生一世,造化弄人,一个人的内心要有一座城池,要固守热忱之心方能在自信上点睛一笔。

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5

每一天晚上7:30分,我都会观看中央四台播出的电视节目《国宝档案》,看着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国宝,听着讲解员讲述每一件国宝后面的传奇故事,我做梦都希望能亲眼目睹这些珍宝。机会终于来到了,3月30日至7月1日国家博物馆在长沙举行《国家宝藏》展览。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兴奋地一蹦三尺高,没想到美梦成真了,我迫不及待地要妈妈带我去看展览。

五月六日,阳光明媚,春光灿烂是一个有利于出行的好天气,我们早早地来到省博物馆看展览。走进博物馆一看,慕名前来的人可真不少。整个展馆里人山人海,被围得水泄不通。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大家排着长龙一样的队伍,一个接一个鱼贯而入。每一个人都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专注地观看展览。他们有的拿着相机在不停地拍照;有的拿着笔和纸认真地记录展品的介绍;还有的在耐心地听讲解员的讲解……

这次展出的国宝有精巧玲珑的酒杯,笨拙的犀牛酒壶,还有举世闻名的,品种繁多,让人看得目不暇接。每一件展品都巧夺天工,好像出自鬼斧神工之手,让人赞叹不已。每一件国宝不仅价值连城,还都有一些传奇故事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造于汉代的犀牛尊,它昂首伫立,体态雄壮。形态逼真,憨态可掬,就像是一只活生生的犀牛站在你的眼前,惟妙惟肖。

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6

《国家宝藏》第二季重磅回归,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打破传统模式,一改历史节目枯燥的说教方式,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展示人文历史,让观众感受到文物也有生命的历程、有灿烂的过去、有尊严的现在,还应该能健康的走向未来。

看过节目的人无不震撼于节目的用心。以明星来担当国宝守护人,明星以其自带流量的特性,自然能给节目带来了数量庞大的观众群。而让这档节目圈粉无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精心的策划,精良的制作,服化道灯的良好配合,才呈现出的节目巨大魅力。与其他真人秀综艺节目相比,这档节目更多的是教育意义。“擦掉尘土、重放光芒的国宝,从尘封的历史中走近我们,带给我们激情澎湃与豪情满怀,让我们明白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理由”。

有人说,节目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传递出一种情怀,一种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得到了观众认同,取得了观众“共情”。是的,这档节目会让人在一览国宝的风采后对祖国的文化风物、风土人情油然而生出自豪感,在了解了每件国宝的前世今生后会觉得自己何其有幸能生而为炎黄子孙。我想,这就得真正的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7

丫丫真的很美,在舞台上情绪控制的非常好,一颦一笑都仿佛真情实感。

最感到震撼的还是传统服饰的秀,刚一出场就是一股气场袭来。

模特们在场上的神韵、步伐特别稳健。站立不动的时候表情温婉,不同的模特、服饰造型会展现出特有的人物形象或端庄,或肃穆,或活泼、俏皮。

说到步伐,模特们的步伐都很慢,这非常统一,我个人在走秀时总会不自觉的加快速度,表情显得很僵,眼睛也会飘忽不定,看视频回放发现自己整个人很僵硬,走路也晃。

模特们最后统一向前的步伐整齐划一,最后的定点每个人没有多余的动作,端庄的肃立眼睛是有神的。(不行了我感觉自己是死鱼眼)

总的来说,观后感觉我们的定点动作、道具选择、基本功、舞台舞美等等都要继续加强学习。

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8

国家宝藏一共出了两部

用现有大家都知道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一部让人深信不疑的探宝故事。

每一次本在分析线索的时候,都让我毛骨悚然,而且,线索铺垫的即大胆又合理,不容让观赏者有质疑。

而且,电影里的名言名句也很有趣,值得一看。

本·富兰克林·盖茨是在乔治城大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学位,在麻省理工获得了机械工程学位,在海军潜水训练学校获得海军后备役军官资格,这些都在向我们说明。本是个天才,所以什么历史知识,什么寻宝探险就变得很有可能了。

瑞利,能在天才身边当助手的人,当然也不会是一般人,他是电脑系统的终结者,并且还出了书(第二部有描述,买了一辆跑车)

“看法了吗,她也好奇了!”——艾比嘉尔·切斯,本来是国家图书馆的博士,鱼事件毫无关联,但是因为她的好奇心,她对探宝的兴趣,于是也趟了这条浑水。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对美国历史知识大涨(虽然对我的生活没什么用)。

但是,我真的由衷佩服编剧的想象,据说,第一部国家宝藏的剧本是花了7个月才完成。

而且,每个英雄人物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信。

当寻宝一行人被困在教堂地下5层楼的高度的时候,瑞利很失望,他很担心他们出不去了,但是,经过老盖茨的鼓励,本重新寻找线索,终于被他们发现了宝藏的入库和安全出口。

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9

近日,闲暇时观看了《国家宝藏》这一栏目,明星守护人和文博人员共同讲述、倾情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国宝的绝好机会,听着文物考古人员讲述挖掘文物的过程、文物的价值以及文物的影响力,都深深触动着我。

云梦睡虎地秦简,共1155枚,墨书秦隶,4万多字。主持人撒贝宁是国宝“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守护人,现场,撒贝宁变身为秦朝基层法官“喜”,为大家上演了一出“秦朝版《今日说法》”,用独特的方式科普了一次秦朝法律,场面十分有趣。“喜”在那时只是一个基层官吏,他一生都在抄写秦代的法律规定、自己的工作内容。我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更加承载古人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职责,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将本职工作做好。

张国立说:“当一个伟大的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认为,这就已经表示我们身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断努力研发、改进工作,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做着贡献。作为一名普通的高速职工,也许我们的工作没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那么伟大,但同样,我们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那么我们便是为这个大时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


《国家宝藏》观后感

每一天晚上7:30分,我都会观看中央四台播出的电视节目《国宝档案》,看着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国宝,听着讲解员讲述每一件国宝后面的传奇故事,我做梦都希望能亲眼目睹这些珍宝。机会终于来到了,3月30日至7月1日国家博物馆在长沙举行《国家宝藏》展览。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兴奋地一蹦三尺高,没想到美梦成真了,我迫不及待地要妈妈带我去看展览。

五月六日,阳光明媚,春光灿烂是一个有利于出行的好天气,我们早早地来到省博物馆看展览。走进博物馆一看,慕名前来的人可真不少。整个展馆里人山人海,被围得水泄不通。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大家排着长龙一样的队伍,一个接一个鱼贯而入。每一个人都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专注地观看展览。他们有的拿着相机在不停地拍照;有的拿着笔和纸认真地记录展品的介绍;还有的在耐心地听讲解员的讲解

这次展出的国宝有精巧玲珑的酒杯,笨拙的犀牛酒壶,还有举世闻名的,品种繁多,让人看得目不暇接。每一件展品都巧夺天工,好像出自鬼斧神工之手,让人赞叹不已。每一件国宝不仅价值连城,还都有一些传奇故事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造于汉代的犀牛尊,它昂首伫立,体态雄壮。形态逼真,憨态可掬,就像是一只活生生的犀牛站在你的眼前,惟妙惟肖。

在几千年前生产力并不发达,但我们的祖先们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制造出这一件件举世无双的精美物品。每一件物品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国家虽然在不断地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学习他们勤劳勇敢的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创造,为民族富强而努力学习,为中国重新走向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拼搏。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等专题内容。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1

12月3日起,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综合频道。九大博物馆(院)的镇馆之宝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彰显的大国气象,都浓缩在每期的90分钟里。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国家宝藏》用时尚打开传统,“让文物活起来”。

“纪录式综艺”让国宝开口说话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

《国家宝藏》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九大博物馆每家推荐三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第二阶段,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9件国宝。

文化遗产崭新的打开方式

“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

“前世传奇”通过舞台戏剧的方式完成的微型历史剧表演,演绎一段基于大量史料合理联想的故事,让观众可以在生动活泼的感受中,触摸一件件国宝的历史温度。无论是《千里江山图》与宋徽宗、各种釉彩大瓶与乾隆,还是石鼓与司马池父子,节目都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娓娓讲述,生动可感,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今生故事”部分,节目多角度选取和国宝产生当下命运关联的现代人物,讲述一个个关于“守护”的故事。这种“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对应对接的表达方式,正是创作者在传承中的手法创新。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负责串联整个的讲解任务。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适时点评、补强文物信息,将一件文物穿越历史的故事讲得可感可亲、有理有据。那些平日里在博物馆玻璃柜里安放着的静物,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却充满活力,成了有生命、有温度、有故事、有性格的存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让国宝活起来”。

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追求,从第一期节目即可窥见一斑。首期展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三件文物,每一件都有一段“前世传奇”与一个“今生故事”,还有跟它一起血脉相依的守护人。这一切,都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些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国家宝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昨天与今天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如此格局开阔、气势磅礴的节目,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2

最近兴起了一档叫做《国家宝藏》的综艺节目,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也引起了我的关注。

它是由中央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探索节目,共10期,每期90分钟,每集节目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予民众甄选。最终,节目组将以《国家宝藏》为主题在故宫举办一场特展,展品即为最终甄选出的九件国宝。据说,展览将会以非常特别而且盛大的方式呈现,光从这个形式来看,就吊起了无数观众的好奇心。

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这是文博类题材第一次在“综艺界”如此大张旗鼓,从强大的明星阵容到华丽的舞台效果,都让我们觉得这个节目不一样。

演员张国立作为文物的001号讲解员,他推掉了其他的节目,一心驻扎在《国家宝藏》中,他屡次强调这档节目无法拒绝,理由有三:“第一节目要让文物活起来,第二文物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第三节目的宗旨是让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在看了节目之后,我认为它确实做到了。和《鉴宝》等“收藏”层面的节目不同,《国家宝藏》提升到了整个文博领域。节目目的也不在于讨论文物的真假物质价值,而是为了让这些摆在博物馆里的东西,能跟人、跟生活建立起一些活生生的血脉勾连。节目说,“这些东西你永远都不可能买回家,它们也不会被明码标价,但是你可以为他背后的故事叹为观止,你可以感慨我们老祖先的东西有多么的无与伦比,然后来惊叹我们血脉里流淌的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多么的值得人骄傲。”当听到这样的自白之后,我内心的震撼久久无法平息——为节目组的使命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为我深爱的祖国。

《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古代与现代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希望有这样“新意”的节目越来越多,让越来越多的人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3

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书,总是津津有味。这不,最近出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国家宝藏》,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国家宝藏》主要介绍在中华辉煌灿烂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人们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艺术瑰宝。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两件文物——曾侯乙编钟和云梦秦简。

曾侯乙编钟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在湖北出土。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在《国家宝藏》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一个小小的编钟,可以敲出两个不同的音,互不干扰,和谐共处。这不就像曾国和楚国吗?在相邻的土地上生活,共同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与文化。”这种相处模式,不就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心愿吗?邻里和睦,和谐相处。

云梦秦简则是由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小官吏一条条书写累积而成,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竹简里主要记载了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这都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至今,已有一万多云梦秦简出土。看完不由让我感慨,从古至今,都是这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创造出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因为《国家宝藏》,我知道了,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它们不是死寂沉闷的,而是鲜活的。只有我们用心聆听,走进文物中,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4

央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正,很有含金量。很高兴很激动看到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强了!真好看。

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因为文化,历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温柔的爱来呵护。尤其是讲千里江山图时,那个现场磨颜料的老先生,感觉很奇妙的缘分,好像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能和这些永远不会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许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识不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这样一件与文化有关,看似微小但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我觉得肃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义,却不为人知,我们大众其实需要参与和关注,给这些人一个舞台,让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众,被看见和理解,被延续和传承。很感动,老先生现场示范做的一切,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敬佩。他让我们知道古人是在用多么极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绝不仅仅是大宋的航拍中国这一层意义,更是中国画,颜料的登峰造极,这是封建时代才可能产生的一件瑰宝,这是只能在皇权鼎盛时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这种事财力,物力,审美,都不可能。听解说的时候,觉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处死该多好。天才,仅有一件传世杰作。为节目的小剧场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从互相拍马屁开始,觉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论怎样弄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绝对跟他对艺术的赤诚分不开,他再怎么看不上王希孟这个小孩,但面对足够优秀的作品,还是会禁不住赞叹,这才是他跟宋徽宗灵魂上的最高契合点,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热爱。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很重要,记录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我觉得他的乾隆红很好,但有时候会审美会偏移?还不太了解,不能妄断!也许他的蝴蝶结审美是一种未成熟的蹊径,也许他的灵魂里住了一个现代人,西方人?),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5

《国家宝藏》是一类的文博探索类的题材,主旨主要是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去,传下去。而它的阵容主要是主讲人张国立001号讲解人(类似主持)、九大馆长(故宫、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博物馆),及请的明星类人物。不瞒大家说,本人基本上仅仅去过恐龙博物馆,惭愧,惭愧。自身的知识受限,对于博物馆来说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储备不够,恐有沽名钓誉之嫌,故至此不敢踏入其中。而看了第一期的《国家宝藏》之后发现,在下简直是幼稚,五千年的文化,器物、画卷、书法等,光是一项就足以让人研究数十载。实在感到羞愧。

27件国宝共赏,27位国宝守护人(明星阵容),演译国宝的前世今生(是真的进行表演啊喂)。(这样的形式其实倒是让我想起了哑舍那本书)每期有三个国宝进行讲解,由三件选一件,CCTV《国家宝藏》官方微博微信进行投票。

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每一个国宝的背后的故事作为代入点,解读它的生命密码,把我们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而对于人员的选择上则是李晨这一类的演员,保证了表演的可观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舞台的效果也是极为用心将用3D效果完全呈现了出来,当时的铺陈摆设,及气氛的渲染,都添上了一笔。

2、讲解细致、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不同于以往的讲解人独自解说,而加入了张国立老师和李晨作为代表,以大众与自己的角度进行发问,这样保证了趣味性和互动性。以这第一幅《千里江山图》为例,首先李晨寻问了它的制作过程,而这位冯海涛老师,他事先自己还原了它的画法,来进行的讲解(以VCR作为辅助)。再有当我看到这幅青绿山水画时,我在画中却看到最后一层是蓝,故而有此问,不是蓝吗?哪来的青?没想到刚想出来,张国立老师就问了起来,原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时的第一个感觉,震撼。简直不要再亲民了。让我们知道这幅画的珍贵之处在哪里,经千年而不变色来自于宝石颜料,“上等的材料都用来画画,中等的才用来吃”这也是没谁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在后面,还专门请了仇庆年来实操这些颜料的来源及制作工艺。匠人之心。在最后时仇庆年表达了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不光是传承问题,还有资源的稀缺。原来在我们世界中还有这样的一群匠人,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眼中只有明星、只会关注他们,而对于我们国家的珍贵文化财富却视而不见。(看了看自己手机里的微博,想把它卸了)。

3最后则是九位专家进行点评,更加权威,可以说是重重把关。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说“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果连这点信仰都糊涂,那我们何以为人呢”我听了这翻话,久久不能忘怀,因为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没有信仰,身边人也没有感觉到。我很郁闷,而这句话解读了一切,不管对错,原来我想听到的,就只是这个答案。这是来自于国家的自豪,更是属于我们的骄傲。想起了开场的张国立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上下五千年。“我由衷的希望可以掀起一阵全民学习中华文化的浪潮,而我们面对传承,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6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历史悠久辉煌。每当我走进博物馆,或是游览名胜古迹,总会被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明所吸引。而《国家宝藏》,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们介绍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和文物背后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个周日,我又一次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这期《国家宝藏》呈现的是浙江省博物馆的文物。

第一件文物叫做“万工轿”,在文物里,它算是年轻的,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当镜头拉到“万工轿”的细节景象时,我被深深地惊叹了:轿子精雕细刻、富丽堂皇;在各个不同部位,雕刻着许许多多描金贴银,栩栩如生的人物,组合成一个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中的场景,仿佛是一本流淌着故事的书。更为感人的是它背后的故事: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有钱人崇洋媚外,看不起我们自己的国货,觉得国货不如洋货好。但有志气的国人通过精美的“万工轿”,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文化和技术,载着深沉的历史和厚重的精神,我们中国人是可以超过外国人的!精美的文物和感人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第二件文物是“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这是一件唐朝的文物。在故事里,工匠雷威用制琴选材的道理,让唐玄宗明白应该怎样发现人才,怎样复兴国家。而故事之后的文物介绍就更有趣了。博物馆的大师们,通过艰苦的努力,和细致的工作,让1300多年前的古琴,演奏出了动听的声音,这真是一个奇迹!文物不在是沉睡的历史,文物变成了活泼的音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仿佛凤凰在鸣叫,真是太美了!

最后一件文物是来自良渚文化的玉琮。这是一件5000多年前的文物了,虽然跨过了漫长的岁月,从精美的雕刻和花纹上,我们依然能看到当年工匠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虽然良渚文化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里,但是她所创造的文化,却有如灿烂的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了璀璨的色彩。

9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我仍然沉浸在国宝前世今生的故事里久久不能忘怀。在我的身上,流淌着祖先的血液、继承了祖先的智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是未来的书写者,唯有努力自强,不负历史,不负少年!

喜欢《2024《国家宝藏》观后感(66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国家藏宝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