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 地图 >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古语言: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推荐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阅读的一本书,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来读它并写读后感,可能显得层次低了一些,但我并不胆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心。我的知识并不丰富,活了三十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青少年时期几乎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籍,错过了人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为了在六十岁回头看人生的时候不再为此而遗憾,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在书店里拿起了《苏菲的世界》随手翻了几页,觉得很乏味,但是仔细的翻开一章静读后,便发现这不是一本空洞无聊的书,于是我便欣然的带着它离开了。

《苏菲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读了这本书后,丰富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随着书中艾伯特给苏菲所提供的哲学问题,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后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还有些相同,让我有种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进入了一个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随意发挥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别人的倾听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信仰。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贯穿哲学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自己了解了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赏析,欢迎阅读本文!

《苏菲的世界》作者介绍:

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世界级的挪威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其后10年他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成为一位全职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馀力。他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苏菲的世界》内容梗概: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这部哲学书创造性且简易的呈现,苏菲在与艾伯特的对谈中学习到中世纪的哲学。打扮的像位僧侣,在古代的教堂中,而她也在法国的咖啡店里学到了尚-保罗沙特与西蒙波娃。不同的哲学问题及推论方法出现,苏菲试图靠着自己解决。

作者借着描写故事中的故事,尝试解释真实世界背后的世界,上帝张显能力的范围,人的自由意志,本和体的道理等等故事中,艾伯特向苏菲解释从古希腊哲学发展到现今哲学的历程和转变,让席德(换言之让读者)了解欧洲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的中文版(萧宝森译)中,部分内容被中国政府要求删除,如马克思部分结尾处的32个段落。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赏析

【故事大意】

一个名叫苏菲的女孩,接连不断的收到来自神秘哲学家艾伯特的信,所有信件内容皆为各种哲学理念、思想,而苏菲也逐渐成为神秘哲学家的笔友。在此时,她也开始思索世界各地哲学所探讨的问题,并且从日常生活中学会如何开始运用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

不过,后来陆续有更多不知名的信出现于自己的世界里,内容主要是写给一位名叫席坦的信件。她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只是另个世界的艾勃特少校想像出来的一个角色,目的只是为了要让席坦从故事中学习哲学。苏菲便决定逃离他们所处的书中世界,到了席坦的生日派对,影响了艾勃特的真实世界。

【心得感想】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思索什幺才是真实的自己。有时担心自己的人生是否只是南柯一梦,或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呢?也许自己就像苏菲一样,像爱丽丝般去梦游仙境?或者我单单只是一个思想体,只有精神,没有实体,并非真实存在?然而,这似乎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书本一开始所提及的问题:你是谁?让我陷入无止尽的思索。曾单纯的以为我就是我的主人,然而,真是如此吗?以往,当自己陷入人生难题时,就会以玩笑来自欺,以自责来疗伤。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反而陷入自己是谁?,反倒希望自己就是苏菲,由作家来告诉我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完成更精彩完美的演出!

如果没有接触到这本书,自己或许永远会跟书里的人物所说的一样:将这个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而体会不到这世上的惊奇与美妙。因为我们总是太依赖习已为常,普通的剧情、平凡的生活、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生活无趣的思考让人生受到了限制。阅读时,我总想像自己就是那充满好奇的苏菲,把书本里的神秘哲学家当成启蒙自己人生的老师,在那奇妙世界中,日夜思考着来自哲学家抛出的各种问题。

也许,只要抱着好奇心,就可以成为一位哲学家吧?以往,人们认为哲学家只是把自己从世上万物所得到认知,经过思考的历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我认为,哲学也可以是一种人生,因为里面包含着你对世界的观感,随着人生的成长与际遇,人的想法也会因而改变。人生,就应该尽可能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跟着他一起体验他看这个世界的态度与角度;人生,就应该了解自己是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了解自己是独特的,才能不被他人的看法所束缚,才能开始活出全新的自己,让自己有个精彩无憾的人生。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籍,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一

【序】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信】

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有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比方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但却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绍一般。

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苏菲一直认为这个花园自成一个世界。

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被人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的不同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p.S: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做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神话】

所谓神话就是有关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解释为何生命是这一番面貌。

索尔(Thor)与他的铁锤的故事。在基督教传入挪威之前,人们相信索尔时常乘着一辆由两只山羊拉着的战车横越天空。他一挥动斧头便产生闪电与雷声。当天空雷电交加时,便会下雨,而雨对北欧农民是很重要的。 因此,索尔又被尊为象征肥沃、富饶的神。

【理性】

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

我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早期的哲学家找出了哪些答案,而是他们问了什么问题、寻求何种答案等等。我们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较感兴趣,而不是他们思考的内容。

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人类虽然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帕梅尼德斯说: 1.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 2.因此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赫拉克里特斯则说: 1.万物都会改变(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 2.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爱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他们分散。

原子(atom)这个字的本意是不可分割的。

不过,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原子可以分裂为更小的基本粒子。我们称之为质子、中子与电子。也许这些粒子有一天也可以被分裂成更小的粒子。但物理学家一致认为这样分裂下去,一定会有一个极限。一定有一个组成大自然的最小单位。

诡辩学家: 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精通演说术,也就是说要能够用令人信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斯: 当有人问他是否相信希腊的诸神时,他答道:这个问题太复杂,而生命又太短促了。一个无法确定世上是否有神的人,我们称他为不可知论者。

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苏格拉底强迫他所遇见的人们运用本身的常识。这种装傻、装呆的方式,我们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所谓哲学家就是那些领悟到自己有很多事情并不知道,并因此而感到苦恼的人。

正确的见解导致正确的行动 知善者必能行善。

【苏格拉底】

巴特农(panhenon)的意思是处女之地,是为了崇奉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Athene)而建造的。

苏格拉底与诡辩学派关心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是由于它与人类道德与社会理想及美德之间的关系。诡辩学家认为每一个城邦、每一个世代对于是非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是非的观念是流动的。苏格拉底认为世间有所谓永恒、绝对的是非观念存在。

恩培窦可里斯与德谟克里特斯两人都提醒世人:尽管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但世间一定仍有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如四根[恩培窦克里斯认为:世间由四个元素组成分别是土,气,水,火,分别就是组成世界的根]或原子)。

【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 柏拉图的理型论。

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柏拉图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身体是流动 ,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感官是以身体为基础,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

柏拉图同时认为,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它和所有的饼干模子一起躺在橱柜的上层)。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具躯体内醒来时,它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的理型。

当人类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某些模糊的回忆便开始扰动他的灵魂。他看到了一匹马,然而是一匹不完美的马。(一匹姜饼马!)灵魂一看到这匹马,便依稀想起它在理型世界 所见过的完美马,同时涌起一股回到它本来领域的渴望。

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此时,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从此以后,肉体与整个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

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 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

【亚理斯多德】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亚理斯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亚理斯多德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质料总是可能实现成某一特定的形式。我们可以说质料总是致力于实现一种内在的可能性。亚理斯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

质料因是在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式因则是水的形式(或天性)就是会降落地面。不过假如你只提到这三者,亚理斯多德会补充说,天空下雨的原因是因为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他所谓的目的因。

当亚理斯多德将人类的生活做一番整理时,他首先指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石头、水滴或土壤等无生物,这些无生物没有改变的潜能。亚理斯多德认为无生物只能透过外力改变。另外一类则是生物,而生物则有潜能改变。

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与人类)都有能力吸收养分以生长、繁殖。所有的动物(禽兽与人类)则还有感知周遭环境以及到处移动的能力。至于人类则更进一步有思考(或将他们感知的事物分门别类)的能力。

亚理斯多德问道: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人需要什么才能过良好的生活?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

突然间,苏菲问道;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活着? 因为我现在知道答案了。人活在这个星球上是为了替每件东西取名字。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世间只有植物和动物,就没有人可以区分猫和狗、百合与鹅莓之间的不同。植物和动物虽然也活着,但我们是唯一可以将大自然加以分类的生物。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学派】

犬儒派学者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

到了今天,犬儒主义这些名词的意思变成是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与行为。

到了今天,我们仍用斯多葛式的冷静(stoic calm)来形容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西塞罗(Cicero,公前106年~公元前43年),所谓人本主义(一种主张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的哲学)是由他创立的。同为斯多葛学派的塞尼卡(Seneca,公元前4年~公元65年)表示: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这句话自此成为人本主义的口号。

伊比鸠鲁学派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普罗汀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他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不过,普罗汀的观点是: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

一位印度的神秘主义者有一次如此形容他的经验:过去,当我的自我存在时,我感觉不到上帝。如今我感觉到上帝的存在,自我就消失了。

塞伦西亚斯(Silesius,公元1624年~1677年)则另有一种说法:每一滴水流入海洋后,就成为海洋。同样的,当灵魂终于上升时,则成为上帝。

你当爱邻如己,因你的邻人就是你,你是在幻觉中才将他当成别人。

古印度人尊奉的天神是戴欧斯(Dyaus),希腊文称他为宙斯(Zeus),拉丁文称他为朱彼得(Jupitter)(事实上是iovpater,或法父之意),古斯堪地那维亚文则称之为泰尔(Tyr)。

【中世纪:民族文化】

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他们相信历史就像四季一样会不断循环。因此历史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不过在无尽的生生死死中有不同的文明兴亡消长罢了。

印欧民族乃是多神论者,但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这就是所谓的一神论。犹大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的宗教。

闪族文化另外一个共同的特色是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捷句话说,他们认为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神在鸿濛大初时创造了世界,历史从此展开,但终于有一天它会结束,而这一天就是所谓的最后审判日,届时神将会对所有生者与死者进行审判。

对印欧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视觉。而有趣的是,闪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

上帝与以色列订的旧约已经由耶稣代表上帝与人类订的新约所取代。

如今英文medieval(中世纪)这个字仍被用来指那些过度权威、缺乏弹性的事物,具有贬意。

希腊罗马文化如何分裂成三种文化,并分别在其中存活。这三种文化分别是:西边的罗马天主教文化、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与南边的阿拉伯文化。大致上,我们可以说新柏拉图派哲学在西边承传了下来。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哲学则分别在东边与南边承传了下来。

当时,哲学与神学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圣多玛斯将亚理斯多德加以基督教化,就像中世纪初期的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基督教化一样。

所谓基督教化的意思只是把这两位希腊大哲学家的观念,用一种不至于对基督教教义造成威胁的方式加以诠释。

在希腊文中,上帝女性化的那一面被称为苏菲亚(Sophia)。苏菲亚或苏菲(Sophie)就是智慧的意思。

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历史的浪潮冲走,总得有人收拾河岸边留下来的东西。

【文艺复兴】

在漫长的中世纪,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从神的观点来解释,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又重新以人为中心。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所谓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义。

希腊哲学脱离了属于农民文化的神话世界观。同样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产阶级也开始脱离封建贵族与教会的势力。

我们不仅是人,更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种理念导致人们无限崇拜天才。理想中的人是我们所谓的文艺复兴人,就是艺术、科学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重建罗马是他们的文化责任,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圣彼得的坟墓上建一座圣彼得大教堂。

在整个中世纪期间,人们过度迷信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则认为研究大自然现象必须以观察、经验与实验为基础。我们称之为实证法。

十七世纪的大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Galilei)说:我们要测量那些可以测量的东西,至于那些无法测量的,也要想办法加以测量。他并表示: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的。

文艺复兴运动也使得人们对大自然有了新的看法。这时候的人们比较能够尽情享受生活,不再认为人活着只是为死后的世界做准备,因此他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也完全改观了。

自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就不再只是创造物的一部分,而开始干预自然,并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改造大自然。说真的,人是多么了不起呀!

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说法是:如果没有外力强迫一个物体改变它所处的状 态,则这个物体将会一直维持它原来静止或移动的状态。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说宇宙间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力量随物体的大小 递增,并随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而递减。

【巴洛克】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要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相形之下,后者则显得较为平实而和谐。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拉丁谚语carpediem,也就是把握今天的意思。另外一句也很流行的拉丁谚语则是mementomori,就是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

生活的象征。十七世纪的人说人生如戏。现代戏剧包括各种布景与舞台机关就是在巴洛克时期诞生的。演戏的人在舞台上创造一种假象,最终目的就是要显示舞台上的戏剧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戏剧因此成为整个人生的缩影。

除了将生命比喻为舞台之外,巴洛克时期的诗人也将生命比喻为梦境。例如,莎士比亚就说:我们的本质原来也和梦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梦中度过

你所谓的哲学体系是什么意思? 我指的是一套从基础开始创立,企图为所有重要的哲学性问题寻求解释的哲学。

【笛卡尔】

事实上,灵魂(soul)与精神(spirit)这两个字原来的意思就是气息与呼吸。

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Extension),或称物质。

笛卡尔发现了三件事: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

实体这个词可以解释成组成某种东西的事物或某种东西的本质或最终的面貌。笛卡尔认为实体有两种。每一件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

灵魂可能会时常受到与身体需要有关的种种感觉与冲引的影响。不过,灵魂也能够挣脱这种原始冲动的控制,而独立于身体之运作。它的目标是使理性获得掌控权。因为,即使我肚子痛得很厉害,一个三角形内所有内角的总和仍然会是一百八十度。

在哲学上,伦理学研究的是过善良生活所需的道德行为。这也是我们提到苏格拉底或亚理斯多德的伦理学时所指的意思,可是到了现代,伦理学却多多少少沦为教导人们不要冒犯别人的一套生活准则。

【史宾诺莎】

根据史宾诺莎的说法, 自然界中的每一件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每一种现象,例如一朵花或华兹华士的一首诗,都是思想属性或扩延属性的的各种不同模态。所谓模态就是实体、上帝或自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方式。一朵花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态,一首咏叹这朵花的诗则是思想属性的一个模态。但基本上两者都是实体、上帝或自然的表现方式。

史宾诺莎强调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唯有上帝或自然可以表现这种自由、非偶然的过程。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

这样很好。可是你是谁呢?你是苏菲,没错,但你同时也是某种广大无边的存在的表现。你当然可以说思考的人是你,或移动的人是你,但你也可以说是自然在透过你思考或移动。这只是你愿意从哪一种观点来看的问题罢了。

上帝并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拉动所有的绳子,操纵一切的事情。一个真正的傀儡戏师傅是从外面来操纵他的木偶,因此他是这些木偶做出各种动作的外在因。

但上帝并非以这种方式来主宰世界。上帝是透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因此上帝(或自然)是每一件事情的内在原因。这表示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性。对于物质(或自然)世界,史宾诺莎所采取的是决定论者的观点。

【经验主义】

最重要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是洛克、柏克莱与休姆,都是英国人。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当中,笛卡尔是法国人,史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兹则是德国人。所以我们通常区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亚理斯多德曾经说过;我们的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这是对经验主义的最佳说明。

洛克宣称,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看过、听过的事物。在我们看过、听过任何事物之前,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Tabularasa,意思是空白的板子。

【洛克】

洛克强调,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例如,当我吃一个苹果时,我并不能一次感知整个苹果的模样与滋味。

我们的心灵除了被动地接收外界的印象之外,同时也积极地进行某种活动,它以思考、推理、相信、怀疑等方式来处理它所得到的各种单一感官概念,因此产生了洛克所谓的思维(reflection)。

根本上,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感官。那些无法回溯到一种单一感觉的知识便是虚假的知识,我们不应该接受。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等等。我们谈的是这类特质时,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感官已经将它们加以客观地再现。但事物还有其他特质,如酸或甜、绿或红、热或冷等。为次要性质。在尺寸、重量等性质上,每个人都会有一致的看法,因为这些性质就存在于事物本身之内。但类似颜色、味道等次要性质就可能因人而异,因动物而异,要看每个人感觉的本质而定。

洛克的观点是:为了确保国家的法治,必须由人民的代表制定法律,而由国王或政府执行法律。

【休姆】

据休姆的说法,天使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由两个不同的经验组成。这两个经验虽然事实上无关,但仍然在人的想象中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不实的观念,应该立即受到驳斥。

休姆首先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像的回忆。

休姆进一步强调印象与观念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你还记得我们谈到洛克时曾经以苹果为例子吗?对于苹果的直接经验就是一种复合印象。

休姆的:假设我们想象上帝是一个无限智慧、聪明、善良的事物,那么上帝这个观念就是由某个无限智慧、某个无限聪明与某个无限善良的事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观念。如果我们不知道何谓智慧、何谓聪明、何谓良善的话,我们绝不可能形成这样一个对上帝的观念。

正如休姆说的,这个自我只不过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接连而来,不断改变并移动的过程。

你说你相信石头会掉在地上的原因是你见过它发生很多次,这正是休姆的重点所在。事情发生一次又一次之后,你会变得非常习惯,以至于每次你放开石头时,总会期待发生同样的事,所以才会形成我们所谓的自然界不变的法则。

自然法则或因果律,实际上只是我们所期待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自然法则没有所谓合理或不合理,它们只是存在罢了。

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在伦理学方面,休姆也反对理性主义者的想法。理性主义者一向认为人的理性天生就能辨别是非对错。从苏格拉底到洛克,许多哲学家都主张有所谓的自然权利。但休姆则认为,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 而是由我们的感情来决定。

二十世纪的实验主义哲学家罗素举了另外一个比较可怕的例子。他说,有一只鸡发现每天农妇来到鸡舍时,它就有东西可吃。久而久之,它就认定农妇的到来与饲料被放在钵子里这两件事之间必然有某种关联。有一天农妇跑来把这只鸡的脖子扭断了。

自然神论是指相信上帝在万古之前创造了世界,但从此以后就没有再现身。上帝成了一个至高的存在,只透过大自然与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绝不会透过任何超自然妁方式现身。

【康德】

我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Formofintuition)。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

康德的概念是: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玻璃壶里面,水立刻会顺应水壶的形状一般。同样的,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

康德宣称,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 他把这个现象称为人类认知问题上的哥白尼革命。意思是这种看法和从前的观念截然不同,就像哥白尼当初宣称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一样。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这点很重要。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休姆认为我们既不能感知自然法则,也不能证明自然法则。康德对这点不太苟同。他相信他可以证明事实上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乃是人类认知的法则,由此而证明这些法则的真实性。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原料。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形式。

当我们想知道世界从何而来,并且讨论可能的答案时,我们的理性可以说暂时停止作用。因为它没有感官的材料可能加以处理,也没有任何相关的经验可资利用,因为我们从未经验过我们渺小的人类所隶属的这个大宇宙。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浪漫主义】

由于浪漫主义使得许多领域都重新定位,因此一般通常将浪漫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所称的普世性的浪漫主义,就是指那些满脑子自然、世界灵魂与艺术天才的浪漫主义者。

另外一种被称为民族浪漫主义,不久就日益风行,尤其是在海德堡。民族浪漫主义关切的重点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文化。他们将发展视为一个不断开展它的内在潜能的有机体,就像自然与历史一样。

赫德指出,每一个历史纪元各自有其价值,而每一个国家也都各有其个性或灵魂。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认同其他的文化。

艺术音乐是由个人(如贝多芬)创作的音乐,民俗音乐则不是由任何人写成的,它来自整个民族。

童话故事让作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他那创世的想象力,但即使是这样的创造行为也并不一定完全是有意识的。作家可能会感觉到他的内心有一股力量驱策他把一个故事写出来。他在写作时也许是处于一种被催眠般的恍恍惚惚的状态。

作者可能会提醒读者,使他们明白是他在操纵这个虚构的世界。这种打破幻象的形式叫做浪漫主义的反讽(romantlcirony)。例如在挪威剧作家易卜生所写的《皮尔金》这出戏里,有一个角色就说出没有人会在第五幕演到一半的时候死掉这样的台词。

谢林和其他的浪漫主义者曾经说过,生命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他们所谓的世界精神上。黑格尔也用世界精神这个名词,可是意义却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乃是人类理念的总和,因为惟独人类有精神可言。

【黑格尔】

虽然康德否认人可以清楚认知自然最深处的秘密,但他承认世间有一种无法追求到的真理。黑格尔却说真理是主观的,因此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他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黑格尔之前的哲学体系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试图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建立一套永恒的标准。笛卡尔、史宾诺莎、休姆和康德等人都是如此。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试图探索人类认知的基础,但他们都声称人类对于世界的知识是不受时间影响的。

黑格尔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相信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因此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久的理性。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

黑格尔指出哲学思维也是如此。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而真理就是这个过程,因为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之外,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判定什么是最真、最合理的。

由于新的事物总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因此理性是渐进的。换句话说,人类的知识不断在扩张,在进步。

黑格尔宣称世界精神正朝着愈来愈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河流也是一样。它们离海愈近时,河面愈宽。根据黑格尔的说法,历史就是世界精神逐渐实现自己的故事。虽然世界一直都存在,但人类文化与人类的发展已经使得世界精神愈来愈意识到它固有的价值。

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黑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

黑格尔也称这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举例来说,你可以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正,那么与他正好相反的休姆的经验主义就是反。但这两种思潮之间的矛盾或紧张状态后来被康德的合给消除了。

黑格尔说,男女之不同犹如植物与动物之不同。动物具有较多的男人性格,而植物则较具女人性格,因为女人的发展基本上是属于静态的。在本质上她是一个犹豫不决的感情体系。

因此黑格尔的理性有一种动态的逻辑。既然事实的特性就是会有相反的事物,因此要描述事实就必须同样描述与事实相反的事物。

挪威的诗人文耶(Vinje)说:世间有两种真理。一种是表面的真理,与它相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但另外一种则是深层的真理,与这样的真理相反的说法却是对的。

首先,世界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黑格尔称此为主观精神。然后它在家庭、社会与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黑格尔称此为客观精神,因为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显现。可是还有第三个阶段世界精神在绝对的精神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这个绝对的精神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的知识,因为,在哲学中,世界精神思考它对历史的冲击,因此世界精神是最先在哲学中发现了它的自我。 不妨说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

【祁克果】

祁克果认为,与其找寻那唯一的真理,不如去找寻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他说,找寻我心目中的真理是很重要的。他借此以个人来对抗体系

祁克果并说真理是主观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想什么、相信什么都无所谓。他的意思是说,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这些真理对我而言是真的。

许多人曾经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或至少尝试用理性去解释他。但是如果你满足于这样的证明或理论,你就会失去你的信仰,同时也会失去你的宗教热情。因为重要的并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实,而是对你而言,它是否真实。中世纪的一句格言我信,因为荒谬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祁克果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他本人所用的名词是阶段。他把它们称为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他用阶段这个名词是为了要强调人可能会生活在一个较低的阶段,然后突然跃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同样的阶段。

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与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

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也就是典型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因为这个阶段所包含的并不只是纯粹的感官享乐而已。一个从美感的角度来看待现实,或自己的艺术,或他所信仰的哲学的人,就是活在美感阶段里。

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特色就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的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这种态度有点像是康德的责任道德观,就是人应该努力依循道德法则而生活。

有些人就因此重新回到美感阶段的生活方式。可是也有人进一步跃升到宗教阶段。他们一步就跳进信仰那七万吋的深渊里。他们选择信仰,而不选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所要求的责任。 因为对祁克果而言,活在宗教阶段就等于是信奉基督。

【马克思】

一般来讲,我们通常说大哲学体系的时代到黑格尔为止。在他之后,哲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不再有庞大的思考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所称的存在哲学与行动哲学。

马克思曾说,直到现在为止,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这些话显示了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黑格尔曾指出,历史的发展是受到两种相反事物之间的紧张关系的驱动,因为这种紧张关系后来一定会被一个突然的改变消除。马克思把这个理论更进一步发扬,但他认为黑格尔的理论有本末倒置之嫌。

黑格尔把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叫做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马克思认为这种说法正好与事实相反。他想证明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精神关系并不会造成物质的改变,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马克思将这些物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条件称为社会的基础,并将社会思想、政治制度、法律规章、宗教、道德、艺术、哲学和科学等称为社会的上层构造。

我们可以把社会的基础分成三个阶层。最根本的一个阶层就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条件,也就是这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与资源。

生产条件之外的另一个阶层就是一个社会里的生产工具。在这里马克思指的是设备、工具和机器这些东西。

社会基础的下一个阶层,也就是那些拥有生产工具的人。人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的分配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更进一步强调说: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换句话说,历史所牵涉的主要就是一个谁拥有生产工具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互动或辩证的关系。当人改造大自然时他本身也被改造了。换句话说,人在工作时,就是在干涉大自然并影响大自然,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同时也干涉人类并影响他们的心灵。

从某个角度说,一个失业的人就是一个空虚的人。黑格尔很早就体认到这点了。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而言,工作是一件具有正面意义的事情,并且与人类的本质有密切的关系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是为别人工作。因此他的劳动对他而言是外在的事物,是不属于他的。工人与他的工作之间有了隔阂,同时与自我也有了隔阂。他与他自己的现实脱节了。马克思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工人被疏离了。

有一段时期会出现新的阶级社会,由无产阶级以武力镇压中产阶级。马克思称此为无产阶级专政。但在这段过渡期后,无产阶级专政会被一个不分阶段的社会所取代。

在这个社会当中,生产工具是由众人,也就是人民所拥有。在这种社会中,国家的政策是各尽其才,各取所需。这时劳动成果属于劳工,资本主义的疏离现象也就到此终止。

社会运动分裂成两股潮流:社会民主主义和列宁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代表一条渐进并和平通向社会主义义的道路,也正是西欧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或者把它称作慢性革命。而列宁主义继承马克思暴力革命是唯一途径的信念,在东欧、亚洲和非洲有广泛的影响力。两股潮流在各自的征途上都困难重重,抵抗镇压。

【自然主义】

从十九世纪中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流行的一股自然主义风潮。所谓自然主义指的是一种认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之外,别无其他真实事物的态度。因此,自然主义者也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当时马克思已经指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基础的产物,达尔文则证明人类是生物逐渐演化的结果,而佛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则发现人们的行动多半是受到动物本能驱策的结果。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论》一书中提出两个理论。首先他认为,既存的所有动植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其次,他认为生物进化乃是自然淘汰的结果。

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而毋需急着解答问题。

细微的变化经过长时间作用后可以造成很大效果的理论。

拉马克指出,各个物种会逐渐发现自己所需的特征。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特征会遗传给下一代。

可是达尔文并不接受这种后天特征遗传论, 所以达尔文开始问:大自然是否也有同样的机转?大自然是否也可能选择哪些物种可以存活?而这种选择淘汰的过程在历经很长的时间之后是否可能形成新的植物或动物品种?

富兰克林曾经指出,如果没有受到大自然的限制,一种植物或动物将会遍布全球。但是由于世上有许多物种,因此这些物种会彼此制衡。

进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然淘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最能够适应环境的人就存活下来,继续繁衍种族。

生存竞争在那些彼此最为相似的物种之间往往也最激烈,因为它们必须争夺同样一些食物。在这种情况下,纵使只比别人多占一点点优势也就是说与别人有一点点差异也会使情况大不相同。生存竞争愈激烈,进化到新物种的速度也愈快,到最后只剩下最能适应环境的品种可以生存下来,其他的则会灭绝。

因为黑皮肤可以使他们免于受到日照的伤害。白种人如果长期暴露在阳光下比较容易得皮肤癌。

白皮肤在日晒后比较容易制造维他命,这在日照很少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总结达尔文的进化论:地球生物进化的原料就是同一种生物之间不断出现的个体差异,再加上子孙的数量庞大,以致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存活。而进化的实际机转(或驱动力)则是生存竞争中的自然淘汰作用。这种淘汰过程可以确保最强者或最适者能够生存下来。

年轻的作家罗斯金(JohnRuskin)如此形容他的感觉:真希望这些地质学家能够放过我。如今在圣经的每一个章节后面,我都可以听到他们的锤子敲打的声音。

让我们希望这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希望不会有太多人知道。另一位很杰出的科学家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他说:这真是一个令人很难为情的发现,愈少人谈论它愈好。

应该是这样,因为当时被推翻的不仅是上帝造人的说法。达尔文理论的重点也在于人是由一些偶然发生的变化所形成的。更糟的是,达尔文使得人变成生存竞争这种冷酷事实下的产物。

【新达尔文主义】

新达尔文主义:所有的生命和所有的繁殖过程基本上都与细胞分裂有关。当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时,就产生了两个一模一 样、具有相同遗传因子的细胞。我们说细胞分裂的过程就是一个细胞复制自己的动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偶尔会有一些很小的错误发生,导致那个被复制出来的细胞并不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用现代生物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突变。有些突变是不相干的,但有些突变则可能对个体的行为造成明显的影响。

现代医药虽然改善了这个现象,却也使得自然淘汰的作用无法发挥。某种可以帮助一个人克服一种严重疾病的药物,长期下来可能会导致整个人类对于某些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如果我们对所谓的遗传卫生毫不注意,人类的品质可能会逐渐恶化。人类的基因中抵抗严重疾病的能力将会减弱。

所有生命都赖以组成的复合分子要能够形成,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大气层里不能有氧气,二、要受到宇宙辐射线的照射。

在这一小摊热热的水(现代科学家时常称之为原始汤)里,曾经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巨分子。这个分子有一种很奇妙的特性可以自行分裂成两个一模一样的单位。于是,漫长的进化过程就这样开始了。简单一点说,这个巨分子就是最初的遗传物质,也就是最初的DNA或是第一个活细胞。

它不断分裂再分裂,但从一开始,在分裂过程中就不断有变化产生。历经千万年后,这些单细胞的有机体中,有一个突然和一个更复杂的多细胞有机体连结上了。就这样,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了,大气层慢慢有了氧气。

这个现象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含氧的大气层使得那些可以用肺呼吸的动物逐渐进化。第二,大气层如今已可以保护各种生命,使他们不致受到宇宙辐射线的伤害。说也奇怪,这种辐射线原本可能是促使第一个细胞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但却也会对所有的生物造成伤害。

生命最初开始于原始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汤。那些生物可能生活在其中,因此而得免于辐射线的伤害。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当海洋里的生物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气层时,最早的一批两栖类动物才开始爬上陆地。

【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主张人和他的环境之间不断有一种紧张关系存在。这种紧张关系(也就是冲突)尤其存在于他的驱策力、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之间。我们可以说佛洛伊德发现了人类的驱策力。

人类的驱策力:我们的行动并不一定是根据理性的。人其实并不像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者所想的那么理性。非理性的冲动经常左右我们的思想、梦境和行动。这种不理性的冲动可能是反映我们的基本需求。例如,人类的性冲动就像婴儿吸奶的本能一样是一种基本的驱策力。

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维多利亚心态,就是把每一件与性有关的事视为禁忌的一种态度。

当我们刚来到这世界时,我们会用一种直接而毫不感到羞耻的方式来满足我们身体与心灵的需求。如果我们没有奶喝或尿布湿了,我们就会大哭。我们也会直接表达我们对身体上的接触或温暖拥抱的需求。佛洛伊德称我们这种快乐原则为本我。我们在还是婴儿时,几乎就只有一个本我。

我们带着我们内心的这个本我或快乐原则长大成人,度过一生。但逐渐地我们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我们学到如何调整这个快乐原则以迁就现实原则。用佛洛伊德的术语来说,我们发展出了一个具有这种调节功能的自我。

然而,佛洛伊德还提出人类心灵中的第三因素。从婴儿时期起,我们就不断面对我们的父母和社会的道德要求。当我们做错事时,我们的父母会说:不要那样!或别调皮了,这样不好!即使长大成人以后,我们在脑海中仍可以听到这类道德要求和价值判断的回声。

似乎这世界的道德规范已经进入我们的内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佛洛伊德称这部分为超我。

我们因此对每一件与性和性器官有关的事情有了一种罪恶感。由于这种罪恶感一直停留在超我之中,因此许多人佛洛伊德甚至认为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对性有一种罪恶感。而根据佛洛伊德的说法,性的欲望和需求事实上是人类天性中很自然而且很重要的一部分。就这样,人的一生都充满了欲望与罪恶感之间的冲突。

潜意识指的是那些被我们压抑的经验或想法,也就是那些我们努力要忘掉的不愉快、不恰当或丑陋的经验。如果我们有一些不为我们的意识(或超我)所容忍的欲望或冲动,我们便会将它们埋藏起来,去掉它们。

假设在这个演讲厅这么多安安静静、专心听讲的观众里面,有一个人很不安分。他毫无礼貌地大笑,又喋喋不休,并把脚动来动去,使我无法专心演讲。后来我只好宣布我讲不下去了。 这时,你们当中有三四个大汉站起来,在一阵扭打后,把那个搅局的人架了出去。 于是这个搅局者就被压抑了,我因此可以继续讲下去。可是为了避免那个被赶走的人再度进来捣乱,那几位执行我的意志的先生便把他们的椅子搬 到门口并坐在那儿防御,以继续压抑的动作。现在,如果你们将这个场景转移到心理,把这个大厅称为意识,而把大厅外面称为潜意识,那么你们就可以明白压抑作用的过程了。可是这个捣乱者坚持要再进来。至少那些被我们压抑的想法和冲动是这样的。这些想法不断从我们的潜意识浮现,使我们经常处于一种压力之下。这是我们为什么常常会说一些本来不想说的话或做一些本来不想做的事的缘故。因为我们的感觉和行动会受到潜意识的鼓动。

我可以为你催眠,叫你去把窗户打开。当你被我催眠时,我告诉你当我用手指敲桌子时,你就要起来把窗户打开。接着,我开始敲打桌面,你也就跑去开窗子。事后,我问你为何要开窗户,你也许会说因为房间里大热了。可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理由,只是你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因为受到了我催眠时的指令而去做那件事。这就是所谓的合理化。

佛洛伊德指出这类机转有好几种。一个是他所谓的说溜了嘴,也就是我们 中说出或做出一些我们原本想要压抑的事情。有一个工厂的工头有一次在宴会中要向他的老板敬酒。问题是这个老板很不受人欢迎,简直就是人家所说的一只猪。 这个工头站起来,举起他的酒杯说:让我们来敬这只猪吧!

就是把我们内心试图压抑的特点转移到别人身上。譬如说一个很吝啬的人会说别人斤斤计较,而一个不愿承认自己满脑子想着性的人可能愈容易对别人成天想着性的样子感到愤怒。

佛洛伊德发展出一个他称为自由联想的技巧。他让病人用一种很放松的姿势躺着,并说出他脑海里想到的任何事情,无论这些事情听起来有多么不相干、漫无目的、不愉快或令人难为情。他的用意是要突破病人在伤痛记忆上所加的管制,因为这些伤痛记忆正是让病人焦虑的因素。

我们必须能察觉潜意识所发出的信号。根据佛洛伊德的说法,洞悉我们的潜意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透过我们的梦境。他的主要作品 19OO年 《梦的解析》 讨论的就是这个,在书中指出,我们做的梦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潜意识试图透过梦和我们的意识沟通。

在治疗病患多年,并且多次分析他自己的梦境之后,佛洛伊德断言所有的梦都反映我们本身的愿望。他说,这在孩童身上非常明显。他们会梦见冰淇淋和樱桃。

可是在大人身上,这些想要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都会经过伪装。这是因为即使在睡梦中,我们仍然会管制自己的想法。虽然这种管制(就是压抑的机转)在我们睡着时会减弱很多,但仍然足以使我们不愿承认的愿望在梦中受到扭曲。

佛洛伊德指出,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梦中的情节并不代表梦的真正意义。他把实际的梦境也就是我们所梦见的影片或录影带称为显梦(manifestdream)。

梦中的情景总是与前一天发生的事有关。但这个梦也有一个更深层的意义是我们的意识无法察觉的。佛洛伊德称之为潜梦意念。这些真正表现于梦境的隐藏意念可能来自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从童年最早的时期。

把潜梦意念转换成显梦的面向的工作,佛洛伊德称之为梦的运作(dreamwork)。我们可以说显梦遮掩或密隐了做梦人真正的意念。在解释梦境时,我们必须经由相反的程序来揭开或解密梦的主题,以便找出它的要旨。

佛洛伊德相信梦境乃是以伪装的方式满足人被压抑的愿望。

佛洛伊德并且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证据,说明人心的奥妙。他治疗病人的经验使他相信,我们将我们所见、所经验的一切事物都贮存在我们意识深处的某个地方,而这些印象可能会再度浮现。有时我们会突然脑中一片空白,然后过了一会,差点就想起来了,然后再度猛然想起。

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这种经验。可是后来突然间好像所有的门、所有的抽屉都打开了,每个东西都自己滚了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所有我们原本苦思不得的字句和意象。这就是潜意识的盖子被揭开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感觉上好像我们所画的、所写的东西是来自于某种外在的泉源似的。

超现实主义者就利用这点,而让事情自己发生。他们在自己的前面放了一张白纸,然后开始不假思索地写下一些东西。他们称之为自动写作。这个名词源自招魂术,因为实施招魂术的灵媒相信已逝者的灵魂会指引她手上的笔。

想象力也许可以创造新的事物,但却不能加以拣选。想象力是不会创作的。一个创作(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创作)乃是想象力和理智或心灵与思想之间互相奇妙作用的结果。因为,创造的过程总是会有一些偶然的成分。你必须要先放羊,然后才能牧羊。

欧佛兰(Arnulfoverland)的诗: 深宵夜里因奇梦而惊醒,恍惚听见一低语的声音,宛如远处那地底的溪流,我起身相询:汝意有何求?

【存在主义】

植物和动物也活着,它们虽然存在,但并不需要思考存在的意义。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萨特表示,一个东西只是在己(initself)而人类却是为已(foritself)。因此人的存在并不等于东西的存在。

萨特进一步宣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的这个事实比我是谁要更加重要。他说:存在先于本质。

所谓的本质是指组成某些事物的东西,也就是说某些事物的本性。但根据萨特的说法,人并没有这种天生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自我。他必须创造自己的本性或本质,因为他的本性并非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

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是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萨特说,当人领悟到他们活在世上,总有一天会死,而且没有什么意义可以攀附时,他们就会愈加恐惧。

萨特又说,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会感到疏离。当他描述人的疏离时,乃是重复黑格尔的中心思想。人的这种疏离感会造成绝望、烦闷、厌恶和荒谬等感觉。

萨特则觉得人的自由是一种诅咒。说: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可是我们并没有要求被创造成自由的个体。 这正是萨特所要说的。可是我们仍然是自由的个体,而这种自由使我们注定一生中要不断地做选择。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

萨特强调,人绝对不能放弃他对自己行动的责任,也不能以我们必须上班、必须符合中产阶级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期望为理由。逃避为自己做选择的责任。

如果我们逃避这项责任,就会沦为无名大众的一分子,将永远只是一个没有个性的群体之一,逃避自我并自我欺骗。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的自由迫使我们要成为某种人物,要真实地活着。

虚无主义者:就是那些认为没有一件事情有意义,怎样都可以的人。萨特认为生命应该有意义,这是一个命令。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萨特想要证明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之前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总是会意识到某件事物。这个事物固然是由我们的环境提供的,但也是由我们自己提供的。我们可以选择对我们有意义的事物,借以决定我们所要感知的事物。

荒谬剧场是写实剧场的相反。它的目的在显示生命的没有意义,以使观众起而反对。它的用意并不是鼓吹人生没有意义,其实正好相反。他们借着显示、揭发日常生活情境的荒谬,进而迫使旁观者追求较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命。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二

已经忘记因为何种原因知道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第一遍草草阅读之后,仅仅为其巧妙的故事情节和构思感到惊叹。于是,开始了对它的第二遍阅读。总的说来,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它将人类智慧发展的历史穿插在小说的情节中,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原本乏味的哲学讲的简洁而生动。它打破了哲学给人以脱离生活的印象,将哲学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促使人们跳出日常的琐事改变思维方式用一颗好奇心而非经验来对生活的本质进行思考。

在苏菲的世界中,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和探讨,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上校为了给女儿庆祝生日而写的一本小说中的人物,他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继而通过运用哲学的方法逃出了上校的摆布。小说中很多情节都安排的很巧妙,引人深思。例如,在小说接近尾声时,艾伯特送给了苏菲一本书名字就叫苏菲的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少校寄给他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在真正的世界里,苏菲的世界则是由它的作者乔斯坦贾德为全世界青少年写的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小说,而席德和少校也仅仅是书中的人物罢了。写到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俄罗斯女孩这个玩具,一个世界包含着另一个世界。我们所处世界的外面是否还有一个世界呢?是否我们也像席德和少校一样是另一本书中的人物而不自知?

这样的安排多少会有些让人产生不知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的感慨,或许我们就像处在少校安排的故事下的那个苏菲的世界中的人物一样,尚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否真正存在,是否真正自由。这也是有可能的事,作为一个具有哲学思维的人,就不能轻易下论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唯一不会发生改变的只有理性(就像2+3=5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若把世界比作一只兔子,刚出生时,我们处于兔毛的末梢,越长大便越像里端爬,越对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缺乏好奇心,那么人们通常在兔毛最接近皮肤的那一端,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而对其所处的世界全然无感。哲学便是帮助你往上爬的力,它使你抱有怀疑的态度及批判性地思维活着,它使你思考世界是什么?你是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哲学最重要的不是解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科学也是哲学发展的产物。在苏菲的世界中所介绍的各种历史观中我更相信的是直线式的历史观,历史是在不断地前进而非循环上演,在不同时期所谓正确的事情在其他的时期并不一定就同样正确,在考虑问题时,通常需要将大背景包涵进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最终越来越接近兔毛的顶端,认清真正的世界。

在苏菲的世界中,讲祁克果的人生三个阶段的理论那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个阶段包括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正表明这个人处在存在的状态中,可以跃升到更高阶段。道德阶段的特色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的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活在道德阶段开始在意事物的是非对错,而活在美感阶段则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一个人至始至终活在道德阶段会变得过于严肃,如果一个人一直彻底的过这种生活,最后也会厌倦。有的人因此而重新回到美感阶段而有的人进而跃升到宗教阶段。的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终其一生都在美感阶段和道德阶段徘徊。我们不能断定哪种阶段最好,一直停留在美感阶段似乎有点享乐主义的嫌疑而道德阶段则颇具有完美主义的嫌疑,若始终苛刻地追求完美,将不仅使自己活得很累也会使周围的人感到你过于苛责,而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机会。或许能在美感阶段和道德阶段找到平衡,便是绝大多数所追求的真正幸福。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赏析感悟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同时也是梦的世界。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赏析感悟,欢迎阅读本文!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赏析感悟一】

苏菲的世界的句段摘抄:

在整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孩子,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我们身上也扛着历史。不要忘记你在这个房间内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曾经是崭新的。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佛洛依德宣称,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都充满了这类潜意识的机转。我们时常会忘记某个人的名字,在说话时摸弄自己的衣服,或移动房间里随意放置的物品。我们也时常结结巴巴或看似无辜地说错话,写错字。但佛洛依德指出,这些举动事实上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意外的或无心的。这些错误事实上可能正泄露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有人说艺术家有一种创造宇宙的想象力。当他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时,他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年轻的艺术天才诺瓦里思曾经说过:人生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的方法。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愚妄。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我们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都有关联,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最后的目标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迷信,多么奇怪的一个名词。如果你信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这就叫信仰,但如果你相信占星术或十三号星期五不吉利,就是迷信!谁有权利说别人相信的东西就是迷信呢?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在道德的抉择上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不能把错误归咎于人性或人的软弱等等。我们可以发现时常有成年男子做出种种令人厌恶的行为,却把这样的行为归咎于男人天生的坏毛病。可是世上没有男人天生的坏毛病这种东西,那只是我们用来避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借口罢了。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我不希望你成为这些人当中之一。我将尽我所能,让你熟悉你在历史上的根。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仅是一只赤身露体的猿猴)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避免在虚空中漂浮的唯一方式。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感悟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寄信人名字的信。苏菲不断收到艾伯特的信,因为他的问题使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后来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从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课主要认识了罗盘、火器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和它们的作用苏菲运用了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可是,事实和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随便翻了以下,整本书都是字,连一幅插图也没有。我心想:这本书怎么可能在欧洲畅销三百万册呢,不看就知道,一定很枯燥。但花时间看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话就像动画片一样展示在我的眼前,很多部分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在看到苏菲进入少校的小木屋时,我很奇怪一个少校的房子干嘛要建在那么远的地方;在看到汉密士开口祝席德生日快乐时,我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在看到席德的爸爸知道女儿在监视他却仍然给她买东西时,我十分感动,尽管他是一个少校。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哲学家。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他和他的两位传人都在雅典生活和工作。他或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派的始祖。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非常的和蔼可亲。我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是因为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欢迎阅读本文!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一】

好词摘抄:

嫩绿、断简残篇、周遭、神秘莫测、复杂难解、千千万万、红彤彤、不可或缺

好句摘抄:

1、正是五月初的时节。有些人家的园子里,水仙花已经一丛丛开满了果树的四周,赤杨树也已经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2、这正是哲学家们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地方。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3、这些自然派哲学家的论述,至今只留下断简残篇。我们所知的一小部分乃是根据两百多年后亚理斯多德的著作。其中只提到这些哲学家所做的若干结论,因此我们无法确切了解他们是经由何种方式达成这些结论。不过,我们根据已知的资料可以断定这些早期希腊哲学家的课题与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等问题有关。

4、这些都是世间最重要,也可以说是最自然的问题。但为何一心想着这些问题会如此累人?苏菲打开信箱时,感觉自己心跳加快。起先她只看到一封银行寄来的信以及几个写着妈妈名字的棕色大信封。该死!她居然开始疯狂地期待那个不知名的人再度来信。

5、在花园的一角,那些术莓树丛后面有一片花草果树不生的浓密灌木林。事实上,那儿原本是一行生长多年的树篱,一度是森林的分界线。然而由于过去二十年来未经修剪,如今已经长成一大片,枝叶纠结,难以穿越。奶奶以前常说战争期间这道树篱使得那些在园中放养的鸡比较不容易被狐狸捉去。

6、我们已经知道他们所提的问题与他们在物质世界观察到的变化有关。他们想寻求其中隐含的自然法则。他们想要从古代神话以外的观点来了解周遭发生的事。最重要的是,他们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这与借神话故事来解释雷鸣、闪电或春去冬来的现象大不相同。

7、探讨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如:这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其背后是否有某种意志或意义?人死后还有生命吗?我们如何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呢?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提出这些问题。据我们所知,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

8、苏菲进入屋里,把书包和给妈妈的信放在厨房的桌子上,然后便跑上楼梯,进入她的房间,拿出一个装满美丽石子的饼干盒。她把那些石头倒在地板上,把两个大信封装进盒子里。然后又匆忙走到花园里,双手紧紧拿着饼干盒。临走时,她拿出一些食物给雪儿吃。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赏析二】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推荐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阅读的一本书,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来读它并写读后感,可能显得层次低了一些,但我并不胆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心。我的知识并不丰富,活了三十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青少年时期几乎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籍,错过了人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为了在六十岁回头看人生的时候不再为此而遗憾,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在书店里拿起了《苏菲的世界》随手翻了几页,觉得很乏味,但是仔细的翻开一章静读后,便发现这不是一本空洞无聊的书,于是我便欣然的带着它离开了。

《苏菲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读了这本书后,丰富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随着书中艾伯特给苏菲所提供的哲学问题,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后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还有些相同,让我有种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进入了一个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随意发挥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别人的倾听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信仰。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贯穿哲学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自己了解了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看过后才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的教学,我的生活提供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文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苏菲的世界》作者介绍:

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世界级的挪威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其后10年他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成为一位全职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馀力。他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苏菲的世界》内容梗概: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这部哲学书创造性且简易的呈现,苏菲在与艾伯特的对谈中学习到中世纪的哲学。打扮的像位僧侣,在古代的教堂中,而她也在法国的咖啡店里学到了尚-保罗沙特与西蒙波娃。不同的哲学问题及推论方法出现,苏菲试图靠着自己解决。

作者借着描写故事中的故事,尝试解释真实世界背后的世界,上帝张显能力的范围,人的自由意志,本和体的道理等等故事中,艾伯特向苏菲解释从古希腊哲学发展到现今哲学的历程和转变,让席德(换言之让读者)了解欧洲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的中文版(萧宝森译)中,部分内容被中国政府要求删除,如马克思部分结尾处的32个段落。

苏菲的世界的句段摘抄:

在整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孩子,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我们身上也扛着历史。不要忘记你在这个房间内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曾经是崭新的。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佛洛依德宣称,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都充满了这类潜意识的机转。我们时常会忘记某个人的名字,在说话时摸弄自己的衣服,或移动房间里随意放置的物品。我们也时常结结巴巴或看似无辜地说错话,写错字。但佛洛依德指出,这些举动事实上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意外的或无心的。这些错误事实上可能正泄露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有人说艺术家有一种创造宇宙的想象力。当他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时,他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年轻的艺术天才诺瓦里思曾经说过:人生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的方法。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愚妄。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我们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都有关联,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最后的目标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迷信,多么奇怪的一个名词。如果你信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这就叫信仰,但如果你相信占星术或十三号星期五不吉利,就是迷信!谁有权利说别人相信的东西就是迷信呢?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在道德的抉择上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不能把错误归咎于人性或人的软弱等等。我们可以发现时常有成年男子做出种种令人厌恶的行为,却把这样的行为归咎于男人天生的坏毛病。可是世上没有男人天生的坏毛病这种东西,那只是我们用来避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借口罢了。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我不希望你成为这些人当中之一。我将尽我所能,让你熟悉你在历史上的根。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仅是一只赤身露体的猿猴)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避免在虚空中漂浮的唯一方式。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推荐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阅读的一本书,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来读它并写读后感,可能显得层次低了一些,但我并不胆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心。我的知识并不丰富,活了三十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青少年时期几乎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籍,错过了人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为了在六十岁回头看人生的时候不再为此而遗憾,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在书店里拿起了《苏菲的世界》随手翻了几页,觉得很乏味,但是仔细的翻开一章静读后,便发现这不是一本空洞无聊的书,于是我便欣然的带着它离开了。

《苏菲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读了这本书后,丰富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随着书中艾伯特给苏菲所提供的哲学问题,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后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还有些相同,让我有种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进入了一个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随意发挥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别人的倾听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信仰。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贯穿哲学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自己了解了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看过后才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的教学,我的生活提供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精编】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推荐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阅读的一本书,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来读它并写读后感,可能显得层次低了一些,但我并不胆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心。我的知识并不丰富,活了三十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青少年时期几乎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籍,错过了人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为了在六十岁回头看人生的时候不再为此而遗憾,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在书店里拿起了《苏菲的世界》随手翻了几页,觉得很乏味,但是仔细的翻开一章静读后,便发现这不是一本空洞无聊的书,于是我便欣然的带着它离开了。

《苏菲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读了这本书后,丰富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随着书中艾伯特给苏菲所提供的哲学问题,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后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还有些相同,让我有种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进入了一个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随意发挥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别人的倾听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信仰。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贯穿哲学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自己了解了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看过后才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的教学,我的生活提供帮助。

《苏菲的世界》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好句好段摘抄:

1、四种基本元素从某方面来看,帕梅尼德斯和赫拉克里特斯两人的看法正好相反。帕梅尼德斯从理性的角度认为没有一件事物会改变。赫拉克里特斯则从感官认知的观点认为大自然不断在改变。究竟谁对谁错?我们应该听从理性还是依循感官?帕梅尼德斯和赫拉克里特斯各自主张两点。

2、苏菲匆匆忙忙走到花园门口,查看了一下那绿色的信箱,她很惊讶的发现里面居然有另外一封信,与第一封一模一样。她拿走第一封信时,里面明明是空的呀!这封信上面也写着她的名字。她将它拆开,拿出一张与第一封信一样大小的便条纸。

3、恩培窦可里斯之所以选择土、气、火与水做为大自然的四个根并非偶然。在他之前有些哲学家也曾经试图证明宇宙的基本元素不是水,就是空气或火。泰利斯与安那西梅尼斯也曾经指出,水与气都是物质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希腊人则相信火也同样重要。举例来说,他们发现阳光对所有生物的重要性,也知道动物与人都有体温。

4、生命为何要结束呢?这是多么不公平呀!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5、在花园的一角,那些术莓树丛后面有一片花草果树不生的浓密灌木林。事实上,那儿原本是一行生长多年的树篱,一度是森林的分界线。然而由于过去二十年来未经修剪,如今已经长成一大片,枝叶纠结,难以穿越。奶奶以前常说战争期间这道树篱使得那些在园中放养的鸡比较不容易被狐狸捉去。

6、我们已经知道他们所提的问题与他们在物质世界观察到的变化有关。他们想寻求其中隐含的自然法则。他们想要从古代神话以外的观点来了解周遭发生的事。最重要的是,他们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这与借神话故事来解释雷鸣、闪电或春去冬来的现象大不相同。

7、探讨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如:这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其背后是否有某种意志或意义?人死后还有生命吗?我们如何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呢?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提出这些问题。据我们所知,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

8、苏菲进入屋里,把书包和给妈妈的信放在厨房的桌子上,然后便跑上楼梯,进入她的房间,拿出一个装满美丽石子的饼干盒。她把那些石头倒在地板上,把两个大信封装进盒子里。然后又匆忙走到花园里,双手紧紧拿着饼干盒。临走时,她拿出一些食物给雪儿吃。

9、好不容易终于捱到了开信箱的时刻。首先她拆开一封盖着墨西哥邮戳的信,是爸爸写来的。信上说他非常想家,还有他生平第一遭在棋赛中打败了大副。除此之外,他也几乎看完了他在寒假过后带上船的一批书。之后,苏菲又看到了一个写着她名字的棕色信封。把书包和其他邮件放进屋里后,她便跑进密洞中,把信封内刚打开的信纸抽出来,开始看着:神话的世界观嗨,苏菲!今天要讲的东西很多,因此我们就马上开始吧。

10、她或许可以接受青蛙是由泥土与水变成的说法。但果真这样,泥土中必然含有一种以上的物质。如果泥土真的含有多种不同的物质,则它与水混合后说不定真的可以生出青蛙来。当然,它们必须先变成蛙卵与蝌蚪才行。因为,无论再怎么浇水,包心菜园里是长不出青蛙的。

11、每年到这个时节,万物总是充满了生机。这岂不是一件奇妙的事吗?当天气变暖,积雪融尽时,千千万万的花草树木便陡地自荒枯的大地上生长起来了。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苏菲打开花园的门时,看了看信箱。里面通常有许多垃圾邮件和一些写给她妈妈的大信封。她总是把它们堆在厨房的桌子上,然后走上楼到房间做功课。

12、帕梅尼德斯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这个观念对希腊人并不陌生,他们多少认为世上的万物是亘古长存的。在帕梅尼德斯的想法中,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13、然而,一则神话可不只是一个解释而已。人们同时也进行与神话有关的宗教仪式。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人在荒旱或作物歉收时,如何依照神话情节来搬演一出戏剧。也许村里一名男子会打扮成新娘,用石块绑在胸部,以便从巨人那儿偷回铁锤。人们这样做的目的在采取若干行动以促使下雨,好让田地里长出作物来。

14、史莱慕掀开新娘面纱要亲吻新娘时,吃惊地看?到一双红彤彤的眼睛。此时洛奇再度出面解围。他说,新娘是因为在婚礼前太过兴奋,才整整一个礼拜都没有阖眼。于是,史莱慕使命手下将锤子取来以便在进行婚礼时放在新娘的怀中。

15、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被人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的不同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16、正是五月初的时节。有些人家的园子里,水仙花已经一丛丛开满了果树的四周,赤杨树也已经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17、这正是哲学家们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地方。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18、这些自然派哲学家的论述,至今只留下断简残篇。我们所知的一小部分乃是根据两百多年后亚理斯多德的著作。其中只提到这些哲学家所做的若干结论,因此我们无法确切了解他们是经由何种方式达成这些结论。不过,我们根据已知的资料可以断定这些早期希腊哲学家的课题与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等问题有关。

19、这些都是世间最重要,也可以说是最自然的问题。但为何一心想着这些问题会如此累人?苏菲打开信箱时,感觉自己心跳加快。起先她只看到一封银行寄来的信以及几个写着妈妈名字的棕色大信封。该死!她居然开始疯狂地期待那个不知名的人再度来信。

好词摘抄:

嫩绿、断简残篇、周遭、神秘莫测、复杂难解、千千万万、红彤彤、不可或缺

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一

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带领我们走过了几千年来的哲学的发展史。从最初的自然派哲学家,到理性主义,到古典派哲学家,到繁荣蓬勃的希腊文化,印欧文化、闪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文化,再到豁然开朗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现代的笛卡尔,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丰富的内容带我们走过沧桑,让我们得到一种哲学的洗礼与升华。毕竟,从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着如此多的理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对于世界、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着。而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看着哲学的发展历程,看着古代哲学家们一些关于世界的荒谬的解释,或者看着一些哲学家们的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着这些突如其来、迎面涌来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己也对这个世界开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做对于哲学的思考。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也反映了哲学家们的任务,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关于生命、世界等本质的问题的答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还没有出现能够说服全人类的一种理论,因此也需要无数的后继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观念里的高深莫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也许我们并不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哲学的思考者,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的意义。

其实每一位、每一种在各个时代叱诧风云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是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等等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展开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书中提供了一些线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识要站在兔毛的顶端用儿童的眼光来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世界,有勇气发表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如何不能结合自己在书中所学与生活中所见所闻来创造 自己的哲学呢?

虽然人们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褒贬不一,但那些哲学家确实应当受人尊敬,他们是如此勇敢而执着地探寻着真理与实践的奥秘。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风霜雨雪的成因,我们还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火箭为什么能飞上月球。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没有丢弃好奇心、或再次点燃好奇心的人。这些人仿佛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不承认这个世界。他们怀疑,他们思考,他们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于是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有了浪漫主义的反讽,于是有了经验主义的体验;于是有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古以来多少先人尝试了无数方法想爬到兔毛顶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着不懈努力。而我们,这些习惯了安逸,习惯了一位接受事实的人们,难道不该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吗?难道不该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吗?

知识可以积累,技艺可以传承,但人生的经历,理性的感悟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体会。上地对待古今的哲学家是公平的,都给了他们一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也许就是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却依然连最初的问题也没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不必怀着对哲学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学家们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多,但他们好奇的东西比我们多,他们思考的东西比我们多,所以他们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内在联系。这好奇的能力,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给了我们啊。

也许我们也是星尘结尾时的比喻一位没有带着隐隐的神秘感,我们在这宇宙间只是昙花一现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运转着,轮回着。它会如何呢?这我们我从知晓,世界如此之大,还有无数个秘团我不曾揭开,还有无数个空间我不曾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停地探索着。放飞哲思,倾听它们振翅翱翔的声音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二

今日终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相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 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记》,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闻,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苏菲在神秘导师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谜团。或许这种对于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正是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因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三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推荐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阅读的一本书,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来读它并写读后感,可能显得层次低了一些,但我并不胆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心。我的知识并不丰富,活了三十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青少年时期几乎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籍,错过了人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为了在六十岁回头看人生的时候不再为此而遗憾,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在书店里拿起了《苏菲的世界》随手翻了几页,觉得很乏味,但是仔细的翻开一章静读后,便发现这不是一本空洞无聊的书,于是我便欣然的带着它离开了。

《苏菲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读了这本书后,丰富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随着书中艾伯特给苏菲所提供的哲学问题,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后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还有些相同,让我有种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进入了一个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随意发挥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别人的倾听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信仰。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贯穿哲学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自己了解了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看过后才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的教学,我的生活提供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存在主义:

最后我们谈谈二十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家中有些是以祁克果,乃至黑格尔的学说为基础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德国的尼采和法国的萨特。

尼采:

尼采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生命本身,而不必对历史和他所谓的基督教的“奴隶式道德”过于注意。他希望能够造成“对所有价值的重新评价”,使强者的生命力不会受到弱者的拖累。根据尼采的说法,基督教和传统哲学已经脱离了真实世界,朝向“天堂”或“观念世界”发展,而人们过去认为的“真实”世界事实上是一个“伪世界”。

萨特: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他的意思是存在主义者乃是以人类为出发点。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萨特表示,一个东西只是在己(in itself)而人类却是为己(foritself)。因此人的存在并不等于东西的存在。

萨特进一步宣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的这个事实比我是谁要更加重要。他说:“存在先于本质。”所谓的本质是指组成某些事物的东西,也就是说某些事物的本性。但根据萨特的说法,人并没有这种天生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自我。他必须创造自己的本性,因为他的本性并非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

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但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重要,萨特认为生命应该有意义,这是一个命令。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萨特想要证明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情之前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总是会意识到某件事物,这个“事物”固然是由我们的环境提供的,但也是由我们自己提供的。我们可以选择对我们有意义的事物,借以决定我们所要感知的事物。

总结:

至此,《苏菲的世界》中主要的哲学人物及其思想就全部介绍完了,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早期的自然派哲学家关注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变化,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万物之源,而是世界是“流动”的还是不变的。德谟克里特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但流动的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最小单位,即原子。

古典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比较关心个人与他在社会中的地位,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柏拉图过于强调理性,他是理性主义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他强调感官先于理性。

希腊文化主要经历四个学派。犬儒学派认为一切天注定,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斯多葛学派认为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与柏拉图相反,是一元论者。伊比鸠鲁学派强调人要即使行乐。新柏拉图学派认为人是二元造物,但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

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承认柏拉图有关永恒理型的看法,同时相信人有灵魂。圣多玛斯自称可以用理性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中世纪的哲学多少有些愚昧,直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们的思想才逐渐解放。

十七世纪又称“巴洛克时期”,辩论的话题围绕精神与物质展开。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同时存在且互不影响,他是典型的二元论者。与之相反,斯宾诺莎是一元论者,他将大自然与万物的情况简化为一个单一的实体,这个实体同时包括精神与物质。

十八世纪盛行经验主义。洛克过多强调感官经验,并且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休姆认为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读书笔记.并且他将概念分为单一与复合两类。柏克莱相信人有“灵”,亦即天主。他认为,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唯一的原因。

启蒙运动时期康德将理性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的观点综合起来,认为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他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僵局。

浪漫主义时期,谢林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黑格尔认为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他还指出每一种新思想都要经历“正”、“反”、“合”三个阶段。需要指出的是,黑格尔过于强调绝对精神,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个人主义者祁克果反对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观。他认为世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一个人“自己的存在”,我们不只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十九世纪流行自然主义。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基础的产物。达尔文则证明人类是生物逐渐演化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则发现人们的行动多半是受到“动物”本能驱策的结果。

最后,二十世纪主要是存在主义。尼采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生命本身。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奇书,首先,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问题。你是谁?可爱的小苏菲第一次看到这个命题时仓皇失措,在镜子面前反复的追问。我想大多数人开始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姓名?外貌?思维?倘若我换个姓名整下容换种思维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吗?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是我想,作者正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当成透明的,并与一些可能存在而我们未发现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才写的这本书。

翻开第一章,你会立刻被苏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谁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谁这个问题带着苏菲走进一个哲学的世界。接着你又会接触到例外一些明信片,那是一张张需要苏菲代转席德明信片,之后各种怪事在苏菲身上发生,当然苏菲的哲学老师也跟着浮出水面。当整本书看到一半时,你会被故事角色的真实性搞得脑袋发胀,到底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是现实的还是席德和她的父亲是现实的,这是你就会不知不觉和庄子有同样的感慨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我想这也是作者要达到的目的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你看完全书,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其实仅仅看书的目录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少校的小木屋镜中女孩的双眼眨了一眨、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等,这些小标题有时是为我们说明一些哲学观点,有时是为了向我们透露苏菲将要遇到的神秘事件。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书,看完之后可以感觉到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它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因此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书中有一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如果把文明是当成是一天,那么各个阶段的发展便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概念。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多思考多几个为什么?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m.dhb100.com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

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

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