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一个人的朝圣800字读后感 > 地图 > 一个人的朝圣800字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800字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朝圣的路上_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20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朝圣的路上_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2000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朝圣的路上_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2000字:

黄昏又上阳台!《一个人的朝圣》带给我的温热还在体内奔腾!提笔伏案,将近几日读这本书的震撼和对朝圣者的尊崇刻在白纸上,但却发现交织在内心的东西太多太多。我该用怎样的文字来阐释这满怀的感慨!一张白纸,似乎不够,一本书给你我的清醒是惊人的。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在酿酒厂做了四十年的销售后默默退休的老人哈罗德收到一封来自老友奎妮的信。奎妮曾经是哈罗德的同事兼好友,因为帮助哈罗德而丢掉工作,现在她患了癌症,写信给哈罗德,向他告别。哈罗德在震惊、恐惧中,给奎妮写了回信。在寄信途中,他追踪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他坚信,只要他走,奎妮就不会死!他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但这个只靠一双脚前行的老人,87天,627英里,横跨整个英格兰,他终于站在奎妮的面前!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的脚步迈开的那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并行的是他穿越时空隧道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的一段心路历程!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就是用如此平淡和温婉的文字讲述了这样一个平凡人的一段平凡的故事!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的心收紧了,就是哈罗德,就是他_《一个人的朝圣》,让我在悲恸处,犹如溺水;又或是惊奇处,令我仿佛置身浩瀚的星海!

人生路漫漫,光阴最无情!人生要走过许多弯路、小路、险路、暗路,只有意志坚定且永不停步的人,才能到达希望的圣地!小说中的哈罗德在寄信途中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用双腿跨越了整个英格兰,从开始上路的焦虑、徘徊、惆怅,甚至放弃,到哈罗德坚持了下来。他坚信,只要坚持走下去,老友就有生的希望!看看这位60多岁的老人,我相信是坚持、是信念让他有机会见到奎妮!“人生路上,贵在坚持。”只要是你坚持踏踏实实做一件事,哪怕是再平凡的小事,坚持做,做到极致,你也会成功。当年的希尔顿就以“抽水马桶的水能喝”的事例诠释着“认真去做每一件事,不论贵贱大小,力求做到第一,做到极致。”这让我想到自己的师者之路,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似乎拥有使不完的力、消磨不完的激情,每一件事都力求做到完美,做到最好。但日复一日的琐屑工作似乎抹去了年少的志气,削减了最初的激情。再想想自己背负的生活、工作上的重重压力,教育最初的信念似有摇曳,总觉得坚持似乎很难!但哈罗德却身体力行地告诉我,放弃很容易,坚持却不易。坚持一定会很痛,但坚持是一种品格,是一种修行!只要坚持,所得到的远远胜过你所付出的!我需要与哈罗德同行,走完教育这条朝圣的路。正如汪国真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于是在教育的路上,我走得更坚定、更从容、更自信。每逢困惑我都会在心中默念:坚持是朝圣的行囊!

学会独处,人涉昂否,才有机会和自己的灵魂对话,才能理清自己的思绪,避免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迷失自我!哈罗德与其说是在行走,不如说他在与自己的心、与过去对话!在这87天中,哈罗德回想自己的过去,他忏悔自己对儿子的过错,忏悔对家人的漠视。幸好有这段独处的时光,让他看清自己,想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该做什么?庆幸他放下了,解开了!于是我们能在小说结尾看到哈罗德与分居了二十多年的妻子并肩走在沙滩上!周国平说:“我想我们应该有一种过心灵生活的习惯,这就是独处。和自己谈心,和自己的灵魂进行交谈。等你再到外部世界活动的时候,就有自己的眼光了,有了自己的角度”。在浮躁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有各种诱惑和噪音打扰我们的心境!我们需要有一段朝圣的路,给自己独处的空间,理清生活工作的纠结,找到自己的初心!只有在月朗风清的独处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本真!像哈罗德一样,学会独处,享受孤独!那位深居简出的孙犁,曾专门写文章描述了一个火炉:“它陪了我三十年,陪我住过大厦,也伴我迁往小屋。它放暖如故,大屋小暖,小屋大暖。小暖时,我靠近它;大暖时,我离它远些。下午三点时我午睡起来,在它上面烤一片馒头,慢慢咀嚼,自得其乐。”这是独处的满足,也是独处的快乐。于是当我感到疲倦时,当我的心态过于浮躁时,当我在茫茫人海中迷路时,我总会找到山间的小路,或独坐房间的一隅,让自己放空,反省自己因何起、因何落,在那个独处的时空,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许人生众多的起落,真正能成为赢家的就是因为拥有独处的能力!独处已然是朝圣的秘籍!

越努力越幸运,时刻都要相信!旅程的开始,哈罗德也怀疑自己疯了,但当他受到加油站女孩的鼓励,知道奎妮因为期待他的到来而病情好转,他仿佛充满朝气,他逐渐对自己深信不疑!当人们知道这事之后,对哈罗德肃然起敬。他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这条路艰辛依旧、坎坷如初,但哈罗德越走越好!

也许生命的过程就是朝圣之旅!“世界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的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一个人的朝圣》也许会成为我们朝圣路上内心得以安宁和澄明的一剂良药。让我们从容地向着阳光,向着梦想,向着怡乐一步一叩首!也愿每一次真正的阅读能像美好的阳光,穿透躯体,照亮心路!作者:李红芳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赏析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87天,627英里。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一个在酿酒厂默默工作了四十年销售的退休老人,一辈子平平静静生活,平平庸庸工作,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因为偶然的一天收到一个曾经共事过的患了癌症的老友临终告别信,他开启了长途跋涉的朝圣之旅,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可以活下去。

初读此书时感觉比较琐碎冗长,但是后来慢慢的开始跟着哈罗德的脚步去感受艰辛、孤独、回忆和重生。每次拿起这本书时,都在不由自主地对照自己的经历反思,难得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通过哈罗德的历程去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工作状态始终让自己迷失在没有明确目的的道路上,从迈出校门的那一刻,就注定那么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的走,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只是一味地沿着很多人的步伐在走,走的急匆匆,根本没有心思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也没有更好地感悟亲情友情爱情,因为要走路,必须紧随其后,其实担心的是会掉队。数日前,疯狂地爱上了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一开始一群人结伴上山,但到了艰难险阻的岩壁,你只能自己顾自己了,这个时候的孤单无助感最明显,但别无他路,你必须勇往直前继续前行。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审视自己的过往,真正能静心的梳理曾经的人和事,路上的艰难险阻让自己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珍惜,继而让心理变得脆弱而柔软,最后让你化茧成蝶战胜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坚强。

分享一段龙应台的话:“人生,其实是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自己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童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时光,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孤独。你将被家庭牵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了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信念、勇气、友情、爱情……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一种无比浓厚又无比亲近的孤独感,每一个向着精神殿堂跋涉的朝圣者都注定是孤独的,跋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风景,领悟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进而更加珍惜当下的一切,其实,跋涉的过程也是灵魂重生的过程,当身心放空给大自然,

信仰、信念、真诚、坚持……我们人类稀有而高贵的品格,一个平凡人身上原本应该有的东西在哈罗德身上我们找到了,生命中有很多别人不能理解的坚持,看似固执偏执不可理喻,甚至毫无意义,但当事人的眼里是高于一切的。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是走在路上,不如说是走在心中,随心走在路上,向往和期盼指明方向,只有经历孤独的心灵旅程才能让我们看到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以及那些深藏的智慧。

故事的结尾是圆满的,尽管奎妮仍然走了,但也结束了她的病痛之苦。可以这么理解,莫琳和哈罗德重新找回了初恋的感觉,日子依旧如往常过下去,但彼此的爱在心间流淌,不再静止,这就是爱的威力,借此我们也看到了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作者:李艳华

解读信念_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000字


解读信念_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000字:

现在突然觉得,其实我应该买一本《一个人的朝圣》,正如之前觉得自己应该要有一套《平凡的世界》《瓦尔登湖》《追风筝的人》一样,这样的书看几遍都不会觉得累。刚看完时,曾尝试着写读后感,最后因感受太多,难以取舍,开几次头没有写成。前几天有位朋友问我要读后,我说没写,居然不相信。现在动笔倒好,好多感受只剩下模糊概念,不会太多太杂以致无从下笔。

和大多数读后一样套路,开头先介绍书本主要内容: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终究没有下定决心将信寄出去。在一个加油站里,听一位女孩子安慰哈罗德“你总要积极点”、“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药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凭着这个信念,哈罗德开启了他的徒步之旅,用87天时间,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他希望只要自己走路过去,老友就会等他,或许这样她就能活更长的时间。

有些书,让人喜欢,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书中所写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一个人的朝圣》就是这样,有太多的文字,精准地表达了很多我想表达,而无法准确表达的情绪。

我喜欢哈罗德的信念。在茫然的时候,女孩子的建议“如果有信念,一定能把事情做成”,成了他行动的力量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这应该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具有强大的力量。刚上大学,碰到的辅导员就是心理学老师。每次站在她面前,都觉得自己是个透明人,被她从前胸看到后背,我因此深信信念的强大力量。看完这本书后,我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能用这样的信念,帮助自己实现预期的目标。

我喜欢哈罗德的“轻率”。很轻易地做出一个连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决定,理由简单得匪夷所思。其实,我经常发现,我们要做事情的时候,如果考虑太充分、太成熟,或者认为要到时机都成熟了才行动,最终反而没有做成;而那些刚开始想到,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反倒最终做成了。

我喜欢哈罗德的真诚。他能为和自己共事过的朋友,开启一次连自己爱人都认为不可能的行程。文章开头就叙述哈罗德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是一个连生活都无法好好自理的人。居然想徒步几百英里去看望一位患病老友。在电话里告诉他老婆莫琳时,莫琳从一开始嘲讽地认为不可能,一定会灰头土脸地回来;

我喜欢哈罗德的简单。他真正能做到“断、舍、离”。整个行程,连开始都是意外,没有任何的计划、任何的准备。念头一产生,就直接行动,不给自己退却的理由,不在乎最亲密的人的否定。行程中,所到之处随遇而安,超然物外。“走到后来的哈罗德渐渐放下了所有的负重,获得了新生,他从好心的人那里习得了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他把携带的东西或邮寄或送人,从此轻装前行。他也不再找旅馆和饭店住宿和就餐,他给碰到的人讲他身上的故事,不再羞怯地拒绝食物和帮助,他帮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倾听别人身上的故事,他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识得了大自然的丰厚馈赠,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地观察过黎明降临前的月亮,淡成一枚苍白的晕黄,也没有行走过凌晨挂满露珠的草地,被草和车前草粉色羽毛状的叶尖扫过小腿,又凉又湿,太阳将升时把周围的景物渲染得变了色,模糊了形状,让人仿若走入了一片迷雾,他饮随处碰到的清泉水,可以分辨哪种野生的蘑菇可以放心食用,偶尔采得一枚熟透的野醋栗或是野草霉,入口的感觉如品尝一块芝士蛋糕。偶尔他也会想起那个被他渐渐遗忘的世界,可是并不留恋,反而庆幸自己跳了出来。”之所以特别摘录这段文字,因为这使我想起了我二哥,大学毕业回到家里时手里只提一个小纸袋,纸袋里只有一本电脑书、一只烤鸭……令父母哭笑不得(我倒是觉得二哥的超脱)。

我喜欢哈罗德的……我相信,很多人看这本书的时候,会想起一些人和一些事。

当然,这书也有不少文字是我不喜欢的,比如对跟随者的描述,确实令人厌烦;比如最后看望患病老友的描写,我喜欢更美好的结局。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000字


历时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了,但是读完总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索性就大概介绍下这本书吧。

故事的主人公叫哈罗德弗莱,他是一个65岁的老头,在酿酒厂做了四五十年的销售就退休了,为人谦逊,独善其身,从来没有过太高远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像是随时防备着前方会突然出现一道低梁,或是被人投偏了纸飞机似的。

哈罗德从小就学会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

小时候,哈罗德的母亲不辞而别,父亲便经常给他换不同的母亲,但他并没有真正感受过什么是母爱和父爱。

成家后,他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尽如意,儿子戴维患上了抑郁症上吊自杀,妻子由此便和他分居形同陌路人。

在如此窘迫的境况下,他收到多年前的女同事兼好友奎尼的一封信,并告诉她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便离开人世。

从此,他便决定一个人上路,亲自把自己的回信交到奎尼手中,并一路不停地给奎尼的疗养院打电话寄明信片,让奎尼一定坚持等着他。

一路上,他一边回味往事,一边自我反省,还帮助许多人分担了一些东西,可回想起自己的从前,对待妻子莫琳、对待儿子戴森、对待好友奎尼,他总觉得亏欠了他们好多,甚至很多都是无法弥补的东西

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深刻体会了外面的生活,虽然旅途中也常有同行者陪伴,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近他的心,真正地了解他,懂得他在路上的意义。

从英国的南部到北部,从金斯布里奇到贝里克,历时八十七天的时间,六百二十七英里的里程,哈罗德终于到达了贝里克的圣伯纳丁疗养院,实现了对奎尼的诺言,奎尼最终也安然地离去,哈罗德和莫琳的感情也重归于好。

其实,整本书通读下来,让我一直都不懂的是,这本书为什么要叫一个人的朝圣而不是封面内的那句话那么,我是谁?

朝圣往往不应该和宗教相关联的吗,而哈罗德并不是宗教信仰者啊,抱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对朝圣的解释是:

朝圣是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

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

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

果然,朝圣的确是与庄重、信念、宗教有关。

但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哈罗德在去看友人奎尼的旅途中,通过忆往事,自我反省,给自己心灵的一次洗涤,最终又重拾勇气,开始坦然面对生活。

如果非要说这是一种朝圣,那就是哈罗德坚定了一种信念:只要他一直坚持走,奎尼就一定会活着,直到他到达目的地。

严格来说,这的确是一种信念。

但与其说是哈罗德为了拯救奎尼而开始一个人的旅途,倒不如说是奎尼拯救了哈罗德,如果没有奎尼的信,就不会有哈罗德在路上,就不会有他重新审视自我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更不会有莫琳最终对哈罗德的原谅。

坦白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用朝圣来命名,显得过为沉重,如果叫那么,我是谁?,也许会有另一种意境吧,也说不定呢。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400字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400字:

成长:必经痛苦与磨难!

一个人的朝圣不但要有开启新旅程的自信,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和决心。期间要忍受孤独、寂寞、困难、疾病等许多未知因素。正是这诸多的未知因素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遥远的600多里的路程,哈罗德决定徒步跋涉,他坚守着自己的承诺;路途中经历了脚受伤、腿受伤、生病晕倒等,他都一一咬牙坚持了下来;面对别人的不理解甚至嘲笑挖苦,他也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而最痛苦的莫过于记忆侵蚀,幼时在家庭受到的伤害,还有对妻子和儿子的愧疚之情一直缠绕着他。

身体上的疼痛可以忍受,挺一下就会过去,可心灵上的疼痛却无法逃避。“他弓起双肩,更加有力地迈步,仿佛不仅仅是为了赶到奎妮身边,更是为了逃避自己。”哈罗德坚定地走向远方,其实也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救赎。而他的每一份“痛”和“苦”的经历,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或许,并非每一次努力都能有收获,但每一次收获都离不开努力。成功与苦难从来都是孪生兄弟,一脉相承的。

喜欢《朝圣的路上_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个人的朝圣8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