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 地图 >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没有任何借口》读书笔记20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没有任何借口》读书笔记2000字,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2000字
我们是否发觉自己在工作中总是抱怨,总是找借口:上班迟到说塞车,工作没完成说人手不够,报告没按时交说出差没有时间等等。久而久之,我们对诸如此类的借口逐渐麻木,不知不觉习惯用借口推托过失,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借口成了我们工作中堂而皇之的一面挡箭牌。
对于很多企业现存的这种状况,美国著名的职业演说家、咨询专家、美国职业训练于发展中心创始人菲拉尔凯普根据西点军校行为准则,结合实际写了《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它被誉为最完美的员工培训读本。《没有任何借口》篇幅不长,但是书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深深触动我的灵魂。我阅读之后,感触很深,对以前的工作深深反思:我们为工作找过借口吗?我们对工作负责吗?我们对上司服从吗?我们对企业忠诚吗?在反思过程中我得到体会如下:
一、 敬业
我们首先要扪心自问: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吗?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不断地抱怨工作太难做了,压力太大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抱怨呢,为什么总是畏惧困难呢?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敬业的人,当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他不会总是抱怨,而是积极迎接挑战。就像营销中心总监助理魏征的感受:当别人问起他:你的工作压力很大吧?他笑笑坦然说:有压力才有进步,有压力才能使工作完成地更加出色!想想,法规部是协助总裁工作的部门,对外要协调政府部门的关系,对内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还要执行总裁的各项指令,督办各项工作的落实,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我们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热爱的事业,面对这些压力、困难,我们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和借口,我们就有无比豪气:这些困难算什么,我们一定要战胜它!
二、 责任
工作意味着责任。《没有任何借口》谈到: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我们身上都肩负着对工作的责任,我们应该遵守企业的准则,履行一定的义务。
应当明确,这种责任感不是放在嘴边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员工,当他负责的工作出现问题而找不到他,打电话问他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我正在休假。这也是理由吗?休假就可以把工作扔在一边吗?休假对工作就没有责任了吗?当他说出这样的话时,平时的信誓旦旦早已化成泡影,这样的员工所谓的责任心只是放在嘴边的,企业不需要这样的员工。
从更深层次来说,员工的责任不仅限于本职工作,更是对整个企业的责任。当一个员工遇到本职工作外的事情时,他会找借口:这不是我负责的。这样的员工,其实并没有真正肩负起工作的责任,只是把工作当作是一项任务而已。再回头看我们法规部的工作。我们日常碰的问题很多,有些可能不属于我们部门负责的,但是我们不应该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推托,而应该以一种对企业负责任的态度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有责任把这些问题记录好反馈给相关部门,如果分不清是由谁负责的,作为总裁工作协助部门,我们同样有责任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责任。
《没有任何借口》谈到:任何借口都是推卸责任。这句话让我们懂得,找借口的人其实就是在推卸他应承担的责任。一个责任心不强的员工经常会编造一些借口,这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使员工人浮于事,人心涣散,让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下去,企业最终走向衰落。(读后感)
三、 服从
我们知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只有对指挥官完全地服从,军队才能打胜仗。战场是如此,商场也一样。企业的领导就是商场上的指挥官,只有员工完全听从指挥,企业才能在竞争残酷的商场立于不败之地。
许多员工不执行领导的指令,通常都会找这样的理由:领导的决策是错误的。这些员工看似在维护企业的利益,实际却在破坏企业的统一步伐。须知,企业领导的出发点是整个企业,是全局的,有些决策可能对局部有不利影响,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有失误的地方,为了维护决策的权威也应该无条件执行,但在执行的同时可以向领导反映。因此,无论如何,企业领导的指令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不应该找这么多的借口拒不执行。
没有任何借口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企业执行力。当员工不服从领导调配,找各种借口的时候,企业的执行力无形中受到重大影响。我们企业目前也有这样的问题,企业执行力度不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当然,这里首先跟法规部督办工作不力有关系。与此同时,我们都应该思考:是否大家在工作中找了太多的借口,以至影响了执行力呢?相信《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四、 诚实
《没有任何借口》谈到:说谎是最大的罪恶。一个不诚实的员工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不能与人长久相处,因此而不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优秀的员工除了具备以上敬业、负责、服从的工作精神,还应该有诚实的品德。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每一个人都不能百分之百绝对完美地完成我们的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个人能力的缺陷,我们没有必要过多隐瞒,尤其没有必要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掩饰自己的过失。我们应该做的是把自己的过失坦诚说出来,获取大家的理解,同时让其他同事帮助自己分析原因,最终把工作做地更好。若我们不敢正视自己的过失,经常找借口掩饰,一方面自己会变得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同事对自己也会逐渐失去信任。
目前,法规部的工作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我们要敢于承认,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获取其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工作没有任何借口!我们法规部全体人员必定以敬业、负责、服从、诚实的工作精神全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从前没有律师的时候——《政法笔记》读书笔记


从前没有律师的时候——政法笔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最近在读冯象老师的《政法笔记》,真的觉得好玩又有趣。希望看过的老师同学和我一起讨论呀。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意思,开头就混淆我们的视听,以为这是纪实类的社会评论文章,其实不然。冯象老先生将现实寄于故事来表达,我觉得很像鲁迅先生写的小说,好玩但又发人深省。

故事里讲的是律师制度的变革带来的变化和问题。在八十年代后期,我国进行律师制度的探索和改革,律师成了吃国家公粮的职业,在小平同志视察了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之后,第二年国务院就批准了《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律师们早就想要和新社会欣欣向荣的背后的那些贪图资本主义的犯罪分子打交道了,一个个争相跳出体制的圈子。所以“新灵魂”才说“我们算的了什么呀,真正了得的人不会来!”“他们有律师”。

再后来,律师居然也部分加入了“下地狱”的行列,原来是因为律师职业的门槛逐渐降低,凡是民都想摆脱自己是“法盲”,因此人间律师不免恶性竞争、铤而走险。随着地狱里面律师越来愈多,阎王爷竟然一板一眼地搞起了法治。

让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让人深思,若是地狱都讲究法治了,甚至要“起草宪法”,我是真的觉得地狱倒是比人间快活。或许大家在阳间的时候彼此受制,但是到了地狱,都没了身份,谁管你是部长或者省长,地狱里谁还不都是鬼魂。没了人间那些错综复杂官僚制度,谁还不是“拥有平等主权的独立个体”?

“下不下地狱便无所谓了”。

“非也,地狱快活哉。”作者:姜哒留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暑假的两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看小说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关上门窗,隔绝酷暑与阳光,坐在空调房里,安静地读东野圭吾在我看来是莫大的享受。

新海美冬是一个很神秘的女人,她有野心,追求完美,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书中没有揭露她有着怎样的过去,或许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才导致她利用了如此多的人乃至于自己去达到巅峰而毫无怜惜。她面对不同的男人有不同的面目,所以她的性格如何也不得而知,至少可以知道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能让别人瞬间为她所用,并且愿意为她付出。

她与《白夜行》中的女主角十分相似,唐泽雪穗也是一个十分要强,气质高贵的美丽女人。她与亮司桐原两人一路在罪行重叠着罪行的道路上行走,和新海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口中所谓的永远幸福与成功不惜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利用所有对自己有用的人,同时也铲除一切碍眼的障碍。她们唯一的不同在于,雪穗是真正将桐原看作了自己在漫漫黑夜中可以替代太阳的东西,而美冬对于雅也的感情完全是利益化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而使出的手段,即一场毫无感情可言的戏码。

《幻夜》以《白夜行》的姊妹篇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也逐渐为人们熟知,起初看《白夜行》的时候可以说复杂的人物关系再加上短暂的时间让我没有完全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和整本书所想要表现的内涵吧。对于《白夜行》的感悟仅仅局限于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而对于《幻夜》,在几番仔细斟酌与思考后,感悟也更深刻一些。

我喜欢东野圭吾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以缜密的推理过程与具有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而深受读者喜爱,更深层面的应该是故事背后反映的复杂社会中部分人性的泯灭与扭曲所导致的一些不可理喻的犯罪事件。

美冬的人生在外人看来是光辉的,是成功的,她不仅拥有华丽美艳的外表,更为人们赞叹的是年纪轻轻的她居然在地震后的没多久就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作为企业家的她正可谓是界内的榜样与奇迹。然而在这层华丽的外表与面纱下,她则有着她不可告人的一面。书中曾这样描述:“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黑夜的道路上前行。即便四周如白昼一样明亮,也只是不真实m.i1766.com的白昼。对此我们早已认命。”这与《白夜行》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处境十分相似,他们都是活在虚无的光艳表象下的黑暗角色,也许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的不可挽留的后果迫使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追求那些所谓的幸福自然也已成奢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能一错再错,别无选择。

雅也正是因为被美冬目睹了杀害他舅舅的场面,才被锁定为她可以信赖依赖或者说利用一生的男人。从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已成为她陷阱中逃不掉的羔羊,对此他只能听命。多么悲惨!多么悲哀!他自认为自己与美冬的关系中有爱情作为支撑,他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两人以后的幸福,却全然不知这一切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美冬利用罢了。或者说,即使他最后知道了真相,对于美冬无理的要求他也仍然愿意执行,他为了爱情所付出的一切在美冬看来竟是不值一提。即使对于这巨大的付出,美冬给予与回馈的仅仅是在无数幻夜中的虚影,他也心甘情愿,甚至愿意为她杀人,还不愿她美丽的双手触即到那令人反胃的尸体与血液。

可以说在东野圭吾笔下的雅也是个十分悲情的人物了。故事的最后,当美冬得知雅也的死后,一句淡然的“这么美好的夜晚还是第一次见,简直像幻夜一般。”结束了两人悲惨的命运。平凡的言语中也流露出浓浓的悲凉之情,也许这就是日本文学的魅力所在吧:无须多么华丽的辞藻,却依旧能给人的无限的心灵上的震撼。

撰稿:严晴远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1、内容简介

本书是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2、原文摘要

对于许多高度世俗化的传统国人而言,他们“迷”则有之,“信”则未必;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样的好处是这种“世俗理性”特别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点在改革时代就体现得很精彩,坏处则是谭嗣同所说的那种“乡愿”之弊。就个人算计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是猴精猴精的“理性经济人”,一点都不“愚昧”,但作为整体,他们在专制体制下却经常被“愚弄”,一次次地扮演了可悲的角色。

3、读书笔记

走出帝制,是我读的秦老师的第一本书。中国近代史作为即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之后的第二重变革:“晚清对局之变”,对我们今天仍然产生了足够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把握其悠久历史的脉搏,也就知道了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通篇读来,秦老师用很平时的语言,通过哲理深入浅出的历数这一变局。我也算是囫囵吞枣,勉强品其滋味。

秦晖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好事有成败,坏事也有成败,古人都知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不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混淆,即成败的事实判断替代不了是否是英雄的价值判断。他提出:“作为政治事件的革命成功与否,与“革命理想”是否得到实现,也应该是两回事。理想未能实现,革命者可以说他的事业“尚未成功,仍须努力”,但是不能说革命本身失败了。”

由是观之,我想起了外国学者的一个观点:中国儒家伦理学的缺点之一在于存在“道”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人类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道德原则高于事实性的原则。

这种主次不分,会导致人们过分关注自己和外界的联系,而忽视纯外部环境的影响、滋长了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导致人们对待世界的看法主客不分、价值和事实的混淆(孟旦:儒家伦理学的一个缺点)。

我们的国民性,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导致了个体的精英、利己主义,而集体的盲目和短视。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历经了种种文化思潮,以及两次更难能可贵的制度性探索:戊戌变法以及m.i1766.com辛亥革命。然而更多的社会事件表明,这样的制度性探索太少了些,也太苍凉了些。历史是一位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其实,我们有太多的需要总结和回顾,也有太多的需要反思和警醒。

中国最终在各种比对和求索的路径上最终选择了东方的俄国社会主义,但这种选择让我们的牺牲更大。在国家近现代的历程中,个人主义,背后的国家主义,值得我们反复的惊醒和反思。日本人的军国主义和集权思想,其实也同样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法儒主义理论和制度架构,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公器的方方面面。

如何能够对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和反思,为下一次文化解放思潮进行准备,这是我们当代人的义务和自觉。

另外在这里题件秦先生未说的事:抗战期间,汪伪首先跟日本签约,废除中日之间的不平等条约,收回治外法权,然后重庆觉得实在太难看,英美也出于统战需要,才在1943年改订了新约。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公元1508年,正是大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蛇鼠瘴气之地,于一天深夜,突然间仰天长啸,大喜过望,在那种残酷恶劣的环境下,以坚强的意志,旺盛地求学之心,悟出了闻名于后世的哲学思想——心学。

他首先提出的观点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就是说,那些成为圣人的道理,方法,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它本就一直在我心中,再也不需要去外界寻求了,我只需要发扬我自己的那颗心,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心,让心光明起来,在顺着自己的本心,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不断的为善去恶,就足够了。

王阳明一生经历坎坷,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对于孔孟之道,朱程之学,早已烂熟于胸,经历几次大起大落,又深陷锦衣卫的诏狱,险些丧命,直到37岁在蛮荒之地龙场悟道,这段传奇经历,也令他感慨良多,所以他可以做到不假外求,格物致知。

而我们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觉得身在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大脑,在不断的摸索中搞清楚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想要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心中目标明确了,面对日常的琐事,我们就要不断的练就自己的那颗心。当然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是合理的,是自己能够达到的,我们最应该确定的目标是:自己想要成长成什么样子,想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不是一定要赚多少钱,要买什么车,要住什么样的房子。钱,车,房子这些东西都和你的成长是相匹配的。当你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一起来到你的身边。

这就是查理芒格说的那句话: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能够配不上它。

当你的能力达不到的时候,你所追求的这些外在物质,就会被你刻意的贴上标签,它们会反过来影响你,会让你患得患失。当你的能力与你的财富,物质,不匹配时,你刻意追求的这些东西,也会逐渐的流逝,到那个时候,你是否会消沉,沮丧,甚至自暴自弃呢?

所以以自身的成长为目标,以自己所能产生的价值为导向,这才是最合理的。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除杂念,把那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从内心里转化掉,不断的坚固自己的心,让正能量,充满自身。

随后王阳明又提出了全新的格物致知。为什么说是全新的呢?之前是什么样的呢?

王阳明17岁的时候,在江西巧遇了理学大师——娄谅。他向娄谅求教如何成为圣人,娄谅告诉他:圣人之学,人人都可以习得,并且只要潜心钻研,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得圣贤之道唯格物致知。

于是回到浙江余姚,他就开始潜心钻研格物致知,他和另一位小伙伴,坐在屋后的竹林里,就开始格物,想从竹子里悟出真理。南方的竹林里那是阴暗潮湿,他的那位小伙伴格了三天实在受不了了,挥了挥衣袖,遗憾的离开了。留下王阳明独自一个人,他对着竹子,一坐就是7天,内心的煎熬,读书笔记对理学的疑惑,始终交织在他的心头,最后受了风寒,伤了心肺,虚脱的晕倒了,修养了大半年才逐渐恢复。这一次格竹子,险些要了他的命,虽然后来康复了,可是却留下了终生的病根,他最后死于肺癌,就是这个时候伤了元气,一生被疾病折磨。

格物致知,是大学里的重要概念,到南宋的时候,被朱熹,二程(程颢、程颐)给重新注解,他们的观点是,万事万物都自有其规律,外界早已有了答案,我们应该去外界寻找,不断的探求真理,淘金黄沙始到金。朱熹的那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王阳明通过格竹子之后,逐渐的领悟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万事万物若是都从外物去寻求真理,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圣人,什么时候才能真真实现,北宋思想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重新对格物致知,做了新的注解,他认为,“格”就是“正”的意思,去除恶习,去除杂念,以“正”不“正”之心。“物”就是“事”,就是人的欲望,意念所到达的地方。人本应: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的功夫。“格物”而后“致知”,“知”,并不是知道,而是人的“良知”,“知”是我们心的本体,心里本就有“知”。每个人都会有私心杂念,所以要用“格物致知”这段功夫去“克己复理”,去“修正自我”,使得我们的良知没有被遮蔽,这样就能够到达致知的状态。

格物致知,说简单一点,就是去除掉心中的杂念,恶习,回归到本来面目,挖掘出内心的良知。

所以当王阳明面对绝境,就会有两个念头,一个是悲观,绝望,要死要活;一个是乐观,勇敢,积极面对;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所以它会告诉你,第一个念头是错的,第二个念头是正确的;你要把第一个念头矫正过来,保持第二个念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逆境中依旧能够不动心,勇敢的面对现实,乐观的活下去。

王阳明告诉弟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人,只不过是我们的良知被外界事物给遮蔽了,要想达到明心见性,就需要去除杂念,格物致知,从心里,从我们的本体上去格物,一方面是从思想上去除闲思杂虑,去除恶习,另一方面需要在事上磨练。

曾有学生向王阳明请教静坐的问题,说自己“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情便不同”。今天的我们也很容易遭遇这样的心境——事到临头,缺乏定力。对此,王阳明的回答是:“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很多人,平时静坐,独处的时候,内心很平静,给他人分析事物真理的时候,头头是道,可是一旦真遇上什么事的时候,自己就很容易慌乱,只能是事后反省,觉察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只得捶胸顿足,责备自己。这就是在事上磨练还不够。

王阳明常对弟子们说:此心不与事上磨,更与何处磨此心。内心里为善去恶,只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还得通过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去练就自己的那颗心。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习心学,不管怎么修行,最终成就都超越不了阳明先生。作者:王维

《《没有任何借口》读书笔记2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