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 > 地图 >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互联网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

中国四大名著,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大名著电视剧版虽也看得过瘾,但终究少了一份韵味,读名著为读者提供了更多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提高读者的想象力。就算没有完全明白名著的内容,哪怕有一丝感悟也是有所值的。那么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篇一:

我国的四大名著宛如文学史上四颗璀璨的明珠。这个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它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至三国归晋的历史故事。

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结为生死兄弟。刘备请诸葛亮 帮助自己统一天下,最终他们成了一方的霸主 。但是因为他们的后代软弱无能,整天花天酒地,不懂得去抗击敌人,被晋国统一。这个结局有点儿让人出忽意料,又有点儿在情理之中。

在书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不是老奸巨滑的曹操;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不是忠勇双全的关羽;而是求贤若渴的刘备。因为他想要统一天下,所以他三顾茅庐。一开始,诸葛亮不答应,刘备哭了,说以后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了。终于,诸葛亮被他的诚心诚意所打动,答应随他出山,辅佐他统一天下。

读了这本书,我收获了许多。

篇二:

今年暑假,我看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联系了史实《三国志》,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用了小说的手法,记录了从汉末到晋初这几十年的历史。这期间,先是出现了许多的势力,后来只剩下蜀、魏、吴三足鼎立,最后由司马家族一统天下作为结尾。但这其中,作者总是有意神化蜀国,到后来,似乎刘备是正义势力,而其他两国都变成了反派角色了。

其实,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刘备、曹操、孙权其实都一样。因为他们都是为了一统天下。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样。换种说法,如果三个人互相为敌,那么每个人都会看到其他两个人不顺眼。而作者就是站在蜀国的立场上的。就说说咱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吧。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羽扇纶巾明明是周瑜的衣服,罗贯中搬到了诸葛亮身上。火烧赤壁,周瑜好不容易等到了东风,却变成诸葛亮借来的了。草船借箭明明是孙权干的,却又用来体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周瑜之死与诸葛亮无关,把周瑜写成心胸狭窄,让他太委屈了。历史上,诸葛亮是常败将军,而周瑜才是百战百胜,而作者看待事物,就是从蜀国百姓们的角度来看的。

我们看事物,也要从多个方面来看。虽然说每个方面可能都没错,但是我们一定要用最冷静的头脑,最公平地看待事物。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三国演义》有感 400字


在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中,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我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

这本书讲的是刘备、孙权、曹操三人争天下的故事,我最喜欢故事中刘备这个人物了。开始时,刘备的势力很小,而且没有地盘,但是他尊重人才,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来辅(fǔ)佐(zuǒ)自己。在诸葛亮的鼎力辅佐下,刘备夺得了荆(jīng)州等地,三国鼎(dǐng)力的局面初步形成。读到这里,我很替刘备高兴,以为刘备就要得天下了。但是爸爸对我说:“孩子,干什么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不以为然,认为刘备一定会得天下。但读到最后,我知道刘备的儿子刘阿斗无才无能,没有诸葛亮的辅佐,最终也被灭了。

我原以为曹操是个大奸臣,但看完书后,我了解了曹操也是很有才干的,虽然他疑心重,但也能任用贤良。爸爸对我说:“《三国演义》中没有忠臣也没有奸臣,只是3个人物争天下而已。”

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了解了魏、蜀、吴三国近百年的历史,也知道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点 评: 读完一本书后要有自己的观点,才算是学到了东西,也才能写出这么好的读后感来。


读《三国演义》有感 4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感


同学们都说《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一件宝书啊!

当我买来之后,才知道《三国演义》这本书这么好看,里面的人那么聪明、勇猛。这是罗贯中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里面主要描述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

还记得张飞怒打贪官督邮史非常正义、张飞挑灯战马超非常勇敢、张飞智勇取瓦口隘非常聪明。还记得黄盖巧施苦肉计吗?他让周瑜把他打的奄奄一息再假装投靠曹操,为了打败曹操居然受这样的皮肉之苦,好惨啊!你们佩服他妈?还记得周瑜火烧赤壁吗?他把船装满易燃品,然后点燃让船飘向曹操的阵地。真聪明、真厉害,你们觉得他厉害吗?我觉得他非常厉害。还记得赵子龙单骑救主吗?和曹军交战时,刘备的孩子被抓了。他为了救刘备的孩子,差点丧命与曹军手中,这是因为刘备救过他的命。我觉得它真讲兄弟义气。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知道了在学习中,我们要多动脑筋。在生活中,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并且还要有耐心、勇敢、有正义感。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么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更加温暖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 (4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

诸葛亮这名字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之所以流传广泛,就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其一,诸葛亮忠心之度,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诸葛亮本生在隆中,后经徐庶介绍,效忠于刘备,从“火烧新野”到“六出祁山”,无不是诸葛亮出谋划策。如果说,在蜀汉的鼎盛时期,诸葛亮是为了荣华富贵的话,那在“大意失荆州”和“火烧连营”“白帝城刘备驾崩”后足以见其忠心了。那时,诸葛亮完全可以夺阿斗之皇位,自封为王,但是因为刘备的嘱托,他却要支持辅助阿斗,“六出祁山”,成就霸业。为了汉室的大业,为了天下的老百姓,诸葛亮付出了太大,太多的精力,53岁就死于军中,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再者,诸葛亮乃是千年一遇的奇才,什么事都能有所预见,未出毛庐能预见三分天下之格局……他虽无张飞之猛,关羽之勇,可凭他那治国的才能和用兵如神的计谋比起来却毫不逊色。比如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不是一昧的屠杀生灵,而是运用智慧,攻心为上。此类事情,如空城计,用镇静自如、弹琴饮酒的姿态,“赶”走了百万雄师。气死周俞吓走活仲达……令我不得不佩服他。

其三,可惜的是,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诸葛亮失的偏偏是最重要的军事基地──街亭。这是用人不当,忘记了先帝的再三叮嘱:“马稷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这就证明,人难免有错误。

在那时,诸葛亮能具有这样的才智,忠心,真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可惜,未能成大业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头号反派人物要数曹操。曹操人称“奸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多疑”。

曹操到底怎么个多疑法?看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第一个例子。赤壁大战前,曹操令荆州降将蔡瑁、张允训练水军,又派蒋干以老同学身份过江劝东吴大将周瑜投降。周瑜见蒋干到来,一面命人假造蔡瑁、张允连结东吴、大骂曹操的来信,一面在营寨大摆宴席,宴请蒋干,吃完饭又装作大醉,拉蒋干同床休息,使他有机会偷看机密文件,还叫人半夜来“悄悄”报告说江北蔡、张要动手了。等蒋干溜回曹营一报告,曹操疑心大起,立即斩了蔡、张二将。曹操这次疑心病发作为他种下了赤壁之战失败的祸根。

第二个例子。曹操率大军与刘备军队隔汉水对峙,诸葛亮命令将士夜夜击鼓鸣炮,搞得曹军心惊不已。曹操怀疑诸葛亮可能有诡计,就后撤三十里,刘备军队顺利渡过了汉水。刘备过江扎下营寨,曹操见刘备背水扎寨,又怀疑起来,不敢主动进攻,使刘备从容站稳了脚跟。等到两军交战,刘备率部沿江逃跑,丢下许多军器在路上,曹兵纷纷去拾,曹操怀疑诸葛亮有诈,反而命令退兵,被敌人趁机反攻,大败而逃。真是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多疑多败。

第三个例子。关羽兵败麦城被孙权杀害,孙权把关羽首级献给曹操。曹操自从见了关羽首级后大受惊吓,头痛得要命。曾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名医华佗被请来替他看病,华佗说曹操的病要打开脑壳才能根治。一贯多疑的曹操大怒,以为华佗是想替关羽报仇,把华佗关进监牢。一代名医很快不明不白死在狱中,不久,曹操也病死了。他的这一次疑心病发作,把自己的性命也给断送了。

曹操生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战争中的多疑,可以看作谨慎。但是多疑却不能明断,还一意孤行,那就是害人害己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

啊!我终于将这本《三国演义》读完勒~~(*^__^*)嘻嘻……!

你看作者善于通过三国演义之间政治,军事,外交……多错层次多方面滴角度,把历史地各种战斗地经验和智慧,形象地表现出来。如赤壁之战的宏大场面中,作者始终将表现的重心置于大战前,从舌战群儒,草船借剑,蒋干盗书到打黄盖,借东风,放曹操浓墨重彩滴描绘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等人敌我,友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剧烈冲突,集中刻画勒众多人物形象滴诸多方面。

《三国演义》的叙事,起自汉灵帝建宁2年【169】年4月。描写了的是在割据的年代,战乱的社会,群雄逐鹿,巍,蜀,吴3国足鼎立局面形成,这3国在不断互相争斗、终于3归1变成普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度课程~~~~~~~~~~~~~!!!

o(∩_∩)o...说道《三国演义》丫,我可是3天3夜也讲不完~~~~~~~●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

《三国演义》是明代作者罗贯中写的。主要写东汉后期,十常侍乱政,又逢黄巾之乱,诸侯并起,逐分为三国:蜀、吴、魏。后魏丞相司马炎夺位,灭了蜀、吴国。

在《三国演义》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战的两个人物,一个是黄盖,一个是关羽。

黄盖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巧使苦肉计,被打得皮开肉绽,还深入敌境,诈降,使火烧赤壁圆满成功。

关羽在华容道布下天网,逃窜的曹操正遇着他。曹操求关羽放他们一马。关羽想起他原来在曹操军中的待遇多高,而自己却斩了曹操六员守将,曹操都没有怪罪他。虽然现在放他们有损国家的利益,但觉得自己不能忘恩负义,于是就放了他们。

我看到这儿,就不由自主地想起生活中地一些事。有一次,熊老师布置作业,我很快就马马虎虎地完成了。做完后就东看看,西玩玩,只顾自己开心,打扰别的同学。我看了黄盖的故事以后,就觉得我这样做得不对,应以大局为重,不能为了自己玩而打扰别人。我一定会改正这个毛病。

虽然关羽不以国家为重,私放敌人是不对的。但他不忘恩负义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一年级时经常找别人借笔,别人都借我,可别人找我借时,我理也不理。结果忘恩负义没有好下场,我当时没有同学和我做游戏了。我十分着急,最后还是借笔给别人,别人才和我玩的。我看了关羽的故事后,就更深刻地了解到,别人帮助了你,你一定要回报别人。

我喜欢《三国演义》,它不但拥有丰富的情节,还能从中明白众多道理。它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关云长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因为,中国人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忠义永存,

英雄无愧!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只要有毅力,做好成功过程中的每一件事,相信成功一定会离不远的。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


自打我读了《三国演义》后,我认识了许许多多三国的英雄人物,列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周瑜、刘备等人,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英勇善战,讲义气的关羽了。

关羽、字:云长。是桃园三结义中的老二。再一次战斗中他的手臂被曹兵的乱箭射中了,手臂又红又肿不能活动,华佗知道了,前来帮他疗毒,华佗先将手臂的肉割开,然后用小刀小心翼翼的刮骨头上的毒,血流了一地,正在和马良下棋的关羽,却一直在谈笑风生,周围的人都不禁大惊失色。做完手术后,华佗称赞道:关将军真是一位天神啊!多么坚强的关羽啊,我要向他学习。

当然,还有我最讨厌的蔡瑁。蔡瑁先是投奔了刘表,刘备在那里时,他一直反对接纳刘备,还曾多次想杀害刘备,却一直都未成功。他后来又投奔了曹操,因为曹操中了周瑜的计,才得以错杀了蔡瑁,从此,他的一生便结束了。

读完了第一遍,再读第二遍时。有了许多收获:诸葛亮三气周瑜、张飞智取瓦隘口、黄忠计夺天荡山这一类靠的不都是智慧吗?别以为打仗要得都是四肢发达的人,不然要谋士干嘛?所以我们要切记:不要光四肢发达,要手脑并用才能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小编为大家搜集了3篇读三国演义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三国演义有感(一)

去年九月份,爸爸推荐我和他一起阅读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刚开始,我并没有信心,担心自己看不懂,直到爸爸告诉我许多盖世英雄在那个时代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三国演义》,我深深体会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作者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我印象很深的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

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

再说关羽,一个黑脸,大胡,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说是一个人才,非常聪明,且善于打仗,但有谋权篡位之心。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虽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佩服不愧是名着!

读三国演义有感(二)

这回的寒假语文作业,有一项是要读《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我便认真翻阅起来

待我看完《三国演义》,才错愕的发现作者罗贯中心思如此细腻,这些精妙的语句环环紧扣,将每一个部分都处理的非常好,扣人心弦,让我的心情一起一伏,随着耐人寻味的情节飘向了远方

因为魏国,蜀国和吴国三大国对立,谁也不肯俯首称臣,便让大好江山的内部逐渐衰退,使得后起之秀晋军轻轻松松的吞了天下。这段剧情使我感到惋惜,如果肯有两方退让的话,也不会这样了。

如果看剧情就觉得罗贯中写的精妙的话,那么其中的人物就更使人赞不绝口了。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人处事谨慎小心,能文能武,简直是神仙一般的人物。他设空城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他的聪敏是常人不能想象的,可是这一代英豪,却劳累病死,使人伤感不已!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好书,罗贯中用智慧演绎了一场历史的故事,让我们懂得要不仅要拥有勇气,还要拥有正直的品质!

读三国演义有感(三)

去年夏天我的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把书拿到手以后便坐在床上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看了三天我把这一本书看完了。我对刘备的结局非常同情。

刘备与关羽、张飞结拜。好不容易打下一片天地把诸葛亮给招来,却被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打的七零八落,先是关羽被杀孙权杀害,张飞的部下谋反把张飞也秘密的杀掉了,后来因攻打孙权,不禁打乱了诸葛亮的联合孙权打曹操的计划,也让刘备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也死在了自己的军营里。后来被曹操的一名大将给收复了刘、孙德领地。

读了《三国演义》让我明白了做朋友要重情重义,不要贪小失大等等道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